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情教育(精选12篇)
移情教育 篇1
学生管理教育工作其实是做人的工作。胡锦涛同志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1]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90”后走进了大学校园。这些“小皇帝”、“小公主”思想上有很强的独立性,但是生活上却很依赖别人。他们不愿关心别人,但却希望随时得到别人的关心。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种种特性,使传统的教育方法受到了抑制,这就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移情理论的含义及其作用
(一)移情理论的含义
“移情”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来自希腊词“pathos”,意指类似痛苦的深刻而强烈的情感。1909年由铁坎纳(Titchener)翻译为英文“empalhy”,意为能够用心灵去感受他人的情绪情感,与同情、同理性、感情移入、情感共鸣等相似。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心理学家霍夫曼(Hoffman)在移情方面有丰硕的研究成果,使人们对个体的道德心理及其发展有了较全面的认识。霍夫曼将个体情感发展如何作用于个体移情作为一个美学概念,认为移情是一种情感反应,是对他人感受、思想、意图的觉知,是个体把自己置身于他人的情境,体察他人不同情绪状态的能力。作为一个心理学概念,移情是指设身处地的像体验自己的精神世界一样体验他人的精神世界的态度。通俗地说,就是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二)移情理论的作用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说过,“情者,性之端者”。可见,人都是有感情的,情是打开人心扉的钥匙,是心灵沟通的桥梁。人际关系的本质就是人与人在情感上的联系,这种联系越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越亲密。但是,任何人都不会无缘无故地接纳他人、喜欢他人,人际交往中喜欢与厌恶都是相互的。移情理论的主旨就是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问题,正适合运用于人际关系中。
二、移情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一)移情理论体现了教育的平等性
“90”后的大学生本来在思想上就独立性很强,而传统的教育方式,往往只强调“以工作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管住学生”成了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做法,学生管理工作者习惯用命令式的方式与学生对话。这样,学生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因此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而移情理论要求换位思考,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学生管理工作者无形中就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地位上,恰恰解决了这一矛盾。
(二)运用移情理论有利于营造出和谐的教育氛围
学生管理工作者在教育中运用移情理论,经常深入到学生宿舍、餐厅、教室,关心学生安危冷暖,认真研究解决求学、就业、求乐等事关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真正想学生之所想,解学生之所怨,给予每一位学生切实、充分的人格尊重、人文关怀和人情温暖,师生逐渐成了知心朋友,学生有什么话都愿意和老师说,教师在学生心中是一位平易近人的兄长。这样,就消除了师生交流的障碍,营造出了温馨、和谐的教育氛围[2]。
(三)运用移情理论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大学生有一定的人生经验和理论储备,但还比较单纯,其心理正在走向成熟但尚未完全成熟,在思想上呈现出多元性、易变性、自主性等特点。学生管理工作者运用移情理论,从学生的思想、心理实际和接受能力出发,深入学生,扎根于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急学生之所急,办学生之所盼,有利于把准学生脉搏,了解学生意愿,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三、在高校学生管理教育工作中积极运用移情理论
(一)思想上真正做到换位思考
要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就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努力让学生做到自尊、自主、自强、自重、活泼、主动地全面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希望不断得到老师的理解和鼓励。学生管理工作者要经常转换自己的角色,站在学生、学生家长的角度换位思考。教师只有知学生所想、所爱、所难,才能想办法叩开他们的心扉,使学生真正做到“亲其师,学其理,信其道”。作为学生管理工作者,要把深入了解学生状况作为工作的出发点,注重了解学生的不同需求和思想特点,以学生需要来确定服务内容和形式,进而加强工作的针对性,提高服务质量[3]。当学生管理工作者真正了解了学生,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他们需要什么、需要老师怎样做的时候,才能使学生不断得到尊重、信任和鼓励,才能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优势,调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实际参与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
(二)实践中做到善看、善听、善沟通
善看,即是对学生的言行要细心观察,也就是说,学生管理工作者对学生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获取相关的信息以对学生的思想状态做出判断。
善听,是指教师从学生言谈中发现学生思想问题的蛛丝马迹。每个学生心里都有很多话,关键是看他愿不愿意跟你讲。我们要变“我讲你听”为“你讲我听”。这就要求我们懂得怎么听,听什么,听了怎么办。倾听并不是只用耳朵去接受信息,必须用心去理解,并做出应有的反应。要听出问题,并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这就要广开言路,通过多途径了解学生的需求。现在是网络的时代,学校都有自己的网站,学生管理工作者可以通过电子邮箱、QQ、博客、人人网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
看出问题、听出问题后就要通过沟通交流解决问题。平等参与是师生沟通与交流的基础和前提,平等参与只有通过师生的沟通与交流才能付诸实现,得到保证。在沟通与交流中,学生管理工作者可以与大学生平等地进行辩论以至争论,以便双方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在此基础上求得一致的看法、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法。
(三)教育中要有爱心、耐心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无可比拟的,对学生是否充满爱直接决定着教育工作的成败。关爱是当前高校学生的基本心理需求,这就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对学生要多体谅、宽容,而不是冷漠苛刻。赏识学生的优点是爱心教育的有效方式。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宽容学生的过错是爱心工作的直观表现[4]。真心实意地热爱和关心每一个学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的心田,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支持,才能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学生管理教育工作是很细致的工作,没有耐心和韧劲同样也是做不好的。对学生的教育中常出现以下两种情况:一是碰到一些思想落后的学生,就是无论你怎么说、说什么,他还是听不进去。二是做了工作有些成效,但是稍一松懈又有所反复。这就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要有足够的耐心,坚持不懈地将理融于实际,心系于学生,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既具有真理的感召又具有人格的力量,使人感到可亲可信,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去感化学生。
总之,学生管理教育工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一门艺术,具有长期性、艰巨性的特点。学生管理工作者若较好地运用移情理论,向学生倾注感情,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虚心听取其意见,吸取其有益思想,调动其积极性,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就可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持把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宣传思想战线的基本职责[J].思想工作,2004,(2).
[2]冯楠.浅谈如何发挥移情在高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2).
[3]温储蔚.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必须学会“四善”[J].党史文苑,2009,(10).
[4]路遥,浩洪涛.高校辅导员采用“移情理论”的教育激励心理分析及人格特质培养[J].现代教育,2009,(10).
