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言语交际

2024-07-09

日常言语交际(通用8篇)

日常言语交际 篇1

很多学生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以及中西文化的差异, 引起令人捧腹大笑的笑话, 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交际使用。以前传统的外语教学认为, 只要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 就能理解英语和运用英语进行交际。但是实际上, 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及中西文化的差异, 学生们在学习和使用英语进行交际时会出现词不达意、令人费解的地方。因此, 本人总结了一些英语中的某些文化差异, 以使大家了解英语的跨文化差异。

一、打招呼

中国人之间彼此较为熟悉的人见面问候时, 一般采用下列用语:上哪去?吃过了吗?如果把这些问候的话直译成英语, 英美人可能会茫然、困惑, 有时也可能引起误解。不了解汉文化习俗的外国人, 并不会认为这是一种起交际作用的问候语。比如:问对方:Ha ve you e a te n ye t?对方可能认为这不是单纯的见面问候的话, 而会误认为你可能发出对他的邀请。又如Where are you going?很可能引起对方的不快, 所以他对这一问话的反应极有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 us ine s s (你管得着吗) 。英美人的问候一般用“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 (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 !”“How do you do? (您好!) ”“Nice to meet you. (见到你很高兴) ”“How are you doing? (你最近好吗?) ”在关系亲密者之间, 可用Hello或Hi。

二、称呼

在英美国家, 人们相互间称呼与我国的习惯相差极大。有些称呼在中国人看来有悖情理, 不礼貌, 没教养。比如:小孩子不把爷爷奶奶称作grandpa和grandma, 而是直呼其名, 却是得体亲切的, 年轻人称老年人, 可在其姓氏前加Mr、Mrs或Miss。比如:Mr Smith、Mrs Smith、Mis s Alic e等。在汉语里, 我们可以用“老师、书记、经理、工程师、厂长”等词与姓氏连用作称呼语, 而在英语中却不能。我们不能说teacher Zhang (张老师) 、engineer Wu (吴工程师) 等, 正确的说法是应按照英美人的习惯把Mr、Mrs、Miss与姓 (名) 连用表示尊敬或礼貌。

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亲戚或邻居时, 往往用“大哥”“大嫂”“李大伯”之类, 这些称呼不可用于英语。用英语称呼时不论男人还是女人, 一般直呼其名就行了。

三、寒暄

中国人见面寒暄通常是:你多大年纪?你能挣多少钱?结婚了吗?在英语文化中, 年龄、地址、工作单位、收入、婚姻、家庭情况、信仰等话题属个人隐私范畴, 忌讳别人问及。英美人寒暄最频繁的话题是天气的状况或预测。如“It's fine, isn't it?”或“It's raining ha rd, is n't it?”“Your d re s s is s o nic e!”等。汉语里的寒暄有时还表示对对方的关心。如:你今天气色不好, 生病了?好久不见, 你又长胖了。你又瘦了, 要注意身体啊。人们不会为此生气。英美人如果听到你说“You are fat”或“You are so thin”, 即使彼此间较熟悉, 也会感到尴尬, 难以回答, 因为这是不礼貌的。

另外, 在思维方式上, 中国学生习惯用汉语的语义结构来套用英语。如:打电话时, 中国学生习惯说“Hello, who are you p le a s e?”而英美人的习惯是接到电话先报自己的号码或单位、公司的名称。如:A:Hello 8403229。B:Hello, this is Tom.Could I s p e a k to J im, p le a s e?打电话的套话, 必须这样用。

四、赞扬与祝贺

当英美国家的人向我们中国人表示赞扬或祝贺时, 我们即使心里高兴, 嘴上难免要谦虚一番。这大概是我们中国人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的缘故, 认为不这样, 就是对别人的不敬。例如, 一位外国旅游者对导游小姐说:“Your English is quite fluent (你英语说得很流利) 。”这位导游小姐谦虚地回答:“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 oor. (不, 不, 我的英语讲得不好) 。”对于中国人的谦虚回答, 英美人会误解为对方对自己的判断力表示怀疑。又如:在一次舞会上, 一位美国人赞扬一位中国女士说:“You look beautiful today (你今天很漂亮) 。”这位中国女士谦虚地说:“Where (哪里) , Whe re (哪里) 。”幸亏这位美国人懂一点汉语习惯, 非常巧妙地说了一句:“Every-where (到处) 。”根据英美人的习惯, 当他们赞扬别人时, 总希望别人以道谢或爽快接受的方式作答, 而不希望以谦虚、客气的方式作答。对于上面两位的赞扬、恭维话, 英美人的回答是:“Thank you!”“Thank you for saying so.”

五、道别

英汉语言中告别的使用语言或方式也不大相同。中国人道别时, 把客人送到门口或楼下大门口, 甚至马路上, 客人对主人说:“请留步”, 主人最后要说:“走好”“慢走”“再来啊”等等。这些话都不能直译成英语。其实, 微微一笑并作个表示再见的手势或说“Good-bye (再见) , See you later (回头见) 、So long.Take care (再见, 保重) ”就可以了。

六、比喻用语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段。日常生活中, 常借用动物或颜色的特征来形容人之特性的词语, 但这类比喻往往因语言、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含义。在英语中dog (狗) 的形象一般不差, 常可泛指人, 如:You are a lucky dog (你可真是个幸运儿) 。Everyone has his d a y (每人在一生中皆有得意之日) 。在汉语里, 用狗比喻人多带贬义, 如“走狗”“癞皮狗”“狗东西”“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另外, 由于环境、历史和文化的不同, 在表示相似的比喻或象征意义时, 英语和汉语会使用完全不同的颜色词, 例如:blue picture s (黄色电影) 、the b lue-e ye b oy (红人) 、to b e g re e n-e ye d (眼红、忌妒) 、green hand (没有经验的人) 、in the black (不欠债) 等。

因此, 我们在学习英语时, 应了解它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 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 随时将它与我们的母语进行对比, 使自己自觉意识到不规范语言产生的根源和避免方法, 进而增强使用规范语言的意识。

参考文献

[1]戴炜栋, 周雪林.现代英语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1]戴炜栋, 周雪林.现代英语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2]胡壮麟, 刘润清.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8.[2]胡壮麟, 刘润清.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8.

