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2024-09-23

探索教学的有效性问题(精选8篇)

探索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篇1

探索解决“中梗阻”问题的有效途径

胡张乡党委书记黄运生

几年来,我乡把优化环境作为加快发展的突破口来抓,通过实施“三个一”工程、推行“三项举措”、实行“三个零”政策,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经济发展环境得到了明显优化和提升。但还存在主动服务意识不强,发展意识淡薄等现象,中层干部梗阻现象比较严重。

一、中梗阻问题存在的现状

2010年5月份,我们按照县委、县政府安排,在全乡开展了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为主题的大讨论活动。活动中,我们在全乡范围内进行了“经济发展环境现状”专题调研,面向企业和乡直机关单位以及社会各界群众,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了解,认为各级行政部门存在“中梗阻”问题的占74.9%比例。通过数字显示治理中梗阻问题虽初见成效,但影响仍然不容忽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大力度,采取有效措施,深入整治。

二、解决中梗阻问题是优化发展环境的迫切需要

去年以来,我们在全乡坚持开展了以“送服务、查梗阻、解难题”为主题、以解决影响发展环境的突出问题为重点的环境治-1-

理活动,不断创新服务方式,转变服务观念,采取硬措施,全力打造全乡经济发展软环境。

(一)送服务,在转变观念上做文章。一是把主题教育的重点放在优化发展环境上,深入开展以“树立环境意识,营造环境氛围”为主要内容的主题教育。深入查摆机关单位和个人在收费管理、涉企检查、社会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断整改提高,树立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大局意识,全局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一切为了发展,一切服务发展”的浓厚氛围。二是开展“阳光服务”活动。组织中层干部走上街头,宣传政策法规和接受咨询,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增强服务意识。三是组织工商、地税、国土、派出所等单位的全体人员,深入到重点企业和在建项目中,了解部门的检查、收费、罚款情况,面对面交流,采取征求意见和座谈的形式,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由企业请求部门办事转变为部门主动服务、超前服务,增强执法执纪部门“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的服务意识,建立企业与部门间融洽的协作关系。

(二)查问题,在解决重点问题上下功夫。活动中,我们从关键岗位、关键人抓起,突出抓好对行政审批、执法部门的监督检查,抓出典型,严厉打击,绝不姑息。一是开展勤政廉政承诺活动。组织有关单位干部围绕廉政勤政和群众关注的热点和反映

强烈的难点问题和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上怎样履职履责等内容和措施,向社会公开承诺,接受全社会的舆论监督。二是开展明查暗访。从乡人大代表和民营企业家中聘请社会监督员,经常开展明查暗访活动,纠正个别单位工作人员在行政执法中存在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摊派、吃拿卡要报等行为,培树正面典型,通报和曝光反面典型,提升他们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三)明奖罚,在责任追究上加力度。一方面,我们对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单位和个人根据情节适用书面告诫、通报批评、离岗培训、调离岗位、免职、立案查处等措施;另一方面,在乡直有关单位严格实行“三否决”制度,即:年内站办存在影响发展环境问题的,年终实绩考核下调一个档次;工作人员存在影响发展环境问题,年终考核下调一个档次;机关效能建设主体单位存在影响发展环境问题,受到县级以上通报或立案查处的,年终评议下调一个档次。

探索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篇2

一、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成因

(1) 家庭教育不当。应该说, 孩子天生是爱提问题的, 但是由于许多家长既缺乏培养孩子问题意识的重要性的认识, 又缺乏良好的教育方法, 对孩子的提问常用“不知道”来搪塞, 甚至有的家长对孩子的过多提问会感到烦, 逐渐使孩子对周围世界熟视无睹, 失去了对问题的刨根究底, 也使他们发现不了生活中的问题, 不再好奇, 不再有“问题”。

(2) 教育教学方法不当。由于保姆式的教学方法, 教师一讲到底, 主宰了整个课堂, 学生静心听讲, 教师怎么讲, 学生这么学, 课堂教学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 学生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 提出自己的观点, 很难有机会通过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知识, 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 其思维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再加上繁重的课业负担, 简单机械的重复作业, 整齐划一的教学要求, 使学生丧失了思维的积极性, 养成了对权威的崇拜, 对教师的敬畏, 对知识的迷信, 认为我所学的知识都是对的, 养成了惰性思维。

(3) 评价体系不当。由于课业负担过重, 考试、考查频繁, 为应付检查, 学生作业抄袭普遍, 他们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 认认真真地去思考某个问题的来龙去脉, 而考试和作业的所谓“标准答案”, 更使学生的思维不敢“出轨”, 一些爱提问题的学生往往被贴上“钻牛角尖”的标签, 在教学评价中没有应有的地位, 而一些死记硬背的学生, 用功记忆, 往往在考试中考出了高分, 成了老师眼中的优秀生, 学生学习的楷模, 渐渐地形成了“你怎么讲我怎么记, 你怎么问我怎么答”的思维习惯。

二、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

1. 引趣激凝

(1) 用生动的实验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把兴趣看成是“人才成长的起点”, 因为要想学生学得进, 首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进得去, 使学生对某件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使他们对此投入极大的热情, 如饥似渴的钻研, 从而爆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十分重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刚学习化学部分时补充实验“照明弹”“烟幕弹”“鬼火”等, 学生观察后兴奋不已, 惊奇万分, 纷纷议论这是什么。此时,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测, 看谁提出的有效问题多, 看谁解决的问题多。问题的出现, 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兴趣, 于是学生们纷纷发言, 各抒己见。教师没有轻易肯定或否定学生的解答, 而是继续构建“问题场”, 让学生进一步展开讨论。

(2) 用课外活动, 诱发兴趣。青少年的好奇心特别强, 对未知事物渴望了解其奥秘, 而开展好课外活动, 能使学生产生疑惑, 大胆提出问题。如学习蚯蚓时要求学生进行课外观察, 并把观察的结果在课堂上相互交流, 结果学生提出了二十多个问题:如蚯蚓是依靠什么前进的?蚯蚓喜欢吃什么?蚯蚓有没有嗅觉?有没有味觉?有没有听觉?蚯蚓之间是如何交流交流信息的?蚯蚓是如何繁殖的?蚯蚓有什么营养价值?课堂上交流后, 学生们仍感到意犹未尽, 许多学生课后纷纷进图书馆、上因特网, 查找各种资料, 全班形成了浓厚的问题氛围。

2. 创设良好情景

(1) 创设问题情景, 激发质疑。初中学生的问题意识还不强, 如果缺乏有效引导, 他们往往会对身边存在的问题听而不闻, 视而不见, 产生的常常是无意注意, 更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的责任是通过教学环节的设计, 搭建一个学习的脚手架, 给学生营造一个“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的情景, 组织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 而教师则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如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实验, 教师先在培养皿中加适量水, 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 然后放入一小块钠, 把培养皿置于实物投影仪 (或幻灯机) 上。学生们在观察实验现象过程中, 兴奋性大增, 提出了许多问题:钠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钠为什么由块状变成了球状?钠为何四处游动、嘶嘶作响?溶液为何由无色变成了红色?溶液为何会发热?水面上为什么会有水雾?学生们急于弄清问题的原因, 从而激发了学生求知欲,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2) 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情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人的心灵具有自觉的能动性, 教师和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世界的理解, 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 而不是客观知识的传递过程。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要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 需要师生之间相互沟通、交流, 教师要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教师亲近学生, 尊重并且帮助学生;学生“投桃报李”, 从心里更深沉地感激老师, 使学生“爱屋及乌”, 用更大的热忱投入到问题的思考、探究。要鼓励学生对知识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 尊重学生的个体感受和独特见解, 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教学活动是在一定的教学情景里发生的, 教学活动的成效取决于教学主体参与教学过程程度。因此, 要重新考虑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和课堂氛围, 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学习的良好师生关系, 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帮助学生心理卫生的健康发展, 不断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给学生一些“自由度”, 赞赏学生的奇思妙想, 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价值。教师要提倡、鼓励学生从不敢提问题到敢于提问题, 从而使课堂出现观点的交锋、智慧的碰撞, 进而成为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动力源泉。允许学生大胆讲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甚至是滔滔不绝, 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保护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 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参考文献

