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中国服装史有感

2024-05-13

学中国服装史有感(通用8篇)

学中国服装史有感 篇1

学《中国服装史》有感

早在之前就有关注“汉服”,所以在我领到《中国服装史》这本书时激动万分,很期待《中国服装史》的开课。因为在网上资源有限,我虽查找了很多关于汉服的资料及图片但还是缺乏一个完整的体系。所以十分期待课程的开始,但与网上不同的是网上普遍讲的“汉服”是指汉族传统民族服饰、又称汉衣冠、华夏衣冠、汉装、华服、唐服、衣裳。而书本是按朝代划分书里指的是汉朝的的服饰。所以差别很大,但这并不影响我对古典服装的喜爱。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对其了解得越多我对其的喜爱也越深,也更加热爱。《春秋左传注疏》有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这华指我们衣裳美丽,这夏指我们礼仪博大,光照四舍。我国文化渊源长久,服装随着朝代的变迁也不断丰富,出现了曲裾,襦裙,袄裙,褙子等服装。但是相比这么多服装我还是最喜欢曲裾。

最初接触到的古代服装无非是从国民经典大剧《还珠格格》开播开始的,那时嬉皮搞笑有个性的小燕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算是我对“汉服”感兴趣的启蒙老师。长大后由于穿越剧的流行,电视里常播放着各种古装剧并且在网络上也风靡着各种古风言情小说。从那时开始,我才慢慢注意到了古代服装的美丽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并深深的被其吸引着。从那之后我就开始收集各种古风的画集、歌曲、服装等有关古代的东西。因为对古代服装的朴素大方所吸引,我常流连在百度的汉服贴吧和汉服研习制作吧。常常羡慕着有汉服穿的妹子们,学习别人的制作经验,买好了布,准备动手也制作一件汉服。但是一直以来都没有动手,因为有点看不懂古代服装的裁剪方式。但现在学了之后发现好像也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难或许寒假可以尝试下!

我喜欢曲裾雍容典雅,特别喜欢它因缠绕而形成多层叠加的裙摆,显得大方雅致。曲裾出现,与汉族衣冠最初没有连裆的罩裤有关,下摆有了这样几重保护就符合理并合礼得多,因此,曲裾深衣在未发明袴的先秦至汉代较为流行。开始男女均可穿着,但到后来男子曲裾越来越少,由于襦裙的流行,曲裾也退出了潮流。但如今再看曲裾,风韵犹存,美感十足。曲裾的特点是下摆绕两圈,衣裙一体,,内穿有下裙,垂胡袖两绕长曲。一般曲裾作为礼服,必须搭两件中衣、一条中裙和曲裾,效果会成三重衣的效果。也正是三重衣多的效果显得更加古雅大气,让我深深的入迷。

在如今任有许多淘宝商家做的古装服饰其中,最主要的是对襟襦裙,其次就是我喜欢的曲裾。因为曲裾做工相对对襟襦裙复杂,所耗

布料也更多,价格也比普通的对襟襦裙高得多。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如梦霓裳的一剪梅系列和入塞系列。一剪梅以白红搭配,白款弥漫着书香气息,又没古朴大方,而红款显得更加活泼年轻。而入塞系列以白配绿,古雅典致、沉稳大方不失浩气,故以出塞为名。当然这两款都是如梦霓裳的当家宝贝,价格自然也不能轻视„„所以喜欢汉服,想入深坑,还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仅仅有衣服不够,发饰等也需要付出。所以我选着读服装设计与服装工程的目的也在此,做自己喜欢的衣服。并开家实体店或网店做做自己喜欢的衣服,让更多人开心的穿上我做的衣服。学习了《中国服装史》使我了解了更多的,掌握了更多。让我觉得更加有信心也觉得在网上开家汉服的网店不是一个梦。所以,学习这门课程我很开心,也学到了很多,里面的知识很丰富,我会不断去啃的。复兴汉服不是梦,现在有那么多的同胞们一起组织活动,这周日我也将去参加在大夫山举行的汉服一日游活动,和我的小伙伴们交流畅谈,很开心在大学有这门课程的开设,并且能和这么多的朋友一起分享一起传播汉文化。汉文化博大精深,我相信复兴汉服不是一个梦。

