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来源(精选4篇)
形成来源 篇1
一、存在弃置义务的特定固定资产
对于特殊行业的特定固定资产, 确定其初始入账成本时, 还应考虑企业依法承担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等义务所确认的支出, 即弃置费用, 如核电站核设施等的弃置和恢复环境义务。
弃置费用应按照现值计算确定应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金额和相应的预计负债。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内按照预计负债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费用应计入财务费用。固定资产发生的报废清理费用不属于弃置费用, 应当在发生时作为固定资产处置费用处理。
相关账务处理为: (1) 弃置费用入账:借:固定资产 (弃置费用的现值) ;贷:预计负债。 (2) 利息费用入账:借:财务费用;贷:预计负债。
二、高危行业企业使用提取的安全生产费形成的固定资产
安全生产费, 是指从事矿山开采、建筑施工、危险品生产以及道路交通运输的企业与其他经济组织按照规定标准提取, 专门用于完善和改进企业安全生产条件的费用。企业提取安全生产费应在“专项储备”账户核算。企业使用提取的安全生产费时, 属于费用性支出的, 直接冲减专项储备。企业使用提取的安全生产费形成固定资产的, 应当通过“在建工程”账户归集所发生的支出, 待项目完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确认为固定资产;同时, 按照形成固定资产的成本冲减专项储备, 并确认相同金额的累计折旧。该固定资产在以后期间不再计提折旧。
相关账务处理为: (1) 企业提取安全生产费:借: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贷:专项储备。 (2) 企业使用提取的安全生产费, 属于费用性支出的:借:专项储备;贷:银行存款等。 (3) 企业使用提取的安全生产费形成固定资产的。发生支出:借:在建工程;贷:银行存款等。确认固定资产:借:固定资产;贷:在建工程。借:专项储备;贷:累计折旧。
三、专项拨款形成的固定资产
1. 政府补助形成的固定资产。
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 如用于购买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的财政拨款、固定资产专门借款的财政贴息等。企业实际收到款项时, 按照到账的实际金额计量, 确认资产 (银行存款) 和递延收益。企业将政府补助用于购建长期资产时, 该长期资产的购建与企业正常的资产购建或研发处理一致, 通过“在建工程”、“研发支出”等账户归集, 完成后转为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并自长期资产可供使用时起, 按照长期资产的预计使用期限, 将递延收益平均分摊转入当期损益。
相关账务处理为: (1) 企业实际收到财政拨款时:借:银行存款 (到账的实际金额) ;贷:递延收益。 (2) 企业将政府补助用于购建固定资产时:借:固定资产;贷:银行存款。 (3) 资产负债表日, 计提折旧, 同时分摊递延收益:借:制造费用/研发支出等;贷;累计折旧。借:递延收益;贷:营业外收入。
2. 政府资本性投入形成的固定资产。
企业取得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具有专项或特定用途的款项, 应通过“专项应付款”账户核算。工程项目完工形成长期资产的部分转入资本公积, 未形成长期资产的部分予以核销。
相关账务处理为: (1) 企业收到资本性拨款时:借:银行存款;贷:专项应付款。 (2) 将专项或特定用途的拨款用于工程项目时:借:在建工程;贷: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等。 (3) 工程项目完工。工程项目完工形成长期资产的部分:借:专项应付款;贷: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未形成长期资产需要核销的部分:借:专项应付款;贷:在建工程。拨款结余需要返还的:借:专项应付款;贷:银行存款。○
