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档案史

2024-10-08

中国档案史(精选9篇)

中国档案史 篇1

《中国档案史专题研究》共分五章四大部分, 第一二章为第一专题, 即《历史档案史研究》, 对中国历史上产生过的历史档案以及现在的历史档案进行专题研究。第三章为第二专题, 即《名人与明清档案》, 我们对民国时期的著名学者对明清档案所做出来的贡献进行了详细的梳理。第四章为第三专题, 即《中国古代档案管理制度研究》, 从商到清, 分朝代、按专题论述中国古代的档案管理制度;第五章为第四专题, 即《中国古代档案工作史》, 这一部分与《中国古代档案管理制度研究》遥相呼应, 互为一体, 他们都是中国档案史的主体内容。下面重点谈谈书中对历史档案研究的几点看法。

1.“六经”皆档案, 见解独到。

一直有“六经”皆史的说法, 因为不论是《诗》、《书》、《礼》、《易》, 还是《乐》、《春秋》, 都从不同层面上反映了历史状况, 所以被称为史也就不足为奇了吧。但“六经”皆档案又从何说起呢?原来是这样的:第一, “六经”源于档案, 这自然不用怀疑, 因为图书一开始就源于档案, 是对人类活动的原始性记录;第二, 从内容上“六经”也绝对可以称得上是档案;第三, 一些著名的档案学也曾提出此类想法, 如潘玉民的《档案编纂学》就曾认为“六经”是档案汇编。六经皆档案之说观点是独到的, 是经得起推敲和论证的。

2. 满文档案研究, 为研究民族历史打开一扇窗。

无论是皇帝颁布诏令还是批改奏章都用满文, 这对研究清代前期统治者的政策、对研究满族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 满文源于蒙古文, 一些在蒙古族史书上找不到的一些史事, 却能在满文档案中找到, 由此可见, 满文档案对于蒙古史的研究、也意义非凡。还有, 清政府对西藏地区颁诏, 通常是满蒙藏合璧, 而且满文居多, 这对研究西藏的历史也很重要。

3. 清代玉牒研究, 了解清代皇族的传承。

玉牒即为皇家的族谱, 清代的玉牒是中国唯一保存完好的玉牒, 清朝统治者十分重视族谱的编纂与修护, 对皇室中每一个成员的生卒年、所担任的官职、嫁娶情况都有详细的记载, 与此同时, 也对皇族的成员有一些森严的等级划分。这对于研究清代皇族人口的变迁, 皇族内部的纷争, 皇位的继承要求很有意义。

4. 民国档案研究, 让复杂的民国历史格外清晰。

民国的历史在我们看来, 有时挺模糊的。这是因为民国档案的破旧缺损与冗长。解放初期, 民国档案由中央人民政府管理, 当时为保护档案的完整, 并没有对档案进行适当的整理与销毁, 这对以后研究民国时期的历史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因为在研究之前还要判断档案的时效性, 对档案的保护也需要人、设施, 这确实是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对于民国档案, 我们也要秉承对于其他档案的原则, 对于一些可以销毁的档案, 我们也无须保留, 对于重要的档案, 我们也要多方面保护。

5. 唐代管理制度研究, 一个繁荣帝国的成功之举。

唐王朝是历史上少数个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极度繁荣的国家。它在文件、档案管理方面也有其独到的制度。如文件时期的四禁制度、避讳和平缺制度、执论制度、贴黄制度等, 档案时期的归档制度、保密与安全制度、鉴定销毁制度等。这与现今的文档管理制度不谋而合, 我们也是从古人那里得到经验, 从而更好地发展当今的档案事业。

6. 金代档案工作研究, 一个少数民族不一般的管理才能。

金代在借鉴辽宋的文档工作基础上, 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档工作系统。虽然其水平不如宋, 但却高于辽。金代统治者非常重视历史的编纂, 金代利用档案修史, 其中, 它以实录的修撰为核心, 兼修辽史。但由于种种原因, 金所修辽史最终却未能得以流传, 但这也不能抹杀金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它具有的卓越才能。

一部好的档案史应包括的档案种类、档案工作者、档案管理制度、档案机构、档案法制、历史档案学的介绍, 《中国档案史专题研究》都有涉及, 全书史料丰富、内容翔实。对中国档案的历史和档案管理工作及其延伸的历史做了系统的论述。

参考文献

[1]赵彦昌, 戴喜梅.中国档案史专题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9.

中国档案史 篇2

(按2014考试大纲整理,便于背诵和打印)中国广告史

一、中国古代广告史

(一)先秦时期的主要广告形式(市声广告、响器广告、物价牌广告、陈列展示广告等)1.“商”与“贾”不同的广告形式

周朝是出现货币,买卖分离。春秋时期,我国已有商贾之分。行为商,坐为贾。“商”以走街串巷,贩运叫卖为主;“贾”有固定的营业场所。由于二者经商方式不同,传达商品信息的方式也不一样,于是又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广告形式。2.市声广告:

(1)吆喝叫卖和响器,属于商业标志民俗中的声音标志形态,也称为市声。

(2)所谓市声,除了市场上商贩的叫卖声以外,通常泛指街市上的喧嚣之声。这种市声,一般可以分为叫卖声和代声两种

(3)叫卖,是在原始的以物易物的自然交易活动中形成的,直接用口头语言传达所售商品内容、质量、价格等的一种商业广告。属于市声的主要形式。早在先秦时期这种市声广告就已经出现了。俗话说卖什么吆喝什么,就是这种商业广告的形象说法,它是商业宣传的最直接方式。3,响器广告:

(1)行商经常采用不同的器具,以各类特殊响器来代表不同的行业,在西周时代便出现了。(2)行业用响器作为广告手段,其原因大概有两种:一是走街串巷的小商贩,需要整日不停的吆喝,为减少嗓音的疲劳而改用响器;二是某些特殊经营行业,由于人们的传统习惯,民间禁忌及价值观的制约而产用响器。4.招幌广告(招牌幌子):

招幌是招牌和幌子的复合式泛称。是行业和店铺的经营标志。从前,无论是行商还是坐商,都有使用招幌的习俗。

(1)招牌:在汉语中取招引之义,其形式为标有文字或图画的标志广告牌子。

(2)幌子:是以商品实物,或旗、帘等各种标志物来表示商家经营内容的商业标志形态。

物价牌广告:管理市场的官吏,负责整顿、平抑物价,并将定下的物价写在旗幡上,悬挂在市场管理机构——市亭上,使买者能清楚地看到,表示诚信。5.标记广告

最初,在物件上加刻铭文,年号,为了表示所有权或者作为纪念、装饰。类似于现在的商标,印刻在商品上,如“某记”.6.早期的名人广告效应

借用名人的可信度销售商品。伯乐相马故事“环而视之,去而顾之”。7.陈列展示广告

(1)早期的展示广告形式简单,主要是商品陈列。

(1)将档次不同,风格各异的各类商品,分别摆放在不同的摊肆,以免互相混杂,以次充好。

(2)这样有利于人们在购买时辨别和比较,做到市场公平、价格合理。(3)陈肆辨物是典型的商品陈列式广告。

(二)秦汉时期的广告

(2)唐朝的招工广告

商人招拥的纸榜子。

(3)唐朝的戏剧演出海报

戏台、勾栏都张贴“牌名”,即戏码。

(4)店铺的招贴 3.招幌广告

以酒旗的使用最多,是酒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灯笼广告:

(1)唐代繁荣的夜市,导致了灯笼广告的兴起,是唐代及以后酒楼、饭馆的特色之一(2)一般悬挂在店铺的门前,灯笼上用文字表明其商号的商业性质。如写上酒楼、茶馆、客栈等字样。在夜间点烛放亮十分引人注目,起到了招牌广告和悬帜广告的作用,也有现在霓虹灯广告的效果。

(3)灯笼广告的兴起,首先是由于夜市的出现,其次是此时的灯笼的制作技术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为商人做广告宣传提供了物质基础。5.演示广告

陈列展示广告和表演广告两种 6.传单广告

唐代佛教盛行,印刷术发明和普及。7.为政治服务的广告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露布”.露布就像旗帜一样插在地上,周围群众聚到一起观看。

(2)科举榜文

(3)广发诏书,如隋文帝广发诏书瓦解陈胜的军心。8.路标、牌坊广告

路牌以树代替,有引人注意的功能。唐朝,牌坊是记录好人好事,发布公告的地方。

(四)宋元时期的主要广告形式 1.市声广告(1)叫卖广告

两宋时期小商贩增多。(2)唱卖广告

这一时期的叫卖广告以唱卖为主,而且实现了人声和响器的结合,用婉转的小曲做广告更是引人注意。(3)响器广告

乐器如箫、小鼓、铃铛等用于广告,典故:“惊闺”。(4)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市声广告

诗词与元曲中的市声广告 2,招幌广告:

招幌有横、竖不同类型,广告商有文有图,用文字写明店铺的名称和性质,用图画显示行业的性质。

(1)名目繁多的招幌广告:宋代,招幌广告遍及城乡,都市里几乎每家商铺都有自己的招牌名称。如,“三碗不过岗”和饮酒对联等

(2)林立的招牌广告:这一时期,招牌已经成为商店最基本的广告形式,一般店铺门前

(1)店面装饰广告

① 酒楼的精美装饰:门首皆缚彩楼、欢门,门口竖立着高大的旗杆和彩旗。内部亦是装潢考究。

② 茶肆的优雅环境:名画与名花相辉映。(2)最早的纸质包装广告——“裹贴”

“裹贴”指包装纸与印刷术的结合。最早的纸包装广告实物是吐鲁番某石窟中发掘的一片纸。

(五)明清时期的主要广告形式(响器广告、招幌、招牌等)1.唱卖广告:

吆喝广告一般都简短高亢,直截了当地把所卖物品喊出来。唱卖广告却不一样,要将广告吆喝声艺术化,抑扬顿挫,节奏鲜明,有时还要合辙押韵,悠扬动听。凡是老板姓喜闻乐见的事物,都能被随性配上曲调唱出来。是很到位的口头广告。2.响器广告:

明清时期的响器广告形形色色,花样繁多。如开封的“惊闺”“惊绣”两种响器广告。老北京“打小鼓的”

(1)更多的时候,吆喝广告与响器广告是结合起来的。商贩的市声广告,其内容通常都带有较大的鼓动性和诱惑性,多以突出物美价廉为其特色,其形式则多以节奏鲜明或带有韵律感为特征。

(2)这种广告形式发展的最广泛、最充分,原因主要是 ①广告成本低,只要有好嗓子就行,一般的响器价格也不高

②这是一种适用于行商小贩的特殊销售方式。这些小贩大多走街串巷,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其主顾都住在四合院内,只有靠吆喝声和响器来引起他们的注意。

③市声广告的传播范围在当时的各种传播媒介中应用比较广泛,可以使很多人听见。(3)这种市声广告,充分活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于顾客具有极大的诱惑和刺激作用,成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街头艺术。2.招幌广告:

