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情趣

2025-01-04

阅读情趣(精选11篇)

阅读情趣 篇1

在阅读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善于激活导学意识, 创设各种富有阅读情趣的情境,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活动的兴趣, 丰富文本内涵, 拓展学生的阅读思维, 发展学生的个性阅读能力, 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使阅读课堂充满活力和魅力, 从而有效强化阅读教学效果。

一、创设趣味情境, 激发参与阅读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人的阅读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 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强化阅读教学效果, 自然是起始于阅读问题, 收获于阅读问题。教师应立足于教材内涵, 深入挖掘、研究教材, 挖掘文本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密切联系, 并具有一定的阅读思维容量和阅读思维强度, 且具有趣味性的阅读问题, 创设生动的阅读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思考,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阅读质疑能力。

例如, 教学《秋天的雨》时, 新课伊始, 我提出:“同学们, 你们看过秋雨的颜色, 闻过秋雨的气味, 听过秋雨的声音吗? ”学生带着问题深入课文朗读, 获得初步的体验与感悟, 在小组中积极讨论探究。生1:“秋雨跟春天和冬天的雨一样白茫茫的, 看起来是白色的呀! 还能有什么颜色呢? ”生2:“不对, 课文中讲到了秋雨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给各种事物染上了各种色彩。”我继续提出:“大家看到秋雨的色彩了吗? 你喜欢秋雨的哪一种颜色呢?把文中描写秋雨颜色的词语画下来。”“听说秋天的雨里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我们班里哪位同学被哪种诱人的香味吸引住了呢? 大家认真思考, 说说秋天的雨里还有哪些香味? ”这种富有趣味的阅读问题情境, 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引导学生根据阅读问题自主探讨, 积极主动地深入阅读文本, 联系已有知识进行探究, 有效地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 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自主探究能力, 搭建交流讨论的阅读互动平台。

二、引导阅读对话, 发展个性阅读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作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 程”。教师要创设生动活泼的阅读对话情境, 运用形象、生动、优美的激情语言, 以及立体的多媒体课件, 激发学生与文本、教师、学生进行积极阅读对话, 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文本语言内涵, 提高体验与感悟文本语言表达技巧, 通过师生、生生阅读对话, 培养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的能力。因而, 教师应以情激情, 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阅读情感体验, 使学生处于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 乐于与人交流, 开发学生的阅读创新潜能, 拓展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空间, 实现学生个性化阅读,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如, 教学《巨人的花园》时, 我引导学生研读课文第八自然段, 提出:“小男孩面对巨人的大声叱责, 可能会说些什么? ”生1:“男孩可能会说‘巨人, 你太自私了’。”生2:“这个男孩不会这样说的, 他如果一开始这样说的话, 就会换来巨人的一顿揍打。”生3:“男孩可能会有礼貌地说:‘伯伯, 您的脸色很不好, 可能是因为您的孤独造成的, 如果您能和大家在一起, 一定会生活得十分快乐的。’”生4:“男孩会这样说:‘伯伯, 您长期生活在狂风大作、雪花飞舞的环境中, 您的感觉不会是凄凉的吗? 您的花园长期是这样的情景, 而花园外的村子却不是这样的, 伯伯, 您想一想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我认为男孩一定会这样说的。”生5:“对! 男孩会说:‘伯伯, 花园是您的, 您不能把自己锁在花园里, 即使您的花园再美, 没有别人与您共享这种美, 您也快乐不了的。’”生6:“男孩会说:‘伯伯, 人需要交往, 如果只顾自己一个人, 您只会是孤单、烦恼, 打开花园吧, 春天就在您的身边。’”我给予充分评价:“好极了! 真是会读书的好孩子。当巨人听了小男孩的话后, 又会怎么想? 怎么做呢? ”这种对话情境使学生把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与感悟融入对文本解读中, 积极张扬阅读个性, 增强阅读创造性。

三、运用角色演绎, 增强阅读感悟

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心理特点, 紧扣学生的表演欲望, 利用故事性较强的文本, 挖掘文本内涵, 创设角色演绎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演绎活动, 再现文本内容, 演绎文本语言和人物的动作、神态, 把平面的、枯燥的文字转化成立体的、活生生的形象, 深刻地体验与感悟文本内涵, 调动学生的阅读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 再次复制和创造文本内容, 训练学生的阅读创新思维, 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加深学生的感悟。

