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移情视角

2024-11-06

交际移情视角(精选3篇)

交际移情视角 篇1

文化移情

1. 引言

现代英语口语教学提倡口语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练习、表达和交际的空间和时间,不再以教师的个人陈述和讲解为主,教师主要担任组织、引导课堂交际活动并对学生的口语展示给予适当的语言帮助的角色。由此,准确有效地倾听学生的口语表达即成为教师课堂活动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教师随后做出口语评价、反馈和组织后续口语交际活动等一系列教学活动的基础,对增强英语口语课堂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影响。但是,在目前多数的英语口语课堂上,常常出现教师无法有效倾听学生的口语表达,不能做出适当的反馈评价等交际困难和尴尬。这其中固然有学生英语口语水平有限而造成表达不准确、令人难以理解的客观原因,更有由于师生之间的个人情感心理状态、文化背景等差异而造成的交际理解困难。笔者尝试将交际移情这一交际学中重要的交际理念和技能引入英语口语教学领域,希望帮助解决上述交际难题。

2. 交际移情和其所包含的情感移情、文化移情

移情(empathy)是准确地感知别人的感受和行为的能力(Dobkin and Pace,2003)。通俗地说,就是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感觉和理解别人,并做出适当的反应和给予支持。交际学意义上的移情,称为交际移情,通常它指的是情感方面的移情,

5. 技巧培养

蛮干不如苦干,苦干不如实干,实干不如巧干。做事情用“巧劲”,才能“事半功倍,水到渠成”。

(1)抓关键词(key words)。在听材料时,不平均分配注意力,听关键词,抓主要线索,捕捉文章的主要信息,辨别并获取“有关成分”,舍弃“无关紧要的成分”,主要抓住五个“w”及一个“h”,即who(谁),what(什么),where(在哪里),why(为什么),when(什么时候),how(如何,怎么样)/how many(多少)how much(多少,多少钱)。此外,以do/does/did(助动词)或can could/may/must(情态动词)等开头的句子,一般要用Yes/No来回答。只要弄清楚了这几个方面,我们就能将听力材料的主要内容把握住。

(2)积极投入,高度集中。听前让大脑注意力高度集中,处于兴奋状态,借助上述的那些词,迅速做出判断,把握主题命脉,并且调动平时的相关的词汇储备,有效地唤起封存的记忆,开启心智,掌握听力的主动权,扫除一切障碍。

(3)抓大放小,绝不回头。在做听力测试题时,应先浏览听力题目,明确听的任务,确认听的重点,带着问题来听,听时注意力要集中在对整体内容的理解上。主要是抓住五个“w”和一个“h”,也就基本掌握了听力材料的主要信息,如果有一两处听不懂或者没听清,千万不要慌张,更不能停下来回味琢磨,而应该果断放弃,继续往下听,避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

即情感移情。随着近年交际学和文化学的发展及跨学科融合的趋势,笔者认为,交际移情概念还包括一个特殊的方面———文化移情。文化移情可以理解为,交际主体自觉地转换文化立场,在交际中有意识地超越自身文化的俗套和框架模式,摆脱自身文化约束,置身于交际中对方的文化模式中,如实地感受、领悟和理解另一种文化。它是跨文化交际中连接主体与客体的语言、文化及情感的桥梁和纽带,是有效沟通的技巧、艺术和能力(陈二春、袁志明,2008)。这里所说的跨文化交际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不同地域、年龄、生活背景的人群之间和人群的个体之间都存在文化差异。在一定的交际情境中,交际双方要准确地理解对方,进行畅通的交流就难免要涉及情感移情和文化移情。由情感移情和文化移情所组成的交际移情概念,是现代交际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和技能,尤其在交际的倾听与反馈环节。

3.如何应用交际移情积极倾听

交际学认为,倾听包括五种行为:选择、参与、理解、记忆和反应,并指出,倾听有积极倾听(active listening)和消极倾听(passive listening)之分(Beebe and Ivy,2001)。只有从情感和文化方面对言者进行移情,言者与听者之间充分互动反应的倾听才是积极倾听,才能听懂和理解对方所言。在英语口语课堂中,教师要真正听懂学生的口语表述,就要把交际移情这一技能贯穿倾听的整个过程,转换立场,积极倾听。

