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交换流程论文

2024-10-23

信息交换流程论文(精选7篇)

信息交换流程论文 篇1

1 舰载直升机引导导弹超视距攻击

在现代高技术海战中, 随着导弹技术的发展, 反舰导弹的射程已实现了从近程到中远程的跨越, 超视距导弹攻击已成为水面舰艇反舰作战的主要作战样式。超视距导弹攻击是指利用本舰或其他探测平台提供的目标指示信息, 对舰载雷达视距以外的目标实施的导弹攻击[1]。由于舰载直升机具有探测距离远、活动范围大、机动性能好、探测精度高等优点, 因此采用舰载直升机前出探测引导, 并通过数据链把超视距目标信息实时传送给舰艇的方法已成为导弹超视距攻击的主要手段。

舰载直升机引导导弹超视距攻击的过程可以分为舰载直升机前出、目标指示、直升机中继制导、毁伤效果评估、返航五个作战阶段, 如图1所示。

2 舰载直升机引导导弹超视距攻击过程及信息交换流程分析

2.1 舰载直升机前出阶段

水面舰艇按上级指示接近敌舰, 并在敌舰探测范围之外, 命令装配有探测设备和中继制导设备的舰载直升机前出探测。直升机起飞后, 应立即保持无线电静默, 并采取超低空掠海飞行, 以确保行动的隐蔽性。还需考虑直升机的续航能力, 以经济航速, 飞往指定空域。若直升机还要担负中继制导的任务, 则在导弹进入直升机通信范围之间, 直升机必须到达指定空域并探测到目标, 才能保障进行有效的中继制导。

此阶段的信息交换主要是舰艇接收上级指令信息, 并向舰载直升机下达前出命令, 前出命令应包括直升机前出的出发时间、前出距离、指定空域、到达指定空域的时间、飞行战术等信息。信息交换矩阵如表1所示。

2.2 目标指示阶段

直升机到达指定空域后, 通常使用雷达对目标进行探测。探测定位的方法主要有延伸平台定位法、反向延伸平台定位法、互瞄定位法、延伸平台导航坐标定位法和基准点定位法等五种方法[2]。五种目标定位方法各有利弊, 具体选用哪一种方法, 应视具体的作战任务、不同的战术要求以及所使用的探测设备的性能情况具体确定。

直升机对目标进行探测定位时, 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先爬升到某一高度, 然后雷达间歇开机对目标进行扇面搜索, 发现并识别目标后, 在满足引导精度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高度, 同时迅速开始引导。在此过程中尽量缩短持续时间, 力求快速准确地引导导弹攻击[3]。直升机对目标进行探测定位后, 通过数据链把目标信息传递给舰艇, 舰艇根据接收到的目标指示信息发射导弹, 进行超视距攻击。

此阶段的信息交换流程主要是直升机把探测到的目标信息传递给舰艇, 目标信息主要包括目标类型、位置、航向、航速等信息。信息交换矩阵如表2所示。

2.3 直升机中继制导阶段

直升机与进入中继制导范围内的导弹建立数据通信, 由直升机转发舰艇对导弹的控制命令或直升机直接控制导弹, 使导弹能够根据目标和战场实时态势, 动态调整弹道参数。

按控制信息传输流程划分, 舰载直升机中继制导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方式:一是舰艇——舰载直升机——导弹方式;二是舰载直升机——导弹方式。

在舰艇——舰载直升机——导弹方式中, 舰载直升机仅作为一个信息传输的中转站, 负责将指控指令从舰艇转送到导弹, 期间导弹的实际控制权由舰艇掌握。舰载直升机转发到导弹上的指控命令是由舰艇发出的导弹飞行控制的信息, 如导弹飞行姿态调整、变轨、攻击目标变更等信息。舰载直升机发送给舰艇的信息主要是由其探测到或接收到由弹载数据链回传的导弹信息, 如导弹的飞行姿态、飞行轨迹、燃料状态等信息。具体的信息交换矩阵如表3所示。

舰载直升机——导弹方式中, 舰艇发射导弹后, 导弹的飞行控制权转给舰载直升机, 由其按照探测到的目标信息, 自主引导导弹攻击。舰载直升机发送给导弹上的指控命令是导弹飞行控制的信息, 如导弹飞行姿态调整、变轨、攻击目标变更等信息。导弹通过弹载数据链将自身信息回传给舰载直升机, 如导弹的飞行姿态、飞行轨迹、燃料状态等信息。具体的信息交换矩阵如表4所示。

2.4 毁伤效果评估阶段

使用舰载直升机引导导弹超视距攻击时, 导弹对目标的毁伤效果评估任务通常由舰载直升机和舰艇共同来完成, 即舰载直升机负责探测目标毁伤程度并回传给舰艇, 舰艇负责对毁伤效果进行评估。

此阶段的信息交换流程主要是舰载直升机将探测到的目标毁伤信息传送给舰艇, 舰艇进行效果评估后对直升机下达返航或继续进行目标指示命令。具体的信息交换矩阵如表5所示。

3 结语

对舰载直升机引导导弹超视距攻击过程中的信息交换流程进行分析, 有助于优化信息传输的路径, 减少信息传输时延, 提高攻击的时效性, 并为海空数据链系统的发展提供依据。

