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内容

2024-07-25

操作内容(精选8篇)

操作内容 篇1

摘要:医疗器械注册审批操作规范是规范医疗器械注册审批行为的重要文件, 随着新的《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的发布,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对原注册审批操作规范进行了修订, 并发布了新的境内第二类、第三类和进口医疗器械注册审批操作规范, 本文介绍了有关操作规范部分重要要求, 对于准确掌握操作规范起到帮助。

关键词:操作规范,医疗器械,介绍

医疗器械产品作为特殊商品, 事关公众健康与生命安全, 事关百姓民生与社会和谐, 我国政府对其生产、销售和使用环节进行监管。对医疗器械产品实施上市前许可 (注册审查) 是监管中重要的环节。自1996年, 原国家医药管理局发布了《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 第一次正式规定了医疗器械上市需经政府部门许可, 我国对医疗器械上市前实施注册审查制度已历经近二十年。

2014年10月1日实施的《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号) 和《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5号) (上述两个局令以下简称《注册管理办法》) 中规定 :我国对第二类和第三类医疗器械实施注册管理制度 ;医疗器械注册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医疗器械注册申请人的申请, 依照法定程序, 对其拟上市医疗器械的安全性、有效性研究及其结果进行系统评价, 以决定是否同意其申请的过程。通俗点说, 医疗器械注册审查即是政府对申请人申报产品是否满足安全、有效基本原则的系统评价过程。

按照《注册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 境内第二类医疗器械由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查, 批准后发给医疗器械注册证 ;境内第三类和进口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以下简称总局) 审查, 批准后发给医疗器械注册证。因此, 我国医疗器械产品注册审查机关就有32个, 除总局外还有31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为了规范和统一全国医疗器械注册审查流程, 总局对原《关于印发 < 境内第一类医疗器械注册审批操作规范 (试行) > 和 < 境内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审批操作规范 (试行) > 的通知》 (国食药监械 [2005]73号) 以及《关于发布 < 境内第三类、境外医疗器械注册审批操作规范 (试行) > 的通知》 (国食药监械 [2007]460号) 进行修订, 制定了《关于印发境内第三类和进口医疗器械注册审批操作规范的通知》 (食药监械管 [2014]208号) 和《关于印发境内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审批操作规范的通知》 (食药监械管 [2014]209号) (上述两个通知以下简称《审批操作规范》) 。

《审批操作规范》对受理环节的申报资料做出规定, 要求申报资料附有目录、装订成册、清晰、完整和一致性。其中申请表、产品技术要求等文件还需提供电子文档。这些内容不仅是受理人员对申报资料形式审查时的要求, 更是对注册申请人提交的注册申报材料形式提出的规定。

新的《注册管理办法》将医疗器械注册申请事项分为首次注册、延续注册、许可事项变更三种形式。《审批操作规范》规定对这三种注册申请事项审查过程, 主要分为技术审评、行政审批、批件制作和送达四个过程。技术审评的过程即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机构对注册申请人的申报资料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其是否符合安全、有效基本要求的过程 ;行政审批过程指审批部门对受理、技术审评的审查内容和审评过程进行行政复核并做出行政决定的过程 ;批件制作和送达即批件制作人员按照行政许可决定制作医疗器械注册证件、变更文件以及其他行政许可文书的过程。新的《注册管理办法》将技术审评时限明确为60/90个工作日, 行政审批时限20个工作日, 批件制作和送达10个工作日, 这较老的《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时间有所增加。《审批操作规范》中规定技术审评阶段分为三个环节 :主审、复核和签发 ;行政审批分为审核、核准和审定三个环节。明确了各个环节的岗位责任人以及职责、要求。考虑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机构设置不统一, 技术审评机构建设水平不一致等问题, 《审批操作规范》中未对各环节时限加以规定, 各审查机关可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具体规定。

此外, 特别需要提出的是关于医疗器械注册用章问题。原国家局1999年3月下发《关于启用新版医疗器械注册证的通知》文件中对医疗器械注册证书样式、编号方式及注册专用章加以规定 ;随后6月发布的《关于刻制省级医疗器械注册专用章》文件中给出了医疗器械注册专用章样式。考虑到此轮法规调整仅是对原注册管理办法等法规开展修订工作, 总局未对注册用章进行修改, 仍继续延用原有关规定中注册专用章样。

《注册管理办法》规定注册人名称和住所、代理人名称和住所以及境内医疗器械生产地址变化的应向原注册部门申请医疗器械登记事项变更。登记事项变更不属于行政许可事项, 《审批操作规范》要求审查人员仅对申报资料的完整性和规范性进行形式审查, 符合要求的发放变更文件。

除上述有关规定以外, 《审批操作规范》还对延续注册申报时间、注册证书附件和制作要求以及补发《医疗器械注册证》加以规定, 用来统一全国医疗器械注册证书样式。

操作内容 篇2

2、对公司物流、供应链运作模式及物流配送网络进行规划和设计;

3、制定配送渠道建设和考评的指导政策;

4、根据产品的开发进度,组织评审、制定及统计产品开发各阶段物料需求计划并对其监控实施;

5、组织制定产品开发项目的整体物料预算,监控实际开发过程中的物料使用,并进行物料预算符合度分析;

6、承担新老产品版本切换的预警、方案评审、实施监控等工作,保证新旧版本切换顺利进行;

