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导(精选12篇)
操作指导 篇1
精馏塔的开停车操作是化工领域最复杂的操作之一, 是典型的动态变化过程, 具有动态特性复杂、操作工况变化大和过程变量之间关联性强的特点[1]。因此, 精馏塔的操作不仅步骤繁琐、需要操作人员具有深厚的相关的专业知识, 而且要求操作人员长时间密切关注装置的运行状态[2]。人的失误, 设备、工艺及控制系统等因素等非正常状况都可能引发事故[3], 所以必须保证精馏塔开停车过程操作中的绝对正确性。
精馏过程的研究经历了相当长的发展时期。在国内较早时期的化工原理仿真软件中, 浙江工业大学的郑祖铭老师在20世纪90年代开发的精馏实验仿真系统比较具有代表性[4], 2009年北京东方仿真软件公司和天津大学合作开发了化工原理实验仿真软件[5], 两款软件都有侧重点, 但单纯把人工智能应用到精馏过程的DCS仿真系统中, 开发可移植的智能指导系统却未见报道。
笔者提出的精馏过程智能指导系统是以专家系统CLIPS语言为基础, 用于技术人员在进行开停车操作练习时的实时指导。该指导系统利用CLIPS强大的推理和表示功能开发专家系统的知识库和推理机部分, 利用VC2005开发人机交互界面和与外界进行数据交换, 给操作人员在操作过程的任一时刻提出指导和解释, 在开停车过程中较好地辅助工艺人员操作, 确保开停车过程的顺利进行。主要介绍精馏塔智能指导系统的开发方法和过程, 给出软件的组成和每部分的功能, 规则和规则库的创建, 对规则库修改、增加和删除管理, 并以以脱丙烷精馏塔为例, 说明其实际应用情况。
1 系统开发
1.1 整体结构
精馏塔智能指导系统由CLIPS知识库、实时数据采集及专家指导意见等组成, 如图1所示。知识库中存储了大量以规则形式存在的领域专家的经验知识和已知事实, 通过采集的实时数据决定在每个控制信息下要触发的规则, 并给出相应的指导意见。运行该操作指导系统, 首先要运行精馏塔的DCS仿真系统;其次加载专家系统引擎和CLIPS文件;然后从DCS仿真系统中获取实时数据;最后系统会判断需触发的规则并给出指导信息。
1.2 规则的建立
精馏塔智能指导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对精馏塔开停车过程中设备开启顺序和工况参数的监视和指导, 这就需要把开停车步骤条理化, 如果用诸如C语言等编程, 过程会非常复杂, 而且也达不到预期的理想效果。而基于规则的CLIPS专家系统的设计开发, 则可以满足这些需要。
CLIPS采用的是产生式规则系统, 每条规则都是“if (某条件成立) , then (某结论成立) ”的形式[6]。这就要求把精馏塔的开停车步骤整理成“条件-行动”式。精馏塔的开车过程包括4部分:系统 (储罐和精馏塔) 氮气置换;储罐进料;精馏塔进料和升温;精馏塔出料并使之运行平稳。以储罐氮气置换为例, 建立规则, 这时所有阀门和泵处于关停状态。根据工艺和操作经验, 把充氮过程整理成“if…then…”形式, 具体如下:
Rule1如果放空管线手阀打开, 那么可以打开充氮阀
Rule2如果充氮阀和放空手阀打开, 那么充氮开始, 注意氧气变化
Rule3如果氧气含量小于1%, 那么可以关闭氮气阀和放空阀
Rule4如果氮气阀和放空阀关闭, 那么充氮结束, 可以进行下一步
Error1如果充氮阀关或原料阀开, 那么就给出错误警告, 提示关闭充氮阀
前4个规则是顺序执行的, 也就是说, 只有Rule1被激发, 且满足Rule2的条件时, 才会执行Rule2。通过这种规则的建立, 使得操作提示也按顺序完成。如果充氮过程中打开放空手阀后, 没有打开充氮阀, 而是打开了原料阀, 这时便会触发Error1, 给出相应的警告。错误规则没有严格的触发顺序, 只有在进行错误操作时才会给出相应的提示。
精馏塔操作指导中的主要变量包括进料泵、回流泵、采出泵、预热器、冷凝器、再沸器、进料阀、塔顶回流阀、塔釜采出阀、储罐充氮阀、塔充氮阀、储罐放空阀、回流罐放空阀、储罐瓦斯手阀、回流罐瓦斯手阀, 皆为开/关量;其余为高/适中状态, 包括储罐液位、精馏塔液位和回流罐液位。充氮过程的规则如下:
Rule1储罐充氮阀关/储罐放空阀关, 准备对进料罐充氮气
Rule2储罐充氮阀关/储罐放空阀开, 可以打开储罐充氮阀开始充氮气
Rule3储罐充氮阀开/储罐放空阀开, 开始充氮气, 注意储罐中氧气的含量变化;充氮结束时需关闭储罐充氮阀和储罐放空阀
Rule4储罐充氮阀关/储罐放空阀开, 则关闭储罐放空阀
Rule5储罐充氮阀关/储罐放空阀关, 则第一阶段充氮完成, 可以开始下一阶段的氮气置换, 先打开塔顶的放空阀和回流罐放空阀
Rule6塔充氮阀关/回流罐放空阀开, 则打开塔充氮阀, 精馏塔开始充氮
Rule7塔充氮阀开/回流罐放空阀开, 注意观察塔顶和回流罐中的氧气含量变化, 精馏塔充氮结束先关闭塔充氮阀
Rule8塔充氮阀开/回流罐放空阀关, 关闭回流罐放空阀
Rule9塔充氮阀关/回流罐放空阀关, 充氮完成
在CLIPS中, 规则的开头包括3个部分, 即关键词defrule、规则名和可选的注释字符串, 其一般格式为:
1.3 规则库的设计
知识库是实现系统高智能运行的关键, 用于存放由知识获取程序所获取的专家知识[7]。为了实现推理机和解释机的快速高效运行, 知识库分为便于解释机读写的专家知识数据库主便于推理机推理的专家系统规则库。专家系统规则库为用于存储CLIPS规则的.clp文件, 方便推理机进行规则的调用。
精馏塔开停车指导系统设计的重点在于设置CLIPS规则库, 建立规则库之前必须先进行模板的自定义。如, 开车规则库的模板定义为:
CLIPS知识库触发规则实现推理的过程不能缺少输入输出, 输入是触发规则的前提条件, 输出的则是推理结果。而在CLIPS知识库中这种能被有效识别的输入则称为事实。没有事实的输入, CLIPS知识库就无法启动推理。因此, 事实的建立是进行CLIPS推理的前提条件。事实以deffacts开头, 其定义格式如下:
在规则库中, 有时一个事实可以同时触发多个规则, 为此需要对已触发的规则进行标记, 然后修改其触发状态, 使之成为触发其他规则的一个条件。标志变量的模板定义如下:
比如, 对充氮过程的rule1进行标记, 并对其触发状态进行修改, 语句如下:
其中flags 0表示rule1未触发, flag1表示已触发。
2 仿真应用
精馏塔智能指导系统采用Visual和CLIPS语言混合编程技术, 并不依赖具体精馏塔开停车的数学模型, 对于不同的化工装置和物料, 只需更新知识库即可实现对开停车过程的智能指导, 具有很好的可移植性。此指导系统是基于仿真软件开发的, 现以脱丙烷精馏塔仿真为例来介绍其具体应用。
2.1 脱丙烷精馏塔工艺流程
脱丙烷精馏是气体分馏装置的一部分, 其功能是将液化石油气中的C2、C3组分与C4组分分离, 其工艺流程如图2所示。
来自催化裂化装置的液化石油气经脱硫处理后进入脱丙烷流程, 来料首先进入储罐D-701, 由脱丙烷塔进料泵P-701A/B抽出, 流经脱丙烷塔进料加热器E-701时, 用来自催化裂化装置吸收-稳定系统的稳定汽油加热至79℃, 之后进入脱丙烷塔C-701, 从塔顶得到C2和C3的混合物, 塔釜得到各种C4的混合物。塔顶汽相物料经脱丙烷塔顶空冷器EC-701冷凝后进入回流罐D-702, 罐内的液体一部分用脱丙烷塔回流泵P-702A/B抽出作为回流液送回塔顶, 另一部分用采出泵P-703A/B抽出送至脱乙烷塔。C-701塔釜液相物料一部分流经再沸器E-702被低压蒸汽加热汽化后返回塔釜, 另一部分液相物料则作为塔釜产品由塔压送往脱丁烷塔。
2.2 操作指导分析
智能指导系统的界面要求简洁友好, 这就要求把复杂的DCS图转化为简单的流程图, 只保留关键设备、泵和阀门, 并对其进行组态, 组态框中输入其对应设备的ID号, 并且每个设备都必须有对应的ID号。
使用智能指导系统时, 首先打开精馏塔的DCS仿真软件, 将指导系统与DCS相连接, 获取仿真实时数据, 获取成功后的画面如图3所示, 因为此时所有的阀还处于关闭状态, 所以界面出现第一步指导信息, 提示操作人员应该先打开储罐放空阀, 准备充氮气。操作人员执行之后, 接着提示开始充氮气, 请注意D-701中氧气的含量变化。这样, 在指导信息的详细提示下, 操作人员即可快速准确地完成精馏塔的开车过程。
图4为操作指导信息界面, 操作人员在DCS中每执行一步, 指导系统就会有相应的提示。如果操作错误, 就会给出警告, 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例如, 操作人员在还没有进行系统充氮时, 就打开了原料阀, 这时就会给出相应的报警提示:警告请不要打开原料阀, 先进行设备充氮, 执行上一步骤。进行氮气置换时, 氧气含量达到1%以下才算置换合格, 如果氧气含量达标之前就关闭充氮阀, 也会触发报警提示:充氮未完成, 请不要关闭充氮阀。只有当一切符合条件之后, 才会提示下一步的动作。
精馏塔的进料温度要稳定在79℃左右, 这就需要对预热器E-701有严格的控制。当打开预热器时, 指导系统会时刻监视原料温度的变化, 当温度还未达到79℃就打开D-702的瓦斯手阀, 这时指导系统就会给出错误提示:原料温度未达到79℃, 请关闭瓦斯手阀。如果温度超过了79℃, 系统就会马上给出警告:原料温度已超过79℃, 请减少热量输入。只有当温度稳定在79℃左右时, 指导系统才会给出正确的提示, 继续执行开车步骤。
3 结束语
笔者以脱丙烷塔为例, 设计精馏过程智能指导系统, 将精馏开停车过程转换为以CLIPS语言表达的规则库, 实现了用户界面与CLIPS推理机间的信息传递, 完成了对精馏装置开停车过程的智能指导。仿真测试结果表明:该指导系统简单方便, 反馈效果准确, 能够及时指出错误操作, 并给予正确的指导信息, 达到了实时安全指导的目的。但是, 软件还有待完善, 需补充多方位错误操作提示功能, 同时进一步扩充规则库。
参考文献
[1]付饶, 穆彦军.精馏操作技术的研究[J].山东化工, 2013, 42 (5) :137~138.
[2]王振恒.化工过程开车过程故障诊断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化工大学, 2009.
[3]谢慧明.基于人工智能的精馏实验导师系统[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 2011.
[4]Fan X H, Wang Y, Chen X L, et al.Mathematical Models and Expert System for Grate-kiln Process of Iron Ore Oxide Pellet Production (PartⅡ) :Rotary Kiln Process Control[J].中南大学学报 (英文版) , 2012, 19 (6) :1724~1727.