摘要:舰载直升机引导舰艇进行导弹超视距攻击是现代海上战争中水面舰艇对海攻击的基本作战样式之一。对舰载直升机引导导弹超视距攻击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信息交换流程进行详细的分析, 以优化信息传输的路径, 减少信息传输时延, 提高攻击的时效性。

关键词:舰载直升机,导弹超视距攻击,信息交换流程

参考文献

[1]申战胜, 夏惠城, 徐亚光.水面舰艇超市距导弹攻击的远程目标指示方法解析[J].飞航导弹, 2011 (4) :87-89

[2]李守奇, 邹振华.舰载直升机超视距目标指示方法分析[J].舰船电子工程, 2008 (9) :95-97

[3]龙飞, 孙航, 赵金强.舰载直升机引导导弹超视距攻击的战术运用[J].海空学术研究, 2005 (3) :24-26

信息交换流程论文 篇2

实现异构系统的数据交换和耦合集成,目前国内已有比较成熟的标准和中间件技术,但是如何合理规划业务流程,让检验样本快速准确送达、结果快速发布并避免差错是各医院和信息化研究机构面临的难题。为此我们调研了全国三十余家三甲医院的HIS和LIS系统间的业务流程、数据交换和接口方法,并加以分类、概括和分析,期望能找出信息化后优化合理的业务流程。下面,本文就LIS系统与HIS系统的信息共享与交换问题,提出LIS与HIS数据交换流程的设计和实现。

1 数据交换流程设计的目标和原则

1.1 数据交换流程设计的目标

目前医院的HIS系统正在由财务为核心向以病人为中心过渡,医生工作站和电子病历在HIS系统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并逐步在工作中实现医疗文书电子化。如果医院LIS系统与医院的HIS系统没有实现资源共享,那么从临床医生的检验申请开单、到检验科的申请项目确认,到检验结果的反馈,收费等一系列的工作都相当的烦琐,不仅不利于信息的传递和共享,也容易造成医疗差错。

共享LIS与HIS数据资源的目标,就是实现HIS与LIS的无缝对接,各业务工作环节密切相扣,以减少检验科工作量,降低差错率,为医生的病情诊断提供有效、实时的资讯,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

1.2 数据交换流程设计的原则

数据交换流程设计的原则是在符合医疗规范基础上,突出资源合理共享,整体流程合理可靠。

1.2.1 实用性

数据交换流程应该符合医院现行管理体系的结构、管理模式和运作程序,满足医院的业务流程需求。

1.2.2 安全可靠性

数据交换流程应保证数据的安全可靠,保证系统环境、各类操作人员操作维护安全可靠。

1.2.3 灵活性

完成数据交换流程的接口应该可以扩缩增减,模块可合理分解与合并,以便能适应医院用户的现实要求。

1.2.4 开放集成性

接口的实现可以利用现有成熟软件并且提供其他系统利用本系统的接口。

2 数据交换流程分析

我们对所调研的医院的信息传递过程进行研究和分类,总结出三种主要的设计方案,概括如下:

2.1 方案一

利用HIS系统的医生医嘱功能开立检验医嘱,LIS系统从医嘱中确定检验项目的数据交互方案。

工作流程:①医生使用HIS系统录入检验医嘱,同时医生手工开立检验申请单;②护士按照医生开立的检验申请单采样,然后将检验申请单及其对应的样本送至检验科;③检验科使用LIS系统录入检验申请单上的病人标识号、日期、执行单位等信息,LIS系统利用这些特征信息,从HIS系统中读取相关的电子检验医嘱并显示,检验科将当前检验申请单中的检验项目与显示的电子检验医嘱进行逐一比较核对,确认无误后收费,收费信息返回HIS系统;④手工对样本进行登记,手工排样,然后检验样本获得检验报告;⑤LIS系统审核检验报告,同时向HIS系统发送电子检验报告单。数据流图见图1。

评价:

医院的业务流程是不理想的,因为检验科从数据库中读取的是检验医嘱而不是检验申请单,检验科人员必须通过人工比对工作确定检验项目,比对工作烦琐、容易出错而且一致性差。由于没有采用条形码作为唯一标识,排样过程是全手工的,并要进行标本的手工登记,这在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极易造成差错,而且不容易确定责任。

2.2 方案二

利用LIS系统完成检验申请,排样,报告等检验工作流程,仅在必要时提取HIS系统中的病人信息,并发送收费信息到HIS系统的数据交互方案。

工作流程:①医生使用LIS系统提取HIS系统中的病人信息,录入检验申请单,检验申请单存于LIS系统。②护士使用LIS系统的护士站程序打印检验申请单,打印条码粘贴条码试管,或者使用预制的条码试管采样,然后将检验申请单及其样本送至检验科;③检验科使用LIS系统录入条码号,从LIS系统中读取对应的检验申请项目并显示,检验科确认后收费,收费信息返回HIS系统;④LIS系统对条码试管排样,然后检验样本获得检验报告;⑤LIS系统审核检验报告,医生从LIS系统的医生站中获取报告结果。数据流图见图2。

评价:

医院获得的业务流程是比较理想的,检验申请单不是医生手工开立的,检验科人员也不需要做对比工作,依靠这个操作流程可以保证堵漏费问题,更重要的是采用了条形码管理,通过电脑来排样,取消了手工登记。而且HIS系统几乎不变动,由LIS系统厂商完成所有与检验相关的工作,缺点是病区的医生站和护士站上会使用HIS,LIS两个管理模块,且电子病历的完整性存在问题,系统的集成性不好。

