粮食行业科技创新(通用8篇)
粮食行业科技创新 篇1
粮食是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近年来,各级粮食部门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粮食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千方百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10年,要进一步抓好中央强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努力实现粮食行业科学发展,不断提高我国粮食安全水平。
认真落实粮食收购政策,促进粮食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
积极做好粮食收购工作,确保农民手中余粮以合理价格及时出售,是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保证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的有效途径,是粮食部门服务“三农”、落实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重要体现。2009年,我国粮食总产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0616亿斤。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国家粮食收购政策,确保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据测算,全国各类粮食经营企业收购粮食5753亿斤,其中国有企业收购3264亿斤,发挥了主渠道作用;国家实施粮食收储政策,拉动市场价格回升,促进农民增收400多亿元,对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扩大农村消费、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当前,资源性税费和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将带来价格上涨压力,粮食生产成本将进一步增加,同时通胀预期使得通过提高粮食价格促农增收的空间缩小,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和促进种粮农民增产增收难度加大。党中央、国务院强调要更加注重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提出要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在种粮收益仍是当前农民收入重要组成部分的情况下,抓好粮食收购工作就成为“增收惠民生”的重中之重。为此,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严格执行粮食收购政策。今年,国家将继续较大幅度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格。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粮食收储政策,加强对收购工作的指导和督促检查;各收购政策执行主体要严格质价政策,不得压级压价损害农民利益,也不得抬级抬价损害国家利益,努力做到让农民满意、让党和政府放心。
不断提高收购服务水平。积极做好政策宣传,接受农民咨询,提供信息服务,增设收购网点,千方百计方便农民售粮。特别是在售粮高峰期间,要尽量缩短农民排队等候时间,努力做到随到随卖,为农民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
继续推进农户科学储粮。抓好农户科学储粮工作,减少农户储粮环节损失,方便农民根据市场行情选择合适售粮时机,增加农民种粮收益。继续加大支持力度,积极筹措落实资金,强化项目管理,搞好技术指导和服务,确保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建设达到预期效果。
切实加强粮食市场宏观调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
2009年和今年初,受国际金融危机、严重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影响,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异常波动,实施粮食宏观调控、保障国内粮食供给和价格基本稳定遇到重大考验。各级粮食部门通过加强中央和地方储备粮轮换、向受旱灾地区和主销区移库、收购管理、加强粮油市场监测预警、适时安排政策性粮食竞价销售等措施,有效稳定了粮油市场供应和价格。今年,粮食宏观调控要按照“稳粮保供给”的思路,立足于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增强调控市场能力,综合运用储备调节、进出口、产销衔接等措施,实现粮食供求总量、品种结构、区域布局基本平衡,确保粮油市场基本稳定。
加强储备粮管理。切实加强对中央储备粮的行政管理和监督检查,完善储备轮换机制,优化储备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适时增加稻谷储备数量。继续推进中央储备粮轮换通过规范的粮食批发市场公开进行,使轮换与宏观调控要求相适应。进一步加强地方储备粮体系建设和规范管理,充实粮油储备规模和应急成品粮油储备。
稳定粮食市场供应。继续做好政策性粮食销售,根据市场形势把握竞价销售的节奏和力度。做好政策性粮食跨省移库工作,充实薄弱地区库存。引导和支持粮食产销区之间建立多形式、深层次、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认真落实国家农产品进出口政策。促进粮食总量、品种结构和区域供求基本平衡,切实维护粮食市场和价格基本稳定。
加强调控能力建设。引导国有粮食企业积极入市收购,多掌握稻谷粮源,增强调控的物质基础。进一步完善粮食应急体系,细化和完善粮油储备应急动用方案,健全应急加工和供应网点体系。继续完善军粮供应管理制度,推进应急保障机制和设施建设。加强全社会粮食流通和加工业统计工作,组织好社会粮油供需平衡调查,做好粮食市场监测预测、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
提高调控市场效率。认真开展粮食成本利润调查,建立调查长效机制。研究制定合理的粮食价格政策,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粮油市场变化,认真分析市场形势,增强对粮食市场价格走势的判断和把握能力,提高粮食宏观调控的预见性、灵活性。完善全国粮食竞价交易系统,提高粮食市场调控的效率和能力。
大力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推进粮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推动下,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步伐加快,市场竞争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显著提高,但与粮食流通工作实际需要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今年,中央提出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粮食部门要深入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促进粮食产业结构升级,把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作为推进粮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举措抓好抓实。
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加大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力度,推进战略性调整;抓好富余职工分流安置工作,落实社会保障和再就业政策,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支持企业创新体制机制,增强购销服务功能和市场竞争力。鼓励和支持多元市场主体参与粮食经营,发挥其发展经济、搞活流通、增加就业的积极作用。指导国有粮食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盈利能力。
加快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加大对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带动农民增收能力。有条件的地区要依托粮食产业化发展企业集群,建设粮食物流和产业园区,提升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推进“放心粮油”进农村、进社区活动,抓好示范企业建设,引导和带动全行业共同发展。
加强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建设项目管理和配套资金落实,科学规划布局,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快仓房维修改造和仓储设施更新,改善粮食储存条件。继续落实粮食市场体系建设规划,加快建设粮食现代物流体系,提高粮食流通效率。
提高粮食行业科技水平。落实国家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推动粮食加工业结构调整升级,引导粮油加工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继续加强粮食行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动绿色储粮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实施,引领行业科技进步。