例如, 教学《桥》时, 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深刻解读老汉形象及文本内涵, 我引导学生再次深入文本, 在学生初步掌握各个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变化后, 组织学生演绎一场村民在山洪到来时撤离的场面。学生分角色扮演老汉、老汉的儿子、众村民, 我利用多媒体渲染氛围:山洪波涛汹涌, 浪涛声仿佛千军万马奔腾而来, 震耳欲聋……你拥我挤的“村民们”在镇定自如的“老汉”指挥下排成一队过那座狭窄的桥……“老汉 ”突然冲上前凶得像只豹子 , 把“儿子” 从队伍里揪出来, 屏幕上呈现画外音:“当只剩下两个人没有过桥, 水已经爬上老汉的胸膛”……“儿子”推着“老汉”先过桥, “老汉”却边吼边把“儿子”推上桥……画外音又响起:“五天后, 山洪退了, 那位受全村人爱戴的老汉牺牲了, 那个曾经还鲜活地在人群中求生的儿子被洪水吞没了, 河上那座窄窄的木桥也被洪水冲毁了……”在渲染危急氛围的情境里, 学生进行角色演绎, 深刻地感悟到老汉在公与私的面前, 选择公;在集体与个人面前, 选择集体;进一步体会到老汉是一个道是无情却有情的人, 河上的那座桥虽然毁了, 却救了全村百姓, 人们会永远记住它, 因为它是一座精神之桥, 一座摧不毁的桥, 是老汉的精神化身。在声、色、情兼备的演绎情境中, 学生惟妙惟肖地演绎, 通过阅读想象, 填补文本的空白处, 丰富文本内涵, 促使学生更直观、形象地认识文本中心内涵, 有效培养个性阅读能力。

阅读情趣 篇2

江苏省兴化市实验小学 薛 艳

低年级孩子的最大特点是好动,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抱怨:低年级孩子自我控制力太差,课上不是开小差,就是做小动作,真难教。我想:作为教师,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是否应该好好地反思,孩子不听讲是不是因为我们的课堂吸引不了他,要知道,他们在干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可是很专注很投入舍不得分一点儿神的。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同样,要想吸引孩子置身于课堂学习亦莫先乎一个“情”字。只有让他们进入课堂情境,让他们产生情感需求,让教师、学生、文本产生情感共鸣,孩子们方能主动地融入课堂。孩子一旦融入了课堂教学之中,那他的“动”就是为学习而动,“动”得其所,“动”得其妙。这种情感需求的产生,有些来自于文本自身,但更多的要靠我们教师运用各种手段来“营造”。

《云房子》是苏教版二年级的一篇童话故事,语言优美,趣味盎然——雨后天空中留下朵朵白云,小鸟们用白云做成了各式各样的云房子,并在云房子间快乐地嬉戏玩耍。一阵风吹来,云房子也被吹散了,只留下一个笑咪咪的太阳和一片水汪汪的蓝天。我是这样实施教学使课堂充满魅力的。

一、课件先声夺人,引领学生入情入境

学习伊始,我首先通过课件让学生进入情境。随着美妙动听的音乐,朵朵白云悠悠地飘浮在蓝湛湛的天空中。顿时,“呀”“哇”“啊”

之类的惊叹声在教室里响起。平时再熟悉不过的蓝天白云现在竟然走进了课堂,孩子们格外新鲜,格外兴奋,他们发现了平时被忽略了的美丽。这时,学生们获得了最初的情感体验——“天空真美呀!”同时也情不自禁地迫不及待地关注这片天空会发生些什么事。

二、联系生活实践,引发情感共生共鸣

“小鸟们开始造房子了。”我告诉孩子们,小鸟们造云房子就像你们平时捏橡皮泥、搭积木、拼七巧板、做飞机模型一样有趣,它们动了好多脑筋才造出了各种各样的云房子来。由相似的实践活动自然能联想起相同的游戏活动相同情感体验。当他们看到了那么多奇形怪状的白云时,仿佛就像是看到了自己的杰作一样。有人指着一朵美丽的云彩,甜甜地读着:“有点像花儿一样美美地开着。”有人指着一朵胖嘟嘟的云彩,粗声粗气地读道:“有的像大冬瓜那样傻傻地横着。”还有人捏起两根小指头,眯缝着眼睛说:“也有一点点小的,小得只可以住进一只小麻雀”。当然,我没忘记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也来造座云房子。不一会儿工夫,诱人的冰激凌房子,可爱的雪娃娃房子,神秘的飞碟房子就都在孩子们的想象里诞生了。