2.3 方案三

利用HIS系统开立电子检验申请单,使用条码试管采样,在LIS中完成标本的管理和检验报告的数据交换流程。

工作流程:①医生使用HIS系统中的医生工作站开立电子检验申请单,检验申请单拥有一个唯一流水号;②护士利用HIS系统的护士站,打印检验申请单并采样,使用条码标识,然后将检验申请单及其对应的样本送至检验科;③检验科使用LIS系统录入条码号,从HIS系统中读取对应的电子检验申请项目,检验科确认后收费,收费信息返回HIS系统;④LIS系统对条码试管排样,然后检验样本获得检验报告;⑤LIS系统审核检验报告,同时向HIS系统发送电子检验报告单。

评价:

医院的业务流程是比较理想的,与方案二类似,通过电子检验申请单和条形码管理,使流程完善可靠,电子病历完整,系统的集成性好。但前提是HIS系统的医生工作站需具备开检验申请功能,护士站需具备检验单执行的功能。数据流图见图3。

2.4 其它

在调研中发现,尚有少数医院的LIS系统和HIS系统完全独立,没有数据交换,这样一种落后方式这里不做详细阐述。

3 数据交换流程比较

通过对上面三个方案的阐述,可以看出不同的数据交换流程设计,直接影响到医院的工作效率。

在方案一中,医生开立检验医嘱而不是检验申请单,检验人员必须通过严格的比对工作才能确定检验项目,这个工作非常烦琐,容易出错,直接影响到医疗工作效率。而方案二和方案三中,病房产生电子检验申请单,检验人员不需要对比工作,降低差错率,大大提高了检验效率,缩短检验时间。同时,方案一中无法使用条码试管,标本移交,标本管理,标本排样全部使用手工方式,而方案二和方案三中,使用条码管理试管,可以采用粘贴打印条码或者预制彩色条码试管的方式,用计算机实现标本的管理,方便快捷,同时降低差错率,提高工作效率。

在方案二中,病区同时使用HIS系统和LIS系统两套系统,加大了病房的工作量,而且数据库维护人员必须为每位用户设置两套系统的认证口令,对大型医院来说,工作量是非常大的。

通过上面的对比可以得出结论,方案三的数据交换流程是比较完善的,同时也对HIS系统厂商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HIS系统需要开发检验部分的功能,HIS系统与LIS系统厂商共同的努力才能实现这个数据交换流程的设计。

4 应用实例效果

武汉市同济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医院,医院现有病床2100张,设19个临床科室,13个医技科室和19个二级专科,被授予国家三级甲等医院、全国百佳医院、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十家文明服务示范医院。

我院在1998年开展信息化工作后,先后实施了HIS、LIS、PACS等信息系统,HIS与LIS系统的数据交换流程也经历了三个阶段。2000年,我院的HIS与LIS系统的数据交换才采用方案一,医生开立手工化验单,检验科依据手工化验单从检验医嘱中确定检验项目,手工管理标本,工作量非常大。2003年取消手工化验单,在LIS系统中开立电子化验单,同时引进彩色条码试管技术管理标本,采用方案二的数据交换流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检验无纸化,降低差错率,在每天的工作量增加了15%的情况下,平均报告时间缩短了0.5天,最快的检验急诊报告从医生开申请到阅读报告只需要10分钟。而此时突显出程序维护方面的问题,所有病区电脑需配置两套系统,增加计算机维护工作量和病区工作的复杂度,因此一年后我院采取方案三的,升级HIS系统,取消了病区两套系统并存的状况,方便了用户,减轻维护人员工作量,也保证了医院病历的完整性。

随着医院的发展,信息化工作的深入和对HIS与LIS流程的优化重组,医院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效益,医院门诊量从2000年的125万增长到2006年的208万人次,检验科的工作量从2000年的每天样本2000例增长到2006年的每天样本3500例,242项检验项目的检验结果获得了国际互认通行证,在获得效率的同时保证了工作质量,有利于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丽华,李初民.一种面向HIS的检验信息系统设计[J]重庆医学,2003,(12).

[2]李包罗,迟宝兰.医学信息标准化的理论与实践.计算机世界,2001.

[3]席云,肖刚.实验室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J].检验诊断与实验室自动化,2004,4:64.

[4]郑万松,金桂秋,胡子荣,等.医院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2,12:107-108.

[5]周庆利,何剑虎,田慧.计算机临床检信息管理系统(L IS)的设计与实现[J].医疗设备信息,2003,18(7):30-32.