形成来源 篇2
医疗废物是指在医疗活动和疾病预防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在进行医疗教学, 科研和相关活动时, 都会直接或间接产生一些医疗废物。医疗废物里面含有大量的病毒和细菌, 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危险废物, 处置不当将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中国早在1998年就将这类医疗废物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当中。这些有毒有害的医疗废物具有感染性、毒性和腐蚀性。在2003年“SARS”疫情之后, 国家制订了《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在全国布点规划建设了300多家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 至今已大部分投产运行。
采取焚烧的方法能够有效安全处置这些医疗废物, 但是焚烧过程中会产生烟气, 其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污染物, 如:二噁英、烟尘、重金属和各种酸性气体等, 需在排放前进行净化处理, 才能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1 医疗废物的特点和处置现状
医疗废物的产生和来源决定了其组分具有与其它一般生活垃圾不同的特点。
根据对2012年5月对广州市医疗废物的分类统计, 其组分构成如表1。
医疗废物中的组分比生活垃圾复杂, 其中塑料 (PVC) 占比远高于一般生活垃圾。此外, 医疗废物中还有大量的含氯消毒剂。医疗废物样品的主要成分和元素分析见表2[1]。
现阶段中国医疗废物处置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类:
a) 采用高温处理, 有焚烧法、进行热解和气化的方法。近年来, 虽然其它的非焚烧处置技术不断发展应用, 但焚烧法仍以可靠的“无害化、减量化”优势占据主要地位, 全国约有70%左右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采用这类技术;
b) 替代型处理的方法, 对废物进行化学消毒, 高温高压蒸汽进行灭菌, 干热进行灭菌, 微波处理和安全填埋法等。这类技术约占25%左右;
c) 其它处置技术, 如等离子体的技术、放射技术等, 有部分小型集中处置设施采用这类技术, 约占5%左右。
总体而言, 焚烧处置技术仍然是现阶段中国普遍采用的主要处置技术。
2 医疗废物焚烧处置技术
2.1 医疗废物焚烧系统
医疗废物焚烧处置设施一般包括:进料系统、焚烧炉、燃烧空气系统、辅助燃烧装置、余热利用系统、烟气净化系统、灰渣处理系统、仪表与自动控制系统、应急处理系统及配套设备等部分组成。
焚烧炉系统是整个处置技术的核心, 其结构是由一燃烧室和二燃烧室两部分组成的。a) 燃烧室是燃烧或热解作用;b) 燃烧室能够有效实现完全燃烧, 要求控制二燃烧室的烟气温度≥850℃, 停留时间≥2.0 s。
烟气净化处理系统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工艺:急冷、除酸、吸附和除尘。
其它部分均为这两系统服务的配套设施。
2.2 医疗废物焚烧所产生的污染物及其控制技术
2.2.1 烟尘
焚烧过程中产生的烟雾和飞灰颗粒物统称为烟尘。
烟雾一般指焚烧时产生的可见固体颗粒气溶胶, 它是熔融物质挥发后生成的气态物质的冷凝物。飞灰指随燃烧过程产生的烟气中排出分散得较细的灰分。在医疗废物焚烧处置系统中, 烟尘的去除主要通过布袋除尘器过滤实现。
2.2.2 酸性气体
酸性气体包括HCl、HF、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和CO等其它的酸性气态污染物。
HCl、HF、硫氧化物是由含Cl、F、S元素的废物在高温分解时释放出的气体。
氮氧化物是垃圾焚烧过程中的N2和O2发生氧化反应, 另外含氮有机物的燃烧也可以生成NOx。
CO是由于生活垃圾中有机可燃物不完全燃烧产生的。
酸性气体的净化去除工艺有干法、湿法、半干法 (SDA) 等多种形式。通常采用烧碱、生 (熟) 石灰等作为吸收剂, 可以除去大部分酸。氮氧化物的去除则多采用SNCR (selective non-catalytic reduction)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脱硝技术来实现。