[5]肖应旺.基于软测量的化工精馏过程推断控制策略[J].控制工程, 2012, 19 (2) :301~306.
[6]谭大鹏, 李培玉, 潘晓弘, 等.基于CLIPS的故障诊断专家系统开发环境[J].浙江大学学报 (工学版) , 2009, 43 (2) :240~243, 393.
[7]韦洪龙, 田文德, 李传坤, 等.基于CLIPS的开停车指导系统研究与应用[J].化工自动化及仪表, 2014, 41 (2) :191~194.
操作指导 篇2
实验1显微镜的使用
实验2制作临时玻片
实验3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结构 实验4
实验5
实验6
实验7
实验8
实验9
实验10
实验11
实验12
实验13
实验14
实验15
实验16
常用仪器与基本操作分类指导 篇3
一、仪器用途
1.现有下列仪器:
(1)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时用__________________洗涤试管应使用__________________(填仪器名称)。
(2)若利用上述仪器进行实验:溶解氯化钠时还需要添加的仪器是______;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还需要的铁制仪器是____________。
分析 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用量筒,而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则用胶头滴管。烧杯可用作配制溶液和较大量试剂的反应容器。试管刷用来刷洗玻璃仪器,如试管。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器具。铁架台用于固定和支持各种仪器,常用于加热、过滤等实验操作。玻璃棒用于搅拌、过滤或转移液体。
答案 (1)胶头滴管;试管刷(2)玻璃棒;铁架台(带铁夹)
点拨 试管、试管夹、玻璃棒、酒精灯、滴管、铁架台、烧杯、量筒、集气瓶是化学实验中的常用仪器,我们应熟练掌握这些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
二、药品取用
2.学习化学我们要经常做实验。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分析 取用药品时要遵循“三不”原则,即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实验剩余的药品要放入指定容器内,不能放回原瓶。
答案选D。
3.刚接触化学实验,张琳同学对基本操作还不是非常熟悉。她完成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一项是()
分析托盘天平用于称量固体药品的质量,使用时,称量物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即“左物右码”。取用细口瓶中的药液时,瓶塞要倒放在桌上,标签朝手心,瓶口紧挨着试管口。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试剂用滴管,且滴管须悬空放在试管上方,不要接触试管壁,也不要伸入试管中。量筒用来量度液体药品的体积,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答案选C。
点拨涉及药品取用的知识点较多。我们要掌握取用药品的原则、多余药品的处理方法,还要学会取用固体、液体药品的操作,并掌握托盘天平、量筒、胶头滴管等仪器的使用方法。
三、物质加热
4.具备基本的实验技能是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下列有关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分析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三个“禁止”: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给液体加热可以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但烧杯、烧瓶应放置在石棉网上加热。给试管里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要倾斜一定角度,试管口不可朝着自己和有人的方向。
答案选C。
点拨加热时,除掌握上述知识外,还要注意玻璃仪器外壁不能有水,玻璃容器的底部不能跟灯芯接触,先预热再集中加热。
四、仪器连接
5.王鹏同学是某校科技兴趣小组的积极分子,喜爱动手做各种化学实验。但在下列操作中有一项是不正确的,该项是()
A.把试管放在实验台上再使劲塞进橡皮塞
B.先用水把玻璃管口润湿,再稍稍用力将其插入胶皮管
C.按由下向上,从左往右的顺序连接各种仪器
D.实验结束后拆下装置,将要洗涤的仪器洗涤干净
分析往试管口塞橡皮塞时,左手拿试管,右手拿橡皮塞慢慢转动,塞进试管口,切不可把试管放在实验台上再使劲塞进橡皮塞,因为这样做容易压破试管。
答案选A。
点拨将玻璃管插入橡皮塞或胶皮管时,都要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润湿,且手要抓住插入端的玻璃管,以免玻璃管折断。
五、洗涤仪器
6.请指出李雯同学在一次实验考核中出现的错误操作()
A.用试管刷刷洗试管内壁不易洗掉的物质
B.将洗净的试管倒放在试管架上
C.滴瓶上的滴管用过后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
D.玻璃仪器洗净后,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分析用过的滴管要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以备再用。严禁用未经清洗的滴管再吸取别的试剂。但滴瓶上的滴管与滴瓶要配套使用,“专管专用”,因此使用后没有必要再用水冲洗。
答案选C。
点拨每次实验完成后,将玻璃仪器洗涤干净是良好的习惯,但洗涤方法要正确。此外,还必须做到该洗则洗,该洗时才能洗,如烧得很热的玻璃容器就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
六、操作顺序
7.初中化学实验中,有许多涉及操作上“先”与“后”的问题,如果把“先”与“后”顺 序颠倒,就会影响实验效果或导致事故的发生。试写出下列几种情况的“先”与“后”。
(1)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药品,____________。
(2)实验室制取气体,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 托盘天平用于粗略地称量固体药品的质量。在称量前先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处,检查天平是否平衡。如果天平未达到平衡,调节左、右的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天平平衡后,在左盘放称量物,右盘放砝码,然后通过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记录所加砝码和游码的质量。凡是制取气体的实验,都必须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只有在确认装置不漏气的前提下才能装入药品进行实验。
答案(1)先调平,再称量(2)先检查气密性,再装药品
点拨按照规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操作是实验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如物质加热时,要先预热再集中加热;过滤时,要先静置后过滤;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结束时,应先从水槽中移出导管,然后再熄灭酒精灯。
练习:
1.过滤是化学实验中的一项重要基本操作,其中不需要使用的仪器是()
A.量筒B.漏斗C.烧杯D.玻璃棒
2.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
A.用镊子夹取块状的药品
B.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先加小砝码,再加大砝码
C.将盛有液体药品的试管固定在酒精灯外焰处加热
D.没有说明药品用量时,液体取1mL~2 mL,固体取1g~2 g
3. .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或事故处理,正确的是 ()
A.为安全起见,用剩的药品丢弃到水池中
B.酒精灯打翻着火,用湿抹布扑盖
C.喝少量的某无色液体,看是酸味还是无味
D.用干净的纸将用过的药匙擦拭干净
(参考答案:1.A2.A3.B)
指导学具操作, 促进思维发展 篇4
关键词:学具操作,思维发展,课程标准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 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已经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本文就如何通过学具操作, 使学生既获得知识, 又促进思维及有关的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提高运用学具意识, 促进思维发展
