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监测体系(精选12篇)
质量监测体系 篇1
0 引言
环境的管理主要依据监测得来的数据为基准, 因此, 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问题将直接影响到环境管理工作的进行。环境是当前社会进步的第一重要问题, 关系到经济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 环境管理的严肃性与科学性保证为环境监测的数据结果提出了更加精准的要求。环境监测数据信息的真实性、代表性、精准性和完整性, 是衡量环境监测质量的重要标准。环境监测的质量监督和管理, 要随着环境管理的具体要求而不断改进, 并确保检测结果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1 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环境监测行为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受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制约, 质量管理体系在形式上给出了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标准, 规定了环境监测管理部门的职责与工作的详细内容, 也承担了考核环境监测人员上岗资格的审查责任等。有了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约束, 能够保证环境监测人员的基本技术能力从而使环境监测工作得以顺利的开展, 同时也使得监测质量的评价标准有章可循, 进而也标志着环境监测体系的完善和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1]。
2006年颁布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了各级环境监测机构应依法取得提供数据应具备的资质, 并在允许的范围内开展环境监测工作, 保证监测数据的合法有效。但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 在遵循管理规定的前提下, 也会出现个别的偏差。主要原因在于个别的上级主管部门缺乏对环境监测的正确理解和认识, 干扰了监测工作的正常程序, 从而破坏了监测数据的原始性和真实性。此外, 还存在很多环境监测机构所采用的监测方法与技术水平相对落后, 没有形成对监测质量监督和评价的系统标准, 从而使环境监测工作的总体水平相对滞后, 难以完成对环境管理的客观需求。由于我国环境监测质量工作开展的时期不长, 尚有许多监测站尚未能建立自身的质量管理体系, 从而使质量体系的整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由此看出, 现行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已无法适应现代环境管理的要求, 严重制约环境监测事业的发展, 改革创新我国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制和机制势在必行。
2 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研究
认真考察和分析国外先进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模式, 从中吸取成功的经验并进行本土化的改造和创新。所谓本土化, 就是结合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实际问题和我国的真实国情, 建立具有本国特色的、适用于本国环境的监测管理新模式。同时, 通过环境保护的立法化来规范监测行为, 从根本上赋予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以权力, 对违反质量管理的不正当监测行为进行适当的惩罚, 从而严肃环境监测工作, 保障监测数据的权威性和有效性[2]。
2.1 建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管理体系
完善各级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部门的组织构成, 从国家一级的最高监测质量管理机构到按照行政区域的划分建立省、市级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机构, 做到层层隶属职责分明。
2.2 建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技术体系
在国家一级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机构中, 设立专门的技术中心, 作为环境监测技术的研发部门, 有效地推动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不断进步和创新。由于地域和环境的差异, 在各市级以上行政单位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机构内部也同样设立相同职能的技术中心, 受上一级部门直接授权和管辖, 对当地的环境监测的技术革新负责。另外, 也可以充分发挥科研院校的专业技术优势, 将技术中心设在环境相关的科研院所, 节省额外的成本支出[3]。
2.3 构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工作体系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要授权于一些具有一定技术资格的环境监测站或者环境试验室执行环境监测数据的提供工作。监测的质量管理工作要从最根本的仪器检测出发, 降低监测数据因设备因素而出现的偏差, 其次要对监测方案的可行性与监测点的代表性进行审核, 保证采样的完整性和数据的有效性, 在数据生成阶段, 要真实客观的给出相应的评价, 并最终保证环境执法的严格性。因此, 建立与环境监测共生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 是环境监测发展的必然要求, 监测质量的管理和监督贯穿整个环境监测工作的各个环节, 并成为各级环境监测部门必须认真落实和执行的管理监督程序和行为准则[4]。
3 结论
环境执法的严格化, 是以环境监测的真实数据为基础, 从而对监测点的环境状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检查。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是环境监测数据真实性、代表性、精准性和完整性的监督和保障。因此, 在我国环境监测工作发展的初级阶段, 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完善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经验,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研究出一套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是我国当前环境监测工作的重点。
摘要:随着国际上对环境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 人们对生存环境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的加强, 2006年我国也随之颁布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 将环境监测工作纳入到系统化的管理轨道上。四年来的发展和进步, 重新审视现行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 在取得了长足进步的同时, 也暴露出一些值得我们改进和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彭刚华, 梁富生, 夏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初探[J].中国环境监测, 2009, 22 (2) :46-48.
[2]柏仇勇, 黄卫, 姜勇.创新我国环境监测体制和机制的构想[J].中国环境监测, 2009, 23 (6) :1-4.
[3]但德忠.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测试技术, 2009, 31 (5) :1-5.
[4]夏新, 刘伟.中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之我见[J].中国环境监测, 2009, 23 (1) :3-5.
