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外合治

2024-10-01

中医内外合治(共5篇)

中医内外合治 篇1

本文对2008年7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60例痛风性关节炎采用中医内外治结合治疗本病30例,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参照美国风湿病协会制定的痛风诊断标准[1]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的痛风诊断依据拟定。 全部观察病例均为我院就诊患者, 共60 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0例, 男性20例, 女性10例; 年龄16~72岁, 平均56.8岁;病程1~12年, 平均7.8年。对照组30例, 男性21例, 女性9例;年龄17~71岁, 平均57.1岁;病程1~13年, 平均7.9年。伴发疾病:治疗组中伴发冠心病7例, 糖尿病6例, 高血压病12例, 高血脂症8例;对照组中伴发冠心病8例, 糖尿病5例, 高血压病13例, 高血脂症9例。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

均服用痛风加减方:苍术、黄柏、防己、威灵仙、制南星、泽泻、车前子各15 g, 川芎、桃仁、红花、羌活、桂枝各10 g, 土茯苓25 g, 萆20 g。随证加减: 若关节红肿灼热, 大便秘结, 小便短赤, 苔黄腻, 脉滑数, 湿热偏盛者, 则去南星、桂枝, 土茯苓用至45 g, 萆 35 g, 佐大黄12 g (后下) , 忍冬藤、稀莶草各15 g; 若骨节痛剧而红肿不甚, 遇寒加重, 苔白, 脉沉弦, 寒湿偏盛者, 则酌加制附子、制川乌、制草乌、细辛、海风藤等, 药量随证加减; 若遇年老病程日久, 且常反复发作, 伴腰膝酸软, 夜尿频, 大便塘烂者, 可加鸡血藤、桑寄生各30 g, 杜仲、五加皮、乌梢蛇各15 g, 全蝎8 g, 在疼痛缓解期, 可合独活寄生汤加减; 每日1 剂, 分两次服。同时外敷中药四黄散:生大黄、黄芩、黄连、黄柏各20 g, 上药研粉, 以适量凡士林为基质调和成糊状, 患处局部外敷, 每日更换1次。

1.2.2 对照组

消炎痛胶囊25 mg, 口服, 3次/d。疼痛控制后改服别嘌呤醇0.2 g, 3次/d。两组均以7 d为1个疗程, 共治疗两个疗程。

1.3 疗效评定

①临床疗效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所制订的疗效判定标准, 分4级。临床痊愈:症状完全消失, 关节功能恢复正常, 血尿酸<380 μmol/L, 血沉、白细胞计数下降至正常水平;显效:主要症状消失, 关节功能基本恢复, 血尿酸< 416 μmol/L, 血沉、白细胞计数基本恢复正常值水平;有效:主要症状基本消失, 关节功能有所改善, 血尿酸、血沉、白细胞计数等有所下降;无效:与治疗前比较, 各方面均无改善。

注:与治疗前比较, P< 0. 01

2 结果

治疗组痊愈12例, 显效15例, 无效3例, 有效率90%;对照组痊愈13例, 显效13例, 无效4例, 有效率86.7%。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治疗组30例, 无1例出现胃肠道症状;对照组30例中, 有17例出现胃肠道不适。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对血尿酸的影响, 详见表1。

