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实践探索

2024-07-26

有效实践探索(精选12篇)

有效实践探索 篇1

在教育质量诉求日益强劲的今天, 有效教学已经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 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 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效率, 主要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 学生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率的唯一指标。当前,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普及, 网络具备将学生与他们过去不可能获得的大量资源相联系的潜力。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学观念, 掌握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有效性的理念、策略和技巧, 充分利用新技术,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从而真正发挥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效率, 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笔者拟结合政治生活第八课《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的教学实践, 谈谈有关如何实施有效教学的一些粗浅认识和体会。

一、趣味导入, 引发思考, 激发兴趣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效率, 而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 趣味导入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 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在本课导入时, 笔者设计了一个学生意想不到的问题:什么是朋友, 什么是敌人? 课堂上能明显感觉到学生先是很吃惊, 进而窃窃私语, 最后慷慨陈词。接着笔者抛出第二个问题:有没有永恒的朋友? 有没有永恒的敌人? 这时学生分成了几派, 在课堂上争论。在学生争论时笔者引用二战时期英国名相丘吉尔关于国际关系的一句名言:“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 也没有永远的敌人, 只有永远的利益。”引导学生思考丘吉尔所说的朋友和敌人与我们刚才讨论的是否一样? 如果不一样, 那又是什么?他说的利益是什么?这种趣味化导入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调动了学生思维的能动性。

二、创设情境, 精心设置问题,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

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率的唯一指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有所进步和发展, 关键是主动思考、主动学习, 成为课堂的主体。而学生能否主动思考的关键是所创设的情境、引用的材料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 笔者精心挑选当今国际关系的一些热点问题, 并结合多媒体技术使材料图文并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在精心创设的情境中巧设问题, 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围绕“2014年3月16日克里米亚公投问题, 各国不同的态度”的视频和图片材料, 让学生讨论探究以下几个问题:“1.什么是国际关系? 2.国际关系的内容和形式有哪些? 3.决定国家之间关系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4.俄罗斯与美国在克里米亚公投问题上的不同态度反映了两国关系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学生在精心创设的情境中显示出较强的好奇心和兴趣。

三、精心组织课堂探究合作活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 自主、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被大力提倡, 这是学生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 小组探究合作学习更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标志之一。合作学习的创始者之一斯拉温认为: 合作学习重视团体合作, 可以改变青少年文化标准, 使学习优异的学生更易被他人接受。合作学习能让不同背景的学生互相帮助、包容和接纳, 实现共同发展, 促进学生交往交流技能、学习技能的发展, 树立民主态度。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组织好课堂探究合作活动是关键。在教学中, 笔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事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 每组6人。小组成员的安排尽量使他们互相积极配合、共同提高;每个小组民主推选出一名组长, 负责组织本小组课前预习、材料查找、小组分工、课堂讨论和成果汇总等活动。小组活动由全体成员共同完成, 既分工又合作, 每个人的意见和观点都能充分地表达和尊重。在讨论过程中, 笔者深入各组了解互动情况, 把握学习进度和讨论重点, 以及需要进一步引导理解或说明的问题。学生在交流合作中解决了问题、锻炼了能力、提高了素质。小组探究合作讨论的一个更高要求是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并积极地解决问题。这是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的典型表现。笔者从“选择你最熟悉的一个事例, 对影响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作出自己的解释”这个问题出发, 让学生结合课前小组准备的材料, 积极联系实际, 列举“中俄联合军演”、“G20峰会”、“中日关系”等国际社会的热点问题, 并主动结合本课知识分析、认识这些问题的实质。

四、组织好小组探究合作活动成果在课堂上交流、讨论

探究合作活动成果的交流、讨论提供给学生一种社会性环境, 让他们获得公开机会谈论和展示自己的想法, 加强学生的参与和合作, 促进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同时, 教师可以借此发现学生在想什么, 他们怎样组织正在学习的观点和信息, 还可以通过这一环境帮助学生分析他们的思维过程, 学习重要的交际能力, 如清楚地表达观点;聆听他人发言;以适当的方式回应别人;以及提出好的问题等。课堂交流、讨论以小组为单位, 要求各小组整合小组成员的观点, 形成小组意见, 并推选出代表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讨论。在学生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评价, 调动学生讨论不同观点的积极性, 如果学生的观点有较大的偏差, 就要适时进行引导。

五、做好总结、归纳和提升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在成功地组织好前面环节后, 应该及时对学生探究讨论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和提升, 并结合适当的练习检测学生理解和掌握的情况。笔者在明确了“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这个核心知识后, 归纳了本课的知识结构, 并结合“日韩两国曾密切合作, 联合举办了世界杯足球赛;近来又因为“独岛”领土之争, 两国关系趋于紧张, 这说明了什么”这个问题复习、巩固本课的教学重点知识。

有效教学的直接效应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 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轻松、愉快的感觉。

参考文献

[1][美]理查德·I·阿兰兹著.丛立新等译.学会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张璐.略论有效教学的标准.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0, 11.

[3]肖成全等编著.有效教学.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4]刘永胜著.教育造就成功人生.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有效实践探索 篇2

作者:佚名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9-3-30 20:35:51 发布人:李健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编者按:目前,现代学校正经历着一个从学校管理到学校经营、再到品牌经营的过程。较之从前静态的教育管理,今天的学校经营以开放的态度对待教育教学质量的管理,更注重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更注重教育教学的效益。它不仅要考虑学校内部管理,还要考虑学校的形象塑造、社会声誉以及与社会的沟通等等。而经营学校最关键的是经营品牌,品牌是学校的生命和核心。相信,即墨二十八中“和谐教育”品牌会给我们深刻启示!

学校品牌经营的有效探索与实践

——山东省即墨二十八中打造“和谐教育”品牌纪实

山东省即墨二十八中,从1967年“戴初中帽”的坊子街小学,到今天山东半岛上一所现代化的名校,在40年的历史时空中,已经创造了为其他学校所不具备的独特品质与鲜明的风格追求——和谐教育。

2005年,全国素质教育座谈会在青岛召开,作为全国学雷锋先进集体、中央教科所实验学校,即墨二十八中是向周济部长直接汇报的唯一一所农村基层学校,并得到了周济部长的充分肯定;2007年10月7日是学校40年校庆,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彭珮云闻讯欣然为学校题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育德才兼备人才。

即墨二十八中校长李志刚将这些殊荣都归于“和谐教育”。“和谐”是人们追求的“天人合一”境界,包含人与外部环境、人际之间,以及人心的和谐。哲学上,和谐是真善美的统一。即墨二十八中用“用爱心和智慧开启未来”的真善美统一的教育境界诠释了“和谐教育”。这作为二十八中人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信念与追求,体现在教学、德育、管理、文化等多方面,而德育的核心“雷锋精神”,以及教学中的“和谐互助”教学策略则突出体现了和谐思想。

“雷锋精神”届届相传

春节,大家欢聚一堂,准备一同享受节日的盛宴。此刻,孟艳首先想到的是为王奶奶送去一碗饺子。王奶奶和孟艳并非亲祖孙,而是孟艳一直悉心照料的孤寡老人。“爱”将这没有任何血缘的“祖孙俩”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已经数不清,孟艳陪伴老人度过了多少个美好的日子,这让暮年孤独的老人感受到了儿孙相伴的幸福。每每,孟艳轻轻地掰开一瓣糖,放到奶奶嘴里时,老人便立刻微笑起来。那种笑,甜美而满足,似乎一下子溶解了老人这一生的苦与痛……

孟艳是即墨二十八中的一名普通学生。在即墨二十八中,像孟艳的这样人和事并不少。自20世纪80年代起,“小雷锋们”的事迹就享誉了整个即墨大地。1985年,江海天小组包干照顾庄头村一位五保老人,1987年升入初三时,移交给了荆燕小组,荆燕小组升入初三以后,初一的韩萍小组又接了班。五年来学生换了三届,但那位五保老人始终得到了很好的照顾。这件事被村里人传为“孤寡老人孙女多”的佳话。

这些故事和细节,为即墨二十八中平添了一种理想主义的气质和风骨,牵动着师生的生命与成长。届届相传的“雷锋精神”沉淀在校园里,形成了学校数十年的精神谱系。

昨天:在历史演进中塑造“雷锋精神”品牌

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市场经济的影响,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潮的盛行,雷锋的名字与我们渐行渐远。有人置疑,有人嘲笑,然而,无论我们经历多少变化,“雷锋精神”都应超越时空,成为我们代代相传的文化经典。

30年来,即墨二十八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个理念。20世纪80年代初,二十八中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组织学雷锋活动。学校把每年三月定为“学习雷锋活动月”,举行雷锋事迹报告会、专题演讲会,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自1985年到1990年,短短几年,学校组织了373个学雷锋小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公共场所、烈军属、五保户家做好事。至今,团委书记王友森——即墨二十八中87届校友,回忆起自己学生时代的“学雷锋一条街”,仍激动不已。

90年代,二十八中的雷锋精神逐渐凸显了自己鲜明的特色:照顾孤寡老人,献爱心。这时,已经由80年代响应号召、被动地学雷锋,转向了主动地学雷锋。据1992年统计,即墨二十八中收到来自社会各届的表扬信700多封、感谢礼品400多份。至今,学校艺术长廊里仍保存着一张发黄变旧的黑白照:四个女孩搀扶着一位老人。照片的背后有着一个感人的故事:5届学生11年接力式照顾庄头孤寡老人孙奶奶,直至老人去世。这在即墨大地广为流传。采访中,政教主任毛宗爱自豪地告诉记者,1993年,学校就被中宣部、国务院办公厅、解放军总政、团中央联合命名为“全国学雷锋活动先进集体”。

当历史的年轮步入新世纪,学校仍不断探索学习雷锋的新路径。2004年,继任校长李志刚将雷锋精神提升为校魂,不但继续组织雷锋小组活动、“团队一条街”服务、“手拉手”等丰富的活动,更赋予了雷锋精神以新的思想内涵。在师生中开展了“雷锋精神是什么”的大讨论:经济富裕了还要不要勤俭节约?学习上如何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工作中如何学习雷锋的“螺丝钉精神”,干一行爱一行……将雷锋精神与师生的生活、学习结合起来,与社区服务活动和创建示范岗结合起来。

