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模式探索

2024-09-14

教学模式探索(精选12篇)

教学模式探索 篇1

一、在迷茫中摸索

课改之初, 对课改的理念认识不清, 思想转变不过来, 对“六步、四生、三清”的教学模式解读不够, 甚至还抱着“改不了再回到原有的教学模式”的想法, 但是茫然中的我们知道, 观望和等待都解决不了问题, 必须行动起来。首先, 组建学习小组, 给每一位同学安排角色, 有学案检查员、学案检测员、卫生检查员、声音控制员、时间控制员等, 这样做是希望全体同学都能把自己当作课堂的主人, 培养自己的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和责任感。其次, 规定: 每两周进行一次角色交换。主要是考虑到不变换角色, 可能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 变换后他们会在各方面得到发展。在小组建设上多用心思, 不仅要选出能力较强的同学挑起重担, 还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 给他们安排适当的角色。比如: 不爱发言的同学先到黑板上写板书; 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负责课堂展示; 有责任心的学生负责卫生、纪律, 大概三四天的时间小组建设基本完成, 共六个小组, 每组8人, 每小组都有组名、组徽和口号。最后, 才正式将“六步、四生、三清”的教学模式引到语文课堂中, 但是从第一节讲授篇幅不长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来看, 这次尝试并不成功。那节课45分钟, 却让人感到那么漫长, 学生有新鲜感, 有参与意识, 又急于展示自我, 可是忘了自己的角色, 忘了自己的职责。教师急于把导学案上的内容完成, 在研究体验环节, 学生也都是照着导学案念下来的, 预设完全乱了套, 又何来生成? 尽管笔者准备得很充分, 可是课堂展示真的让人很失望, 又让人感到有些茫然。

二、在学习实践中提高

随后, 笔者开始上网看各种教学实录和学生课堂展示, 看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通过反思, 笔者发现自己被框定在了导学案上, 观念没有转变, 思维早已形成定式, 上课时机械地按照导学案的六步完成所谓的课堂教学任务, 课堂教学根本放不开, 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能力了。如何训练学生, 如何让学生展示自我? 带着这个问题, 笔者开始仔细研究“六步、四生、三清”的教学模式, 每一次研究都有新的体会, 每一次思考都有新的发现, 重新审视“六步、四生、三清”的教学模式, 与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流程并不冲突, 这就增强了我的信心。继续加强小组建设, 重点关注“学困生”。考虑到这样的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可能会有困难, 就让他们回家查找资料, 分段朗读课文, 声音小了, 也不放弃而是加以鼓励。基础好的同学, 解决难题; 基础薄弱的同学解决基础题, 给他机会、给他自信。渐渐地, 学困生们也都找到了自信。笔者也对课改有了新的理解, 重新审视“四生”, 解读“生生互动, 生生质疑, 生生评价, 师生评价”的真正含义。把课堂的主动权、话语权留给学生, 这样, 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 课堂的容量大了, 知识面也随之拓宽, 学生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尤其当同学们喊出小组口号“我参与我快乐, 我展示我精彩, 我自信我成功”时, 我看到了大部分同学眼里的兴奋与快乐。随后大胆地做我自己, 把课堂自主权和空间留给学生, 除点拨和及时的评价外, 自己不再是课堂的主角, 而是导演了。放手绝不是放任自流, 不是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掌控权还是在我的手上, 关键是如何把握好一个”度”。所以在以后的小组建设上我又加大了力度, 从激发兴趣上入手,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形成“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发展态势, 让每一个同学都动起来,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课改中的喜悦

课改的目的是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 无论怎样改, 其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在落实“六步、四生、三清”教学模式的过程中, 笔者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 我们没有脱离文本搞“花架子”语文, 而是注重对文本的赏析, 对主题的挖掘。因为无论课改怎样改, 我们还是需要原汁原味的语文课堂, 在讲授《陋室铭》一文时, 在进行到第五步研究体验时, 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探究题: “从作者的描绘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 他的房子是“陋”还是“不陋”? 有学生回答: “不陋”, 追问“不陋”吗?这时有同学马上抢答“陋”, “到底陋还是不陋?”有人坚持: “陋。”“‘陋’在哪儿?”“陋”在室主人居住的房子简陋。教师适时补充: 是啊, 在达官贵人的眼里“陋室”当然是“陋”。但作者为什么说“陋室不陋”呢? 有同学马上抢答“不陋”在“惟吾德馨”。“好, 文章主旨出来了, 因为作者是一个安贫乐道的人, 有高洁傲岸的节操, 即使身处陋室, 也因“惟吾德馨”而觉“陋室不陋”。就这样, 由于教师的追问, 激发了小组成员之间的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 争先恐后地抢答, 使学生很好地把握了文章的主旨, 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 积极性也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达到了“生生质疑, 师生评价”的教学目的。这样一节课, 给了教师成功的喜悦, 课改初期的茫然与失落已荡然无存。前方的路, 也许会有荆棘, 但至少让我们知道前方同样会有鲜花。

四、课改中的思考

课改把学习的空间留给学生是正确的, 学生的潜质是无穷的, 教师能最大限度地把学生的潜能挖掘出来才是最成功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吃透教材, 掌握课标, 不断更新知识, 厚积薄发才能驾轻就熟, 要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看起来是一个旁观者, 实际上是一个引领者和组织者。

教学实践证明, 高效课堂的教学过程正在成为师生交流, 积极互动, 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两者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 如果教师总是高高在上, 以长者自居, 那么永远也无法和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 也永远无法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更无法营造出让人满意的课堂。

曾经以自己是一名语文教师而自豪, 因为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可以尽情发挥。但是课改后笔者却觉得, 课堂上过多的活动冲淡了语文的原汁原味, 课改又强调赏识教育, 学生的答案无论怎样, 都要多表扬, 少批评, 这势必会对学生的健康人格产生负面影响。在这一点上, 笔者认为, 语文课堂还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 品味语文, 欣赏语文, 在语文的熏陶、感染中提高语文素养, 这更适合今天的语文教学。

课改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 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给学生自主互动、畅所欲言的空间, 这样一来, 无形中就给教师带来一些压力, 这就要求我们, 要重新给自己定位, 深入挖掘教材, 精心设计导学案, 在精心备课的同时, 还要备学生。因为我们面对的90后、00后, 不再是等待喂养的小绵羊, 而是一群有思想、有主见、喜欢张扬个性, 展示自我的雏鹰, 一旦教育有偏差, 就会折断他们飞翔的翅膀, 到那时, 我们的失败就不是一个人的失败, 而是教育的失败。

课改在深入, “六步、四生、三清”的教学模式仍在继续, 希望大家一起努力, 让我们的教学模式更加完善, 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

教学模式探索 篇2

关键词:车削加工技术;兴趣;教学模式

车工实习是比较枯燥乏味的,想让学生对其产生兴趣,首先要研究学生的心理规律,利用规律加以引导,使学生肯动脑,肯动手,肯学习,肯钻研,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学习车工技能的意义所在。一体化教学,就是整合教学环节,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为目标,将理论和实训教学环节进行重新整理融合,从而保证整体教学目标的一一实现。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资源重组。

车工实习的作用

学习车工技能对机械专业的学生而言,不但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和巩固理论知识,而且能够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为学习数控车床加工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体现:①培养学生对机床型号、工件材料、刀具材料及切削参数的选择能力;②培养学生对工量具的使用方法、读数原理及日常的维护能力;③培养学生对机床的使用维护和常见故障的排除能力;④培养学生对工件进行检测和质量评定的能力;⑤培养学生养成实习结束后,整齐摆放工量具,擦拭机床、清扫地面等良好的卫生习惯;⑥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工作精神以及节约资源、爱护公物的良好品质。

手脑并用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将理论课和实践课分开进行,理论课在教室里完成,实训课在车间完成。理论课注重大脑的理解和记忆,实训课学生认真看教师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技巧强化理论课上所学的知识或纠正理论课上的不正确理解。这在表面上看似乎没什么不合适的地方,但实际上是,专业理论知识要讲完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进入到实践环节。这样很多理论知识有被学生遗忘的现象,使得理论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实践不能很好地印证理论知识,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轨,也就形不成理论―实践―理论的知识链。除此之外,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对实践没有感性认识,学生学起来吃力,教师教起来费劲,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手脑并用的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结合起来,让理论实时指导实践,实践实时验证理论,例如:学习“刃磨车刀”这一课题时,先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车刀各方面的理论知识,包括车刀的材料、组成、几何角度及刃磨后须达到的要求等。然后由实训教师示范,学生观模。学生再动手练习。刃磨后让学生写出操作过程中的感受,总结遇到的问题,教师收集后再一一讲解,归纳总结。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形成一条完美的理论―实践―理论的良性知识链条。营造探究式学习的平台

对高年级的中职学生而言,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出现了明显的层次之分。教师可以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配合学生设计一些感兴趣的情景车削任务。例如,接到某企业螺纹轴零件加工任务,因为长期使用,磨损严重不能正常使用,需要更换,由企业提供图纸及毛坯,要求我方严格按照零件图纸技术要求加工,20天内完成100件的加工任务。产品首件加工完成后由企业技术人员来我校进行精度检验,质量合格后将投入大量生产。学生接受任务后分组进行任务工作计划制定,工艺文件编写,零件加工,零件检查及质量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查找资料去完成每一步的工作内容,在这一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问题,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及向实训教师咨询一步一步解决问题,最后写出工作总结。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同时锻炼与人沟通、团队合作技能。

