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拆迁补偿收入的账务处理

2024-08-25

实用拆迁补偿收入的账务处理(精选4篇)

实用拆迁补偿收入的账务处理 篇1

拆迁补偿收入的账务处理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划的发展,城市改造和建设规模的扩大,导致企业搬迁业务的相应增加。企业搬迁补偿款的会计核算及其税务处理较为复杂,又有其特殊性,本文拟根据现行国家颁布的相关会计和税收法规,对我国企业搬迁补偿款的会计核算及其税务处理进行简析,以期能抛砖引玉。

一、企业搬迁补偿款的会计核算

本文所论述的企业搬迁补偿款,是指企业收到政府给予的搬迁补偿款。对企业搬迁补偿款会计处理的规范,主要涉及《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财会[2009]8号)、《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和《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等。

当企业收到政府搬迁的文件或公告,公司董事会或股东会同意,并跟有关政府部门签订正式搬迁协议或合同后,企业应按《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及其指南的相关规定,将不可搬迁的或在搬迁过程中毁损的房屋、地上附着物等固定资产和土地使用权划分为持有待售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进行核算,即分别在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一级科目下,增设“持有待售”二级明细科目进行核算。对划分为持有待售核算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企业应从划为持有待售之日起停止计提折旧和摊销。报告期末,企业对于持有待售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按照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孰低进行计量。当搬迁协议或合同约定的待售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补偿款加上其处置收入减去处置费用后的金额小于其账面价值时,应将两者的差额作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当搬迁协议或合同约定的待售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补偿款加上其处置收入减去处置费用后的金额大于或等于其账面价值时,企业保持待售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原账面价值。同时,企业应于报表附注中披露持有待售的固定资产名称、账面价值、可获补偿额、预计处置费用和预计处置时间等。对于待售的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企业应于报表附注中披露持有待售的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名称、账面价值、可获补偿额和预计处置时间等。

1、因公共利益搬迁而收到的从财政预算直接拨付的搬迁补偿款。企业应于收到补偿款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专项应付款”科目。然后区别以下情况分别进行处理:

第一,属于补偿搬迁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性支出和停工损失的,应从“专项应付款”科目转入“递延收益”科目,借记“专项应付款”科目,贷记“递延收益”科目;并作为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计入营业外收入,即借记“递延收益”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

第二,属于补偿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搬迁损失的,应从“专项应付款”科目转入“递延收益”科目。在固定资产清理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时,借记“递延收益”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在无形资产转销计入营业外支出时,借记“递延收益”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

第三,属于补偿搬迁后新建资产(主要为固定资产和土地使用权)的,应从“专项应付款”科目转入“递延收益”科目,并作为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在相关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分期计入当期损益,借记“递延收益”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

第四,企业取得的搬迁补偿款扣除转入递延收益后的结余,应当转入资本公积中的其他资本公积明细科目,由全体股东共同享有,借记“专项应付款”科目,贷记“资本公积”科目。

2、因非公共利益搬迁而收到政府拨给的搬迁补偿款(包括因公共利益搬迁而收到的非财政预算直接拨付的搬迁补偿款)。

企业应于收到补偿款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递延收益”科目。然后区别以下情况分别进行处理:

第一,属于补偿搬迁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性支出和停工损失的,作为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计入营业外收入,借记“递延收益”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

第二,属于补偿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搬迁损失的,在固定资产清理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时,借记“递延收益”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在无形资产转销计入营业外支出时,借记“递延收益”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

第三,属于补偿搬迁后新建资产(主要为固定资产和土地使用权)的,作为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在相关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分期计入当期损益,借记“递延收益”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

第四,企业搬迁完毕,递延收益应保留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金额,差额部分应转入营业外收入,借记“递延收益”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

实用拆迁补偿收入的账务处理 篇2

关键词:所得税,拆迁补偿

一、所得税政策分析

(一) 个人所得税政策分析

现行政策中, 涉及拆迁过程中个人所得税征收的文件只有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城镇房屋拆迁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 (财税[2005]45号) 。该通知规定:“对被拆迁人按照国家有关城镇房屋拆迁管理办法规定的标准取得的拆迁补偿款, 免征个人所得税。”

依据《个人所得税法》《关于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投资者征收个人所得税的规定》 (财税[2000]91号) 的有关规定, 现行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具体包括中国公民、个体工商户、外籍个人、香港、澳门、台湾同胞等, 此外还包括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的投资者。

该文件在实际执行过程中, 除了独资合伙企业投资者、个体工商户业主 (以下简称业主和投资者) 以外, 其他人员取得的拆迁补偿款免征个人所得税一般不存在争议, 但对于业主和投资者取得拆迁补偿款是否免征个人所得税, 税务机关和纳税人之间却经常发生争议。纳税人普遍认为, 个人独资合伙企业投资者和个体工商户为个人所得税纳税义务人, 其取得拆迁补偿收入理应比照该文予以免税;税务系统内部的认识并不一致, 部分税务机关认为该文未将业主和投资者排除在外, 从有利于纳税人的角度出发对符合标准的拆迁补偿款应予以免征个人所得税, 部分税务机关则依据《征管法》关于税收开征、停征、减免必须遵循法定原则的规定, 将减免对象限定为自然人。笔者认为, 鉴于国家有关城镇房屋拆迁管理办法中规定的被拆迁人包含被拆除房屋的所有人而并未区分个人与企业, 应比照财税[2005]45号文规定, 明确个人独资合伙企业作为拆除房屋的所有人时享受个人所得税减免优惠的主体资格。

(二) 企业所得税政策分析

2007年,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关于企业政策性搬迁收入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7]61号) , 首次对政策性搬迁企业所得税处理做出规定 (该文件已被财政部62号令废止) 。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后, 国家税务总局于2009年发布了《关于企业政策性搬迁或处置收入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09]118号) , 由于该文仅对企业政策性搬迁的税务处理做了一些原则性规定, 导致在实际执行过程中, 各地税务部门和纳税人由于理解不一, 经常产生争议。为解决这一问题, 国家税务总局于2012年发布了《企业政策性搬迁所得税管理办法》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40号) , 并于2013年发布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政策性搬迁所得税有关问题的公告》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3年第11号) , 对公告的适用及其他有关问题作出了补充规定。