2.2.3 二噁英类毒性有机物
二噁英 (DIOXIN) 即Poly Chlorinated Dibenzo-P-Dioxins, 缩写成PCDDs, 其化学结构由一个氧原子连接的称为多氯二苯并呋喃 (PCDFs) , 由两个氧原子连接的称为多氯二苯并二噁英 (PCDFs) , 由于每个苯环上可以取代1个~4个氯原子, 所以总共有135种PCDFs和75种PC-DDs异构体。这两类统称为二噁英 (dioxins) 类物质[2]。
在焚烧过程中, 二噁英主要是未完全燃烧的烟气中苯环和Cl-1参与下, 在一定温度条件下产生的, 主要存在于飞灰和烟气中。降低二噁英排放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燃烧和净化处置过程的工艺控制, 切断其生成条件来实现。另外通过活性炭吸附和布袋除尘器的收集工艺, 也可以有效地降低烟气中二噁英的排放。
2.2.4 重金属
医疗废物进行焚烧时, 烟气中还会有一些重金属物质存在, 包括Hg、As、Cr、Ni、Pb等重金属物质。它们主要以各种氧化物和盐类的形式存在于烟气、飞灰中, 通过洗涤、吸附和布袋过滤等多种控制技术可以将其有效地收集下来。
3 焚烧烟气中酸性气体的形成机理及其危害
3.1 HCl
随着医疗活动中一次性医疗器械 (用品) 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 在医疗废物中PVC塑料等含氯有机材料的比重也越来越大, 医疗废物中还有大量的各种含氯消毒剂、无机氯盐等, 在焚烧过程中都会产生大量的HCl。
a) 塑料PVC、橡胶、皮革等含氯有机物, 在高温燃烧下充分燃烧时, 其中的Cl可以全部转化为HCI[3], 其反应式如下:
PVC的降解过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大分子脱除HCl分子形成共轭烯烃的过程, 这个阶段主要发生在200℃~340℃的温度范围, 几乎全部的HCl都在这时溢出;
第二阶段才是碳碳双键断裂的分解过程, 温度范围发生在400℃~500℃之间。
PVC焚烧时不仅能为HCl的生成提供Cl, 还有充足的H, Cl-1在高温下快速地与H+结合生成HCl, 几乎全部的Cl均转化为HCl释放;
b) 含氯消毒剂, 如Cl O2、次氯酸钠 (Na OCl) 、二氯异氰尿酸钠 (C3N3O3Cl2Na) 、三氯异氰尿酸 (C3N3O3Cl3) 等, 分解成HCl O等不稳定介质, 遇热与其它物质反应产生HCl, 其反应式如下:
c) 无机盐类氯化物Na Cl、Mg Cl2等与其它物质反应, 生成HCl, 其反应式如下:
HCl气体本身无腐蚀性, 但它溶于水, 遇到烟气中的水雾后具有强腐蚀性, 特别是烟气结露时, 对设备会造成严重损伤。
HCl对人体的危害, 能够腐蚀人们的皮肤和粘膜, 导致人们的声音出现嘶哑, 鼻粘膜出现溃疡, 肺水肿等一系列不良现象, 严重时甚至会使人死亡。
3.2 HF
烟气中的HF, 作为酸性气体含量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医疗废物进行焚烧时产生, 氟化物主要由含氟塑料燃烧分解产生。F与Cl是同族元素, 性质也相似, 其生成机理与HCl基本相同。HF的含量主要取决于废物中F的含量。
HF是剧毒物质, 对人体十分有害。主要通过呼吸道吸入, 这样就能够引起F中毒, 使得人们的皮肤和粘膜都会受到刺激, 出现一系列不良症状, 这样的病变, 严重时能够致人死亡。在空气中存在过量的HF会对动物和植物造成一定的伤害, 并腐蚀建筑物[4]。
3.3 硫氧化物
医疗废物中的S通常以有机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也有部分是以硫酸盐或硫化物的形式存在, SOx由含硫化合物焚烧时氧化产生。在医疗废物焚烧的过程中, 燃烧性S转化为SOx的转化率为100%。800℃以上时, SO2是稳定的化学形态;300℃以下时, SOx的95%以上为二氧化硫 (SO2) 形态存在于烟气当中。
有机硫和硫化物发生反应, 也会释放出SO2, 其反应式如下:
当空气中SO2的浓度只有1 mg/m3时, 人们就会有一种压迫感。SO2对人体的影响主要是对人们的呼吸道产生一定的刺激, 还能使人体的细胞发生突变作用, 对细胞生长和代谢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大气中的SO2可以形成酸雨, 对我们的生活环境造成危害, 及建筑金属结构的腐蚀等危害。