例题:“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①第一行摆6朵小红花, 第二行与第一行摆同样多。 (怎么摆, 为什么这样摆?) ②第一行摆5朵小红花, 第二行先摆与第一行同样多的, 再多摆2朵。 (第二行与第一行比哪个多, 多几多?第二行一共有几朵?) ③第一行摆4朵小红花, 第二行比第一行多摆3朵。 (怎么摆, 为什么要这样摆?) ④教师左手拿3支铅笔, 背着右手问学生, 右手的铅笔数比左手多2支, 右手有几支? (你是怎样知道右手有5支的, 并出示右手验证。) ⑤演示:上排6颗五角星, 下排 (盖住) 比第一批多4颗星, 下排有几颗? (你是怎么想的?口述:比6颗多4颗是10颗。列式:6+4=10 (颗) 。
通过例题可以看出, 运用学具操作不是直接向学生说明某一数学概念和计算方法, 而是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去探索和发现数学的规律性东西。这样, 不仅使学生迅速地获取了应该获得的知识, 而且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发展。为使学生在学具操作活动中既学知识又发展智能, 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遵循一定程序和规则进行操作活动
学习时的操作和观察, 都是有意义的、有计划的活动。在指导学生操作前, 教师要精心设计操作的步骤, 规定操作程序和规则, 还要设计学生观察和思考的问题。必要时, 还可以组织几个学生进行预演性操作, 以便发现学生操作中可能碰到的困难, 或者发现操作中有什么技巧问题。比如, 在学习“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时, 学生的操作体现出了一个“先做什么, 接着做什么, 最后做什么”的渐进过程, 学生完成的是一个从感觉到知觉, 再到建立牢固表象的认识过程 (学生不看教师右手, 也能想象到是10支铅笔) 。这样做, 可以引导学生按程序和规则, 有目的、有次序、有条理地去进行观察和思考。
2.加强观察、思维、表达的联系
我们知道, 操作是学生手与眼的协同活动。动手操作的信息, 即对数学材料的动态感知过程, 必须通过仔细的观察活动才能准确输入大脑, 促进抽象思维, 形成数学概念、规律和方法。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伴随语言的内化过程而内化。因此, 在指导学生操作时, 必须把动手操作同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叙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才能促进感知有效的内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 从而深刻理解知识的本质意义。比如, 前面列举的“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一例中设计的操作活动中, 每一次每一组摆的个数和方式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便于学生通过观察去发现这些摆法中的共同特点, 然后经过思考, 才发现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用加法计算 (6+4=10) , 从而为后面接着学习应用题做好了必要的铺垫和准备。由于有了充分的直观经验做支柱, 学生对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用加法计算理解得就更清楚, 更深刻了。
3.重视操作活动的过程
小学生学习数学, 乐以直观, 停以表面, 若以深入思考探究, 要使学生在操作中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独立性, 教师的继续指导和启发是至关重要的。在操作活动中, 教师除了面向全体认真组织, 如注意操作的秩序、纪律, 控制操作的时间等以外, 还要来回巡视指导, 具体了解哪些学生还不会按规则操作, 是否有代表性的问题要提出来引起大家的注意, 特别要及时掌握操作过程的反馈信息, 以便为后面的总结积累材料。在操作结束时,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根据操作中获得的具体形象和动态表象展开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活动, 形成概念、规律和方法。
二、指导运用学具方法, 促进思维发展
在课堂上设计、安排和组织操作活动, 可以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体现结构性
所谓的结构性, 就是提供的材料 (学具) 彼此联系又相互区别, 反映不同的事物或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 而不是一些具有特殊性的材料。比如, 认识10以内的数时, 提供给学生的不仅有小棒、小圆片、三角片等, 还可以有直尺和内含实物图的韦恩图等;认识11~20以内的数, 提供给学生的小棒, 是20根, 不是19根或21根, 而且要求学生先把10根捆成一捆;探求三角形内角和, 提供给学生的不是一种三角形, 更不是几个特殊的三角形, 而是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任意三角形。
2.体现可操作性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认知过程, 是一种系统行为。操作前, 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明白操作的目标, 即研究什么事物, 观察什么现象, 或者分析什么关系等, 然后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用清楚的语言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操作要求, 提示操作的方法。
3.寻求针对性
学生操作是一种手脑并用并密切沟通, 把外部活动系列转化为内部语言形态的内化方式。因此, 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指导学生在操作中伴以思维和语言的表达, 使每一个人都要考虑怎样把操作的过程、看到的现象以及自己的想法同大家交流。
4.具备条理性
归结是在众议情况下精选出共同的条理性认识, 即从表象中归纳、抽象、概括出一般的计算方法, 公式法则、性质定量等, 真正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和飞跃。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归结时, 一般可以安排这样的程序: (1) 选定一种最佳方案或是得到大家认为是真实的认识; (2) 用学生的语言加以描述; (3) 读书, 校正或验证自己的认识; (4) 结合实例或在标准情况下进行尝试运用。比如, 上面说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 归结可以得到“拆小数, 补大数, 先凑十, 再加几”的方法。抽象的算式形如9+2=9+1+1=10+1=11, 8+3=8+2+1=10+1=11等。又如, 开始学乘法的意义, 要从若干个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里, 逐步改写成“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和”过渡到一个新的概念化认识:被乘数×乘数=积。
高考化学实验操作指导 篇5
一.中学化学实验操作中的七原则
掌握下列七个有关操作顺序的原则,就可以正确解答“实验程序判断题”。
1.“从下往上”原则。以Cl2实验室制法为例,装配发生装置顺序是:放好铁架台→摆好酒精灯→根据酒精灯位置固定好铁圈→石棉网→固定好圆底烧瓶。
2.“从左到右”原则。装配复杂装置遵循从左到右顺序。如上装置装配顺序为:发生装置→集气瓶→烧杯。
3.先“塞”后“定”原则。带导管的塞子在烧瓶固定前塞好,以免烧瓶固定后因不宜用力而塞不紧或因用力过猛而损坏仪器。
4.“固体先放”原则。上例中,烧瓶内试剂MnO2应在烧瓶固定前装入,以免固体放入时损坏烧瓶。总之固体试剂应在固定前加入相应容器中。
5.“液体后加”原则。液体药品在烧瓶固定后加入。如上例浓盐酸应在烧瓶固定后在分液漏斗中缓慢加入。
6.先验气密性(装入药口前进行)原则。7.后点酒精灯(所有装置装完后再点酒精灯)原则。二.中学化学实验中温度计的使用分哪三种情况以及哪些实验需要温度计1.测反应混合物的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需要测出反应混合物的准确温度,因此,应将温度计插入混合物中间。①测物质溶解度。②实验室制乙烯。
2.测蒸气的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多用于测量物质的沸点,由于液体在沸腾时,液体和蒸气的温度相同,所以只要测蒸气的温度。①实验室蒸馏石油。②测定乙醇的沸点。3.测水浴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往往只要使反应物的温度保持相对稳定,所以利用水浴加热,温度计则插入水浴中。①温度对反应速率影响的反应。②苯的硝化反应。三.常见的需要塞入棉花的实验有哪些需要塞入少量棉花的实验:
加热KMnO4制氧气制乙炔和收集NH3其作用分别是:防止KMnO4粉末进入导管; 防止实验中产生的泡沫涌入导管;防止氨气与空气对流,以缩短收集NH3的时间。
四.常见物质分离提纯的10种方法
1.结晶和重结晶:利用物质在溶液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如NaCl,KNO3。
2.蒸馏冷却法:在沸点上差值大。乙醇中(水):加入新制的CaO吸收大部分水再蒸馏。3.过滤法:溶与不溶。4.升华法:SiO2(I2)。5.萃取法:如用CCl4来萃取I2水中的I2。
6.溶解法:Fe粉(A1粉):溶解在过量的NaOH溶液里过滤分离。
7.增加法:把杂质转化成所需要的物质:CO2(CO):通过热的CuO;CO2(SO2):通过NaHCO3溶液。
8.吸收法:除去混合气体中的气体杂质,气体杂质必须被药品吸收:N2(O2):将混合气体通过铜网吸收O2。