对20世纪中国乃至世界教育都产生深远影响的教育家杜威有一个著名论断:任何教育思想的产生都应与当时的时代和社会精神相一致,并体现时代和社会精神。40年来,二十八中人雷锋精神的运行轨迹不正契合了这样的时代要求?正因为如此,“雷锋精神”才成为了即墨二十八中独特的品牌。

今天:“雷锋精神”常学常新

“看到孩子们如此执着的学雷锋,能在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当家长的内心无比高兴,这对于培养孩子学会奉献和感恩非常有益,比家长在家口头说较强百倍。”这是大多数家长共同的心声。的确,双休日、节假日,整个即墨市的所有敬老院、社区等公共场所都有二十八中学雷锋小组在活动,或义务劳动,或助人为乐,或宣传文明新风,或文艺汇演,或综合实践活动……学雷锋常学常新已根植于二十八中学生每个学生心中。

每逢寒暑假,墨城人民在十字路口总会看到值勤的二十八中学生身影,作为全市第一支“中学生交警队”,多年来他们一直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

2005年7月,学校小交警代表青岛市进京接受了曹钢川上将的接见,学校被评为“全国少年军(警)校示范校”。

不久前,初二(3)班王琳洁、唐钰同学共同向即墨市城建部门递交了一份《关于开通即墨二十八中校东公路的建议》。这份建议书中,对造成学校周边交通压力过大所作的原因分析时,两名学生列举了很多数据,这第一手的资料都是学生在多方了解、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获得的,其合理性、可行性很快得到有关部门的充分重视。

对突出的现实、民生问题的洞察与关注,是当前即墨二十八中雷锋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中新的表征。对此,校长李志刚感慨万分:孩子们的行动蕴含着顽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精神面貌,这正是即墨二十八中希望培养出的人啊!

“二十八中学生的雷锋精神,不仅对孩子是一种教育,而且对我们成年人麻木的心灵也是一种刺激”。一位市委领导在给李志刚的电话中这样讲到。为何二十八中的雷锋精神会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奥秘何在?

雷锋精神要让学生易于接受,必须要有独到的理念和做法。为此,二十八中倡导,初中三年,应该在学生心中埋下雷锋精神的种子。对此,分管德育的副校长吴越告诉记者,雷锋精神的载体是活动,活动要做到“课程化、系列化”,让它成为一种“不知不觉的教育”。

在设计教育的过程中,学校结合《各年级教学要点》制定了学雷锋三年和谐推进计划,初一让学生了解雷锋生平事迹及美德——使学生知雷锋、学雷锋,举行雷锋歌咏比赛;初二要求领悟雷锋精神的内涵和实质,把关心别人,宽容别人的优良品质与创建文明校园、做文明学生有机地结合起来,举行弘扬雷锋精神演讲会;初三让学生洞察雷锋的人生价值观,走雷锋成长的道路。以雷锋为榜样,学习雷锋的钉子精神,刻苦钻研科学文化知识。举行“像雷锋那样做人、成才”征文。雷锋精神年年都有新要求,年年都有新主题,常学常新。

现在,学校把40年来在学雷锋活动中涌现的亮点、感人事迹、独特做法,进行了梳理,编纂成《杏坛清韵》德育卷一“学雷锋读本”作为校本课程。《杏坛清韵》作为校本文化资源的精华,是师生的精神家园。她浓缩了二十八中雷锋精神的过去,她留住了前人的身影,让原本发黄、变旧的历史灵动起来,成为今天流淌着的鲜活的文化。

文化是一所学校独特的东西。当学生们走出校园以后,留在他们记忆中最深刻甚或影响他们一辈子的,不是哪一门具体学科,而是经过几年校园生活所逐渐形成的一种价值认同、行为习惯,学习态度和生活能力,这是学校孜孜以求的品质。从二十八中走出去的学子,每每回到母校,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来到雷锋像前,驻步沉思。对于他们来说,雷锋精神是在人生关键时期形成的记忆,就像一幢高楼的基石,一粒种子萌发时的雨水和泥土,成为照亮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光源。

点评:曾几何时,学雷锋成了“过场戏”,没有多少人真正沉下心来思考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一个没有英雄的名族,是一个悲哀的民族;然而一个有英雄却不知尊重的民族,则是一个可怜的民族。雷锋精神蕴含的助人为乐、艰苦朴素、钉子精神……应超越时空,成为我们世世代代永恒的理想和追求。40年来,即墨二十八中一直坚守雷锋精神,并在传承中不断创新,难能可贵!

“和谐互助策略”实施有效教学

笔者于今年4月23日在即墨二十八中听了一堂独特的数学课,刚上课,一名学生就走上讲台,拿着教材,大大方方,一板一眼,向同学们讲述本次课的主要内容——平行线与相交线的定义,及其相关定理。而老师则在旁边频频点头。在课堂上,老师总共说了不到10分钟,而学生们学得热火朝天,同桌之间有讲的、有听的、有练的……,课后测试成绩却出人意料得好。一节别的老师费尽口舌才能讲完的内容,在她的寥寥数语中却高效地完成了,不能不让人惊讶。

该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孙甲诚介绍,这位老师使用的是“和谐互助”策略,这是二十八中在和谐教育探索中,将夸美纽斯的集体教学进行了科学的细化和转型。

创新源于将“问题”当“课题”

“传统教学中,都是老师满堂灌,可是一道题目讲了很多遍,还有学生不会。”数学教师时红霞对记者讲述她曾经的困惑。“怎样找到一套科学合理的方法,实施有效教学”一度激起了这位年轻老师探索的心。根据长时间的摸索,她想:一道题,如果全班有20个学生学会的话,那么能不能让那20个学生再把另外的20个学生学生教会?

抱着这样一个朴素的想法,2005年的9月,她便开始尝试了。谁知道,当时她接手的一个班,位于全年级20个班中倒数第一,可一学期以后,竟考到了全年级第六名。这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局部“试点”的成功,吸引了其他老师前来学习、交流。于是,这种教学方法慢慢推广开来。

随着影响的进一步扩大,校长李志刚对此也高度关注起来,这位从一线教师慢慢成长起来的“实干型”校长,身上不仅有着改革者的果敢、雷厉风行,且有着教育人的谨慎与执着。他深知教育创新与行动所需要的是一种穿越历史、通达未来的审慎的智慧。于是,他专门去青岛大学请教授对这个教学方法进行了可行性论证。而教授、专家的肯定则让二十八中教学改革的步伐走得更加稳健。

今天,二十八中在不断探索中,已经将时红霞老师质朴的教学愿景与方法进行了完善、升华,根据“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三种不同课型总结出了“五步十环节”的教学方法(见链接材料)。

“和谐互助”策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现在,二十八中的教师从开学第一天起,就着手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通过半学期的观察、交流,把他们划分为四大类: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然后,把全班学生按照优秀—一般,良好—较差的座位调好,两个人中有一个成绩好点的,作为师傅;成绩差点的,就是徒弟。师徒搭配是实施“和谐互助”教学策略的前提。

而在实施“和谐互助”教学时,完全颠覆了传统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在传授新课时,学生分别进入“交流预习”、“互助探究”、“分层提高”、“总结归纳”、“巩固提高”五个步骤。这样的课堂模式,创造性地将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分层次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课堂上再也不见了教师满堂灌、口若悬河、唱独角戏的现象。课堂完全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们在“交流预习”、“互助探究”、“分层提高”等过程中,如果“徒弟”遇到不会的题目,“师傅”就负责把“徒弟”教会,如果“师傅”也不会,先向其他“师傅”请教,再教会自己的“徒弟”,如果“师傅”都不会,最后由老师讲解。这一种转变,使后进生感到自己不再是“被遗忘的角落”,慢慢自信起来,逐渐由“边缘地带”转向了中心位置。从而,促使全体学生都有所提高。

另外,一节课被划分为“五步十环节”,每个步骤,学生都有明确的目标,任务越小,目标越明确,学生就越容易做。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五个步骤,就如同要在短短四五十分钟里翻越一座又一座小山,这让学生们始终保持亢奋状态,课堂也因此变得紧张而活泼,学生不再无精打采,昏昏欲睡;相反,他们注意力集中、精神饱满,争着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知识的获取由被动变为主动。

学生主体地位的恢复,呼唤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英国教育家威廉·亚瑟说“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较好的教师是讲解,优秀的教师是示范,伟大的教师是启发。”在“和谐互助”教学中,教师由传授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转变。教师不再单纯地“传道授业解惑”,而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不仅要学会做题,而且是会分析题,把题和更多的相类似的题、知识点联系起来。

“和谐互助”教学策略推动“师徒”和谐进步

初一(14)班的王子鸣,在期中考试中,数学满分120分他考了113分,连他妈妈不敢相信,因为王子鸣上学期数学成绩一直七、八十分。情急之下,妈妈竟给数学老师打电话询问此事。

采访中,数学老师辛化爱很有感触地谈起了这件事。辛老师将学生的进步归功于“和谐互助”教学策略。她认为,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结合在一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谓“功夫在课外”,课外,学生很好地预习,锻炼了自学能力,课堂上老师只需适当点拨、延伸,学生很快就领会。

另外,江朝霞老师也给记者讲述了一件事。她说,在证明“三角型内角和是180°”时,往届学生最多有三种方法,而这届学生通过预习,竟学会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结果那节课学生们一共探讨出了六种方法,并且有几种方法是她从教十多年来从未遇到的。对此,她赞叹不已。

学生的创造性竟激发了老师的灵感!“和谐互助”教学策略让师生在共同体验、探究中,充满愉悦,充满活力,思维不断被丰富、被提升,实现了生命与生命的交流。这不也正是素质教育的体现吗?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极高品质的教育,它直达人的内心深处,变成人的内在素质,而这种内在素质又将不断凝聚和激发人的潜能,最终变成无穷的创造力。

此外,“和谐互助”教学实现了师徒的共荣共进。师傅常常为了很好地给徒弟讲解,首先自己钻研教材,而在给徒弟的讲解中,师傅又一次“温故而知新”,这种“兵教兵”、“兵练兵”,最终实现了“兵”与“兵”的双赢。而每每看到自己的徒弟进步了,小师傅也会感到自豪。

