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探索

2024-09-19

教学探索(精选12篇)

教学探索 篇1

现结合本人在大学从教 (室内设计) 实际所得及个人观点就高校课堂教学探索进行以下几点论析:

一、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构建大学校园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就目前来看大学校园是党员密集的地方之一, 这里聚集了大量的知识分子, 也是党员发展的首选地点, 党员干部的任用关乎高校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思想教育和发展党员, 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 我们要不断夯实高校党建工作基础。

当下室内设计学生思想普遍活跃, 信息广泛, 各种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首先在高校集中显现。抓好高校党的建设, 必须不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 坚持基本政策、方针的同时努力提高师生个人水平。纵观国内各地的高校都在不断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政治辅导员培养力度, 与此积极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趣味性强的校园文化活动, 力求在潜移默化中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思想观念中占据主导地位。

二、完善、贯彻高校奖励制度

高校招生计划迅速增长, 各高校生源竞争愈来愈激烈。大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为国家建设发展输送人才, 尤其是输送经济建设需要的技术人才, 这样, 高等教育才能够更加凸显其优势地位和作用。但从有限的教育资源出发来看, 如何在教育投资相对还不完善的同时, 一方面扩招, 另一方面又要保证毕业生就业的质量, 所以在校期间高等教育激励制度的实施好坏直接关系到大学生以后的人生价值观的认知。合理构建并优化学生激励机制, 一方面能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 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另一方面也能提高高校学生管理的效益, 节约相应的附属投资。

可如今高校主要采取以建立在综合测评基础上的学生评优方法来激励学生, 但由于评比过程不够透明、不够科学, “打擦边球”的现象频繁发生, 影响了激励效果, 再加上一些学校激励政策形同虚设, 无法贯彻执行, 并没有充分地应用好奖励与惩罚两种激励机制, 所以在校期间, 学生认知出现偏差, 综上所述, 应加大对大学生激励机制的投入力度和执行力度。

三、合理选取教材

教材是学习者增长知识和发展技能的重要材料, 加强对选用教材的全方位管理就要加强对教材的选用、评价、推荐和撰写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因为现在大部分高校在认购选取教材时首选贵的再选对的, 在很大程度上不排除利益上的考虑, 众所周知, 当下知识更新的速度飞快, 在教材上知识的呈现形式也和以前有所不一样。编书人大多都是有“目的性”的被迫编制书本, 在很大程度上都有互相抄袭的嫌疑, 更好笑的是, 更改了别人的作品后怕被人发现, 整天在如何掩盖抄袭套用痕迹上下功夫, 比如当我们拿到书后, 发现很多讲述的知识点在书本页数上跳跃比较大, 上课学生只顾“乱翻书”, 以至于很多教师和学生都抱怨现在的教材编得不好了, 所以我们在选取教材上应慎重。

针对以上出现的弊端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1.选用教材必须优先以教材的质量为标准;2.选取教材时必须提取相应专业任课教师的可行建议, 而不是走形式;3.鼓励使用当下与时俱进的教材;4.对相关专业教材的选取应从专业教学计划整体培养方案上统筹规划, 避免累赘重复。5.从严掌握、选取与教材配套的高质量教学参考书、教学辅助资料;6.电子课件选用操作简便并与教材配套的, 要求人机交互性强, 安装方便、兼容性强、可操作性高、后期保障可靠。7.电子课件要及时更新。

四、合理安排课程

高校是教育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园地, 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 他们都接受过高等教育, 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 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 所以在校期间他们不仅要学习专业课程, 还需要学习思想政治方面的必修课程和其他选修课程。而每个课程都是带有相应学分的, 不同的课程获得的学分也不同, 而每一位学生都必须修够学分才能毕业, 这就对课程安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就学时和学分而言, 一些学生认为专业课的课时可以稍微增加, 不要间断, 而某些非专业课的课时可以相应减少, 多增加时间的机会和时间, 同时不会对学习效果造成太多的影响。就现今国内各高校的教学改革而言, 大学生在校期间仍然最关心的是自己所修课程的学分, 就对课程所占学分比重的设置任然是各高校的一大难题。比如在学分方面争议最大的就是:像思修、马哲这一类理论性很强的非专业课程占的学分比重比一些专业课程还重。

在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方面, 不同高校、不同专业师生持不同的意见, 不同高校的专业课程的设置不同, 换句话说有的专业课程设置得考虑教育资源的利用, 因此课时课程设置不是非常合理, 课时少内容多, 有时候课程短期内集中, 老师讲课速度不得不加快, 学生们听课都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

在大学期间, 就我所教室内专业而言, 小班上课同学们不但发言机会多, 而且每位学生都能得到老师的针对性指导, 理论和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能够得到集中解决, 同时也能促进大家共同进步。所以进一步合理统筹安排学生的课程至关重要。

对于以上几点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 应反思探索的方向是否偏离, 反思改革的行为是否过激, 反思改革的路径是否正确。只有在改革中不断反思、不断调控, 才能始终坚持以“促进有效学习”为核心, 坚持以有效“高校课堂改革”为目标, 从而打造更加科学合理的大学新课堂模式。

摘要:高校是教育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园地, 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 他们都接受过高等教育, 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 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 所以在校期间他们不仅要学习专业课程, 还需要学习思想政治方面的必修课程和其他选修课程。

关键词:室内设计,大学生,专业,高校

参考文献

[1]梁思成全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2]郑曙阳.绿色设计之路——室内设计面向未来的唯一选择.建筑创作, 第十期.2002.

[3]郑曙阳.室内设计资料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3.