日常言语交际 篇2

一. 商务人员的交往礼仪——会面礼仪

日常交际礼仪是指在与他人见面时应遵循的礼节规范和行为准则,包括:

1.称呼礼仪

2.问候礼仪

3.介绍礼仪

4.握手礼仪

5.名片礼仪

(1)称呼与问候

 案例鉴赏:张冠李戴的肖总

大海公司的肖总为了参加在该市举办的经济技术开发洽谈会,已准备了很久。他一心想借此机会寻找一家合作伙伴,以拓展更大的市场。

就像想象中的那样,洽谈会上来了不少肖总非常向往合作的企业,有几家也对大海公司的项目表示感兴趣。也许是连日的操劳或是过于兴奋,肖总在和这些公司负责人洽谈时,竟然连续发生了把人家姓名张冠李戴的现象,引起了对方的反感。他们觉得头脑如此不清晰的合作者,经营能力值得怀疑,因而都取消了合作的打算。

正确地称呼人,是商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它表明你懂得在交往中尊重别人,使交往对象感到被承认、尊重和信任。

得体、恰当的称呼,不仅反映自身的教养、对商务伙伴的尊重程度,甚至还影响双方关系的发展程度。

 含义:指的是人们在交往应酬时,用以表示彼此关系的名称用语。

称呼的规则:

 注意避讳

 称呼恰当

 照顾习惯

 在商务交往中,称呼要求庄重、正式和规范。在称呼他人时应使用尊敬的衔称,一般是“就高不就低”。

 通用的称呼:

 使用(行政)职务的称呼:李局长、张经理,马主任、刘科长等;

 使用学位头衔、技术职称的称呼:博士、律师、教授、工程师、会计师等含金量较高的职称或学位;

 使用行业称呼:警官、老师、医生、司机等;

 使用泛尊称(按性别不同):先生、女士、小姐、夫人等;

 直呼姓名:一般限于同事、熟人之间。

商务交往中失敬的称呼:

 不用无称呼:没有称呼是失礼的,是没修养的标志。

 不用替代性称呼:如用号码代替客人,一号、二号……

 不用非正式称呼(庸俗称呼):哥儿们、兄弟……

 不用非正式的简称:黄局、李处、倪董……

 不用地方性称呼:伙计、师傅、大妈、大叔、大哥、大姐(内地与北方)……  不使用错误称呼:常见的是生僻姓氏的误读,如:区、乐、仇、单、解、卜、任、尉迟等。

几种称呼的正确使用

同志

 志同道合者才称同志。如政治信仰、理想、爱好等相同者,都可称为同志。改革开放之后,这一称谓的使用率相对减少,如在同一党内,同一组织内,对解放军和国内的普通公民,这一称呼皆可使用。但对于儿童,对于具有不同政治信仰、不同价值观、不同国家的人,尽量少使用或不使用。

老师

 这一词原义是尊称传授文化、知识、技术的人,后泛指在某些方面值得学习的人。现代

社会,老师这一称谓一般用于学校中传授文化科学知识、技术的教师。目前,老师这一

称谓在社会上也比较流行,有时人们出于对交际对象的学识、经验或某一方面的敬佩、尊重,常常以“姓+老师”来称呼对方。

先生

 在我国古代,一般称父兄、老师为先生,也有称郎中(医生)、道士等为先生的。有些

地区还有已婚妇女对自己的丈夫或称别人家的丈夫为先生的。目前,先生一词泛指所有的成年男子。

师傅

 这一词愿意是指对工、商、戏剧行业中传授技艺的人的一种尊称,后泛指对所有有技艺的人的称谓。在现代交际中,采用师傅这一称谓即称呼工、商、戏剧行业中传授技艺的人。但是,在我国北方使用比较频繁,人们对不认识的人都称呼师傅。

称呼的技巧

初次见面更要注意称呼

 初次与人见面或谈业务时,要称呼姓+职务,要一字一字地说得特别清楚

称呼对方时不要一带而过

 在交谈过程中,称呼对方时,要加重语气,称呼完了停顿一会儿,然后再谈要说的事,这样能引起对方的注意,它会认真地听下去。

关系越熟越要注意称呼

 与对方十分熟悉之后,千万不要因此而忽略了对对方的称呼,一定要坚持称呼对方的姓

+职务(职称),尤其是有其他人在场的情况下。

二.问候礼仪

与人打招呼,是尊重他人的表示。

 问候的基本规矩(顺序):

 地位低者应先向地位高者问候;

 男士应先向女士问候;

 晚辈应先向长辈问候;

 主人应先向客人问候。

问候的方式:语言问候和动作问候

1.语言问候:

 你好!