初一级部主任周娟认为,“和谐互助”的教学还增强了学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她说,师徒在互帮互助中,内心轻松、愉悦,很容易找到成就感、归属感。在时间的推移中,学生其它方面的能力也会提升。她举例,现在很多“师傅”周末经常给“徒弟”的家长打电话,汇报“徒弟”的学习情况,要家长督促孩子做好预习。师徒结对的学习范围已经超出课堂,扩大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学生的多种能力都发生了质的飞跃。

事实上,也正因为“和谐互助”教学策略的实施,才迎来二十八中今天的教育新格局。教育教学成绩始终名列全市初中榜首,各种竞赛获奖人数也始终占全市人数2/3,升入高中段学生历年100%,连续十六年中考创全市最优,优秀率、合格率均名列全市前列。学校以占全市毕业生总数1/17的人数,创造了尖子生占全市50%以上、重点生人数占全市1/10以上的佳绩。全市考入北大和清华学生中,该校毕业的学生占三分之二以上。学校先后获得即墨市教学示范校、首批青岛市教育教学十面红旗单位、青岛市教学示范校、中央教科所“十五”教学科研先进实验学校等荣誉称号,先后承办了青岛市综合实践教学现场会、青岛市大语文教学现场会等多项教学活动,并在即墨市初中教学会议、即墨市学科竞赛总结表彰会、青岛市初中教学工作会议、青岛市“课题协作体”学校会议、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会议、中央教科所“十五”教改科研总结表彰会等会议上作了典型发言。

后记:当前,很多学校都在创建品牌,但对学校品牌的深层次涵义,人们知之甚少。并非较高的教学质量、一流的硬件设施就是学校品牌。学校品牌凝聚了一所学校以教育理念、管理哲学和共同价值观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即墨二十八中的“和谐教育”之所以成为品牌,是因为它浓缩了学校的共同价值观——对“真善美统一”的追求。

采访中,我们深深地被二十八中人的执着所折服。谁曾想到,在今天这样一个充满喧嚣、充满功利的年代里,还有人始终坚守着“雷锋精神”,用实践在无言中践行着自己心中的朴素和静谧的思想之路!

采访中,我们也被二十八中人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在实践中刻苦求证的“求真务实”的态度所感动。有人称二十八中的“和谐互助”教学策略是教育“改革”,但校长李志刚则更倾向于“改良”。因为“和谐互助”是在继承传统的集体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并非完全推翻、全盘颠覆传统。他用科学严谨的方式诠释了:教育创新不能摒弃历史和传统。

资料连接: 新授课“五步十环节”

1、交流预习。

(1)学生根据预习作业,师徒相互提问与这节课相关旧知识。

(2)师徒相互交流预习新课的情况,教师巡视,让预习充分的师徒上讲台就本节课的重难点为全班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老师点拨,并规范做题步骤。

2、互助探究。

(1)师徒共同学习例题,并通过相互讲解加深理解。

(2)教师出示准备好的习题,师徒各自独立做题,互相纠错,徒弟会的先让徒弟讲,徒弟不会时师傅给徒弟讲,徒弟会了再给师傅听,师徒都不会的时候,师傅向其他师傅请教后给徒弟讲。教师及时了解情况后,就重难点进行点评。

3、分层提高。

(1)教师通过多媒体分不同难度出示变式题,学生进行书面练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选择放弃1—2道基础题,挤出时间做难题。

(2)集体交流,教师订正答案,基础题让徒弟讲给师傅听,徒弟解决不了的题让师傅帮忙解决,较高难度的题经老师点拨后小组讨论,分层练习。鼓励徒弟思考中等难度问题,老师在巡视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检查师傅的情况。

4、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新学知识,师徒交流、总结知识点和解题方法。学生集体交流,教师进行补充,纠正或点评,对优秀的师徒予以表扬,树立典型。

(2)教师出示知识体系,作简要强调。

5、巩固反馈。

(1)老师出示

一、两个典型题,让学生当堂限时完成,并让师徒互批。

有效教学的实践和探索 篇3

一、有兴趣的导入

上好入门第一课学习需要动力,而动力又源于兴趣。精彩的课前导入,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课堂最佳状态的学习,从而为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对于刚上三年级的小学生而言,“英语”一看书本,都是字母,似曾相识,却又说不出来,因为它们和汉语拼音很相象,但又不是汉语拼音。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可以先放一段欢快的英文歌曲,来调动学生的情绪,同时还可以再放一段英文故事的录音,让学生体会英语中舒缓、美妙的节奏,培养他们的语感。之后,老师可以像介绍新同学一样把英语作为朋友介绍给大家;还可以请个小玩偶和学生一起学习英语,用实物进行教学。这样,学生的情绪就会被带动起来,为以后的英语学习做铺垫。例如:讨论天气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谈论当天的课程What lessons do we have in the morning? 或者进行一些日常的值日生汇报(daily report)活动。这样安排的教学活动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用英语的交际能力,又帮助了他们通过英语对话获取更多的语言信息,从而应用到自己的交流中去。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语言信息量不是太丰富。所以,我们老师要选择一些与生活更贴近的语言情境,例如Whats this in English? How are you?的问候、等等, 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发言,久而久之,他们的语言信息量就会有很大的提高。这时,他们再开口说话就会由难变易,最终达到让学生在交流中去学英语,用英语。实践证明:这种形式的导入方式,会把学生带入轻松的学习氛围中。

二、听说领先,减轻负担,调动学英语的积极性

在小学生学英语的初级阶段,打好听说基础,是非常重要的。听,就要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听;说,就要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情不自禁地说。小学生有着音感强、记忆力好、喜欢学新知识的强烈愿望,但如果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的输灌式教法,小学生的生理优势就很难有效的发挥出来。听,是指让小学生更广泛地接触英语音像制品。通过听故事、听儿歌、听音乐、听广播,在听中了解英语语音、语调的变化,体会英语的节奏感。听,会令他们好奇,然后模仿去说。说,不必限制他们说话的内容和说话的时间,不用过于强调他们发言的长短、轻重,不必纠正他们开始发音的正误。因为说的目的是让学生开口,这只是学的第一步,更是进行交流的根本。当学生喜欢听,喜欢模仿,喜欢用英语说话时,他们自然会急于学习单词、句子,来满足自己想要说的愿望。在这种情况下,再来纠正他们一些错误的发音,教授他们英语知识,用读写的方法使其巩固,学生便乐于接受,也容易接受了。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教唱英文歌曲的方法,这样不但使小学生接受快,而且乐于学,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容易形成轻松的学习气氛。一首“Hello”的歌曲,Im Helen, Hello, Hello.等学生学会了,可以用其他人名代替,不仅让学生复习和巩固了已经学过的人名,也掌握了“Hello”和“Im…”两个问好和介绍的句型。小学生只要听上二三遍,基本就学会了,他们通过学唱英文歌,学到了许多日常用语。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融音乐与英语为一体,能帮助学生理解对话,表现情景内容,使学生自然投入,从而让学生从机械、呆板、单调、紧张的学习环境中解脱出来,消除学习疲劳,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效率。

三、利用实物,联系实际,进行实物教学

这里所说的实物是指:用以解释或创设情景进行语言操练的教室内的或可以带进课堂的各类实物,为了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应注意联系实际,进行实物教学。学是为了运用,因此应当学与生活密切相连的知识,从学生接触多的实物入手,一定会激起学生兴趣。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拿起一支铅笔,问学生:“这是什么?”,当学生回答“铅笔”这个词时,教师可说出“pencil”这个词,并重复几遍。在学生模仿、发音后,教师板书“pencil”一词,并让学生拿出各自的“pencil”,互相交换,要求在谈论过程中,不许再用中文,而用英文代替,以巩固所学知识。学会pencil一词后,可继续提问:铅笔是pencil,那铅笔盒是什么呢? 等一些启发求知欲的问题以引出另一个常见的词pencil-box,学生既能提起兴趣,又学习了新的单词。又如“desk”、“door”、“bag”、“apple”等。比如学习“pen”这个单词时,我随手拿起一个学生的钢笔,说:“This is a pen”,然后将“pen”重复两遍,学生在听到“pen”这个词的读音时,同时也明白了单词表达的意义,记忆起来也不那么难了。所以,利用实物教学的优点是将音、形、义三者联系起来,既有利于学生记忆,又使单词教学活泼生动,这样,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对于在教学中一些很难用实物表达的单词,可以利用图片来教学。图片的色彩要尽量鲜艳些,这样才能给学生一个赏心悦目的感觉,从而产生学好这些单词的强烈欲望,同时也省去教师解释词义的枯燥。

英语这门学科的教学特色是充分发挥它的语言功能,这就要求全体师生主动参与,克服难以开口的心理,积极开展语言交际活动。因此,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游戏、表演、唱歌等方式,让学生相互体验、参与、交流,为学生提供充分自我表现的空间,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每个学生都充满“活力” 。当然,这所有的一切都少不了老师的参与。因此,作为一名英语教师,需要具有各方面的素质。我坚信:一个能歌善舞、幽默风趣、乐观向上的老师是受学生欢迎的。让我们把每一节课当作对自己智慧与能力的挑战,以激发兴趣为起点,充分发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构建高职有效课堂的探索与实践 篇4

一、有效课堂概述

有效课堂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 其发展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好教师的品质研究 (20世纪30年代初至60年代末) ;二是好教学的特点研究 (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 ;三是有效课堂教学的综合研究 (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今) 。20世纪90年代以后, 西方关于有效课堂的研究开始向综合化方向发展, 学者们在考察有效教学的特点和有效教学的标准时, 从多方面、多角度考察有效教学。典型的研究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研究, 其认为对教师教学有效性的考察, 起码应该考虑如下五方面因素:教师掌握的实际课程领域的知识和教学内容;教师教学技能, 包括使用有效教学策略的意识与能力;教师教学反思能力与自我批评能力及教师专业化的品质;教师的移情能力与尊重他人的品德;教师教学管理的能力等[1]。国内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对有效课堂进行关注和研究, 并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出现了一个高峰。我国学者对有效课堂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理论引述, 主要侧重于介绍国外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二是本土化的理论解读与建构, 主要是结合我国教育国情, 结合我国教育文化对有效教学进行解读和对一些基本理论进行本土化构建。三是实践研究, 主要是对教学行为的有效性进行对比调查, 有些学校已开始进行实践探索[2]。在总结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本文提出有效课堂教学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概括为到课率高, 学生学习积极性高, 教学效果好。