教学探索 篇2

1、注重全体参与,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探索图形》分类计数问题中的规律,重在探索而不是规律的应有。只有给学生提供喜闻乐见的游戏、操作等活动,并在活动中再现知识,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了使学生全体参与,在课堂活动中,采用小组探究学习与全班交流相结合的形式,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用学具涂一涂,看一看。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在活动中品尝成功的乐趣。

2、关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融合多媒体技术。

在本课的教学中,关注探究的过程,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借助几何直观,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让学生在亲历体验操作的过程中,结合动画课件的演示,形象直接便于理解。让学生感悟探究过程中数形结合对数学思维的促进作用。

3、积累数学思维的活动经验,感悟规律的便捷。

在探索图形涂色规律的活动中,让学生经历了把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的过程中,懂得从简单的情形入手,由简单到复杂,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去寻找规律、发现规律、验证规律、感悟规律的便捷性、实效性,使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的美、数学的好玩,感受到学习成功的愉悦。

教学探索 篇3

一、激发兴趣,学中乐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课程,教师要坚持激趣、个性、开放等原则,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因此,语文作业设计要摒弃传统的“只有压力,没有魅力”的作业形式,转而设计出有意图、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与语文的开放性与思想性有关且被学生喜欢的作业,以便学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的就是学习的先决条件。如果长期在枯燥乏味中学习,学生的学习活动就会一直处于被动状态,因而难免会对语文产生厌烦。针对兴趣问题,笔者在教学活动中做了一些尝试。

例如,在讲授《孔乙己》时,笔者先利用电影片段,让学生感受当时的社会背景是自私与残酷的,而普遍的人性也是冷漠与麻木的。为了突出社会背景带给学生的震撼效果,笔者给学生设计了三个作业:为什么所有人都会笑,有什么用意呢?造成孔乙己成为时代落伍者的原因有哪些,这与孔乙己的性格有什么关系?如果将主人公视角从小孩换成掌柜、路人作为陈述者全文会有什么变化吗?通过上述问题,学生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兴趣盎然地深入文本探究文本,这样,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对社会背景也就有了深刻的思考。学生只有对文本有了强烈的兴趣,才会更深入地解决问题,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二、设计仿写,写中学

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学以致用。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精选了许多知名作家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用词准确,而且语言精练、条理分明,文章中的修辞方法和句式很值得学生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文章章法,让学生仿写并及时点拨,从句式、段落入手让学生提升学习能力。

例如,在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笔者提出这样的问题:对百草园的部分描写有什么特点?作者按照“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方位顺序介绍儿童乐园的好处是什么?带着问题笔者布置了仿写作业,以《我的爱好》为题,仿写“不必说……也不说……,单是……就充满了无限乐趣。它可以……它可以……因此,……是我的最爱”。

此外,语文学习是生活的外延。因为语文的天地广阔,可以延伸到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学生能从生活实践中找到并吸收养分。因此,实践性作业也是帮助学生增长见识的重要手段,学生能在亲身体验中形成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向沙漠进军》的过程中,笔者先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生活环境,并写一份调查报告,充分提升学生主动性和洞察力,丰富学生经历,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心理学研究证明,学生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才能拥有一定的创造力。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学习生活,找到落脚点,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三、作业个性,主动学

新课改的基点就是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事实上,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以及学习基础各不相同,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分层次、多角度设计作业。要让每一名学生都有选择的机会,这要求教师要层层递进地为学生安排自助式作业。

例如,在讲完《爱莲说》以后,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作业:读一读,阅读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并有感情地读出来;写一写,写出对莲花的喜爱;画一画,将你印象中的莲花画出来;抄一抄,摘抄关于莲花的优美句子;唱一唱,可以自己编写赞美莲花的歌曲,也可以翻唱赞美莲花的歌曲;查一查,查找关于莲花中种类和习性的资料。对于上述问题,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完成作业后,将优秀作品放置在教室墙上的“学习天地”上,这样学生不仅能在学习中收获喜悦,也能获得学习自信。

在作业设计过程中,要摒弃传统模式,以新方式、新内容来体现作业价值。在创新当中,值得注意的就是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评价方式。传统教学模式在评价学生作业时只给出优、良、中、差等标准,很少有教师在学生作业后写评语,这样对学生发展十分不利。教学是学生的学习实践过程,教学应该立足于学生,引导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在赞美、期盼、鼓励中获得学习的自信。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布置多元化的作业,借此来拓展学生视野、丰富知识。

例如,在学习了《钱塘湖春行》和《春》以后,笔者让学生将两篇课文进行对比,从中领略不同作者笔下的春景,并要求学生根据春游的经历写一篇抒情状物的文章,文章中必须要写出真实情感。在课外阅读作业布置过程中,笔者鼓励学生阅读四大名著及部分外国名著,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介绍中外著名散文、诗歌和杂志报纸等供学生阅读,借此来丰富学生语文素养。在拓展作业部分,笔者以《背影》为主题设计拓展题:作者将父亲的挚爱都凝聚到背影中,背影可大可小,这点与《游子吟》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呢?在阅读之后请学生写下读后感。

此外,语文包罗万象又博大精深,它可以向各个学科渗透,借此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如,在学习《苏州园林》以后,笔者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课后作业: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基本知道了苏州园林的人文魅力与自然美景。在中国还有许多景点已经申请了世界文化遗产,同学们可以自行查找资料,找一找,看看谁知道的多、找到的多。这样的作业内容明确,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查找阅读,通过查找活动,学生不仅了解了世界文化遗产,而且找了到我国很多的自然文化遗产。第二课时,学生相继汇报了自己查找的结果,他们找到了兵马俑、西安碑林、凤凰古城和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等。学生在查找过程中不仅学识得到了提高,也拓展了视野,还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淡化,使学生将阅读同科技兴趣、爱好结合起来,从而养成观察、探究、分析、总结的好习惯。

教学探索 篇4

为了提升学生素质, 改进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效果, 加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尖端学生脱颖而出, 笔者考虑了名为探索点的教学方法, 对学生进行探索能力的考核。

1 探索点规则

(1) 老师讲解背景知识, 给学生探索。

(2) 学生可以看书、看练习、上网找资料、图书馆看书、买书、拍脑袋找灵感。就是不能和同学互相询问, 因为, 毕业后, 同学们各奔东西找不到人, 过多询问的话还有可能会涉及公司机密。这样的环境, 和以后工作环境差不多的。

