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区域合作前景分析

2024-10-23

东亚区域合作前景分析(通用4篇)

东亚区域合作前景分析 篇1

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东亚区域合作的桥梁

面对新世纪世界经济发展及区域合作的新形势,东亚合作应不断加快和创新.中国经济的高速成长以加及入WTO,对推动东亚区域合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全面审视东亚区域合作的现状,分析影响其发展的`内外原因,并做出正确的判断,对东亚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的稳定具有现实意义.

作 者:吴晓东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四川,成都,610074 刊 名: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ICHUAN ADMINISTRATION COLLEGE 年,卷(期): “”(1) 分类号:F743 关键词:东盟   中国   东亚区域合作  

东亚区域合作前景分析 篇2

一、东亚货币合作的国际背景

20世纪后半叶, 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随着金融一体化的发展, 货币区域化的趋势愈加明显。国际大背景的变革将促使东亚地区寻求有效的货币联盟手段, 应对潜在的种种金融风险和经济冲击。

(一) 金融全球化。

1970年以后, 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各国之间主要实行浮动汇率制度, 导致以某一特定货币计量的资产的价格随之波动, 从而产生了投机套取差价的机会。而70年代凯恩斯主义难以解释的世界经济“滞胀”难题为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世界各国的资本和金融项目管制逐渐松动, 金融自由化拉开序幕, 随之而来的就是全球外汇交易量大增, 资本的大量国际间流动。如今流动的资本中, 直接投资和长期资本的比例在减少, 短期投机性资本的规模和速度都在扩大, 这种境外资本流动到新兴市场中, 大量用于投机项目而非生产性行业的投资, 形成潜在的巨大风险, 有可能引起金融动荡。一旦国外资本大幅撤资还会引发羊群效应, 对邻国产生传染效应, 外资也会从周边国家撤出, 引发传染性危机。

(二) 国际区域货币体系时代的到来。

2002年, 欧元的顺利启动和拉美国家的“官方美元化”使得在全球内推行区域货币合作的设想成为现实。区域性货币合作要求区域内有关国家和地区在货币领域中进行协调与合作, 形成一个汇率统一、货币统一、货币管理机构与货币政策统一的货币联盟。通过区域性货币联盟, 各国虽然在名义上放弃了本国的货币自主权, 让渡了货币的发行权, 但却提高了整个区域内成员国抵抗金融风险能力和福利水平, 换取了成员国更大的共同利益。欧洲货币联盟经过30年的谈判, 成功地走过货币区、联合浮动、欧洲货币体系等阶段, 在1999年顺利地进入到最高阶段——欧洲单一货币区。而与此同时, 拉美地区一些国家也纷纷开始讨论在官方市场上采用美洲内部具有可靠信誉保障的强势货币——美元, 作为本国的流通货币, 从而保证区域内汇率和金融市场的稳定。欧元的诞生体现了发达国家之间可以通过区域货币一体化以实现价格稳定与消除汇率波动, 而拉美的“官方美元化”则表达了同一区域内具有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对于稳定汇率与国内金融市场的共同诉求。国际区域货币体系的发展, 促进了东亚各国的合作意愿并为各国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三) 美元霸权依然存在。

由于美元执行着国际货币的职能, 其它国家又广泛使用美元, 美国因此可以通过铸币税和货币的贬值在世界任何一个使用美元的角落掠夺收益。国际铸币税指具有国际货币发行权的中央银行通过发行货币得到的收入与成本之间的差额, 比如美国以印发纸币的极低成本换得他国用资本、劳动、技术生产的真实资产。美联储也可以通过增发钞票导致通货膨胀, 使美元贬值, 实际是向他国普遍征收了一种通货膨胀税。世界上开展国际贸易的国家为了使贸易、投资和投机顺利进行, 必须采用国际货币, 即使美国发生通货膨胀, 也不会放弃习惯性使用的强国货币作为交易媒介, 因为没有另外一种强有力的货币替代美元的职能。如果某区域内各国能形成协调一致的汇率制度安排, 乃至统一货币, 则可以最大程度地规避各种金融风险, 美元的强制使用性也就会削弱。

二、东亚货币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最优货币区理论认为, 具有经济开放度较高、劳动力和资本流动性较强, 工资价格具有充分弹性、货币政策目标相似等特征的国家适合组成货币合作区。笔者通过结合东亚各国现状进行分析, 认为东亚地区进行区域货币合作是完全可能的。