 早上好——上午10点以前

 晚上好——太阳落山之后

 语言问候总的原则:越简单越好。

 节日的问候、新婚的问候、不幸时的问候

2.动作问候

 口头问候、书信问候、电话问候、贺卡问候、送物问候

 动作问候:点头、鞠躬、握手、拥抱、吻礼等。

 双方近距离相遇,一般使用语言问候;经常见面的人相遇时,可只点头相互致意;在特定场合(酒会、舞会)双方距离稍远时一般点头即可。

 在涉外交往中,与外国人见面时,根据交往对象、场合的不同,动作问候也不同。

 对日本、朝鲜等一些东方国家的人,最常见的礼节是鞠躬;

 欧洲人和美洲人常见的礼节是拥抱和握手,有时握手后还伴以吻礼。

3.致意

 微笑致意

 举手致意

 点头致意

 欠身致意

 脱帽致意

三.介绍礼仪

 介绍是商务交往中经常使用的方式,是商务活动开始的标志。

 介绍分:自我介绍和为他人作介绍;介绍自己的目的是为了结识某人或大家。

 在许多社交场合,为了结交一些朋友,需主动介绍自己,这就是自我介绍。

1.介绍顺序:

给别人作介绍应遵循的原则:让尊者优先了解对方情况

 具体顺序

 把地位低者先介绍给地位高者;

 把年轻者(晚辈)先介绍给年长者(长辈);

 把男士先介绍给女士;

 把公司人员先介绍给客户。

 未婚介绍给已婚

以上几种方式,共同点是:介绍时遵循“尊者居后”原则,即先把身份、地位较低者介绍给身份、地位较高者,让尊者优先了解对方的情况,以表示对尊者的敬重之意(但在口头表达上,则是先称呼尊者,然后再介绍)

自我介绍应注意:

 自我介绍的顺序;

 介绍时内容要全面、时间要简短;

 介绍时要自然大方,表达清晰,同时要把握好介绍的分寸;

日常言语交际 篇3

【关键词】间接言语行为 日常交际 使用动机

一、间接言语行为的定义

约翰·塞尔将间接言语行为定义为“通过实施另一种施事行为的方式来间接地实施某一种施事行为”。传统语法根据句子的形式把句子分为三大类,即陈述句,疑问句和祈使句。它们各自对应的语言功能分别为:陈述事实,提出问题,发出命令或请求。但当句子的功能和结构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时,我们就在行使一个间接言语行为。

二、间接言语行为的分类

塞尔认为在间接言语行为中,发话人和听话人之间成功地沟通是有条件的。这一条件就是发话人和听话人享有共知的背景信息。于是,塞尔将间接言语行为进行了分类: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和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

1.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指对“字面用意”作一般性推断而得出的间接言语行为。也就是根据句子的句法形式,按习惯可以立即推导出间接的“言外之力”。这类行为就是那些已经被约定俗成地表达了的间接言语行为,而且已经形成一种习惯用法或语言形式。这类言语行为我们日常交流中应用广泛,所以听话人会很容易理解,一般不会造成交际失败。

2.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非规约性間接言语行为要依靠语境和说话双方的共知语言信息来推导,它更多地取决于互知的背景信息和所处的语境。在这种言语行为中,人们所使用的间接言语行为句并不是间接言语行为的习惯表达方式,因而说话者的用意与其所使用的语句的字面意义之间的联系较不固定。如:

Teacher: Johnny,there is some chalk on the floor.

Johnny: Yes,there is,sir.

Teacher: well,can you pick it up ?

Johnny: Okay,sir.

在这个例子中,教师首先用一个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的句子来暗示让学生把地上的粉笔捡起来,但是学生并没有领会老师的真正意图。于是教师又用了一个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句子来更直接地表明意图,这次学生理解了教师的目的。由此可见,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比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的间接程度要大,听话人必须作出正确的推理才能理解。

三、间接言语行为在日常交际中的使用动机

1.出于礼貌。塞尔认为在日常交流中人们使用间接言语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出于礼貌。无论是说话人提出的命令、要求,还是请求或者希望,都会对听者在不同程度上提出要求和限制。即说话者是为了使自己受益而使听话人受损。故当说话人向听话人提出请求时,语气应当尽量委婉,要尽量遵守礼貌原则中的得体准则,即尽量少让别人受损。

2.表示委婉拒绝时的面子需求。当说话人向听话人提出的请求遭到拒绝时,为了顾全说话人的面子,听话人往往会采用间接言语行为来进行委婉拒绝。例如说话人向听话人借钱,听话人由于种种原因不想借,此时他如果直接回答“不想借”或者“我没钱”会显得自己很小气,不够朋友,同时也会让对方因为断然遭到拒绝感到十分尴尬,所以此时说话人应当使用间接言语行为表达方式来保全双方的面子,所以说话人可以选择以下回答:A.我刚买了车,正在还贷款。B.闲钱都被亲戚占用着。C.我的工资已经压了好几个月。

虽然这些回答同样表示拒绝,但相较于直接拒绝,这些间接言语行为以更加委婉的方式表达了听话人的意图。听话人在这个过程中既做了有礼貌的拒绝又在一定程度上保全了双方的面子。

3.日常用语的灵活性需要。间接言语行为,尤其是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的使用已经成为日常用语的重要组成部分。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的间接言外之力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固定在语言形式之中。在日常一些表达中采用间接言语行为要比采用直接言语行为更自然。例如:跟陌生人借用钢笔时,我们很自然地会说:“请问能把笔借我用一下吗?”我们很少会选择说“我请求用一下你的钢笔”。日常交际中的用语是十分灵活的,为了交际目的和交际情景需要,我们要很据实际选择使用间接言语行为和直接言语行为。

4.表达说话人的感情或表示强调。间接言语行为的使用还可以引起说话人的警醒和思考。有时直接的方式不一定是表达情感和引起他人注意的最好方法,所以有时说话人就会采用间接言语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见。“你有没有想过这么做会给别人带来多大麻烦?”这是一个反问句,可说话者并非在索要答案,而是在责问听话人。这里间接言语行为的使用一方面表达了说话人的气愤,另一方面也更能强调说话人对听话人的否定态度。

四、结论

间接言语行为在日常交际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为解释语言形式和功能之间的不一致现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而对间接言语行为使用动机的有效分析对于理解间接言语行为、使用间接言语行为进行成功交际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Stephen C.Levinson,Pragmatics[M].Britain: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Press,1983.