(3) 解决探索问题后, 提交结果, 教师将结果正确的, 提交速度为前10的学生记录下来。

(4) 期末, 有两次进入前10名的同学, 探索力评价A, 一次给B, 其他给C。如果学生的速度相近, 说明大家都有进步。评分可根据实际情况处理。

(5) 探索点用清晰的词语表示。

(6) 设置时间, 我们选择Excel课程开始布置探索点, 因为这个时间段, 学生们都有了些计算机操作的铺垫, 会上网查资料了。

2 探索点示例

(1) 等比数列。在讲解等差数列填充、工作日填充后, 请同学们探索等比数列填充 (这题是学会难的操作, 探索容易的操作) 。

(2) 锁定单元格, 演示已锁定单元格不能选择的功能, 请同学们探索如何锁定单元格。

(3) 讲解sum、count、if、实验8的vlookup函数用法, 变换表格, 探索新表格vlookup的修改使用 (模仿和变通) 。

(4) 讲解分类汇总, 请同学们探索数据透视表 (学会了容易的操作, 探索难的, 书上有透视表的做法) 。

(5) 宏的探索, 请同学们探索一个简单的宏。宏在课本里没有, 做出来的同学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建议探索出来的同学给予高分。

笔者先试这五个探索点, 学生们还比较踊跃。

3 探索点和普通的交作业时间点的差别

(1) 作业是可以重复修改的, 时间点乱。探索点记录学生解决问题的时间次序, 要求学生解决问题的速度要快。

(2) 作业题目多, 涉及的相关知识点也多, 不容易找到相关点, 也就是给学生用作业题做起探索的话遇到其他的知识点干涉多。

(3) 探索点得到的结果, 设计好的话一目了然, 做好了, 结果一看就知道是对是错。比如, 等比数列, 看最后一个数, 看一眼大致的行数, 就知道学生做的答案是否正确。

4 探索点的历史由来

(1) 探索点有比较容易的, 这些也是笔者以前在学电脑的时候, 碰到的, 以后自己解决了的问题。笔者把这些场景, 在课堂再现, 相信学生也有超越我们的智慧。

(2) 这也像我们数学的附加题, 真正考验学生的能力。

(3) 探索点基本上不是上课中几分钟可以做完的, 要同学们在课后查资料、自我提高的, 所以需要提前布置, 课堂上看结果。这样, 也是看学生的课后自我提高的能力和毅力。

5 给学生提示

探索点, 做不出来, 那就给提示, 像嵌套vlookup的用法, 就给出一层vlookup的提示, 然后提示, 是该函数的嵌套, 但同学们还是做不出来。再请先做请假天数和迟到天数, 看看做了之后有没灵感。尽量提示, 看看同学们做不做得出来;直接告知的话, 探索点就废了。

6 探索点的时间问题

学生机的时间不统一, 交探索点的时间点很重要。笔者想有两种解决方案:

(1) 在做探索点前, 要求学生校准Internet时间 (在屏幕右下角操作) , 停在时间窗统一检查。但学生擅自更改时间不能避免, 并且对机房网速、电脑响应速度要求较高。这个方法没有采用。

(2) 开始做探索点时清空极域电子教室的日志窗, 待交完探索点就复制日志信息, 存入文本文件中。以后写个程序, 读取该文件中的电脑名、读取所提交文件电脑名和学生姓名信息, 排出正确次序。这个程序已经编好了, 可以正确运行。

7 探索点教学也有缺点

笔者在不同专业试用了探索点。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做得较好、兴趣较大;非计算机相关的学生普遍较差、不易理解。

探索点的运作还需改进, 使之变得更好、更易于接受。

8 探索点的进一步想法

探索点提前做完、做完期末试卷;或者考过全国计算机一级, 演示探索点给老师看了, 经审核, 可以免修计算机基础课。这样, 年轻的电脑高手可以节省一些时间, 去攀登更高的山峰。

探索点的方法也可以在其他课程中使用, 用课程里的专有名词做探索点。

摘要:针对大学新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已经实施多年;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加快, 暴露出不少问题。许多学校对这一课程的改革很早就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摸索, 笔者找到了一些方法, 探索点教学法是其中之一。文章介绍了探索点的规则、示例、差别、由来、提示的要求、登分的时间问题、目前发现的缺点和进一步推广的设想。

关键词:探索点,计算机教学,基础课

参考文献

[1]夏建军, 赖每, 陈雄章.创新发展思维走应用技术大学发展之路[J].广西日报, 2013, 6, (25) :10.

[2]苏一丹, 贾历程.书院教学模式对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启示[J].大学教育, 2012, (11) :14.

[3]柳永念.基于项目教学法的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与职业, 2011, (24) :41.

探索规律教学反思 篇5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激发学生情趣导入新课,学生非常投入。我利用探究法、观察法、归纳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归纳学习内容。在教师的引导、组织下,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共同探究,揭示数与数之间的变化规律,图形的排列规律,并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小组成员生生互动,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帮助,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学生自如地在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中获取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怎样找规律呢?也许,我们更多地关注找怎样的规律,其实,我们更需要在“找”上做文章。找规律的教学价值与重点是在“找”的过程中。课前导学的问题正体现了这一点。例1设计的问题,是用探索有多少个不同的和的问题,引入可以框住多少个相邻两个自然数,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能自主的小组探索,教学目标能提前完成。而对于规律的发现学生还是逐个平移红色的方框,我又提出:是否有更简捷的方式找到一共有多少种拿法呢?我的意图是:红色的方框不再逐个向右平移,而是一下子从最左端平移至最右端,通过找框内第一个数,找到一共有多少种拿法。而且,这样也为学生后面的算式算出有多少种拿法提供解释算理的形象支撑。探索规律”的过程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创造性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许多富有情趣的细节,有助于帮助学生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探索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率 篇6