二、有效课堂建设的策略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统一的双边活动, 教师的素质是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基础与前提, 直接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力提高和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形成。只有不断提升教师素质,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才能建设出有效课堂, 从而真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因此, 本文从有效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秩序、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构建有效课堂的策略。

(一) 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确保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如果教师对照一些陈旧的教材人云亦云, 那么学生学起来也是一头雾水, 即使有部分学生认真学了, 但到了工作岗位以后才发现, 原来学习的那些东西已经过时了, 还得重新参加培训, 既耽误了青春, 又浪费了金钱。我们要求教师提高教学能力, 通过培训、下企业锻炼等方式具备实践能力和教学改革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教师一是具备较高的实践能力, 从而对所教专业职责、任务做到心中有数, 熟悉胜任这些工作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并及时掌握专业领域发展新动态。二是要求教师具有重构教学内容的能力, 包括选取教学内容、序化教学内容的能力。教师只有具备以上两种能力, 才能很好地根据专业岗位的需要, 编写适合的工学结合教材, 引入工作案例, 介绍工作经验, 教学内容极具针对性, 学生学习后立即能在工作中加以应用。

(二) 提高教师人格魅力, 确保教学秩序的规范性。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传授为人处世的道理。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成长的影响都很大, 教师的人格对塑造学生的品德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应认真备好每一堂课, 严格遵守上下课时间, 认真讲好每一堂课, 关心每一个学生, 耐心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认真做好课堂考勤, 等等, 在学生面前始终处于精神饱满、积极向上的状态。教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熏染学生的行为, 为人师表, 以身作则, 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在传授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 以自身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带动学生。

(三) 改革教学手段, 确保教学模式的适应性。

处在网络时代, 百度、谷歌等强大的搜索引挈能很方便地让大家获取自己需要的各类信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 上网无所不在。有人预言, 未来智能手机将成为通向网络的主要途径。2012年以来,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在一些发达国家迅速兴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联手创办了非盈利在线教育平台EDX, 很多世界一流大学纷纷行动。大规模在线教育发展可能引发全球高等教育的深刻变革。教师应该顺势而为, 先行先试, 大胆创新, 改革现行教学模式, 变教师主体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变讲授式为问答式;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网络和教育信息化新技术, 大力践行空间教学、探究式教学, 探索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四) 关注学生学业、人格成长, 因材施教, 确保考核方式的科学性。

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是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主要包括考核内容与考核方式两个方面。考核内容应该是课程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延续, 着重考核课程对应岗位要求的应知知识与应会技能, 需要任课教师乃至课程团队精心选择。考核方式包括由谁来考核和怎么考核两个方面, 由谁来考核应该体现多元评价因素, 改变学生成绩由教师一个人说了算的格局, 充分体现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 可能的话还应引入社会评价。摒弃传统一张试卷考到底的局面, 应该结合课程性质、特点科学设计, 充分体现过程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特点, 着重全面考核学生学习过程, 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完善推进有效课堂建设的建议

推进有效课堂建设, 界定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有效课堂, 如何用科学的可操作的方法进行课堂管理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要制定配套的管理体制机制, 通过管理推进有效课堂的建设, 对教学效果产生促进作用。

(一) 制定管理办法, 推进工作平稳良性发展。

制定量化的具有导向性的管理办法, 导向性决定了有效课堂量化工作对教师所起的积极作用, 使量化工作兼有激励和约束双重作用, 通过量化指标权重的变化, 从学生到课率、教学秩序、教学效果、教学创新四项主体指标进行综合性评价, 引导教学工作向纵深发展, 广泛调动师生致力于有效课堂建设的积极性。 (具体指标见下表) 。通过定期召开教师座谈会、征求意见、阶段性总结等方式, 围绕考核如何更客观实际, 并契合发展需要, 不断研究完善方案和评价标准, 使工作顺利推进、平稳发展。

(二) 探索多元化管理方式。

通过开展有效课堂专项检查工作实施过程评价, 并着力探索实现考核多元化, 做到民主参与、全面评价、全程考察、实时反馈。

(三) 探索管理考核结果的进一步反馈运用。

将有效课堂考核结果运用到工作业务考核中, 并建立健全考核档案, 重视考核结果的连续性。定期进行结果分析, 分别采取激励式谈话、提醒式谈话、诫勉谈话等形式对考核结果进行反馈。将考核结果与教师评聘、绩效考核直接挂钩, 进一步推进对课堂教学的有效管理。

参考文献

[1]陈晓端, Stephen Keith.当代西方有效教学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 2005 (8) .

有效实践探索 篇5

每个人都渴望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渴望自己能在舞台上旋转自己的人生。新课程改革为学生们搭建了这个活动的舞台。综合实践以整合性、主体性、实践性、生活性、开放性、生成性等特点为学生开辟了一个宽阔的旋转舞台,且综合实践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被设置为一门必修课程是使这个舞台永不倒塌的保障。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体系的构建与阐述已经比较完备,但在实践操作层面上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探索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未雨绸缪,做好充分准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丰富学生的经验,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发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都具有重要意义,应该在活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首先,国家的政策方针不能变。综合实践活动也是国家课程,其名称、构成、各部分的课时都是由国家课程方案严格加以规定的。高中3年,学生必须完成15学分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每学年一周、共6学分的社会实践,不少于10个工作日、2学分的社区服务。这些规定具有强制性,各学校必须严格执行。研究性学习活动、社会实践、社区服务都是综合实践活动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各个部分的侧重点不同,目标、内容、实施时间安排及组织方式上都有差异,不能相互替代,学校在具体实施时不能随意归并或者整合。

其次,学校要争取家长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解和支持。家长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解或者开放的、积极的心态就是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实施的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

第三,师生们主动参与是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实施形成特色的保证。大多数师生认为高中高考是最重要的,而新课程改革一些先行省市已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基本能力”纳入高考,这一信息有力的说明综合实践活动已经与高考联手,使师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无后顾之忧。

二、规范社区服务,引导学生回报社会

社区服务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开展,但为了更好的开展,形成特色,学校进行了整体规范,精心设计。

1.明确组织。由德育处、团委和年级组负责开展活动,主要是由团委统一安排,由各班团支部具体负责组织。以班为单位开展,充分发挥班主任的智慧和学生的主动性。

2.形成特色。因学校特点主要开展两大系列活动。义工活动系列:如开展打扫社区卫生、科普活动、宣传教育、修理家电等活动;爱心活动系列:如爱心资助、慰问孤寡老人与贫困家庭和保护环境等活动

3.认真评价。三年中学生必须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其中主要是在高一和高二进行社区服务,每次活动需到团委申请,填写外出活动有关材料。领取义工活动登记表或者爱心活动登记表,每次活动要求拍照片。每次活动后将活动记录交团委,团委以班级为单位存档。每参加一个工作日的义工活动或者爱心活动记0.2个学分,由班主任组织全班同学进行公开评价。

三、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开扩学生的视野

社会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较活跃的、实践性最强的内容。由社会实践课的综合性、开放性、灵活性、实践性等特征学校精心开展系列活动。

1.教学内容:因学校和当地社会资源因素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主要有三大系列:系列

一、社会各行各业的体验性活动。如学工、学军、科技文化活动、志愿者活动等。系列

二、学校传统活动。如值周活动、社团组织活动。系列

三、校外考察、实践基地活动。

2.教学管理:社会实践的教学组织既是松散连接型的又是紧密连接型的。其教学活动通常是在宽松的情形下进行,学生能在民主、自由的氛围中获得活动的愉快感。学校把不同系列的活动明确由各个部门组织开展:系列一由德育处和年级组组织开展;系列二由德育处和各年级班主任组织组织开展;系列三由德育处和年级组团支部组织开展。

3.教学评价:社会实践的教学评价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过程评价的办法。首先是学生每学年必须参加1周的社会实践,以参加与否、时间是否达到要求为依据,不参加或时间不足,不给学分;其二填写社会实践活动表,班主任做好落实。并通过自评、组评、师评肯定相应学分,并统计上报德育处并及时录入管理系统。

四、落实研究性学习,提升个人素质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中最难开展的科目,我校从2003年开始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经过几年的探索,目前我们总结出了重点解决五个问题的做法。

1.从全体任课教师中抽调有责任心的教师

学校师资不足无法设置专职指导教师。同时指导教师的课程角色是“导师”,他们是认识者、咨询者、协商者、促进者、合作学习者。教师的任务是让小组的研究活动进行下去,而不是非要教师知道研究结果之后才可以指导。同时学校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指导教师加强校本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指导能力。定期召开全体指导教师联系会,学习专题,共同探讨遇到的问题等。并且提高指导教师的待遇,如在考核评优时优先等,这样充分调动了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和责任心。

2.构建内容体系,明确学习目标

研究性学习要求每个学生完成5个课题研究,每个3学分。主要集中在高一和高二开设,高三的一个课题安排在高二的署假。

高一年级重点:从《研究性学习包》中的《指导手册》和《综合主题》这两本书中精选十一专题。如:研究性学习的背景分析、典型案例剖析、选择和确定课题、如何撰写结题报告、成果答辩等。并要求第一学期完成一个侧重查找资料类课题;第二学期完成一个侧重社会调查类课题。

高二两个学期重点:结合科技创新简介、科技创新评价标准、实验设计、数据整理、成果汇报等九个专题。并鼓励学生在项目制作和科技小发明上课题各完成一个课题。

3.规范过程研究,把握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指导方法

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觉得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把握七个环节,注重过程指导。