学中国服装史有感 篇2

1.“六经”皆档案, 见解独到。

一直有“六经”皆史的说法, 因为不论是《诗》、《书》、《礼》、《易》, 还是《乐》、《春秋》, 都从不同层面上反映了历史状况, 所以被称为史也就不足为奇了吧。但“六经”皆档案又从何说起呢?原来是这样的:第一, “六经”源于档案, 这自然不用怀疑, 因为图书一开始就源于档案, 是对人类活动的原始性记录;第二, 从内容上“六经”也绝对可以称得上是档案;第三, 一些著名的档案学也曾提出此类想法, 如潘玉民的《档案编纂学》就曾认为“六经”是档案汇编。六经皆档案之说观点是独到的, 是经得起推敲和论证的。

2. 满文档案研究, 为研究民族历史打开一扇窗。

无论是皇帝颁布诏令还是批改奏章都用满文, 这对研究清代前期统治者的政策、对研究满族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 满文源于蒙古文, 一些在蒙古族史书上找不到的一些史事, 却能在满文档案中找到, 由此可见, 满文档案对于蒙古史的研究、也意义非凡。还有, 清政府对西藏地区颁诏, 通常是满蒙藏合璧, 而且满文居多, 这对研究西藏的历史也很重要。

3. 清代玉牒研究, 了解清代皇族的传承。

玉牒即为皇家的族谱, 清代的玉牒是中国唯一保存完好的玉牒, 清朝统治者十分重视族谱的编纂与修护, 对皇室中每一个成员的生卒年、所担任的官职、嫁娶情况都有详细的记载, 与此同时, 也对皇族的成员有一些森严的等级划分。这对于研究清代皇族人口的变迁, 皇族内部的纷争, 皇位的继承要求很有意义。

4. 民国档案研究, 让复杂的民国历史格外清晰。

民国的历史在我们看来, 有时挺模糊的。这是因为民国档案的破旧缺损与冗长。解放初期, 民国档案由中央人民政府管理, 当时为保护档案的完整, 并没有对档案进行适当的整理与销毁, 这对以后研究民国时期的历史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因为在研究之前还要判断档案的时效性, 对档案的保护也需要人、设施, 这确实是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对于民国档案, 我们也要秉承对于其他档案的原则, 对于一些可以销毁的档案, 我们也无须保留, 对于重要的档案, 我们也要多方面保护。

5. 唐代管理制度研究, 一个繁荣帝国的成功之举。

唐王朝是历史上少数个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极度繁荣的国家。它在文件、档案管理方面也有其独到的制度。如文件时期的四禁制度、避讳和平缺制度、执论制度、贴黄制度等, 档案时期的归档制度、保密与安全制度、鉴定销毁制度等。这与现今的文档管理制度不谋而合, 我们也是从古人那里得到经验, 从而更好地发展当今的档案事业。

6. 金代档案工作研究, 一个少数民族不一般的管理才能。

金代在借鉴辽宋的文档工作基础上, 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档工作系统。虽然其水平不如宋, 但却高于辽。金代统治者非常重视历史的编纂, 金代利用档案修史, 其中, 它以实录的修撰为核心, 兼修辽史。但由于种种原因, 金所修辽史最终却未能得以流传, 但这也不能抹杀金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它具有的卓越才能。

一部好的档案史应包括的档案种类、档案工作者、档案管理制度、档案机构、档案法制、历史档案学的介绍, 《中国档案史专题研究》都有涉及, 全书史料丰富、内容翔实。对中国档案的历史和档案管理工作及其延伸的历史做了系统的论述。

参考文献

中国服装史上的四大变革 篇3

中国古代服装制度诞生在原始社会进人奴隶社会的历史剧变时期,夏朝初步建立了上身为衣,下身为裳的上衣下裳制。

战国时期,邻国之间战争不断,当时位于西北部的赵国经常与胡人发生军事冲突。赵国第六个国王赵武灵王是一个军事家,也是一个改革家,他看到赵国军队的武器虽然比胡人优良,但官兵都是身穿长袍,结扎繁琐,大多是步兵、战车,很少有灵活的骑兵,不适合山地作战,必须运用灵活的骑兵方能获胜。而汉人传统的上衣下裳适应不了骑射。赵武灵王看到上衣下裤制的胡服后发现,胡服的短衣下裤,革靴和裹褪,衣袖偏窄的特点,便于活动骑射。于是他果断地采取变服的措施——“用胡服,学骑射”。这一重大服装变革在当时是不合先王礼法,定遭天下之非议,而且中原地区早已习惯并崇尚传统的长袍盛冠,使改革阻力重重,赵武灵王坚持“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下令“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使其用”。果断实行“胡服骑射”,赵国很快由弱变强。

