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操作

2024-07-03

银行操作(通用12篇)

银行操作 篇1

实施合规风险管理已成为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 是银行的生命线。因此, 规范性操作合规性经营对银行经营管理和长远发展至关重要。作为银行的一名员工, 如何自觉承担起合规经营的职责, 是每个人必须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问题。在日常工作中有章不循、制度执行不严的危害性给我们一次次敲响了警钟, 时刻提醒我们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金融行业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必须一切以合规为依据, 合规性目标是确保所有业务与法律法规、银行政策和程序相符。

加强合规操作意识, 并不是一句挂在嘴边的空话, 各项制度的建立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 而是经历过实际工作经验总结出来的, 只有按章办事, 才有保护自己的权益的能力。增强规章制度的执行与监督防范意识, 规章制度的执行与否取决于员工对制度的认识与掌握程度。就临柜员工而言, 要从自身做起, 办理业务认真细心, 尽量避免重复审查凭证。对于特殊业务一定要再三审核合规操作, 每日的现金和重要空白凭证要仔细清点, 不流于形式, 做到账实相符。

加强业务知识学习, 提升合规操作意识。身为一线员工, 切实提高业务素质和风险防范能力, 是我们临柜人员最为实际的工作任务。因此, 临柜员工要坚持虚心学习业务, 用心锻炼技能, 尽自己最大可能避免工作中失误, 但是一切都是要在合规经营的基础上实现的。合规教育能够切实提高员工业务素质和执行制度的自觉性, 增强风险能力, 有效遏制违规问题和案件的发生, 增强维护农行利益的责任心, 从而建立良好的合规文化。

(作者单位:农行浙江省温岭市支行浙江温岭317500)

银行操作 篇2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产生始于商业银行的诞生。但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认识和管理却与其年龄极不相称。巴塞尔委员会在新资本协议中将操作风险定义为: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它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并称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三大主要风险。我国目前采用的也是这一定义。

1、操作风险不容忽视

近年来,国内银行业不断有大案曝光,均给商业银行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根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相比国际活跃银行操作风险主要集中在外部欺诈方面,我国操作风险高发的是人员风险。违规操作、内外勾结导致的操作风险在国内更多。国内操作风险的另一个“多发地带”是IT系统,由于银行对信息技术的依存度已相当高,一旦IT系统出现问题,商业银行可能面临业务瘫痪的局面,国内很多银行在过去的几年中都曾出现过业务系统故障,在影响业务运行的同时,也损害了银行声誉。我们不得不承认,操作风险已成为直接威胁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风险。

2、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现状

对操作风险来说,尽管这一概念的提出已有很长的历史,但把操作风险作为银行三大风险之一进行风险管控的时间并不长。由于对操作风险的认知比较晚,因此,国际银行业在操作风险方面的研究远不及信用风险、市场风险那样深入,各国对操作风险的概念定义也不统一,对于操作风险的管理实践仅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商业银行将操作风险作为独立的风险进行专门管理仅短短几年的时间。目前,尽管操作风险为银行业普遍认知,但它仍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对操作风险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如业界对于操作风险的定义、衡量标准、计量技术等尚未达成共识,没有可以公开获取的数据库、缺乏成熟的控制技术和相应软件。从操作风险的计量方法看,国际上主要有三种方法:基本指标法、标准法和高级计量法。不同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量化工作比较困难,如高级计量法非常复杂,对银行的要求很高,其中最主要的是需要非常详细的数据储备,国际上采用的并不多。国内大多数银行采用的是标准法,即按照银行的产品线,分别计算出每个产品线上发生操作风险的概率。这些都导致操作风险管理实施起来较为困难。

3、加强操作风险研究,探索适合国情的操作风险管理模式

操作风险与生俱来的内生性、具体性、模糊性、多样性和不对称性等特征表明,操作风险与具体的环境密切相关,因此,研究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模式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发生频率最高、损失程度最大的操作风险事件类型是内部欺诈,其根源在于我国银行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控制系统不健全及由此产生的权责不清晰。因此,根据目前的实际状况,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关键不是从技术层面上进行防范,而必须从体制和机制改革入手。为减少和杜绝内部欺诈事件的发生,有效规避和控制操作风险损失,除了要加快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外,更为现实的是建立一个能够较好解决内部控制问题的操作风险管理系统。这一系统应该包括构建适宜的风险管理环境包括;对面临的操作风险能够准确认知并评估;设计并实施控制操作风险的措施,以化解评估确定的风险;对操作风险管理进行有效监督以及建立快速反应的报告反馈制度等

银行选用何种具体办法管理操作风险,基于多种因素,包括自身的规模大小、组织复杂性、业务的性质和范围。然而,尽管有这些不同,明晰的战略、董事会及高管人员的监督、对操作风险和内部控制的认真程度,以及完备的内部报告制度和应变计划,是任何规模和范围的银行有效管理操作风险的关键因素。从银行整体范围来看,从操作风险管理理念的认同、政策框架的具体实践、组织结构的优化设计,到操作风险管理识别、评估、监测、报告、持续改进机制的建立,以及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库的构建和操作风险资本计量分配模型的研究开发,我国的商业银行与国际活跃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实践经验还有不小的差距。

银行操作 篇3

关键词:网上银行 操作风险 管理

网上银行是通过网络技术并将客户的终端与银行相联,实现了客户可以直接在自己的终端电脑前进行相关的银行业务办理的服务系统。它不但可以为客户提供正常的开、销户,还可以为其提供相关的查询、对账、转账、网上证券等传统银行业务,它打破了空间与实物媒介的限制,使客户可以随时随地的享受到银行更多的服务功能。网上银行不但代表着银行业务的全新拓展,也是其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为了能更好的提高网上银行操作效率,降低商业银行运营成本,预防网上银行操作的风险,商业银行必须重视网上银行操作系统带来的风险,并要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从而强化网上操作系统的可行性,这样才能确保商业银行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1 概述商业银行网上银行操作带来的风险

1.1 网上银行操作技术风险现状与分析 目前在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操作流程过程中,大部分网上银行操作流程只需身份数字验证,即可进行网上银行操作流程,由此导致伪造客户身份进行交易的问题越来越频繁,并且由于客户在网上银行操作时,互联网的防御系统被攻击,造成客户身份资料泄露的现象也颇为严重。

总的来说,网上银行风险主要有三大种类:首先,黑客、病毒等。此类风险主要是黑客或是不法分子利用木马病毒等破坏性程序,通过不正当手段加载至客户的计算机终端,利用其程序非法盗取客户的银行账号及密码,并加以利用。一旦受到黑客攻击,计算机中的密码、文件、个人资料等都会被盗取,严重的还会导致计算机整个系统瘫痪。其次,钓鱼网站。不法分子或是集团化的犯罪伙团利用与网络银行极其相似的网址、网页,制造出虚假的钓鱼网站,以骗取客户的银行帐号及密码,进行疯狂盗用。第三,网上银行的信息泄漏。不法分子利用网络聊天或是其他通信设备在赢得客户的信任之后,并从客户手中骗取相关的网上银行的账号、密码等,对其网上银行内的资金进行非法盗用。除了上述情况,网上银行操作系统本身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如资源数据信息防御系统不强,网络安全存在隐患,客户身份认证系统有缺陷等原因都会为网上银行操作带来风险。

1.2 网上银行的第三方风险现状与分析 网上银行操作的第三方风险,主要是服务提供商所造成的。近几年我国虽然也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对服务提供商进行了监督与管理,但是由于第三方的专业技术水平不强、安全意识浅薄,导致网上银行操作系统无法得到保障,还造成网上银行交易存在漏洞。与此同时,部分的商业银行将网上银行操作系统分包给服务商进行管理,虽然专业技术可以得到保障,但是一旦管理存在漏洞,就会引发网上银行操作风险[1]。

1.3 网上银行客户操作风险 目前,我国的网上银行操作系统还处于发展期,很多客户对网上银行操作技术水平较低,并且由于用户个人安全防范意识的欠缺,特别是文化水平相对低的客户人群,更是引发网上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对象。这样不仅会为个人带来财产安全,还会为商业银行带来网上银行操作流程管理的难度。与此同时,由于客户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不高,对于个人的保密密码都是设置一些较为好记的数字,如自己的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节日日期等,这些用户密码过于简单的现状,导致在网上银行操作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黑客的攻击,使其造成用户密码的泄露。

1.4 商业银行内部操作风险 在商业银行网上银行操作的过程中,内部管理工作是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对银行交易的数据进行审计和核查,对网上银行操作流程的合理管理与监督,对网上银行产生的操作风险进行处理,所以商业银行内部组织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目前我国缺乏对网上银行内部审计及监督控制能力,相关的网上银行业务人员自身就缺乏风险管理意识,导致了网上银行在运作过程中,风险控制的力度不够,从而导致一些不必要的风险发生。其次,商业银行内部组织管理制度还不太完善,导致岗位职责处于混乱的现象,这样不仅会影响到网上银行业务的操作流程,还会降低商业银行内部组织的管理水平。另外,由于商业银行内部组织绩效考核存在漏洞与不合理,导致商业银行信息系统没有作用。