着力抓好粮食流通体制机制建设,夯实粮食安全制度基础
当前,世界农产品贸易竞争加剧,价格波动频繁;我国农业和农村正经历着深刻变化,农业资源环境和市场约束增强,农业比较效益下降,保持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粮食安全面临更加严峻、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各级粮食部门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断完善和强化确保粮食安全的各项政策措施。在粮食流通方面,应着力抓好体制机制建设和战略发展规划。
利用清仓查库成果,健全库存管理长效机制。粮食储备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为摸清粮食库存家底、提高库存监管水平,2009年国务院组织开展了全国粮食清仓查库。清查结果显示,全国粮食库存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今后,要进一步总结库存管理经验,完善和落实粮食库存“在地检查”原则,探索建立与粮食事权相适应的库存监管机制;创新库存检查方式方法,增强粮食库存监管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健全粮食库存管理长效机制,推动粮食库存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加强粮食行业法治建设,推进依法管粮。认真抓好《粮食法(草案)》研究起草工作,继续贯彻执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不断加强粮食监督检查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粮食库存管理和监督检查责任制,组织开展面向全社会的粮食流通监督检查,重点加强对政策性粮油库存和购销活动的监督检查。加强粮食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制度建设,落实粮食质量安全地方责任。完善粮油仓储制度体系,健全新型粮油仓储管理机制,抓好粮油仓储管理办法落实。加强粮食行业安全生产管理,落实粮食仓储管理规范化的长效机制。
研究制订“十二五”发展规划,推动粮食行业科学发展。全面总结“十一五”期间粮食行业发展经验,认真分析新形势新任务,深入研究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现代流通产业发展等重大问题,抓紧编制粮食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制订、修订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市场体系建设、粮油加工业、科技发展等专项规划。加强对建设项目和政策措施的研究论证,增强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行性。
推进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职能转变,提高全社会粮食流通管理和服务水平。按照政府职能定位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要求,加快推动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把工作重心转到宏观调控、市场监管、行业指导和搞好服务上来。积极推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着力构建新型粮食购销服务网络体系,努力提高全社会粮食流通管理和服务水平,努力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努力保障粮食有效供给,切实维护粮食市场基本稳定,保护消费者权益。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为粮食行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保障。
粮食行业科技创新 篇2
这4项粮食重大科技成果及前沿技术是, 粮食储藏“四合一”升级新技术、呕吐毒素超标小麦安全利用技术、粮食库存识别代码及物联网技术应用、食用植物油适度加工关键技术。其中, 粮食储藏“四合一”新技术研究开发与集成创新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在会上表示, 目前我国粮食产后损失浪费严重, 加上一些地方粮食重金属、农药残留、真菌毒素超标, 对保障粮食数量和质量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为此, 必须加快实施科技兴粮工程, 促进粮食科技创新发展。此外, 还要加快科研攻关, 通过利用生物降解等技术, 对已污染粮食进行再利用, 目前已做到了变有毒粮食为饲料资源, 今后还要变污染粮食为口粮资源, 实现粮食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
推进粮食行业“五大体系”建设 篇3
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速度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情高涨,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这些都对传统粮食产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也带来了新动力新机遇。
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新常态,正确分析粮食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准确把握粮食行业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促改革、谋创新、求突破,切实增强粮食流通工作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
“十三五”是全面破解粮食供求阶段性结构性矛盾的关键期。从供求总量看,近年来国内外粮食生产连获丰收,消费疲软不振,供求整体宽松。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2016年全球谷物产量、库存量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分别达到25.3亿吨、6.4亿吨。国内粮食生产实现历史罕见的“十二连增”,近三年产量连续保持在1.2万亿斤以上,2015年达到12428亿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较高水平。综合分析,“十三五”前期国内外粮食供求形势仍将延续总体宽松的格局。从品种结构看,我国小麦供求基本平衡,玉米和稻谷阶段性过剩特征明显,特别是一些低端品种销路不畅,大豆产需缺口继续扩大。同时,近两年低价大麦、高粱、木薯干、DDGS等玉米替代品进口激增,2015年高达750亿斤,加上各种渠道进口的低价大米不断增加,使得国内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剧。今年开始,国家将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力度,但效果显现还需要一个过程,品种结构矛盾短期内难以有根本性改变。从市场价格看,当前国内粮食价格处于全球“高地”,呈现产区与销区、原粮与成品粮、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三个倒挂”的局面。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监测,国内市场已连续41个月呈现“稻强米弱”“麦强粉弱”状态,2015年底小麦、大米、玉米三大谷物国内外价差每吨分别为771元、745元、790元。近年来,国家启动了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国内粮食市场价格将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上述这些因素,与世界经济面临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和国内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矛盾交织叠加、相互影响,使得粮食供求形势和市场走势更加错综复杂。
破解粮食供求阶段性结构性难题,关键是要积极稳妥化解供给侧和需求侧不对称矛盾,既要引导培育新的消费需求,又要着力增加有效供给,推动实现更高水平的供求平衡,同时还要防止调整过度导致个别品种供求失衡、价格大幅波动。要建立健全促进粮食供求平衡的长效机制,打破粮食“多了少了、少了多了”的历史怪圈,增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十三五”是全面推进粮食流通能力现代化的攻坚期。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区域差异明显,自然灾害多发,及时有效保障城乡居民粮食供应、保持粮食市场总体稳定,始终是粮食流通工作的基本职责和首要任务。随着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粮食生产进一步向核心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粮食区域之间、季节之间不平衡的矛盾更趋突出,保证军需民食、应急救灾和市场稳定的难度将继续加大。只有建设更高水平的粮食收储供应保障体系,实现快速反应、科学调度、精准调控,才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而当前粮食流通各环节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突出表现为物流成本高,信息化发展滞后,流通效率较低;粮食质量快速检验能力不足,污染粮食处置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粮食应急保障水平不高,全天候快速响应能力较弱等。这些问题制约了粮食资源快速集散、高效配送、顺畅流通,是粮食流通能力现代化建设亟待突破的瓶颈障碍,也是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十三五”时期,必须加快实施“粮安工程”,尽快适应粮食资源在全国范围内跨区域、长距离、大规模、高效率流通的新要求,加快打通粮食物流主通道,加强粮食物流重要节点建设,大力提升粮食信息化水平,全面提高粮食应急能力,纵深推进粮食流通能力现代化建设。