[2]彭增安.语用·修辞·文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日常交际中模糊修辞的语用分析 篇4

语言是符号系统。符号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 要用有限的语言符号表达无限的事物, 这样的矛盾使得语言的模糊性特征应运而生。此外, 由于语言反映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 而客观世界很多客体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线, 客体之间存在模糊边缘, 因而反映这些客体的词语含义外延也必然是模糊的。语言具有模糊性是模糊修辞产生的基础。模糊修辞是“根据题旨情景, 采取某些技巧和方法, 调动语言积极因素, 用提高言语的模糊度来提高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 (张潜, 1998:53) 。在日常交际中, 模糊修辞是人们常常用到的表达手段。在特定的语境中, 模糊词语的表达效果比精确词语的表达效果还好, 或者说可以起到精确词语起不到的作用。本文拟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角度模糊修辞现象。

二、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说话人如果不是故意愚弄人的话, 总是希望受话人能完整地接收到自己所发出的信息并给予积极的反馈。而要保证交际的成功, 说话人和受话人必须进行合作, 遵守一些约定俗成的准则。格莱斯认为在交际中遵循的合作原则包括四个范畴, 每个范畴又包含一条准则和一条次准则 (Grice, 1975) 。

A.量的准则 (Quantity Maxim) :尽量提供对方所需的信息, 但不超过所需。

B.质的准则 (Quality Maxim) :努力使话语真实。

C.关系的准则 (Relevant Maxim) :要有关联。

D.方式的准则 (Manner Maxim) :努力使话语清楚, 避免含混不清和歧义。

格莱斯还对运用合作原则分析了会话含义。他的学说逐步受到语言学界的重视, 并成为语用学重要理论。人们很快发现, 日常交际中也有合作原则解释不了的现象。作为对Grice (1975) 合作原则的修订和补充, Leech提出了礼貌原则并将其分为六类, 分别是得体准则 (Tact Maxim) 、慷慨准则 (Genorosity Maxim) 、赞誉准则 (Approbation Maxim) 、谦逊准则 (Modesty Maxim) 、一致准则 (Agreement Maxim) 和同情准则 (Sympathy Maxim) 。每条准则下面又有两条次准则。面子是礼貌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 指个人公开的自身形象。在Brown&Levinson看来, 礼貌就是保全面子。

三、模糊修辞的分类及语用分析

模糊修辞分常规修辞和艺术修辞两类。我们主要讨论常规模糊修辞。常规模糊修辞就是实用性模糊修辞, 指在交际中有意采用含混笼统的说法取得准确生动的交际效果。

1、清晰语言传达模糊意义

清晰的语言语义是清楚的, 但在交际中有时说话人并非要表达语言固有的语义, 而是另有所指, 言外有义。如李白的诗句“白发三千丈”夸张地表达了深切的愁绪;还有诸如七上八下、五颜六色等词语都是用精确的数字表达了模糊的意义。

五十年代, 在一次周总理举办的记者招待会上, 一位西方记者问道:“请问。你们现在银行的库存有多少?”周总理不假思索地答道:“十八块八角八分。”众皆叹服。那位记者不是不知道国家银行库存是国家机密, 就算不是国家机密, 中国刚解放不久百废待举, 国库本就不甚雄厚, 其意不过是使周总理出丑。没想到周总理能马上想到用人民币面值之和这个精确数据模糊银行库存, 既保住了国家机密, 又巧妙地回答了记者提问, 虽然违反了量的准则, 但却体现了礼貌原则中的得体的准则, 展现了周总理的机敏和超凡的语言才能。

2、模糊词语构成的模糊修辞

模糊词语指词义的外延没有明确界定的词语。自然语言中有大量的模糊词语, 如表示色彩、年龄、空间、时间等的词汇。在英语中如red, thirty something, over there, morning等词都是模糊词汇。模糊词汇在特定的语境中可以提供恰当的信息。比如要登一则寻人启事, 在描绘此人特征时若精确地写出:身高170cm, 体重63kg, 腰围25, 脚码39., 人们看了一点概念也没有, 在脑海中难以很快勾勒出这个人的图示来;还不如用模糊修辞来进行描述:中等身材, 五十来岁, 微胖, 腿短, 脚穿一双棕色大头鞋。按照合作原则, 寻人启事运用模糊修辞提供相关的恰当的信息。再看下面这则对话:

A:You’re in high spirits!What’s the good news?

B:I just received from my boyfriend the roses as my thirty’s birthday gift.

A:Really?It’s incredible.I thought you’re just at your early twenties.

B:Were I?Thank you.