移情教育 篇2
[作者] 杨开果
[内容]
中国古典文论历来重视情感在写作和阅读中的能动作用。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龙・知音》)。
散文的突出特点是情与景相交融,因此,散文的阅读教学应围绕这一突出特点展开。
散文教学自然应该引导学生体会“情景交融之道”。散文写作教学则应该引导学生运用从阅读教学中悟得的“情景交融之道”以指导自己的写作活动。但那将是另文专谈的了。
散文中的“情”是作者的主观感情,散文中的“景”是客观存在的自然风物。主观的“情”与客观的“景”如何化合为“情景交融”的散文呢?即是说“情”与“景”是经由什么心理活动的中介,才能化合成物态化的散文作品呢?这个中介就是“移情”现象。何谓移情?“用简单的话来说,它就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彷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59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正是由于这种移情作用,人们才会“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才会睹物生情,“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然后才能“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陆机《文赋》),才能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文学作品来。可见散文的情景交融是经历了“情感―――景物―――作品(情与景相交融)”的不同阶段。情感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它由自然景物触发,又附丽于景物,二者化合为散文作品,形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因此,我们的散文教学,就应揭示作者移情过程,这样做,才能使学生不仅明其妙,而且得其道。
1.?情感来自作者。散文中的情感是作者的主观情感。作者的主观情感来自社会的影响和个人的遭际。尽管情感有时表现为某种超然的心境,或某种微妙的意绪,但其中必然积淀着历史的、民族的、时代的因素。因此在散文教学中,首先应引导学生挖掘出作品的这种“感情背景”。
且看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流溢着淡淡的喜悦,又笼罩着淡淡的哀愁。他想超脱尘境的喧嚣,又超脱不了;他想摆脱烦恼,又摆脱不了。这种矛盾游移的微妙心绪是由何而来的呢?当时大革命失败,蒋介石集团疯狂地屠杀革命者,白色恐怖遍于全国。作者对于这种政治空气唏嘘感应之,产生了“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徨”的矛盾心境。诚如朱先生的夫人陈竹隐女士所说:“佩弦当时没有找到正确的出路,回顾茫然,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他又在苦闷中彷徨了。他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徨徨然’。但当时,他两条路都没有走,而采取逃避的办法”(陈竹隐《忆佩弦》,见新文学史料1978年第一期)。《荷塘月色》中扑朔迷离的情思、氤氲朦胧的氛围,正是作者这种彷徨游移的矛盾心境的曲折反映。又如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中表达的萦心绕魂的`缕缕乡愁,也是他迁居香港之后,对故乡风物、故乡父老、故乡人情的深切怀念的表现。日本作家壶井荣的《蒲公英》中抒发的对和平生活的依恋之情,对战争灾难的痛绝之意,也正是作者从自己亲身经历中产生的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情感的自然流泄。如果我们弄清了诸如此类作家的“感情背景”,对作品中所体现的感情也就容易理解了。感情背景是理解作品的钥匙。
2.?情感附丽于景。情感是无形的,要想使无形的情诉诸读者的观感,势必要有所凭借,因此抒情必然写景。离开荷塘上的月色和月色下的荷塘,朱自清先生的惆怅心绪便无可发抒,离开了故乡的榕树,榕树下的趣事,黄河浪的缠绵乡情便无可宣泄;离开了蒲公英的风姿,离开了蒲公英的遭际,壶井荣的反战思想便无以表达。
情感离不开景物,情感又由景物而触发。所谓“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就是讲的这一规律。朱自清先生的惆怅之绪遇荷塘月色而流溢;黄河浪的思乡之情触他乡榕树而宣泄;壶井荣的反战思想见蒲公英而表露,这都是“应物斯感”的明证。
情感虽由景物触发,又附丽于景物,但情感又具有能动性,它能给景物以巨大的反作用,使景物幻化变形。在陶铸看来,“杨柳婀娜多姿,可谓妩媚极了,桃李绚烂多彩,可谓鲜艳极了,但它只能给人以外表好看的印象,不能给人以力量”(《松树的风格》)。贺知章却说:“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同是写柳,一贬一褒,一憎一爱,相去何止万里?朱自清笔下的荷花素淡幽雅,而杨万里笔下的荷花荷叶却绚烂热烈―――“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荷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什么会有这类见仁见智的分野呢?这是因为作者们“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或者说作者眼中的景物已“人化”为“我”了。弄清了这一点,我们才能从作品中的景物特点,寻绎出作者情感的特色。
3.?情与景相交融。由上可知,所谓情景交融,发端于作者在生活中产生的情感,滥觞于作者身遇目接的自然风物,而表于物化形态的作品。作品之中的景物,是经过了作者的情感透视了的景物,作者的情感是附丽于景物化(具象化)的情感,二者已经不可滤分了。对于“情景交融”之境的把握,必须经由上文所说的两步理性思考,才不致如堕五里雾中;但又不能止于理性思辨,而必须通过感性体验,方能深入意境,心领神会。这就要跟着作者,重来一番“移情”。即“人把他自己外射到或感入到自然界事物里去”(弗・费肖尔),去体验作者笔下的自然景物的情态意绪。读《荷塘月色》,必须要“心入”月下荷塘,体验月下荷塘若醒若睡的情态,体验荷花、荷叶、荷香若喜若愁的情愫,体验荷上月色不明不暗的韵致,体验笼罩荷塘的不浓不淡的氛围。果能如此,便可意会到朱文的意蕴神髓了,便可理解作者的感情了,也能把握荷塘与月色的特点了。读《故乡的榕树》,我们也应跟随作者到两株老榕树下去生活,去体验以树为船的航行乐趣,体验榕荫纳凉的身心快适,体验榕下消夜的神奇遐思。果能如此,我们才能欣赏作者笔下之景,才能意会作者胸中之情,才能进入作品的意境。同样,读《蒲公英》,我们也应跟随作者,“返老还童”,重历戏耍草花、漫唱儿歌的童稚情趣,想像蒲公英遭践踏受蹂躏的切肤之痛,体味野菜度饥荒的人世艰辛。果能如此,我们便不难意会到小小的蒲公英花上所凝聚的丰富意蕴了。
总之,不经过情感体验,不经由移情活动,我们便无法深入意境,便不能体会到“情景交融之妙”,也无法把握“情景交融之道”。
赏花养生 移情易性 篇3
移情易性是中医养生妙法之一。培植和欣赏花卉盆景,可以转移对疾病的注意力,排除杂念,净化心灵。如此移情易性,可以达到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祛病延年的目的。
例如,患了高血压病后,情绪的波动和不安可引起血压升高。此时若观赏一盆手植的何首乌盆景,看着它那黑色稳重的根茎、袅袅下垂的柔枝,想象着它能降低胆固醇和养生延年的功效,只需片刻心情遂宁。如再啜一口红似宝石的枸杞子茶,欣赏那被誉为“仙人拐杖”的枸杞树,定让您有一种羽化登仙的体验。
现代家庭莳养的花卉,有不少品种本就是药用花木。其花可以美化居室,其香可以消毒杀菌、净化空气,其叶可以养目畅神,其姿则平添了生活的情趣。若有意就地取材,其花、叶、根、茎、果实均可防病治病,保健延年。现简要列举几种花卉的养生功能。
水仙花:《本草纲目》和《广群芳谱》均称其“作香泽浑身,理发去风气”。该花含挥发油0.2%~0.45%,主要成分为丁香油酚、苄醇等。常闻之可祛风除热。其根捣汁外敷,可治痈肿疮毒,百虫咬伤。
芍药花:花容绰约,最宜观赏。花枝喷水,大有“有情芍药含春泪”之妙。该花气味有助于平抑肝阳,可缓和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眩晕等症。白芍养血平肝,缓中止痛;赤芍清热凉血,活血化瘀,还是祛斑良药。
杜鹃花:享有“木本花卉之王”的美称。花含色甙、黄酮醇类,是缓解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天然良药。配黄芩、杏仁,可治哮喘。去花心炒鸡蛋吃,有健胃、益气和养颜功效。
茉莉花:含挥发油0.2%~0.3%,主要成分为荣莉花素,芳樟醇类。其花芳香化浊,有助开窍,能减轻头晕目眩、感冒、头痛、鼻塞等症状。花置枕边,令人好梦。其花露则可宽中健脾、理气和胃。
栀子花:含黄酮类挥发油。玉洁无瑕,馨郁袭人。夏日妇女常佩之能活血除烦。用栀子花4朵,蜂蜜25克,同煎服,可治肺热咳嗽。栀子花根与瘦肉相伍,可补肝清热、利胆降压、利水解毒,宜于黄疽性肝炎慢性期食用。
菊花:《太平广记》载:“南阳谷中有大菊,水从谷中得滋而味甘。谷中居民皆不穿井,悉饮甘谷水,饮者元不高寿。”该花含菊花环酮、龙脑等挥发性香料,常闻之对头痛、头晕、视物模糊等症有辅助治疗作用。杭菊是泡茶佳品,可消暑、解热、驱风、润喉、养目、去翳、解酒。菊花茶有养肝明目、清热驱风之效,可用于高血压、冠心病之轻度心绞痛、慢性胆囊炎等的辅助治疗。
牡丹:“花中之王”,是名贵的观赏和药用花卉。其花可煎食,其皮能抑菌,有和血、生血、凉血之功效,主治血中伏火,除烦热。牡丹对臭氧特别敏感,一经接触就会枯萎,可作有毒气体监测植物。