7、组织协调新产品上市初期小批量发货工作,保证及时供货。

操作内容 篇3

互操作框架的总体目标和原则

电子政务互操作框架的总体目标是一个国家制定及实施框架的根本出发点。目标的设立由各国的基本国情决定,包括公共管理水平、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等。英国在电子政务互操作框架中提出的总体目标是“通过政府部门间顺畅的信息交流以改善公共服务满足公民和企业的需要”;新西兰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互操作框架的实施来改善政府的公众形象,加强政府部门对信息通信技术的使用,保障全球化环境下的政府运行”;而澳大利亚的总体目标是“协助政府部门提高信息管理能力并确保部门间信息交流的通畅”。可以看出,各国电子政务互操作框架目标中都强调了提高政府部门间信息交流的水平和效率,使电子政务背景下的政府运行更加有效,以改善政府的服务。

互操作框架的原则是在总体目标下为指导实践而确立的。各国互操作框架的原则多数是根据不同实施层次的需要制定的(各国电子政务互操作框架的具体原则内容见表1)。

各国电子政务互操作框架虽然在内容和结构上各不相同,但其基本组成要素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主要包括技术标准、组织结构、管理实施和最佳实践四个方面。

(1)技术标准。技术标准是指“各单位间针对如何完成某项任务而达成的共识”,从技术层面而言,就是“由权威组织认可的或被业界广泛接受并使用的一系列规则框架”。为确保电子政务的规范和有序实施,保障信息交换的有效性,各国框架中均涉及大量技术标准内容。主要分为:互联标准、数据整合标准、内容管理和元数据标准、信息访问和呈现标准、业务服务标准和安全标准等六种类型(各类技术标准定义及层次关系见图1)。

各国还针对如何应用标准提出了要求。英国将标准分为推荐使用和强制使用两种,新西兰将标准分为五级,最优先级别为“推荐使用”,依次排列为推荐使用、已采纳、开发中、计划开发、已废弃;澳大利亚将标准分为衰退中、成长中和使用中三种,根据不同情况推荐使用不同种类的标准。

(2)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是互操作的管理体系框架,它表明在互操作中组织各部分的排列顺序、空间位置、聚散状态、联系方式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它是组织的全体成员为实现互操作的目标,在管理工作中进行分工协作,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利方面所形成的结构体系。在各国的互操作框架中,都提出了如何对工作任务进行分工、分组和协调合作的具体要求。英国在框架的第四部分中详细规定了中央政府其他公共部门及组织、公众等成员在电子政务互操作框架中的角色和责任,如第四部分第一节“内阁办公室的电子政务小组是框架实施与维护的领导机构。在与各部门、地方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的合作中,电子政务小组应当做到:领导e-GIF的改进和维护,并提供支持框架实施的管理基础……”;新西兰在框架的第二部分,即政策部分,规定了需要参与该框架的部门和单位。并详细区分了需要强制执行框架的部门、自愿参与框架实施的组织和不参与互操作的情况,同时对所有单位部门应履行的职责进行了说明,“国家服务委员会是e-GIF的主管部门,对框架的发展和管理负责并有一定的决策权;委员会下属信息交流技术部在e-GIF管理委员会的监督下负责日常运行……”;澳大利亚在其技术框架的第二部分中对主要责任部门的角色和职责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并在信息互操作框架中具体列举了参与信息互操作框架实施的所有工作部门,如第二部分第三节中规定“AGIMO(澳大利亚政府信息管理办公室)是管理和更新框架的主要负责部门。AGIMO应参与W3C和OASIS 电子政务亚太技术分会论坛以确保其在互操作标准和政策的发展上与全球行业标准相一致……”。因此,组织结构部分是对于互操作框架的组织者和参与者的界定及对其职责和分工的描述,是整个互操作框架实施的组织基础。

(3)管理实施。管理实施是互操作框架中推动实施的相关政策和措施要求,具体分为具体实施措施、实施效果评估和框架改进三个方面。

一是具体实施措施。这其中包括了互操作框架中所涉及的流程及其中所应用到的工具的开发、应用和维护。英国互操作框架的第三和第六部分中均有相关内容,具体包括了标准的选取原则、标准的制定方案、如何落实框架内容、标准的使用、框架实施的时间表、如何适应框架发展和框架实施失败的补救措施;新西兰互操作框架的管理措施部分主要涉及两方面内容,即共享资源的管理及框架实施的原则。其中共享资源的管理是指当一项业务同时涉及多个部门需要进行部门间信息交换时,应“就业务的管理流程达成一致,明确各部门的角色和责任,针对数据质量和问题解决途径等问题进行协商”。框架实施的原则列举了14条具体要求,如“明确角色和职责,电子政务互操作框架的维护、改进和执行过程应兼容并蓄且民主协商……”;澳大利亚的框架则从信息生命周期的角度,从计划、生成/采集、组织存储、访问、使用、维护及共享和再利用等七个阶段对互操作的实施做出了具体要求。如“在生成新信息前,先确定该信息需求是否能够通过已有的信息资源来满足,如果不能,则创建新信息时应告知信息提供者信息的收集和使用的目的,并监控和管理信息质量保证信息的准确性……”。由此可见,各国虽然叙述角度各不相同,但都在框架实施的细节问题上进行了具体的规定,对各参与部门和各执行环节的工作提出了要求。

二是实施效果评估。它是有效衡量互操作实施情况及效果的重要工具。评价框架实施成果对于互操作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由于“互操作并不仅仅是互相联系那么简单,它同时还是操作理念、方案、政策、流程和步骤的功能体现”,(UNDP,2007)因此界定评价机制非常困难。虽然各国均在各自的互操作框架中指定了评估机构并对评估机制做了一定的说明,且各国均强调了建立评估机制的重要性,但没有国家明确的列出了具体的评价标准和操作方法。英国只在强调了评估的重要性后要求对框架实施进行定期评估,即“每年对框架进行审核,并根据需要进行更新”;新西兰也只是提到要“定期进行审查并在原版本基础上进行改进,但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提出对于扩展该框架的意见”;澳大利亚是唯一提出了具体评价模型的国家,在其业务流程互操作框架中提出了能力成熟度模型以衡量部门业务流程互操作成熟度水平并以此为基础调整战略,改进框架。但该模型仅提出了两个衡量指标,即效率和响应能力,并针对这两种标准划分出了五个成熟度层次(见图2),却并未描述这两个指标的具体测评方式。因此,笔者认为评价电子政务互操作框架实施效果的具体评价标准和步骤尚不成熟,但鉴于评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未来各国必将在此方面做出改进,推出具体措施。