明清时期,招幌广告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更趋于成熟。宋代以前的招牌仅仅是作为店铺的标志而已,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明清的商家都很重视商店的招牌、招幌、善于利用招牌、招幌来做广告宣传。注重以儒家以义取利的思想为主导,在商业活动中讲究商业道德和商业信誉,而且开业人对幌子赋予极为神圣的意义,认为幌子能招财进宝,是财神的化身。因此,开业时都要祭幌子。

人们已经认识到招幌广告对商品销售的重要性,没有招,顾客就不会或很难付诸购买行为。清代对招幌广告的管理具体来说如下:

首先,赋予招牌文字以特定内涵。如北京“同仁堂”药店,“全聚德”烤鸭店等。其次,在招牌含义上选用吉祥如意为主题。如“内联陛”鞋店。

第三,在招牌内容上还采用与商店有关的历史故事为主题。如明代“六必居”牌匾、清代“都一处”招牌等。(1)幌子

① 酒幌

② 当铺的招幌:当铺最鲜明就是门前的“当”字。

③ 老北京的招幌:(1)学堂和招兵招幌。(2)其他风格的幌子:实物幌子、模型幌子、英国大鸦片商马地臣创办,是一份商业性质的报纸。为英国商人向中国倾销商品、提供商业信息服务的。该报还附出《广州行情周报》是一种带有广告性质的报纸。

(5)近代以后,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纸是1833年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力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以宣传基督教义、传播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以及文学知识为主。它同时也是最早在中文刊物刊载行情物价表之类商情的刊物。

(6)鸦片战争之后,开中文刊物刊登广告之先河的,是1853年8月英国传教士在香港创办的《遐迩贯珍》中文月刊。该刊是香港的第一份中文杂志。除了宣传西方科学文化知识和阐发基督教义之外,该刊还经营广告业务,为中外商人沟通商情。

2、近代主要报纸广告的经营(《申报》、《大公报》、《新闻报》、《上海犹太纪事报》、《立报》等)

① 《申报》:

(1)旧中国历史最久的中文报纸《申报》,是由英国商业资本家美查于1872年在上海创刊,1949年终刊。

(2)美查创办《申报》的目的就是为了营利,因此非常重视报社的经营管理,对广告也非常重视。

(3)当时在《申报》上登广告叫做卖告白,广告费也较低廉。在创刊号头版上刊登的《本馆条例》,也专门谈了该报发行、广告事宜。

(4)在创办初期便针对当时上海报业广告市场的特点制定了有利于吸引中小华商的招商策略,把争取华商广告作为广告业务经营重点。制定了洋贵华廉的策略。

(5)《申报》在八个月就打败了强劲的竞争对手,取得堪称“报业奇迹”的胜利,然而美查没有因为申报的巨大成功而固步自封。在经营蒸蒸日上的同时,美查便着手开展了以报馆为依托的各种相关事业,以拓展报馆的经营领域。最终建立了以《申报》为首的综合性“报业集团”。

(6)1912年,席子配将《申报》转让给史量才等人。《申报》开展了新的发展时期,采取了包括扩大广告范围,做好发行工作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由于内容逐步丰富多彩,又有当时第一流的名记者黄远生、邵飘萍等人写稿,《申报》销售数量大增。史量才接办《申报》之后,致力于广告部门的改进,设立了广告推广科,科内设广告外勤组和广告设计组。

② 《新闻报》

(1)由英国商人丹福士1893年在上海创刊。

(2)初创时,广告招揽遇到很大困难,《新闻报》为了同《申报》竞争广告,派人每天到各戏园抄录戏目,免费刊登,以博得客户的好感。

(3)1899年美国人福开森出资购得《新闻报》,特聘华人汪汉溪为总经理。汪汉溪注重经营管理,尤其注重发行和广告,将二者视为经济命脉和养命之源。专门设置了负责推销报纸的推广科和负责报纸广告开发、设计、编辑及刊登事宜的准备科。

③ 《大公报》

(1)1902年由英敛之创办于天津,以鲜明的论说与敢言著称,为进步思想的传播提供了空间。

(2)创办初期,《大公报》的报纸广告除了经常刊发外商广告之外,公益广告、教育招生、书籍广告也有一定的比例。

(3)1905年,美国政府企图胁迫清政府再次续订歧视华工的条约,激起全国人民强烈反对。《大公报》与之相呼应,拒绝刊登美国广告,倡导抵制洋货。

思想,扩大党的政治影响,以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

(2)解放日报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的机关报,该报在开办“大众广告”时就明确宣布:开办广告栏目“目的是为读者服务,义务登载,并负责保密,对广告的要求是,文字要简洁,通俗,刊登程序以缓急为准。同时,借以表达社会动态,尽量挖掘它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解放日报》有专门代理广告业务的解放合作社。延安时期,《解放日报》广告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为抗日战争服务,为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服务。(3)新华日报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发行的报纸。1945年开通大众广告专栏,广告涉及内容广泛

(4)人民日报在华北创刊后,就刊登各类广告,一般头版广告地位在报头左右侧。

(二)近代新出现的广告形式

1、近代最具代表性的广告媒介——月份牌

(1)月份牌年画广告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商品海报,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为推销商品服务的商品艺术。

(2)月份牌年画广告简称“月份牌”它是一种结合画、广告与年历三位一体的商业文化产物。月份牌的一般形式是中间画画,画的两边有日历表,画的上方或下方印上商号、洋行的名称或商品。

(3)月份牌的出现是由于清末洋货的大量涌入,文化的差异,人们不喜欢洋广告的背景下产生的中西合璧的新式年画广告。

2、近代的电影海报

(1)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首次在巴黎一家咖啡馆公开放映了他们制作的影片,从而揭开了电影时代的帷幕。

(2)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拍摄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的《定军山》片段,称为国产无声电影的开山之作。影片放映时,又制作了一张电影海报帖在影戏院门口,进行宣传。(3)可见,中国第一部自己出品的电影,就开始使用电影海报,激活了观众极大的兴趣。从此中国电影就与电影海报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在何时何地,哪种主题的电影中电影海报都能散发出自己独特的文化魅力。

3、近代有特色的广告形式(火花广告、药品广告等)

火花广告

(1)19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洋务运动的推进,民族工商业得以进一步发展各地兴办了火柴制造厂

(2)火花,就是火柴盒上的贴标,是一种独特的包装装潢广告。一般认为中国的第一枚火花是1879年广州巧民火柴厂的舞龙贴标。

(3)火花设计还配合了时年发生的重大事件。如签订二十一条时。五四运动时,随着抵制外货、振兴民族工业口号的提出,随即在火花上也出现了“提倡国货,挽回利权”“救国火柴”等,具有深刻的影响。

药品广告

(1)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汉方药广告相继进入中国市场。行销最久的是仁丹。仁丹进入中国市场后非常重视广告的宣传

(2)最初,因为洋化气息太重而遭到中国顾客的蔑视,仁丹很快改变策略,利用大众喜闻乐见的题材大作广告

(3)仁丹的印刷品小传单特别采用了大众喜闻乐见的图配文的手法,用写实的情景式图画

(1)随着广告事业的发展,中国广告专营行业,即广告社、广告公司在近代开始出现。(2)报刊广告蓬勃发展以后,广告主与广告经营者逐渐分离,从而促使广告代理商在中国出现。广告代理商是以报馆广告代理人和版面买卖人的形式出现,后来演变为各种广告社、广告公司。它们为广告客户提供广告设计、制作、发布、代理等各项服务以收取佣金。(3)在中国,这种广告专营行业最早产生于上海。它的产生,发展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起初,上海地区许多有经济实力的外商企业为了加强竞争,都自办了广告部。当时的广告部已经能站在媒介形势发展的前沿,广告本身通过使资本进入,对媒介的丰富和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4)没有条件设立广告部的企业,只好依靠广告代理商设计和制作广告,促使了早期广告社和广告公司的产生。

(5)由于受到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在戊戌变法前后,除了上海以外的其它城市,还暂时没有出现较具规模的专业广告供公司。但是随着市场的变化,中国许多城市迎来了广告发展的高峰时期。

2、近代广告代理业的兴盛及行业自律

(1)以上海为代表,北方以天津、北京为代表的广告业兴盛发达起来。(2)天津最早的广告经营单位是1920年的新中国广告社和中外广告社。(3)北京地区出现较早的广告社是1921年创办的杨本贤广告社。

(4)上海,1921年英商美灵登广告公司创立,它与克劳广告公司,以及1926年成立的华商广告公司和1930年成立的联合广告公司并称为四大广告公司。称为三十年代广告业的支柱。

 行业自律:

(1)随着广告业的发展,广告媒介的自律及广告业伦理问题也逐渐被提了出来。这反映了中国广告业界及媒体最早的自觉精神,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意识的增强。

(2)五四前后,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真实,不道德的不良广告,广告业界也鱼龙混杂。全国报界联合会于1920年在广州召开的第二次常会上,通过了《劝告禁载有恶影响于社会之广告案》这个提案的影响非常广泛,是中国最早的广告自律文件之一。

(3)中国广告业界最早的行业组织是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在上海成立的中国广告公会。该会成立后,曾开展过一些活动,多次开会来交流经验、探讨广告学术,商讨参与世界广告组织的事宜等。

(4)1927年,由上海维罗广告公司、耀南广告社等六家广告公司,又发起组织成立了中华广告公会,主要是争取、保护业界共同的利益和解决同业之间的纠纷,共同发展。公会成立后建议不再用“掮客”的名称,而要称为“代理商”。

(5)20年代《民律法案》中对公告所做的规定,是中国最早的广告管理法规条款。

(四)近代的广告学术研究活动的初始

(1)中国最早出版的广告学研究专著当推甘永龙编译的《广告须知》

(2)1919年12月,时任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会长的徐宝璜出版了《新闻学》,这是中国学者自著的第一本理论新闻学专著,也是中国新闻学研究的“破天荒”之作。其中第十章《新闻纸之广告》对报纸的广告、发行,作了初步论述。

(3)他认为,广告者,乃有力之商业媒介。又广告者,人事之媒介也。他主张,对于广告,当事先审查其内容何如。一报长登不正当之广告,必致广告之信用扫地,因之其价值不堪阅

卫世界和平运动的需要。在文艺、文化、广告宣传工作者的宣传鼓动下、抗美援朝迅速在国内变成了一场爱党、爱国的自发性群众运动,人民倾囊相助,无私地捐献他们的钱物,捐献出一片赤诚。

(3)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组建国营广告公司

(1)在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中,广告行业也在其中,主要表现是:

①全国各主要城市对原有广告从业人员进行思想教育、逐步克服资本主义经营作风,开始树立为生产者、为消费者、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②政府有目的地把分散的各自经营的私营广告行业,改造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公私合营广告公司。

(2)上海市对原有旧广告社进行调整合并,组成由上海市商业局领导的中国广告公司上海分公司,把全市100家左右的广告商按经营范围改组,归并为五个公私合营的广告公司和一个广告美术社。又成立了由上海文化局领导的上海美术设计公司。(5)北京市组成由市文化局领导的北京市美术公司。