“十三五”是全面释放粮食产业经济活力的转型期。粮食的公共物品和一般商品双重属性,决定了粮食行业客观地肩负着配置资源保安全、发展产业活经济两大使命。一方面,我们肩负着保供应、惠民生、兜底线的职责,必须抓好收储、管住储备、稳定市场;另一方面,我们肩负着活流通、扩内需、稳增长的重任,必须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两个方面构成粮食行业发展并行推进的“两个车轮”,相辅相成,互为支撑。
长期以来,受发展阶段、政策体制、外部环境影响,粮食流通工作的着力点主要放在抓收购、保供应、稳市场上,粮食加工转化没有摆上应有的位置,导致收储与加工脱节,产业发展不协调,初级加工产能过剩,优质精深加工能力不足,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滞后。另一方面,新一轮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已经启动,粮食收储体制机制将随之发生根本性变革,国有粮食企业“收原粮、管原粮、卖原粮”的经营模式将难以为继,必须通过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求生存谋发展。当前,我国粮食产能稳定在较高水平,粮食库存充足,粮食安全基础较为牢固,加之农业经营方式深刻变革,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加速推进,城镇化步伐加快,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多元化、个性化、定制化粮油产品需求快速增加,为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从粮食流通环节看,粮食加工转化一头连着收储,一头连着销售,是整个流通链条的枢纽,不仅是粮食供求的“调节器”,更是粮食企业提质增效的“推进器”。因此,必须在切实抓好粮食收储、管住管好政府储备的同时,以粮食加工转化为引擎,以全产业链模式为路径,大力推动粮食产业经济发展,加速实现粮食行业转型升级。
“十三五”是全面促进国内与国际粮食市场深度融合的机遇期。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纵深推进,国内外粮食市场的关联度越来越强,特别是近几年国际粮食形势对我国粮食市场的影响更加直接。近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决定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这将对全球经济和贸易产生深远影响。今后一个时期,随着“一带一路”等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加快推进,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将更加明显,国内外粮食市场的加速融合已成必然。如何有效防范化解国际风险的冲击,加快形成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关系,更好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与现实考验,我们必须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深入贯彻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求我们既要保持战略定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又要积极有效地利用好国际市场、国际资源;既要着眼于遵循粮食供求自身规律,保护好国内粮食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利益,又要放眼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履行维护全球粮食安全的大国使命,以更宽广的胸襟和更开放的视野主动融入国际市场;既要积极研究“引进来”,又要着力推进“走出去”,找准融入全球粮食市场的结合点,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同时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更多贡献。
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十三五”时期的粮食流通工作,必须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以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大理念”为统领,总体推进“五大体系”建设。
坚持以创新发展理念推进粮食流通各项改革,着力打造运行规范、稳健管用的粮食安全保障制度体系。要强化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完善中央和地方共同负责的粮食安全保障机制;加快完善粮食收储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防止过度干预市场;改革完善中央和地方储备粮管理体制,确保政府粮食储备安全可靠;加快粮食科技体制和人才体制改革创新,激发行业内外“双创”活力;大力加强法治粮食建设,深入推进依法治粮。
坚持以协调发展理念激发粮食产业经济活力,着力打造链条完整、效益良好的粮食产业经济体系。要充分发挥粮食加工转化引擎作用,培育“产购储加销”一体化的全产业链模式,把粮食产业发展放到国民经济发展全局通盘谋划,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淘汰落后加工产能,发展优质精深加工产能;促进粮食副产物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优化粮食企业发展模式,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速资源、资金、资产集聚,形成一批辐射范围大、带动能力强的粮食产业集群。
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粮食流通能力现代化建设,着力打造运转高效、生态环保的现代粮食仓储物流体系。要以“粮安工程”建设为抓手,打通粮食物流通道,提高粮食流通效率;配套建设一批综合性粮食加工物流园区,实现生产链、供应链、服务链有机衔接;推广生态节能技术应用,大力推进绿色生态储粮和节粮减损;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秸秆、稻壳等资源,培育与粮食副产物、行业设施资源密切关联的新兴产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粮食行业,全力提升粮食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粮食部门调控监管服务的信息化水平。
坚持以开放发展理念拓展粮食行业发展空间,着力打造开放包容、互惠共赢的粮食流通产业国际合作体系。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促进国内粮食流通产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动粮食精深加工产品和粮食仓储设施、机械设备、储粮技术“走出去”,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粮商,开展多种形式的跨国经营,实现多层次、宽领域合作共赢;积极参与国际粮食标准和贸易规则制定,增强维护全球粮食安全的话语权。
坚持以共享发展理念促进粮食供给侧结构调整,着力打造体现全面小康特征、惠及城乡居民的优质健康粮油产品供应体系。积极引导农民种植适销对路的优质粮油品种,实现优质优价,帮助粮农持续增收;提供品种丰富、质量安全、营养健康的粮油产品,满足城乡居民个性化多元化消费需求;扩大“放心粮油”覆盖面,积极发展主食产业化;打赢行业精准扶贫攻坚战,切实保障贫困人口和困难群体口粮需要,增强种粮农民和城乡居民的现实获得感。
粮食行业科技创新 篇4
一、目的意义
在我市全行业进一步加强粮油保管、粮油检测两支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检验我市当前保管员、质检员的业务综合素质,全面煅炼提高业务水平,检验各单位岗位练兵的收获成果,尽快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技术精湛、作风过硬的高技能业务人才队伍,为全市基本实现粮食流通现代化和粮食安全保供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二、组织方式
比赛由市粮食局主办,粮油行业协会协办。天禾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省粮油质量监测所、市粮油质量监测所、国家粮食储备库负责承办。市粮食局成立市第一届粮食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组委会,负责此次比赛的组织领导、宣传发动和设计筹备等工作。