9.转化法:两种物质难以直接分离,加药品变得容易分离,然后再还原回去:Al(OH)3,Fe(OH)3:先加NaOH溶液把Al(OH)3溶解,过滤,除去Fe(OH)3,再加酸让NaAlO2转化成A1(OH)3。
五.常用的去除杂质的方法10种
1.杂质转化法:欲除去苯中的苯酚,可加入氢氧化钠,使苯酚转化为酚钠,利用酚钠易溶于水,使之与苯分开。欲除去Na2CO3中的NaHCO3可用加热的方法。2.吸收洗涤法:欲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氯化氢和水,可使混合气体先通过饱和碳酸氢钠的溶液后,再通过浓硫酸。
3.沉淀过滤法:欲除去硫酸亚铁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硫酸铜,加入过量铁粉,待充分反应后,过滤除去不溶物,达到目的。
4.加热升华法:欲除去碘中的沙子,可用此法。5.溶剂萃取法:欲除去水中含有的少量溴,可用此法。
6.溶液结晶法(结晶和重结晶):欲除去硝酸钠溶液中少量的氯化钠,可利用二者的溶解度不同,降低溶液温度,使硝酸钠结晶析出,得到硝酸钠纯晶。
7.分馏蒸馏法:欲除去乙醚中少量的酒精,可采用多次蒸馏的方法。
8.分液法:欲将密度不同且又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分离,可采用此法,如将苯和水分离。
9.渗析法:欲除去胶体中的离子,可采用此法。如除去氢氧化铁胶体中的氯离子。
10.综合法:欲除去某物质中的杂质,可采用以上各种方法或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六.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的“不”15例
1.实验室里的药品,不能用手接触;不要鼻子凑到容器口去闻气体的气味,更不能尝结晶的味道。
2.做完实验,用剩的药品不得抛弃,也不要放回原瓶(活泼金属钠、钾等例外)。
3.取用液体药品时,把瓶塞打开不要正放在桌面上;瓶上的标签应向着手心,不应向下;放回原处时标签不应向里。
4.如果皮肤上不慎洒上浓H2SO4,不得先用水洗,应根据情况迅速用布擦去,再用水冲洗;
若眼睛里溅进了酸或碱,切不可用手揉眼,应及时想办法处理。
5.称量药品时,不能把称量物直接放在托盘上;也不能把称量物放在右盘上;加法码时不要用手去拿。
6.用滴管添加液体时,不要把滴管伸入量筒(试管)或接触筒壁(试管壁)。
7.向酒精灯里添加酒精时,不得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得少于容积的1/3。
8.不得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对点另一只酒精灯;熄灭时不得用嘴去吹。
9.给物质加热时不得用酒精灯的内焰和焰心。
10.给试管加热时,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切不可使试管口对着自己或旁人;液体的体积一般不要超过试管容积的1/3。
11.给烧瓶加热时不要忘了垫上石棉网。
12.用坩埚或蒸发皿加热完后,不要直接用手拿回,应用坩埚钳夹取。
13.使用玻璃容器加热时,不要使玻璃容器的底部跟灯芯接触,以免容器破裂。烧得很热的玻璃容器,不要用冷水冲洗或放在桌面上,以免破裂。
14.过滤液体时,漏斗里的液体的液面不要高于滤纸的边缘,以免杂质进入滤液。
15.在烧瓶口塞橡皮塞时,切不可把烧瓶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烧瓶。
七.化学实验中的先与后22例
1.加热试管时,应先均匀加热后局部加热。
2.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先拿出导管后撤酒精灯。
3.制取气体时,先检验气密性后装药品。
4.收集气体时,先排净装置中的空气后再收集。
5.稀释浓硫酸时,烧杯中先装一定量蒸馏水后再沿器壁缓慢注入浓硫酸。
6.点燃H2、CH4、C2H4、C2H2等可燃气体时,先检验纯度再点燃。
7.检验卤化烃分子的卤元素时,在水解后的溶液中先加稀HNO3再加AgNO3溶液。
8.检验NH3(用红色石蕊试纸)、Cl2(用淀粉KI试纸)、H2S[用Pb(Ac)2试纸]等气体时,先用
蒸馏水润湿试纸后再与气体接触。
9.做固体药品之间的反应实验时,先单独研碎后再混合。
10.配制FeCl3,SnCl2等易水解的盐溶液时,先溶于少量浓盐酸中,再稀释。
11.中和滴定实验时,用蒸馏水洗过的滴定管先用标准液润洗后再装标准掖;先用待测液润
洗后再移取液体;滴定管读数时先等一二分钟后再读数;观察锥形瓶中溶液颜色的改变时,先等半分钟颜色不变后即为滴定终点。
12.焰色反应实验时,每做一次,铂丝应先沾上稀盐酸放在火焰上灼烧到无色时,再做下一次实验。
13.用H2还原CuO时,先通H2流,后加热CuO,反应完毕后先撤酒精灯,冷却后再停止通H2。
14.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先用烧杯加蒸馏水至容量瓶刻度线1cm~2cm后,再改用胶
头滴管加水至刻度线。
15.安装发生装置时,遵循的原则是:自下而上,先左后右或先下后上,先左后右。
16.浓H2SO4不慎洒到皮肤上,先迅速用布擦干,再用水冲洗,最后再涂上3%一5%的 NaHCO3
溶液。沾上其他酸时,先水洗,后涂 NaHCO3溶液。
17.碱液沾到皮肤上,先水洗后涂硼酸溶液。
18.酸(或碱)流到桌子上,先加 NaHCO3溶液(或醋酸)中和,再水洗,最后用布擦。
19.检验蔗糖、淀粉、纤维素是否水解时,先在水解后的溶液中加NaOH溶液中和H2SO4,再
加银氨溶液或Cu(OH)2悬浊液。
20.用pH试纸时,先用玻璃棒沾取待测溶液涂到试纸上,再把试纸的颜色跟标准比色卡对比,定出pH。
21.配制和保存Fe,Sn等易水解、易被空气氧化的盐溶液时;先把蒸馏水煮沸赶走O2,再溶解,并加入少量的相应金属粉末和相应酸。
22.称量药品时,先在盘上各放二张大小,重量相等的纸(腐蚀药品放在烧杯等玻璃器皿),再放药品。加热后的药品,先冷却,后称量。
八.实验中导管和漏斗的位置的放置方法
在许多化学实验中都要用到导管和漏斗,因此,它们在实验装置中的位置正确与否均直接影响到实验的效果,而且在不同的实验中具体要求也不尽相同。下面拟结合实验和化学课本中的实验图,作一简要的分析和归纳。
1.气体发生装置中的导管;在容器内的部分都只能露出橡皮塞少许或与其平行,不然将不利于排气。
2.用排空气法(包括向上和向下)收集气体时,导管都必领伸到集气瓶或试管的底部附近。这样利于排尽集气瓶或试管内的空气,而收集到较纯净的气体。
3.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导管只需要伸到集气瓶或试管的口部。原因是“导管伸入集气瓶和试管的多少都不影响气体的收集”,但两者比较,前者操作方便。
4.进行气体与溶液反应的实验时,导管应伸到所盛溶液容器的中下部。这样利于两者接触,充分反应。
5.点燃H2、CH4等并证明有水生成时,不仅要用大而冷的烧杯,而且导管以伸入烧杯的1/3
为宜。若导管伸入烧杯过多,产生的雾滴则会很快气化,结果观察不到水滴。
6.进行一种气体在另一种气体中燃烧的实验时,被点燃的气体的导管应放在盛有另一种气体的集气瓶的中央。不然,若与瓶壁相碰或离得太近,燃烧产生的高温会使集气瓶炸裂。
7.用加热方法制得的物质蒸气,在试管中冷凝并收集时,导管口都必须与试管中液体的液面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以防止液体经导管倒吸到反应器中。
8.若需将HCl、NH3等易溶于水的气体直接通入水中溶解,都必须在导管上倒接一漏斗并使
漏斗边沿稍许浸入水面,以避免水被吸入反应器而导致实验失败。
9.洗气瓶中供进气的导管务必插到所盛溶液的中下部,以利杂质气体与溶液充分反应而除尽。供出气的导管则又务必与塞子齐平或稍长一点,以利排气。
10.制H2、CO2、H2S和C2H2等气体时,为方便添加酸液或水,可在容器的塞子上装一长颈漏
斗,且务必使漏斗颈插到液面以下,以免漏气。2+2+
11.制Cl2、HCl、C2H4气体时,为方便添加酸液,也可以在反应器的塞子上装一漏斗。但由
于这些反应都需要加热,所以漏斗颈都必须置于反应液之上,因而都选用分液漏斗。
九.特殊试剂的存放和取用10例
1.Na、K:隔绝空气;防氧化,保存在煤油中(或液态烷烃中),(Li用石蜡密封保存)。用镊子取,玻片上切,滤纸吸煤油,剩余部分随即放人煤油中。
2.白磷:保存在水中,防氧化,放冷暗处。镊子取,并立即放入水中用长柄小刀切取,滤纸吸干水分。
3.液Br2:有毒易挥发,盛于磨口的细口瓶中,并用水封。瓶盖严密。
4.I2:易升华,且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应保存在用蜡封好的瓶中,放置低温处。
5.浓HNO3,AgNO3:见光易分解,应保存在棕色瓶中,放在低温避光处。
6.固体烧碱:易潮解,应用易于密封的干燥大口瓶保存。瓶口用橡胶塞塞严或用塑料盖盖紧。
7.NH3•H2O:易挥发,应密封放低温处。
8.C6H6、、C6H5—CH3、CH3CH2OH、CH3CH2OCH2CH3:易挥发、易燃,应密封存放低温处,并远离
火源。
9.Fe2+盐溶液、H2SO3及其盐溶液、氢硫酸及其盐溶液:因易被空气氧化,不宜长期放置,应
现用现配。
10.卤水、石灰水、银氨溶液、Cu(OH)2悬浊液等,都要随配随用,不能长时间放置。
十.中学化学中与“0”有关的实验问题4例
1.滴定管最上面的刻度是0。2.量筒最下面的刻度是0。
3.温度计中间刻度是0。4.托盘天平的标尺中央数值是0。
十一.能够做喷泉实验的气体
NH3、HCl、HBr、HI等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均可做喷泉实验。其它气体若能极易溶于某液体中
操作指导 篇6
一、探索操作过程中教师的巡视指导不到位
1、缺乏目的性。1)教师目的意识不强,巡视指导流于形式,失去价值。2)不少青年教师不知道巡视指导如何进行,不明白自己该做什么。
2、缺乏过程性。如一位青年教师执教的大班科学《巧提沙》这一课,在操作的过程中他也在有意识地关注孩子,但是他关注的是孩子是否想到了办法,是否能用老师提供的材料成功地将一杯沙提起来。然后该教师对孩子的引导语始终是:“你成功了吗?”导致孩子只要将沙提起来就很高兴。这样的指导只关注结果上的呈现,而忽视了科学探索的过程的重要性,本活动中孩子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没有去思考提沙的方法,整理表述的语言,只要将沙提起来任务就完成了,这对幼儿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是不利的。
