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能源合作前景分析(共7篇)
中俄能源合作前景分析 篇1
进入21世纪以来, 中国与俄罗斯在能源合作领域进展迅速, 一方面得益于两国在经济发展上的互补性, 另一方面也由于俄罗斯积极寻求以能源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 以便争取其在世界各国中的影响力。但由于长期双方在能源合作中形成的路径依赖, 即缺乏更长远的能源合作规划, 试探性、随机性明显。在合作中由于缺乏信任, 双方在谈判中相互议价, 以至于协议达成非常缓慢, 从而产生了经济与效率的损失。本文基于议价博弈分析的相关结论, 得出双方进一步能够更加高效发展能源合作的启示, 以便寻求达成更深入的合作机制, 从而使得能源合作能够充分促进两国经济发展。
一、中俄能源合作制约瓶颈
中俄能源合作作为“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两国经济影响深远。能源合作不仅是两国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而且有利于双方经济发展的优势互补。但是由于以下几方面原因, 在能源合作中也产生了波折与不确定性, 成为制约两国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一) 中国在对俄能源合作中缺乏较为系统的战略意识
中国在对俄能源合作方面缺乏长期战略规划, 能源安全意识还不够强, 受制于本国经济发展规划, 与俄方在能源合作方面更缺少深入交流。另外, 中国在加强能源进口多元化过程中, 对中东及其他石油输出国依赖度较高, 虽然认识到俄罗斯能源地位重要性, 但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
(二) 俄罗斯对中国有所顾忌和猜疑
俄罗斯对中国长期采取实用主义外交政策并且保持着对中国的战略警惕, 在和中国交往中非常矛盾, 一方面意识到中国巨大的市场与合作前景, 积极寻求合作机会。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威胁论”的存在, 俄方也担心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会对俄经济构成威胁, 最后会影响其国际地位。在能源合作中态度并不明朗。因此, 中国在与俄方进行能源合作谈判中一直很被动。
(三) 俄罗斯寻求利益最大化
俄罗斯利用亚太地区国家间能源的竞争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俄罗斯在与亚太国家的能源交往中, 把能够从合作中获得更多的经济回报作为重要目的之一。有学者指出:中俄关系表面上十分稳定, 其实相互之间仍然存在着不理解与不信任。在能源合作中, 谈判历时时间过长, 在签订具体能源协议时俄罗斯总是犹豫不决, 对于已签订的协议, 俄方经常突生骤变, 使得中国蒙受巨大经济损失。
总之, 中俄双方在能源合作中缺乏一个健全高效的运行机制。该机制应该包括合作协议, 保障协议运行的相关政策、规定以及制度方面的因素。因而在具体合作中, 中俄双方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进一步完成。
二、模型推导
中俄能源合作的过程类似于议价博弈的过程, 即双方都想在该过程中获得自己想要的收益, 然而由于不信任, 期望不同, 过程中产生损失, 最后制约着两国获到更好的经济收益。本文借助于鲁宾斯坦议价博弈模型, 通过模型推导以及均衡存在且惟一性, 证明在议价过程中有双方可采取的最优策略使得收益最大化, 进而为解决中俄能源长期合作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 以便深化合作进程。
(一) 引言
两个参与人, A和B, 按照如下的轮流出价顺序就分割大小为1的蛋糕进行议价。假设在时点0, 参与人A给参与人B一个价格, 这个价格就是对如何分割蛋糕的一个方案。若参与人B接受这个价格, 协议可以达成, 双方则根据这个价格进行蛋糕划分。否则, 若参与人B认为A的价格不合理并且不接受, 则B会在时点1时给出另一个自己的价格。若这一价格被参与人A所承认, 则协议可以达成。不然的话, 参与人A会在时点2给出另一个价格。这个不断重复的议价过程会一直进行下去, 直到双方都可以承认的价格出现才会终止。
比如, 假设在时期0时, 参与人A给参与人B出价为1/2并且遭到拒绝;进一步假设贴现因子为0.9, 参与人的保留价值将在时期1上升到0.556, 在时期2上升到0.617, 在时期3上升到0.686, 在时期4上升到0.762…, 在时期6, 接近于1。因此, 只需用几个时期, 博弈就陷入一个参与人都陷入的僵局状态。
(二) 均衡
设参与人A和B得到的蛋糕份额分别为X*A和1-X*A, 其中有X*A=μA以及1-X*A=δBμB。每个参与人的均衡份额将决定于他们自己的贴现因子。同时, 每个参与人的均衡份额, 随着他们自身贴现率的增加而严格递增, 随着其对手贴现率的增加而严格减少。如果参与人贴现率相等, 则参与人A的均衡份额/ (1+δ) 严格大于参与人B的均衡份额δ/ (1+δ) , 当△→0 (取极限) 时, 最后得到两个参与人各得蛋糕的1/2。
采用逆向回归法推导, 可以求得:
(1) 随着数值趋于1, 均衡分配收敛到 (1/2, 1/2) , 并且效率损失收敛到1/2。
(2) 只要局中人足够有耐心的话, 在均衡中一定会有拖延, 因而存在着惟一的子博弈完美均衡路径, 其中参与人给出非常低的开价并且不断地进行让步。随着趋于1, 这个均衡分配就趋于双方份额相等的结果了。然而, 由于有拖延, 均衡效率损失就收敛到1/2。
(三) 结论
通过上述推导过程可知, 由于历史依存偏好的作用, 中俄能源合作在议价中并不能及时达成协议, 只能在不断妥协与让步中逐渐形成可以被双方接受的协议。博弈模型证明这样不仅没效率, 而且由于在议价过程中没有具体贸易往来, 带来的还有经济损失和效率损失。既然双方在最终会回到应该达到的状态, 不妨在开始就坦诚相待, 建立可以被双方接受的运行机制, 并进一步签订动态协议, 双方可以通过协商达成利益一致, 减少对双方的负面作用, 这是中俄能源合作中的关键所在。
三、启示
在具体建立运行机制的过程中, 双方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尝试:
(一) 中国应加强对俄罗斯投资环境的研究并加大对俄投资力度
中国应加强对俄宏观与微观投资环境的深入、客观研究, 在此基础上加大对俄投资力度。中国的能源企业可以进入俄境内并建立合资、独资企业, 这样可以同俄本国企业一样正常地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当前, 俄欢迎中国企业参与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投资与经济建设, 中方可对该地区进行风险评估后进行相关的直接投资, 可以同俄石油公司联合投资, 或者与有风险投资经验的大型跨国公司联合投资经营。总之, 在该地区的能源合作中, 中国必须争取主动才能在以后的合作中争取到更多的话语权。
(二) 价格的制定应更多考虑到双方的利益均衡
在能源合作价格谈判与制定的过程中, 中俄双方应秉持双方长期合作的态度, 制定能被双方普遍接受的价格, 不要只注重本身利益的最大化, 价格机制的形成可以借鉴国际能源合作中的相关条例以及协定, 争取实现双方合作共赢, 双方应充分认识到能源合作不是零和博弈。
(三) 制定中国能源发展战略和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中国必须制定自己的长期能源发展战略, 使得石油出口国了解中国的能源合作前景以及长期战略规划。具体到管理机制的建立, 一方面需要政策支持与相关政府机构的扶持, 政府应加强宏观层面的政治协调, 为企业合作打开通道, 也应向本国能源企业提供优惠政策, 鼓励中国能源企业走出去并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让中国能源企业积极走向国际化, 寻求国际能源储备。这样更有利于能源合作的健康稳定进行, 进而保障中国的能源安全。
(四) 俄方应加强政策法规和基础设施建设
俄方应致力于改变政策法规多变, 税负较重且复杂, 金融体系不健全, 外汇管制苛刻, 治安不稳定等影响投资与合作的因素。
(五) 俄方内部利益集团之间应搞好平衡与协调
俄罗斯石油工业的利益集团、俄罗斯管道运输的利益集团、俄罗斯铁路的利益集团在对中国能源合作政策方面不断对政府施加影响, 并在一定程度上牵制着俄政府对中国能源合作方面的决策, 使俄政府犹豫不决。这些利益集团以维护并实现本集团利益为出发点, 对中俄能源合作直接产生影响。因而俄方应更好地调控和解决利益集团与政府、各不同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 在存在不同的利益和意见分歧情况下, 实施统一的对外战略。
总之, 中俄双方应通过更为广泛的交流与谈判协商达成合作共识, 只有建立务实合作关系, 才能实现双方利益最大化。
摘要:近年来, 中俄在能源合作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出于各自的国家利益与经济发展, 能源合作进展仍比较缓慢, 不信任与波折不断成为制约进一步深入合作的瓶颈。通过应用议价博弈进一步分析中俄能源合作, 并为摆脱这种困局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以便推进两国在能源领域合作的进一步深化。
关键词:能源合作,中俄,博弈,合作机制
中俄能源合作前景分析 篇2
2011年5月31日,中俄能源谈判中方代表、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在莫斯科与中俄能源谈判俄方代表、俄罗斯副总理谢钦共同主持中俄能源谈判代表第七次会晤。王岐山表示,中俄能源合作是全面、长期、战略性合作,是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内容。中俄原油管道今年1月1日正式投产以来,截至目前已输油600多万吨。
通过此次会晤,中俄就积极推进原油管道贸易达成了新的共识。在两国外交表态的背后,中俄在石油问题上出现了不少波折和分歧。负责向中方供油的俄罗斯国家石油管道运输公司(Transneft)不断对中国在定价问题上“发难”,称因为两国关税不同,中石油少付了石油款项。一度有消息称,石油谈判可能在圣彼得堡经济论坛(6月16-18日)上升格为两国元首级的会谈。虽然最终谈判仍由两国副总理主持,但中俄在油气资源方面的冲突和深刻的分歧仍是确定无疑的。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安邦研究团队就开始对中俄能源战略合作进行跟踪研究,并对与俄罗斯的合作表示质疑,主要有两点:一是有强烈欧洲国家意识的俄罗斯对中国缺乏信任,二是俄罗斯时常会把能源作为战略武器来使用,中国的全球能源安全战略不应把俄罗斯作为支柱。
现在看来,这种质疑是正确的。作为独立的智库,安邦的建议是:中国需要在中俄能源合作上找到新的战略平衡点。安邦首席研究员陈功建议,如果俄罗斯的油气价格与中东或非洲相近,或者在计算生产成本之后的成本高于中东或非洲,中国都应该购买中东或非洲的油气资源。石油对中国是个战略问题,不能在基本架构中出现风险。除非找到战略平衡点,否则无法制约俄罗斯的贪得无厌。
俄罗斯邀请日本开发东西伯利亚油田 施压中国
中国经济网北京2011年6月8日讯(张波)俄罗斯《生意人报》周二报道说,俄罗斯石油公司已经决定邀请日本公司参与开发马加丹大陆架和东西伯利亚的油田。报道中说,促使俄罗斯石油公司做出这一决定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俄罗斯与中国在输油费用问题上曾出现争执,虽然中国最终同意支付原油在俄罗斯境内运输所发生的费用,但是俄罗斯石油公司希望通过邀请日本公司参与远东和东西伯利亚油气资源开发以此向中国施加压力。
