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的探索

2024-07-10

教学方法的探索(共12篇)

教学方法的探索 篇1

现结合本人在大学从教 (室内设计) 实际所得及个人观点就高校课堂教学探索进行以下几点论析:

一、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构建大学校园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就目前来看大学校园是党员密集的地方之一, 这里聚集了大量的知识分子, 也是党员发展的首选地点, 党员干部的任用关乎高校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思想教育和发展党员, 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 我们要不断夯实高校党建工作基础。

当下室内设计学生思想普遍活跃, 信息广泛, 各种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首先在高校集中显现。抓好高校党的建设, 必须不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 坚持基本政策、方针的同时努力提高师生个人水平。纵观国内各地的高校都在不断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政治辅导员培养力度, 与此积极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趣味性强的校园文化活动, 力求在潜移默化中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思想观念中占据主导地位。

二、完善、贯彻高校奖励制度

高校招生计划迅速增长, 各高校生源竞争愈来愈激烈。大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为国家建设发展输送人才, 尤其是输送经济建设需要的技术人才, 这样, 高等教育才能够更加凸显其优势地位和作用。但从有限的教育资源出发来看, 如何在教育投资相对还不完善的同时, 一方面扩招, 另一方面又要保证毕业生就业的质量, 所以在校期间高等教育激励制度的实施好坏直接关系到大学生以后的人生价值观的认知。合理构建并优化学生激励机制, 一方面能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 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另一方面也能提高高校学生管理的效益, 节约相应的附属投资。

可如今高校主要采取以建立在综合测评基础上的学生评优方法来激励学生, 但由于评比过程不够透明、不够科学, “打擦边球”的现象频繁发生, 影响了激励效果, 再加上一些学校激励政策形同虚设, 无法贯彻执行, 并没有充分地应用好奖励与惩罚两种激励机制, 所以在校期间, 学生认知出现偏差, 综上所述, 应加大对大学生激励机制的投入力度和执行力度。

三、合理选取教材

教材是学习者增长知识和发展技能的重要材料, 加强对选用教材的全方位管理就要加强对教材的选用、评价、推荐和撰写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因为现在大部分高校在认购选取教材时首选贵的再选对的, 在很大程度上不排除利益上的考虑, 众所周知, 当下知识更新的速度飞快, 在教材上知识的呈现形式也和以前有所不一样。编书人大多都是有“目的性”的被迫编制书本, 在很大程度上都有互相抄袭的嫌疑, 更好笑的是, 更改了别人的作品后怕被人发现, 整天在如何掩盖抄袭套用痕迹上下功夫, 比如当我们拿到书后, 发现很多讲述的知识点在书本页数上跳跃比较大, 上课学生只顾“乱翻书”, 以至于很多教师和学生都抱怨现在的教材编得不好了, 所以我们在选取教材上应慎重。

针对以上出现的弊端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1.选用教材必须优先以教材的质量为标准;2.选取教材时必须提取相应专业任课教师的可行建议, 而不是走形式;3.鼓励使用当下与时俱进的教材;4.对相关专业教材的选取应从专业教学计划整体培养方案上统筹规划, 避免累赘重复。5.从严掌握、选取与教材配套的高质量教学参考书、教学辅助资料;6.电子课件选用操作简便并与教材配套的, 要求人机交互性强, 安装方便、兼容性强、可操作性高、后期保障可靠。7.电子课件要及时更新。

四、合理安排课程

高校是教育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园地, 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 他们都接受过高等教育, 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 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 所以在校期间他们不仅要学习专业课程, 还需要学习思想政治方面的必修课程和其他选修课程。而每个课程都是带有相应学分的, 不同的课程获得的学分也不同, 而每一位学生都必须修够学分才能毕业, 这就对课程安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就学时和学分而言, 一些学生认为专业课的课时可以稍微增加, 不要间断, 而某些非专业课的课时可以相应减少, 多增加时间的机会和时间, 同时不会对学习效果造成太多的影响。就现今国内各高校的教学改革而言, 大学生在校期间仍然最关心的是自己所修课程的学分, 就对课程所占学分比重的设置任然是各高校的一大难题。比如在学分方面争议最大的就是:像思修、马哲这一类理论性很强的非专业课程占的学分比重比一些专业课程还重。

在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方面, 不同高校、不同专业师生持不同的意见, 不同高校的专业课程的设置不同, 换句话说有的专业课程设置得考虑教育资源的利用, 因此课时课程设置不是非常合理, 课时少内容多, 有时候课程短期内集中, 老师讲课速度不得不加快, 学生们听课都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

在大学期间, 就我所教室内专业而言, 小班上课同学们不但发言机会多, 而且每位学生都能得到老师的针对性指导, 理论和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能够得到集中解决, 同时也能促进大家共同进步。所以进一步合理统筹安排学生的课程至关重要。

对于以上几点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 应反思探索的方向是否偏离, 反思改革的行为是否过激, 反思改革的路径是否正确。只有在改革中不断反思、不断调控, 才能始终坚持以“促进有效学习”为核心, 坚持以有效“高校课堂改革”为目标, 从而打造更加科学合理的大学新课堂模式。

摘要:高校是教育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园地, 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 他们都接受过高等教育, 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 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 所以在校期间他们不仅要学习专业课程, 还需要学习思想政治方面的必修课程和其他选修课程。

关键词:室内设计,大学生,专业,高校

参考文献

[1]梁思成全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2]郑曙阳.绿色设计之路——室内设计面向未来的唯一选择.建筑创作, 第十期.2002.

[3]郑曙阳.室内设计资料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3.

教学方法的探索 篇2

作者:李吉林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985 更新时间:2006-8-14

一、创设情境,进行片断语言训练

为了使学生的潜在智能到到早期开发,当时李吉林提出了“提早起步、提高起点”的观点,但是如何得以实现呢?在苦苦求索中,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得知,外语运用情景,进行语言训练,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在查阅了有关资料后,李吉林产生了将外语的情景教学移植到汉语教学中来,使小学生学习汉语的语言文字,不至于那么困难、枯燥、苦恼的念头。外语与汉语虽是不同民族的语言,但是作为人们思维和交际的工具,其本质属性是相同的,它们都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儿童在学习语言时,总是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密切联系的。人类语言的源泉是生活。无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儿童从婴儿时期牙牙学语,到学龄前期学会说话,没有老师,也没有教科书,都是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会的。可见,学习外语和学习汉语,其源泉及其要素,都存在着许多相通之处。更重要的是,汉语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它讲究情致、意韵,更适合进行情境教学。从儿童学习语言的规律,以及汉语特点分析,人为地创设的情境,不仅可以成为儿童学习外语的特定环境,更可以成为中国儿童学习汉语的生动场景。经过这样的分析,又凭着多年教学实践的直觉,李吉林便大胆地把外语情景教学移植到汉语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来。

试验开始,起初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一个情境、一个动作,训练说一句描写人物动态的句子。第一次试验是在二年级上学期执教《小马过河》的那一课。《小马过河》这篇教材,以对话为主,并用了许多“提示语”:“小马连蹦带跳地说”、“老马亲切地说”等等。为了引起学生对“提示语”的注意,促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周围人说话时的神态,从而引导学生学习运用提示语,李吉林创设了两个情境,进行语言训练--

情境(1):指名吴洲小朋友演示动作,欢蹦着走进教室,同时说:“我们班上得红旗了!”训练说一句描写人物说话时动作、神态的句子。演示时,全班学生一个个凝神注视。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这就促使他们观察得持久、真切,学生积极思考、努力,用一个个合适的词加以描述:“吴洲连蹦带跳地说:„我们班上得红旗啦!‟”“吴洲欢天喜地地说:„我们班上得红旗啦!‟”“兴高采烈地说”、“兴致勃勃地说”、“一边走一边喊”、“连声说”、“喜气洋洋地说”等生动词语形容吴洲说话时的动作神态。

情境(2):教师微笑着向学生问好:“小朋友好!”要求学生描绘老师的神情语言,学生更乐了,表达各不相同:“李老师微笑着说:„小朋友好!‟”、“李老师满面笑容地说:„小朋友好!‟”、“李老师亲切地说:„小朋友好!‟”、“李老师和蔼可亲地说:„小朋友好!‟”等等。仅提示语就用了十多个不同的词语,有效地促使学生把词和形象结合起来了。

第二次试验,是结合复习一组“看图学文”的教材,加大难度,设计一个情境,一组动作训练说一段连贯的话。

李吉林和一个学生作了这样的动作演示:情境是夜晚,灯下,小红正在做功课。李吉林自己作小红的妈妈,走到小红身旁,问:“小红,你昨天数学考得怎样?”小红作低头惭愧地,答:“因为我粗心,错了两道。”演示后,要学生将刚才所见所闻的情况表达出来。动作虽然简单,但它却在课堂上再现了生活的情境,学生感到新鲜、亲切,吸引着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当问题一提出,学生纷纷举手,要求描绘这一情境。有个学生这样描绘“一天晚上,小红正在做作业,妈妈问她:„你昨天数学考得怎么样?‟小红难为情地说:„我因为粗心错了两道题‟。”学生的叙述清楚、完整。为了结合语言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李吉林又进一步提出:“小红说话时的神态还可以怎么说?”学生积极思考,各抒己见:“小红低着头说”,“小红惭愧地说”,“小红嘟着嘴说”,“小红红着脸说”,“小红愁眉苦脸地说”……。把小红当时说话的神情、心理状态用确切的词语生动地刻画出来了。接着,李吉林和学生继续演示妈妈帮助小红的一组动作,演示后再练习表达。当最后一个情境出现时--夜静悄悄,只听见小红在灯下写字的唰唰的声音,就有学生主动要求从头至尾讲述一遍。