2 完善网上银行操作风险有效对策

2.1 控制网上银行操作风险的外部框架 网上银行操作风险的外部框架是用来构建网上银行业务安全网络的基础。在控制网上银行操作风险的外部框架时,作为管理人员应要对网上银行业务所有环节都进行控制,并采取先进的金融监管模式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这样不仅形成科学合理的网上银行操作风险的外部框架结构,且还能健全网上银行业务的监督管理体系[2]。

2.2 优化网上银行业务管理理念 新时期背景下的商业银行网上银行操作工作,已被越来越多的人员所重视,为了完善银行业务,促进网上银行操作风险控制成效的提升,作为农信社的网银操作风险监管人员,就必须优化商业银行工序中网上银行业务的管理模式,并通过设立或更新网上银行业务的监管指标和评估体系,确保网上银行业务的管理体系得到优化。这样不仅会降低网上银行操作风险,还可提高网上银行运行的专业技术水平。

2.3 建立健全网上银行监管体系 为了确保网上银行监管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对于网上银行新开办的业务,就应进行严格的审批,并按照相关规定对新开办的网上银行业务进行风险评估,使其提高网上银行业务的安全性。与此同时,还应对网上银行系统的电子数据要进行合理的统计,并建立健全网上银行监督体系,使其确保电子数据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从而提高网上银行业务的效率。此外,还应对网上银行业务管理组织职业技能进行完善,并强化工作人员在网上银行风险监管知识技能方面的培训,从而可提高工作人员的判断力和实力,提高网上银行业务的监管水平。

2.4 建立有效的网上银行业务信息系统 为了提高网上银行业务的安全性和真实性,建立有效的网上银行业务信息系统是关键部分。为了使网上银行业务信息系统得到优化,首先应对相关数据的审核工作进行严格监督与管理,并要详细的做好每一笔的数据记录,从而可确保相关信息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其次,对网上银行内部结构进行简化,使其可提高信息资源传递的效率。再次,完善网上信息系统的安全工作,通过对数据资源进行核对、优化系统维护、系统开发等环节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可提高网上银行系统的操作安全性能。最后,加强网上银行业务的事前、事中流程的管理工作,使其可确保网上银行操作流程顺利开展,这样不仅可节约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还可降低网上银行操作的风险。

2.5 完善网上银行业务内部管理体系 由于商业银行正处于转型和更新阶段,导致网上银行业务内部管理工作难以有效的开展,从而影响到网上银行相关数据传递的效率,增加网上银行操作安全风险。通过完善网上银行业务内部管理体系,可有效的解决操作风险问题的发生。欲想让网上银行更安全、健康的发展与运行,则必须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并实现其内部操作及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与规范化。同时,对网上银行实行有效的安全管理,不但可以解决其安全漏洞问题,还可以避免引发各部门间的利益冲突。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也是网络银行健康发展与运行的基础保障。具体来说,首先应对网上银行业务的安全防范部门、风险管理部门、风险审计部门等相关部门进行严格的管理,并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对该部门的工作进行审查,确保网上银行操作系统管理的有效性。另外,对主要的网上银行风险部门,必须加强风险评估工作的开展,提高风险防御效率,培训风险判断与评估的专业技术人员,使其可对网上银行操作风险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这样不仅可提高网上银行系统的工作效率,还可维护用户的切身利益[3]。

3 结语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操作系统,可有效的节约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并可对商业银行内部活动和传统操作流程进行科学合理的更新。以上通过对网上银行操作流程的现状进行讲解,对商业银行操作流程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来优化商业银行网上操作系统的对策,希望能够使网上银行业务客户的个人资料得到维护,降低网上银行的操作风险,从而促进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和稳定。

参考文献:

[1]吴建.我国商业银行网上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J].浙江金融,2011,10:45-49.

[2]钱浩辉,徐学锋.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问题解析[J].浙江金融,2011,12:27-29+33.

[3]朱日莫图.我国商业银行网上银行业务的风险管理分析及对策[J].北方经济,2012,19:95-96.

银行操作 篇4

电子银行也称网络银行, 是金融产业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相结合而进行金融创新的产物, 其不仅仅是指银行业务的电子化, 更关注对银行内部业务活动和流程的改造, 使信息技术发挥其在降低经营成本, 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等方面的作用。

在电子银行里, 金融业务处理己经由手工操作转化为自动化电子处理。业务处理自动化的实现, 消灭了纸面交易产生的风险, 但却进一步扩大了操作系统的错误。每个商业银行都不得不认真思考如何应对电子银行操作风险带来的危害, 并由此产生了对电子银行操作风险的法律监管问题。

二、电子银行操作风险的法律监管

(一) 巴塞尔文件对电子银行操作风险的监管规定

1994年底, “十国集团”和瑞士、卢森堡的中央银行行长成立了银行法规与监管事务委员会, 也即巴塞尔银行委员会。巴塞尔委员会对于电子银行操作风险监管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文件中, 2001年5月颁布的《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原则》及2001年12月颁布的《操作风险管理和监管的健全策略》。

1. 要发展一个适当的风险管理的环境

其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参考指数:一是要有一套流畅的操作风险监管程序;二是要确保董事会和总经营层的监督是有效的。首先董事会应明确认识到操作风险是一个关系银行安全和健全的重要风险种类;在此基础上, 建立一个实施操作风险监管策略的监管结构, 并对该策略定期审查。总经营层应确保银行业务是由合格的职员来行使, 这就要求职员具有必要的经验和技术水平;职员要对其权限范围内有关操作风险的原则、进程、程序和管理的适当性、有效性负责。除此之外, 还需要注意内部信息的协调, 管理者和其他的风险管理者的有效沟通。当然, 流畅运行的操作风险监管体系还必须注重内部审计这个环节。审计应是独立的, 审计计划的范围和频率都应与其所涉的风险相当;审计报告应充分反映已知的问题, 以及对该问题的全部理解;确保审计报告的有效和可靠, 经营层应定期对报告系统和一般的内部控制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关联性做出鉴定。

2. 要对风险进行识别、衡量、监管和控制

风险的判断方法有:自我风险评估、风险制图、关键风险指示器、风险门槛和记分卡。有效的风险识别应同时考虑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变化。这些都可能与银行的目标的实现相关联。对于风险的衡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操作损失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二是损失多少的潜在性。要准确地对这两方面做出衡量, 不仅需要占有大量完整、准确的数据, 同时还需要健全的内部报告机制。对风险进行有效的监管也是必要的, 其可以对管理操作风险中原则、程序和过程中反映出来的缺陷进行检测并加以修正, 以便降低损失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对风险的控制则要求银行针对不同的情况, 采取不同的措施。面对可控制的风险, 银行需要决定它所使用的控制程序或其他的适当工具以承受风险。而对那些不可控制的风险, 银行可以考虑不接受该风险, 或者撤回或减少与该风险相关的业务活动的范围。

3. 对监管者角色的定位

该方面强调了监管者的决策作用。在对内部和外部审计员进行咨询的基础上, 监管者应决定对银行的风险评估办法是否充分。为了实行操作风险被整体一致、均衡的监管, 监管者有权要求银行对其未来的发展做出近期的努力和计划, 并将其努力和计划与其它银行进行比较, 以便为该银行提供有用的工作情形的反馈。

4. 对信息的披露要求

巴塞尔新的资本协议支柱3中强调了最低资本要求和监管过程中市场约束的重要性。显然, 银行及时和经常的公开信息有助于提高市场约束。但是, 因为银行仍处于发展操作风险监管技术的阶段, 因此对操作风险信息披露的范围仍没有确定。

(二) 其他国家电子银行操作风险监管制度评析

1. 美国

第一家网上银行是在美国诞生的。美国各大银行都在尽量扩大本银行的电子业务, 以提高本银行的竞争力。美国在其指导文件中, 也认识到了要有严密的分析过程来识别、度量、监视和控制风险。银行的风险监管措施要与银行的总体安全性融合起来。首先, 银行应选择几个关键的性能指标, 确定电子银行是否正常运行;其次, 依靠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及相关专家对银行系统进行客观审查并量化风险。若是银行服务有一部分是由服务提供商和软件销售商来提供的, 那么对他们也应该进行审查, 审查的结果应报告给银行监管部门;最后, 还应有应急计划以保证业务的连续性。

2. 新加坡

2002年7月19号, 新加坡金融监管局 (MAS) 宣布了有关电子银行的发牌、管理和监督办法。尽管新加坡认为其目前的审慎监管框架为新的业务模式和技术创新提供了灵活的空间, 没有必要再建立新的监管框架。但新加坡当局同时也意识到了有些风险类型会在电子银行业务中得到强化和放大, 这就要求银行对这类风险给予更多的关注。新加坡将依据银行技术和业务战略的不断变化而不断改进其电子银行业务的监管办法, 同时, 加强对风险管理系统的信息披露。