3.1体察学生的情感心理

多数学生在英语口语课堂上当众进行口语表达时,都会心情紧张,难免结结巴巴,表达不畅,犯些错误,给教师的倾听理解带来很大困扰。这时,教师应该不仅仅从一个评判者的角度倾听,更应转换到学生的立场,运用情感移情的手段,设身处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及情感状态,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分享整个口语展示过程。如同交际学专家Verderber(1993)所言,要

(4)听写训练,适当做笔记。听写前先准备有缺词的书面材料,然后边听边写,进行填词,有计划地训练单词听辨能力。每个人的记忆力都是有限的。听写句、段时,为了了解整篇短文的大意,帮助理解,防止漏掉要点,可以一边听一边把听力材料中出现的人名、地名、时间、日期、地点、数量等关键词做一些简明的记录。而且听写应成为一种经常性的练习方式,如果平时不做或者少做听写练习,测试时学生就会感到困难,对听力题会有畏惧感,最终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当然,日常的训练要注意控制听写的难度,题量要适中,这对于解答听力题会有帮助。

6. 良好的习惯

习惯决定一生。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认知的主体,而主体的任何认知行为都受到感情的支配。要学好英语,就必须注意激发主体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良好学习习惯。要每天坚持听20—30分钟,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总之,在现有的条件下,我们首当其冲的任务是:尽量给学生提供接触英语的机会,增强其自信心,加强听力训练,提高听力水平,为他们将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在新形势下,英语老师们应该以此为契机,摒弃传统教学方法,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加强学法指导,让他们的学习“有章可循”并不断主动探索,这必将真正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为教学开辟一片广阔的新天地。

小学英语口语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

徐美云

(河北体育学院外语系,河北石家庄

摘要:首先,作者通过全面了解小学生在英语口语学习方面的问题,以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其次,作者采用口语测试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课堂观察法掌握了所在中学的英语口语教与学现状的第一手资料。数据分析显示,各方面的因素导致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普遍较差,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最后,针对存在的口语教学问题,作者提出了相对应的口语教学策略,希望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口语能力。

关键词:小学口语教学现状分析提高策略

学习语言是为了进行交际,小学英语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启蒙阶段,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青春期以前是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小学是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也是系统学习英语语言的关键期。该阶段高效的英语教学,特别是科学高效的英语口语教学,能够为学生英语口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提高全民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要求更加紧迫。因此,如何培养提高交际移情的水平,就要对移情对象给予关心和关注。教师不妨直视学生的眼睛,亲切地微笑,仔细观察学生的表情,体察学生的心理状态,通过流露感兴趣的眼神、适当的情绪高涨等表示出对其话题的关注,并在学生因紧张或犯错停顿时,耐心等候,给予言语或神情上的鼓励,同时视情况需要,适当地给出简短的语言提示,帮助其整理思绪,组织语言,继续口语表述。这些情感移情的手段,可以让正在进行英语口语表达的学生情绪放松,情感得到共鸣,心理上受到鼓舞,语言输出更流畅,最终增加学生的语言输出量,提高其口语表达的准确性(刘琛,2010)。这样,教师的倾听也变得顺利。情感移情的实施还加强了教师在倾听过程中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和思维理解程度,倾听效能在师生情感互动反应的过程中得到了有力的提高。

3.2消除文化背景差异

在英语口语课堂上,教师除了从情感心理角度移情、用心倾听之外,还要注意使用文化移情技巧,课前对学生语言背景、流行文化要有一定的了解,语言背景主要是指言者的母语环境。师生之间,年龄不同,经历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文化背景肯定有差异,在倾听学生口语表述时教师若不注意使用文化移情手段,了解学生的语言背景,掌握学生的文化喜好,设身处地投其所想,就难免会发生倾听误会。