三是框架改进。互操作的实现是一个制定、实施、反馈、改进等一整套管理环节循环往复的过程。任何一个国家电子政务互操作的实现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事实上,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三国也都根据自身情况,针对各自的互操作框架进行修正和更新,以适应技术和社会环境的发展。英国2000年10月颁布了第一版电子政务互操作框架,本文所分析的为2006年颁布的v6.1版本,该版本还在其中列举了与前一版本(v6.0)的区别;新西兰从2002年出台了电子政务互操作框架v1.0开始,至2008年2月的v3.3,已连续修改多次,产生了共八版互操作框架,且在本文分析的v3.3版本中详细列出了各版本所改进的内容;澳大利亚起步较晚,直到2007年才出台了完整的互操作框架(共三部分)。英国在框架中提出在定期评估的基础上,对互操作框架和技术标准目录进行定期更新;新西兰在政策部分的第四节中详细规定了如何扩展框架、如何提出新标准、改进框架的原则及互操作框架与其他框架标准的协调问题;澳大利亚并没有针对框架的更新问题进行具体讨论。

(4)最佳实践。最佳实践是一种管理思想,它认为存在一种技术、方法、流程或是回报,与其他技术、方法、流程或回报相比产生更加有效的结果。技术标准仅仅提供了管理和理解信息交换背景的一般途径,并不能确保互操作的顺利实施。因此各国均在互操作框架中加入了最佳实践部分,以帮助并加深对于标准的理解和应用。英国互操作框架中明确指出,在其政府网站(www.govtalk.gov.uk)上提供了对于XML模式最佳实践的案例材料;新西兰互操作框架在技术标准部分专门设置了最佳实践层,并在其中列举了支持最佳实践的通用标准,这些标准并不专门针对某个或某些部门间的信息交流,而是支撑整体的互操作实施;澳大利亚在互操作框架的推动因素部分对于每个因素的说明和规定之后都给出了相关的案例以帮助理解,且在建立适宜的管理体制和支持信息共享的工具两个促进因素中强调要建立最佳实践模型和指南。

互操作框架的各组成要素并不是彼此独立的,它们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组织结构是互操作框架的基础,技术标准是框架实施的依据,管理实施是具体行动的准绳,最佳实践是实现目标的标杆。形象的说,组织结构是骨架,只有确定了组织结构,各部门才能够明确分工和责任,在互操作实现过程中依据任务要求参与并推动框架实施;技术标准是血肉,只有严格遵守技术标准中建设互操作系统的具体规范,才能确保系统建设的一致性、兼容性和可用性;管理实施是神经,只有按照管理实施的各项要求进行框架的实际运作,才能实现电子政务互操作的顺利推进和框架的发展;最佳实践是模范,只有积极参考最佳实践的做法,才能使互操作框架更加高效地进行。当然,互操作的顺利实施和发展同样离不开总体目标的指引,具体原则的规范以及共享文化的推进。概括而言,各国互操作框架的结构可以用图3表示。

由于互操作框架的发展水平和总体目标有所不同,各国的互操作框架的内容也各有侧重。英国是这三个国家中电子政务起步最早发展最完善的。因此其框架所涉及的范围已不再局限于政府内部,其内容更侧重于满足公众的需求,提供一站式的高效服务,v6.1第一部分的范围描述中,明确阐述了该框架适用于“政府与公民、政府与中介机构、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组织、政府与其他政府”的交流和沟通。新西兰的电子政务是在英国之后发展起来的,正处在稳步成长阶段,因此,互操作框架的关注点已从政府内部开始向公众转移,在关注政府自身运转和强调互操作框架本身的调整和改进的基础上,开始重视公众参与,在其政策部分中提到的最终实现目标之一是公众参与,即“公民将及时了解所需信息并更好的参与进政府的服务中来”。澳大利亚的电子政务仍处在起步阶段,因此其仍以提高政府内部信息管理能力为目标,其互操作框架的重点放在对信息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的规范和管理上,其互操作框架的参与者只涉及了政府相关部门,而公众、组织和企业并未包含在内。虽然澳大利亚起步最晚,但由于有各国的相对成熟的框架作为参考和支持,其框架已比较完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澳大利亚的互操作框架中明确地提出了建立共享文化的概念,并将其作为互操作的推动因素之一,详细提出了七项要求,如“与有业务往来的部门建立合作关系以加强信息交换、与其他部门制定信息交换计划和协议、加强对澳大利亚政府信息管理原则及互操作效益的认识、对业务人员进行业务、政策和职责的培训”等。共享文化是政府部门之间建立相互信任、合作和共享氛围以实现共同目标的必要条件,澳大利亚这一创新性提法无疑为保障互操作框架的实施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这将可能成为未来各国互操作框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三个国家互操作框架的解读,我们认为,在结构上,一套完整的电子政务互操作框架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和原则作为指导,并且要包含:清晰的组织结构、规范的技术标准、科学的管理实施和适宜的最佳实践等四个缺一不可的部分;在内容上,规范和标准等内容应明确、详细,可操作性强,标准政策和操作规范及管理方法等内容要具体化;在版本上,应定期进行修订更新,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和技术环境。