如果没有战争的实践,赵国当时不是处在弱小的地位,就不会有军服改革,赵国的由弱变强,这次果断的革服是重要的条件。后人评价这一创举为实践出真知,它对汉族兵服和民服都产生很大影响。

开放唐装

唐朝是我国古代文化最灿烂最辉煌的时代,南北统一疆域辽阔,经济发达,对外奉行开放政策,通过“丝绸之路”打开国际市场,当时的长安已不仅是唐朝的都城,还是亚洲经济文化的中心,从而使中西文化有了广泛的交流与借鉴,服饰上形成了独特的开放浪漫风格。唐朝的女装是中国服装史中最为精彩的篇章,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各民族之间的服装在不同的程度上都有所改变。唐初女子的服装继续沿袭宽松,离体的造型方式,特点是:袒胸、裸臂高腰节长裙,宽衣大袖,没有钮扣而系腰带;裙子线条流畅而优美,款式上丰美华丽,雍容华贵。体现出唐朝大国的雍容和气度。

由于通西域,外族服饰文化对唐朝居民影响极大,北方民族的胡人装束—包含印度、波斯很多特点在内的一种装束,使唐朝妇女耳目一新,胡服一时盛行,波及全国,“女着男装”是唐代女子装束的又一大特点,这与唐朝的经济文化开放有极大关系。传统中式服装造型封闭、含蓄,探衣重重,有“三重衣、五重衣”之多,而唐朝女子创制出一种表现人体丰腆之美的服饰—祖领衣。这在我国封建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一种开放式领型,更甚的是将裙腰提到腋下用彩带系到胸前,赤裸上身仅披一件透明的轻薄纱罗大袖衫,这种显露人体之美,强调女性天生丽质的服饰成为历史上的创举。

华贵旗装

清代服装是满族入关后强制推行的游牧民族服装,是强权政治的结果。几千年世代相袭的汉族服饰制度,由于八旗进关而被取代。

满族的旗装外轮廓呈长方形,窄袖紧身一改汉服的宽袍大袖,拖裙盛冠,在用料上大大节省了面料,制作工艺上也得到简便而且服用方便,旗装上衣都用纽扣做连接件使着装的程序较绳带以极大的简化。旗装的具体特征:马鞍形领掩颊护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右枉以盘纽为饰,假袖二至三幅,马蹄袖盖手镶滚工艺装饰,衣外加衣其造型完整严谨呈封闭盒状,形象肃穆庄重,清高不凡,独树一帜突破了几千年来飘逸的塔形衣冠与中原地带长期以来文儒柔雅之风大为不同,从衣着特点和后世传播的持久性来说,它是新旧交替的一种进步,是时代进步的产物。旗女的袍服经后人的加工变成现代修长秀丽的旗袍已成为民族服饰的代表,在国内外被称为“一代优美服饰”。客观来说,清代服制变化是由外力促进而产生的改革与变化,却起到了推进服饰演变的积极作用。

西服东进

辛亥革命前,清政府为了“船坚炮利”,开始学习引进西方的工业技术,不得不派遣学生出国留学,随着留学生的出国和回国,制服、西服逐渐被一些人接受。帝国主义的人侵在我国通商口岸洋行不断建立,大量销售西式服装,西方的服饰文化开始传入中国。西式服装造型由宽变窄,由长变短,立体裁减收身合体,穿着方便以全新的审美情趣受到人们青睐。这对中国传统的服装行业是一个冲击,对中国服装改革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读中国铁路机车史有感 篇4