3.4 氮氧化物
氮氧化物主要是在焚烧烟气中氮分解出现转化及医疗废物焚烧而产生的物质。NOx包括N2O、NO、NO2、N2O3、N2O5、N2O4等。其形成机理有两大方式:
a) 外界空气中的N2在燃烧过程中经过化学反应生成NOx;
b) 废物中的含氮有机物在燃烧过程中生成NOx。
在燃烧过程中, NOx生成模式有三种:
a) 热力型NOx。由空气中N在高温 (1 400℃以上) 下氧化产生;
当温度高于1 500℃时, 热氮产量就会迅速增加;
b) 快速型NOx。由于废物挥发物中碳氢化合物高温分解生成的CH自由基和空气中N2反应生成HCN和N, 再进一步与O2作用以极快的速度生成NOx;
c) 燃料型NOx, 是由废物中杂环含氮有机物在高温条件下发生热分解, 并和O结合, 氧化生成的NOx。特点是中间有HCN和NH3形成, 它们对NOx生成的总浓度起着重要作用[5]。
通过控制燃烧参数可以有效控制NOx的排放。
在烟气处理系统中, NOx的去除技术主要有:催化还原技术、氨还原技术和烟气再循环技术等。
氮氧化物是一种刺激性气体, 其毒性比较强, 刺激上呼吸道, 还能够使低血红蛋白转变成高铁血红蛋白, 导致组织出现缺氧, 呼吸困难的现象。氮氧化物对植物也能够产生有害作用, 能抑制植物生长, 还对许多金属有腐蚀作用。
3.5 CO
CO是含碳燃料燃烧过程中生成的一种中间产物, 最初存在于燃料中的所有碳都将形成CO。
医疗废物包含大量的有机质类碳氢化合物, 废物进入焚烧炉后, 当炉温上升到500℃~600℃左右, 在高温辐射作用下, 开始进行化学分解, 其中部分高分子烃类和CO等可燃物挥发出来, 它们是燃烧过程中生成的重要污染物。
CO的形成和破坏过程都是受化学反应动力学机理所控制, 是碳氢燃料燃烧过程中基本反应之一, 它的生成机理为:
R为碳氢自由基团。反应中的RCO原子团主要通过热分解生成CO, 也可以氧化碳氢基团R后生成CO。燃烧过程中CO氧化成CO2的速率要比CO生成速率低, 因此在碳氢化物火焰中CO的基本氧化反应为:
研究表明, 碳氢燃料和空气的预混燃烧火焰中, 由于CO的生成速率很快, 在火焰区CO浓度迅速上升到最大值, 该最大值通常比反应混合物在绝热燃烧时的平衡值要高, 随后CO浓度缓慢地下降到平衡值。因此, 从燃烧设备的排气中检测的CO含量要比在燃烧室中最大值低, 但明显地大于排气状态下的平衡值。这表明化学反应动力学控制着CO的生成和破坏。CO是不完全燃烧的产物之一。若能组织良好的燃烧过程, 即具备充足的O2、充分的混合、足够高的温度和较长的滞留时间, 中间产物CO最终会燃烧完毕, 生成CO2或H2O。因此, 控制CO的排放不是企图抑制它的形成, 而是努力使之完全燃烧。CO通常用来监测炉内的燃烧状况, 其值越小, 燃烧越完全。
CO对人体具有很大的危害。当空气中的溶度达到200 mg/m3时, 在2 h~3 h后, 人们就会出现轻微头痛和乏力。通过呼吸道吸入CO, 然后通过肺泡进入到血液当中, 与携氧血红蛋白形成一种稳定的复合物, 这时就会使人体的身体缺氧, 严重时能够使人死亡。CO还能够影响人们的神经系统, 对人们的心血管系统造成不良影响。
4 结语
目前, 在医疗废物的处理问题上面, 采用焚烧处置技术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焚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 酸性气体是其中之一。通过对烟气中各类酸性气体产生的机理分析研究, 弄清其来源和生成过程, 有助于选择相应的、有效的工艺技术来去除这些污染物。
摘要:中国对医疗废物采取焚烧处理的方式比较普遍, 主要从医疗废物成分方面着手, 讨论了医疗废物的特点和处置现状, 分析了焚烧烟气里面污染物的来源, 并着重对污染物中酸性气体产生机理、危害及其处理技术作了重点分析, 希望能够为同行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医疗废物,焚烧,酸性气体
参考文献
[1]邓娜, 张于峰.医疗废物典型组分的热重分析及新的动力学模型[J].环境科学学报, 2005, 25 (11) :25-26.
[2]孟宪林.医疗废物焚烧中二噁英的产生及控制[J].环境保护科学, 2006, 32 (4) :35-36.
[3]李晓东.垃圾焚烧炉氯源对氯化氢和二噁英排放的影响[J].工程热物理学报, 2003, 24 (6) :48-49.
