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中模糊语言的功能论文

2024-12-16

傲慢与偏见中模糊语言的功能论文(共9篇)

傲慢与偏见中模糊语言的功能论文 篇1

(一)反讽语言中的行为理论

作者指出只有满足了以下三个条件,反讽语言中的行为才能够得到实施,不然就会显得不合时宜。这三个条件为:第一,某种人在特定环境中说特定的话语这一现象必须允许,并让受众能够接受,特定环境和人必须对这种已经成型的模式予以适应;第二,参与语言暗示的所有行为者都要对这种行为模式进行正确的、无差异化的遵照;第三,说话者的言语行为必须发自内心,且务必执行。小说《傲慢与偏见》的思想内涵十分深刻,语言富有反讽、幽默特点,表现手法鲜明独特,通过多次运用反讽手法推动故事发展,使其富有了深厚的艺术魅力,强化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傲慢与偏见》可以说是作者运用反讽手法最为纯熟的作品,其中反讽手法的体现不仅仅局限在有讽刺意味的语句上,还在人物塑造、情节处理等方面得到了表现,同时在整部作品的构思中也始终贯穿着反讽意味。通过极为敏锐的艺术触觉,作者将反讽手法提炼成反讽艺术,让其为作品成为包含喜剧色彩的经典作品做出了重大贡献,让作品富有了长久而强大的艺术吸引力。

(二)《傲慢与偏见》人物会话中性别语言的分析

简奥斯汀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傲慢与偏见》为其代表作品。既然是文学作品,必然要对其中的人物对话进行艺术加工,然而这部作品的题材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社会各阶层的日常生活,不同于当时流行的伤感小说,拥有了现实性的内容和写作方式,将当时英国社会生活真实地再现出来,将上流社会与中产阶级、男性与女性间的种种矛盾生动反映出来。作品中的人物对话是对当时各种人物的语言特点的高度浓缩,对其语言特点进行了解,能够有助于掌握社会语言规律。小说的开头就有一段对话,讲述的是班纳特太太要求丈夫去拜访彬格莱这个新来的邻居。班纳特太太的会话语言带有明显的女性特征,比如亲昵称呼“mydear”在剪短的对话中竟然频繁使用了五次之多。我们知道,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一般是温柔的妻子或者慈爱的母亲,所以女性的语言便富有了这些特点。在作品第三章中,对彬格莱和达西在舞会上的对话进行叙述。当时正在和简跳舞的彬格莱劝说达西也邀请舞伴来跳舞,达西的答话清楚地表明自己不想如此。两人的对话方式都十分直接,具有对立性,这就将男性竞争性的会话模式的这一语言特点鲜明地体现出来。男性在会话过程中往往直接明了,不加掩饰,自由的表达的内心所想,对他人感受较少顾及。所以,男性多采用祈使句和直陈语气,讲话口吻往往是命令式的。不少人会想达西和彬格莱是好朋友,不必讲客套话,可以直接表达想法。但是通过达西和威廉爵士的对话,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达西和彬格莱并不是十分熟悉。威廉爵士在自家举办的舞会上想通过舞会这个话题来同达西说话。显然,达西对此并不理会,他用“savages”来比喻跳舞的人。虽然在地位和财富方面来,威廉爵士比不上达西,但他并不示弱。当达西对他表示不屑的时候,他予以了反击。因此,他们语言方式的直接和粗鲁并不是地位和财富造成的,而是由于男性性格使然。所以,在男性的话语中往往会出现“damn,shit,hell”等这些咒骂语。在第四章的开篇,在舞会后简向妹妹对彬格莱进行了夸奖。而妹妹伊丽莎白完全同意姐姐对彬格莱的赞赏,还对他又进行了一番赞赏。这些言语是将女性的某些其他话语风格反映出来。在交谈过程中,她们往往表现得较为合作,轮流进行讲述,实现真正的交流,而且能够对他人的话语进行积极的回馈和反应,并且会用mm,hmm,yeah等来表明自己听取了对方的话语,在合适的时机对对方的话语进行评论;伊丽莎白对姐姐话语的补充就是对此的证明。另外,在别人谈话过程中,女性很少去打断,一旦打断了也会进行道歉。男性则明显不同于女性,在交谈中往往会呈现较强的竞争性,希望自己能够选择和控制话题,拥有发话机会。在讲话过程中,经常转换话题,出现较多的话语跳跃,缺乏必要的连贯性,而且在与别人谈话的过程中,男性往往缺乏注意力和耐心,对他人话语并不会作出积极回应。此外,男性常常会打断他人谈话,且不进行道歉。如果话语被打断,男性往往会提出明显的抗议,而女性则多采取沉默的方式。

(三)人物语言与行为的矛盾

在家中,伊丽莎白是老二,虽然她的面容不够姣好,但也可是说是亭亭玉立。她是一个活泼可爱、聪明机智、富有个性和内涵的女性。在设计情节时,作者有意将威克姆加入其中,威克姆通过自己巧妙的方式以及自己讨人喜欢的外表,将伊丽莎白迷住了,让其为自己不断地洗刷冤情,对达西进行中伤。在伊丽莎白的头脑中,达西就是一个傲慢无礼的人,伊丽莎白受到了很多表象的迷惑,盲目对威克姆的话语进行听信,偏颇地认识达西。她曾经这样认为,就算世界上只剩下了达西一个男人,她也不会嫁给他,并断然拒绝了达西的第一次求婚,且严苛地批判指责了达西。在卢卡斯爵士举办的舞会上,达西改变初衷对伊丽莎白进行了主动邀请,希望她同自己跳舞,但是伊丽莎白傲慢地拒绝了他,她考虑到要维护自己尊严,就说了“Mr.Darcyisalwayspoliteness”这样一句违背原则的话语。这句话是对达西的有力回敬,维护了尊严,将自己的个性显示出来。这句话表面看起来似乎是在赞扬达西,实际上是在指责达西。这之后矛盾接连出现,到最后二人由相互厌恶竟开始相互吸引,言辞争吵开始变成对自己的指责;对那种不期而至的却又求之不得的相聚进行刻意的回避,真相总是带有欺骗的面具,让人判断错误,并被自己的判断迷惑,伊丽莎白没有正确认识威克姆和达西。事实上二人正好相反。更为有意思的是,伊丽莎白对自己的智慧和洞察力非常自豪,但是总是出现错觉,其原因在于其行为并没有正确的出发点。作者让人物的错误行为的结果呈现最大化,然后进行错觉原因的揭露,说明这一切是由于人性虚伪造成的。《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是一部戏剧性的作品,其中的人物形象充满自我矛盾,这可以通过其言行表现出来。作者运用反讽手法将她的理性思考展现给读者,反映了自己的无奈。在整部作品中都透露着她对社会的嘲讽,将当时中产阶级及贵族通过婚姻来实现自我利益的这一丑陋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揭示。

作者:陈卫安

傲慢与偏见中模糊语言的功能论文 篇2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这部小说因其通过精美的语言的语言制作而显现出来的伟大人文思想而傲然于世,深受英国人民的喜爱。该篇小说共有61篇,文字流畅,随处可感受到对话者们的机智、诙谐、幽默、反讽。反讽即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文学上的文体。《傲慢与偏见》是奥斯汀成功运用反讽的典范之作。在翻译中,直接表达出来会显得十分生硬、不宜。译者要将原文的反讽艺术确切的表达出来,不仅要熟悉原语的语言文化和历史背景来欣赏原文的反讽艺术,还需要熟练地驾驭目标语的能力,使译文读者能够感受到和原著读者相同的反讽和幽默效果。