提高学生学习车工技术的兴趣

4.1 通过第一堂课,引发学习兴趣

车工实习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从学生心理出发、从简单出发,通过第一堂课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具体包括:①教师要给学生彼此信任的感觉,起到树立榜样的示范作用。比如:教师要以身作则,穿戴好工作服进入实习车间,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一个专业的、严谨的教师,有足够的能力教好这门课。②详细介绍车工专业的发展方向及前景,对学生专业的选择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学生把理想目标化为学习的动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③简单介绍车床的组成、工作原理及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增强学生的求知兴趣。

4.2 通过课堂讨论,启发学习兴趣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打下伏笔,通过学生分析、思考、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根据图纸安排加工工艺的课题。首先,让学生通过集体讨论,自己制定工艺方案。然后,教师对各组制定的工艺方案进行分析、评定,指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其次,学生根据教师的建议,对工艺方案加以修改。最后,按照修改后的工艺方案,完成工件的加工。通过这种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使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不但启发了学习兴趣,而且掌握了车工技能。

4.3 通过技能竞赛,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掌握了技能后,内心渴望得到学校、教师、家长的肯定。学校要定期举办一些以技能比赛、操作表演、作品展示为一体的竞赛活动,让学生的技能得以发挥、得以表现。既起到交流经验、切磋技艺的作用,又提高了学生钻研技能的积极性。对获奖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并大力表扬,鼓励、宣传。对未获奖的学生,也给予肯定,鼓励其加倍努力,争取下次获奖。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推动了学校技能教学活动的开展,形成了浓厚的技能学习氛围,使得教学质量得到提高,教学效果得到改善。

结论

教学模式探索 篇3

要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得从影响学生口语表达的因素分析说起。教学中不难发现,很学生学生在课间和同学交谈时可谓无话不谈,而在课堂中却常常表现得“默默无闻”,尤其是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这是其畏惧心理所致。其次,尽管有一些学生想说,但因教学中教师所提供的表达材料不够丰富,学生也找不到话说,加之在“说”的方法上缺失,不知道怎么说,导致学生的口语交际变成空白。最后,因语文教学中课后练习一般以练习册、教辅等书面作业为主,缺少学生口语交际的实践活动,学生自然没有机会说,口语表达也就成为空谈。结合以上实际分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就需让学生在敢说的基础上想说,掌握方法后会说,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能说,这样才会更加有效。

一、创设和谐情境,让学生敢说

学生在课堂中不敢说、怕说,其实更多是有心理障碍,因为学生从小学到初中,习惯了被动地听教师讲的模式,要让他们开口说,首先需要他们突破自身的心理防线。而要让学生突破自身的心理防线,和谐的交际情境就不可或缺。

1以鼓励为主

要创设和谐的交际情境,教师首先要懂得鼓励学生,让学生能突破心理防线,敢开口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少批评,多引导,少打断。以七年级上综合实践活动《我爱文学》的教学过程为例,教师以“谈谈你心中的文学”为话题引导学生说说对文学的理解。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文学在他们心中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故而学生表达起来也只能是三言两语。此时教师不要急于打断学生,可以问问学生“喜欢哪些文章,为什么喜欢”,以此进行引导,让学生从具体的文学作品中去感受文学,从而引导学生打开话匣子。

2引入生活情境

要注重结合学生实际来引导学生开口说。以文本阅读教学为例,在导入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以话题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这不仅可顺利地引入新文章的阅读,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也有积极意义。以七年级下魏巍《我的老师》的教学为例,教学之初,教师先以“说说你最难忘的一位老师”为话题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老师,在表达中进入新课学习。

二、丰富交际材料,让学生想说

学生敢说了,但如果缺少口语表达的材料,学生依然“找不到话说”。为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丰富口语交际的材料,为学生口语表达奠定基础。应该说,语文是和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课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教学内容,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来丰富语言交际材料,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1改变教学方法

要注重改革口语教学方法,由此来丰富材料。就传统口语交际教学而言,教师基本延续了“照本宣科”的模式,多是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提供的材料了解口语表达核心知识点,然后就以“自由活动”来代替实践活动。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所获得的材料只有教材,枯燥而单调。相反,如果教师能结合生活来丰富交际材料,让学生从丰富的材料或活动中汲取表达的素材,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想说的欲望。以《话须形象才动人》的教学为例,教师先以“你比我猜”的活动来激发学生兴趣并引出话说形象的作用,然后以“连词成句”的活动来引导学生进行表达,在表达中渗透“话形象动人”的巧门,接着提供一些图片,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表达,最后再以“介绍家乡的一种小吃”为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表达。这样,学生有了丰富的表达材料,交流起来也会“如鱼得水”。

2注重实际运用

要注重在口语教学中拓展应用来丰富口语交际的材料。以七年级下《劝告》口语交际教学为例,教师先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教材内容基础上采用讨论法初步理解劝告的技巧后,通过网络材料来呈现“滥用繁体字,乱造简化字”和“使用不规范汉字”等现象,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分析这些现象,提出劝告的意见。然后组织学生以情景剧的形式进行表演。对此,学生兴趣浓厚,通过表演后的总结,较好地掌握了劝告的技巧,促进了目标的达成,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

三、注重方法引导,让学生会说

“会”实质上是一种方法,即在口语交际中如何根据说话时目的、对象、场合的不同而调节好语速、语调、语序等。要引导学生掌握说话的技巧,在课堂中还要注重多从方法上进行引导。

1合作探究式

注重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口语交际的技巧。以《当一次主持人》的口语交际教学为例,教师先以十一国庆节学校的活动为情境,引导学生来设计开场白,在这个过程中分小组进行,然后就小组间的开场白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分析优劣,总结出开场白的要领。这样,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在自主探究中获得的,是一种实践能力。接着教师呈现出节目单,引导学生根据节目单来编串联词,并引导学生模拟主持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技能培养。应该说,提倡探究式的口语交际教学,可较好地促进学生掌握口语表达方法。

2实际代入式

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引导。学生向老师告状要说,怎么说,让学生说清楚谁在哪怎么样。学生捡了东西,交给老师时,该怎么说,也是要说清楚谁在哪儿捡了什么东西。尤其是量词要用对,还要说出这个东西的形状、颜色、用途等等。与此同时,要结合教学实际多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坚持“课前3分钟演讲”,组织学生在班级中开展“每日新闻”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中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而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语言实践活动,如针对班级中上网现象严重而组织开展“上网利弊”辩论活动等。

教学模式探索 篇4

一、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构建大学校园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就目前来看大学校园是党员密集的地方之一, 这里聚集了大量的知识分子, 也是党员发展的首选地点, 党员干部的任用关乎高校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思想教育和发展党员, 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 我们要不断夯实高校党建工作基础。

当下室内设计学生思想普遍活跃, 信息广泛, 各种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首先在高校集中显现。抓好高校党的建设, 必须不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 坚持基本政策、方针的同时努力提高师生个人水平。纵观国内各地的高校都在不断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政治辅导员培养力度, 与此积极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趣味性强的校园文化活动, 力求在潜移默化中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思想观念中占据主导地位。

二、完善、贯彻高校奖励制度

高校招生计划迅速增长, 各高校生源竞争愈来愈激烈。大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为国家建设发展输送人才, 尤其是输送经济建设需要的技术人才, 这样, 高等教育才能够更加凸显其优势地位和作用。但从有限的教育资源出发来看, 如何在教育投资相对还不完善的同时, 一方面扩招, 另一方面又要保证毕业生就业的质量, 所以在校期间高等教育激励制度的实施好坏直接关系到大学生以后的人生价值观的认知。合理构建并优化学生激励机制, 一方面能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 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另一方面也能提高高校学生管理的效益, 节约相应的附属投资。

可如今高校主要采取以建立在综合测评基础上的学生评优方法来激励学生, 但由于评比过程不够透明、不够科学, “打擦边球”的现象频繁发生, 影响了激励效果, 再加上一些学校激励政策形同虚设, 无法贯彻执行, 并没有充分地应用好奖励与惩罚两种激励机制, 所以在校期间, 学生认知出现偏差, 综上所述, 应加大对大学生激励机制的投入力度和执行力度。

三、合理选取教材

教材是学习者增长知识和发展技能的重要材料, 加强对选用教材的全方位管理就要加强对教材的选用、评价、推荐和撰写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因为现在大部分高校在认购选取教材时首选贵的再选对的, 在很大程度上不排除利益上的考虑, 众所周知, 当下知识更新的速度飞快, 在教材上知识的呈现形式也和以前有所不一样。编书人大多都是有“目的性”的被迫编制书本, 在很大程度上都有互相抄袭的嫌疑, 更好笑的是, 更改了别人的作品后怕被人发现, 整天在如何掩盖抄袭套用痕迹上下功夫, 比如当我们拿到书后, 发现很多讲述的知识点在书本页数上跳跃比较大, 上课学生只顾“乱翻书”, 以至于很多教师和学生都抱怨现在的教材编得不好了, 所以我们在选取教材上应慎重。

针对以上出现的弊端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1.选用教材必须优先以教材的质量为标准;2.选取教材时必须提取相应专业任课教师的可行建议, 而不是走形式;3.鼓励使用当下与时俱进的教材;4.对相关专业教材的选取应从专业教学计划整体培养方案上统筹规划, 避免累赘重复。5.从严掌握、选取与教材配套的高质量教学参考书、教学辅助资料;6.电子课件选用操作简便并与教材配套的, 要求人机交互性强, 安装方便、兼容性强、可操作性高、后期保障可靠。7.电子课件要及时更新。