摘要:本文主要从目标调整、学生主体、学习习惯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索教学方法,以有效的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目标调控;学生主体;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5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259-02

目前,语文教学现状令人堪忧,许多学生从小学读到初中,学了几年的语文,课文,不能顺顺畅畅地朗读;作文,不能保质保量完成;说话,不能流利自如地表达;字,不能端端正正地书写。这与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相悖,而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基础性,决定了它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如何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出发点,尽快走出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怪圈,达到“低耗高效”的理想境界,是每一个语文教学者应重点研究的问题,特别是我们一些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差,基本上是“一本教材一支笔”,没有多少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但我们不能由此怨天尤人,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学效率。

为此,以下几个因素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

一、搞好目标调控是提高效率的前提

“语文教学像敲钟,天天响,一个声”,教师厌教,学生厌学,原因在于教学缺乏用科学、合理的目标加以调控。教师理不清教的内容,学生找不到学的方向,师生均似沙漠中迷途的羔羊,举手回眸皆茫茫,自然谈不上高效。强化“目标调控”观念,将教学全过程置于教学目标的控制之下,就可克服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教学有向、有序、有法。

语文科的教学目标,从纵向上看,可以分为四个层次:1.《大纲》要求——总目标;2.年级要求——阶段目标;3.单元要求——分项目标;4.课文要求——达成目标。《大纲》及年级要求一般由专业人员编写制订,需要教师烂熟于心,单元目标和课文目标则由教师因时因地因学情自行筛选、制订,需贴近教学实际。这是个层次的目标既有区别,有紧密相连。教师制定目标,要胸怀全局,既要自上而下,逐级分解,又要“一览众山小”,又要自下而上。步步回扣,“牵一发而动全身”。其中,“达成目标”是课堂教学实际操作的目标,大致可分为五个步骤:

1、展示目标 教师在展示目标中要认真分析目标,引导学生明确:每个目标的内容,要求达到的水平层次,哪一些是一般目标,哪些是重点目标,目标之间是什么关系。通过分析和引导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那种读一遍教学目标的简单做法是不可取的。

2、提前诊测 这是在新课之前对本节课必须准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进行诊断性测评,是对学生在预习中对目标自学情况的检查,一般是在每篇课文的第一课时进行,方式可灵活多变,或口头提问,或书面测试。

3、达标导学 它包括导语引入、导学新课、议练三个部分。导语用于一节课的开头,具有很强的指向性,设计导学要着眼于启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学新课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起点拨指导作用,要提倡学僧质疑,议练是教师组织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进行评价,这要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讨论不能走过场,评议要充分发表意见。议练质量取决于教师的提问和疏导。

4、课堂测标 这在每节课上实施,以课堂教学目标位准尺,着重评价学生在当堂完成目标的情况,为后面矫正补救工作提供信息对测试的结果要进行认真分析、讲评。

5、矫正补救 对未达标学生进行某些知识的补救,弥补教学的失误,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完全达标,补救工作可由教师矫正,也可由同学之间互相矫正。

二、树立学生主体观念,是提高效率的关键

现在,语文教学界对钱梦龙先生说倡导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方法即为推重,然而在实践中远远没有落实。常常见到课堂上教师讲得津津有味“不讲不罢休”,学生麻木不仁“置若罔闻”,由于老师讲得太多,分析得太多;学生读的太少,写得太少,因此教学质量不容乐观。造成这种原因,在于教师缺乏学生主体意识,反正讲了不会做题怪学生,考了不讲怪老师,讲不讲在我,会不会在你,管他效果如何?因此有人感慨道,如果把语文课3000个课时都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读,自己背,自己写,也许比现在教学效果要好些。

语文教学主体性的体现,主要在于放手让学生进入自学渠道。让学生“运用自己的心力区,尝试去了解”,在大量的听说读写活动中累积语文经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深思子自知之”。哲学经验之谈,千百年来流传不朽。为此,应该大声呼吁,让朗朗读书声回到校园,回到语文课堂,可以采取宏观读,微观读,单篇读,几篇对比读,读了以后,发动学生全员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对课文加以评价,老师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人人都有话可说,评价参考题,如“我认为最精彩的几处”,“我最不喜欢的几处”,“本单元我最喜欢的……”,这些题目,就使学生自觉地站到了一个评判者的高度对课文加以审视,每个人都会产生一呈为快的欲望,评价范围包括标题、结构、主题、语言、修辞、标点,甚至注解,提示和思考题,无所不包。老师只能点拨、引导,起导向性的作用。

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效率的途径

教给学生自己读书的方法,是对学生终身负责的表现,是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必须落实的基本点。吕淑湘先生对此作了一个极生动的比喻“就是给他一把钥匙,他拿了这把钥匙能够自己开箱子,开门,到处找东西,你不给他这把钥匙,那有多少宝贝他也没办法拿到手。”(《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

培养良好语文学习习惯,应从点滴抓起。把字写端正,把标点认真点好和留心观察,勤写随笔、记日记,制作资料卡片;每逢生字、词,勤查工具书;平时看书,学会圈阅、点评。此外,还要再养成独立思考的同时,善于与人切磋辩论。教师在这些方面有意思再反复引导和培养学生,必将使其受益终身。

需要强调的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任何良好的习惯养成,都有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教师既不能急功近利了,指望学生一蹴而就,也不能一曝十寒,浅尝辄止,应对学生严格要求,反复训练,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坚持

不懈,持之以恒。

我们可以肯定,一个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围绕展示的教学目标,一定能积极参与、训练、巩固,内化成语文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以教学目标位前提,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关键,以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为途径,这三者不是三个阶段,而是互相关联,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