质量监测体系 篇2
对环境保护工作而言,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基础且重要的一个工作环节,也是确保环境保护工作取得预期成果的关键。环境监测的主要工作就是对各种环境指标进行监测,进而获取对应的监测数据,用以指导相关工作。但是,由于质量管理体系的不完善,在环境监测的工作中存在一些误差因素,导致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并不足以支撑全部的环境保护工作。因此,通过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可以有效提升监测数据的可靠性,使其可以对环境保护工作形成全面支撑,进而取得重大成果。
1.2增强环境监测能力
在社会不断多元化发展的同时,暴露出的环境问题的形式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不仅如此,随着生活、生产节奏的改变,环境问题开始表现出连续性、综合性、追踪性的变化趋势,这也就要求环境监测工作应当从原本的周期性工作转变为连续性、综合性的监测。不仅如此,由于各种监测技术不断更新,监测设备不断优化升级,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相关部门进行环境监测工作的能力。但是,部分部门单位却没有很好地利用起新技术、新设备,导致环境监测工作还停留在低层次的阶段,不符合社会发展。因此,通过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可以增强这些部门单位的环境监测能力。
1.3促进经济发展关注环境保护
质量监测体系 篇3
关键词:环境监测 质量管理 环境保护 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X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7(a)-0082-02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环境监测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其对保障监测数据的精确度、准确性有重要影响,对提高环境监测的工作质量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对环境监测的工作范围不断扩大,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需要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制[1],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保障环境监测质量。
1 建设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意义
1.1 发展经济,保护生态环境
环境保护工作,并不仅仅是相关部门的责任,也是每个人的责任,但是人们对环保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环保意识不强,有的企业甚至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破坏环境,直接排放废水,使得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加剧。因此,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对企业有一定的监督作用,能够使经济和生态共同良性发展。
1.2 保障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提高精准度
环境监测工作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对建设环境进行监测质量管理则可以有效地保障监测数据的精准度,确保后期的环保工作取得成效。环境监测主要是对环境指标进行实时监测,获得监测数据[2],给相关工作提供基础。但是在监测工作中,没有完善的监测质量管理体制,导致监测数据存在误差,从而影响后期工作的有效性。基于此,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能够保障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提高精准度,为后期的环保工作提供准确、有效的数据。
1.3 增加环境监测能力,提高监测工作效率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随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发生改变,导致环境问题也出现变化,表现出综合性、连续性[3],根据这一变化,环境监测工作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由原先的周期性监测工作变为综合性、连续性的监测工作。环境问题不断发生变化,监测技术日益提升,因此,需要建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增加环境监测能力,从而提高监测工作效率。
2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中的问题分析
2.1 环境监测水平不均,没有明确标准
我国环境监测水平高低不均,经济发达的地区环境监测水平相对较高,较为偏远的地区,受技术、资金限制,环境监测水平相对不高,严重影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整体发展。没有明确的环境监测标准,质量管理工作效率不高;没有完善的管理体制指导工作,监测质量得不到保障。
2.2 对环境监测工作不够重视,法律监管不到位
现阶段我国对于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高,对环境监测工作的认识不完全,影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虽然法律条文在一定程度上对环境监测工作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法律条文在工作中没有太大的可操作性,对环境监测工作不能形成指导。
2.3 相关工作人员素质较低
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起步较晚,相较于西方国家,其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不够完善,专业环境管理人才缺乏。环境监测工作的专业性较高,对工作人员的要求也比较高,需要许多生物、化学等方面的知识。就目前情况来看,在环境监测工作队伍中,高学历人才很少,有的甚至是其他部门调过来的,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不够,综合素质普遍不高。环境监测工作设备仪器、管理模式都相对落后,相关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较低,使得环境监测工作难以满足现阶段的需求。
3 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方法
3.1 完善法律法规,规范环境监测工作
原有的环境监测管理条倒,已然不适应现在环境监测的需求,应依照实际情况进行环境监测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对环境监测工作提供全方位的指导、监管,保障监测数据的真实、有效、准确。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要求,工作流程规范化[4],重视每个监测环节,细化监测工作,保障数据的准确性,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提高环境监测水准。
3.2 提高环境监测整体水平,建立监测标准
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管理体制,能够有效地提高环境监测整体水平,对相关工作加强技术指导,提升环境监测水平,保障监测环境的科学性、合理性,提高监管工作能力。提升整体监测水平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地完善管理体制,工作流程规范化,监测技术团队及时进行沟通交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提高环境监测人员的整体水平。建立合理的环境监测标准体系,对提高环境监测质量有积极意义,相关部门应加大新技术的开发,引进新的监测设备,建立完善设备审核制度,提高环境监测工作效率。
3.3 提高相关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加强考核制度
相关部门应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加强工作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训,注重仪器设备的使用和学习,培养环境监测工作人员的责任感、使命感,致力于环境监测工作中。规范工作人员的设备使用,定期对相关设备的使用进行培训,保障工作人员监测数据的精准度[5],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设立考核制度,管理人员应不断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定期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考核,实行奖惩制度,对表现优秀的工作人员给予适当奖励,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
3.4 提高环境监测管理工作的科学性
环境监测工作会随具体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因此环境监测工作应当依照具体的环境进行分析,确定合适的监管体系,更大程度上保障环境监测的質量。引用先进的技术进行质量控制标准的调整,推行网络化的管理方式,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性。
4 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改进,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中需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达到环境监测工作的要求,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保障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有效性,全面提升环境监测的整体水平,建立合理的环境监测标准体系,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刘祥,陈凯,陈求稳,等.淮河流域典型河流夏秋季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环境科学学报,2016(6):1928-1938.