中国是一个多方言的国家,英语口语课堂上常常有学生在进行口语表述时方言口音较重,教师倾听出现障碍。这时,教师除在事后要对学生进行纠音练习外,还应先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了解班上同学的家乡、籍贯,以及可能出现的口音偏差,当课堂上学生口语表述出现口音而影响倾听时,教师可运用文化移情技巧,转换到学生的语言背景上,结合事先对学生语言背景的了解和准备,积极倾听。例如,来自四川、湖南的学生常把/l/发成/n/,来自广西壮乡的学生常把/en/发成/on/,如果教师在倾听前了解学生的语言背景,掌握学生可能发生的口音偏差情况,就可避免误会,提高倾听效能。

口语教师还有必要了解学生的流行文化。笔者曾在一次英语口语课堂上就“我的朋友”这个话题让学生做口语练习,当一个同学进行英语口语表述时,反复提到“sexy girlfriend”,

小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已成为当前英语教学的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小学生英语口语的现状

笔者对石家庄市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虽然教师精心设计了情境让学生进行对话交际,但许多学生都觉得无话可说,多数学生只能用上课堂学的句子,很多以前学过且在那种情境中能用的句子都用不上。目前,小学阶段大部分都已开设英语课程,甚至有的地区幼儿园也已开设英语课程,但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和效果并不乐观。笔者通过对石家庄市的100名小学生和教师进行走访调查研究,发现他们的口语水平普遍偏低,而且小学英语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小学正是打基础的阶段,学生入学后,普遍英语开口能力差是每一位英语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小学英语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是在缺乏异国人文意识、语言环境的条件下进行的,同时,大部分教师又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中违背了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和语言学习规律,把英语课当做纯粹的知识传授课,沿袭“读、背、机械抄写、翻但又说她的朋友“bad-tempered”,说时她表情活跃,目光热切。可笔者无论如何用心倾听、设身处地感受她的情感,都感到不解。中国学生向来含蓄,很少直接用“sexy”形容别人,这次怎么频繁说到“sexy”,却又和“bad-tempered”联系上呢?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朋友。笔者在随后对该同学的口语表现做反馈评价时,只能从语音、语法角度做简单的评论,当时那个同学略微失望的神情让笔者认为很抱歉。课后与该同学聊天询问时,笔者才知道原来在课上她说的是“sassy girlfriend”,即“野蛮女友”,是当时很受青少年欢迎的一部韩国电影的名字,片中的女主角是一个性格野蛮却很可爱的女孩,该同学刚从英文杂志上学到了这个词的英文表达,想在口语课上运用并与班级同学分享,却因笔者对学生流行文化的了解缺乏而误解其意思,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管笔者在下一次的口语课上进行了弥补,但仍感遗憾。因此可见,了解流行文化,消除师生文化背景差异,对教师在英语口语课堂上提高倾听准确性有重要意义。

4.结语

将交际学这门年轻而实用的学科应用到英语口语教学课堂这个典型的师生交际场所,在交际移情视角下,把情感移情和文化移情手段应用到教师倾听环节,提高教师的倾听效能,对交际学和英语教学来说都是可行和有意义的探索,对增强英语口语课堂教学效果和拓宽交际研究的应用领域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Dobkin,Pace.Communication in a Changing World[M].New York:McGraw Hill Press,2003:85.

[2]陈二春,袁志明.文化移情能力与跨文化意识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3):138.

[3]Beebe,Ivy.Communication[M].Boston:Allyn and Ba-con,2001:88.

[4]Verderber.Communicate![M].Belmont: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1993:186.

[5]刘琛.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的移情[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3):123.

跨文化交际中移情能力的培养 篇2

关键词:文化移情能力,跨文化交际,培养途径

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流通, 将各个民族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 人们生活在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社会环境里。然而, 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而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 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已经成为直接影响到跨文化交际的质量、效果和进程的关键因素。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文化移情,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也就成为英语教师和学习者必须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一、文化移情的概念