教学探索 篇7

目前,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已经成为时尚的课题,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可以补充很多课外资料,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通过大量的图片展示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 使课堂达到图文并茂, 有声有色。而且, 一些图形结合的动画效果使部分教学内容生动而形象地表现出来, 化难为易, 化抽象为具体,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 使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 使理论知识化静为动, 教学效果得以提高, 我们学习面部解剖标志时首先让同学们面对面相互认真观察对方面部的每一个解剖标志, 教师同时展示一些美丽人群的相对标准的面部形态图片, 在掌握正常形态的同时, 老师又将某些面部异常及畸形如唇腭裂的病例图片与标准的面部形态相对照, 这种鲜明的对照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们此时可能会主动去思考如何整复这些面部畸形, 老师再恰当地提示整复手术恢复正常外形的重要性, 这样就极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们对本门课程的学习热情, 这样通过联系临床牢固地掌握了基础知识, 同时也为今后口腔颌面外科临床学习打下基础。在互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实现课堂外的人机互动。现代网络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使教学手段得到一定的更新, 它不仅给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同时也给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互动的教学平台。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还利用电子课件及电子邮件的互动效应来辅助教学。除了课堂上的学习和体验外, 学生在课余时间还可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浏览, 温习所学过的内容及对教学进行必要的补充, 同时, 学生们还可将从网络上所获得的信息及时反馈给教师, 不断地共同完善教学内容。

摘要: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实现最佳教学效果, 本文探讨了互动教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希望对今后教学改革具有启示作用。

关键词:互动教学,医学教育,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孟刚, 王莉, 郭桥楠.互动教学——一种值得提倡的医学教育模式[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5, 14 (3) .

[2]张玉妥, 季建军, 邱景富.学生主体性学习活动的构建与应用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06, (26) .

电位教学的探索 篇8

一、课件设计

(1) 比喻引入。以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为第一问, 基本上大家都知道这个答案, 引起学生的兴趣。再问这个高是比谁高的, 引出海平面和海拔这两个概念, 再举例子:一面高度是2米的红旗插在珠穆朗玛峰上, 问它顶部的海拔是多少?高度是多少?让学生自己总结海拔和高度这两个概念的区别, 让学生明白海拔是与海平面 (参考点或叫零高度) 相比的, 而高度是两点间的海拔差。至此引入电位与电压的关系。

(2) 提问电压。提问电压的定义、字母符号和单位, 以便与电位进行对比。电压:将单位电荷从A点移动到B点所做的功叫这两点的电压。符号:Uan, 单位:伏 (v) 。

(3) 电位的概念。从定义、字母符号、单位给予, 与电压进行对比。零电位:电位为零的点。 (可任意选择) 电位:电路中任一点与零电位点之间的电压, 就称为该点的电位, 符号:v, 单位:伏 (v) 。

(4) 电位与电压的关系。重点区别两者间的相同点与不同处。用图说明问题, 分析后得出结论。特别是零电位, 对它的特点进行总结。

如图1所示, 以O点为参考点时, 则a与b点的电位分别为:Va=Ua o, Vb=Ub o, Ua o表示电场力把单位正电荷从a点移到o点所做的功, 在数值上等于电场力把单位正电荷从a点移到b点所做的功, 加上从b点移到o点所做的功, 即:Uao=Uab+Ubo, Ua b=Ua o-Ub o, 即Ua b=Va-Vb。结论:电路中任意两点间的电压就等于两点间的电位之差, 所以电压又称电位差。特别强调注意:电路中各点的电位值与参考点的选择有关, 当所选的参考点变动时, 各点的电位值将随之变动;参考点一经选定, 在电路分析和计算过程中, 不能随意更改;在电路中不指定参考点而谈论各点的电位值是没有意义的;习惯上认为参考点自身的电位为零, 即φO=0, 所以参考点也叫零电位点;在电子线路中一般选择元件的汇集处, 而且常常是电源的一个极作为参考点;在工程技术中则选择大地、机壳等作为参考点。

(5) 电位的计算。通过例题分析, 讲解计算的步骤及方法。例题:如图2, 已知E=16V, R1=4Ω, R2=3Ω, R3=1Ω, R4=5Ω, 求各点电位及电压Uab和电压Uaf。

解: (1) 分析电路, R4中无电流通过 (没有构成通路) , d点与f点电压Udf=0。电路由E-R1-R2-R3-D可看成无分支电路, 电流方向如图中所示, 则根据全电路欧姆定律有:I=E/ (R1+R2+R3) =16/ (4+3+1) =2A。 (2) 图中已标出C点为参考点, 则Vc=0。 (3) 求各电阻上的电压:U1=IR1=2×4=8V, U2=IR2=2×3=6V, U3=IR3=2×1=2V, U4=IR4=0×5=0V。 (4) 求各点电位:Vb=Ub c+V0=6+0=6V, Va=Ua b+Vb=Ua b+Ub c=8+6=14V, Vd=Vf=Ud c+v0=-2+0=-2V。 (5) 求电压。Ua b=Va-Vb=14-6=8V, Ua f=Ua d=Va-Vd=14- (-2) =16V, 总结做题步骤: (1) 分析电路, (2) 零电位的选择, (3) 分析计算方法。参考点选好以后, 要计算某点的电位, 可从这点出发, 经电路中任意路径到参考点 (零电位点) , 将这条路径上的各段电压, 按照从该点指向参考点的方向, 依次相加 (与电流同向时为正, 与电流反向时为负) 。在此, 还可以用逛商场为例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参考点好比进入商场时的楼层, 可以是一楼或几楼, 也可以是地下几层, 从此出发看到电源就是坐电梯 (从负到正是直上, 从正到负是直下) , 看到电阻就是走楼梯 (与电流同向是下楼梯, 与电流方向是上楼梯) 使电位与电压的关系更形象。

(6) 课堂练习。当堂练习, 通过演示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二、实施总结

生活作文教学探索 篇9

一、生活是具体的, 作文是真实的。

为什么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写作恐惧症?这可能与过去的作文教学有关, 以往的作文教学, 在选择表达方式、安排详略、条理清楚等方面提出了技术性要求, 在初学写作时过多地强调这些写作规范, 使写作人为地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再加上写作的目标过于文学化, 更使孩子们产生了畏难情绪。在初学写作时不必强调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差异, 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 消解写作的神秘感, 让学生处于一种放松的心态, 以“我手写我心”。生活中有着许多具体的事例, 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手书写下具体真实的生活, 不要有任何的约束与框框, 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二、生活是丰富的, 作文是活动的。

