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移情(通用4篇)
道德移情 篇1
移情主要指的是对他人的情绪反应能力, 也是一种可以感受他人感觉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根据移情理论指出, 移情是道德行为的主要动机来源, 可以帮助人们进行帮助他人或者抵制攻击等行为。通过大量资料证明, 移情和亲社会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 即移情水平高的人会出现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对社会的贡献也就越大。同时移情也是一种道德动机力量, 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做出正确的道德行为。因此可以充分利用移情的作用, 开展道德教育, 使受教育者了解他人的所思所想, 理解他人, 帮助他人, 从而可以有效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
1 移情培养——早期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从小学到大学阶段, 我国都重视受教育者的德育工作, 但是在学前教育阶段, 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而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从小慢慢形成的一个过程, 如果从求学阶段才开始进行德育教育, 那么个体早期慢慢形成的认知将很难扭转过来, 虽然个体早期的认知能力有限, 但是个体的情绪发展相对比较早, 通过个体情绪体验的路径切入德育教育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
1.1 情绪发生早于认知, 移情发展是道德发展的重要前提
有关研究表明种群与个体情绪的发展远远早于认知的发展, 道德发展也不例外。一般来说幼儿在早期的时候就开始出现道德萌芽, 主要体现于情绪活动, 任何一个婴儿天生就具有体验快乐与痛苦的本能。例如, 当一个婴儿在听到外界的哭声或者笑声以后, 也会随着哭或者笑, 这是他们表达的一个方式。从这就可以看出, 婴幼儿在很小的时候, 主要是借助移情实现与他人的交流, 因此移情是儿童在婴幼儿时期产生道德情感的源泉, 是道德情感萌芽的基础。
1.2 移情能力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早期培养
虽然儿童天生就具有移情反应的能力, 但如果这种能力在后天不能得到有效发展, 将会导致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难以良好的与成人产生情绪互动[1]。从本质上来看, 移情能力也是儿童对外界的一种感受能力, 想要使移情能力得到发展就需要儿童的自身情感健全。与此同时, 任何一个儿童在早期对于成人的关爱都非常敏感, 如果这个时候他们不能与成人进行有效的情绪互动, 那么他们的移情敏感性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 从而很难直接感受他人的情绪变化, 对亲人或者陌生人不再产生移情反应, 长此以往, 就会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极强的冷漠感。所以, 父母一定要充分重视早期儿童的移情能力发展, 正确的引导她们, 让他们的移情能力不断提高[2]。任何一个个体的情感发展都不是无缘无故产生, 一般都是源自于爱, 主要是反映于父母通过自身的情绪对婴儿表现出爱的情绪, 然后婴儿也会反过来对父母表现出依恋情绪。父母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对婴儿的情绪做出反应, 与他们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关系, 这样才能让他们形成良好的情绪, 而婴儿在形成良好情绪后, 才能与父母亲建立情感关系, 从而帮助婴儿在成长以后与他人进行良好的人际交往。由此可知早期培养儿童的移情能力,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3]。
2 移情培养——体验式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现在的道德教育当中, 虽然人们可以了解到受教育者品德的形成过程是受教育者道德行为养成的过程, 也经常进行强调道德教育需要融入人情人理, 提高道德教育的效率。但是在实际教学当中, 仍然有许多人更多地强调道德认知, 受教育者是等待进行道德教育的群体, 而老师则充当传授者的角色。这种常见的教育方法, 忽略了受教育者的情感需要, 使得受教育者对学习的积极性无法提升。因此需要建设体验式道德教育途径, 提高道德教育的效率[4]。
2.1 移情——激发道德需要和道德动机