3、缺乏有效性。1)介入的时机不正确。如在科学活动《纸桥》中,两位幼儿正在合作试验,一位幼儿在往水槽桥上方螺帽,另一位幼儿在认真地计数并记录,这时老师走过去说:“要赶紧去试试波浪桥最多能放几颗螺帽哦!”两位幼儿一听匆匆地结束了正在操作的试验,转而去对波浪桥进行试验。可能老师的原本是想提醒孩子两种桥都要进行试验,然后互相之间要进行比较,可是介入的时机不对,导致两次试验结果都不精确。2)介入的方式不正确。在现实世界中,幼儿满眼都是有趣的事情,他们会以自己的方式来尝试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但由于幼儿的能力各不相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就会不同,有的幼儿会出现重复性的行为。这些重复性行为在成人的眼中有时会被理解为缺乏创造性或是低效活动,这时教师就会忍不住对幼儿的行为加以阻止或者施与帮助。其实这是教师对幼儿学习能力的低估,是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和判断幼儿。
4、缺乏聚焦于扫描。由于教师受自身教学能力的限制或受观察探索主题的限制,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幼儿探索操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或针对幼儿的探索操作情况提出更高的要求。请幼儿展示汇报探索的结果,往往也是随机请的,展示出现的情况是类同的,缺乏一定的代表性。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1、幼儿的探究活动远离目标时,教师应适时提醒,让幼儿明确探索的任务。2、当幼儿遇到困难以致探究无法进行时,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认识水平,化抽象为直观,给予适时、适度的帮助,使其探究活动得以继续、深化。3、当部分幼儿较快地完成任务无所事事时,教师应向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4、当幼儿不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述自己得出的结论时,教师要提供必要的帮助。5、当幼儿探索的结果出现异同时,或发现幼儿采用不同方法或最佳方法解决问题时,教师要适时提出问题,引发幼儿思考,并提供同伴交流的机会。同时,有效的引导,必须建立在幼儿的兴趣与关注点上,这样才能使有目的的教育与幼儿的兴趣点相一致,将探究活动一步步深入,最终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热情而积极的鼓励者、支持者,有效而审慎的引导者。
三、尊重个体差异是有效指导的保障
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身心发展都有差异,同一年龄阶段的幼儿身心发展也有着不同的差异,对教师的指导也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尊重个体差异就是尊重每一名幼儿。尊重个体差异的指导,决不等于个别儿童教育,每名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对能力强、喜欢展示自己行为能力的幼儿,应给予赞赏和鼓励表示对幼儿的关注;对能力差,喜欢求助老师的幼儿,应采取帮助,支持性探索方式;对喜欢向老师告状的幼儿,多采取引导性,合作性探究方式,把话题引向科学实验讨论;对情绪低落,不喜欢参与活动的幼儿应采取邀请、鼓励或激励等方式,使其积极地参与活动。
四、注重幼儿科学兴趣和科学态度的养成
科学教育首先就是要精心呵护和培植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幼儿保持探究和学习的热情,获得积极主动学习的动力机制。教师要善于把教育的出发点从教材转向幼儿,将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问题扩展成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形成科学教育活动。幼儿园科学活动成为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是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的前提,在科学教育中,决不能以牺牲幼儿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为代价来求取知识的传递和经验的获得。这主要体现在老师的评价语上。科学的结论有时是要经过不断地尝试、反复的推敲才能得到,这是一种科学的态度与品质,老师应用自己的语言来肯定孩子的这一行为,这种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就在潜移默化中植入孩子的心里了。
此外,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随时调整预定的教学目标和活动设计。教学活动计划是重要的,但绝非唯一的保障,成功的教学活动,必须更关注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幼儿会生成出最鲜活的东西,教师要注意观察、关注,要予以响应、回应,并及时调整活动计划,以顺应幼儿发展的要求。
操作指导 篇7
由全军医学影像中心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王骏与江苏大学甘泉教授主编、江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影像技术操作指导 (图示版) 》日前出版发行。
众所周知, 规范化的临床操作对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和新上岗的技术人员极为重要, 良好的职业素养从这里开始, 规范化的实习和带教不仅让人在技术上和事业上受益, 甚至影响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为此, 《医学影像技术操作指导 (图示版) 》的出版发行旨在让专业学习更为规范严格, 更为贴近工作实际, 更为有成效。鉴于此, 作者以图文对应的形式编写本操作指导书, 按照影像科室不同将本书分为X线检查、CT检查、磁共振检查、超声检查4章, 每章按照人体部位的典型技术检查精心编排内容, 供学生和新上岗的技术人员参考使用。针对学生临床实习的管理需要, 作者还专门设计了实习和操作工作笔记, 用于每日工作记录、每周总结与评价。本书特以口袋书的形式呈现, 可与工作笔记分别置于隔离衣的左右口袋, 方便随时取用。
该书旨在通过大量的图例照片, 客观全面地对临床影像操作技术进行生动描述和操作指导, 让学习者学得更有针对性、更有成效, 让施教单位管理更到位, 是医学实习生及低年资影像技术人员的高效工作手册。欲购此书者, 请将40元 (含包装费、邮费、挂号费) 寄至:南京三牌楼新门口4号7幢402室王骏, 邮编:210002。
操作指导 篇8
标准化操作, 指的是在节拍时间, 以有效的操作顺序, 在同一条件下反复进行的操作。其中节拍时间定义为该操作工序完成该工序的周期时间;操作顺序指的是该工序的操作步骤, 按照工艺的加工顺序, 要求操作工执行的每一个动作;同一条件是要求操作工在同一环境, 同一状态下, 来进行操作, 这是要求操作工做到标准化操作的前提, 必须给予操作工同一环境及外部状态, 包括设备状态, 环境及零件质量等。上海汇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作为业内知名的底盘系统集成供应商, 在制造方面一直推进标准化作业的管理, 汇众制造系统HMS也在持续更新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的要求。标准化工作的推进给企业带来了更高的生产效率, 使企业更具竞争力。
1.1 标准化操作指导书
标准化操作指导书, 也称SOS, Standard Operation Sheet。是上海汇众的一份指导现场操作工的动态标准化作业单。如图1, 这份作业单明确规定了操作做什么, 如何做及为什么要做。标准化操作指导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操作要素, 操作顺序和要素时间。
1.1.1 操作要素:操作工每个步骤需要完成的工作, 其明确了操作工具体做什么。要素中的具体要求: (1) 地址位置:要素被步行分开、一个要素只能在一个地点发生; (2) 产品分组:按产品类型进行分组。一个要素不会把两种截然不同的产品分组上的操作合并起来; (3) 选取材料、工具:当选取材料或工具与基本动作之间必须步行时, 选取工具; (4) 质量检查:原则上一份完整的SOS应至少包含两个质量检查———互检 (上料检查) 、自检 (下料检查) , 但不能笼统地写互检或自检, 要明确检查什么; (5) 工艺文件中与操作工相关或由操作工实施的所有信息必须包括。
1.1.2 操作顺序:明确操作每个动作的顺序, 操作必须按照此顺序进行操作, 不能漏步骤或跳步骤, 这些违法操作顺序的动作都可能会造成缺陷零件的产生。
1.1.3 要素时间:操作工每个步骤所需要的时间, 要素时间测定时需要注意, 要素时间最好为实际单件工时的6%左右 (但不绝对) ;时间太短或太长不利于线平衡和持续改进;后续改进可借用DOU-BLE-E软件进行修整。
1.2 工作要素表
工作要素表, 也称JES, Job Element Sheet。这份工作要素表主要是要求了每个岗位的具体动作, 它细化了SOS表中每个步骤的具体的动作要素, 把动作以图片的形式进行表述。让操作工可以按照图片的要求, 去进行每个动作的操作, 从而完成整个步骤所有的工作。在JES文件中我们需要关注两点:主要步骤和关键点