本文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上,从翻译策略层面上来探讨《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艺术,探讨译者是如何传译出与原文相同的反讽、幽默的味道。通过对不同的译本译例分析,本文试图找出在反讽的翻译过程中,探讨译者是如何传译出与原文相同的反讽、幽默的味道。

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尤金?奈达( Eugene A Nida)是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他在理论方面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动态对等”(dynamicequivalence)原则。所谓动态对等,指的是“译文读者对译文信息的反应和原文读者对原文信息的反应基本一致”(Nida&Taber 1969)。1986年,他将“动态对等”改成了“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译文于原文应为最接近的、自然的对等:译文对目的语读者产生的效果应与原文对原语言读者产生的效果相同。”(Nida,1964:201)

三、《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的翻译策略

本文正是选取了这样脍炙人口的原著与译文进行比较分析,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出发,探讨译者是如何传译出与原文相同的反讽、幽默的味道。

下面将对三个译本中对反讽是如何处理的做一粗略比较,欣赏三个译本在保留原小说反讽的艺术效果方面的不同处理,在翻译的过程中,是如何实现内容与风格的对等。

1.直译。《傲慢与偏见》的开头是典型的开门见山式开局。王科一译: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需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张玲、张扬译:饶有家资的单身男子必定想要娶妻室,这是举世公认的真情实理。

王佐良译:公认有这样一个真理:一个拥有大笔家产的单身汉必然需要一个妻子。

原文第一段,反讽就表现得淋漓尽致。主句是“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使整个句子顿时显得非常正式与庄重,仿佛将要宣告一条举世皆知的真理,让人不得不认真聆听下文,然而从句语调急转而下“in want a wife”,原来谈论的是嫁娶事宜,让人紧张的程度顿时有所缓解。整部小说的反讽基调便由这一突降法的开篇首句奠定。

就第一句的翻译来说,重点是要把原文的反讽效果表现出来,王科一将原文的语序打破,把原句的从句即真正的主语提前,而置表语于最后。王佐良则尽量保持原句的语序。虽然语法形式的转化可以带来更地道的译文,但形式是内容的形式,对于本篇反讽性的小说,翻译似乎应当向原著倾斜,以求得内容与形式的一致。王佐良采用了直译的方法,虽然多少有点拘泥于原文之嫌,但是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最主要的是能不能和原文的读者一样感受到原文的反讽、幽默的味道。原句反讽、幽默的意味是借助于诵读和词义两种手段来获得,但由于改变了原文的语序,大多数译例在更符合汉语习惯口吻的同时,丧失了原文本身的语气,令人忍俊不禁的反语似乎变成了一本正经的说教,并没有构成语义上的起伏。

原文第一段采用“突降法”,这一特定的句法风格形式本身就有意义。而王佐良采取了直译的方法,保留了原文的句法结构,同时译文读者也能够感受到与原文读者相同的反讽味道。

2.增译。为了使译文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与风格并使译文合乎表达习惯,必须增加一些词语,这就叫增译法。

王科一译:事实上,她们都是些非常好的小姐,她们并不是不会谈笑风生,问题是在要碰到她们高兴的时候;她们也不是不会待人和颜悦色,问题是在于她们是否乐意这样做,可惜的是,她们一味骄傲自大。

张玲、张扬译:事实上,她们都是出众的小姐,高兴的时候脾气随和,愿意的时候也会招人喜欢但是都很矜持自负。

这一段介绍宾利姐妹的话充满了反讽的味道。王科一在表达反讽的艺术效果时,在翻译时添加了“问题是在要碰到……”“问题是在于……是否乐意……”等,不仅准确地译出了原文的意思,还使译文变得更加的富有反讽意味。而张按照字面意思直译,句子虽然变得精炼了,但读者可能难以理解原文的反讽意味。而译文一灵活运用增译法,使译文在内容和风格上更贴近原文,传达出原文的反讽风格。

3.归化。归化(Domestication)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在原著中,作者在言语和结构上采用反讽的手法,而归化是减化英文和汉语语言习惯差别的一种较好的翻译策略。

王科一译:我亲爱的夏绿蒂和我真是同心同意,无论遇到那一件事莫不是意气相投,心心相印。我们这一对夫妻真是天造地设。

张玲、张扬译:我亲爱的夏洛蒂和我完全同心同德,在任何一件事上,我们都是意气相投,心心相印。我们真可以说是天造地设,珠联璧合。

这一段是柯林斯先生在向伊丽莎白小姐炫耀自己和夏洛特的婚姻生活是多么的幸福美满。柯林斯与夏洛特两人的结合是一种有悖常理的“设计”。柯林斯“设计”夏洛特作为她的妻子,而夏洛特也“设计”柯林斯作为她的丈夫。如果将原文直译过来,恐怕读者将无法理解他们的这种“设计”关系。因此两个译本都采用了归化策略,不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将原文的戏剧性的反讽效果传达的淋漓尽致。两个译本都采用汉语的四字词语,尤其是张玲和张扬的译本在“同心同德”“意气相投”“心心相印”“天造地设”之后加上“珠联璧合”,不仅使柯林斯先生变得更加的滑稽可笑,还使译文更加传神,传译出原文相同的反讽效果。

傲慢与偏见中模糊语言的功能论文 篇3

【关键词】教师课堂评价性语言;模糊语言;语用功能

一、引言

教师的课堂评价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各种表现,比如:对学生课堂活动参与质量的表态,对问题的回答,对作业的质量等做出的反馈性的语言评价。教师的课堂评价性语言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对学生的发展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教师如何使用课堂评价语既是一门语言艺术,也是一门交际的艺术。模糊语言是言语交际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它具有丰富的語义内涵和微妙的语用功能。所以,模糊语言的恰当使用有助于教师的评价语取得更好的表达效果。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主要施加的手段是语言,通过语言来打动学生的理智和心灵,语言可以是强有力的,锐利的,火热的,但有时也可以是软弱无力的,这里的软弱无力其实指的就是模糊表达。

二、模糊语言的修辞特点及语用功能

什么是模糊语言,模糊语言是语言使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客观世界中的客体普遍存在界限不清的现象,而且人的思维过程也存在模糊性,那么,客观地反映现实世界的语言也必然会有模糊性。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之一。人们运用言语进行交际时,不仅需要言语的精确性,而且需要言语的模糊性,有时只有用模糊的言语才能够满足交际的需要,达到交际的目的。根据英国学者查奈尔(Joanna Channel)对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所做总结,我们认为模糊语言具有含蓄性、委婉性、暗示性、生动性和灵活性等特点,在言语交际中具有一些潜在的交际功能,比如:礼貌客气,委婉含蓄,保护面子,和谐人际,自我保护,富有联想等等。所以,在教师的评价用语中,模糊语言的恰当使用不仅可以使语言表达灵活多样,而且更重要是委婉含蓄,礼貌得体,并且能够保全师生双方面子,维护师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评价语的作用与使用的误区

英语课堂评价语是教师在英语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语言,这既是对学生表现的判断和反馈,也传递着教师对学生的期望、鼓励等情感力量,对学生自身个性的发展及未来学习的热情和发展的方向、动力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随着文明的发展,当今社会越来越强调人性化和平等权,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教师越来越要重视自己的言语行为,教师的话语越来越要考虑学生的感情需要,要重视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和融洽的课堂气氛。