1825年,世界上第一条使用机械动力牵引车辆的营业铁路,是英国的斯托克顿至达林顿铁路。蒸汽机车的应用,使交通运输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急速发展,从此开创了世界蒸汽机车铁路运输时代。伴随中国的近代化各种技术也陆续传入中国。当时中国正处于晚清时期,这个时期清政府十分腐朽衰败,濒于覆灭。鸦片战争前,清政府闭关自守,拒绝接受现代化。1840年,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被迫开始现代化。铁路及其相关技术在此之后传入中国。

从1843到1895年,铁路的修建因清政府的反对而推迟。但是当时地世界强国早已到达了修筑铁路的高潮时期,显然中国铁路发展落后于西方国家。1895到1911年,甲午战争到清政府灭亡中国开始大规模修筑铁路。因为帝国主义列强用战争扩大其经济利益,所以在中国抢夺修建和控制铁路。1991年前后,全国共建成9300多公里铁路。铁路确实是西方近现代的先进技术,但这种先进技术的引进却是伴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进行的,因而这一引进过程本身,对中国人民来讲,也确实是一个屈辱和痛苦的过程。落后就要挨打,为了不落后于其他国家,中国必须改革发展,奋发图强,强大起来才能在世界上有立足之地。

1912到1927年,是铁路建设的规范时期管理。期间著名京张铁路工程师詹天佑统一了中国修筑铁路的技术标准及其他设施的工程标准,为当时中国的铁路修建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人也有能力建设自己的铁路,中华民族一定要有民族自信心。1928到1949年,是铁路建设的第二个快速发展时期。到1949年中国共修建29800多公里铁路。

中国第一台机车是1881年英国人设计由中国人制造的“中国火箭”号。1949年之前中国的机车制造能力十分脆弱。1949年之后,中国开始仿制成功了高水平的蒸汽机车。刚开始设计制造落后于人,所以以后才更要努力追赶别人,这样最后才不会受制于人。

内燃机车功率大,能耗低,效率高。它在中国从1925年研制,直到1964年才开始生产东风系列内燃机车,经过多次改进和几代人的努力到2002年共计13700多台。

20世纪50年代末至2002年间,我国内燃机车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无论在牵引性能,经济性,可靠性和耐久性方面都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功率和品质上基本满足铁路运输要求,但是也有过很多弯路和失误。与发达国家美国相比,我国的机车设计制造水平还有很大差距。

作为机械专业的大学生我们应该

学中国服装史有感 篇5

学生:

学号:

班级:

《中国新闻传播史》在前两章讲的是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及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从这两章内容中不难看出,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不迟,不坏,更不落后。从口头,到甲骨和金石,再到后来的“邸报”,“进奏院状报”,“开元杂报”,都是一步一步走向先进和成熟的。我们一直有理由相信,中国的传媒会越来越好。

一直以来一样的是,新闻传播活动以来都不是完全不受约束的,这特别表现在各个时期的报纸里:邸报会有传报活动的管理,宋代会查禁“小报”,还有针对控制报纸提出的“定本”等制度。

为了加强“邸报”传报活动的管理,使有关禁令得到贯彻,宋代实行“定本制度”。即根据进奏管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活当权的宰相们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而进奏官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这就加强了当局对“邸报”的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使“邸报”能够更好的贯彻皇帝和当权派宰辅们的意图,为巩固他们的统治秩序服务。这一现象跟如今的报业界是十分相似的,没有完全绝对的自由去写报道。其实就像自由本身一样,任何事物都没有绝对的自由,传媒也一样,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我们现在的状况只是稍落后于发达国家,但不见得如果我们有跟发达国家一样发达的传媒情况就会比较好,社会就会比较和谐。

现今的社会,很多人抱怨传媒的限制,看到的事情不敢报,写了事情不敢发。抱怨怎么不是在西方国家。其实有的时侯报道的限度已经到了最大了,像《南方周末》,屡屡已经到了所谓的“高压线”,虽然后果不是很好,但至少证明了一件事,中国的传媒是在发展的。是在逐渐向透明化努力的。

明代文献中还表明,天启以后各朝禁止在“邸报”上传抄的,主要是涉及军事、刑狱和朝廷机密等方面的材料。尤以涉及军事方面的文件限制最多。除了这些,和皇帝及当权大臣观点相悖,公布出去足以涣散人心、动摇统治者权力地位的材料,也在限制之列。我想当时做出这些政策和现在是一样的,都有一个相同的目的,那就是巩固政权,留住人心。古代为了留住多的人口,团结自己国家人的力量。现在也一样为了中国的发展,为了人心的稳定。