四、合理安排课程

高校是教育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园地, 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 他们都接受过高等教育, 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 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 所以在校期间他们不仅要学习专业课程, 还需要学习思想政治方面的必修课程和其他选修课程。而每个课程都是带有相应学分的, 不同的课程获得的学分也不同, 而每一位学生都必须修够学分才能毕业, 这就对课程安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就学时和学分而言, 一些学生认为专业课的课时可以稍微增加, 不要间断, 而某些非专业课的课时可以相应减少, 多增加时间的机会和时间, 同时不会对学习效果造成太多的影响。就现今国内各高校的教学改革而言, 大学生在校期间仍然最关心的是自己所修课程的学分, 就对课程所占学分比重的设置任然是各高校的一大难题。比如在学分方面争议最大的就是:像思修、马哲这一类理论性很强的非专业课程占的学分比重比一些专业课程还重。

在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方面, 不同高校、不同专业师生持不同的意见, 不同高校的专业课程的设置不同, 换句话说有的专业课程设置得考虑教育资源的利用, 因此课时课程设置不是非常合理, 课时少内容多, 有时候课程短期内集中, 老师讲课速度不得不加快, 学生们听课都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

在大学期间, 就我所教室内专业而言, 小班上课同学们不但发言机会多, 而且每位学生都能得到老师的针对性指导, 理论和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能够得到集中解决, 同时也能促进大家共同进步。所以进一步合理统筹安排学生的课程至关重要。

对于以上几点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 应反思探索的方向是否偏离, 反思改革的行为是否过激, 反思改革的路径是否正确。只有在改革中不断反思、不断调控, 才能始终坚持以“促进有效学习”为核心, 坚持以有效“高校课堂改革”为目标, 从而打造更加科学合理的大学新课堂模式。

摘要:高校是教育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园地, 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 他们都接受过高等教育, 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 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 所以在校期间他们不仅要学习专业课程, 还需要学习思想政治方面的必修课程和其他选修课程。

关键词:室内设计,大学生,专业,高校

参考文献

[1]梁思成全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2]郑曙阳.绿色设计之路——室内设计面向未来的唯一选择.建筑创作, 第十期.2002.

探索阅读教学新模式 篇5

阅读教学的新理念(新概念、新观念)的落实,必须以探索建立起新的阅读教学模式,包括不同阅读课型的教学模式和不同类型课文的教学模式)作支撑。

(一)不同阅读课型的教学模式

课型是按照课的目的任务的不同和课的结构(指一个课题的整个教学活动是由哪几个基本环节组成的)的区别而划分的;不同课型的性质、任务对教学步骤(教学模式)有直接的制约作用。为落实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增强阅读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可将小学阅读教学划分为精读课、略读课、学习指导课和课外阅读指导课四种类型。

1、精读课

(1)特征及任务:精读课是以深读为基础、以全面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综合性阅读课型;教学任务包括阅读理解、情感陶冶、知识习得、语言积累和语言运用几个方面,以培养语文能力核心。

(2)模式或步骤: ①粗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程序:上课伊始,可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一定情境,以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动机和兴趣;接着指导学生默读和浏览课文,要求学生读准生字、读顺课文、思考、议论“这篇课文主要说了哪几件事情”这样的带整体把握的问题。这样安排的目的是:要使学生从整体上(不是只从一点或一个侧面)形成对课文的感性认识,并能初步提出一些自己尚未弄懂的问题。

操作要领:一是要想方设法把学生发动起来,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课文、提问题;二是要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而不是只得到点滴的观感。

②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教学要求:“深入感悟”是指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人物情感和重要词句有比较深刻的感受和领悟。而要达到这一要求,学生必须精读课文(精读:是指围绕课文的重点而深读,而深读的展开有赖于关键问题的提出,关键问题的解决是衡量深读效果的主要标志;关键问题应产生于课文的重点部分,应反映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和情感态度与课文重点部分的要求之间的差距或矛盾,应含有让学生思考的空间或进行探究的余地;关键问题的表述应具有概括性和启发性)。

操作要领:一是师生要善于提出问题和归纳问题;二是引领学生围绕所提出的关键问题反复阅读课文(读,既要保证读的时间,又要注重读的质量,要指导学生采用有感情的朗读、精读与默读、分小组读、找伙伴读、男女生赛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阅读方式来实现“读”的目标;同时要指导学生把读与思结合起来,能抓住所提出的关键问题在读中思考、读中讨论和读中体验,能围绕关键问题抓住重点段落、重要句子和关键词汇在反复阅读中体会其要义,能在朗读过程中认真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及事物的矛盾,切实提高有感情朗读的水平);三是教师的指导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不以教案牵着学生走,而须根据学情的变化来调整教案。

③研读品读,深层体悟:

教学要求:教材选偏的精读课文中,有一批涵义很深的课文。这些课文不仅有表层的描述,而且有深层的意蕴。如,描写事物的,以事喻理或托物言志;描写景物的,寄景抒情;描写人物感情的,则情中有情„„学生要学懂这些课文时,必须采取一个重要步骤,那就是要通过对重点段落的研读和品坊,才能达到对课文的深层意蕴的体验和领悟,使学生在思想上、情感上产生共鸣,甚至受到震撼。

教法学法:要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特点和学生在认识、情感上的不同反映来确定。这些具有深层意蕴的课文大致有三种类型,每种类型的教法和学法的侧重点应该各有不同:

第一类:以事喻理的课文。如《两只小狮子》、《乌鸦喝水》、《酸的和甜的》、《画杨桃》、《题西林壁》等等,其深层意蕴是事中之“理”,学生在阅读中面临的困难是难以弄明事中之理。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在学生真切感悟语文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反映“深层意蕴”的问题,引导学生认真研究或品读关键段及关键词句,启发思考,组织讨论,指导互评,从而使学生悟出事中之理。如教学《酸的甜的》一文,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让大家思考和议论小松鼠和小白兔提出的问题:“狐狸为什么硬说葡萄是酸的呢?”以议论“硬说”一词的含义为突破口,经过七嘴八舌的讨论,学生终于明白了这个童话故事中的深刻道理。

第二类:寄景寄事抒情的课文。如《荷花》、《黄山奇石》、《圆明园的毁灭》、《我爱故乡的杨梅》、《高梁情》、《观潮》等等,其深层意蕴是景中情或事中情。对作者借赞美自然景观来抒发爱祖国、爱家乡的感情以及通过赞荷花、迷荷花来表达作者追求纯洁、和谐、美满、幸福的思想境界,只有在教师指导下反复品读重点段落、琢磨重要词句和体验作者的情感,才能体悟课文的深层意蕴。如,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品读竞赛,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找伙伴读,通过朗读把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表达出来,以听读的同学是否产生共鸣来评价朗读者的体悟水平。在这种互相激励的情境中,学生完全进入了“角色”,他们细细品味课文,在想象和深思中逐渐对作者的深层情感产生了共鸣,体会到作者从内心深处发出的热爱家乡的深情。

第三类:情中寓深情的课文。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再见了,亲人》、《雨中》等等,其深层意蕴是情中隐含的“深情”,学生面临的困难是难以体悟情中的“深情”。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学生对人民群众热爱周总理的感情很快就感悟到了,而当老师提出“人民群众为什么这样热爱周总理”这一问题时,个个面带难色。教师及时引导大家默读和有感情地朗读几个重要自然段,同时启发大家联想课前观看的电影《周恩来》及课前搜集的周总理关心人民群众的动人事迹,然后组织大家讨论,学生终于恍然大悟:人民群众这样热爱周总理,是因为周总理非常热爱和关心人民群众。

操作要领:首先,教师既要准确把握课文的深层意蕴,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问题,从而归纳提炼出需要引领学生探究的能反映课文“深层意蕴”的问题。其次,要让学生自已体悟课文的深层意蕴,教师不可先讲出自己的看法,其主要决窍在于引导学生围绕所探究的问题展开研读和品读。研读包括探索性阅读和体验性阅读:探索性阅读是为探究所提出的问题而对有关段落进行的阅读(它以朗读为主,辅以默读;在读的过程中把个人的分析、比较与小组讨论、全班讨论紧密结合起来;朗读和讨论要突出重点段落,要紧扣关键词句);体验性阅读在于通过朗读和默读来体验人物的生活和情感,使学生在思想情感上达到与文中人物的共鸣(体验性阅读多用于感情色彩很浓的课文,所以要重视情境的创设和读者的联想,适时插播有关电影剪辑或多媒体课件等,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品读,是指学生在朗读、默读中按照自己的体会和想象而对课文(特别是重点段落和关键词语)表达的思想感情予以品味。品读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重要思想内容的理解,还能使他们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味,如语言的节奏美、音韵美、意境美等。品读实质上是一种创造性阅读,它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感受力。如,一位教师在指导一年级学生品读(两只小狮子》的重点段落时,就抓住了这两点。在这篇课文的末尾,狮子妈妈对懒狮子说了这样一段话:“孩子,将来我们老了,不在了,你靠谁呢?你也应该学会生活的本领,做一只真正的狮子!”教师在指导学生品读这一段话时,启发学生先体会狮子妈妈的心情、态度和语气,然后让学生按照自己的体会和想象来品读狮子妈妈的话——有的扮作慈祥的狮子妈妈,怀着沉重的心情,以语重心长的语气来朗读这段话;有的则扮作急躁的狮子妈妈,怀着焦急的心情,以气愤的语气朗读这段话„„