(一) 经济开放程度较高。

麦金农提出把“经济开放度”作为衡量最优货币区的评价标准, 对于相互贸易联系紧密的国家来说, 组成一个货币区并在区内实行固定汇率, 可达到稳定汇率、减少国际交易成本的目标。从表1中提供的数据可知, 东亚大多数国家 (地区) 的经济开放度都比较高, 且呈逐年递增趋势, 但各国 (地区) 之间亦存在较大:中国香港和新加坡是地区性的贸易和金融中心, 对外开放度很高;中、日、韩等国开放度指标较低。不过就总体水平而言, 东亚地区的经济开放度高于欧元区。越是开放的经济体, 其国内生产总值对出口贸易的以来就越大, 对汇率波动就越敏感, 因此迫切需要稳定汇率。东亚国家总体上都对稳定汇率有着强烈的需求, 这构成了区域货币合作的重要基础。

资料来源:IMF IFS 2004年各期数据

(二) 工资价格具有较强弹性。

工资和价格的高弹性有利于市场机制自发调整并获得内外均衡, 减少汇率调整的必要性。东亚地区工资和价格具有较大的弹性。首先, 东亚地区是全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 区内大多数国家正处于出口导向型经济阶段, 产业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为主, 劳动力供给很充分, 总体劳动力价格偏低。第二, 东亚国家劳动保障方面的法律有待完善且执行力度不够, 工资主要由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决定, 受最低工资法、就业保障法的约束不大, 工资随市场变化的幅度较大, 有较大的弹性。第三, 东亚国家工会力量弱小, 劳动保障制度也不健全, 导致工资刚性不强。与欧元区国家相比, 东亚地区工资和价格具有充分的弹性, 可以通过货币工资的提高和降低调节市场、使经济恢复均衡, 汇率的调节有时不再是必要手段, 放弃汇率的成本相对较小。

(三)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具有一致性。

货币区内成员国之间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越大, 则成员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更趋于一致。在现阶段, 区域内各国完全是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协调合作, 东亚经济体表现出较高的增长相关性, 这无疑是一大有利条件。财政赤字占GDP的比率和国债占GDP的比率也是衡量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一致性的重要指标。在这两项指标上, 东亚基本与欧东亚经济体基本和欧盟国家保持在相同的水平上, 东亚各国有望进一步合作, 协调彼此的宏观经济目标。

(四) 东亚各国经济依存度较高。

东亚各国呈明显的“雁行”发展模式。日本作为区内发展最早的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从重化工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过渡的产业结构升级, 是主要的资本输出国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国, 同时也是能源和原材料进口国, 属于“雁头”。以韩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主要出口机器设备和其它中低端工业品, 产业结构相对于日本略显落后。而以中国为典型代表的国家主要出口能源产品、原材料和初级工业制成品, 接受外部的资本和技术输入, 处于“雁尾”。正是由于区内各国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各国间的贸易互补性很强, 互为对方的主要供给者和需求者, 因此有着较强的经济依存度, 形成“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态势。

根据最优货币区域理论, 东亚地区的劳动力和资本流动性较弱是主要的不利条件。东亚各国大多处于经济的起飞阶段, 对资本和劳动力的流入流出限制仍然很严格。比如中国的资本项目才刚刚开放, 一些东南亚国家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甚至再度加强了对资本项目的管制, 而作为发达国家的日本对外国资本投资和控股本国公司的限制也很多。由于政治、语言、和宗教文化的影响, 跨国劳动力就业在东亚地区十分困难。

三、东亚货币合作的现状

虽然根据传统的最优货币区域理论, 可以发现除了劳动力和资本的流动性较弱以外, 东亚国家基本符合最优的条件, 东亚区域货币合作有着广阔的前景, 理论上有形成区域货币的可能, 但是东亚货币合作仍然有诸多制约因素。一国选择是否参与货币联盟、参与何种层次的货币合作, 取决于其对能从中获得的利益大小的判断。在实际操作中, 由于东亚诸国在各个方面存在着较大不同, 尤其是经济发展情况各异以及政治因素, 东亚的区域货币合作之路也许会比欧元更加漫长和坎坷。现阶段讨论东亚货币区核心货币的选择, 是人民币区、日元区还是亚元区, 还为时尚早。货币合作虽然可行, 但是现阶段只能先从较低的层次做起。