3 讨论

中医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之证。先天禀赋不足, 肝肾亏虚, 脾失健运为本; 风寒湿热, 痰浊血瘀, 闭阻经脉为标。初期病位在关节经脉, 后期侵蚀筋骨, 甚至内损脏腑。因此治疗上应分清标本缓急, 分期治疗。急则清泄浊毒, 利湿化瘀, 祛风通络止痛, 缓则运脾补肾, 调肝固本。方中苍术、黄柏清热燥湿; 防己善走下行, 清泄下焦膀胱湿热, 宣滞通脉, 长蠲肢节痹痛; 土茯苓甘淡性平, 主入脾胃二经, 可搜毒外泄, 助升清降浊; 萆 苦甘性平, 主入肾、膀胱二经, 渗利湿热而长于分清泌浊, 现代药理研究土茯苓、萆 能增强肾血流量促进血尿酸的排泄 ; 泽泻甘淡渗湿, 泄肾间相火以存阴液, 与车前子配伍能抑制肾小管的重吸收而加快尿中成份的排泄, 促使血尿酸的降低 ; 制南星祛经络骨节之风痰; 川芎行血中之气; 桃仁、红花活血化瘀; 灵仙通行十二经脉, 能宣壅导滞, 与羌活、桂枝温经通络, 祛风胜湿, 缓解关节肿痛;诸药合用, 即注重整体观念, 又切入局部辨病思维, 将局部与整体有机的结合。现代医学治疗主要是止痛、抑制血尿酸生成和促进尿酸排泄, 其副作用大, 部分患者无法忍耐其恶心、呕吐、腹痛等副作用而放弃西药治疗。

参考文献

[1]周翠英.风湿病中西医诊疗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8:436.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37.

中医内外合治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4月收治的100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 所有患者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以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1,2]。病例排除标准:皮肤过敏者;患者严重的心、肝、肾、肺等重要脏器功能及造血系统障碍者;重度关节畸形及晚期关节炎。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中男40例, 女10例;年龄28~70 (37.7±2.5) 岁;平均病程3年;对照组中男41例, 女9例;年龄29~71 (38.2±2.3) 岁;平均病程2.9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25mg的消炎痛胶囊 (由上海抚生实业有限公司生产) 口服, 3次/d, 待患者疼痛缓解后给予0.2g嘌呤醇口服, 3次/d。以1w为1个疗程。

1.2.2 观察组

给予四妙散加味配合中药外洗的中医内外治疗, (1) 四妙散加味内服, 药方:水牛角60g, 薏苡仁40g, 木瓜20 g, 土茯苓20 g, 苍术20 g, 赤芍15 g, 牛膝15 g, 车前子15g, 栀子15 g, 黄柏15 g, 防己12 g, 生甘草10 g。用水煎服, 水煎2次取药汁300ml, 1剂/d, 早、中、晚分三次口服。 (2) 中药外洗治疗, 药方:紫花地丁25g, 丹参20g, 黄柏20g, 透骨草20g, 赤芍20g, 生大黄20g, 黄芩20g, 冰片15g, 黄连15g。水煎外洗, 药温36.5℃左右, 1剂/d, 4次/d, 40min/次。以1w为1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 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血尿酸<380umol/L, 关节功能正常。 (2) 显效:临床症状及主要症状基本消失, 血尿酸<415umol/L, 关节功能基本正常, 可正常生活、工作。 (3) 有效:临床症状及主要症状有所缓解, 血尿酸指标有所下降, 关节功能有明显进步, 生活基本自理。 (4) 无效:治疗前后病情并无明显变化甚至恶化。采用VAS (视觉模拟评分法) 评估关节疼痛程度, 0分:无痛;1~3分:轻度疼痛;4~6分:中度疼痛;7~9分:重度疼痛;10分:剧痛。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数据行t检验,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P<0.05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血尿酸及疼痛程度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 血尿酸明显下降以及疼痛程度减轻, 但两组相比并无明显差异 (P>0.05) 。详见表2。

3 讨论

痛风性关节炎临床常用消炎痛等西药止痛, 便于尿酸排泄, 但常常会出现恶心、腹痛以及呕吐等胃肠道不适症状, 本组研究的对照组发生胃肠道不适者20例 (40%) 明显高于观察组 (2%) , 可见中药内外合治的不良反应较小。中医学者认为痛风性关节炎应属于祖国中医学中痹证中“热痹”范畴, 该病病因机制应选清热泻火, 活血通络, 除湿解毒的中草药内外合治。

本组研究表明, 对于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应用中医内外合治法治疗的临床疗效确切, 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 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第一辑) [S].2011.210-214.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137.