[2]郭金瑞,宋振伟,朱平,等.长期不同种植模式对东北黑土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6(2):353-359.
[3]本刊编辑部.提高城市建筑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加快装配式建筑的产业化推广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发布《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J].散装水泥,2016(2):8-9.
[4]陈昊韫.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项目后评价体系研究初探——以福建省为例[J].福建交通科技,2015(3):71-74.
浅析水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体系 篇4
水环境安全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一切人类的文明成果、城市建设与发展都离不开安全的水资源环境。人类健康依赖于安全的水质,水环境一旦受到污染,将会引发多种传染性疾病。全球有近一半人口处于缺失卫生饮水的状态,每年有数百万人死于因水质安全问题而引发的各种疾病,卫生饮水问题现状令人堪忧[1]。同时,水资源还是农业生产的命脉,洪涝灾害、干旱缺水,都会严重影响到粮食的产量,而水质的优劣更决定了粮食产品的品质。本文着重分析水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体系的相关情况,为保护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做出一份贡献。
1 保障水环境安全的意义
如图1所示,水环境安全有其自然属性,受自然界水资源分布、水资源质与量的情况及降雨量变化的影响,都可能引发洪涝与干旱等情况,产生水环境安全问题。同时,水环境承受着人类社会活动所必须的资源需求,有较为明显的社会经济属性,消耗水的数量与方式都会对其安全产生影响。此外,人文属性是水环境安全的又一重要特征,在水资源使用过程中,如果不充分考虑水环境的实际承受能力而过度利用,不仅会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还会引起水质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造成人类严重的水环境安全危机。
2 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系
2.1 质量控制体系简介
从本质上来讲,质量是对客观物质某种能力的一种衡量与评价,看其能否满足一些固有特性的要求。表1显示了各监测项目相关关系矩阵,其中溶解氧(DO)是反应溶解在水中的分子态氧含量的指标,CODCr、BOD5、CODMn三个耗氧参数是反映水体受有机物及其它还原性物质污染程度的综合指标,氨氮(NH3-N)是衡量水体受有机物和还原性物质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反映了水体中的各种组成成分(或水质指标)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质量的控制与管理是针对质量方面的活动通过建立相应的方针和目标,进行有效组织、协调和控制,以实现规定的质量要求和目标。而体系则是一组相互关联与作用的要素,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通过系统性的优化整合,成为一个相互协调的有机整体。质量控制体系作为管理体系中的一部分,体现的是质量方面的组织、管理与控制,需要与其它管理体系相融合。将各个对质量结果有影响的要素综合起来,在质量方针的指引下,达到质量控制的既定目标。
2.2 水环境监测工作
水环境监测是基于实验室监测工作为基础的,且大多属于政府行为,作为第三方为政府执法提供数据参考。其目的在于了解水质的状况,以实现对水资源的保护及合理开发,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服务于经济建设。水环境监测工作需要通过相应的计量认证授权,并定期向社会发布客观公正的监测数据。水环境基础质量控制体系包含众多构成要素,可分为管理要素和技术要素。管理要求涵盖了管理体系的构成、文件记录控制、服务与产品采购及预防改进措施、申诉投诉机制等。而技术方面则对人员设施水平、抽样取样原则、检测校准方法及质量结果控制等提出了明确要求。水环境监测往往依托于专业的检测机构,针对某一区域内的江河湖库开展水质监测工作,以获得公正性的水环境监测信息。
2.3 质控体系运行概况
a)要严格遵守质量控制体系文件要求,按照规定的程序开展水质检测工作。进行样品的采集、验收与编码发送,对样品进行处理分析,将数据检验校核后送至质控审查部门,形成书面检测结果报告,由授权签字人签发后,交付委托单位并存档;b)鉴于水环境监测运行单位多而复杂的特点,需要明确各个层面的任务和职责,按照质量控制体系文件统一要求,作为人员日常工作的行为准则和体系有效运行的基础,从而确保质控系统的运行质量[2];c)定期开展内审活动,以掌握质控体系运行情况。对于不合格的要素进行充分分析,找出产生和存在的根本原因,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予以改进。内审中要善于发现问题,而不应当采取回避的态度,通过改进纠正以促进质控系统不断优化完善;d)定期开展评审活动,组织召开管理评审会议。相关技术负责人需要汇报质控体系运行情况,做出客观合理的评价、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办法;e)应定期控制外审工作,听取外部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这不仅能够客观评价质控体系,有助于了解行业发展动态,促进体系文件修改和完善。
3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3.1 制度建设不够完善
尽管中国水环境监测工作已经开展多年,但现行的法律法规较分散,尚未形成系统科学的法律体系,难以对从业人员形成有效的约束力。无法可依、无法可约导致部门和人员在工作中的随意性较大,带来了水环境监测工作效率低、管理相对混乱的局面。质量控制体系文件是进行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基础,由于体系文件中缺乏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导致工作执行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对于一些关键物品和环境缺乏有效管理,不仅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还会造成体系运行整体效果欠佳。
3.2 人员素质偏低
由于水环境监测工作尚未实现较高的自动化与智能化,大部分工作依然依靠人工操作完成。因此,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职业素养成为质量控制工作的重点与难点。现有水环境监测工作人员队伍中具备较高专业素质的人相对较少,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人由于业务能力不足,加上监督管理工作不到位,造成工作没有按照程序要求去执行,导致大部分核心工作不得不由少部分人来承担。不仅造成出现工作中不平衡、不合理的现象,也不利于水环境监测工作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升。
3.3 基础设施不足
多年以来,中国在水环境监测工作方面做出很大努力,建立相对成熟的水环境监测网。但由于地区局限性,使得很多地方在水环境监测方面做了大量重复性工作,造成人力、物力、财力浪费。随着水污染现象日益加剧,使得水环境监测工作更加复杂。一方面,很多区域需要增设新的监测站点、更换新设备、应用新的分析方法。另一方面,监测领域不断扩大,现有监测能力和范围难以满足实际工作需求,急需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适时增加人员和设备。
4 改进建议
4.1 加强人员培训管理
对于现有从业人员,要加大他们培训力度,积极拓宽其专业领域和技能。立足于专业岗位特点和需求,开展针对性较强的专业知识培训,帮助其掌握实验操作、定性分析的方法。加强计量管理与信息管理的培训,目的在于理解和执行质控体系的相关标准,加速掌握和运用系统的能力,提高履行职责的水平和能力。同时,还应加强对人员的上岗考核与管理,坚决杜绝无证上岗的情况出现。形成标准化的工作业绩考核程序,做到有功必奖、有错必罚,激励人员的工作信心与动力[3]。
4.2 强化评审与监督检查
评审工作与监督工作密切相关,不仅需要管理层面的重视和支持,更需要全员参与配合,以避免工作流于形式。按照事先拟定的工作计划,合理确定评审流程与进度,对于质量控制的实施进行逐项检查。监督检查是实现质量控制管理的重要手段,检查时间、内容及人员都有明确规定。在检查前需要充分准备,实施过程要有详细记录与依据。对于不符合规定的情况,应及时出具书面性的报告或结论,督促限期整改,并对整改结果进行动态跟踪。
4.3 完善制度建设优化资源配置
完善规章制度是实施质量控制工作的必要前提条件。对于当前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予以修改完善,充分明确部门、人员权利与责任,规范工作中的行为和规范,促进其按照程序进行水环境监测工作。同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努力进行多方协调,引进先进的检测分析方法,增加仪器设备配备数量。根据区域内监测站点分布情况,结合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努力提高设备资源的共享,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水环境监测质控体系不断提升。
5 结语
水环境质量监测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直接关系到水环境的安全。而构建质量体系就是要将各个对质量结果有影响的要素综合起来,在质量方针的指引下,以达到质量控制的既定目标。针对当前体系建设中存在的制度建设不完善、人员素质偏低、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需要从加强人员培训管理、强化评审与监督检查、完善制度建设及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着手,从而确保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系整体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霍寅龙.对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相关措施的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2(1):89.