既能观赏又可药用的庭栽花卉还有许多。现代家庭空间有限,从养生的角度考虑,有针对性地莳养一些药食与观赏俱用的花卉,不失为慢性病人的最佳选择。以下建议可供参考。①高血压病:菊花、向日葵、六月雪、长春花、枸杞、牡丹、荷花、美人蕉等。②高血脂症:金银花、枸杞、玉竹、石菖蒲、荷花等。③心力衰竭:万年青、铃兰、夹竹桃、玉竹等。④支气管炎:杜鹃花、十大功劳、枇杷、白兰花、曼陀罗、水菖蒲、龙葵、佛手、千日红、含羞草、无花果、百合、吊兰等。⑤胃病:玫瑰花、香橼、九里香、桃花、向日葵、爬山虎、佛手、沿阶草、荷花、紫薇、仙人掌等。⑥胆囊炎:栀子花、金银花、金钱草、梅花、芭蕉等。⑦肾结石:龙葵、石竹、白兰花、向日葵、金钱草、金银花、鸭跖草等。⑧肾炎:连翘、龙葵、吊竹梅、牵牛花、枸杞等。⑨糖尿病:仙人掌、沿阶草、玉竹、枸杞等。⑩神经衰弱:合欢花、茉莉花、栀子花、枸杞、石菖蒲等。
移情教育 篇4
1.1 弗洛伊德生平简介
弗洛伊德出生于摩拉维亚的弗莱堡的一个犹太毛织品商人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加上他幼时非凡的天资和平时的努力自修,他九岁的时候就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中学入学考试,这比标准的中学入学年龄提前了一年。弗洛伊德对于职业的选择,和其他年轻人一样,也经历了彷徨和苦恼,最终创立了经典精神分析学派。
1.2 弗洛伊德的经典理论
弗洛伊德在20世纪初创立了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学派之一的精神分析学说。精神分析学作为一种精神病的治疗方法,它主要研究人的病态行为,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主要有:
(1)心理结构论:他把人的精神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意识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前意识是没有浮现出意识层面的部分,前意识内容有两个来源:第一个来源是有意识的知觉;第二个来源是潜意识。
(2)心理动力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生来有两种本能:生本能和死本能。他认为生本能是生活和生长的原则,是爱和建设的动力;死本能是衰退和死亡的原则,是恨和破坏的动力。
(3)人格结构论:弗洛伊德把人格分成三个层次,分别是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基本、最原始的部分,按快乐原则活动;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按现实原则活动;超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处于人格最高层面,按道德原则活动。
(4)心理发展论:弗洛伊德把儿童的发展分为5个阶段,分别为:口腔期、肛欲期、性器期、青春期和生殖期。
1.3 客体关系理论
客体关系理论是在批判与继承弗洛伊德本能模式的基础上创建和发展起来的,是精神分析学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新发展,它在精神分析理论的框架中探讨人际关系,尤其是婴儿与母亲的关系是如何影响个体的精神结构及人格发展的一种理论。客体关系理论是心理动力取向的人格发展理论,主张人类行为的动力源自客体的寻求,即人类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而非弗洛伊德所强调的快乐的寻求。
1.4 从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到客体关系理论
弗洛伊德在其著作《性学三论》中,第一次提出客体这一概念,认为客体是满足性的冲动,客体不一定是人,也可以是物,可以是一件衣服或一件艺术品;弗洛伊德的理论核心是俄狄浦斯情结和阉割情结,强调父亲的作用,然而随着精神分析的发展,人们认识到对于人格的形成应该追溯到俄狄浦斯期以前的母子关系,孩子一出生后遇到的第一个客体是母亲的乳房,克莱茵继承了弗洛伊德的死本能的概念,提出了客体关系理论,她强调母子关系。客体关系理论则认为,客体指人类,即与他人的关系,这些关系可以是外在的,也可以是内在的,他们的本质都是基于与他人的互动。
2 生命中的第一年如何在治疗中出现:移情与反移情
2.1 弗洛伊德经典理论对移情和反移情的认识
2.1.1 移情
在精神分析学上,移情被定义为:“移情是个案(来访者)无意识地指向他的治疗师的各种非现实的角色和身份,精神分析的退行过程中,个案对那些角色和身份的回应,通常起源于他们早年的经历。”
弗洛伊德第一个发现移情,认为移情是全部人际关系,即在童年时与重要他人的经历会影响日常交往,会产生一种和治疗师的“错误联结”。最初弗洛伊德认为移情妨碍了治疗,是一种阻抗,但很快他发现移情也是治疗动力,积极的移情可以使来访者做深度的自由联想,从而揭示出潜意识中的“情结”;而消极的移情可以通过“解释”,让来访者明白移情的实质而变为积极移情,从而促进治疗的进一步发展。
2.1.2 反移情
治疗师在成长过程中因某种个人体验而存在着潜在心理问题,在遇到有相近情境的病人时,因处理不适所引发对来访者的一种情感体验,就是反移情。1910年弗洛伊德发现了反移情,他认为反移情源自分析师自己,是分析师过去经验的重复,与病人无关,反移情也是被视为一种干扰治疗师理解病人的因素,他有一句名言:分析师的理解永远宵能超过他自身的局限性,其意思就是分析师由于受到反移情的影响,对病人的理解势必有限。
2.2 客体关系理论对移情与反移情的认识
2.2.1 移情
在客体关系的术语中,移情指来访者的投射性认同在临床环境中的表现,将移情看做内在客体关系的表达,内在客体关系通过投射性认同在治疗中得到外在的体验。移情分为两大类:背景移情和焦点移情,背景移情是指来访者对于我们提供的治疗空间的反应,这个空间与“环境母亲”提供的照顾有关。焦点移情是来访者用治疗师来替换亲密关系中的客体的这种感受,与婴儿自体相联系的“客体母亲”相关。
2.2.2 反移情
客体关系将反移情视作治疗性交流的媒介、以及理解和解释的基础,认为反移情在治疗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对治疗过程可以产生积极影响也可以产生消极影响,治疗师对反移情的觉察与处理能力决定治疗的好坏。
2.3 两者在治疗中的运用
2.3.1 移情在精神分析治疗中的作用
(1)移情对治疗的积极作用。移情除了是求助者将早年对父母的感觉、想法、情绪等表现在咨询治疗师身上,移情也包括求助者将其与重要他人的人际关系,重现在咨询治疗师身上。求助者对咨询治疗师的移情现象普遍存在于咨询治疗关系中,不论咨询治疗师是哪一种理论学派,咨询治疗师会遭遇来自求助者的各种移情问题,因此,咨询治疗师必须重视移情现象,并要学会辨认和处理。移情的分析可以说是心理咨询治疗的重点,移情的分析帮助求助者区别幻想和现实、过去和现在,让求助者了解自己内心深处潜意识的欲望和幻想是如何影响其现在的生活适应和人际关系的。
(2)移情对治疗的消极作用。移情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治疗工作的深入,咨询治疗师在助人的工作中,会对求助者产生各种情绪和感情,这种现象是很自然的,但是却值得咨询治疗师深入去觉察和作适当的处理,以免干扰对求助者的专业服务。
2.3.2 反移情在精神分析治疗中的作用
(1)反移情对治疗的积极作用。反移情是指咨询治疗师在咨询治疗过程中,因求助者而引起的想法与感觉,包括正面与负面的反移情。正面的反移情,包括咨询治疗师喜欢或欣赏求助者的感觉;负面的反移情,包括咨询治疗师讨厌、生气或挑剔求助者的感觉。首先,反移情是了解求助者潜意识的一个窗口,咨询治疗师根据反移情来了解求助者。其次,反移情容易污染对求助者移情的观察与辨认,在咨询治疗关系中,求助者的移情与咨询治疗师的反移情是同时存在的,咨询治疗师一方面要觉察和处理自己的反移情。再者,求助者令咨询治疗师厌恶的事情,正是他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最后,以更大的包容,来处理求助者的问题行为,节制自己的反移情,包容求助者的言行。
(2)治疗过程中对反移情的正确处理方法。在咨询治疗的过程中,咨询治疗师处理反移情的方法有:首先,咨询治疗师随时审视自己对求助者的感觉与情绪是否属于发移情现象。其次,咨询治疗师要自我反省,咨询治疗师借着自我反省,澄清反移情的来龙去脉,并且做适当的处理,使反移情不至于干扰心理咨询治疗的进行。再者,咨询治疗师可以请督导或资深同事来协助自己处理,咨询治疗师只能通过督导或资深同事的协助,来处理自己的反移情。最后,转介。
3 结论
精神分析理论重视治疗关系,治疗师与求助者的关系是心理治疗最重要的方面。从弗洛伊德的经典理论到客体关系流派的梳理可以发现,移情与反移情一直是咨询治疗的关键,它们是精神分析的重要工具,在探索病人的内心世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总之,无论哪个理论流派,无论它们是否重视咨询治疗关系,移情和反移情在治疗中所起的作用是普遍和客观的。这两个概念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
摘要:弗洛伊德创立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在心理学史上影响深远。客体关系是精神分析的新发展,是精神分析由传统的驱力模式向现代的客体关系模式转变。两者都属于精神分析领域,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对移情与反移情的关注。本文旨在对弗洛伊德的经典理论和客体关系中的移情和反移情给出一个简明的分析,并简要探讨两者在治疗中的运用。
关键词:弗洛伊德,客体关系,移情,反移情
参考文献
[1][美]彼得·盖伊.弗洛伊德传[M].福建:鹭江出版社,2006(6):2-13.
