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交换系统论文

2024-10-06

控制交换系统论文(通用12篇)

控制交换系统论文 篇1

0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城市的交通问题日益严重,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在保障道路畅通、安全和有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尽管各地的交通信号控制已经投入使用,但是仍然存在数据共享程度较低、通信过程缺乏统一标准、与交通系统外的其他系统进行信息交互的接口较少等问题。

针对目前部分地区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落后的现状,提出了基于XML和消息中间件的信息交互平台,可有效提取出各信号机提供的数据,并实现系统控制区域的动态划分和合并,以及各区域间数据的共享与交互。

1关键技术

1.1XML技术

XML( e 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可扩展标记语言) 是SGML( Standard Generalized Markup Language,标准通用标记语言) 的一个简化子集,将SGML的功能和HTML的易用性结合在了Web应用中,扩展性和可验证性较好,而且易于使用和易于移植。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均可通过XML创建满足自己需求的标记集合,而且XML的数据存储格式不受限于显示格式,因此,XML在一些中间件、电子商务等领域大受欢迎[1]。

目前,支持XML格式的消息传输技术有很多。例如,基于XML的远程过程调用( XML Remote Procedure Calls) 、简单对象访问协 议 ( Simple Access Protocol) 以及消息 中间件 ( Message - Oriented Middleware) 等。

1.2消息中间件技术

中间件位于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之间的一类软件,封装了一类应用程序的共性,并且提供相应的API进行二次开发,最终完成一个应用程序。消息中间件实现的信息交互的主要特点是: 消息传递机制既高效可靠,同时又与平台无关。 基于消息排队以及传递模型,消息中间件可以支持多通信协议,实现了分布式系统的集成。MOM的基本组成包括消息和MOM提供者、客户端,前者主要指的是管理工具和相关API。由于MOM中提供的路由体系结构不同,就使得MOM不仅可以应用于集中式消息服务器上,还可以由各客户端实现路由功能,Active MQ就是其中的一种。

1.3信息交换

信息交换是指不同计算机应用程序之间互相交流有用的信息,主要应用于电子商务、远程服务、数据集成等领域。 XML定义的数据结构不是基于二进制的,而是简单的纯文本,允许程序开发制定满足自身需求具有特定领域特点的底层数据交换规范。把XML作为信息交互的中介,实现不同服务器或者应用程序之间的无缝信息交互。XML作为一种元数据语言,提供统一的格式对信息进行描述,使得即便信息来源于不同系统也能按照统一的格式实现信息交互。 XML有利于协调处理数据,而且也不依赖于编程语言或者操作系统,所以,XML即为应用系统内部或者互联网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提供了一种简单、快速的解决方案。

信息交互平台内部直接封装信息,旨在使得被动提供信息的应用程序能与其他应用程序实现信息交流。

2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中信息交换的设计

2.1交通信号控制系统

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是协调管控一个城市的某个区域或者整个城市内部的各路口信号的系统。目标是使得城市受控区域内道路系统的交通效益得到充分发挥,在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整体控制下,针对各路口、路段所允许的最大交通流量在承载运送上的不同,最大限度地发挥路口间的优势互补和良好协作,均衡各路段的交通量,使得车辆停车次数、延误时间和环境污染等减至最小。

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共分为三层: 上层PC应用层,中间业务服务层和底层资源接入层[2]。其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在此给出系统架构图中三层各自的实现原理及对应功能概述如下。

上层PC应用层是面向用户的,主要包括集中协调各信号机的交通控制中心和各交警大队的子控制中心。系统的设计采用的是B/S架构,用户只需要打开浏览器登录进入系统,就可以管理和控制各信号机。

底层资源接入层是指管理城市道路各交叉路口的车辆通行状况的信号机,信号机在保障车辆顺利通行、道路畅通的同时也在监测着其路口的交通流量。

中间业务服务层的主要作用是连接上层PC应用层和底层资源接入层。中间业务服务层包括三类服务器,分别是Apache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和Active MQ服务器。其中,Apache应用服务器主要负责为上层PC应用层的交通控制中心和各交警大队的子控制中心提供Web服务; 数据库服务器的作用是保存所有数据; Active MQ服务器作为消息中间件的一种,负责转发上层PC应用层和底层资源接入层之间的信息。

2.2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中信息交换标准

国际上各个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通信协议虽有不同,但国外使用的NTCIP协议已经有效解决了协议不一致的问题,只是我国仍未出台统一的通信标准和规范。目前我国使用的通信协议以数据帧的格式为主,协议的通用性、扩展性和标准化均较低,协议使用的局限性较大[3]。因此,本论文提出了基于XML的交通信号控制系统通信协议Teleseme ML( Teleseme Markup Language) ,XML类型的文档数据是源自数据内在层次结构进行组织并设计的,利于描述存在包含关系的概念模型。

2.2.1基于XML/消息中间件的TelsemeML的设计需求

Teleseme ML是中国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后台中心和各路口信号机间进行信息交换的格式标准,系统的后台管理中心通过基于Teleseme ML的通信协议与不同商家的信号机进行通信,为系统的集成和扩展提供可能。Teleseme ML的设计需求如下:

( 1) 信息交换的规范和标准是在对中国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后台管理中心与各路口信号机进行信息交换的信息归纳和抽象的基础上综合设定并统一制定的,期望能对后台管理中心与信号机之间信息交换包含的数据与控制指令实行合理有效地表示与存储;

( 2) 信息交换的每一条命令的数据格式都应该符合统一的、特定的格式。方便系统后台管理软件与路口信号机系统进行有效的信息通信和数据处理[4];

( 3) 制定的信息交换标准不应该局限于某一种特定的传输协议,而是能够支持多种机制,诸如HTTP或者其他一些特定的传输协议;

( 4) Teleseme ML的可扩展性较好,方便系统日后的功能扩展;

( 5) Teleseme ML设计时应该尽量地简单易懂。

XML相关技术能够确保基于XML的Teleseme ML通信协议符合以上要求,Schema确保信息交换符合规定格式, XSLT能够方便实现文档之间的转换,XML可以跨平台且不用基于某一特定传输协议进行通信。

2.2.2基于XML/消息中间件的TelsemeML的设计实现

Teleseme ML从实用性、开放性、可扩展性、前瞻性和先进性等角度出发,不仅分别考虑了中国目前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特点,而且结合系统的功能需求和发展趋势,采用XML描述语言设计实现了中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信息交换标准。

在设计和制定信息交换标准的过程中,Teleseme ML作为描述控制信号灯的通信标准,根据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信息交换的传输要求采用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自顶向下建立信息交换的对象数据模型。主要包括对象所属类型、对象内部属性等。Teleseme ML代表整个信息交换的数据内容,包括信号机参数管理层、信号机方案配置层、信号机交通控制层、信号机系统干预层、信号机交通优化层和信号机交通数据管理层六大结构层。采用XML格式描述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中的交换信息,方便系统的后台管理中心和各路口信号机应用程序进行交通信息的交互和控制命令的下发与上传。具体的数据层次结构框架图如图2所示。

2.3基于信息交换模型的信息交换设计

2.3.1参数管理模块

在系统的参数管理模块中进行信息交换时,主要涉及到的类包括用于接收系统从前端页面获取的数据的值对象类、 用于保存到数据库的实体、对数据库进行相关操作的类、通信协议类、信息交换的发送端类和信息交换的接收端类等[5],对应类图如图3所示,各个类的说明则如表1所示。

2.3.2相位方案配置

相位方案主要涉及的类有接收系统前端页面数据的值对象类、用于保存到数据库的实体类、程序业务逻辑层类、程序数据访问层类、通信协议类、信息交换的发送端类和接收端类等,其类图如图4所示,各个类的说明如表2所示,其中通信协议类、信息交换的发送端类和接收端类的说明同表1。

例如,当系统后台管理员添加信号机相位方案时,首先通过对象类获取要添加的相位方案相关信息,读取事先设置好的绿冲突信息,进行绿冲突检测,然后参考实体类属性进行数据处理,再引用通信协议类进行协议的封装,最后由信息交换的发送类将协议发送出去,而当信息交换的接收类接收到路口信号机的反馈信息后,即需要参考通信协议进行协议的解析,并根据实体类属性进行数据的存储。

3结束语

通过对XML技术、消息中间件技术以及信息交换模型的分析研究,结合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中信息交换的需求,将信息交换模型应用到了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中。随着信息技术的继续发展,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对信息交换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本文虽实现了信息交换在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应用,但是仍需对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信息传输的安全性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和继续完善,同时这也是本研究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控制交换系统论文 篇2

1.巧妙启用GVRP,动态更新VLAN配置信息

首先以系统管理员权限远程登录进入A交换机后台管理系统,在后台系统的命令行状态输入字符串命令“system”,单击回车键后,将系统切换到全局视图配置模式状态;

其次在全局视图配置模式下,输入字符串命令“GVRP”,单击回车键后,那么A交换机就会自动启用全局GVRP功能;为了让A交换机的e0/22接口也能启用GVRP功能,我们需要先将该交换端口的连接类型设置为trunk类型,并能允许局域网中的所有工作子网都能通过该端口进行网络访问;在进行这种配置操作时,我们可以在A交换机的全局视图模式状态下,输入字符串命令“inter e0/22”,单击回车键后,我们会发现命令行提示符就变成了“XXX-Ethernet0/22”,其中“XXX”为目标交换机的主机名称,此时核心交换机系统会自动切换到e0/22接口视图模式状态;

接着在e0/22接口视图模式状态下,输入字符串命令“port link-type trunk”,单击回车键后,将目标交换端口的连接类型设置为trunk端口,再执行字符串命令“port trunk permit vlan all”,这样一来e0/22接口就能允许局域网中的所有VLAN通过,最后再执行“GVRP”字符串命令,这样我们就能成功在A交换机的e0/22接口上启用GVRP功能了;