操作内容 篇4

国内多数高校将操作系统的实验部分作为操作系统实践教学环节,根据学校的层次不同偏重方向也不一样。虽然很多人提出设计一个小的操作系统是理想的目标,但是现在操作系统的复杂性使这一目标几乎不可能完成。目前实践环节的实验类型可分为模拟验证型、实际验证型、剖析验证型、替换设计型、扩展设计型实验[2]。如何设计适合教学和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实验是目前的操作系统教学中的难题。

国外操作系统教学非常重视实践环节[3],许多高校对实验要求非常严格并且要求都很高,如Princeton University要求学生必须实现一个完整的微型操作系统。实验涉及面也很广,如Cornell University实验中就包括扩展网络包为可靠传送,在线程包上实现虚拟文件系统等实验。课程分化更为详细,CC2005将操作系统课程分为操作系统原理与设计,操作系统使用和配置。实验评分标准也很严格,对实验成绩很重视有的学校甚至只有实验成绩。实验教材多采用公认的教材,其中多数已经被翻译成中文。目前国内操作系统教学也在逐渐向国外学习,逐步加大实践教学环节。

2 操作系统实践教学内容安排和组织

操作系统实践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深入理解操作系统运行机制和原理的重要环节。如上所述目前国内某些一流大学教学采用一些实际简单操作系统进行修改,这对学生要求比较高,实现难度较大。普通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设计对操作系统内核的算法进行模拟,如我校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包括进程调度模拟,内存管理分配等,和具体操作系统无关。学生经过实验后并不能对操作系统建立深入的认识,不少学生在实验后甚至不能建立线程的概念。为了更好地将操作系统应用于实际程序设计中,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设计开发能力。在软件开发专业的操作系统理论课程结束的下一学期开设了操作系统实践,作为操作系统的后继课程。

如何设计操作系统实践类实验是当前讨论比较多的问题。目前依然没有比较理想的方案。学生在该课程学习之前对操作系统理论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掌握,并且做过一些简单的课程设计,能够对操作系统有整体性的了解。结合实际情况和其他院校课程实验设置安排,依据操作系统的五大功能和实验平台,操作系统实践课程内容安排了进程同步、虚拟存储器管理、设备驱动程序和文件管理系统四个基本实验。实验环境依照当前操作系统的发展趋势和实际应用范围,采用了Windows+Linux双实验平台同步进行。实践课程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和上机实践。在对具体操作系统涉及的相关技术理论教学后进行实践课程设计。具体实验内容安排如表1。

不同于普通的操作系统课程上机实验,实践课程教学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前驱课程知识掌握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异。选择不同难度的实验内容是首要面对的问题,根据先易后难的指导思想分别细化为多线程设计,同步实验,虚拟内存访问,无路由网络协议驱动程序packet的分析与改进,以及文件管理。在进行实验前教师对部分内容进行讲解并给出实验中需要API和系统调用,实验要求分基本要求和高级要求,基本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求达到,较高要求由学生组队进行合作。避免少学同学在实验中依靠其他同学不动手的情况。

在具体实验中,如实验一,首先在课堂复习操作系统线程和同步的概念给出几种同步的例子,包括生产者消费者问题,哲学家进餐问题。然后给出具体操作系统对应API或系统调用,如Windows下线程创建函数CreateThread(),创建信号量CreateSemaphore(),以及实现PV操作的WaitForSingleObject()和ReleaseSemaphore()等函数进行说明和简单例子的演示。由学生在此基础上实现生产者消费者问题,读者写者问题。通过该实验不仅能理解实际多线程的执行情况,也可以将原本抽象的同步直观的显示出来。在Windows驱动程序实验部分由于实验涉及Windows系统结构,NDIS网络驱动接口规范以及DDK驱动程序开发工具包等,实验难度大,很多学生都是首次接触到这些知识。所以在课程安排中首先对这该部分进行理论教学,在教学中重点对NDIS协议驱动程序的结构和主要数据结构进行分析,让学生能够理解Winodws下驱动程序的组成部分和工作流程。然后指导学生使用DDK和帮助,要求学生阅读理解windows DDK2000的一个具体协议驱动packet给出该驱动程序的流程分析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进该驱动程序无缓冲能力的不足。通过该实验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具体驱动的结构,加深对Windows系统的理解,也认识到实际工程设计的严谨性。同样在Linux环境下的实验也进行类似的安排和指导,如在小型文件系统实验前由教师分析Linux的VFS机制,Linux文件系统的数据结构和接口,让学生能在具体操作系统上深入认识,加快实验步伐。

最后,由于目前流行通用操作系统主要为Windows和Linux操作系统,课程实验采用了双平台,Windows环境下的实验,基本以VC为开发工具。Linux环境学生相对生疏可以使用gcc进行,学生任选实验平台。

3 实践课程教学方法及效果

3.1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意识,建立现代课堂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观点认为,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工作都要围绕学生来开展,建立以学生为主的“构建主义”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上,积极创造实践条件,引导学生学习兴趣,同时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积极推广现代化教学方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上机实践环节中,要求所有同学都动手进行实验,防止在实验中存在的部分同学挂名不做的情况。所以实验源自当前新技术使学生能体会到前沿和工程应用价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除了对部分难度较大的理论进行教学之外,大部分资料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数据库,期刊等自己搜索。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3.2改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仅要加强实践性环节,还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在前文中阐述了内容设置安排。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虽然学生学习过一个学期的操作系统,但是对其中的许多基本概念,如进程并发、同步等不能准确理解,甚至有些学生概念很模糊。而这是目前程序开发常用的技术之一。因此对这些薄弱的环节进行强调显得非常重要。对关键技术理论利用多媒体演示教学。在课堂教学或实验时,对某些的技术问题,让部分学生演示并向其他学生解说,使学生产生解决技术问题的兴趣,提高自信心。对设计性实验采用任务驱动法,对难度大的实验给出不同层次的要求,要求学生在指定时间内完成规定进度。在实践过程中根据学生进度修正或提高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实验结束后选取部分实验优秀的学生实验报告,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探讨,许多同学反映通过实验真正理解了操作系统许多概念。