三、完善我国电子银行操作风险的监管制度

随着电子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 为规范各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 防范操作风险, 保护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有序运行, 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完善我国对电子银行操作风险的法律监管。

(一) 重新定义监管对象

新技术的发展, 既为银行创造了新的繁荣切入点, 又对银行的职能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提供具有与技术水平相符的金融产品, 是关系到电子银行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在电子银行时代, 银行不仅仅是充当禁止性中介, 严格限制客户的产品选择, 而应转变为灵活多变的中介, 向客户提供面向产品和传递渠道的全方位通路。因此, 有些产品就不可能由银行来提供, 如保险、娱乐和投资管理等, 而必须由第三方合作商来提供。同时, 电子银行提供的每种服务类型和产品, 都离不开电脑软件和硬件的支持。大多数软件产品的生命周期是12到18个月, 而银行开发运行一个新的产品往往需要数年的时间, 因此, 从成本和效率方面来考虑, 银行都应选择购买第三方开发的软件而非自行开发。在这种金融服务链条关系的基础上, 为了保证电子银行安全、稳健的运行, 有关监管部门必须采取一定措施控制与外部联盟而产生的新的操作风险。对外部联盟监管的具体内容可包括: (l) 审查其是否具有必要的专业知识、经验和财力, 以便履行其义务。 (2) 审查其提供的产品是否符合安全性和保密性原则, 是否与银行的原有系统相兼容, 是否具备升级换代功能。 (3) 最后应对技术产品、服务、传送渠道进行全面的监管, 以确保整个系统的合作通畅。

(二) 监管重心的转移

首先, 要加强信息披露的监管。信息的传递机制对银行的监管意义很大, 随着电子银行运行结构的复杂化和牵涉主体的多样化, 仅凭监管机构单方面的力量很难充分地实现对电子银行的监管, 同时, 网络空间的无限容量和透明度又使得信息的披露具有前所未有的低成本性和便利性。在这种情况下, 充分加强对银行信息披露的监管, 可以使得市场参与者充分及时的了解银行状况, 做出理性而非盲目的判断。这对双方都是有利的事情, 其既迫使了银行高效合理的分配资金、控制风险, 又避免了银行出现交易前的逆向选择和交易后的道德风险。其次, 要引进外部审计, 使内外部审计相互配合, 合理预测, 控制风险。我国银行一直都是偏重内部审计, 外部审计既不规范, 也缺乏专门的机构人员。因此, 我认为应促进银行和专业的审计机构合作, 对其进行审查。最后, 要加强国际监管的合作。电子银行打破了地域之间的界限, 真正实现了网上全球通。资本的流动和服务的提供在各个国家的电子银行系统中更为迅速和方便。

四、结语

对于电子银行操作风险的防范, 己经成为巴塞尔委员会以及世界各国银行所关注探求的新课题。本文在比较世界各国对降低电子银行操作风险所做的种种努力后, 深感要健全我国电子银行操作风险防范机制, 监管———这一重要的法律手段也将在电子银行安全运营中体现其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电子银行对监管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我国亦要顺势而动, 改变我国目前的监管理念, 重新确定我国的监管方式。

参考文献

[1]杨霞.网络银行风险及对策研究[J].时代经贸 (理论版) , 2009, (3) :83-84.

[2]严钧乐.论中国网络银行的发展[J].时代金融, 2009 (, 2) :33-35.

[3]张楚.电子商务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手机银行柜面操作 篇5

1、请教师在递交“课件审核意见”时将所授课程的PPT资料(电子版)交于人力资源部,以方便课程的修改。

2、授课教师需要填写以下信息,同“课件审核意见”一并交于人力资源部。

课程名称:手机银行柜面操作

主讲教师:王帆

主讲教师工作单位及处室:渠道管理部

课程简介(50字-100字左右):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主要业务机制及术语、柜面操作及案例讲解和常见问题介绍。着重介绍了所有涉及到手机银行的柜面交易流程以及容易混淆的柜面交易。对新增的交易概念、操作方法做了详细的讲解。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问题 篇6

关键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风险管理

随着银行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有效管理操作风险、减少损失成为金融界最为关注的问题。因此,巴塞尔监管委员会(Basel Committee)在2004年正式发布的《新资本协议》中把操作风险纳入管理框架内,对国际银行业操作风险的度量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我国来看,近几年由操作风险引起的大案要案频频发生,给我国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既影响了银行的社会形象,也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因此,如何正确认识操作风险,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吸取管理失败的教训,建立科学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提高操作风险管理水平成为我国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操作风险的内涵

操作风险,通常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操作风险是仅将存在于商業银行“运营”部门的操作风险定义为操作风险,并将其界定为由于控制、系统及运营过程中的错误或疏忽而可能引致的潜在损失的风险。这些风险是商业银行可以控制的风险,但不包括外部事件,如监管者或自然灾害的影响。广义的操作风险是将操作风险定义为除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之外的一切金融风险。这个内涵很广泛,它的优势在于涵盖了所有市场和信用风险以外的剩余风险,但该定义使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和计量非常困难。银行业普遍认同巴塞尔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定义。根据2003年发布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征询意见稿,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失灵的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或外部事件导致损失的风险。巴塞尔委员会关于操作风险的定义突出强调了银行内部人员操作和业务系统因素所导致的操作风险。这一概念侧重于操作风险形成的原因,基本上涵盖了商业银行的所有业务线,是比较实用的。

二、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后,操作风险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近两年有加速曝露的趋势。如2005年发生的中国银行黑龙江河松街支行10亿元诈骗案、中国银行北京分行的6.45亿元按揭贷款骗贷案;2006年,深圳发展银行违法放贷总额15亿元、中国银行广东分行开平支行前行长4.82亿美元资金挪用案等等。这些案件只是银行业操作风险中的一部分,大量的损失金额较小的操作风险还没有披露。据银监会披露,2004年共处罚违规机构2202个,处分相关人员4538人,涉嫌案件274起,违规金额高达5840亿元。2005年共查出金融机构违规金额7671亿元,处罚违规金融机构1205个,处理金融机构违规人员6826人,取消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325人,可见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的严重性令人担忧。从国内的现状来看,造成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越来越突出的原因主要是各家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上普遍存在诸多缺陷,这集中表现在错误的操作风险管理理念和不健全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

(一)错误的操作风险管理理念

所谓的风险管理理念就是以什么样的思想来指导风险管理。因此,对风险有怎样的认识,就会有怎样的风险管理理念。片面地、错误地认识只能形成国内银行业错误的操作风险管理理念。这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事后管理,轻事前防范。在这一错误理念的“指导”下,银行看重的是对已发生或已存在的风险采取事后管理的处罚措施,试图以严厉的处罚遏制风险的出现。而对事前的防范措施和事中的控制措施关注较少,要么没有,要么形同虚设。

2、重基层人员管理,轻高层领导人员管理。国内银行业在操作风险管理上存在一个根深蒂固的错误理念,即重基层人员管理,轻高层领导人员管理,认为只有基层操作人员才有发生操作风险的可能。因此,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基层操作人员身上,而对高层管理人员没有进行日常的稽核检查,但由于高层管理人员掌握着人力、财力、物力等大权,由其引发的操作风险特别是内外勾结情形的危害性要远远大于基层操作人员。

3、重审计稽核,轻全面管理。国内很多银行往往将操作风险视同操作性风险,这是造成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上“重审计稽核,轻全面管理理念”的认识根源。在此理念的支配下,银行往往将操作风险管理职能赋予内部审计部门,而非风险管理部门,从而造成很多类型的操作风险(比如系统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无人管理。

(二)不健全的操作风险管理部门

健全的风险管理框架是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的前提。风险管理框架存在缺陷会使得严密的内控体系出现漏洞,出现风险损失在所难免。从目前的情况看,国内银行业在操作风险管理框架上的缺陷表现在:缺乏专门的操作风险管理部门和基层分支机构风险管理职能缺失。

1、操作风险管理职责分散,缺乏专门的管理部门。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定义,操作风险由人员、系统、流程和外部事件等四类因素引起,几乎涉及到银行的各个职能室。但在我国则是不同类型的操作风险由不同部门负责,没有一个协调部门。这种分散管理的做法使得银行系统缺乏统一的操作风险管理战略和政策,高层管理者更是无法清楚了解银行面临的整体操作风险状况。同时,分散管理还会使得有些操作风险因无人管理而陷入真空状态。

2、基层分支机构操作风险管理职能缺失。国外对操作风险的研究显示,操作风险大多集中在基层分支机构。因此,国外银行一般会在基层分支机构设置风险经理一职,负责总行风险管理政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对基层分支机构的监督管理以及与总行风险管理信息的沟通。而国内银行则大多没有这一设置。操作风险管理基本上由内部审计部门负责,并且仅在总行设置,在基层机构没有分支,这就造成基层分支机构操作风险管理职能的缺失。由于总行内部审计部门不可能对基层分支机构进行实时监督,从而为操作风险的出现提供了机会。