[2]郝敬习.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及其人性观[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9(6).
[3][美]吉尔·萨夫.客体关系入门[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3-99.
[4]谢尔登·卡什丹.客体关系心理治疗[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2.
[5]王慧.心理咨询中的移情探析.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71-273.
[6]Thoma.H,Kachele H.Psychoanalytic practice.Springer-verlag,1985:81-97.
[7]Wood.R.D.H.Countertransference.Int.J Psychoanal,1990.80:797-818.
兴与移情之比较 篇5
兴与移情之比较
发源于古希腊罗马文明的西方文化与发源于黄河流域的`东方文化是当今世界两大主流文化,两种文化瑰丽无比而又各具特色.笔者从两种文化中各拈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美学范畴-“兴”与“移情”,来追寻两种文化的异同.
作 者:沈燕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合肥,230039刊 名: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ELECTRIC POWER COLLEGE FOR STAFF年,卷(期):8(1)分类号:B83-06关键词:兴 移情 比较
移情易性调控法 篇6
【养生秘诀】
娱乐移情法。当患病或者遇到烦恼之事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从事自己喜欢的各种娱乐活动,如弹琴、下棋、练习书法、绘画等,设法通过这些方法来排解愁绪、寄托情怀、舒畅气机、怡养心神,实现养生健体的最终目的。《北史·崔光传》要求人们“取乐琴书,颐养神性。”吴师机《理瀹骈文》则明确指出:“七情之病者,看书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当烦闷不安、情绪不佳时,听听优美的音乐、欣赏美丽的景色、观看滑稽幽默的相声小品,转移对不良刺激的注意力,可使人在美妙的意境中、在捧腹大笑中忘却烦恼和忧愁,忘却紧张和苦闷。
运动移情法。运动移情法要求人们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参加适当的体育运动,如散步、打球、练太极拳等,或者参加适当的体力劳动,用身体的紧张和劳累来消除精神的紧张和不悦。李东垣《脾胃论》中指出:“劳则阳气衰,宜乘车马游玩。”说明运动、旅游可帮助人们驱除烦恼,恢复平稳的心境,有利于养生保健。尤其是当人们遇到难解之事,思虑过度仍不得其解乃至心情不快时,到风景秀美的郊外旷野去运动或游玩,让自己尽情陶醉在蓝天白云、花香鸟语的自然环境中,让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来缓解消极失望的不良情绪,舒畅自己的情怀。
升华超脱法。升华是运用理智战胜生活中的不幸,通过顽强的意志战胜不良情绪对自己的干扰,借助理智和情感把生活中的烦恼和不幸化作行动的动力,投身于自己喜爱的事业中去。超脱是指生活中不论遇到多大的痛苦和不幸,都要从思想上对其进行淡化处理,以摆脱不良情绪的影响。
【中医箴言】
箴言:见利不诱,见害不惧,宽舒而仁,独乐其身,是谓灵气。(春秋·管子《管子·内业》)
语译:不为名利所诱惑,不见祸害而恐惧,秉性仁爱、宽厚而舒畅,知足常乐,这即是具有灵性养生的气质。
【延伸阅读】
西汉司马迁惨受腐刑、获罪下狱后,为转移这种不幸遭遇所带来的痛苦心境,他以顽强的精神和毅力,全身心地投入《史记》的撰写之中,从而达到了舒志解愁、调整和缓解悲凉情绪的目的。
国内文化移情研究综述 篇7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文化移情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文化移情来源于文化美学, 是心理学概念, 近年来由于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不断进展, 移情的理念转入跨文化领域。学者们将文化移情能力作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 是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质量、效果和进程的关键因素 (陈二春, 袁志明, 138) 。并将移情能力的研究视为对跨文化交际领域又表层转入深层次的标志 (高, 1995) ;文化移情是不同语言模式、文化模式和交际模式之间的中介与桥梁, 对研究跨文化交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国内移情能力相关研究现状
对文化移情的研究与国外相比起步较晚, 但近年来中国在文化移情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最先将移情用于语用学领域的广州外国语学院的何自然《移情与语用学研究》 (1996) , 它将语用学中的移情定义为“言语交际双方情感想通, 能设想和理解对方用意”, 并分别从语用-语言、社会-语用两方面对言语交际的移情现象作一些探讨, 并指出后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交际十分普遍。并要求学者应尽可能合乎英语的语用原则和哪个对方的民族文化习惯。
高永晨开启了对文化移情能力研究的先河, 其他学者与外语类研究生们的研究纷至杳来;接之, 国内众多学者纷纷撰文, 研究探索移情在语言学领域, 特别是跨文化交际领域中的作用, 如赵冬升, 高永晨等。我国著名文化学者高永晨专门对文化移情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首先为其准确地作了定义, 为后来的学者纷纷转引。她认为移情能力就是在跨文化交际中, 交际主体自觉地转换文化立场, 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意识地超越本土文化的框架模式, 摆脱自身原有文化的传统积淀和约束, 将自己置于另一种文化模式中, 在主动的对话和平等的欣赏中达到如实地感受、领悟和理解另一种文化的目的 (高, 138) , 并指出了提高文化移情能力的两种有效途径:一是提高文化顺应能力;二是注意适度原则。高永晨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的适度原则》详细论述了文化移情在知觉移情与交际移情的适度性。顾嘉祖 (2000:220) 在分析了前人提出的各种移情概念后, 认为移情应从“知觉技能”与“交际技能”两方面定义。移情不仅指察觉和认识他人的情感、情绪状态, 而且还包括对他人情感、情绪状态的正确反馈或反应, 两方面都不可偏废。 (转自高永晨, 2005)