[2]郭惠东.分析水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体系与保障措施[J].低碳世界,2013(13):90-91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研究论文 篇5
摘要:在绿色发展理念逐步深入的背景下,建立并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对各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当前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存在一定的缺陷,对相关工作的规范指导尚没有发挥出预期中的效果。基于此,文章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做出了分析,探讨了当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对其强化完善的策略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环境保护;立法机制;革新机制
绿色发展思想下的关键在于实现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与共同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就离不开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助推作用。就当前的发展情况而言,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环境遭受了巨大的破坏,此种情况必须予以遏制。为此,尽快完善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才能有效提升环境监测管理的相关工作水平,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确保环境质量日渐好转。
质量监测体系 篇6
关键词:環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构建;创新
一、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环境质量监测属于城市环境保护部门当中的重点工作,能够在工作时及时精准的收集到关于城市的环保信息,同时这些信息也是城市多个部门提供决策和计划的依据,也为环境治理方面提供了相应的参考。特别是在城市环境保护部门工作时,必须要进行环境监测工作,这项工作的质量控制和管理,既是对于监测工作负责的反应,同时也是对于有关工作质量实施管理的方法之一,促使别的部门能够按照国家标准实施。所以,确保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能够帮助强加环境监测质量,并且还能够提升有关环保工作的可靠性。
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法律不完善。虽然针对环境监测管理而言,我国之前就建立了有关法律法规,但是都是宏观方面的,针对责任界定和详细的执行并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这在某个程度上增加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实施的难度。
(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环保部门对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实施统一设计,指导地方的监测站完成,这是目前进行环境监测管理的重点方法,但是这样的方法没有明确划分每一方的职权,这就加大了工作的难度,并且,因为没有相应的法律根据,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经常产生责任不清的情况。另外,随着《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和《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修订,这对质量管理体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监测站往往忽略了质量体系管理体系文件的修订和改版,这就导致监测站可能仍使用原有的不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还有就是我国针对环境监测管理方面投入的经费不多,无法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者的缺失。科技进步给环境监测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是先进的监测技术要求高水平的工作者才能够进行,而在监测过程中除了必须的监测技术人员外,还需要相应的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质量监督员、内审员等专业的质量管理工作人员,这些环境质量管理工作者属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核心。
三、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构建及创新策略
(一)完善相关法律政策。站在大方向视角思考,想要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方面进行创新,不包含细节问题,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利用法律手段,借助法律法规对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行为进行限制。详细的手段包含,组织构建专业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中心,同时制定出台有关环境监测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通过法律规定定位环境监测,同时利用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这项工作,使其管理行为更加正规化和系统化。基于法律和制度,还有人员这三个方面去确保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水平。
(二)构建健全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当前,环境监测站虽然按照《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和《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要求进行了资质认定,但是资质认定不能只是一句空话,而应该落在实处,这就要求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不仅要确保监测仪器的精确性,同时还要求监测计划具有合理性,监测点位具有代表性,现场采集的样品具有全面性等等。所以,一定要针对环境监测自身的特色和管理执行的要求,构建满足环境监测工作的、落实整个环境监测工作流程的全面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同时使其成为每一级别和各类环境监测部门开展环境监测工作一定要坚持和执行的管理流程以及行为标准。
(三)提升相关工作者素质。质量监督在总体环境质量管理当中占据核心位置,因为所有管理者的理论和技术水平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距。在选用人才的时候,必须要选择熟悉质量管理体系,拥有较强责任心和丰富经验以及高水平的专业技能的人员负责该职务。想要从根本上提升监测质量管理工作者的整体素养,除了参加外面组织有关管理和技术的学习培训外,还应该在监测站内部定期组织各类学习培训,使其整体素质以及管理能力都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让其在具体工作的时候可以从容的应对和解决各种问题。应该提倡管理者和监测工作者二者多进行沟通,这样管理者能够掌握基本的监测技术和方式,进而把操作技能标准化,从而强化培训活动的有效性。另外,还应该加大管理工作者的考核力度,构建健全的监督和考核制度,在规定时间内对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实施整体的评价,同时把考核得到的结果和管理工作者的绩效联系起来,构建明确的奖励惩罚管理机制,利用考核的方法不断强化监测工作者对于环境监测重要性的认识,推动整个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发展的速度。
结束语:通过本文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构建和创新的进一步阐述,使我们了解到由于环境监测技术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促使人们对于环境保护方面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所以,这在某种程度上业增加了质量监测的难度,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针对以上这些因素,我们一定要持续改进和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从根本上提升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确保监测获得的结果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政策,构建健全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提升相关工作者素质这些方式,能够确保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春艳,刘翠茹,陈德仁. 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构建和运行[J]. 煤质技术,2013,S1:27-29.
[2]卓秀平.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策略探究[J]. 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11:108.
[3]王磊.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分析[J]. 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09:101-102.
[4]吴娟. 水利质量检测机构计量认证管理体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5]陈立锋,楼建光,阮东梁. 谈强化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建设[J]. 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02:113.
质量监测体系 篇7
1.1缺乏足够重视
目前, 我国的环境保护的主管部门对于监测质量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 对于监测工作只是走走形式, 对实质工作没有给予帮助, 并且审核监测数据的过程中, 变更或者修改某些数据, 对于环保监测缺乏必要的重视, 并且严重影响监测的独立性, 降低了环境监测数据的权威性以及真实性[1]。
1.2人员素质不高
当前, 我国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之中, 具备专业水平的员工比较缺乏, 此外, 岗位调动比较频繁, 人员流动性大, 在任职的员工缺乏专业以及系统的培训, 导致在职员工技术能力、专业素质比较低, 不利于环境监测管理工作。
1.3质控手段不足
当前, 我国科学技术不断进步, 环境监测的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换代, 但是, 质控的技术相对于欧美国家严重滞后。此外, 我国的环境标准物质开发以及信息化应用不足, 直接影响质量管理工作[2]。
1.4体制缺乏完善性
当前, 我国体制缺乏完善性, 由于缺乏完善体制, 部分的环境监测机构没有设置质量管理部门。一部分环境监测虽然设置了质量管理部门, 但是员工比较少, 职能互相交叉, 一个员工担任多个职务, 导致各部门以及各环节难以协调, 无法顺利开展有效的监测工作。
2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措施
2.1完善相关法律
当前的环境质量监测管理的法律法规是八十年代左右颁布的法律, 经过这么多年, 已经不适应现代的环境监测管理工作的要求, 因此, 应当积极完善当前的环境监测的相关法律, 通过法律程序保障环境监测数据的可靠性以及真实性。比如, 对于监测规范、监测的机构资质、监测人员资质以及监测设备要求应当从法律层面加以明确并且落实, 逐步完成我国环境质量监测管理工作的标准化建设, 从而保障我国的环境质量监测管理体的完善性以及稳定性, 提高我国的环境质量。
2.2规范技术体系
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应当规范技术体系, 规范技术体系对提高监测质量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首先, 加大科研力度, 由于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目前我国相关监测机构引进了先进的监测设备以及仪器, 然而, 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 新旧监测方式差异性比较大, 缺乏统一的标识, 使用技术规范不足。因此, 应当加强对新技术以及方法的研究力度, 并且制定新的使用规范以及标准。其次, 制定或者出台相应的技术审核制度, 当前, 我国有一部分监测设备在投入市场使用过程中, 存在监测方式不合理以及流程不科学的情况, 因此, 应当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设备管理经验, 建立技术准入以及审核制度, 校正监测设备以及仪器, 明确设备厂家提供的使用参数以及使用方法, 改正不科学的使用方法。
2.3提高员工素质
一般来讲, 质量监督工作人员对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 员工之间具有巨大的差异性, 员工的理论基础、技术水平、工作经验等方面均不同, 因此, 应当选择经验丰富、技术过硬、富有责任感的人担任质量监督员的职务。此外, 要提高员工素质应当从几个方面努力:首先, 要求员工多参加培训, 机构积极开展技能培训, 从而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以及工作能力;其次, 加强领导以及员工的沟通、 交流, 积极推广科学有效的监测技术, 规范员工实际的操作; 最后, 加强员工考核。应当建立考核制度, 对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工作做出评价, 并且奖惩分明, 从而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
2.4创新工作机制
当前, 我国的大部分的环境监测部门, 主要根据国家的相关标准进行工作。然而, 实际的工作中, 要获得真实可靠的数据, 应当保障监测方式的科学性以及监测设备的精确性。 因此, 在复杂的环境质量监测管理工作中, 应当积极创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工作机制, 促使监测数据具有权威性以及可靠性。首先, 应当全程监控监测过程中的准备、收集、运输、检测、报告等多个环节的工作。其次, 建立起灵活并且有效的反馈机制, 对于质量控制的标准应当根据科学技术水平以及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保障监测工作顺利稳定进行。
2.5缩短实施路径
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建立地方监测机构与国家监测机构两级管理体系, 减少中间的环节, 促使地方环境监测机构直接对国家监测机构负责。由于两级管理模式, 从而有效缩短实施路径, 国家监测机构直接对地方监测机构的监测数据的真实性以及可靠性做出评价, 确保监测结果的可靠性以及质量管理体系的稳定运行。
3结语
综上所述,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对于我国的环境保护以及经济可持续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关部门应当对环境监测工作引起高度重视, 对于环境监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应当采取有效措施积极解决。
参考文献
[1]夏新.浅谈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12, (01) :1-4.