移情首先是西方美学中的概念, 是指主体在主观意识中将主体的精神情感赋予客观物象, 使客观外物的映象负荷和主体情思成为主体体验的情感表现。后来, 这一概念被应用于心理学中, 称作感情移入, 它有两种含义:作为心理学的一般用语, 指在人际交往中, 人们彼此的感情相互作用;也有人认为, 移情就是把自己置身于另一个人的位置上的能力。受到美学、心理学中移情说的启示, 日本语言学家库诺 (Kuno) 于1987年首先把移情用于语言学研究中, 按照库诺的说法, 所谓移情就是说话人与其所描写的事件或状态的参与人或物的关系的密切程度。Webster字典中移情被定义为“分享他人情感或思想的能力”。何自然教授在1991年于《外语教学与研究》发表的“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移情”一文中, 首次在国内学术界提出了“移情”的概念, 认为语言习得者应该理解、感受目的语国家的文化, 并设身处在对方的文化背景中进行语言的学习和运用。

顾嘉祖 (2000:220) 认为:“对移情的界定应该分为两个方面:知觉技能和交际技能。移情不仅指觉察和认识他人的情感、情绪状态, 而且还包括对他人情感、情绪状态的正确反馈或反应, 两方面都不可偏废。”即有意识地超越民族本土语言文化定势的心理束缚, 站在另一种文化模式中进行思维的心理倾向。因此, 文化移情要求在本土文化浓郁氛围中成长的交际者尽可能地摆脱本土文化的影响, 用异族文化可能的思维方式去思维, 以便在不同文化之间找到切换和连接的共同点。

美国语言学家Hanvey认为, 要完成跨文化的有效交际行为必须经历以下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表面的明显文化特征的识别, 人们的反映通常是对这些特征感到新奇和富有异国情调;第二个阶段是对于细微而有意义的与自己的文化迥异的文化特征的识别, 反应通常认为是不可置信难以接受的;第三阶段是通过理性分析, 从认知的角度认为可以理解那些微妙而有意义的文化特征;第四阶段是指能够做到从对方的立场出发来感受其文化, 也就是说由于极其熟悉该文化而认为一切都能接受, 即思想感情已融合到对方的社会文化之中。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语用移情 (pragmatic empathy) 。

二、跨文化交际的核心———移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内容丰富、构成要素复杂而又多样的能力系统。Ruben (转引自贾玉新, 1997:474-476) 跨文化交际能力分为7种要素: (1) 向对方表示尊敬和对其持支持态度的能力; (2) 采取描述性、非评价性和非判断性态度的能力; (3) 最大限度地了解对方的个性的能力; (4) 移情能力; (5) 应付不同情景的灵活机动能力; (6) 轮流交谈的相互交往能力; (7) 能够容忍新的和含糊不清的情景, 并能从容不迫地对其作出反应的能力。根据著名学者Gudykunst的有效交际能力的三要素理论:即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行为能力理论, 文化移情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系统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它是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总而言之, 不具备文化移情能力或者文化移情能力低下, 其他交际能力决不可能有效形成并发挥作用。

跨文化交际中的移情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语言语用移情 (pragma-linguistic empathy) , 这是指说话人运用语言刻意对听话人表达自己的心态和意图, 以及听话人从说话人的角度准确领会话语的用意。语用移情的微妙之处是说话人或者听话人总是能从对方的角度进行语言的编码和解码。

移情的另一个层面是社会语用移情 (socio-pragmatic empathy) , 这涉及到交际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人际关系, 也涉及到语境。移情问题要求交际双方设身处地地尊重对方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 以及话语的用意。中国人见面时喜欢问对方姓名、籍贯、年龄、工资、家庭人口等, 但英美人是不愿把这些作为话题的。中国人不喜欢别人拍自己的肩膀, 也不习惯相互拥抱, 这些都是民族文化使然。各语言、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从来没有一种语言或文化相似到完全表现同一社会现实, 这就要求在跨文化交际中, 交际双方都应尊重移情原则。我们在使用英语时, 受母语文化及思维的影响, 或多或少会按中国文化的特点来遣词造句, 但只要不十分离谱, 英美人还是可以接受的。同理, 英美人有时使用汉语时尽管不尽规范, 我们也都能尽量接受, 这说明双方都注重了跨文化交际的语用移情。