中医内外合治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8月-2011年10月我院收治的60例男性乳腺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所有患者经乳腺彩超或穿刺确诊为男性乳腺异常发育症, 均采用放免法 (RIA法) 测定性激素及肝功能全套, 必要时予以胸片、CT、肾上腺功能检测, B超探查睾丸、肾上腺等检查确诊。患者年龄25~59岁, 平均44.2岁, 左侧患者28例, 右侧患者27例, 双侧患者5例。两组患者年龄、患病部位、病程、乳房肿块大小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 参照《现代中医乳房病学》拟定的诊断依据:乳房单侧或双侧, 对称或不对称增大, 在乳晕后方有一扁圆形肿块, 质韧硬, 边界清, 与皮肤及深部组织无黏连, 伴有触痛;少数患者乳房增大隆起, 无明显肿块。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中药治疗:口服小金丸 (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同仁堂制药厂,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11020677) , 主要成分:人工麝香、木鳖子 (去壳去油) 、制草乌、枫香脂、乳香 (制) 、没药 (制) 、五灵脂 (醋炒) 、当归 (酒炒) 、地龙、香墨, 每次1瓶, 每日3次, 饭后半小时口服;射频治疗:常规皮肤黏膜消毒后, 将EK-8000B乳腺治疗仪探头置于患者单侧或双侧乳房肿块部位, 调整治疗仪作用时间, 每次40min, 作用模式为“C”, 灯光强度为“6”, 作用强度根据个人能耐受的最大程度, 每天1次, 连续7天为1个疗程。1疗程结束后如肿块消失, 继用中医治疗3周;如肿块未消完, 继用射频疗法1个疗程, 并加用中医治疗3周。

1.3.2 对照组

单纯采用中医法治疗, 2个月后观察疗效。两组在治疗期间均停用保健品, 忌酒及其它辛辣肥甘厚腻食物。

1.4 疗效标准

乳房疼痛分级与评分:0级:无触压痛, 无自发痛, 0分;1级:乳触压痛, 无自发痛, 12分;2级:自发痛, 呈阵发性, 18分;3级:自发痛, 呈持续性, 不影响生活, 24分;4级, 呈持续性, 放射至腋下, 肩背部, 影响生活, 30分。

肿块硬度分级与评分:1级:质软如正常腺体, 3分;2级:质韧如鼻尖, 6分;3级:质硬如额, 9分。肿块大小 (最大肿块直径) 分级与评分:1级:最大直径<1.1cm, 3分;2级:最大直径1.1~3.1cm, 6分;3级:最大直径>3.1cm, 9分。

疗效标准:痊愈:改善率≥90%;显效:改善率70%~89%;有效:改善率30%~69%;无效;改善率<30%。

总有效率= (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 /治疗前总积分×100%

1.5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100%, 显效率93.3%;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 显效率56.6%。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n (%)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中医认为男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肾。该病多因情志不遂伤肝, 肝气郁结不畅、郁久化火, 灼伤津液、炼液成痰所致, 体衰久病及肾;肾之阴阳两虚, 不能涵养肝木, 肝肾亏损而成。临床多认为该病以肝肾损伤为本, 气滞、血瘀、痰凝为标。现代医学认为该病与内分泌激素紊乱有关, 主要体现为雌激素、睾酮、孕酮、催乳素等激素的分泌与代谢平衡失调。由于乳腺组织对雌激素的敏感性增高, 选择内外合治旨在阻断激素不平衡刺激, 改善内分泌环境, 促使异常增生逆转, 达到促使乳腺组织恢复正常的目的。小金丸具有行气活血、化瘀软坚、止痛散结等功效, 为加强消块作用, 又配以理疗, 内外合治, 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物理疗法外治合并内服中成药小金丸治疗男性乳腺异常发育症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男性乳腺异常发育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 治疗组采用外用物理射频治疗, 内服中成药小金丸;对照组内服中成药小金丸。2个月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100%, 显效率93.3%;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 显效率56.6%。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理疗配合中成药治疗男性乳腺发育症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内外合治,男性乳腺发育症,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林毅.现代中医乳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92.