简明的片断训练,使李吉林深感到情境为儿童提供了鲜明的感知材料,加上要求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因而促进了学生的想象与思维,使其积极性大增,教学出现热烈的现实场景。李吉林由此朦胧地意识到,以往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过于理性,从而开始关注情感在儿童学习活动中的作用。

这一阶段实验表明:在课堂教学中,展现生活的情境,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学习情绪倍增。同时表明,生活是语言的源泉,在生活的情境中,学习记叙事物的字词句篇,具体形象,易于运用,效果显著。

二、带入情境,提供作文题材

情境教学能真正走出自己的路,主要是在我国古代文论中的“意境”理论中汲取丰富营养的结果。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中提出“心物交融”说,所谓“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等观点,说明客观外物会激起人的情感活动;情感活动又会触发语言表达的动机,提高运用语言的技巧。刘勰在《明诗》篇、《诠赋》篇中写道“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古代意境理论中有关“物”、“情”、“辞”具有能动作用的辩证关系的见解,以及现代心理学关于语言与思维紧密而又相互作用的理论,使李吉林逐渐悟出“物”激“情”、““情”发“辞”、“辞”促“思”的相互作用的联动关系,并从中获得重要的启示。在她看来,儿童作文虽不同于作家的创作,但就其写作题材来说,同样离不开生活,离不开对世界的认识。若以大自然为情境,引导儿童观察,在情境中加深体验,这样儿童写话必然是从自己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开始,感觉其“趣”与“易”。“给图画一看,教室里就谈得起来”,更何况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的巨幅图画呢!情景交融,有利于词与形象的结合,思维与语言的发展,内部语言向外部语言的过渡。于是,情境教学迈出了第二步,即运用情境教学,为学生提供作文题材,突破语文教学的难点,为有效地提高儿童的写作能力,开辟一条新的途径,真正地让儿童用自己的笔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李吉林发现一旦把儿童带入有意创设的或优选的富有美感的情境中时,学生情绪热烈,带着情感去观察、体验客观情境,在情感的驱动下,想象、思维积极展开,进而激起表达动机,且达到“不容自遏地说”的“情动而辞发”的境界。

那是一个金色的秋天,李吉林带领二年级的孩子去认识秋天的田野。近处,大片丝瓜棚、扁豆棚,棚上,金黄色的朵朵丝瓜花,紫里夹白的串串扁豆花,花上蝴蝶飞舞。不远处的小河畔,是一排整齐的芦苇。远处是宽阔的棉田与稻田。孩子们站在郊外大桥旁,近看一大片丝瓜棚--他们先看棚上花的色彩、形状和花上飞舞的蝴蝶,然后看棚下挂着的一条条大丝瓜。李老师当即提问以引起孩子的注意:“你们看,那大丝瓜该多大啊,你们伸出手臂和它比比看,哪个粗?”“那些小丝瓜躲到哪儿去了呢?”孩子们一个个好奇地去找绿叶丛中的小丝瓜,兴致勃勃地伸出小手臂和与大丝瓜比粗细。他们这样描述丝瓜:“我们站在郊外大桥上,眼前是一片丝瓜棚,棚上开满了一朵朵小黄花,真像一只只金色的小喇叭。棚下挂着一条一条大丝瓜,有的比我们的手膀子还要粗呢!小丝瓜呢,它比不过大丝瓜,就不好意思地躲到绿叶背后去了……”凭借这一情境,李吉林还帮助孩子们理解了“一朵”、“一朵朵”、“一串”、“一串串”、“一大片”等数量及数量词的重迭。对“金黄色的”、“嫩绿的”、“紫中夹白的”、“雪白的”、“银白的”表示色彩的词以及“小喇叭似的丝瓜花”、“卫兵似的芦苇”等比喻,都以丰富的感知为基础,得到了很好的理解,丰富了词的形象。在这样的境界中,儿童非常容易地将情境中的声、色、形这些浸染着情感的表象与相应的词沟通,产生“视觉经验的词语化”,所谓“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喈喈逐黄莺之声,嘎嘎学草虫之韵”。这就使儿童在学习语言的初级阶段,词语伴随着形象,带着情感色彩进入他们的意识。这些词贮存在他们大脑的词语仓库里,是那样的活跃,可?quot;呼之欲出“。这些充满生活情绪的表象,带着绚丽的色彩与音响,深深地留在孩子的记忆中。每次观察归来,孩子们总是那样恋恋不舍,兴奋的情绪,丰富的感受,使孩子们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欲望。儿童作文由“难”变“易”,由“苦”变“甜”。儿童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情感素养也同时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发展。

在课堂上,通过再现生活的情境,同样可以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在李吉林当时执教的班级有一个名叫缪普的小朋友,在河边洗砚台,不小心把砚台掉在河里了。他想到晚上不能写字而急得哭了。同班的倪伟小朋友,正巧从这儿路过,知道后连忙拿出妈妈给的零花钱,买了一瓶墨汁,热情地送给缪普。这是发生在实验班的一件真人真事,孩子倍感亲切。这件事本身突出地反映了同学之间的友爱互助精神,也值得赞扬一番。到作文课,李老师便请当事的两名同学小伟和小普把当时的小普洗砚台、砚台掉在水中、小伟送墨汁三个场景演示一番。全班学生觉得非常新鲜、有趣。他们观察一段,描述一段,猛然觉得发生在眼前的人和事,自己能够表达出来。于是他们从这儿开始懂得生活中的人和事该怎么用恰当的词语去描绘,促使他们把学生的字、词、句、篇知识和生活的图画结合起来,这对他们的表达能力的提高是一次飞跃。

下面便是观察情境以后儿童的写话。

一瓶墨汁

放晚学了,晚霞满天,河水哗哗地流动着。小普三步并作两步地来到小河边洗砚台。洗着,洗着,小普一不小心,砚台掉到河里了。小普呆呆地望着掉到河里的砚台,心想:今天我回家不能写描红了,还要给爸爸打一顿,想着,想着,小普就“呜呜”地哭起来了。这时候,倪伟听见了哭声,跑过去一看,原来是小普在哭。他跑上去,关心地问:“小普,你怎么哭了?”小普哭着说:“我砚台掉到河里了,晚上不能写描红了。”说着又“呜呜”地哭起来了。倪伟摸摸口袋,拿出妈妈给他零用的两角钱,跑到附近的商店里买了一瓶墨汁,送给了小普。小普不好意思拿,倪伟说:“你拿了吧,以后不要一个人下河边,做事不要粗心。”小普感谢倪伟的帮助。倪伟说:“我做这一点小事不用谢。”

小伟帮助了我

有一天下午,我高高兴兴地来到小河边洗砚台。

我洗呀,洗呀,洗得正起劲,一不小心,砚台掉进河里了。我望着掉下去的砚台,哭了起来。

小伟听到哭声,走过来一看是我,我问:“你怎么哭了?”我吞吞吐吐地说:“我的砚台掉进河里了,晚上不好写描红了。”小伟说:“那你等一会儿。”过了一会儿,他又来了,他说:“这瓶墨汁你拿着吧。”我双手接过墨汁,不知说什么才好。

这一阶段的实验表明:观察情境教作文,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观察情境,把孩子带到了永不枯竭的生活的源泉中。在这翻腾着绚丽浪花的源流中,孩子的思维活动积极展开,贮存的词语也一下子变得那么鲜明而富有感情色彩,孩子们情不自禁地爱用那些生动词语去描绘眼前的情境。那是智慧的启迪,是语言的学习,也是美的享受。从这里,孩子一步步去认识世界,体验世界,描绘世界。

通过这一阶段的实验,李吉林概括出创设情境的六个途径:①以生活展现情境;②以实物演示情境;③以图画再现情境;④以音乐渲染情境;⑤以表演体会情境;⑥以语言描绘情境。

正是借鉴了古代”意境说“的理论,情境教学才迈出了比外语情境教学更为宽阔的、以我们民族的”情景交融“为主要特色的关键一步。

三、运用情境,进行审美教育

在探索的第二阶段中,李吉林直觉地感到儿童在观察、体验、想象情境的过程中,之所以能激起他们热烈的情绪,是由于情境具备美感的缘故。小学语文教学,因其本身饱含美感的特点,使它成为审美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故事,那些优美的诗篇,有趣的童话,蕴藏着哲理的寓言,描写了许多美的人和事,它们以优美的语言反映了自然之美、社会之美,乃至艺术之美,可以说小学语文课文,既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好教材,又是帮助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良师益友。美,或表现为形象,或存在于情感,或蕴藏于理念。而一般说来,都是通过具体的情境使人感受到的。在前一阶段教学实践中,已显示出情境教学形象鲜明、美感丰富的特点。于是,新的设想又开始酝酿:即运用情境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仅发展儿童的一般情感,而且进一步培养起儿童的高级情感。从美学原理中,李吉林悟出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首先必须让儿童感受美。美是通过具体的感性形象的形式来表现的。人的美感,是建立在感觉基础上的。学龄期的儿童,更是以视觉和听觉为主去感受美的。要让他们感受到美,必须在儿童眼前充分显示审美对象鲜明的形象,因此,结合教材、作文题材为儿童创设情境时,需要有意识地选具有一定形式的美,也蕴藏着一定内在美的客体,构成情境,使情境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与感染力。