为了使课堂评价语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作用,教师在使用课堂评价语时,必需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本着人本主义的精神,倾注教师对学生的爱护之情,积极正面地评价学生的行为表现。老师对学生的表现的正确评价能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信赖,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力,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乐于发言,能让课堂教学更有魅力。然而,我们有的老师在课堂使用评价语时,不注意自己的措辞,不顾学生的感受和脸面需求,使用的语言武断,语气强硬,直接甚至侮辱学生的人格。比如:频频否定学生的课堂表现或夸大学生的错误,No,you are wrong.或you are completely/terribly wrong。殊不知教师的一声“No”就可能挫伤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尊心,从此羞于发言。再比如,在实施纠正、批评、建议时语气冷漠、强硬:Can’t you see that you are wrong?Why don’t you say in this way?这样的话语学生很难接受,同时也会对学生产生消极的情绪,比如:尴尬、不安、丧气等,从而挫伤他们学习的热情,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滋生厌学烦师的情绪。反之,得体的教师评价语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心理暗示,激发学习热情,给学生以鼓励和自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我们认为教师的评价用语若能恰当使用模糊表达,使其更微妙和富有弹性,比如通过添加附加词,运用模糊词语,使用模糊限制语,利用模糊结构等来表达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能帮助教师调节、舒缓课堂气氛,而且有利于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结语

汉诗中模糊语言的翻译论文 篇4

关键词:汉诗;模糊;翻译

模糊,是语言的基本特性之一,是一种基本现象。从语言产生的角度来看,语言必定是模糊的。语言是伴随着人类文明产生的,是人类认识世界表达自我的工具。而世界上的许多客观存在对人类而言,并不清晰,而是模糊的。另一方面,出于语言表达的需要,人们故意使用一些语义模糊的词语以适应不同的交际需要。以模糊达到某种语用目的,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诗歌是我国文学的瑰宝,是中国五千年历史的珍贵遗产,诗歌中大量朦胧的描写和意境的烘托正是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模糊语。通过对这些模糊语的分析,对翻译我国古代诗歌有一定的帮助和启示。

一、汉诗的模糊性

诗歌长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所谓“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刘熙载《艺概诗概》)。诗人习惯按个人感情选辞藻完成意象,主观色彩极浓,所用语言简隽空灵,具有一种朦胧的美。诗歌是抒情的产物,而情感作为一种生理现象,缺乏明晰性,无法作量化的分析,更无法以可推论的形式描述,所以语言大师在诗歌面前常常感到困惑而笔拙词穷,唯有借用模糊词语表达感情。此外诗歌的语言及表达特点决定了诗歌的模糊性,诗的语言是高度浓缩的语言,历代诗人都追求语言的凝练,以求“一语胜人千百”、“语不惊人死不休”,而高度凝练的语言,由于信息量大,外延包含广,最具模糊性。因此诗歌可以唤起读者的无限来遐想。但同时也给诗歌翻译带来了不小的难题。

二、汉诗英译的原则

翻译一直以来是以“信”为要旨。在翻译中,将原文的准确语言译为模糊语言或将原文的模糊语言译为准确语言,似乎有不忠实之虞。但实际翻译的情形往往复杂多变,如果不能灵活的运用语言作为翻译工具,而一味地追求字面上的“忠实”或“相似”,而很可能会陷入“死译”的泥淖中。事实上,模糊语言与准确语言的互相替换在翻译中应用得相当广泛,尤其是在诗词的翻译中。

1.译者可以将原文的模糊语言译成准确语言

如《昆仑》中“夏日消融,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的“人或为鱼鳖”译为“Menarefish’sfood,too”(赵甄陶译)。原文不是说人变成了鱼鳖,而是葬身鱼腹之意,引文将其转化为准确的语言,但原意并未丧失。若是直接译成“Turningmenintofishandturtle”则显然有违原义。

2.可以将原文的准确语言译成模糊语言

如唐代诗人张说的诗“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Fletcher译为“Myeagerness chasesthe sun and the moon.I number the days till I reach home.Thewinds of autumn they wait not for me but hurry on thither whereI would be.”译者用模糊语言“thither where I would be”代替准确语言“洛阳城”,而在第二行点出“home”,使译作更易理解了。

3.有时也可用译入语的模糊语言翻译原语中的模糊语言

如杜甫《佳人》里的“新人美如玉”被译为“Sweet as alily or a rose”。原文用“玉”来比喻美人,而译文则用“lily”和“rose”,更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和英美人的思维方式。从以上的例子可以说明,翻译中巧妙地运用模糊语言与准确语言的替换,能够增强译文的表达力,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原文的精髓。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翻译中模糊语言与准确语言之间的替换并不是随意而行的。

三、结语

古代诗歌是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瑰宝中的精粹,既有以高度浓缩语言抒情达意,简洁含蓄的特性,又有各个时期诗歌特有的诗行结构的要求。在这两个要求的作用下,可以说中国古代诗歌的模糊度是最高的,模糊信息的翻译是一个十分微妙的问题,也是诗歌翻译的关键所在。在处理诗歌中的模糊信息时译者在追求精确表达的同时,更要注重模糊的审美效果的传递。语言的模糊性绝不是糊里糊涂、模棱两可、不可把握的同义语,而是精确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一言以蔽之,译者只有正确理解语言的模糊性,才能在翻译中更好地传达语言的精确性。

参考文献:

舞蹈结构中的“舞蹈语言”功能 篇5

【摘要】 舞蹈的“结构”是一个作品的整体框架,编导在通过对舞蹈动作、舞段以及灯光、服装、舞台效果等集中的安排,体现了舞蹈编导的逻辑性思维。这种逻辑性思维的出现,说明了舞蹈的“结构”是具有“舞蹈语言”功能的。

【关键词】 舞蹈的结构;舞蹈语言;动作

[中图分类号]J70 [文献标识码]A

舞蹈语言是以经过艺术加工、变化而成的舞蹈动作为基础,结合舞蹈语句和舞蹈段落两个方面组合的语言,它具有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情感以及渲染舞蹈气氛的功能。舞蹈动作、舞蹈语句和舞蹈段落三方面不同的形式和内容构成了舞蹈作品。在舞蹈作品中,舞蹈结构是指舞蹈情节发展脉络的起承转合,是编创者在作品编排中精心设置的开始、展开、推进和结尾的环节设置。舞蹈结构是情节发展、时间长度、舞蹈风格、舞段安排、舞台调度以及灯光、服装、道具、布景等方面高度浓缩的结果。其中某一方面不同的变化都有着深刻的含义,而且不管是哪一方面的变化都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都会带给观众不同的感官体验和信息接收。所以,舞蹈结构具有“舞蹈语言”的功能。

《last goodbye》是Kynan根据自身的生活经历和舞蹈经历创作的作品。作品通过重复和叠加舞蹈动作的手法,大篇幅地采用舒缓的音乐,以及横向、竖向的空间流动,凸显出编导内心想要表达的某种情绪和内容,较好地展现了编导的创作意图。

一、《last goodbye》的结构逻辑

一般来说,舞蹈结构确定以后,一个舞蹈作品的大致形象就依稀可见了。舞蹈结构的逻辑性是其具有舞蹈语言功能的重要原因之一。当一个作品有了巧妙的结构设计,舞蹈的发展就有了逻辑性。这样,舞蹈作品中的动作在舞蹈结构大的逻辑环境下就有了较为深远的语言涵义。

(一)舞段的结构逻辑

舞蹈结构是作品内部的组织和排列方式,是作品内容寻求形象外化的载体。要想编出一部好的舞蹈作品,首先要把结构勾画出来。一个好的舞蹈作品往往要有一个好的结构,让人们明白编导所要传达的信息。结构是编舞者充满联想的作品的雏形,它决定着舞蹈作品的轮廓和基调。