④熟读成诵,尝试运用

教学要求: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让学生以口头或书面表达的方式初步运用所学的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学习这篇课文的体会。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把自己感悟最深的语言文字和思想情感初步转化为自己的语文能力,为全面全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奠定基础。如,学了《小白兔和小灰兔》后,很多学生争先恐后的即席发言,表扬小白兔爱劳动、肯吃苦,批评小灰兔好吃懒做、不爱劳动,并表示自己长大后要做一个爱劳动、能吃苦的人。又如,学了《水乡歌》后学生模仿着写道:“家乡什么多?树多。千棵树,万棵树,五月榴花红似火,装点家乡新生活„„”

操作要领:一是要保证必要的运用时间,为了能保证全员参与,可采取“个人准备,分组交流”的方式,并且每次只取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中的一项,真正落到实处。二是要考虑学生年龄特点逐步提高要求。一般说来,一年级只训练口头表达能力;二年级除训练口头表达能力外;还可训练写作能力(可采取汉字加拼音的写话形式);三年级的口头表达可让每个学生复述课文的一个片段或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书面表达可让每个学生写一段话,把自己最想说的话写出来;4至6年级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练习的要求应当逐年提高,操练的形式应更加多样。三是要指导学生熟读所学课文,紧抓语言积累。学生学完一篇精读课文时,必须达到读熟的程度,在此基础上再抓背诵(或背诵全文,或背诵几段,应酌情而定)。

上述的精读课的教学模式(结构、环节、步骤)只是一个基本的教学思路,不是刻板机械的教学流程;教师在具体实施时,教学步骤应根据课文的不同及学情的异动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比如,学习内容浅显的课文,可将“深层体悟”与“深入感悟”合二为一;又如,学生深入感悟《荷花》一文时,可参照作者的思路,采取“闻荷香——看荷花——赏荷花——迷荷花”的顺序来学习。

2、略读课

(1)特征及任务:略读课的主要特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的主要思想感情或深层含义,并学习略读方法。

(2)模式或步骤

①略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方法:先提出一个问题(即这篇课文主要说了几件事),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阅读课文,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分组或全班议论。

②再读课文,体会主要思想感情或深层含义。方法:先就课文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或深层含义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课文,然后在组内或班内进行讨论。

(3)操作要领:一是每一步教学都要以问题开路。二是每一步教学都要以读为基础。三是要紧扣关键词句和重要段落,不可“胡子眉毛一把抓”或“各种项目一齐上”、“从头至尾逐段教”。常用的方法:①紧扣一词,教活一课。很多课文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语,如《田忌赛马》中的“转败为胜”、《精彩的马戏》中的“精彩”、《珍贵的教科书》的“珍贵”等。这些词语或提示了文章的中心,或点明了文章的情感,或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或暗示了文章的思路。我们找准并紧扣这些关键词组织教学,就可教活整篇课文。②抓住一句,串联整篇,很多文章中作者都精心安排了关键词,或揭示题旨,或点明中心,或概括内容,或凝聚情感。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就等于提起了衣服的领子,以一句串联全篇。如《草原》中的“蒙汉情深何忍别”、《落花生》中的“人要做有用的人”、《千里跃进大别山》中的“狭路相逢勇者胜”等。③精导一段,拨通全文。有些课文,有明显的重点段,抓住重点段精心指导,就可以拨通全篇。如《再见了,亲人》,前面三个自然段分别写志愿军与老大娘、小金花、大嫂话别。三段的写法大体相同,都是通过回忆某些事来抒发中朝人民用血肉凝成的深情。教学时,教师精教第一段,并从第一段中总结出一种写法:记事抒情。第二段、第三段则让学生自学,了解这两段记了什么事,抒了什么情。这样教,时间省了,学生的收获反而更多。④突破一点,举一反三。有很多课文有关键词、关键句、关键段,但也有一些课文没有明显的关键性的词、句、段。教这些课文仍不可逐段串讲串问,而应该“突破一点,举一反三”。选择突破的“点”要因课而异。如《养花》一课的“趣”、《荷花》一课的“美”、《火烧云》一课的“变”、《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的“情”、《飞夺沪定桥》一课的“勇”、《会摇尾巴的狼》一课的“装”、《西门豹》一课的“言外之意”、《狱中联欢》一课的“对联寓意”、《第一场雪》一课的“景物特点”、《晏子使楚》一课的“机智对话”、《冬眠》一课的“善于观察思考发现”等等。可以说,任何一篇课文都可以找到这样的“一点”,抓住了这“一点”,就可突破全篇。

3、学习指导课

(1)特征与任务:这是一种为帮助学生适应和掌握新的学习方法、灵活运用新的学习方式而确立的一种新课型。例如,很多学生不适应新课程提出的新的学习方式,不会进行自主阅读、合作阅读和探索性阅读,有的不会朗读、默读,尤其不善于在朗读中感悟。因此,我们应该有计划、有准备地开设学习指导课。由此可见,学习指导课是一种“学会学习”的实践课。其基本任务是: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掌握精读、略读、浏览的要求,灵活运用朗读、默读等方法。学习指导课不定期开设,其主要内容包括新的学习理念的实践和新的学习方法的操练;可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年龄特点来确定具体内容。

(2)模式或步骤

①提出操练的任务,师生分头准备。这一步一般在上课之前完成。

②教师扼要讲解,学生充分操作练。这是学习指导课的主要步骤,教师要保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空。

③学生交流心得。师生共同总结。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激励性评价。

(3)操作要领:一是主题要鲜明,一次确定一个训练专题;二是操练要充分,一次让学生掌握一种学习方法;三是指导要精当,一次让学生学会一种学文方法。这里介绍几种在学习指导课中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①破题阅读法:就是通过分析课文题目的含义特点,了解课文内容,感知其中的思想感情的方法。如学习《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他们就会了解到这篇课文的人物和主要事件,还自然会萌发出“董存瑞为什么要去炸暗堡”、“怎样去炸”、“炸得怎样”等疑问。这对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胳无疑是有帮助的。②根据课文特点阅读法:不同类型的课文,在写法上各有其独特的地方。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可先帮他们掌握写法,再引领他们根据特点去学习。如学习《姐姐》后,可指导学生总结出写人类课文的特点(通过对人物语言、行动、心理、外貌等的描写,来反映人物的品质特点),并共同探索出学习记人为主的记叙文的方法(细心揣摩文章中作者对人物语言、行为和心理等描写,从中了解人物的特点)。若学生掌握了这种学法,去学习《金色的鱼钩》等类似的课文就会觉得有路可循了。③利用课后问题阅读法:有很多课文的课后问题中,已直接告诉我们本文写了哪些事物或所写事物的顺序等,这就可以直接指导学生按照这些提文去了解课文,初步弄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如《观潮》课后第二个问题: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如果学生在阅读之前先看看这一问题,对其理清文章写作顺序无疑是有帮助的。除此之外,还可教给学生抓重点事件阅读法、提要阅读法,抓中心句阅读法、抓过渡句段学文法,根据关键词阅读法、利用推理阅读法等。

4、课外阅读指导课(1)特征与任务:课外阅读指导课是为推动课外阅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培强学生语言综合素养而确立的一种新课型。这是一种“学会阅读”的实践课,一般每两周安排一节。其基本任务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制订课外阅读计划;指导学生总结交流读书心得,逐步增强阅读能力,开设课外阅读指导课是推动课外阅读,落实语文新课标精神的迫切需要。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多读”是增强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小学阶段,课内精读、略读的文章只有300多篇,不超过40万字;如果小学生只读这些课文,是无法形成独立阅读能力的。因此,《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1——6年级不少于145万字。

(2)分类及步骤:根据课外阅读指导课应承担的教学任务,可将这种课型分为两个亚类:①阅读兴趣培养课。这一类指导课一般安排在一、二年级。其基本任务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生动活泼的导读方式激起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爱读、乐读的感情。其教学步骤:一是以读激情,即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听赏法,读赏法,读演法等)来引导学生对课外的阅读兴趣;二是情中探理,即在学生体验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过程中,教师或学生提出以上深思问题,引导学生热烈讨论,探明文中道理,从而激起学生爱读、乐读的感情。②阅读能力训练课。这是课外阅读指导课的主要课型,各年级均需开设,但各年级的训练要求具有高低层次之别。其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四种能力,:一是制订和执行阅读计划的能力,包括课外读物的选择,阅读方法的运用,阅读时间的安排和阶段性自我检查的进行等内容;二是感悟阅读材料的能力,包括掌握精读、略读、浏览的基本要求,学会朗读和默读,同时要求在阅读中思考读物内容,琢磨重要词句,体验人物情感以及提出和解决问题;三是阅读技能的运用,如做读书笔记,写读书心得,使用工具书以及在阅读过程中随机圈、划、评、摘等等;四是初步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能力,如打开电子书刊、上网查阅资料的能力等。教学步骤:第一步:课前准备,就是师生共同选几本读物或儿篇文章,学生每人选读一本(篇);同时教师提出阅读能力训练的要求,学生按照阅读能力训练的要求自主地读书和思考,做好发言的准备(包括质疑问难)。第二步:交流心得,可先分小组交流,按读物分组;然后全班交流,各组推选代表发言(举行读书报告会)。第三步:总结评价,尽量让学生都参与评价,以教师点评为主。