论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篇8
1 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 其都是以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破坏为基础的。如今, 人类所要面对的资源缺乏程度要远高于传统经济发展时期, 并且生态环境的退化程度也在日益提高, 如果不提高环境监测的质量不仅会导致人类经济衰退, 更加会引发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
2 目前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对于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度在不断的提升, 并且制定了例如《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等具体的规章制度, 并制定了如下图所示的管理体系。
从上图当中可以看出, 目前我国的环监质量管理体系具有了一定的规模, 并加大了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程度, 但是,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 这项工作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 其具体如下。
2.1 地方政府重视度不足
目前在我国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 存在着严重的行政化干预情况。部分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时对于环境监测工作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导致对环监质量管理工作进行过多的不正当干预, 并且对环监工作中搜集的环境数据进行擅自修改, 或者隐瞒不报, 这样就严重影响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独立性, 并且大大降低了该地区环境质量报告的可信度, 使得环监部门只能够成为地方政府的附属产物, 无法发挥其正常作用。在我国“六五”经济发展期间, 我国政府在环境监测工作中的投资总额为150 亿元, 占总GDP的0.5%;在“七五”时期则增长到550亿元, 占总GDP的0.67%;而在2008 年北京奥运会时, 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投资力度开始加大, 总投资额达到了4490 亿元, 占总GDP的1.49%, 而到了2010 年其环监总投资额环比增长为0.13个百分点。虽然我国政府在环监工作当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但其占有我国总GDP的比例未超过2%, 政府的重视度仍然存在不足的情况。
2.2 环境监测技术问题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 环境监测技术也在不断的提高, 这给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带来了更大的发展机会。但是就目前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而言, 其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对于环境监测管理工作时的规范还没有进行明确的划分, 同时其质控技术较欧美等发达国家严重落后, 根本无法适应现代环境监测工作的要求。直接导致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无法有效进行, 使得相关数据存在较大的争议, 对于信息的处理效率无法提高。在2011 年, 我国共有约200 家环监仪器生产厂家, 与2010 年相比数量保持稳定状态, 其中共有20 余家为独资企业, 总销售额达到了32 亿元, 相比于2010 年下降了8.6%, 虽然行业从业人员增幅达到了27%, 但也无法改变我国目前环监技术落后的局面。
3 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建设的对策
3.1 完善法律法规
我国目前所执行的环境监测管理办法是上个世纪80 年代颁布的, 并且是由城市环境保护部门所颁布的, 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无法满足我国现代经济发展和环监工作过的需求。因此, 必须要加快中央法规的制定, 在完善环监管理法规的同时, 将环监质量管理工作加入到宪法及其它大法当中, 这样就能够形成一种强制执行的环境, 使得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部门都能够提升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视度。同时, 一旦国家加强了环监质量管理的法律建设, 就会使得各级地方政府不得不严格按照法规来执行相关条例, 这样就能够促进质量管理工作的标准化和稳定化的发展, 给我国的环境检测质量管理工作提供一个全新的发展局面。
3.2 提升管理技术体系
在现代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 技术的规范性与现代化是工作稳定执行的重要保障。目前, 在全球经济技术高度发展的环境下, 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正在飞速的发展, 这使得人类的信息数据传递速度发生了质的飞跃。可以利用当下最为流行的网络云处理技术, 将绿色农业管理系统与其进行结合, 建立一个完整的地区农业环境监测数据库, 并利用各基站将数据库中的数据分享给该地区内的各个兄弟部门, 然后对环境当中的各项数据进行有效分析, 了解当地的农业环境监测的质量。
4 结语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关系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要不断深化改革和创新, 提高其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越来越重视经济发展对于环境的破坏, 也同样认识到了保护环境对人类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本文即是对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进行分析, 探讨了建立这项体系的重要意义, 并分析了当前我国环境监测工作当中所存在的问题, 并从法律、技术、人员素质、工作机制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强化环监工作体系的建设力度, 以期能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问题,强化对策
参考文献
[1]彭刚华, 梁富生.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初探[J].中国环境监测, 2012, 22 (02) :46-48.