李吉林在80年春曾为来自上海师大的、被称为“上师三女将”的恽昭世、谢淑贞、柴崇英三位教授以及当时就很有名的袁容、倪谷音等二十多位专家执教的 《小白花》,可以说是完整地运用情境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第一节试验课。《小白花》这篇课文,描写了1976年4月初,“我们”一家人和首都人民在天安门广场悼念周总理的三个场景,表达人民对周总理无比的爱,对“四人帮”的切齿之恨。教材蕴涵的美感因素十分强烈。但这一历史事件,离学生生活比较远,怎么使学生有所感受呢?李吉林根据教材特点,设置情境:出示了一张的当时拍摄的照片,让学生一边听这一节课文的录音,一边提示他们他们观察照片上花山、人海、人群肃立、沉痛悼念周总理的情境,而后进行朗读和语言的训练。课文中描写了“我们”一家人面对周总理的亲笔题字默哀的气氛被渲染得那么强烈,听着听着,孩子们仿佛觉得自己也来到纪念碑前,正在向周爷爷默哀。孩子们深情地读着:“敬爱的周爷爷啊,我们想念您,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课文中的语言成了学生内心急欲表达的话语,李吉林老师自己也好像进入了那个情境,不禁潸然泪下,学生忍不住哭了起来,晶莹的泪珠挂在他们的脸上。这样的情境,实际上就成为审美客体。当老师把儿童带入情境时,儿童即成为儿童的审美主体。这样,在一课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在一次又一次地倾听与观察的过程中,逐渐地培养起儿童的具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儿童的审美能力逐步得到提高。当儿童通过他们的视觉、听觉获得了美感,感到愉悦、兴奋以至忘我时,就形成审美体验,引起联想或展开想象,使儿童由直觉而渐次地理解美的实质,即情境内在而深广的意蕴,形成”审美意象“。从全班学生的情绪,朗读的表现力和片段的句子训练,看出学生如亲临其境,受到很深的感染;而这种强烈的情感,更加深了对教材语言的理解。这样,儿童从起始阶段的愉悦,到产生情感反应,并由此而作出“美”与“丑”、“是”与“非”的判断,“理”融入“情”中。而这一切是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密切结合读写教学、凭借语文教材和作文题材进行的。美学原理丰富了情境教学的内涵,使情境教学在对儿童进行素质教育时,又迈出了新的一步。81年5月,谢淑贞教授推荐李吉林参加全国教育工作实验小组在上海举行的学术活动,并安排李吉林的一场题为《运用情境教学,进行审美教育》的报告。

这一阶段实验表明:情境教学正是利用儿童的情感活动,加深了对课文语言及字里行间的情感理解,并通过一定的语言训练,引导儿童表达这种渗透着对客观世界的美的感受及情感体验。这就使单调而枯燥的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成为儿童的审美活动。而在这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的过程中,学生便受到了很好的审美情趣的熏陶与感染,他们的高级情感,就在这点点滴滴中得到培养。

在这一实验阶段,李吉林概括出情境教学的“四个特点”: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以及“五种类型”:实体情境、模拟情境、想象情境、推理情境、语言情境。

四、凭借情境,促进整体发展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当李吉林回过头来看实验走过的路时,她立即发现前三个阶段虽是每一个阶段探索一个具体的课题,但并非孤立单一进行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的,而情感则是贯穿于其中的一根红线。每一过程中,都包含着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以及情感意志的陶冶诸因素。在课堂上,把学生带入教材描写的情境,引导学生伴随着情感从整体上感知教材,理解词句,并把语言训练贯穿其中,即把语文教学中的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训练统一在情境中。同时,儿童凭借进入情境所产生的内心感受,受到道德品质、审美情感及意志的陶冶,其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获得整体发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情感作为纽带、作为动因,将基础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以及其他素质的发展联结在一起。此刻,李吉林已经深切感到,没有情感,儿童就不会获得充分的全面的发展。于是在实验进行了四年后,即在1982年,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任何事物都有是相互联系的哲学观点特别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哲学理论为依据,李吉林便提出了”凭借情境,促进整体发展"的课题,为第二轮的整体实验从理论与实践上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在这个阶段的实验中,李吉林又概括出情境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五原则”,也即①诱发主动性;②强化感受性;③注重创造性;④渗透教育性;⑤贯穿实践性,并进一步从情境教学与儿童语言学习,以及情境教学如何在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运用,都一一作了理论上的概括,初步构建了语文情境教学的理论框架及操作体系。

教学方法的探索 篇3

关键词:互动教学 医学教育 探索与实践

“互动教学”就是综合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充分发挥教学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互动性,在互动中优化教学内容,以实现最佳教学效果。今天,随着医学教育的迅速发展,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面临着新的挑战,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我们尝试将“互动式教学”应用于医学教育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互动教学的核心是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产生共鸣。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方式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我们在以往的教学中基本采用教师单一的灌输式,重教轻学,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医学生们感到枯燥、乏味。如我们教授的《口腔解剖学生理学》是一门形态学科,相对于口腔其他学科来说课程内容较为单调,有些概念抽象,难以理解,尽管近年来我们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增加了大量图片及录像,仍有部分同学反映印象不深刻。现在,我们通过构建教学互动平台,打破了传统教学中黑板、讲台、课桌固定不变的形式,教师与学生可以平等对话,共同参与,教师讲课的同时,可随时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也可以在教师讲课的过程中随时提问,或者学生之间自由讨论,学生的本性价值、能动性都能得到尊重和发挥。例如,我们在乳牙解剖形态一节的学习中,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为何乳牙的颜色较恒牙白?为何乳牙磨牙的根分叉大?一个十岁儿童的口腔中仍可见到上颌乳中切牙,是否正常?……学生带着问题听课,这增加了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一些学生也向老师提出问题,如临近脱落的乳牙发生的龋坏还有必要治疗吗?同学之间可先行讨论,最后由老师解答,此种方式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互动教学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中心地位。实施“互动教学”必须打破传统医学教学中教师一人唱独角戏的定势,围绕学习者这一个中心,展开教与学的互动。教师应运用多样化的启发方式,鼓励学生主动观察、体会和思考,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讨论,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如在学习面部外形结构及口腔内表浅结构时,同学们面对面观察唇的境界,唇红、唇弓、唇峰、唇珠、人中切迹、唇面沟等表面标志,然后以两个同学为一组,测量两侧口角至唇峰间的距离。教师与全体学生人人参与,机会均等,教师可以站在学生中间,师生间、学生间能够轻松自如地交流,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可将抽象的概念理论简单化、形象化,使学生更易于接受、理解和记忆,而且学生们均是在轻松自由、开放的氛围中愉快学习,课堂充满新奇、生动活泼、多姿多彩,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教师在总结时特别强调口唇的美学效果以及与整形外科的联系,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还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方式,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创设机会,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教与学互动起来。在讲解口腔内的部分解剖标志时,可以让同学们利用舌的活动来体验自身口腔内的这些解剖结构,如上下唇颊系带是口腔前庭上线形的粘膜皱襞,舌体越过上下颌牙列在前庭沟处即可探及唇颊系带及他们的位置。腭中缝为硬腭中线上纵形的粘膜隆起,切牙乳头位于其前端,腭皱襞是腭中缝前部两侧略呈辐射状的软组织,上颌硬区及上颌隆突位于硬腭的中央部分,舌体上卷除可触及上述结构外,还可感知他们的位置关系及硬度,尤其是上颌硬区及隆突,由于粘膜薄而缺乏弹性,义齿基托在此部位应作充分缓冲以免压迫引起疼痛或形成溃疡。舌体下卷可感知舌下肉阜、舌系带、舌下腺导管开口,舌体前伸还能探及口腔前庭沟,在用舌体探及口腔内诸多解剖标志的同时,教师还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了舌体运动的灵活性。

目前,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已经成为时尚的课题,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补充很多课外资料,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通过大量的图片展示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使课堂达到图文并茂,有声有色。而且,一些图形结合的动画效果使部分教学内容生动而形象地表现出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使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使理论知识化静为动,教学效果得以提高,我们学习面部解剖标志时首先让同学们面对面相互认真观察对方面部的每一个解剖标志,教师同时展示一些美丽人群的相对标准的面部形态图片,在掌握正常形态的同时,老师又将某些面部异常及畸形如唇腭裂的病例图片与标准的面部形态相对照,这种鲜明的对照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此时可能会主动去思考如何整复这些面部畸形,老师再恰当地提示整复手术恢复正常外形的重要性,这样就极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们对本门课程的学习热情,这样通过联系临床牢固地掌握了基础知识,同时也为今后口腔颌面外科临床学习打下基础。在互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实现课堂外的人机互动。现代网络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教学手段得到一定的更新,它不仅给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也给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互动的教学平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利用电子课件及电子邮件的互动效应来辅助教学。除了课堂上的学习和体验外,学生在课余时间还可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浏览,温习所学过的内容及对教学进行必要的补充,同时,学生们还可将从网络上所获得的信息及时反馈给教师,不断地共同完善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孟刚,王莉,郭桥楠.互动教学——一种值得提倡的医学教育模式[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5,14(3).