宋代的时候,为了查禁小报,统治者曾经颁布过很多懿旨和法令。北宋时期还没有制定出专门的条例,但已经有了不少限制“小报”出版和查缉惩治“小报”发行人的规定。南宋以后,又加强了对“小报”的控制,并且惩治越来越严重。中国这一点做的很好,至少从基层做起,让这样的“小报”从来没机会出现,就不谈如何治理它们了。

中国是千年古国,在各个方面都应该也绝对不会输给任何别的国家,在传媒业上也是一样,如今一时的不发达代表不了什么。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会越来越好。向我们所希望的那样发展。毕竟在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中,并不是一无是处的。我们仍然依稀可见当时发达繁荣的景象,各种小报,各种传播手段。

但近代中国的新闻事业并不是在中国古代报刊的母体里进行的,而是一种从西方引来的舶来品,且仿自外国人在华创办的报刊,只是近代以来从西方传入中国的众多文明事物中的一个。但这都是鸦片战争以前的腐败政府停滞不前造成,后来这些报业在中国轰轰烈烈的成长就证明了中国还是自己天时地利人和。不管怎样,憧憬未来就是十分必要的。

服装史感想 篇6

甘婉雯 1400450204

我对服装本来就很感兴趣,对于这门可以让我纵观中外数千年服装文明发展的课程我更是非常喜欢。通过一系列文字,图片还有影片比较生动深刻的了解了中外各个时期的服装样式,色彩等方面的变化。通过学习这门课,我们不但对服装理论有更深的理解,而且非常有利于我们以后的设计,因为时装的流行总是周而复始的循环,特别是对中国服装史,这是每一个学习服装设计的学生的必修课,因为只有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服装历史文化,才更有利于我们在设计中传承中国文化做出中国特色的优秀设计。

老师带我们领略了从古埃及古罗马时代直到现代的西方服装发展过程。老师通过一幅幅生动形象的服装实物图以及自己实地参观拍摄的照片向我们讲述各个地域各个时期的服装样式,服装特点,服装和时代的关系等等。我觉得西方服装史中最值得关注的主要是古埃及古罗马古希腊文明最初兴起时的服饰,以及十七十八世纪的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服饰,还有一二战时期现代服饰的兴起以及世界政治格局对世界服装中心的影响。我们不但看到了古埃及服饰的富丽堂皇、古希腊服饰的高贵典雅、巴洛克时期的华丽庄严、洛可可时期的艳丽自由,还看到了西方现代服饰的渊源和发展。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希腊服饰的理念,非常适用于当今的环保理念,希腊服饰优美的垂坠感,所塑造出的人体优美曲线一直是国外服装大师所热衷的服装样式。还有古埃及的饰品设计异常精美,而且样式齐全。不但有头饰、手饰、戒指,还有脚链、胸饰,甚至还有纹身的出现,无论从样式还是工艺都与现代首饰非常接近。不仅在首饰设计方面对我们有启发,而且也能延伸到服装设计中,是设计灵感的源泉之一。

此外,我还知道了服装起源有御寒护体,吸引异性等说法,知道了古希腊时期服饰和建筑造型的一定联系,知道了十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服装开始了男子上宽下窄女子上窄下宽的人为化造型,还知道了路易十四在十七世纪下半叶推动法国巴黎成为世界服装中心以及在十九与二十世纪时服装的迅速变化和多元化发展。在十九及二十世纪,一大批服装设计师如雨后春笋般在西方各处开始崭露头角,而如今的世界知名奢侈品品牌如Dior,Channel等等都是在当时开创了女装的新风尚。