浅谈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篇9
1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经济处于稳步发展的态势, 包括城市化建设以及工业发展都取得较多突破性的成就, 但这些成就背后出现的环境污染与资源消耗等问题也日益加剧, 威胁整个社会的进步与自然生态的平衡。在此背景下, 如何做好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成为全人类关注的焦点, 而实现和谐发展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 所以做好环境监测工作极为重要。同时, 为确保环境保护工作开展中涉及的数据更为精确, 需做好相关管理体系的建设, 使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得以有序进行。此外, 建设与完善监测体系, 也将所有相关机制、人员责任、质量控制指标等融入其中, 能够确保监测水平与环境管理水平都趋于标准化。综合来看, 管理体系的建设对当前环境监测工作的有效开展极为重要, 是环境经济发展中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1]。
2 环境质量监测中的弊端分析
尽管现在国家对环境监测工作给予较多重视, 且相继发布较多相关管理办法, 然而实际监测管理中, 仍存在较多弊病, 难以使环境监测工作真正落实到位。
2.1 对环境质量监测重要性认识不足
关于环境质量监测工作, 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往往忽视环境监测的必要性, 如过分采取行政干预措施, 对监测工作中的数据进行随意修改与变更, 导致监测机构实际监测工作有效性降低。同时, 环境监测工作中相关的体制机制仍处于较为滞后的状态, 监测与质量管理中存在部门职能交叉问题。而且从质量体系上看, 其在落实过程中不具备较强的实效性, 无法真正发挥质量管理体系的作用[2]。
2.2环境监测人员综合能力较差
目前, 国内大多环境监测机构中, 真正具备专业管理与质量管理的人才仍较为缺失, 很难使质量管理工作进一步深入, 加上机构不重视人员培训工作, 使人员在综合技术能力、管理经验以及专业素质方面都止步不前, 无法保障质量管理工作做到尽善尽美。另外, 也有部分管理人员与监测人员在质量意识上不高, 对于质量监测中存在的问题无法及时发现, 更无从谈及做好质量监测工作。
2.3质控手段的缺失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环境监测技术的进一步完善, 但实际监测中应用的质控技术都较为滞后, 许多监测标准与技术规范难与监测技术相配套, 制约质控手段的完善。加上监测过程中对于部分信息数据的精密性与完整性也难以得到保障, 无法为质控工作提供准确的参考[3]。
2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具体路径
2.1监测技术体系的完善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关键在于其中的监测技术, 要求在检测技术体系方面进行不断完善。具体完善的思路主要表现在:第一, 注重提高监测技术应用水平。现行科学技术推动下, 极多先进的设备逐渐引入实际监测工作中, 且在监测因子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扩展态势, 传统监测手段与技术规范都难与其保持同步, 所以需在科研工作上给予更多的投入, 使监测技术应用水平得以提高。第二, 在监测技术体系中, 应注重设备准入制度的构建。环境监测范围的不断扩大使设备的需求量不断增多, 这样市场中流通的监测仪器多而杂, 无法保证投入使用后的使用性能, 所以需做好设备准入制度的构建, 保证仪器可符合监测技术标准的情况下才进行使用。第三, 数据可比性的提升。尽管现行较多先进的监测技术被逐渐引入, 且较多仪器设备投入使用, 然而因监测方法未进行统一, 使信息数据不具备可比性, 这就要求保证监测技术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第四, 做好验证监测方法有效性工作。实际监测中, 许多监测机构往往对数据与监测方法未进行相关的验证, 难以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对此可考虑进行相关验证机构的设立, 使数据的准确性与监测方法的合理性得以保障[4]。
2.2 量值溯源体系的构建
所谓量值溯源, 其是现代用于验证监测方法、校准设备、指控考核以及测试等方面的重要基础。但目前我国大多环境监测系统中, 在量值溯源条件上仍较为缺失, 更多需依托于国外相关基准。因此在体系构建中首先应考虑进行基准实验室的构建, 如对于较多设备与参数, 若其缺少国家基准, 可进行相关基准实验室的设立, 使量值溯源缺失问题得以解决。其次应做好量值溯源流程的明确, 环境监测中较多系统或设备仍处于校准规程缺失状态, 难与环保行业技术体系要求相适应, 需明确量值溯源技术流程的明确, 确保监测系统体系缺失问题可得到解决。最后, 充分发挥质控实验室的作用。环境监测过程中存在较多如样品种类有限或样品浓度不合理等问题, 这样在质量控制中将面临标准样品缺失问题, 要求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作用, 根据监测需求进行质控样品的配制, 并利用实验室做好仪器校准等工作, 能够达到质量控制目标[5]。
2.3 质控指标体系的明确
对于质量控制结果进行评价需依托于相应的质量控制标准。现行对于质量控制结果, 往往因缺少较为明确的评定依据, 造成监测数据准确性难以保证, 其直接制约质量控制水平的提高。因此, 在完善质控指标体系过程中, 需采取的措施主要集中在质控措施的引入、项目管理的实施、质控评价体系的完善、质控指标的设置以及统计方法的应用等方面。其中在质控措施方面, 应避免完全依托结果进行质量控制的方式, 可考虑引入更多质量控制模式;而在项目管理方式上, 应注重对质量控制的目标与具体内容进行明确, 可直接分类统计所有质控数据, 并对数据结果做好审核与报送, 以此使数据准确性得以提高;在质控评价体系方面, 针对现行质控评价体系缺失现状, 主要需以质控手段、监测因子、领域以及质量类别等为依据, 使质控评价渗透到各监测环节中, 有利于质控指标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另外, 将统计方法引入, 能够判断最终结果是否具备一定的说服力, 有利于质量控制公信力的提升。
2.4 科学的培训管理制度
对于当前环境监测人员综合素质较低问题, 需进行科学培训管理制度的构建, 具体措施包括:第一, 采取多样化的培训形式。环境监测机构可直接通过开放实验室的构建, 使人员能够在该环境下提升整体技术水平, 或在培训过程中采取课堂讲授形式, 将较为先进的监测操作技能与技术传授给监测人员。第二, 坚持持证上岗的基本原则。由于当前环境监测中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大, 对人员综合素质要求极高, 所以需引入相应的考核机制, 保证人员综合能力满足监测工作要求的基础上才可上岗。除此之外, 无论技术的应用或人员操作管理, 都需依托于相应的监督工作, 可考虑引入网络化管理方式, 使相关监测任务如应急、环境污染等监测得以落实到位, 且避免出现过多人员操作失误问题, 有利于环境监测水平的提高[6]。
3 结语
做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工作, 是解决当前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途径。实际进行体系建设中, 应正确认识其重要性, 立足于当前环境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从监测技术体系、量值溯源体系、质控指标体系以及培训制度等方面进行完善, 以此使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符合我国当前推行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参考文献
[1]夏新.浅谈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12, 01:1~4.
[2]周良, 尹卫萍.浅谈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12, 05:5~7.
[3]郑重.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创新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2, 22:211.
[4]李羲.浅谈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J].科技与创新, 2015, 02:38~39.
[5]朱惠嫦.浅谈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J].科技风, 2015, 10:19.