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可以将所学的道德知识转变成道德信仰, 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道德教育的主要过程就是逐渐将被人们认可的道德行为规范融入到受教育者的内在品质当中。但是传统的教学当中, 常常使用比较被动的教育方法, 使受教育者处于被迫接受的状态, 导致受教育者的内在道德需要无法得到满足。在德育过程当中, 需要找出受教育者的内在道德需要, 只有满足这一需要, 才能使受教育者全身心投入到道德学习当中, 使道德规则可以逐渐成为受教育者的内在道德品质[5]。而移情理论的应用, 可以有效解决目前道德教育当中存在的问题。这是由于移情能力可以使受教育者学会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从而了解他人的所思所想。首先移情可以帮助受教育者懂得要想获得他人的喜爱, 就要先关心他人, 被他人所接受, 可以使受教育者逐渐形成关爱他人的道德品质。其次受教育者要想得到别人的赞扬的机会, 就要学会先去欣赏他人, 赞美他人, 才能有机会得到相应的赞扬, 使受教育者可以感悟到爱与被爱之间的关系。总而言之, 移情可以使人感受到自己的需要, 也可能是他人的需要, 使人们可以逐渐进行改变自身的思考角度, 也可以将道德规范慢慢变成人们的内在道德, 提高自身的自觉性, 可以有效促进道德动机的内化[6]。
2.2 移情——促进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信念
道德信念的确立是实现道德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但是道德信念的形成不能仅仅通过不断进行灌输实现。需要进行道德体验, 才能获得道德的感悟。通过对人们的情绪心理进行探索发现, 人会逐渐倾向于积极的情绪体验, 而选择性地回避消极的情绪体验[7]。而由移情所激发的道德情感可以使人进行内心调节, 不断进行追求比较积极的道德情感体验, 而降低消极的道德情感体验, 从而使人更加积极向上, 赢得人们的欢迎。
3 结语
移情理论当中明确指出, 人的道德行为需要通过不断情感体验激发才能形成,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 需要充分提高受教育者的移情能力, 使其在情感体验当中, 不断形成为他人着想, 帮助他人的良好道德品质。比如可以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道德需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动机、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信念等方法, 使受教育者在道德教育当中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 从而成为对国家、社会以及人民有益的人。同时需要将移情理论融入到道德文明建设当中, 使其可以不断促进人们道德文明程度的提升, 实现道德文明建设的最终目标。
摘要:移情是人类情绪智力当中的重要部分, 是可以了解他人情感、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在人们形成道德品质的过程中, 移情能力可以有效帮助人们提高对道德知识的认识, 维护良好的道德动机, 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移情能力的产生需要特殊的心理条件和正确的培养关键期, 所以需要充分利用移情能力训练方法, 从小开始进行移情能力的培养, 使受教育者逐渐形成良好的品德。该文分析移情理论的具体内容, 并且找出培养受教育者移情能力的方法, 使其可以不断完善自身的道德行为, 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 获得人们的认可和接纳。
关键词:移情,品德,情感智力,训练
参考文献
[1]张汉芳.移情:道德情感培养的切入点[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 2016 (3) :125-126.
[2]温储蔚.运用“移情”方法做好高校受教育者的思想教育工作[J].教育与职业, 2016 (15) :75-76.
[3]余宏波, 刘桂珍.移情、道德推理、观点采择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进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6 (1) :120-121.
道德移情 篇2
认识移情能力
移情能力是一种理解能力。
移情能力是针对他人,或其他某个群体而言的。
移情能力关注的是他人的感受。
移情能力是一种情感或者情绪的转化能力,即把他人的情感或者情绪转化为自己的一种理解。
移情能力是建立在丰富人生阅历基础上的。
移情能力是管理者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即便是家长,也需要有一定的移情能力,才能与自己的孩子有很好的沟通。
优秀的领导都能够理解部下的感受。
理解他人,并不是认同他人,理解和认同是两回事。
移情能力的具备,既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训练成分。
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有更好的移情能力。
只有具备较好的移情能力,才能跳出情感漩涡,客观理性地分析他人。
移情能力,就是能够将心比心。
训练移情能力
可以把移情能力归类为一种心智技能。
所有的技能都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获得。
可以把移情技能划分为认知技能和交往技能。