探索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篇3

关键词:问题 策略 有效性

一、引言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问题教学策略模式从问题出发,将“问题”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中心,将课本知识分门别类、按层次归纳成有系统的“问题”,既重视教师诱导、点拨、示范的“导”的过程,更注重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学”的过程。它以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合作探究为桥梁,将教师与学生置于平等的地位,通过师生之间与生生之间的合作探究,解决原有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带着问题意识和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实现自主探究的目的。在目前普遍注意教学有效性的背景下,这是一种采用较多的教学策略。

二、教学实录

前不久,我被安排了一堂公开课“等比数列前n项和(第1节)”。我采用的教学策略就是“问题教学策略”。

我校是普通高级中学,针对学生实际,备课要点是:

知识与技能:

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认识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并运用它解决求和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数学方法——“错位相消法”提高认识、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要求:

1.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掌握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并运用它解决求和问题。

2.通过新旧知识的类比与联想,理解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推导方法,能识记相关公式。

3.体会“错位相消法”思想,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多媒体

教学重点:

错位相消法推导公式,公式的识别理解与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

把握错位相消法的思想

教学流程:(问题教学策略)

当时我校正要月考,且离期末考试还有40天,于是我给出了如下问题:

超级富豪陈老师准备奖励本次数学月考得100分的同学。

方案1:成绩出来后第二天就给该同学10万。

方案2:第一天给1分钱,第二天给2分钱,第三天给4分钱,第四天给8分钱,依此类推,每天给的钱都是前一天的2倍,直到期末考试(40天)。

如果你得了100分,你会选择哪种奖励方式,为什么?

问题出来后,学生反响强烈,一个个摩拳擦掌,议论纷纷。部分对指数型爆炸性增长还有较深意识的(他们已学过指数函数)或预习过教材的(教材有达依尔的故事),选方案2;除了少数迟疑的,其他的基本选方案1。2分钟后,我让学生告诉我答案并简述理由,结果是大多数学生选方案1。主要理由是:方案1有400万,方案2增长未必有这么快。我观察到了出现此结论的原因,主要的当然是他们不知道“S40=1+2+22+238+239”这个和怎么算,另外也是因为部分学生对239这个最大项究竟是多少分钱已没有概念。有少数同学在用计算器算,通过求238,239的值(约为274877909元,549755813元,这是学生计算器能显示的结果)给出了选方案2的正确选择。

分析学生选方案1的理由,因为回避了问题本质,以臆想代替证明,缺乏说服力,自然是让人不满意的。选方案2的方法很不错,但同学们还是希望能完美解决,因此学生的兴趣点很快转到了如何求上来。

课堂中,我通过Powerpoint首先分析了S40及2S40=2+22+…+238+239+240的结构,并回顾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表述形式,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应该用a1,q,n等几个基本量来表示S40。

通过引导,学生较好地利用“错位相消法”求出了结果S40=240-1约为109.95亿,并较顺利地推出了等比数列前n项求和公式。

这时,我给出了第二个问题(组):

1.选择哪个公式求下列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较为恰当?

(1)a1=3,q=2,n=6

(2)a1=2.4,q=-1.5,an=0.5

2.数列{an}成等比数列,(1)若a1=-1.5,a4=96则S4= 。

(2)在等比数列{an}中,Sn表示前n项和,若a3=2s2+1,a4=2S3+1,求公比q。

3.求和:(1)1+a+a2+a3++an=

(2)1+a+a3+a5+…+a99=

这组题是求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基本问题,表面看这不需要很强的数学能力,只是套套公式的问题,但他们对认识公式结构、功能是不可缺少的。所以解决这些问题,是本课的基本要求和重点内容。

这些问题采用了提问,学生演示,学生讨论完成再展示其结果等方法,加以解决。

教材上对公式认识的题到此是结束了,但是本课的重要思想“错位相消”未得到巩固,为此我又设计了第三个问题:

怎样求下列特殊数列的和?

求1+2q+3q2+4q3+…+nqn-1=?

这个问题备课时就安排为思考题了,是为学生课后巩固和领悟本堂课的数学思想准备的,在课堂上没有展开。

接下来小结练习,作业布置。本堂课也就结束了。

三、评价与思考

课后,我作为上课老师作了“金线串珠,提高效益”的发言,首先阐明了问题教学策略在本课中的使用流程“创设问题情境→明确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交流反馈→评价小结”,其中,流程为“线”,问题为“珠”;其次是预期效果:通过精心设置的问题,努力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较好地完成本课设想。

接下来的老师评议,给了我很大的鼓舞、鞭策与帮助,整理如下:

1.教学过程使用“问题教学策略”是贴切的,几个问题都能很好地服务本课的重点内容,直达本质。由于老师对本课问题进行了精心设置,所以上课时提问能围绕问题进行,合理必须,且简明扼要。

2.问题一的设置很好,是本课的中心问题,是有效的问题情境。这个问题能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好奇心,引发了学生积极思考,又切入课题,直达导出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核心,很好地唤起了学生的探求欲。

3.第二个问题(组),起点低,多层次,能很好地巩固本堂课的基本知识。

适当降低教学起点,课堂上尽量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轻松的学习,使学生能在不断地体会成功中热爱数学学习,几道题目学生都能较好解决;同时我们也看到,起点低,并不是教学要求低,有些题目是要学生“跳一跳,够得到”的,如3(3)题。这些设置说明老师能关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关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使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因此是实在的课,有效果的课。

4.多媒体的适当使用,增加了课堂的生动性、流畅性。

5.认识公式、解决问题时,老师能放手让学生分析解决,且解决方式多样,能让学生很好地参与教学活动,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6.由“问题一”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时,学生自我探求的时间仓促了点,老师的提示启发来得快了些,最好让学生有个摸索的过程,使他们能较充分地体会求和公式的表述,其实是一个寻找规律的化简过程。这个过程从理论上讲,不同规律的数列应该是各不相同的,如等比数列求和,适合“错位相消”化简。这个“错位相消”的名称,对学生而言,是解决了等比数列求和后,才可能有的。先入为主的启发,从逻辑规律上讲是错位的,也是不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

此外,老师们还提到完整规范的板书问题,对问题三如何监控的方法等。

于是我对运用问题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有一点新感受:

1.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运用问题教学策略进行授课并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选取好问题是基础。好的问题是这种课型的“源头活水”,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效果。问题好,会使新知识的推进水到渠成,且渠水清亮。这里所谓的好问题,必须有学习价值,可以引发思考与探究,至少要具备下列特征之一。

(1)目的性:问题要有意义,针对一定的教学目标,能反映当前学习内容的本质。

(2)直观性:问题直观而符合学科特点,学生通过直观感知,能领悟数学本质。

(3)适度性: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跳一跳,够得到”。

(4)开放性:问题入手较易,开放性强,探究空间较大,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

(5)体验性:问题能提供数学学习的体验,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

2.万绿丛中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宋·赵佶

运用问题教学策略进行授课并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有精炼恰当的中心问题是关键。

一堂课只有40分钟(有的学校是45分钟),时间相当宝贵。要在这宝贵的时间里,使学生知识增长,能力提高,绝不可能通过解决一大堆问题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要有一个提纲挚领的中心问题,以此传道授业解惑,使课堂教学高效实效。据有关部门统计,课堂教学中老师提问平均有30多次,最多的一堂课提问达120次之多,许多提问与教学的中心问题无关,既没有知识价值也没有思想价值,谈不上教育意义。其实,一抹口红,得“万绿丛中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需多”意境,同样,一个恰当的中心问题就可打造一节好课。