信息交换流程论文 篇3

软交换固话虚拟网CENTREX业务能为集团用户提供了类似用户小交换机的功能, 不需要用户购买实物形式的用户小交换机, 只是在联通公司的交换机上根据用户要求将部分市话用户划为一个用户群, 因此又称为“虚拟小交换机”或者“用户小交换机”。CENTREX群内的用户拥有一长一短两个电话号码:长号, 即外线直拨电话号码:短号, 即群内“分机”号码, 长短号并存分别使用。CENTREX适用于商业集团公司、工厂、宾馆、学校、银行、写字楼、矿场、机关、住宅区、医院、商务会所等单位。电话容量从十几门到上十万门, 随使用单位的需求配置。CENTREX业务是建立在中国电信公众电话网 (PSTN) 上的虚拟用户交换机业务。其实质是将电信级交换机的部分用户定义为一个基本的用户群, 该用户群的用户不仅拥有普通用户的所有功能, 而且还拥有用户小交换机的所有功能, 同时还有普通市话和小交换机所不具有的一些新的业务功能。是对用户小交换机设备进行升级换代的先进电信产品。

二、软交换固话虚拟网 (CENTREX) 的性能特点

1、节省通话费:群内之间通话不收费, 群内与群外之间通话才收费。2、节省投资:不必投资用户小交换机 (PABX) 、机房电源空调设备以及中继线费用和维护管理费用。3、接通率高:不会因中继数不足而产生话路拥塞。4、编号方案专用:群内号码可自主选择。5、业务综合性:具有公网市话业务功能, 用户小交换机功能, 并可具有各种新的业务功能。6、拨号方式多样性:CENTREX用户有两个号码:一个长号 (即普通市话号) 和一个短号 (群内号码) , 长、短号并存。群外拨打群内电话, 可直拨其市话号码, 或经话务员转接, 方便灵活。群内通话只需拨内部分机号码。7、用户扩容方便:可无限制扩容, 无需加装设备。增加新业务时所有CENTREX用户均可申请使用。8、性能稳定、可靠:设备统一由电信部门规划管理, 维护管理水平高, 设备运转更加稳定、可靠。9、便于新功能的引入和网络升级:方便引入先进技术、提供新业务、新功能, 网络随着电信公网设备的软硬件升级而同步升级。

三、软交换固话虚拟网 (CENTREX) 的功能

固话虚拟网CENTREX业务功能=普通市话功能+小交换机功能+新的业务功能

具体功能如下:1、话音功能:包括群内呼叫、呼出、群外呼入、发话筛选。2、程控新功能:包括缩位拨号、热线服务、呼出限制、免打扰服务、追查恶意呼叫、叫醒服务、呼叫转移、呼叫等待、三方通话、来电显示/限制。3、特色业务:用户群内部通信、来话转接、自动回叫、立即计费。

四、新组建软交换固定电话虚拟网 (CENTREX) 制作流程

在信息化部和大唐软件公司的大力配合下, 完成了软交换虚拟网装机、拆机自动施工改造, 为了保证工单自动执行成功率、准确率, 请阿盟网管中心交换班组的各位同事需要严格按照虚拟网申请流程在软交换及资源系统制作虚拟网数据, 以阿拉善盟 (右旗) 双欣矿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组建虚拟网制作流程进行说明。

下面以新组建阿拉善盟双欣矿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组号XXXX, 小号位数4位, 出群字冠“0”为例介绍制作软交换虚拟网数据及虚拟网工单自动执行流程。

1、软交换呼市二枢纽SS1—配置管理—业务管理配置—群配置—CENTREX群配置里创建虚拟网数据。

2、新增CENTREX群时必须要创建的几个参数:CENTREX群编号2058;CENTREX群名称:阿拉善盟 (右旗) 双欣矿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引示线号码网络类别:1_呼和浩特_SS1;引示线号码区域号:483;出群拨号字冠:0;号码分析选择子:1124 (右旗) 。

按照虚拟网组网信息在软交换呼市和通辽ZXWN-HLR (OMM) 客户端上制作虚拟网数据。

(1) 登录呼市ZXWN-HLR (OMM) 客户端创建虚拟网数据, IP:134.0.60.139。 (2) 视图—命令终端—SDC—PCS业务数据—群业务—群信息配置—创建群信息配置—群号2058—短号码最小长度4—短号码最大长度4—拨打群外号码前缀0 (0) —拨打方式STATED (群内短号码, 群外长号码) —用户别名:阿拉善盟 (右旗) 双欣矿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执行。 (3) 数据维护———传送当前登录用户用户数据———执行。 (4) 登录通辽ZXWN-HLR (OMM) 客户端创建虚拟网数据, IP:134.0.60.143。通辽ZXWN-HLR (OMM) 客户端虚拟网数据制作方法与呼市ZXWN-HLR (OMM) 客户端虚拟网制作数据方法一样, 确保呼市和通辽ZXWN-HLR (OMM) 客户端的虚拟网数据保持一致。 (5) 视图—命令终端—SDC—PCS业务数据—群业务—群信息配置—创建群信息配置—群号2058—短号码最小长度4—短号码最大长度4—拨打群外号码前缀0 (0) —拨打方式STATED (群内短号码, 群外长号码) —用户别名:阿拉善盟 (右旗) 双欣矿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执行。 (6) 数据维护———传送当前登录用户用户数据———执行。

3、按照虚拟网申请单在综合资源系统中录入该虚拟网信息: (1) 登录综合资源管理系统RMS V6.5。 (2) 综合管理—阿拉善分公司—盟局资源管理—确定。 (3) 盟局资源管理—管理区域管理—虚拟网管理—增加—保存。

说明:资源系统中类型选择普通电话虚拟网, 如果是软交换虚拟网名称中需要以NGN结尾 (可能存在一个名称在PSTN和软交换都有虚拟网的情况) , 网组号必须为软交换虚拟网组号, 编码原则与网组号一致, 如果编码占用可使用其他编码。