(一) 东亚区域各国经济发展状况不同。

东亚国家经济发展多以出口导向型为主, 年均GDP增长率总体保持在较高水平。即使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 东亚地区的经济增长依然居世界前列。从表2中可以看出, 中国在最近十几年内一直保持平稳高速的增长, 而以韩国、马来西亚等为代表的新型工业化国家虽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 但是跟不上中国的发展节奏。作为该地区最大经济体的日本, 则在最近十几年内一直在低增长与零增长之间徘徊, 没能走出经济衰退的阴霾。根据经济发展的质量, 东亚国家可以被分成三类:中国、日本和其他新型工业国。从图1可以看出, 中国在GDP高增长的同时保持了平稳, 日本也没有出现大的波动但是增长率偏低。其他国家的增长率居于中日两国之间但是都出现了较大的起伏。东亚诸国的经济发展表现出较大的不一致性, 而区域货币合作则要求各国的经济政策要向一致的目标靠拢, 一旦合作形成, 如何保证政策能兼顾各方的经济发展要求, 会成为一个难题。

数据来源:《世界经济统计年鉴》

(二) 日本与其他国家在控制通货膨胀方面存在矛盾。

参考《世界经济统计年鉴》, 可以发现东亚诸国除了日本之外都保持持续的低水平通胀, 消费价格水平 (CPI) 的年增长率基本控制在5%以下, 其中中国的通胀水平是保持得最好的, 1998-2006年平均增长率为0.78%, 这种高增长、低通胀体现了我国较强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只有印度尼西亚的通货膨胀率一直维持在两位数, 但自2003年以来也下降至6%的水平。日本由于经济不景气, 在长时间内都处于通货紧缩的状态, 1998-2006年平均为紧缩0.27%, 国内存款利率徘徊在0-1%之间。日本已经透支了通过调低基准利率刺激经济的空间, 但是效果平平。随着全球经济逐渐从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中恢复, 东亚各国将继续GDP的较高增长水平, 其货币政策不可能过度宽松, 这与日本形成了巨大的对比。随着货币合作的加深, 货币政策的一致性必然会削弱各国政策的独立性、灵活性, 而日本与其它国家基本目标的冲突会阻碍这种一体化进程。

(三) 金融体制差距较大, 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低。

东亚诸国的金融体制, 尤其是开放程度, 可以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作为金融中心, 金融自由化程度较高, 资本流动自由;以日本、中国台湾、马来西亚等为代表的国家和地区发展金融比较早, 正在逐渐实行金融深化, 政府管制也逐渐放松;第三类国家以中国和韩国为代表, 金融自由化程度较低, 金融业起步较晚, 尚存在较多的政府管制, 资本流动不甚灵活。各国在汇率制度安排上也有差异, 比如中国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菲律宾实行单独浮动汇率制度, 泰国实行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整个东亚地区的金融市场发展情况各不相同, 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资本在不同地区的流动性有强有弱, 如果开展较高层次的货币合作, 那么调控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四) 亚洲地区缺乏明显的核心货币。

东亚各国很难围绕某一国的货币进行区域货币合作。基于综合国力的考虑, 该地区只有中国和日本两国的货币有可能充当区域主导货币, 但是世界上这第二、第三两大经济体的法定货币都有着各自明显的缺陷, 无法充当核心货币的职能。

日元不能担负起主导货币的责任主要因为近二十年来日元的汇率波动太大, 将日元作为核心货币或储备货币存在一定的风险, 而日本自身经济政策的错误不断。调控能力受到质疑。诸如历史、政治等因素也决定了其他东亚国家无法接受日元成为核心货币。

相比较来说, 人民币没有上述日元所具有的硬伤。中国是东亚乃至世界发展最快、最稳定的经济体, 但我国的金融体制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比较薄弱, 人民币也不是完全可自由兑换的货币。中国还不具有是人民币区域化的承受能力。

(五) 政治矛盾的挑战。

与欧元区和拉美“官方美元化”的国家相比, 东亚地区在政治、历史、文化上的矛盾更加尖锐。从意识形态上来讲, 欧元区和拉美诸国基本都实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而东亚地区却有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区分, 各国发展市场经济的思路也不尽相同。从历史上讲, 日本曾经作为法西斯国家对东亚各国进行侵略, 这种历史积怨短期内难以化解, 并偶尔引发外交争端, 而各国之间也长期存在着领土纠纷、外交对峙和贸易摩擦。从文化上说, 欧洲有着相对一致的历史文化、价值观和宗教信仰, 而东亚地区既有佛教国家, 也有伊斯兰教国家, 更有像中国这样宗教烙印不明显的国家。东亚的文化圈相对于欧洲缺少一些共性, 而多了一些摩擦和纷争, 这就决定了区域内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会伴随着不同文化的碰撞。从历史经验上来看, 多文化组织总会比单一文化的组织出现更多的内部问题。进行货币合作必然使各国让渡出部分货币主权, 如何在合作过程中减少摩擦, 避免民族主义、政治自主的思潮阻碍一体化进程, 将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四、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发展前景