中医内外合治 篇4

本组患者150例均为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人, 男112例, 女48例, 年龄25~75岁, 平均50.2岁;病程2~30年;单纯型85例, 喘息型65例;合并肺气肿者36例, 合并肺心病者10例, 合并呼吸衰竭者1例。病情稳定者135例, 病情稍有发作者 (轻度咳嗽、气喘, 肺部有少量哮鸣音或湿啰音) 21例;发病季节以秋冬为著者132例, 余一年四季均发病者18例。所有病例均符合全国慢性支气管炎临床专业委员会修订的标准, 即咳嗽、咯痰或伴喘息反复发作, 每年患病至少3个月, 并持续2年以上;并排除其他心肺疾病 (如肺结核、尘肺、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和心脏病等) 。中医辨证均属寒性咳喘病例, 肺脾肾虚, 痰湿壅盛。

2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均在停用抗菌素及其他对症处理的情况下进行治疗。穴位敷贴药物选择 (白芥子6kg、玄胡索3kg、甘遂4kg、细辛3kg、肉桂2kg、干姜2kg、麻黄2kg) , 共研细末, 姜汁调匀成稠膏状, 分别摊成直径约3~4cm的药饼, 选取大椎、心俞、肺俞、膈俞等穴位, 橡皮膏固定。第1次不选大椎穴, 以两侧心俞、肺俞、膈俞六穴为主, 后选取上述七穴。时间为每年7~9月, 以三伏天为主。敷贴隔日1次, 1次约3~6h, 如局部烧灼或疼痛明显, 可提前取下, 贴后局部有发痒、发热等舒适感, 可多贴几小时, 待干燥后再取下。10次为1个疗程, 可敷贴1~2个疗程, 连续3年治疗。宜在晴天中午前后敷贴, 贴后不宜过多活动。

内服中药自拟“咳喘方”, 方中主要选用麻黄10g、苦杏仁10g、细辛6g、干姜9g、黄芪20g、党参20g、白术10g、陈皮10g、地龙10g、僵蚕10g、桑白皮15g、苏子10g、法半夏10g、川贝6g、五味子10g、丹参20g、远志10g等药, 再根据临证加减用药, 寒盛者, 酌加肉桂、附子等;痰盛者, 酌加葶苈子、炙款冬等。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疾病诊断疗效标准》中慢性支气管炎疗效标准为依据。临床控制:咳嗽、咯痰、喘息症状消失, 体征消失, 2周以上未发者;好转:咳嗽、咯痰、喘息症状明显减轻, 其他症状与体征均减轻;无效:咳嗽、咯痰、喘息与其他症状和体征均无减轻或加重。

3.2 疗效观察

150例最短治疗2个疗程, 最长3年, 临床控制78例, 好转59例, 无效13例, 总有效率91.33%。

4 体会

中药穴位敷贴是结合穴位和药物作用创建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中医特色治疗方法, 它一方面可以通过药物对机体特定部位的刺激, 调整阴阳平衡, 以改善和增强机体免疫力;另一方面可通过药物渗透作用, 到达脏腑经络失调的病所, 有效发挥药物“归经”的功能效应, 达到防治目的[1]。方中白芥子、玄胡索、细辛性味辛温, 温肺化饮、祛痰止咳、驱寒外出;麻黄、肉桂、干姜止咳定喘、温经散寒;甘遂泻水逐饮;用生姜汁调膏外贴, 加强温肺化饮、止咳化痰的作用。大椎为督脉之穴, 温阳为主。肺俞、心俞、膈俞均为足太阳膀胱经之穴, 肺俞近肺部, 为肺脏经气转输之处, 善治肺疾, 有宣肺平喘、利气之功效;心俞宁心安神、调和营卫;膈俞则理血、宽中、和胃;诸穴合用则能宣肺平喘, 和气宽中, 调和营卫。夏季由于气温升高, 人体内阳气上升, 经络通达, 每年的7~9月份为盛夏时节, 阳气强盛, 阴寒之气顿消, 气血充盈, 气机条畅, 俞穴尤为敏感, 于俞穴部位敷贴膏药, 更有助于药物的充分吸收, 调理肺气, 温肺化痰, 散寒平喘, 以养人体之阳气, 阳气旺则肌腠固密, 外邪不易入侵, 这样不仅能保证患者气盛血旺, 而且能祛除蕴伏于人体内的寒湿痰瘀宿邪。同时现代医学实验证明, 穴位敷贴膏药能提高患者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 使T淋巴细胞、CD4/CD8含量明显上升, 升高血清γ球蛋白的比例和上皮细胞液中IgA、IgG的含量, 增加血浆皮质醇的含量, 降低血中嗜酸性细胞数目, 表明贴膏药后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能力有所提高, 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内分泌功能有所改善, 使机体的防御功能得到加强[2]。同时能够缓解支气管痉挛, 降低气道高反应性, 增加肺的通气量, 抑制咳嗽中枢, 从而减轻患者咳嗽、气喘症状。