生活的场所, 就是我们作文的天地。如果我们的作文拘泥于课堂, 束缚于教材, 那就走入了一条作文教学的死胡同, 为了写出有意思的作文, 我们的生活必然要冲开校门, 整个世界都是我们的作文天地。让丰富有趣的生活成为作文的一部分, 玩得痛快, 才能写得有味。大自然是美丽的, 生活是绚丽的, 学习劳动是幸福的, 玩耍是快乐的。在此过程中获得最真切痛快的感觉, 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 写出有声有色、真切感人的文章。

三、生活是实在的, 作文是实用的。

作文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把它当成任务, 那一定写不出好文章;如果把它当作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那时不时地会写出好文章。当我们用自己的笔记录下生活的片段, 与朋友分享, 与老师同学同乐, 有时会赢得最真挚的掌声, 这时你一定会感到那习作带给你的是用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

四、生活是感性的, 作文是情感的。

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对于学生来说, 写作是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在作文中创造并表述真善美, 鞭挞假恶丑;他们也在作文中不断审视自己精神的航向, 使自己的精神健康发展。作文是学生的精神家园, 是自己的人生“史记”。

五、生活是前进的, 作文是发展的。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写作中注重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同步发展。对各阶段的要求也不同, 同一文题、同一学生, 三年级与五年级写的就不同。每个阶段都是倾吐当时的生活经历, 表达当时的观察力、想象力、判断力, 运用他当时的语言积累。作为教师就要为学生千方百计地创造趣味的、欢快的、充实的生活环境, 让生活的充实与作文的发展同步。低中年级, 他们的作文刚刚起步, 要有一定方向性、指导性, 但到了高年级, 完全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选材, 自由做主, 写自己的近来心得。我在作文命题方式上, 坚持以儿童为主体, 真正立足于儿童的生活。儿童生活是一个缤纷多彩的世界:与同学间的喜怒哀乐;与父母间的亲密或误解以及儿童眼里的社会、世界……所有这些都被儿童感知、体验而贮存。因此, 我在出作文题目时, 力求使其能帮助儿童打开记忆的大门, 拨动儿童的心弦, 引发倾吐的需要, 燃起作文的热情。有的老师不仅要问:这样随意的习作, 到了考试时候, 终究要面对题目, 怎么办?其实, 不用我们分析, 细心的老师已经发现:以前的命题作文, 早被现在的话题作文代替了, 从发展趋势来看, 试题对学生的限制越来越少, 能得高分的, 必定是那些有真情、有见地、有文采的个性之作。我认为, 学生的随便之作, 恰好能够帮助学生接近这个目标, 因为这条路是以阅读为依托、真正面向学生、通向未来的。

当然, 写随笔并不是不要指导儿童作文, 并不是让儿童鹦鹉学舌般地像成人那样去写文章, 而是要引导儿童充分发挥他们的天性、灵性自由大胆地去想象、去创造, 要鼓励他们用自己最喜欢的语言和方式表达他们想表达的东西, 要帮助他们把自己要说的话说得更清楚更精彩更有趣。让生活开掘作文的源泉。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通过指导观察, 选取素材;开展活动, 丰富素材;融合学科, 充实素材。引导学生描绘生活, 写自己感兴趣的事, 写自己亲历的事, 写自己欲罢不能的事, 让生活“解放”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创造生活, 拓宽作文的空间, 增添作文的乐趣, 强化作文的功能, 使学生从爱生活到爱作文, 从爱作文到爱创造。

教学要勇于探索 篇10

一、让教学内容贴近生活,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专家认为:兴趣是指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当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时, 总是学习积极主动, 乐此不疲。因而, 如果教师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地理学习兴趣, 以趣激疑、激思, 那么, 地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将牢牢地掌握在教师的有效调控范围内。比如在讲解黄山的时侯, 我利用课件播放黄山优美的自然风光, 让学生欣赏美轮美奂的黄山三绝“奇松, 怪石, 云海”。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不仅深刻记住了所学知识, 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充满了吸引力。

二、寓教于乐, 激发情感

高中学生感情丰富, 一切新奇的刺激都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如何变枯燥为有趣, 让学习变得好玩, 寓教于乐, 妙趣横生, 便成为地理教师教学中必需掌握的艺术。“寓教于乐”是一条成功的教学经验。

如:珠峰的最新测量高度为8844.43米, 我让学生利用谐音法记为“爬爬试试”。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我让学生利用谐音记为“大饮喝八缸”, 学生不仅轻而易举的记住了, 而且一想到一口气就喝掉八缸水就忍不住笑了。

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的事情, 是学生的内在需求, 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 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学习终身有用的地理。教师应不断创设教学情景,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感受地理学科的魅力。

三、组织丰富多彩的地理活动

美国当代教育家布鲁纳指出:“知识乃是一个过程, 不是结果。”怎样才能让学习的过程变得快乐呢?我提倡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高中地理教学多数集中于课堂,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一些地理活动。比如组织地理知识比赛, 让学生体验竞争的乐趣。树立地理学习的榜样, 向榜样学习。开展分组学习, 可以营造合作的学习环境, 寻找学习伙伴。

高校声乐教学探索 篇11

关键词:声乐教学 高校 现状 反思

一、高校声乐教学现状

我国高等学校的声乐教学自始至终都贯穿于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发展的过程之中,并在音乐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重视与发展。20世纪初集体歌唱的形式以学堂乐歌的方式进入了普通高校的课堂。这一时期人们对于歌唱活动对人的影响的研究也有了许多新进展,这些都为早期的普通高校音乐艺术教学奠定了基本的实践借鉴与理论基础。经过不断发展,歌唱教学逐渐成为了高校美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声乐的实践也开始以合唱团的形式陆续在普通高校中发展起来,同时,声乐教学也开始在高校中实施,并成为了大学生所喜爱的艺术教育课程之一。随着声乐教学在高校中的不断开展与深入,教学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教学的层次也在逐步提升。