B用early twenties与A提供的信息thirty’s birthday相对比, 慷慨地称赞对方年轻, 符合礼貌原则, 直说得A心花怒放, 收到了极好的表达效果。

再如小李向领导打听自己和小张竞争副主任的结果, 领导说:“你和小张都很优秀, 不过你比小张晚来一年, 你的情况我们还得研究研究。”“研究”应经成了官场惯用的模糊语, 是领导为了保全小李的面子而采取的修辞策略。

3、用模糊限制语构建模糊修辞

何自然把模糊限制语分为两类, 一类是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如kind od, almost, more or less, about, something between A and B;一类是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如I think, I’m afraid, as is well known。前者是根据实际情况对话语进行某些修正或者给出一个变动范围, 这样做时为了避免说话武断, 使话语更具客观性。后者是在原话上增加一个说明, 指出这是说话人或者第三者的意思, 从而使原话的语气趋于缓和。这样的修辞在广泛用在解释病情、法律法规、外交会客等场合。说话人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中量的准则, 不提供确切的信息, 原因有二——其一客观世界本来并非一成不变的, 它有很多种可能性, 其二给说话人留余地, 给听话人留下思考的空间。所以医生可能会对一个重症病人家属说:病人可能还有三到六个月的生命, 但他如果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再多活个两年三年也不是没有可能。法律条文常有这样的规定:违反某某条例的, 视情节轻重处以2000到5000元罚款。

综上所述, 在交际中说话人因为认知的不足, 出于礼貌或者为自己留下余地, 在运用模糊修辞时可能会违反合作原则中量的准则, 但却保全了对方的面子, 同时也达到了较好的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潜.修辞语法论稿[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

[2]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3]Leech, G.Principle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 1983.

日常交际礼仪:舞会礼仪 篇5

日常交际礼仪:舞会礼仪

参加舞会时仪表、仪容要整洁大方,尽量不吃葱、蒜、醋等带强烈刺激气味的食品,不喝烈性酒,不大汗淋漓或疲惫不堪地进入舞场. 患有感冒者不宜进人舞场. 尚不会跳舞者最好不在舞场现学现跳,应当待学会后再进舞池. 一般情况下,男士应主动有礼貌地邀请女士; 如果是上下级的.关系,不论男女,下级都应主动邀请上级跳舞4跳舞时舞姿要端庄,身体保持平、直、正、稳,切忌轻浮鲁莽; 男士动作要轻柔文雅,不宜将女士拢得过紧、过近; 万一触碰了舞伴的脚部或冲撞了别人,要有礼貌地向对方额首致歉.一曲终了,方可停舞. 男舞伴应送女舞伴至席位,并致谢意,女舞伴则应点头还礼. 除此之外,还应讲究文明礼貌,维护舞场秩序,不吸烟,不乱扔果皮,不高声谈笑,不随意喧哗,杜绝一切粗野行为.

日常交际中低调陈述的顺应性分析 篇6

【关键词】日常交际 低调陈述 语言顺应理论

一、引言

低调陈述作为一种语用策略在日常交际中常被使用,指运用一种弱化的或谦虚的话语代替一种较直接的,冒犯性的言辞。本文主要从语用学的角度以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理论为框架对日常交际中的低调陈述进行分析,以便帮助人们更好的了解低调陈述。

二、低调陈述的含义

低调陈述作为一种柔和 、 含蓄的表达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常使用,然而对它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如Harris认为低调陈述是运用更弱化或更低程度的表达方式。Hubler则认为是用来降低陈述断言力度的一种言辞。我认为它是用一种间接的、迂回的的方式来表达一些不愉快的事。

三、低调陈述的顺应性

语言使用者可以从可供选择的不同语言项目中做出灵活的选择,以满足交际的需要。下文讨论低调陈述如何顺应社交世界和顺应心理世界的。

1.顺应社交世界。Verschueren认为社交世界包括社交场合、社会规约等,言语交际总是发生在特定的社交语境下,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和文化的限制。为了实现交际目的,交际者的语言选择必须符合社会交际规范和文化。

(1)顺应社交场合。语言使用者应当更多的关注时间、地点和交际活动的参与者,基于这些因素,交际双方应注意他们交际时采用特定的表达方式,如:

(在一次聚会上,几个朋友坐在一块闲聊他们生活中发生的事。)

A: Do you know how Mr Nobody succeeded in the competition for the position. I heard a rumor about his cheating.

B: Oh, there must be something. The smoke does not start off itself.

通过他们的对话,我们能看出:A和B都知道他们自己所谈论的人以及这个人所发生的事。很清楚,Mr Nobody做了一些让人不满的事。然而,在这次聚会上的人都彼此熟悉,正是出于这个原因,A和B才不直接明了的说出这个人的名字和所发生的事,而用了“Nobody”“something”来代替。A和B考虑到他们所在的特定的社会环境,为了不被周围人误会自己对传播谣言感兴趣,他们低调陈述了对话内容,以便更好地顺应这个特定的社会环境。

(2)顺应社会规约。顺应社会规约主要指说话人对社会习俗和行为的顺应,如:

(一对夫妇邀请同事们到家做客,准备了丰盛的晚餐以表示诚意。)

同事:让你们破费了。

夫妇:一顿便饭而已,没什么好吃的,大家吃好喝好。

当邀请同事吃饭时,夫妇习惯性地对客人表达了自己的尊敬和欢迎。实际上这对夫妇有可能花费了一整下午在准备晚餐,并且做的菜也是尽自己所能达到最好。但这对夫妇说是“一顿便饭”,“没什么好吃的”,这属于低调陈述。尽管夫妇准备了很多,但由于受传统社会规约的影响,他们选择低调陈述以表谦虚。

2.顺应心理世界。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心理表征即为心理世界。Verschueren认为心理世界主要涉及交际者的情感、性格、动机、欲望等因素。说话人选择语言的过程正是顺应交际双方心理世界的动态过程,语言为表达不同情感的交际者提供了多种选择。

(1)顺应情感。我们每天经历的喜怒哀乐会塑造和触发我们的语言选择。说话人处于好心情和坏心情时对同一事情的说话内容是截然不同的。同样,听话人也是如此。在这个意义上,说话人交际时有必要注意自己的心理状态。