按照同样的操作步骤,我们还需要进入到B交换机的后台管理系统,依次执行字符串命令“system”、“GVRP”,启用B交换机的全局GVRP功能,之后再依次执行字符串命令“inter e1/22”、“port link-type trunk”、“port trunk permit vlan all”,最后执行字符串命令“GVRP”,这样就能在B交换机的e1/22接口上成功启用GVRP功能了,当两台交换机的互联接口都开通了GVRP功能后,它们日后就能自动更新相互之间的VLAN配置信息了,网络管理员也就不需要重复进行相同的配置操作了。

在这里需要提醒各位朋友注意的是,要想启用某个交换端口的GVRP功能时,必须先将对应交换端口所在的交换机全局GVRP功能打开,之后还需要将目标交换端口的连接类型设置为trunk,因为只有trunk端口才支持GVRP功能的开启与关闭操作;日后要是想关闭目标交换端口的GVRP功能时,我们可以执行“undo gvrp”字符串命令。

2.巧妙查看ARP表,解决无法ping通故障

为了判断局域网工作站的网络连通情况,网络管理员往往登陆进入交换机的后台管理系统,使用ping命令来测试目标工作站能否正常连接局域网交换机,如果可以正常连通的话,那就说明目标工作站不能上网的故障与其自身无关,问题很可能出在交换机身上;倘若ping命令测试不能成功时,我们该如何解决工作站不能上网的故障呢?其实很简单,我们可以按照下面的操作来进行依次排查:

首先远程登录进入目标交换机的后台管理系统,执行“system”字符串命令,进入交换机的全局视图模式状态,同时使用“inter”命令进入与故障工作站直接相连的交换端口视图模式状态,在该状态的命令行中输入字符串命令“display cur”,单击回车键后,打开如图2所示的结果界面,从中仔细检查交换机的目标连接端口配置参数是否正确;

要是发现目标交换端口的配置参数不存在任何问题时,我们可以继续在端口视图模式状态下,执行字符串命令“display arp”,来检查本地交换机系统的ARP表是否存在异常;在没有异常的情况下,看看连接故障工作站系统的交换端口被划分到哪个虚拟工作子网,同时仔细检查对应虚拟工作子网的IP地址是否和故障工作站系统使用的IP地址位于相同的网段,如果它们不处于同一个网段的话,那么自然就容易出现无法ping目标工作站的故障现象了;

倘若上面的各项配置都正确,我们可以尝试在交换机的后台系统使用“debugging arp”命令,来启用ARP调试信息开关,以便认真检查目标交换端口能否正确地发送ARP报文或接受ARP报文,倘若我们看到目标交换端口只能向外发送ARP报文,而不能从外面接受ARP报文时,那无法ping通故障工作站的原因很可能是以太网物理层引起的,

3.检查IGMP配置,解决无法实现组播故障

为了解决单点发送、多点接收的难题,很多网络管理员都启用了交换机的组播功能,以便有效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大量节约网络带宽、降低网络负载;可是在实际管理网络的过程中,我们有时会发现交换机系统根本无法实现组播功能,面对这种故障现象,我们究竟该采取什么办法进行应对呢?

造成交换机系统无法正常组播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目标交换机系统的IGMP Snooping功能没有正常启用,第二是IGMP Snooping功能创建的组播转发列表不正确;另外就是底层创建的组播转发表与IGMP Snooping功能创建的组播转发列表不一致。

在检查目标交换机系统的IGMP Snooping功能是否正常启用时,我们可以先将目标交换机系统切换到全局视图模式状态,在该状态的命令行提示符下输入“display current- configuration”字符串命令,单击回车键后,从其后出现的结果界面中我们就能判断出IGMP Snooping功能是否已经处于正常启用状态了;如果发现IGMP Snooping功能还没有启动时,我们可以继续执行字符串命令“IGMP-Snooping enable”,来启动交换机全局系统的IGMP Snooping功能;之后,再进入到指定的VLAN接口视图模式状态下,执行“IGMP-Snooping enable”字符串命令来启用对应VLAN的IGMP Snooping功能。

控制交换系统论文 篇3

F-150交换机提供以下四种费率方式:

(1)免费。当费率参数SYS=0时,为这种费率方式。

(2)统一费率。这种计费制按月向用户收费,在我国称为包月制收费。当费率参数SYS=1时,为这种费率方式。

(3)信息费率。这种计费制只计通话次数,不计通话时间和距离,在我国称为单式计次。计次值乘以计费单位即是收费额。当费率参数SYS=2时,为这种费率方式。

(4)测量费率。这种计费制按通话次数、通话时间和距离进行计费或计次。对市话计费来说,这种计费在我国又称为复式计次,当费率参数SYS=4时,即为这种方式。对长话来说,费率参数SYS=3、5、6、7时,都为这种方式。在F-150中,计费数据收集后,以存储话单的形式存放在FM的计费缓冲区中,存储话单随时可输出到MT上,也可经由硬盘输出到MO上。计费中心脱机处理后,向用户收费。另外,F-150也提供将话费直接传送到CMOC或計费中心进行处理。此种计费又称为自动信息计费(AMA计费)。

2.费率说明

每个呼叫的费率是根据此次呼叫选定的CHX值,通过索引多种表格来确定的。CHX并不能直接翻译成费率,这样可以使交换系统的计费功能更为灵活。同样的CHX值可以按呼叫类别(自动呼叫或半自动呼叫)、用户类别(普通用户、公用电话、ISDN用户)改变费率,也可以按一星期中不同的日(工作日、星期日、法定假日)改变费率,还可以根据一天中的不同的时间段改变费率。

根据CHX值确定费率的过程,首先是根据主叫用户类别得到计费系统表,如SYSTBLG为全自动普通用户(CLS=0)的计费系统表,再从该表中找出相应的RID(费率表检索号),再由RID值经过多次索引找到相应的费率,每个RID有一个固定的费率。所以通过修改CHX中所对应的RID值,达到修改费率的目的。在此过程中还要结合当前呼叫时间在哪个时间段,进行索引。

3.TAN的应用

费率索引CHX是呼叫计费时一个十分重要的参数,一般根据这次呼叫所使用的翻译表中定义的CHX值决定,但这种方法有很大的限制性,为满足不同的用户能使用不同的费率,设定了TAN(Tariff Area Number)这个参数。TAN的种类有三种:TGTAN、LCTAN和SUBTAN。

3.1 TGTAN(Trunk Group Tariff Area Number)

TGTAN为入中继的属性数据,目的是使不同的入中继呼叫(一般为转接呼叫)有不同的费率。设定了TGTAN后,费率根据入中继上的TAN值和翻译表中的CHX(作为TCHX)共同决定。如下图所示,图中给出了一TGTAN的实际例子:

入中继的TAN值目前不能用人机命令直接定义,需要写存储器完成。

3.2 LCTAN

LCTAN为LC的属性数据,目的是使不同的LC用户发话时有不同的费率。设定了LCTAN后,费率根据LC的TAN值和翻译表中的CHX(作为TCHX)共同决定,如下图所示,图中给出了一实际例子:

LC的TAN值用以下命令定义:

< CHA OFD:LTA,LC=xx[&CPRx],TAN=xx;

3.3 SUBTAN

SUBTAN为单个用户的属性数据,目的是使不同的用户发话时有不同的费率,即使是呼叫到同一目的地的。设定了SUBTAN后,费率根据用户的TAN值和翻译表中的CHX(作为TCHX)共同决定。

用户的TAN值用以下命令定义:

< CHA SBS:TYP;

CHCH,DN=xxxxxxx,CLS=CRI,SUBTAN=Y,TAN=xx;

当LCTAN和SUBTAN同时定义时,SUBTAN的优先级高于LCTAN。

3.4 CHXDTH

前面已经提到当使用了TAN以后,翻译表中的CHX不是最终的CHX值。最终的CHX值需要通过TCHX和TAN共同索引CHXDTH表得到。

更改CHXDTH表中的内容可用以下两条命令:

TCHX=xxx,CHX=xxx;

TAN=xxx,CHX=xxx;

在发话时,首先要分析用户的发话数据,检查是否定义了SUBTAN,如没有再分析LC的数据,检查是否定义了LCTAN。如果两者都没有定义,则把翻译表的CHX作为最终的CHX值;如定义了SUBTAN或LCTAN,则把翻译表的CHX作为TCHX值,然后利用TAN和TCHX索引CHXDTH表得到最终的CHX值。有了CHX值后,就可以知道用的是哪种计费方式,具体费率是多少。在接收转接呼叫时,处理过程同理。

4.AMA计费

AMA计费方式采用详细记录的方法,自动记录每次呼叫通话的各种信息,如主叫号码、主叫类别、被叫号码、通话起始时间、通话时长等,形成一张详细的话单。AMA计费通常在长途交换中使用,现在为了方便用户查询话单等原因,在市话局也提供AMA计费的功能,可以完成对市话、农话等呼叫的AMA计费。特别是F-150软件版本升至SC10版后,对以前AMA计费方面存在的问题作了全面修改,可以根据不同局条件有条件地收集用户所要求的详细话单。

5.MET表控制的改进

跳表号可以通过人机命令

6.计费数据的输出

6.1 MET表数据的输出

为了按月向用户收费,在每月月末将全局用户计次值输出,作为文件存储在磁带或磁光盘上,然后送交计费中心进行处理。

6.2 AMA数据的输出

(1)AMA数据输出到MT。

记录在AMA磁带上的话单也可以用人机命令输出到TYP上,但必须是记满计费数据或从AMA计费设备上脱机的磁带。命令为〈DUM AMA:MT=xxx。

(2)AMA数据输出到HD。

控制交换系统论文 篇4

关键词:天线交换与控制系统,同轴开关矩阵,平衡转换器,偏向开关,程式开关

短波发射台一般有多部发射机及数十副天线,发射机的输出信号需要经过一套自动化的信号传输通路及控制系统,以实现信号通路的调配,如按照设备计划的运行图,将某一部发射机输出信号调配传输至对应的天线;或当某部发射机出现故障,需要另一部发射机启动代播调配;或某一部发射机需要上假负载等。这一自动化的信号传输设备通路及控制系统,我们称之为天线交换系统,它可便捷调配信号传输通路,很好地实现以上要求,从而提高设备使用效率,提升发射机房技术管理、设备运行的自动化水平。