[4]龙燕.医疗废物焚烧烟气污染物及其处理技术述评[J].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 2006, 27 (1) :19-21.
形成来源 篇3
黑龙江省东部是金的集中产区, 针对各种类型金矿的物质来源, 长期以来地质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研究资料表明, 大部分山、砂金矿床及矿点分布在中下元古界黑龙江群和麻山群变质岩系及上侏罗统穆棱组中, 在佳木斯—牡丹江金成矿带中, 占金矿点72.2%的山金矿床分布麻山群和鸡西群中。对该矿的物质来源的探讨有着现实意义。
1 矿区地质
矿区位于吉黑华力西褶皱系佳木斯隆起的南部区。佳木斯隆起由元古界黑龙江群和麻山群的结晶片岩和混合岩组成。中生代晚侏罗世该隆起发生强烈的构造运动, 产生穆棱、鸡西、七台河、双鸭山和鹤岗等一系列凹陷带, 沉积以陆相碎屑沉积物为主, 夹有火山碎屑岩和煤层的侏罗系上统鸡西群;及以陆相碎屑岩组成的白垩系上统桦山群。以及由陆相酸性火山岩为主夹有碎屑岩的白垩系上统伊林组。矿区处于鸡西凹陷带穆棱盆地的西南缘。
2 砾岩型金矿的物质来源及形成机制
该地区各类型金矿床或矿点 (包括第四系砂金、第三系砾岩金及山金) , 皆分布于中下元古界组成的北西向构造层内, 金与古老的基底岩石有密切的相关性, 尤其是麻山群柳毛组地层、鸡西群穆棱组地层, 经不同矿区多次测定, 其含金性高出克拉克值的几倍—几十倍, 应是本区的金的初始矿源层。古老变质岩系中存在顺层产出的石英脉析离体, 呈透镜状、香肠状和脉状, 是初始矿源层经区域变质作用 (以自变质作用为主) 产生的, 规模较小, 延长几厘米至几米, 其金含量较高。一般在0.1-0.5×10-6之间, 有的达到工业品位。在白垩系火山岩区发现金银矿化。侏罗系砾岩及某些燕山期酸性脉岩类含金量也较高。第三系砂砾岩中不同比例的含有上述岩性的的砾石成分, 古砂金只能源于上述某些含金地质体。就是说, 古砂金的来源有两种途径。一是包括柳毛组和穆棱组地层在内的各类岩石中的分散金;二是山金矿体。
本区位于依兰—伊通深大断裂和密山—敦化深大断裂之间, 地质发展史较为复杂。初始矿源层除了自变质作用使金从地层中析出一部分之外, 强烈的岩浆活动、混合岩化作用、构造活动都不同程度低使金活化、转移并在有利部位富集以致成矿。由于本地区自古生代以来长期隆起并遭受风化剥蚀, 尤其是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垂直升降运动频繁, 形成中小型断陷或沉降盆地, 这些盆地使风化剥蚀下来的含金碎屑物质得以保存下来。
第三系中上新世, 差异升降运动使本区东部相对抬高, 西部相对下降, 频繁的升降运动及温暖湿润的气候造成物理、化学风化作用都很强烈, 山区及丘陵地带剥蚀下来的含金碎屑物质通过发达的水文网在谷底和盆地中沉积, 同第四系砂金富集规律相似, 在某些河流交汇处、水流变缓处、河流内弯处及河湖交汇处等水动力条件变化地带, 介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 砂金随相应粒度碎屑物沉积并在有利地段富集成矿。