3.3加强团队合作,培养协作精神

目前国内操作系统实践教学也开始向国外先进模式发展,协作开发成为学生必修内容。在复杂实验中,对学生进行分组,组队进行实践。由学生自我组合,每组总数不超过4人,每次课都通报实验进度。部分同学动手能力较强,这样的队伍能够很快完成。由于实践课中实验占有很重要的部分,可以说实验的完成进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程的进度。对少数水平高的组合给扩展的实验或者自选要求较高的实验,如2003级同学就在虚拟机上实现了保护模式下的微型操作系统,激发了其他同学学习热情。

4 结束语

随着国内计算机教学向国外先进模式学习,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已经成为计算机教育必然趋势。在实践课程教学效果,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准确评价,采取适合学生的难度的实践内容值得探讨。在实践环节中对学生的准确引导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王雷.国外操作系统课程分析[J].北京:计算机教育,2008(5):85-87.

[2]任爱华.操作系统实验指导[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娄久.操作系统实验课教学内容与模式探讨[J].北京:计算机教育,2007(1):45-47.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内容要求 篇5

注意事项:要求每个同学独立完成以下三个项目中的任两个,编程语言不限.项目一:命令行解释程序

【教学内容】 利用C语言编写一个微型命令解释程序,体会操作系统作为用户与计算机接口的作用。巩固C语言编程能力。

1.所设计的微型命令解释程序具有下列5条命令  cdir(列出当前文件和目录)

 ccopy 文件1 文件2

(拷贝文件) cerase 文件名(删除文件) Cdis 字符串

(显示该字符串)

 Cend(退出微型命令解释程序)2.项目报告要求

 列出采用的数据结构并加以说明。

 打印一份源程序清单,并附加流程图与注释。

 分析Windows操作系统和Linux操作系统的命令解释程序的不同之处。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命令解释程序的作用。难点:命令解释程序的实现原理。

【基本要求】

 了解常用操作系统的命令操作方式和不同操作系统的命令解释程序。 理解命令解释程序的作用。 掌握命令解释程序的实现原理。

【主要实践教学条件】

 IBM 586以上微型计算机及其兼容机。

 Windows xp/2000 以上版本,Linux redhat9 以上版本。 TURBO C 2.0、VC++、其他高级语言或GCC编译器。

项目二:进程控制

【教学内容】 利用Linux进程控制部分的主要系统调用进行编程,实现对进程的创建、终止、同步和通信等控制,提高学生对进程控制系统调用的编程能力,加深对进程控制的理解。

1.实现对进程的如下控制操作  进程的创建和终止;  进程的状态转换;  进程之间的通信;  进程之间的互斥访问文件。2.项目报告要求

 列出采用的数据结构并加以说明。

 打印一份源程序清单,并附加流程图与注释。

 分析Windows操作系统和Linux操作系统的进程控制系统调用的不同之处。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进程之间的通信。难点:进程之间的互斥。

【基本要求】

 了解常用操作系统的提供的常用进程控制类系统调用。 理解进程通信方式。 掌握用信号量实现进程互斥。

【主要实践教学条件】

 IBM 586以上微型计算机及其兼容机。

 Windows xp/2000 以上版本,Linux redhat9 以上版本。 TURBO C 2.0、VC++、其他高级语言或GCC编译器。

项目三:文件系统

【教学内容】模拟文件管理。设计并调试一个简单的文件系统,模拟文件操作命令的执行。深入了解主要文件操作命令的执行过程,掌握它们的基本实施方法。

1.实现文件系统的基本功能

 设计一个支持n个用户的文件系统,每个用户可拥有多个文件。 采用二级或二级以上的多级文件目录管理。

 对文件设置存取控制保护方式,如“只能执行”、“允许读”、“允许写”等。 系统的外部特征应接近于真实系统,可以设置下述文件操作命令:建立文件、打开文件、关闭文件、删除文件、读文件、写文件、复制文件、查询目录。 通过键盘使用该文件系统,系统应当显示操作命令的执行结果。2.项目报告要求

 列出采用的数据结构及并加以说明。

 打印一份源程序清单,并附加流程图与注释。

 分析Windows操作系统和Linux操作系统的文件系统的不同之处。 分析Windows操作系统和Linux操作系统的文件操作命令有何不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文件系统的主要功能。

难点:文件系统的常用命令的主要工作。

【基本要求】

 了解各种文件操作系统的异同。 理解常用操作系统支持的文件操作系统。 掌握文件系统的主要功能。

 掌握文件系统的常用命令的主要工作。

【主要实践教学条件】

 IBM 586以上微型计算机及其兼容机。

 Windows xp/2000 以上版本,Linux redhat9 以上版本。 TURBO C 2.0、VC++、其他高级语言或GCC编译器。、必备教材、实践教学指导书和参考资料

(一)必备教材

1.《操作系统实验教程(Linux版)》,潘景昌 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版。

(二)实践教学指导书

1.《计算机操作系统实验与实践——基于Windows与Linux》,秦明 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版。

2.《操作系统实验教程及Linux和Windows系统调用编程》,张丽芬 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版。