三、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全面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内部控制制度是有针对性的管理操作风险的有力工具,有效且能保证严格执行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核心。

1、加强内控管理文化建设。内控管理文化包括银行员工的风险观、风险内部控制意识和风险管理职业道德等。银行内部控制管理要求员工具有一定行为规范和道德水准,内部控制管理文化建设就是通过调动每位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全行树立全员内控意识,持续不断地对全体员工进行内部控制培训,确保全体员工都具有内控管理观念、意识和行为规范,通过约束员工行为来达到业务发展与内部控制的目的。

2、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合理的组织架构,从制度上保证内控效率。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合理的组织架构是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发挥效率的制度保证。要从根本上强化商业银行的内控制度建设,产权制度改革是一个核心问题。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实现股权多元化,可以改变目前产权不清、职责不明的状况,建立一个目标明确、权责利相对应的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合理的组织架构对内部控制的效果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商业银行应按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监督反馈系统相互制衡的原则设置银行的组织结构,选用合理的组织管理形式。在横向上做到权利制衡,各部门之间在合理分工、职责分明的基础之上做到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牵制;在纵向上做到减少管理层次,精简机构,同时加强对下级机构的控制。

3、积极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建立独立、权威的内部监督制度,确保内部监管的连续性。内部控制评价是商业银行对分支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及其执行情况和执行效果进行全面检查、测试与考核过程,是对各项业务经营活动进行更高层次监督的审计活动。它与监督检查相辅相成。商业银行要保证内部控制体系运转有效,必须对其进行连续的监管。通过设立只对最高决策层负责的地位独立、监督权威的内部审计部门,由内审部门独立行使综合性内部监督职能并对内控制度的有效性和符合性进行评价。建立健全合理有序的内部审计检查制度和非现场审计制度,加大监督检查的频率和力度,对商业银行内控制度的总体有效性进行连续性监管,推进银行业内控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二)建立和完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

这是商业银行防范和控制操作风险的一项基础工作,也是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基本要求。

1、梳理商业银行的组织架构。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总揽银行风险控制,形成顺畅有效的汇报路线。商业银行应在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等专业管理委员会,在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领导下协调管理操作风险。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要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定期不定期召开操作风险管理联席会议,分析内外部操作风险形势,评估风险暴露程度,研究制定防范措施。

2、专设操作风险管理部门。一般来说,操作风险与日常业务经营密切相关,因此需要分散在不同业务部门进行控制和管理,需要在业务部门设立专职的操作风险经理岗位。它既要对本部门负责,又要向上一级操作风险管理部门负责,从而形成一个以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为中心,横向拓展到相关部门,纵向延伸到基层营业网点的操作风险全面管理体系。操作风险经理可实行派驻制或下管一级。操作风险经理的职责是:充分识别本部门所涉及的业务线操作风险损失类型,全面评估风险暴露程度,实时监测,及时预警。

3、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对商业银行而言,应形成基于个人负责制基础上的集体决策制。强调全面风险管理就必须意识到,一般员工或高管人员都必须基于个人对其行为负责的微观基础之上,风险管理框架本身,必须能够甄别和奖励善于应对风险获得收益的高管和员工,惩罚那些过度冒险或者厌恶风险的人,惟其如此,金融机构内的风险文化才是良性的。

(三)选取恰当的操作风险计量方法

风险量化﹑模型化是银行风险管理的一个发展趋势。信用风险﹑市场风险都已经发展了成熟的量化模型,而操作风险由于发生范围广﹑损失资料难以收集﹑损失程度难以确定等原因使得量化技术发展缓慢。2004年4月26日新巴塞尔协议要求商业银行为操作风险配置相应的资本金,并提出了三种计算操作风险资本的方法:基本指标法、标准法和高级计量法。

对我国银行来说,标准法既克服了基本指标法的缺陷,同时还不像高级计量法那样条件苛刻。比较适合自身的业务情况,如业务范围、规模、业务类别等,对风险衡量有较强的针对性,因此我国当前应采用该方法。各商业银行根据自身情况,将自己的业务划分为8个产品线,对于不同产品线的资本要求系数,可以根据各银行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逐步向标准化方向发展,为将来采用精确度更强﹑灵敏度更高的计量方法做准备。同时,为了使该方法更适用,我国银行当前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管理:第一,建立操作风险损失事件档案,对损失事件发生的频率、规律、严重性和其他相关信息定期追踪记录,为操作风险量化提供依据;第二,建立包括若干年数据的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库,积累损失数据;第三,招聘具有丰富的操作风险测量经验的员工,收集和测量操作风险损失数据;第四,建立严格的执行程序,经常对损失率﹑风险指数和大小进行有效性检验,保证内部数据和外部数据的精确性和适用性。

参考文献:

1、张静,马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度量与管理[J].管理现代化,2003(5).

2、陈学华,杨辉耀,黄向阳.POT模型在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度量中的应用[J].管理科学,2003(1).

3、阎晓辉.浅论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J].现代商业银行导刊,2002(10).

4、张吉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识别与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钟伟,王元.略论新巴赛尔协议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J].国际金融研究,2004(4).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度量探讨 篇7

本文主要是要考察操作风险度量模型对我国金融机构的适用性。由于现阶段国内金融机构普遍面临着数据缺乏的问题, 因此很难获得金融机构内部数据, 所以我们这里采用自上而下模型中的收入模型。我们知道对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来说, 存在风险与报酬的一一对应关系, 但这种关系并不一定适用于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损失在大多数情况下与收益的产生没有必然联系。所以我们这里建立收益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对应关系。

收入模型将企业的净利润作为目标变量, 然后考虑可能影响企业净利润的风险因素, 将其作为解释变量。这些因素可以是市场因素以及信用因素等。企业净利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这些因素解释, 而余下的那些不能解释的部分将被作为该企业由于操作风险引起的收入波动。由于操作风险引起的收入的波动:σ2=σundefined (1-R2) , 我们假设收入的波动服从正态分布, 那么根据正态分布的特点我们将3.1倍标准差作为操作风险, 这样就包括了99.9%的置信区间。这基本就可以包括了操作风险引起的未预期损失。OpRisk=3.1σ , 即将收入的方差中无法被模型解释的部分作为操作风险。也即将企业收入的波动中不能被其他风险因素所解释的部分看作是由操作风险所导致的。 (樊欣、杨晓光, 2004)

模型如下:y=c+b1x1i+b2x2i+b3x3i+…+ci, 其中, y是企业的净利润, xi是第i个风险因素, bi代表了对这些因素的敏感程度。从宏观的角度, 我们认为影响我国商业银行收益的主要因素有:1、经济增长。由于近些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处于高速增长过程中, 银行发展与这种经济增长是相关的。我们使用真实GDP的增长率作为这方面的代表变量。2、银行的资产质量。资产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银行的收益和风险状况。我们使用不良贷款率作为体现银行资产质量的指标。因为就目前我国银行业的经营状况来看, 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仍然是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 是收入的主要来源。信用风险仍然是最主要的风险。而信用风险很大程度上又是由于贷款人的不良资信状况所引起的。贷款人的信用状况及还款的及时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收益。3、股票市场指数。银行的收益受市场的总体表现的影响, 而股票市场指数是整个市场状况的晴雨表。我们选用股票市场指数作为市场总体表现的指示变量。因此, 我们最终选取的风险因素包括真实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gc=GDP/CPI) 、不良贷款率 (bl) 、上证指数一年内平均值 (index) 三项。为了探讨银行收益究竟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我们将进行OLS回归分析, 建立真实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不良贷款率、股票市场指数与银行净利润 (profit) 选择情况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Profit=c+b1 (GDP/CPI) +b2bl+b3index。

为了方便数据的获取且使数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我们选择股份制商业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中国银行作为研究对象, 进行一定的比较研究。具体数据见表1、表2: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两家银行的相关数据均取自相应年份的年报;其他数据取自《中国金融统计年鉴》和中国经济信息网。

2 实证结果及分析

用OLS估计模型, 得如下结果:

方程一:Profit1=2.0173gc-0.5910 bl1+6.223index,

方程二:Profit2=30.0866gc-5.1443 bl2+27.854index。

由于有效数据的缺乏和模型本身的局限性, 此文仅从经济意义方面检验参数估计量, b1>0, 且对银行净利润的影响很大, 就Profit1模型而言, 在考察期经济增长的基础上, gc每增加一个百分点, 浦发银行的净利润就可以增长2.0173亿元, 就Profit2模型而言, gc每增加一个百分点, 中行的净利润就可以增长30.0866亿元。说明经济增长对银行的净利润有很大的正效应。b2<0, 也符合经济含义, 即不良贷款率与银行的净利润成反比。也就是说随着不良贷款率的下降, 银行净利润有很明显的上升趋势。就Profit1模型而言, bl1每下降一个百分点, 浦发银行的净利润就可以增长0.5910亿元。就Profit2模型而言, bl2每下降一个百分点, 中行的净利润就可以增长5.1443亿元。从以上的统计结果我们还可以看出不良贷款率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杠杆作用明显要强于股份制商业银行。所以我们更要加强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监督和管理, 加强贷款过程的内部控制, 完善银行内部贷款管理制度。而b3>0, 也进一步说明了银行的净利润的增长和下降是和整体的经济趋势是同步的。

在我们的模型中, 那部分不能被模型解释的方差被认为是由操作风险的引起的。在profit1模型中即浦东发展银行的结果中, R-Square值为0.8818, 说明88.18%的方差可以由模型解释, 即操作风险占到总方差的11.82%。在profit2模型中即中国银行的结果中, 回归模型的R-Square值为0.6830, 即模型可以解释方差中的68.30%, 同时也说明操作风险在总的方差中占到31.70%。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浦东发展银行的操作风险明显低于中国银行。事实上, 在国际上, 业界一般认为操作风险在总风险中占有比例为20%以内, 剔除模型本身的精确度以外, 我们也能意识到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着很严重的操作风险。

因此, 在当前金融风险, 金融危机日益严峻的背景下, 我们一定要加强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监督和控制, 积极探索对操作风险的实证度量方法, 保证金融机构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

参考文献

[1]Marshall C.L.Measuring and managing operational risks in fi-nancial institution;tools, techniques, and other resources[M].Singapore:John Wiley&Sons, 2001.