日本《日经新闻》报道说,多家日本公司组成的财团可能获得合资企业49%的股份。项目的地质勘探工作将于今年开始,日本将承担所有开支。报道中说,可能参与该财团的日本公司包括Inpex Corp.、Japan Oil, Gas and Metals National Corp.(JOGMEC)和一些石油经销商。
俄新社报道说俄罗斯石油公司目前并没有获得马加丹大陆架的开发许可。不过,该公司已经递交了获得马加丹1、2、3号区块和附近海域其他两个区块的申请。俄罗斯石油公司总裁爱德华·胡代纳托夫表示,希望在今年获得许可证。他预测,这些区块共蕴藏有20亿吨标准燃料。
上个月底,马加丹州州长尼古拉·杜多夫表示,根据初步数据,马加丹区块的许可证办理工作将在9月1日前完成。
本月初,俄罗斯石油公司同日本经济产业省达成协议,成立联合工作组考察马加丹1、2、3号区块和鄂霍次克海大陆架,以及东西伯利亚11个油气田的资源概况。日本公司同意承担所有风险,勘探的所有开支由日本方面承担。双方还商定将建立合资炼油厂和石化企业。
特别声明: 文章只反映作者本人观点,中国经济网采用此文仅在于向读者提供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立场。转载和引用此文时请保留电头,注明“来源于:中国经济网”并请署上作者姓名。
中新社莫斯科2011年6月4日电 题:中俄能源合作的“变”与“不变”
中新社记者 田冰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中俄能源谈判中方代表王岐山5月30日至6月3日访问俄罗斯并举行中俄能源谈判代表第七次会晤。期间,王岐山在莫斯科与俄副总理谢钦共同主持了中俄能源谈判代表第七次会晤,会见了俄总理普京,参观考察了俄天然气工业集团总部中央生产调度中心和乌德穆尔特共和国格列米哈油田等地。双方签署了《2009年6月24日天然气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的议定书》,并就全面扩大和深化中俄能源合作达成一系列重要共识。
油气合作是中俄能源合作的重要内容,天然气项目亦是此次会晤的重点之一。对于外界关注的中俄企业间关于输油费用纠纷,以及是否会影响中俄未来能源合作的疑虑,经双方共同努力,在两国政府间妥善解决了管道原油贸易价格方面的争议。双方愿继续努力,保障中俄原油管道长期、安全和稳定运营。
在天然气领域,双方在很多合作原则上达成共识,为最终实现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础。两国政府部门同两国企业开始准备俄对华供应天然气的政府间协议。双方企业力争在今年6月10日前,按照预付款与天然气价格相关联的原则就天然气购销合同达成一致,在6月份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俄期间签署相关文件。
俄总理普京评价说,双方正在进行的东、西线天然气谈判,规模宏大,都是标志性工程。西线每年供气300亿立方米,东线每年供气380亿立方米,而且都是为期30年的合作,“意义非常重大”。
此外,中俄在煤炭、电力、炼油、核能、能效与可再生能源等广泛领域也取得进展。
中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用三句话概括中俄能源代表第七次会晤取得圆满成功:推进了已有的合作;开拓了合作的新领域;在重大项目的合作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诚然,任何经贸合作过程中都隐含着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中俄能源合作也不例外。对于双方合作中出现的技术性问题,只要本着互谅互让、友好协商的精神,是可以通过积极协商妥善解决的。
如果说,中俄能源合作存在“变数”,也将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充分考虑和照顾彼此关切,以更加积极和务实的态度推动双方能源合作向更宽、更广、更深方向“变”。俄政府主管能源领域的副总理谢钦就表示,“现在俄中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允许我们双方解决任何问题”。
能源出口需要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能源,此乃不变的现实。中俄能源合作是全面、长期、战略性合作,是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内容。当前,中俄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扩大能源合作面临历史性机遇。以中俄原油管道贸易为例,俄罗斯实现了多年想实现而没有实现的东方管道的输送,而且面向的是不断增长的、有支付能力的、巨大而稳定的中国市场。对中国而言,则提供了稳定的陆上石油通道。
中俄能源合作的SWOT分析研究 篇3
1 中俄能源合作SWOT分析
1.1 优势 (strength)
1.1.1 能源战略方面:
中俄具有互补优势。俄罗斯作为油气出口大国, 在油气消费市场上需要一个长期、稳定的发展局势。而中国在油气方面的需求一直居高不下, 需要有一个能够长期稳定给予供应的来源。资源与市场的相互合作与互补优势是中俄能源合作的重要基础。俄罗斯对欧洲能源市场一直有着过度依赖性, 俄如若想要脱离这种状态, 想要在国际能源局势中占有更高的地位, 就必须加快能源出口多元化的步伐, 同时加快在东方能源市场中开辟出新天地的脚步。中国想要打破在马六甲海峡石油运输的瓶颈问题, 保证油气进口在任何非常事态下的安全性, 这就必须加大开辟陆上周边其他油气进口来源的力度, 俄罗斯便是一个符合实际情况的选择。
虽然俄罗斯能源外交战略的重点仍然在欧洲, 但是近几年俄罗斯越来越重视亚太市场。欧洲国家为了急于摆脱对俄能源的过分依赖性, 逐渐扩大从北非、中东等地区的油气进口量, 这也迫使俄罗斯加快了开辟东方能源市场的步伐。日本、韩国作为一个成熟市场, 需求拓展的空间所剩无几, 无法取代中国在俄东方市场的地位。俄罗斯石油产业基础设施年代久远, 开始出现老化现象, 生产成本较高, 其需要引入新的投资和技术来满足生产和出口的需要, 这就为中俄两国企业的合作提供了新的空间。俄罗斯承诺加强对中国的能源合作, 主动提议将中俄能源合作协调机制提升为副总理级谈判机制, 这一提议表明俄对开展对华能源合作态度的认真及重视度。俄罗斯政府副总理谢钦、能源部部长什马特科等高官多次表示, “俄中能源领域的大规模合作势在必行”, “中国需要多少 (天然气) , 我们就供应多少”[1]。此种情形下, 虽有以华压欧的考虑, 但也反映出了俄希望加强对华能源关系的迫切心情。俄罗斯对中俄石油管道建设进行看巨额资金投入, 以保障其正常运营能够符合俄国的利益。从多方面情况分析来看, 俄加强对华能源合作的战略决策已定, 发生重大改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上述优势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长期性, 大多是属于战略层面的, 因而有望成为中俄深化能源合作的战略基础。
1.1.2 加强能源合作符合双方发展战略的要求。
中俄此后几十年的根本性战略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并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 从而达成国家和平崛起的目标, 因此, 营造出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尤其是周边环境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所在。由于两国之间都是影响对方发展环境的重大因素, 油气合作作为最具潜力的合作项目能够夯实两国关系的经济基础。俄罗斯关人士普遍认为, 二十一世纪是“亚太世纪”、“中国世纪”, 俄罗斯必须实现同亚太地区的经济一体化, 利用中国正在快速发展的机遇, 抓住能够搭上中国经济发展快车的机会。而想要搭乘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 则很难避免中国对能源合作的强烈期望。中国和俄罗斯在经济上有很强的互补性, 中俄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经济合作机制, 为两国进一步的能源合作提供了重要基础。
俄罗斯东部发展战略与其崛起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有关。而在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 地广人稀, 自然环境恶劣, 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俄要使东部开发战略顺利实施开展, 很难离开中国的合作。2010年1月普京批准的《2025年前俄罗斯远东和贝加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明确提出, “中国东北地区是最为关键的优先合作方向”[2]。能源开发是俄东部发展的基本依靠, 因此, 在俄罗斯与中国的经济合作中能源开发将成为重点开发领域。从我国发展战略的要求来看, 也必须深化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这不仅是因为俄罗斯是我国“北部安全的半边天”, 两国相邻地区发展存在接轨互动的客观需求, 而且也是因为两国在能源领域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1.1.3 地缘因素是中俄能源合作的巨大优势。
地缘关系是指“一种以自然地理要素为介质和基础, 由两个以上的国家、国家集团或政治实体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形成的特殊关系, 一般而言, 国家之间相邻的地理位置, 是构成地缘关系的客观基础”。根据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在地理区域上比较接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为了谋求共同的经济贸易发展目标, 会通过缔结政府间的国际协议进行一种体制上的融合与经济贸易的相互联合。世界地缘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也表明, 毗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 只要其国家关系正常, 受经济利益驱动, 必然要进行地缘经济合作。中俄两国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地缘关系, 能够为加深双方经贸合作带来便利条件。
俄罗斯是我国周边最强大的陆上邻国, 与我国拥有长达4300公里的共同边界, 我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地理联系紧密, 有着经贸往来与合作的优良传统。俄罗斯距离我国工业比较发达的东北、华北地区比较近, 与正在开发中的西北部也不远, 地理土的优势, 不论是通过铁路运输还是管道运输都既可以降低运输成本又有助于减少运输风险, 具有很好的便利性与可操作性, 为中俄油气能源合作奠定了必要的地理基础。
1.2 劣势 (weakness)
1.2.1 中俄政治互信水平不足。
在俄罗斯国内一直以来就存在着对中国怀有疑虑的声音。一部分是由西方国家的中国威胁论发展而来的, 一部分则是俄罗斯国内的一些人士本身对中国缺乏信任而发出的声音。的确, 俄罗斯远东地区人烟稀少, 经济发展水平有限, 而边界另一边的中国经济发展迅速, 人口数量庞大, 而且俄罗斯在历史上掠夺了中国领土。现实的情况和历史促使了俄罗斯国内一些人对中国存在不信任。
2002年12月18日俄罗斯斯拉夫石油公司国有股权拍卖中, 俄罗斯议员起草的议案排除了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的竞拍资格, 议案之所以能够通过说明在俄罗斯有很多人是对中国持有怀疑态度的。在拍卖前后, 俄罗斯的好几家主要报纸都刊登了对中国充满不信任感的文章, 甚至对中国表现出了很深的戒备心理。种种现象都说明中俄两国的政治互信水平仍然有待提高, 如果中俄两国的政治互信水平得不到提高的话, 中俄两国的能源合作必将遇到重重阻碍。