训练倾听,通过倾听来挖掘,追忆自己的情感,获得与对象相近的情感体验。
训练表达,通过适当的、适时的话语,表明情感关切,使谈话能够顺利进行。
训练分享,包括情感的分享和体验的分享,由于分享是自发的、自愿的,激发分享的感受,有利于提高移情能力。
训练交换,包括情感的交换和体验的交换,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待、思考、体验问题,获取与自己不同的认知。
训练引导,通过启发自觉,激发良知、良能,获得善意,化解和消融敌意。
营造积极环境
移情能力的根本作用在于改造环境,尤其是情绪和情感的环境。
情绪和情感都是容易得到共鸣的,恶劣的情绪和情感产生恶劣的人文环境。
发挥移情能力的作用,有利于营造积极的、善意的环境。
认知和态度影响动机和信任。
风气是一种群体性的感受,是群体性的短期体验。
积极的环境能够使个体有着更好的自我感觉。
良好的移情能力有助于建立公正、包容、合乎道德的风气。
公正意味着平等相待,机会相等,没有特权。
道德移情 篇3
1.1 弗洛伊德生平简介
弗洛伊德出生于摩拉维亚的弗莱堡的一个犹太毛织品商人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加上他幼时非凡的天资和平时的努力自修,他九岁的时候就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中学入学考试,这比标准的中学入学年龄提前了一年。弗洛伊德对于职业的选择,和其他年轻人一样,也经历了彷徨和苦恼,最终创立了经典精神分析学派。
1.2 弗洛伊德的经典理论
弗洛伊德在20世纪初创立了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学派之一的精神分析学说。精神分析学作为一种精神病的治疗方法,它主要研究人的病态行为,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主要有:
(1)心理结构论:他把人的精神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意识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前意识是没有浮现出意识层面的部分,前意识内容有两个来源:第一个来源是有意识的知觉;第二个来源是潜意识。
(2)心理动力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生来有两种本能:生本能和死本能。他认为生本能是生活和生长的原则,是爱和建设的动力;死本能是衰退和死亡的原则,是恨和破坏的动力。
(3)人格结构论:弗洛伊德把人格分成三个层次,分别是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基本、最原始的部分,按快乐原则活动;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按现实原则活动;超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处于人格最高层面,按道德原则活动。
(4)心理发展论:弗洛伊德把儿童的发展分为5个阶段,分别为:口腔期、肛欲期、性器期、青春期和生殖期。
1.3 客体关系理论
客体关系理论是在批判与继承弗洛伊德本能模式的基础上创建和发展起来的,是精神分析学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新发展,它在精神分析理论的框架中探讨人际关系,尤其是婴儿与母亲的关系是如何影响个体的精神结构及人格发展的一种理论。客体关系理论是心理动力取向的人格发展理论,主张人类行为的动力源自客体的寻求,即人类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而非弗洛伊德所强调的快乐的寻求。
1.4 从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到客体关系理论
弗洛伊德在其著作《性学三论》中,第一次提出客体这一概念,认为客体是满足性的冲动,客体不一定是人,也可以是物,可以是一件衣服或一件艺术品;弗洛伊德的理论核心是俄狄浦斯情结和阉割情结,强调父亲的作用,然而随着精神分析的发展,人们认识到对于人格的形成应该追溯到俄狄浦斯期以前的母子关系,孩子一出生后遇到的第一个客体是母亲的乳房,克莱茵继承了弗洛伊德的死本能的概念,提出了客体关系理论,她强调母子关系。客体关系理论则认为,客体指人类,即与他人的关系,这些关系可以是外在的,也可以是内在的,他们的本质都是基于与他人的互动。
2 生命中的第一年如何在治疗中出现:移情与反移情
2.1 弗洛伊德经典理论对移情和反移情的认识
2.1.1 移情
在精神分析学上,移情被定义为:“移情是个案(来访者)无意识地指向他的治疗师的各种非现实的角色和身份,精神分析的退行过程中,个案对那些角色和身份的回应,通常起源于他们早年的经历。”
弗洛伊德第一个发现移情,认为移情是全部人际关系,即在童年时与重要他人的经历会影响日常交往,会产生一种和治疗师的“错误联结”。最初弗洛伊德认为移情妨碍了治疗,是一种阻抗,但很快他发现移情也是治疗动力,积极的移情可以使来访者做深度的自由联想,从而揭示出潜意识中的“情结”;而消极的移情可以通过“解释”,让来访者明白移情的实质而变为积极移情,从而促进治疗的进一步发展。
2.1.2 反移情