同时我们配合内服中药益气温阳、化痰祛瘀之剂, 平衡人体阴阳, 扶正祛邪, 使外邪不易入侵, 已侵之邪亦较易驱除, 从而使肺脾肾三脏功能恢复, 而咳嗽气喘等症得以消除。方中麻黄乃“肺经专药”, 可宣肺平喘, 杏仁入肺经, 可降气平喘, 两药相合一升一降, 调理肺气, 使其恢复宣肃之常;细辛、干姜辛温, 温肺化饮、散寒平喘;黄芪、党参、白术、陈皮补益心肺, 增强其行津、行血之力, 使痰无所生, 痰滞得畅;地龙、僵蚕、桑白皮、苏子祛风解痉, 化痰散结;五味子敛肺气、滋肾阴, 针对慢支反复发作、病程缠绵必有肺肾虚损而设;川贝润肺散结, 止咳化痰;半夏燥湿化痰、蠲饮降浊;远志祛痰开窍、宁心安神;再加丹参活血化瘀, 使血行而气行, 利于肺气畅通。现代药理认为, 麻黄、细辛可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 干姜具有抗炎作用, 五味子对支气管上皮细胞功能有增强作用。党参、白术等补虚药有抗免疫抗炎的作用;法半夏、陈皮、桑白皮、苏子等具有镇咳、祛痰的作用;苦杏仁、川贝有抑制咳嗽中枢, 镇咳平喘的作用;地龙、僵蚕可舒张支气管;丹参可扩张小血管, 改善微循环;而远志现代药理则认为其所含皂甙刺激胃粘膜, 反射性引起祛痰, 稀释痰液, 镇静的作用。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温阳, 祛痰化瘀之效。

参考文献

[1]牟丽萍, 李安源.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中医外治法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刊, 2003, 21 (8) :1304~1307.

中医内外合治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到该院接受治疗的82例患有霉菌性 阴道炎的2型糖尿病妇女为研究对象,临床表现为白带偏多,外阴和阴道均有明显的灼热感,外阴有红斑,阴道内壁粘膜红肿程度高等,均对其阴道的分泌物涂片进行化验,霉菌均为阳性;除此之外,无其他妇科疾病。患者的年龄范围为45~68岁。

1.2治疗方法

首先, 用2型糖尿病的一般内科药物疗法对病人的血糖进行有效的控制;治疗期间禁止使用广谱抗生素;保持外阴的清洁和干爽,所穿的内裤以宽松、透气的棉质内裤为最佳;清洗外阴禁止使用肥皂和热水;禁止搔抓;不能喝酒、禁止吃辛辣和容易过敏的食物,在治疗阶段禁同房。此外,采用以下中药内外合治的方法进行治疗。

1.2.1中药内服根据具体的症状 ,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每日服1剂 ,用水煎以服下。