(二)不同类型课文的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课文可谓精品佳作、丰富多彩。尽管课文体裁各异、表现手法纷呈,可仍有规律可寻。如果我们能探索总结出不同类型(体裁)课文的教学规律(模式、环节、步骤),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情感类课文的教学策略和模式。一部分记叙文、诗、歌、抒情散文属于这种类型。教学策略:教这类课文,教师就要像一位导演,要利用各种手段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入情入境,进入“角色”。在这种强烈的感情氛围的作用下,教学自然是水到渠成。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教师可先用深沉的语调,怀念的感情,简介总理的丰功伟绩和在人民心中的地位,然后一边放哀乐,教师一边如泣如诉地朗读课文。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因素,就很容易通过文字来理解“向总理永别”的感人场面,激起学生对总理的无限爱戴和怀念之情。

教学模式:《雨点》是一首诗歌,分别写了雨点落进池溏、小溪、江河、海洋里的不同姿态,并用四个拟人化词词生动地描绘出来;课文的插图形象的再现了雨点的不同样子。为了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向往美好的情境”“感受语言的特点”和“阅读的乐趣”。要设计以下模式:“创设情境揭示课题→层层递进,引导初读→创设情境,读好课文→凭借扳书,复述课文→创设情境,运用语言。”古诗一般用字凝练,感情浓郁,意蕴深远。一首古诗,寥寥数十字,诗人就会描绘出一种情境、或借事或借物抒发自己的情怀,学生理解起来往往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只注重支离破碎的分析的指令性的包办,让学生一味地对诗句、诗意死记硬背,恐怕很难体会到韵味、领会诗人的写作意图。为提高古诗的教学效率,我们可用以下模式:了解背景,理解诗意,→启发想象,体会感情→指导诵读,体悟情感→拓展学习,积累语言。

2,哲理类课文的教学策略和模式。寓言、童话、成语故事,一部分文言文属此类课文。教学策略:教学这类课文,关键要讲请“事”,使学生通过“事”悟出其中的“理”,然后再伸延、扩展,明白这个道理在现实生活中的普通意义和指导作用。如《画蛇添足》这个成语故事要让学生理解“那个先画好蛇的人为什么喝不到酒”这个关键问题,从而明白“做对了,又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的道理,然后让学生联系实际,升华理解,促使学生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地做到:事情做好了,决不做多余的事。

教学模式:①《滥竽充数》教学模式:谈话引入,理解题目→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重点感悟,揭文寓意,→畅所欲言,各抒已见。②文言短文(《学弈》,《两小儿辩日》等)教学模式:听读,引导学生体会文章韵味节奏→通读,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审美对象→研读,引导学生反复品味审美意象→美读,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艺术境界→诵读,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3,形象类课文的教学策略和模式,小说一般属于这种类型课文。

教学策略:教学这类课文,关键是让学生从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行动、心理以及环境等方面去分析、推敲,使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从而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如《小英雄雨来》一课,教学时一定要抓住雨来被敌人抓住前后的语言、行动以及雨来家乡的景物描写,(生活环境)等来丰满雨来这个热爱祖国,英勇顽强的小英雄形象,理解文意深刻的主题。

教学模式:《小年闰土》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小年闰土知识丰富、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特点。比如,让学生重点理解闰土“知识丰富”特点的教学模式:找“事情”,理解“知识丰富”之一(知道得“多”)→品词句,理解“知识丰富之二”(知道的“详细”)→体会“三个不知道”理解“知识丰富”之三(以“少”衬“多”)。

4,观察类课文的教学策略和模式。部分散文(特别是写景状物类)属于这种类型。教学策略:教学这类课文,关键在于使学生学会定点、换点、比较、反复、全面等多种观察方法,运用从上到下、从下到上、从左到右、从右到左、从外到内、从内到外、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等多种观察顺序观察事物,并能将观察到的材料进行分析、比较、综合等处理,协调材料与中心的关系。如教学《海上日出》一文,要让学生知道作者采用了定点、反复、全面等观察方法,按日出的顺序观察的,从而理解”向往光明,奋发向上”这一主题,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实地观察,巩固所学的知识技能。

教学模式:《威尼斯的小艇》一课,以轻松、优美的语言,介绍了小艇的样子、船夫驾驶技术的高超和小艇作用的广泛,描绘了异国他乡威尼斯的风土人情,文意读来让人怦然心动,能使人涌动起前去浏览一番的欲望。其教学模式可设为:展示风貌,引以发读书兴趣,→对比品读,了解小艇特点→自读自悟,感受技术高超→读中填表,感受用处很多→回归全文,整体感知威尼斯。

5、事件类课文的教学策略和模式。一般的记叙文(特别是记事为主的)都属于这种类型。教学策略:教这一类课文,关键要使学生把握时间、地点、人物三个基本要素和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三个基本环节,从而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理解事件是如何体现人物品质及文章主题的,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教学时除了弄清三要素,三环节以外,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炸暗堡”这一事件是如何体现董存瑞的高尚品质的,弄清材料与主题之间的密切关系。

教学模式:《李时珍夜宿古寺》(苏教板国标本四年级上册)一课的教学模式:激情深入,引发阅读期待→初读课文,感知文本大意→精读课文,体悟人物精神→总结全文,生以崇敬之情。

6,线索类课文的教学模式和策略。一部分记叙文(特别是记事为主的)属于这种类型。教学策略:这类课文的教学,关键在于抓住线索,“顺藤摸瓜”弄清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深刻地理解文章主旨。如教学《一个苹果》一课。教学时一定要抓住“苹果”这一线索,理解“传苹果”“吃苹果”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传的原因:大家都舍不得吃,每人吃了一小口,吃的结果;还剩下大半个苹果。这样,战友之间的阶级友爱就好理解了。

教学模式:《金色的草地》教学模式可设计为猜谜深入,营造学趣→初读感知,捕捉画趣→想象体验,享受乐趣→问答解说,凸显理趣→扩说诵读,抒发情趣→链接童真,放飞童趣。

高中生物教学模式探索 篇6

【关键词】生物教学;探究;类比

当今,广泛引起全社会尤其是教育界热切关注,并成为基础教育改革一个热点问题的是有关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研究表明,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自主的学习过程,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方法,因此而成为了新一轮生物课程改革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突破点。《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生物课程要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备较强的生物学基本操作技能、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高中生物教学必须切实寓新课程理念于课堂教学之中,在教学中真正彰显新课程理念。

一、新课程理念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包含着三层含义:1.以人(学生)的发展为本;2.倡导全人教育,即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3.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与传统的课程与教学相比,新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致力于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课程体系,而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个性化的教育。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教学

1.发掘学生思考潜能,提高探究思维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是我国古代教育学家的精辟论述。心理学认为:思,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宋代张陆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学生强烈的释疑解惑的欲望是他们积极思考的潜在动力,由存在疑问到解释疑问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进行认真思考、深入探究、综合分析、严谨推理,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知识的过程。这对增长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起着重要作用,是教师的分析与讲解所无法替代的。

有人认为,教师释疑时要力求讲“全面、透彻、详细”,使学生心知肚明。我以为这对学生学习是无益的。一位优秀的教师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会学,让学生自己去知识的海洋邀游。真所谓“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见鱼鳖,其尤深者观蛟龙”。释疑的过程要结合教学的双方实际,而且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长期坚持这样的以兴趣激发疑问,再巧妙地解释疑问的教学方式和训练,一定会强化和提高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

2.拓展学生创造能力,培养良好思维品质

拓展高中学生的创造力需要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我认为探索就是一种很好的创造性学习。探究的真正目的不仅仅在于使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还在于让学生学会和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让他们渐渐地形成良好的探究态度、探究方法和思维品质。

高中必修模块2第6章第2节《基因工程及其应用》这一部分知识,为了使学生认识与理解基因工程技术,我是这样设计处理的:(1)首先重温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方法与过程。传统育种方法一般只能在同种生物中进行,而难以将一种生物的优良性状移植到另一种生物上。有何方法能够实现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基因交流,打破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定向改造生物性状?一连串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思考、讨论,有的学生想出了“植物嫁接”。(2)嫁接后植物所生长的果实和接穗亲本的性状完全是一样的,然而假如只要物种的某个优点,而非全部的时候又怎么办呢?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去讨论,他们想出诸如基因杂交、基因嫁接、基因剪接、基因转移等方法。学生想到了这些,至此我的教学目的也就实现了。因为这表明学生己领悟到了科学家们当时为什么要创造基因工程这个技术和他们想解决什么问题。在此基础上,我再要求学生进行假设、设计,怎样来完成这个基因的“嫁接”技术。再让他们认真阅读课本上的基因工程操作基本步骤示意图,并且与学生共同总结基因工程操作的“四步曲”:剪(剪取目的基因)— 拼(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导(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检(目的基因和蛋白质的检测),这时学生的记忆会更加深刻。我认为这样处理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而且能培养他们大胆假设和创新的科学精神。

3.科学运用类比方法,帮助理解知识要点

许多的知识点都很抽象,很多的生理过程无法用肉眼观察,这是高中生物的一个特点,学生因此无法形成具体直观的经验。所以对于很多抽象的知识教师需要将其转化成形象的或与学生生活贴近的知识来讲解,这就需要运用类比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例如:在教学高中模块一第四章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中“主动运输”的知识点时,就利用一个学生很常见的事例去进行类比:当我们来到河边要到对岸时,需要船工用船渡过对岸的情境。其中,河相当于膜,船相当于载体,我们必须付钱相当于能量。这样一类比,学生对主动运输的过程及特点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感觉,然后进一步分析主动运输需要载体需要消耗能量和逆浓度梯度的跨膜运输方式。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用到类比这种教学方法,效果非常好。学生从中也掌握了当遇到抽象知识运用类比来帮助理解的办法。

总之,充分地利用生物课堂有效地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是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和解决好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程然.浅谈新课改理念下生物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J].新课程(教研),2009.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探索 篇7