三、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

高校外语教学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跨文化交际的复合型人才。文化移情是进行文化沟通及跨文化交际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因此, 在外语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 还必须传授文化知识, 讲授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异同, 利用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引导学生进行文化移情, 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1. 培养交际主体的文化敏感性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敏感性主要在于感知的敏感性。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差异性, 首先是由感知方式的差异性引起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专家萨姆瓦等人 (194:14.16) 认为, 有五种社会文化因素对感知的意义起着直接而重大的影响, 即信仰 (beliefs) 、价值观 (values) 、心态系统 (attitude systems) 、世界观 (world view) 和社会组织 (social organization) 。布鲁诺 (2003:5 14) 认为, 移情过程中包含的感知和心理过程是相当复杂的。涉及到对交际对象的关心、对他人有兴趣、推断他人的思想、凭知觉感知他人、对他人进行价值评估、外来意识、身份辨认、对他人的思想和内容进行意义分析等。敏感性训练的目标一般包括: (1) 使一个人能更好地洞悉自己的行为, 自己在别人心目中是如何“表现”的; (2) 更好地理解具体的活动过程; (3) 在集体活动过程中培养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提高文化敏感性的前提条件是, 应该把交际客体视为是与主体具有不同的个性特色的客体, 在文化价值观、信仰和态度、思维方式、审美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性。在跨文化交际中, 认真地研究和细心地感知交际客体的信仰、价值观、心态系统、世界观和社会组织, 就能有针对性地和科学地传播与接受信息, 减少多元文化交流中的人为障碍, 保证双向沟通的质量。只有增强文化敏感性, 培养敏锐的跨文化感知能力, 在跨文化交际中自觉地遵循和顺应它, 才能逐步提高文化敏感性和文化移情能力, 促进多元文化之间的协调和沟通。

2. 培养文化顺应能力

文化移情能力培养是文化顺应能力的培养。文化顺应是文化移情的重要环节。跨文化交际研究专家萨姆瓦认为, 如果对不同的交际主体, 以及所属的不同的文化没有区分, 人们就会用各种方法将复杂的感知简单化。其中的一个方法是用一组特性去表示整个群体的特征, 并认定整个群体的成员都具有这些特性。这种不考虑个体成员特性的、对整个群体的特性的认定就称为成见。成见不仅是感知其他人和与之沟通的懒惰的方法, 而且对许多人来说, 成见也是一种防卫的机制。一种减少焦虑的手段。成见作为我们头脑中的图像, 常常是僵化的, 难以改变的。以其作为防卫机制也是不妥的。成见严重妨碍跨文化敏感性的形成, 使文化移情不可能。只有通过文化移情的训练, 才能减少和克服以自我表现为中心的倾向, 以客观的态度对待跨国企业中的多元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 那种极力主张非边缘化demarginalization、非领地deterrorialization、消解中心decentralization等特征的学术话语和理论思潮, 对多元文化语境中的跨文化对话既是不可行的, 也是行不通的。在多元文化应有的张力和独立的个性中开展对话, 形成相互理解、宽容和沟通的局面, 这才是应该采取的文化移情的科学态度。

四、结语

移情能力是英语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对于文化移情能力的教育和训练, 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和重要内容。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比较客观地认识各具特色的多样性文化, 有效地避免因文化障碍而导致的跨文化冲突, 在多样性文化之间架起有效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就必须充分估价文化移情的价值与功能, 在正确的文化移情理论指导下, 科学地进行文化移情训练, 锻炼自己的文化移情能力, 从而顺利适应全球化态势下多元文化交流、渗透、整合并在此基础上达到新的建构的复杂情况, 保证跨文化交际双向沟通的实现。

参考文献

[1]Seelye, H.N.Teaching Culture[M].Linch-wood II.:National Textbook Company, 1998

[2]Barry Tomalin, Susan Stempleski.Cultural Awarenes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8

[3]Broom, B.J.Building Shared Meaning:Implication of a Relation:Approach to Empathy For Teaching Intercultural

[4]胡文仲高一红: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2-3

[5]顾嘉祖: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蔽文化【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220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移情现象分析 篇3