(6)天津市早在1951年即把全市广告行业调整合并为广告总店,1956年又划归文化局领导,改名为天津美术设计公司。(4)布拉格国际广告会议

(1)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工业企业很多产品都由国营商业报销,已很少再有做广告的企业,因此广告业务剧跌,报纸广告版面减少,一些城市的商业电台被取消,广播广告日益萎缩。这些情况持续了很久,直到布拉格国际广告大会召开,中国商业部派员参加后,情况才有所改变。

(2)1957年,国际广告工作会议在布拉格召开,包括中国在内的13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商业部派代表以观察员的身份出席。

(3)会议做了题为“从人民利益出发,发展社会主义商业广告”的决议,提出了社会主义商业广告的基本任务。并认为社会主义广告的基本特征是“思想性,真实性和具体性”(4)布拉格会议使中国广告工作者开阔了眼界,受到了启发。(5)二十一城市“商业广告会议”

(1)1959年,商业部发出了加强商品陈列和广告宣传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特别是对外开放城市做好商业广告宣传工作

(2)8月,商业部又在上海召开了21个对外开放城市的“全国商业广告、橱窗和商品的的陈列工作会议”这是新中国广告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广告会议。

(2)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讨论商业部门如何进一步提高和改进商业广告、橱窗和商品的陈列工作。它肯定了广告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积极作用:①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商业广告是经常向人民群众如实地介绍商品、指导人民消费的基本方法之一,②是社会主义文化领域中的一种美术形式;③运用广告可以扩大城乡、内外交往,对搞好商品生产和改善企业经营、组织人民经济、文化生活是有益的。

(3)商业广告根据社会主义商业的性质和任务,应当遵循“为生产、为消费、为商品流通、为美化市容”服务的四为方针;“必须把商品宣传和政治宣传结合起来,做到具有社会主义的思想性、政策性、真实性、艺术性和民族风格”

(4)这次会议交流和总结了建国10年来广告工作的经验,、探讨了社会主义广告的方针和理论,指出商业广告应当具备有社会主义特色,即“思想性,政策性、真实性、艺术性和民

(2)上海电视台播出雷达表广告片的同一天,上海《文汇报》也刊登了瑞士雷达表的广告。这是《文汇报》刊出的第一条外商广告。

(3)广告恢复初期,瑞士雷达公司不仅在电视和报纸媒体上发布雷达广告,还不失时机地利用户外媒体发布霓虹灯广告。在那个年代,霓虹灯广告尚属新兴广告形式,因此取得了不错的传播效果

(4)短短的几年,通过广告,中国人认识了瑞士雷达表,现在看来瑞士雷达公司是非常具有战略眼光的。

(5)1979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第一条有偿广告就是外商广告——美国威斯汀豪斯电器广告。‘

(9)改革开放之初本土广告公司的复兴

(1)中国在20世纪20年代就出现了广告社、广告公司等专业的广告经营组织。30年代以后这些专业的广告组织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广告业进行了初步的整顿,解散了一些经营作风不正、业务混乱、濒临破产的广告社,将各个分散的私营广告社合并为具有一定规模和业务能力的美术设计公司。中国专业广告公司在其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一个广告社——美术设计公司——专业广告公司的演变过程。

(2)中国媒体恢复商业广告之后,广告公司也开始恢复“文革”之前的广告业务,新兴广告公司应运而生。上海市美术公司,上海广告公司,北京美术公司 中国广告联合总公司。(10)改革开放之后国外广告公司的进入

(1)改革开放之初,许多跨国广告公司就已经纷纷尝试进入中国这个极大的市场。(2)早在1979年,美国扬罗必凯广告公司就组织代表团访问上海广告公司,积极寻求与中国广告界的合作。1979年《文汇报》等在日本企业的整版广告,向阳社,电通等就曾担当过中介者。

(3)随着中国广告市场的重建,海外广告公司陆续进入这个新兴市场。1979年,李奥贝纳(中国)广告公司在香港成立,开始发展中国业务1980年,美国扬 罗必凯广告公司负责人访问北京广告公司,并签订广告业务代理协定。

(4)1979年博报堂设置了中国部,开始探讨日本企业利用中国媒体进行广告宣传的可能性。1973年中日建交不久,日本最大的广告公司——电通就设立了中国部,1975年电通曾经试探性地进入中国,1978年再次与中方进行接触。1979年创办上海、北京电通办事处,其中北京办事处是外国广告公司第一个驻京事务所。电通广告公司在中国进行市场调查、效果研究领域的探索,介绍日本广告界的行业知识,主要从事三方面的业务:一是从日本向中国引进广告业务,而是从中国向日本输出广告业务,三是业务文化交流。

(5)此前,在日本由华侨开办的广告公司——向阳社与中国合作,率先介绍日本的商品广告到中国,它还与中央电视台合作,以节目带广告的形式引进国外电视节目,如铁臂阿童木等儿童动画片。由于有阿童木作为卡西欧的品牌形象代言人,卡西欧从那时成为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的品牌。

(11)广告代理制在国内的发展

(1)广告代理制是国际通行的科学的广告经营机制,它是广告业走向成熟及现代化的标志。西方国家广告业界实行代理制已经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广告代理制主要内容为:实行广告承揽与广告发布分开的办法,即将原来由传媒直接承揽广告、发布广告合一的做法,改为由传媒专司发布广告、而由专业广告公司承揽广告,实行代理。代理制的实行,结束了了由媒体包办经营和发布广告业务的具有垄断性质的旧体制,使广告业的三个组成要素——

就是国际客户和国际资本。专业媒介购买公司的出现,表明跨国广告公司在争取市场主导权方面找到了一个突破口。

媒介购买公司的出现,导致了广告业代理形态的重大变化,首先,突破了一对一代理制,统一媒介公司可以为同一行业的不同客户服务。其次,引发了广告业界对于广告主的媒介代理权之争。专业媒介公司所收取的代理费比广告公司便宜,广告公司的代理费一般是媒介所报总价的15%,而专业媒介购买公司一般是净价的3%-5%因此,媒介购买公司成了广告公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13)改革开放初期企业的广告活动

(1)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进入试点阶段,在国家集中力量整顿企业的过程中,对企业实行放权让利,几十年的统购包销体制开始有所松动,企业获得了初步的经营自主权,面对信息渠道的不畅,一部分企业已经开始迫不及待地寻找销售渠道。一些企业发现广告对开拓销售渠道的作用,它们开始迫切地在报纸、广播、电视上做广告。1979年1月,天津牙膏厂就把自己的产品广告登上了《天津日报》上海药材公司在上海电视台播出了中国内地第一条商业电视广告——参桂补酒广告。

(2)生产资料广告率先登场:当处于生产竞争时期的中国厂家意识到广告的作用时,首先登场的是大量的生产资料广告。在经历的多年的国家统包统销之后,企业第一次面对市场和用户,我是谁,我在哪,生产什么,成了他们最渴望传达的声音。

(3)生活资料广告的出现:随着经济建设的逐步正常化,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旨在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消费倾斜政策,这一时期居民消费的需求得以迅速增长。(14)外资企业在国内的广告营销活动

(1)国际知名品牌宝洁打入中国市场时,推出了独特的销售主张,并采取了一系列促销活动,迅速提高了品牌知名度,打开了中国市场,成为国外企业在中国采用营销活动比较成功的代表

(2)独特销售主张:1988年,宝洁公司于广州肥皂厂合资设厂。作为国际知名的大公司,宝洁按照自己一贯的理性广告诉求,以“独特销售主张”策略推出海飞丝去头屑香波,强调产品的去屑功能,迅速打开中国市场

(3)活动营销:广州宝洁在这一时期策划了几次大型的营销活动,取得了不同凡响的效果。当时活动行销正逐渐成为行销和促销的一种趋势,成为最贴近消费者的营销沟通方式,宝洁将其引进中国,对缺乏现代营销理念的中国管理者带来的冲击是很大的。20世纪90年代初,广州宝洁在中国举办了一系列的活动,影响面和影响力都很大。

(4)派发制造口碑营销:跨国公司还带来了派发促销活动的方式。92年,广州宝洁公司在北京举行派发活动,成为中国市场派发促销的先行者。到97年,派发已经被众多的企业接受,并在当年成为一种时尚。这种策略与公司的广告活动相呼应,形成空中与地面紧密配合的整合优势。作为一种市场营销辅助手段,它以投资小,见效快、效果佳的优点为众多企业所运用,使企业营销锦上添花。(15)CI在国内的引进

(1)CI即corporate identity 的简称,意即企业形象识别或品牌形象识别,是指企业有意是有计划地将自己企业或品牌特征向公众展示,使公众对其有一个标准化、差异化、美观化的印象和认识,以便更好的识别,从而达到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CIS是英文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的简称。一个完整的CIS由MI理念识别、VI视觉识别、BI行为识别组成。

探究唐代史馆档案的管理制度 篇3

一、唐代史馆的概述

史馆起源可追溯到汉代时期, 汉代的兰台、东观是国家的藏书之地, 为了便于查阅资料, 逐渐成为了官方著书的场所, 这就是史馆的萌芽。之后, 北齐开始建立史馆, 其组织机构与人员制度相对完善, 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机构。唐代时期, 史馆正式成为了隶属于国家的独立修史的政府机构。唐贞观三年史馆制度被正式确立, 史馆成为官方修史活动的独立机构, 史馆主要负责编纂本朝的历史, 国史一般是由著作局负责编纂, 太宗为了加强修史工作的管理, 将史馆分离出来形成一个单独的机构。唐代史馆的人员建制也日趋完善, 其可分为监国修史、一般史官和其他勤杂服务人员, 史书的编纂活动主要由监修国史主持, 编纂任务主要由史官承担, 其他人员则为编纂活动提供事务性服务。这些现象都说明了我国唐代史书编纂和档案管理工作空前的发展, 唐代统治者认识到史学对巩固中央集权的重要作用, 不断完善史馆的修史制度、史官建制, 这一完备的史馆体系, 也为之后历代所沿用[1]66。

二、唐代史馆的档案来源与分类

唐代档案资源主要来源于当时政府机构的直接提供和相关机构的及时记载, 主要来源包括史官的记录、诸司的报送、史官的个人收集、资料宣付史馆。其中史官的记录和诸司的报送是史馆档案资料的基本来源。首先, 史官的及时记录主要是指官方设立的起居郎伴天子左右记录日常的言行及国家政治军务事务, 并定期送至史馆, 这一史料成为唐代史馆最直接、最重要的史料档案资源。史官记录主要有起居注和时政记, 起居注是记载以统治者为中心各个方面的事件和制度的编年体史书, 其翔实的内容及较大的数量为日后编纂国史提供了丰富的档案资料;时政记是记录君臣们所言的国家政治军务要事或者事关礼体的言论, 时政记是对史官无法参与重要国事讨论及决策而不能记录的补充。第二, 诸司的报送是指中央集权下的各个部门要向史馆报送其直接参与国家各类事务管理的详细记录情况。唐代时期, 统治者明确制定了相关规定要求各个部门机构向史馆报送档案资料的类别, 并保证国家档案资料的数量及可靠。同时, 唐代对各司应向史馆呈报档案资料的时间规定极为详细。唐代将应报送的档案资料任务直接分派给各个政府部门这一相对完善的档案资料管理体系, 充分地保证了史馆对各司档案资源的保存及全面性, 使得史馆能够准确掌握各个部门管理事务的情况和信息, 为后人考证当时的各种信息提供了珍贵的资料[2]38, 进而推进了我国古代档案事业的发展。