《last goodbye》共有七段长短不一的舞段,在这些大的舞段里又进一步地逐一划分了内部结构,其中不同的舞段分别包含了单、双、三的舞蹈组合形式。这个作品弥漫着一种淡淡的悲伤,具有一些灰色基调部分,但又有经历悲伤后积极面对的正能量情绪在里面。最为明显的灰色基调部分是从第四段开始的,首先以最为直接、缓慢、忧伤的情绪藏在音乐当中,淡淡地铺垫着。三人舞的一系列缠绕和紧密相连的舞蹈动作,也像是思绪的忧愁不断涌动,缓慢而悠长。而从第七段开始,音乐节奏逐步加快,与之前的情绪完全区分开来,表现出经历悲伤后积极面对的感觉。编导在整段作品中大量运用了由左脚出前腿开始,加上上身肩膀的动作,到右脚出后腿,再换重心到左腿,加上上身的来回交替重心的舞蹈动作。编导通过这一段大量动作的堆积,大幅度地在舞台上横向穿插,夹杂着少量较短的纵线或斜线的变化,让我们认识到这是一个沉淀的过程,也许是在沉淀情绪,也许是在整理自己。

这段动作虽然不只出现在第七段,但是在不同的舞段里,由于用了不同的音乐以及舞者表现出不同的动作节奏和张力,它们所表达的内容都不一样。在舞台上,为配合舞蹈段落所具有的流动性,每个舞者用相同或者不同的舞蹈动作,流动出的不同路线:让它在慢板音乐的舞段里质感较为轻柔,漂浮不定,像是我们的思绪一直不断地跟随着某个事物而动,也许是在回忆,带有灰色基调;在快板音乐的舞段中,从动作的外形上看,将身体不断地旋拧以及伸展的动作,又让它像是一种处于纠结之中同时又带有正能量的情绪,仿佛表现我们在经历困难之后逐步成为更好的自己的过程。编导把这些动作放在不同舞段当中,创造出不一样的情绪,又具有其所想要表达某些内容的逻辑。

(二)动作的结构逻辑

在舞段的结构之下,舞蹈动作也是有结构的。因为无论是编排那些动作较单纯、情绪较单一的情绪舞,还是构思那些动作多变、情节复杂的情节舞,编导都会精心选择、反复确定舞蹈作品的主题动作。由于结构动作的自然流出或精心安排,使得一部作品不仅有一条“线”贯通始终,而且它的每一组动作必然都产生某些寓意深远的韵味,鲜明地体现出舞蹈作品的主旨立意和中心思想。

从《last goodbye》第七部分的舞段开始,编导运用了大量带有走和跑交叉的一系列幅度较大的动作贯穿整个舞段。这套动作是由一开始肩膀的动律出发下沉到膝盖带动着身体走一个圆,从立圆到桌圆,每个不同面的圆组成起来的不断变换的舞蹈动作。很明显,编导在考虑这套动作组成的元素时运用了“圆”的概念,将身体的动律及动作的形态上都围绕着“圆”走。而这些动作的创作、手脚的路线以及身体的整体路线,都是编导根据作品的内容和整体情景氛围所编排的。动作与动作的连接,也并非是简单的拼接而成,而是经过了处理,质感发生了变化。从这段舞蹈的主题动作来看,由肩膀带动下身然后出现的脚下的步伐移动,连接到忽然静止的状态,接着利用忽然刹车的动力去转换重心进行反向的旋转等一系列动作,这当中每个动作的质感和要求都是不尽相同的。肩膀的动作要缓慢,随着呼吸路线的“圆”需要饱满,带上胸腔以上的身体部位做动作,甚至影响到头的变化,手也随着肩膀的运动而放松地划出圆的路线。在这段舞蹈动作中,由肢体不同部位组成了不同的动作,这段动作本身其实就含有它的结构。同时,在高空间的动作之后则转为低空间的膝盖弯曲、重心下沉、脚向前大步滑动的动作,此时,上身的动作不?,配合上脚下的步伐,不仅是空间上的大幅度变化,动作上的幅度也被瞬间拉开。

试想一下,编导为何不选择将这两个动作规定为同时完成?笔者认为,相较于全身一起动,不如只动某个部位,这样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抓住观众的眼球,也使得动作更加具有明确的指向性。随着移动步伐的加入,舞者位置发生变化,不再是原地动作,有了空间的流动性。流动之后的“静止”使得动作在这一段舞段里有了切分点,进而反向旋转,出现不一样的动作元素。舞蹈动作连接的动作顺序的选择以及动作本身的结构,让舞段的产生必定有着舞段的结构。一旦编导的舞蹈结构形成,舞蹈结构中的逻辑便存在其中,舞蹈结构也就成为了“舞蹈语言”。

二、空间结构以及舞台效果的结构逻辑

(一)“时、空、力”要素中的逻辑性

舞蹈的构成一般包括动作(空间)、节奏(时间)、表情(情感)三大要素,三者缺一不可。而舞蹈的空间结构既包括舞蹈的队形、构图这样的物理空间,也包括舞蹈作品情节上的心理空间。

《last goodbye》第一段的开始和最后一段的结束,从物理空间上看,它们在那个时间段是将整个舞台空间占满的,而其他的舞段部分多为几组演员同时或者在相差不大的时间段里,在面向不同的方向,进行着不同空间的相交叉或重叠的线路移动,流动的性质较强一些。在作品情节上的心理空间方面,笔者认为当舞者独自一人在solo时,其动作就像是徐徐不断诉说着的话语,和其他人的静态相对比,突出了环境的安静和人物内心的孤寂。最后一段的结束编导选择了回到最初,但此时的“最初”已非彼时的“最初”,在经过了中间舞段的表演以后,结束的solo不再是第一段的演员来做,最后一段的“最初”也显得没有那么安静,分不清谁是谁的回忆和回忆是谁的,但是这个过程却都让我们成为了更好的自己。第一段的开始和最后一段的结束,两段之间相互呼应。编导通过复杂多变的物理空间,衬托出了作品情节上心理空间的变化,让作品不管是在空间上还是情感上都更加饱满。

此外,编导在处理动作的节奏和整体作品的节奏上也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和风格。特别是在整个作品的节奏上,舞段与舞段之间连接得不太紧密,分得很清楚,让观众有休息的时间,心理上的压力也不太大。每个舞段的整体节奏也不太一样,动作和音乐节奏快慢的感受最为明显。第一段由舞者的solo为主要组成部分,过渡到第二段变成了两对双人。在这过程中,尽管音乐节奏有些相似,但是整体的内容和动作上却完全不一样。第三段的前奏依然是慢板,随着音乐的速度变化,动作的质感也逐渐改变,力度加强,速度提升。第四段至第六段音乐变得更加抒情,在考虑到作品整体内容的情况下,编导选择了使用大部分较为柔缓抒情的音?罚?衬托了灰色的情绪氛围。小部分的节奏较强较快的音乐,体现了编导的内心中一部分积极的、渴望的、正能量的情绪。第七段编导在动作上运用了反复叠加变换的手段配合音乐的沉淀和爆发,让情绪表达出来。

(二)舞台布景、灯光服装元素的逻辑性

舞蹈的空间结构在舞台呈现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意象空间,这个意象空间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一个是表层的、可视的;一个是深层的、体悟的。一个好的舞蹈作品应在其现有的结构语言中为观众呈现出一个无限想象的意象空间。舞台空间是有限的,但是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是无限的。这些舞蹈语言的表达正是借助舞蹈结构这一基本的形态来体现和表达的。

道具和布景也是构成舞蹈空间结构的重要元素。在舞蹈作品构思过程中,灯光、服装和道具等要素也同样被编导考虑在整个作品结构里,它们要根据作品的主题表达和情感抒发不断地进行调整,使其逻辑性合理的同时,人物形象和所要表达的精神主旨更加鲜明突出,从而保证整个作品舞蹈语言的说服力和艺术水准。