比较上述文件, 国税函[2009]118号文件规定重建购置的资产支出既可以从补偿收入扣除, 又可以按税法规定进行折旧或摊销;总局2012年40号公告规定重建购置资产的支出则不得从补偿收入中扣除, 但可以依法进行折旧或摊销;总局2013年第11号公告则规定重建购置资产的支出可以从补偿收入中扣除, 但购置的各类资产, 应剔除该搬迁补偿收入后, 作为该资产的计税基础, 并按规定计算折旧或费用摊销, 也就是说已从补偿收入扣除的重购资产支出不能再折旧或摊销。

根据上述文件, 假设一企业取得拆迁补偿收入1000万元、重建购置资产支出为800万元、拆迁费用100万元, 无其他事项, 则可能存在以下三种税务处理方式 (见表一) :

单位:万元

由此可以看出, 不同的涉税处理方式给企业带来的影响也不同的, 因此确定企业政策性拆迁适用哪个政策是重点, 也是难点。

二、执行政策可能遇到的主要涉税风险分析

(一) 取得拆迁补偿款未按规定进行会计处理和单独核算

财政部《关于企业收到政府拨给的搬迁补偿款有关财务处理问题的通知》 (财企[2005]123号) 和《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的通知》 (财会[2009]8号) 分别对适用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企业取得搬迁补偿款的会计核算进行了规定, 但很多企业并没有按照文件规定进行单独核算, 导致不能正确计算拆迁所得。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税收减免管理办法 (试行) 》 (国税发[2005]129号) 规定, 纳税人同时从事减免项目与非减免项目的, 应分别核算, 独立计算减免项目的计税依据以及减免税额度, 不能分别核算的, 不得享受减免税, 核算不清的, 由税务机关按合理方法核定。企业如果未对取得的拆迁补偿款按规定进行单独核算, 可能会丧失减免税权益。

(二) 纳税人未按规定程序到税务机关备案

国家税务总局在《关于个人所得税若干政策问题的批复》 (国税函[2002]629号) 中, 对纳税人享受减免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是否经税务机关审核或批准做了原则性规定:

1、税收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中未明确规定纳税人享受减免税必须经税务机关审批的, 且纳税人取得的所得完全符合减免税条件的, 无须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批, 纳税人可自行享受减免税。

2、税收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中明确规定纳税人享受减免税必须经税务机关审批的, 或者纳税人无法准确判断其取得的所得是否应享受个人所得税减免的, 必须经主管税务机关按照有关规定审核或批准后, 方可减免个人所得税。

3、纳税人有个人所得税法第五条规定情形之一的, 必须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 方可减征个人所得税。

对个体工商户或个人独资合伙企业而言, 如何适用拆迁补偿免税政策以及如何计算免征税额, 纳税人并不能准确判定, 但很少一部分纳税人按照上述规定向税务机关报送相关资料以备审核或审批。

对于缴纳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而言存在同样的问题, 取得拆迁补偿款时不按规定向税务机关提交相关资料, 导致相关涉税处理错误。

(三) 拆迁所得的计算不符合税法规定

1、个人所得税纳税人的处理。

自然人取得拆迁补偿款正常由纳税人自行享受减免, 除符合条件须进行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外, 一般不需要对所得进行复杂的计算。但对业主和投资者而言则不然。根据财税[2000]91号和国税发[1997]43号文件规定, 业主和投资者因拆迁取得的补偿款属于收入总额的范围, 应一并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一些企业或个体工商户将收入作为免税收入处理, 但对拆迁支出却仍旧在税前扣除, 显然违背了配比原则。

2、企业所得税纳税人的处理。

常见错误主要有:一是拆迁支出计算时点前移, 即将发生在拆迁之前的费用作为拆迁支出。比如, 企业已知其所处地块要拆迁, 在拆迁公告前即行买地建房, 在进行拆迁补偿款涉税处理时将此前的相关支出作为拆迁后重建支出处理。二是资产拆除损失重复扣除, 即资产拆除损失作一般资产损失处理, 进行所得税税前扣除, 待其计算拆迁所得时又作为拆迁支出处理。三是适用文件较随意, 即在拆迁补偿款涉及的上述三个文件间, 选择适用对其有利的文件, 而不是根据实际情况按规定适用相关文件。

三、对拆迁补偿款所得税涉税处理的相关建议

(一) 个人所得税涉税处理建议

一是取得拆迁补偿收入应属于生产经营收入, 适用“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项目征免个人所得税。二是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向税务机关报送拆迁依据、取得补偿等资料, 以免丧失享受税收优惠的权益。三是查账征收企业将拆迁补偿收入作为免税收入, 其对应成本、费用、损失不得在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无法准确划分的, 可按免税收入及应税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划分;核定征收企业直接以收入乘应税所得率确定免税的所得额。

(二) 企业所得税涉税处理建议

一是确定是否适用相关文件。凡在国家税务总局2012年第40号公告生效前已签订搬迁协议, 但尚未按规定程序报送《企业所得税收入递延项目申报表》的, 应不得按国税函[2009]118号相关规定进行税务处理。2012年40号公告实施前签订搬迁协议且未完成搬迁清算的搬迁项目, 应适用2013年11号公告。2012年40号公告实施后签订搬迁协议的, 应一律适用该公告。

二是确定拆迁支出起算时点。在实践中, 拆迁是一个很长的过程, 拆迁协议签订的时点与政府公告的时点一般不相一致且有较大时间差。纳税人以哪个时点来起算政策性搬迁所得要有所考量, 原则上应以政策性搬迁协议签订的时间为时点, 但如果纳税人在政府公告后即发生重建支出的, 可以以政府公告时间为拆迁支出起算时点。