脾虚湿热:症状:阴部奇痒并伴有灼热,白带量大,颜色偏黄或黄白相间,状如腐渣,伴有臭味。心情烦躁,难以入睡,口苦且干,胸闷。舌头成红色,舌苔呈黄色。药物:萆薢、生薏苡仁、赤茯苓各30 g,牡丹皮、泽泻、苦参各15 g,滑石、茵陈各20 g,黄柏10 g,通草6 g,苍术12 g。

肝胆湿热:症状:白带粘稠如豆腐渣状,阴部瘙痒且灼热,身体发热,脸红,心情烦躁,容易动怒,口苦且干,胸闷。便秘,尿量少且呈红色。舌苔呈黄色。药物龙胆草、山栀子、黄芩、苦参、黄柏、生甘草各10 g,木通、柴胡各6 g,生地、车前子各20 g。

阴虚内热:症状:阴部干涩瘙痒,白带量大,颜色红白相间,头晕,耳鸣,心烦意有虚汗,口舌干燥而不想喝水,腰酸,舌红,舌苔少。药物:之母、牡丹、泽泻、山茱萸、生地黄、白芍、乌梢蛇各15 g,茯苓、山药、火麻仁各30 g,黄柏10 g,何首乌20 g。

1.2.2中药外用药物 :苦参、黄柏各30 g,艾叶、川椒、薄荷各10g,白癣皮、蛇床子各20 g,紫花地丁、荆芥、防风各15 g,用2 500m L水煮沸 ,20 min之后过滤渣叶 , 将1 g冰片放入 , 趁热对阴部进行熏蒸,待温度下降时可进行坐浴,并对外阴进行清洗。1剂/d,早晚各清洗1次 ,药渣可以重复使用。

1.2.3治疗时间7 d为1个疗程 ,才能够月经干净开始 ,每个月1个疗程 ,用3个月经周期 ,在月经来之前进行复查。

1.3疗效标准

治愈: 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安全消失, 白带通过镜检呈阴性;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改善,白带通过镜检呈阴性;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较治疗前有一定的减轻,白带通过镜检呈阴性;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较治疗前无改善甚至病情加重,白带通过镜检呈阳性。

2结果

该组82例患者中,治愈30例,显效38例,有效10例,无效4例 ,总有效率为95.1%。

3讨论

霉菌性引阴道炎多由白色念珠菌所引发的。糖尿病患者由于其血糖的原因,阴道环境适宜念珠菌的繁殖,极易发生此病[3]。通过临床观察, 糖尿病女患者发生此病的概率比非糖尿病妇女高。在治疗霉菌性阴道炎中,西药多用口服制霉菌素和一些外用药进行配合治疗,治疗的时间长,疗效不显著,患者非常痛苦。

霉菌性引阴道炎在中医里属于阴痒, 该病的主要根源在于过于湿热,由于肝、肾、脾的功能出现失调,影响阴部,使阴部的环境发生了改变,导致了此病。在中医里,对于阴痒,主要分为脾虚、肝胆湿热和阴虚内热3种症状。这3种症状均需要清热解毒,对于不同的症状,内服所使用的药方有所不同。中医外治的药方主要以清热杀虫为主。在该药方当中,蛇床子的杀虫功能非常好。根据研究可以看出,运用重要内外合治的方法进行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研究中药内外合治糖尿病妇女霉菌性阴道炎的可行性。方法 随机抽取该院2012年2月—2013年12月到该院接受治疗的82例患有霉菌性阴道炎的糖尿病妇女为研究对象,征求患者治疗意愿后,对其进行中药内外合治。结果 该组82例患者中,治愈30例,显效38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5.1%。治疗效果好,值得推广。结论 中药内外合治糖尿病妇女霉菌性阴道炎效果显著,建议推广使用。

【中医内外合治】推荐阅读:

内外一体05-08

内外机制05-13

内外素质05-17

内外均衡06-15

内外兼顾06-28

内外监管07-02

内外传播08-14

整合内外08-27

内外加工09-17

课内外方法07-18

上一篇:社会伦理秩序下一篇:技术收入的财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