喜马拉雅运动造成裂隙式间隙式火山喷发活动, 大面积玄武岩熔岩流沿谷底覆盖, 将东部区道台桥组砂砾岩掩盖, 后期地壳上升, 局部受断裂构造影响北剥蚀掉, 较稳定部位在玄武岩盖层的保护下保留下来, 形成现在的被切割分开的熔岩台地的地貌景观。在砂砾岩中有较多玄武岩成分, 说明在中上新世之前火山活动已经存在, 而在盖层玄武岩中部又有一古风化层, 其中除了玄武岩风化产物高岭土外还有少量少量其它岩性碎屑物质, 由此可见, 本区第三系玄武岩喷发至少有三个旋回。
上新世后期, 地壳运动相对稳定, 该区穆棱盆地已结束了湖盆沉积的历史, 被第四系河流冲击作用所取代, 第三系道台桥组被第四系覆盖。
3 砾岩型金矿找矿方向
含金砂砾岩受古水文网控制, 今后寻找这类型的古砂金矿应着眼于一下几方面:
1) 盆地边缘和盆地中部
穆棱盆地接受多条河流携带的碎屑物, 应在湖盆边缘河流入口处寻找三角洲相古砂金以及开放湖盆系统中形成的冲积湖相砾岩中的古砂金, 虽埋深较大, 但可能找到较大规模的古砂金矿。根据湖盆演化过程分析, 湖盆初始沉积速度较快, 水动力条件强, 在湖盆底部砾岩中可能赋存较大规模面状工业矿体。湖盆结束时局部冲积湖相向河流冲积相过渡, 在第三系上部赋存小规模带状矿体。总之, 穆棱盆地是砾岩金找矿的重点区。
2) 玄武岩该层下的古河谷
牡丹江以东、鸡西以南大面积玄武岩区是找矿的远景区, 关键是寻找盖层下的古河谷位置及有利成矿部位。对已发现的矿点应进一步工作, 尤其是玄武岩面积较大的腰台区。
3) 白垩系、侏罗系底砾岩
桦南镇盆地北部边缘第三系露头处, 其砾石成分多为各种颜色的燧石质及酸性火山岩, 说明碎屑物来源于白垩系火山岩区。在此处第三系砂砾岩中还发现仍在固结的白垩系砾岩, 其砾石成分与第三系砾石成分相同, 胶结物为硅铁质及火山碎屑, 可以断定第三系砂砾岩与白垩系砾岩来自同源, 所以也应注意在白垩系砾岩中找矿。在本地区还分布着侏罗系含金砾岩, 找到牡丹江小金山式的侏罗系砾岩金矿也有可能。
4) 第三系砾岩金是第四系砂金的物质来源之一, 已发现多处第四系砂金分布于第三系下游的沟谷、河谷中, 有的第四系砂金矿体上缘已接近第三系砂砾岩。可根据第四系砂金的分布特征寻找砾岩型金矿。
4 结论
世界上砾岩型金产量占黄金产量的60%以上, 许多大型、特大型金矿都产于各类砾岩中。而砾岩型金矿基本上都分布在环太平洋地区, 如南非的兰德、美国的马里斯维尔。我国地处太平洋西岸的内蒙古、黑龙江、吉林都有第三系、侏罗系及白垩系砾岩的广泛分布, 在吉林省的珲春、黑龙江省的牡丹江、桦南等地已发现具有工业意义的矿体, 砾岩金找矿具有广阔前景。
摘要:该矿床处于吉黑华力西褶皱系佳木斯隆起南部的侏罗世凹陷带穆棱盆地西南缘。盆地内沉积有以陆相碎屑岩为主的系上侏罗统穆棱组含煤建造。砾岩型金矿床为穆棱组基底砾岩 (含金砾岩) 层中砂金富集的下部层位, 沉积于盆地边缘基岩冲刷面上。矿床规模小, 矿体产状受基岩微地貌控制, 形态呈漏斗状或弯月状。矿石成分与外围岩石相同。含金砾岩具冲积扇相沉积建造的地质特征。
关键词:吉黑华力西褶皱系,鸡西群,麻山群,穆棱群
参考文献
[1]黄汲清.中国大地基本轮廓[J].北京:地质学报, 1977, 2:32-35.
[2]赵诚志.伊春-牡丹江金矿成矿规律及找矿前景[J].哈尔滨:黑龙江地质, 1992, 3:34-36.