舞蹈结构不仅仅是一种组织手段,它要和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情感高度融合。如果仅仅为了组织而结构,为了技法而技法,作品往往会变得没有支撑力,没有了情感的支撑,整个作品是没有说服力的;如果只是为了表现而结构,作品往往就会成为哑剧而没有了舞蹈独特的身体语言魅力,也会变得索然无味。为此,编导不仅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舞台经历,还要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结 语

傲慢与偏见中模糊语言的功能论文 篇6

1茶企广告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

1.1模糊语言可使语言的表达效率提升

在茶企广告中运用模糊语言可使其信息含量增大,判断力增强,对于繁杂事物可以很快地判断出来,不需我们去做多余的努力,从而提升语言的表达效力。如我们常会借用到的青岛澳柯玛冰柜的广告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There is no best,only better),其“最好”、“更好”这两个模糊词,虽简单但给人一个丰富的想象空间,达到了我们所要传达的目的,使其宣传效果得到最佳。再如“平常心,竹叶青”、“天然、健康、人情味”、“一叶知秋,千叶好茶”、“为天下茶人做好茶”、“国色天香,大韵天成”、“北有茅台,南有毛尖”、“北有国酒,南有国茶”、“茶上品,天下行”等等广告语。

1.2模糊语言可使语言的表达富有艺术特性

好的广告语即包含文学又包含艺术,广告在设计时即要把此产品的信息传达出去,又要赋有感情。让看者或消费者有一个美好的印象,让心灵上有一个共鸣,方便产品的营销以及消费者对产品有一个美好的向往,从而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而为了让消费者对此产品有这种欲望,广告在设计时要将文字与意境很好地结合起来,让语言显得言近旨远,引人深思,而语言的模糊性正可实现此种效果。而模糊词语多是形容词,因形容词所延伸的词意都较为模糊,常会应用到广告的设计中去,让人有种唯美的感觉享受,从而引起消费者心理上的共鸣,达到实用的作用。如三高平衡茶广告语:“喝出健康来!”、“平衡三高新选择!”、“今天,你喝了吗?或三高平衡茶,今天喝了没?”,用一句反问句,即表关心又能显示出“三高平衡茶”的平衡血压、降血脂/血糖的良好效果,让这一茶成为三高人群每天必喝的饮品。广告中运用这些问句,使消费者的依赖感增强,从而提升了品牌的效应,让消费者保持健康的同时又让有种美的享受。

1.3模糊语言可使语言表达的风趣幽默感提升

法国有位著名的诗人曾说过,在文学中过分运用精确的词语来表达其意将会使整篇文章显的十分僵硬。因而茶企广告的广告语设计不仅只包含精炼的词语,模糊语言也是必不可少,如在广告语中适宜的使用模糊性的词语,能够增加它的趣味性及吸引力。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形式,可使特定环境下显示明暗两种含义,既增强了茶企广告的说服力及影响力,又可给人留下很好的印象。如天禄福茶叶的广告语“好茶天禄福,健康就是福”,有双福临门之意;“衣带渐宽终不悔,常忆宁红减肥茶”引用了宋代词人柳永所著的《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中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广告中运用谐音、典故、诗词等内容,让其读起来趣味无穷、回味无穷,又把它的修辞效果很好地表达出来,独特的表现形式,既让消费者引起了注意,又增加了美感。

1.4模糊语言可使语言表达的吸引力增强

一句好的广告词还有另一个作用就是有很强的诱惑力,引人遐想,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达到推销茶品及服务的效果。模糊语言内涵的无指定特性,可使人们对它的意思有多种理解,同时这一特性也是受广告商青睐的一个原因。广告词的文辞精妙,符合现今人们快速、高追求生活模式,也能给广告商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即省时间又省功夫,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广告中运用模糊性的词汇,使广告显得亦真亦假、亦明亦暗,吸引人们的目光,引人深思,令人遐想,从而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如“百年传承,上古流传”、“御荣,融天下”、“大易天下,杯杯传情”、“淡淡一杯茶,悠悠岁月情”、“最珍贵的,只给最尊贵的”。

2茶企广告中模糊语言的翻译

2.1运用精炼准确的语言翻译茶企广告中的模糊语言

由于中西文化及汉语与英语间的迥异,在对茶企广告中模糊语言的翻译时,常会运用一些精准的语言来代替模糊语言,就是把原句中的模糊语言翻译成准确语言。而为了保证模糊语言在翻译时原意思保持不变,将会选择的翻译方法是意译法,把原广告词中的模糊语言表述为目标语中的精确语言,让其他国家的爱茶人士更能了解广告中所蕴含的韵味,从而达到广告能达成的目的。如品蜀阁名茶,享人间百味,可翻译为Sichuan pavilion tea,enjoy a subway in the world;一方水土一方情,一方茶叶香芬芳,可翻译为A side water and soil of one party,a party tea aroma fragrance;好茶品天禄,生活好幸福,翻译为Good good tea day John Paul,life happiness等等,让人们在喝茶的同时,领略到不同的风味人情,从而品味世间百态。而有的茶企广告在把模糊语言用准确、精确的语言翻译时,虽然让原句失去了一些想象空间,但还是把广告中表达的意思准确地表达出来了,有益于消费者的理解。

2.2运用模糊性的语言翻译茶企广告中的模糊语言

对于茶企广告内的模糊语言翻译时,也可以用模糊语言来翻译模糊语言,这是种对等译法。也就是说把原句中的模糊语言直接英译为模糊语言,在语义相通的情况下,运用目标语中的对等模糊语言,把原语句内的模糊语言英译出来。这既可把原句中的语言风格保持下去,又能把原句中模糊语言的模糊功能体现出来。其这样的事例也有很多,在文艺作品翻译时,原文所给阅览者所留下的想象空间与英译文所达到的效果是一样的。在翻译茶企广告中的模糊语言也是一样的,但在实际运用中是很难实现这一功能的,我们应尽可能的把茶企广告中模糊语言的文艺性、风趣实际性和吸引性保留下来。如福鼎白茶的广告语“有特色,才出色”翻译文Have characteristics,to well。其中的“特色(characteristics)”、“出色(well)”所表达的含义都是较为模糊的,其汉英两者所表达的含义都是相等的,都能实际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模糊含义。其能表达出模糊含义的不仅只有形容词,其副词也是可以的,它们都能把模糊语言所表达的含义表现出来。如普洱茶广告词“和普洱茶一起辉煌”(Brilliant with puer tea)、“好普洱茶就是这个味”(Good puer tea is the taste)等,这些广告中运用副词,引起人们无数的想象,只想去亲身体验感受一下,因而翻译者运用副词进行翻译时也可将广告的意思很贴切地表现出来。

3结束语

在很多时候运用委婉、模糊的词语,会使原本的语言更有韵味,耐人回味,意味深长。在企业设计广告语时常会看到他们会运用到模糊语言,这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现象,而我们若能恰当合宜地运用它,会使茶企广告的语言更为简练、充实及风趣幽默,而且更能吸引更多的人去注意及购买它。本文通过列举一些茶企广告的例子,简略地解析了茶企广告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同时还研讨了茶企广告中模糊语言翻译中的两种模式,以及最大程度地让其原文与译文的含义保持对等。只有我们灵活运用好模糊语言,就能让茶企广告与消费者保持一个很好的联系,从而能达到我们所意想不到的结果,利于企业产品的销售及形成品牌效应。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大企业也体会到了广告宣传在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作用。在许多的情形下,广告商为达成某个目标都会运用到模糊语言,因模糊语言的不确定性、无指定性会给消费者的心理带来一定的暗示,带动消费者的消费。本文以茶企广告为例,从语用功能方面对茶企广告的模糊语言进行不同方面的解析,分析了茶企广告中模糊语言的翻译手法,望能帮助更多的人进一步了解茶企广告语言,更好地运用模糊语言为企业宣传营销。

关键词:茶企,广告英语,模糊语言,语用功能,翻译

参考文献

[1]吕红兰.模糊语言在英语广告中的运用[J].平原大学学报.2004(2):66-67.