实用拆迁补偿收入的账务处理 篇3

关键词:政府补助;账务处理;财务报表

一、政府补助收入的概述

政府补助是指企业从政府无偿获取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但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政府补助收入的形式主要包括:财政拨款、财政贴息、税收返还、无偿划拨非货币性资产。根据政府补助的定义可以看出政府补助收入的特点主要包含两方面:无偿性与直接取得资产。企业在进行账务处理时,首先应当区分是否属于《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2006)规定的范畴,然后再按照适用的准则做出正确的账务处理,这是保证财务报表信息能够准确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关键。

二、政府补助收入的账务处理

对政府补助收入进行账务处理时,需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政府补助收入的金额;第二,政府补助的分类,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2006)规定:政府补助可以分为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和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第三,根据政府补助收入的分类选择准确的账务处理。

(一)政府补助收入金额的确定

企业取得的政府补助收入可以分为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资产。对于货币性资产,企业一般按照实际收到的金额对政府补助收入进行计量,除非有特殊情况表示企业能够收到相关政府补助时,企业才可以按应收金额进行确认,比如企业取得的按照粮食储备量给予的粮食保管费补贴等。对于非货币性资产,企业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如果公允价值不可靠取得时,企业应当按照名义金额1元进行计量。企业应当按照正确的计量方法确定政府补助的金额,不得少计也不得多计。

(二)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

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是指企业取得的、用于构建或以其他的方式形成长期资产的政府补助。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应当自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起,在该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计入以后各期损益。若企业资产提前被出售、转让或者毁损的,应当将尚未分配的递延收益余额一次性转入资产处置当期的损益。

因此,企业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为:企业实际取得补助时,按照实际到账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递延收益”科目,在对相关资产进行折旧或摊销时,将递延收益平均分摊至损益科目,借记“递延收益”,贷记“营业外收入”,当资产发生报废或处置时,将尚未分摊的递延收益金额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借记“递延收益”,贷记“营业外收入”。

【例1】2011年12月家企业收到国家2400万元的政府补助用于购买管理用固定资产,假设该资产的使用寿命为5年,并且按照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无残值,那么该企业与政府补助相关的会计分录为:(单位:万元)

1.2011年12月实际收到政府补助收入时:

借:银行存款 2400

贷:递延收益——政府补助收入

2400

2.2012年末——2016年末企业根据固定资产折旧进度分摊递延收益:

借:递延收益——政府补助收入

480

贷:营业外收入480

(三)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

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是指除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之外的政府补助。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应当分情况进行处理。首先,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的相关费用或者损失的,确认为递延收益,并且在确认相关费用的期间,计入当期损益;其次,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因此,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为:企业按照定额标准取得的政府补助,应当按照应收金额,借记“其他应收款”,贷记“递延收益”(或“营业外收入”);其他的企业应当按照实际取得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貸记“递延收益”(或“营业外收入”),涉及按期分摊递延收益的,应当借记“递延收益”,贷记“营业外收入”。

【例2】甲粮食企业在2008年度实际粮食储备为5000万斤,根据国家政府的相关规定,相关政府部门应当按照企业实际的储备量给予每斤0.6元的粮食保管费补贴,并且每个季度初支付,2008年1月15号,企业收到政府实际拨付的补助款,那么,与企业的政府补助收入相关的账务处理如下:(单位:万元)

1.2008年1月1号,企业确认应当收到的政府补助收入时:

借:其他应收款3000

贷:递延收益——政府补助收入

3000

2.2008年1月15号,企业实际收到政府拨付的补助款时:

借:银行存款3000

贷:其他应收款3000

3.2008年1月至3月,每月末企业应当确认的营业外收入:

借:递延收益——政府补助收入

1000

贷:营业外收入  1000

三、政府补助收入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影响

企业在对政府补助进行确认时,首先应当区分是与收益相关的补助收入,还是与资产相关的补助收入,这二者采用不同的账务处理程序,因此,企业应当选取合理的账务处理方式,更加准确的在财务报表中反映企业的净利润。

(一)政府补助收入对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政府补助收入对当期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影响主要分为三种情况:第一,政府补助收入金额等于资产增加额,也等于所有者权益增加额,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取得的是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并且用于补偿企业已经发生的相关费用或损失,那么,银行存款等资产项目的增加额就等于企业未分配利润的增加额;第二,政府补助收入的金额等于资产增加额,也等于负债项目增加额,企业本期所取得的政府补助收入全部计入“递延收益”,本期不进行分摊,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取得的可能是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也可能是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那么银行存款等资产科目的增加额等于企业递延收益科目的增加额;第三,政府补助收入金额等于企业资产增加额,也等于企业负债及所有者权益二者增加额之和,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取得的政府补助收入一部分在本期进行分摊计入当期损益,一部分在以后期间进行分摊,那么,企业银行存款等于资产增加额,也等于递延收益及未分配利润二者增加额之和。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政府补助收入最终都会反映在企业未分配利润中,只是计入的期间不同。

(二)政府补助收入对企业利润表的影响

企业取得的政府补助收入对当期企业利润表的影响可能分为三种情况:第一,企业取得的政府补助收入全额计入营业外收入科目,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取得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并且用于补偿企业已经发生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第二,企业取得的政府补助收入部分计入营业外收入;第三,企业取得的政府补助收入对本期营业外收入没影响。在第二及第三中情况下,企业取得的可能是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收入,也可能是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收入。因此,企业政府补助收入对企业当期营业外收入的影响不确定,但需要注意的是,企业政府补助收入最终都会反映在营业外收入科目中,只不过是计入营业外收入科目的期间存在差异。另外,政府补助收入属于企业的非正常生產经营活动,属于营业外收入事项,不影响企业当期的营业利润。