高校中开设的声乐类课程多种多样,例如声乐、声乐艺术实践、中外名歌学唱与乐理、中外民歌欣赏与实践、声乐艺术鉴赏、合唱指挥、歌剧欣赏等。近几年来,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事业发展较快,教育部陆续在一些高校内进行了艺术师资培养试点。这些举措的推出为普通高校声乐教师在声乐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方面开拓了视野,指明了方向,树立了信心。到目前为止不少高校在声乐教学方面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经验,为声乐教学理论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同时各种艺术实践活动也日益在高校丰富起来。

二、高校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现在我国的高校声乐教学虽然已经初步建立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和保障机制,但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

首先是我国关于高校声乐教学的理论研究不够深入,与国外相比甚至还比较落后。同时我国目前与高校声乐教学相关的,并且具有一定深度与创意的资料相当稀少。普通高校声乐理论研究薄弱直接与声乐教学实践活动有关。正是我国关于声乐教学的实践活动过少,为声乐教学的理论研究提供的资料过少,从而导致了理论研究的拓展与深入直接受到了影响。

其次是我国高校声乐教学实践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很多高校对于声乐教学的意义与优势认识不够充分,在许多高校中的音乐艺术课程的地位偏低。许多高校中开设的间接与声乐教学相关课程在它们的音乐艺术课程中所占比例很小,而直接与声乐相关的课程则更少,甚至还有的高校没有开设和安排声乐课程。

高校声乐教学实施的最大困难是缺少与声乐相关的各种教材。有许多高校的声乐教学都是缺少适用教材的情况下进行的,许多的高校进行教学时都采用的是各种专业教材,有的甚至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编写教材。

目前高校中关于声乐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也还比较落后。在很多高校中长期以来都没有专职的声乐教学老师,同时还存在着教师数量不够、学历偏低、经验不足等各种不良现象。

三、提高高校声乐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一)改善高校声乐教学的软硬件

第一,加强对声乐教学相关的理论研究,并根据当前各高校的共性编制合适的教材,让声乐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有统一的标准。各个高校应该对声乐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教材的编制是改善目前我国声乐教学现状的首要条件。有了统一的标准有利于各高校的声乐教师根据自己所在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安排与组织,以便能够提高声乐教学的教学质量。

第二,加强对声乐教学意义的认识,提高对声乐教学的重视。对于已经开设声乐教学课程的高校,应该开设更多的与声乐相关的课程,增加声乐教学课程在音乐艺术课程中的比例。对于还没有开设声乐教学相关课程的高校应该积极开设声乐相关的课程。让学生们能够选择自己所喜爱的声乐课程,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第三,加强高校声乐教学师资力量的建设。主要是聘用更加专业的声乐教师任教,对于现有的声乐教师要不定期进行培训深造,让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与需要对声乐教学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及其能够满足所提出的新要求。各个专业的音乐艺术类师范院校要加强对于声乐教师的培训力度,以能够向各高校提供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专业的声乐教师。加强对声乐教学师资力量的建设,不仅仅可以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还可以加强对相关理论的实践研究。

第四,有效利用各种现代化设施进行辅助教学,例如CAI。CAI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简称,它具有针对性强、形象生动、不受时空限制等诸多特点。CAI在声乐课堂的教学中有着诸多的优势。例如:可以进行教学重心转移,突出学生的主管意愿;进行教学形式变革,实现声乐课程的跃变;拓宽教学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思路

第一,声乐都是情感的教育,它主要通过触及人的心灵深处来陶冶人,教育人。教师平时应注意培养学生不断拓宽自身艺术视野的意志力与自觉性。把握学生的心理调节,让学生在一种很轻松融洽的气氛中掌握并学会控制自己的肌肉与气息等。除了培养学生的稳健自信,通过声乐教学中欣赏优美动听的旋律,体会歌曲所表达的精神境界和神韵,可以培养学生爱美心理。在声乐教育中,通过让学生参加轮唱、合唱等形式的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心理,增强他们的集体思想意识和凝聚力。

第二,每一个民族都拥有其独特的传统音乐文化,是千百年来民族智慧的结晶与文化的沉淀,在进行声乐教学时可以从民族性方面着手。声乐教学应注重民族审美标准,充分发展个性,教会学生发现声音的美、体验美、展现美,弘扬民族文化。对歌唱艺术的评价,特别注意音乐与语言的结合,讲究咬字与韵味,强调歌唱者声音的本色与个性发挥,自然真切。通过中国民族声乐教育,不断丰富民歌曲目教学,可以使当代大学生进一步了解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培养其民族感情与自尊心。

第三,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是声乐教学的重要目标。学校首先应该培养学生对声乐的感知能力,即对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在听觉上能有正确的心理反映。其次,需要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联想和想象。“音乐语言”没有明确的语义性,其包含的内在情感、灵魂、精神并没有具体的指向,只是某种精神面貌、感情状态的表现。所以教师要积极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积极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第四,声乐的教育中要注意创新。学校应当借助于图书馆和电子网络提高学生的听觉水平,除了让学生接受不同歌唱家的演唱外,还要让学生对同一首歌曲的不同版本进行分析、欣赏、演唱,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教师应该根据学的实际情况,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因材施教。除了课程学习,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组织一些声乐演唱比赛和观摩,使学生处在一个活的现实中,既做扮演者,又做欣赏者,同时又是一名探索者和发现者,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大学生在发声方法、感知歌曲内容和创作手法、作品艺术处理等方面得到真实有效的训练。

参考文献:

[1]裴娣娜.现代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美]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熊蕾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刘昌明.声乐教学的审美意识培养与民族传统教育[J].艺海,2006,(2).