(2)顺应欲望。每个人都会有欲望,词语或表达内容会揭示出交际者的欲望。通常,为实现有效顺畅的交际,说话人和听话人在交际中会考虑双方的欲望,如:

(一个家庭正讨论暑假的旅游目的地,母亲和女儿有分歧。)

母亲:埃及是我向往已久的地方,我想去看金字塔。

女儿:夏天去那太热了,我觉得找个能游泳冲浪的地方,那是多酷。

(女儿为了取得父亲的支持,一直满怀希望的看着父亲。)

父亲:今年夏天确实有点热,去一个凉爽的地方或多或少是理性的。

母亲:好吧,你们赢了。

通过对话可看出父亲进退两难,既不想让女儿失望,也不想惹妻子不高兴,因此他选了一个较折中的表达“有点儿”“或多或少”,减弱了直接反对妻子观点的程度,同时顺应了女儿的欲望。父亲这种聪明的表达确保了和谐的家庭关系。

四、结语

低调陈述是一种特殊的语用策略,既能帮助说话人达到避免刺激 、 缓和气氛 、 掩饰尴尬 、 表示谦虚的目的,又能帮交际双方促成交际的成功,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鞠红.论低调陈述及其修辞效果[J].外语教学,1999,(2).

日常言语交际 篇7

然而,纵观现有文献不难发现以下问题:关于言语形式及其教学的界定十分模糊,很多时候辩论双方所指的言语形式及其教学并不是一回事,带有明显的日常概念的随意性;言语形式教学研究局限于呼吁型的探讨或基于零散经验的泛泛而谈,缺少明确的研究问题和系统的研究方法,因而还未成为完整的研究领域。然而,完成从日常概念到学术概念的转换并最终形成完整的学术领域对本土化思想创新向纵深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拟对言语形式教学的基本概念内涵进行梳理,探索其背后的语言理论和学习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勾勒言语形式教学研究的领域地图。

一、言语形式教学的意蕴与理论基础

尽管“言语形式”教学已经成为语文教学中的热门词汇,但是言语形式教学作为术语的使用却十分随意。什么是言语形式?言语形式教学到底指向什么?

(一)言语形式

言语形式教学滥觞于对语文教学中过分强调意义解读、内容分析和思想诠释的批判之中。在言语形式教学初创时期,言语形式往往作为与言语内容相对的概念出现。尽管学者们探讨了言语形式和言语内容的相互依存性并互为表里,但这些讨论并没有明确该概念的语言学基础,因此很容易让一线教师把言语形式和言语内容的关系泛化为日常话语中“形式”和“内容”关系在语言领域内的体现。

因此,对言语形式的深刻理解必须从内容和形式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泛泛而谈中解放出来,并转向语言学寻求解释。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形式是意义的实现手段,意义通过形式体现,并且强调形式和意义的这种关系只能在动态的语言使用中发生,体现的是语言使用者的主观性和意图。换言之,选择产生意义,“选择就是意义”,语言使用者的意图和选择赋予形式于丰富的意义。[5]以贾岛在“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推”与“敲”的琢磨典故为例,诗人在文字上的推敲正是诗人选择形式的过程,也是意义推敲和意义实现的过程。

从以上论述不难看出,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言语形式存在于语言的动态使用中,因此具有动态性;与语言使用情境紧密联系,因此具有情境性;体现了语言的使用者的意图和选择,因此具有主观选择性和交互性。换言之,言语形式指向语言使用中的主观意义的实现。正因为此,言语形式是语言使用者之间,亦即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读者和作者之间在言语交际行为中互动的基础和桥梁。

正确理解言语形式,还必须防备把言语形式误读为结构主义语言学中的语言“形式”或语言结构(此处区分语言和言语,语言指向静态的内核,而言语指向动态的使用)。结构主义语言学关注的是形式(结构)与形式(结构)之间的关系,并不考虑语言使用中的语意和语境;因此,结构主义语言学中的语言形式或结构更多地体现静态性和非交互性特征,强调的是语言规则对语言结构的统整。

(二)言语形式教学

言语形式概念的厘清,有助于把言语形式教学和语言结构教学或语法教学区别开来。但是言语形式教学是否可以简单理解为教言语形式呢?不能。教言语形式表述的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意味着所教的内容是言语形式,或者说主要强调言语形式。这种表述表面上是言语形式教学的简单化理解,实质上却是对言语形式教学在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上的严重误读。

言语形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思想,它是我国学者在教育实践中对语言学和学习科学的整合与融通的结晶。从语言学角度看,言语形式教学所基于的语言观充分吸收了现代语言学尤其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语言的社会交互本质属性的观点。语言的社会交互本质观认为语言的实质是真实情境中的社会交互实践;在这一实践过程中,语言使用者通过主观选择实现言语形式的意义潜能。[6]基于此种语言观,学习语言就是学习如何在社会情境中使用言语形式来实现语言使用者的主观意义。这种学习既包含对言语形式和言语内容的关注,更蕴含着对言语形式和言语内容之间的动态关系的关注。因此,言语形式教学的目标并不仅仅指向言语形式,而是指向言语形式在社会情境中的使用。因此,言语形式教学思想不能简单地诠释为教言语形式。不难看出,言语形式教学的语言学习观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课程性质是“学习语言文字应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的界定相吻合。

从学习科学角度看,言语形式教学观强调“注意”在学习发生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注意是学习发生的重要条件。但是,言语形式教学同时秉持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这种学习观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体验、实践参与和探究中主动建构知识和能力;教师仅仅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中介者。