三、比赛内容及安排
分为粮油保管和粮油质检两个专业。
各专业的比赛均由理论知识考试和实际操作考试两部分组成,计划在2个工作日内完成。2016年2月25日14:30前,参赛选手及领队、联络员,工作人员报到,15:00各代表队领队、联络员召开预备会议,并组织技能操作比赛的抽签。抽签结束后,各代表队召开会议,传达预备会议精神,各代表队的领队、联络员和参赛选手前往比赛场地以熟悉比赛场地。参赛选手要根据编号,确认实际操作比赛所在的组别、比赛时间、地点及工(座)位。工(座)位一经大赛组委会确定,不得更改。
当日晚餐后(19:00—20:30)进行理论知识的竞赛,全体参赛队员进行理论知识考试(时间约90分钟)。
2月26日9:00进行开幕式,领队、联络员、参赛选手及考务人员、工作人员全部参加,邀请省粮食局相关领导、市人社局、财政局、总工会、机关党委相关负责同志及各市、区粮食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局机关全体工作人员、市属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现场观摩。
开幕动员结束后,分质检和保管两个专业分别进行实际操作课目的竞赛,按照实际操作考试实施方案组织实施,相关领导同志现场观摩。实际操作考试结束后,组织闭幕及颁奖仪式。
理论知识考试采用闭卷考试,试卷现场拆封,专人完成阅卷,成绩占总成绩的30%;实际操作考核课目采用分组作业、逐个进行、独立完成,抽签确定考试顺序,成绩占总成绩的70%。
理论知识竞赛范围:
粮油保管员:根据《粮油保管员国家职业标准》、粮食行业职业技能培训教程《粮油保管员》(第二版)教材为主要内容,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相关知识。粮油质量检验员:根据《粮油质量检验员国家职业标准》、粮食行业职业技能培训教程《粮油质量检验员》(第三版)教材为主要内容,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相关知识。实际操作竞赛范围:
粮油保管员:根据《粮油保管员国家职业标准》、《粮油保管员职业操作技能考试手册》为主要内容,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相关知识。
粮油质量检验员:根据《粮油质量检验员国家职业标准》、《粮油质量检验员职业操作技能考试手册》为主要内容,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相关知识。
四、参赛人员
每个市、区各组成一个代表队,市区组织一个代表队,每个代表队参赛选手6名(保管、质检各3名),领队1名,联络员1名。各地要通过多种方式对选手经行考核,并选拔出优秀的三名选手参加市级比赛。参赛选手原则上应为取得中级专业证书及以上人员,根据各地实际,取得初级专业证书的也可报名参赛;但在第一、二届全国粮食行业职能竞赛中荣获个人一、二等奖或已获得“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的人员不再作为参赛选手。每名参赛选手限参加一个项目的比赛。各代表队人员名单报市粮食局职业技能竞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参赛选手参赛时须提供本人第二代身份证,已上报的参赛人员原则上不作调整。
五、大赛组织
市粮食局成立竞赛组织委员会,负责比赛的组织领导,审定大赛比赛结果。同志任主任委员,同志任副主任委员。、等为组委会成员。
大赛组委会下设办公室,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并成立6个工作小组。
1、会务组: 组长: 成员:
负责开幕式、闭幕式等活动的协调和组织实施,负责起草开幕式、闭幕式领导讲话文稿,负责联系相关出席开幕式、闭幕式活动的领导和嘉宾的邀请,联系相关新闻媒体,负责比赛的宣传报道等。
2、赛务组: 组长:
副组长:各市、区分管领导(领队)成员:
负责安排比赛日程,印刷有关材料、证件等;负责组织选手抽签,维护比赛秩序,组织赛务工作;
负责协调理论考试的组织实施,负责组织协调保管专业实际操作比赛的组织实施,艾兰虹负责组织协调质检专业实际操作比赛的组织与实施。
3、裁判组:
比赛将由省粮食局、天禾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省粮油质量监测所有关专家组成裁判组(具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资格的人员),负责此次大赛的成绩评定及考务工作。宋伟同志任总裁判长。
4、仪器设备保障组:
分保管专业仪器设备保障组、质检专业仪器设备保障组。(1)保管专业仪器设备保障组组长: 副组长: 成员:
(2)质检专业仪器设备保障组组长: 成员:质监所相关人员 主要负责提供比赛场地、仪器设备、器材等技术保障,负责比赛设备仪器调试测试工作,负责处理比赛中出现的仪器设备故障,负责各专业实际操作考试的考试秩序。
5、监督组: 组长: 成员:
负责依据比赛规则,对相关工作机构及其工作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对比赛全过程进行监督,负责受理申诉并进行仲裁。
6、后勤组: 组长: 成员:
负责安排就餐、会场、比赛场,负责车辆的安排,负责安全保卫工作,负责裁判人员的接待、车辆的停放等。
六、比赛时间、地点
比赛时间:2016年2月25-26日
比赛地点:市粮食局二楼大会议室(理论竞赛考点)、国家粮食储备库(保管专业的实际操作考试有四个项目)、市粮油产品质量监测所(检验专业的实际操作考试有二个项目)。
七、奖项设置和奖励办法
本次比赛分保管、质检各设一、二、三等奖和优胜奖。个人总分第1名的获一等奖,个人总分第2、3名的获二等奖,个人总分第4、5、6名的获三等奖。同时,设置优秀组织奖3名,鼓励奖5名。团体总分前3名的单位,获优秀组织奖,其余为鼓励奖。(保管专业实操有一个团体比赛项目,由参赛的三名保管员选手共同完成,此项目的得分记入团体总分,不累计入选手的个人成绩)。
八、有关要求
1、各市、区粮食局,相城区农业局须组织相应的工作小组,负责本地区的组织领导、宣传发动、岗位练兵、赛前培训和参赛选手的选拔及联络工作。
2、各工作小组要各司其责,合理分工,密切协同,有秩推进。相关事宜在组委会的领导下,由组委会办公室组织协调落实。
3、全体参赛选手要以争创一流的精神,积极投身竞赛,要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服从裁判,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
4、裁判人员要公平、公正,认真负责,确保比赛达到锻炼队伍、培养人才的目的。
粮食行业科技创新 篇5
为切实做好安全生产管理能力提升行动各项工作,保障粮食行业安全生产形势稳定,根据市发展改革委、区安委会工作部署,自现在起到今年年底,在全区粮食行业开展安全生产百日会战。为确保会战成效,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安全发展理念,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突出行业(部门)安全监管、属地安全管理、企业本质安全管理“三个能力提升”,紧盯重点区域、重点企业(场所)、重点岗位、重点人员和薄弱环节、短板不足,采取全面、严格、专业、治本的攻坚整治措施,坚决整治安全责任不落实、培训演练走形式、监管措施不到位等突出问题,切实严控安全生产风险,严除安全事故隐患,严格安全监管执法,严防生产安全事故,确保全区粮食行业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二、重点整治环节内容
(一)严格责任落实。围绕认真落实市发展改革委、区安委会关于安全生产决策部署,落实部门安全生产监管责任、落实部门领导干部安全生产重点工作清单开展工作,督导制定并落实企业全员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清单。
(二)严格打非治违。按照权责清单,严格执法检查,确保对粮食非法违法行为打击到位;重点督导检查是否存在关闭取缔后擅自恢复生产经营建设以及应关未关、应停未停或关闭、停产不到位的现象。
(三)严格特殊作业管理。重点检查企业动火、检维修、高处作业等特殊作业审批是否到位;特殊作业人员是否持证上岗;作业前对作业现场和作业过程中的风险辨识是否全面,各项安全防范措施是否落实。
(四)严格有限空间作业管理。重点检查企业是否制定有限空间作业方案并严格审批;是否对有限空间作业现场负责人、监护、作业、应急救援人员等进行专项安全培训教育,并考核合格;是否遵守“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的原则,作业时是否采取连续通风和连续监测,作业人员是否佩戴空气呼吸器等安全防护设备,监护人员是否全过程持续监护。
(五)严格外来承包商管理。重点检查企业是否建立健全承包商管理制度,并实施管理和监督;外来承包商是否具备国家规定资质或者安全生产条件,是否存在层层转包、以包代管、一包了之现象;企业是否对外来作业施工人员进行全员安全教育和作业现场安全交底,是否对承包商的安全作业规程、施工方案和应急预案进行审查,是否对作业过程进行全过程监督。
(六)严格双重预防体系建设。重点检查企业是否全面开展安全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是否与安全生产标准化一体化融合创建;企业是否定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排查隐患是否整改到位;企业是否制作安全生产风险点公告栏和重点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企业重点岗位人员是否知晓岗位风险和应急处置措施。
(七)严格安全教育培训。重点检查企业是否开展全员安全培训教育,特别是对新进从业人员、离岗6个月以上或换岗从业人员开展教育培训和应急处置演练;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是否持证上岗。