1.2.2 我国国际能源地位低。
中国在国际能源市场地位较低。一是中国在国际石油价格走势上缺少话语权, 往往受制于发达国家, 在对俄的石油合作价格上很是被动。并且缺乏有效的能源陇调治理机制。一是中国石油公司国际化水平较低, 在国际能源竞争中一直处于劣势, 发达国家利用其石油跨国公司几乎控制着世界80%以上的优质石油储量, 而中国只能在剩余的区块中不断寻求油气资源的开发与合作, 对全球石油资源的占有率不足4%。首先, 中国没有有效的能源陇调治理部门能及时对风云变幻的石油市场做出相应的决策, 导致对世界局势及俄罗斯的能源战略不够了解[3]。因此, 由于缺少长期的、统一的总体战略规划,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俄能源合作的顺利进行。其次, 中国石油企业经营治理机制不够灵活, 缺乏自主经营权, 不能有效地参与国际石油市场的竞争。
1.2.3 中俄能源经济利益存在差异。
从世界经济发展和能源供需关系来分析, 在今后十几年国际油气价格高位运行将成为一种常态。在此形势的作用下, 能源资源国在国际能源秩序中的相对强势地位可能长时间保持。化石能源的日益短缺、中国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 则可能使中国更多地有求于能源资源国。中俄在能源合作中地位“不对称”, 油气资源国与油气消费国之间存在固有的利益差异, 双方利益分歧难以避免[4]。俄罗斯以能源为依托增强国际地位, 以能源为手段谋取国家政治、经济与安全利益, 对我国能源外交运筹能力也是一种考验。俄不断向我国提出各种利益“捆绑”、“置换”要求, 追求非市场优惠, 给中俄能源合作增加了不少难题。俄多次以修改合同、减少油气供应为由向合作伙伴施加压力, 所以, 我国在与俄交涉时则需要极大的韧性与灵活性。
近年来俄政府不断强化“俄气”、“俄石油”等大型国有企业对油气出口的垄断地位, 加强对外国企业投资俄油气田的限制。俄罗斯的这些举动, 增大了中俄能源合作的复杂性。
1.3 机会 (opportunity)
1.3.1 经济全球化促使俄方对外能源大量出口。
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世界各国都已经不同程度地参与到经济全球化当中, 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出口正是在经济全球化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也是俄罗斯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要途径之一。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是世界各国工业进行生产的必备原料之一。各国为了确保生产能够顺利进行, 对能源的需求将持续增加, 因此, 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生产要素和能源的全球流动, 将从客观上促使俄罗斯扩大石油和天然气出口。
1.3.2 区域性利益共同体的建立成为中俄能源合作的契机。
亚洲大陆在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相继提出各种不同的区域合作方案。其中, 亚太经合组织是该区域中最具有影响力的组织之一, 中国和俄罗斯是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 而在地理位置上又同属于东北亚经济圈。中俄经济合作是以能源合作为中心的, 符合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换句话说, 区域一体化背景为中俄两国的能源安全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这也使得中俄双方成为了利益的共同体。在这种情况下, 中俄油气合作在国际能源合作框架中就会更加团结, 紧密合作, 更具凝聚力, 更有战斗力, 更能彰显出两国的大国风范与魄力。
1.3.3 中俄双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中俄双方政府都非常重视能源合作, 希望通过能源合作来拉动相邻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明确表示“远东地区经济复苏任务需要与中国振兴东北的计划相协调”, 而拉动经济复苏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在能源领域与中国进行合作。中国政府也希望借助俄罗斯丰富的能源把东北老工业基地打造成中国的能源保障基地。中俄双方领导人都强调要把能源合作放在中俄经贸合作的优先领域, 并且在能源领域签署了一系列政府间协议和文件, 为中俄能源合作提供了强大的制度保障。
1.4 威胁 (threat)
1.4.1 其他发达国家的激烈竞争。
俄罗斯一直希望扩大其在国际能源市场上的影响力, 发展壮大自己的能源工业体系。所以, 俄罗斯十分希望与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美国进行合作, 而美国也希望使自己的能源进口多元化。因此两国都有合作的意愿, 近些年来, 两国也加快了合作的步伐, 积极的展开能源领域的合作。当然俄罗斯也希望与别的发达国家进行合作, 因为这样既可以帮助俄罗斯解决资金问题也可以提高俄罗斯的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和改进设备。英。
1.4.2 来自大国政治经济的威胁。
俄罗斯与美国都是超级大国, 其国际地位不可小觑, 然而两国都在争夺世界霸主地位, 一直以来无论是在政治上, 还是在经济上, 两国之间都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俄美关系一直变幻莫测, 俄罗斯在外交方面施展的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俄美的关系状况, 俄美的经济合作比中俄能源合作更能直接制约俄罗斯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等许多重大问题的解决[5]。而中俄合作并不能完全补偿俄罗斯被美国排挤所受到的损失。因此, 俄美之间的关系成为中俄合作的潜在威胁。
与此同时, 美国、欧洲在俄罗斯对外经济地位中占据第一、第二的位置, 对俄罗斯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 对于俄罗斯来说, 在以能源输出为基础的经济增长模式的前提下, 其在石油资源输出问题上不得不考虑美国、欧洲的需求和感受。同时, 在能源出口中追求利益最大化, 势必使得俄罗斯的天平向着能够带来更多经济利益的方向倾斜, 这对中俄能源安全合作或多或少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1.4.3 俄罗斯油气勘探前景存在不确定性。
近年来, 俄对在油气勘探方面投入不足, 资源探明储量增长滞后, 产能增长乏力, 生产增幅减缓。俄罗斯老油田的枯竭速度超过新油田的开发速度, 在未来中长期内石油产量将会逐年下降。俄产业支柱的四大油田, 其开采程度均已超过75%, 原油开采高峰期已经成为过去式。未来俄油气产量增长的主要地区是东西伯利亚和远东, 但从目前来看, 该地区的发展前景十分不确定。这种情况有可能会对中俄油气合作潜力造成影响。
2 结论
在油气输送能力方面, 俄罗斯东部地区石油运输管道、泵站和贮藏库以及运油码头几乎全部需要重新建造, 虽然通向欧洲的油气输送基础设施较完备, 但也面临运力不足、设备老化等问题。而油气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效益低, 加之受制于政府政策与规划, 难以吸引国内外资金大规模投入, 要实现输送畅通的目标难度很大。“贷款换石油”协议执行期长达20年, 中方在不参与管道运营和管理的情况下能否从俄方得到稳定的石油供应, 亦很难完全令人放心。
参考文献
[1]庞昌伟.“俄罗斯能源外交与中俄油气合作”课题通过鉴定[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2013-3-27 (2) .
[2]徐兆畅.当前中国石油供求形势分析[J].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 (4) :1-7.
[3]崔新健.中国石油安全的战略抉择分析[J].财经研究, 2011 (5) :130-137.
[4]陆南泉.从中俄输油管道问题对两国关系的几点思考[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2009 (1) :81-83.
俄罗斯的能源战略和中俄合作 篇4
文|刘乾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能源战略研究院
2014年1月23日,俄罗斯能源部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2035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基本规定)》(以下简称《2035战略》)。该文件分为“对2030年前能源战略的修改”、“2035年前能源战略的主要目标”、“对外能源政策的战略任务”等几个主要部分,对《2030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以下简称《2030战略》)的落实情况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对俄罗斯能源战略主要内容进行修改的建 议,确定了未来20年俄罗斯能源工业发展和对外能源政策的战略目标。
一、俄罗斯修改能源战略的背景
《2030战略》是在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继续发展和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开采量爆发性增长之前研究制定的。5年以来,国际经济和世界能源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俄罗斯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和能源工业的发展也面临新的形势。2013年,俄罗斯政府指出,国家的能源战略经过5年就需要调整,因此将修改《2030战略》,并将其期限顺延到2035年。
俄罗斯能源部公布的《2035战略》指出,由于一些能源进口大国转向能源自给,世界能源市场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俄罗斯国内,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减缓,对于能源行业而言,最重要的不再是生产规模和数量的增长,而是质量上的提高和现代化。
1.外部环境
过去5年,国际能源市场的发展以及俄罗斯在国际能源市场上地位的变化是俄罗斯修改能源战略的外部因素。《2035战略》指出,主要的能源消费大国正在致力于通过提高能效、发展非常规油气和可再生能源实现能源自给,同时扩大能源进口渠道,实现能源消费多元化,能源出口国正致力于扩大出口规模并进入新市场,这导致俄罗斯所受到的外部风险显著增加。
在2009年以来的“页岩气革命”驱动下,美国的天然气产量大幅增长,美国已经连续几年取代俄罗斯,成为全球最大的天然气生产 国,并逐步降低了天然气进口量。在这种情况下,原本面向美国市场的中东LNG开始流向欧洲和亚太市场,俄罗斯也因此关闭了针对美国市场的什托克曼项目。根据国际能源署的预测,美国将在2020年成为天然气净出口国,到2035年实现能源自给。