陈希洁进一步阐释了跨文化交际移情研究的两个层面:语言语用移情研究和社会语用移情研究, 并运用Fauconnier早期提出的心理空间理论对大学英语汉语知识和已习得的英语知识进行研究。调研结果发现, 当汉语知识或结构与学生待掌握英语知识的习得相一致时, 移情能力就会发挥积极作用。因此, 发现汉英两种语言的共同点, 并对共同点进行深入的挖掘与扩展, 指导学生有意义地进行文化移情能力训练是必要途径。此外, 在硕士论文中以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调查中国大学生目前的移情能力状况, 移情能力的影响因素, 以及用何种方式方法提高移情能力等。
(三) 英语教学中移情能力培养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对于文化移情能力的教育和训练, 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学者们根据移情能力的特点与重要性将学生移情能力的培养策略分为若干方面:移情能力的获得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而是一个心理适应和行为认同的漫长过程。高永晨认为, 提高文化移情能力首先要培养交际主体的文化敏感性, 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学会对不同文化所奉行的社会规范、文化规则和语用规律等的基本了解, 在跨文化交际中自觉地遵循和顺应它, 就能逐渐地提高自己的文化敏感性和文化移情能力, 达到减少文化摩擦和文化矛盾, 增进处在多元文化背景中的人们的相互理解、协调和沟通。具体措施如下:第一、教授英语文化知识, 培养学生进行中英文化对比。第二、创造语言环境, 增强学生进行文化移情能力。第三、要培养文化的顺应能力。陈二春在《四川外国语学报》中总结了提高移情能力的四项原则:实用性、渐进性、系统性、时代性和合适性。
三、不足与展望
这些文章对文化移情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深入细致地阐述, 对如何提高文化移情能力探讨上, 主要体现在一些硕博论文上。文化移情毕竟是在交际中进行的, 交际主体是人, 如何提高个体的实际能力和如何对文化移情能力进行教学应该是最终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需要反复实践, 不断论证是一项长期且意义重大的工作。
虽然硕博论文中, 结合了定性与定量的方法对提高班与实验班做了研究, 但学生数量的样本不足, 很难达到普适性, 在对具体因素的理解上也缺乏系统的分析。王巾在《通过移情能力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一文中指出移情能力的研究有期待之处, 移情能力与心理学语言学教育学相结合;从不同视角研究同一问题, 努力拓宽文化移情的应用领域, 通过具体手段增强移情能力和移情在交际中的具体影响和作用也有待研究的。
四、结论
通过以上对跨文化移情能力的分析, 跨文化交际过程实质上就是文化移情过程, 跨文化交际能力最显著的特征局势文化移情能力, 揭示出文化移情的心理机制, 就能够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规律。不具备文化移情能力或者文化移情能力低下, 其他交际能力决不可能有效形成并发挥积极作用。然而, 我们可以看到学者们对文化移情的研究多为泛泛之谈, 其移情能力的培养多鉴于理论, 其提高实践能力上的培养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考察和调研。
参考文献
[1] .陈希洁.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合作原则的遵守与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1 (11) .
[2] .高永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与培养[J].外语与外学.2005 (12) 17-19
[3] .高永晨.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 (11)
语文教学中的“移情” 篇8
一、运用“移情”就是因材施教
“移情”的本质是“由物及我”向“由我及物”的认识转化。在教学中的内涵是学生通过老师的教学, 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故事情节及主题思想中, 产生一定程度的联想, 这种联想, 可使学生置身教室, 神游物外, 在无穷的想象空间中获取知识, 思想得到升华, 情操得以陶冶。
如, 我在《荷塘月色》一课的教学中, 首先对作者生平、时代背景条分缕析, 使学生对朱自清及其生活的时代有个粗浅的认识和了解, 然后调动他们想象的空间, 诱发他们的相关知识, 让他们的思维进入那个腥风血雨的大革命时期。在他们的心灵深处, 焕发出对作者的崇敬、理解, 整个教学过程便轻松自如, 兴味盎然。这时的学生, 似乎不在课堂而是徜徉在曲折的荷塘边, 用双手抚摸着无边的荷叶, 在无边的荷香月色中深深地呼吸, 从而对作品深邃的思想, 荷塘优美的意境得以充分理解和把握。这样一来, 学生的思想情感从有限到无限, 游离于文字之外, 驰骋于天地之间, 在掌握文字、文史知识之际, 加深了对社会的责任感, 情感与道德得以升华。
另外, 教学中穿插一些课外知识, 或针对课文博引旁征也是“移情”的较好手段, 如“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峰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让学生对岁月产生追忆, 触发怀古幽情。此时的课堂, 学是享受, 教是享受, 没有了煎熬和烦恼, 尽是肃穆与美好, 师生共鸣, 情景交融, 其乐不一而足。
二、运用“移情”促进学生素质提高
技校学生大都处于16~19岁的年龄段, 虽说是他们人生如花的季节, 但在他们的情感世界中, 现实社会的激烈竞争, 人与人关系的商业气息的影响, 使其对未来既充满渴望与追求, 又呈现出某种惶惑与不安, 正像歌词所云“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外面的世界很无奈”。他们既成熟又幼稚, 既热烈又失落, 既有对生存规则的顺从, 又有对人性的逆反心理, 这种矛盾的心境往往表现出厌学、焦躁, 甚至表现出与校园生活的格格不入与叛逆。要想改变这种现状, 在语文教学中, 应不断地把思想道德教育与语文知识相联系, 把社会知识与文化知识相联系, 循循善诱, 让他们置身于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之中。这样的语文教学, 使学生对未来的前程充满了美好的向往。
三、运用“移情”加速教学相长
“移情”表现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教师也同样要做到物我两忘, 自觉地与学生相融。在教学中设身处地、深入浅出、厚积薄发。古语说“上善若水, 厚德载物”, 不失时机地把知识、智慧渗透到每个学生的心田, 使他们觉得你是父辈, 是兄长, 是朋友, 什么也是, 什么也不是, 水乳交融, 同声相应, 同气相求, 同类相聚, 建成了一条紧密的感情链, 这样的师生关系, 这样的课堂教学, 还有什么不能成功的呢?