(八)严格应急管理。重点检查各镇街是否严格落实领导带班和24小时值班制度;企业是否严格落实主要负责人带班制度,是否定期修订应急预案并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和评估工作;企业应急队伍和物资装备是否配备到位;企业岗位人员是否会熟练穿戴个人防护装备,是否会熟练使用和操作应急救援装备。
三、工作机制
(一)实行现场核查机制。区发展改革局负责监管的企业做到“全覆盖”检查,10月底前完成新一轮现场核查。此次核查将结合粮食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工作实际和季节特点,以责任落实、设施设备、风险管控、隐患排查、培训教育、应急演练等为重点,进一步细化明确检查内容,形成检查表或检查内容清单,增强检查的针对性和精准性,确保查实查细查到位,全面排查整改消除安全风险隐患。
(二)调度通报机制。各镇街要建立百日会战调度通报机制,做到“周调度、月通报”,遇特殊时间节点和敏感时期实行“日调度、周通报”。区发展改革局将核查发现的问题进行定期调度,对存在问题和工作落实不到位的,将按照区安委会要求“点名道姓”通报。
(三)警示曝光机制。公开曝光粮食行业安全生产非法违法典型案例、重大事故隐患和安全生产“黑名单”等失信行为。会同有关部门严格落实行政处罚、市场准入、联合惩戒等强制措施。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制度,对涉嫌安全生产犯罪案件线索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移送,并及时报区安委会集中公开。
(四)“面对面”谈话机制。按照全区粮食行业安全生产管理提升行动安排,开展好新一轮与企业主要负责人的“面对面”谈话。重点是当面向企业主要负责人传达近期省、市、区安全生产有关会议精神和新安法等法律法规要求,专门听取企业主要负责人汇报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清单制修订及执行落实、全员安全教育培训和外来承包商作业管理、动火等特殊作业管理等情况,提出下步工作建议,督促企业主要负责人切实履职尽责。
四、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切实强化组织领导,调整充实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工作专班力量,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研究部署、组织推动,带队开展暗查暗访和“面对面”谈话,推动百日会战走向纵深、取得实效。
(二)强化教育引导。各镇街和各企业要迅速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大学习、大培训、大提升”活动,落实好“大学习、大培训、大提升”相关工作要求,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安全、参与安全、呵护安全、共筑安全的浓厚氛围。通过挖掘典型安全生产案例,开展警示性宣传教育、营造浓厚安全氛围。
(三)严格责任追究。坚决杜绝和防范“假重视、假落实、假检查、假执法”问题,对长期存在重大安全事故隐患且未整改到位的企业,以及在百日会战期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企业,依法顶格处罚,依法采取停工、停产等措施,对发现的应立案不立案、应处罚不处罚或处罚不到位单位或相关人员,一律报请有关部门依纪依法依规予以问责。对安全生产工作走形式、责任不落实等典型情形,区纪委监委将会同区安委会办公室进行问责。
粮食行业科技创新 篇6
中国粮食行业网2004-8-6
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发布2003粮油工业统计信息
根据2003年全国粮油加工业统计年报数字显示,全国纳入统计(以下简称入统)的规模以上粮油加工企业12777个,其中:大米加工企业7815个,年总生产能力6970万吨;小麦粉加工企业3469个,年总生产能力6395.8万吨;油脂加工企业1493个,年总生产能力4175.5万吨,精炼能力1309万吨。
2003年,大米总产量2131.3万吨,其中:特等米占31.8%,标一米占56.1%,标二米占9.4%;小麦粉总产量2789.4万吨,其中:特一粉占38.6%,特二粉占29.1%,标准粉占14.5%,专用粉占12.5%;食用植物油总产量953.1万吨,其中:大豆油占41.1%,菜籽油占30.1%,花生油占4.8%,棉籽油占2.8%。从食用油的等级结构看,色拉油占37%,高级烹调油占7.1%,一级油占9.2%,二级油占27.5%。
2003年粮油加工业主要经济指标为:
——现价工业总产值1668.3亿元,其中:大米加工业362.3亿元,小麦粉加工业464.6亿元,食用植物油加工业841.5亿元。
——产品销售收入1635.7亿元,其中:大米加工业349.8亿元,小麦粉加工业423.1亿元,食用植物油加工业862.7亿元。
——利润总额33.6亿元,其中:大米加工业6.7亿元,小麦粉加工业5亿元,食用植物油加工业21.9亿元。
——出口交货值24.5亿元,其中:大米加工业7.2亿元,小麦粉加工业5.4亿元,食用植物油加工业11.9亿元。
——资产总计998.7亿元,其中:大米加工业171.3亿元,小麦粉加工业321.6亿元,食用植物油加工业505.8亿元。
——负债合计725.9亿元,资产负债率72.7%;其中:大米加工业119.5亿元,资产负债率69.8%;小麦粉加工业220.2亿元,资产负债率68.5%;食用植物油加工业386.2亿元,资产负债率76.3%。
——年末从业人数33.6万人,其中:大米加工业10.3万人,小麦粉加工业13.3万人,食用植物油加工业9.94万人。
总的来看,粮油加工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产品结构正在调整优化,档次有所提高。大米产量中,特等米所占比重达到31.8%,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特等米比重达到50%以上的省市有天津、辽宁、上海、江苏、山东、重庆、甘肃等;小麦粉总产量中,特等粉(含特一粉和特二粉)所占比重达到67.7%,专用粉比重达到12.5%,分别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和1.1个百分点。专用粉比重达到25%以上的省市有内蒙、上海、浙江、广东、青海等;食用植物油总产量中,色拉油所占比重达到37%,比上年提高7.7个百分点。色拉油比重达到50%以上的省市有北京、天津、河北、浙江、山东、广西、重庆。
二是大型企业的主导作用增强,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在大米加工企业中,年产量达10万吨以上的有5家。黑龙江北大荒米业有限公司、安徽稼仙米业集团有限公司、黑龙江金秋企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福建胜兴米业有限责任公司、湖北银欣集团有限公司、湖北健良粮油集团有限公司、福建莆田市东南香米业发展有限公司、湖北京山轻机国宝桥米有限公司、吉林裕丰米业股份有限公司、福建泉州市金穗米业有限公司等前10家企业总产量达112.9万吨,总产值达21.2亿元,利润总额达0.42亿元,分别占全国入统大米加工企业总量的5.3%、6%和6.3%。其中黑龙江北大荒米业有限公司产量达30.3万吨,占全国入统大米企业总产量的1.4%,占黑龙江省入统大米企业总产量的8.1%;在小麦粉加工企业中,年产量达10万吨以上的有28家,其中达到20万吨以上的有7家。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河北五得利面粉集团有限公司、郑州金苑面业有限公司、河北华龙集团甲家面粉有限公司、河南莲花面粉有限公司、山东济宁市利生面业有限公司、北京古船食品有限公司、广东蛇口南顺面粉有限公司、江苏通州市银河面粉有限公司、湖北金华麦面集团有限公司等前10家企业总产量达393.2万吨,利润总额达2.8亿元,分别占全国入统面粉加工企业总量的14.1%和56%。其中:中粮集团、河北五得利集团、郑州金苑面业三家企业的产量分别达到82.3万吨、77万吨和73万吨,占全国面粉总产量的8.3%;在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中,年产量达10万吨以上的有19家,其中达到50万吨以上的有5家。黑龙江九三油脂集团、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福建金石制油有限公司、广东南海油脂工业(赤湾)有限公司、浙江金光食品(宁波)有限公司、上海嘉里粮油工业有限公司、河北秦皇岛金海粮油工业有限公司、江苏南通宝港油脂发展有限公司、山东益海(烟台)粮油工业有限公司、山东渤海油脂工业有限公司等前10家企业总产量达412.5万吨,利润总额达6.2亿元,分别占全国入统油脂加工企业总量的43.3%和28.3%。其中九三油脂和中粮集团产量分别达到113.8万吨和106.8
万吨,占全国油脂总产量的23.1%。河北省仅三河汇福和秦皇岛金海粮油两家企业的总产量就达
32.9万吨,占全省14个入统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总产量的87.3%。
三是民营企业发展势头强劲,成为粮油加工业的主体。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深化,民营粮油加工企业迅速发展,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产生了一批在本行业位居前列的大型或特大型加工企业。如:大米加工企业中的黑龙江金秋集团、福建胜兴米业、福建东南香米业、吉林裕丰米业等;面粉加工企业中的河北五得利集团、郑州金苑面业、河北华龙集团等;油脂加工企业中的福建金石制油、江苏南通宝港油脂、河北三河汇福粮油等。
在全国12777个入统粮油加工企业中,民营企业单位数占74.1%,总产值占48.7%,销售收入占49.4%,总资产占46.8%,利润总额占48.7%,从业人数占57.3%。