治疗师在成长过程中因某种个人体验而存在着潜在心理问题,在遇到有相近情境的病人时,因处理不适所引发对来访者的一种情感体验,就是反移情。1910年弗洛伊德发现了反移情,他认为反移情源自分析师自己,是分析师过去经验的重复,与病人无关,反移情也是被视为一种干扰治疗师理解病人的因素,他有一句名言:分析师的理解永远宵能超过他自身的局限性,其意思就是分析师由于受到反移情的影响,对病人的理解势必有限。
2.2 客体关系理论对移情与反移情的认识
2.2.1 移情
在客体关系的术语中,移情指来访者的投射性认同在临床环境中的表现,将移情看做内在客体关系的表达,内在客体关系通过投射性认同在治疗中得到外在的体验。移情分为两大类:背景移情和焦点移情,背景移情是指来访者对于我们提供的治疗空间的反应,这个空间与“环境母亲”提供的照顾有关。焦点移情是来访者用治疗师来替换亲密关系中的客体的这种感受,与婴儿自体相联系的“客体母亲”相关。
2.2.2 反移情
客体关系将反移情视作治疗性交流的媒介、以及理解和解释的基础,认为反移情在治疗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对治疗过程可以产生积极影响也可以产生消极影响,治疗师对反移情的觉察与处理能力决定治疗的好坏。
2.3 两者在治疗中的运用
2.3.1 移情在精神分析治疗中的作用
(1)移情对治疗的积极作用。移情除了是求助者将早年对父母的感觉、想法、情绪等表现在咨询治疗师身上,移情也包括求助者将其与重要他人的人际关系,重现在咨询治疗师身上。求助者对咨询治疗师的移情现象普遍存在于咨询治疗关系中,不论咨询治疗师是哪一种理论学派,咨询治疗师会遭遇来自求助者的各种移情问题,因此,咨询治疗师必须重视移情现象,并要学会辨认和处理。移情的分析可以说是心理咨询治疗的重点,移情的分析帮助求助者区别幻想和现实、过去和现在,让求助者了解自己内心深处潜意识的欲望和幻想是如何影响其现在的生活适应和人际关系的。
(2)移情对治疗的消极作用。移情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治疗工作的深入,咨询治疗师在助人的工作中,会对求助者产生各种情绪和感情,这种现象是很自然的,但是却值得咨询治疗师深入去觉察和作适当的处理,以免干扰对求助者的专业服务。
2.3.2 反移情在精神分析治疗中的作用
(1)反移情对治疗的积极作用。反移情是指咨询治疗师在咨询治疗过程中,因求助者而引起的想法与感觉,包括正面与负面的反移情。正面的反移情,包括咨询治疗师喜欢或欣赏求助者的感觉;负面的反移情,包括咨询治疗师讨厌、生气或挑剔求助者的感觉。首先,反移情是了解求助者潜意识的一个窗口,咨询治疗师根据反移情来了解求助者。其次,反移情容易污染对求助者移情的观察与辨认,在咨询治疗关系中,求助者的移情与咨询治疗师的反移情是同时存在的,咨询治疗师一方面要觉察和处理自己的反移情。再者,求助者令咨询治疗师厌恶的事情,正是他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最后,以更大的包容,来处理求助者的问题行为,节制自己的反移情,包容求助者的言行。
(2)治疗过程中对反移情的正确处理方法。在咨询治疗的过程中,咨询治疗师处理反移情的方法有:首先,咨询治疗师随时审视自己对求助者的感觉与情绪是否属于发移情现象。其次,咨询治疗师要自我反省,咨询治疗师借着自我反省,澄清反移情的来龙去脉,并且做适当的处理,使反移情不至于干扰心理咨询治疗的进行。再者,咨询治疗师可以请督导或资深同事来协助自己处理,咨询治疗师只能通过督导或资深同事的协助,来处理自己的反移情。最后,转介。
3 结论
精神分析理论重视治疗关系,治疗师与求助者的关系是心理治疗最重要的方面。从弗洛伊德的经典理论到客体关系流派的梳理可以发现,移情与反移情一直是咨询治疗的关键,它们是精神分析的重要工具,在探索病人的内心世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总之,无论哪个理论流派,无论它们是否重视咨询治疗关系,移情和反移情在治疗中所起的作用是普遍和客观的。这两个概念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
摘要:弗洛伊德创立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在心理学史上影响深远。客体关系是精神分析的新发展,是精神分析由传统的驱力模式向现代的客体关系模式转变。两者都属于精神分析领域,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对移情与反移情的关注。本文旨在对弗洛伊德的经典理论和客体关系中的移情和反移情给出一个简明的分析,并简要探讨两者在治疗中的运用。
关键词:弗洛伊德,客体关系,移情,反移情
参考文献
[1][美]彼得·盖伊.弗洛伊德传[M].福建:鹭江出版社,2006(6):2-13.
[2]郝敬习.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及其人性观[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9(6).
[3][美]吉尔·萨夫.客体关系入门[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3-99.
[4]谢尔登·卡什丹.客体关系心理治疗[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2.
[5]王慧.心理咨询中的移情探析.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71-273.
[6]Thoma.H,Kachele H.Psychoanalytic practice.Springer-verlag,1985:81-97.