某短波发射机房共有6部发射机、10副天线、1部假负载,其天线交换及控制系统如图1所示。它采用6×11组50Ω同轴开关矩阵、10套平衡转换器,至室外1×3场地型偏向开关接HR2/2/0.5天线,或经场地型程式开关接HR4/4/0.5天线。同时,还有实现信号通路交换、自动调度与运行的天线交换控制系统。

1 同轴开关交换矩阵

交换矩阵是由6×11组TK-6型同轴切换开关构成,用于将某部发射机射频输出信号切换至相应的平衡转换器,按照节目调度要求将射频信号交换传输至指定的天线或假负载。其技术参数如下。

工作频率:DC-40MHz

最大功率:200kW

特性阻抗:50Ω

两路之间的隔离度:40dB

驻波比:≤1.1

动作方式:电动/手动

电机电源:220V/50Hz

本同轴切换开关主要由主开关、传动装置、安装支架和微电控制四部分组成,其机械结构如图2所示,图中a为开关主体、b为传动系统、c为安装支架。它具有自动和手动两种操作方式,切换寿命可达10万次以上。

同轴开关的主体如图3所示。开关主体为其切换组件,它共有4个对外同轴馈管接口,1#、2#、3#和4#分别为4个接口,其中,1#、4#为一组,可分别接主、备发射机;2#,3#为一组,可分别接两个不同负载,以实现不同机器在不同负载上的切换。

同轴交换开关的传动系统由电动机、蜗轮减速器等组成。蜗轮减速器的速比为1:19,该蜗轮减速器为摩擦传动式减速器。当外界负荷大于摩擦力矩时,电动机及蜗轮空转,减速器不输出动力,保护蜗轮与蜗杆不致损坏、电动机不被烧毁。当电控失灵时,可用手柄直接摇动传动轴,以切换开关。

同轴交换开关的电控原理如图4所示。同轴开关继电器在接到天线交换控制系统的转动指令后,接通马达电源交流接触器,马达M得电转动,接通1#、3#接点或1#、2#接点,同时,位置信号通过K1或K2传回系统,实现了同轴开关切换的自动控制。由数十个同轴交换开关构成矩阵,切换发射机射频信号经平衡/不平衡转换器,输出到指定的发射天线。

2 平衡转换器矩阵

在发射台的传输系统中,发射机信号源单元输出的信号,一般为单边不平衡信号,而信号传输发射的天馈线系统需要的是平衡信号,因此,此时需要使用射频信号的平衡转换器,将发射机产生的不平衡信号转变为平衡信号。另外,还要实现发射单元的输出阻抗与天线输入阻抗匹配,若两者不匹配,则会产生驻波(输出信号没有经过天线发射出去而返回到了发射单元),影响发射机输出功率,失配严重时,有可能损坏发射单元设备。因此,平衡转换器有两个作用,即阻抗变换和非平衡到平衡转换。在本例中,其一方面完成将发射机50Ω同轴馈管输出转换成300Ω平行对称双线输出,同时,又起到不平衡到平衡的变换。

其技术参数如下。

工作频带:3.9~22MHz

阻抗变换:50Ω不平衡→300Ω平衡

输入:50Ω同轴馈管

输出:300Ω平行双线

驻波比:小于1.2(负载300Ω时)

由BLUN1~BLUN10,共10个平衡转换器组成的平转交换矩阵,就是通过天线交换控制系统根据运行图发出的平转控制信号(电机电源、电机到位信号等),切换射频信号传输至平衡转换器环节的信号通路,即由前一级同轴交换开关输出的发射机信号切换至指定的平衡转换器通路上来。

3 场地交换开关设备

本工程实例中,有两类场地型交换开关,分别是1×3偏向开关、程式开关。其中,偏向开关用于切换发射天线方向,程式开关用于变换发射天线幕的程式。程式开关由3台三位置开关组成,如图5所示,当输入端“0”均接至输出端“2”时,此时天线为HR4/4程式;当其中的1#、2#开关的输入端“0”均接至输出端“1”(同理,当1#、3#开关输入端“0”均接至输出端“3”)时,天线就为HR2/2程式。偏向开关如图6所示,当开关主输入端“0”接输出端“2”时,天线为主向发射;当主输入端“0”接输出端“1”时,天线为右偏向发射,同理,“0”接“3”时,天线为左偏向发射,即天线的发射主向将左偏或右偏一个发射角度(在保证发射电波主向场型不发生歧变的前提下,建议偏向发射使用角度以≥±6°且≤±15°为宜。),从而实现改变天线发射方向的作用。

4 天线交换控制系统

以同轴开关矩阵为核心的天线交换与控制系统,将使发射机、天线组成的射频信号通路严格按照播出运行图及用户操作程序实现自动化运行。该系统主要由开关控制和平转控制这两大部分组成。

开关控制系统系统以PLC (可编程序控制器)为下位机,并作为核心控制器,通过带有强抗干扰能力的输入输出端口板采集系统各部分的状态,如开关状态、发射机高压状态及假负载连锁状态等。同时,接受上位机(工控机)或面板操作下发的指令,驱动继电器板控制马达电源对射频同轴开关、室外场地偏向开关、程式开关进行操作,从而实现发射机输出信号通路的自动控制,即将射频输出信号按系统指令送到指定的天线或假负载上。如图7所示。开关控制系统系统具有自动模式、手动模式和应急控制模式。

开关自动控制系统硬件组成:下位机是PLC (可编程序控制器),上位机为一台工控机,输入输出接口板,电源,所有的系统安装于一个天线控制机柜。开关自动控制系统软件部分主要包括:上位机(工控机)上的人机交互界面,其自动控制界面直观地显示了各发射机信号通路的状态及报警信息,系统菜单里的各功能菜单可实现用户管理、操作日志、故障日志、临时代播、运行时刻表管理、时间校正等功能。下位机PLC中的控制软件实现与上位机通信并接收其下传的指令,实现自动控制,同时,将底层各单元的状态上传,实现上位机人机交互界面的系统状态显示。上、下位机(PLC)以串口模式进行通讯。

天线控制系统硬件包括实现核心控制功能的下位机PLC (可编程序控制器),实现人机交互以及系统管理的上位工控机系统,实现人机交互操作的操作面板,实现PLC (可编程序控制器)控制的底层继电器驱动的电路板,采样和控制信号传输的I/O接口等。同轴开关控制由11块继电器驱动电路板组成,每块板控制有6个同轴开关,从而实现控制6×11同轴开关交换矩阵;室外交换程式开关分别由4块电路板各控制1组,用于切换天线处于4×4程式或2×2程式;偏向开关由3块电路板共控制6个偏向开关,以实现天线方向切换功能。

平转控制系统是由继电器接点组成的逻辑矩阵。平转控制矩阵实现不同发射机输出射频信号经过10部平衡/不平衡转换器时,信号通路的选择切换,由继电器接点组成逻辑矩阵,受射频开关的到位信号控制。采用继电器接点组合成的平转矩阵与射频开关矩阵相同,用射频开关的到位信号控制平转信号交换矩阵,其控制原理如图8所示。以1#发射机通路为机例:TX1代表1#发射机,BLUN1代表1#通路的平衡转换器,射频同轴开关K100在A位置,K101在B位置,K201、K301、K401、K501、K601均在A位置时,射频通路为TX1→BLUN1,此时,平转矩阵里的继电器J101B吸合,J201B、J301B、J401B、J501B、J601B均相继吸合,则TX1马达板与平转1之间也就有了控制信号通路。

除了以上两大子系统外,还包含电源、连锁、报警和天线编码等附属系统。其中,连锁信号由PLC指令给出,通过电路板上通路状态继电器采样接点,经PLC采集和逻辑判断,当天线通路正常后,发送连锁信号正常信号给发射机控制系统。报警信号也由PLC指令给出,当有告警信息时,机柜内有蜂鸣器报警,面板报警指示灯亮,且上位机有文字提示故障类型。天线编码通过电路板上5个反应天线通路的继电器,根据其通和断的状态,利用二进制编码,反映出10副天线和1个假负载的27种状态。AC380V电源为射频开关的三相电机提供电源,AC220V为室内外开关的控制提供交直流电源。

5 结语

该例天线交换系统设备,历经五年多的安全运行,其设计合理、运行安全、自控程度高,大大提升了发射机运行的稳定性及设备的自动化水平,在工程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国家广电总局无线局编.广播电视发送与传输维护手册.第十一分册[S].中短波广播天线设备.2001.

交换环的M-赋值系统 篇5

交换环的M-赋值系统

在交换环的范畴中,引进了所谓的M-赋值系统的概念,由此从环的`内部给出了环上M-赋值的结构.此外,一些有关M-赋值和M-赋值系统的结论被建立.