在大米加工业,民营企业数量占73.5%,总产值占55.2%,销售收入占56.6%,利润总额占78.6%,总资产占46.8%,从业人数占56.6%;在小麦粉加工业,民营企业数量占77.1%,总产值占60.7%,销售收入占64.8%,利润总额占92.1 %,总资产占53.6%,从业人数占57.6%;在食用植物油加工业,民营企业数量占70.1%,总产值占39.3%,销售收入占38.9%,利润总额占29.6%,总资产占42.4%,从业人数占57.7%。
四是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在食用植物油加工业占据重要地位。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虽数量不多,但规模较大,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也较大。特别是在食用植物油加工业,位居前列的大型企业中,大都是外商或港澳台商投资企业,而且经济效益明显好于国有企业。
五是国有企业改革改组初见成效,“放心粮油”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品牌效应逐渐显现。一些国有企业通过改革改组,卸掉了历史包袱,转换了经营机制和经营理念,加强了企业管理,改善了经营服务,销售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明显好转。江苏通州市银河面粉有限公司改制后,加强了技术改造和经营管理,2003年面粉产量达到17.5万吨,销售收入达到3.09亿元,利润达到1288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9%、15%和50.5%;江苏海安大公油厂破产后新成立的南通家惠油脂有限公司,2003年产量和利润分别比上年增长55.9%和45.5%。
随着“放心粮油工程”的深入开展和消费者质量安全意识的加强,名牌产品、放心粮油、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越来越成为人们购买和消费的首选产品。南通市2003年“放心粮油”产量占全市粮油总产量的比重,大米达78.48%、小麦粉达73.85%、食用油达68.82%;“放心粮油”总产值占全市粮油加工业总产值70.24%,销售收入占72.62%,利税占80.5%,利润占88%。
目前,粮油加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仍不够合理,“小、散、差”的状况尚未改变;相当一部分企业开工不足,设备利用率较低;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流动资金不
足、资产负债率高、经济效益差的问题;在产品质量方面,还存在合格率不高和滥用面粉增白剂的现象。因此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提出:
一要深入开展放心粮油工程,加快推进粮油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要在严格审查的基础上,继续评审和推出“放心粮油”产品,加强监管,扩大市场占有率;要大力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活动,总结各地开展“两代一换”的经验,进行宣传推广,并使其内容更加丰富,措施更加完善;要采取增设农村购销网点、成立农产品合作社等各种方式,加强企业与农民的联系,把放心粮油打入农村市场,从而提高农村市场粮油质量,保护农民身体健康;要搞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制定相应的制度规范,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做好信用征集、评价、披露等各项工作和宣传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粮油加工企业的质量安全意识和诚信意识。
二要大力推进名牌战略,培育名牌产品。粮油加工业要以中国名牌产品评价为契机,在全行业大力推进名牌战略,实施“粮油名牌工程”。要扎扎实实地做好名牌培育的基础工作,制定名牌培育计划,选择一批规模较大、产品质量较好、市场占有率较高、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和产品作为重点培育对象,加大服务力度和宣传力度,帮助企业搞好产品开发和市场开发,使之逐步发展成为国家级名牌或省级名牌,从而带动全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人员素质。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面临的人才问题更加突出。为此,要加强粮油加工业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要按照不同工种进行岗位培训,提高人员素质,特别是要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素质。国家粮食局也将在全行业组织开展工种培训和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工作,实行持证上岗。
四要加快国有粮油加工企业改革改组步伐。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推进企业的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鉴于粮油产品的特殊性和粮油市场稳定的重要性,对部分大中城市的国有骨干粮油加工企业,应适当保留一部分国有股份,实行国有控股或参股,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载体,以利于宏观调控和粮食应急措施的顺利实施。五要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之路。一方面,要继续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积极推广高新技术,发展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升产品档次;另一方面,要调整和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扶持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企业集团,提高粮油加工业的生产集约化程度,改变目前存在的规模小、经营分散、技术落后的状况。发展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要以资本、技术、品牌为纽带,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方式,走低成本扩张的道路。要注意防止项目建设中的盲目性,对新上大型项目要特别慎重,避免形成新的包袱。
关于我国大豆压榨业有关情况的公告
------------------
中国粮食行业网2005-3-10
关于我国大豆压榨业有关情况的公告
(2005年第1号)
中国植物油行业协会
近年来,我国大豆压榨能力超常规快速扩张,引起了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4年9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委托我协会进行大豆压榨能力统计工作,并进行行业预警。为此,我协会在有关部门和相关会员单位的大力支持与积极配合下,对全国大豆压榨企业进行了初步的统计调查。现将有关情况简述如下:
一、统计范围
针对这次统计调查所面对的实际情况,我协会确定,这次统计调查的范围是:我国大豆土产区和相关地区仍在运营的、日处理大豆200吨以上的压榨企业,并将我国已建成的日处理大豆 1000吨以上的压榨企业,作为这次统计调查的重点。
二、加工能力
我协会的初步调查统计显示,截止到2004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日处理大200吨以上的大豆压榨企业169个,总加工能力为日处理大豆23.37万吨,按300个工作日计算,折合年加工能力7010万吨。其中,日处理大豆1000吨以上的加工企业90个,平均日加工能力达2192吨,等于年加工能力5920万吨,占全部大豆压榨能力的84.4%。
三、产能分布
从初步统计调查来看,全国仍在运营的日处理大豆200吨以上的大豆压榨企业,分布在19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日处理大豆1000吨以上的榨油企业主要分布在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和广西等沿海地区。这7个地区共有千吨以上的大豆压榨企业63个,大豆日处理能力为14.4万吨,占全国千吨以上榨油企业总加工能力的73%。
四、压榨能力超过市场需求
从我国大豆压榨的资源供给来看,2004年国产大豆1800万吨之中,大体上有900多万吨用于榨油;同年进口大豆2023万吨。因此,2004年我国大豆压榨业的原料供给为2900多万吨,远远低于每年7010万吨的大豆压榨能力。
从豆粕的市场需求量来分析,2004我国国内的豆粕消费量预计为2100万吨左右,折合大豆2600多万吨;2004我国出口豆粕65.6万吨,折合大豆80多万吨。两项合计,2004我国豆粕的市场容量不到2200万吨,约折合大豆2700万吨左右。因此,现有大豆压榨能力是豆粕市场实际需求的2.6倍以上,大豆压榨业的年综合平均开工率不足40%。
五、主要问题
业内绝大多数企业认为,大豆压榨能力过剩,已经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产能过剩导致大豆压榨企业之间竞争激烈,加大了投资风险和经营风险。二是大型大豆压榨企业的布局不尽合理,一港多厂的现象已经在大连、东莞等港口城市出现,更加剧了企业的经营难度和经营风险。三是大豆压榨企业之间争夺原料,采购分散,缺乏协调对外、统一订货的机制,增加了国内市场的不确定性。另外,仍有一些大豆榨油企业技术还不够先进,设备还比较落后,大豆榨油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的任务还相当繁重。