东亚的区域货币合作符合各国的长期利益, 有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 尽管根据以上的论述, 区域内合作尚有重重障碍, 但是随着形势进一步发展, 逐渐进入实质性合作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区域货币合作是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即使那些发展水平相当的欧洲国家最终走入欧元区也花了五十年的时间。现在摆在面前的是路径选择的问题, 即结合自身特点、考虑到各国利益选择一条适合东亚的货币合作渐进式发展策略。

现在比较成功的范例有欧元区和美元区, 它们分别符合单一货币联盟和主导货币区域化的特征。由于日元和人民币都不具备成为区域主导货币的能力, 因此主导区域货币化不适用于东亚地区。至于单一货币联盟, 即欧元模式, 则超出了东亚目前的承受能力, 不可能忽视种种阻碍因素勉强在区内实行单一货币。目前比较现实的方法就是循序渐进, 先着手建立多币种的货币联盟, 在实现区域内固定汇率、统一货币政策之后再向单一货币联盟过渡, 到了那个层次才有讨论选择人民币、日元还是亚元作为单一货币的意义。

2000年的《清迈协议》已经为区域货币合作初步奠定了基础, 它在“东盟+3”的框架内扩大了东亚国家间的货币互换安排, 通过在东盟成员国与中、日、韩之间建立双边货币互换与回购协议网络, 促进东亚各国的货币合作和金融稳定。在此基础上, 各国家可以通过磋商进行更加细化、覆盖面更广的制度安排, 建立强有力的地区性最后贷款人, 从而形成区域性危机自救组织。该组织应该尽量避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的种种弊端, 做到成员国享有较为平等的话语权、总体资金达到一定规模、内部互相救助更加有效。东亚国家之间很强的经济相关性决定了只要一个国家的金融领域出现危机, 区域内其他国家不可能毫发无伤。共同的利益决定了区域性危机自救组织对于本区域内国家的救助会更加有力。这种组织的建立需要仿照IMF的模式, 要求各成员国按份额出资, 建立基金, 因此随着该组织的发展, 它会形成一个类似于IMF的轮廓, 可称为东亚货币基金组织。

东亚的区域性货币基金组织建立以后, 各国虽然有了危机互救制度, 但各自货币的汇率依然受世界经济形势的影响而上下波动。此时的区域货币合作处在低级的阶段, 各个国家都是各自钉住美元或一篮子货币, 尚不能与美元、欧元相抗衡, 难以摆脱西方国家的影响。如果此时泰铢相对于美元升值, 那么意味着它对区域内其它货币也会升值, 区域内不稳定因素并没有被根本消除。在时机恰当的时候, 东亚诸国可在区域货币基金组织的框架内实行联合汇率浮动机制, 钉住一篮子货币, 实行有浮动的固定汇率制度, 将各自的汇率控制在特定的浮动范围之内。这种联动机制的建立需要一个由弱到强、有分散到集中、由次区域到全区域的过程。由于各国的对外贸易比重和发展状况都不相同, 因此在选择所钉住的一篮子货币的种类和比例以及浮动的范围上会发生一定的分歧。首先应由发展状况相近的国家, 如中国和韩国, 或老挝和柬埔寨, 建立小范围的次区域联合浮动体系, 再逐渐推广到整个东亚地区。这个过程需要多次的磨合及协商, 将是十分漫长的。

东亚区域合作 赢取“弯道超车” 篇3

2000年以来,在世贸组织所代表的多边贸易合作机制运转困难、FTA(自由贸易协定)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兴盛以及东亚区域合作整体推进缓慢的背景下,东亚各经济体纷纷加入了缔结区域或双边FTA的浪潮之中。

缔结FTA前三甲:新加坡、日本和中国

近些年来,东亚FTA发展迅速,特别是2003年“坎昆回合”谈判失败后,亚洲尤其是东亚区域内国家和地区将经济贸易合作的领域由“多边”转向“双边”,相关双边自由贸易谈判进程提速,缔结并向世界贸易组织(WTO)通报生效的协定数目增加较快。截至2008年12月中旬,东亚国家和地区已经生效的区域或双边FTA达到31个,“坎昆会议”之前共有5个,分别是AFTA、“日本—新加坡FTA”、“新加坡—新西兰FTA”、“新加坡—EFTA”、“新加坡—澳大利亚FTA”,2003年9月之后,东亚区域内新生效的FTA达到23个。