1.2.1 主要步骤。主要步骤就是图示化地将该工序的所有动作, 细化并以附图的形式完整的表述出来。对该工序的所有动作, 是工艺要求的规范的动作, 是必须要进行的动作。针对一些不标准或多余的动作必须在文件剔除。例如, 操作工为了拿取工具方便, 将工具临时放在工位器具上, 而不是放在规定的工具摆放处。这些动作不符合标准化动作的要求, 必须在培训过程中指出, 并要求操作工按照标准化进行操作。在编制主要步骤的过程中, 为了使操作工的动作能更加规范化, 所以尽可能地把动作与图片一一对应。在主要步骤上标注动作序号, 在图片上也相应地标注上序号, 这样使操作工能清晰地明白每个动作的具体要求。
1.2.2 关键点。关键点是对主要步骤的补充说明, 也是对该步骤动作的重点说明。往往在工序的操作动作中会有一些容易疏漏或重要的地方, 关键点就是要在所有动作中能识别出来, 在JES文件中注明关键内容。例如某个道序容易产生一些质量缺陷, 需要进行标注;还有些道序是尺寸检测点, 需要将一些尺寸的影响重点关注。关键点的作用就是通过文件上的说明, 将该动作可能产生的质量风险, 告知操作工, 让操作工在工作中能引起关注。往往在文件编制过程中, 会将关键点在图片上相应的位置圈出来, 从而提醒操作工注意。
2 标准化操作指导书编制技巧
(1) 步骤详细, 这里的要细化所有动作。在编制过程中, 可以通过视频拍摄和软件动作分析, 来规范各工序每个步骤的动作。在动作分析的过程中, 清晰地识别出哪些是有效的动作, 哪些是无效的动作;有效的动作是否规范;有效的动作是否还有遗漏。辨识完整所有的动作后, 整合出详细的该工序所有的有效动作, 这样就完成了该工序的动作细化及规范化的工作。 (2) 图片清晰, 把动作的要点从图片中反映出来。例如一个简单的取件的工作, 常常会以一张零件的图片作为这个取件相对应的图片, 这样就忽视了操作工从哪里取件, 取件的位置在哪里等操作工需要知晓的信息。所以应该是把取件的工位器具和对应的零件放在一张图片里面。图片的功能就是描述抽象的文字, 用形象的图片表示出来, 让人一目了然, 简洁易懂。 (3) 要求规范, 需要工艺工程师在编制文件中准确地规范每个动作。操作工因个人习惯而修改的动作, 如果不符合工艺要求, 必须予以纠正, 避免产出不合格品。如果动作不违反规则, 为了提高操作性, 应该在文件中进行修订, 使该动作规范。
3 结束语
上海汇众汽车的“精益生产”是以标准化为基础, 通过员工参与, 采取不断改进的方法, 提高制造质量, 缩短制造周期, 最终获得客户热忱的管理哲学。在上海汇众推行HMS的系统, 在每个生产基地及工厂中, 每个工位都有标准化作业单和岗位指导书, 它们是操作工工作的基本文件。像工具放在什么位置, 操作的员工是否能最直接、最有效、最便捷地取用, 也必须标准化;连操作员工取工具的动作如何最省力、最快捷、最方便都要标准化, 且标准必须持续不断地改进。
操作指导 篇9
一让学生了解学具、认识学具
现在各学段的学生人人都有一副学具, 首先我参照教科书编写意图, 详细制订了学具使用计划, 明确每种学具的功能, 根据教学内容合理搭配学具形成成熟的教学思路, 进而指导学生进行综合使用。学生在操作之前, 我指导学生先了解本节课到底需要制作哪些配套学具, 如六年级上册需要制作配套学具的课有:位置的认识、分数乘除法的认识、圆的周长和面积、轴对称图形、百分数的认识、统计图;它们在课本中的哪个章节出现等, 通过和学生一起了解学具, 学生才不会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对各种学具过于生疏, 影响操作活动的进行。所以在学期初花费一定的时间和学生一起了解学具、制作学具, 形成对学具的初步印象是很有必要的。
二使学生明确学具操作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运用学具操作有其不同的作用。在学习某些数学知识前进行的学具操作, 目的是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 为理解知识做好准备。如学习圆周率和三角形的内角和时, 让学生准备几个直径不等的圆形纸片和大小不同的三角形纸片, 通过学生的量、剪、拼、折等实践活动, 边操作边思考,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 发现规律, 得出结论。在巩固和复习知识时进行学具操作, 目的是深化所学的知识, 弄清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 如学习了“比多”“比少”应用题后, 往往会形成“比多”就加, “比少”就减的错误认识。可以通过操作, 让学生对一些易混易错的知识点加以区别, 以加深理解。
三教会学生灵活使用学具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师生互动是这种认识活动特殊性的表现之一。在操作过程中, 如果学生没有展示的空间, 没有独立的机会, 只能在老师规定的界限内按部就班地摆弄学具, 久而久之学生会感到厌烦。为此要实现师生有效互动, 教师应大胆放手, 让学生通过学具操作, 大胆发问、质疑, 共同制订操作计划, 指导学生选择适宜的学具, 如在学习了“米和厘米的认识”后, 我组织学生开展“米尺有多大的作用”的活动。调查测量分以下几部分: (1) 测量自己的课桌、文具、书本。 (2) 测量自家的家具、阳台房间等的长、宽、高。 (3) 观察家里人什么时候用到米尺。 (4) 到市场调查应用米尺的情况。通过这一活动有意识地提供给学生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 让学生获取更多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学具操作的指导步骤
第一, 操作前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小学生活泼好动, 经常没听清操作要求, 就开始摆弄 (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 , 然后在错误的操作过程中询问别人如何处理, 造成操作失败。注意抓住学生短暂的倾听时间, 尽量使用简短的语言在操作前说明要求。其中一二年级还有必要检查学具的准备情况, 最好两人一组;中年级要注意防止个别学生提前把操作设想公布出来, 避免千篇一律的操作行为;高年级可以充分地信任学生, 放手让他们按要求大胆地操作。
第二, 操作时注重细节指导, 鼓励求异思维, 促进生生互动, 合作学习。由于学生的水平不一致, 在操作中表现出来的情况也会有明显的不同。如教学“梯形的面积”一课时, 有的学生能轻易地把思考过程展现为操作程序, 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把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有的学生会有耐心地摸索, 模仿三角形的做法去拼。所以在操作中我不过分苛求操作水平的整齐划一, 而把眼光更多地放在操作时间的长短, 怎样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问题上。
第三, 与学生共同评价操作过程, 灵活应用激励性评价, 还要重视用语言来表述学具操作。对学生在操作中体现出来的态度、行为进行简短的评价, 经常用“你真棒!”“你的想法很独特, 教了老师一招!”“你很会思考, 真像一个小科学家!”等鼓励学生, 激发学生积极使用学具的兴趣, 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素养。在进行学具操作时要充分发挥语言的作用, 让学生表述操作的过程, 根据操作过程说出思考过程, 并把操作的结果用准确、精炼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
高三物理复习指导原则与操作策略 篇10
指导原则:明确复习要求, 消除障碍
复习阶段最看重的就是复习的有效性, 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将学生所学习的各种知识融会贯通, 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学活动是一个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系统。物理学科所承载的知识通过教师利用课本的讲述向学生传输。这实际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水平和知识水平对学生进行调控, 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学生在获取教师传递的信息之后, 通过自己的理解消化, 在考试和联系的过程中将自己获取掌握的东西反馈给老师, 使老师能够及时掌握学生情况, 及时调整策略, 完善指导方式。高三阶段的复习是在学生完成相关知识之后进行的, 根据学生自己两年多的物理学习经历, 分折自己的水平, 确定自己在物理学科的奋斗目标, 对整个复习过程有着深远的意义。
高三物理复习指导的具体操作
⒈构建物理知识网络结构
物理学科有其内在的结构体系, 只有在掌握知识之后构建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才能更好地把握各个知识点, 并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相关问题。因而体系的构建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关键。
物理的教学, 基本上是把完整的知识体系拆分为一个个点来渐次地向学生传授的, 复习教学的首要目的就是将这些知识点按照其各自的内部联系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 改变其孤立的难以记忆和迁移的状态。使分散凌乱的知识系统地联系在一起, 便于记忆储存, 也利于运用时快速提取。以力学知识为例, 动力学、能量、动量统贯于力学体系之中, 对力学的各部分知识起了一个举足轻重的支撑作用。
⒉在完整的知识框架下关注重点问题
系统的构建是建立在对分散知识的掌握基础之上的。对整体的知识结构有了把握之后, 每一知识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特点也就明晰起来。这时要加强对物理基本概念和规律的落实, 把握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 在明确区分主要问题与次要问题的情况下, 强化重要知识的节点地位。