作 者:曾广兴 叶挺峰 ZENG Guang-xing YE Ting-feng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数学系,江西,南昌,330031 刊 名: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年,卷(期): 31(6) 分类号:O153.5 关键词:交换环   M-赋值   M-赋值系统  

控制交换系统论文 篇6

关键词:软交换技术 下一代网 VoIP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人们迫切需要一个可以同时兼容这些业务的电信网络,在这个大背景下,软交换技术营运而生。软交换系统在本质上就是下一代网应用于具体的业务当中,比较常见的有语音网、数据网等。与当前这代网相比,下一代网具有更强的融合性,其主要的核心部分在于数据,这是通信网络在长期的发展过程当中逐渐形成的。通过软交换系统能够将网络中的呼叫及其控制和业务及其承载进行分离,从而确保业务体系的相对独立。同时软交换网络具有。定的开放性,能够同时兼容语音、视频以及图像业务的开展。

一、软交换技术相对于原有网络的优势

软交换技术从诞生开始到逐渐走到成熟,其优势逐渐的表现出来,引起运营商的极大关注,并且得到广泛的使用,和传统的网络相比,软交换技术的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而:

1.使业务功能更易于实现

软交换网络能够将业务和控制进行分离,使业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不依赖于网络,这样可以更加灵活的开展业务形式。由于业务和网络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样网络对于业务的限制将会大大减小。用户可以根据白己的实际需求对业务进行定制,可以有效的建设网络和终端之间的兼容。在交换系统当中,业务的开展以及变化调整可以不必再对基础网络进行相应的调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业务的灵活性,避免基础网络升级所带来的投资。

除此之外,软交换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平台的开放性,各种新业务可以方便的投放到平台上。通个各种标准接口的提供,第三方可以方便的进行二次开发,能够有效地丰富业务的种类。

2.更具经济性

软交换系统和一般的程控交换机相比,具有投资小,维护费用低的优点。此外,软交换系统具有开放的接口和平台,可以方便的进行新功能的升级和扩展,而不需要大量的采用新设备,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其经济性,这是传统的电路交换机所无法比拟的。由于软交换系统的硬件方而主要就是一些普通的计算机,这些设备的价格要远远低于传统的交换机价格,因此硬件成本较低。

3.为用户提供了更多选择性

在传统的交换网络当中,往往需要使用特定的硬件以及相应的专门软件系统,这就导致普通用户对于电信运营商的服务没有进行选择的余地。由于设备的专用性强,因此在维护过程当中需要较高的专业知识,同时也具有较高的维护成本。而采用软交换技术的交换系统,往往具有较高的开放性,只要符合相关标准的产品以及软件都可以使用,不需要专用配套的硬件。这就使得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情况未进行各种客户端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客户的自主性,也降低了维护的成本。

二、基于软交换技术的应用

1.软交换技术在VoIP中的应用

软交换技术作为呼叫处理的组成部分,它的标识要被用来终结该呼叫的最有可能的出口网关,并利用这个信息来命令中继网关执行所指定的功能。接入网关既可以终结ISDN的PRI,也可以终结来自企业PBX的CAS信令。这种接入网关能够被软交换以基于分组电话协议的多种方式进行控制。

2. IP多业务接入与基于宽带IP城域网的无线应用

建设宽带城域网实现数据业务的同时,在已建好的数据网上承载话音业务来避免电缆的重复铺装,进而以较低的成本实现数据与语音的融合并最终实现三网融合的远大目标,对于新兴运营商来讲,这是最为经济完美的解决方案,运营商通过无线IPADSL接入方式,为用户提供POTS、H.3234VIGCP宽带lP电话和无线用户的基本业务、补充业务和预付费业务,同时提供丰富的无线用户增值业务。

3.IP语音与企业无线应用

软交换系统可应用于大型企业网,为跨国公司和国内大的企业集团提供无线和IP-phone的VoIP/FoIP业务,利用mSwitch系统的PAS接入网关,接入无线手杌用户,使用户在漫游的同时享受廉价的IP业务。另外,mSwitch系统还可接入iAN综合业务接入网关及H.323/MCCPIPphone,为大客户提供多种业务接入,同时提供互连功能以实现各部门间的联系。

三、基于软交换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不足

虽然基于软交换的下一代网络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网络解决方案,可以广泛应用于各通信领域,但依然有许多问题需要完善与加强,如QoS、网关、安全性、业务提供方式、与现有网络的有机结合等问题。

1.QoS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对于任何网络而言,QoS的保证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需要靠其承载网络来保证。承载网络目前有两种方式:ATM和IP。对于ATM的承载网络来说,其本身就有很强的QoS机制。但对于IP的承载网络来说,如何解决好QoS问题?对于软交换技术来讲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从目前厂家的设备开发情况和网络发展趋势来看,以IP为承载网络是大势所趋。

目前软交换技术中,大部分都采用SN-MP协议作为软交换系统的网管协议,但SN-MP网管系统具有一定局限性,其主要以静态管理方式为主,不能针对不同业务的需求变化进行综合管理。由于SNMP采用的是基于UDP的承载方式,不能很好地保证网管信息的可靠传输。而基于软交换技术网络提供的是实时业务,要求网管系统必须具有一定的QoS管理能力。目前基于软交换技术的网管系统在这方而的处理能力比较差,仍需要进一步改进才能滿足用户要求。

2.软交换涉及的协议还不够完善

基于软交换技术的各个网络接口之间采用的是开放式协议形式进行通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接口的标准化程度还达不到,大多数协议处于待扩充完善阶段。

四、软交换技术的当前发展状况

各运营商、设备厂商等都在进行NGN的研究与探索,从国外相关NGN的研究动态上来看,NGN包含了非常广泛的内容形式,如:采用NGN的分组化话音网;以智能光网为核心的下一代光网络;以MPLS、IPv6为重点的下一代IP网以及采用3G、4C的新一代无线通信网等等。

NGN技术代表着网络的未来发展方向,各个国家都把对NCN技术的学控看作是提升本国经济、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内容。

参考文献:

[1]于泽浩.下一代网络中的关键技术——软交换[J].东方企业文化,2010,(03).

控制交换系统论文 篇7

温度和湿度的可控性, 是对于农作物的成长有重要的意义, 所以一直以来在寻找解决这一出路的方式。在20世纪70年代, 大棚温室环境的研究控制技术提出来是在西方国家。通过发明的模拟的组合仪表对现场的信息进行采集标识、记载和调控。随着时间的推移, 又出现了排列式的系统。到了现在, 开发研究应用是为了电脑的网络化, 而其进行联网式的系统收集, 故被命名为多因子综合控制系统。

在发达国家, 已经实现了自动化的控制技术, 用来对室内的光、温度、湿度、气体、肥料等进行多方面的自动控制, 并且在此基础上已经向自动化或者完全的网络操作化的方向发展。

温室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在我国形成, 是在20世纪80年代, 普遍晚于国外发达国家。在借鉴于国外技术基础上, 发展了仅在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这3个方面来的室内控制系统。20世纪末, 我国才研制了能够控制温度湿度, 并且自动调节的系统。

2 温湿度自动控制系统

2.1 温湿度自动控制系统的结构发展

第1个阶段就是单纯人工控制, 这一阶段单纯借助温度湿度计来测量大棚内的温度, 没有系统可言, 不仅是耗费时间长, 劳动生产率也偏低, 是粗放式的测量方式。

第2个阶段就是模拟电路系统控制, 这种是运用电子元器件的模拟形式来对温度湿度进行测试, 通过信号的方式来收集、扩大、转换和控制温湿度。这种虽然降低了成本的, 但是不能够对温度湿度进行灵活的控制。

第3个是单片机智能控制系统。这一系统是通过C语言或者语言的汇编进行的控制, 软硬件同时工作, 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出现, 大大提高了效率, 经济成本更低, 并且完成了人和机器之间的交互工作, 对于温度湿度的测量灵活运用。

第4个阶段是微机控制系统。它的核心是计算机, 能力增强, 用windows操作系统控制软件的实施, 操作具有灵活多样性。虽然可以运用网络远程的跟踪和协调, 但是经济成本较高。

以上可以看出, 农业大棚的温湿度控制研究向着一个高端的网络化方向发展着。

2.2 温湿度自动控制系统的结构

根据以上的分析, 而今天所要介绍的, 不是以上4个阶段的1种, 而是考虑到了农民所能够承受的经济压力, 设计1个经济适用, 能够更好地调控温湿度的系统。这就是所说的温湿度自动控制系统, 这个系统达到了降低成本的目的的同时还达到节能的目的。这也是我国当前农业大棚最适合的1个系统。

2.2.1 控制器

它是起主导作用的, 对大棚的温度、湿度进行协调控制, 是结合了单机控制系统做控制芯片。

2.2.2 管道出气口

它是在大棚的最上层, 多个出气孔共同开始运作, 并且在管道的一端放了1台轴装的流动风扇, 目的就是在这里能够交换出大棚里的热气, 以降低湿度。

2.2.3 管道的进气口

这个进气口和出气口相反是在大棚的底部, 和进气口的结构相同, 这里也安装了轴装流动风扇。它安装的作用就是把冷热交换进入到大棚中, 可以调节大棚里的温湿度。

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分为这2个方面是通过设计的要求来划分的。在温湿度自动控制系统中, 是单机主控模块、时间模块、采集温湿度模块、接口模块、显示模块、警报模块等这些模块共同组成了控制器。

2.3 使用系统时的注意事项

注意到单机进入了睡眠状态时, 如果让其工作, 必须是由控制器主机发动信号才可以。务必要注意这一个特点。温湿度上限和下限的设置时, 要对农作物的每个阶段所需要的湿度和温度进行把控。如果对于作物的生长习性不熟悉, 就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3 结语

本文着重介绍了热交换大棚中所能运用的能够自如调节温湿度的系统, 这个系统的优势在于不仅抵御了大棚内无用热能的消耗, 而且还把热能提高到一定的程度。整个系统经济适用、效率高、使用方便, 对于拥有大棚的菜农来说, 是一个能够承担得范畴内, 还节省资源人力物力的系统。以上所述, 也充分的证实了温湿度自动控制系统不仅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对于推广到农业大棚中也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摘要:农业大棚技术在现今已经普及, 它主要用于培育的是反季节的瓜果蔬菜, 也可以种植其他的农作物。现在为了更好地控制温度湿度, 工程师已经设计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自动调控温湿度自动控制系统。本文主要分析了大棚温湿度自动控制系统的现状, 以及其基本的结构组成, 希望能够推广该系统, 以达到降低农民经济成本的目的。

关键词:温湿度,自动控制,系统结构

参考文献

[1]蔡桂荣, 孙爱武, 薛志根.温室大棚蔬菜生产中的湿度调控技术[J].南方农业, 2011 (02) :27-28.