不知不觉,我们已学习完西方服装史,继而开始对中国服装历史进行全面的学习。与西方服装史的极其多变化并追求时髦不同,中国服装更多的会体现一种文化内涵和等级差异,这与我们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有着巨大的关系。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服饰可谓密不可分,老师带我们领略了从先秦到唐朝到明清的服饰。中国的服饰很明显的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尊卑分明的特点,衣服上的图案虽然美丽,但体现的却是阶级压迫,比如只有皇帝才可以穿龙纹,平民百姓只可以穿粗布麻衣,这一点在明清时期最为突出。中国服饰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多个民族在服饰方面的交流融合,如战国时期“胡服骑射”就是说中原汉民族学习游牧民族短衣长裤的服装样式,衣身紧窄、活动便利,起初推广时主要出于军事目的,而后因行动方便于生产所以大加推广。而中国最古老,最广泛的服装样式就是汉服,汉服是指汉民族传统服装,据现代人体研究专家论证,汉服最符合人体健康,舒适度远大于现代服装,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汉服最大的特点是没有衣扣,对人体束缚极小,而外观又高雅华贵,潇洒飘逸,不仅有中国特色而且面料环保益于健康,我们在设计中可以借鉴汉服的特点,对现代服装进行中国式的改良。中国传统服饰中往往会融合如由白,青、黑、赤、黄代表的金、木、水、火、土,即“五方正色”,而寓意美好的事物如蝙蝠,寿桃,梅花等等也会频繁出现在古代人们的服饰上。同时,随着朝代的变迁,封建统治的加强,服装也有了区分官员等级和权贵阶级的作用,比如在唐高宗时代黄色也开始成为封建集权者服饰的专用色,武则天时期规定官服上“文官绣禽,武官绣兽”,到明清时期官服上所绣的图案已经可以完全体现一个人的地位和权势了。而如同西方妇女的穿紧身胸衣一样,从五代时期开始中国女性就要遭受裹小脚之苦,直到民国时期才有所好转。而在民国时期后中国服饰就大大受到了西方的影响,开始向舒适性实用性和多风格方向发展了。

比较感兴趣的是,中国古代的缠足,缠足是中国古代乃至近代的一种习俗,即把女子的双脚用布帛缠裹起来,使其变成为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莲”。“三寸金莲”也一度成为中国古代女子审美的一个重要条件。在缠足时代,大多数妇女从四、五岁起便开始裹脚,直到成年后骨骼定型了方将布带解开,也有终身缠裹者。

关于缠足的起源从明清时期起众说纷纭。有说始于隋朝,有说始于唐朝,还有说始于五代。有人甚至称夏、商时期的禹妻、妲己便是小脚。据现代学者考证,缠足兴起于北宋。宋代的缠足是把脚裹得“纤直”但不弓弯。元代的缠足继续向纤小的方向发展。明代的缠足之风进入兴盛时期,出现了“三寸金莲”之说,要求脚不但要小至三寸,而且还要弓弯。清代的缠足之风蔓延至社会各阶层的女子,不论贫富贵贱,都纷纷缠足。当时人不论男性或女性,都认为足小为美,尤其对男性来说,小脚具有性的吸引力。例如“三寸金莲”一词代表赞美女性脚美的名词。而四寸之内被称为“银莲”,大于四寸者则称为“铁莲”,可见崇尚小脚的程度。关于对小脚的审美,最著名的小脚审美著作,是清代方绚的《香莲品藻》,把女性的小脚,从形状、尺寸、装饰、气味等角度来作分类品评,又有“香莲四忌”说,“行忌翘趾,立忌企踵,坐忌荡裙,卧忌颤足”。辜鸿铭对小脚有嗜癖,酷嗜嗅女人小脚。我觉得缠足不仅严重影响了女性足部的正常发育,还让人们形成了畸形的审美心理。

总而言之,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学到了中西服装的发展变化历程,也体会到“衣”不仅可以体现一种文化,也可以发扬一种文化。同时我还通过服装的差异体会到中西方在风土人情,文化传承,思维创新等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这些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在我未来对服装的学习和设计上都有巨大的帮助,让我受益匪浅!