文化移情这一概念是有日本语言学家库诺在语言学领域提出的,指的是说话人对所处的环境和对其他人或物的关系的密切程度。跨文化交际的双方由于存在文化背景和文化风俗习惯的差异,简单的语言交流并不能实现顺利的交际,要形成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必须具有对异国文化的好奇心,至少不产生明显的排斥感,并且在长期的跨文化交际中通过理性分析,细心观察,能够熟练自然的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到异域文化中。在文化移情中,交际主体自觉的转换文化立场,挣脱本土文化框架的束缚,快速的融入另一种文化模式中,做到如实的感受理解异域文化,只有形式和心理上都融入另一种文化,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移情。

二、影响文化移情交际能力的因素

1.文化差异。文化语言能力是需要人类自身通过后天的努力学习而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化主体,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不同文化地域的人物主体从衣食住行、生活习俗以及文化思维逻辑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其倡导的主流文化也会有所差异。比如,中国人很赞赏邻里之间的互助,而西方人却不喜欢邻里之间的串门,更加注重私密空间的保护。另外在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存在先入为主的主观看法或是态度,思维模式较为刻板,不能客观全面的看待另一种文化,比较严重的是带有歧视性的文化意识,往往指责异域文化的低级,奉行以自我文化文中心,其他文化要成为附属物,甚至把自我文化强加给另一种文化,形成文化绑架。如果存在这样的认识和思维就容易在异域文化交流中差生冲突,对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移情阻碍较大。

2.语言差异。文化交际离不开语言作为载体,人的思维和情感通过语言的形式在交流双方达成理解和反馈,这里所说的语言差异并不单指语言不通的障碍,也泛指理解并接受对方的文化。不同文化区域的主体语言符号系统各有特色,各有区别,文化的内涵和深意在理解角度上存在综合性的明显区别。比如词汇,西方中的蓝色常常表示忧郁或是低级下流等含义,而有时又表达高贵尊贵的含义,词汇自身具备截然相反的含义,而在汉语的词汇中很少存在这种自相矛盾的解释。在颜色方面,中国人对红色更加重视和喜欢,新年贴红对联,讲究红红火火,大红大紫。在对动物的崇拜上,中国人自喻龙的传人,并引以为傲。古时帝王也被神化为龙的化生,体现其尊贵和权重。另外,习惯性用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交际双方的特有文化价值观念差异产生不同的含义,往往会形成误会。中国人一般见面总以“吃饭了吗”作为问候的方式,而在西方这样的问语往往会被理解为被邀请吃饭,这就是语言环境不同产生的微妙变化。

三、提高文化移情能力的措施

文化移情能力同语言交际能力一样,需要通过后天训练来培养,首先应该正确树立文化共荣和平等观念。在跨文化交际中要学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论认识上要深刻,交流实践时要娴熟,可以通过以下这些途径去更好的实现文化移情。比如,通过一定数量的影视作品赏析,对外文的影视作品中反映的外国民族的语言、思维、习俗进行分析和感悟,理解和运用,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突出民族个性的作品应该进行深入分析,通过总结来理性的理解外语国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语言习惯,特定的价值取向,逐步的培养良好的跨文化意识,提高自身适应异域文化环境的能力。除此之外,要充分的利用业余时间来增加语言沟通的实践,在沟通过程中要特别关注体察对方交际者的情绪状态,语气和措辞的运用要首先考虑对方的文化系统,尽可能的快速使对方融入和谐的文化交流中。在交际过程中要充分的关注对方的感受,鲜明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要时刻关注对方的语言态度,表达诚恳的待人处事的个人态度,避免双方产生防范心理。熟悉交际者所处文化的价值观和生活习俗,正确看待双方在这些方面的差异,要运用“变通”的思维,克服文化定型的思维模式,站在对方的立场看待问题,在交际过程中要尊重人格平等、文化平等、善于把握文化的共性寻求最佳的沟通契合点,实现有效地跨文化交际。

【交际移情视角】推荐阅读:

移情05-31

移情说07-03

语言移情08-18

移情教育08-25

道德移情09-07

移情设计11-27

移情性理解06-02

文化移情能力06-14

英语语用移情09-17

语用语言移情10-27

上一篇:内分泌科下一篇:《药物制剂技术》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