带着这种心理, 我开始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其主要步骤如下:

一、精心设计自学提纲

刚开始, 我设计的提纲较简单, 只让学生自学基础知识, 较有难度的问题还是要拿到课堂上讨论。慢慢的, 我可以把一篇课文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全都用提纲的形式体现出来。我把每篇课文的提纲设计成三个板块: (1) 自主学习。包括作者简介、背景介绍、字词积累、课文内容的概括、简单问题的理解、段落层次分析等。 (2) 合作探究。这部分内容有一定的难度, 包括语言品析、重点问题的理解、主题的提炼、写作特点的体会等。 (3) 拓展延伸。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延伸的问题,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二、科学分配学习小组

首先选好小组长, 然后把学生按照男女生比例, 成绩的上、中、下, 表达能力及书写能力的不同平均分配到各小组。使每组中都有表达能力强的, 字写得好的, 善于发言的, 让各组情况大致均衡。提纲下发后, 让学生先是在课余时间自学, 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有难度的问题。

三、展示点评总结升华

展示课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课堂上, 每组选出代表到黑板前板书自己组的题目, 然后由另一名同学到黑板前讲解, 其他组做点评。并采取记分的形式, 累计后评出优秀小组给予奖励, 哪怕是一支笔, 也给了他们很大的鼓舞。同学们对这种学习方式很感兴趣, 每堂课都跃跃欲试, 争着去板书, 抢着去讲解。点评时更是精心地为自己组补充, 毫不留情地找其他组的毛病, 甚至有时出现一个题两个人去写的状况。课堂上有了争论的场面, 谁都不肯认输, 直到老师来明确。看到这样的场面, 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四、练习巩固拓展延伸

练习课是巩固所学知识的主要手段, 练习的设计要注意层次, 既有基础的又有提升能力的, 要有思想性、开放性、综合性等特点, 使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 提高语文能力和语文修养。在反思中总结不足, 才能不断进步。

自从我进行了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之后, 学生的学习热情有了很大的提高, 语文成绩也有明显的进步。

晓阳同学, 理科成绩很理想, 但是语文成绩却总也不见提高。根据平时的了解我知道, 他的语文知识基础太薄弱, 连最基本的语文常识都不懂, 如记叙的要素、表达方式、写作手法等, 这类常识都要别人提醒。题目出来了, 不知怎么去回答。自从开展自主学习以来, 他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每次的提纲都主动去做, 实在解决不了的去找小组长, 小组长也解决不了的就问老师。每堂课他都积极表现, 不是去板书就是去讲解。他说:“我才知道语文课是这样的有趣味。”两个月下来, 他的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 期中考试语文居然超过了90分!这是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的。看到他脸上的笑容, 我的心里也是美美的。

在课余, 我曾问很多的同学:“喜欢哪种教学方式?喜欢什么样的课堂?”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喜欢现在这样的课堂。”“喜欢自主学习, 喜欢自己去讲解。”我知道, 这种教学模式符合学生爱展示自我的个性, 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先自学, 然后到小组中去合作, 补充自己的不当之处, 最后还要把老师的补充融入其中。这样层层深入, 步步加深, 还有什么学不会的呢?

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做到了把课堂真正地还给了学生, 让学生有自我展示的平台。在学习中提高了学生的诸多能力:写提纲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主动学习的能力;板书锻炼了学生的书写能力;讲解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点评锻炼了学生的总结能力、辩论能力, 等等。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符合当前的教育改革理念, 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了很多好的学习习惯, 并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何乐而不为呢?

微课教学模式探索 篇8

一、微课的发展与特点

(一)微课的起源与发展

微课形式起源于美国的“慕课”(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其含义为“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2]《纽约时报》称2012年为“慕课元年”。

微课作为继微博、微信等公众信息传播及共享软件之后出现的一个新鲜事物,是在这个“微”时代下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发展,是移动终端普及以及无线网络发展的必然产物。微课从出现伊始就引起了教育界及社会的广泛关注。各种类型的微课比赛在全国各层面迅速展开。教育部已经举行两届微课大赛,期间涌现出大量优质视频资源; “翻转课堂”“凤凰微课”“电子书包”“淘宝同学”“视频公开课”等教育创新项目陆续上线。

(二)微课教学模式的特点

微课不同于以往的在线视频课程,它是以网络为载体从受众群体的学习心理、学习欲望和学习习惯出发,强调以“学”为主体地位的视频课程,这种模式更关注课程的重点、难点以及疑点问题;在10—20分钟内完成的授课视频,时间短、内容精、方式多样、主体鲜明并且使用便捷,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重点突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 · 可汗创立了可汗学院,他用一支彩笔在触控面板上,利用电脑软件录音从2004年起陆续拍摄了2,300多段微课视频放到You Tube网站上,每段视频时长大约十分钟,涵盖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以及理财人生等内容,有数据显示已有超过5,600万人次观看过他的“微课视频”。[3]可汗学院的这种教授模式被认为正在打开“未来教育”的曙光,甚至正在“翻转课堂”,这种模式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在2009年被授予“微软技术奖”的教育奖,得到了社会各界赞助。

二、微课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微课也逐渐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北京大学的微课刚刚发布就已经吸引了各界网友争相学习,视频访问达到数万次,微课的受众面已经突破大学校园的围墙走向了社会。

2013年1月华南师范大学与凤凰卫视集团携手发布了包含6000多个在线视频课程的“微课”移动学习客户端,成为国内首家面向社会免费推出微课的高校。

虽然微课得到了各界教育者甚至各类风险投资的关注,但是目前国内对于微课的内涵以及形式认识还有待深入。从教育部高校培训中心举行的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可以看出,参赛教师的授课视频形式多样,有现场教学、体验教学、互动教学、 演示教学、实验教学和讨论教学,也有不少教师把原汁原味的课堂教学搬到了荧幕上; 教师授课理念有的集中于“教”的形式变化,有的集中于“学”的需求,每个人对于微课的理解与定义都有不同见解和表达形式。有人认为微课是从学习者的需求和兴趣角度出发选取教学内容,并采用最简洁明快的讲述方式,让观众能够在短暂的时间内被吸引、看进去、学起来,是这个快速生活时代借助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通讯设备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获得知识的一种便捷方式,使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自由地掌控时间、掌控进度,在家里,甚至公交、地铁与火车上都能进行学习,还可以进行自我测试, 在这个过程中个人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最大化的体现;也有人认为微课的切入点过于简单,10—20分钟的时间不利于知识展开,难以形成系统连续的授课视频,对于高等教育缺乏实际操作性。无论是对微课的肯定还是质疑,这种授课模式都已经闯入高等教育的领地,对传统授课模式发起了挑战,如何积极地应对并把这种方式变成教师手中的魔术棒,使之产生良好的效果是各界教育者应该深思的问题。

三、微课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在微课建设取得巨大进展并得到更多肯定的同时,微课的应用与研究就显得相对滞后,微课要长足发展必须有夯实的技术支持和实施手段。微课不仅仅是一项教育资源、 教学视频的开发工作,更是一项集网络课程的设计、规划、建设应用及实施效果研究的复杂系统工作。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学理念、设计方法以及授课形式已经不适用于微课的发展。微课教学模式对于教育教学理念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在这场颠覆性的教学改革中要做到不落伍,无论是教师还是教学管理者都面临着很多困难,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本文以工程流体力学为改革探索的对象,探索微课理念下教学模式的创新,整合与规范教学素材,明确微课设计的核心要素。微课模式对教师的授课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出体现在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方法选用、教学课件设计以及教学视频制作等方面。

(一)教学内容选取

微课网络资源丰富、课程时间短、可选择范围大,必须足够引人入胜才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被吸引过来。微课视频时长更符合人类学习规律,在内容设计上要讲求精和巧、简洁明快地导入主题,避免“大而全”和“广而泛”,把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及兴趣点制作成微课视频,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教学素材要及时更新、与时俱进, 体现学科发展的新动态、新概念以及新成果;授课内容应与工程应用紧密联系,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工程理念。[4]

“伯努利方程应用”是工程流体力学的重点及难点内容,设计授课内容时可通过奥林匹克号和毫克号两船相撞让学生对伯努利效应有感性认识,进而提出问题使学生对课程充满兴趣;结合物理知识说明方程的物理意义和几何意义,利用伯努利效应解释飞机升力产生原因,启发学生用伯努利效应解释撞船原因;以工程中离心式水泵抽水问题为例阐明伯努利方程应用条件、步骤及原则;通过皮托管进一步说明方程在工程中的应用,整个课程循序渐进、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兼顾理论性及趣味性。

(二)教学方法选用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以传授为主,教室中不乏听众;而微课是一种网络学习模式,国内外同类课程优秀教育资源的开放性展示,给微课制作带来了良性的竞争压力, 加之微课的在线学习方式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因此,要吸引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 除了有精彩的授课内容以外,还需要更多样化的授课方法。

通过与学生交流,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认真揣摩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愿望、学习思路和接受规律,我们认为应以“学”为出发点完成微课的设计。授课中可以采用案例法、演示法、实验法、理论联系实际法、参与法等方法使微课堂更为丰富、立体和直观。