例如, 教学中可以以某一关键的物理量或概念为中心, 找出相关的物理量或规律来构建知识板块, 并突出这一量或概念的中心地位, 实现总体与部分的有机整合。以物理学最重要的规律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为例, 尽管它在不同的内容中表现形式不同, 但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这一本质特点却是相同的。因而将整个高中物理各部分涉及到的做功能量的知识点整合起来组成一个知识板块:功、功率、动能定理、机械守恒定律、功能关系等。
3.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 提高解题能力
构建知识体系, 牢牢掌握相关知识点虽然意义重大, 但所有这些努力都要落实在具体应用之上, 对高三学生来说, 就是解题能力的提高, 考试成绩的上涨。因而在复习中还要加强对题目的重视, 题目不仅是各种知识的具体应用, 其本身就包含了丰富的知识。一个好的范例, 在区分概念、辨别异同、消除误解方面有着独特的教学功能。因此, 在复习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搞清典型物理问题, 分析典型物理过程, 建立常见的物理模型, 提高解题能力。可以按专题, 或以板块为主线进行, 有针对性地设置题目, 通过练习切实有效地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总之, 在高三阶段, 要充分利用复习机会, 使学生在查漏补缺的基础上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整合关键知识点, 最终培养学生从容应对问题的能力, 在高考中取得良好的成绩。■
作业指导书在倒闸操作中的应用 篇11
【关键词】倒闸;操作;指导书;应用
【中图分类号】C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9-0165-01
1、企业发展对专业管理的要求
加强和规范变电站倒闸操作作业的动态管理,实施对现场的全过程可控、在控、能控,夯实安全基础,规范变电倒闸操作的执行环节和执行程序,确保操作中不发生各种事故,保障人身和设备的安全,从而确保电网的坚强、可靠和安全稳定运行。
2、专业管理的目标描述
确保变电站操作安全,防止操作中发生各种事故。通过执行倒闸操作作业指导书,把工作具体到每一个人,细化到每一个环节,使安全管理的每+环节和现场行为都达到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解决了电力生产过程中“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通过危险点预控分析,进行程序化操作,规范人员的作业行为,达到安全生产“可控、在控、能控”的目的,有效杜绝误操作事故的发生。
3、倒闸操作指导书应用流程过程控制说明
确保作业全过程安全和质量处于可控、能控、在控状态,以安全性、实用性为原则,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强作业过程中人员行为和工作质量的控制。作业指导书实施动态管理,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补充完善。作业人员对指导书的应用信息及时反馈,以指导日后的编写。指导书应体现作业要求具体化,人员分工明确化,工作责任直接化。编写、审核、批准和执行应履行签字手续。
其过程:操作队值班员接操作预告,副值班员根据操作预告填写倒闸操作票,操作队正值班员编写倒闸操作作业指导书。编写完成后,传送到操作队队长进行审核。操作队队长对接受到的倒闸操作作业指导书进行审核,如果编写正确无误,签字后将此指导书向调度所主任发送,否则,将此指导书退回正值班员修改,并提出修改意见。调度所主任对操作队队长传送的倒闸操作作业指导书进行审批。如果编写正确无误,签字后将此指导书发送给操作队,否则,将此指导书退回操作队,由值班员进行修改,并提出修改意见。操作队队长根据操作任务确定操作人员,且符合作业指导书中“人员要求”的标准。操作人员提前到达工作现场,在操作前,监护人根据倒闸操作作业指导书中的内容向操作人交代危险点及安全措施、操作中注意事项。指导书学习、确认后,监护人和操作人检查、准备所需工器具,做好操作准备,等待调度操作指令。接到调度指令,操作人员根据操作票进行倒闸操作。完成全部操作后,对倒闸操作作业指导书的实用性、可操作性进行评估;对可操作项、不可操作项、修改项、遗漏项、存在的问题做出统计并提出改进意见。安全监察部根据现场标准化作业指导书检查与考核办法对变电站倒闸操作指导书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所有工作完毕后,对倒闸操作作业指导书进行网上“指导书”回填、归档。
4、倒闸操作作业指导书编写流程过程控制方法说明
针对现场实际,所要操作设备的具体状况,进行危险点分析,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编写时要考虑周全,对关键环节不要有遗漏;操作所涉及的工器具,从检查、统计、使用等方面进行编制;对设备及保护装置的操作,严格按照规程规定及操作要领、注意事项在操作卡中进行编制。
其过程:根据操作预告明确应操作设备的范围,值班员根据操作预告填写操作任务。操作任务应填写设备双重名称。每份指导书只能填写一个操作任务,操作任务可分为:运行、热备用、冷备用、检修状态之间的互相转换,或者通过操作达到某种状态。值班员根据操作现场情况进行分析编写,编写注意以下环节:人员要求,作业现场危险点分析,操作人员的精神状态及着装情况进行分析,操作程序、方法,操作票的正确使用等方面进行分析编写,从验电及接地等方面进行分析编写,检查断路器的机构和操作后的位置,避免造成误操作隔离开关,其他可能造成人员伤害方面进行分析。对编制的危险点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值班人員针对危险点分析,值班人员针对危险点分析。对具体操作中使用的工器具进行统计,包括接地线、绝缘手套、绝缘靴、验电器、操作杆、钥匙等。
5、持续改进
操作指导 篇12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侧重点之一是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安排实习实训的目的就是结合专业理论知识, 使学生掌握并熟练本工种的操作技能, 它是培养和造就技术应用型人才和促进学生就业创业的关键。学生操作技能的形成有何规律可循?教师在实习实训教学过程中, 究竟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技能?采用何种措施来实施教学?笔者现总结长期从事机械加工技能教学的经验, 就中职学生操作技能形成的规律及指导对策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技能以及实习实训教学目的
技能, 是通过练习而获得的、确保某种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操作活动方式, 是人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反复操练而形成的近乎自动化了的动作。技能可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学生在进行生产实习实训操作后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是动作技能, 简单地讲就是他的肌肉运动;而在生产实习实训中对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的抽象认识活动, 即通过学习在头脑中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智力活动方式是心智技能 (即智力技能) 。技能还包含了技能的初级阶段 (即初步形成阶段) 和技能的高级阶段 (即形成熟练技巧阶段) 。实习实训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动作技能的准确性、协调性和稳定性, 以及心智技能的敏捷性、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从而达到技能的高级阶段。要达到这样的目的, 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根据技能形成的过程和特点, 总结技能形成的一般规律, 采用相应的练习措施和教学方法。
二、技能形成过程及实习实训教学方法
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善于动手, 更应善于动脑。因此, 要有效指导学生操作技能的学习与掌握, 教师不仅要清楚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认知技能的获得过程, 也要懂得操作技能形成的过程与特点。从技能形成的初级阶段到熟练掌握技能技巧的高级阶段, 一般分为掌握局部动作阶段, 技能的交替阶段和技能协调完善阶段三个阶段, 教学中应根据不同阶段, 分别使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措施。
1. 掌握局部动作阶段
从技能的运动结构看, 一个完整的运动系统由许多局部动作联合而成。如钳工操作技能中的锉削运动, 是由两手、躯干、腿部、头部等各个部分的运动组合而成的。刚开始练习时, 学生两手用力不协调, 身体的运动也不协调, 整个锉削运动完成得很不合理。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把整个锉削运动分成“准备、行程、结束”三个小阶段, 从这三个小阶段出发, 先给学生讲解各个小阶段的各自动作要求及其内在联系, 同时通过示范, 使学生在脑子里对锉削形成一定的心智认识, 然后再通过不断练习将三小个阶段的运动真正联合起来, 形成完整、正确的锉削运动, 最终掌握锉削的基本技能。