(三)参考资料

1.《操作系统原理实用教程》,李俭 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版。

2.《操作系统原理实验教程(基于Linux)》,胡峰松 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版。

3.《计算机操作系统》,汤小丹 编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版。、课外学习要求

1.项目一命令解释程序课外学习要求

 了解Windows操作系统和Linux操作系统的命令解释程序,并分析二者的不同之处。

 会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和Linux操作系统的常用命令。 完成项目一的报告。2.项目二进程控制课外学习要求

 了解Windows操作系统和Linux操作系统的进程控制类常用系统调用,并分析二者的不同之处。

 了解Windows操作系统和Linux操作系统中实现进程同步的系统调用方法有哪些,并能利用该方法够编程实现进程的同步。 完成项目二的报告。3.项目三文件系统课外学习要求

 了解Windows操作系统和Linux操作系统的文件系统,并分析二者的不同之处。 会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和Linux操作系统的文件操作命令,分析两种操作系统支持的文件操作命令有何不同。 完成项目三的报告。

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1.考核方式

本课程设计中的三个项目都属于综合设计类项目,所以对每个项目进行验收时,通过学生演示程序实现的功能,检查学生完成的程序是否符合项目要求,结合源程序代码对学生进行质疑,每个项目有一个验收成绩。2.成绩评定方式

操作内容 篇6

“目前12个试点地区的具体实施方案已陆续提交, 这标志着三网融合已经从政策规划的战略层面走向了具体操作的战术层面。”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会长李丹在最近召开的三网融合中国峰会上如是说。

事实也是如此。尽管国家在三网融合试点名单的确立过程中数易其稿, 但自今年7月正式公布了12家试点地区以来, 各地的广电和电信运营商在具体业务推广方面可谓迅速, 虽然这期间偶尔也会夹杂些“恶性竞争”的声音出现。

利益之争并非左手倒右手

对此李丹表示, 三网融合是国家信息化总体战略的一项重要决策, 它不是零和博弈, 更不是国家的形象工程, 试点方案已上报国务院三网融合工作协调小组, 在实施过程中, 难免会碰到类似问题, 比如广电与电信的竞争、广电内部的台网关系等。

“如果三网融合仅仅是电信从广电手里拿走一部分视频收入, 广电从电信手里拿走一部分宽带接入收入, 那么对国家而言, 不过是左口袋装到右口袋, 没有任何意义。”李丹明确强调, 三网融合的关键在于创新, 包括体制创新、业务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带来增量, 才能实现共赢, 同时也可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更加安全、更加物有所值的信息服务。

不过, 要在广电和电信两体系间建立良性的竞争局面, 除了需要倡导联合创新外, 也要从法律高度入手, 完善传媒和电信领域的立法工作。“在监管体制方面, 欧盟的经验值得借鉴。”李丹补充道。

据了解, 在2007年, 欧盟议会和欧盟理事会就联名颁布了关于视听传媒服务的指令, 目前欧盟各国已依据该指令条文对各自国家的法律予以修改, 以确保指令的顺利实施。

该指令的内容具备以下特点:首先是统一监管, 通过任何传播平台实现的视听传媒服务都由欧盟委员会下属的信息社会和传媒总司负责监管, 而不是由企业或产业总司负责执行;其次是将信息安全纳入信息网络的法规当中;最后是将视听传媒服务纳入大文化产业范围, 而不仅仅将它看作单纯的经济活动、信息传播活动或是列入技术规章的范畴。

三网融合是国家宽带战略先导

宽带战略是全世界的战略, 它为信息化架起了高速公路, 对于各国的产业信息化战略都将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工信部电信研究院总工程师蒋林涛认为, 中国要搞国家宽带战略, 三网融合是先导。“如果国家的网络建设彼此分离, 宽带战略就无从谈起。”

在现阶段, 广电系统和电信系统的双向进入政策仅是融合前的伏笔, 蒋林涛认为, 真正实现三网融合还要靠网络和业务应用两方面因素予以驱动。

首先, 网络技术发展趋同。从网络技术的演进方向上, 光传送网与同步传输网十年之内不会发生变化, 无论是互联网、NGI还是NGN都不会脱离这两种传输网络。而在传输网层面, 虽然目前互联网是IP网;电信网是IP网加IP专网;广电网则采用物理封装, 虽不是真正的网络结构, 但究其底层结构也未脱离IP网技术。

“现在的网络难点在于, 如何构建一个安全可信、可管可控且能够提供服务质量保证的IP网络。”蒋林涛表示。

其次, 服务与业务应用趋同。可以看到, 互联网业务已呈现巨大的成长潜力, 但如何将互联网业务纳入可进入的范围, 采用何种商业模型还有待商榷。

蒋林涛认为, 未来的融合网络应该能够支持混合业务和标清业务, 比如可同时进行电话、短信、Email、Web业务和视频通信等业务, 这不仅需要全网范围内的资源调度, 更需要搭建起大量具备点对点、多点对多点通信能力的数据模型。

价值体现应从国家角度出发

现阶段, 国家针对三网融合提出的首要条件是双向改造和宽带建设, 而电信和广电方面对此都表现得相当积极。比如在山西一些农村地区, 移动运营商和广电运营商就通过合作共同搭建起了当地的宽带网络, 不但实现了盈利更被评为全国性示范工程。

“但我认为, 这些仅仅是解决了融合的物理层面问题, 并不足以支撑起整个三网融合工程。”国家发改委宏观院体改所史炜主任表示, 在试点城市的后续建设中, 政府和企业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内容建设, 也就是说, 应该找到三网融合对于社会和产业发展的核心价值。