论如何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 篇10
一、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意义
由于过去在工业化的建设过程中, 人们一味重视经济的发展而忽略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 使得整个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损害, 如今这些环境问题又反作用于人类社会, 影响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面对当前严峻的环境问题, 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 加强环境监测质量体系的建设, 获取准确的环境数据和信息, 为今后的监管和治理提供科学、有效的决策依据, 使得环境保护工作得到顺利地开展。
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长期以来都一直对环境问题保持高度警惕, 尽量避免走上西方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也非常重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 并且频繁地更新各种监测项目的标准和方法。在这些标准和方法中, 明确规定了检测机构必须参照的环境空气质量要求, 噪声环境质量要求, 水环境质量要求等, 以及对于环境监测工作人员在具体操作中的各项规章和要求, 确保其工作可以得到到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状态。但是, 在实际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过程中, 始终存在很多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给环境工作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
1. 环保部门的危机意识不强
由于环保工作需要大量的科学数据作为决策制定的依据, 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 很多环境监测机构的主管部门 (环境保护局) 没有意识到环保工作的重要性, 以及当前环境问题面临的严峻形势。一些环保部门的主管领导对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不重视, 不支持, 有时甚至做出一些不正当的行政干预, 擅自更改检测机构上报的数据和其他信息, 破坏了环境监测机构的独立性, 使得环境机构公布的数据和信息无法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2. 环境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
目前, 我国从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过程中的专业人才并不多, 一是部分人员凭关系网从外单位借调进来, 他们的专业知识欠缺, 不能理解监测中遇到的理论知识, 也就不能很好地解决遇到的疑难问题;二是环保局机关或执法大队以任务重为理由, 将监测人员借走去从事行政工作;三是在岗在编的工作人员还会频繁的调离, 而招考的人数较少。这就使得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工作人员数量少, 部分人员技术能力较差、管理经验不足以及专业素质不高, 很难对环境工作进行有效地管理和深入地研究。这也是环境监测机构得不到社会认可的原因之一。
3. 环境工作中质控技术非常滞后
尽管科学技术取得非常日益发展, 但是在环境监测技术的研究方面, 既没有加大科研投入, 取得一定的成果, 也没有及时吸取那些国内外的先进科技成果。所以在环境检测过程中, 缺少一套完整的监测技术体系, 导致检测标准以及质控技术等各方面的滞后现象, 很难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
4. 缺乏有效的环境监督管理体系
虽然很多环保部门和检测机构都相应的设立了相应的管理部门, 制定了一些管理制度, 但是这些制度和部门的设立, 往往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一方面就是缺少有效的管理, 各部门之间也是缺乏有效的分工协作, 另一方面由于监督的不到位, 使得很多制度形同虚设, 这就使得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很难真正有效开展。
三、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意见
1. 完善环境监管的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很多关于环境方面的法规大多已经很难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 需要紧跟时代发展, 制定科学合理的法律法规, 满足环境工作的具体需要。通过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 保障各项环境工作的制度化发展。利用法律的权威确保环境监测和质量管理工作都能进入到正常的轨道发展, 也使得环境监测机构公布的信息和数据更加具有权威性和科学性, 能够得到公众的认可。
2. 完善科学的监测技术体系
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尤其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过程中, 如果没有先进的技术体系作为支撑, 很难做好环境方面的工作, 所以需要完善科学的检测技术体系。在具体的操作中, 一方面, 就是要加大对于科学技术的投入, 不断研究新的技术和方法, 用于实践的检验或监测, 同时, 还应该借鉴国外的一些科技成果和研究方法为我所用, 快速提升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 解决我国环境技术方面的滞后性问题。另一方面, 就是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使得这些新的技术设备和研究方法, 在环境监测的过程中, 可以得到更好的应用, 发挥更大的效益。
3. 建立环境监管质量控制体系
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强化过程中, 首先要重视质控措施的研究, 建立更加完善的环境质量标准体系, 同时还需要摸索建立新的质控措施和模式。其次就是要有明确的项目管理目标和实施计划, 对于环境质量管理的数据进行有效地分类管理和统计, 建立完善的环境质量管理数据库, 发挥大数据的作用。最后就是进一步完善质控体系的评价标准, 要根据不同领域的情况以及监测管理的方法, 建立不同的指标体系, 并形成相应的评价体系。
4. 提高环境监管人员的专业素养
长期以来对于环境管理部门缺乏有效的管理, 以及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机制, 导致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难以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这就需要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 注重提升环境监管人员的专业素养。一方面, 积极开展各种专业的管理和技术培训, 通过这些培训活动, 增强环境工作人员的管理能力和专业能力。同时还需要加强各部门的联系和协调。这样在具体的工作中, 各部门能够协同合作, 在环境工作中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另一方面, 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 加强对环境监管人员的管理。在具体的工作中, 明确各种考核指标, 对于出色完成任务的人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对于那些不思进取的工作人员, 考核不通过, 给予一定的批评教育。这样就非常有助于提升环境监管人员的工作效率, 使得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5. 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灵活的管理机制
在我国环境监测管理过程中, 基本上都是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和要求进行环境监管工作。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 各地的情况又不尽相同, 所以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方案、选择合理的监测点、采用先进的检测仪器以及通过科学合理的分析研究, 得出比较可靠的信息和数据, 这样才会对环境决策起到很好的支持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 就需要采取灵活的管理机制。在具体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过程中, 一方面, 要逐步完善在监测环节的监督管理制度, 确保环境的实验和研究的全过程, 包括方案的制定、样品的采集、运输管理以及检测结果等各方面都要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不能还只是停留在实验研究层面。另一方面, 还需要设置一定的评价和反馈机制, 不仅要对于环境监测的技术和标准要与时俱进, 顺应科学发展的现实要求, 而且还要确保检测工作能够符合基本的规程来进行。
结论
近年来由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 从而使得社会对于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 这就需要不断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 充分发挥检测机构的作用, 及时公布权威的信息和数据, 让民众及时掌握各种环境问题的危机以及有效的解决方法, 并且为政府科学的决策提供依据。这就需要相关的环保部门, 一方面提升监测技术水平, 建立完善的质量管控体系, 另一方面采用灵活的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 不断促进环保工作的进步发展, 提升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效率和水平。
摘要:随着社会的全面发展, 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 需要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 有效提升环境质量的监测和管理。但是, 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过程中, 仍然存在管理、技术等各方面的问题, 导致环境监测机制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通过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分析研究, 结合实际的环境质量问题, 提出一些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以期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环境质量。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环境保护,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夏新.浅谈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12 (1) :1-4.
[2]石峰.浅谈如何强化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J].化工管理, 2016 (7) :144.