3.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韩愈《雉带箭》

“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这里的巧,不仅指射技的精巧,更主要的是写人的智谋,写将军运筹的巧妙。这位将军不专恃武功取胜,他盘马弯弓,审情度势,选择着最能表现自己精湛射技的时机。他要像汉朝飞将军李广那样,“度不中不发,发必应弦而倒”。运用问题教学策略进行授课并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把握好引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时机是保障。

这其实很难把握。

数学菲尔茨得主、对基础数学教育关爱至深的法国数学家托姆曾一再强调:数学的学习应是一个自发探究的过程,如果认为只需通过大量的死记硬背,就会更容易地学到数学,那无论如何是一个可悲的错误。这就是说,要想获得数学的知识和思想方法不是主要靠听讲和记忆,而是靠学习者以智力参与和独立思考为特点的主动探究活动,或者说,数学的学习本质上就是一种像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一样的探究活动。更确切地说,教师找到了好的数学问题后,交给学生去探究,更能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

我们现在遇到的矛盾是,一方面,我们愿意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但另一方面,学生的时间与精力还是相当有限的。处理好这对矛盾,需要老师有很强的课堂掌控能力与教学基本功,也要对学生有相当了解,怎样倾听、等待多久、如何启发、要否追问?都要讲究一个“巧”字,“盘马弯弓惜不发”。老师“发”的过早,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有效训练,“发”的过晚,完不成教学任务。老师必须像将军一样胸有成竹,审时度势,所“发”必准、必精彩。

参考文献:

1.肖凌戆.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2.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3.[美]鲍里奇著,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第四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陈桂生著.《教育实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探索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篇4

易门县六街中学

张水英

【摘要】传统英语写作教学长期以来都重复着同一种模式:老师布置写作内容——学生完成后上交——老师批改——返还给学生,这种缺乏师生互动的单向写作模式已不能满足新课标对提高写作技能的要求,只有思考和探索更为有效的英语写作教学方式,通过坚实英语语言基础,开展多样化的写作训练,导入师生互动的习作评价反馈机制,才能达到更高效的英语写作教学。

【关键词】英语写作教学,有效性写作,写作训练,师生互动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写作是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体现。而大部分教师把写作当作课后作业去处理,缺乏系统的写作指导与训练。导致最能体现语言综合能力培养的写作指导被忽略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它最基本的功能是交际,因此,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听说读写是构成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要求较高的是“写”的能力。

初中英语课程标准对学生“写”的技能提出了明确目标,具体描述如下:

1、能根据写作要求,收集,准备素材;

2、能独立起草短文、短信等,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

3、能使用常见的连接词表示顺序和逻辑关系;

4、能简单描述人物或事件;

5、能根据所给图示或表格写出简单的段落或操作说明。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在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中,写作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对学生来说是最困难、最薄弱的环节,许多学生的语言运用综合能力偏低,对于英语写作往往感到无从下手,无所适从。本文从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出发,探讨怎样优化初中英语有效性写作。

一、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某位英语为了批改一个班的学生作文一坐就是一两节课的时间,可见老师批改英语作文是何等的辛苦。从学生方面看,有许多学生对英语作文望而生畏,无从下笔;写作内容贫乏,句式错误,语法不通,信息不全,结构紊乱,缺乏逻辑,用汉语思维造句,常常出现中文式英语。因此,尽管经过多次作文练习,但许多学生的作文成绩仍然不理想,因此造成了一些学生不喜欢写作文,害怕写作文的现象。据一份中考调查显示,英语书面表达是所有大题中得分率最低的一个题型。老师和学生都付出了这么多的努力,为什么作文教学的效果却如此低下呢?究其原因,是由于传统英语写作教学长期以来都重复着同一种模式:老师布置写作内容——学生完成后上交——老师批改——返还给学生,老师在学生作文本上密密麻麻的修改让学生摸不着头脑,更不知道如何改正,渐渐对英语写作失去兴趣,甚至对英语写作产生了厌烦,恐惧的情绪。为了改变这种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的英语写作现状,笔者尝试在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引进有效性写作教学。

二、有效性英语写作教学的策略

有效性教学就是利用科学和方法和手段,有效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活动。《英 语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开展有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和发展语言技能的教学活动,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目的。在写作中恰当地运用有效性教学策略,对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1.发挥五个基本句型的运用,提高语言基本功。

英语属于结构语言,它有自己的基本句型、固定搭配等。一般来说,英语有以下五个基本句型:(1)S+V;(2)S+V+O;(3)S+V+P;(4)S+V+IO+DO;(5)S+V+O+C。无论语言多么丰富多彩,从“句子结构”角度来看,几乎所有的英语句子都属于这五个基本句型,都是五种句型的扩展、延伸或变化。因此,训练学生写作时,可以掌握这五种基本句型,让学生以这五种句型来规范句子结构,反复练习和实践,确保写出的句子成分完整,避免出现句子成分缺失的错误,比如,漏写“主系表”结构中的系动词等。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熟悉的人或事物,再要求学生用各种时态来写句子,如:My father is reading.I had too much homework yesterday.Miss Li will go to Shanghai next week.I have been collecting shells for two years.随着学生知识的增加,可以训练学生扩展五种基本句型,增强英语的表达能力。比如给名词或动词加修饰语,替换句子成分或合并句子成分:The boy is my brother.→The boy in the black coat is my elder brother.→The boy in the black coat is my elder brother called James.给动词加修饰语:She will go.→She will go to Shanghai.→She will go to Shanghai to see the Expo by train.在课堂上,教师应尽量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进行扩句练习,并注意主谓一致、人称和数的一致。此外,加强句型教学,对一些句子进行分析,增强学生利用各种句子进行一种意思的表达训练。

2.善于发现好词好句,训练学生的仿写能力

我们目前的教材内容丰富多彩,好词好句也比比皆是,可是很多学生却对此熟视无睹,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发现这些高质量的语言材料。发现这些好词好句确实需要一双慧眼,需要学生们用心去体会。除了一些课外书籍的提示外,最重要的发现方法是进行比较,比较一些表达方式的不同,反复阅读和推敲,一些好词好句就会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而且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既然我们发现教材中那么多的好词好句,我们的英语写作也可以从仿写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开始。在刚开始写作训练阶段,仿写是最有效的训练形式了。3.开展多样化的英语写作训练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于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密切相关,而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是可以通过复述课文、背诵课文实现的。诵读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知识输入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大量的朗读和背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大量的语言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语感。诵读的内容可以从教材中选取,如:课文中有较多短语的句型和段落;不同体裁的经典范文;常用的优美句子和表达。至于诵读的具体形式,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用机械性诵读、灵活性诵读或创造性诵读等多种形式。通过大量的语言积累和语言技能的训练,为学生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当语言输入积累到一定程度,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在写作中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句型,写出来的作文错误相对来说就会减少。而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在作文中灵活运用以前所学的知识和句型进行仿写。实践证明,那些喜欢诵读的同学作文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同学。

在平时的写作训练当中,可以利用课文进行缩写、仿写、扩写和续写的训练。(1)缩写。学生在仔细阅读课文内容及理解其结构联系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加工和处理后,按照逻辑顺序用自己的话表达出原意。这种训练既可以培养学生总结和概括的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学生遣词造句、连句成篇的英语写作能力。(2)仿写。要求学生利用课文中的已知信息,采用“改头换面”的方法,模仿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训练。(3)扩写。教师精心设计话题,让学生进行讨论,确定主旨,然后围绕主题进行扩充。(4)续写。续写的内容最好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这样学生就会有话可写。这种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缩写和仿写能让学生在写作时有据可依,在原有的文字材料上思考和创造;扩写和续写能使学生在写作时最大程度的激发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4.有效性英语写作的师生互动