[2]张玉妥,季建军,邱景富.学生主体性学习活动的构建与应用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

教学方法的探索 篇4

为了提升学生素质, 改进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效果, 加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尖端学生脱颖而出, 笔者考虑了名为探索点的教学方法, 对学生进行探索能力的考核。

1 探索点规则

(1) 老师讲解背景知识, 给学生探索。

(2) 学生可以看书、看练习、上网找资料、图书馆看书、买书、拍脑袋找灵感。就是不能和同学互相询问, 因为, 毕业后, 同学们各奔东西找不到人, 过多询问的话还有可能会涉及公司机密。这样的环境, 和以后工作环境差不多的。

(3) 解决探索问题后, 提交结果, 教师将结果正确的, 提交速度为前10的学生记录下来。

(4) 期末, 有两次进入前10名的同学, 探索力评价A, 一次给B, 其他给C。如果学生的速度相近, 说明大家都有进步。评分可根据实际情况处理。

(5) 探索点用清晰的词语表示。

(6) 设置时间, 我们选择Excel课程开始布置探索点, 因为这个时间段, 学生们都有了些计算机操作的铺垫, 会上网查资料了。

2 探索点示例

(1) 等比数列。在讲解等差数列填充、工作日填充后, 请同学们探索等比数列填充 (这题是学会难的操作, 探索容易的操作) 。

(2) 锁定单元格, 演示已锁定单元格不能选择的功能, 请同学们探索如何锁定单元格。

(3) 讲解sum、count、if、实验8的vlookup函数用法, 变换表格, 探索新表格vlookup的修改使用 (模仿和变通) 。

(4) 讲解分类汇总, 请同学们探索数据透视表 (学会了容易的操作, 探索难的, 书上有透视表的做法) 。

(5) 宏的探索, 请同学们探索一个简单的宏。宏在课本里没有, 做出来的同学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建议探索出来的同学给予高分。

笔者先试这五个探索点, 学生们还比较踊跃。

3 探索点和普通的交作业时间点的差别

(1) 作业是可以重复修改的, 时间点乱。探索点记录学生解决问题的时间次序, 要求学生解决问题的速度要快。

(2) 作业题目多, 涉及的相关知识点也多, 不容易找到相关点, 也就是给学生用作业题做起探索的话遇到其他的知识点干涉多。

(3) 探索点得到的结果, 设计好的话一目了然, 做好了, 结果一看就知道是对是错。比如, 等比数列, 看最后一个数, 看一眼大致的行数, 就知道学生做的答案是否正确。

4 探索点的历史由来

(1) 探索点有比较容易的, 这些也是笔者以前在学电脑的时候, 碰到的, 以后自己解决了的问题。笔者把这些场景, 在课堂再现, 相信学生也有超越我们的智慧。

(2) 这也像我们数学的附加题, 真正考验学生的能力。

(3) 探索点基本上不是上课中几分钟可以做完的, 要同学们在课后查资料、自我提高的, 所以需要提前布置, 课堂上看结果。这样, 也是看学生的课后自我提高的能力和毅力。

5 给学生提示

探索点, 做不出来, 那就给提示, 像嵌套vlookup的用法, 就给出一层vlookup的提示, 然后提示, 是该函数的嵌套, 但同学们还是做不出来。再请先做请假天数和迟到天数, 看看做了之后有没灵感。尽量提示, 看看同学们做不做得出来;直接告知的话, 探索点就废了。

6 探索点的时间问题

学生机的时间不统一, 交探索点的时间点很重要。笔者想有两种解决方案:

(1) 在做探索点前, 要求学生校准Internet时间 (在屏幕右下角操作) , 停在时间窗统一检查。但学生擅自更改时间不能避免, 并且对机房网速、电脑响应速度要求较高。这个方法没有采用。

(2) 开始做探索点时清空极域电子教室的日志窗, 待交完探索点就复制日志信息, 存入文本文件中。以后写个程序, 读取该文件中的电脑名、读取所提交文件电脑名和学生姓名信息, 排出正确次序。这个程序已经编好了, 可以正确运行。

7 探索点教学也有缺点

笔者在不同专业试用了探索点。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做得较好、兴趣较大;非计算机相关的学生普遍较差、不易理解。

探索点的运作还需改进, 使之变得更好、更易于接受。

8 探索点的进一步想法

探索点提前做完、做完期末试卷;或者考过全国计算机一级, 演示探索点给老师看了, 经审核, 可以免修计算机基础课。这样, 年轻的电脑高手可以节省一些时间, 去攀登更高的山峰。

探索点的方法也可以在其他课程中使用, 用课程里的专有名词做探索点。

摘要:针对大学新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已经实施多年;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加快, 暴露出不少问题。许多学校对这一课程的改革很早就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摸索, 笔者找到了一些方法, 探索点教学法是其中之一。文章介绍了探索点的规则、示例、差别、由来、提示的要求、登分的时间问题、目前发现的缺点和进一步推广的设想。

关键词:探索点,计算机教学,基础课

参考文献

[1]夏建军, 赖每, 陈雄章.创新发展思维走应用技术大学发展之路[J].广西日报, 2013, 6, (25) :10.

[2]苏一丹, 贾历程.书院教学模式对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启示[J].大学教育, 2012, (11) :14.

[3]柳永念.基于项目教学法的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与职业, 2011, (24) :41.

精细化教学评价方法的探索 篇5

如何较好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始终是学校管理者研究的课题。随着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要求教育精细化,管理精细化,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也要精细化。笔者认为,学校传统的用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评价教师教学质量,有不足之处。它们比较粗糙不精细,只是一个平均数,大概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它们只能在同学科相比较成绩,不能跨学科相比较;而且它们看不出教师的教学成绩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与上次考试相比较)。因此,需要改进教学质量的评价方法,使其更加精细化。

笔者长期从事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十五中学管理工作,在实践中摸索出一种方法,可以实现教师考试成绩的跨学科比较和反映教师的教学成绩是否进步。下面就将此方法介绍如下。

在一次考试(如期中、期末考试)后,首先将全年级学生的考试成绩(总分)由高到低排序。排好后再由高到低分成九段,使第一段的学生人数占全年级学生总人数的4%,第二段占7%,第三段占12%,第四段占17%,第五段占20%,第六段占17%,第七段占12%,第八段占7%,第九段占4%。

如此划分成九段的理论依据是美国教育界最常使用的标准九分法。按标准九分法的理论:任何一次考试,如果正常,全体参加考试学生的成绩应成正态分布状态。在正态分布中,每一个标准九分段内所包含的学生百分比人数就是如上。

接下来,将全年级学生所有考试的学科的成绩,分别也由高分到低分排序,即单科分数排队(每一学科都排)。排好后也由高到低分成九段,同样,使第一段的学生人数占全年级学生总人数的4%,第二段占7%,第三段占12%,第四段占17%,第五段占20%,第六段占17%,第七段占12%,第八段占7%,第九段占4%。单科成绩分段的方法和总分相同。

分好后,找出每一学科的前六段(4%、7%、12%、17%、20%、17%),每一段的最低分数各是多少。

再在以总分确定的前六段(4%、7%、12%、17%、20%、17%)的学生中,以各单科中的各段(前六段)的最低分数为依据,分别数出每一位教师在以总分确定的前六段中在每一段里所教出学生的人数(统计时,高于各段最低分数的学生算做教师教出的人数,低于各段最低分数的学生不算),然后把每位教师教出的各段人数分别乘以9分、8分、7分、6分、5分、4分,然后相加求和。把这个和除以教师所带班数,就可得出该教师所教一个班的教学量化分数了。在生源质量相同的情况下,分数越高,说明教师的教学质量就越好。

利用这个量化分数,就可以对教师们的教学质量,进行精细化的考核了。可以看出这个量化分数能够打破学科的界限,使不同学科的教师也可以进行比较(前提条件是年级内各班生源的质量和数量基本均衡)。

按照我国划分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学生的理论,这个方法实质上只考核了班内的优秀、良好和中等生以上的学生,及格和及格以下的学生没有考核。

更重要的是,用这个方法还可以精确计算出,教师教学成绩的进步率。具体方法如下:

用教师这次考试前六段学生的分数值与该教师上一次考试前六段的分数值比较,即可得出该教师在这次考试中,这六段学生分别增加或减少的分数差值,将这六个分数的差值(增加为正,减少为负)相加求代数和,就得出该教师教学成绩的进步率分数了。

用这个进步率分数,就可以使教师自己进行前后的纵向比较。这个分数十分关键,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好与不好,关键要看教师在原有的基础是否有进步。我们学校在评价教师时,是非常看重这个分数的。

前面所计算出的量化分数,是只对各科都比较均衡的学生进行考核后计算出来的,偏科的学生没有考虑(一些学生,只有一两门课学的比较好,其它课程学的不好,因而总分不高。按上面的方法评价,一些单科教学比较突出的教师会感到吃亏)。这是教师们难以接受的。因此,我们又引入一个量化分数,它是专门评价教师对偏科学生的教学情况。上一个量化分数我们称量化分数1,这个量化分数我们称量化分数2。

量化分数2是怎样计算出来的呢?首先将各学科从高分到低分排序(每科都排),排好后,同样分成九段(分段方法与总分相同)。再数出每位教师教出前六段的学生人数。然后将这六段的学生人数,分别乘9分、8分、7分、6分、5分、4分,把它们相加求和再除以这位教师所带的班级数,所得的商再减去该教师的量化分数1,即可得出这个教师所教偏科学生的量化分数(还不是量化分数2)。

将年级的全体教师教偏科学生的量化分数相加求和再除以全年级教师数,就得出一个平均分(教偏科的)。再用每位教师教偏科学生的量化分数减去平均分,就可得出每位教师的量化分数2了(有的教师量化分数2为正,有的为负)。教偏科学生的量化分数高于平均值的教师(说明教师的单科教学成绩在全年级比较突出),我们说这样的教师有量化分数2,低于平均值没有量化分数 2。这个分数不是每位教师都有的。

量化分数2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反映教师的教学情况。量化分数1和量化分数2合在一起,就能较好较全面地反映出教师的教学质量了。

用这个方法,还可以对全年级每个班的教学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它也是先将全年级学生的总分排序,排完后分成九段(4%、7%、12%、17%、20%、17%、12%、7%、4%)。然后再计算出全年级每一个班,在前六段中的学生人数。

把这六个段的人数分别乘以9分、8分、7分、6分、5分、4分然后相加求和,就得出每个班的量化分数了。用这个量化分数,可以对全年级的每个班进行横向比较,看哪个班成绩好(前提也是每班生源的质量和数量基本相同)。

同样,如果与上次考试相比较的话,也可得出一个进步率的分数(方法与上面得出教师教学成绩进步率分数的方法相同)。利用这个进步率的分数,可以使每个班级自己进行纵向的比较,看自己有无进步。

对班级的考核,我们一方面要看班级的量化总分数,更要看班级成绩的进步率分数。因为班级的量化总分数,与班级生源的质量和数量有密切关系。而班级成绩的进步率分数,就只与教师的工作质量有关了。考核班级和教师,关键要看其在原有的基础是否有进步。这样的考核,才比较公平合理,不会挫伤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使教师永远保持积极的工作状态。