新加坡、日本和中国是进行区域或双边FTA谈判并缔结协定最多的三个国家,已生效的FTA数目分别是10个、8个和6个。自1955年加入关贸总协定(GATT)后,日本长期以来从多边自由贸易体制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使其从“二战”后的战败国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对双边自由贸易体制兴趣不大。但近几年来,特别是“坎昆会议”之后,日本政府和民间对双边FTA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日本谈判代表在会议之后宣称今后将积极关注双边FTA,2004年8月2日的《产经新闻》中强调在目前世贸组织体制难以彻底改革的现实下,FTA将成为世界自由贸易谈判的主流。在日本缔结并生效的8个FTA中,全部为双边性质,而且其中于2007年生效的有2个,2008年生效的有4个。可以说,日本正在迅速加快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FTA谈判和签订协定的脚步。

新加坡在东亚区域内的FTA整体发展的进程中先行一步,不仅作为AFTA(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主要成员推进其稳步发展,而且积极与区域内外国家和地区缔结双边FTA。新加坡政府认为:“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可以加速贸易自由化的趋势,强化多边贸易体系……通过降低出口货物的关税、简化海关手续、加速各种商业和专业服务的市场准入,使本国商人在进入其他国家和地区市场时更为便利,相对而言,也能获得更好的投资条件等,从而加强贸易流和投资流。” 新加坡在FTA战略上的积极态度反映了其未雨绸缪和勇于超越东南亚经济合作领域的胆识和决心,也反映了其对自由贸易孜孜不倦的追求。

在东亚国家地区内新生效的FTA中,双边FTA成为主要内容,在总共28个FTA中,只有AFTA和《亚太自由贸易协定》是多边自由贸易协定,其他均为双边FTA,占全部协定的比重为93%。可以说,双边FTA已经成为东亚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投资合作最为重要的手段和形式。

谈判不求一步到位,周期逐渐缩短

东亚各经济体经济体制、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因此,无论在缔结域内还是域外双边FTA时,都本着最终顺利完成谈判、签订双边FTA的目的,所以,在很多问题上并不是强求一步到位,而是遵循循序渐进、逐步推进的原则。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常先展开货物贸易谈判、再向服务贸易以及技术合作、知识产权、劳务输出和投资领域等有序展开;二是在降低和取消关税科目的税率方面,税率水平的削减也多是逐步实施的;三是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减免税收、政府采购降低门槛等领域也是依次放开和扩大的。

例如,2002年11月,“中国—东盟FTA”谈判正式启动于第六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签署的《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继而于2004年11月与东盟签署《货物贸易协议》(2005年7月开始实施),对7000多个税目的产品逐步降低和取消关税。2007年1月,双方又签署《服务贸易协议》,东盟十国12个服务部门的67个分部门和我国5个服务部门的26个分部门相互做出进一步开放承诺,并于7月开始实施。目前,双方正继续推进投资领域谈判。又如,中国内地与港澳地区的《关于建立更紧密的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也是于2003年下半年签订后,又先后经历了2004~2008年5个“补充协议”而不断走向完善。同样,东亚其他国家所签订的双边FTA也绝大多数遵循着相同的逻辑推进过程。

在早期双边FTA谈判中,由于谈判经验缺乏、双方既要顾及国内各利益集团的现实需要,又要争取以达成协定为目标与谈判对象“求大同、存小异”,因此谈判双方都谨小慎微,常常耗费大量时间并经历多轮次的谈判过程才能达成最终协议。随着区域内研究双边FTA可行性的理论深入和谈判、缔约实践的不断增加,各国家或地区在进行新双边FTA谈判和缔结时已经能够做到有理可循、有序可循,因此新协定的“可行性研究——多轮谈判——签订协定——完善协定——全面生效”的周期不断缩短。例如,日本在与新加坡签署第一个双边FTA协定,从1999年12月提出到2002年11月生效经历了近三年时间,而2008年一年内日本就新签订了4个双边FTA协定。