针对这些问题和我国大豆压榨业存在的其他问题,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产业政策,并在逐步落实。我们认为,当务之急是要采取措施,避免大豆加工能力的进一步盲目扩张,并要积极探讨业界的联合之路。
河北唐山市粮食行业协会成立 篇7
该协会目前有会员102家, 涵盖了市区和各县 (市) 区主要从事粮食生产、加工、购销、储存、经营的企业及个人。该协会的成立是适应粮食形势发展、深化粮食市场化改革和加快粮食行业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举措, 也是粮食行业整合优势、扩大外延、全面振兴的发展需要, 对于发挥粮食行业的群体优势, 加强行业自律,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促进粮食行业全面发展, 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重庆粮食集团辽宁建基地
在全国市场上, 重庆国企再布棋子。近日来自重庆粮食集团的消息称, 该集团与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政府签订协议, 计划投20亿元建粮食加工及物流基地建设项目。
根据协议, 粮食集团将参股盘锦临港粮油专用泊位和栈桥、铁路专用线建设项目、码头物流中转基地项目、年产20万t的大米加工项目、年产6 000t的米糠油加工项目、年产5万t糙米膨化食品项目、建设50万亩优质粳稻生产基地, 同时将配套建设20万m2的住宅小区。项目实施后, 将为重庆粮食集团实施“北粮南运”工程、打造千亿级企业打下坚实基础。
储粮减损新技术研究示范通过验收
国家粮食局组织实施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储备粮减损新技术研究与示范”于2012年9月19日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验收。验收会上, 专家组听取了项目承担单位的汇报, 审阅了有关材料, 经过质询讨论, 认为项目研发了高水分稻谷两步干燥技术、余热回收装置, 有效节约了能源;建立了粮堆湿热基础参数数据库和仓储粮堆热质传递耦合模型, 开发了粮堆平衡绝对湿度和露点温度查定方法软件和实仓模拟软件;研制了储粮真菌危害早期在线检测仪器 (样机) , 获得了具有知识产权的微生物菌株, 明确了富氮低氧条件下粮食品质变化规律, 确定了控制的关键技术和工艺参数, 开发了相应的设备, 制定了技术标准;建立了糙米出白率、碾白率和碎米的检测方法, 起草了相关标准, 开发了糙米加工、流通相关设备, 以及基于RFID技术的糙米集装单元储运品质溯源等技术设备, 较好的完成了项目预期的目标和任务。专家组一致同意该项目通过验收。
以改革创新提升中国粮食安全 篇8
在2013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把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放在各项经济工作的首位,明确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前不久,李克强总理在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表的演讲中指出,“民以食为天”是长久以来中国人所奉行的理念,我们将始终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这充分表明,中国领导人在治国理政中高度重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为保障全体国民吃得饱、吃得放心,我们付出了艰苦努力,取得了明显成绩。从1978年到2013年,我国粮食产量提高了98%,油料产量提高了近6倍,水果产量提高了37倍多,水产品产量提高了12倍多。从1996年到2013年,我国肉类产量提高了86%,禽蛋产量提高了46%,奶类产量提高了近4倍。目前我国城乡市场上各种食品琳琅满目,消费者的选择余地大大提高。在保证数量充足、品种丰富的同时,我们正在努力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近年来,全国农产品质量合格率总体保持在95%以上,今年前三季度为97.3%。食品安全监督抽查合格率总体也保持在90%以上。
成绩来之不易,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在粮食与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和保障能力方面我们仍存在较大差距,如何有效保障城乡居民对食品消费在数量和质量上的新要求,将是一项长期而又充满挑战的艰巨任务。
——从数量需求来看,全社会对粮食的需求峰值远未到来。人口总量、城镇化、居民收入是影响粮食需求总量的三大因素。未来一个时期,我国人口总量、城镇化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都会持续增长,将共同推动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消费总量持续增加。人口总量方面,学术界对我国人口峰值的预测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大致在14亿—15亿之间,按照2013年底13.6亿人的基数推算,我国人口总量还将增加0.4亿人至1.4亿人。多一个人,就多一张嘴要吃饭。以目前人均年消费400公斤粮食估算,届时仅人口增长就会导致粮食需求总量增加160亿至560亿公斤。城镇化水平方面,目前我国按户籍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仅36%,按常住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也仅为53.7%,离发达国家80%左右的平均水平还有很大发展空间。研究表明,尽管城镇居民口粮消费低于农村居民,但对畜产品的消费高于农村居民,城镇居民对粮食的直接和间接消费之和要高于农村居民,人口从农村迁向城镇会增加对粮食的消费总量。居民收入方面,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也将不断提高。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之后、食物消费结构调整到位之前,收入水平提高既会导致口粮消费减少,但相应也会导致动物性食物消费增加,对粮食的总体消费会增加。根据日本、韩国等与我国饮食习惯近似国家的食物消费增长规律,大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万美元时,食物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才能基本到位。我们离这个收入水平还有很大差距。总之,未来一个时期,我国人口总量将继续增加,将处于城镇化率从50%到70%的快速发展阶段,处于从中高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将是我国食物消费结构持续转变的时期,肉禽蛋奶鱼等动物性食物消费还有很大增长空间,粮食总需求量必将持续增加。
——从质量需求来看,城乡居民对粮食和食品的品质和安全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不断提升,对食物消费的需求也随之向更高层次提升。人们已不满足于吃饱,而且要求品种多样、质量上乘,特别是安全放心。但由于生产经营方式落后,一些市场参与主体的诚信缺失,加之市场法治监管环节较为薄弱,我国食品安全的基础还不牢固,一些环节的问题还十分突出。我国人多地少,需要发展集约农业,需要使用农业化学投入品以提高单产,但使用不当也会产生过多残留。我国有2亿多个农户、40多万家食品生产企业、300多万个食品经营主体,以及难以计数的小作坊、小摊贩。食品安全的技术性、专业性、隐蔽性强,监管部门、生产经营者、消费者之间很难达到完全的信息对称。从田间到餐桌、从地头到舌尖,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产生不安全事件。我们现在已生活在大数据信息化的时代,一个局部问题、个案事件,都有可能迅速传播,产生巨大影响。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令人头疼的一个问题。如何通过加强全过程监管,切实保障食品安全,是一个长期挑战而艰巨的任务。
——从生产成本来看,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将持续减弱。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成本快速提高。2004-2012年,稻谷、小麦、玉米三种主粮的土地成本年均增长15.7%,人工成本年均增长10.4%,物质与服务费用年均增长8.7%,都高于同期三种主粮生产价格7.3%的上涨速度,农民种粮的比较效益明显下降。问题在于,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尚未结束,粮食生产成本上升的进程也未结束。在未来发展进程中,粮食生产所需的人工、土地、物质、服务等费用还将继续增长,这些费用的刚性增长还难以靠技术进步来弥补,结果就是粮食生产成本还将继续提高。目前我国主要粮食品种国内市场价格已经高于进口到岸税后价格,开始出现净进口,今后这很有可能成为一种常态。面对成本上升和进口增加的双重挤压,发展国内粮食生产的难度将越来越大。