4、流程系统中回单, 前台营业员录入工单。

5、机房维护人员随时关注装虚拟网工单的自动执行情况, 如有自动执行失败工单, 查找失败原因及时处理。

五、结束语

软交换固话虚拟网既集中用户交换机, 简称CEN-TREX.其利用电信公众电话网的网络资源, 将集团客户划分为用户群, 建立一个逻辑上的专用通信网。是在用户端不装任何交换机, 而联通公司的交换机SS直接向一个企业或单位提供所有电话, 做成一个企业内部虚拟电话, 虚拟电话网内的用户具有两个电话号码, 从而使用户既可具有小交换机的功能, 又有享有公众电话网的便利及一些新功能。固话虚拟网对用户最大的诱惑便是免费安装及联通公司免费提供维护服务, 用户无前期投入及设备维护之麻烦、负担。所以特别受酒店、银行和企事业单位等集团客户的欢迎。

参考文献

[1]张顺利, 《网络虚拟化环境下的网络资源分配与技术故障诊断技术》, [D], 北京邮电大学, 2012年12月

[2]符瑜, 杨剑康, 《基于软交换固网智能业务的实现》, [J], 科技资讯, 2009.09

信息交换流程论文 篇4

1 采集机实时采集的工作原理

采集机采集数据时使用OSI协议, 之后通过X25与交换机交流, 采集机与S1240底层都可使用X25, 采集机也可使用OSI。采集器的工作原理就是通过OSI的CMISE (Comm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ervice Element) 协议来实现计费数据的采集, 之后采集机会控制交换机计费数据文件并接收交换机发来的计费数据报告等信息, 此时, 采集器就会根据信息报告自行判断什么时间将交换机内的信息拷贝到采集器, 此过程中的信息文件采用FTAM协议。一般将计费信息的状态作为实时采集的判别依据。

2 计费文件状态转移流程

现阶段的交换机TP计费文件转换如图1所示:

通过上图, 我们可以看出计费文件备份和计费账务处理的大致流程。首先, 操作人员要先下载处于READYTO-BETRAN-SFERRED状态的计费文件, 然后将其转换为TRANSFERRING形式的文件, 之后将转换后的文件释放并将状态转换为FREE。

3 计费文件实时采集的方式

其方式分为三种:

(1) 在采集数据前要进行人工备份, 如果在人工备份完成后立即释放, 就会出现采集机无法采集数据的情况。所以, 在采集管理过程中要严格规范工作人员的操作, 即禁止交换机操作人员释放任何计费文件。采集过程中有时候会因故障而停止, 此时, 采集机会将计费信息文件从RECORDING状态改为READYTOBETRANSFERRED状态, 采集机要采集此数据, 只有再次下载后才能实现。此过程因其复杂性会带来很多问题, 主要在两个方面, 首先就是在进行再次下载时, 操作人员要对所有数据的状态进行核对, 文件状态为READ-YTOBE-TRANSFERRED的文件需要全部下载下来, 其次是在备份时必须剔除重复文件。由于这种方式要先进行人工备份, 所以不能满足采集机实时采集的要求。

(2) 采集机在采集文件时要实时进行备份, 下面以光盘备份为例。光盘备份时, 由于每张光盘只能存贮一个文件一次, 所以在被释放后就无法再传输了, 如果强制传输就会将原文件覆盖。在采集过程中, 如果长时间不换光盘, 完成一个采集周期后, 就会出现重名的文件, 对数据的采集造成误差, 所以经过一定的时间后, 必须更换光盘盘片, 更换的时间取决于采集周期和话务量。这种方式需要交换机操作人员及时的人工备份, 也不能满足长途电话集中计费的初衷。

(3) 先采集再进行数据备份, 这个过程需要避免文件被覆盖现象的发生。就是当文件被采集后立即释放, 其状态就可能交换机修改为RECORDING文件, 从而发生被覆盖的现象。如果在采集完成后不释放该文件, 在人工下载后在进行释放, 采集机则会多次采集, 交换机也无法识别是否被采集过。

4 实时采集与人工备份流程的实现

实时采集与人工备份流程的设计中, 我们可以在交换机内增加一个可被采集机识别的计费文件状态, 这样就会避免计费文件被覆盖现象的发生。增加新文件状态后的计费文件状态转移图如图2所示 (图中的虚线箭头为采集机可以控制的文件状态转移) :

在这个计费文件状态转移流程中, 计费文件由于被标识过, 所以交换机就能够分辨其是否被采集过, 这就给工作人员带来了便利。操作人员通过人机命令就可以实现对已经被采集过的文件进行释放。相反, 当计费文件未被采集时, 释放操作则不能被实施。总结起来就是只有当文件满足被采集过同时也已人工备份的条件时, 才能被真正释放以提交记录新的话单。这种方案具有极高的安全性, 无疑是一种最佳的方案。

通过对比分析以上几种方案, 不难发现优化后的计费流程存在很大的优势。这样, 在工程割接到新系统之前, 交换机上的计费原始话单数据可以被实时采集上来, 供省级计费中心的新系统处理;也可以被交换机的操作人员人工备份, 由本地网帐务中心按原有的计费业务处理流程进行处理。从几个月的试运行情况来看, 电信企业两套系统都能不受干扰地并行运行。