以上所有的计算过程,我校已全编成计算机软件,由计算机来完成,十分准确和方便快捷。

这种评价方法的优点是:

1、由于教师的量化分数1,是依据每位教师平均在自己任教的一个班中,所教出六段的人数计算出来的,所有教师全是如此。所以,这个量化分数可以做跨学科比较使用。这样,全校教师不论是教哪个学科,都可以相互比较教学成绩了。

当然,各班生源的质量和数量都要是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这个量化分数才能较好地使用。

根据我们的经验,学校越大,教师越多,跨学科比较的结果也越准确(若在一个县的范围内使用效果更好)。

2、依此方法,可以计算出教师教学质量的进步率,这一点最为重要。考核教师关键是要看其看教学质量是否有进步。量化分数1是在一定条件下才能看的(要考虑教师所教的生源的质量)。而进步率的量化分数就不用,只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进步,就可以说教师的教学质量有提高。用进步率这个量化分数考核教师的教学质量,是最为公平合理的,老师们也最服气。它会极大地调动全校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3、在我国的中小学里,往往存在成绩较差的学生受歧视的现象。主要原因是由于他们的成绩较低,致使全班的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受到了不好的影响,影响了教师的利益。笔者设计的这个考核办法,它只考核班里的成绩优秀、良好、中等的学生,部分及格和不及格的学生没有列入考核范围。这样就把教师的利益和学习差的学生分开了,因而就能减少教师对差生的歧视行为和降低辍学率。另外,这个考核方法,还给教师一个正确的导向,若能把成绩较差的学生,提高到中等生的范围里,还可以提高自己量化分数。差生是中等生的后备生源,鼓励教师教好差生。

4、通过量化分数2,可以反映出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喜欢程度。它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反映教师教学质量的。

“量化是实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标志,衡量学校管理工作是否精确化的最好标准就是让数据说话。数据化是精细化管理的基本要求,它能一目了然地掌握精细化管理的达程度。”本文就是在精细化管理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希望和全国的教育同仁分享,努力提高我国的教育管理水平。

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索 篇6

课堂教学是培养人才最重要的途径。本着教育要坚持“三个面向”和“四有”新人,按照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要求,要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开拓创新意识的人才。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主导,是实现教育的根本。

在知识激增,信息爆炸的时代,特别是电脑网络的形成,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这种观念已经越来越让人们接受。因此,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能力和学习方法。

一、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中华民族有着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但在教育中,始终是“注入式”的教学模式,不管学生能否接受对其是否有兴趣,都一股脑的强行灌输给学生,形成了单调的“教”和“学”的关系。教师是知识的最高权威,学生是纯粹的接受知识者。在“教”和“学”中,学生对知识的学习,选择没有发言权,这种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并且已经制约了教育的发展,因此,正确树立师与生,教与学的关系,才是目前教育的根本。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已经不能诠释今天教师职责了。知识已不是所谓“七十二行”所能包容的,知识的发展更新日新月异,我们教师还力图让学生死记硬背地记住一些知识,如老一套的课堂教学模式“听讲——背诵——练习——教师讲解”,这将会是一位失败驾御工作者的先兆。引导学生学会寻求和获得知识的方式、方法,是基础教育的重点。

仅利用课本上有限的一点知识来培养学生,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自身要有渊博的知识,在引导学生学习中,更应集思广益,广开教学方法,以引导学生的学为主,那么如何去引导学生呢?教育的实施需要我们教师一定要有创新意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具备浓厚的教育意识,创设多姿多彩的教育情境,把大自然中的美、生活中的美、语言中的美、教材教法中的美化作阳光,变成雨露,深深地渗透到学生心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悟美、赏析美、体验美,进而创造出美,寓教于乐,寓乐于教。

二、师生在“教”和“学”中的地位是相辅相成的

“教”和“学”两者缺一不可,是辩证统一的。几千年的中华民族发展史都是师传授生的教学模式,教师的绝对地位,标准答案,已严重制约着教育工作者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教师和学生应在学习中处于平等地位,共同探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打破格式化的教育工作者。师生关系的平等、融洽,更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思维能力,掌握也是现代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

老师应用赏识与激励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动机,让孩子们带着愉悦的心情投入学习活动。课堂上老师会用亲切的微笑、赞许的目光、激励的手势表达自己对孩子们的期望。他们认为,学生要“敢犯错误,错误是学习的一部分”。所以,当学生出现错误时,不会简单地去纠正,更不会去批评,而是通过错误去发散、引导,往往获得意想不到而又喜出望外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方法让学生勇于尝试、敢于创新。当学生在学习上有了进步时,老师们创造出很多巧妙的方法去激励他们,如把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给学生积累点数、发放奖品等,让他们收获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进一步努力的积极性。

三、课堂氛围轻松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学习英语的起始阶段,教师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有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是摆在我们老师面前的首要任务。小学英语课本知识接近生活,情景性强。英语教师们必须集言语、表演、造型等艺术手段于一体,全方位地给学生施加影响,以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并带动学生积极地参与英语学习,使英语课充满阳光!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课前师生问候对融洽师生关系的润滑作用

每当上课铃响,我总是精神饱满、面带微笑地走进教室,并亲切地向学生问候:“How are you? Nice to meet you.”每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老师可微笑着竖起大拇指说:“Good job! Excellent!”:然后点头致谢:“Thank you very much.”反之,则摇摇头或摆摆手,并鼓励学生:“Try next time.”而不是直接指出学生的错误,让学生感到自卑,从而失去再次回答问题的勇气,小学生已形成一定的自尊心,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心理教育,应考虑到学生在今后学习中的发展。

2.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展各种活动能促进学生的学习。

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动手创作,把单调的语言个体转化为具有生动形象的艺术个体,边听边做,边说边做,在发展听力、训练口语、培养创造性运用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比如,在学水果、动物等名称时,让学生画一画,说一说,或边听边画;在学时间的表达时,让学生做一只钟的模型,边拨动时针、分针边练习句型;在学习家庭成员名称时,让学生做一做指偶,互相玩一玩,猜一猜……在这些活动中,会画会做的小朋友总是特别受到大家的关注,而其他孩子们从他们那儿既能学到如何用英语自由表达,又能欣赏优美的艺术品,得到了美的熏陶,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也正蕴含于这一次次的教学活动中。如,在一年级的教材《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中,就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表演,表演的形式由学生自己完成任务,学生为了得到认可或表扬,就会尽心尽力、发挥其想象力,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作者”与“童子”之间的对话,学生会自然而然的参与其中,不但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且情景交融,让知识变活,让学习不再那么死板,同时有利于学生记忆。在“学中玩”可以让学生乐学,“玩中学”可以让学生消除玩与学之间的对立心态,自然接受知识,将有所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掌握课文内容必将起事半功倍的效果。涉及到春、夏、秋、冬的大自然教材内容,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摩,去寻找,自己去发现问题,这样不但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观察能力、思维能力都具有极大的帮助和锻炼。

3.讲课应富有艺术性

教师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其标志之一即看其讲授的艺术,较高水准的讲授能够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厌学的原因分析,其中有教师方面的因素,如讲授语言枯燥无味,讲授方法千篇一律,只注重自己讲,而忽视学生听,长此以往,不但使本来就视语文学习为“苦”的学生产生不了兴趣,而且也会引起“乐之者”的厌学情绪,这是一个值得语文教育者引起注意的问题。那么,如何讲究讲授艺术,培养学习兴趣呢?现就语基短文这些“趣味贫乏”、“教学两难”的课型谈谈我的体会。

教师应该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在课堂讲授时注意讲授方法和语言的艺术性。例如:有一位画家画了一幅画,他自己觉得很不错。图上画的是小朋友们穿着夏装堆雪人,果树上结满了黄澄澄的梨,鸡在河里游泳,小草、野花与垂柳被风吹拂的方向不一致。若教师提问:“是不是这个画家画的很不错呢?你们在生活中看到的也是这样吗?”这时同学们肯定会众说纷纭,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老师继续发问:“有哪几处错了呢,那么,它究竟错在哪?”一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几个问题上来了,对“知其所以然”产生了兴趣,随后,让学生再对照有关规则进行交流、讨论,最后请一位学生口答上述问题。实验结果证明,通过“好奇——自学——交流——解答”这一活动过程,绝大部分学生不但对这一规则有了较深刻的印象,也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于会计教学方法的探索 篇7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进行会计学专业学习的第一门课程就是《基础会计》, 学生很好奇, 也有一定的信心去学习会计专业知识, 但是对于《基础会计》的学习, 入门有一定难度, 因此教师上好《基础会计》的第一次课尤为重要。由于学生没有赚钱和理财的经历, 绝大多数学生对企业运作和会计具体是做什么的一无所知, 再加之抽象会计专业术语不容易接受。如果第一次课就直入主题, 讲授会计的基本理论, 学生很难理解, 学生会产生畏惧的心理, 使其学习兴趣受到压制, 对学好会计的前景感到茫然。这样, 会计课程真的让我们学生“知难而退”了!