[2]Working paper on the International Convergence of Capital Meas-urement and Capital Standards[R].Basel, Switzerland: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2004.

[3]樊欣, 杨晓光.操作风险度量:国内两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实证分析[J].系统工程, 2004, (5) .

[4]王旭东.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量化管理[J].金融论坛, 2004, (2) .

浅析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保险 篇8

一、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保险概述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操作风险定义为是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 其中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由于操作风险是将银行自身的活动作为对象蕴含于各项管理决策中, 因此操作风险相对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来说含有更多的主观成分, 加之其发生的低频率性和风险动态性, 使得操作风险的度量工作十分复杂。目前世界各国范围内还没有普遍接受的操作风险度量方法, 巴塞尔协议中提到的基本指标法、标准法和高级计量方法也只是作为各家银行的参考。考虑到操作风险的低频率、高风险特性, 以及其尖峰厚尾的分布特征, 就为引用保险这一种风险缓释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巴塞尔协议中的高级计量法允许银行出于计算最低监管资本的需要, 在计量操作风险时认可保险的风险缓释影响, 这也为我们开发操作风险保险产品提供了支持。

操作风险保险是保险人 (保险公司) 和投保人 (银行) 之间的一种合同协议, 保险人同意对可能发生的特定风险损失进行赔付, 为此投保人须向保险人支付一定的保险费。操作风险保险能有效地把银行面临的不确定性风险转化为确定性收入。通过操作风险保险, 银行可以专注于处理日常风险, 把特大损失的风险管理事项转移给保险公司, 达到平滑自身现金流, 降低财务危机成本的目的, 从而有利于健全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 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提升其信用等级和市场竞争力。操作风险保险对保险公司而言更是一项难得的业务来源, 如果率先在国内开发操作风险的保险产品, 将有利于国内保险公司抢占市场先机获得竞争的主动权, 更有利于我国银行保险的深层次合作。

二、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保险可保性分析

保险具有分散风险、转嫁风险和损失补偿的职能, 然而并非所有的风险都具有可保性, 可以承保的风险一般必须满足一定的准则, 我们将参照一般风险的可保性原则对银行操作风险保险进行分析。

1. 大量性, 即存在大量同质且相互独立的风险单位以满足保险经营所要求的大数法则。根据巴塞尔委员会于2006年提交的“操作风险量化影响度的调查”, 129家银行涉及到了1357017个损失事件, 多家银行都有购买操作风险相关保险产品的意愿且各家银行的操作风险事件相互独立, 满足大量性的要求。

2. 纯粹性, 即风险事故的发生对被保险人而言只有损失的机会而无获利的可能。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调查分析, 操作风险发生概率为0.18%而产生的损失额度占到了全部损失的4 8.3%, 其损失分布具有明显的厚尾性, 低频率高损失的特点注定其一旦发生会给银行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操作风险对投保人而言属于纯粹风险而非投机风险。

3. 可评估性, 即风险事件的发生所产生的预期损失是可以确定或测定的。虽然目前还没有完全公认的操作风险计量方法, 但是巴塞尔委员会和各家大型银行都在努力开发有关操作风险的计量模型。巴塞尔委员会制定按照技术的复杂性和对风险的敏感程度递增顺序制定了三种计量方法:基本指标法 (The Basic Indicator Approach) 、标准法 (The Standardised Approach) 和高级计量法 (Advanced Measurement Approaches) , 以上三种方法为操作风险的评估提供了依据。

4. 偶然性, 即风险事件发生的时间是不可预知的且事件发生本身必须独立于被保险人的意愿。操作风险对于银行自身来说肯定是不愿意发生, 因为它不仅仅会带来财务损失还将严重影响银行声誉。

5. 经济可行性, 即收取的保费必须是充足的以满足将来发生的损失赔付的需求, 且费率必须合理。由于操作风险的发生不具有季节性, 理赔时间比较分散, 最大的难度就是损失评估工作复杂, 因此如果保险公司通过自身的努力建立起专门的操作风险储备基金, 是可以应付将来损失赔付的需求的。

三、现实障碍和突破

应该看到, 虽然银行的绝大部分操作风险从理论上讲都是可保险的, 但是由于对操作风险和保险缺乏必要的重视和研究, 再加上我国的保险市场缺乏研发此类产品的经验和人才,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中运用保险也存在相当大的障碍, 主要表现为缺乏关于操作风险的相关损失数据库从而为操作风险的定价带来了挑战;商业银行在投保操作风险保险之后可能面对的信用风险和支付不确定等新风险;金融分业经营背景下产品开发的局限性难以覆盖所有的操作风险。鉴于此还需要做以下方面的努力:

1. 建立完善的操作风险信息系统, 加强对银行操作风险损失数据的收集和促进各保险相关主体对数据的共享, 研发选择适合的操作风险评估模型, 为将来评估操作风险、引入保险机制做准备。

2. 建立完整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 操作风险管理不仅仅包含风险的识别、评估、监督与报告等环节还需要并建立与银行总体风险管理相适应的操作风险管理战略和政策, 投保后的操作风险管理也需要纳入到整个体系中。

3. 加强银保合作共同开发满足操作风险管理要求的保险产品, 逐步开发经理与高级职员责任险、雇员行为责任险、未授权交易险, 以及计算机犯罪险、因特网责任险等等拓展保险投保对象与保险范围。

摘要:本文首先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进行概括性描述, 然后对操作风险保险的可保性进行了具体的探讨, 最后分析了我国引入操作风险保险的现实障碍和策略选择。

关键词:操作风险,保险,可保性

参考文献

[1]特瑞斯·普雷切特琼·丝米特:风险管理与保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1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研究 篇9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人员、流程、系统的不完善或失灵, 或由外部事件所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其中, 人员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包括操作失误、违法行为、违反用工法、关键人员流失等情况;流程因素引发的操作风险包括流程设计不科学合理和流程执行不严格两种情况;系统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主要是系统失灵和系统漏洞;而外部事件引起的操作风险主要是外部欺诈、突发事件及银行经营环境的不利变化等情况。

二、操作风险的特征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界定, 将操作风险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操作风险的特征根据操作风险的定义和分类, 通过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相关风险的对比分析, 可以概括出操作风险的主要特征:一是内生性。除自然灾害以及外部冲击等一些不可预测的意外事件外, 操作风险中的风险因素很大比例上来源于银行的业务操作, 属于银行可控范围内的内生风险, 只要银行业务的存在, 操作风险就不会消失, 而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更多的是一种外生风险。二是普遍性。与市场风险主要存在与交易类业务和信用风险主要在于授信业务不同, 操作风险普遍存在商业银行业务和管理的各个方面。从覆盖范围看, 操作风险既包括发生频率高、但是可能造成的损失相对较低的日常业务流程处理上的小纰漏, 也包括发生频率低、但是一旦发生就会造成很大的损失, 甚至危及到银行的存亡的自然灾害、大规模舞弊等。因此, 操作风险管理不应该对应于一个部门, 而应着眼于整个商业银行的所有部门。三是不对称性。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存在着风险与报酬的一一映射关系, 而对于操作风险是一种纯粹的风险, 承担这种风险不能带来任何收益.操作风险是非盈利的, 商业银行之所以承担它是因为其不可避免, 操作风险所引起的损失在很多情况下与回报之间的关系不对称。四是人为性。人为因素在引发操作风险的因素中占有直接、重要的地位。绝大多数的操作风险可以归结于有意或无意、来自商业银行内部或外部的人力操作失误, 只要与人相关的业务, 都存在操作风险。

三、操作风险的成因及理论解释

本文将运用“委托代理理论”、“有限理性理论”等经济学理论和原理对与人的因素有关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成因作了具体的分析和理论解释。