史馆人员进行史书的编纂能否取得较高的成绩, 其主要取决于档案资料的全面及可靠。唐代史馆的档案大概分为起居注、诸司及地方呈报的资料、遗闻佚事这三类。首先, 起居注主要记录了核心统治集团政事活动, 由起居郎定时交给史馆作为史料, 以季为卷。起居注内容详细, 凡是皇家册命启奏、封拜掩免都被悉数记载, 之后经由史馆进行编撰。起居注是由专职史官直接记录下来的资料, 极具真实性, 其对皇帝也具有一定的约束力。第二, 经由各级管理部门及地方送报的重要事件及相关情况等基本资料信息。唐代时期, 国家制定了较为详细的《诸司应送史馆事例》, 其中规定了中央到地方各个部门应及时将政治、军事、典礼等各项事务, 及天象、吏治人才等社会情况呈送给史馆, 这些档案资源经由史馆整理存留。第三, 史馆相关人员对各类遗闻佚事及文人的文集、史馆的自行采访等资料进行整理、汇编。

三、唐代史馆的档案管理与利用

第一, 唐代史馆档案管理保证了档案的真实价值。唐代的档案资源来源较为广泛, 而唐代政府制定相对完善的相关制度来保证档案的真实性及客观性。比如, 起居注作为记录封建统治者政治活动的最直接的文献, 十分重要。这一档案资料是由起居郎对君主的一切言行进行如实记录, 即使面对某些特殊情况, 也要“临陛俯听”掌握第一手的真实资料, 之后“退而书之”。另外, 太宗时期, 还设立了左右史执笔记录宰相所奏之事, 逐一写入起居注, 保证了资料的真实。另外, 唐代例行规定皇帝不能观起居注, 当皇帝想要阅读甚至修改起居注都被一些史官严词拒绝, 进而保证了起居注内容的真实可考。对于史官自行收集的档案资料, 史馆也建立了一种自核制度, 这些档案资料需要与其他途径资料进行核对方可引用。唐代史馆对不同来源的档案资料采取不同的措施, 这些措施都保证了史馆档案资料的真实价值。

第二, 唐代史馆档案管理严格限定了档案的归档和保存。唐代规定了各个部门及地方呈送给史馆资料的相关规定, 其详细规定了各部门要呈报档案的类别, 还有如史馆查知某处有可考资料可向相关部门发牒索取, 该部门必须一个月内将相关资料呈送。这种对档案管理的制度对保证档案收集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并使得档案资料收集渠道更加多元化。另外, 唐代史馆还规定了档案资料归档时间。档案资料经过相关人员整理完毕之后, 史馆会在文书上注明日期并打上红色标记, 之后进行收库保存。唐代史馆中对档案的保存也有着严格的规定, 史馆中有专职人员来对档案进行整理和保存, 其中“楷书”负责抄录编次档案, “典书”负责管理史馆的档案库房, 还有负责纸张和装潢的“熟纸匠”和“装潢直”, 使得档案资料能够长期存放。此外, 唐代还开创了我国古代档案鉴定销毁制度的先河, 对档案资料进行三年一拣除的制度[3]70。

唐代史馆对档案资料的利用主要体现在用其编撰前朝和当代的史书。唐代时期, 史馆收集和整理了大量的档案资料, 使得唐代在编纂史书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从贞观三年到十年开始修撰了《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等史书, 随后又相继修订了《晋书》、《南史》和《北史》, 二十四部史书有八部成书于唐代。史馆完成八史任务之后, 开始转修本朝史, 唐代史馆依据前朝的起居注、时政记、日历等档案资料来编纂前朝皇帝的编年史, 比如唐代近三百年的时间, 编纂了高祖直至武宗的二十七部史书。综上所述, 可见唐代修撰了八部正史及若干本朝史, 其在于充分利用了档案资料, 这一辉煌的成就在我国史学发展历史上也是空前的, 乃至后来历代都沿用了唐代史馆对档案的利用方式, 进行全国范围内收集档案资料编纂史书。

四、唐代史馆档案管理制度的评价

唐代修订了专门的《诸司应送史馆事例》, 其中翔实地制定了应呈送档案资料的类别、呈送方法及期限等内容, 共有18项条款, 由此可见唐代政府对档案管理十分重视。

唐代史馆具有双重职能, 其兼具保存档案典籍和修撰前朝史和本朝史的任务。史馆不仅是一个从事编纂工作的机构, 更是一个保存史料、材料的档案库。比如, 唐代时期史馆中设有专职人员“典书”来管理从朝廷及地方各部门收集来的档案。唐代史馆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到了更加广泛的档案资料, 并充分利用这些资料, 取得了历朝罕有的编纂成果。唐代历经短短三十余年修撰了八部前朝史书, 其对我国史学研究极具价值。而唐代史馆修撰本朝历史也是基于汉代以来的史学成就, 创新出研究方法和编撰形式。唐代史馆还利用一些从民间收集的档案资料编撰了《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初学记》等大型书目, 还有一些法典律令及政书类文献, 比如《通典》、《唐律疏议》、《唐六典》等[4]9。这都显示了自唐代以来, 档案文献的编纂活动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唐代时期, 在政府大规模主导下进行档案编纂活动, 不仅为古代文献档案编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也深入影响了后来历朝对档案编纂活动。

虽然唐代开创了设立史馆由政府主持大规模档案资料编撰活动的先河, 但唐代史馆对档案资料编撰及管理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由政府主持修撰档案资料活动带有极其浓厚的封建伦理色彩和政治色彩, 其是以封建统治阶级利益为基础, 使得在修撰时会扭曲事实来证实本朝统治现状的合理性, 并约束和限制了史学家个人对本朝史的真实阐述, 及其才能的充分发挥。同时, 史馆进行修史主要是由编撰的官员来决定是非进退, 而馆内各家观点难以协调一致。史官对民间资料收集不全面, 其资料面不广, 导致有些材料匮乏, 进而不能保证史书的准确。相对唐代史馆对档案修撰及管理工作的成就及对我国古代史学的深刻影响, 这些弊端仍旧是次要的。

随着唐代政治经济稳定发展, 国家的修史工作、档案资料整理工作都需要及时进行, 进而唐太宗设立史馆, 并制定了相关制度来规范和保证史馆档案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使得档案资料管理日趋制度化。唐代史馆进行大规模的修撰史书活动就是对前朝和本朝档案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修史与档案管理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总之, 唐代史馆的档案管理工作成为我国古代档案事业发展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为推动我国古代文化发展作出巨大的历史贡献。

参考文献

[1]王记录.百余年来中国古代史馆制度研究评述[J].殷都学刊, 2007, 5 (2) .

[2]岳纯之.论唐代史馆的人员设置和史料来源[J].烟台大学学报, 2003, 6 (3) .

[3]王颖.史馆制度对档案工作的影响[J].兰台世界, 2007, 7 (3) .

中国城建史专题 篇4

直接受到帝国主义侵略而变化、发展的城市中,有一类为几个国家共同占据下由“租界”发展起来的大城市,如上海、天津、汉口等。

一、对城市发展方面的影响

上海开埠后不久即设租界。上海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租界不断扩张的过程。上海城市的特殊性质,是和租界分不开的。通过租界,外国的侵略者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加深,在租界内制定法律,设立政权机构、捕房和监狱,驻扎军队并设立武装组织“万国商团”,建兵营,停泊军舰。在租界内建筑大量洋行、银行、工厂等作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大本营。在宗教设施方面,修建许多教堂。

二、对工业的发展及工业区分布的影响

出现租界后,外国资本开办的工业增长得很快,工业的迅速增加与高度集中,促进了上海的迅速发展。工业分布的盲目性造成市内交通运输的严重不合理。工业的分布与实际交通也不相配合。工厂与住宅混杂,情况相当恶劣。上海的工业虽然在旧中国是最集中的,但是由于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工业生产是有依赖性的。

三、对城市对外交通的影响

出现租界后,帝国主义的船只立即大量开入,促使船坞的相继建立。此外还设造船厂,在沿江两岸建造大量仓库。帝国主义从租界的利益着想,将车站尽量靠近租界,使客运总站接近了中心地。由于铁路的布置没有远景规划,市区的发展也是盲目的,因此出现了铁路场站与城市道路的交叉现象。

四、对城市道路的影响

最先发展的英租界及法租界,道路为简单的方格网。道路与租界的扩展方向一致。但某些地区道路系统也是各个租界各成系统,互不联系。由于租界及其他市区均系逐年盲目扩展,许多地区受土地私有制的限制,道路布置异常混乱,划分的街坊很破碎。

五、对城市建筑及居住区的影响

租界是上海城市面貌发生变化最大的地方,由于殖民主义者在租界的长期盘踞,因此比较注重建筑的质量和环境。促进了商业区的发展。租界内沿街建洋行、办公楼、商店等,街后也修建很多密集的居住建筑,特别是有不少里弄式房屋。在租界内也出现了一些高层的公寓式建筑。外国人在租界内建的居住建筑绝大部分采用外国的建筑形式。

六、对市政工程与公用事业的影响

上海在开埠以前多利用境内密布的天然河道排泄雨水和污水。租界扩展以后,大部分河滨被填埋筑路并开始埋设沟管排水。建设污水处理厂。相继在租界内开办电灯、电话、电报业。上海现代市政工程在国内也较早,租界当局为了加强对市政的管理,对于道路的维护也通过制度化来实施。租界当局对原有的路名还进行统一管理。

七、对城市绿化方面的影响

由于城市人口高度集中,土地十分昂贵,因而上海的公用绿地极为缺乏。租界当局也比较注重道路的绿化。但是公园很少,大多为外国人占用,对中国人实行种种限制。

另外,在城市规划工作方面,也借用了外国的一些手法来规划建设城市或一些小范围的地区。但由于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原因,很多规划都没能够认真实现。

交通运输对XXX的影响

道路因交通的需要而产生,道路的主要功能是交通。在我国古代的城市中,道路有明显的交通功能。交通促成了道路的形成和发展,也间接影响了城市格局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在近代,外国资本大量进入中国,铁路的修建尤其受到重视,因为这是西方国家开拓殖民地的有效方法。殖民地需要铁路联系,刺激贸易形成消费需求和生产供给,进而改造国民经济,形成一种新的经济格局。而铁路投资对急于资本输出的外国人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铁路运输网络为近代工业提供了物质条件,促进了煤矿开采、棉纺织业的发展,成为影响中国近代城市分布和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蚌埠、郑州、石家庄都是近代因铁路修建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城市。铁路的修建,特别是几条铁路的交汇赋予这些城市区域性的交通枢纽地位,成为物资和产品的转运中心;人口迅速增加,铁路首先带来大量的铁路工人,更重要的是带来工商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的发展,使其从小镇,甚至村庄迅速发展成为大城市。这些城市的空间布局与铁路发展密切相关,铁路站点周围首先得到发展,成为铁路工人的居住区,工商业也逐渐在接近站点的主要街道上迅速发展,成为新的城市中心;铁路为城市发展带来动力,同时也为城市带来空间分割,由于经济条件限制,铁路与城市道路多为平交,城市一般偏重在铁路一侧发展,跨越铁路方便安全的交通联系成为这些城市空间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古代城市,所谓对外交通,实际上就是市内道路的延伸。近代交通工具的出现,改变了这种情况,其中以铁路对城市的结构及布局影响最大。因为铁路站场、线路占地大,铁路选线几站场布置的技术要求高,铁路经过已有城市,往往对它有较大的影响。