(一) 从会计的价值谈学习会计的重要性

近年来,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影响着人类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就会计学科而言, 上世纪80年代初, 会计学科不被看好;上世纪80年代末, 会计学科开始升温;上世纪90年代初, 会计学科成为热门。由此可以看出会计在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大到企业集团、跨国公司, 小到个体工商户、家庭都必须有会计人员的存在。因此, 会计具有其他行业所不能替代的价值。现在会计不只是记账、算账、报账, 更重要的是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 并能帮助企业进行税务筹划, 使企业利润最大化。

(二) 会计专业的发展前景

选择会计学专业, 从个人的发展空间来看, 会计就业率较高。通过对会计基本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 大家可以考取会计上岗证、会计初、中、高级职称证, 取得中国注册会计师资格等。现在企业的很多高管都是学习会计的, 会计职业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且收入也较高。

二、改进会计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与提高教学质量所采用的重要手段。会计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方法,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引入多种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为将来从事会计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 “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是通过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思考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使每个学生都在发表见解中得到锻炼,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授课过程中,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 精心设计讨论主题, 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 向学生提出带有启发性的问题, 并展开讨论。例如:在讲“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账户时, 讨论各账户内容的核算, 请同学举例说明, 让学生清楚资产的分类, 并引导学生核算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价值的损耗还需要设置“累计折旧和累计摊销”账户。这样在一个轻松交流的气氛中, 让学生都能主动地、踊跃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既突出了教学重点, 又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 “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启迪学生的心智, 激发学生的思维, 因此这一方法应贯穿教学的始终, 让学生展开联想, 将所学到的知识得到充分应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针对讲授内容以及学生所学过的内容, 进行设问,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设置疑难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 激活学生的思维, 激发其探求知识的好奇心。启发式教学的运用, 使课堂教学动静相生、起伏有致, 相互互动, 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

实践表明:有的学生能积极回答问题;有部分学生懒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还有部分学生对待问题满足于一知半解。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上述情况, 有目的地设“障”立“疑”, 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借用这些问题, 循序渐进地学习新知识巩固旧内容。例如:在讲到筹资时, 问企业资金的来源渠道, 学生会很快说出:有自已所拥有的, 有的是借入的。教师一定要肯定他们的回答, 让学生在思维的兴奋点上继续开动脑筋努力思考, 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更深一层的思考。自有的资金是投资者投入形成的权益性资金———所有者权益;借入资金形成债权性资金———债权人权益, 二者统称为权益, 从而更深一层次地理解“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权益”会计衡等式。这样, 教师不断地提出问题, 学生在不断的思考, 在回答问题中掌握所学的知识, 提高分析问题能力,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再者, 一节课结束前要注意正确归纳总结, 重要问题要给予科学阐释, 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系统化, 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整个教学过程, 在互动的课堂气氛中进行, 学生积极思考, 独立探索, 大胆发表见解, 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知识, 变为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 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的目的是用典型或简单的具体实例, 把复杂枯燥的理论通俗、生动、形象地讲授给学生, 并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进行详细分析, 通过对案例情节的分析增强学生的判断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培养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能力。如讲审计课和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课程都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方式进行教学。案例教学的实质是让学生进入案例事件中, 并对案例事件中每一个“角色”进行分析, 提出自已看法并设法解决它, 从中找出问题的根源。因而能弥补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的不足。因此案例教学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形式。同时, 案例教学能使学生学活理论知识, 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在案例讨论和分析中, 学生会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薄弱环节, 从而加以弥补。

(四)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

会计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由于现在学生在上大学之前没有实践经验和职业体验, 使得他们很容易对所学过的专业知识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因此教师在传授基本理论知识时应更加注重与会计实践工作相结合, 使学生既要会“听”、会“看”, 还要会“用”, 以此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例如:在讲解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时, 让学生一边观察实际会计凭证、账页, 一边学习会计凭证和账簿的种类与格式, 同时让学生填制原始凭证 (发票、支票等) 、编写记账凭证和登记会计账簿并进行结账。这样能加深学生对凭证和账簿的感性认识, 能使学生身临其境, 对所学习的知识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真正做到边讲边练, 讲练结合。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学有所用, 增强其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同时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三、实验室教学

实验室教学是实践性教学中较好的教学方式。实验室教学不同于会计理论教学。在模拟会计实验室中, 教师可根据所讲内容采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进行辅助教学。在实验室教学中,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会计工作的要求, 利用真实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 针对相关制造业主要经济业务核算内容, 把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会计处理, 采用实账实表的方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使之具体化、直观化。

例如, 在讲完财务会计后, 即可模拟实际公司的业务, 填制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登记记账、明细分类账→编制科目汇总表→登记总分类账→编制会计报表。这一系列的会计实训, 可安排30学时, 进行集中手工记账实践教学。通过学生在模拟教学场所中的模拟企业的会计部门, 分成不同的小组, 分别循环扮演会计部门中的不同角色, 按会计工作流程进行综合模拟训练, 这样可以大大缩短学生毕业后适应未来工作的时间, 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企业单位对就业者有工作经验的要求。

此外, 在学生已基本熟悉手工记账方式下会计核算的程序和内容后, 可再安排10学时的时间将会计手工模拟实训在计算机上操作 (即会计电算化) , 会计软件可以是临时模拟的, 让学生感到手工操作与会计电算的异同及会计电算化的先进性和准确性, 在较短的时间顺利完成实践教学任务。

再如, 通过《企业ERP沙盘模拟》综合实训, 在实训中, 把学生分组, 分别扮演企业不同管理角色, 进行实战对抗演练, 培养学生全局观念。该实训涉及公司战略制定、产品研发、设备投资改造、生产能力规划、物料需求计划、资金需求计划、市场与销售、财务经济指标分析、团队沟通与建设等多方面。企业结构和管理的操作全部展示在模拟沙盘上, 每个学生都能直接参与模拟的企业运作, 体验复杂、抽象的经营管理理论, 督促学生去发现机遇, 分析问题, 制定决策, 组织实施, 从而掌握管理技巧, 感悟管理真谛, 真正实现会用、管用、够用的培养原则。这种训练, 不但可以使学生全面掌握现代企业信息化管理方法, 而且可以让会计学专业学生跳出财务看财务的局限, 强调演练与实践, 从更深层次把握会计学与财务管理相通的内涵, 全面提高学生职业判断力、经营决策和财务分析与评价能力,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摘要:经济越发展, 会计越重要, 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越高。会计专业作为应用型的专业, 势必要求高校培养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群体合作能力和一定管理能力的高级会计“应用型”人才。高校应根据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对会计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实施讨论式、启发式、案例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应用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会计价值,教学方法,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微.《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索[J].教育理论研究, 2009 (1) .

[2]赵晓煜.改进会计教学方法、提高会计教学质量[J].今日科苑, 2009 (14) .

[3]张青玉.基础会计教学方法探讨[J].会计之友, 2009 (3) .

漫谈课文教学方法的探索 篇8

一、主题延伸法

课文教学并非是简单的意义上的讲解或翻译。每篇文章常常涉及到某个主题, 在随后的阐述中常常通过具体的事例来深化文章的主题。而主题的延伸也正是靠着某些具体的细节得以延伸。因此在课文教学时教师可通过实际的事例对主题加以渲染, 使学生明确课文的内涵。在学习《牛津初中英语》九年级上Unit 5 Tan Dun’s music时, 可利用段落中反复出现的词汇来延伸文章的主题。

全文的标题为Music without boundary, 其关键词也就是music。文章介绍了著名的作曲家Tan Dun.其何许人也?2008奥运会颁奖乐的作曲者。A world-famous composer.便一语点明。既然前面提到了composer, 那么在随后的几个段落中总是与music的词汇结下了不解之缘, 于是主题的延伸正是顺着该词汇的重复出现展开着。文章的主题在词汇music反复出现中得到较好的延伸, 掩卷沉思, 耳边仿佛依旧会听到那挥之不去而悠扬的乐曲,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找出这些词汇, 并将此串成一条主线, 以此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涵。

二、情景描述法

在一些课文中作者为了突出生动的效果性, 常常通过某些具体的动词对特定的情形进行描述, 从而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使当时的情景仿佛呈现于读者的眼前。在学习八年级上Unit 8 An earthquake的课文时, 这样的感受尤为深刻。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的形式将画面和声音加以配合, 使人能感受到其生动的场景描述。

At first, I felt a slight shake.作者首先从人的感觉着手, 用felt表明当时作者的感受。Then I heard a loud noise like thunder.接着用heard从听觉上进行描述, 并用修辞的手法like thunder像隆隆的雷声, 让人从心理上产生恐惧感。People screamed in fear.Outside, people were running in all directions.句中的screamed in fear细腻地刻画人们的恐惧之情, 给人以唯妙唯俏之感, 而running in all directions则把人们惊慌失措举动表露无疑。

在作者困于废墟之中时, 一些动词的运用仿佛使作者陷于无比的恐惧中。I felt nervous and my heart was beating fast.A moment of fear went through my mind.作者的内心充满了紧张之情, 心跳骤然加快, 一阵恐惧感袭上了心头, 这种心理的描绘生动地揭示了当时人的特定情感。I shouted for help, but no one came.I suddenly heard some noise above me.At last, I saw the bright daylight.我大声呼救, 但无人应答, 这是作者求生的本能。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喜出望外地听到上方的嘈杂声, 营救人员送来了生存的曙光, 使作者能重见天日, 从死亡线上重回人间。课文虽短但其景、其情却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将全文内容分为两部分, 地震时的场景, 地震后的情形, 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领悟作者是如何利用动词生动地描述人的心理感受的, 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从听到、看到、感觉到三个方面加以归纳, 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会有极大的帮助。

三、结构剖析法

不同题材的课文总是呈现出不同的纽带关系, 而这些纽带关系正是通过词汇或结构组成了语篇。从而呈现出词汇的照应关系、衔接关系、过渡关系、指代关系和互补关系。如果在教学中教师将课文中的这些关系作一系统的归纳, 会使得学生能依据这些关系更深刻地明确整体的文章是如何顺着词汇的种种关系起承转合的。在学习八年级上Unit 6 Birds in Zhalong一课时, 就能从中窥出其奥妙。