参考文献

会计信息交换及其影响因素浅析 篇5

从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会计信息系统以来, 企业内部或不同企业的系统之间会计信息交换的需求就开始萌生。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越来越明显的会计信息交换需求推动着相关技术和方法的发展。早期的EDI (电子数据交换) 主要用于贸易伙伴的计算机系统之间交换商务信息;关联的会计主体之间相同的或不同的财务软件系统相互联系, 就必须依赖一定的数据接口交换会计数据;而在互联网时代, 上市公司与外界进行直接的、广泛的会计信息沟通, 需要借助跨平台、可扩展、自描述的XML技术及其在会计领域的子集XBRL (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 。会计信息交换的方法及标准从产生到逐步完善主要经历了EDI、《财务软件数据接口标准98-001》、上海《信息技术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规范》、国家《信息技术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标准》、XBRL五个阶段。

二、会计信息交换工具XBRL的应用

XBRL是XML在财务报告信息交换中的一种应用, 是目前应用于非结构化信息处理, 尤其是财务信息处理的最新标准和技术。XBRL在会计中的应用能够实现不同公司之间会计信息共享和操作。我国会计数据交换标准将数据交换格式重点放在文本文件类别, 并提出了XML文件类别的格式定义, 但并未涉及我国XBRL标准的制定。XBRL致力于提高企业内外部会计信息交流效率, 它继承了XML利于网络信息交流的特点, 并在会计信息交流方面有所发展。利用XBRL, 企业可以将企业内各子系统 (无论差异有多大) 提供的信息 (无论格式如何) 自动转换 (无须重复录入) 为XBRL的格式;可以将XBRL格式的会计数据以不同形式但内容高度一致地呈现给内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会计信息使用者可以方便地 (信息查找成本低、效率高) 提取 (无须重复录入) 、交换 (无论格式如何) 、处理及分析各种会计信息。XBRL标准自2000年7月发布之初, XBRL国际联合会下属的各国际工作组一直致力于XBRL标准完善和推广工作, XBRL的应用将为信息产生、流转到应用的各个环节带来了深刻的变革。目前, XBRL已在国际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并成为一种更为快捷的会计信息传递方式与高效的信息审核工具。

三、会计信息交换方式的特殊性

会计信息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 其供求之间的交换方式, 有其特殊性,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企业 (供给方) 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 从形式上看, 其需求者无需支付任何费用就可获得。因此, 会计信息从供给方转移给需求方, 并没有遵循商品交换中的等价交换的原则。二是会计信息公开披露后, 实现了会计信息的“市场交易”, 但事实上, 会计信息的价值是很难用货币计量。企业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对需求者有利或不利程度很难用货币计量, 因此, 会计信息本身的价值也很难用货币计量。这一特殊性也决定了会计信息无法按等价交换的原则对外披露。三是会计信息有“公用性”。一个企业的会计信息, 一旦公开披露, 则成为一种“公共物品”, 任何个人和组织都可以使用。会计信息的这种“公用性”, 使其无法做到“一对一”的交换。四是企业必须依据有关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 按照统一规定的格式、内容, 在规定的时间内公开对外披露其会计信息。因此, 企业对外披露会计信息似乎是一种“强制性”的被动行为。

四、会计信息交换的影响因素

会计信息交换是会计信息生产的延续, 其交换效率与会计信息需求、交易成本和交换的技术因素相关。一是会计信息交换的需求推动着会计信息交换的产生和发展。企业的规模越大、外部经济关系越复杂, 则会计信息交换的需求就越旺盛。跨国公司、企业集团和供应链管理的发展促进了在相关会计主体之间频繁地交换越来越丰富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交换的需求推动着会计信息交换的产生和发展。二是会计信息交换的应用水平取决于信息交换技术的成熟度。初级的技术只能支持定期提供少量最关键的会计信息, 而先进的信息技术能提供动态的、实时的、充分的会计信息。高层次的会计管理信息系统、会计决策支持系统和会计检查系统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会计核算系统。而数据交换的接口方面不公开、不统一, 严重阻碍了高层次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因此就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技术准则———会计软件的标准数据接口文件。三是会计信息交换的成本是其重要的制约因素。根据经济学原理, 会计信息的供给者只有在其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 才愿意增加会计信息的生产和供给;企业最多只愿意生产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的会计信息量;当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时, 企业则不会自愿生产和提供会计信息。

高昂的成本会抑制交换的应用, 早期的信息交换系统难以得到普及的重要原因是昂贵的建设成本和运行费用, 而现在的互联网络及其相关技术则提供了廉价、易用的方法, 使得会计信息交换走向现实操作与应用。

参考文献

[1]余文声:《会计信息交换模式探讨》, 《广东财会》2000年第4期。

[2]管萍:《会计信息交换和披露的经济学分析》, 《四川会计》2001年第12期。

[3]施永香、丁国勇:《基于XML的会计审计信息交换研究》, 《审计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11期。

[4]安建华:《论会计信息市场的特殊性》, 《中国农垦经济》2003年第5期。

[5]张文贤:《会计理论创新》,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管线信息服务共享交换机制研究 篇6

随着城市发展速度的加快, 城市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地下管线作为城市的大动脉, 其重要性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管线资料不全、图纸和数据分离、标准不统一、信息不共享, 使得获取和整合现有资源十分困难, 紧急情况下应变服务能力较差。同时, 管线数据新旧混杂, 未能实现持续动态更新维护, 导致数据的时效性、科学性大打折扣。另外, 地下管线资源具有权属多样性, 政府没有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来进行城市地下管线的管理决策工作, 导致地下管线管理工作难以做到规范化、系统化和正规化[1]。建立统一的城市地下管线数据服务共享交换框架势在必行。