在亚太地区,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对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仍保持积极增长的势头,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加剧了日本对进口能源的需求。但是,俄罗斯目前对亚太地区的油气供应仍处于较低水平:石油出口仅占其出口总量的20%;天然气则只有萨哈林2号一个LNG项目,每年出口量为1000万吨。
全球经济危机和债务问题影响了欧洲的经济发展及其对能源的需求。欧洲是俄罗斯天然气的最大出口市场,但目前俄罗斯对欧洲的天然气出口仍未恢复到2008年经济危机前的水平。在俄乌2009年出现天然气争端后,欧洲国家积极寻求中东和里海地区的天然气供应来源,俄罗斯在欧洲的天然气市场份额呈现持续降低的趋势。
因“页岩气革命”而产生的连锁反应,以及LNG对传统天然气储存和运输瓶颈的突破,使得全球天然气市场正在从几个区域性市场向统一的全球化市场转变,天然气的定价机制和贸易规则也在发生变化。对数十年来习惯于按照“照付不议”原则签署长期合约的俄罗斯来说,在定价方式和商业模式上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2009年以来,俄罗斯已经多次降低了供应欧洲客户的天然气价格并放宽了“照付不议”条件。
《2030战略》曾指出,俄罗斯不仅将保持世界能源市场上最大供应者的地位,其供应范围也将发生变化。这表明俄罗斯不仅希望保持对传统市场的影响力,还将进入新的市场。但从现实的情况看,对俄罗斯具有战略意义的能源出口所面临的外部风险显著增加,这既包括传统的西方(欧洲)市场的疲软,也包括新兴的东方(亚太)市场上俄罗斯地位的缺失。
从长期看,由于新的大型供应者的出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东非等),以及非常规油气产量的增加,国际能源市场上的竞争将会日趋激烈,抢占传统和新兴能源市场的份额将成为俄罗斯面临的最重要的长期挑战。
2.内部因素
俄罗斯经济和能源工业发展的现实状况是俄罗斯能源战略实施调整的内部条件。世界经济危机导致俄罗斯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并趋于停滞。2000-2008年,俄罗斯经济的平均年增长率达到6.9%;受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2009年俄罗斯经济下滑7.9%。2010-2012年,俄罗斯经济短暂回稳,经济增长率分别是4.3%、4.3%和3.4%,2013年俄罗斯经济增长率下降较多,仅为1.3%。
《2035战略》指出,考虑到上述经济增长变缓的趋势,根据俄罗斯联邦2030年前长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预测,在基本的创新情景中确定的2013-2035年间俄罗斯经济年增长率为3.8%,在保守的风险情景中采用的增长率预测数字仅为2.8%。
在过去5年里,尽管俄罗斯实施了一系列的能源项目(包括建成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北流天然气管道,万科尔油气田和亚马尔凝析气田投产,以及萨哈林2号项目LNG投产等),但俄罗斯能源行业中存在的根本性问题,即设备损耗高、能效低、投资效率低、易受国际能源市场价格波动影响等问题不仅未得到改善,反而显得更加突出。
同时,在提高采收率和石油深加工率方面没有取得进展,在提高伴生气利用率和实施东部天然气计划方面也未能达到既定目标。2009-2012年,从能源在俄罗斯出口、联邦预算收入和投资中所占的份额来判断,俄罗斯经济对能源行业的依赖程度还在进一步增加,2009-2012年,能源出口额占俄罗斯出口总额的70%、联邦预算收入的50%和投资的40%,均比经济危机前有所提高。
因此,俄罗斯面临提高能效、发展节能和创新技术、降低经济对能源行业的依赖程度等问题,需要采取措施实现俄罗斯能源行业的现代化,改善基础设施和固定资产磨损程度,提高高附加值产品(例如轻质油品、气体燃料、油气化工产品)的生产等。总之,这些涉及提高俄罗斯能源行业发展质量的任务,都需要在新版的能源战略中得到体现。
二、能源战略修改的主要内容
与《2030战略》相比,《2035战略》延续了原有的大部分内容,也存在诸多不同之处。
1.文本结构变化 《2035战略》在“俄罗斯能源需求前景”一章中,增加了“对俄罗斯能源的挑战”一节;增加了新的一章“第4章俄罗斯能源2035年前的目标愿景”,该章包括以下几节:“2035年前能源战略的目标和任务”、“主要战略方向”、“实现能源战略的原则、机制和阶段”;
在“国家能源政策”一章中增加了“能源领域税收和关税政策”、“能源领域的生态政策”两节,“能源领域的社会政策”一节被扩充为“能源领域的社会政策和人力资本开发”;在“燃料动力综合体行业的发展前景”一章中增加了“碳氢原料深加工(油气化学产品)”一节;在“预期成果和实施本战略的体系”一章中增加了“实现战略的主要风险”一节。
2.对经济和能源状况的评估
《2030战略》对俄罗斯经济发展持乐观态度,但《2035战略》认为,全球经济危机不仅导致了俄罗斯经济增长的暂时下降,而且随着长期的体制性和结构性约束的加强,俄罗斯中期经济增长速度将会放缓,因此,新的能源战略大幅调低了俄罗斯经济增长和国内能源需求的水平。对于世界经济和国际能源市场的预测,《2035战略》的观点比《2030战略》相对谨慎和保守。
《2035战略》在充分盘点后经济危机时期内世界能源市场发生的变化的基础上,降低了对全球能源需求增长率的预测,从《2030战略》的预计年增长率1.5%调低至1.2%。
《2035战略》指出,全球的能源需求正加速转移到发展中市场,而俄罗斯在这些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市场上份额偏低。相反,在俄罗斯长期处于优势的传统市场上,能源需求将长期受到抑制。
同时,出现了一些新的能源供应国,非常规油气资源的重要性有所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加速,这使得世界主要能源市场的竞争进一步加剧。《2035战略》对俄罗斯的外部能源需求前景进行了分析,并考虑了主要能源进口国和生产国的能源战略因素。
除了传统的对俄罗斯能源出口的数量估计外,《2035战略》还考虑了技术进步、定价机制演进以及世界能源市场调控所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新版能源战略提高了未来25年俄罗斯能源出口的平均增长率预测值,从《2030战略》中评估2005-2030年的年平均增长0.5%提高到2010-2035年的年平均增长0.7%。新旧两版能源战略相比,在调低全球能源消费需求增长率预测的情况下,俄罗斯调高了能源出口的增长率预测,这意味着俄罗斯将在保持传统市场上份额的同时,大幅提高在新市场中的份额。
3.能源战略的目标、任务、中心思想和战略方向
《2035战略》延续了《2030战略》的目标,但进行了扩充和细化,增加了关于发展国内能源基础设施的内容,目的在于使国内和对外能源基础设施平衡发展,改变长期以来出口设施建设居于优先地位的情况;增加了提高能源产品和服务的可获取性及其质量的内容;增加了关于深化能源公司管理和可持续发展,以及国家调控能源发展的原则。《2030战略》的中心思想是能源行业应该成为俄罗斯经济发展的动力,能源行业是俄罗斯工业和相关行业所生产原料、设备、产品和服务的最大用户,应该为国家经济创新发展提供所必须的投资支持。而《2035战略》提出将能源行业由“资源-原料”发展模式转变为“资源-创新”发展模式。
因此,能源行业在国家经济中的角色将由“发展的动力”变成“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为俄罗斯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包括经济发展多元化、技术水平的提高、最大限度地减少基础设施的制约等。
《2030战略》提出了俄罗斯能源战略的“能源安全”、“能源效率”、“能源的预算效率”和“能源的生态安全”四个战略目标。《2035战略》扩充了俄罗斯能源安全学说的相应指标;调整了“能源效率”中“节能”的涵义;将“能源的预算效率”扩展为“经济效率”,并制定了新的指标体系;将“能源的生态安全”扩展为“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能源战略在社会责任、生态安全和创新发展中的要求。
4.国家能源政策
总体上,《2035战略》在国家能源政策的所有方面都延续了《2030战略》中的规定,但是,国家能源政策的部分目标和措施得到了扩大和完善,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地下资源使用”方面:将制定新的储量分类方法,使储量分类不再建立在技术指标上,而是建立在油气生产的经济指标上,并使分类方法与国际通行的储量分类方法相协调。2)在“税收和关税政策”方面:从征收自然资源开采税转变为征收额外所得税,或征收在开采油气资源时所得的超额利润税。
3)在“国家调控国内能源市场”方面:制定和完善各种能源品种的外汇交易市场机制;根据国内交易价格创建石油和成品油的国内价格体系,以及在反垄断监管中相应指标的使用体系。
4)在“能源的科学技术政策”方面:鼓励重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验设计方案-试制样本-生产”的全过程循环。
5)在“地方能源政策”方面:制定监测国家和各个地区能源安全情况的方法,以及确定俄罗斯能源安全法则实现的进程。
6)在“能源行业的社会政策以及人的潜力发展”方面:在能源行业的人力资本发展方面采取一整套措施。
7)在“俄罗斯对外能源政策”方面:使俄罗斯在燃料能源资源市场上的政策逐渐适应发展趋势和变化;推动欧亚经济空间内统一能源市场的形成。
5.能源消费和出口结构
在俄罗斯经济发展放缓、国际能源市场转变的情况下,《2035战略》在能源消费结构方面的指标与《2030战略》相比发生了变化。
首先,降低了俄罗斯国内对一次能源和电力的需求增速预测。这主要是由于俄罗斯经济发展预测发生变化,与目前经济增长前景走低的情况有关。
其次,《2030战略》认为,天然气在能源需求中的份额将会减少,煤炭的份额将会增加;而《2035战略》认为,天然气在能源消 费中的份额将会保持稳定,煤炭在能源总需求中所占份额减少。这是在过去5年俄罗斯能源消费结构的现实基础上进行的修订,事实证明,过去对煤炭的需求被高估了。
在《2035战略》中,炼油工业的规模增速比《2030战略》预测的增速更慢,成品油出口的增速预测也进一步降低。新战略还降低了俄罗斯国内对汽车燃料需求的增长速度,在《2035战略》中保留了要显著提高炼油深度的方针。
《2035战略》显著提高了亚太地区在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出口中的份额的预测值,也提高了液化天然气在天然气出口中所占份额的预测值。这些变化与世界经济和能源发展关键趋势和方向改变有关。
新战略强调,亚太地区将是最有前景的能源出口市场。与此同时,全球液化天然气产能将大量增加,一些新的大型市场参与者的出现,会在全球市场特别是亚太地区与传统能源供应国形成激烈竞争。因此,占据新的能源市场,首先是亚太地区,并在充满激烈竞争的全球液化天然气市场上巩固自己的地位,对俄罗斯来说有着重大的意义。
6.战略建议
《2035战略》提出的建议目标总体上延续了《2030战略》中的内容,包括俄罗斯东部油气工业的发展、俄罗斯北部地区和大陆架的油气资源开发、能源基础设施的发展、节能等问题。但新战略更加明确了目标和任务,对战略建议做了一些修改。
其中,“发展节能”的战略建议被明确调整为“发展节能技术”,“发展出口基础设施,促进出口基础设施多样化”的战略建议调整为“发展国内能源基础设施”等。
三、俄罗斯能源战略的战略目标与措施
《2035战略》提出了能源安全、能源效率、经济效率和能源可持续发展四个战略目标,并提出了达到这些目标的具体措施。
1.能源安全
《2035战略》认为,保障俄罗斯能源安全的最重要方向是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的合理化。文件预计,2010-2035年,俄罗斯一次能源产量和需求量将增加26%~27%,其结构将发生以下变化。