[2]李晓.模糊语言及其语用功能探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

[3]李艳叶.浅谈英语广告的语言特点及其翻译策略[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84-186.

傲慢与偏见中模糊语言的功能论文 篇7

信访工作属于言辞型交往工作,这要求信访工作者在语言运用中要具有较强的言语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因而,在信访工作中如何做到语言准确、精炼、生动、易懂、得体便是我们关注的问题。信访工作话语中存在大量模糊限制语,信访工作中的模糊限制语是一种促进信访沟通和交流的有效方式。文章以信访工作中的模糊限制语为语料,结合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大元功能理论(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调查信访工作中模糊限制语的运用情况,并且进一步分析信访工作中模糊限制语三大元功能与信访交流艺术的关系,以利于促进信访工作的有效沟通。

二、信访工作中的模糊限制语

信访工作者面对复杂的信访情况,需要使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观点,从而会使用大量的模糊限制语。合理使用模糊限制语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信访工作者有效处理各类信访事件。信访工作中,模糊限制语的概念功能与信访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关系密切,人际功能则与信访工作者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有关,语篇功能在很大层面上与信访工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相关。

三、系统功能语言学三大元功能

在信访工作中,模糊限制语可以有效地发挥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際功能、语篇功能。信访工作中的模糊限制语在发挥三大元功能时具体的体现方式与其他语言成分稍微有些差别。第一,就概念功能而言,信访工作中的模糊限制语发挥的是逻辑功能,而很少涉及经验功能;第二,从人际功能的角度看,信访工作中的模糊限制语所发挥的人际功能主要指评价功能和权势功能。 具体体现为,信访模糊限制语通过介入系统和极差系统为对语言的态度功能做一定的评价。第三,从语篇功能的角度看,信访工作中的模糊限制语所发挥的语篇功能不亚于人际功能,体现方式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四、信访工作者模糊限制语的三大元功能分析

(一)信访工作者模糊限制语的概念功能:

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观点,概念功能包含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人们普遍认为,模糊限制语一般只与情态系统有关,其实不然。就信访工作中的语料而言,模糊限制语还与概念功能的逻辑意义有一定联系。信访工作者所使用的变动型模糊限制语没有经验功能,但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却具有逻辑功能。Halliday从相互依存关系和逻辑语义关系研究语言的逻辑功能。 此外,他还认为,逻辑语义关系虽然形式多样,但这些关系大致可分为扩展和投射两类。文章以此为准,以间接缓和语为例,从逻辑语义关系探讨信访工作者模糊限制语的逻辑功能。

例一: (个体上访案例)

上访者:我的林业用地有120.4亩,但是我现在发现林权证上只写了105.4亩,……我觉得不对,肯定是村委员和林业局搞错了。

信访工作者:如你所述,你认为你的林业用地应该有140.4亩。但是根据你的林权证,你的林业用地只有105.4亩,不是120.4亩。

上述对话中信访工作者为了详细了解上访者所述情况,使用间接缓和语“如你所述”和你认为再次投射上访者所表达的话语含义,这足以体现模糊限制语具有投射的逻辑功能。

(二)信访工作者模糊限制语的人际功能

语言的人际功能包括互动功能、评价功能、和权势功能。信访工作者所使用的模糊限制语在发挥评价功能和权势功能的时候,作用尤为突出。

(1)信访工作者模糊限制语的评价功能

根据马丁的观点,评价功能的核心是态度功能,态度又包含情感功能、判断功能和鉴赏功能。信访工作中的模糊限制语则主要涉及情感功能,其中,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归属于介入系统,而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则归属于极差系统。这两类模糊限制语分别通过介入系统和极差系统体现语言的情感功能。下面我们将逐一探析信访工作者模糊限制语的情感功能。

例二:(个体信访案例)

上访者:我哥哥于xxxx年在xx政府就职,…… 我哥哥因病死亡,国家有没有补偿?

信访工作者:您的这份心情,我们特别能理解。您的孝心,我们特别尊重,也非常敬佩。但是根据xx部门提供的证明,……所以根据目前国家政策明确规定……,  经我们信访局商议,……

上述例子中,首先,信访工作者使用程度变动语“非常”和“特别”,这两个程度变动语是评价功能极差系统中的高量值情态副词,高量值情态副词的使用 有效地传达了他们对上访者的赞扬和同情之情。其次,信访工作者又使用了间接缓和语“根据xx部门提供的证明”“根据目前国家政策明确规定”和直接缓和语“经我们信访局商议”将自己的观点阐述清楚。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而言,信访工作者通过评价功能介入系统中的“他言”和“自言”的方式有效地发挥了语言的评价功能。

(2)信访工作者模糊限制语的权势功能

系统功能语言学权势功能的核心是话语的正式性,而信访工作者所接触的上访对象大多是人们群众,这就决定了信访工作者所使用的模糊限制语既有专业性特征,又具有非正式性特点,但信访工作者模糊限制语的权势特征并未受到丝毫影响,他们的话语在信访工作中仍然占绝对优势,更具话语权。他们所使用的模糊限制语不会像法庭审判时法官所使用的模糊限制语那般正式,但也不会像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模糊限制语那样随意,信访工作者一般使用间接缓和语发挥语言的权势功能,如下例:

例三:(网络信访案例)

上访者: xxxx年x月x日……

信访工作者:您好,您的上访信件我们已经收到,根据《XXX市网上信访工作暂行规则》第十六条,……

上述例子来自书面信访案例,语言通俗易懂但又不失专业。信访部门使用了间接缓和语“根据《XXX市网上信访工作暂行规则》第十六条”体现了信访工作的严肃性和专业性,人民群众和信访工作部门都必须遵守这一准则。这个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充分发挥了信访工作者模糊限制语的权势功能。

(三)信访工作者模糊限制语的语篇功能:

经过实际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信访工作者所使用的模糊限制语实际上也是构建信访语篇的衔接手段之一。其一般通过衔接中的照应、重复方式构建信访语篇。在此,我们只列举其中的一个例子进行分析,如:

例四:(个体信访案例)

上访者:我是XXX学校的一名代课老师……

信访工作者:如您所述,您大约工作了10年,…… 我相信学校也是为您着想的,……,您的情况与……有几分相似之处,……

上述例子是信访语篇的一部分,这个对话肯定还未结束,但对话中已经出现了构建语篇的衔接手段:模糊限制语。首先,间接缓和语“如您所述”与之前上访者所讲的内容相呼应,是照应的衔接手段;其次“大约”与上访者所说的“差不多”属于近义词,也属于照应的衔接手段;而“一点”则使用重复的衔接手段与前文呼。以此得知,在信访语篇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篇构建方式一般都采用上述两种方式。

五、信访工作者模糊限制语的运用与信访工作交流艺术

信访工作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信访问题复杂多变,这就要求信访工作者处理问题必须有根有据、有理有节,既要符合国家当下的政策和客观实际,又要符合信访工作的基本程序。由此可见,信访工作者必须具有很强的業务能力,如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组织能力等等,其中,信访工作者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尤为重要。信访工作者需要谨慎恰当地使用模糊限制语才能促进信访工作的顺利进行。结合上述系统语言学关于模糊限制语的人际功能分析,笔者就信访接访语言提出下述三点建议:

第一,尊重上访者的原意,恰当使用间接缓和语。在接访过程中,信访工作者所说所写的内容必须尊重上访者的原意,适当使用间接缓和语,以便更清晰地转述上访者的意思。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于上访者本人,他认为信访工作者在切切实实了解他的具体情况,没有主观臆测;于转办单位,他们也能清晰地了解到上访者本人的意思,而非信访工作者的意愿。

第二,正确体现相关政策精神,合理使用间接缓和语。信访工作者处理群众问题的依据是党的政策和国家的法律。信访接访过程中,信访工作者在说明相关政策的时候,有必要使用诸如“根据……规定”等间接缓和语来准确表达相关政策的具体规定。体现信访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这样的话语方式会让上访者更加信服。

第三,使表述更加准确且严密,必须适当使用变动型模糊限制语。信访工作中难免会涉及不确定的因素,如时间、地点等等,这就需要信访工作者使用程度变动语和范围变动语,以便更精确地表达话语的含义。如“一个月之内”等表述。当然,在能确定信息的时候,则不该过度使用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否则会给人造成敷衍了事的印象。

六、结语

在信访工作中,信访工作者应该注意锤炼语言艺术,只有合理使用模糊限制语,信访工作者才能有效控制话题,了解上访者的意愿,妥善解决上访人员具体问题。因此,强化模糊限制语意识、使用模糊限制语对信访语言进行提炼, 才能进一步提高信访工作者的语言技巧,也是做好信访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我们希望能以此激发更多语言学学者去发现、分析和分享信访工作中模糊限制语的语言特性及功能。除此之外,我们还希望这项研究能在信访工作者语言培训方面提供一些见解。此外,从系统语言学三大元功能的角度分析信访工作者模糊限制语的功能,仅仅是抛砖引玉,研究仍未大量触及信访工作中的模糊限制语,况且今后的研究还可以从语用学、语义学等角度展开调查,从而进一步深化信访工作中模糊限制语的研究。

浅析商务英语中的模糊语言 篇8

关键词:商务英语,模糊语言,语用功能,作用。

一、引言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一种本质属性。所谓模糊性,就是人们认识中关于对象类属边界和性态的不确定性。客观世界的事物中,绝大多数没有一个精确的界限,有些事物的含义甚至相当模糊。没有模糊语言,纯粹由精确语言组成的世界必然是呆板、苍白、无味的。美国控制论专家、模糊理论创始人L. Zadeh(札德)在1965年《信息和控制》杂志上发表的一篇题为“模糊集”(fuzzy sets)的文章中指出:在现实物质世界中所遇到的客体,经常没有精确规定的界限……这种不能精确划定范围的“类别”,在人的思维中,特别是在模式识别、信息传递和抽象中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因此,人类的自然语言深深地打上了“模糊”的烙印。

J. Channell指出,模糊词语是为语言交际而特意选择的,使用模糊语言的背后有许多动机。语义学家沙夫说:“交际需要语句的模糊性,这听起来似乎是奇怪的。但是如果我们通过约定的方法消除了语词的模糊性,我们就会使语言变得贫乏,使它的交际和表达作用受到限制,结果摧毁了语言的目的,人的交际就很难进行,因为我们用以互相交际的那种工具遭到了损害”。这就充分说明了模糊语言在交际中的重要性。

强调交际中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决不意味着忽略人类语言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模糊性。国际商务英语中不仅存在着精确和模糊两种语言,更因在不同语境中的需求而充分显示模糊语言的多种语用功能。国际商务英语要求具体简洁、清楚正确,而模糊语言的适当使用,会显得更严谨、准确、礼貌、得体。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在国际商务英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哲学家Grice认为,人们在对话的过程中,参加对话的双方都相信彼此说话的时候是互相配合的。配合过程中,都有不言而喻的信念,他称之为“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合作原则包含四个准则,即: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

二、模糊语言在商务英语中遵守的原则

质准则要求努力使提供的信息是真实的,不要说自知虚假的话,不要缺乏足够证据的话。不,商贸英语一般情况下用于不同国度间的外贸公司相互往来及业务联系,其最终目的是达成商品买卖或者服务交易。所以无论是书面信函还是用于商务谈判中的会话,大的方面可能涉及国家的对外政策、公司的信誉和公司间的关系,小的方面通常涉及商品数量、质量、价格、交易条件等内容。因此,内容应该是真实可靠的。商务英语中的模糊语言的使用正是遵循了该准则。看看下面这个例子:

The market investigation suggests that there is a steady demand for silk garments of high quality in the American market.

市场调查研究显示,在美国市场对高质量的丝绸服装有稳定的需求。

suggest在这句上下文中,表达“显示、暗示”的意义,它恰如其分地说明了对市场调查研究的结论只不过是隐含其中的主观分析。根据质准则,提供的信息必须是真实的,不要说自知虚假的话,不要缺乏足够证据的话。这里的市场调查便是证据,同时suggest这一意义模糊的动词的使用使读者感受到分析自然合理,从而增强了该叙述的客观性和可信度。用语用学来解释则是:这句话遵守了合作原则中的质准则。

商务英语由于其特殊的作用及其利害关系,所以必然会遵守关联准则。贸易往来非同儿戏,任何与话题毫无关系的会话是不可能出现的。

A: I’m afraid that the proposal you put forward just now isn’t up too much.

B: Your presentation makes me feel a little too---you know what I mean.

双方在谈判中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而是使用了模糊语言isn’t up too much, you know what I mean,使语言表达委婉含蓄。对于A方提出的问题,B方的回答从关联准则来看是不完整的,you know what I mean这句补充似乎违反了关联准则,转换了话题,但纵观整个对话,当A方有意使用模糊语言,把输出的信息模糊化,而B方从A方的表面意义推出了A方话语中的弦外之音,做出富有弹性的回答,避免把话说绝了,实际上更好地遵守了关联准则,保全了双方的面子。

三、模糊语言在商务英语中可能会违反的原则

众所周知,合作原则中质准则和量准则通常是矛盾的,所以在商务英语中,人们往往会违反量准则使话语变得含蓄,特别是对一些敏感性的话题。例如:

A: Could you lower your price a bit so that we can conclude the transaction?

你方能否把价格稍稍降低一点,以便我们能达成交易。

B: Our price is reasonable 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我方的价格和国际市场的价格相比还是合理的。

以上是双方关于价格问题的对话,是双方利益、矛盾冲突的焦点,但一方用了a bit 这个比较模糊的词把其要求说得含蓄婉转,而另一方同样使用模糊词reasonable,既表达了其不愿降价的态度又显得十分礼貌,既未明确表示接受,也未明确表示拒绝,话语机动灵活,进退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使自己随市场行情的发展变化而保留回旋余地。

再来讨论一下方式准则。根据方式准则,在对外经贸交流中,我们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图,不要因为语言模糊,歧义造成对方迷惑不解或理解偏差。因此,讲话必须做到语言准确、简明、条理,表达程式化。然而,我们发现有时由于利益的原因,双方为了维护各自的利益,也会违反方式准则以实现自我保护。例如:

We are confident that the goods will reach you in perfect condition and prove satisfactory to your customers.