2 管线数据共享交换机制

按照使用的内容和范围对管线数据本身进行细化, 保证管线数据的共享和更新的及时与准确是管线共享交换平台建设的重要内容。管线的数据信息主要包括空间数据信息、属性数据信息和元数据信息。

对管线信息和服务的内容进行界定与划分, 根据不同的信息服务层次制定不同的信息服务共享和交换策略, 这样才能建立完善的管线信息服务共享交换框架。管线信息服务共享交换的内容主要包括空间数据、属性数据和元数据[3]。同时也包括对管线相关服务的共享和交换。

2.1 单级共享交换中心的管线信息服务共享交换框架

面向单级的管线信息服务共享交换中心的管线共享交换框架是目前地下管线共享平台建设比较集约的一种框架模式, 本文参照NGDC构建面向单级地下管线信息服务共享交换中心的管线信息服务共享交换框架, 通过以太网将各管线单位和政府管线职能部门连接成一个以管线信息服务交换中心为交换枢纽的平台框架[5]。其中, 管线信息服务交换中心是交换中心的枢纽, 主要职能是为各个使用单位和数据管理单位提供数据的管理、共享和分发等各项服务。面向单级共享交换中心的管线共享交换框架如图1所示。

管线信息服务交换中心作为整个框架的数据和服务中心, 是面向单级的地下管线信息服务共享交换框架的中心枢纽。而管线数据和服务的使用者和生产者则是交换中心为核心的辐射节点, 这样, 使得整个框架形成了一个以数据服务中心为中心, 生产使用者为节点的星形拓扑结构。管线信息服务交换中心通过地下管线信息服务共享交换平台来对系统平台的日常运营进行管理和维护。

在面向单级的管线信息服务平台共享交换平台中, 各管线使用单位既是管线数据的使用者, 也是管线数据的生产者, 在不同的数据交换和服务过程中充当不同的角色。各管线使用单位之间没有之间的联系, 他们都是通过统一的共享节点通过管线信息服务共享交换框架进行数据的共享和交换, 同时各个管线使用单位之间的网络是物理隔离的, 这样既保证了信息和服务共享交换的信息安全, 也避免了多源数据之间的交差影响而导致的数据生产更新的不一致性。

面向单级的管线信息服务共享交换框架包括了以下特点和优势:

由于各类管线数据资源和服务有地下管线数据服务中心统一更新维护管理, 避免了数据的不一致和服务的多态性问题;

管线数据的生产者同样是数据的使用者, 对各类管线数据的应用使得各类地下管线数据提供者紧密的耦合在一起;

通过地下管线信息服务共享平台搭建的统一可视化平台, 使得各个管线生产单位和使用单位不需要单独购置GIS平台;

各类管线单位受统一的城市地下管线标准约束, 避免了不同单位之间数据的格式、包含信息之间的差异, 使得各管线单位之间数据的相互调用成为可能。

2.2 多级共享交换中心的管线共享交换框架

传统城市管线更新方式, 一般都是由上级职能部门推送至划分粒度更细致、权责更明确的下级职能部门完成。因此, 将共享层次仅仅划分至行业层面, 不能满足需求, 因此需要一种共享交换框架来满足分布式更新需求[6]。

本问参照NGDC构建的面向多级共享交换中心的管线共享交换框架, 从组织上是物理上是分散的、逻辑上统一的松散系统, 以“数据中心—数据分中心—下级分中心”的多级体系架构, 利用分布式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GML中间件, 集成、更新分布于各个行业的数据资源和功能资源, 构成一个跨行业、跨区域的管线共享交换服务体系。管线共享交换分布式框架如图2所示。

面向多级共享交换中心的管线共享交换框架的组成与NGDC类似, 也是由数据管理者、数据使用者和数据生产者组成。其中城市地下管线数据交换中心是整个框架的枢纽, 二级行业分中心对于城市地下管线数据交换中心既是数据使用者也是数据生产者, 对于三级行业分中心担任数据管理者的角色, 而三级行业分中心对于二级行业分中心既是数据使用者也是数据生产者, 依次类推, 按照各城市的职能部门组织方式扩张共享交换节点。

面向多级共享交换中心的管线共享交换框架架设有GML服务中间件, 如图3所示。一方面是为了满足批量更新与增量更新, 不同更新方式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为了解决分布式共享交换方式下, 多类对象、多源格式的管线信息的融合问题。GML服务中间件是实现分布式框架正常运转的基础, 提供管线GML解析与表达服务, 封装了共享交换平台数据的出入口, 过滤共享交换的信息资源, 将不同数据源下的管线整合至一个框架下。

面向多级共享交换中心的管线共享交换框架有如下特点:

管线数据资源分散在各个行业分中心的分布式的服务器, 可有效地利用及共享。各行业分中心可在此资源基础上自行定制本部门专业信息及模型的开发。

城市地下管线数据交换中心对数据进行综合管理, 各行业管线数据由各行业直接管理, 各行业分中心相对独立, 与中心之间松散, 数据交换中心负载小。

共享节点可以根据城市共享交换职能部门组织方式动态增加, 不会破坏原有框架共享节点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3 结束语

地下管线数据信息共享的实现将使地下管线管理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能有效解决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 使地下管线数据信息更好的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人民群众服务, 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之一。本文基于现有管线数据的基本情况进行研究, 提出了面向单级和多级的管线数据共享机制, 可以为省市级地下管线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架构提供参考。

摘要:城市发展速度的加快更加强调了“城市动脉”地下管线的重要性。地下管线的事故频发使得地下管线信息和服务的共享和交换变得迫在眉睫。本文提出了一种地下管线数据共享的交换机制, 为地下管线平台的建立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地下管线,信息服务,共享交换

参考文献

[1孟亚锋.基于GIS的地下管线管理信息系统[J].建筑技术开发, 2002 (04) :54-56.