(三)政府补助收入对企业现金流量表的影响

由于企业现金流量表示按照收付实现制进行编制,只有在取得相关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才会影响现金流量表,因此,政府补助收入对企业现金流量表的影响仅有一种情况。无论企业取得的政府补助收入何时计入营业外收入,企业在实际取得政府补助收入的当期就应当全额反映在企业现金流量表中,增加企业的现金流入量,从而增加企业当期的现金净流量,而对企业取得政府补助收入的其他期间的现金流量表没有任何影响。

(四)政府补助收入对企业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影响

政府补助对企业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影响通过其对资产负债表及利润表的影响可以反映出来,只有政府补助收入影响当期营业外收入,才会影响企业当期的所有者权益。因此,政府补助收入对企业当期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影响主要分为三种:第一,按照政府补助金额全额增加当期企业所有者权益;第二,按照政府补助金额部分增加当期企业所有者权益;第三,对企业当期所有者权益没有影响。然而,无论当期政府补助收入对企业是否有影响,最终政府补助收入都会增加企业所有者权益金额,只不过是计入所有者权益的期间不同。

(五)政府补助收入对报表附注的影响

企业应当在报表附注中披露与政府补助相关的下列信息:第一,政府补助的种类与金额;第二,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金额;第三,本期返还的政府补助金额及原因。因此,企业应当在报表附注中准确的披露政府补助收入相关内容,让决策相关者获得更加充分的财务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

参考文献:

1.闫春喜.浅析政府补助准则的会计处理[J].中国科技财富,2011(3).

2.李瑞娟.我国《政府补助准则》浅析[J].管理工程师,2011(6).

3.胡天雨.政府补助的财税处理[J].会计之友,2011(27).

4.蔡斌.关于政府补助会计实务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新财经(理论版),2011(11).

企业拆迁补偿费的会计和税务处理 篇4

时间: 2006-11-23 17:32:51 | [<<] [>>]

企业拆迁补偿费的会计和税务处理

作者:张剑锋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规模处于不断的高速扩张的进程之中。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居环境日益改善,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便捷、更舒适,同时也提升了城市形象。这一切都需要对我们生活的城市进行系统、全面的规划、改造。城市改造需要的道路拓宽、建设广场、新增绿地、搬迁市区工业企业等等问题都会涉及到原有居民、企业的拆迁安置问题。本文针对在城市改造拆迁安置过程中,对企业所收到拆迁偿款事项,从会计及税务方面进行分析。

目前,城市改造都是以政府为主导进行的。由政府或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根据审批通过的城市规划确定进行城市改造的搬迁安置,具体由政府土地收储中心受国土资源部门的委托将拆迁安置的土地先行收回进行重新规划,妥善处理好出让地块内的土地收购和房屋拆迁安置补偿事项,再通过招标、拍卖形式将土地使用权出让。房地产公司通过参加招标或拍卖,签订拍卖成交确认书,并在规定的期限内交付土地出让金,获得国有土地使用权。在此模式下,城市的拆迁改造完全处于政府的控制之下。

一、拆迁补偿的形式

城市改造房屋被拆除,给被拆除房屋的所有人造成了一定的财产损失。为保证被拆除房屋所有人的合法权益,拆迁人应当对被拆除房屋及其附属物的所有人(包括代管人、国家授权的国有房屋及其附属物的管理人)给予补偿。补偿的对象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法人。

根据《城市房地产拆迁管理条例》的规定,房屋拆迁补偿有三种形式,即产权调换、作价补偿、产权调换与作价补偿相结合。

(1)产权调换。拆迁人以易地建设或原地建设的房屋补偿给被拆除房屋的所有人,使原所有人继续保持其对房屋的所有权。这是一种实物补偿形式。

(2)作价补偿。拆迁人将被拆除房屋的价值,以货币结算方式补偿给被拆除房屋的所有人。这是一种货币补偿形式。

(3)产权调换和作价补偿相结合。拆迁人按照被拆除房屋的建筑面积数量,以其中一定面积的房屋补偿被拆除房屋的所有人,其余面积按照作价补偿折合货币支付给被拆除房屋的所有人。这对那些被拆除房屋面积较多,又难以支付补偿房屋与被拆除房屋结构差价的被拆迁人较适用。

二、拆迁补偿费的会计处理

不论是何种补偿方式,有一点是相同的。拆迁项目是由政府主导的,不是被拆迁人主动搬迁,是根据政府的指令被动搬迁,是被拆迁人的非自愿行为。并且由政府下达统一的拆迁安置通知,这是以政府为主的拆迁安置的最重要特征。

政府拆迁安置时被拆迁人收到的拆迁补偿款的会计处理,财政部2005年8月15日下发的《关于企业收到政府拨给的搬迁补偿款有关财务处理问题的通知》(财企[2005]123号)做出了相关的规定。该文件适用的范围是企业因城镇规划、库区建设等公共利益需要搬迁而收到政府给予的相应补偿款。

企业收到政府拨给的搬迁补偿款,作为“专项应付款”核算。搬迁补偿款存款利息,一并转增“专项应付款”。因搬迁出售、报废或毁损的固定资产,作为固定资产清理业务核算,其净损失核销“专项应付款”;机器设备因拆卸、运输、重新安装、调试等原因发生的费用,直接核销“专项应付款”;用于安置职工的费用支出,直接核销“专项应付款”。企业搬迁结束后,“专项应付款”如有余额,作调增“资本公积金”处理,由此增加的“资本公积金”由全体股东共享;“专项应付款”如有不足,应计入当期损益。

1、内资企业案例介绍:

案例介绍:A纺织有限公司因城市规划需要迁往C工业园,搬迁前厂房类固定资产账面原值3850万元,净值3197万元,设备类固定资产原值15868万元,净值10143万元,土地145亩,账面价值1240万元。

搬迁时,企业收到政府拨付的补偿资金17019万元。企业搬迁过程中,报废设备原值9521万元,净值6593万元,处置报废设备收入258万元,搬迁设备拆卸、运输、安装调试费用620万元,支付停产期间职工工资240万元,支付安置职工费用350万元。