我们相信,该货将以完好状态到达你方,并证实使你方客户满意。

就语法而言,这两句中的that clause具有语法上的模糊性,有些语法家认为是宾语从句,也有些语法家认为是修饰前面的形容词some和confident应看作状语从句。这种语法上模糊性的使用使得话语变得有些晦涩,容易产生歧义,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方式准则。但正因为如此不仅增强了商务英语的机动灵活性,而且是一种运用文字游戏来自我保护的策略。正如Channelle所说,合理使用模糊语言能减少对所说话语承担的责任程度,这一功能在不同的商务场合都有体现。

以下这个例子正是利用违反“方式”准则很好地运用了“会话含意”,不仅保全了双方的面子而且颇显幽默。

A: What’s your position in your company?

B: Associate assistant and general manager.

这句简短的对话发生在一次外贸谈判会上。副总经理兼助手B随同董事长参加与某跨国公司董事长A的会晤,在谈判期间,助手B为本公司利益据理力争,A极为生气,质问B没资格在会上喧宾夺主。B的回答使用了歧义句,在A不知真实身份时,故意混淆他的身分,到底是副助手兼总经理,还是副助手兼副总经理,从而提高自己的身份,增加他说话的份量。此句看似违反了“方式准则”中的避免歧义,但其“会话含意”却是对A的有利回击,回答非常幽默,从表面上看没有任何冒犯或不礼貌的言语,不仅抬高了自己的身份保留了面子,也保全了对方的面子,同时避免了冲突,使得谈判得以顺利进行。

四、结论

综上所述,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一种本质属性,客观世界的事物中,绝大多数没有一个精确的界限,有些事物的含义甚至相当模糊。没有模糊语言,纯粹由精确语言组成的世界必然是呆板、苍白、无味的。因此,在交际中,模糊词语的使用是不可避免的,而恰当的模糊表达方式更受人偏爱。模糊的表达方式是一种语言手段,一种语用策略。国际商务英语中不仅存在着精确和模糊两种语言,更因在不同语境中的需求而充分显示模糊语言的多种语用功能,这在国际商务英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将模糊语言的使用体现在合作原则中的各个准则上,通过会话含意说明模糊语言在商务英语中的运用具有提高商务英语的客观标准性,增强商务英语的机动灵活性,使表达含蓄婉转,礼貌幽默等作用,使人们在商务英语交际中能够更好地运用语言手段和策略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

参考文献

[1] 何自然. 语用学与英语教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 刘刚.“会话含意”在商务英语中的运用和控制[J].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 (12).

[3] 伍铁平. 模糊语言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11).

[4] Joanna Channelle. Vague Language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5] Kempson, K.M. Semantic Theory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作者简介

傲慢与偏见中模糊语言的功能论文 篇9

传统观念认为, 人们用来表达自己的语言越精确越好。但更多的时候, 人们会大量使用模糊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图。模糊语言作为语言的—种重要的表现形式被广泛地使用在跨文化言语交际中, 其恰当的使用可使语言表达更缓和含蓄、礼貌客气、灵活有效, 从而更好的改善交际双方的关系, 使交际顺利进行, 达到交际的目的。自从美国控制论专家扎德提出模糊理论以来, 模糊引起了人们在诸多领域的广泛关注。

二、模糊语言

对于模糊现象, 早在古希腊哲学中就引起人们的注意, 1965年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Zadeh教授在《信息和控制》杂志上发表论文“模糊集”, 才真正提出了模糊概念和模糊理论。之后, 模糊概念广泛地运用于诸多领域, 如数学、哲学、逻辑等。90年代以来, 模糊语言学作为研究模糊语言的主要学科引起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

模糊语言是一种内涵丰富、中心意义明确但又缺乏清晰范围边界的语言表达形式, 从语用学的角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模糊语言是指语言的模糊性;狭义的模糊语言则指模糊性的语言单位:模糊词语和模糊结构。它的模糊性缘于对客观事物本身的模糊性和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确定性, 是通过模糊词语、模糊限制语及隐含意义的使用来实现的[1]。但正是自然语言的这种模糊性.使它显得更加丰富多彩, 更富有表现力。

三、跨文化交际中的模糊语言

模糊语言具有的开放性、包容性、不稳定性、多意性等特点被广泛使用在跨文化交际中。当人们不能够或不愿意表达准确信息时, 或是认为没有必要也不合适时, 使用模糊语言会产生出奇制胜的效果, 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的进行, 达到交际的目的。

在跨文化交际中, 文化对模糊语言的使用有很大的影响, 不同的价值观、风俗习惯、地理位置、民族心理、权利等级观念及文化语境等都将左右模糊语言在交际中的使用。选择不同的模糊词语和表达的特殊方式也代表着一个国家的传统习俗特点和民族个性。

四、模糊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功能

(一) 使言语表达的委婉含蓄、礼貌客气

英国著名学者Leech将礼貌原则划分为6类: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同情准则。这6条准则清楚地解释了人们在交际中为什么总喜欢间接的、委婉含蓄的表达自己的意愿。

在跨文化交际中, 恰当地使用模糊语言, 能使说话人在清楚表达会话含义的情况下, 避免与听话人的想法和意愿相冲突, 使交际在和平友好的氛围中进行, 取得更好的交际效果。同时, 在交际中, 特别是一些敏感话题, 使用模糊限制语能帮助顺利的掩饰或回避过去, 有利于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例如一位美国的男孩喜欢上了一名中国女留学生, 他表明自己的心意后, 想知道女孩的答案时的对话:

(1) A:I really love you.Do you love me?

B:I like you very much.

女孩没有直接回答男孩的问题说“Yes, I love you.”or“No, I don’t.”她非常礼貌的告诉男孩虽然喜欢但没有到爱上他的程度。这样既表明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又不过分伤害对方的感情, 遵守了礼貌原则中的得体准则和一致准则。

(二) 提高言语表达的灵活性和得体性

美国语言学家Grice认为, 在交际过程中, 为了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 说话双方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 即“合作原则”, 并提出了判断或具体实现合作原则的四大准则: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一般来说, 为了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 交际双方应彼此合作, 共同遵守这些基本原则。[2]

然而, 在实际的跨文化言语交际中, 有时会使用模糊语言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中的某一准则, 其目的是使话语与实际情况更接近, 更真实。例如, 一名外国人向一个北京当地人问路时得对话:

(2) A:How far is The Great Wall from here?

B:More or less 1000 metres.

这名当地人因为不知道确切的距离, 但也不能拒绝回答, 所以用了“More or less”。从合作原则的角度来说, 似乎违反了四大准则中的数量准则, 而实际上他却遵循了质量准则。由于语言的模糊性特点, 它使得交际更加灵活, 使我们能更灵活的应付经验的不确定性

(三) 自我保护, 避免承担责任

Grice认为经由语用推理而得到的会话含义具有5个特征, 即可取消性、不可分离性、可推导性、非规约性、和不确定性。[3]在某些特殊的场合, 人们为了保护自己, 避免承担责任时就会使用模糊的语言削弱话语原意的真实程度。例如, 一位中国学生向他外籍教授的助理询问时的对话:

(3) A:When will our professor come back?

B:Maybe two or three days. (B知道教授回来时的时间)

从该对话中可以看出助理知道教授什么时候回来虽然, 但是在回答A时考虑到也许会发生某些状况教授不能准时回来, 所以故意使用了“maybe”, 将话语说的模糊, 避免自己承担责任。

五、结语

模糊语言是自然语言的一部分, 在交际中起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 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言辞手段和交际策略。在跨文化交际中, 模糊语言虽然具有模糊性, 但如果恰当的使用, 其丰富的语义内涵和语用功能往往可起到精确语言所不能及的表达效果。

参考文献

[1]Leech, 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 P131-134, 1983。

[2]胡华芳:跨文化交际中的模糊限制语[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上一篇:神木医改下一篇:纪检监察工作职责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