(三)教学课件设计

微课以视频为载体、以互联网为传播渠道,视频中的主体要素包括教师讲授和课件展示,因此精美合理的课件也是微课制作的重点。

合理利用影视资源,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微课时间短,播放视频时间不宜过长, 制作者可以用“会声会影”等软件对视频资源进行剪辑编辑,把时间控制在1分钟以内, 能够传递基本信息,引起学生兴趣即可。[5]在“物体阻力与减阻”一节中,可通过播放法国民航客机失事新闻说明流动减阻的重要性引入课程,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动画是课件中常用的演示方式,结合教师讲解可以形象直观展示抽象的知识点,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但是动画在教学中是辅助教学手段,宜精不宜多,切忌动画过多、 喧宾夺主,偏离了教学的初衷。在“气体变截面管流”一节中,可结合蒸汽喷射泵动画演示,阐明喷管和扩压管的工作过程,使之一目了然。

课件排版应注重细节。章节目录、重点难点、课堂练习各部分要内容完整、统筹规划、 符合逻辑,适当运用超链接增加前后衔接。主副标题、字体大小、色彩搭配要协调合理、风格统一并且符合课程特点。

(四)教学视频制作

随着拍摄技术和拍摄设备的普及,手机、电脑、摄像机都可以成为教师拍摄微课视频的工具。教师可以依据授课内容采用课堂实录、软件录屏、软件合成等形式来展示微课。[6,7]同时微课视频的后期制作也较为简单,甚至一个人就可以承担起课程的构思、设计、录像以及后期制作。[8]

由于微课面向更为广泛的学习者,视频录制时首先教师讲授要力求语言简练精准, 使用普通话,在视频中加注字幕;其次视频格式一般要采用f lv、wmv、rm等流媒体格式, 并且支持网络在线播放。

微课目前由于考核标准、学分互认等原因还不能在高校之间推广,不能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但是微课模式与传统模式结合能够改善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 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微课的蓬勃发展从学生角度来说可以提高学习的效果,增强教与学的互动,建立良好的网络学习氛围;从教师角度来说可以促进广大一线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方式改革与探索,提高自身教学素质;从教学管理角度来说可以加快高校教学改革的步伐,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注释

1[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2[2]苏辛.慕课来了[J].中国远程教育,2013,(7):1.

3[3]梁乐明,曹俏俏.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1):65-73.

4[4]吴晓茜.利用微课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途径[J].课程教学研究,2013,(7):37-40.

5[5]谢臻等.关于提高《药物分析》课件制作水平及教学效果的思考[J].时珍国医国药,2014,(7):1736-1737.

6[6]张志宏.微课:一种新型的学习资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0):50-51.

7[7]胡铁生,黄明燕.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31(4):36-42.

教学模式探索 篇9

一、精心安排教学内容, 循序渐进举一反三

《工程力学》的知识点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和系统性。受力分析和平面力系平衡是静力学的两个中心, 因此以绘制受力图和平面任意力系平衡方程的应用为主线进行教学。

通过对选择的研究对象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并画出其受力图, 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各力系的特点, 判断其所属力系;然后选取坐标轴, 计算各力的投影, 选取矩心, 计算各力之矩, 最后列出对应的平衡方程求解未知力的解题过程, 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促使学生系统全面的掌握静力学各知识点。

材料力学部分建立分析外力→截面法计算内力→掌握应力和应变的关系→推出强度条件→进行强度计算的学习思路, 突出截面法求内力和强度计算, 对四种基本变形进行剖析和对比, 分析并找出异同, 让学生清楚地掌握材料力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任务和方法, 能够应用公式“最大工作应力=危险截面上的内力/相应截面几何量≤许用应力”灵活的解决三类强度计算问题。

这样安排教学内容, 知识体系结构紧凑, 知识点衔接自然, 学生接受较容易。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学到的知识, 将解题规律进行举一反三的应用, 思路清晰的达到融会贯通。

二、充分挖掘教学资源, 通俗易懂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 充分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 根据教学内容恰当的选取能够阐述力学原理的教学手段, 可以使工程力学课变得丰富多彩、妙趣横生,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将科学新成就、力学的科学史和科学家传记运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的介绍给学生, 如新型的桥梁和设备、北京奥运场馆的建设、杠杆定律、北宋时期名著《营造法式》中圆木中截取矩形木梁的合理高宽比等, 这样缩短了学生与《工程力学》的距离, 借助力学之美令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 激发学生学习《工程力学》这门课程的兴趣。将力学问题和身边“微不足道”的小事结合起来, 学生会很感兴趣, 较容易记住并理解。

如用一张纸, 一根杆, 一件教具模型演示力学现象, 如一本书可以让学生体会力的可传性原理和力的平移定理;手拧带螺纹的瓶盖可以让学生区分力矩和力偶距的作用;一块绘图橡皮可以让学生观察到弯曲变形;手拧毛巾可以让学生领会扭转变形;粉笔可以模拟脆性材料的拉伸破坏和剪切破坏等, 学生看得见, 摸得着, 形象而生动更易于理解领会。又如在讲授极限应力、许用应力及安全系数时, 以住校生一周的生活费200元为例, 其中150元为日常开销, 其余50元用于应对意外情况。

那么, 这里的200元就相当于极限花费, 150元则相当于许用花费, 而极限花费与许用花费的比值就是安全系数, 学生很容易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安全系数必须大于1, 为什么安全系数越大, 越安全。

三、由浅入深设计提问, 由表及里水到渠成

在教学中阐述一个知识点时, 设计一些与之相关的易于回答的问题, 合理充分地运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对力学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并解答, 逐步引入教学内容。

如在讲解拉杆强度条件时, 先问学生:材料、长度和受力均相同的两根截面为圆形的杆, 一粗一细, 随着外力的不断增加, 哪一根杆先断?两根杆的轴力各为多少?在学生分析解答完毕后再问:为什么两根杆轴力相同, 但不一起断?由此引出应力的概念, 也明确了杆件受力的强弱程度, 与内力和杆的横截面面积有关。

以上问题学生很容易就能回答出来, 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水到渠成地引出轴向拉伸与压缩的强度条件, 再问学生:直径、截面和长度均相同的两根杆, 一根为钢杆, 一根为木杆, 随着外力的不断增加, 哪一根杆先断?为什么应力相同的两根杆不一起断?在相关知识点分析透彻后, 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例子, 如起吊重物、网架和斜拉桥等工程实例, 理解其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 思考强度条件有哪些用途, 从而引出工程中利用强度条件可以解决的三类强度计算问题:强度校核、选择截面尺寸和确定许用载荷。

这样通过教师的设问引导, 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学习状态, 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促使其积极主动的理解并掌握应学知识。

四、化难为简探求规律, 复杂问题迎刃而解

我们在学习一套新的广播操时, 会先学每一节的分解动作, 然后再学习每一节的连贯动作, 最后从第一节到最后一节完成整套广播操的学习, 这样我们感觉学习的难度降低了, 能够更好的掌握每一个动作要领。在教学中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个简单问题, 引导学生逐步解答, 并从中找到解题规律, 解题过程将会变得轻松, 学生也会感到简单容易很多。如将强度校核的问题分解为进行受力分析画受力图、求解未知力、用截面法求指定截面的内力、绘制内力图、进行强度校核等几个问题。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复习巩固了旧的知识, 并在解题的过程中发现若前面的知识点不会后面的学习很难进行, 深刻的体会到工程力学课前后衔接紧密、环环相扣的特点, 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薄弱环节, 并主动的加以解决, 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五、讲练结合由易到难, 精讲多练树立信心

对于工程力学这种类型的课程, 如果教师把基本概念和理论满堂灌地一讲到底, 学生没有独立思考和练习消化的时间, 对所学知识囫囵吞枣, 似懂非懂, 具体解题时还是无从下手。经常听到学生反应, 老师讲的习题一听就会, 书上的例题也一看就懂, 就是自己一做就错, 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

因此在教学中应多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 课堂上突出教学重、难点的精讲, 由易到难、举一反三的精选习题多练, 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督, 让学生参与思考, 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只有通过独立思考完成一定数量的习题, 才能深刻理解知识点的含义, 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真正掌握。

六、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密切配合扬长避短

在现代教学中, 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具有信息容量大, 影像生动等优点, 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示更多的信息, 但其也有信息传递速度过快, 每屏容量有限等缺点, 只有使用得当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我一直采用多媒体课件配合传统板书的教学方式, 基本知识点的讲解采用多媒体课件中的图像、文字展示, 图文并茂的节省板书时间;用视频、动画等介绍工程实例,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三维软件展示机构的组成及运动, 解决语言无法表达的内容。

而涉及前后关联密切的公式推导, 例题分析讲解等, 则采用信息传递速度较慢的传统板书, 这样减慢了速度, 随着教师在黑板上的书写以及讲解, 学生能够跟上教师的节奏, 有利于师生互动交流, 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完善, 这种教学方式取得的教学效果较好。

七、合理安排课后作业, 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作业可以反馈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教学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每位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 各方面都存在差异。

因此, 采用必做题和选做题的方法把作业层次拉开, 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练习, 做到因材施教。作业中引入学生自我评价与总结, 每次课要求学生必做的一项作业:在这次课程学习过程中, 学到了什么?运用所学知识能解决什么问题?还存在哪些不足?使学生课后能够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梳理, 明确自身存在的问题, 主动的解决问题。

作业布置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创新思维能力锻炼, 如结合教学内容, 要求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解答为什么多数传动轴都设计成空心的?是不是所有传动轴都要设计成空心的?扁担为什么中间粗两头细?在吊杠上做双臂悬垂怎样省力?这些问题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望, 将“让我学”变为“我要学”, 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八、适当补充数学知识, 注重前后知识链接

在《工程力学》的教学内容中, 如力在坐标轴上投影的计算、力臂和力偶臂的计算、平衡方程的求解、应力的计算、强度条件的应用等涉及到数学知识相当多, 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才能掌握并灵活的应用所学知识。