1)在稳定石油开采和加工规模的情况下,石油和凝析油在一次能源生产中的份额从39%减少到32%~33%;天然气和伴生气在一次能源产量中所占比例从41%提升至47%;煤炭在一次燃料生产中所占份额保持约11%~12%;非化石燃料在一次能源生产中所占比例从7%提高至9%。电力行业将加速发展,核电所占比例从16%增加到22%~23%。
2)在俄罗斯国内一次能源需求结构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能源出口结构将发生变化,天然气(首先是指液化天然气)的份额将增加,原油和成品油的出口将减少。
3)为了实现上述能源结构变化,将推进一系列项目的实施,包括在俄罗斯东部地区形成石油天然气综合体(即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储运和加工的综合体系);开发北极地区和俄罗斯北部大陆架的 资源潜力;发展工艺节能;发展国内能源基础设施。在发展能源基础设施方面,开发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电力,尤其是水电项目应当引起重视。
2.能源效率
在《2035战略》中,提高能源效率被认为是提高国家经济效率的主要方式。文件预计,与2010年的水平相比,2035年之前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的单位电力消耗将下降40%,单位能耗将下降50%,否则能源行业无疑会制约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
为此,俄罗斯必须建立和完善鼓励发展节能技术的体系和机制。国家能源政策在这一领域的主要措施包括:发展能源服务合同机制、在能效和节能领域发展国家担保项目机制、给予能效和节能领域利率补贴和税收激励(加速折旧、税收抵免、减免财产税)。
同时,完善和更新能源管理领域的法规、程序和标准,完善建筑标准与规程,修订最佳可用技术清单,总结节能方面有推广价值的典型工程的经验,以及这些经验实施和运用的最佳案例;政府还需要支持节能和提高能效、节能试点项目、组织机构(企业)进行定期审计等几个领域内的地区发展项目;实施特别措施以提高住房和公用设施(国内能源的最大消费者)的能源效率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3.经济效率
在提高能源行业的经济效益方面,《2035战略》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此应该建设完整和灵活的能源政策体系,这一体系的基本要素包括: 1)形成国内高效的能源市场,该市场的垄断程度低、竞争水平高、拥有发达的内部价格形成机制,并且与国内能源基础设施和调控体系的发展相结合;
2)形成稳定的能源行业税收机制,将通过能源行业运行所得到的长期经济效益最大化;
3)平衡关税和消费税,通过关税和消费税的刺激来提高对高质量、深加工能源产品的生产投资;
4)完善国家在自然垄断领域中的价格(税率)监管,监管既要考虑消费者的优先利益,也要考虑自然垄断投资项目融资的必要性;
5)形成规范的法律基础,保护投资者权益和发展竞争,消除不合理的行政壁垒;
6)创建鼓励企业使用先进技术和发展技术节能的体系,在能源领域创建稳定的国家创新体系;
7)稳定与俄罗斯能源传统出口对象之间的关系,并在新的能源市场上建立稳定的关系;
8)完成欧亚经济空间统一能源市场的创建工作,使该市场有共同的能源调控原则,促进能源资源、技术和投资的自由流动。
4.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2035战略》指出,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既包括社会责任和环境效益,也包括能源企业的创新发展。要发展能源领域中人的潜能,实现教育的发展和投资,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能源企业预防疾病和 13 工伤综合体系及健康恢复体系;在煤炭工业安全领域内制定规范性文件的新版本,制定社会标准,建立采煤企业工作人员的强制保险制度。
从能源行业的社会效益来看,要制定和贯彻能源行业提供公共服务的规则,必须更全面地限定公共资源提供者、公共服务执行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从能源行业的环境效益来看,要加强环保的监管力度,使俄罗斯和国际通行的环保立法规范相协调,发展适用于各种所有制形式企业的环境审计体系,贯彻强制的高风险环境保险条例。
四、俄罗斯的对外能源政策
对外能源政策在俄罗斯战略中具有特殊的作用。俄罗斯对外能源政策的战略目标是在提高俄罗斯能源竞争力、促使出口地域和产品多元化以及提高出口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巩固俄罗斯在国外能源市场上的地位。《2035战略》提出,俄罗斯对外能源政策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5个方面。
1.加快进入亚太地区市场
文件规定,在2035年之前,亚太地区市场在俄罗斯原油和成品油出口总量中的份额将从12%增长到23%(其中原油增长到32%),天然气从6%增加到31%。欧洲和独联体的能源市场仍将是俄罗斯能源出口的主要市场,但是2015年后其出口规模将会下降,2035年前的出口规模仅相当于2010年水平的95%。
2.出口产品多样化
目前,俄罗斯能源出口中占统治地位的原油和油品,到2035年时的份额将减少30%,天然气特别是液化天然气以及电力的份额将增长40%~50%。到2035年,燃料油的出口将从2010年的5700万吨下降到2000万吨,汽油将从4400万吨增长到5800万吨,由于炼油工艺的提高,燃料油和汽油的质量将得到极大提高。俄罗斯液化天然气的出口量将在2020年达到3000万吨,到2035年达到1亿吨。
3.与传统和新兴的能源市场建立稳定关系
在西方,消除与欧洲在天然气关系上的危机,包括需求下降、竞争加剧、定价模式转变、欧盟第三次能源改革方案的不利监管环境,以及天然气市场目标模式、司法冲突等。必须在考虑俄罗斯利益的基础上完善监管体系,使监管体系适应现代市场发展趋势,其主要途径是在不破坏长期合同基础原则的情况下,提高长期合同的灵活性。在东方,必须完成与中国的天然气供应谈判,发展同亚洲各国的能源对话和能源关系体系。
4.促进俄罗斯公司融入国际能源商业体系
扩大与跨国公司的能源资产置换,包括在高风险和复杂环境下的国际合作,俄罗斯将为国内能源和服务公司的运营寻求良好的非歧视性制度。促使俄罗斯进入新的能源市场、保障俄罗斯出口安全的基础设施以实现出口路线的多元化,首先是“南流”和“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的建设以及其他的出口项目,占首位的是亚洲方向的出口 15 项目,同时还有促进液化天然气出口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北极航路的发展。
北极航路的发展有助于北极大陆架和俄罗斯北方地区资源潜力的发展,弥补俄罗斯传统油气开采区开采量的下降。预计到2035年,北极大陆架在俄罗斯石油开采中的份额将占5%,天然气占10%。俄罗斯能源政策的特殊方向(指在俄罗斯能源政策中具有特殊意义的)是形成欧亚经济空间的统一能源市场(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煤炭和电力),这个市场应该有统一的调控原则,保障能源资源、服务和技术的自由流通,保障能源领域的投资。
5.维护俄罗斯在世界能源市场体系中的利益
俄罗斯认为,在世界能源体系中,不仅要保护消费者的能源安全利益,也要保证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生产项目的投资回报,同时应保障能源运输的安全。俄罗斯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不是从出口国的狭窄视角、只追求短期收入最大化的角度来理解对外能源政策,而是将能源政策看作解决国家和世界问题的手段。与此同时,俄罗斯反对单边歧视性措施,并且要求发展全球能源对话,使各方利益得到均衡。
《2035战略》认为,上述措施能使俄罗斯能源领域减少受欧洲能源出口单独控制的风险,并且在一次能源出口规模没有实质性提高的情况下,使俄罗斯公司的国际化运营增加收入、提高效益。
五、俄罗斯能源战略调整对中俄合作的影响
发展对华合作是俄罗斯对外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版能源战略明确提出了“完成与中国的天然气供应谈判”、“加快进入亚太 市场”的任务,为中俄深化能源合作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同时,在俄罗斯国内能源行业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条件下,中俄两国有望出现新的能源合作方式和领域。
1.俄罗斯能源战略调整为中俄合作创造了良好环境
从上文的论述中可以看到,俄罗斯能源行业发展面临国内经济增长放缓和国际市场竞争加剧两方面的风险,在此基础上,俄罗斯提出了“东向”战略,加快进入亚太市场的战略任务。在亚太市场,中国在加强同俄罗斯的能源合作上拥有一系列优势,包括便利的地理位置、巨大的市场容量、高度的政治互信和已有的合作基础等。发展同中国的能源合作,特别是扩大对中国的油气出口,是俄罗斯降低外部风险、为国内经济发展获取资金和资源的重要途径。
2013年,中俄能源合作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在上游以及原油和天然气贸易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中国石油(CNPC)与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简称“俄油”)签署开发北极大陆架和陆上油气田的合作备忘录,中国石油成功参股诺瓦泰克公司的亚马尔LNG项目;俄油将增加对中国的管道原油供应,并计划每年向中国石化供应1000万吨原油,中国石油还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签署了经东线向中国供应天然气的框架协议,规定了供气量、供气条件、照付不议比例等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商务条款,之后又商定了供气价格公式,为2014年签署供气合同奠定了基础。
中俄能源合作具有长期性和战略性,对两国的政治互信、经贸合作、商务往来和民间交流都具有促进作用。新版能源战略的出台,特 别是强调“加快进入亚太市场”,并明确提出提高亚太在俄罗斯油气出口总额中的比例,为两国合作的进一步扩大指明了方向。中国经济仍将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对能源的需求还将进一步增长,中国市场的巨大容量无疑是俄罗斯实现能源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
2.俄罗斯开发北极、东部油气区和建设能源基础设施为扩大中俄合作开辟了新领域
俄罗斯新版能源战略中明确提出了在俄罗斯东部地区形成石油天然气综合体、开发北极地区和俄罗斯北部大陆架的资源潜力、发展国内能源基础设施,特别是开发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水电资源的目标。
2013年,俄罗斯与多家跨国油气公司签署了一系列勘探合同和战略合作协议,加强在北极大陆架、东西伯利亚地区的合作,其合作方包括埃克森美孚、壳牌、挪威国家石油公司、日本INPEX和中国石油。由于勘探风险高、投资巨大和技术要求高,俄罗斯未来还将进一步扩大与跨国公司的合作,中方应该抓住这一机遇。