学中国服装史有感 篇7

——看《总裁领导学》有感

看了曾仕强《中国式管理:总裁领导学》12集的授课视频,觉得受益颇多。曾教授在视频中详细生动的讲述了中国人的职场生态,以及身居企业高位的管理者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在中国企业中,要做好管理工作,首先必须明白什么是中国式管理。美国式管理注重效益按时计酬,日本式管理注重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这些与他们的社会文化皆息息相关。假如在中国企业中仍然生搬硬套,必将适得其反。我认为整个管理教程的精髓就在于“因人而异,外圆内方”。

通常我们会把一个公司大体分成三个阶层,基层员工做到两个字务实,实实在在,规规矩矩一切照规定。做人规规矩矩,做事实实在在,这样的人只能在基层。当干部,务实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应变力。干部只要掌握那些不正常的就行了。对一个干部来讲,什么叫管理,就是抓住差异性。有什么风吹草动,依法行不通的时候,干部就要出马了。而最高层的管理者恰恰就是要管理好这两者,既要变通又要有控制全场的能力。“安股东,安员工,安顾客,安社会大众”是管理者必须兼顾的问题。股东保证公司的资金状况,假如股东对公司运营状况没有信心而撤资的话,公司的资金状况就会出现问题,进而影响到公司的运转,这是致命性的打击。员工是公司效益的创造者,其重要性自不必多言。而顾客是公司得以生存发展的“衣食父母”。顾客的概念不同于消费者,顾客是一个公司产品或者服务稳定的购买群体,并非偶尔购买的消费者。顾客群体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一定要妥善对待,切实地保证服务与产品质量,力求不断扩大顾客群体。此外,企业的社会形象如听一种活广告,也十分重要。

而对于管理员工而言,管理者必须深谙管理都是在不同的文化会背景中进行的,必须了解管理对象——员工的心理状态和行事规律,也必须明白如何对症下药扬长避短。一来,中国人有着灵活中庸的处世智慧,对于法律和规则没有绝对的尊崇心。因此制定繁琐生硬的规则,或是漫天张贴的口号警语,都不可能有较大效果。二来,中国员工的合作意识单薄,在分工的时候很容易埋下分歧冲突的伏笔,员工之间也存在这互相倾轧不正当竞争的问题。这时候管理者要做的事情便是在最大程度上,协调公司员工之间的关系。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必须要建立共同的认识以及奋斗目标,寻找双方友好合作和利益最大化的基点。对于员工的不满,必须深入了解原因。管理者连问5个问

题,就可以了解公司此时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员工对此的反应,这些都是对于企业未来发展极为重要的宝贵经验。只有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管理对高层来讲,应该是两个字:配合,管理就是配合,各种资源的配合。企业管理高位者毕竟是少数,在一个大型企业之中,总裁要兼顾公司的各个方面是不可能的。因此中层干部,也就是下一级别的管理者,就应该最大程度的发挥他们的作用。一定程度的放权,能够提高下级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企业管理的灵活性以及效率性。这时候,高层管理者必须认清自己的定位,不能将企业管的死死的,要努力提高基层的积极性。也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自己亲力亲为,有些不是特别重要的行政工作,完全可以交给下级去完成。但是,一定要注意的是,任何事情的最终决定权一定要牢牢抓在手中,否则管理者的权威不保,自己在公司的权利也会被逐渐的架空。任何一个高位管理者,都要以前瞻为主,也就是放眼未来。只有深谙未来的变化,你才会去调整现在的功能。而身为一个中层干部的管理者,要更加小心翼翼的认清自己在企业中的定位。切不可与上级抢功劳,更不可以将责任委卸给上级。功劳,一定要让给上级,过失,一定要抢到自己身上。会抢过失的人通常没有过错,会把功劳推给别人的人,经常会有功劳,功劳是让来让去,大家都有功劳,过失是抢来抢去大家没有过失。