[7]Wood.R.D.H.Countertransference.Int.J Psychoanal,1990.80:797-818.
教学艺术的移情体验 篇4
所谓移情体验是指这样一种富有感情的体验现象:并非仅仅是稍瞬即逝的兴奋之感受,而是指借助感受,改变或者确认自己对他人的认识,改变对自身的看法以及处世态度等等,总之,是改变或者重新确认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从而迸发出实现自我的意志、自觉和决心的力量之体验。日本的高濑常男等人曾研究分析了师生在教学中的移情体验,并归类如下:①
由上可见,高濑常男等人的研究着眼于师生关系的建立,揭示了师生各自的移情体验的内容和表现,且所归纳的五种类型间是依次递进的关系,这都给我们以有益的启发。
我们认为教师的移情体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所教学生的移情体验
与学生的长期接触,可使教师产生深厚的“教师爱”。对自己的学生,无论是听话的还是调皮的,是尖子生还是差等生,总是以欣赏的目光看待他们的优点,以医生的目光看待他们的缺点,以期待“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出现。对所教学生的热爱,甚至会成为教师教学生涯的幸福回忆。做了60年教师的84岁高龄的克洛赛谛先生,晚年时面对当年学生的成绩单,充满感情地说:“这是我的纪念品。每学年,我把各学生的成绩各取一纸这样地留藏着。其中记有月日,是依了顺序排列在这里的。把这打开了,一一翻阅,心里就追忆起许多的事情来,好像我已回复到那时的光景了。啊!已有许多年数了,却是一把眼睛闭拢,就像有许多的孩子,许多的班级在眼前。那些孩子,有的已经死去了吧!许多孩子的事情,我都记得,像最好的和最坏的,格外明白地记得,使我快乐的孩子,使我伤心的孩子,这是尤其不会忘记的。许多孩子之中,很有坏的哩!但是,我好像是在别一世界,无论坏的好的,在我都是同样地爱他们。”①教师对所教学生的深厚感情,往往是学生不断进步和健康发展的动力源泉。
二、对所教学科的移情体验
长时间教某门学科的教师,往往对自己所教的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特殊的感情。而教师对所教学科的移情体验在言谈举止中表现出来,会对学生学习这门学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学校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个有优秀的语文教师讲课的班级里,语文就成了这个班级最喜爱的课程;一个有优秀的物理教师任课的学校里,许多学生都会高兴地参加物理小组活动;一个学校里有位优秀的音乐教师,那个学校就会歌声荡漾。教师往往能体验到所教学科给自己带来的巨大成功和乐趣,甚至形成所谓“学科思维”(即遇事喜欢从自己所教学科角度考虑问题)和“学科敏感”(即凡遇到和自己所教学科有关的东西都能灵敏感知)。教师对所教学科的移情体验,又会反过来促进他不断加强这门学科的修养,为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地进行教学艺术创造活动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因为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①
三、对所从事的教学活动的移情体验
长年累月的教学生涯,会使教师对所从事的教学活动倾注进自己的感情。凡与教学有关的事物,都能使教师感到亲切。如熟悉的教室与讲台、翻得破损的备课本、学生听课时的眼睛、自习课上宁静的气氛、准时响起的上课铃声、学生写得整齐洁净的作业等等,无不牵动教师的思想感情,从而构成教师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功的教学活动本身,会给教师带来无穷的乐趣,因为教师从中看到了自己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有些教师一走进教室,就如同演员登上舞台,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进入艺术创造的世界,沉浸在与学生进行的思想感情的交流中,忘记了现实生活中的诸多不快和烦恼,甚至于正患着病的痛苦。学生在听课中会心的微笑和认同的颔首,都会使教师体验到莫大的欣慰与幸福。《爱的教育》一书中因年老而退职的老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留恋,让我们深受感动。他说:“那一天,我从做教师以来第一次把墨水流落在学生笔记簿上的那一天,真是穿胸似地难过啊!虽然这样,总还是暂时支持着。后来,力真尽了,遂于做教师的第六十年,和我的学校、我的学生、我的事业分别,真难过啊!”①
四、对教师职业和教育事业的移情体验
17世纪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指出:“我们对于国家的贡献哪里还有比教导青年和教育青年更好、更伟大的呢?”②他认为教师的职业是太阳底下再没有比它更高尚的职业,教师从事的职业是最伟大、最豪迈的事业。教师职业和教育事业在社会中所居重要地位和所起重大作用,使广大教师自甘淡泊,“只是许身孺子”,并从中获得别人体验不到的人生价值实现带来的精神充实感。这正如教育家徐特立所指出的:“教书是一种很愉快的事业,你越教就会越爱自己的事业,当你看到你教出来的学生一批批地走向生活,为社会做出贡献时,你会多么高兴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来居上,这里不正包含着你的一份辛勤的成绩在里面吗?”③我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对教师职业和教育事业有着深厚的感情,为了能做一名教师,他曾先后向当时任职的电机厂领导递交过150次从教申请,以实现自己“我以我心付童心”的夙愿。在他看来,教师劳动是有三重收获的——收获人才、收获学生的真情、收获科研成果。所以教师职业和教育事业虽苦犹乐,对于热爱它的人来说,甚至是其乐无穷的!