控制交换系统论文 篇8

仔细观察图1, 我们发现交换开关系统总共使用了10台交换开关和5台同轴开关, 其中K1-K10为交换开关, K11-15为同轴开关, K16为直通设备。每台交换开关具有直通和转向功能, 通过倒动相应开关, 我们可以实现广播发射机输出到不同的天线。

1 主要控制硬件PLC程序的编写

我们的交换开关控制系统使用的PLC控制器是来自AB公司的Logix5561, 使用了10槽机架, 安装有三个输入模块和两个输出模块以及一个网络模块, 我们在考虑全面查看硬件设备和考虑项目需求, 设计合适的PLC逻辑程序。

首先, 进行端口的分配, 根据实际情况, 合理分配输入和输出端口。其次, 进行逻辑程序的编写, 根据需求, 合理编写输入和输出的逻辑关系;再次, PLC程序调试。PLC程序是否能够实现设计目标, 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为此, 我们需要编写测试文档, 针对各种可能的运行情况, 查看运行结果是否符合了预期目标, 主要内容是交换开关和同轴开关的转动、高压状态下是否禁止运行、运行图禁止/自动情况下交换开关的转动情况、输出指示是否正常, 经过多轮测试和修改, PLC程序能够实现预期目标。

2 交换开关控制系统研发

在本次系统的研发中, 我们在结合我台自动化方面的基础上, 采用了软件复用技术。本系统使用了以下组件包:第一, 使用了基于ACE网络通讯组件包, 确保能够实时监测服务器和客户端的连接情况;第二, 使用类visio组件包, 确保用户的操作流畅;第三, 为了增加设备历史状态的查询, 我们采用了日志组件包;第四, 在设备状态发生变化前, 我们使用语音组件包加以提示。从结构来说, 本系统分为服务器端和客户端。

3 下面介绍本系统采用的组件包:

3.1 基于ACE的网络通讯组件包

如何实时监测服务器端和客户端的连接情况呢?一旦软件连接断开, 但是软件使用者没有发现, 会造成无法估计的后果。以前我台开发软件时, 积累了通讯组件方面的知识, 因此, 本次通讯的组件包采用了基于ACE开发的通讯组件包, 该组件包的主要内容如下:

A C E自适配通信环境 (A d ap t i v e C o m m u n i c at i o n Environment) 提供了一组丰富的可复用C++Wrapper Facade和框架组件, 可跨越多种平台完成通用的通信软件任务。

ACE的优点:强大的可移植性, 更高的软件质量, 高效和可预测性, 易转换为标准的高级中间件和高可靠性。

考虑到上述优点, 我台从系统角度考虑, 开发一套基于ACE的高效网络通信组件包, 避开最底层的技术细节, 让每位网络通信的开发者不用考虑数据是的传输, 只需专注于逻辑的开发, 降低了软件开发的周期。到目前为止, 我们开发的此套组件具备如下功能:

(1) 依据不同的操作系统, 服务器会自动选择Proactor (windows) 框架或者Reactor (linux) 框架。 (2) 提供了完备的日志系统。 (3) 服务器和客户端软件都做了心跳处理, 当链接无效时, 会断开链接或自动重联。 (4) 针对发送大数据的情况时, 我们采用了粘包算法, 避免了粘包问题。 (5) 组件运行的效率高、速度快。 (6) 通过对接入的IP地址权限的控制, 提升了系统的安全性。 (7) 调用方便。

3.2 多线程下的类visio的可视组件包

为了缩短系统研发周期, 经团队全体人员的讨论、研究与实践, 研制了一套类似visio功能的组件。开发者只需调用此组件, 适当改动, 就可以实现适应多种需求的软件。

本组件采用多线程绘制模式, 启动一个独立线程, 可对加入组件并需要显示的元素实时绘制显示, 提升了用户操作的流畅度, 经开发者测试以及用户的测试, 可以实现多种功能的操作, 保证用户操作的连续性。

3.3 多线程下的日志组件包

当前软件功能越来越复杂, 彻底消除软件的错误已是不可能, 那么, 及时发现和定位错误, 快速解决软件问题就是很现实的一个问题。软件运行日志就应运而生, 可以快速捕获错误现场信息。

3.4 基于microsoft speech sdk v5.1下的语音组件包

微软的SAPI可以使软件说话。软件中的语音技术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 分别是语音识别 (speech recognition) 和语音合成 (speech synthesis) , 即文本语音转换系统 (TTS) 。

SAPI功能强大, 然而却是基于COM技术, 它的使用非常复杂, 每次开发时, 开发人员需要重新布置, 从而使得开发周期延长, 出错概率加大。基于此, 技术团队对其进行了二次封装, 让开发者快速使用SAPI。图2所示为语音组件逻辑流程图。

在交换开关控制系统中, 语音组件主要用于提示和报警两个功能。

天关和发射机设备状态变化时, 自动语音提示设备当前变化状态:如:B01机加上高压, K2开关从直通到转动状态, K2开关到达曲通状态等。

当没有通路可用时, 会产生相应的警报语音:如B02机没有通路可用时, 请值班员检查。

4 功能介绍

4.1 天控服务器平台

服务器平台主要负责接收调度令、处理高度令、从PLC上读取设备状态、发送倒换开关命令、接收客户端平台指令, 向客户端平台发送设备状态等功能。

本次新系统的开发时, 在与PLC通讯及客户端通讯过程中, 加入了心跳机制, 定时读取或发送相应的“心跳”代码, 确保互相连接是正常的。在未授权用户登入时, 采用了在此平台上IP地址及用户名验证机制, 非法IP主机或非法用户将不允许连接到此系统上。设备的历史状态可通过软件日志窗口查询显示。此系统为了解决更好的提醒功能, 加入了语音, 在设备状态变化及紧急事件发生时, 会通过语音广播系统提示值班员及留守人员。

系统在研发时, 经过团队的分析和研究, 充分吸收了我台自动化方面的经验, 增加了编辑平台的功能, 该功能主要针对发射机、天线或者交换开关增加的情况, 或者在其它台站使用时, 我们可以将现有的软件进行移植, 根据现实情况加入或删除相应的设备即可, 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经过长期的运行和维护, 系统运行更加稳定。

4.2 天控客户端平台

客户端主要针对的群体是值班人员。本系统针对此情况, 特别对这此功能做了改进, 让每个事件都在独立的线程中运行, 让用户操作更具有连贯性。其次, 在运行过程中, 服务器死机重启后, 客户端无法知道他已与服务器断开了连接, 导致无法准确实时了解各设备的状态, 因此本系统加入了心跳机制, 让系统自动检测其与服务器间通讯的正常与否, 并在断开后, 自动尝试连接到服务器。

5 结语

我机房交换开关系统技术改造后, 充分发掘了设备的潜能, 提高了天控系统稳定性, 在安全播出工作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经过一年多的运行使用, 系统运行稳定, 新天控系统的界面显示、功能及操作使用均得到充分肯定, 在应急播出和发射机代播的交换开关倒换中发挥积极作用, 为以后其它台站的天控系统改造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摘要:近年来, 我国广播事业发展迅速, 短波广播发射机数量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为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潜能, 较多发射台站加装了交换开关系统, 我台也安装了交换开关控制系统, 在软件的开发上, 充分考虑了用户的需求和软件的可编辑功能, 其他单位可以通过软件的编辑功能实现快速移植, 无需重新开发控制系统。

关键词:PLC,可编辑,交换开关控制系统

参考文献

控制交换系统论文 篇9

为适应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需要, 结合大运行体系调控一体化的模式, 调整优化公司系统的调度功能, 以实现国调、网调运行业务一体化运作。同时, 随着特高压电网的建设和区域联网加强, 调度系统数据量成倍增加, 电网运行更加复杂, 跨网局或同区域各省局之间的调度将越来越多, 促使调度方式更加灵活可靠。

本文研究开发的基于软交换架构的智能调度交换系统, 实现了公司系统以语音为主的调度系统向集语音、视频和数据为一体的多媒体融合调度系统的提升, 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可第三方编程的业务平台, 可有效扩展调度系统的应用范围, 很好地解决新老系统渐进、共存、互补问题[1,2]。本文提出的系统通过在浙江电力的实际应用验证了在电力调度工作中的适应性和可行性, 符合电网调度技术发展方向。

1 调度交换网现状

全国电力系统的调度程控交换网大多始建于20世纪90年代初, 现今普遍存在设备老化、故障频发的现象, 且无法与“大运行”体系下的调度业务有机融合, 在部署模式上存在较大局限性[3,4]。

1) 现有调度电话系统设备陈旧[5]。浙江省现网中的23台调度程控交换设备大部分是20世纪90年代早期的行政交换网设备退换下来的, 经过软件升级改造成为调度通信网的调度机, 其中9台运行年限至2013年将达到或超过20年, 其余14台运行年限达到或超过10年, 部件老化, 厂家不再提供备件, 运行设备缺乏足够的硬件质保和技术支持, 对电网安全生产构成威胁。

2) 现有调度台软件走死、数据丢失等故障频发。在新建被调对象时, 对于部署远端模块或者数字调度台的变电站, 必须通过传输设备的E1通道来传送;对于设置调度电话单机的变电站, 必须配套使用PCM设备才能实现用户延伸, 而PCM设备在通信业界也渐趋停产, 设备质量问题日益突出。据统计, 2011年至2012年造成调度电话业务故障的主要原因是调度台和PCM设备故障。