操作内容 篇7

关于信息的内容

信息的内容, 是指信息稿件所表达、传递的意思。就一般工作实践来看, 信息的内容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六个方面: (一) 本级党委贯彻落实中央和上级党委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和措施; (二) 本级党委有特色、有亮点工作; (三) 本级、本地区重大紧急情况; (四) 本级部门、下级党委亮点性、特色性工作; (五) 基层干部群众的利益诉求和需党委关注解决的实际问题; (六) 外埠情况、互联网动态。从服务对象看, (一) (二) (三) 是呈中央和上级党委领导的, (三) (四) (五) (六) 是呈本级党委领导的, (四) 也可发布供本级部门、下级党委交流参考。有人说“党委信息工作没深没浅、没边没落, 大有可为。”意思是说, 党委信息可报优也可报忧, 可预警研判也可调研总结, 可上传也可下达;凡是有益于党和人民的事业、有益于推动工作, 需要领导知道、领导需要知道的, 都可以成为党委信息的内容。当然, 有些内容不宜成为党委信息的内容, 如请示、报告性事项, 领导的政务活动、指示、要求等。

那么, 如何更好地挖掘、把握这些内容?对信息工作者而言:一是在角色定位上, 要努力当好党委的“传声筒”、“宣传员”、“耳目”、“参谋”。对上服务, 要培养“替党委领导向中央和上级党委报告工作、报告成绩”的岗位自豪感、严肃感;对本级和下级党委服务, 要培养“替党委领导查情访实、掌握情况”的岗位责任感、使命感;想领导之所想、报领导之所需。总之, 就是要围绕本级党委展开, “像领导一样思考”, 为所当为、所为为当。二是在信息点、时效性的把握上, 要时刻重视学习、调查研究。坚持每天读书看报看新闻, 随时了解掌握中央和各级党委决策部署、社会热点、难点, 超前谋划, 提早准备, 做到反应迅速、适用对路。经常性开展灵活多样、快捷方便的调查研究, 开阔视野, 丰富阅历, 时刻注意搜集信息、发现信息、分析信息, 做到触角深、角度广、选题准。三是在信息源的培养上, 要坚持“开源”、“灵活”。做好信息工作, 不能“等”、“靠”, 要主动开辟信息源。除通过工作途径了解掌握信息外, 要善于从党委文件、领导讲话、经验材料中发现和挖掘信息, 做到见多识广、反映灵敏、跟进迅速。四是在工作的着力点上, 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信息涉及方方面面, 在采编的时序上要有轻重缓急, 在稿件的调度组织上不能平均用力。要围绕党委工作的重点、领导关注的热点、群众关心的焦点、工作推进的难点, 下大力气优先报大事、要事、急事、难事, 在此基础上, 再及其他。

关于信息的形式

俗话说“内容大于形式”。从哲学意义上讲, 此言不谬。但就信息工作而言, 形式的重要性丝毫不逊于内容, 他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内容的表达。信息的形式, 包括修辞、语法、篇幅、语言风格等多个方面。这些问题貌似简单, 但往往为人所忽视, “因文害意”的情况屡见不鲜。具体而言, 要注意四忌。

一忌混同于新闻稿创作。在功能上, 信息工作与新闻宣传有相似之处, 即传递“信息”;但写法上信息更讲求准确简洁、主题突出。新闻一般要有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 而如无特殊需要, 信息可只写“事”, 而不论其他。如, 某某局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工作。见报的稿子一般这样写:某年某月某日, 某某局在某地召开某某会议, 研究部署某项工作;某某领导出席, 某某同志参加, 某某领导讲话, 某某方面作何反应;该项工作具有何种意义, 云云。而反应在信息上, 仅需说明某某局对某项工作作出部署, 一二三四……即可。笔者认为, 党委信息的写法应着重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要体现党委意图与主张, 淡化个人色彩。反映领导需要知道, 需要领导知道的信息, 而不是让领导在信息中“看到自己的影像”。二是要在“思想性、可读性、针对性、实用性”上下功夫, 不必交代无关紧要的细节。上面关于会议的例子, 反映在信息上可以这样写:标题“某某局强化措施做好某某工作”, 正文将会议强调要求的具体措施列明即可, 而不必交代该项会议的具体议程。三是摒弃华丽的修辞, 确保准确、平实、庄重、简洁。

二忌阐发意义、论述重要性。充分认识意义、重要性等教导性语体, 一般应用于领导讲话稿、下行公文中。无论哪种信息, 都是给领导看的, 属上行文;而教导领导提高认识, 往浅了说就是没有考虑信息受众的层级、见识、感受, 往深了说就是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 必然招致反感。如确有必要论述其深远意义、重要性, 也要注意表述方式, 可用“对……讲产生重要促进作用”、“有利于……”等句式。

三忌评价上级、空表决心。对上级进行评价, 一般有主体、场合、角度、程度、程序等要求, 应慎之又慎。在信息中对上级进行评价, 不仅无益而且无用。对上级的评价, 除赞扬性、肯定性外, 不会也不能有其他语句, 本身无太多信息含量。领导需要的通过信息获得反馈、看到下级的行动, 而不是赞美和赞同。针对上级党委的决策部署、领导指示要求、采取的具体行动, 本身就是一种“表态”;如果没有实际举措, 而空表决心、空喊口号, 说得再多、再动听, 信息的作用还是没有发挥出来。