从文章的首段可以看出, 该段落在介绍Zhalong Nature Reserve这一地点时, 用两个it作为句子的主语, 这体现了与前面的名词相互照应。而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用a lot of tourists作为句子的主语, 在随后的两个句中分别用We作为主语, 三个We开头的主语与前面的a lot of tourists也遥相呼应, 较好地出现了词汇的指代关系, 如果转换成其他形式的人称代词, 就会破会整个段落的一致性。由此可见, 在教学时教师应将这些关系向学生做些介绍, 使学生能明辨英语文章中的行文特色, 从而能更深刻地体验到英语的行文的独特之处。在文章的第二段内容中作者用了几个衔接词汇来说明了句与句之间的连贯性, 通过整个段落的学习可以明了作者用了几个连词表达了上下句的衔接, while some go there only for short stay.句中的while表示了对比的关系, 该句中的some与前句中的some起到了词汇的复现关系, 其相辅相承突出了语言表达的一致性。so you can easily watch them there.该句用so表达因果关系, 进一步对前面的句子加以阐述, 阐明了为什么在白天观看的原因。第三句用and 40 per cent of them live in Zhalong作进一步的补充说明, 论述了Zhalong这一地区是当前鸟类生活的理想家园, 如果不加以保护, 鸟的种类便会面临濒临灭绝的境地。在该课文中全文用了词汇的互补充关系来作出了论述, 首段中的wildlife为上义词, 而在其后的段落中分别用rare birds, many birds, most birds, cranes, the birds, 其中的cranes又属于bird的下义词, 这些词汇在文章中以一条红线贯穿于全文之中, 起到了上下连贯, 同时也是全文的主题词汇。整个语篇以这些词汇为线索加以展开, 使全文的内容显得结构紧凑, 游刃有余。因此教师在实施课文教学时, 可以让学生通过这些词汇的搜寻, 明确整个语篇是以什么样的词汇贯穿于全文的, 这对提高学生分析课文的能力会有极大的帮助。

四、要点扩展法

在一些课文中作者常常会利用一些要点的形式对内容对作出进一步的阐述, 此时教师可将主要的要点列于黑板上, 让学生自己对照课文内容从不同的方面对其加以拓展, 并对阐述的内容作出归纳, 使学生能清楚地明确其欲表达的主旨。通过对这些要点的扩展, 让学生明确到不同色彩对人情感的影响。在具体进行扩展时阐明其道理, 并用动词或形容词对此加以具体的论述, 使学生不但明确色彩词的外延义, 更重要的是能够了解其内涵的意义。对于某些有关色彩词构成的习惯用语, 在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多媒体的形式加以补充, 使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色彩词的内涵。如:catch someone red-handed当场抓住;be shown the red card被解雇等。通过一些习语的介绍使学生不但了解色彩词的本义以及他们对人所产生的情感, 也能从中体会到某些色彩词的内涵意义。在利用要点扩展法时, 教师可要将某些具体的动词列于黑板上。如:represent, symbolize, remind等, 让学生借助这些动词完成句子。要点扩展法可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同时对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也会起到良好的沉浸作用。

通过上述几种方式的的阐述可以看出, 英语课文教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本文只是个人在教学实践中所运用的几种形式。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深入钻研教材, 根据不同类型的文章设计出不同类型课案, 就会使得课文教学形式丰富多彩。从而避免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须根据不同题材的课文精心设计教案, 让课文教学方法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模式。

参考文献

[1]主编林立.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 (初中英语)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

[2]主编王守仁.新编译林版《牛津英语》八上.《牛津大学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2013.

机械制图教学方法的探索 篇9

1 确定培养目标

教育部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紧贴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依靠行业, 加强产学研合作。大力推动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促进人才培养更加适应产业发展要求。”《机械制图》课程能力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具有一定的读图能力、绘图能力和设计能力的专门人才。培养这些能力主要通过足够的作业训练和机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 开发企业生产实际教学案例, 推动学生在真实职业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技术和技能。强化实践教学, 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切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教学理念的转变

2.1 保留传统精华致力教学创新

传统教学方式和先进的多媒体课件有机结合是提高《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效果的前提。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虽然可以解决传统教学方法中课堂信息量少的问题, 但是再富有创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也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方式的精华。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 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通过风趣的语言和画龙点睛的板书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对典型基础案例的手工绘图讲解方式是提高学生绘图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重要手段, 是其他任何教学方法都无法替代的。所以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先进的多媒体课件经典融合, 优势互补, 扬长避短, 探索更先进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效果。

2.2 实物教学模型与电子素材的有机结合

实物教学模型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但是传统的实物教学模型携带不便, 且模型数量有限, 结构特别复杂的模型又难以制作, 从而影响教学效果。随着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 生动、逼真, 省去携带麻烦的电子素材模型而广泛应用。电子素材可以从多方位、多角度展示立体图形, 扩展学生的感知空间, 深化学生的认知层次。但是用电子素材完全取代实物教学模型也是不合理的。比如实物模型在表达机件复杂内部结构时具有电子素材所所达不到的促手可摸的真实直观的效果。因此, 实物教学模型与电子素材合理搭配使用, 使学生更容易建立起空间概念, 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2.3 巧制模型, 形象直观

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是逐渐培养起来的, 在学生还没建立起完善的空间想象力之前, 可以借助简单的方法建立起空间概念, 即实物加工模型。让学生利用身边易于获得的材料像泡沫塑料、橡皮泥等加工出所需要的立体形状, 即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空间想像力。这样就可以变抽象为具体, 变单调枯燥的课堂为生动有趣。极大程度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还能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以后适应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2.4 课堂练习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机械制图》课程由于课时少、需要讲授的内容多等各方面原因导致课堂上老师不得已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再加上采用多媒体课件讲授的话, 讲授速度大大加快, 会使学生产生一种被赶着走的感觉, 反应稍微迟钝一下就会跟不上节奏。长期这样下去, 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这样的教学方式使老师和学生之间在课堂上也缺乏了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的时间, 从而使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反映给老师而得到及时的解决, 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为了改善这种状况, 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加强重难点的讲解。针对重难点的内容合理安排一些精心挑选的练习, 让学生能有独立思考, 慢慢消化的时间;也能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通过老师的指导迅速提高绘图技巧和绘图技能, 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5 技能训练要贯穿教学始终

制图技能的形成跟其他技能一样需要经过足量合理的练习。制图技巧的练培养要从开始就严格要求, 如运笔技巧、线型和尺寸、几何做图方法、圆弧光滑连接、图面布置、绘图速度、图面质量及是否整洁等, 从上面每一个细节上严格把关, 养成良好的绘图习惯。全面掌握绘图技能不是通过一两次练习就可以达到的, 必须要经过反复练习才能将绘图技巧逐渐形成绘图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分阶段、分层次, 由浅入深地安排在每次的作业中加以贯彻。要及时指出学生的错误和缺点, 肯定成绩, 自始至终严格要求才能形成过更的技能。

3 注重多样化教学模式的采取

3.1 设计好第一堂课, 激发学生兴趣

能否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效果。所以第一堂课的主要目的就是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我们要勇于摈弃传统的第一堂课介绍课程的性质和目的、教学要求、教学重点等让学生感觉比较枯燥乏味的内容。可以直接采用一个具体的生产实际教学案例, 让学生在简单了解一些基本概念之后直接体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过程, 教师在旁边给予指导和及时的评价和总结,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并起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

3.2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采用互动式教学, 设疑解惑,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 综合运用引导式、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式,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获得答案, 老师将学生不同的答案进行抽象和升华从而总结出新的概念和知识。通过这样反复互动问答, 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这样就在课堂上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师生互动的学习气氛, 极大的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摘要:《机械制图》主要是培养具有一定的读图能力、绘图能力和设计能力的专门人才。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现有的教学模式均存在一定的优势和不足。为提高《机械制图》的教学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 注重多样化教学模式的采取。

关键词:机械制图,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严亚萍.《机械制图教学中应做到四个“注重”》[J].新课程研究, 2013 (01) .

[2]张日华.《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学生心理探究》[J].职业, 2012 (01) .

英语教学方法的探索 篇10

发音是关键, 准确清晰的发音, 是提高英语学习效率的关键。词汇的记忆重在快速和重复, 也在于平时的留心和大量的阅读上。我想告诉同学们的是用朗文词典来学习新词, 朗文词典的编排是用最简单的1500个单词来解释近10万条词汇, 在读朗文词典英文释义的过程中, 你不仅可以增强自己的解释能力, 同时对于口语水平的提高也很有帮助, 更为重要的是, 你会渐渐注意到思维方式的异同来。如果可能的话, 每天适度朗读朗文词典的相关的词条, 对于提高英语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句子是英语语法的主要载体, 大量地背诵有代表性的句式, 是提高英语写作和提高表达能力的主要而简洁的手段。背句子主要在于背诵句式和培养语感。背课文是又一重要的学习手段。背诵是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初高中时代我们大量地背诵一些经典的课文, 但一入大学, 由于精读课文长度的加大, 学生觉得大量的背诵已不可能, 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也认为背诵作用不是很突出, 往往忽略对背诵的重视。可以适当地选取有关的经典的段落给予学生, 让其模仿。背诵完以后的默写是学生进一步修正自己错误的好方法, 可以有效地提高英语的学习效果。实践证明尤其对于句式错误的纠正也是很有效果的。

听力是学生最难突破的难点。实际上, 提高听力也是有方法的。我在教学实践中, 首先采用听小对话、听写的方式, 从短到长, 不断地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一个多学期的训练, 学生的英语听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生在听力考试中克服了各种恐惧心理, 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更为重要的是, 学生在进行听写训练时, 发现了许多平时没有注意到的英语学习的细节。从写作, 到发音, 到阅读等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为克服学生在听力考试时的走神现象, 我采用适当加大听力训练量的方法, 通过长期的训练和随着学生对于听力的挑战的信心的建立, 学生在学习时更加自觉和主动。

口语的学习首先需要的是勇气。我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组织英语角, 并每人准备一个小本, 将他们在英语交流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并负责答疑, 英语角进行到中间的时候, 给予总结, 并将同学中好的表达进行汇总, 给出各种较为好的表达, 让学生在剩下的时间里进行模仿。一学期下来, 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英语角每个星期举行一次, 每次都分小组, 并让每个小组总结出本组好的表达和大家共享。英语能力的提高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的自信。口语的学习从一定意义上讲, 是自己的自信心是否能战胜面子的问题, 面子是要的, 但不能表现在英语学习上。