传统英语写作教学长期以来都重复着同一种模式:老师布置写作内容——学生完成后上交——老师批改——返还给学生,这让写作任务的布置和批改结果的反馈过程都变成了缺乏师生互动和交流的环节,从而导致英语写作练习的效果并不明显。要提高英语写作的有效性,则应在教学中侧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写作策略应用的同时,不仅重视写作结果,更应该重视写作的过程。注重写作过程的模式与传统写作教学模式的不同主要在于其师生的互动性:

(1)写作前互动性的审题。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地拟订学生感兴趣且有话可写的题目,学生通过认真细读、观察、分析所给的提示材料,审清写什么题材,若是应用文,还需注意格式、写什么内容、所要求的字数等。另外,还需审清写作人称、基本时态等遣词造句的相关要点。在平时的写作练习时,在布置写作任务前师生一起讨论这些要点,避免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出现以上提及的错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有反馈的批改。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是立足于挑毛病、改错误,看到作文本上老师用红笔密密麻麻的圈点修改,这很容易挫伤学生写作的信心,甚至会使学生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教师应改变批改作文的视角,努力寻找每一篇习作的闪光点,采取评分或评语等不同方式,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把一些好词好句记录下来,与优秀作文一起张贴或当堂朗读,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热情,树立学生写作的信心。对于典型性的错误,以及学生错误率高的语句和语法要点,教师在批改的过程中也应该记录下来,在课堂上跟同学们一起更正这些普遍性的语法错误,从而达到有效的学习。如果时间允许的话,还可以分小组面批学生的习作,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和指正错误,能够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到哪些是自己的薄弱环节。最后,教师还可以提供范文做样板,以便于学生借鉴和模仿,对于优秀的习作,除了在全班宣读外,还可以通过投影仪、墙报等形式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使学生对写作的积极性得到最大的激发。

总之,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贯穿英语教学的始终。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具有很大的创造力、表现欲和学习潜力,只要教师恰当的采用一些有效的写作教学方法,学生的写作兴趣就会持续高涨,写作信心也会加强。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从基础抓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一定能使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探索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篇5

历史学科加入中考,但是课时并没有增加,六册书四十分比例严重失调,导致学生重视不足,但中考还要成绩,这就给我们九年级教师无形中增加了巨大的压力,如何在时间紧、任务重、学生重视不足的状况下打赢中考这场战争,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我个人认为要想打赢这场战争就得抓住课堂,提高课堂效率,向课堂要成绩。我们要追求课堂效果、课堂效率。

如何在新课堂背景下进行有效的历史教学呢?我认为真实的才是有效的,有效的也才是真实的。影响真实而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结合教学实践体验谈谈关于增强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

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内容更加符合教学实际

在课程标准和教材之间,尚有很多可供拓展的空间。这要求教师从单纯的教材组织者、执行者转变为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尽情释放智慧,在教材与课程标准之间合理创造,在不违背教材的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基本思想、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对某些“原版”适当舍弃,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在教学中基于学生的知识、思维和生活经验实际而对教材进行开发与整合可以弥补一些缺憾,演绎出精彩的课堂教学情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增强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就是要在实践中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一)、注重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还我们的课堂教学和学生自由。

要还历史课堂教学一定的自由度。只有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精神活力才可能得到释放和生成,原本由老师控制的课堂才会变得生机盎然。另外,还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平等交往的对话氛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放弃自己在课堂上很容易获得的“话语霸权”,以学生学习的伙伴、促进者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上,扮演一个“平等者中的首席”的角色,建立课堂平等对话的氛围,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中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实现智慧的撞击、经验的共享。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凸现,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二)注重挖掘学生潜能,开展探究性学习。

要相信学生,不要事事包办。根据问题的层次性特征,探究式学习一般划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根据问题自主探究,初步构建知识结构。第二环节:根据问题自主或合作探究,深化对重点知识的理解,感受历史研究的艰辛与快乐等。第三环节:根据问题自主或合作探究,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以巩固和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率。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和效果。

三、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师生共同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而要做到这点,一是情境创设要别开生面,要精心设计具有新意、强烈刺激的历史情境,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关注,并且在具体的情境中蕴涵矛盾和疑惑,造成学生对原有认知的挑战,从而引发探究的愿望。二是问题要引人入胜,要启而有法。从貌似常规的历史现象中发掘深层含义,提炼出发人深省并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问题所及的知识范围和认知水平与学生实际相对应,充分关注发问的时机,精心策划问题的表达与呈现形式。对于问题的表达既要玄妙精微又要指向明确。及时捕捉学生在探究过重中碰到的问题与困惑,恰到好处地点拨,为学生的深入思考和交流提供启示“阶梯”。鼓励学生多渠道、多视角、多层面的观察和认识历史。但绝不直接提供现成的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历史教师的自身素养、人格魅力对其有重要的影响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的堆积。我们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其实都对学生有影响。教师如果具有良好的人格魅力与教学机智,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实现课堂优质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魅力来自实力,腹有诗书才能气自华。作为历史教师,要提升自己的魅力,一是要博览群书,端正态度,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文字功底。而易中天教授讲座的成功让我们真正明白了“文史不分家”的道理。二是要重视积累,勤于思考.形成独立见解,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与胜任力。尤其要追踪史学动态与历史学科的学术研究成果。三是要锤炼自己的语言。“一句话说得人笑,一句话说得人叫。”这就是语言的力量。事实上,了解历史的最好办法仍是语言和文字。通过语言,让许多枯燥的知识变得鲜活起来以俘虏学生的心,拉近了他们与历史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何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能提高。

五、积极主动反思

美国学者波斯纳把教师的成长归纳为经验加反思。一个人或许工作10年,但如果没有反思,也只是一年经验的10次重复。如果人们能把反思提前几十年,那他有可能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人。可见,反思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教学反思对于一个教师的成长,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反思应成为历史教师的职业习惯,只有反思自己,才能更好地研究学生,才能更好地研究教育教学规律,才能超越自己、不断进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探索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篇6

(2011-08-03 09:05:52)转载 教育 ▼

标签: 分类: 教育与科研

《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和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通过新课程方案的实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注重培养对象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学生学习的选择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课堂教学改革因此成为新课程改革中备受关注的主题。但作为一所农村学校,面对生源的参差不齐,教师的知识结构老化,公办学校的升学压力,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新型的师生关系没有充分体现,师生双方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的课堂民主停留在表层。不少学科教学方式单

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等顽疾均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的医治,被动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面对如此的窘境,我们冷静思考,确定了“科研先导”的意识,提出了“以课题促进教学,让教学催生课题”的解决策略,因此,产生了课题“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2008年11月我校向进修学校申请成立“提升初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由王晓闽副校长指导课题研究、教务处副主任郑军霞担任课题总负责人。课题于09年5月10号获得批准立项。我校教师群策群力,致力于教学探究,经过不懈努力,本课题研究实验完成了预定的任务,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取得了初步成果。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本次新课程改革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念,界定新课程背景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和“提高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探究新课程地理课堂教学的规律可以从理论上使地理教教师和受教育者明确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意义,增强参与课改努力提高教学实效性的自觉性,克服盲目性。

2、课堂教学依然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改革、课程改革要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就是要“聚焦课堂”、“决战课堂”。通过高效的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对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对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不仅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而且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过程。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民主与创新实践研究,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对于推进中小学课程改革,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于培育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和价值。

三、课题研究目标:

1、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促使教师将有效教学的理念转化为自身观念的行为。

2、提高教师业务能力。从而促进远华中学教师团队整体素质的提高。

3、探索出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4.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5、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操作策略研究及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是解决怎样做的问题,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因此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在各个方面只有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理论揭示了学生在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学习中具有一定的潜力。

2、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十分注意人的个性、重视理性和感性的统一,注重人的个性发展,它与新课改“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相统一。