学生的移情体验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对教师的移情体验
学生自然的向师心理,使他们对教师的爱护与关心有着细致入微的感受,而对教师的热爱之情便会油然而生并通过行动表现出来。全国优秀班主任任小艾同志曾在《我的班主任工作》一书中谈到:如果我们和学生之间,真正做到了理解的双向畅通,那么,双向的爱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有一位老教师说得好,你给学生一分爱,学生就会报答你十分爱,这种爱是一种无价之宝。比如,天色一黑,在我回家的路上,总有几个学生在暗地里护送。自行车放在车棚里,不知谁会经常给你擦干净,有的学生为了使老师的车更好看些,特意买来贴画,把车子整个贴遍。每当我的身体稍有不适,办公桌上就会有不知名的学生送上的药品。我们班的宁燕同学,几次在下雨天为我准备了雨具,可每回不是因为我带了,就是因为别的同学抢在了她的前面,为此,她经常心情不快。当我知道此事后很是感激,就对她说:“宁燕,下一次雨天,我一定穿你的雨衣好吗?”时过几日,她在日记中写到:“我真太不幸了,每次下雨都轮不上我关心老师一次,这几天,天晴得好蓝好蓝,我的老天呀,你怎么就不替我流一次泪呢”。每逢遇到这种情况,我内心都难以平静。我认为这是教师的最大的幸福!①而这从另一方面,不也表现了学生对教师的移情现象吗?学生从教师那儿感受到尊重、信任、关心和爱护,也会对教师以尊重、信赖、亲近和爱戴相回报的。
二、对所学学科的移情体验
通过深入学习,学生往往对所学学科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感情,以至成为“学科迷”(如“语文迷”、“数学迷”等),达到欲罢不能的程度。当然,这也是有个发展过程的。如有位中学生谈到自己对物理课产生移情体验的过程,他说:①一开始,我对学习物理很认真,但那只是因为学校开设了物理这门课。由于我的学习成绩较好,老师要我超过课堂教学的进度,先学一步。我也照老师说的去做了,但那只是因为老师叫我这样做。后来,我看了《趣味物理学》这本书,感到自然界中有许许多多有趣的现象。„„对于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学了物理以后,有些只要用一两条简单的物理定律就可以解释清楚了。于是我学物理的劲头越来越大,即使老师没要求我学的我也迫切想学。当我学到一点东西,开始能解释一些现象时,我觉得物理学简直是妙趣无穷的精彩世界,自己再也离不开物理学了。学生对所学学科产生移情体验,对丰富其精神世界、充实其学习生活,都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三、对学习活动的移情体验
学习的成功可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本身产生移情体验。凡与学习活动或学习成绩有关的事物,均能唤起学生积极的感情。如仔细地端详考试成绩单上优异的分数或作业本上老师的鼓励性评语,脸上浮起笑容;正为一道难题苦思冥想,突然灵感降临想起一种绝妙的解决办法,禁不住叫出声来;刚发下的教科书还散发出油墨的清香,拿鼻子闻过之后再郑重地给它包上书皮,翻开学习参考书,就为其吸引,甚至爱不释手;上课预备铃响过之后,将课本打开,摆放好文具,期待教师的到来;随着教师的讲课进程耳听目看心想,不知不觉响起了下课铃声„„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有了移情体验,就不再将听课、做作业当成负担,而是自觉地将教师的教学要求转化成为自己学习的需要。这样一来,学生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走上乐学的道路了。于那些苦学、厌学以至辍学、逃学的学生,则都是因为对学习活动缺乏移情体验,才不堪其苦而走上弃学道路的。两相对照,很是发人深省。
四、对未来人生的移情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