东亚经济一体化有待突破性进展

东亚区域内的国家或地区主要包括中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10个经济体。东亚与北美、西欧并列为世界三大经济中心,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和活力的地区,随着生产要素流动和贸易、投资的联系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演进将是大势所趋。东亚“10+3”协调机制、东亚峰会等官方合作机制为区域协商和合作提供了新的平台,不仅提出了最终建设“东亚共同体”的长远目标,还详细研究和讨论了近期和中长期的具体合作渠道和措施,在整体推动东亚区域合作和扩大合作领域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截至2008年12月底,东亚各经济体均已缔结和生效两个以上双边FTA。可以说,东亚各国家和地区均已卷入了双边FTA发展的浪潮,随着FTA谈判经验的积累和经贸合作共识的增加,东亚双边FTA还会迎来更大的发展。然而,与北美和西欧的经济一体化发展水平和广泛的经贸合作程度相比较,东亚合作的整体推进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官方合作机制还比较松散,亦未生成任何实质性的区域层面的经贸安排和合作组织,作为推动东亚区域一体化进程主渠道的“10+3”机制目前还不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正式组织,仅仅是各国交换意见、促进合作的平台。区域层面的多边协调机制化和合作制度化的推进之路还很漫长,短期内并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东亚经济一体化会取得突破性进展。

东亚区域合作前景分析 篇4

区内主导货币是指在该区域内数量占有绝对优势, 发行国经济实力强大且货币本身开放性很高的货币。人民币有能力成为东亚区内主导货币, 这是因为:

1 4种模式面临的现实困难为中国推行人民币主导模式提供时间机遇

东亚货币合作的合作模式还在积极的探讨中, 理论上基本持4种观点。 (1) 日元主导模式。 (2) 建立亚元模式。 (3) 人民币和日元合作主导模式。 (4) 人民币主导模式。4种模式目前均面临现实困难, 具体如下:

1.1 4种模式分别面临不同的现实困难

1.1.1 日元主导模式面临的现实困难

区域货币的实现涉及成员国的部分主动权让渡。因此, 一种货币要成为区域货币需同时具备经济实力和政治实力。日本要推行以日元为主导的东亚货币合作模式需要克服经济和政治双重障碍。

经济上, 日本是世界第二经济强国, 经济总量足够强大。所需克服的障碍体现在对东亚区内的经济增长拉动力不足。进入90年代后日本经济长期萧条甚至衰退, 陷于通货紧缩和零利率陷井长达10年。在世界各国外汇储备中, 日元只占5.1%;在世界贸易总额中, 按日元结算比重为5%。日本对外贸易和投资的重点也不在东亚, 早已失去充当东亚经济“领头雁”资格。政治上, 日本世界政治地位不高, 长期以来东亚多数成员国都对日本持有疑惧观点。日本推行“大东亚共荣圈”的历史及军国主义的屡屡抬头倾向, 使中国、印尼、菲律宾、韩国等国很难支持日元作为区内主导货币。而且日本在东亚金融危机中放任日元贬值经济政策在东亚及全球产生极其恶劣影响, 使得东亚各国很难想象日本能具有区域货币联盟核心国所需的包容和妥协。

日本要推行以日元为主导的东亚货币合作模式需要日本经济恢复强劲的增长势头并获得东亚各国家和地区的大力支持, 日本经济复苏需要时间, 政治形象的改变更在一定时期内无法实现。

1.1.2 亚元模式面临的现实困难

经济学界普遍认为东亚目前的状况不符合最优货币区标准。经济上, 发展水平处在不同层次, 开放程度各异, 经济政策倾向性不同;政治上, 社会制度及宗教信仰等都存在差异;历史上曾有过战争;也不具备欧盟成员国的合作历史。欧盟花费半个世纪创立欧元, 东亚差异的收敛和合作关系的构筑使亚元的建立会更漫长。

1.1.3 人民币和日元合作主导模式面临的现实困难

此模式实行的障碍在于中日合作进程。目前, 中日关系远没有达到对推行合作主导模式形成共识的地步。中日之间存在很多长期不能解决的矛盾。且中日合作会影响到美国的亚洲战略, 必然遭到美国的阻挠。因此中日要在东亚构建起法德在欧盟的相互信任合作关系几乎不可能。

1.1.4 人民币主导模式面临的现实困难

中国推行以人民币主导模式的主要障碍在于中国目前经济实力不强, 经济总量按现行汇率计算仅是日本的1/5, 人均GDP仍处于较低水平。人民币不够强大, 只是一种典型的“新兴市场货币”, 并没有完全确立作为可靠国际储备手段及贸易结算工具的良好信誉, 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制约人民币实现区域主导货币职能。