2. 技能的交替阶段
技能的交替阶段是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用高一级技能代替低一级技能的过程。如在钳工实训中, 技能的交替阶段就是学生由单项操作技能的熟练掌握代替技能的初步掌握, 钳工操作技能的综合掌握代替单项技能的掌握。但在此过程中, 可能会发生技能的迁移与干扰现象, 如学生在掌握锉削技能后进行锯割技能的练习, 由于锉削时站立姿势与锯割站立姿势一样, 便促进了锯割技能的形成, 这就是技能的迁移。它是已经掌握的操作技能对新技能形成起积极促进作用的有利现象。在锉削技能对锯割技能产生迁移的同时, 由于锉削时两手用力方式与锯割时两手用力方式不同, 学生在锯割技能练习时受到锉削时两手用力方式的影响, 又会给新技能的形成带来困难, 这就是技能的干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技能的迁移和干扰现象应予以高度重视, 在制定技能训练计划时应保证学生对一种技能牢固掌握后再安排新的技能训练课目, 尽量避免与新技能训练课题同时进行。同时, 在讲授新技能训练课题时, 教师应把学生已掌握技能与之相比较, 把新旧技能的联系与不同讲清楚,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的同时, 使学生已经形成的技能更好地迁移到新技能上去, 并尽可能地避免技能间的干扰。
3. 技能协调完善阶段
主要指学生在参加本工种实习实训过程中, 对本工种基本操作技能的综合掌握和运用阶段。在此阶段, 随着训练课题的复杂化, 完成课题的活动结构与完成单课题的活动结构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 因而学生常会感到技能的掌握变得较为困难。对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在训练的课题和时间上应有一定的数量保证, 并在教学过程中多讲解、多示范, 指导学生认识和掌握技能的活动结构, 从而使学生的技能更加协调和完善。
三、实习实训教学中学生掌握技能的有效条件
学生在掌握技能的过程中, 活动结构要发生变化, 完成的方式、方法也应作相应改变。技能训练不同于简单的机械重复,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给学生创造有效的练习条件。
1. 要有明确的练习目的和要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一个人满怀兴致地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和技能, 他的拓展能力和智力水平都会不断提高。否则毫无兴致地学习, 不但浪费时间和精力, 还达不到学习效果。因此, 教师要善于发展技能教学的兴趣点, 让学生喜欢去“做”, 同时, 学生在练习时, 教师要给学生讲清练习的重要性以及目的和要求, 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做”和“做什么”, 更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做”, 以促使学生自觉积极有目的地练习。
2. 必须使学生获得相关基本知识和正确的练习方法
在学生进行技能练习的过程中, 教师应讲清正确的练习方法和与练习有关的基本知识。模仿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开端, 是学生获得间接动作经验不可缺少的一种学习方式。比如钳工技能的锯割操作, 教师首先要讲解、示范, 包括正确的操作过程以及操作方式等的示范, 然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实践来模仿教师的示范动作, 让学生的行动方式、动作映像得到检验、巩固、校正与进一步充实。因此, 教师应多作示范, 使学生获得实际动作的深刻印象, 提高练习的效果和效率, 避免盲目地尝试练习。教师还应注意培养和启发学生主动分析问题的积极性, 以促进学生心智技能的提高。
3. 实习实训教学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学生掌握技能总是从不会到形成最后达到熟练。因此, 教学过程中不能不切实际地一味追求训练课题的高难度和复杂程度, 应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不同的教学要求, 本着一要循序渐进, 二要正确安排练习时间, 三要适当的练习进度, 四要以练习多样化的原则制订教学计划, 使技能练习有步骤地进行, 同时注意及时反馈每次练习的结果, 使学生及时知道自己的练习情况, 便于学生在日后的练习中扬长避短。
四、在学生掌握技能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在学生掌握技能的操练过程中常会出现一些问题, 教师应根据不同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1. 先快后慢
学生在练习一种技能时, 刚开始技能提高速度较快, 后来逐渐减慢。其原因是:第一, 对某些技能, 学生在刚开始练习时兴趣较浓, 注意力集中, 练习也很投入, 所以技能提高速度较快,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学生的兴趣减弱, 注意力也不再那么集中, 甚至对练习感到厌烦, 或者对已取得的成绩产生自满情绪, 练习效果就不太明显了。这时, 教师在教学中应适时调节学生的练习方式和内容, 以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要通过教育, 使学生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 克服自满情绪。第二, 在学生进行技能练习时, 练习内容中有一部分学生已经比较熟悉, 所以在练习初期效果较好, 当随着练习的深入, 学生可利用的经验逐渐减少, 练习显得越来越困难, 学生的技能提高速度也就减慢了。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对学生不熟悉的练习内容, 教师应多讲解、多示范、多指导、多总结, 并注意练习内容间的衔接性。
2. 先慢后快
在学生掌握技能过程中, 特别是在综合掌握多种技能时, 在练习初期由于学生对练习内容不熟悉, 或者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不强, 都会造成学生的技能提高速度出现先慢后快的现象。教师应采取措施使慢的过程尽量缩短, 在教学中, 要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相应的工艺知识, 在增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 注意安排一些对学生提高技能综合运用能力起促进作用的练习内容。
3. 个别差异
学生在技能练习过程中, 有的进步快, 而有的进步慢。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学生的个性差异, 二是学生练习态度不同, 三是学生身体状况不同, 四是学生思想状况不同, 五是经验不同及其他情况。上述原因要求教师在教学前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 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课, 在教学时做到眼勤、腿勤、嘴勤, 注意观察学生状况, 并进行必要的个别指导, 课后还应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 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同时在生活上要关心、爱护学生, 使后进生积极转变, 早日提高技能水平。
技能的巩固和减弱, 学生对某一技能通过练习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后, 如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 技能水平也会减弱。其原因和对策是:
———练习间隔时间过长
学生要靠多次练习才能逐步掌握技能, 但掌握后如长时间不进行必要的重复练习, 就会感到生疏, 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应科学安排练习间隔时间, 进行一些类似技能的重复练习。
———练习过度疲劳
在教学中, 过大的练习量和过长的练习时间都会造成学生因疲劳而思维、动作变得迟缓, 导致技能水平下降。因此,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身体状况, 合理安排练习频率和练习时间。
结束语
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对一线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教师如何更好地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值得进一步探讨。但只要教学目的正确, 措施得当, 教学手段不断完善, 遵循技能教学规律, 定能事半功倍, 达到预期教学目的。
摘要:技能教学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本文根据技能形成的规律提出不同的阶段和相应教学方法, 并就学生在掌握技能过程中的常见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操作指导】推荐阅读:
包装操作指导书09-25
合成氨操作指导系统11-30
来料检验操作指导书08-20
磁滞回线实验操作指导07-03
smt上料操作超详细指导12-01
超声波操作作业指导书07-23
电子商务模拟教学软件操作指导09-02
抽油机常见操作项目安全操作规程09-08
大方操作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