形成来源 篇4
1.“迷思概念”的定义
“迷思概念”是我国台湾学者对英文“miseoneeption”一词的有趣译法, 它由“mis-”的音译和“conception”的意译两部分造组成的, 指会造成不利或错误的概念或想法[2]。通过笔者查阅相关文献, 整理得出国内学者对“迷思概念”的界定主要有两种:第一种认为“迷思概念”即是学生头脑中所具备的不正确想法, 第二种取向认为“迷思概念”是用来形容学生所持有的片面的、片段的、区别于当前公认的科学概念。不管是哪一种取向, 都可以得知“迷思概念”的存在会影响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 从而造成学生学习出现困难。
2.“迷思概念”产生的原因
“迷思概念”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当个人企图解释、合理化与了解这个世界的时候, 学生会发展出未经协调或不一致的概念结构, 而这些通常是片段的、不完整的和错误的[3]。学生的“迷思概念”会妨碍他们学习新的概念, 所以了解学生“迷思概念”的来源非常重要。
2.1以教科书知识为基础的不当推论
例如, 学生在学习了生长素的运输方式后, 就理所当然地推论茎和根的形态学上下段都一样, 除生长素外的其他激素也具备极性运输的特点。事实上, 根和茎的形态上下端是正好相反的, 并且也只有生长素是具备极性运输的特点, 其他激素不具备这个特点。
2.2对概念理解不严密
学生对概念理解不全面, 成为“迷思概念”产生的重要原因。例如在学习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点时, 大部分学生认为呼吸作用产生的能量就是ATP。学生这样理解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书上是这样定义有氧呼吸的“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 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 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 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释放能量, 生成大量ATP的过程”。因此学生就理所当然地认为概念里的能量就是ATP。其实呼吸作用产生能量大部分是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 只有一小部分能量作为ADP和Pi生成ATP时的必要条件。
2.3教师教学过程不当造成的影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错误的诠释, 缺乏对科学知识的本质了解, 或是企图简化概念, 用来提供对概念的描述, 教师对学生“迷思概念”缺乏察觉心及兴趣, “教师认为讲述时只要涵盖概念, 学生就能理解学会;教师过分强调讲述法, 如此都可能使学生产生‘迷思概念’”[4]。经笔者的小范围访谈新教师发现他们的授课都出现一定程度上的知识的错误。例如, 高二学生在学《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一节中遗传信息的转录时, 一部分新教师由于专业知识未打牢, 向学生解释说这个时候DNA的转录与DNA的复制一样都需要DNA的解旋酶, 而磷酸二酯键的形成需要DNA连接酶, 氢键的形成需要聚合酶。很明显, 这里出现了三个很致命的错误, 笔者查阅了相关大学课本, 得出:DNA转录的时候不需要解旋酶, 只需要RNA聚合酶, 这里的RNA聚合酶同时具备解螺旋和形成磷酸二酯键的双重功能, 除此, DNA链接酶不是形成氢键, 而是基因工程中用来形成磷酸二酯键的。因此, 教师出现的知识错误可直接影响学生对概念的建构。
2.4知识迁移产生混淆
许多概念的形成都牵涉到利用学生熟悉的内容解释未知的内容, 即“有意义的学习”。然而学生思维能力毕竟有限, 缺乏深刻思维, 在利用已学知识同化所学的新内容时, 往往产生错误。例如, 生长素可以促进植物生长, 细胞分裂素可以促进分裂, 赤霉素可以促进植株的纵向生长。学生在植株果实成熟过程中总会简单认为只是在一种激素的影响下完成的。其实果实的成熟过程中是多种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且还有外界的光、温、水、气、热等因素的协同。
除了以上4点之外, 还有台湾学者陈淑筠于2002年提出另外11个原因也可造成“迷思概念”:从生活背景与个别文化得之、与生俱来, 自我为中心的观点、望文生义的结果, 名词的影响、学科知识不足, 以偏概全的结果、受到原有“迷思概念”的影响、过分强调讲述法、教师对儿童的“迷思概念”缺乏觉察心及兴趣、同时事件的干扰、不当的认知、记忆的混淆、实验操作不当。
3.高中生物“迷思概念”的转变策略
“迷思概念”的确会成为学生的学习障碍, 但也并不是学生无法跨越的鸿沟。如果教师在课前了解到学生生物“迷思概念”产生的原因, 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解决迷思概念和科学概念之间的冲突, 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知识结构体系。
3.1比较教学策略
比较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基础, 它是找出研究对象之间共同特征和相异特性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是教与学的有效教学策略[5]。教师合理、恰当地使用比较教学策略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对概念的理解程度, 加深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而且能帮助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更重要的是在学生运用比较策略学习新概念的过程中无形提高了他们的自我调控能力。