[4]孙瑶.谈互联网与网络多媒体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05,(6).

[5]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6]潘乃宪.声乐探索之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责任编辑:方玉

书法用笔教学探索 篇12

一、笔笔中锋

古人所渭的“千古不易”、“千古不传”的用笔法的根本是什么呢?书法用笔的根本, 说来也简单, 只有四个字“中锋行笔”。关于“中锋行笔”前人之述备矣。王澍在《论书剩语》中说:“所谓中锋者谓运锋在笔画之中……如此则笔锋不倚上下, 不偏左右, 乃能八面出锋, 笔至八面出锋, 斯无往不当矣。”西泠印社出版社编写的书法教材中也准确道出了中锋行笔的涵义即“毛笔笔尖始终在笔画的中间运行, 写出来的线条两边光洁, 匀净有力”, 只是教材没有强调书写时必须中锋行笔, 做到“笔笔中锋”!

判断是否中锋行笔古人常常用“屋漏痕, 锥画沙”来形容。清代的包世臣表述得更具体:“每以熟纸作书, 则其墨皆由两边渐燥, 至中一线细如丝发, 墨光晶莹异常, 纸背状如针画, 自谓于书道颇尽其秘。”在书法教学时由于纸质不同和学生往往蘸墨较多, 单看笔画难以判断是否中锋行笔。我们可以让学生留心自己的毛笔, 判断书写时笔毛倒伏的方向和运笔方向是否一致, 写横时笔毛一定是左右方向的, 写竖时笔毛方向一定是上下方向的。另外可以看笔画写完后笔毛是否卷曲, 只要是中锋用笔的笔毛就不会卷起来的。

二、中锋和正锋、侧锋和偏锋

在古代书论中存在中锋和正锋、侧锋和偏锋含糊不清互相混用的情况, 常令学者茫然。我们先来说说偏锋, 它的含义相对于中锋而言, 行笔时“毛笔笔尖在笔画的一侧运行, 写出来的线条一边光洁, 一边毛糙”。也就是笔毛倒卧时的方向和行笔方向不一致, 笔毛常常会卷曲起来。

与之相混淆的是侧锋。如我刚才引用的话出自最近出版的书法教材, 教材中就把“偏锋”说成“侧锋”, 表述的内容和偏锋的概念完全一致, 叫法不同而己。只是教材未能明确指出偏锋 (或者叫做侧锋) 行笔是一种错误的用笔方法, 一定要避免的。其实这套教材的用笔部分也一直在强调中锋行笔, 但表述上含混不清。这是因为自古以来“侧锋”的含义就不明确, 编者又昧于用笔之道, 自然不敢也不能说出明确的话来。后人在评论王羲之书法时常用“侧以取妍”来赞扬他的突破和创新。难怪教材的编写者们不敢明确的说这一“侧”是不对的, 书圣怎么会错呢?其实此一“侧”已非那一“偏”了, 是指落笔时的方向和行笔方向并不一致, “欲横先竖, 欲竖先横”之谓也。如写横时毛笔先向下方内侧点入, 然后迅疾提笔调锋向右, 是和正锋相对应的。这样的“侧”非独右军、欧颜柳赵、苏黄米蔡莫不如是, 惟侧锋乃能出方笔, 点画才有峭拔俊逸的姿态。

古人论及“侧锋”也乱得很, 黄庭坚说:“侧锋取妍, 往往工左而病右。”很明显这里的侧锋是指偏锋。朱和羹《临池心解》有:“正锋取劲, 侧笔取妍, 王羲之书《兰亭为》, 取妍处时带侧笔。”这里的侧锋就是指落笔时侧向点入, 这里的侧锋是和正锋相对应的。其实正锋和侧锋都必须在中锋运笔的前提之下, 篆隶多用正锋直入, 而楷书、行草往往正侧并用。侧锋的运用稍晚些, 现存较可靠的早于二王的法书是陆机的《平复帖》, 观其用笔往往多用正锋直入显得浑朴质拙, 右军遗墨中如《初月》、《姨母》二帖也多用正锋, 后羲之变法正侧互用, 书风也变得妍丽秀美, 我们在《丧乱》、《得示》、《二谢》诸帖从中可以看到这一变化。

三、提按

要做到“笔笔中锋”少不得行笔时的提按。古人于此尤为看重, 如开头我引用的董其昌的论述。刘熙载在《书概》中更强调“凡书要笔笔按, 笔笔提”。“书家于提、按二字, 有相合而无相离。”我们使用的毛笔是软的, 要令笔尖始终在笔画中运行是很不容易的, 如写“横折”, 横中锋了, 如果没有调整, 一“折”马上偏锋, 笔画“左秀而右枯”。因为毛笔只有在提的状态下才能向任何方向行笔都是中锋, 一旦按下那只能或左右, 或上下这一单向上保持中锋, 如果改变方向就会偏锋, 所以行笔的过程是毛笔通过不断提按调整笔锋的过程。书法用笔的方法有很多, 尤以“提按”最为重要!正因为如此, 书法学习需要大量的练习, 同时明其理也十分重要。

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书法教材在“提按”上要么表述不详, 要么只字不提。经典的上海书画版《中学生字帖》用图解的方法解释用笔方法, 起笔时先按再提, 然后改变行笔方向, 但是提笔后仍须按下铺毫, 再行笔这一过程没有讲出来。收笔处仍要有一个提按过程, 教材也没有讲对, 依其方法收笔, 笔毛一定会卷曲起来的。新近广泛试用的西泠印社书法教材更是只字未提。

四、永字八法

字是由点画构成的, “积其点画, 乃成其字。”所谓八法是指八种点画的书写方法。其实点画之多不止这八种, 古人以为这八法基本可以概括点画的写法了, “以其八法之势, 能通一切字也。”这八个笔画又正好包含在永字之中故名“永字八法”, 这八法简洁, 概括而能广泛流传。

上一篇:提高小学数学下一篇:多维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