针对阅读和写作, 首先要求学生掌握英美人士的思维和行文方式。明确提出英文“八股”的说法, 并要求学生每周交一篇“八股文”, 并将其记入学生的平时成绩。每两周对作文进行集中的讲解, 指出其中的不足, 要求其修改后上交, 并套用英语的“八股”对阅读文章进行讲解, 并适时让学生对所学课文进行缩写, 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句式的多变, 已成为现代英语考试的主要考核要点, 我要求学生掌握多种表达方法, 并且在考试时尽量采用自己认为最特别的句式结构, 写出有自己行文特色的文章来。就阅读能力的培养而言, 让学生尽量接触难句, 并提醒学生尽量以掌握作者的思路为主, 不要陷入无止境的句法分析之中, 考试就是考试, 把具体的分析留到平时的训练中去做。让学生逐渐培养出一遍看懂文章的能力, 以从容应对当前各种严峻的英语考试。

翻译实际上就是两种思维的相互转化的过程。定期和不定期的课堂提问的翻译方式使得学生在理解英文行文的句法结构的同时, 更激发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好的译文, 必须忠实原文的意思和风格, 同时又读起来流畅。要将直译和意译有机地结合起来, 能直译的地方尽量直译, 不能直译的地方就采用意译。翻译是语言学习的高级阶段, 同时又是学生英语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过程。对照翻译的方法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很多的书上都有汉英的对照, 可以让学生对照着翻译, 实践证明, 这样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长期坚持下去, 对于思维差异的掌握是很有好处的。

摘要:英语教学的实践就是让学生理解正确使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过程, 在于传授给学生一种心得方法, 使得教师与学生互动, 产生非常显著的教学效果。

《通分》教学的探索 篇11

一、过程描述

教师在进行完同分母分数,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的教学之后,在出示的练习中出示了2/5和1/4的比较大小,引起了认知冲突 ,老师引导同学们用不同的学习策略解决比较两个分数大小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策略。

生1:画图比较法。

生2:化成小数比较大小。

生3: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比较大小。

生4: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比较大小。

师:为什么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再比较大小呢?怎样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呢?

生5:因为可以转化成单位“1”相同的分数。

生6: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

师: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师:请给下列几组数进行通分:5/6 和 7/8 3/7 和 2/9 4/9和 7/18。

生7:5/6=5×8/6×8=40/48 7/8=7×8/8×6=42/48。

生8:5/6=5×4/6×4=20/24 7/8=7×3/8×3=21/24。

生9:3/7=3×9/7×9=27/63 2/9=2×7/9×3=14/63。

生10:4/9=4×2/9×2=8/18 7/18=7×1/18×1=7/18。

师:用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进行通分会更简单。

师:急于出示难度比较大一些的通分问题。

……

研讨时听课领导老师针对这几节课总结了以下优缺点:

优点:1.选材特别好。 2.讲课过程中合作交流讨论效果不错。3.注重了合作能力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培养,倾听发言能力的培养。

缺点:1.小组合作只说结果是不够的,交流出为什么不一样,哪个更完美,小组成员要补充。2.程序“老式化”要避开一问一答式,教师要起到导的作用,讲答式要改进。

二、我的思考

(一)對于教学环节

1.相信学生——变“告诉”为“引导”。

在本学期中我参加了几次这样的教研活动,在听课的过程中,我能感受到授课教师在尽量的想用新的理念进行教学,但是总是不知不觉犯着穿新鞋走老路的毛病,在通分这一课中教师在关键的环节中让同学自己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这种意识很好,但是偏偏在引出通分这一概念时却显的迫不及待,自己全盘脱出。其实在这个环节中我认为教师可以引导同学观察这几种方法,比较哪种方法更实用,在这个基础上再观察发现转化成分数的特点是什么。从而概括出什么是通分就比较水到渠成了。我们经常说到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会更能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也许就是这样的道理吧。

2.基础练习——挖掘简单背后的教学价值。

在本节课练习的环节中教师尊重教材,出示了书中三组比较有特点的分数进行通分,当教师展示学生的解答过程后,直言不讳的自己再一次总结了这道练习所要给出的结论:“通分时用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比较简单”,授课教师剥夺了学生发现问题的机会,缺少了对学生归纳概括能力的培养的意识,显然是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作为每一位教师要真正的读懂教材,理解教材想让我们通过提供的素材要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以及数学素养,要立体的理解教材,而不是平铺直叙。一种意识决定一种教学方法,一位教师会影响一批学生的数学能力的培养,深入挖掘基础练习背后隐性的数学价值并以此为契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才是每一节课中的重中之重。不要只认为难的问题才会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其实一些简单问题的背后存在的思维含量更加有数学价值。

(二)对于教学评价

1.选材特别好——什么样的选材是不好的。

教学评价毋庸置疑对于一线的教师其价值是多方面的:可以检验教学效果、发现教学问题、积累反馈信息、明确教学方向等等。可是这样的评价无论如何也看不出对于任课教师有好什么教学指导价值,无论是何等级别的公开课,我认为目的都是教师在进行教育课程改革的积极探索的一种方式。其核心不言而喻是如何以学生为主体帮助学生解决如何学和学什么的问题。编入教材的内容都有各自存在的价值,任何一节课都可以作为教学素材来进行教育教学的研究,带着有色眼镜看问题难免会偏离教育教学研究的目的,作为教育教学的指导者请多一些深思熟虑,少一些信口开河。

2.合二为一 ——对于传统教学方式既要改进也要融合。

电位教学的探索 篇12

一、课件设计

(1) 比喻引入。以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为第一问, 基本上大家都知道这个答案, 引起学生的兴趣。再问这个高是比谁高的, 引出海平面和海拔这两个概念, 再举例子:一面高度是2米的红旗插在珠穆朗玛峰上, 问它顶部的海拔是多少?高度是多少?让学生自己总结海拔和高度这两个概念的区别, 让学生明白海拔是与海平面 (参考点或叫零高度) 相比的, 而高度是两点间的海拔差。至此引入电位与电压的关系。

(2) 提问电压。提问电压的定义、字母符号和单位, 以便与电位进行对比。电压:将单位电荷从A点移动到B点所做的功叫这两点的电压。符号:Uan, 单位:伏 (v) 。

(3) 电位的概念。从定义、字母符号、单位给予, 与电压进行对比。零电位:电位为零的点。 (可任意选择) 电位:电路中任一点与零电位点之间的电压, 就称为该点的电位, 符号:v, 单位:伏 (v) 。

(4) 电位与电压的关系。重点区别两者间的相同点与不同处。用图说明问题, 分析后得出结论。特别是零电位, 对它的特点进行总结。

如图1所示, 以O点为参考点时, 则a与b点的电位分别为:Va=Ua o, Vb=Ub o, Ua o表示电场力把单位正电荷从a点移到o点所做的功, 在数值上等于电场力把单位正电荷从a点移到b点所做的功, 加上从b点移到o点所做的功, 即:Uao=Uab+Ubo, Ua b=Ua o-Ub o, 即Ua b=Va-Vb。结论:电路中任意两点间的电压就等于两点间的电位之差, 所以电压又称电位差。特别强调注意:电路中各点的电位值与参考点的选择有关, 当所选的参考点变动时, 各点的电位值将随之变动;参考点一经选定, 在电路分析和计算过程中, 不能随意更改;在电路中不指定参考点而谈论各点的电位值是没有意义的;习惯上认为参考点自身的电位为零, 即φO=0, 所以参考点也叫零电位点;在电子线路中一般选择元件的汇集处, 而且常常是电源的一个极作为参考点;在工程技术中则选择大地、机壳等作为参考点。

(5) 电位的计算。通过例题分析, 讲解计算的步骤及方法。例题:如图2, 已知E=16V, R1=4Ω, R2=3Ω, R3=1Ω, R4=5Ω, 求各点电位及电压Uab和电压Uaf。

解: (1) 分析电路, R4中无电流通过 (没有构成通路) , d点与f点电压Udf=0。电路由E-R1-R2-R3-D可看成无分支电路, 电流方向如图中所示, 则根据全电路欧姆定律有:I=E/ (R1+R2+R3) =16/ (4+3+1) =2A。 (2) 图中已标出C点为参考点, 则Vc=0。 (3) 求各电阻上的电压:U1=IR1=2×4=8V, U2=IR2=2×3=6V, U3=IR3=2×1=2V, U4=IR4=0×5=0V。 (4) 求各点电位:Vb=Ub c+V0=6+0=6V, Va=Ua b+Vb=Ua b+Ub c=8+6=14V, Vd=Vf=Ud c+v0=-2+0=-2V。 (5) 求电压。Ua b=Va-Vb=14-6=8V, Ua f=Ua d=Va-Vd=14- (-2) =16V, 总结做题步骤: (1) 分析电路, (2) 零电位的选择, (3) 分析计算方法。参考点选好以后, 要计算某点的电位, 可从这点出发, 经电路中任意路径到参考点 (零电位点) , 将这条路径上的各段电压, 按照从该点指向参考点的方向, 依次相加 (与电流同向时为正, 与电流反向时为负) 。在此, 还可以用逛商场为例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参考点好比进入商场时的楼层, 可以是一楼或几楼, 也可以是地下几层, 从此出发看到电源就是坐电梯 (从负到正是直上, 从正到负是直下) , 看到电阻就是走楼梯 (与电流同向是下楼梯, 与电流方向是上楼梯) 使电位与电压的关系更形象。

(6) 课堂练习。当堂练习, 通过演示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二、实施总结

上一篇:美丽天津论文下一篇:迭代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