幼儿移情能力的培养初探 篇9
关键词:幼儿,情绪情感,体验,移情培养
移情是指一个人感受到他人的情感、知觉和思想的心理现象, 主要包含认知和情绪两个成分。本文所探讨的移情主要是情绪情感的移情, 从幼儿家庭、幼儿园活动两个角度来探讨如何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
1 在家庭中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
1.1 在婴儿期, 与孩子建立积极的亲子依恋关系
心理学家研究了处于隔离状态的孤儿院儿童, 里面的婴儿很少有机会与人交往, 而保育员也只是每天履行公事式地与孩子接触, 没有目光的交流, 没有亲吻、逗乐、游戏。这些孩子的社会性刺激极端缺乏, 最主要的是缺乏应答性的环境。这样就使婴儿早期涌现出来的需求、种种情感表示都因得不到及时反馈而减弱。这些儿童在以后的成长中, 若不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加以矫正, 他们将对他人的情感也同样缺乏“应答性”, 即对他人的情感表达采取冷漠的态度。因此, 建立一种积极的亲子依恋关系对幼儿移情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价值。所以, 在婴儿期, 父母对孩子发出的信息应及时回应, 经常与孩子发生肢体的接触、目光的交流, 经常对孩子微笑, 亲吻或拥抱。良好亲子关系的形成, 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1.2 家长要创设具体的情境以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
霍夫曼曾指出, “由于大多数移情唤醒的过程取决于直接的情境和个人线索, 人们很容易受到直接情境中受害者所偏爱的移情倾向的影响”, 因此, 直接情境中的个人忧伤可能比不在眼前的个人忧伤更能唤起移情。因此, 在培养幼儿移情能力时, 家长要善于创设和利用具体情境。家长要借助具体媒介的力量, 在具体的、形象生动的情境中引导幼儿尝试体会他人的情感。电视节目中有相关的故事情境、动画片中有相关的剧情时, 孩子身边有需要关爱的人, 家长应当抓住时机, 应时应景的与孩子交流, 帮助幼儿理解他人的处境和情绪情感的表达。
1.3 形成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 增进与孩子间的情感交流
在家庭生活中, 家长应该与幼儿进行积极、民主、平等、友好的互动和交流, 进行心灵的沟通。通过亲子间的沟通和交流, 帮助幼儿获得对情绪、情感的体验和认知, 包括对他人情绪、情感的正确理解, 准确分析情绪、情感产生的原因, 进而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观点采择能力。研究表明, 婴幼儿是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来获得情绪情感体验的, 最典型的是看到别人哭笑时, 他也同样跟着哭笑。婴幼儿通过观察父母的情感表达, 从而获得情感的体验和认知。因此, 在日常的亲子互动和交流中, 家长要敢于在幼儿面前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 这对于幼儿获得情绪情感认知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家长在表达情感是要保持适度的原则。“过度”的情感表达, 不仅不利于幼儿对情绪情感的认知和体验, 还会对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 甚至会造成幼儿的心理创伤。因此家长在幼儿面前需要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以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情绪情感的认知和体验, 以利于幼儿的移情的产生。
亲子间情感交流的方式有很多, 如绘本阅读、亲子游戏等。在绘本阅读过程中, 父母可以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提问关于故事主人公的情绪情感的相关问题, 如“他怎么了?”“他为什么哭 (笑) ?”等问题。这样不仅会让幼儿理解他人的感受, 获得对他人情绪情感的体验和认知, 促使移情的产生。在亲子游戏中可以让幼儿和家长互换角色, 幼儿扮演爸爸妈妈, 爸爸妈妈扮演幼儿, 从而让幼儿体验父母的情绪情感, 理解父母的感受。
2 在幼儿园中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
2.1 教师要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 培养幼儿移情能力
这种方式与家长利用和创设具体情境是相类似的。由于幼儿在幼儿园中的生活时间比较长, 这要求教师善于抓住幼儿一日生活中的情境, 增强幼儿的移情体验。在吃饭和午睡时, 教师要有意识培养幼儿的互助、分享、谦让等行为, 并对幼儿的这些行为予以表扬, 发挥榜样的作用, 更好的培养幼儿的移情。另外教师要利用幼儿的“泛灵”心理, 即所有的事物都是有生命的。让幼儿学会关心其他的事物, 比如幼儿园里的动植物, 以此来培养幼儿的同情心, 增强幼儿的移情能力。
2.2 在角色游戏中提高幼儿的移情能力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角色扮演进行的游戏活动。在角色游戏中, 幼儿充当成人的角色, 按成人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从而使幼儿理解他人的感受。就是通过换位思考或替代想象, 站在别人的处境思考问题, 理解他人的情感。通过角色扮演, 幼儿能切身体验他人行事的方式和态度, 进而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绪情感, 提高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的能力。教师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游戏, 让幼儿通过对不同社会角色的扮演, 使其理解他人的处境和状态, 从而能够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 以提高其移情能力。
2.3 在人际交往中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
马卡连柯曾指出, 集体的教育力量是巨大的。孩子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 会真切地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情感变化。这里所说的人际交往, 主要是指幼儿同伴交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指出:“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活动、交往、探索、游戏等, 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 并加以指导。”
已有研究表明, 幼儿同伴关系是否良好对幼儿的移情具有重要的、直接的影响, 即能够积极参与活动、愿意与他人合作、易被同伴接受的幼儿具有更高的移情水平。
因此, 在家庭和幼儿园中, 家长和教师应培养幼儿活泼、外向的性格, 让幼儿可以更好的融入集体生活, 更好地为同伴所接受, 更好地促进幼儿移情能力的发展。幼儿的集体生活多半是在幼儿园中发生的, 因此, 幼儿教师关注幼儿同伴交往的状况。对于那些孤僻内向的幼儿, 教师应该通过合理的教育方式, 使幼儿能很好地融入集体, 养成关爱、分享、谦让、互助、尊重、同情心等品质。因此, 集体生活或者群体性的活动对幼儿移情能力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移情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种重要的心理能力。现今社会, 从长远来看, 移情能力是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能力。它不但能激发和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生, 还能有效减少和避免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因此, 探讨如何培养幼儿移情能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心理百科全书 (上中下卷) [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5.
[2]马丁.L.霍夫曼著.移情与道德发展——关爱和公正的内涵[M].杨韶刚, 万明, 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3.
[3]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教基[2001]20号.
[4]肖琼华.幼儿移情影响因素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浅议文学翻译的移情 篇10
参考文献
[1]谭载喜, 编著, 《新编奈达论翻译》,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年10月第一版
[2]傅敏, 编, 《傅雷谈翻译》, 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6年9月第一版
[3]张培基, 主编, 《英汉翻译教程》,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年3月第一版
[4]丛滋杭, 《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理论研究》,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7年1月第一版
动物的移情作用 篇11
笑为什么会传染?
人类爱笑,成年人平均每天要笑17次。人为什么爱笑?实际上笑是在无意识中产生的,你不需要做出决定后再去笑,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很难制造一个假笑的真正原因。如果你不信,你可以要求你的朋友当场笑一个给你看看。
笑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取得的最伟大成就,但笑这种粗鲁的纵情表现具有明显的动物特征,这又让人感到迷惑。事实上,我们的近亲类人猿也会笑。荷兰一位灵长类学家曾专门研究过类人猿的笑声——种嘶哑的喘息声,结果发现,类人猿的笑必定与玩耍有关,常常是对惊奇或者不协调事务的一种反应。比如小黑猩猩追着雄性头领跑,而雄性头领则装作被吓坏了的样子,一路跑一路笑。这种与惊奇有关的游戏在人类儿童常玩的躲猫猫游戏中也能看到。
不过,科学家真正感兴趣的不是笑是如何产生的,而是笑的传染性。笑会传染,当别人笑时,我们很难忍住不笑。笑不仅在人类中具有传染性,在其他动物中也一样。当一只小倭黑猩猩展现它的“玩脸”(被认为是一种笑的表现形式)时,它的朋友们很快也会出现同样的面孔,就像某人哈哈大笑会引来周围的人跟着一起笑一样。
笑为什么会传染?科学家认为这是一种移情作用。所谓移情作用,是指个体把自身的情感或情绪投射到其他人或物之中并感受其结果。移隋作用经常表现为一种自发过程,当别人走时你也走,别人笑时你也笑,别人哭时你也哭,别人打呵欠时你也打呵欠。我们大多数人都会对别人的呵欠做出本能反应。黑猩猩在看到同伴打呵欠时也会呵欠不断。某些猴子和狗也有这种能力。患有自闭症的儿童对其他人的呵欠则往往视而不见,这是因为他们与社会割断了联系。
鸟群为什么一起飞?