(1)解读案例:选题之前,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课题选择典型的研究案例,给学生进行全面剖析,一方面给学生提供学习范例;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从中掌握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体会在研究过程中要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2)分组要求:过去我们先让任课老师预先设置研究课题,然后让学生来选,结果有的课题组人数太多,难以控制,也很难组织学生开展研究。现在我们首先让学生在班级里自由组合,成立课题小组,然后各小组讨论选定题目。规定每个课题组的人数原则上为6~10人,每个课题组推选1个人担任组长。我们不鼓励学生单干,也不允许超过10人,因为单干,学生很难做出优秀课题,人数太多,有的同学就会滥竽充数,而且出现互相推脱的现象。

(3)研究时限:一般情况一个课题研究必须在一个学期内完成,以便结题评审。通过几年的实验,只要学生的课题研究组织得好完全可以在一个学期内完成。当然如果学生遇到特殊情况,也可以申请适当延迟。

(4)开题论证:过去我们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必须通过开题论证后才能进行,但是面对很多课题,学校难以及时组织学生开题,那么我们可以采取这样的措施,就是让学生边研究、边汇报、边调整,这样就不至于让学生虚耗时间。

(5)组织实施:研究性学习需要课堂组织教学,课程纲要提出综合实践活动课可以分散和集中使用课时,我们把它转换为正确处理课内与课外的关系,课内主要进行方法教学和过程指导,而开展具体的实验、调查、考察、访谈、座谈等活动,让学生到课外进行。如果单纯利用课内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学校很难安排,教师也不可能组织,因为学生的具体实践活动不同,活动地点不同,活动方式也不同。

(6)撰写成果:进入总结成果阶段,学校布置结题任务,明确结题要求,并把结题《手册》发给学生:课题申请表、课题研究报告、活动记录表、实验记录表、访谈表、研究日记、自我考核评定表和其他相关的原始材料。这样学生提交的材料才会比较齐全,也比较规范。

(7)汇报成果:每个课题组做完一个课题后,一定要给予及时评价,否则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也难以有成就感。过去我们搞全校性的研究性学习答辩,结果给组织工作带来很多困难。目前我们就在班级进行答辩,评选一、二、三等奖。评委由指导老师、班主任和学生代表组成,一个班的课题利用两、三节课就可以完成,组织工作也很简单,而且效率高。

4.构建评价体系,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分认定制度

评价是有效推进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有评价才有促进和发展。学校注重过程性评价,具体来说:一是评价指标系列化,让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综合起来;二是评价方式多样化,有自评、互评和终结性评价。

结合本校的实际,我校规定研究性学习课题被评为校一、二、三等奖,分别获得5、4、3个学分。获得一等奖的课题,课题组长可以奖励1个学分。设置参加课时和课堂表现学分1分,保证课堂教学效果。每个学生在高中三年中必须参与5个课题研究,至少修满15个学分,否则不予毕业。

5.分级、分层规范全程管理

教务处:制订规划方案与配套制度,订购和发放教材,组织落实学分认定,定期召开学习小组长会议,考核课题指导教师。

学科组和年级组:对学生和教师进行专题讲座,定期召开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交流会,检查督促课程的进展。

指导教师:组织指导选题、开题、证题和结题,定期组织小组活动,促进研究性学习小组研究活动正常开展,搜集学生成果上交学校。保证研究性学习的各个环节都落到实处。

当然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新的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新的问题,我们会不断努力探索,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常态化,并有效实施。

有效实践探索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 探索与实践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3-033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将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并列,作为“四基”之一明确提出,可见教师教学中引导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不容忽视。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探索与实践”内容的实践操作性强,是引导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但教学时存在不少问题,值得我们去分析研究。

一、“探索与实践”的使用现状及思考

在对小学高年级数学“探索与实践”的教学现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后,发现许多教师只上一部分的“探索与实践”课,不能完成正常的课程教学内容,有些教师甚至基本不上“探索与实践”课。虽然很多教师都意识到课程改革将“探索与实践”设置为课程的必学内容,但教学中随意性大,究其原因是由于认识不到位,导致理解出现偏颇。即使有教师注意到了国标本教材与以往教材的不同之处,会用一定的时间来教学“探索与实践”这部分内容,但也是让学生自学一下或是教师简单地向学生做一些介绍而已。问这些教师为什么这样做时,教师纷纷说道:“高年级的数学课堂时间不够用,在课上经历操作实践的过程或让学生汇报实践的结果太浪费时间。”“学生的个体差异明显,有些实践活动对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难以完成。”“这个内容考试不会考到,花时间进行教学纯属浪费。”……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教材沿用十多年,经历了改版和修正,然而“探索与实践”这部分内容仍然保留至今。追根溯源,是因为“探索与实践”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操作性强,既是教材编排的一大亮点,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积累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又是落实课程标准理念的最好载体。

二、“探索与实践”的有效教学策略

1.费时——省时

小学高年级的数学课堂时间紧迫,部分教师担心教学“探索与实践”课浪费时间。其实,教师可以将“探索与实践”课的某些练习安排为作业,让学生在课前完成,这样既能节省课堂的教学时间,又让学生经历了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例如,有这样一道题:“和同学或家人一起,先测出每人每步大约行多少米,再算一算,如果两人同时从长2000米的一条路的两端相对而行,大约经过几分钟可以相遇?”这里,可将题中的测量步长布置为作业,让学生课前完成操作,计算部分可以在课堂上完成。另外,一些实践活动可以让几个学生合作完成,也会省时不少。但要注意的是,布置为课前作业的实践活动,教师一定要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以免有些学生认为这不是书面作业就可以胡乱了事,导致结果与我们教学的初衷相违背。

2.个体——小组

由于学生间客观存在个体差异,所以在动手操作方面的能力有明显不同,有些实践活动对能力较低的学生来说要花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甚至有些还完成不了。为避免实践活动进度的不协调,教师可以将一些复杂的操作练习,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如这样一题:“要在操场上画一个圆,可以怎样画?试着在操场上画一画。”这道题对学困生来说是有难度的,如果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既可以使他们学到其他同学的智慧和方法,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又完善了学生自身思维的不足。这里要注意的是,学生合作前要进行合理、明确的分工,避免出现“少数学生操作,其余学生旁观”的现象。

3.一言堂——交流会

在教学“探索与实践”课中,对于学生汇报实践结果,不少教师表示,既然学生都动手操作了,如果只让少数学生交流汇报会失去很多精彩生成的机会,但如果让每个学生或大多数学生交流汇报又太浪费时间。这时,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内交流、组与组之间交流的形式,选择合适的题目变“一言堂”为交流会,甚至给学生时间,让他们自己讨论交流。这样的交流汇报不再局限于少数的几个人,而是全员都参与了,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更为广泛的知识。

4.学生个体单干——家庭全员参与

“探索与实践”内容中的很多练习都与生活密切联系,能让学生在实践探索中体验生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但在实践过程中,有些问题学生不太了解,个体思考、操作有困难,需要别人的参与和协助。如:“记录你家一周生活费用的支出情况,并用计算器算出合计数。通过记账,你有什么体会?”有些学生反映最后的结果只能回家问家长,家长给了个大致的数据就草草结束了这个实践作业。类似练习,其实可以发动学生和家庭全员参与,如教师可通过短信通知家长共同完成此类练习。上述问题可以让学生每天和家长一起记录费用支出情况,甚至可以一起去菜场买菜,再汇总一周支出费用的情况。这样不仅使学生完成了作业,而且让学生了解了家庭的开销,渗透节约勤俭的思想教育。

总之,教师应该重视“探索与实践”内容的特点,让学生参与探索的同时,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在对数学本身的探索中理解、掌握和应用数学。

有效实践探索 篇7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含义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逐步深入, 教学理念也在不断地变革之中, 解决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成为高中语文教师首要解决的问题。那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呢?

1. 什么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内带来最好的教学效果的教学, 是卓有成效的教学;[1]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 取得尽可能多的效果, 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2]

2.实行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并将这种兴趣转化为学习语文的欲望, 使学生可以全面提升语文综合能力, 并且使学生能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也有所进步。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 教学目标有效。高中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明确教学方向, 指导教学的作用, 保证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所以, 教学目标要清晰、简明。

第二, 教学环境有效。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促进教学过程的展开, 能更好地使学生的表现、发展达到最优化。因此在进行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时, 要注意创设民主、开放、自由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从心理上得到放松, 将自己当成课堂的主人, 积极自主地进行学习、提问。

第三, 教学组织有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共同学习、发展的过程, 教师要真正地将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体来对待, 将自己作为组织者、指导者, 只有这样的教学模式才有利于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在相互的交流合作中共同发展。所以在实行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时, 还要注意建立有效的教学模式, 教师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适时指导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二.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实行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时候, 教师首先要考虑“教什么”, 然后再考虑“怎么教”, 只有这两个方面都考虑全面了, 才能真正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

1.“教什么”———教学目标明确化

目标不但指导着教学方向, 而且为学生学习知识提供了标准的框架与结构[3]。在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具体可以采用以下方法:首先, 自问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其次, 考虑语文课程标准设立这样的内容是要教会学生什么知识, 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最后, 还不能忽略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只有这样全面的考虑才能真正制定一个明确的、全面的、适合学情的教学目标, 因材施教, 才能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2.“怎么教”———教学过程科学化

高中语文教学主要着眼于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感知能力, 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那么, 教师应该怎样开展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 创设愉悦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在语文的综合能力上有所发展, 真正实现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呢?