而现在技工院校的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及应用不能满足解题的需要, 且差距较大, 导致部分学生认为力学难学而放弃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采取“逢山开路, 过河架桥”的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本着够用的原则为学生补充所涉及的数学知识, 如勾股定理、三角函数、方程组的求解、截面积的计算等, 帮助学生扫除学习中的障碍, 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是心智的付出, 教师必须不断钻研教材和教法, 多探索, 多尝试, 通过改进和完善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 成就精彩优质课堂。

摘要:《工程力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且前后衔接非常紧密的课程, 在教学中, 通过精心安排教学内容、充分挖掘教学资源、由浅入深设计提问、化难为简探求规律、讲练结合由易到难、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合理安排课后作业、适当补充数学知识等教学探索, 成就精彩优质课堂, 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工程力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曦.《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

教学模式探索 篇10

目前,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已经成为时尚的课题,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可以补充很多课外资料,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通过大量的图片展示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 使课堂达到图文并茂, 有声有色。而且, 一些图形结合的动画效果使部分教学内容生动而形象地表现出来, 化难为易, 化抽象为具体,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 使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 使理论知识化静为动, 教学效果得以提高, 我们学习面部解剖标志时首先让同学们面对面相互认真观察对方面部的每一个解剖标志, 教师同时展示一些美丽人群的相对标准的面部形态图片, 在掌握正常形态的同时, 老师又将某些面部异常及畸形如唇腭裂的病例图片与标准的面部形态相对照, 这种鲜明的对照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们此时可能会主动去思考如何整复这些面部畸形, 老师再恰当地提示整复手术恢复正常外形的重要性, 这样就极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们对本门课程的学习热情, 这样通过联系临床牢固地掌握了基础知识, 同时也为今后口腔颌面外科临床学习打下基础。在互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实现课堂外的人机互动。现代网络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使教学手段得到一定的更新, 它不仅给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同时也给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互动的教学平台。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还利用电子课件及电子邮件的互动效应来辅助教学。除了课堂上的学习和体验外, 学生在课余时间还可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浏览, 温习所学过的内容及对教学进行必要的补充, 同时, 学生们还可将从网络上所获得的信息及时反馈给教师, 不断地共同完善教学内容。

摘要: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实现最佳教学效果, 本文探讨了互动教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希望对今后教学改革具有启示作用。

关键词:互动教学,医学教育,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孟刚, 王莉, 郭桥楠.互动教学——一种值得提倡的医学教育模式[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5, 14 (3) .

[2]张玉妥, 季建军, 邱景富.学生主体性学习活动的构建与应用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06, (26) .

把握教学方向 探索教学模式 篇11

关键词:把握;探索;展示;模式

2014年4月26日,国家级教学能手来我校“送教下乡”。做课的是市教研中心的吴主任。通过吴老师的授课与讲座,我这个在数学战线上教学的门外汉亦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

一、把握好教学方向

首先我们在备课时一定要做到目标明确、重点难点心中有数。自己先设计好贯穿课堂的那根线,课堂节奏感要强,设计活动也要一环套一环。如,在上四年级《统计》一课时,先由曾经学过的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开始练习,让学生根据统计表分别制出某地区城镇人口数量统计图及某地区农村人口数量统计图,然后提出问题:怎样能让两张统计图合二为一,更利于我们发现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的变化?让学生探究方法,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自主探究的过程之后,再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就不会再忘东忘西了,就这样在层层递进的活动中,学生掌握了学习重点,化解了教学难点。

二、探索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1.创设情境

“情境导入”主要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现在讲究生活数学,我们数学课本每一课都会设置情境,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与探究兴趣、让学生明白数学也是活的,我们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就首先给了学生一个情感上的引导。我们在导入时要直接,不要复习环节。其实往往我们的数学课在课前一定会复习相关知识,总觉得那样学生更易于进入新知,但是复习就给了学生一个定向,新知识对学生就失去了吸引力,从而影响学生深入地探究新知。

2.自主探究,小组交流

在这个环节上,一定要给足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也只有在独立思考后,才能让知识在头脑中形成系统,然后与同桌或小组交流,一方面交流自己独立思考解决不了的问题,一方面交流别人不会而自己解决了的。这一环节是三维目标中“過程与方法”的实施过程,“过程与方法”是体现新课标理念最主要的标尺。这个环节是经历与感受,每个学生都必须走,接受快的就快走,接受慢的就慢走。

3.展示交流,全班汇报

这一阶段是将学生刚才的学习过程与体验与全体同学、老师做一个交流,这个环节有利于让老师发现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

4.巩固练习

练习是“知识”向“技能”的过渡,我们在练习时目的性要强,要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进行,一定要做到环环相扣,让学生准确进行过渡,内化知识。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定要把握住教学方向,探索教学模式。

高中语文“211”教学模式探索 篇12

所谓“211”是指一节课要有20分钟的精讲、10分钟的总结和10分钟的练习。在《于细微处见真情———〈荷花淀〉的动作细节描写》 (以下简称《荷花淀》) 的教学实践中, 我尝试将一节语文课分为三个模块:学习与思考、总结与归纳、鉴赏与运用。

试一一说明之。

一、学习与思考

在理科课堂中, 讲与练或许是可以分开的, 但在语文课堂中, 教学是一个师生共同的“阅读———质疑———解疑”的过程, 师生的互动是贯穿于课堂始终的, 教师不可能让学生做听众, 独自“精讲”20分钟。所以, 我把课堂的第一个环节设置为“学习与思考”,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 教师在学生的质疑中讲。

以《荷花淀》为例, 我在这一环节安排了两项内容, 一是找出“夫妻对话”中水生嫂的动作细节描写并以此来分析人物性格, 二是品味课文中的典型动作细节描写“三‘捞’三‘丢’”。第一项任务比较简单, 学生通过对动词的直接分析自己大多能得出结论, 如对“震动”的理解, 学生能看出这既是手指的震动, 同时也体现了水生嫂心灵的震动, 我对此予以了肯定。第二项任务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学生觉得难以把握, 所以我进行了方法的点拨。比如让他们换用其他动词、联系上下文分析, 以此来体会作者在动作细节描写上的匠心独运。如“捞”字好在哪里, 学生说不出个所以然, 我让他们用“采”“摘”等动词加以替换, 比较它们的区别, 学生很容易就发现“捞”是从水里拿出来, 而且并没有使菱角离开植株, 因而鲜明地表现了水乡的特点。而三次“丢”, 情境不同, 人物的情态也各异。这次, 学生主动把“扔”“掷”, 甚至“砸”带进课文, 与“丢”字进行了比较, 结论是“丢”这个动作比较轻松随意。但由于上下文语境不同, 三“丢”又同中有异:第一次“丢”是女人们寻夫不遇, 回去的船上随手“捞”起菱角, 发现菱角尚未长成, 又随手“丢”回水里, 是人物闲适而有些百无聊赖的心情的体现。而第二、第三次“丢”则分别是成功伏击了敌人之后, 男人们把战利品“丢”给女人, 女人把从家里带来的衣物“丢”给各自的丈夫, 生动地反映了水乡儿女在战斗胜利之后似怨实爱、打情骂俏的轻松喜悦, 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这20分钟的学习思考, 是师生共同探讨的过程, 教师是学习任务的安排者, 学习方法的点拨者, 而不只是知识的讲解者。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尊重, 他们是在运用教师传授的方法自己学习与思考, 而不是接受现成的结论。

二、归纳与总结

在语文教学中,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 我们平时所学的课文高考不会直接考查, 所以我们更应该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运用课内学到的方法去解决课外的问题。因此, 归纳与总结不但必要, 而且应该是课堂的重点。比如《荷花淀》在教材中虽然是扩展阅读篇目, 但它的环境描写、对话描写和动作细节描写都非常的典型而有代表性, 所以我们决定用三个课时来讲这篇小说, 期望通过这一课的学习, 让学生掌握一般小说的阅读与鉴赏的方法。

归纳与总结同样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情, 而应该是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与思考可以自主生成的共识。在执教时, 我让学生总结归纳了两点, 一是分析鉴赏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 学生归纳出来的方法有三个:直接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换用其他动词, 通过比较来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联系上下文体会动词的表达效果。二是动作细节描写的作用, 针对小说的特点并结合本单元其他篇目的学习, 我们总结出了四个作用:刻画人物形象;体现时代背景、地方特色;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主题。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 这一环节进行得非常顺利。

三、鉴赏与运用

学习知识与方法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对于语文而言, 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别人文章中的好处你要能看得出、道得明, 即鉴赏;自己写作时, 学到的方法要能够派上用场, 即运用。

在这一环节, 我安排了两道训练题, 一是朱自清《背影》中的一段文字, 让学生在四个选项中选出最适合的一组动词填入空格处, 并说明为什么这样选;二是让学生选择一个日常生活场景, 写一段100字左右的动作细节描写。学生基本能顺利完成, 本课的教学目标也较完满地实现了。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 我继续运用这种教学模式来规范日常教学, 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改进和完善。我认为“211”的教学模式起码有以下几个优点:

首先, 归纳总结使课堂教学重点更集中突出, 有利于学生一课一得。

其次, 每节课拿出10分钟左右训练, 有助于学生实际解题能力的提高, 部分地解决了高一高二的语文教学与考试脱节的问题。

再次, 老师讲解的时间被大大压缩, 也迫使我们更深入地钻研教材, 做到精讲。

上一篇:问卷技术下一篇:资本主义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