四忌长篇大论、上纲上线。信息最大的特点就是短平快, 及时、明确。而有的信息洋洋洒洒千余言, 有点有面, 有理论有实践, 兼顾宏观与微观。单就文章本身而言, 堪称美文。就信息工作而言, 则是大而不当、文不对题。从各级党委信息的实践来看, 刊登出来的信息一般在300字左右, 长不过500字 (当然, 有的信息刊物可刊登2000字的调研、综合性文稿, 毕竟不是常例) 。为提高信息采用率, 方便上级采编信息, 首先应该在控制信息篇幅上下功夫。另一方面, 与长篇大论相伴随的, 往往是将一项工作、一个具体事件无限拔高, 动辄冠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名义, 落脚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好像非此不能突出其重要、非此不能彰显其意义。胸怀全局、着眼长远、见微知著的作风和品格, 应予提倡。但这更多地是从信息工作者的气度、眼界方面考量的, 而不能据此在信息中“扯虎皮拉大旗”。

操作内容 篇8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本诗的教学目标主要集中在:反复诵读诗歌, 通过合理的想象丰富诗歌的内容, 走进诗歌所描绘的场景, 感受诗人在悲苦的生活中在艰难的处境下仍心系苍生、心忧天下的悲悯情怀。

对于“歌”这种特殊的诗歌样式, 尽管之前曾学过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但学生还是比较陌生。我设想由“歌行体”诗歌保留了古乐府叙事的这一特点作为本诗教学的起点, 围绕这类诗歌“往往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 内容充实而生动”的特点展开教学。导入部分用叙事的方式介绍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从公元759年秋诗人因安史之乱流离入川到760年春求亲告友在成都西郊浣花溪边建起茅屋再到761年茅屋为秋风所破, 全家遭秋雨浇林, 诗人长夜辗转, 写下这篇不朽诗作……用讲故事的方式展开对背景的介绍, 重点突出“安史之乱”时诗人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历和建造茅屋的不易, 一方面是出于知人论世观的考虑, 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诗人生活状况之凄惨悲苦, 进而更好感悟这位诗中圣哲将“世上疮痍, 民间疾苦”化作“笔底波澜”的忧国忧民情怀;同时也是为了凸显这首诗歌的叙事味道, 以引出接下来要讨论的重要问题:这首诗所叙何事?诗人的此种生活状况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词来概括?这是教学的起点。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批文以入情。”在齐读课文初步把握所叙之事后即进入诗歌赏析部分。这个环节, 我努力引导学生静下心来、潜入诗中、披文入情, 在文字的引领下, 积极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思维方式在头脑中建构起一系列场景, 并通过字、词、句的赏析, 更好地走进具体的场景, 力求让学生站在诗人的立场上想诗人所想, 和诗人发生情感的共鸣和思想的碰撞, 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把握诗歌的主要情感。这个环节师生双方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起去朗读诗歌、想象画面、描述场景、体味诗情。诗的前三小节分别描述了秋风破屋、群童抱茅、长夜沾湿三个场景, 随着事情的一步步发展, 诗人的情感从焦灼怨愤到气愤无奈再到痛苦煎熬, 这样深重的悲苦之情主要是通过事件的叙述、场景的渲染和细节描写的方法间接表现出来的。具体操作上, 三个场景的赏析是在教师的朗读之后以学生交流的方式逐一展开的。这里我尝试让学生先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大胆地想、细细地品, 努力还原诗歌所描画的画面, 走进诗歌所创设的意境, 感受诗人所传递的情感, 并按照自己的理解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画面描述出来, 把自己从诗歌的字里行间体验到的点滴独特感受交流出来, 在此基础上去感受诗人的痛苦感受, 体会诗人的生活状况之苦。事实上, 不同学生的交流发言很能反映他们各自的独特感悟。这应该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意义之所在。此外, 朗读作为古诗词教学的一个基本目标和重要手段, 同样被放置到了一个极突出的地位上。教学中, 每赏析完一个画面之后, 都安排了个别朗读, 对于不能很好地体会情感、做到“有感情朗读”的情况, 就停下来继续体会再次朗读。这样的不厌其烦是需要花时间和精力的, 但我认为也是很有意义的, 主要用意在于通过“有感情地朗读”, “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 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 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 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这是课标的要求, 也是古诗词教学的目标。

有了对于上面三个场景感同身受的真切认识, 再联系杜甫其人其事, 学生不难理解诗歌最高潮部分所要表达的情感。面对重重不幸, 诗人在漫漫长夜无法入眠, 他在想些什么呢?于是很自然地引出:“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此时杜甫最需要什么呢?房子。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最需要遮风挡雨处所的人, 却盼望着有千万间安稳如山的宽广屋宇, 不是给自己, 而是“大庇天下寒士”。他想得多么周到, 他的胸怀多么无私!可是这样的屋宇在哪里?什么时候才能出现啊?安得, 是说哪里才能得到;何时, 是说什么时候才能得到。诗人的愿望是那么强烈那么迫切, 但是他又实在没有办法!美好的愿望和无情的现实构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于是诗人发出了绝决的誓言, 愿用“吾庐独破受冻死”来换取“眼前突兀见此屋”。多么可贵的自我牺牲精神!最后一节议论抒情, 表达了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而死, 换来天下寒士风雨不动安稳如山的幸福生活的博大宽广的胸怀, 情真意切, 感人至深。诗人超人一等的博大胸襟, 将个人与社稷命运紧密相连的高度社会责任感, 正是这首诗最大的艺术价值所在。这里教师的引导只要巧妙得当, 学生通过深情的朗读、深入地品味, 自能把握前后两个层次间的递进关系, 也能感悟诗人真挚而饱满的情感。至此, “杜甫是怎样的一个人?”的问题也明明白白了。他心系苍生、悲悯天下, 是一位有着推己及人的博大胸襟、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和忧国忧民的动人情怀的伟大诗人。杜甫之所以被后人尊为“诗圣”, 原因即在于此, 杜甫的这首诗之所以光焰万丈, 千古不朽, 原因就在于此。

上一篇:非言语指导下一篇:分析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