一、路对城市结构布局的影响

1、先修建铁路后出现城市。这多出现在铁路的重要站点或枢纽上。这些城市大多自发形成,布局也多不合理。

2、先在城郊修建铁路,城市发展后,铁路穿越及分割或包围市区。

3、由于认为原因,铁路修建得不合理,造成市区的混乱。

4、铁路插入旧城区内。铁路客运站的设置,也改变了城内的交通吸引点,影响了整个城市的道路功能。使城市平

面布局有了较大的改变。

5、铁路在城郊通过,在站场与旧城区之间发展了新区,或使紧靠车站部分的城区繁荣起来。

另外,铁路通过市区部分,由于噪声、烟尘、安全等干扰,对居住或其他设施造成不利的影响,在铁路附近不宜建造生活用房的地带,往往形成了大量的贫民窟及棚户区。

二、港口对城市的影响。

近代的港口城市有两类,一类是地理位置好,港湾条件优越,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在这里建立现代化的港口,发展成为新城市。另一类在历史上是港口城市,大多数是在入海河道旁。

三、远程公路对城市的影响。

在我国西南、西北地区一些中小城市中,公路是主要的对外交通,公路的修建对城市的发展及布局有较大的影响。公路大多紧靠市区或在城郊通过,因而在公路汽车站附近,发展成一块为公路客货运服务的新区。接近公路车站的旧城街道也新建许多为客运服务的建筑。在一些重要公路的交叉点上,也形成一些新的城镇。

四、飞机场对城市的影响

中国近代城市中,民用航空很不发达,还未能起对外交通的作用,机场的设置对城市生活影响甚微。多为军用性质。有的机场就在城市近旁,造成对居民的噪声干扰。

边防要塞

1.概述:我国早在南宋就出现了钓鱼城这样的防御城市,到了明朝,因为受到北方和东南沿海的威胁,修建了完整的军事防卫体系。

2.分布:

(1)长城一线:修建了山海关至嘉峪关之间的万里长城,在辽东有简易的土筑边墙,在京城以西的长城以内又修建两

道城墙,在长城内侧修建了大量军事卫所城市和边防城堡,形成“九边重镇”:辽东,××,宣化,大同,山西,延绥,甘肃,宁夏,固原。

(2)东南沿海:建筑大量卫所。

(3)边疆地区:建筑大量卫所,有少数民族军队,多分布于东北和西南。

3.特征:

(1)城防坚固,有大量驻军,经济职能薄弱,因此失去军事意义后,大部分衰落。

(2)A高等级为九边重镇和行都司驻地,九边重镇城市多为边境地区的中心,同时具有军事,经济,政治职能。B中等级为卫城及独立的千户所城,以驻军为主,经济职能弱,但有不少非军籍居民。

C低等级为防御城堡城寨,纯粹军事设施,驻军为主,没有经济职能。

(3)其它一些城市的防御职能也十分明显,一种是在州府县城设置卫所,一种是建设完备的军事防御设施。

漕运运河 隋唐时期,经济中心南移,长江下游地区经济地位确立,东北政权崛起导致政治中心北移,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南北分离,大运河成为联系两地的经济命脉。沿线城市繁荣(苏州,扬州,淮安,×州,汴州)。为保卫漕运,城市驻兵,成为军事据点。宋元时期,因为汴河淤塞,政治中心移至北京,开凿的其它运河通航能力差,所以以海上漕运为主。(开封,洛阳,临安,苏州)

明清时期,疏浚运河,续开河道,运河又成为经济轴线。运河最初为朝廷漕运河,后允许搭载私货贩运,导致运河沿线商业贸易发展,产生不少商业城市(通州,天津,沧州,德州,临清,东昌,济宁,徐州,淮安,扬州,镇江,常州,苏州,嘉兴,杭州)。苏杭淮扬号称四大都市,临清和济宁为南北交易中心。运河沿线一些原来的商业小镇发展成商业市镇(河西务,南阳镇,清江浦,湖墅)。

有些很发达的沿河城市,因战争破坏,运河淤塞,海运铁路公路兴起,商路转移,而衰落。

有些城市因运河修通,经济发展,发展成地区经济中心甚至都城(隋唐东都洛阳)。

沿运河形成物资粮食集中地,仓库,码头,旅馆,集市,漕船厂,形成城市商业区。设置大河卫,漕运总督,钞关仓司等军政机构。

运河参与城壕系统,城市排水系统。

扬州

长江下游与运河交汇处,商品转运口,成为最大商业中心,唐末运河淤塞,经济地位下降。明清大运河开通使扬州再次繁荣

北宋东京开封

中国档案史 篇5

一、传播校史文化的信息源泉

近年来, 我国高校受规模扩张和大的社会环境的影响, 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盲目攀比、目光短浅等功利化倾向, 一味追求人员数量增长、教学规模扩大和硬件设施建设, 而忽视了自身文化内涵的构建和精神价值的固守, 导致高校人文精神的失落与价值理性的缺失, 对高校的长远发展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要扭转这种局面, 方法之一就是要在反思现有教育制度与教育事业追求目标的基础上, 进行高校校园文化的挖掘与重构, 找出高校安身立命的精髓所在, 进而框定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大学运作的理想与模式。为此, 或可从丰富博大的校史文化资源宝库中寻找、挖掘出相应的答案。

高校档案作为高校发展的客观记录, 不仅是高校校史文化的具体表现, 同时也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完整的高校档案不仅忠实地记录并再现了高校发展的全貌和过程, 而且它还具有传承高校历史、承载高校文化的作用。高校档案积淀着高校历代学者和教育者以及学生、学友的文化创造和文化传播成果, 能够在高校校史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充当资源宝库和信息源泉, 为高校校史文化的扩散、传承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信息。所以对高校而言, 档案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财富, 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如果没有档案, 也就失去了连续、全面地直接记录和积累高校文化的原载体。在日益重视文化建设和历史渊源的当今社会, 很多高校都把档案保存的多少, 档案馆事业的发展作为衡量高校文化丰富与否的重要标准。高校档案作为巨大的信息源泉, 不仅起着传承、延续继而积淀高校文化的作用, 借助高校档案, 进行校史文化的输出与传播, 还可凸显学校的辉煌历程和发展历程, 彰显高校文化的独特魅力。可以说, 正是由于丰富浩瀚的校史档案, 为体裁多样、汗牛充栋的校史校志的出现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撑。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由于其特殊性, 高校档案的这种信息源的作用并不会因时间的推移和使用次数的增加而减弱, 反之, 会因为利用主体的不断增加, 传播渠道的不断扩展以及利用主体根据自身需要对档案信息的价值判断和扩充而不断得到增值, 进而实现高校档案价值的拓展与延伸。

二、还原校史面貌的重要凭证

高校档案是一种文化事项, 它不仅忠实地记录了高校发展的历史和进程, 还能为高校的进步与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校史文化传播从本质上来讲也是一种信息传播现象。因此, 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其他信息传播一样普遍存在的信息失真问题, 这极大地困扰着高校的文化建设, 干扰了高校文化信息的正常传播与扩散。高校档案作为高校校史文化的历史记录, 其原始记录性和凭证性的特征, 使之具有图书、报刊等其他文献所不具有的可靠性和权威性, 从而成为研究高校历史与发展的最重要的参考依据, 对于校史文化传播中的讹传或者错误现象能起到很好的纠正、矫枉作用。

众所周知, 由于时代的风云际会, 上世纪上、中叶一度成为云南大学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近代国内众多知名学者都曾到云南大学讲学传知, 造就了云南大学发展历史上浓墨重彩的华章。这些学者在云南大学任教或从事过其他活动的先进事迹, 是我校一笔巨大而又宝贵的精神财富, 对于云南大学今天乃至以后的进步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因此很有必要加以厘清、保存并公诸世人。从现实来看, 由于时代的变迁、岁月的更迭, 当事人对事件的记忆逐渐模糊, 或由于当事人的离世而导致历史事件的失传与失真, 外人已经难以知晓并验证其原貌, 很多事迹已经湮没在历史的尘烟中, 给后人造成了很大困惑。这时, 就要云大人以积极、求真的态度, 通过利用历史的原始记录及其真实、负责人的传播活动, 传播事实和有关信息, 使社会各界了解那段尘封历史的本来面目。为此, 近年来, 笔者通过查阅云南大学档案馆、云南省档案馆以及昆明市档案馆等机构收藏的有关云南大学的校史档案, 对这些事件一一进行还原与阐释。例如王元在其编著的《华罗庚》 (光明出版社, 1994) 一书中谈及1930年代时任云大校长的熊庆来欲聘请华罗庚到云大任教, 华罗庚因科研任务重而婉拒熊之邀请。但笔者通过查阅档案, 发现了华罗庚当时在云大领工资的原始凭证及聘书存根, 从而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貌, 消解了因时代变迁而造成的历史迷惑。如此等, 一方面有力地丰富了云南大学历史文化的内涵, 同时也有效地传播了云南大学辉煌的历史和宏博的校园文化。

三、传播校史文化的媒介平台

所谓传播媒介, 系指连接传播主体和受众、维系二者之间关系并保持信息流通顺畅的工具和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 校史文化的积累、沉淀与传播主要是借助于文字及其载体构成的文献的传播实现的。校史文化传播的实质就是校史文化以文献作为媒介在时空中的传递、交换和共享的过程, 即文献及其内容在时空中的迁移和扩散的过程。校史文化的传播“既要在空间领域实现共时性传播, 又要在时间范围内实现历时性遗传”。时间的不可逆性使得古人今人由于时间的阻隔而不能直接交流, 必得借助一定的载体或媒介才能实现信息知识的纵向传播。[1]高校档案就是这样一种媒介, 它能将记录下来的高校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和现状世代相传, 使高校在历史上的文化遗产不断得到继承和发展。