如果你是鸟群里的一员,当一只鸟突然起飞时,你还来不及考虑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就会跟着立即起飞。当你的群体在天上飞得昏昏欲睡后落下来时,你也会跟着落下来睡觉、休息。这被叫做动物的同步运动。同步运动也是移情作用的一种表现。像打呵欠之类的行为属于身体的局部运动,而鸟群的起落之类则属于大规模的集体同步运动。
集群同步运动对任何一种处在运动中的动物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具有重要的生存价值。如果你的同伴正在进食,你最好也赶快进食。因为它们一旦出发,你就没有进餐时间了。与别人不同步的个体将会被淘汰出局。
同步运动往往具有积极作用。在荷兰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群大约120匹马被陷于中部草原洪水淹没区,其中20匹马已被淹死,人们试图拯救其他的马。有人想请求军队在淹没区架设一座浮桥,而当地的骑马俱乐部则提出一个更简单的办法:四位女士骑着马混入马群里,并设法让束手无策的马群在她们身后排成一列纵队,然后领着马群趟过一个浅水区,游过一段深水区,最终将马群带到了安全地带。
同步运动可以强化个体与个体之间的联系。比如,被拴在一架马车上的两匹马起初会相互推挤,或者朝两个方向使劲,或者各自按照自己的节奏行走。但经过几年的磨合后,这两匹马行动起来就会像一匹马,它们之间相互依赖,谁也离不开谁,哪怕是极短暂的分离也会让它们愤怒不已。
同步运动必须建立在这样一个能力基础之上:能将自己的身体映射在另一个人的身体上,让另一个人的行动成为自己的行动。这就是别人笑或打呵欠为何也能让我们笑或打呵欠的原因所在。身体映射在婴儿时期就已存在了。成年人伸出舌头,婴儿也会伸出舌头进行回应,猴子和类人猿的新生儿也有这种模仿能力。那么,新生儿是如何知道自己的舌头与成年人的舌头是完全相同的东西的呢?其实婴儿的这种行为是完全无意识的,科学家用神经共鸣或镜像神经元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
黑猩猩的模仿行为
大家都知道模仿是类人猿的特长:如果你给一只黑猩猩—把扫帚,它会像饲养员那样打扫房间;给它一块抹布,它会浸泡一下,再拧干,然后用来擦窗户;如果给它—把钥匙,你就要当心了!
类人猿的模仿行为完全出于本能。有科学家做过下面的试验:制作—个箱子,只要用一根棍子抬起控制杆就可以打开箱子,然后从一群黑猩猩中挑出一只地位最高的雌性黑猩猩,教给它打开箱子的技巧,并给予它食品奖励。之后,他们又让它为其他成员做开箱示范。当这只雌性黑猩猩做示范时,有的黑猩猩走过去握握它的手,有的上去闻闻它嘴里正在咀嚼的糖果奖品。结果,所有黑猩猩都很快学会了开箱技术。黑猩猩经常重复它们看到的行为,即使这种重复行为得不到任何奖赏。黑猩猩为什么要模仿?这也是动物的一种同步运动,是移情作用的基础。换句话说,移情作用的自发性质可以通过模仿显现出来。
人类和许多其他动物通过模仿完成认知过程。我们会不知不觉地参加到周围人的行动中去,以至于他们的行动和情绪引起我们的共鸣,仿佛他们就是我们自己一样。比如,当父母用调羹给宝宝喂饭时,他(或她)的嘴也会不由自主地开始咀嚼。这种现象在其他动物中也能看到。
我们模仿我们认同的人,而这种模仿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关系。母亲和孩子一起玩拍手游戏,其拍手节奏高度一致,这就是同步游戏。相爱的人也是如此。他们一起散步,一起吃东西,一起笑,一起跳舞。双方陷入爱河后,男方常常跟着女方做同样的动作,比如女方身体后仰,男方也后仰,女方盘腿,男方也盘腿,女方捡东西,男方也捡东西,男方的这些无意识模仿动作往往能给女方留下很好的印象。
马来西亚长臂猿夫妇为什么总是一起引吭撇
马来西亚长臂猿夫妇经常在高高的树上引吭高歌。我们知道,对于许多动物来说,雄性动物的主要职责是抵御入侵,可马来西亚长臂猿却是由夫妇两个共同承担这个责任。雌性长臂猿常常发出声调高亢的吠叫,而雄性则发出刺耳的尖叫,如果你站在近处,凄厉的声调能让你毛发竖立。
马来西亚长臂猿协调一致的“夫妻二人转”并非天生具有,而是经过长期磨合达到的一种默契,这种默契在保卫配偶和领土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他长臂猿通过聆听它们的歌声来判断夫妇两个的亲密程度,如果听出不和谐的声音,它们就会侵入其领土。有灵长类学家通过观察发现,如果长臂猿舍弃合作多年的配偶另寻新欢,就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因为新配偶的歌声往往与它不合拍。另外,夫妇两个一起合唱的次数越多,它们呆在一起的时间就越长,行动也更加同步。通过长臂猿的歌声你就可以判断它们的婚姻质量。
有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他在受试者的脸上粘上一个小电极,以便记录肌肉的细微运动。然后,他让受试者观看计算机屏幕上出现的各种面孔图像,或愤怒的或高兴的。当受试者看到愤怒面孔时就会皱皱眉,而看到高兴面孔时则会咧开嘴角。受试者的这种表情变化
被称作情绪感染,是一种非常原始的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也有性别差异
移情作用存在性别差异,未成年小姑娘的移情反应要大于同龄小男孩,成年人更是如此,妇女的移情反应往往大于男人,原因之一可能是女性的“呵护本能”。当我们看到与我们关系密切的人正在遭受电击的痛苦时,通常会引起我们大脑中与痛苦有关的脑区的反应,这种反应男女都有。但实验显示,当一个男人看到别人遭受痛苦时,他的大脑兴奋中心就会发生相反的移情反应,他会失去对别人的怜悯心。而妇女则相反,她们的移情作用始终存在。根本原因可能是雄性缺乏对潜在竞争对手的感情移人。这是哺乳动物的共性。
当然,这并非说男性没有移情作用,男女存在差异只是就一般情况而言。实际上有相当多的男人的移情作用超过一般妇女,也有相当多的女性的移情作用弱于一般男人。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之间的移情作用差异会越来越小。
那种认为人类是理性决策者的观点(人类在行动时会权衡利弊),实际上低估了我们也会受到周围人的身体影响这样—个事实。也就是说,我们会对声音、情绪、姿势等做出无意识反应。而这些都会增加整个社会的凝聚力。
人类的移情作用是如此根深蒂固和强烈,它几乎总是能激发情感,以至有时必须要加以抑制。比如在急救室工作的医生、护士,他们因无法承担经常出现的感情移入,而必须要给它加个“盖子”。还有,士兵要被训练得对敌人有铁石般的心肠。
与其他灵长类动物一样,人类要么被描述为高度合作性动物,要么被描述为高度竞争性动物。科学家认为人类是最具侵略性的灵长类动物,但同时也是相互合作和联系最紧密的灵长类动物,社会联系抑制了竞争。在许多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的眼里,人类社会总是充斥着争斗,他们认为这种争斗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但他们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许多动物只有通过合作才能生存。人类的妥协、和平共处和关心他人有着漫长的进化史。移情作用是生存的一部分,人类社会离不开移情作用,其他动物社会同样依赖于这种作用。
相关链接:呵欠传染之谜
科学家一直在研究人类为什么要打呵欠,但他们往往忽略了—个现象:呵欠会传染。
大部分呵欠都具有暗示性,也就是说,它们会传染。实际上,你不必亲眼看到一个人打呵欠,只要听到呵欠声,甚至只看到“呵欠”这个词,就可能被传染。但是,呵欠传染远不是用暗示性就能解释的,最新研究证明这一现象与移情作用有关。
’
移情作用是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心理学家发现,没有被父母移情作用关照过的孩子在以后生活中会经历更多坎坷。缺乏早期移情的人成年后往往会形成反社会行为。
那么,移情作用与呵欠传染有什么关系呢?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挑选40名心理学学生和40名工程学学生;每个学生单独呆在一间等候室里,那里还安排了一个肩负秘密任务的人,他被要求在数分钟内打十次呵欠;然后,对受试学生进行情绪商数测试,也就是看40幅眼睛图像,要求回答每幅眼睛图像显示的是什么样的情绪。
测试结果是,心理学学生因其职业习惯要求他们更关注别人,他们在等候室里平均被传染了5.5次呵欠,情绪测试得了28分(满分是40):工程学学生大多对数字和系统感兴趣,他们被传染的呵欠次数平均为1.5次,情绪测试得了25.5分。测试结果看上去差别不大,但科学家却认为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因为它支持了呵欠传染与移情作用存在联系的观点。神经学家通过研究受试者的大脑成像发现,负责打呵欠的脑区与处理移情作用的脑区存在联系。
人类并不是唯一会打呵欠的动物,其他动物如猫、狗、狮子等,甚至鱼类也会打呵欠。但是,只有人类和人类的近亲黑猩猩才会传染呵欠。
日本科学家曾对6只圈养黑猩猩进行观察研究。他们让这些黑猩猩观看其他黑猩猩的表情录像,录像中有的黑猩猩在打呵欠,有的只张嘴不打呵欠。6只黑猩猩中有两只被多次传染呵欠。有3只5岁以下的幼黑猩猩没有被传染呵欠(这与人类是一样的)。这一有趣的现象说明,移情作用很可能是后天学来的。如果呵欠传染是移情作用的结果,那么呵欠只有在学会移情并具有这种能力之后才会传染。可是,如果移情作用从未被培养出来,那又会是一种什么结果呢?