3、多元智力理论。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系教授加德纳提出了关于智力的新理论——多元智力理论。他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倡导教师角色、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在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产生了极大影响。以多元智力理论为指导的全新的个性化的教学理念和最优的教与学的方式为提高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策略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4、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这一阐述为本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及教学模式提供了实质性理论支撑。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课堂教学有效性因素研究。

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实际与评价要有新的教育理念支撑,要对现行的课堂教学从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全面深入的微观分析。对课堂教学环节要观察、听课、评课、个案跟踪研究;对课堂教学结构要进行分析研究;对课堂教学的辅助媒体进行分析研究;对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对课堂教学中师生言语行为进行分析研究;对课堂教学的时间和效率进行分析研究;对筛选、提炼各科有效教学策略并加以验证分析;探究课堂教学过程优化的方法,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务实创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与评价体系。

2、学科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在课题的研究中,将突出探索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实际如何有机融合,把理念落实到课堂,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将重点探究化课堂教学的策略,并构建传统与革新有机结合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将开展课堂中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矫正研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开展后进生的多元评价研究,让我们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以促进学生全面素养的整体提升等等。

3、有效性课堂教学评价激励策略研究。

课堂教学实践与评价研究包括教师教的实践和学生学的实践,教师教的实践和学生学的评价。本研究的重点放在教师的教学实践的有效性的评价上。从理论层面考虑,课堂教学实践复杂多样,又是随教学情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教学理念又会产生不同的教学实践,因此本课题研究范围限定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实践的实效性上。评价主要是关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实现程度。从实践层面考虑,各种教学实践在操作上往往不在一个水平上,大到选择教学方法,小到对某个知识点过程的讲授,因此本课题将课堂教学实践与评价研究范围限定在课堂教学环节和课堂教学过程上。

4、《提升初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课题子课题

组 长 陈明霞 子课题名称

初中语文课堂朗读有效性研究

组 长 吴扬加 陈丽萍 吴宝华 蔡志英 洪盟友 黄光成 黄钢

子课题名称

提高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有效性研究

提高英语课堂的趣味性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初探

构建和谐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

互动实验探究

学生非智力因素在政史课堂教学的作用 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能力的策略研究 吴惠云 学生个性、特长发挥促进语文有效教学研究 庄宝红 在英语课堂进行有效的分层教学

苏建华 在数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 徐朝平赖进财 许丽兰 新课程教学中不同领域学科综合与渗透的研究 表扬,成就学生梦想

在思品课中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评价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调查法。主要调查在该课题研究之初,有效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2、文献研究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

3、案例分析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形成有鲜明个性的有效教学个人案例。

4、经验总结法。积极做好个人、子课题、总课题的理论、实践的经验总结,注重过程与结果的双翼齐飞。

5、行动研究法。强调对课题的反思与研究,发现、分析存在的问题,采取改进措施,拟定改进计划。

七、课题研究步骤:

(一)研究的思路:首先确立研究课题,然后确定研究人员和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和研究重点,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任务的分工并组织师生开展研究。

(二)主要步骤:

1、准备阶段(08年9月--09年3月)

(1)组建课题组,组织子课题主持人和骨干成员培训会,提高具体任务和要求。

(2)制定相关制度和晋江市远华中学《提升初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课题实施工作时间安排表。

(3)查阅文献,收集国内外最新的课堂教学研究资料,组织研讨,分析论证。(4)组织调查部分学科的教学课堂现状,分析课堂教学高效与低效的特征。

2、实施阶段(09年4月--10年6月)

(1)分工落实。

王晓闽(中学一级教师 副校长 负责总协调)郑军霞(中学高级教师 教务处副主任 课题总负责人)吴惠云(中学高级教师 语文教研组长 负责语文有效教学研究)彭志忠(中学一级教师 数学教研组长 负责数学有效教学研究)庄宝红(中学一级教师 英语教研组长 负责英语有效教学研究)刘 芳(中学高级教师 社科教研组长 负责社科有效教学研究)

洪盟友(中学一级教师 自然技能教研组长 负责自然技能有效教学研究)(2)进入课堂,通过听课、评课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研究典型案例。

(3)通过同课异构等赛课及分析完成有关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阶段实验报告。

(4)邀请专家会诊,引领解决实验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形成有效性课堂教学实施的策略。

3、总结阶段(10年7月--10年11月)

(1)收集、整理子课题结题报告。

(2)撰写总课题结题报告。

(3)总课题结题大会。

(4)经验成果在教学实践中推广应用。

八、研究的主要过程: 1.教学现状的调查:

在我校开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和研究”课题之初,就对教师和学生对现状进行问卷调查撰写调查报告,认清现状,寻找根源,找准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把握课题的重点和基础,选准研究的方向,突出课题研究的现实性和针对性,通过调查得出存在问题的根源是:(1)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更新不彻底;(2)教学实践活动缺乏理论指导;(3)没有指导教学实践的“有效教学模式”。(详见附件中有效教学问卷调查报告)2.学习相关理论,更新教师观念。

(1)建立常规学习制度,我校坚持各集备组每周坚持集体备课学习和反思学习,利用教师例会、教研组会议和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有效教学研修读本,每次不少于两节课的学习时间,不断强化教师的思想觉悟,让新的教育思想在教师的头脑中扎下根,使之成为支配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2)理论联系实际,深刻反思,认真总结。

我们一方面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写读书笔记和学习心得,要求教师将学习的理论与自己的教学实际、教学现状联系对照起来,谈体会,找出自己的差距和不足,拟定改进的措施。

(3)开展常规校本教研活动,在同伴交流与互助中,发展自己。

我校平均每周安排1至2节常规教学研讨课,课前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材重难点,讨论交流,研究教法。组织教师深入课堂听课,互相学习;课后组织教师认真评课,互相交流,取长补短,要求教师认真听取同伴意见,并及时反思总结。并于2010年春季从第六周至第十三周,举行了“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为教师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老师们通过这个平台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或者,为某个未解问题冥思苦想,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从而提升了我校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提高了教学质量,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以此验证、反馈课题。并通过对子课题的中期检查,评选出优秀子课题,树立了典型。

(4)专家引领,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

两年来,我校多次聘请进修学校蔡明指副校长和陈埭民族中学王洛阳副校长到我校进行有效教学的专题讲座,大大的提高了我校教师整体的业务水平。

3.在理论指导下,开展有效教学实践活动,总结实践经验,探究有效的教学模式。自我校“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和研究”课题开题至今,教师们一边学习理论,一边联系教学现实,不断探索,反复实践,大胆创新,与同事为伴,以课堂为研究基地,在交流与互助中探究有效教学规律,在全体试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探索出了有效教学模式,从而找到了有效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4.理论指导实践,丰富和完善有效教学模式。

在有效教学模式的引导下,我校课题组成功地在11月30日至12月3日进行课题展示课活动,受到了来自周边学校听课老师们的赞同,在周边学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展示课后又及时地组织教师进行了有实效性的评价和交流,在听取了同伴们的意见和建议后,授课教师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和反思。

九、主要研究成果:

回顾我们的课题研究,通过检查反思,我们认为研究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初步实现了研究目的。从对有效教学的认识、有效教学的模式和所取得教学效果上都有所突破。(一)认识方面:

1.有效教学的理念进一步提升

随着课题研究的展开,我们组织教师共同学习了《有效教学论》等的教学理念得到提升。对课堂有效学习的内涵和意义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老师们真正认识到:

(1)有效教学是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

(2)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是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以后,学生有无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如果学生不想学或是学了没有结果,即使教师教得再多再苦再累,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累,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2、极大地激发了教师参与研修的热情