在信息社会, 文化传播媒介很多, 如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图书、互联网等, 相较于这些传播方式, 档案是产生时间最早, 延续历史最久的传播媒介,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档案是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媒介, 不仅具有贮存人类文化的功能, 还有传播文化的功能。高校档案既是高校校史文化的表现形式和重要载体, 同时也可承担沟通高校历史文化与社会公众的作用, 成为学校内部、学校与社会沟通, 连接现在和未来的纽带和桥梁。在此背景下, 充分开发利用高校档案中的文化信息, 可以借此穿越时空, 突破时代的限制, 让高校员工、学生以及社会民众充分接触、认识并学习高校辉煌的历史和优秀的教学、治学传统, 提高高校内部人员对所在高校优秀传统的认同和守护, 尽最大努力维护高校的价值目标与终极追求, 使其优秀校园文化传统与时俱进并得到发扬光大。让人们在对高校档案的利用、阅读与审视中, 聆听高校历史前进的脚步, 感受其发展的不竭动力与曲折历程, 增强师生员工的认同感和荣誉度, 从而获得知识的增长、心灵的悸动和情感的认同。笔者近年来利用云大校史档案编纂的《云南大学志 (1-10卷) 》、《云南大学史料丛书》等,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传播效应, 即体现出高校档案在校史文化传播中这一独特的价值。

四、高校文化交流的黏合剂

这里的文化交流主要是指高校之间以及高校文化与社会其他亚文化群体的碰撞与互动。考察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 在每一个历史时期, 人类社会都存在多种不同特质的文明区域和文化空间, 不同文化圈的文化丛各自向周围扩散, 当它们相遇时, 就不可避免地发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冲突时, 各种异质文化借助大规模的文献生产、复制、传播来宣传自己、发展自己。不同区域文明通过文献的交流与传播互相影响、互相渗透, 最终融合为统一的社会文明。[1]作为社会文化大系统下的子系统, 高校文化同样服从于这一文化发展规律, 其传播过程自然伴随着不同高校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某一高校通过对其他高校文化群体乃至社会文化群体的传播、扩散, 完成与外来文化的对话与审视, 进而对异己文化进行渗透、产生影响, 同时, 吸收、借鉴外来文化尤其是其他高校文化的精华部分来补充自身的不足, 促进自我的发展与完善, 使自身能随社会与时代的进步不断保持活力与张力。这样的互动互涉过程, 隐含着高校文化与其他文化体系的融化与涵化, 进而出现高校文化与其他高校文化及社会文化共生共荣、互相促进的良性局面。我们不难发现, 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碰撞中, 各高校总是按照自身的经验和价值观, 对外来文化进行界定和认识, 并选择性地吸收、借鉴其优秀部分来丰富自我、壮大自我。这一对外来文化动态审视、选择的过程, 自然离不开高校档案所记录文化信息的有力支持。在此过程中, 高校档案不仅是文化交流的媒介, 也起到了信息黏合剂的作用。它打破了时空限制, 使不同地域、不同时间的文化系统实现了对话和交流, 促进后来文化对历史文化以及同一时代不同地区文化、不同校园文化的学习与融合, 从而整合形成新的文化因子和体系, 推动高校文化与社会文化的进步。从这一角度讲, 正是档案信息的传播、扩展, 改变并塑造了高校的文化面貌。

参考文献

中国档案史 篇6

关键词:酒店,顾客忠诚,客史档案,管理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酒店业在短短30年间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不规范到标准化、从小市场到品牌丰富多彩的发展历程, 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和提高。然而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和规模总量的惯性增长, 酒店业的经营效益呈现持续下滑的态势。国家旅游局2010年2月11日公布的2009年全国酒店业抽样调查情况数据显示, 我国以三星级酒店为主体的中档单体酒店可出租房间的平均房价 (Rev PAR) 低于经济型连锁酒店, 其配套产品和服务无法形成规模效应而成为酒店运营的成本负担, 三星级酒店平均房价为202.39元, 低于中档商务连锁经济型酒店平均250元左右的房价, 而其成本比中档商务连锁经济型酒店管理高15%以上[1]。行业的困境引发了人们对传统营销实践与观念的反思, 很多酒店开始转换战略视角, 将注意力从竞争对手转向顾客, 从产品营销转向新型的服务营销。酒店客史档案管理是在日常经营和对客服务过程中识别有价值顾客, 理解顾客的行为、期望、需要, 与顾客建立良好的关系并对顾客管理的过程。它是形成酒店与客户良好关系的基础, 也是延伸酒店产品体系的前提。

1 酒店的顾客忠诚管理内涵界定

我国目前关于顾客忠诚的研究基本处于引进和介绍阶段, 创新成分不多。有些研究甚至没有划清顾客满意与顾客忠诚的界限。对于如何提高顾客忠诚, 如何管理顾客忠诚等领域的研究均处于摸索阶段。

酒店业方面, 一些衡量顾客忠诚的研究认为顾客忠诚是由心理上的承诺 (Commitment) 所形成的, 而这导致独特的重复消费行为[1]。Rob Smith (1998) 指出, 忠诚产生于顾客强烈地感受到酒店满足了他的需求, 他不仅为住宿付钱, 还积极购买餐饮或娱乐等相关服务, 并把入住酒店当成自己的酒店, 丝毫不去考虑酒店的其他竞争对手。Bowen和Shoemaker (1998) 认为, 忠诚是顾客重复购买酒店服务并希望自己能成为酒店组织中的一员。他们在酒店积极消费, 不受其他酒店的广告诱惑, 发现酒店有问题会告诉管理人员。Bowen和Shoemaker在对一些豪华饭店 (如Ritz Carlton和Four Seasons) 忠诚顾客的调查中发现, 这些顾客预订时很少考虑价格, 并经常购买酒店的其他服务 (如洗衣和商务) , 他们是酒店最好的口碑推荐者[2]。

从上可以看出, 酒店企业的顾客忠诚定义和其他行业并没有太大不同, 都包含两个成分, 即心理上的情感依附和重复购买行为。对于酒店来说, 顾客忠诚中情感成分尤为重要。它主要表现在顾客对酒店的理念、行为和形象等诸方面的高度满意、信任、认同和支持。有了这种情感, 顾客可以容忍酒店服务的偶然失误。而行为成分也很重要, 体现为有需求就会重复购买酒店的产品或服务, 只要有机会就会向他人推荐酒店的产品或服务。情感成分决定其行为成分。美国的旅游心理学家贾维斯和梅耶研究分析认为, 如果将顾客的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分割开来, 或者只从顾客的重复购买的频次的高低来界定忠诚顾客都是不准确的[3]。他们经过大量调查后发现, 对酒店来说“常客”不完全也不一定就是忠诚顾客, 如有些常客经常光顾是因为该酒店中有亲友, 可以享受比其他顾客更多的优惠, 一旦亲友离开, 他们也随之离开。因此, 界定酒店的忠诚顾客必然需要同时考虑情感和行为两个维度, 缺一不可。笔者认为, 在酒店管理中, 对于顾客的需求必须具有情感的基础, 才能保证顾客忠诚的行为导向。

2 在酒店业中维系顾客忠诚的重要意义

在买方市场条件下, 顾客忠诚是现代酒店最宝贵、最可靠、最稳定的资产, 高度忠诚顾客不仅是酒店竞争获胜的关键, 是酒店长期利润的最可靠来源。因此, 忠诚顾客是酒店的一笔巨大的财富, 建立顾客忠诚对酒店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增加酒店利润收益。忠诚顾客都有长期的重复购买行为, 而这种行为最直接的效应就是给酒店带来利润收益。忠诚顾客不断重复购买产品给酒店带来不断增长的收益, 成为酒店利润的源泉。国外一项研究发现, 顾客保留率提高5%, 就可能使企业利润提高25%~125%。而且由于对酒店有一定的情感依赖, 忠诚顾客并不像新顾客那样在意价格, 很自然会对酒店新产品产生信任感和购买欲望, 甚至持续不断地重复购买, 从而为酒店带来更大的利润。

(2) 降低酒店经营成本。当顾客熟悉酒店之后, 便不再需要多花时间为其介绍, 人力成本相应降低;忠诚顾客与员工经常能够形成互动, 在顾客获得满意的同时也会提升员工的自豪感, 从而更努力地工作, 员工培训成本相应降低。国外相关研究表明, 维持一个忠实顾客的费用, 仅是吸引一位新顾客费用的20%。赢得新顾客不仅需要付出广告投入、时间和精力等成本, 而且这些成本会在很长的时期内超出顾客的基本贡献。

(3) 赢得口碑效应。忠诚顾客通常都对酒店的产品和服务非常满意, 愿意做酒店免费的广告资源, 积极向他人进行推荐。有研究显示, 一个满意的顾客通常会将愉快的消费经历告诉他周边的3~5人, 倘若这3~5人也有一人前往消费并且感到满意, 他便会向另外的3~5人传播, 使酒店获得更多的利润。与此同时, 酒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会得到迅速提高。

(4) 增强酒店员工队伍的稳定性。根据詹姆斯·赫斯克特 (James L.Heskett) 等人提出的服务利润链理论, 顾客忠诚战略的建立有助于改善酒店员工的薪酬福利, 提高其满意度, 员工队伍稳定率随之提升, 这也意味着酒店会有一批固定的优秀服务人员为企业工作, 既可提高工作效率, 降低招聘和培训费用, 又保证了服务质量, 同时也会使酒店与员工形成长期和谐的关系。另外, 在为那些满意和忠诚的顾客提供服务的过程中, 员工能体会到自身价值的实现[4]。而员工满意度的提高导致酒店服务质量的提高, 致使顾客满意度与忠诚度进一步提升, 从而增加了酒店的经济效益。而好的经济状况意味着酒店能付给员工更高的薪水, 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提高薪水鼓舞了员工的士气, 提高了他们的归属感和总体工作满意度, 这样他们凭借多年积累的知识与经验能更好地为顾客服务, 于是顾客就更倾向于对该酒店保持忠诚。

3 酒店维系顾客忠诚的主要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酒店业的发展以及市场竞争中价格竞争、质量竞争的弱化, 服务竞争逐渐受到酒店的重视, 目前很多酒店也都在进行服务营销活动, 不断创新服务营销方式、拓展服务营销范围, 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 从总体情况来看还存在不少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 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酒店忠诚顾客的培育。

(1) 酒店与顾客沟通的对象和方式单一。酒店在日常与顾客沟通过程中, 沟通的对象主要选择政府客源和企业商务客源, 因为政府客源和企业商务客源具有相对稳定性, 星级酒店必须重点开发和维系, 而酒店与散客和休闲度假客源沟通相对较少, 因为这部分客源流动性相对较高。同时, 在与顾客沟通的过程中, 主要采用电话沟通和贺卡沟通方式, 沟通的方式较为简单, 效果也不理想。在调查中发现, 与顾客联系时, 顾客一般会说有机会再来, 比较勉强。这可能与沟通的方式简单、沟通不及时有直接关系。还有的星级酒店只是偶尔与顾客沟通, 说明酒店主动维系和保持老顾客的意识还较弱, 也缺乏唤醒“休眠”顾客的意识, 容易使顾客流失。

(2) 酒店对顾客信息的整合能力不强。目前也有星级酒店把CRM (顾客关系管理) 系统用于数据采集, 然而使用较多的只是前台订房、收银、应收账款等功能, “客史”这一内容基本闲置, 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星级酒店只是采集顾客的一些基本资料, 对顾客的行为特征、兴趣爱好和嗜好方面的信息采集相对较弱。从而使CRM成为保管顾客基本资料的一个仓库。而且酒店内部对顾客信息的管理较为散乱, 缺乏一整套信息收集、分析和传递的制度, 对于业务部门一线服务人员与销售人员所掌握的顾客信息没有形成通畅的收集、整合渠道, 因此失去了很多销售机会。顾客信息管理的不完善使得酒店以顾客需求为中心、以顾客忠诚为目的的期望变为空谈。