四川建立健康服务业统计监测体系 篇11
该统计监测体系分为医疗卫生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健康保险与保障服务、其他与健康相关的服务、健康服务业总投入、健康服务业占国民经济GDP比重、健康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情况七个大类共90余个指标。涉及省卫生计生委、省中医药管理局、省统计局、教育厅、民政厅、省体育局、省残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司法厅、四川保监局等多个相关单位及部门。同时,该制度还明确了全省健康服务业调查对象和范围、信息报送方式、报告期及调查方法,全面准确地了解全省健康服务业及其相关产业发展的规模、水平、结构等基本情况,为今后该省健康服务业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
广安区举行卫生应急演练
4月27日至5月22日,广安市广安区卫生应急演练圆满举行,全区29个卫生单位260余人次演练了模拟输入性传染病、抗震救灾、交通事故、自然灾害、食物中毒等项目。整个演练过程紧张有序,从物资配备、安全转运、救助抢救,医护人员都到位迅速、配合默契,抢救过程合理,节拍紧凑,各项操作稳、准、快,体现了急诊人员训练有素的业务素质。 (王忠报)
内江市医责险参保率达97.85%
截至目前,内江市除3家基层医疗机构以外,137家公立医疗机构全部参加医责险,参保率97.85%,总保费890.57万元。内江市医疗责任保险制度的有效推行,实现了医疗损害赔偿社会化分担,有效缓解医患矛盾、确实促进了健康服务业的发展。
资中内江探路“医联体”
2014年末,四川省资中县资州医院与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签订3年医疗联合体合作协议,这是内江地区首家民营医院与城市三甲医院牵手成立的“医联体”。通过“医联体”方式,使三甲医院的理念、专家、资源“下沉”,以提升基层医院的服务和技术能力,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据统计,2015年资州医院第一季度的门诊量为14740人次,同比增长18.27%;出院3347人次,同比增长8.37%;手术915例次,同比增长17.65%。
内江市东兴区打造区域医疗联合体
近日,内江市东兴区区域医疗联合体正式成立,标志着该区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中又一次实现了重大的机制创新,在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中迈出了重要的步伐,为适应医改新常态,促进患者在基层就医,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质量监测体系 篇12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是服务于环保工作的重要体系, 它的主要工作就是根据相关要求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 得到最确切的结果, 监测结果是否真实准确具有科学性, 对环保工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国的环保工作可以说非常年轻, 很多方面都没有达到完善的地步, 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就面临着一些问题, 分工的不合理, 合作的不协调会导致工作的结果不尽如人意, 该体系的工作情况会影响到我国整个环保工作的进行, 为了环保工作能够进行的更好, 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刻不容缓。一个科学完善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 其中各部门的工作要分工明确, 有条不紊的进行, 如果该体系能够达到这样的工作状态, 监测结果也会更加严谨和科学。
环境监测的工作目的, 是为了通过监测了解环境中各项相关指标, 收集相关指标的数据进行分析, 对环境情况有及时的深刻的了解, 为环保工作的进行打好提前量, 让环保工作更加科学合理, 其作用十分重要。
1 环境监测质量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 工业化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让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在工业化为我们带来巨大社会财富的同时, 环境的破坏也日益严重。传统的粗犷型经济发展模式对环境的伤害实在是太大了, 我们是在用环境的牺牲来换取经济的进步, 但由于当时人类并没有认识上去, 这样的经济发展方式持续很久。现今社会, 人类认识水平日益提高, 环境保护问题开始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 环保工作提上了每个国家的日程。在环保工作的进行中, 环境监测是一个重要的辅助环节, 它可以为环保工作提供科学的数据作为参考, 让环保工作进行的更加顺利, 这项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相关部门应该加以重视。
2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现状
在环境监测过程中, 我国的相关法律对该项工作有明确的规定, 其规定范围涉及到数据合理、科学、真实、准确多个方面, 在相关法律的要求与指导之下, 环境监测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虽然我国环境监测工作在进行中不断发展, 但是存在的问题我们不应忽视, 应该立即加以解决。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存在一定的建设问题, 其缓慢的发展速度体现了所存在的滞后性, 这种滞后性又让它对社会的需求适应困难, 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质量体系建设亟待完善
2.1.1 相关人员对该体系理解较差, 工作出发点有问题, 在建设过程中顾此失彼。2.1.2在体系建设中, 盲目照搬先进的经验, 使得相关的规章制度缺乏实用性, 没有与自身的实际情况有机结合。2.1.3 适用性较差, 没有对岗位质量控制形成相应的指导, 使得质量管理体系沦为形式。
2.2 制度建设存在滞后性。
随着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 监测领域不断增大, 质量管理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及时进行完善, 从而导致环境监测站在工作中沿用多年前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 无法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
2.3 缺乏完善的体制机制。
部分环境监测站对于质量管理工作重视不足, 没有设立独立的质量控制部门, 或者存在职能交叉的现象, 使得各个部门、各个环节之间难以协调, 缺乏完善的体制机制指导,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难以有效展开。
3 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有效措施
3.1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响下, 环境问题与经济问题已经成为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 密不可分的问题, 绿色发展理念的实现, 必须建立在环境监测体系的基础上。因此, 为了保障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作用的充分发挥, 要完善与环境监测相关的法律法规, 通过法律的强制执行力, 确保环境监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例如, 可以利用相关的法律法规, 对环境监测机构的资质、人员资格、设备质量、监测标准等进行严格规范, 并制定出相对统一的标准, 切实保证质量管理的有效性。
3.2 缩短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路径。
可以结合区域内的实际情况, 建立起国家和地方两级管理体系, 形成一个国家-区域-地方的短路径管理模式, 减少管理的中间环节, 使得地方技术中心可以直接向国家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部门负责, 分级领导。这样, 可以有效缩短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路径, 通过国家级的技术中心, 直接对区域和地方提供的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进行分析, 对其工作成果进行评估, 从而对地方环境监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进行衡量, 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同时, 可以定期对地方性的环境监测机构进行考核和审查, 避免监测技术与实际需求的脱节。不仅如此, 还可以充分利用相应的社会资源, 进行技术的研发工作, 不断对技术进行改进和创新, 结合市场资源和条件, 实现先进监测设备的快速应用, 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3.3 对工作制度进行创新。
从目前来看, 我国大部分环境监测机构都是根据国家规定的计量认证以及国家实验室制定的标准, 进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 看似简单, 但是体现在具体工作中, 是十分复杂的, 不仅需要保证监测设备的准确性和监测过程的合理性, 还需要确保监测方案和手段的科学性, 选择代表性强的监测位置, 另外, 也必须确保采用的完整性和样品保存的规范性。在对数据进行处理后, 需要确保得出的结论对环境质量管理具有良好的指导性。在这样复杂的工作流程下, 对环境监测的工作制度进行创新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 要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 对工作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 另一方面, 要建立灵活的反馈机制, 以适应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环境问题, 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结束语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是环保工作中至关重要的方面, 是环保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 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对环保工作决策的科学性有着直接且重大的影响。如今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 执行工作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对我们的环保工作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为了让我国的环保工作进行的更好, 工作质量更高, 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是必经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曹小红.论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创新[J].科学与财富, 2011 (5) :349-350.
[2]王丽宁.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研究[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 2013 (1)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