3) 现有调度交换网技术局限, 无法满足“大运行”体系下调控一体化的工作模式。调度运行人员提出了夜服呼转、人机绑定、身份识别、应急视频、录音定位查找、操作票联动等重要功能的迫切需求, 原有程控调度交换机无法实现, 给调度运行带来不便和安全风险[6]。“大检修”体系下大部分变电站无人值班, 目前有部分采用公网移动电话作为操作手机, 无法实现本地录音。

4) 现有调度程控交换技术无法支持跨大区异地互备的灵活组网模式, 制约了大型网络异地灾备和集中运维的架构需求[7]。

2 调度软交换组网架构选择

为验证国家电网公司“两层四级”网络架构的可行性, 以及备份机制的合理性, 本文研究模拟国家电网公司架构组网, 搭建了三级功能架构实际网络, 调度软交换系统处理采用分层工作架构, 自上到下分为调度业务处理层、呼叫处理层、控制平台承载网和调度终端[4], 调度软交换系统分层架构如图1所示。

系统覆盖省调、备调、嘉兴地调、温州地调、500 k V王店变、500 k V瓯海变、220 k V禾城变、220 k V里洋变、海盐县调、乐清县调、紧水滩电厂等11个调度域, 模拟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分层组网架构形成省地县一体化智能调度通信系统, 为国家电网公司在全国电力系统内推广调度软交换提供现场运行实例。调度软交换系统组网架构如图2所示。

3 调度软交换关键技术实现

虚拟桌面、控制平面、网关仿真等系统关键技术的引入, 不仅使软交换组网架构在智能化、灵活性、可靠性等各方面得到提升, 而且使调度交换网络从传统只提供语音业务, 扩展到集成语音、视频、桌面共享、文件传输的全方位功能, 保留现有调度习惯的同时, 充分结合调度员的用户体验, 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安全性。

3.1 虚拟桌面技术构建“智能调度台”

通过对新型调度台技术分析, 发现调度台虽然面临分布范围广、功能和性能要求高、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高等挑战, 但同时又是具备功能性一致、复制性很强、需要的用户个性化应用和配置非常少的专用系统。因此, 调度台更适合于集中式的部署, 即将调度台的核心部件, 如操作系统、应用软件、数据处理等功能集中部署在中心站点, 而分布在网络中各个站点的调度台硬件只提供外部输入和数据展现的功能, 这些完全符合目前主流的“云计算”技术中的一个重要应用, 即虚拟桌面技术。在中心站点后台构建“桌面调度云平台”, 在服务器端为每个调度台用户定义相应的资源, 集中管理调度台所需要的操作系统、软件、数据处理等重要因素, 虚拟终端所需的输入输出 (如音视频、指纹识别、语音识别、录音服务等装置) 将被送到云平台进行集中处理, 而调度台桌面系统通过瘦终端来部署, 本身不提供任何的数据处理, 只通过图形显示协议, 将桌面视图的图像内容传送到虚拟终端。保证调度员的操作终端和后台处理处于完全隔离的状态, 大幅提升使用过程的安全性。既实现了调度台的集中管理, 也有效地提高了调度台本身的可靠性。虚拟桌面调度系统原理如图3所示。

研究中采用基于虚拟桌面基础架构 (Virtual Desktop Infrastructure, VDI) 的解决方案构建用户专属的虚拟机, 并在其上部署桌面版Windows用于提供服务。用户能够获得一个完整的桌面操作系统环境, 与传统的本地计算机的使用体验十分接近。而用户虚拟桌面能够做到性能和安全的隔离, 并拥有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带来的其他优势, 服务质量可以得到保障。

1) 灵活快速的部署:只需要在中心“云”端为每个调度台终端分配合理的资源, 并配置相应的操作系统和调度台软件, 就能够实现调度台的快速下发部署, 不需要每个调度台单独安装软件。

2) 高效的软件维护能力:只需要对“云”端的调度台软件进行集中维护, 就能实现全网调度台的统一维护和管理, 不需要单独对每个调度台进行管理。

3) 提高终端的安全性:由于终端采用支持VDI技术的瘦客户端, 自身并没有操作系统和软件, 终端没有病毒感染等安全性问题, 所有的安全性问题全部在中心“云”端解决。

4) 极强的迁移能力:从固定方式的调度台到移动调度台, 不需要再根据移动终端的操作系统, 对软件实现迁移, 只需要在移动终端上启动相应的虚拟桌面软件, 就能够连接到“云”端, 自动实现了调度台软件的在线“迁移”。

5) 可靠性大大提高:部署在“云”端的服务器, 不仅能够实现本地的冗余机制, 而且能够实现异地的系统“漂移”, 极大提升异地备份的能力。

3.2 控制平面技术实现“调度云路由”

传统跨中心的呼叫处理通常有2种方式:一种是在每个中心之间建立语音SIP中继;另一种是在中心设立关守, 关守作为汇接局的作用存在, 各中心之间的呼叫必须通过关守完成。上述2种方式在部署时, 虽然都能够达到调度软交换的呼叫部署要求, 但都存在一定的缺陷。

对于SIP中继两两互联方案, 需要在任意2个呼叫处理中心之间建立SIP中继和拨号规则。由于呼叫处理中心数量众多, 如果需要建立两两之间的互联SIP中继及拨号规则, 必然要求大量的配置, 部署的工作量太大。一旦有新的呼叫处理中心加入, 还需要在新增节点向全网中其他节点建立互联SIP中继及拨号规则, 维护的难度很大。而且这种部署方式忽略了大型网络中各节点的层级关系, 另外, SIP中继和拨号规则的配置为静态方式实现, 一旦出现配置修改, 需要人工对所有呼叫处理中心的配置进行变更, 工作量巨大。网络出现故障, 也无法实现自动倒换, 倒换的规则都是人工设定的。

对于关守汇接方案, 在中心节点设立关守, 其他节点都与关守建立SIP中继及拨号规则, 两两之间的呼叫都通过关守完成。这种方案有效地避免了需要大量配置SIP中继和拨号规则的问题, 网络管理运维的工作量大大降低;通过设立两级关守, 第1级部署在国网层, 第2级部署在各省中心, 也能够很好地体现国网“二层四级”的构架。但关守与所辖中心之间的SIP连接和拨号规则为静态配置, 很难反映当前的真实情况, 当呼叫处理中心出现配置变更时, 往往需要人工修改关守和其他所有呼叫处理中心的配置。当网络出现故障时, 倒换原则也是人工设定的, 一旦人工设定的倒换规则不生效, 将导致业务中断, 网络不会自动选路及倒换。

另外, 调度软交换系统的推广和部署不是一蹴而就, 中间必然存在长时间的调度软交换系统和原有调度程控交换系统双网并存的情况, 这就要求双网互为备份, 以体现系统的平滑过渡。2张网络备份机制的实现, 需要通过E1语音中继和相应拨号规则的匹配来完成, 配置完全为静态方式实现, 而且配置逻辑的复杂性和工作量对系统管理员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作为软交换语音处理核心的SIP中继和拨号规则, 是调度软交换平台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配置的智能化和简捷性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推广前景。相对静态的配置方式, 已经无法满足调度软交换高可靠性和高灵活性的要求, 需要有更智能化的技术来替代。经过研究和测试, 启动智能控制平面实现SIP中继和拨号规则的动态更新和学习, 真正构建“调度云路由”的呼叫处理平台。控制平面系统原理如图4所示。

呼叫平台引入了智能化的调度软交换控制平面, 通过控制平面服务注册协议和控制平面转发协议, 实现了电话号段和SIP中继自动宣告、自动学习、自动路由的功能。每个呼叫处理中心只需要发布自身的号段和SIP中继信息, 而不再需要配置与其他节点的关联关系和拨号规则。当网络中某一节点号段信息或中继信息需要变更时, 呼叫处理器只需要修改本端的配置, 控制平面就能够将这些更新信息发布到全网, 不再需要在网络中其他节点静态变更配置内容。当故障出现时, 控制平面会自动将故障内容宣告到全网, 网络中的其他节点实施更新拨号规则数据库, 控制平面还会依据当前网络现状, 自动计算备份路由并宣告给全网, 以此实现网络的自动倒换能力。另外, 控制平面自身具备了软交换网络拨号规则与传统程控网络拨号规则自动迂回的功能, 当来自控制平面侧的拨号规则完全失效后, 系统会自动将拨号走向指定到原有调度程控网络及与其互联的语音中继网关。通过这种方式, 有效实现了由调度软交换平台到调度程控交换网络的自动倒换能力, 尤其可以大幅度提升大型复杂调度软交换网络的运行效率。

3.3 网关仿真技术实现“双网异机同组”

为了实现原有调度交换系统由程控交换向软交换的平滑演进, 必然要求新旧2个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在过渡期间, 调度软交换用户可以与调度程控交换用户实现互通, 并通过新一代调度台实现异机同组功能, 同时, 又不能让调度员感知使用习惯和底层支撑服务的改变。软交换调度系统与调度程控交换网的互联分为中继互联和调度终端协议互联2个部分。上层软交换系统与下层现有的星形调度程控交换网采用网网叠加方式。在现有调度程控交换网中, 省调交换机与各地调调度交换机形成星形交换网平面。

软交换系统在省地构架两级系统后, 在省调和地调分别采用中继网关与现有程控调度机通过Q.SIG信令中继对接。2个系统形成叠加结构, 在叠加结构之上, 各自的调度终端去实现跨系统同组。各自的调度终端都是从属各自系统, 相互独立, 但在逻辑上设计了同组网关和同组逻辑模块, 通过同组网关的逻辑仿真, 实现上位软交换调度平面的调度终端、与下位平面程控调度终端的同组逻辑功能。实现2个平面软交换调度终端跨交换机、跨程控与软交换网络的不同制式调度台的双网异机同组, 具体实现了软交换调度台和传统调度台双向代答、并席等核心调度功能。