因此,言语形式教学一方面认同学习者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在社会语言交际的体验和实践中建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学习观念,但同时强调在语言交际体验和实践中引导学习者关注语言使用者如何实现言语形式的意义潜能对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建构的重要性。换句话说,言语形式教学认为关注言语形式实现言语意义的动态过程能提升学习者在语言交际的实践中建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效率。因此,言语形式教学并不排斥学习者在大量阅读和写作中领悟和习得语言能力;相反,关注言语形式的活动必须融合在阅读、写作和对话等语言交际活动中。因此,言语形式教学的核心思想不是教言语形式,而是强调在语言交际活动中关注言语形式如何实现言语内容的功能和过程。

二、研究领域的建构与未来研究建议

概念和内涵的澄清为在实践中贯彻言语形式教学思想提供了可能。但是,关注言语形式实现言语意义的动态过程对语言文字使用能力建构的作用,以及如何关注言语形式实现言语意义的动态过程,却是言语形式教学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因此,言语形式教学研究领域的建立应该围绕言语形式教学的实践策略和言语形式教学的效应等关键研究主题选择适切的研究方法。

(一)重要研究主题

言语形式教学实质上是引导学习者在语言交际实践中关注如何选择言语形式实现言语内容。在教学实践策略方面,引导学习者关注言语形式对于教师来说意味着在课堂中对以下问题进行探索:关注何种言语形式;何时关注言语形式;以何种方式关注言语形式。

1.关注何种言语形式

尽管很多文献讨论了关注言语形式的重要性,但是教师在实践中应该关注何种言语形式的讨论却极少。因此,实施言语形式教学时,教师们往往“眉毛胡子一把抓”,选择言语形式的随意性很大。这已经成为教师在现实中的主要困境之一。对关注何种言语形式的探索,可以从言语形式本身、学生的阶段性学习需要两方面入手。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认为言语形式具有概念、人际和谋篇三大元功能。[7]这些元功能其实就是言语形式的言语内容或意义潜能,也正是教师在言语形式中要引导学习者关注的焦点。

在语言教学中,这些元功能则意味着言语形式的信息潜能、审美潜能、篇章潜能和人际潜能。言语形式的信息潜能指向语言使用者在交际中如何选择言语形式表达信息;审美潜能指向语言使用者在交际中通过言语形式的推敲不仅完成信息功能,而且更进一步创造优美的意象和情境;篇章潜能指向话语或篇章的布局、衔接和连贯;人际功能指向在交际中遵循礼貌原则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些言语形式的潜能都是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的潜在对象。

但是,语言学理论只能给言语形式教学提供方向性的指导,并不能够揭示学习者在不同学习阶段的不同学习需求。换言之,学习者在不同学段的言语形式潜能学习在广度和深度方面有什么不同,各个学段应该聚焦哪种或哪几种言语形式的意义潜能?而且,如何把语言学上的几种言语形式潜能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细化以方便教师在实践中的应用?这些问题都是研究者和一线教师需在将来的实践中关注的重点问题。

2.何时关注言语形式

在言语形式教学中,学习者对言语形式的关注发生于语言交际体验和实践过程中。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到底是在体验和实践过程中的哪个具体阶段引导学生关注言语形式呢?譬如,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在读前活动、读中活动还是读后活动中引导学生关注言语形式?对言语形式关注时机的选择实质上反映了教师在归纳学习与言语学习、系统关注与伴随关注之间的倾向。因此,后续的研究需要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在学习理论的关照下探索言语形式关注的时机选择。

3.如何引导学生关注言语形式

引导学生关注言语形式,其在学习心理层面的实质就是由无意识到有意识,由隐性学习到显性学习的注意导向过程。[8]因此,教师在实践中采用何种手段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言语形式到言语内容或意义的动态实现成为不可回避的探索议题。在教育心理学文献中,引起注意的方法可分为直接和间接的导向策略。直接的导向策略主要是采用下画线、改变字体、改变语速和语调等方式引起学习者对某些对象的关注,而间接方式主要是通过提问、对比方式引起学习者的关注。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根据实地情况选择何种策略、如何拓宽现有的这些策略,对深化言语形式教学具有重大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在关注言语形式教学的何种形式、何时以及如何等问题时,研究者必须围绕不同的选择对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的效应而展开探索。换句话说,对教学策略的研究和探索最终还是以能否促进语言学习目标的达成为衡量标准。

(二)适切的研究方法

言语形式教学研究要成为一个成熟的研究领域,必须寻找适切的研究方法。思辨式的讨论能加深人们对言语形式教学的性质、目的和目标的认识。但是进一步深化言语形式教学研究,推动言语形式教学实践的发展,需要更多的研究者立足于课堂教学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摸索和拓展言语形式教学的策略,探索言语形式教学的实践智慧。这也就是说,言语形式教学研究需要更加系统的课堂研究方法。在现阶段,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可以采取行动研究、探索性实践、设计型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方法进行探索。

三、结语

言语形式教学思想和理念的创生是我国语文教育史上的重大本土化创新。把这一创新由日常话语式的讨论上升为语文教育中的重要研究领域,对我国语文教学实践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对言语形式理论基础、意蕴的挖掘,对研究领域路线图的描画,旨在抛砖引玉,引发学界对言语形式教学进行更多的实证性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序言.

[2]王尚文.语言·言语·言语形式——试论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96(01):73-75.

[3]郭利萍.略读耶?精读耶?——关于《猴王出世》一课教学的讨论[J].课程·教材·教法,2009(01):41-51.

[4]许卫兵.从“入文”到“示理”:语文教学的应有之道——关于《猴王出世》的“另类”解读[J].江苏教育研究,2009(23):36-38.