[2]蔡晓兵.Geodatabase中基于规则的拓扑关系管理机制[J].国土资源信息化, 2002 (04) :40-43.

[3]王树东, 闫洞海, 程娟霞.面向GIS的城市综合管网数据结构模式探讨[J].测绘通报, 2001 (S1) :43-45.

[4]韩勇, 陈之中, 甘宇亮等.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系统的结构设计及功能[J].测绘通报, 2002 (03) :45-46.

探究信息通信中软交换技术的运用 篇7

关键词:信息通信,软交换技术,运用

信息通信行业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软交换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实践证明, 软交换技术的应用提高了信息通信效率, 如何合理利用这一技术, 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是信息通信行业的主要问题。

一、软交换技术的相关概念

软交换是利用相关技术实现传输层呼叫功能的分离, 并实现信息交换的技术。作为NGN网络的核心, 软交换技术具有高效性和便捷性。软交换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的限制因素较少, 设计成本相对较低, 因此其应用具有可行性。软交换技术除了实现呼叫处理功能外, 还实现了系统管理和控制功能。其在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中的应用表现在复式计次、计费和话单采集等多个方面。另外, 该技术还将移动通信的认证功能和授权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二、信息通信中软交换技术的应用

软交换技术应用于虚拟中继实现了PSTN功能, 而应用于分组中继则表现为满足了传输宽带的增加所需。实现了网络语言的统一, 融合了多种业务数据。基于多媒体技术的软交换技术为客户所需业务提供了必要的资源, 本地语音中是在软交换技术这一庞大而完善的系统下建立, 这体现了软交换技术在固定电话中的应用。基于此我们对信息通信中的软交换技术进行具体分析如下:

(一) 软交换技术点固定电话中的应用。

端局先行与汇接局先行是软技术应用于固定电话中的主要表现。端局先行对本地网络形态具有较小的要求, 并且降低了改造风险。但实际上, 由于端局先行对支撑体系具有较高的要求, 因此其实现具有困难。而汇接局先行改善了前者在使用中的差异性, 并且安全系数较高, 因此具有更高的可行性。固定电话电网智能化改造过程中, 要求对软交换设备的处理能力、IP侧宽带需求、中继网关电路数、信令链路数进行合理的范围预测, 从而优化信息通信的流程。软交换技术应用于固定电话的这一功能表现为实现了固定电话的彩铃功能。

(二) 软交换技术在移动电话中的应用。

在网络结构、功能业务和接口协议上, 软交换技术在移动电话与固定电话的应用上是一致的。但业务处理和设备功能以及接口协议上具有较大差别。具体表现为:移动电话网络中的软交换技术是将多个具有相同配置且互为备份的成对软交换设备进行部署, 通常将其部署在大区的中心城市, 并在省会城市设立中继媒体网关。在这一设备的作用下, 同GMSC、TMSC2和MSC所构成的省内交换机形成直达电路。从而将软交换系统与TMD进行连接, 实现了软交换技术的长途网连接功能, 实现了移动电话的长途通话。TMSC的双重功能体现在其既可以处理业务控制层的相关业务, 又可以处理MCW的控制问题, 进而汇聚媒体流, 并附加映射及其交换。移动电话的2G网络和3G网络是软交换技术应用成功的体现。通过这一技术的MGW与TMSC Server同时接入特点实现二者之间的融合。从而实现了单独设置关口局的本地IP通话功能以及疏通异网话务功能, 实现了移动电话的功能拓展。总之, 软交换技术应用于信息通信技术有助于固网智能化改造, 实现了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的长途通话功能。为网络功能的延伸提供了基础。目前, 软交换技术在移动电话的相关功能上进行了拓展。这一技术的应用具有诸多优点, 是电信业务发展的必然结果。首先, 体现在安全性能方面, 基于软交换技术的电网通信安全系数更高。在设计成本上, 软交换技术的成本较低。但在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 如何实现信息通信技术的完善和进步是关键。就目前看, 较交换技术虽然为移动电话网络接入大客户提供了基础, 但在某些功能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其中包括如何建立统一的软交换系统和标准的协议、如何提高系统的稳定性与兼容性、移动电话网络业务的安全性以及API产品开发, 这些问题都给技术研发带来了挑战。

三、总结

总之, 软交换技术在我国信息通信行业应用广泛。上文分析了其成本低、信号稳定等优势。但与此同时, 这一技术还处于发展阶段, 使得其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 对于相关行业来说, 应进行探索和研发, 以使其更好的为通信行业服务。

参考文献

[1]康景山.软交换技术在信息通信行业的合理应用[J].信息通信, 2013 (15) .

上一篇:人文素养教育下一篇:科学爱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