需要指出的是,中方曾在中俄油气合作中提出“上下游一体化”的建议,2013年中国进入俄罗斯上游领域取得的突破表明,这一建议已经得到俄方的认可并在逐步落实。未来中俄两国还可以组建财团参与第三国境内的油气开发,并可以参照俄罗斯与西方油气公司的合作模式,进行油气项目的资产置换,以实现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
在开发东西伯利亚和远东的电力和水电项目方面,2013年中国国家电网公司与俄罗斯统一电力国际公司签署了《关于开展扩大中俄电力合作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协议》,中国的多家电力公司有意在俄投资建设水电站,这都为两国进一步发展电力合作开辟了新的前景。
3.俄罗斯能源行业现代化为深化中俄合作增添了新途径 《2035战略》中提出,俄罗斯能源行业应该由“资源-原料”发展模式转变为“资源-创新”发展模式,使其成为俄罗斯经济创新发展的基础。与《2030战略》相比,这一修改意味着俄罗斯正在放弃之前单纯将能源行业作为经济发展和国家预算的资金来源的做法,转向注重俄罗斯能源行业效率的提高,发展节能技术、新能源技术并提高能效;由税收效率向经济效率过渡,通过体制性的改革来促进能源经济的发展,完善能源市场体制,促进竞争;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能源行业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实际上,中国目前的能源行业改革和发展也面临相似的局面。过去几年,中国的能源结构继续向低碳清洁化发展,新能源(例如风能、光伏等)技术继续发展。中国也在进行能源价格市场化改革,深化油气行业市场化改革,健全能源行业的财税政策。
同时,中国也在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提高能源企业的社会责任。可以看出,俄罗斯与中国的能源发展政策具有大量的相似之处,完全可以在能源领域的技术研发、产品生产等方面进行合作,并在能源发展政策上进行相互交流和借鉴。
4.俄罗斯维护本国能源利益促使中俄合作更加制度化和规范化 维护本国能源利益是俄罗斯对外能源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2035战略》指出,在全球能源体系中,不仅要保护消费者的能源安全利益,也要保证生产国在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生产项目上的投资回报,同时应保障能源运输的安全。
因此,俄罗斯希望对外能源合作能够保证其经济效益和政治利益,这不仅是俄罗斯同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国多次发生天然气争端的原因,也是中俄两国在长期油气谈判的过程中价格问题始终是谈判的核心和主要障碍的重要原因。
必须认识到,由于缺乏长期和规范化的能源合作机制,俄罗斯与一些国家在天然气价格、运费、供求关系、运输基础设施维护的处理上较为随意;或者有法不依,优先考虑政治利益,忽视商业规则。这是发生天然气争端的重要因素。
中国在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中,应该充分考虑到上述因素,通过政府间、企业间签署的具有法律效率的文件,使能源合作机制化、规范化,并建立分歧解决机制,将双方可能出现的利益冲突降低到最小。
六、结论
俄罗斯能源战略的调整是在其国内经济和国际能源市场发生深刻变化的条件下做出的。从旧版能源战略的落实情况和新版能源战略的修改可以看出,俄罗斯能源行业的决策者认识到,过去几年,俄罗斯已经落后于世界能源的发展趋势,战略调整不可避免。
对此,俄罗斯提出了实现能源行业现代化、开发北极大陆架和东部油气区、对外能源合作向东转移、巩固在全球能源市场上的地位等 战略目标。这些目标和政策的落实仍存在不确定性,还将受到国际能源市场局势变化、俄罗斯经济发展和能源行业制度改革等因素的影响。
中俄能源合作模式研究 篇5
关键词:中俄,能源合作,合作模式
随着国际经济贸易结构和能源供求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我国能源发展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经过中俄双方的共同努力,中俄能源合作近期呈现加快推进的趋势。中俄通过持续创新能源合作模式的方式,努力共建新型能源大国关系。
1 中俄能源合作的具体实施模式
根据中俄双边能源合作的实际成果,中俄之间的能源合作主要采取以下三种合作模式。
1. 1 联合开发模式
能源联合开发模式是指进行石油和天然气等地下资源的地质勘探、开采和销售工作,采用新技术提高地下资源勘探和开发效率的合作模式。联合开发模式是两国能源合作的一种有效管理模式。
俄罗斯大陆架面积为620 万平方公里,其中400 万平方公里富含油气资源,俄罗斯新版 《矿产资源法草案》规定,外国公司只能通过与俄罗斯公司建立联合企业的形式参与资源开发。中俄联合企业主要从事在俄东西伯利亚等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等地下资源地质勘探、开发和销售工作,通过采用新技术提高地下资源勘探和开发效率。两家公司执行全面长期合作的协议,合作内容涉及石油的贸易、工程技术服务、勘察开发以及科技信息交流等。开发俄罗斯的地下资源、需要巨额投资,为此,已经背负沉重债务的俄方企业会积极寻求中国企业参与联合开发。这对于双方企业结成战略资源联盟是一个巨大的机会,从而有利于中方最终取得俄罗斯能源的利用许可。
联合开发的优点是: 针对目前俄罗斯缺乏资本和技术条件的现状,在双方联合开发的过程中,中国的资本与技术可以引进俄罗斯企业中参与联合开发,从而为中国油气公司进入俄罗斯市场提供了机会。联合开发模式的缺点在于: 联合开发具体实施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分歧与争端,比如两国政府在价格上的分歧,俄能源决策各方间的利益争端,中俄联合企业作为联合开发投资者和实施者双方间的利益争端等。
1. 2 技术合作模式
技术合作模式是指以技术合作为基础,以科技合作为主线,以能源产业为平台,通过中俄技术交换、技术互补和技术贸易三种科技合作方式的自动,从而实现以技术贸易为先导的产业合作,将中俄能源合作推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在能源储量方面,中国的可开采年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能源的短缺问题以及产业结构、消费结构的不合理问题会日益加剧,这就要求必须加强能源技术创新。虽然俄罗斯的能源产量巨大,但在能源的勘探开采方面,存在着开采条件恶化、设备老化、技术落后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在节能和提高能效方面也没有制定出有效的措施。目前中俄在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田湾核电站是中俄在核能领域的高科技合作,为两国迄今最大的技术经济合作项目。同时在矿业科技合作方面也有一定程度进展,双方互相引进了一系列先进的钻探和爆破技术等。由此可见: 加强技术创新是中俄两国政策的共同目标。双方技术领域的广泛合作为能源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产业结构能力的调整和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能源产业结构进一步趋向合理化和高级化。
虽然中俄能源技术战略具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和优势条件,但是在实际合作过程中也存在诸多的制约因素,进展缓慢,主要原因包括四点。
第一,国际因素的竞争或干扰,尤其是美俄深化能源合作给中国开发俄罗斯油气资源及运输通道建设带来了竞争压力。
第二,两国工商界在技术信息、商务信息等方面缺乏深度了解,缺乏获取信息的有效渠道,对寻求合适的合作项目和可靠的合作伙伴存在一定难度。
第三,两国经贸科技合作的运转机制不畅。
第四,俄罗斯正处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国内经济制度建设滞后,各利益集团、地方政府与联邦政府的利益争夺削弱了政府战略和政策的执行能力。与此同时,对外国投资战略性行业的本能排斥等因素极大地限制了中国对俄罗斯的能源技术投资。
1. 3 安全合作模式
能源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包括: 供给安全、价格安全、消费的环境安全、运输安全以及勘探、开发与利用的研发安全等。在俄罗斯方面,尽管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很高,但能源问题对俄罗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却是很现实的。俄罗斯能源安全现状包括: 能源出口依赖度日益突出,能源生产下降,能源行业固定资产老化,在能源发展与改造方面的 资金投入不足,已探明石油资源开采比例低、浪费严重,原有加工深度百分比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等。
中俄要想采取安全合作模式,构建能源安全合作机制势在必行。在构建能源安全合作机制的过程中需要做到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加强双方政治互信,建立政府间能源战略安全对话与沟通机制,将能源合作纳入地区战略对话。
第二,加强能源企业间的交流和互信,完善市场合作机制,加强勘探开发、炼油化工和石油进出口方面的合作,推动亚洲石油和能源市场的建立。
第三,督促和支持俄罗斯改善能源投资环境和基础设施,加快油气运输管网方面的建设,构建运输安全合作机制。
第四,加强双方法律机制完善,为双方能源合作的顺利进行和保障两国能源安全搭建一个良好的法律制度框架。
第五,加强反海盗、反恐怖及有组织犯罪等领域的安全合作。
2 中俄能源技术合作模式是最优的合作模式
中俄两国能源合作的标准是坚持互利共赢的原则,双方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根据这种标准综合分析,技术合作模式是最优合作模式。
中俄两国巨大的资源互补性和经济互利性,是双方进一步加强和深化能源领域合作的强大推动力。目前,在国际能源市场上,中国最短缺的资源是能源资源,而俄罗斯最短缺的资源是资金和技术资源,特别是自2012 年以来,俄罗斯在欧洲能源市场遭遇的欧债危机。因此,为了保障本国的能源安全和解决能源短缺问题,两国往往根据自身的国情、世界局势变化来选择合适的能源贸易合作模式。对俄来说,目前石油贸易是最合适的合作模式。然而此模式无法保障合作的长远性和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唯一的办法是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技术资源,推动双方在技术和资金优势上的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落实优势互补,实现资源共享,通过先进技术应用示范项目的建立,从而提高中俄两国能源基础研究水平,解决能源发展中的关键科技问题,进一步推进新能源技术创新。
目前中俄两国都将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转换效率、创新能源开发技术作为重大战略。能源技术合作模式可以加强能源开发技术的革新和促进新型可替代能源领域的合作,通过建立中俄科技合作示范区的模式可以进一步拓展合作项目。与此同时,技术合作模式还可以通过企业的技术引进,进而落实到产业上,实现技术成果的转化,使能源产业结构得到合理调整并进一步向合理化和高级化推进,将中俄能源合作推向下一个循环。
参考文献
[1]程春华.新形势下中俄油气合作特点及思路[J].国际石油经济,2013,21(6).
[2]侯敏跃,韩冬涛.中俄、中澳能源合作比较研究——合理性、有效性、可持续性探析[J].俄罗斯研究,2012(1).
[3]刘雪英.中俄商务文化对比[J].中国市场,2014(42).