(一) 委托代理关系产生的道德风险和商业银行操作风险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人的因素, 而在人的因素中由道德风险所产生的操作风险占有相当的比重, 因此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中道德风险可以从银行与银行雇员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来分析。根据道德风险的定义, 道德风险是指当人们将不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全部后果时变得不太谨慎的行为倾向。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看, 道德风险源于非对称信息的存在。道德风险之所以存在, 是因为无法在契约中明确限定代理人的行为选择, 而且, 由于监督成本太高, 以至于代理人的行为具有隐藏性。银行员工产生的道德风险来源于银行与银行雇员的委托代理关系。在这种关系中, 银行是委托人, 银行雇员是代理人, 两者之间的信息是非对称的, 银行是信息弱式方, 而银行雇员是私人信息拥有者为信息较多方。银行无法完全了解雇员的动机和行为倾向, 而雇员也不会主动透露这些私人信息, 在这种雇佣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银行雇员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可能采取一些不利于银行的行为, 这就是银行雇员的道德风险。银行雇员的道德风险的产生与雇佣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密切相关, 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雇佣双方的目标函数是不一致的, 银行追求的是企业利润最大化, 而雇员追求的则是自身利益最大化, 当两个目标函数不一致时, 道德风险就产生了。由于我国占主体的国有商业银行属于国家或全民所有, 以国家作为所有权主体, 并且在外部组织形式上实行的是与行政层次安排保持高度一致的分支行制, 基于这样一种制度框架,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存在着多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和分层式的组织结构安排, 即是说, 在政府与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的同时,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也存在着多重的委托代理关系, 其中的每一层次 (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 既是委托人又是代理人。这种多层次委托代理关系的主要弊端为:1.初始委托人缺乏对委托代理者的约束。由于初始委托人的身份具有不确定性, 即在或明或暗的合约中没有规定谁来监督政府的代理行为, 再加上初始委托人分散, 且“搭便车”的心态使他们对银行的经营缺乏关心监督的主动性。而且由于初始委托人不是剩余的直接索取者, 在非对称性信息的条件下, 监督成本与收益的非对称性表明监督活动具有明显的外部性, 这是初始委托人缺乏监督动机的重要原因。即使初始委托人具有监督动机, 但由于其无法通过用“脚”投票的方式解除与代理人的合约关系, 使得其惩罚代理人机会主义行为的威胁不具有可信性。2.在政府与国有商业银行的委托代理关系中, 代表国家具体行使委托人职能的政府官员拥有选择和监督代理人的投票权, 但他们既不拥有剩余索取权, 即他们的监督努力程度与其收入水平无关, 也不是投票风险的承担者, 因此就难以避免出现监督不力, 甚至出现某些政府官员利用手中的廉价投票权与银行的经理人员“合谋”的现象。3.过长的委托代理链条进一步加剧了产权责任不明的状况和国家及各级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管理效力递减, 委托人对最终代理人监督的有效性遭到损害。另一方面, 多层级行政化的组织制度导致了银行分支机构严重的地方化倾向。现实中, 一些地方政府经常采用软硬兼施的方法, 收买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负责人,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地方政府会与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合谋”, 损害了银行的整体利益。

(二) 有限理性假说理论与操作风险

银行雇员对银行的各种经营活动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对有关信息的收集、筛选、分析和加工整理以及信息的验证都会受到个人素质及能力的制约。即使收集到的信息是充分的, 银行雇员也难以对这些信息进行精确的筛选、评价和归纳, 不可能得出一个最优的方案, 只能选择一个使自己感到满足的满意策略, 却未必是最有效的。如果银行雇员的自我满足标准低于风险控制标准时, 操作风险就产生了。而且银行雇员对信息的判断和分析也会出现错误, 而这些错误就表现为各种各样的操作风险。很显然, 如果银行雇员具备良好专业技能, 那么他们就相对容易地发现银行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并且可以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有限理性产生的操作风险除去银行日常经营过程中的各种判断错误和决策失误外,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模型风险表现形式。随着金融创新不断深化, 银行风险管理手段日趋复杂化, 运用复杂的金融模型对风险进行衡量和管理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商业银行发展的趋势。但同时现有的模型也显示出了一些缺陷和不足之处。在模型应用的实践中, 当银行的经营者使用模型不当、或依据了错误的数据估计、或夸大了模型解释能力时, 操作风险就产生了, 这就会导致银行信誉与获利能力水平严重恶化, 这种现象被学界和业界称为模型风险。因此, 模型的精确程度直接影响着风险管理的质量, 也直接体现了操作风险的大小。而模型的精确程度却与模型设计者和应用者的素质水平密切相关。一方面就现有的模型能力和现实世界的复杂性来看, 由于真实世界要远远复杂于任何我们能够创建的用以描述它的数学模型, 因此我们有可能采用不恰当的模型来描述真实世界的风险, 这无疑增大了银行操作风险。

四、我国商业银行应对操作风险的策略

(一) 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的公司治理结构

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合理的组织架构是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发挥效率的制度保证。要从根本上强化商业银行的内控制度建设, 产权制度改革是一个核心问题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 实现股权多元化, 可以改变目前产权不清、职责不明的状况, 建立一个目标明确、权责利相对应的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 使国有商业银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一是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 进一步完善银行公司治理结构, 充分发挥董事会在操作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在董事会下专设风险管理委员会, 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操作风险管理小组, 小组领导为操作风险首席管理官。风险管理委员会必须掌控整个银行的风险状况、揭示重要的风险来源并对它进行监控。操作风险管理小组负责操作风险管理战略的制定和操作风险政策的审批, 审批经济资本在各业务部门和各业务线的分配比例, 以对风险进行宏观调控, 同时负责监督银行整体的操作风险管理情况, 包括操作风险暴露、操作风险管理政策、政策执行情况以及评估操作风险管理效果等。二是应对各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全面清查和修订, 消除制度空白点, 并建立内控制度后评价和持续改进机制, 定期对内控制度有效性进行测试并专设操作风险管理经理, 负责操作风险评估及管理政策的制订和执行监督。三是应建立清晰的风险报告体系, 建立和完善信息上传机制。银行各层级机构设立, 专门的操作风险观测员, 实时将得到的风险状况进行及时的披露和上报, 保证风险状况的真实可控性。四是建立垂直管理、直接向最高决策层负责的内审管理体系。下一级单位对上一级单位负责, 向上一级单位汇报, 遇紧急情况可跨级报告, 甚至可直接向高级管理层提出报告, 同时上一级单位负责监督检查下一级的工作, 确保信息流的畅通。即总行的首席风险官对向董事会下设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 各业务部门的风险经理直接对总行的首席风险官负责, 并且定期向首席风险官汇报所在部门业务运作中的风险、评估其风险状况。

(二) 加强内部控制与管理体系建设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和职业道德教育。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 特别是在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建立的初始阶段, 必须引进一些操作风险专业人才, 建立一支高素质、有操作风险管理经验的风险队伍。同时人力资源部要对不同的员工的业务能力、服务水平做到了如指掌, 对那些业务素质高, 工作责任心强、服务态度好的员工尽快充实到一线岗位, 充分发挥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对特别重要的部门要做到员工定期轮岗, 在严格上岗资格考试制度的前提下, 合理配置劳动组合, 消除岗位人员设置不合理现象。树立正确的竞争观, 要依靠优质服务和个性化的产品来争取客户, 而不是无原则的恶性竞争;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 健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增大风险管理指标的权重, 同时将操作风险指标单列考核, 建立双向激励机制, 促使商业银行持续健康发展。培育积极向上的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文化是一种融合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思想、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行为、风险道德标准与风险管理环境等要素于一体的文化力, 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风险管理文化, 就是倡导和强化风险意识, 树立囊括各个部门、各项业务、各种产品的全方位风险管理理念, 推行涵盖事前监测、事中管理、事后处置的全过程风险管理行为, 引导和推进风险管理业务的发展。树立正确的风险观, 加强对员工的职业道德、风险意识教育和人文关怀, 增强其合规经营自觉性、自我保护意识和综合业务素质, 使合规文化与每位员工融为一体, 成为工作习惯和其生命的组成部分。

(三) 建立防范与控制操作风险的外部监督机制

外部监管部门应对商业银行有关操作风险管理的制度、体系和流程进行定期评估, 严格监管, 将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监管的主要力量、精力重点放在提高操作风险管理制度、控制体系、防范机制等方面的合理性、完整性、有效性上, 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加强银行监管部门与人民银行、证监会、保监会、审计等部门的合作, 各部门加强对操作风险的协调管理。加强征信体系建设, 建立银行、证券、保险、工商、财税、海关等部门的信息沟通机制, 有效解决银行机构操作风险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适当赋予银监会监管机构必要的监管手段, 提高监管的有效性;研究制定有关法律, 明确如银企对账等相关各方的责任和义务;研究获取员工行为失察信息的合法有效的渠道, 完善违法违规人员惩戒机制。

参考文献

[1]陈群如何规避操作风险[J]现代金融2006 (4)