注:有关账务处理的规定见《财政部关于企业收到政府拨给的搬迁补偿款有关财务处理问题的通知》(财企[2005]123号2005年8月15日)

账务处理:

1.收到政府拨付的补偿资金

借:银行存款17019

贷:专项应付款17019

2.出售、报废、毁损的固定资产

借:累计折旧3581

固定资产清理9790

贷:固定资产——房屋3850

——设备9521

3.处置报废资产收入

借:银行存款258

贷:固定资产清理258

4.结转固定资产损失

借:专项应付款9532

贷:固定资产清理9532

5.支付可搬迁资产拆除、装卸、运输、安装调试费用

借:专项应付款620

贷:银行存款620

6.支付停产期间职工工资及职工安置费

借:专项应付款590

贷:银行存款590

7.转销土地资产账面价值

借:专项应付款1240

贷:无形资产1240

8.结转搬迁补偿专项拨款

借:专项应付款5037

贷:资本公积3374.79

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1662.21

2、外资企业案例介绍:

因城市规划需要中外合资经营企业B化工有限公司迁往D镇,参照前例,政府拨给的补偿资金总额17019万元,其中土地补偿2534万元,房屋类补偿5297万元,设备类补偿8492万元,搬迁奖励696万元。企业新购土地400亩,单价10万元/亩,建造各类厂房固定资产8250万元,重新购置同类相同数量的生产设备价款7,230万元。

注:有关账务处理的规定见《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取得搬迁补偿费收入税务处理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3]115号2003年1月29日)

账务处理:

1.收到政府拨付的补偿资金

借:银行存款17019

贷:专项应付款17019

2.土地使用权

⑴土地使用权成本400×10-(2534-1240)=2706(万元)

⑵转销原厂区土地账面价值

借:专项应付款1240

贷:无形资产———原厂区土地1240

⑶支付新区土地出让金

借:无形资产———新区土地2706

专项应付款1294

贷:银行存款4000

3.厂房类固定资产

厂房类固定资产购建成本8250-(5297-3197)=6150(万元)

⑴转销拆除厂房账面价值

借:累计折旧653

固定资产清理3197

贷:固定资产———厂房类3850

借:专项应付款3197

贷:固定资产清理3197

⑵建造新厂房

借:固定资产—新区厂房6150

专项应付款2100

贷:银行存款8250

4.设备类固定资产

设备类固定资产的购置成本7230-(8492-6593+258)=5073(万元)

(1)转销报废设备

借:累计折旧2,928

固定资产清理6593

贷:固定资产———设备类9521

借:银行存款258

贷:固定资产清理258

借:专项应付款6335

贷:固定资产清理6335

⑵重新购置设备

借:固定资产———新区重置设备5073

专项应付款2157

贷:银行存款7230

5.支付停产工资及职工安置费

借:专项应付款—停产工资及职工安置590

贷:银行存款590

6.转搬迁补偿拨款结余

借:专项应付款106

贷:补贴收入106

两种核算对应纳税所得额的影响

上述两例账务处理的结果不同,截至企业搬迁结束内资企业A纺织有限公司应纳税所得额3374.79万元,外资企业B化工有限公司应纳税所得额106万元。各企业性质不同,所进行的账务处理也不同,需着重注意以下内容。

首先,上述两例账务处理所依据的文件分别适用于不同性质的企业,不可随意选择,是内资企业就要按财企[2005]123号办,是外商投资企业或外国企业就要按国税函[2003]115号办。

其次,企业搬迁结束时的应纳税所得额只是阶段性的结果,而搬迁补偿的收益涉及相关资产的整个使用过程。A纺织有限公司按财企[2005]123号进行账务处理,购置固定资产原值中包括搬迁补偿费。B化工有限公司按国税函[2003]115号进行账务处理,购置固定资产虽然得到了搬迁补偿,但会计核算的固定资产账面原值中却不包括搬迁补偿费。随着搬迁时固定资产的使用,费用以折旧的方式在税前扣除,A纺织有限公司的固定资产原值中的拆迁补偿收入作为折旧额陆续得到扣除。

所以,从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周期看,截至企业搬迁结束时两公司应纳税所得额的差异只是暂时性的,从财务管理角度考虑有资金时间价值的因素,从税务筹划角度看却意义不大。

三、搬迁补偿款的税务处理

可以得到政府拆迁补偿款的企事业单位,涉及到的税种有“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土地增值税”等税种,在此分别加以阐述。

1、营业税

对于企业收到的拆迁补偿款是否要交纳营业税,目前国家税务总局的文件没有明确规定,只有《关于征用土地过程中征地单位支付给土地承包人员的补偿费如何征税问题的批复》(国税函[1997]87号)文件在内容与此比较近似,该文件规定对于对土地承包人取得的土地上的建筑物、构筑物、青苗等土地附着物的补偿费收入,应按照营业税“销售不动产——其他土地附着物”税目征收营业税。因为该文件存在适用范围的限定,个人和企业收到的拆迁补偿款不能完全适用该文件。

另外根据《营业税税目注释》(国税发[1993]149号)的规定,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归还给土地所有者的行为不征收营业税。但该文件只是对国家收回土地使用权而给与使用者的补偿不征收营业税,但是政府支付给被拆迁人的补偿款是包含土地使用权的补偿款及土地上的建筑物、构筑物等土地附着物的补偿款。因此该文件也不完全适用拆迁补偿款的涉税处理。