——从资源环境来看,粮食生产发展面临硬约束。今年,我国粮食将可能实现十二连增,这是好事。但是,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农业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产能严重透支。目前我国所实现的粮食生产能力中,相当部分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的。我国单位面积化肥、农药使用量大大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也远远超过合理使用水平。有近一半的农膜残留在土壤中,造成“白色污染”。由于长期超采地下水,华北平原已形成大面积漏斗区。全国约有5000万亩的中度和重度污染耕地仍在继续耕种,这类耕地大多分布在我国农业高产地区。我国有6000多万亩陡坡耕地、4000多万亩严重沙化耕地在继续耕作。我国还开垦了很多不该开垦的湿地。这些都严重透支了生态,且在短中期内难以恢复,这不仅影响国家生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也影响粮食质量安全,最终是危害人们的生存环境、生活质量,甚至是生命健康。在未来的农业发展中,如何有序退出这些“不健康”产能、促进农业资源休养生息,又不对全国粮食产量造成大的影响,对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挑战十分严峻。
应对粮食与食品安全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根本出路在于以改革创新的思路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我们要按照这两个决定的精神,围绕持续提升粮食与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加大农业领域改革开放力度和依法治农、依法保障食品安全力度。
一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无论是应对粮食生产成本上升,还是从源头上确保食品安全,都要求解决好我国家庭农业规模过小的问题。适度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抑制粮食生产成本上升,也有利于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降低质量安全隐患。我国家庭农场已发展到87万家,平均规模达到13公顷,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超过110万家,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和发展方向。要与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相适应,与农业科技进步和生产手段改进程度相适应,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相适应,以家庭农场和合作社为主导,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承包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步伐,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引导已经转向非农产业就业和进城定居落户的承包户流转土地经营权,为留在农村、有志务农的农户扩大经营规模创造条件。要健全多元化的农业服务体系,为规模经营者提供信息、技术、购销、金融、农机等全方位服务。
二要创新农业科技进步机制,发挥科技对保障粮食与食品安全的支撑作用。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应用步伐加快,2013年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55.2%,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9.5%,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科技进步已成为提高粮食产量和保障食品安全的关键措施。然而,发达国家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一般在70%到80%,有些国家超过90%,我国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要加快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促进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既要大幅度增加国家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又要加强农业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向农业科技创新集聚。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农业生产者的人力资本水平。
三要完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机制,提高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政府追求的目标,也是对子孙后代的庄严承诺。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把生态环境可持续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在资源环境可承载的范围内来挖掘粮食生产潜力,以解决好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要加快实施土壤污染治理,通过环境风险评估确定重点治理区域,根据污染程度确定治理方式,调整作物的种植结构。加快节水高效农业发展,加强农业水污染治理,对华北地下水超采漏斗区进行综合治理。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开展植树造林、防沙治沙、湿地保护。完善森林、草原、湿地、水土保持等生态补偿制度,多渠道筹集生态效益补偿资金。
四要强化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勇于接受这一考验,最终经受住这一考验,关键在于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并严格执法,让违法者付出代价。要改革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解决好多头分管、责任不清、职能交叉等问题。落实好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责任,提高基层监管能力。落实好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严厉打击食品安全犯罪。积极推进社会参与、促进社会共治,让政府、企业、消费者和新闻媒体等都来参与食品安全治理,让法制、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要素都发挥作用。
五要创新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整合利用机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开辟更广阔渠道。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要求,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农业领域如何贯彻这一精神,需要深入研究、统筹谋划。从我国人多、地少、水缺的资源禀赋出发,积极主动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是大势所趋,也是理性选择。中国加入WTO后的事实表明,渐进和可预期的进口增长能实现双赢。例如,中国大豆进口的增加,带动了美洲的大豆生产,推动了全球大豆生产和贸易,同时也适应了中国的市场需求,节约了土地和水资源。要坚持开放、透明、公正的原则,均衡、有序、适度增加紧缺农产品的进口,让世界对中国粮食进口有一个清晰而稳定的预期,避免对国内农业生产和国际农产品市场造成明显冲击。要加强与主要农产品贸易伙伴国的战略合作,通过签订中长期粮食贸易协议,建立稳定、多元的进口渠道。发挥我国优势,以农业技术转移、加工、储运、贸易等环节为重点,加大对周边国家、南美、非洲的农业开发援助和投资,并履行好社会责任。有效利用跨国农业公司强大的国际网络和风险管理能力,鼓励国内粮食企业与跨国农业公司合作,把国内网络与全球网络有效连接,联手保障中国和全球粮食安全。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推动各项粮食援助承诺得以落实,推动统筹运用金融、贸易、援助、环境保护等各项措施系统应对全球粮食危机。
六要转变食物消费观念,建立适合我国资源条件和文化传统的食物消费结构。我国正处于食物消费结构转型阶段,增加动物性食物消费是大势所趋,有利于提高营养水平、增强国民体质。但不合理、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也在滋长,居民营养不足与过剩并存,营养性疾病快速增长。合理膳食不仅有利于健康,也有利于减轻粮食供给压力。要以科学营养理念引导食物合理消费,传承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的优良膳食传统,合理改善膳食结构,创新繁荣中华饮食文化。
【粮食行业科技创新】推荐阅读:
粮食行业安全操作规程09-27
2016粮食行业安全工作方案08-21
关于加强粮食行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05-24
2018-2023年中国粮食加工设备行业市场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目录)09-24
马合口乡创新思路抓粮食生产06-01
坳马初中粮食科技周活动安排.doc07-17
科技创新改变行业05-26
行业科技09-01
创新行业09-13
粮食价格:粮食安全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