[2]李建华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问题探析[J]山东纺织经济2009 (4)

[3]朱建峰, 尚翠杰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09 (3)

烟台银行操作风险案例及启示 篇10

纵观国内国外, 造成商业银行重大损失的案例, 多数与操作风险有关。2002年联合爱尔兰银行外汇交易员鲁斯纳克伪造交易单据, 涉案金额约7.5亿美元。2008年法兴银行交易舞弊案, 交易员杰罗姆·科维尔在期货市场违规交易, 给银行带来接近50亿欧元的损失。在我国, 由于操作风险引发的案例在近几年也屡见不鲜, 如2010年齐鲁银行伪造金融票证的骗贷案, 该案件涉及金额多达60亿元。2014年恒丰银行董事长违规操作, 恒丰银行兜底垫付40亿元。以上的案例都反映出银行对操作风险的管理观念薄弱, 执行不力。

《新巴塞尔协议》给出了操作风险的定义:操作风险是由于内部系统、程序的不完备、人员失效或者外部事件造成商业银行损失的风险。当前,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对操作风险的管理都基于《新巴塞尔协议》。而我国对于操作风险的研究比较晚, 梁力军 (2010) 提出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能力”概念及其内涵构成, 分析和研究了影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能力的各项重要因素。陈曦 (2012) 基于新巴塞尔资本协议, 结合实际经验分析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现状, 提出改进国内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的措施。由于各个国家的经济环境不同, 但是都以巴塞尔协议为指导, 结合本国的经济情况来制定对操作风险的监管办法。

随着我国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股份制商业银行越来越多, 成为银行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而股份制商业银行这样的中小型商业银行的迅速发展也造成了一些风险问题。烟台银行做为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 在2008年, 2011年和2012年屡发操作风险大案, 为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敲响了警钟。

二、烟台银行案件描述

烟台银行是在原烟台市商业银行基础上, 2009年1月9日, 经中国银监会批准正式更名, 于同年3月25日正式开业的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原烟台市商业银行成立于1997年11月, 是在烟台市区12家城市信用社基础上, 组建成立的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成立之初, 注册资金1.28亿元, 后经多次增资扩股, 注册资本达20亿元。然而近几年发生的一些重大恶性案件显示了烟台银行操作风险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2008年, 张群利任烟台银行烟台山支行的行长。在任职期间, 张群利多次不向总行资金账户汇款, 私设小金库, 将总行的钱截留在自己的支行里进行账外经营。2004-2006年, 张群利采取票据承兑贴现后收回资金不入账的方法, 账外放款给阳光100烟台分公司5000万元, 莱州盐场8000万元等, 账外经营资金累计达5亿元。而后离开烟台银行, 做了阳光100烟台分公司的总经理。

2011年4月至2012年1月, 烟台银行胜利路支行行长刘维宁利用职务之便, 分多次将该行的银行承兑汇票取走, 进行账外贴现, 总计276笔, 票面金额4.36亿元。在巨额资金无法弥补情况下, 刘维宁携4.36亿票据外逃。

2012年4月, 烟台银行董事长庄永辉为了购买烟台银行股权, 先在营业部门开出空头银行承兑汇票, 贴现套出了资金。接着又用股权质押, 贷出款项, 转回原来开出空头承兑汇票的账户, 充当保证金。由于股份太大, 庄永辉将所持1.5亿股权分给德州扒鸡集团等公司代持股权, 如果代持股权公司不能及时上交贷款利息导致贷款逾期, 庄永辉就办理转贷手续来解决。几年内, 烟台银行的股东结构一变再变。

从2008年到2012年, 烟台银行屡次出现操作风险大案, 都是管理层利用职务之便, 开出票据以权谋私。

三、烟台银行操作风险案例分析

1. 烟台银行没有将操作风险作为风险管理的重点

长期以来, 我国商业银行往往只关注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 而对操作风险没有足够的重视。烟台银行也是如此, 管理人员和银行职员对于操作风险管理的理念落后, 对操作风险的认识不足, 未能将操作风险的概念融入烟台银行柜台、柜员、传票等各个方面的管理之中。烟台银行的员工对操作风险的观念薄弱, 没有足够的风险意识, 营业部等各部门人员在开出票据、盖章等过程中没有想象到可能引起的恶性后果, 选择听从了上级领导的话, 无形之中帮助了不法人员。

2. 银行的岗位设置缺乏相互制约

开出一张银行承兑汇票, 需要通过银行的柜面操作系统和审核系统, 涉及到的几个操办人员。如果开出了空白的银行承兑汇票并变现, 要么是两个系统不联动, 要么是审批没有走流程, 银行行长的权限过大。烟台银行的案例中, 行长、董事长等高管权限过高, 缺乏对其约束和监督。在票据审批的过程中不能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 烟台银行没有把行长的职位进行明确有效的分工。

3. 没有严格的管理和执行制度

刘维宁出逃原因是烟台银行实行“末位淘汰制”, 即各支行存款倒数第一的行长将被免职, 在2011年底被末位淘汰后交接工作的过程中, 事情败露。在之前的几年, 刘维宁也曾排倒数第一, 由于没有严格执行淘汰制度, 助长了不正之风。可见, 烟台银行制定了操作风险防范规章制度, 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流于形式导致事件的发生。

4. 缺乏对关联交易的审核和披露

阳光100烟台分公司是烟台银行的大股东, 张群利在账外放款给阳光100分公司后离开烟台银行做了该公司的总经理;庄永辉套现购买烟台银行股权, 找公司代持股权到最后的转贷, 都违背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 (2004年第3号) 《商业银行与内部人和股东关联交易管理办法》中关联交易的有关规定, 反映出烟台银行缺乏董事会对关联交易的实质性的审核和披露。

四、案例结论及建议

1. 加强公司治理, 审批负责人互相牵制

首先, 要提高银行对操作风险防控的意识, 完善银行的内控管理, 如行长、副行长的分工, 总行和分行长的分工要明确, 负责审批的行长不能负责业务, 将权利分开并且互相牵制。其次, 在每一个岗位一岗双责, 双人办理并由系统控制互相牵制, 重要的岗位适当增加审批负责人, 增加资金审批的透明度, 避免出现违规操作。最后, 在整个银行开展操作风险的培训活动, 让操作风险的防范意识渗透到银行方方面面的工作中。

2. 加大操作风险的科技投入

完善并充分运用计算机信息系统是适应当代商业银行提高对操作风险防范的趋势, 信息系统合理应用不但可以提高银行的操作效率, 一样可以提高操作风险的监管效率。可在信息系统的开发中设置权限、落实责任制度、数据管理监控、审核制度等, 用科学的技术手段来防范操作风险, 将各类数据和信息准确及时的生成, 方便银行管理人员以及银行监管部门及时发现风险, 化解风险。

3. 落实重要岗位轮岗制度

轮岗制度有利于打破长期工作形成的人际关系利益网, 而严格落实轮岗制度是轮岗制度发挥效果的关键。银监会已规定, 要建立和实施重要岗位和基层主管轮岗轮调和强制性休假制度, 并确保这一安排纳入总行及各级分支机构的人事管理制度。这一规定实施, 需要银行董事会、监事会、高管等互相监督, 真正把轮岗制度落到实处。

4. 加强社会监督的作用

首先要充分发挥外部监管机构如银监会的作用, 外部的监管人员相当于银行的人员比较独立, 没有和银行、股东有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 可以从相对客观并且专业的角度来发现银行存在的操作风险。同时, 可以开展客户的监督, 引导客户对银行运营的监督管理并设立意见箱反馈。对于已经发生的操作风险大案, 要进行披露, 扩大新闻报纸等社会舆论对银行的监督。

参考文献

[1]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巴塞尔新资本协议[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4

[2]梁力军.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能力影响因素及管理状况分析[J].管理评论, 2010 (5)

[3]陈曦.商业银行操作性风险管理浅析[J].当代经济, 2012 (15) :64-66

[4]王璐.中小型城商银行内控分析——以烟台银行票据案为例[J].当代经济, 2014 (2) :62-63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及量化 篇11

关键词:商业银行;量化;建议;风险操作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概述

2004年6月颁布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指出不完善或者是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还有就是外部事件都可能造成操作风险,它包括了声誉风险以及策略风险以外的法律风险作为一个涵盖多种风险的集合概念,操作风险具有内生性、广泛性和普遍性、难以度量性和不对称性等特征。

当前我国面临的商业银行主要操作风险有:(一)人员的因素。据资料显示,在对我国169起商业银行风险案例分析当中,人员因素引起的风险就占了44%,比例之高所以必须引起重视。(二)流程的因素。业务流程设计如果欠妥,将造成银行的损失。(三)系统的因素。1、系统失灵或者是系统崩溃所导致的风险,2、由于系统漏洞所导致的风险;3、操作人员违规、失误操作导致的风险; 4、外部系统非法入侵的风险)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量化的概述