2.1. 教师的“教”———创设问题情境

由于高中语文所选文章都具有一定的深度, 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 应该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以引导学生进入语文的学习中来。比如在讲古文《陈情表》时, 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陈情表》的写作背景, 再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李密是晋朝有名的官员, 可是他却向晋武帝辞官归家奉养祖母, 难道做官就不能奉养祖母吗?他的内心的真实想法是什么呢?[4]教师利用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指明学生的阅读、思考的方向。这样的问题情境教学, 活跃了课堂气氛, 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2. 教师的“教”———引导想象

这是一种较为常用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可以灵活运用教学手段, 用富有诗意的教学语言, 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比如, 在讲解徐志摩著名诗歌《再别康桥》时, 教师要对学生先讲一下诗人创作的时代背景:1921年到1922年, 徐志摩在英国度过两年留学时光, 在1928年时重回英国康桥。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现康桥的美景。然后请学生展开想象:在康桥, 诗人度过了怎样愉悦的时光?可是当诗人再次要与康桥离别时, 他会有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徐志摩称康桥是他永远的精神依恋之乡,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教师有意识地留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然后再次引导学生想象:同学们, 请想象一下, 当你们要去外地, 或求学或工作, 远离生你养你的故乡, 那会是一种什么感情?或者, 当你离开一个你非常喜爱的地方, 可能没有机会再回来时, 你又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通过留给学生充分的想象、思考的空间, 让学生自由地发挥想象, 将诗人所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通过想象来感受、来体会, 进而在教师的指导下, 进行全文的分析。

3.“怎么学”———教学效益高效化

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 除了老师的教, 还有学生的学, 因此还要教会学生“怎么学”, 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 即使脱离教师的指导, 同样可以充分完成对课文的分析与欣赏, 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水平。

3.1. 个体的“学”———自我领悟, 自主学习

高中语文课堂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 所以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学生个体的学, 包括自觉涵泳、自我领悟、自主探究。通过对课文的反复涵泳, 细细体味课文的意蕴, 从而理解作品, 获得审美享受。进而能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 激活已有的知识积淀, 使内心的感受和课文表达的感情产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对疑难问题能进行自主探究, 解决疑惑, 则学有所感, 学有所悟, 学有所得。例如:教授《登高》, 教师可以先介绍作者作此诗时的背景,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 (767) 秋在夔州时所写。当时杜甫57岁, 身患多种疾病, 耳聋、偏瘫、肺结核以及糖尿病, 处境非常艰难。教学中, 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 然后结合杜甫的生活遭遇和性格特征来把握诗的意境, 那么学生就可以领悟杜甫凝重苍凉的忧思, 体会到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学生面对课本, 需要的不仅仅是老师灌输的前人的理解和感悟, 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理解, 只有这种通过自己反复涵泳, 用心体会到的东西, 才是真正的知识, 也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有独特的见解和感悟, 才能真正地提高学习素养。

3.2. 群体的“学”———同伴互助, 合作交流

新课程理念的高效课堂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自主性, 构建焕发学生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除了个体的学, 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交流的群体学习活动也必不可少, 因为在教学中, 教师要落实教学目标, 学生要完成学习任务, 这个教学过程, 仅靠个体的学生的努力是不够的。此时, 学生的同伴互助, 合作交流便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增强学生的语言交流、运用能力。在合作交流中, 完成教学目标, 实现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比如在分析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时, 学生不明白“道士塔”是什么, 所以要先搜集资料, 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此时学生可以分工合作, 一些学生到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 了解敦煌的历史, 一些学生到网上查阅有关敦煌保护现状的资料, 一些学生负责统计敦煌文物流失的真实情况。学生在此背景下展开联想, 进而积极思考:作者对于敦煌文物流失的现象持什么样的态度?是漠然, 还是痛心?文中那些词语可以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全班同学先独立思考, 然后分小组讨论。通过小组合作讨论, 让学生交换意见, 交流思想, 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 以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系到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运用各种有效教学手段, 切实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姚利民, 大学有效教学特征的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 2001, (4) :42-44

[2]程红, 张天宝, 论教学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 1998, (5) :37-40

[3]赵睿君.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04) .

有效实践探索 篇8

一、创设情境, 创造生成空间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 课前精心预设, 教师才能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更有效驾驭课堂, 引导学生参与, 激活学生思维, 给“预设生成”与“非预设生成”做好准备。其中, 情境创设是预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不管是导入、承接或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等, 均需要辅助一定的情境, 引发学生想象与联想, 或者产生认知冲突, 使其主动探究, 大胆表达, 促进生成。而对年龄较小、生性活跃的小学生来说, 兴趣是支配其主动学习与思考的重要因素。所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为促进“有效生成”, 教师要巧设情境, 注意数学性与生活化、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定向与开放的有机结合, 让小学生感觉有趣直观, 兴趣盎然, 思维活跃, 创造生成空间。

如, 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认识人民币》, 学习“元、角、分”的简单计算时, 结合教学内容, 将教室布置成“商店”, 摆放小玩具、铅笔、卷笔刀、本子等小商品, 分别标上价格, 创设生活化购物情境, 要求孩子们拿两元钱“购买”自己喜欢或需要的物品。同时, 每个“店铺”设有相应的“小售货员”, 监督与记录“顾客”是如何花掉两元钱的。这样, 不是呆板而枯燥地讲授“元、角、分”的换算知识, 而是沟通生活, 设置贴近学生实际的活动情境, 将生活中的数学搬入课堂, 让数学课堂更富有生成空间,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与创造力。比如, 不少同学会依照自身需求, 用不同计算方法来购买商品, 在亲身活动中把握与巩固知识, 并创造性运用;有个学生还想到“打折”, 用两元钱, 拿了不止两元的商品。对于学生这一想法, 是可以允许并鼓励的, 这是学生留心生活、发挥聪明才智、张扬了个性的体现,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走向动态生成。

二、巧用资源, 捕捉生成契机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若要实现“有效生成”, 教师不能固守预设教案, 应该要注重“生成学案”, 也就是给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索的机会, 让他们展示学习过程, 教师则善于从中捕捉、提炼, 巧用生成性资源, 捕捉生成契机, 促进动态生成, 演绎教学精彩。

首先, 探寻“起点”资源。在学习过程中, 当教学内容越贴近学习者熟悉的实际背景时, 学生就越容易接纳所学内容, 激活学生原有经验, 课堂生成性资源也就更丰富。所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原有知识与经验, 以“起点”资源促进课堂动态生成。其次, 活用“错点”资源。心理学家贝恩里奇指出:“错误人皆有之, 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尤其是在小学教学中, 小学生知识阅历不足, 出错是无可厚非的。教师要做的不是一味批评学生错误, 而应发掘与利用“错误”中蕴含的生成资源, 点燃“动态生成”之火, 让师生的智慧在“差错”中绽放开来, 给学生新的发现与创造, 帮助学生修正认知, 发展个性。

三、机智启发, 实现有效生成

在小学数学生成课堂中, 教师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引领者、启发者与合作者, 既要及时捕捉学生观点中迸发的生成性资源, 也需要机智而灵活的启发与点拨, 特别是预设之外的状况, 要随机应变, 促进动态生成, 有效生成。如抓住学生情感与情绪变化, 及时调整与变通, 促进有效生成;当学生发出不同声音时, 尊重学生, 正确引导, 机智启发, 既保护他们的自尊与创新意识, 也会带来不一样的生成精彩, 让课堂涌动智慧与生命活力。

如学习“4的乘法口诀”时, 原本的预设是引导同学们看有关场景图, 讲讲人数与船只数量的关系, 让学生结合场景图与所学知识, 认识算式、图形以及口诀间的关系, 再整理归纳, 总结4的乘法口诀。但实际上, 未教学前, 就有学生提出自己会背诵4的乘法口诀。台下不少同学也点头附和, 打乱了教学秩序与思路。面对这一情况, 教师稍微发愣后, 顺势而引:小朋友们真太棒, 都会背4的乘法口诀了, 那都会背诵了吗?有些学生小声说道不会。继续引导:那已经会背4的乘法口诀的同学愿意帮助这些还不会的吗?会运用哪些方法来帮助他们快速记牢4的乘法口诀?于是, 学生纷纷发言或示范, 如有的学生用自己准备的小棒边演示边教, 有的学生指着课本插图来教等等, 教师可在学生的基础上补充与拓展。这样, 课堂活跃起来, 同学也认认真真地学习, 在互教互学中理解并掌握了4的乘法口诀。可见,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关注课堂动态变化, 要结合教学实情, 调整预案, 机智启发, 有效实现非预设生成。

总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不能死守教案, 而需要立足学生实际, 根据课堂动态变化灵活变通与调整, 随势引导, 顺学而教, 引发学生高涨热情, 点燃学生思维火花, 促进有效生成, 让课堂充满生命力, 不再沉闷与“死寂”。

摘要: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 生成性是亮点之一, 使每节课成为不可复制的学习历程。而小学生又富有想象与创造力, 给课堂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更需要教师关注动态生成。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 创造生成空间;巧用资源, 捕捉生成契机;机智启发, 实现有效生成。

有效实践探索 篇9

那么, 如何实现教材合理有效地整合,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呢?

一、依靠课标, 立足课本

教师在备课时, 要认真研究课标对这一部分知识的具体要求, 在真正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 确定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例如, 三角函数中关于《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一节的教学, 课标提出了如下的要求:能从两角和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导出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重点:正弦、余弦、正切的二倍角公式以及公式的两种变形。难点:二倍角公式与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诱导公式、和 (差) 角公式的综合应用。通过对课标的研究, 明确本节内容的授课目标:即在教师引导下, 让学生推导出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以及它们相关的变形公式, 并能熟练地对公式进行正用、逆用、变形用, 掌握三角恒等变换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在此基础上, 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1.让学生默写和角公式, 结合和角公式因势利导:“若α=β则得到什么?”从而非常自然地得到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2.从上面推导公式思路, 体现了和角公式和倍角公式是什么关系? (倍角公式是和角公式的特例) 。

3.类比和角公式找出二倍角公式的适用范围 (S2α, C2α为任意角, T2α中只有当

4.让学生套用二倍角公式, 把sinα, cosα, tanα, sin4α, cos4α, tan4α及展开 (这个环节可让学生理解“二倍角”真正的含义) 。

5.让学生写出二倍角公式各种变形公式 (教师抓住时机, 由二倍角的余弦变形得到升降幂公式, 强化了本节的重点) 。

6.最后, 通过典型例题的剖析、讲解和课堂练习, 突破本节的难点。

二、整体把握, 全局关注

整体把握, 即要求教师要树立整体联系的观念, 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用联系、发展的观点, 分析处理教材。

(一) 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例如, 必修1中, 学习集合的基本运算及函数定义域、值域的求解时, 对不等式的解法有要求, 因此可以把必修5中不等式的解法作调整, 提前进行讲解, 以便更好地进行不等式知识的应用。这样更能形成一个科学教材体系, 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

(二) 注意整体贯通, 前后呼应

例如, 立体几何初步中关于线面关系的八个定理中的四个判定定理不要求证明, 只要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就可以了, 但是, 在学习选修系列的《推理与证明》这一章时, 若把这四个定理的证明当作习题 (如:用反证法证明线面平行判定定理) 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可以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三、拓展创新, 探索沟通

拓展创新, 即要求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有创新精神, 不能照本宣科, 生搬硬套, 而是应该能够根据新课程理念, 对教材进行再加工, 提高教材的实效性,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一) 补充教学内容, 探索知识形成过程

教材在编写时由于篇幅的限制, 不可能提供详尽的学习材料, 反映某个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所以, 在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根据需要, 适当补充教学内容, 探索知识形成过程。

例如, 高一不等式中《基本不等式性质》的教学中, 可设计如下的实际应用问题, 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基本不等式的性质。

问题:某商店在节前进行商品降价酬宾活动, 拟分两次降价。有三种降价方案:甲方案是第一次打p折销售, 第二次打q折销售;乙方案是第一次q打折销售, 第二次打折p销售;丙方案是两次都打折销售。请问:哪一种方案降价较多?