案例:笔者通过对自制的呼吸作用二段式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得出, 学生对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区别存在一些“迷思概念”, 这些“迷思概念”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很大阻碍。在实际教学中, 针对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教师可以采用反应产所、反应条件、反应产物、反应特点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3.2概念图策略
概念图强调学生能有组织、有结构地完整表达他们所学到的知识, 所以学生构建出的概念图可以作为判断他们概念掌握是否达标的工具。因为概念图可以有效帮助教师探测学生的认知结构, 找到学生构建的概念图中隐藏的“迷思概念”。教师在找到学生存在的“迷思概念”之后, 可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明白自己构建的概念的错误性, 从而在头脑中产生认知冲突, 在外界的帮助下及时补充和修改已有的错误概念, 实现概念的转变。
笔者通过采用自制二段式问卷调查发现, 学生对呼吸作用概念的理解上存在许多“迷思概念”, 部分学生对呼吸作用的理解存在片面、不完整的情况,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上课完毕后绘制呼吸作用概念图, 也可以在课堂上故意将课前已绘制好概念图中的某些重要概念抹去, 请学生自己补充完整。学生在画概念图的过程中, 会自己发现自己在该知识点上存在哪些方面欠缺, 并通过一定的手段弥补出现的问题。当学生将自己绘制的概念图与老师呈现的正确概念图比较后, 如出现相左的情况, 自然会引发认知冲突, 学生会主动重建知识结构, 实现呼吸作用“迷思概念”的转变。
3.3直观化教学策略
生物学科的研究对象从宏观到微观, 研究状态从静态的物到动态的代谢反应, 许多的生物科学概念都是比较抽象的, 学生在学习这些抽象的概念时不可避免的会产生相应的“迷思概念”。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正是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 所以对于抽象概念的学习需要得到一些感性材料的支持, 因此教师教学时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 从感性到理性, 从具体到抽象[6]。多媒体的运用, 使得许多较微观的生物学现象都可以向学生展示动态的反应过程, 也可以通过FLASH动画进行播放, 这样化抽象为形象、化静为动的教学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生物学概念, 减少“迷思概念”的产生。
案例: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部分学生存在“原核生物的呼吸方式都是有氧呼吸”、“原核生物都进行无氧呼吸”等的“迷思概念”, 这是由于原核生物体积微小, 学生在不借助任何工具的情况下看不见的, 因而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 他们只能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解释, 通过这样的解释获得的概念多都是“迷思概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多媒体演示蓝藻、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四种原核生物分别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的生存情况, 可以先让学生找不同, 再尝试归纳、总结。这种化微观为宏观的生动画面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学生存在的“迷思概念”也会在归纳、总结的过程中成功转变。
4.结语
“迷思概念”的转变教学需要教师探测学生自身已有的“迷思概念”, 并根据本班学生特点, 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原有概念的不足。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思想碰撞和交流, 使学生转变“迷思概念”, 实现对科学概念的准确理解, 强化概念教学的效果, 在帮助学生实现概念转变的过程中, 教师要勤奋于思考, 敢于创新, 突破传统的概念教学模式, 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使学生在概念学习中体会多种思维方法, 轻松、高效地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概念, 从而减少生物“迷思概念”的出现。
摘要:由于生物学概念具有抽象性和规律性的特点, 因此学生在理解同一生物概念时会出现不同结果。在科学教育中, 教育专家将学生头脑中存在的这些与现在的科学概念相悖或者是不完全正确的概念称为“迷思概念” (misconception) , “迷思概念”的存在不利于学生对新知识概念的吸收, 而且极容易诱发新一轮的概念迷思。
关键词:生物教学,迷思概念,概念转变
参考文献
[1]刘欢.初中生光学迷思概念及其转变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 2013.
[2]胡玫, 蔡铁权, 姜旭英.概念转变的科学教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9.
[3]保志明.运用实验体现概念的建构过程——“离子反应”的教学与思考[D].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2.3.
[4]曹芬芳.初中生光合作用迷思概念及其转变研究[D].浙江:浙江师范大学, 2009.
[5]张恒谦.比较策略与物理教学[J].中学物理, 2008, 7 (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