对中俄两国能源合作的研究 篇6
俄罗斯能源分布广阔, 能源种类多且储量丰富。其能源主要集中在两大地区:远东区和西伯利亚区。
1.远东地区
远东的能源潜力对俄罗斯经济发展具有十分巨大的意义。该地区的能源基地是保证俄罗斯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基础。远东地区储藏丰富的矿产资源, 如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 铁矿石、煤 (超出200亿吨) 、石油 (96亿吨) 、天然气 (140万亿立方米) 、木材以及水电资源, 在距海岸线200米专属经济区域内海洋水域面积150万平方公里。据预测, 远东海洋大陆架储藏有近300亿吨的碳氢化合物。这里的海产品的产量占俄罗斯总产量的60%还多。该地区的森林面积占全国森林面积的42.7%, 木材储备占全国的32.9%。
2.西伯利亚地区
西伯利亚地区是俄罗斯石油、天然气的主要产区, 现有的输出干道是东西出口线最重要的设施。加强这方面建设, 将保证俄罗斯能源在东西伯利亚、远东和亚太地区国家的市场供应。西伯利亚是俄罗斯自然资源宝库, 石油储量占俄罗斯总体储量的77%, 天然气占85%, 煤炭占80%, 铜占70%, 锡占68%, 铅占85%, 锌占77%, 钼占82%, 黄金占41%等等。
二、我国能源现状
我们面对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严峻, 尽管资源约束并非我国经济发展的绝对障碍。但我国并不具有特别资源优势, 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不足是基本国情。
首先, 看看中俄两国天然气、煤炭和石油等产量的对比情况:
多年来, 依赖大量资源消耗, 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与此同时经济增长的代价是:资源消耗过渡、环境破坏严重。因此能源短缺危机与环境约束压力同时并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煤炭产量 单位:亿吨
石油产量 单位:亿吨
1.国内能源供应紧缺
能源消费量远远大于能源供应量。能源结构以煤为主, 2004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构成中原煤占75.6%, 原油占13.5%, 天然气占3.0%, 水电占7.9%。石油安全问题日趋显著。未来能源供应安全问题主要取决于油气可靠供应。2004年进口原油达1.23亿吨, 首次突破亿吨大关, 增幅为34%;燃料油进口已经突破3000万吨, 煤油、柴油的增幅分别达40%和22.4%。原油2004年进口依存度已超过40%。由于世界石油出口集中于少数国家, 再加上地缘政治因素, 如何长期稳定地保证石油供应是一个不容易解决的问题, 也是涉及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
长期以来, 我们总是认为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 国民和政府都未能及早树立资源危机的意识。然而,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人均资源水平极低, 几乎所有人均资源都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中国矿产资源紧缺矛盾日益突出, 石油、煤炭、铜、铁、锰、铬储量持续下降, 缺口及短缺进一步加大, 资源瓶颈已经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2.人均能源消费偏低, 能源利用率不高
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已超过俄罗斯, 居世界第二位。能源消费总量虽大, 但人口过多, 人均能耗水平很低。从全球来看, 经济越发达, 人均能源消费量越多。1994年人均能源的消费量为1433千克油当量 (kgoe) , 世界发达国家为5066kgoe, 发达国家在1980年人均能源消费量已经达到4644kgoe。
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 从单位GDP的能源消费上看, 无论用官方汇率还是用购买力平价PPP法计算, 我国的能源效率都属世界上最低的一类, 再从主要耗能产品的单位产品能源消耗上看也比发达国家高12%~55%。
此外, 还存在着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 如人均能源资源不足、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和交通运输压力过大等问题。
三、中俄两国能源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能源格局的变化为中俄能源合作提供了机遇, 而独特的地理优势为两国能源合作奠定了基础。伊拉克战争的爆发, 全面牵动了国际能源格局的变化, 在石油产品国际化的背景下, 俄罗斯能源大国地位进一步得到强化, 其经济发展的着力点逐渐转向能源产业。中东格局的不稳定性, 确保不了我国的能源安全, 因此必须寻求更多的能源合作伙伴, 在这种局势下, 俄罗斯作为能源大国, 与我国又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外加共同利益的驱使和两国稳定的政局、政策, 两国能源合作自然水到渠成。相继建立了三个国家项目:中俄原油管道项目、中俄天然气管道、萨哈林项目等。可是, 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 两国能源合作并非一帆风顺, 这其中的障碍可以归纳为:
1.俄各利益集团纷争十分复杂, 在对华政策方面不断对政府施加影响, 从而也牵制俄政府在对华能源合作方面的决策。
2.“中国威胁论”等宣传在俄仍有一定的社会影响, 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中国仍存在疑虑。
3.在俄罗斯现行的税收制度下, 各种税收和定额限制使能源公司的收入大幅减少。这种税收制度对投资者缺乏吸引力。
4.目前在俄罗斯投资尚不具备完善的法律基础, 也没有完整的与产量分成协议相配套的法律文件, 因此产量分成协议的实施遇到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影响了项目的进展。
四、促进中俄两国能源合作的几点建议
1.借助两国文化交流平台和中俄两国“国家年”的成果, 加强中俄两国民间交往, 进一步消除俄民众对中国经济发展会给其带来危害的言论, 加强中俄两国第三产业的交流和合作。
2.把握俄能源外交与能源战略脉络, 运用一切手段, 推动中俄能源合作向前发展。中国必须从战略高度来看待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只有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军事和人文等多种外交手段, 通过在周边地区积极推进睦邻、富邻、安邻的和平能源外交, 全方位地运筹能源合作, 中国才有可能使俄罗斯成为长期稳定可靠的油气供应源。
3.建立政治互信, 密切政府间的协调和磋商。中国在开展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中, 尤其要注重加强与俄政府间的协调和磋商。此外, 中国还应针对俄罗斯政府近年来努力遏制私营公司在能源领域的过度扩张将石油生产及出口的控制权牢牢掌握在国家手中的趋势, 加强与俄相关主管部门的交流与合作。
4.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为企业对俄资源领域投资创造条件。向俄油气领域投资关系到中国的经济安全与地缘政治利益, 因此, 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 有必要在俄开展投资, 共同开发资源。
总之, 能源合作是中俄两国战略发展的基础, 不仅能够加强中俄两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 而且能够极大地促进俄罗斯经济社会的发展。然而, 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背景下, 中方应积极开展对俄能源外交, 利用一切有利因素与俄罗斯建立稳定的能源合作关系, 进而推动两国各个领域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M.B.阿列克山得罗娃.中俄边境和区间合作的现状、问题和潜力[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7 (4) .
[2]孙永样.当前世界能源市场发展动向[J].天然气经济, 2005 (3) .
[3]庄茜.石油进口持续增长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影响[J].世界经济研究, 2005 (6) .
[4]李听.从地缘政治角度看中国与中亚的油气合作[J].亚洲论坛, 2005 (2) .
[5]高世宪.中俄能源现状比较和合作前景[J].中国能源, 2006 (4) .
[6]余鑫.俄中能源合作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分析[J].西伯利亚研究, 2007 (2) .
[7]2006年中国能源发展报告.
中俄能源合作前景分析 篇7
随着中俄两国近年来在区域合作问题上不断向纵深发展, 客观上需要一个新的区域合作模式的出现。俄罗斯问题研究专家郭力教授从中俄区域合作的实际出发, 在深入研究传统区域经济理论的基础上, 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推进中俄区域合作升级的新模式——“伞”型模式。该模式提出要以技术贸易为先导来推动双方的产业合作, 从而形成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的优势,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增长极的区域效应呈现为“伞”型, 即以双方产业合作的合力优势为伞柄, 并以此为制高点向整个东北亚地区辐射, 通过伞骨——能源、科技、物流、人才等领域的合作将区域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合作联结起来。
“伞”型模式为中俄区域合作提供了一种有益借鉴, 其合理内核为双方未来合作指明了方向。但是, 任何一个理论模式的构建, 都要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和障碍, “伞”型模式也不例外。首先, 中俄双方目前仍然以货物贸易为主, 技术贸易在中俄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偏小, 且主体分散, 无法形成技术合作的强大凝聚力, 因此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形成以技术贸易为先导的区域产业合作。其次, 把科技、物流、人才、劳务等领域的合作作为伞骨来支撑“伞”型模式的强度还不够。中俄目前除了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卓有成效外, 在其他领域的合作还不尽如人意, 无法起到伞骨的强大支撑作用。再次, 要想形成跨国界的地方产业化集群, 重点要解决以国界来划分经济主体的习惯做法, 对中俄边境区域内的自然资源、科技资源、人力资源、资金资源等进行重新配置, 从而达到区域经济合作的最佳效果。但是, 在目前条件下, 突破国家行政区划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很难实现。
因此, 要想构建新模式, 就需要找到一个较好的突破口作为“伞”型模式强大的支撑。中俄在能源领域具有合作的优势和条件, 如果双方把能源合作作为区域合作的载体, 通过自上而下, 在整个能源产业链上进行全方位合作, 就可以有效地促进双方在技术、投资、人才、劳务以及物流等领域的合作, 先在能源领域形成产业集群, 然后通过辐射和联动效应带动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的建立。
二、把能源合作作为新模式突破口的理论依据
之所以把能源合作作为新模式的突破口, 是因为双方在能源领域进行合作优势明显, 互补性强, 面临的障碍较小。
(一) 双方在能源合作上互补
俄罗斯能源资源非常丰富, 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输出国和第二大石油输出国。目前, 俄罗斯正在积极开拓亚洲市场, 推行能源出口多元化战略。而中国由于人口众多, 人均资源数量有限, 并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国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 能源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 这直接影响了国家的能源安全。因此, 我国也在积极推行能源进口多元化战略, 寻求稳定的能源供应。中俄双方在能源市场上互补, 地理位置上接近, 政治关系良好, 开展能源合作必将是一个互利双赢的结果。
(二) 双方在能源合作上有较好的基础