这样在2个平面各自具备实时备份的机制下, 又实现各交换网平面实时无缝的互为备用关系, 这是一种融合备用的高可靠备份方式。适应各种主站冗余备份、切换运行机制, 完全突破了传统用户级交换机 (Private Branch Exchange, PBX) 交换系统的束缚。终端结构简单, 提高了系统可靠性, 将为调度软交换网与原有调度程控交换网实现渐进、共存、互补并最终平滑替代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软交换调度系统与传统调度系统互联同组结构如图5所示。

3.4 集中录音定位

调度软交换录音系统部署采用分布式部署结构, 调度IP话机与软交换呼叫控制服务器之间, 通过信令连接控制部分 (Signal Connection Control Part, SCCP) 信令连接, 实现软交换呼叫控制服务器对调度IP电话的呼叫控制。录音服务器与软交换呼叫控制服务器之间, 通过计算机电话集成 (Computer Telephone Integration, CTI) 接口连接, 获取所有电话的状态信息。通过IP电话媒体流复制录音方式将所有的媒体流, 通过话机内部的DSP芯片, 直接复制后发送到录音服务器, 实现所有调度IP电话的录音。录音系统的部署经济实用、便捷可靠, 实现分布式快速定位查询。录音系统部署结构如图6所示。

4 系统多级备份及安全机制

系统在主控平台、调度软件、IP承载网、智能调度台及电话终端等各部件均采用备份机制。主控系统采用“异地多点热备份”的N:1冗余运行结构;调度系统配置了相应的主备调度服务器, 拥有各自独立的数据库服务器和Web服务器, 相当于主备调度软件系统同时在线运行。调度终端在注册到主备服务器上时, 同时接收来自主备服务器的信息, 当某套系统出现故障后, 可以自动使用另一套系统的消息和控制功能, 从而实现主备服务器之间的无缝切换;IP承载网采用在现有行政软交换广域数据网中划分MPLS/VPN, 从核心节点、Qo S、线路和转发路径、业务隔离、接入控制、防病毒等多方面设计;智能调度台部分采用虚拟桌面的部署方式, 前端的VDI避免了人为的存储设备接入导致病毒入侵;终端部分采用双归属及本地自存活来保证可靠运行;IP/MAC地址绑定和用户名/密码的双重认证机制, 保证只有具备合法身份的用户才能分配到电话号码。

5 基于软交换架构的调度交换网应用运行分析

基于软交换架构的调度交换网已在浙江电力的11个调度域稳定运行1年, 形成省地县一体化智能调度交换系统。期间经受了台风和冰冻雨雪灾害等极端时期的密集调度状态考验, 新的智能调度台界面更加友好和人性化, 提供了语音、视频、图像、多方应急会议、夜服呼转、人机绑定、数据多媒体调度和调度站点快速查找等新功能, 嵌入了调度操作票系统, 使得调度操作更加智能化, 大大提高了电力调度运行人员的工作效率。新的智能调度台可预先存储电力调度运行人员姓名、照片、职级、指纹等信息, 提供了指纹、语音、视频图像等多重身份认证识别功能, 可以充分保证接发令人员信息准确性, 提高电力调度安全水平。

同时, 系统实现了全网集中录音, 各调度台录音信息可以按姓名、日期、事件归类快速定位查找。系统在无缝接替原有调度台所有功能的基础上, 实现调度软交换系统与现有调度程控交换网并列运行, 满足电网“大运行”模式下电力调度运行人员提出的各种迫切的新业务需求, 极大地提高了电力调度工作效率和安全水平。

6 结语

作为电力新型应用的调度软交换系统, 本身所应该具有的新型功能和服务会不断变化和提升, 需要随着日常的使用和研究, 进一步增加和扩展如调度文件的传送、图像监控资源的实时调用、面部识别技术等新功能。同时, 测试不同厂家系统之间互联互通协议及控制方式, 定义不同设备在各个层级的开放标准, 形成不同设备之间接口规范显得尤为重要。

摘要:通过分析现有电力调度程控交换网向新一代智能调度交换系统平滑演进的可行性, 提出一种基于软交换架构的调度交换系统, 解决了调度软交换与现有调度程控交换网系统互连、双网异机同组的难题, 完整实现了现有调度程控交换网的全部功能。新的调度交换系统中基于虚拟桌面的IP智能调度台, 无缝接替原有调度台的所有功能, 满足电网大运行模式下调度员的业务新需求, 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关键词:电力通信,调度软交换,虚拟桌面,控制平面,网关仿真,异机同组

参考文献

[1]陈建亚, 余浩.软交换与下一代网络[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2.

[2]杨放春, 孙其博.软交换与IMS技术[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7.

[3]赵强, 张成文, 左荣国, 等.基于软交换的NGN技术与应用开发实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

[4]FENG Tian.Research of the multi-service model based on softswitch in coal mine[C]//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Education (ICCSE) , 2010.

[5]贺琪.基于软交换技术的电力调度交换系统设计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S2) :120.

[6]封晓燕, 崔燕明, 温永怡.利用软交换实现多媒体调度通信的特色功能[J].电力系统通信, 2010, 31 (8) :9–13.FENG Xiao-yan, CUI Yan-ming, WEN Yong-yi.The application of multimedia communication based on soft-switch technology[J].Telecommunicatons for Electric Power System, 2010, 31 (8) :9–13.

控制交换系统论文 篇10

关键词:软交换,电力调度,交换系统,应用

电力调度系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其在电力产生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它的存在保证电力生产运行的稳定与安全性。在时代不断进步的今天, 我国的电力行业也在不断的持续发展, 电网变得越来越重要, 并且对调度系统的要求也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主要表现在电网调度的功能以及可靠性和数量上。提高电力调度水平最常见的使用方式就是让以太网介入到其中, 虽然现在的通信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完善, 但是在使用过程中还是存在问题, 比如进行联网的投资成本太大, 信号指令统一难实现等等。

1 软交换技术

软交换技术其实是在IP网络通信平台上开始实现的技术, 该技术的出现为PSTN电话解决了难题, 真正做到将视频、语音一体融合。软交换将其功能实体化, 为各种用户提供所需呼叫与链接控制服务, 该功能的出现正式未来发展网络技术控制与呼叫的关键所在, 所以软交换技术就是根据电力调度系统特点搭建出新型的电力调度系统。

电力调度交换系统要使用软交换系统的目的就在于通过该技术可以拓展系统中的电话IP语音业务, 突破传统电力系统中的单一语音功能。不过从另一个层次来看, 想要实现该技术也是面临巨大的挑战与技术问题。比如, 软交换技术难与电力调度特点融合。因此发展利用软交换系统应用到电力调度系统中是目前想要提高电力调度系统运营效率的重要难题。

2 电力调度系统的发展现状

我国一些比较发达的经济城市中, 调度交换机的使用用户已经达到一定数量, 不过虽然发展前景十分良好, 但是依旧存在不小的问题与不足:

2.1 未实现调度交换机联网

不少地区的电力企业中, 市县与变电站交换机之间是相互独立的, 正是因为这样的特点才无法实现联网, 阻碍了电网未来发展与完善, 因此想要实现电力调度交换机联网就要在市县的电力公司之间设置交换站点, 为联网提供物质基础。

传统调度技术为了联网使用的是E1接口来进行一对一的对接, 但是使用该方法效率不高, 为了提高效率, 使用汇接点调度方式进行交换机联网, 使用该方式也依旧存在一些问题, 电网不断发展, 联网的变电站也会不断增加, 不过交换机的槽位却变得更加紧张, 这样就对企业发展扩大以及电网的发展造成阻碍。

2.2 变电站的调度电话预备不足

调度电话的存在是必要的, 它可以昂祝变电站与变电站之间能够更方便的交流, 因此在电网不断发展之后, 应该要增加调度电话的使用数量, 不过现在大部分市县级变电站使用的都是PI:M复接设备, 但是使用该设备的操作十分复杂, 出现故障的可能性也十分大, 因此想要解决该问题就要建立专门使用的电话通道, 这样才能够让调度效率提升。

2.3 调度通信系统不完善

电力调度生产中通信系统是十分重要的组成, 它的设置就是为了保障电力系统能够正常稳定的运行, 因此在正常情况下, 企业的电力调度交换机都会放置在交换网的连接点位置。当调度交换机在运行中出现问题, 就会对通信质量产生影响, 不仅造成通信系统稳定性降低, 还会影响系统中其他功能的发挥。我国虽然电力企业不少, 但是发展水平层次不齐, 这也让各家企业的调度通信系统不完善, 所以在使用过程中要维护好, 防止通信出现中断等问题。

3 软交换技术在电力调度交换系统中的应用

3.1 调度交换机组网方案

让软交换技术放在电力调度交换机使用需要依靠SDH传输网络, 不仅需要该网络的支持, 还要其他设备的帮助, 包含IP通讯设备、可视调度设备以及电网控制的设备等等。在程控交换机系统中还需要ZM一IP里的继板和标准程控交换机的支持来进行组网, 外置E1网关和IP技术进行外援帮助。

在网内调度交换机内进行传输信息的质量想要保障就要使用ZM一IP里的继板, 除此之外还需要与l OM以太网相连接, 连接之后再将其并入到SDH光纤环网中。之后, 还要外置E1网关, 该连接方式与网内调度交换机的连接方式是一样的。

3.2 后备调度通信系统方案

一般企业会为电力调度交换系统配置多台ip多媒体调度台, 这样不仅能够让视频通信更方便外, 还能够与用户进行ip电话语音通信。不过同步数字体系设备以及以太网汇聚板又拥有两种交换功能。Ip多媒体调度台与交换机可以利用太网汇聚板进行相互之间的呼叫和通信。

每个调度交换机的汇接点都会有ip多媒体调度台, 这些调度台所拥有的功能就可以直接通过快捷键来对对方进行呼叫或者通话, 或者也可以让调度交换组允许将其调度到可以通话的频道上去, 这其中就已经包含了ip通话。使用过程中不仅可以使用通话呼叫功能, 还能够根据通话的时间、呼叫进出来查看记录, 因此也具备了监听以及录音的作用。

4 结语

结合种种论述, 电力调度交换系统可以借助软交换技术来实现, 这当然也是需要建设在IP技术的基础上的, IP多媒体调度系统包括IP电话以及IP多媒体调度台, 将这些进行完善与拓展才能够实现电力调度交换系统组网。而通过对软交换技术在电力调度系统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探讨将会对未来电网发展提供能够新的方式。

参考文献

[1]谭玲玲.电力调度交换系统中软交换技术的应用[J].企业技术开发, 2014, 4 (12) .