(3) 酒店的客户信息资料流失频繁。酒店行业是一个员工流动性比较大的行业, 再加上许多酒店内部员工激励体制不完善, 其员工流动率比较高。由于员工频繁跳槽, 尤其是核心员工频繁跳槽, 很容易造成其掌握的大量顾客信息的流失。由于对顾客信息收集整理不及时, 销售人员跳槽时也不会认真做好交接工作, 新进员工对顾客的回访也就无法实现。为了维系顾客关系, 酒店有时会鼓励员工与顾客建立亲厚的私人关系, 而不是想法设法加强酒店本身与顾客的情感联系, 这也造成了员工离职给酒店带来巨大损失。

4 基于顾客忠诚的酒店客史档案管理对策

通过加强酒店客史档案管理实现顾客忠诚应该是一个系统的管理过程, 酒店业应跳出传统的思维框架, 重新审视自己面对的市场, 面对的未来竞争, 建立起真正的以“顾客为导向”的酒店管理体系和“共享共赢”的客户管理目标, 这就需要强化客户关系管理意识, 并且保证管理举措的有效执行, 以整合客源资源, 拓展客户群, 全面维系客户关系。

(1) 落实酒店客史档案管理战略。建立忠诚顾客的客史档案信息数据库并不是酒店业面临竞争的一个权宜之计, 而是一个中心任务和战略问题, 必须坚持不懈。酒店客史档案管理战略是从管理和战略上明确发展目标, 确定其对于组织、技术、流程和业务模式等方面的要求, 从而为客史档案管理的实施制定规划和战略方向。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酒店基层员工和中高层管理者的支持和参与, 缺乏基层员工参与的客史档案管理, 再好的客户服务理念只能是空中楼阁, 徒有其表;没有酒店中高层管理者对客史档案管理项目实施的支持与理解, 会给酒店的持续发展造成极大的阻力。

(2) 渗透酒店全员“以顾客为中心”的意识。客史档案管理是一种企业战略管理理念, 它使酒店通过与顾客富有意义的交流沟通、理解并影响顾客行为, 最终达到提高顾客获取、顾客保留、顾客忠诚、忠诚顾客创利的目的, 它是一个将顾客信息转化成积极的客户关系的反复循环过程[5]。顾客数据库是客史档案管理的核心, 建立一个有价值的顾客信息数据库, 只是客史档案管理的第一步。顾客的信息数据可以来源于酒店信息管理系统, 但更多的要依靠酒店员工关注顾客的需求而获得。因此, 实施酒店客史档案管理最重要的将“以顾客为中心”的核心理念渗透到酒店的每一个员工心中, 真正地去执行客史档案管理战略和具体管理举措, 才能在理念上、制度上和操作上得到全面的保障。

(3) 强化酒店与顾客的情感联系。酒店顾客忠诚的一个重要驱动是顾客关系。良好的情感和感觉的创造是建立顾客关系的关键性要素, 也是酒店客史档案管理的重要工作。缺乏情感会使重复的消费行为成为一个机械过程, 对顾客来说就失去了继续重复消费的理由。为了强化与顾客的情感联系, 酒店应有定期的顾客联系计划, 通过上门拜访、电话沟通或者网上交流等形式不间断地与重要顾客保持一定联系, 既可以通过联系增进感情, 也可以从沟通中挖掘更多的顾客个性化信息, 以利于更好地进行价值投入。例如, 对于商务顾客, 可以调查该顾客的商务业绩或者计划, 以确定其未来走向以及是否可从中获取更多的顾客份额等。另外, 酒店需要全面深入地剖析顾客的个人特性、价值观以及身份地位, 针对顾客需求, 给予顾客更多的情感投入。此外, 还要强化与顾客的结构性联系。强化与顾客的结构性联系是指酒店增加技术投资, 利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等高科技成果, 及时收集顾客需求信息, 精心设计服务体系, 按顾客的特殊需求, 为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 使顾客得到更多利益和更大的使用价值, 从而与酒店保持密切的关系, 因此, 酒店与顾客之间可以建立一种“学习型”关系。这种互动的学习过程产生的整体效果是酒店提供的产品质量更高、服务更加完善, 能更有效地满足顾客需求, 使顾客达到高度满意, 从而提高顾客忠诚度。

(4) 建立、健全酒店内部的员工激励机制。要顾客满意, 首先要使员工满意甚至是感动, 让员工归心, 员工才会口服心服地执行酒店服务标准、客史档案管理战略理念, 才会达成员工与酒店荣辱与共、休戚相关的共识, 员工才会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对客服务中并切实将顾客的需求放在首位。酒店应该积极开展内部顾客管理, 强调员工的个人贡献, 建立、健全员工奖励机制, 保持员工的工作热情。首先, 要推行绩效管理, 为员工提供职业发展计划和职业生涯规划。对于每类岗位设计明确的晋升等级指标体系, 随着员工的努力和等级的升级, 员工会形成内在的追求动力。其次, 要构建内部全员促销框架, 围绕员工的心理和情感特征来进行, 酒店要关注员工的交流沟通及心理情感, 工作的软、硬环境, 员工的个性化和主动性, 重新审视绩效考核模式, 通过推行绩效管理, 制定公开、公平、公正的员工激励政策。最后, 要建立内部协调机制。酒店应设置专人负责协调内部员工之间、劳资之间、员工与顾客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对于内部员工, 应建立信息沟通的实时互动渠道, 形成联系机制、反馈机制、应答机制, 以便及时了解员工的需求, 化解矛盾, 解决问题。只有员工在服务中自觉地传递酒店对顾客的关怀, 顾客才能与酒店建立起长期信任的关系。因此, 得到员工理解并建立高度的责任感才是维系顾客忠诚最基本的因素。

参考文献

[1]赵焕焱.论我国中档酒店的发展之路[EB/OL].http://www.traveldaily.cn/article/39167.html.2010-03-24.

[2]余园明, 余伟萍, 谭娟.顾客忠诚研究综述[J].技术与市场, 2007 (7) :99.

[3][美]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梅汝和,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116-117.

[4][美]克里斯托夫.H.洛夫洛克.服务营销[M].第3版.陆雄文,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46-47.

中国“紫薇大王”起家史 篇7

40岁的宋和平,出生江苏省沭阳县一个农民家庭,因为痴迷武术,初中就辍学了。1995年,宋和平跟5个伙伴一起到常州闯荡。可初来乍到想找份工作并不容易,只能靠捡破烂为生。1997年,在朋友的关照下,以每天清理干净垃圾为交换条件,宋和平获得了当地一家垃圾场地的免费使用权。他把垃圾场改造成停车场,一年能赚到四五十万元。宋和平开始谋划着更好的生意———苗木。

2010年春节刚过,宋和平来到江西省宜春市考察苗木。他在一个偏僻小山村看见一位村民正在劈一棵造型很特别的树桩,1000元买下。原来,这是一棵100多年的野生紫薇树桩,当地人叫“马灵光”。按他的经验,这棵树桩通过嫁接完全有成活的可能。

这里野生紫薇很多,不少有几百年的历史。在当地人眼里这种树并没有什么价值,也不属于国家保护树种,人们就刨了当柴火烧。在当时江苏乃至全国,很少有人经营这个树种,他隐约觉得机会来了。 “把即将枯死的紫薇嫁接一个新的根,给枝干嫁接一个新的芽,这样就可以把它变废为宝。”

回到常州,他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里借了近3000万元。先在无锡市郊区租了400亩地,然后从湖北和江西等地买下大批“马灵光”树桩。

3000万欠款一年还清

这么多紫薇树桩,宋和平明白必须请个行家帮忙才行。他打听到,在江西宜春有位叫余昌达的紫薇种植高手,不但能提高成活率,还能通过嫁接让紫薇开出更艳丽的花朵。宋和平星夜出发,跑几千里找到了他。

双方一见面,性格开朗的宋和平就直奔主题,说我有你几十倍的规模,咱俩一起合作如何?当时余昌达感到不可思议,还以为对方是个骗子。因为余昌达有100多棵紫薇古树,从没听说过有人比他的古树还多。但经过实地考察后,答应与宋和平合作,并主动拿出2000多万元入股。

把“马灵光”嫁接成同属的紫薇科树种,让这两棵树血脉相通,技术难度非常高。不过宋和平很聪明,再加上行家的帮忙,不到一年时间,2010年,紫薇树桩成功地跟花束大、花期长的同科紫薇进行了嫁接,成活率达90%。这批树很快成了常州、无锡一带花卉苗木新宠。 当年,他出售400多棵树,进账3000多万,全部还清了欠款。

一棵树800万不卖

2012年3月的一天,无锡市一家钢铁企业的负责人陶峰来到了紫薇园,想花500万元买宋和平的100多棵紫薇树,如果做成这笔生意宋和平至少也能赚100多万元,而他就是不卖。对方觉得奇怪,有主动提价,出到600万元。可宋和平还是不卖。

有钱赚宋和平为什么不卖呢?2011年,中国书画研究院院长管峻来到“紫薇园”写生,走到一棵紫薇树前时惊叹不已, 这个树有六七米长,就像一条龙。当时管峻对他讲,光树立在这里还不行,树上还有很多文章可以做。一番话让宋和平意识到紫薇古树背后潜在的文化价值。宋和平向盆景大师们请教,开始对每棵紫薇树进行精细修剪。同时,宋和平也改变了经营策略。后来这棵被命名为“龙树”的紫薇古树成了镇园之宝,有人曾出800万的高价,他都没卖。

少赚钱是为了多赚钱

2012年3月,当陶峰第一次来“紫薇园”要花500多万元购买100棵紫薇树时,宋和平拒绝了他,而过了一个星期后,宋和平却主动找到陶峰,跟他提出换个方式做生意。原来,就在陶峰走后的一个星期内,宋和平详细研究了陶峰所在的企业的院内布局,为对方做了一个企业园林绿化方案。宋和平很坦诚地告诉他,这个工程做下来要800万元, 但利润只有80万元。

放着一下赚100多万的生意不做,而是做了这个费工耗时,只赚80万的项目, 这不明摆着是犯傻吗?宋和平心里却另有谋划。他说,哪怕只赚80万,做十家就可以赚800万。这十家通过口口相传,可能会带来50家。哪个更划算?

果然如宋和平所料,借此项目,宋和平和他的“紫薇园”很快就声名远扬。 2012年,他以紫薇树为“主角”的园林绿化项目,销售总额竟超过1亿元。现在, 他已在江西、湖北和江苏共建起3个紫薇园,总面积达到4800亩,堪称“中国紫薇大王”!