教师都渴望自己的专业水平快速发展进步,有效研修正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我校通过调查发现,教师最迫切想要解决的是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有效研修的内容正是源自教师和学校发展的实际,来自教师实际需求,解决教师实际问题,学校发展问题,所以受到教师的欢迎,极大地激发了教师参与有效研修的积极性和热情。与以前的学校苦心安排、教师敷衍应付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现在老师们都积极主动地参与研修活动,提出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请大家一起讨论,商讨解决办法。学校和教师研修的意识由被动转为主动,由外部控制驱动转为内在积极自觉,学校能够因地制宜组织研修活动,建设学习文化,开发研修资源,初步形成了学习型组织的校园文化。两年来共有54篇教育教学论文汇编和获奖。(二)教学模式方面: 我们针对初中生的年龄和学习特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经过反复研究、论证、提炼,创设了体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迁移创新”的认识过程,以及“定向——内化——发展”的心里活动规律的教学模式,确定了“创设情境,明确目标——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交流互动——反思总结,应用提高”的基本流程。而且各个子课题组又根据各自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各自的教学模式。如:英语组总结出趣味性教学模式的程序进行,避免教学时间安排不当。

过程 形式 作用

(1)组织教学 → 歌曲引入 → 激发兴趣 ↓

(2)复习→ 会话表演 → 复现回忆 ↓

(3)呈现 → 实物情况 → 形象表达

(4)操练 → 机械模仿 → 交际训练

(5)练习→ 自由组合 实践运用

情境表演

(6)巩 固 → 游戏强化 → 强化记忆

(7)总结 → 归纳 →提炼升华

社科组总结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生物课堂教学模式,即“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帮助制定探究计划——指导学生科学探究——学生独立解决问题——鼓励质疑升华问题”。这些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有比较好的作用。(三)实践成果方面:

1、形成了一系列的专题讲座、电子教案、电子课件(PPT)等本土特色的集体备课成果。

2、助推了我校教师团队的专业发展,一系列教学论文相继诞生,教师培训积极而富有成效,在短短的两年内,我校教师在各方面取得了非同一般的成绩,两年来共有52人在教师业务技能比赛获奖和获得各级表彰。(详见附件中教师获奖情况。)

3、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每年的在参加各种竞赛和中考中成绩都取得良好的成绩,两年来,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共有155人次获奖,有效的提高了我校的教学成绩,为减负提质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详见附件中学生获奖情况。)

4、在设施方面,有效的刺激和拉动了学校的课堂教学设施的发展,两年来,学校逐步为多媒体教室由原来的2间增加到7间,充实完善了实验室的实验设施,教育教学设施在福建省义务标准哈评估验收中得到了验收组的好评,为整合有效的教学资源提供了硬件保证。

十、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研究的设想:

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我们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也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究和解决。

1、在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上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在提升教师的教学策略上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从学校整体层面看,师生教学方式改革的力度还不够大,部分课堂教学的创新意识还不够强。

2、课题研究为教师专业成长构建了进步和发展的平台,但教师的教学素养、人文素养也始终是制约课题深入实施的瓶颈。如何进一步促进每一位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自主地开展日常形式的教学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教师成长机制,从根本意义上促进教师的发展。

3、通过对各个子课题的评价,树立典型和比较成熟的模式,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推广。

4、对于校本教研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规范。

5、进一步对于教学有效性的评价进行研究。

探索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篇7

社会办医有利于为社会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近年来,我国民营医院发展迅猛,据《中国民营医院发展报告(2014)》显示,我国民营医院数量由2005 年底的3320 家,一路攀升至2013 年底的11029家。但由于民营医院起步较晚,普通老百姓对民营医院的偏见较深,民营医院在规模和整体技术水平上与公立医院依然差距很大。我国民营医院数量占全国医院总数的46%,但86%的医疗机构床位数不到100床,规模偏小;民营医院的门诊量和住院量只占总量的10%左右。民营医院的发展还面临不少瓶颈,迫切需要寻求新的发展之路。

1 民营医院面临的发展困境

首先,民营资本办医院隐形门槛依然存在。社会上对民营医院在审批、医疗保险定点、医院等级评定、降低运营成本等方面存在一些歧视,不能与公立医院一视同仁。如在用地方面,公立医院享有土地划拨权,民营医院却难以享有相关便利。如按市场价有偿出让购地,两者价差十多倍甚至几十倍。

其次,民营医院的人才瓶颈问题。一些高学历、高技术水平的人才都在公立医院。虽然从政策上鼓励医生多点执业,但由于医院管理体制限制,医师顾虑多、负担重,导致公立医院医生很少到民营医院多点执业。民营医院人才队伍建设严重不足,只能从公立医院退休人员和刚毕业大学生中招聘,呈现出“一老一少”格局,严重影响了医院的长远发展。

最后,面临诚信危机问题。这也是民营医院陷于困境的重要原因。很多民营医院至今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管理混乱,造成过于追求企业短期经济效益,让人感觉民营医院就是以挣钱为目的。一些民营医院生存只能靠打广告战、价格战,虽然有的打出特色专科等旗号,又大都是“根治牛皮癣”“根治肿瘤”等大医院难治的疑难杂症,但由于缺乏人才技术,又没有什么特效疗法,时间长了,患者自然敬而远之,严重制约医院正常发展。一些民营医院因为经营不善而频换“老板”,甚至不惜违规经营,进一步加剧危机。所以,加强自律与诚信建设已成民营医院当务之急。

2 民营医院发展的机遇与需注意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先后颁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一系列政策,着力消除阻碍社会办医疗机构发展的政策障碍,对打破“玻璃门”、缓解民营医院人才短缺问题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民营医院进入发展的黄金期。

从民营医院发展历程分析,民营医院的健康发展需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坚持公益性原则。民营医院一直站在营利与公益的十字路口,因为资本逐利的天性,民营医院不可能长期承担偏低甚至难以回收的投资回报率,要正视资本逐利的需求。医院不应简单地划分为营利和非营利性医院,营利并不影响医院承担必要的公益责任,政府要通过法律手段对民营医院进行有效监管和制度约束,尽量减少短视性的逐利行为,激励其公益性的发挥。二是坚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发挥市场机制要求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通过竞争来优化医疗资源的有效配置。这就要求确保各类医院投资主体在法律地位、准入门槛等方面公平公正,从而有利于引入更多的竞争者,通过公平竞争来改善服务,提高办医效率,让患者得到实惠。三是坚持鼓励与严格监管相结合。现阶段,出于培育竞争主体的考虑,现有政策对民营医院采取鼓励和支持态度。但鼓励的同时也要注意加强严格监管,确保民营医院在谋求自身合理营利和发展的同时,不能损害公众的利益,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3 增加民营医院有效供给的具体措施

3.1 创新社会资本供给的模式

在通过从法律上摒除目前阶段对民营医院在用地、电价、水费和税收等方面不平等规定,大力放开和支持社会资本投资医疗卫生事业的同时,可采取PPP模式,拿出一批公立医院吸引社会合营,发展混合所有制,从而增加供给规模,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或可采取与民营医院签订合同和特许经营2 种方式将部分医疗服务转移给民营医院。

3.2 加大人才流动机制改革力度

人才资源匮乏,仅靠民营医院自身无法解决的现状,要配套改革整个医疗机构人才管理机制。深化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切实落实多点执业政策的落实,营造平等的医务人员相互流动氛围。鼓励民营医院人才引进模式从“救火”型逐步向战略型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模式转型,将民营医院引进人才纳入各地人才专项流动计划,支持民营医院派人到公立医院培训进修,

3.3 倡导“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找准定位才能发展成长。民营医院应采取“错位竞争”的方式,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和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专科,形成特色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要充分发挥民营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比较灵活的特点,在品牌营销和服务质量上面做文章。打造“专科品牌”,建立自己的特色科室。还可以在现有的医疗环境下提高特需服务,满足部分高收入人群对医疗保健需要,切实做到重视每一个患者,真心从患者角度考虑,提高患者忠诚度。