[5]黄国文.形式是意义的体现——功能句法的特点之一[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09):4-7.

[6]Christie F,Unsworth L.Developing socially responsible language research[C].//Unsworth L.Researching Language in Schools and Communities:Functional Linguistic Perspectives.London:Cassell Academic,2000:1-26.

[7]Halliday M.A.K.,Matthiessen,C.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Third Edition)[M].London:Arnold,2004:29-30.

日常言语交际 篇8

“话语分析” (discourse analysis) 这一术语由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哈里斯首创。1952年, 哈里斯在美国《语言》杂志第28卷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话语分析》的文章。从此, 它作为现代语言学的专门术语被广泛使用。从那时起, 话语分析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英美国家对话语分析的研究到了20世纪50年代才有了明显的进展。Hymes, Austin, Searle, Grice, Halliday, Leech, la bov, Sacks, Schegloff, Jefferson, 等很多学者的研究都促成了话语分析的迅猛发展。德国的语言学家从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对语篇分析进行深入的研究, 他们把这个研究领域称为篇章语言学 (text linguistics) 或篇章语法 (text grammar) 。荷兰的Van Dijk在话语分析方面贡献很大, 他早期的研究通常被称为“篇章语法”。1972年, 他出版了Some Aspects of Text Grammars (Van Dijk 1972) , 接着他又出版了4本这方面的专著 (即Van Dijk 1977, 1978, 1979a, 1979b) 。1985年, Van Dijk编辑出版了Handbook of Discourse Analysis (话语分析手册) 。该手册“可以看做是这门新的跨学科独立和自我体系形成的标志”。话语分析学者由于各自不同的语言观念及理论侧重, 对话语从不同侧面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Halliday创立的系功能语言学理论对话语分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一书中, Halliday明确指出, 他建构功能语法的目的是为话语分析提供一个框架, 这个框架可以用来分析英语中任何口头语篇和书面语篇。

二、日常交际中的语境与意义

在交际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听话人对说话人所说的每一个单词的字面意义均能理解, 对说话人所表达的真实意图却不得要领。比如, “he is a fine friend”总是表示了“他很够朋友”这一意义, 这是它的句子意义, 是永恒的, 没有时间性的。但是如果在你处于困境时, 某人却舍弃不顾, 拂袖而去, 你对别人说“he is a fine friend”, 你所要表示的意义和句子的意义则截然相反, 这就是Grice所说的非自然意义或说话人意义。

最早提出语境这一概念的是英国语言学家Malinowski, 他把语境归为文化语境与情景语境。Firth继承和发展了Malinowski的语境理论, 对语境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他认为语境既有由语言因素构成的“上下文”, 又有由情景因素构成的“上下文”。Halliday把语境因素归纳为三个组成部分:场景、交际者和交际方式;他提出“语域” (register) 的概念, 认为语体就是使用语言的环境、场合、对象不同而产生的各种语域变体。

从语言研究出发, 对语言文字意义的理解可以从语义学和语用学两个层面上进行。对于语义学和语用学所研究的这两类不同的意义, 语言学界常见的一种区分是对句子意义 (sentence meaning) 和话语意义 (utterance meaning) 的区分。这两类意义之间最根本的差别在于, 句子意义是抽象的、孤立于语境之外的, 话语意义是具体的、和一定的交际条件紧密相关的。另一种对意义的区分是格莱斯 (Grice) 从语言交际的本质出发所做的区分。格莱斯把他所区分的两类意义分别称为自然意义 (natural meaning) 和非自然意义 (non-natural meaning或meaning-non) , 后者有时也称为说话人意义 (speaker's meaning) 。语义学研究语言的静态义, 语用学研究语言的动态义。前者研究语言的真值条件, 研究语句的规约意义;后者则研究语言使用中说话人结合语境和意图所表达的意义。

三、话语分析与日常交际能力的培养及其存在的问题

话语分析理论可以在以下几个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是语言与社会相互关系的研究, 其中包括语言在立法和司法、语言障碍医治、外交事务、商务、军事等活动中的作用等课题;二是语言与教育相互关系的研究, 其中包括与学校教育紧密相关的语言政策、教材编写以及教学方法等多项内容;三是语言与认知科学相互关系的研究, 其中包括认知模式与语篇生成和理解之间的关系、认知语言学方法与社会文化方法的互补等课题;四是英语话语与汉语话语的对比研究。

话语分析家们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用学、认知语用学等各种语言理论中寻找对话语分析有用的部分并加以应用, 但没有形成自成一体的理论体系。这种情况如果继续长期存在下去, 话语分析充其量只能停留在纯粹应用性的语言研究层面上。话语分析没有系统的研究方法, 至今所采取的分析方法都是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提出来的, 话语分析家们并没有为话语分析提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步骤。

总之, 话语或语篇从生成、传递、接收到理解是一个信息交流过程, 它进入交际之后形成语义层和语用层, 话语分析不仅从宏观和微观语篇结构和语义层分析, 还应考虑语篇与认知结构、人际修辞、交际策略等在话语理解中的作用, 并结合语境进行语用分析。话语分析或话语语言学只有纳入言语行为理论和语用学的观点才可能继续向前发展。

摘要:话语分析不仅从宏观和微观语篇结构和语义层分析, 还应考虑语篇与认知结构、人际修辞、交际策略等在话语理解中的作用, 并结合语境进行语用分析。话语分析只有纳入言语行为理论和语用学的观点才能继续向前发展。

关键词:话语分析,日常交际,语境,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平.话语分析说略:现代语言学研究——理论、方法与事实[M].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1.

[2]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上一篇:基本环境下一篇:户籍制度的农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