1.2 4种理论模式面临共同障碍

1.2.1 区内缺乏相互融合的凝聚力

目前, 东亚区内生产要素流动性差, 区内贸易不及欧盟、北美及拉美地区所占比重高。而且, 东亚各国都处在“主权扩张期”, 民族意识强过区域意识。东亚地区除日本外都属发展中国家, 保持经济政策独立性至关重要, 处在经济恢复期的日本也需要灵活的经济政策。

1.2.2 区内金融市场不发达

除中国香港、新加坡外, 东亚国家金融结构多以间接融资方式为主, 金融市场多限于本国或本地区范围内, 中国等一些国家资本项目还没有完全放开, 区内金融市场发展滞后。东亚区内不发达的金融市场, 使得区内货币合作缺乏有效平台。

1.2.3 难以摆脱对美国和美元的依赖

关志雄 (Kuan, 2001) 指出“东亚地区一直是, 而且现在还是一个强势美元区”。美元是国际贸易结算、金融资产交易和国际储备中的主要货币。东亚对美元依赖的传统短期内很难改变。

4种模式在现实中都面临重重困难, 因此在一段时期内, 东亚各国家和地区无法在合作模式上达成共识, 这恰好为中国推行人民币主导模式提供了宝贵的时间机遇。

2 中国有能力建立金融强权

2.1 中国正在成长为全球经济强国

一国经济实力是该国货币信用的物质基础。中国的经济发展形势表明中国正在成长为全球经济强国, 有能力具备成为区域主导货币的经济实力。具体表现为:

2.1.1 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增长

从2000~2007年间, 中国经济发展仍保持较高速度, 年平均增长9.8%, 大大领先于同期世界3.75%的速度, 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人均GDP从1979年的181美元提高到2007年2456美元, 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

2.1.2 产业体系相对独立完整

中国拥有具有一定技术水平、门类比较齐全、相当规模的、独立的工业体系。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各项产业均取得长足进展, 产业结构正在升级, 走效益型发展道路。

2.1.3 国内市场规模巨大而且富有成长性

中国是大陆型经济体, 人口众多, 经济规模庞大且逐年扩大, 自身拥有一个规模巨大的、具有高度成长性的市场。中国自主经济增长能力不断增强, 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 正逐渐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消费国家。

2.1.4 中国企业竞争力渐强

中国正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逐步与世界接轨, 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在不断发展壮大, 已经形成一些门类齐全、产业链完善、技术力量相对雄厚的优势产业。

可见, 中国正在成长为世界经济强国, 为培育人民币成为区域主导货币提供基础保障;长期持续的经济增长为人民币成为东亚主导货币提供物质基础;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为外部提供市场, 为人民币区域化提供条件和渠道;完整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使中国能够应对世界产业结构变化的冲击, 日益壮大的企业应对国际市场行情变化能力增加能够保持中国国际收支状况良好, 为人民币区域化提供风险保证。

2.2 中国的金融版图在日益扩大

2.2.1 独立的货币政策、浮动汇率、放开资本管制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浮动汇率和资本流动是成为区域主导货币的必要条件之一。资本项目放开已成为我国经济融入全球化的必然趋势, 只要我国货币当局坚决的维护物价和产出稳定, 给外界独立货币政策的明确信号, 健全金融调控, 完全有能力承受资本流动和浮动汇率。

2.2.2 中国的“四币”必然整合

中国“四币”的整合是中国推行人民币主导模式的关键。中国经济上没有统一货币, 政治上没有统一台湾, 就不能称为是真正的强大。从这个意义上讲, 中国的“四币”必然整合。“四币”整合是同一主权下的货币整合, 还有种族、历史、文化、血缘的独特优势。经济上, 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的3个单独关税区, 又互为重要的贸易和投资伙伴。两岸四地区域内贸易占四地贸易比重在1997~2001年间平均达40.14%。并随着2003年《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的签订, 区域内贸易进一步加强。而且同一主权下的货币危机援助及时有效。在香港遭受1997年金融危机时, 中国大陆在香港的港元形式存款始终未动, 24家上市公司从市场回购股份, 以及大陆的减息政策与香港金融政策有效配合等因素, 令恒生指数急速反弹。

可见两岸四地的货币合作障碍很小。但目前“四币”分别流通对中国整体的净收益更大, “四币”整合还需要一段过渡时期。待人民币成为完全可自由兑换货币并保持相对稳定后, 就是放弃港币和澳门元转用人民币的较佳时机。“三币”整合后中国的经济实力必然大增, 国际政治地位更高, 台湾回归大势所趋, 新台币最终纳入人民币体系也是必然。