3.4 提升民营医院的社会认同度

教学实效性问题探索 篇8

关键词:基础课;创新;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255-04

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提高大学生专业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他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指出:“对一切人文的或社会性的职业来说,大学教育奠定了两个基础:一是种下了未来一生中思考、求知的科学幼苗,二是在求知时会关注一切可知的对象。”[1]

让学生们在求知的过程中关注社会,肩负起国家赋予他们的责任是目前高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国高校教育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称“思政”课)就承载着这样的责任。它是在各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渠道,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这门课程的“问题并不在于我们所要灌输的思想理论是否进入了头脑,而是这些思想理论是否能内化为一种道德品质(能在相同和类似情景下重复执行相同道德标准)和动力倾向(需要下的动机)”[2],学生是否能够按照科学先进的理论躬行。

在高校改革的过程中,独立学院的学生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新生力量,据中国教育部网站2012年发布的官方统计数据:全国有323所独立学院,在校本科生和专科生人数达到260余万,占全国本专科在校生人数的11.7%。独立学院也担负着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的根本任务。独立学院要发挥“思政”课育人作用,就必须针对学生改革独立学院“思政课”教学,使学生改变对“思政课”的传统偏见,通过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改进教学方法等途径增强教学实效性,引导独立学院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认知情况

为了解独立学院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情况,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和期望,提高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2011年公共课教师在学院新生中开展了“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研究调查问卷”活动,调查问卷总共1 000份,收回有效试卷858份。通过调查问卷学生们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评价提出了自己真实的看法同时也反映出现阶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1.学生对课程认同程度与学习目的不成正比

调查显示超过70%的学生认同思想政治课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较大”或是“有一定作用”,回答“不太大”的仅占12.1%。70%以上的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目的”的问题回答“提高政治理论素质”或是“学习为人处世”。但是在“你上思想政治课的目的”的选项中,学生认为学习该课程是“为了课程及格”的占39.4%,回答“无目的”的占3.0%。

数据显示接近半数的学生的思想政治课学习态度不端正,明知课程能够提高个人整体素质但上课还只为考试及格。为什么学生会出现认知和实际表现相矛盾的现象呢?笔者认为这和学生们从小到大的道德教育方式有关。在小学阶段学生们通过家庭的教育和学校教育能够理解简单的道德知识及道德行为标准,更重要的是在小学每个年级每个班都有鼓励机制,让学生们都积极争做有道德的学生,这就将简单的学习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学生们在实践中得到肯定达到精神满足。而在初高中阶段,以“中考”和“高考”分数为指挥棒的学习模式中,政治教育逐渐转变为应试教育,学生对道德原理的学习逐渐变成了简单的政治原理记忆,甚至到高中二年级文理科分班后理科学生就不再学习政治理论。文科学生即使学习也是将其与高考分数直接挂钩,因此学生们在政治学习方面要么不够重视,要么仅为了分数而学习,在社会现实中躬行的机会也越来越少。没有正确的理论引导,没有实践经验,道德教育就成了应试教育,没有起到在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目的。

对思想政治课重要性的调查数据中反映出少部分学生虽然对思想政治课的地位比较重视,但40%的学生“不喜欢上思想政治课的主要原因”是“教材内容针对性不好”或是“自己不感兴趣”;对“思想政治课课堂上经常如何表现”的问题回答“看外语”或是“看专业书”或者玩手机。可见学生在这方面的认识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的。调查统计数据还显示学生们课余花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学习时间,41.8%的学生都如实选择的是很少,从来不关心事实的占到16.2%,这样对社会事件不关心的态度直接导致他们对课程的不重视态度。

针对调查数据中反映学生存在对时事政治冷漠的问题,课间和学生的交流过程中,笔者发现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们平时很少主动去买报纸看,或者在校图书馆浏览报纸,即使看报纸也只关注娱乐版和体育版,对政治新闻版很少关注,在网络环境下也只关注娱乐新闻或者网络游戏。从中学到高中政治课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他们习惯性的认为此类课程的学习也只为学分而已。我们这个社会、我们国家每天有着怎样的改变他们不太关注甚至会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错误态度。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他们内心会对这门课程产生冷漠甚至抵触的情绪。

2.学生期待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学院基础课教师的教学努力下,学生们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整体评价”的问题方面,70%的学生回答“满意”、“基本满意”,只有23.1%的学生回答“一般”。回答“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意见和建议”的问题时,41.4%的学生提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空洞说教,30%的学生认为教学方式单一,40.4%的学生认为应“提高教学的理论水平,讲授多结合实际”,17.7%的学生认为应该多结合实际,因为有些内容“讲的与社会现实冲突”。26.5%的学生认为应“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多采用多媒体教学”;33.6%的学生认为应适当穿插视频材料。35.7%的学生希望思想政治课教学应主要采用“互动式”或“研讨式”方法,51.4%的学生认为应“增强讲课的趣味性”,除此之外还有针对学校安排,22.5%的学生认为“大班上课人太多”。

数据反映出学生们对初中、高中阶段所接受的单调的以高考为中心的政治理论教育方式不接受,他们不希望大学课堂再重复高中的简单教学模式,在没有高考分数的压力下,学生们更希望在大学课堂上教师能够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他们的情感,能够将理论与尖锐的现实问题相结合,能够解决学生们在面对现实问题时的困惑,能够给他们的道德发展指明方向,这才是他们想听的政治理论课程,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对课程感兴趣,才能真正认识到理论的魅力,在实践中主动按照道德规范行事。

3.学生基本满意教学内容,但学习方法不正确

在教学内容评价方面,对“你认为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内容”的问题,14.9%的学生认为“多”;75.1%的学生认为“适中”;5.7%的学生认为“少”;4.3%的学生认为“无所谓”。

在调查中,“你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否喜欢”的回答,51.8%的学生选择“喜欢”或“比较喜欢”,35.4%的学生回答“一般”,7.2%的学生选择不太喜欢,5.6%的学生选择不喜欢。在“你对你目前所使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是否满意”的回答中,仅有8.2%学生选择“不满意”。

学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上课做笔记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在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都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但上课时,“每节课都做”笔记的占8.7%,“经常做”笔记的占16.9%,“偶尔做”笔记的占55.9%,还有13.4%的学生上课根本不做笔记。

既然学生觉得教学内容适中,比较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那为什么上课的时候不喜欢做笔记呢?笔者认为这是因为学生学习方法不当,学生不了解书本章节的内容,不知道记什么,仍旧希望老师像高中教师一样勾画重点内容,然后背诵,通过考试。这样的学习模式与大学的教育目的显然是不一致。学生们一方面不喜欢教师灌输但另一方面在课堂上自己又没有独立的学习能力,所以就造成了课堂上老师必须特别明确的告知学生哪些是重点内容,用很明确的口令让学生拿起笔来做笔记,这显然是中学课堂的延续而不是大学课堂应有的特征。大学课堂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正确分析社会问题,从而反思自我行为,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身,提高综合能力。

综上调查,独立学院大学生肯定了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所取得的成绩,从数据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教学瓶颈主要出现在课堂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问题以及师生互动这三个方面。如何解决这三方面的问题,提高独立学院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问题直接关系着课程的目标能否实现的问题,是否能够为国家、社会培养出合格人才的问题。

二、全面活跃课堂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了解学生对于课程的期待是有效教学的一个容易忽略的环节,对学生心理活动的掌握能够更好地进行师生交流,学生和老师之间就会建立起相互信任,教师才能更好地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满足学生期望,这样独立学院的学生们才会信任授课教师进而认同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

1.主动关怀学生,创建平等的师生关系

课堂氛围是一个双向模式,需要学生和老师共同创造,相互促进又相互影响,没有永恒不变的师生互动模式。老师应该主动去了解各级各系学生们的特点,了解他们对老师的期望,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这些特点创造有效的课堂互动模式。