由于税务总局文件的不明确性,使各地税务机关在实际操作时无所适从。为解决此现状,各地税务机关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自行制定了一些拆迁补偿款项营业税税务处理的规定。重庆地方税务局关于《旧城改造房屋拆迁过程中有关营业税政策的通知》(渝地税发[2002]156号)规定,被拆迁人与拆迁人实行房屋产权调换形式补偿的,被拆迁人因房屋结构和面积原因所取得的结算价款,暂不征收营业税及附加税费;在拆迁原房过程中,被拆迁人选择货币补偿(安置)方式,所取得的货币补偿(安置)价款,暂不征收营业税及附加税费。广东省《关于旧城拆迁改造有关营业税问题的批复》(粤地税函[1999]295号)规定,在城市改造建设中支付给被拆迁户得拆迁补偿收入,凡经县级以上政府批准,国土局及有关房地产管理部门发出公告,限期拆(搬)迁的地(路)段的,被拆迁户取得的拆迁补偿收入(包括货币、货物或其他经济利益)暂不征收营业税。福建省地方税务局《关于拆迁补偿业务征收营业税问题的通知》(闽地税发[2004]63号)规定:

一、拆迁人给予被拆迁单位和个人补偿安置的房屋,不论其以何种方式结算价款,均属于营业税的征税范围,应按“销售不动产”征收营业税。拆迁人支付的拆迁补偿金应作为成本费用列支,不得冲减其“销售不动产”的计税营业额。

二、被拆迁单位和个人因拆迁取得的房屋(或土地)拆迁补偿费及其他补助费或补偿安置的房屋,除下列两种情况外,均应征收营业税。

1、被拆迁单位和个人取得政府财政部门支付的房屋(或土地)拆迁补偿费及其他补助费,暂免征收营业税。

2、被拆迁个人因自用普通住房拆迁,所取得的补偿费或拆迁过程中发生的房屋等面积产权调换,暂免征收营业税。

实务中各地市税务机关操作依据两个原则,一是城市拆迁改造必须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第二是被拆迁方取得的拆迁补偿费必须是由政府财政支付的。在这两个前提下被拆迁户取得的拆迁补偿收入可免征营业税。

由于目前尚无搬迁补偿费营业税税务处理的统一政策,建议企业在遇到此类业务时多与主管税务机关及其专管员沟通,并根据沟通结果确定如何进行税务处理,尽可能的降低税收风险。

上海市财政局曾于1995年11月20日发布《关于企业置换土地使用权的有关会计处理的通知》(沪财会[1995]134号),该通知的第一条“关于出让土地使用权取得补偿收入的会计处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上海市的企业作为搬迁补偿费会计处理的标准。该通知第一条规定如下:

企业为服从国家治理“三废”、市政工程项目和国家重点建设规划而出让土地使用权,取得土地补偿收入以及通过政府有偿出让土地使用权取得的70%部分的土地补偿收入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长期应付款”科目;地面建筑物随着土地使用权出让而转入清理报废时,按建筑物的账面净值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按已计提的折旧借记“累计折旧”科目,按固定资产原价贷记“固定资产”科目;清理完毕后,其净损失用取得的补偿收入弥补时,借记“长期应付款”科目,贷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发生的“七通一平”支出、停工损失等有关费用时,借记“长期应付款”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工资”等科目;整个置换过程结束后,将“长期应付款”科目的余额转作资本公积。

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沪财会[1995]134号文件第一条和财企[2005]123号文件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都强调政府主导的搬迁过程不能给被搬迁企业带来收益,在会计处理上也有类似之处。但两者还是存在以下一些区别:

(1)收到补偿款项时的暂挂科目,沪财会[1995]134号文件为“长期应付款”,财企[2005]123号文件为“专项应付款”。

(2)沪财会[1995]134号文件是以当时大部分国有企业使用的土地均为无偿划拨地这一背景制定的,因此其中涉及“通过政府有偿出让土地使用权取得的70%部分的土地补偿收入”的处理问题,而这一问题对于使用土地的性质为出让或转让的企业而言是不存在的;同时,由于上述背景,沪财会[1995]134号文件也没有涉及对企业账面上的“土地使用权”核销所给予的补偿如何处理的问题。该问题在财企[2005]123号文件中予以明确。

(3)对于可从搬迁补偿款中核销的费用和损失的范围,两个文件均提及因搬迁导致的地面建筑物报废损失。但是沪财会[1995]134号文件还提及“七通一平”支出和停工损失;财企[2005]123号文件还提及各类可搬迁固定资产的拆卸、运输、重新安装、调试等费用支出和职工安置支出等。对此我们认为:新址的“七通一平”支出是应资本化的支出,最终将形成固定资产,而根据财企[2005]123号文件的基本精神,结合现行的与长期资产相关的政府拨款的会计处理规定来看,长期资产的购建支出都不能直接从政府拨款中核销。因此在财企[2005]123号文件实施后,企业搬迁中新址的“七通一平”支出不应当再核销专项应付款(当然如果企业直接从相关开发公司购入“熟地”,就不会发生“七通一平”支出)。对于与搬迁直接相关的停工损失,根据前文的说明,我们认为应该是可以从专项应付款中核销的。

(4)对于搬迁补偿款不足以弥补相关损失和费用的情形应如何处理,沪财会[1995]134号文件未作明确,财企[2005]123号文件则明确计入损益(我们理解为应计入营业外支出)。事实上由于“十补九不足”,这个问题在实务中是大量存在的。

2.土地增值税

根据《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第8条规定,因国家建设需要依法征用、收回的房地产免征土地增值税。《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11条进一步规定:此处所称的因国家建设需要依法征用、收回的房地产,是指因城市实施规划、国家建设的需要而被政府批准征用的房产或收回的土地使用权。根据《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11条规定,符合上述免税规定的单位和个人,须向房地产所在地税务机关提出免税申请,经税务机关审核后,免予征收土地增值税。

由上述规定可知,企业从政府收到的搬迁补偿款项,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免征土地增值税的,但是此类情况下的免征应以原房地产所在地税务机关的批文为准。在审计中,我们需要关注是否已获得税务机关的免税批文。如果尚未收到批文,则应视同房地产出售或转让,计提应交土地增值税。

3.企业所得税

(1)搬迁补偿款结余的所得税处理

截至目前,内资企业所得税法中对搬迁补偿款的税务处理未作专门规定。在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方面,规范搬迁补偿费税务处理的最主要文件是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取得搬迁补偿费收入税务处理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3]115号)。该文件的内容如下:

①企业取得搬迁补偿费收入,凡搬迁后重新购置或建造与搬迁前相同或类似性质和用途的固定资产(以下称重置固定资产)的,应将上述搬迁补偿费收入加各类拆迁固定资产的变卖收入减除各类拆迁固定资产的折余价值和处置费用后的余额,冲减企业重置固定资产的原价。

②企业取得搬迁补偿费收入,凡搬迁后不再重置与搬迁前相同或类似性质和用途的固定资产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第44条的规定,应将上述搬迁补偿费收入加各类拆迁固定资产的变卖收入减除各类拆迁固定资产的折余价值及处置费用后的余额,计入企业当期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

实务中内资企业收到搬迁补偿费的税务处理在很多情况下也是参照国税函[2003]115号文件执行的。

(2)搬迁过程中发生损失的所得税处理

①对内资企业而言,当搬迁补偿款不足以弥补企业因搬迁而发生的费用和损失时,依据国家税务总局第13号令《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规定,可以在经过税务机关审批后作为财产损失税前扣除。

该办法第9条规定,因政府规划搬迁、征用等发生的财产损失由该级政府所在地税务机关的上一级税务机关审批。

该办法第44条规定,因政府规划搬迁、征用等发生的财产损失申请税前扣除,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有明确的法律、政策依据;

(二)不属于政府摊派。

该办法第45条规定,企业因政府规划搬迁、征用,依据下列证据认定财产损失:

(一)政府有关部门的行政决定文件及法律政策依据;

(二)专业技术部门或中介机构鉴定证明;

(三)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确定依据。

据此,我们在审计内资企业时如遇到此类情形,应当以税务机关的批文作为确定是否需对该损失进行所得税纳税调整的依据。

②对外商投资企业而言,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取消及下放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以及外籍个人若干税务行政审批项目的后续管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4]80号)第十条的规定,外商投资企业财产损失的税前扣除自2004年7月1日起从审批制改为备案制。企业发生财产损失的,在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所得税申报表时,应就其财产损失的类型、程度、数量、价格、损失理由、扣除期限等作出书面说明,同时附送企业内部有关部门的财产损失鉴定证明资料等,若涉及由企业外部造成财产损失的,还应附送企业外部有关部门、机构鉴定的财产损失证明资料。主管税务机关检查企业所得税纳税情况时,应就企业财产损失进行重点检查。对企业列支的财产损失,凡没有提供上述情况说明资料的,又没有办法实际取证,可以进行纳税调整。

(3)企业搬迁涉及所得税税务处理与财务处理差异的总结

从上述规定看,收到搬迁补偿费的财务处理与税务处理差异较大。主要体现在:

①财务上对于核销相关费用和损失后的搬迁补偿费结余数规定计入资本公积,也就是不影响被搬迁企业的损益,但税务上规定此类结余数应当冲减重置固定资产的原价,也就是通过减少可税前列支的折旧的形式计入以后的应纳税所得额中。因此,在重置了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的情况下,就会在以后内形成应税暂时性差异。为稳健起见,对于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核算所得税的企业而言,应当在将搬迁补偿款结余转入资本公积时,按照结余金额乘以适用税率预留出递延税款贷项(而不是将结余款全额计入资本公积),在以后根据会计和税法上对于折旧计提的差异逐年转销该贷项。

②财企[2005]123号文件未对搬迁后不再重置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时结余款的处理作出明确的规定,但根据税法规定,此类情形应视同常规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处置进行税务处理。

③财企[2005]123号文件规定可从搬迁补偿费中列支的费用和损失包括可搬迁的机器设备的拆卸、运输、重新安装、调试等费用,但国税函[2003]115号文件并未明确此类费用可作为财产损失予以税前扣除。

④财企[2005]123号文件规定用于安置职工的费用可以直接核销搬迁补偿款,我们理解这里所说的安置费主要包括“买断工龄”的一次性补偿金。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支付给职工的一次性补偿金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1]918号)的规定,一次性补偿金原则上可以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但该文件同时规定:各种补偿性支出数额较大,一次性摊销对当年企业所得税收入影响较大的,可以在以后均匀摊销。具体摊销年限由省级税务局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因此,在企业搬迁过程中如涉及部分职工“买断工龄”或支付其他补偿的,还应关注税务机关是否允许将买断工龄款一次性税前扣除。如果税务机关要求分年扣除的,则在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的情况下会出现可扣除暂时性差异(也就是递延税款借)。在确认该递延税款借项时,应特别关注《企业会计制度》第107条关于该差异未来转回期间(一般为3年)内应预计有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产生这一前提条件。

城市建设带动了拆迁改造的步伐,在大规模的拆迁改造中,政府支付被拆迁人拆迁补偿款,使土地使用效益最大化,被拆迁人照章纳税。这是个人利益、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相一致的良性表现,有助于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

参阅:《中国税务报》、《中国税务》杂志

作者单位:上海普东税务师事务所

06年11月22日

附件一:

关于企业收到政府拨给的搬迁补偿款有关财务处理问题的通知

财企[2005]123号

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各中央管理企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据一些地方和企业反映,企业因城镇规划、库区建设等公共利益需要搬迁而收到政府给予的相应补偿款,其有关财务处理规定不明确,不便执行。为此,现就有关企业收到政府拨给的搬迁补偿款的财务处理问题通知如下:

一、企业收到政府拨给的搬迁补偿款,作为专项应付款核算。搬迁补偿款存款利息,一并转增专项应付款。

二、企业在搬迁和重建过程中发生的损失或费用,区分以下情况进行处理:

(一)因搬迁出售、报废或毁损的固定资产,作为固定资产清理业务核算,其净损失核销专项应付款;

(二)机器设备因拆卸、运输、重新安装、调试等原因发生的费用,直接核销专项应付款;

(三)企业因搬迁而灭失的、原已作为资产单独入账的土地使用权,直接核销专项应付款;