对于公司的建设而言,合理高效的制度,优秀忠诚的团队至关重要。管理实际就是各种资源的调配。而实际情况是,资源永远有限,机会永远有限,僧多粥少的局面很难改变。绝对公平也不存在,因此管理要拉长补短,尽力缩小差距,维持合理的不公平。怎么样去孕育制度,不可以去抄袭,制度是不可能被移植的,就算是同业,也不可能一样,制度一定要自生自长,要从你这块土地孕育出来的制度,它才会合用,换句话说,它是有水土的关系。管理者就要做好两件事,舒适的工作环境和氛围。越来越多的公司现在都不希望员工一到公司就开始工作,前15分钟给大家,希望大家互相问候,寒暄一下,把环境整理一下,大家情绪很愉快,才开始工作。所有的制度,由下而上是很真实的,由上而下是很表面的,很形式的。并且制度要常常改,它才有功能性,制度不改,照样可以运作,但是例外会越来越多,所以要减少例外,就要常常修改制度。当然,制度化之后要加上四个字,衡情论理,然后合理解决。依照制度,衡情论理,合理解决。资源的有限性和人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不可能做到完全绝对的公平。人与人之间能力,机遇以及社会背景和人际关系之间的差距,有加剧了这种不公平的程度。因此,管理者不应该企图追求绝对的公平,要允许合理的不公平存在。但同时要致力于缩小差距,安抚员工情绪,激发他们斗志,从而做到公司利益最大化。再次,要建立一支高效忠诚的下级干部队伍。干部团队的才能并不是唯一衡量的标准,对于最高管理者而言,忠诚度仍是重要考量之一。管理者着力控制指挥自己的直属团队,就能有效影响下一个梯度的管理者,以此类推,就能顺利的做好上传下达,有效的管理员工。树状的企业结构,能够明确企业内部的分工,减轻上层管理者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管理者也需要在团队中不断完善自己,善于听取意见,并且即使作出反应或是补救措施。对于公司情况一定要保持敏锐的触觉,保证下层的情况建议意见有合适的渠道迅速的到达自己,保持信息的畅通性。

最后,管理者要在管理过程中加强自己的一系列的素质和修养。具备一定的交际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当一个管理者要时时刻刻维持空杯子的状况。只有维持空杯子的状态,才听得见别人的意见,才能接受干部的建议,才不会自以为是,一位什么都懂。一个人常常记住,要把自己掏空以后,才能装的进更多的东西。因此,第一,明明知道,要假装不知道。能而示之不能,这样你才能得到更多的情报。第二,有能力要假装不会做。但是年轻人,年纪轻轻,不会也得会,人生就是从没有资格说不会奋斗到有资格说不会。对一个管理者来讲,不做事不是偷懒,因为你要做的事情都是看不见的事情。中国人控制是全面无形的控制,当干部要小心翼翼,不要引起上级的怀疑,该讲的话一句不能少,不该讲的话一句不能多。古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对于自己的下属,一味相信到底实在过于危险,毫不相信也不利于发挥他人才能。因此需要在实践和工作中不断考验他。以貌取人非常危险,但可以作为参考。相由心生,具不具备威势,能不能领导好一个团队,相貌可以作为第一印象作出判断。但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关心”,就是关注下属真正的想法。与下属见面见面 一句话最好不要谈工作,一见面就谈工作,干部就会觉得自己被当成工具,要得人心,第一句话一定不要谈工作,这一点都不浪费时间,要谈关心他的话。

如果一个企业是一艘船,员工便是水手,管理者就是船长。握有企业大小事物最终决定权,管理者心中必须对公司未来的走向和发展战略有个清醒的定位和认识,也应该对市场和消费者中的变化与趋势保持敏锐的警觉性。立足现在,放眼未来,高瞻远瞩,才能有所成就 同时也要知人善用。凡事务求慎始善终,商道无平道,出手见高低。凡事给人留条后路,中国人好面子,那么就算是开除员工,也一定要

顾及他们的面子。最后,管理中的问题纷繁复杂,一定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于己于人皆有利。

读《吾家小史》有感 篇8

那天在学校图书馆无意间看到了他的新作《吾家小史》,联想到有一次在电视上看到有关他“寻根”的纪录片,两者一结合,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盼。

翻开“目录”,发现这本书共有“四章”和“归结”,在“自序”的部分,他说:“中国文化有很多优点,也有很多毛病。毛病中最让我感到痛切的,是它纵容谣言。”大概是正因他自己的生活一向与谣言相伴,“造谣无责,传谣无阻;中谣无助,辟谣无路;驳谣无效,破谣无趣;老谣方去,新谣无数。”有这样的感慨是正因他的叔叔在“”中自杀,就正因几句辨不清的谣言,他父亲被关押十年,也正因辨不清的谣言,他自己的大半生中,也正因得罪了一些人,一向遭受他人的“口诛笔伐”,不得安宁。他认为造成这种现象,除了从上而下的政治背景外,更由于从下而上的文化土壤。

但是,这本书给我深刻印象的不是这种对待谣言的态度,而是几个细节。

上一篇:陈开枝邓小平南巡与南方谈话下一篇:初中英语介绍人话题作文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