2.2.3 人民币在周边国家流通规模呈扩大趋势

亚洲金融危机中人民币在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中国迅速成为全球金融和经济协调的重要力量, 人民币境外流通规模不断扩大, 已具备一定规模, 且随中国与亚洲各国家和地区经贸联系的不断扩展必将进一步扩大。中国政府一直注重培养人民币的强势货币形象, 中国的金融版图必然更加扩大。

由此可见中国属大国经济, 中国庞大的经济规模是支撑中国货币信用的强大基础。中国的经济金融发展趋势表明中国有能力建立自己的金融强权, 培育人民币成为东亚主导货币。

3 中国推行人民币主导模式会得到东盟和韩国的支持

经济联系是货币一体化的演化进程中货币替代现象的内生化原因。中国和东盟、韩国具有经济合作基础, 而且具有良好国际关系和独特的人文联系, 并会随着目前良好的发展势头进一步密切。主要表现在:

3.1 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济和金融关系在稳步发展

从经济联系上看, 2002年中国首先与东盟启动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CAFTA) , 为经济和货币合作提供巨大机遇。2007年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额达到2025.5亿美元, 同比增长25.9%。中国与东盟已互为第四大贸易伙伴。2001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东盟最大的投资国。从政治关系看, 中国与东盟没有较大的政治利益冲突, 在南海问题上已达成“搁置争议, 共同开发”的协议。从人文关系看在东盟的5000多万华人历史悠久, 掌握着商务中枢系统, 又与政治家联系紧密, “华人经济圈”将发挥巨大威力。而且, 中国与东盟地理位置接近, 湄公河黄金水道的开发和中国——东盟陆路交通的贯通, 将为中国与东盟合作提供便利交通条件。

3.2 中国与韩国之间的经济和金融关系在稳步发展

从经济联系上看, 中韩经贸合作发展迅速。中国是韩国第一大出口对象国和第二大贸易伙伴国, 韩国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国。2007年中韩进出口总额1599亿美元。中国是韩国最大的海外投资对象国, 截至2007年, 韩对华投资累计近400亿美元。从国际关系上看, 在对待日本的历史问题上有共同立场, 国际关系良好。韩国从1994年起共承诺向我国提供政府贷款3.1亿美元。韩国发生金融危机后, 中国通过IMF向韩提供6.815亿美元的资金支持。韩国在与北方和解乃至统一问题上需要寻求中国的支持。可见, 中韩关系将进一步加强。

从人民币在东盟和韩国的流通基础看, 已有相当数量人民币沉淀在东盟和韩国。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已接受人民币存款和其他业务;人民币在越南、老挝和缅甸是边境贸易的主要结算货币;2005年开拓人民币银联卡在韩国、泰国和新加坡的受理业务, 也为人民币的境外流通提供便利。在韩国的中国银行已申请人民币贷款业务。随中国与东盟、韩国经济联系的深入贸易投资量必然扩大, 导致东盟和韩国居民对人民币的需求大幅度增加。

可见, 中国具备和东盟、韩国的经济货币合作基础, 完成“四币”整合后的人民币比日元更易被东盟和韩国接受作为区内主导货币。

4 日本出于经济政治考虑, 最终也会加入人民币主导模式中

日本与中国经济联系密切, 2002年日本经济38%的增量是中国提供的。2006年增量达到68%,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是日本出口增加和贸易顺差的主要原因。2006年日本与中国 (不含中国香港) 的贸易额为25.4287万亿日元, 约合16555亿元人民币, 中国首次成为战后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也是日本商品的最大进口国。

日本与中国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和其国际政治地位的弱小使得日本在人民币实现区域化乃至国际化后, 加入人民币主导的东亚货币体系更为有利。

5 中国推行人民币主导模式具有政治优势

政治强大是一国货币成为区域货币的必要条件之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 世界政治地位高, 这是东亚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优势。中国实行“和平崛起”政策, “睦邻、富邻、安邻”政策在周边成效显著。因此, 中国推行人民币主导模式要比日本推行日元模式的国际阻力小得多。

可见, 中国推行人民币主导的东亚货币合作模式在东亚具有可行性。

综上所述, 在东亚货币合作中, 中国应推行人民币主导的东亚货币合作模式。

参考文献

[1].刘昌黎.日元国际化的发展及其政策课题[J].世界经济研究, 2002, (4)

[2].林珏.试探中国在当代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J].中国国情国力, 2005, (3)

上一篇: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措施下一篇:海涛小学创建健康促进校汇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