80后的大学生是在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共同影响下成长,因此80后在心里上还是认同传统文化中所体现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对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也积极接受。而90后的独立学院学生与大部分其他学院学生一样,是伴随着中国日新月异的蓬勃发展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爷爷奶奶还有父母的宠爱下成长,家庭物质条件殷实,像温室里的花朵,没有受到任何的挫折,因此他们在心理上会有强烈的优越感、以我为主的思想比较重,他们“追求独立、个性张扬,既有极强烈的叛逆性又有着无法摆脱的依赖性,他们对新事物接受快,思想前卫,观念超前”[3]。

针对此现象,教师主动关怀,课间主动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们关心的社会话题,这样学生就会感觉和老师之间的距离缩短,会觉得老师不是高高在上的灌输者,像他们身边的朋友一样用平等的心态与他们沟通。在这个方面,青年教师会比老教师有更多的优势。

2.创新教学方法,营造愉悦的课堂互动模式

作为青年教师的笔者探索出一种新的课堂点名方法,让学生在上课之前会期待看到老师,提高课堂出勤率。办法是点名回答问题的同学一定是和笔者穿同样颜色衣服的,这种方式是学生们之前从未接触过,他们觉得新颖有趣,这种方式就很容易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们在心理上很期待看到老师、猜测老师的衣着颜色,在课堂上保持愉悦轻松的心情,同时在心理上师生之间就产生了亲近感。

3.运用多媒体开展多感官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笔者结合学生的要求,在授课时多运用实际案例,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调动学生的感官,让他们从心感知。例如在讲述爱国主义这一章时,笔者让学生们先观看2008年国庆阅兵和奥运会的开幕式升国旗的视频片段,然后让学生们随着视频去回忆、用心感受什么是爱国感情,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在这样的感性认知下再进行理论教学。这样学生容易感同身受,能够唤起他们对于祖国的感情。

90后是在信息高速发展的环境中成长的一代,学生们对互联网过分依赖,缺乏与人交流的现状也造成了他们心灵封闭的特征,弱化了他们对价值观的认知,对待主流文化的理性认识。在掌握学生期待的情况下,“科学的教学方法是使学生获得正确认知,缩短认识过程,提高认识效率的重要工具”,“现代高等教育不仅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必须努力提高教学的效率,力求做到质量与效率的统一”[4]。

作为“基础”课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教师除了课堂教育之外,课下要主动静心去聆听学生的内心的声音,帮助他们解决心理的困惑和疑虑以及生活中的烦恼,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老师有强烈的信任感和钦佩感,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更能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和特殊性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以学生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瓶颈问题

1.将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加深理论影响力

理论联系实际是我党的优良作风,也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思政课”教学要切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切实解决大学生所面临的选择问题,真正体现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感染力。如何使学生学会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会到理论的作用和无穷魅力,增强学习理论的动机,较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首先,要坚持理论教学和社会热点相结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基本理论的解释和深入教育是前提,同时要紧紧抓住社会热点问题,从学生的角度开展教学,从实际出发,不回避社会矛盾、引导学生直面现实,客观的分析并理解社会问题。调查数据显示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只要引导就会主动关注国内外大事,作为独立学院的教师应努力将理论教学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有机结合,在教学中选择恰当实例,运用党的科学理论予以解答。对大多数学生关心的问题,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分析,让学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不但澄清种种困惑,更可增加理论的影响力。其次,思想教育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独立学院的学生一般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但思想活跃,兴趣广泛,许多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和独立的想法。但他们面对新鲜的大学生活却又会出现许多困惑,迷茫,如学习缺乏目标性,想有所改变但又怕吃苦缺乏恒心。在“思政课”理论教学中,可以将解决学生的实际思想和生活困难作为解惑释疑的重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角度切入,做到贴近学生思想实际,贴近学生的现实问题,围绕学生成长的需要,在平等互动中解释和咨询学生出现各种问题的原因,引导学生从理论上认识自己的思想变化和趋向,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让学生们自主地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个人的学习、生活乃至以后的工作都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再次,要坚持理论教学和历史文化传统相结合。教师应将历史或现实当中具有时代性、针对性、思维空间性等特点的经典案例提供给学生,案例的形式要体现理论课的主要知识点、重点和难点。挖掘历史资源,史论结合,古今结合,用历史的智慧来增加理论的魅力,学生有所感悟、乐意学,才能真正主动了解理论内涵,从而达到思想政治的教育目的。

大学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是局限于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因此“授之以渔”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更为重要,要让他们自主地去关心这个社会,“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对多种思想信息和价值取向进行分析、比较、鉴别,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获取和吸收正确的思想信息,选择和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5]。

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理论是可以与实践相结合?如何让学生们主动关心社会时事并能独立思考?笔者采取教学时间“块化”的模式,加入社会新闻讲述的板块。

时事作为一个切入口,让学生从被动了解慢慢转换成主动了解社会政治新闻。笔者将课堂教学时间分为三个模块:5分钟的社会政治新闻介绍模块,37分钟课堂内容模块和3分钟的课堂内容与实际相联系的新闻总结模块。前5分钟模块中,备课时教师可从众多新闻中挑选出一周最重要的、可以与课程内容相结合的新闻进行讲授。笔者选择展示中国社会改革发展重大成就的新闻,让学生对社会发展有信心,让学生对国家的认识是正面的积极的。再考虑男女生的不同的关注度,在课堂中适当加入男生感兴趣的军事新闻和外交新闻。最后在课程过半之后,笔者明显发现学生开始越来越喜欢听老师讲社会新闻,这样的教学实践激发了学生对于政治的兴趣,他们也会慢慢主动的关注国家大事、关注社会新闻,甚至会主动要求给他们机会让他们自己收集资料,在课堂上自己讲述,也有部分学生主动利用课间时间和笔者交流对于时政的看法。三个学期的实践证明课前的3~5分钟的新闻板块不但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更使学生们主动开始关注社会新闻,学习态度也从被动转变成主动,更加积极。

2.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学模式

90后的大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自我选择性很强,喜欢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思想,通过争论和碰撞形成观点,这特点在独立学院学生身上尤为明显,因此现代的教学方法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弱化教师在课堂中的绝对主动权,充分调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调查问卷中24.2%的学生认为空洞说教的教学方法老套,而且大部分学生在建议这一栏也都填写了希望老师组织更多的讨论或者以班为单位的小型辩论赛。

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认知,教学方式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以学生为辅的教学灌输模式;改变从概念、原理开始讲授内容的传统方法,以精炼的理论贯穿实例研讨、学生自主参与的模式。教师要以问题思考模式、研究讨论、调研等方式引导学生同步思考分析,师生互动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自主思考、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发现理论的内在逻辑,这样可以开阔学生思路、让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认同,也使理论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这也发展了学生独立批判的能力、思维辨析的能力和论辩演讲的能力。例如:在课堂上学生以小组讨论方式发言讨论新时期的爱国主义的表现形式;或利用课堂最后15分钟的时间组织简单讨论关于新时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或者人生理想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可以自主表达想法和意见,这既增强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参与感和认同感,又有利于教师高效完成教学目标。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既是“个人的存在”,同时又是“社会存在物”[6]。因此高校的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不仅要注重知识传授和党的政策宣传更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所处的时代、关注社会发展进而承担起社会赋予他们的责任。在客观了解90后学生身心发展的独特性和这一代学生群体认知共通性的基础上,“思政课”教师应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强化教学内容,将教师引导与学生思考并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知识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并重,着力解决好课程教学面临的瓶颈问题,准确把握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定位,不断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学生在理性教育和情感教育中受到熏陶,用积极理性的态度去看待社会的发展,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自我构建,树立积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模式才能真正把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上海:三联书店,1991:154.

[2]辛辰.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所存争议和问题的几点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S2).

[4]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发扬民主[J].思想教育研究,2010,(8).

[4]冷余生,解飞厚.高等教育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204.

[3]张宝君.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解析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4).

上一篇:烟草配送中心经理表态发言下一篇:哈佛男孩“成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