中俄能源合作已经具备较好的合作基础, 能源贸易在中俄两国贸易总额中占有重要地位。2009年, 中俄能源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贸易和投资领域, 两国签署了有史以来最大的“贷款换石油”协议;在油气管道铺设问题上, “泰纳线”一期工程已经开始启用;在实体经济领域还诞生了第一家中俄合资石油天然气公司。中俄在能源领域取得的成果, 对两国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一方面, 俄罗斯可以搭借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火车头, 通过和中国进行能源合作来恢复和增强俄罗斯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 中国也可以借助从俄罗斯进口能源来减小国内能源缺口, 改善过度依赖中东产油国的进口结构, 促进国内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三) 双方在能源合作上具有地缘优势
中俄地理位置接近, 地缘优势明显。从地缘经济优势来看, 中国东北地区背靠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两大油气田, 双方开展能源合作可以大大降低运输成本。而且铺设远东油气管道相比欧洲部分耗资较少。从地缘政治优势来看, 中俄两国政治关系良好, 意识形态接近, 并且已经彻底解决了领土争端问题, 因此双方开展能源合作优势明显。一方面, 远东输油管道相比欧洲部分的油气管道, 没有过国境, 俄罗斯不必担心因为与过境国发生摩擦而导致能源出口受阻。另一方面, 美国和西方国家通过战争在中东地区建立了霸权地位, 严重损害了国际能源市场的稳定供应。中俄开展能源合作, 可以起到制衡欧美、稳定国际能源市场的作用。
(四) 双方政府大力支持
中俄双方政府都非常重视能源合作, 希望通过能源合作来拉动相邻区域的经济发展。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明确表示“远东地区经济复苏任务需要与中国振兴东北的计划相协调”, 而拉动经济复苏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在能源领域和中国合作。中国政府也希望借助俄罗斯丰富的能源把东北老工业基地打造成中国的能源保障基地。双方政府对能源合作的大力支持, 集中体现在双方领导人签署的政府间协议文件之中。中俄双方领导人每次会晤时, 都强调要把能源合作放在中俄经贸合作的优先领域, 并且在能源领域签署了一系列政府间协议和文件, 为中俄能源合作提供了强大的制度保障。
三、把能源合作作为新模式突破口的制约因素
(一) 中俄两国能源战略存在差异
中俄能源战略存在三个方面差异。第一, 中俄并非彼此最重要的能源合作伙伴。虽然俄罗斯近年来能源战略东向转移, 中国在俄罗斯的能源出口市场上所占比重和地位有所上升, 但是中国只是俄罗斯的次优选择。在国际多边能源合作中, 欧洲仍然是俄罗斯能源出口最重要的市场。而对于中国而言, 中东地区仍将是进口能源的主渠道, 俄罗斯也只是优先考虑的选择之一。第二, 俄罗斯在和中国进行能源合作时, 热衷于把石油出口和电力、天然气以及相关配套能源机械设备产品的出口相挂钩, 从而带动整个远东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中国恰恰相反, 石油合作中不涉及其他。第三, 俄罗斯对能源产业的规划是“控制上游、开放下游”。而中国关注的是俄罗斯从上游到下游的整个能源产业链, 希望在能源合作过程中促进技术、人才等领域的发展。
(二) 俄罗斯部分人士对中俄能源合作心存疑虑
俄罗斯国内的部分人士对中俄能源合作还心存疑虑,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担心中俄能源合作的前景并非想象的那么广阔。他们认为, 中国出于安全考虑, 首先要立足于自有资源, 不可能对俄罗斯产生过度依赖。中国的能源需求主要来自工业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 而毗邻俄罗斯的东北地区能源并不缺乏。考虑到运输成本, 中国可能会努力寻找更为经济的进口渠道, 到时耗资巨大的远东输油管道就会成为摆设。第二, 他们担心中国的崛起会威胁到俄罗斯的国家安全。俄罗斯部分人士把中国视为安全的重大隐患, 指责中国参与俄罗斯东部大开发是在对其进行“人口扩张”和“经济扩张”, 担心中国崛起之后会收回17世纪以后被俄罗斯占领的领土。他们在看待中俄能源合作时总是带着有色眼镜, 把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视为中国对俄罗斯进行的资源掠夺, 把能源企业间的商业行为与国家安全利益强拉到一起。
(三) 俄罗斯对外能源政策多变
从1992年俄罗斯联邦成立至今, 俄罗斯对外能源政策在处于不断调整之中。俄罗斯历任总统, 甚至是在同一个总统的不同任期内, 都制定了不同的对外能源政策。比如叶利钦刚刚上台之初, 希望融入西方社会, 制定的能源政策有利于西方而忽略了中国, 导致与中国关系趋冷。但随着北约东扩, 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出现了分歧, 叶利钦政府遂于1994年结束了向西方“一边倒”的政策, 开始把注意力转到东方, 这为中俄能源合作提供了条件。普京上台之初, 延续了叶利钦后期的能源政策。但是“9·11”之后, 俄罗斯加强了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关系, 对华态度有所降温, 反映到能源合作领域就是“安大线”石油管道的破产和“中石油”竞购“斯拉夫石油公司”的失败。但到了普京的第二个任期, 北约继续东扩和西方国家在俄罗斯家门口搞“颜色革命”让俄罗斯非常恼火, 普京政府于是把能源合作的重点又开始向东转移。2008年5月, 梅德韦杰夫就任俄罗斯总统, 开启了“梅普组合”的时代。梅德韦杰夫基本上延续了普京后期的能源政策, 但是由于国际形势不断变化, 尤其是在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 “梅普组合”势必会在对外能源政策上进行调整, 对此我们应该做好心理准备。
四、把能源合作作为新模式突破口的具体措施
(一) “贷款换石油”
目前, 中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已经高达50%左右, 单纯从国外进口能源已经无法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因此, 加快建立能源战略储备成为确保我国能源安全的关键。我国现在外汇储备非常充裕, 但随着美元的不断贬值, 我国的外汇储备也不断缩水。如果我们把外汇储备投放在俄罗斯的能源领域, 通过“贷款换石油”的方式, 把部分美元资产转换成油气等资源类资产, 就能有效地调整外汇储备结构, 抵御金融风险。而且, 中国在能源领域也可以摆脱单一的陆地和海上储备方式, 走向合约储备方式。中俄双方已经于2009年2月17日签署了两国有史以来最大的能源合作协议:俄罗斯承诺未来20年间将向中国提供3亿吨石油, 以换取中国向俄两家石油公司提供250亿美元的贷款。其中, 俄罗斯石油公司和俄罗斯石油管道运输公司分别获得了150亿美元和100亿美元的贷款, 有效地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 这对中俄双方是互利共赢的局面。
(二) 组建能源合资企业, 为技术转移提供载体
由于俄罗斯长期的对外能源战略是“控制上游、开放下游”, 所以中俄能源合作一直停留在“中国是市场, 俄罗斯是能源出口基地”的层次。若要实现双方合作的扩大和深化, 就必须突破传统的合作模式, 对中俄能源合作进行战略升级, 加强双方在技术层面的合作。中俄双方可以通过组建合资公司等形式实现技术的转移。首先在区域内实现能源产业集群的建立, 进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形成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 最终实现以产业合作为伞柄, 能源、科技、物流、人才等领域合作为支撑的“伞”型模式的建立。目前, 中俄双方在能源技术领域合作还不是很多, 组建合资公司的情形则更少。不过, 随着双方的不断努力, 合作前景向好。2009年10月11日, 中俄能源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宣称, 已正式出资收购俄罗斯松塔儿石油天然气公司51%股权, 这是第一次有跨国公司对俄罗斯天然气田实行控股, 开创了中俄能源合作领域的先河, 也为相关技术的转移提供了有效的载体。
(三) 加强天然气领域合作, 实现中俄能源合作重点转移
目前, 天然气已经成为继石油、煤炭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能源, 占全球能源消费总量的23%。作为清洁能源的天然气, 很有可能在未来的能源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 成为最重要的能源。但是, 天然气分布很不均衡, 俄罗斯、伊朗、卡塔尔等十几个天然气出口国论坛成员拥有全球72%的天然气储备以及42%的天然气开采量。其中, 俄罗斯的天然气资源最为丰富, 探明储量、开采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未来50年, 俄罗斯最具有出口潜力的是天然气而非石油。俄罗斯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优势所在, 积极地和其他重要的天然气输出国进行合作, 于2008年12月23日组建一个类似于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的“天然气输出国组织”, 以发挥俄罗斯在未来天然气市场上的主导地位。而相比石油而言, 我国的天然气储量更加匮乏, 必须加强与天然气输出国的合作, 而与俄罗斯的合作前景十分广阔。可以预见, 作为比石油更加环保的能源, 天然气必将取代石油, 成为未来中俄能源合作中的重点。
(四) 加强政府间协调, 制定共同的中长期能源合作战略。
作为“伞”型新模式构建的突破口, 中俄能源合作不应该是一个短期合作计划或项目, 而应该是一个长期稳定的合作战略。但是, 中俄两国的能源合作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 还没有制定出两国都认同的切实可行的中俄能源合作战略。虽然双方政府也签署了一系列的指导性文件协议, 但是能源合作的主体仍然是单个企业, 合作的动力主要是中国因能源紧缺积极寻找合作伙伴, 合作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目前中国面临的能源缺口问题。由于缺乏共同的战略指导, 这种合作表现为合作主体分散, 合作范围过窄, 合作层次较低, 缺乏长期稳定性, 不利于技术的转移和投资的扩大。因此, 中俄双方政府应该加强沟通和协商, 尽量消除双方在能源战略上的差异, 共同制定互利共赢的中长期合作战略。
(五) 参与建立东北亚能源合作机制, 形成跨国界的地方能源产业集群
在当今的国际能源市场, 只想开展双边合作而排斥多边合作是不现实的, 能源的出口国和消费国必须相互协调和合作, 避免恶性竞争。中日韩都是东北亚地区能源消费和进口大国, 都把目光投向能源丰富的俄罗斯。为了避免恶性竞争, 维护地区安全, 就需要中、日、俄、韩共同协商建立东北亚的能源安全和供需平衡机制。此外, 俄罗斯拥有东西伯利亚、西西伯利亚和远东三大油气资源区, 要想全面开发需要巨额资金, 这对东北亚各国来说, 独自承担都是不现实的。如果充分利用日韩在资金、技术上的优势, 发挥中国在地缘政治上的优势, 就可以建立一个积极稳定的东北亚能源供应多边合作机制, 而非排他性机制, 这对区域内各国都有好处。而要建立东北亚合作机制, 就需要一个组织机构来进行协调。因此, 建立东北亚的能源合作组织可能是最好的选择。一旦东北亚能源合作组织建立, 将为东北亚各国协商能源政策与战略、加强能源合作提供一个理想的平台, 为维护东北亚能源安全提供保障。更重要的是, 这样一个组织的建立, 有利于深化中俄区域合作, 培养政治互信, 实现跨国界的地方能源产业集群。
总之, 中俄区域合作新模式的建立, 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载体, 而中俄在能源领域具有合作的基础和潜力, 正好可以作为新模式建立的一个突破口。中俄能源合作不能再停留在你买我卖的低层次上, 而要加强技术、资金、人才等多方面合作, 从而带动整个能源产业链的发展, 形成突破国界的地方能源产业化集群。只有这样, 才能够为“伞”型模式提供强大的支撑, 并最终形成以产业合作为伞柄, 能源、科技、物流、人才等领域的合作为伞骨的区域合作新模式。
参考文献
[1]郭力.中俄区域合作的“伞”型新模式[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2007 (3) .
[2]郭力.加速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模式[J].求是学刊, 2009 (9) .
[3]于珊珊.中俄伞型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的构建机理[J].西伯利亚研究, 2008 (2) .
【中俄能源合作前景分析】推荐阅读:
中俄能源合作研究09-05
区域能源合作09-29
新能源企业合作模式08-02
新能源汽车的前景分析09-12
中俄能源外交问题07-18
东亚区域合作前景分析10-23
汽车能源前景10-02
中俄合作10-17
新型能源汽车的前景08-23
中俄金融合作新趋势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