(四)用于安置职工的费用支出,直接核销专项应付款。

三、企业搬迁结束后,专项应付款如有余额,作调增资本公积金处理,由此增加的资本公积金由全体股东共享;专项应付款如有不足,应计入当期损益。

企业收到的政府拨给的搬迁补偿款的总额及搬迁结束后计入资本公积金或当期损益的金额应当单独披露。

四、本通知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二○○五年八月十五日

拆迁补偿费会计处理浅析

2009-1-13 14:59:00 文章来源:网络

打印 |

复制链接 |

本文Pdf下载 |

本文Word下载

为使资源有效配置和可持续发展,满足日益扩张的城市建设等公共利益和整体规划的需要,很多企业(单位)遇到了因厂区搬迁、道路改扩建占用单位用地等而得到经济补偿这一新的经济事项。对这一项经济利益的取得目前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处理方式:(1)挂账不处理。在收到拆迁补偿费时记入“其他应付款”科目,形成的拆(搬)迁费用、重置资产费用直接冲减“其他应付款”,余额挂账不处理。(2)增加企业资本公积。视为接受捐赠直接记入“资本公积”,发生的拆(搬)迁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重置资产计入固定资产,但不能真实反映当期利润水平。(3)冲减新购建资产的入账价值。在拆(搬)迁后重新购置资产时,将收到的拆迁补偿费直接冲减重置资产成本。这种方法不能真实反映资产的原始价值,而且一旦补偿费大于重置资产购置成本时,没有规定重置资产的原值该如何计量。(4)作为“补贴收入”入账。在收到拆迁补偿费时一律作为“补贴收入”,以便于年底进行所得税调整,但这种处理缺乏依据。(5)不入账。有的单位在收到拆迁补偿费后,误认为该笔款项无需核销,将其列入单位“小金库”。

根据财政部《关于企业收到政府拨给的搬迁补偿费有关财务处理问题的通知》[财企(2005)123号]的规定,拆迁补偿费是指因拆(搬)迁事件的发生而对旧资产清理、毁损、报废损失和拆(搬)迁各项费用的补偿以及新资产重置成本的补助。其具体内容包括:因拆(搬)迁而清理的固定资产的净损失;因拆(搬)迁而发生的拆卸、运输、安装调试费用;作为资产单独入账的土地使用权;拆(搬)迁期间的停工损失;不再重置时安置职工的费用支出;同拆(搬)迁有关的其他费用支出。拆迁补偿费按行为主体可分为两类:一是由政府直接出面实施的拆(搬)迁行为而给予补偿的为政府行为,如为调整城市布局而进行的企业(单位)整体搬迁、道路改扩建等,多具有公益性;二是非政府行为的拆迁,主要由房地产开发公司进行房产开发而有偿占用土地等,盈利性是其主要特点。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收入是从日常活动中产生,而不是从偶发事项中产生。只有向其他单位提供产品或劳务,取得经济利益流入,且流入额能够计量才能确认收入。拆迁补偿费的取得不是从日常活动中产生的,而是从偶发事项中产生的;且并未向其他单位提供产品或劳务,只是一种损失的补偿。因此,拆迁补偿费并不符合收入确认原则。

而政府主导性拆迁补偿费的取得又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被拆(搬)迁企业直接从政府取得,具有政府的拆(搬)迁通知、确定拆迁补偿费金额的政府批文、付款人为财政专户的进账单,这种情况下应将拆迁补偿费视同为政府拨款;间接从政府办的“开发公司”、“城投公司”取得,这些公司在拆迁补偿费的给付过程中只起到“代收代付”作用,并未在给付拆迁补偿费这一实施过程中谋利,“开发公司”、“城投公司”取得拆迁补偿费时付款人仍为财政专户,同时,被拆(搬)迁企业具有政府的拆(搬)迁通知、确定拆迁补偿费金额的政府批文的,也可将拆迁补偿费视同为政府拨款。第二种情况是从专业拆迁公司,或从政府办的“开发公司”、“城投公司”取得,但在拆迁补偿费的给付过程中,该公司通过与被拆(搬)迁企业协商确定补偿金额,并且有一定的商业性,使被拆(搬)迁企业不能取得记载有明确拆迁补偿费金额的政府批文的,虽有政府的拆(搬)迁通知,也不能将拆迁补偿费视做政府拨款,应同非政府主导性拆迁补偿费一样视为出让资产取得的补偿。

对于可视为政府拨款的拆迁补偿费可进行以下会计处理。取得拆迁补偿费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专项应付款”;将被拆除的固定资产转入清理时,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累计折旧”,贷记“固定资产”;支付清理费用时,借记“固定资产清理”,贷记“银行存款(应付工资等)”;取得变价收入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固定资产清理”;清理净损失冲销拆迁补偿费时,借记“专项应付款”,贷记“固定资产清理”;重置资产入账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银行存款”;同时将拆迁补偿费转作资本公积,借记“专项应付款”,贷记“资本公积——拨款转入”;发生的拆(搬)迁费用及重新安装资产的安装调试费用时,借记“专项应付款”,贷记“银行存款”;取得的拆迁补偿费有节余的,借记“专项应付款”,贷记“资本公积——拨款转入”;拆迁补偿费不足的,应将“专项应付款”的借方余额转入当期损益,借记“营业外支出”,贷记“专项应付款”。

对于非政府主导性拆迁补偿费可进行以下会计处理。非政府主导性拆迁补偿费应视为企业转让无形资产和相关固定资产所得的款项,应当在扣除所清理或报废的资产的账面价值及其他因拆(搬)迁而发生的费用后,将余额计入当期损益。但确有证据表明所收到的拆迁补偿费金额显著高于(即超出额比例在50%以上)所清理、报废的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与相关拆(搬)迁费用之和的,可将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而超过公允价值的那部分显著差额视同为其他企业所给予的与重新购建新资产相关的捐赠,记入“资本公积——接受捐赠”。

上一篇:创新创业的调研下一篇:建党90周年征文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