[2]梁雪静.软交换技术在电力调度交换系统中的应用[J].科技论坛, 2014 (29) .

[3]朱文斌.软交换技术在电力调度交换系统中的应用[J].技术应用, 2011.

控制交换系统论文 篇11

关键词:调度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交换功能;分析

中图分类号:TM7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1)22-0126-01

早期传统的电力系统在结构性能上相对落后,尤其是当系统供电载荷增加时,电力系统的调度效率明显降低。为了保证电力系统持续发挥供电作用,将其与管理信息系统(MIS)有效组合且实施综合管理,对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的实现有着重要意义。

1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的功能

早期我国电力行业技术不发达,电力系统的构成相对复杂,给电力系统操控人员的调度工作带来诸多不便。随着电力行业技术的研究发展,调度自动化开始取代传统操控模式,促进了电力系统运行功能的改善。调度自动化主要采用了计算机、远动、通信等多项技术,使得电力系统的调控难度大大降低。根据电力企业调度自动化的运行状况分析,其主要功能如下。

①数据采集。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能实现数据信息的多方采集,把与系统运行相关的数据及时整合到位,为后期的调度自动化提供可靠依据。调度自动化中配备了相应的监控系统,对于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具体的监测,遇到异常数据后及时发出告警信号。而数据通信技术的加入,使得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的实现更为容易。

②自动控制。变电站是改变电压的主要场所,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也是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的重点内容。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促进了变电站的自动化运行,结合多项先进技术运用可实现变电站的优化设计,加强站内的监视、测量、控制、协调等功能。当变电站自动化运行模式推广后,各电力设备之间也可相互交换信息,提升了系统控制的协调性。

2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

管理信息系统(MIS)属于规划处理数据的操作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对电力设备记录到的数据实施有效地处理。对于电力企业而言,通过调控管理信息系统能尽快找出电网运行存在的问题,把异常信号传递给控制中心,以提醒电力系统管理者及时检查维修。

①优化处理流程。该系统的结构组成简单,一般由管理人员、计算机、外围设备等构成,但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十分强大,信息处理的流程也比较科学。不仅能为电力调度人员工作给予指导,也能起到监测系统的作用。电网中的管理信息系统核心功能在于各类数据的调控处理,其流程如:收集、传递、处理、维护、运用等

②优化电网管理。目前,电力行业开始创建以计算机为控制中心的新调度模式,这样可大大提升电力系统的管理效率。管理信息系统可依据电网运行需求创建庞大的数据库,将电力系统有用的数据集中储存。如:MIS可手机人力、物力、财力、设备、技术等资源,不断优化企业电网管理水平。

3调度自动化与MIS系统交换功能

电力企业增强调度自动化与MIS系统之间的交换功能,可不断改善电网运行的效率,通过技术改造后电力系统的性能、结构均会全面升级。如:广州电力工业局采用了OASYS系统与管理信息MIS系统间交换数据,其交换功能的实现过程如下:OASyS系统本质上属于一个基于TCP/IP技术的局域网系统,而MIS系统沿用了以往的NOVELL3.12网络,两个系统间存在数据交换的必要任务:OASyS系统的实时数据需要提供给MIS系统显示,MIS系统需要向OASyS系统提供电网设备参数数据等。转发机是数据交换功能实现的必备装置,保证系统通信节点机盘符与MIS网服务器盘符相生产之后,需通过设置对应的程序以实现两侧系统数据的交换。应用程序的编制可以采取定时器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周期到达时,激活从实时网数据文件读数,并广播到MIS系统中,这样既可完成调度自动化与MIS系统的相互交换。

4结语

总之,调度自动化属于综合性系统,系统内具备了多项操控性能,如:通信功能、远控功能等,这些往往都是系统数据分析的前提条件。当电力系统符合调度自动化要求后,电力企业可结合捕捉到的信息制定运营决策。

参考文献:

[1] 韩志国,陈晓红.搞好调度自动化工作保证电网安全经济运行[J].农村电气化,1995,(5).

控制交换系统论文 篇12

一、设备安装准备阶段

设备安装准备阶段质量控制主要包括现场勘查和技术准备。现场勘查主要是对机房内部装修质量;地槽、走线路由检查;机房照明检查;机房防静电地板检查;空调系统检查、机房温、湿度检查;机房防雷接地排、保护接地排检查;机房内消防设施检查等。技术准备是针对现场勘查及施工设计方案制定施工组织及技术措施, 对施工过程进行技术交底, 使施工人员明确施工过程及危险点。

二、设备硬件安装阶段

1、程控交换设备安装质量控制点。交换机机柜定位时, 按照正确顺序将各机柜排列好, 按列取平对直, 并对每个机架调直量平, 用地角螺丝固定。将机柜外壳与机房接地线可靠连接, 接地电阻应满足技术要求。连接交换机机柜内部及各机柜之间的连线, 要求走线整齐美观。从交换机机柜到配线架布放电缆必须排列整齐。电缆转弯处最小曲率应大于60mm。做好标记, 防止混乱。从交换机各机柜到直流电源屏布放直流电源线, 进行接线。导线的规格、材料的绝缘强度及直流配电屏相应分路的熔丝容量要满足交换机的需要。

2、走线架、槽道的安装质量控制点。水平走线架、槽道安装位置高度应符合施工图规定, 左右偏差≤ ±50mm, 水平偏差≤2mm/m。每列槽道或走线架应成一条直线, 偏差不大于30mm。垂直走道、槽道位置应与上下楼孔或走线路由相适应, 穿墙走道位置与墙洞相适应, 垂直偏差≤ 3mm。列间槽道应成一直线, 偏差不大于3mm, 列槽道拼接处水平偏差不超过2mm。槽道的侧板、底板安装应完整, 缝隙均匀。

3、缆线的布放、连接质量控制点。各类电缆的型号应符合设计要求, 线缆外观完好无损, 中间没有接头。电源线缆与信号电缆布放路由应尽可能远离, 如有交叉, 信号电缆应放在上面。线缆的排列应整齐, 无扭绞、交叉;拐角应圆滑, 线缆弯曲半径应大于20mm。线缆的绑扎间隙均匀, 松紧适度, 同一路由的一组电缆布放完毕后一次完成绑扎, 线缆的两端应有相同或相对应的标示牌。

系统用的交流电源线必须有接地保护线;直流电源线的成端连接应牢固, 接触良好, 电压降指标及对地电位符合设计要求。

4、配线架的安装质量控制点。配线架底座位置应与成端电缆上线槽或上线孔相对应, 各配线架的各直列上下两端垂直误差不应大于3mm, 底座水平误差不大于2mm/m。配线架跳线环的位置应平直整齐;配线架的保护地、防雷地等地线连接牢固, 线径符合设计要求。

三、设备性能测试阶段

1、通电测试前检查。程控交换机的标称工作电压为-48V, 电压允许变化范围为-57V ~ -40V, 交换机通电前应在主电源输入端子测量电源电压, 测试正常后方可通电。还应检查各种板件数量、规格、安装位置是否正常;设备的各种选择开关应置于制定位置;设备的各级熔丝规格应符合要求;配线架应接地良好, 设备内部电源布线无接地现象等。

2、硬件检查测试。设备通电后, 检查所有变换器输出电压是否符合规定;交换机的各级可闻、可见告警信号装置应正常工作、告警准确。各种外围设备应自测正常;设备内风扇装置能正常工作。装入测试程序, 通过人机命令或自检, 对设备进行测试检查, 确认硬件系统无故障。

3、系统软件检查测试。交换机的系统软件测试项目主要包括:系统建立功能、系统交换功能、系统的维护管理功能等。系统建立功能测试包括系统初始化、系统程序、交换数据自动或人工装载、系统自动或人工启动等。系统的交换功能的测试, 包括各种局向的汇接、各种用户的来去话呼叫、计费功能、新业务性能等。系统的维护管理功能测试包括人机命令核实, 告警系统测试, 话务量统计, 中继线和用户线及电路板的诊断测试, 用户数据和局数据管理, 输入、输出设备性能测试等。

四、竣工验收阶段

首先要根据设计文件、有关行业标准、规程等对程控交换设备进行验收测试, 主要进行程控交换机的可靠性测试、障碍率测试、性能测试、信令测试、接通率测试、维护诊断测试以及传输指标测试等, 以确定程控交换机是否满足竣工入网要求。其次收集保存测试记录和竣工资料, 保证资料的完整准确与实物相符, 为以后的设备运行维护提供依据。

五、结论

通过对程控交换机安装工程四个阶段的质量控制, 抓住四个阶段中的关键质量控制点, 既能保证设备安装的工程质量, 也能为以后设备的运行维护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上一篇:舞蹈教育与幼儿教育下一篇:美国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