学生通过审题、分析、归纳, 大多数学生都能归结为比较大与小的问题, 进而用特殊值法猜测出, 变形即可得基本不等式, 教师再根据式子的特点, 引导学生探索证明方法。

以上应用题, 贴近生活, 贴近实际, 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观察、分析、归纳性质的过程, 不但拓宽学生的学习和应用渠道, 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二) 拓展教材内容, 沟通知识间联系

例如, 在《等差数列》的教学中, 为了提高学生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认识, 在得到通项公式后, 提出下面一个问题:“表示等差数列各项的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该直线的斜率为等差数列的公差。”

分析如下:αn=α1+ (n-1) d=dn+ (α1-d) (n∈N*) 因为, 所以αn=f (n) 是关于n的一次函数, 而一次函数的图像为直线, 故点 (n, αn) 在同一条直线上;在直线上取两点M (n, αn) 、N (n+m, αn+m) , 则, 故结论正确。

通过这个问题的拓展, 沟通了数列、函数、解析几何的联系, 不但加深了学生对“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这一概念的理解, 而且得到了等差数列公差的几何意义。在此基础上, 我们还可以得到通项公式的一个变形公式:an=am+ (n-m) d (n, m∈N*, n>m) , 提高学生对公式的理解记忆和应用能力。

(三) 拓展课本例题,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例如, 在《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中的例5“已知:, 求sin4α, cos4α, tan4α”的教学中, 我设计了下面的分析过程:

1.通过二倍角公式sin4α=2sin2α·cos2α, cos4α=1-2sin22α, 引导学生分析出解决该题的关键是求出cos2α的值, 而cos2α可以利用平方关系通过解方程求得, 由此分析出确定cos2α的符号是本题的难点所在。

2.引导学生去思考确定cos2α符号的方法, 通过审题得出由条件“”确定。

3.让学生自己完成本题的解答。

4.对题目进行适当拓展:

(2) 再把题目中的这个条件去掉, 又应如何解答?同学们经过思考, 找出了分类方法, 确定出结果有两种形式。

通过对这一例题的改造, 使学生加深了这类题的解答思路, 学会了关键条件在题目中的作用。同时渗透了数学中分类讨论思想的教学, 让学生明白分类不是随意划分的, 而是遵循一定教学规律和标准的。

总之, 在使用教材时, 我们既要尊重教材, 又不局限于教材。正如叶圣陶先生的一句名言:“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 要教得好, 使学生受到实益, 还要靠教师的善于运用。”

参考文献

[1].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4

[2].郭允远,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体会》,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1.10

[3].吴惟粤, 《高中新课程数学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3

[4].肖成全, 《有效教学》,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6

有效实践探索 篇10

新颁布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重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要立足于我们国家当前新一轮高中课程改的发展要求,落实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知识与能力并重,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够获得提高,才能够真正地完成教学任务,落实有效教学的目标。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调整教学难度,教学任务有效落实

很多人可能都听说过这个故事,说的是一位母亲带着自己5岁的小女儿逛商场,她自己每次都逛得津津有味,而她的小女儿却总是撅起小嘴巴,很不高兴。她不理解。后来有一次她蹲下身子帮助女儿系鞋带,猛然发现了原因所在,原来女儿逛商场时所见到的“世界”与她所见到的“世界”完全不同:她看到的是琳琅满目、诱人的商品,而5岁的女儿所看到的是“毫无表情”的大人的屁股!原来商场仅仅是为大人设计的啊!

这个故事事实上也道出了我们很多教师也面临的一种相似的状况,那就是很多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点是教材,而教材的制定者各位专家往往是站在相对较高的角度来预设教学,这就导致教师的教学看似符合了学生,但实际上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学习起来有难度,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教与学之间的相互脱节。所以新课改规定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制定教学计划要优先考虑学生,优先考虑学生的关键是教学难度要适合自己的学生。如果盲目提高教学难度,学生就不得不在“理解”上花大量时间,从而“挤占”学生“训练和巩固”的时间,其结果是:当时学生也理解了,但还停留在理解阶段的知识很快又遗忘了,还给了教师。所以,如果只是单一地追求难度,虽然学生暂时是掌握了,但是并不是真正掌握,很容易遗忘,这样无疑是低效的教学;同时因为难度的关系,很多学生无法参与进来,这就导致了课堂的沉闷,学生积极性下降。或许可以夸张一些说,教学难度过大是造成诸多教学问题的“万恶之源”。

二、追求熟练,重难点的有效落实

我们常听到教师在考试后这样抱怨:“这个问题明明在班上讲过的,他们(指学生)还是不会!”我在这方面也曾困惑,总以为教师讲过一遍学生就会了。

今天学生的学习内容非常多,每天都有新课,所以很多教师的教学都是被教学大纲“牵着鼻子走”。每天都忙于完成大纲所规定的任务,学生远没有达到掌握的程度,因而是学习了后面的就忘了前面的。这种学习从整体上看,浪费了很多时间。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要改变这种教学方式,以追求熟练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策略。每一部分教学内容结束后,我们都要给学生布置练习或者习题,这是教学有机的组成部分,是对于学生课上所学的检验和熟练应用,对于落实教学效果是非常有帮助的。所以数学教师要把握好这一环节,精选练习或者试题,最好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适合他们进行练习的题目,这样就能够很好地实现以练代学的良好效果。

我的做法是每天针对前一天的讲课内容做一个5-10分钟的小测试,测试内容就是前一天讲过的重点例题或者习题。如果考试成绩满分,小组量化成绩每人次加1分。学生很高兴这种测试,因为是考上课讲过的原题,他们感觉得满分人人都可以实现,都想为自己小组加分。

心理学研究表明,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会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反馈可用来提高具有动机价值的将来的行为,因为学生知道自己的进度、成绩以及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成效等,会激起进一步学好的愿望。同时,通过反馈的作用又可及时看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及时纠正并激发上进心。所以及时反馈是高效课堂必须要考虑的一个策略。

三、结语

通过转变教学理念,改革创新教学环节,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落实的效率。其中,以下几点非常重要。(1)合理安排教学难度,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2)质疑本身也是促进思维发展,提高学习能力,产生学习动力的有效途径之一。(3)小组讨论可以激发兴趣,促进交流,开阔思路,塑造良好的学习氛围。(4)合理地区分重点难点,有利于问题的层进解决。(5)翻转课堂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发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

总之,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师教学目标最重要的载体,如何利用好课堂这个平台来有效地落实教学任务,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是我们每一位一线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作为数学教师来说,既要立足于学科特点,更要密切地结合学生实际来预设课堂教学流程,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的参与和反馈,结合学生实际来针对性地调整教学难度,使教学任务能得到有效的落实。处理好例题习题的教学,在关注学生知识学习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的引导,从全局出发来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学科素养,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够更加符合学生学习、发展的实际需求,才可能真正地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

摘要:打造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当前高中课堂教学的发展目标,高效的基础是有效教学。那怎样才能够保证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本文通过调整教学难度,有效落实教学任务;追求熟练,有效落实重难点几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有效教学,实践教学,难度熟练

参考文献

[1]龙宝新,张立昌.高效课堂的理念与行动[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4.

通用技术课程有效实施的实践探索 篇11

一、把通用技术课程与劳技教育相衔接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与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在知识体系上是一脉相承的。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为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奠定了基础,而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就是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拓展与延伸。

当然,通用技术课程与劳技课程虽然有相承性,但作为一门课程,它有自身的独特性,我们应根据它的目标和学生的身心特点把握好以下环节。

(一)避免单纯劳技实践操作的倾向

在学生实践操作中避免机械的单一的技能训练。例如在“纸桥试验”等实践操作中,不要过度强调对学生操作技能的要求,而是要重点培养学生在实践中领悟技术思想和方法,获得真切的亲身体验,锤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避免对学生劳技作品的原有评价方式

因为通用技术作品的评价与以往劳技作品的评价有所不同,劳技作品评价有一个参照标准,只要学生制作的作品与教师提供的样品越接近,模样越像,说明这个作品制作得越好;而通用技术作品则不然,因为通用技术的作品是完全开放和自由的,每位学生在没有任何约束的情况下完成自己的方案设计和作品制作。我校学生曾经制作过人工鸟巢模型。由于学生的思维开放性,作品千姿百态,甚至奇形怪状,这给我们为学生作品的评价带来了新的挑战。

我校对通用技术作品的评价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点评三结合的评价模式,通过学生自评和互评,让学生同时成为通用技术课程的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充分体现通用技术学科的特色与价值。教师点评基于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的基础上,是在学生自评和互评结果不一致时,或对四人一组的集体作品,进行最终评价。

评价不能只注重结果,还要注意学生的制作过程。所有的作品都凝结了学生的奇思妙想,虽然制作还不是十分精致,但体现了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的那份细心、专注与艰辛。所以,教师的点评直接关系到学生完成作品的热情和质量。恰如其分地评价学生的作品是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精彩而贴切的点评,有利于激励学生技术素养的提高。

(三)设立独立的通用技术教研组

教研活动再不能与劳技课相提并论,也不能与音、美、劳混合为一个教研组。因为通用技术课程与劳技课程形似而神不同,课程理念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内容宽泛不容易把握。需要不断地进行教学探讨、研究和总结,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科研活动,才有利于通用技术新课程的实施。