自闭症患者被认为在与他人沟通方面存在障碍,在感觉移情方面存在困难,因此也就不容易被传染呵欠。对此,一些科学家的解释是:自闭症患者—般只注意他观察的那个人的口部,而呵欠传染被认为是一种信号,不是通过打呵欠的人的口部变化,而是通过其眼部变化传播的。这可以解释自闭症患者为何对呵欠无动于衷的原因:或许他们没有看到这种信号。
这种说法遭到了一些科学家的质疑。他们让成年自闭症患者观看言情电影片段,同时检查受试者的反应。结果发现,与只注意人物口部的患者相比,那些专注于人物眼睛的自闭症患者并未显现出更多的情绪反应。这说明前者并未从眼睛发出的信号中收到信息。
浅谈移情式英语教学 篇12
1 英语移情式教学的重要意义
在外语习得活动中, 移情因素包含丰富的内容。其反映在语言及思维上就表现出丰富的差异性。不同的语言, 文化具有不同的特质, 但通过移情这一中介, 学习者在文化认知上能够获得其相同的特性。中国的外语学习者一般都在非外语环境下学习外语, 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都注重语言本身对语言内部规律的解释, 但在外语习得活动中, 由于目的语与学习者母语之间言语符号的呈非对称性。因此, 以字、词、句为基础的线性思维不可能成为言语习得中的思维模式。简单的实体、语义与形式三角也不能达到外语教学的目的。因此将移情应用到英语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英语教学不同于其他科目的教学, 学习语言就是为了更好的交际。具体到课堂教学就要交流, 在课堂的提问与回答中, 学生的学习情况会完全暴露在同学、教师面前。有些心理素质差的学生害怕自己学不好或得到来同学嘲讽、老师的否定评价。因而不可避免地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比如紧张, 退缩, 羞怯。这种学习焦虑的典型表现就是教师经常会听到学生抱怨学习英语非常的困难。英语学习者的这种心理状态倘若不及时调整与引导, 就会产生对英语学习的抵触、逃避、厌恶。因此要缓解这种心理压力“移情”就成为必然。具体到教学实践中, 要求教师易地而处, 学会换位思考, 去认识、体验、理解学生的思想维度, 从而选定最佳的教学方法及合理的沟通方式, 以便课堂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由此可见移情在英语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2 英语中移情式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进行“移情”式教学, 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首先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 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英语教师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心理教育学知识, 才能通过观察学生的外显行为, 对学生真实的想法, 内在的情感和行为动机进行准确的把握, 充分体验问题学生的复杂心理过程。通过与学生沟通交流, 教师才能了解学生学习水平, 关心、体谅学生从而了解学生的需要, 进而提出学生感兴趣、有话可说的话题。这样, 教师以移情这一方式作为中介通过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因材施教, 安排各种任务, 进行反馈性指导, 从而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与此同时为了保证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要提供相关材料, 帮助组织课堂活动, 提出建社性的意见并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反馈。
其次换位思考与角色互换是至为重要的。移情是沟通人们内心情感的纽带, 是交往的情感因素。师生换位策略即易地而处的方式。教师应试着从教师的角色转换成学生。站在一个普通的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融入到学生群体, 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 面部表情活跃程度, 来判断学生的心理感受以便发现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培养换位思考的能力, 感受学生的内心, 从而思考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引起共鸣, 降低学生学习英语的焦虑调动其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提出学生感兴趣, 有话可说的话题组织安排课堂教学活动。再有换位思考不仅要求教师尽量的从学生的角度去体会老师的教学策略, 积极配合老师教学, 还要求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去备课。教师在课堂上充当一名学生, 学生担任临时的老师, 师生双方增进了解开阔了视野。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还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因此换位策略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英语教学课堂, 实现了教与学的统一。
3 英语中移情式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首先, 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应该合理提问。容易使学生产生焦虑, 畏难的因素之一就是课堂提问。如何提问, 何时提问, 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反之则会增加学生的紧张情绪, 影响学生语言习得。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进度, 课堂的氛围, 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提问。提问时要注意时应该遵循由简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提问时教师应该时刻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 对提问方式做出调整, 以便课堂活动能够正常的进行。具体要求是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进行提问。比如对那些外语水平差、性格内向, 对外语学习冷淡、对教师提问敏感的学生, 教师应该根据这些同学上课时的表现, 对其进行提问, 以便吸引其注意力, 增强学习英语的兴趣。
其次, 在坚持换位思考与角色互换时应该坚持移情与外位相统一的原则。所谓的外位就是移情之后必须回归自我, 而不是一味的迁就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通过移情体验教师在换位的教学过程中能准确的把握课堂上学生的心理状态, 认知结构。在课堂上教师通过降低语言知识点的难度及鼓励赞扬的话语扫清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障碍, 降低学习焦虑感。但是作为英语教育者我们不能为了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而一味的迁就学生, 故意降低语言知识点的难度, 这样不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教师应该把移情体验作为一种过渡手段, 在英语学习的初期为了减少任务的难度, 避免学生心理压力过大, 可以使用简单的英语对话, 但在英语学习的中后期由于学生已经储备了英语学习的知识, 掌握了一定的语言学习技巧技, 英语学习压力逐渐减小, 此阶段教师应该逐步增强知识的难度。在师生换位思考课堂模式中, 教师要求学生既要从从教师的角度去备课又要从学生的角度去讲好课, 如果一味的体会学生的苦楚则太迁就, 英语教学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在课后, 教师和学生要共同讨论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通过移情与外位相统一的角度对课堂效果进行评判。
移情是提高外语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 通过移情教师能够全方位的把学生的心理动态, 能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角度着想,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移情式英语教学打破了传统填鸭式英语课堂模式, 真正使英语课堂走向民主化。移情式英语教学将情感因素引入课堂, 教师通过移情把知识传给学生, 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
摘要:随着英语教育课程的推进和发展, 情感因素被认为是影响英语教学的关键因素。情感的最深入即所谓的移情。将移情应用到英语教学中有利于消除教学活动中学与教的矛盾, 学生移情有利于提高其学习效果, 教师移情有利于提高其教学水平。该文主要阐述了移情式英语教学的重要意义, 遵循的原则,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运用移情式英语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英语教育改革,情感因素,移情,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Brown H 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New Jersey Prentice-Hall.Inc., 1987.
[2]陈蔼琦.移情理论在英语语言教学中的应用[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11) .
[3]段卉.论语言交际的文化与移情作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7) .
[4]何自然.言语交际的语用移情[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1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