对操作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的重要前提就是操作风险度量。在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实践中,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迫于防范操作风险的要求,要求,风险的管理部门要做的就是量化操作风险 也就是把那些抽象、复杂的操作风险转换为直观又简单的数字这样可以直观的反映出商业银行所这样子可以很直观的反映出商业银行面临的操作风险的现状提前采取的控制措施,就是由于量化操作风险可以很容易的观察出操作风险的一个变动趋势。

尽管商业银行在量化风险中存在很大困难,但是为了准确度量和有效防范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国际金融界和巴塞尔委员会努力探索,开发出了一些模型方案,例如损失分布法、基于损失分布的蒙特卡洛模拟等,巴塞尔委员会充分总结了这些成果,在新资本协议框架中提出了三种系统的计量方法:即:基本指标法、标准法、高级计量法。

(一)基本指标法

按照基本指标法,操作风险的资本计算公式如下:

Capital Charge=a*Gross income

其中, Capital Charge指基本指标计量法时所需要的资本,Gross income指的是银行前三年利息收入、交易净收入非利息收入以及其他收入的总和的平均值a取固定值15%,由巴塞尔委员会自定。

基本指标法简便易行,之所以使用这种方法的监管成本这么高,就是因为他过于简单,特别是各商业银行都使用a做为统一的固定比例,这样有不同风险特征与风险管理水平的商业银行要求每单位的总收入要配置相同的监管资本,这就是操作风险管理优劣奖惩机制无法自动发挥作用的原因同时该方法将商业银行视为一个整体来衡量操作风险,因此很难对不同银行的操作风险做比较就是因为它对操作风险衡量的敏感性太过缺乏因此,巴塞尔委员会认为,基本指标法不具有广泛的适用意义,仅适用于规模较小、业务范围相对简单的银行。

(二)标准法

标准法是一种比基本法更为复杂的方法;但是它对业务类别进行的定的区分是基本指标法无法实现的,相关比之下标准法也反映出了不同类别风险的特征差异但同时与基本指标法相同的是都是使用的标准法监管资本的计算,指的并不是直接与损失数据有所联系,与此同时也有相当大的局限性 ,就是因为它不能直接反映各商业银行本身操作风险的损失特征)

Capital Charge=Σ【ai×Eli】

Capital Charge表示标准法计算的资本要求

ai表示在这8个业务类别当中各类别在过去的这3年中的平均总收入,即表示巴塞尔委员会设定的固定百分比,,EI表示有关业务种类的指针.

(三)高级计量法

高级计量法就是指商业银行在满足巴塞尔委员会提出的监管要求的同时,运用相关运用相关定量与定性标准,再通过内部操作风险计量系统来计算出监管资本的要求。使用高级计量法的基本都是商业银行这样规模很大而且业务组合又复杂的,都是需要得到监管当局的批准。包括分析收益波动法、内部度量法、案例分析法、因果关系模型法、损失分步法,下面主要介绍一种较常用的方法:

损失分布法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衡量操作风险几种方法中最复杂的一种方法,商业银行根据以前内部数据的分拆,大概每一业务种类或者是风险分类都有以下的可能性分布:单一事件的影响以及来年事件发生的概率。将所有业务种类/风险分类的风险值相加,也就是商业银行总操作风险资本金配置要求。损失分布法同样是采用银行本身的历史数据对风险进行一个模拟,与其它方法相比之下,更能体现银行自身的风险特点,虽然数据只可以说明历史,对未来的预测能力或者还有所欠缺,但是它的结果是符合客观事实的,并且损失分布法合理的利用了模型计算出的风险资本而且还需要根据当时的情景分析进行定性调整,所以它基本上是足以克服预测能力差的不足的。

建议

农村合作银行会计操作风险研究 篇12

农村合作银行作为我国农村金融机构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在农村信用社改造中,在合作制的基础上吸收了股份制运作机制的股份合作制金融机构,实现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我发展的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的商业化农村金融组织[1]。农村合作银行扎根于农村,农户的存款是其负债业务的主要来源,为了尽可能多地吸收农户存款,银行的网点设置非常分散,内部控制不能有效落实,潜在的柜台会计操作风险大。会计操作风险具有风险范围大、关键点繁多、风险防范控制难、风险管理成本大、风险连锁性反应特征明显等特征。

2 农村合作银行会计运营操作风险分析

农村合作银行会计操作风险中业务账户结算风险和柜台现金风险是最为关键的风险控制点。在会计操作风险管理上存在关键风险点管控不到位和风险检查不及时、不全面的问题。

业务账户结算风险。账户结算是农村合作银行最重要的业务,也是银行运营管理中的关键点。主要包括:开户资料的调查风险。比如申请人的主体资格要求,提供的材料是否完整、有效、真实合法,业务经办人是否按规定全面掌握客户的信息等[2];大额交易风险。银行主要吸收农户的闲散资金,有大额现金支取或者不合常规的异常支付,要引起重视。大额交易的签字审批制度不严格执行将为银行带来风险。大额交易的结算管理是农村合作银行在运营中容易发生金融犯罪的关键风险点,银行自身操作不合规极有可能加剧不法活动滋生。一些犯罪分子利用大额交易管理不善,或内外串通欺诈从事金融犯罪活动;对账不及时所造成的风险。由于农村合作银行网点分散,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对账不及时、对账单回收率偏低造成会计操作风险加大。

柜台现金管理风险。农村合作银行网点多,基本都实行柜员制,柜台员工操办现金业务的过程中存在着几个重要的风险点。第一,每日业务结束后未按银行规定监督柜员封包,未对该日结单情况,比如库存现金核对、现金的支付情况进行核查,最后导致银行面临的风险加大。第二,未按银行现金管理制度对现金进行实际查库,或者对现金单证查库不严谨,从而造成风险隐患。最后,收款业务未按规定的流程来办理。

此外,业务授权不规范,比如审贷分离制度落实不力,员工定期轮换未严格办理交接手续,对敏感重要岗位的员工考察不全面,都将造成农村合作银行会计操作风险的扩大。

关键风险点的管控工作。在农村信用社改革产权制度以来,农村合作银行作为一个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它的会计制度不是十分完善,导致其会计业务操作不规范,内控管理不到位。此外,规则制度冗杂而且一时难以全部掌握。由于农村合作银行具有合作制的特性以及商业化运作的特点,其适用的规则制度比纯商业银行相对更复杂,员工不清楚哪些操作要求是必须到位的,员工无法准确把握会计操作关键风险点,从而使银行面临着风险。最后是未及时下发风险提示。市场在不断变化,金融形势在不断变化,关键风险点也会出现转移和换位,银行业务发展的同时,也会增加新的风险点,农村合作银行的风险管理应该是全面的、全程的。

风险检查。基本网点的会计操作风险是农村合作银行的重要风险管理点。由于农户是其主要负债对象,农村合作银行的网点分布较为分散,网点员工与当地农户一般都比较熟悉,这就有可能导致员工因为个人感情而简化手续或操作流程而产生风险。审计部门和财务部门在对支行和网点进行内部控制管理建设以及全面检查的同时,事后监督不可或缺,对柜台操作情况进行检查,及时识别、监测和控制会计操作风险。具体对员工的尽职情况、网点现金、账本对账、重要空白凭证等进行监督检查。

3 农村合作银行会计运营风险管理对策和建议

实现全面风险管理。农村合作银行的规模小,地理限制强,股份合作金融的体制,使其在会计操作过程中拥有自己的特点,如产品结构、业务流程比传统农村信用社更加复杂,操作风险管理难度大,业务的专业化与员工素质的差距,员工对会计规则制度的生疏使会计操作风险进一步加大。因此建立起全面的风险管理机制,可以优化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促进实现银行内部控制,提高业务操作效率,降低会计操作风险。

加强员工培训工作,提高员工素质和风险防范意识。农村合作银行的会计操作风险最直接的来源便是员工的素质和专业水平。如果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高,专业知识强,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这将大大地降低银行运营过程中的会计操作风险。通过强化培训,提高员工的素养,既可以减少因自身的知识水平不满足业务需求而造成风险损失,也可以提高他们的风险防范意识,掌握风险防范的方法和策略。

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首先,加强内控建设,可以保证银行经营管理的合规合法性,确保银行资产安全,提高经营效率,加强会计制度的全面贯彻落实,使银行严格执行国家统一规定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保持会计资料的自身完整,从而降低会计操作风险。其次,内控可以从制度的层面上规范员工的操作行为,使其自觉遵守各项业务规章制度,防止在业务操作上凭员工个人主观经验办事,促进银行健康持续发展。

摘要:农村合作银行作为我国较年轻的农村金融机构, 具有合作制和商业化运作的特性。由于受网点分散、业务规章制度不健全和员工素质不高等方面的制约, 农村合作银行在运营管理过程中会计操作风险十分突出。本文通过对农村合作银行会计操作风险进行深入分析, 提出相关的风险防范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合作银行,会计运营,操作风险

参考文献

[1]自文娟.基于内部控制的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D].兰州:兰州理工大学, 2009.

上一篇:入侵源追踪下一篇:作为观念的艺术与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