如果学校规模小、通用技术教师少,可以和信息技术教师合并成“技术教研组”,因为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都属于技术课程,具有共同的课程性质、特点、任务和目标。现在我校通用技术教师共12人,与信息技术教师一起组建了17人的“技术教研组”,下设通用技术备课组和信息技术备课组。我们做到每周举行一次备课组活动,每两周举行一次教研组活动,而且定时间定地点、有内容有记录,以确保通用技术教研活动的开展。

二、把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课程进行有机整合

学校教室多媒体的普及和各种媒体的介入,为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然而,教师单独行动寻找教学资源需要很多时间,制作课件也只能偶尔为之,不可能达到经常化、系列化、普及化。对此,我们发挥教研组的合力作用,向市电育馆申报了一个关于“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课程整合的实践和研究”的课题。经过近一年的课题研究,对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建立学科网站

课题研究的第一模块是建立通用技术学科网站,为课程实施提供信息交流的平台。网站的主要栏目有:教案资源、素材库、教育心得、软件下载、通知公告、新闻动态等。教案资源栏目主要上传教案等;素材库存放的是通用技术课程中常用的图片、动画等素材。最近我们增加了作品展示栏目,主要用于展示学生、教师的作品,这使我们的网页更具有通用技术学科的特色。

(二)编写电子教案

课题研究的第二模块是电子教案编写(包括课件制作)。第一,让教师们对上过的公开课进行教学反思与修改,然后再进行集中。第二,收集市优质课评选等教研活动中的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教案。第三,精选网上收集到的教案资料。通过三个方面的教案收集、整理及优化,最后根据教材各章节内容进行有序的编排,以便于教师们备课时参考,起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三)建立题库

课题研究的第三个模块是建立题库。我们整理了本校每学期期中、期末试卷,会考、高考模拟试卷6份;扫描输入了各种复习资料上的试卷44份;还有2008年会考、高考的试卷;此外,还收集了不少与兄弟学校交换的试卷和网上下载的试卷。但是这些试卷中的试题有所重复,目前正在整理之中。

题库的建立为我校通用技术高考复习创建了良好的条件,在短短一个半月高三通用技术的复习中,我们让学生做了近40份试卷,包括测试、模拟考等等。这些使我校在通用技术高考中取得了平均分82.9的好成绩,超过了浙江省通用技术高考平均成绩。

三、把通用技术课程与“科技创新”活动融为一体

“科技创新”小组的创立,旨在为学生构建科技创新平台,以选拔和培养优秀的科技创新学生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提高了学生的技术素养,无疑为学生科技创新打下了基础,从而推动了科技创新活动的蓬勃发展。同理,科技创新活动所取得的成果,自然会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2007年开始,每年10月我们以《“科技创新”活动与通用技术课程相结合》为题,为高二的学生开展专题讲座,并举行了学校“科技创新大赛”。实践证明,学生的参赛作品无论是在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有效实践探索 篇12

我校是湖南省唯一的小学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自2010年以来, 我校连续举办了多期“国培计划”培训班, 涵盖了小学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科学等7门学科, 共为国家培训小学骨干教师4000余名。我校在实施“国培计划”过程中重点解决农村小学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 促进其专业理念、能力的发展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从理论到实践不断探索, 取得了良好的实效。

一、合理安排培训内容, 构建特色鲜明的“三型”培训模式

根据小学一线骨干教师的发展需求和专业特点以及我校“观念引领、能力提升、复合培训、注重实效”的十六字培训理念, 我校在实施国培项目过程中构建特色鲜明的“三型” (创新型、研究型、实践型) 小学教师培训模式 (如图1所示) , 培训内容主要由教师素质与教育实践、学科教学与教学改革、教育教学技能与培训实践三部分组成。

二、构建新颖的教法设计, 着力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为了切实提高国培教学的实效, 我校着重抓好教学方法的设计, 每名授课教师要将“参与探究式”培训理念融合进自己的教学设计中, 摒弃大家比较习惯的“理论灌输式”教学方式, 将培训转变为“参与探究式”教学。[2]学校国培办对国培任课教师的备课上课提出了具体要求, 要求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想方设法让学员参与其中, 让参培学员在教学活动中进行互动体验, 进一步促使其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在任课教师培训前的研讨会上, 我们有机渗透“鲜明的观点, 可操作性的方法, 鲜活的案例”“一个鲜明的观点, 一个鲜活的案例, 一句经典的语言”等培训理念, 努力让每名授课教师的课堂生动有趣而富有成效。

三、倡导“前移后拓”模式, 推进小学教师终身发展

所谓“前移”, 指培训前进行问卷、交流、研讨等, 在前期的问卷中, 我们围绕怎样在新课程实施中使教学更有效这一问题, 设计了以判断题和问答题为主的综合问卷, 教师反映最多的是难以把握教学内容和实现教学方法转变的问题, 于是在集中培训期间, 我们就以小学新课程改革为切入点, 引领学员深化对小学课程改革的认识和理解, 切实提升骨干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 实现骨干教师的转变, 这也是目前许多教师在小学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后拓”是指集中培训后的跟踪指导、培训, 以便学员回到单位后能更好地发挥辐射、种子的作用, 引领一批教师在课程改革路上前行, 促进学员自身的终身发展。就小学各学科而言, 如何关注学生的学, 如何在课堂上真正改变教师强势的局面, 让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时间更多, 学员在课堂中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要有收获, 有感悟, 许多学员回去后还把这一理念通过专题讲座传递给当地的教师。目前, 我们已在网上进行了小学学科教学的专题研讨。在后续的培训中, 我们还将通过回访调查、送教上门等方式促进学员的可持续发展。

四、优化创新课程内容, 形成浓厚的研修氛围

培训课程是教师培训的核心, 因此, 如何设计培训课程是培训机构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3]我校培训主要采用“问题驱动下的网络式研究”方式进行培训, 如图2所示。其中的“问题”是对当前小学教学进行调研后归纳整合出来的问题, 即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根据学员的不同需求, 我们又将“问题”引申出若干问题, 即每名学员根据所教学段、不同对象的特点, 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困惑确定一个研究小问题, 学员在培训中要解决的个性化小问题由此生成。

“问题驱动下的网络式研究”培训采用网络结构形式, 它可通过任务驱动、问题探源、理念转变、技能更新、反思实践、后续发展等多种途径来解决问题, 比如在任务驱动下, 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溯源到理念的根源加以转变, 运用先进的理念指导教育教学,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包容, 相互促进, 相互发展的。“问题驱动下的网络式研究”又是有序的, 在任务驱动下生成问题, 再到带着问题学习新的理念, 运用新的理念指导教学实践, 最后到实践中反思发展和提升。总之, 要让学员围绕问题开展理论学习以及实践反思, 在教学中逐步形成浓厚的研修氛围。

五、创新教学方式, 提高培训效果

(一) 名师引领, 现场观摩

培训中, 各学科都聘请了专家和来自一线的教师为学员上观摩示范课, 举行讲座, 在优质教学的示范与引领下, 让学员查找自己的差距和不足, 进一步明确自己学习要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二) 问题诊断, 有的放矢

为了将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落到实处, 我们将课前从参训学员处收集到的教学问题发给每名授课教师, 要求他们主要围绕收集到的问题来备课, 教学过程中组织学员进行讨论并给予解答。同时, 我们还安排有关专家开设教学问题诊断课程, 对学员关心的教学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诊断与解答。

(三) 教学实践, 现场辩课

学员的教学实践常常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开展, 学员之间可以现场辩课。执教学员在台上进行教学, 听课的学员认真观察、记录, 关注执教学员的一言一行, 用自己的眼光对执教学员的教与学进行思考和评价, 下课后, 学员和专家针对课堂教学进行现场点评。事实证明, 这种同课异构与辩课的培训方式, 对提高学员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有着非常明显的效果。

(四) 交流研讨, 实验探究

让参培的学员积极参与到集体备课、小组交流、分组实验、实地考察等各个环节, 通过切身体验、动脑思考、动手操作, 每个参培学员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相互讨论交流, 进一步加深了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理解, 将以往传统的“理论讲座式培训”优化为“参与探究式培训”。

(五) 现场反馈, 教学相长

专家讲课结束后, 学员可以针对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想法, 与专家进行互动交流。这种现场反馈学习效果的方式, 加深了学员与专家相互之间的沟通、促进及提高。学科首席专家以及国培项目办的负责人全程听课, 以便及时收集学员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不断提高教学和管理质量。学员每天填写课堂教学评价表, 并对后续课程学习提供好的意见和建议, 一改以往的“输出式”培训, 转变为“反馈式”培训。

(六) 自主选择, 分组授课

根据学科特点, 我校部分学科采用学员自主选择课程、专家分组授课的方式, 加强学员专业素养与教学技基的训练。例如音乐、美术和体育学科, 都采取了以小组为单位的教育教学活动, 每名学员根据自己的专业基础与自身教学条件选择课程, 这种方式既能满足学员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又保证了每名学员在学习过程中能获得更多的练习机会和得到专家辅导的机会。

六、重视实践课程质量, 强化影子教师研修

在置换研修项目中, 影子教师实践研修课程虽然只有一个月, 但是非常有利于帮助教师内化教学理论。在置换研修过程中, 我校实行“双导师制”, 即学校指导教师和基地学校指导教师对学员实行联合培养, 每一名学员在研修过程中都有具体的研修任务。课程实践培训体现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可以有效帮助学员解决平时自己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与难题,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实效。研修结束后, 组织全体学员总结了影子教师实践研修的经验, 举办了研修成果汇报会, 各学科代表分享了研修过程中最典型、最感动、最真实、最具有成效的研修收获与体会。

摘要:“国培计划”是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高端培训。结合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实施“国培计划”的实践情况, 笔者主要从培训理念、培训模式、培训内容、教学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国培计划,小学教师,教师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旭东.论“国培计划”的价值[J].教师教育研究, 2010 (6) :3-8.

[2]黄朝霞.发展性教师培训的实践与思考——以“国培计划”示范性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为例[J].教师, 2014 (13) .

上一篇:销售返利下一篇:污水管道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