中国裙装史简论 篇8

魏晋时期的裙长戋地, 贵族女子的裙长要戋地五尺。一般庶民或奴婢等女子, 裙长亦要掩足。晋六朝女裙崇尚细裥, 裥密如齿, 俗谓马牙裥。"石榴裙"这一称谓也起源于南朝梁元帝《乌栖曲》:"交龙成锦斗风文, 芙蓉为带石榴裙。"这里"石榴"主要指颜色, "石榴裙"即为红裙, 这些红裙多为石榴花提炼出来的染料染成。到隋唐时期更是千家万户染红裙的壮观景象。也可用茜草浸染上色, 也成"茜裙"。

唐代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巅峰的朝代, 崇尚丰满, 追求繁复, 绚丽, 喜爱热烈, 明艳, 织绣印染工艺空前的发展, 西域文化的交流, 使唐裙呈现出色彩斑斓的盛况。唐代绘画中我们看到, 唐裙为了彰显丰满之色, 特意将裙子做成六幅, 八幅, 十二幅, 故有"六幅罗裙牢地"、"裙拖六幅湘江水"的形容, 后世将宽大的裙子称之为"湘裙"。为了增加裙子长度, 不显腰身, 隋唐妇女把裙腰提高到胸间腋下, 体现了圆润的外形轮廓。除了裙幅增多, 折裥也愈加细密, 少则数十, 多则逾百, 每道折裥宽窄相等, 制作时被固定于裙腰, 这一特点五代以后反应的尤为突出, 史书中有"百叠""千折"之说, 就是这的这种裙式。

在裙上绣花的"绣裙", 作画的"画裙"以及镂金, 穿珠或镶嵌宝石的各种装饰工艺都有空前的发展。最具代表性的是被称为"中国织绣史上的名作"的百鸟裙, 据《新唐书.五行志》中记载:"安乐公主使尚方合百鸟毛织二裙, 正视为一色, 傍视为一色, 日中为一色, 影中为一色, 而百鸟之状皆见"。可谓巧夺天工。

宋代的襦裙于唐代襦裙的样式大致相同, 保留前代遗制, 有石榴, 双蝶, 绣罗等名目。相比唐代的色彩绚丽, 雍容华贵, 宋代裙装宁静淡雅。这一时期的裙装常在腰间佩的飘带上增加一个玉质圆环饰物, 它的作用是压住裙幅, 使其在活动和走路过程中不影响其美观, 这就是史书中的"玉环绶"。宋代裙长多不及地, 以便露足 (宋代妇女有缠足的习俗) 。

明代女子的裙装与唐代相比, 少了几分雍容, 多了几分恬静, 却又不像宋代女装那样拘谨直板。肥瘦适中并带有织花图案的长裙显得端庄, 安静。明代的侍女, 丫鬟等年轻女子, 常长裙外再穿戴一条短小的腰裙。这个质地柔软并自然下垂出现褶皱的腰裙, 使得裙装更加层次分明, 动感活泼。同时, 明朝时中国男人长裙的最后一个朝代。

清代的满族女子穿袍而不穿裙, 但汉族女子的裙装却种类繁多, 样式多变。清初时最为流行的是"月华裙", 一种是以10幅布帛折成数十个细裥, 每个折裥各用一色, 轻描细绘, 色雅而淡, 宛如月光浮动;另一种是在一道折裥里, 都具五色, 如同映现的月色光晕。还有一款"弹墨裙", 裙料底色素雅, 以弹墨工艺印得散花颇具墨画笔韵, 非常雅致。具体做法是将纸片剪成各种花样, 或者将天然花瓣, 树叶放置在织物上, 用喷弹法施洒墨色, 干后去掉纸片, 花瓣或树枝, 花样便印在织物上了。所做花纹浓重醒目, 对比强烈, 且无重复, 故深受年轻妇女的欢迎。

康熙乾隆年间流行凤尾裙, 衬裙的外面缝缀上以各色绸缎做成的狭窄的长条, 每条绣以不同的花纹, 两边镶滚金线或饰以花边, 显得富丽堂皇, 多为富贵人家女子穿着, 普通人家的女子在结婚时也要置办一条。清代中叶以后, 人们在原来的基础上有发挥想象力, 将裙料均折成细褶, 最多的有300条褶, 裙摆绣满水纹, 穿着走动起来, 其水纹一折一闪, 非常耀眼。后来在每褶之间以线交叉相连, 使之能展能收, 形同鱼鳞, 因此得名"鱼鳞百褶裙"。清朝末期, 又出现裙上加飘带的, 飘带裁成剑状, 尖角处坠以, 金, 银。铜铃。不但裙身华丽异常, 而且穿着走动时, 裙子叮咚作响。

在我国悠久的服饰长河中, 女裙形制繁复, 从一片单裙到十二幅湘裙, 从粗糙棉麻到锦绣绫罗, 从拖地长裙到摇曳腰裙, 无论在设计, 配色或者装饰上都体现了各个历史时期社会风貌, 生活习俗, 审美情趣以及种种文化观念。

摘要:裙, 作为女性服装的重要形制, 在中国历代服饰中都占据重要地位。在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里, 中国服饰都采用上衣下裳的着装形制, 裙子与儒袄相搭配, 作为最基本的形制, 与上下连属的广袖长袍相容并蓄。

关键词:裙,历史,时代特色

参考文献

[1]钱琳.服装可持续设计的发展模式研究[J].大众文艺2014 (06) .

中国汽车车型史放连载(三) 篇9

上世纪60年代,为改变北京的市容市貌,当时的北京市副市长万里提出用轻型载货汽车代替马车运货,于是BJ130立项,并由当时北京交通局所属的北京汽车修配厂二分厂参与研制。1966年4月20日,两辆BJ130型2吨轻型载货汽车研制成功。1968年,BJ130开始小批量生产。

经历了文革期间的停厂,BJ130型于1973年正式转入批量生产,并进行了改进,推出了BJ130A型3吨轻型载货汽车,而它也成为北京第二汽车制造厂唯一畅销车型。从1970年到1996年,BJ130系列轻型载货汽车畅销26载,各地总产量超过50万辆。此后由引进五十铃技术的BJ136取代,BJ130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北京BJ130使取代马车运货成为现实。

1996年6月15日红岩CQ260

上世纪60年代中期,作为当时实施三线建设战略的项目之一,我国第一座重型汽车制造厂(现在的重庆红岩)于1965年在四川省大足县建成。

同法国贝利埃汽车公司合作,引进军用重型汽车的设计、制造技术,通过消化吸收,1966年6月15日,完成了两辆红岩CQ260重型越野汽车的生产,宣告了红岩汽车的诞生。从1966年至1976年,工厂先后试制出六种车型,其中红岩CQ260、红岩CQ261汽车量产成为军用装备。

CQ即川汽,红岩CQ260宣告川汽首车问世。

1966年8月16日东方红DFH665

1958年7月20日,第一台54型履带式拖拉机在洛阳一拖诞生。1964年,为进行建国初期军用汽车的开发,我国从法国贝利埃汽车公司引进重型越野车技术与部分关键生产设备。此后,洛阳一拖将引进的技术和生产设备进行改进应用,基于贝利埃GBC型越野车底盘和太脱拉风冷发动机技术,于1966年8月16日试制成功了我国第一辆军用重型越野汽车,命名为东方红DFH665。该车于1967年10月投产,主要装备陆军炮兵部队,用于牵引130毫米加农炮、152毫米加榴炮等师属火炮。

1968年12月30日延安SX250

1964年中央提出建设大三线的战略方针,决定将北京新都暖气机械厂迁建西北地区。1968年,第一机械工作部决定由北京汽车制造厂为主,南汽和杭汽辅助创建陕汽,厂址确定在宝鸡市岐山县曹家乡麦李西沟。

1968年12月30日,延安SX250第一辆样车在北汽厂完成试制,陕西工厂于1969年7月破土动工,SX250是陕汽厂制造的第一辆汽车。

1969年9月5日上海SH380

在“大打矿山之仗”的口号下,掀起了全国制造重型自卸车的热潮。1969年1月23日,国家计委发函,同意一机部关于安排上海试制生产特重型汽车的报告。3月14日,上海市革委会工交组要求市机电一局、农机公司、上海汽车厂、上海货车厂“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进行试制和生产,向建国20周年献礼”。

1969年9月5日,第一辆交通牌SH361型15吨载重车在上海货车制造厂试制成功。同年9月18日,国内第一辆上海SH380型32吨矿用自卸车试制成功。这是以上海货车制造厂为主,全国169家工厂大协作的成果。

1971年上海SY990

1971年,载重达300吨的上海SY990型牵引车研制成功。这是我国自主开发的300吨级国产重型牵引车。

该车装备了上海柴油机厂生产的24升V12发动机,最大功率294千瓦(近400马力),最大扭矩1667牛·米(约170千克力米),匹配6挡手动变速箱。

该车型承担了许多大型设备的运输工作,曾创下国内汽车运输史上单件最重、最长、最高的纪录。

1973年红旗CA774

1973年,第一辆红旗CA774型样车试制成功。这是长春一汽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为目标开发的红旗三排座高级轿车。

从1973年到1980年,红旗CA774经过5轮的试制,还曾尝试与国外设计公司联合开发、完善设计。但由于该项目得不到支持,最终没有定型投产。

1974年北京BJ750

这是北京汽车史上第一款自主开发的中级轿车。为满足部长、各省市地区领导和驻外使馆人员的交通需求,北京汽车制造厂再一次开发轿车。

1974年,北京牌BJ750型中级轿车试制成功。该车装备2.7升6缸发动机,前后轮独立悬挂,整车造型庄重大方,简洁明朗,富有时代感。车标为天安门前的华表图案。从1974年至1981年,北京BJ750型轿车累计生产了134辆。但由于缺少资金及合作业务的影响,最终于1982年停产。

1977年上海SH750

1977年,上海SH750型轿车试制成功,首批共有两辆,一辆装备国产转子发动机,一辆装备680Q型6缸发动机。

该款车型造型设计紧跟国际潮流,基本达到了同一时期国际水平。由于上海汽车拖拉机研究所与上海汽车制造厂的意见不统一,这款车没有投入批量生产,但为自主开发轿车作了一次有意义尝试,也为上海汽车工业培养了一批人才。

1978年7月东风EQ140

1969年4月,属于三线军工企业的第二汽车制造厂破土动工。受环境影响,直到1975年7月1日,第一款产品东风EQ240型两吨军用越野车才投产。

由于军队需求有限,企业开始寻求民品上的突破。1978年7月,东风EQ140型5吨民用载货车的生产能力形成,二汽开始迎来大发展。

东风EQ240、东风EQ140这两款车型,完全由中国人独立设计,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开发载货汽车,以及设计和装备汽车厂的能力。(EQ即二汽)

1978年北京BJ121、北京BJ630

1978年,北京汽车制造厂开发出BJ212汽车的变型车BJ121汽车,为1吨级的载货汽车。在完成性能和可靠性试验后,1982年投产。1981年该厂自行开发设计出BJ122汽车,经过3次改进、2次5万公里可靠性道路试验后,于1986年投产。

1981年至1982年,北京旅行车制造厂与清华大学等合作,对BJ630旅行车的设计进行改进,优化选择悬挂系统,提高BJ630旅行车的可靠性和舒适性。

上一篇:建筑深基坑下一篇:中国神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