三、借助即兴表演,玩出兴味玩出情趣

“小鸟们在云房子间嬉戏玩耍了。”孩子们学到这儿的时候,爱玩的天性表露得淋漓尽致。几个孩子已经按捺不住地站起来,扑扇着“翅膀”(双臂)。显然,他们已经坐不住了。与其让他们窃窃私语,偷偷摸摸地学小鸟飞,不如慷慨大方地让他们玩个够。你要玩吗?行!但你现在必须转换角色,您现在就是小鸟,小鸟是怎样串门怎样作客

怎样玩耍的?你得即兴表演。就这样,我放飞了一屋子的小鸟,也放飞了一颗颗童心。“你好呀,今天我想到你家作客,我们一起玩游戏,好吗?”“欢迎你到我家来作客,我带你参观我的云房子吧!”他们礼貌地去别人家作客,欢快地与伙伴玩耍,同时也获得了一个很好的口语交际的机会。此时,玩亦是学,学亦是玩,口语交际、美文朗读、即兴表演、嬉戏玩耍,一举多得,真是情趣盎然,其乐无穷!

四、珍视不同理解,抒发真情独感

“云房子被一阵风吹散了。”雨后的天空为一般人所喜爱,更何况课文插图中还有一片水汪汪的蓝天和一个笑眯眯的太阳呢。当我问道:“你喜欢雨后的天空吗?”很多同学都欢快地回答:“喜欢。”但也有部分学生因为前半部分有了情感的投入,角色的融合,所以他不再是用一般常人的眼光看这片天空了,而是能“想小鸟之所想,忧小鸟之所忧”,为小鸟失去云房子而感到遗憾。这份生成的情感是学生对课文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是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是情感碰撞的火花,是难能可贵的。如果按照我原本的设计齐读这一小节的话,不同的情感需求又怎能得到充分地宣泄呢?于是我立刻改成了分组朗读,在响亮愉悦的声音里有人感受到了雨过天晴的喜悦,在淡淡的遗憾声中有人感受到了小鸟失去云房子的失落,更让孩子们明白了,原来在读同一段文字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不同的解读,他们的个性思考会得到老师充分的尊重。

让情趣融入阅读教学中 篇3

一、开发资源,用好资源是前提。

要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开发课程资源,珍惜资源,用好资源是必不可少的。课程资源不但包括教科书、教学挂图等课内教学资源,课外、校外也有很多可以利用的资源,比如图书、杂志、网络、戏剧表演、电影、纪念馆、布告栏、自然风光、风俗民情等。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开发资源,充分考虑课程特点,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合理建构语文课程的资源结构,最大限度地引导师生关注课外生活,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拓展语文学习的时空,创造性地、合理地使用教材,体现时代发展对语文课程的多样化要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珍惜资源,用好资源,注意发掘课程资源中的趣味性、情意性、思想性和美感,突出课程中的知识性、创造性,创设学生爱学、乐学的情景,养成学生勤学的习惯,培养学生善学的能力,真正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二、创设情境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是人们积极探求新奇事物的倾向,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动力之一,对一形成动机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教学中应善于创设情境,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就能轻松地让阅读教学的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例如教学《黄山奇石》时,我这样导入新课:“孩子们,欢迎你们到黄山来旅游,我是你们这次黄山这行的导游员,如果你在旅游途中遇到什么难题,不用客气请来找我。下面我来简单地介绍一下你们将要爬的这座名山。(出示课件1)自古云:‘天下名景集于黄山’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天下,在大自然神斧的造化下,黄山的奇峰怪石栩栩如生,惟妙惟肖。难怪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会用“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来评价黄山。黄山的石头奇在哪儿?趣在哪儿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找找看看……”这一课的导入,我让孩子们作为游客,我扮作导演员,让孩子们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并提出了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一上课就被深深地吸引住,取得了先聲夺人的效果。学生理解课文后,我又让学生争当小导游,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鼓励学生多角度地、有创意地阅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着重于学生自主性训练。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鼓励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逐步提高自学。教师应改变以往教学的模式,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由学生自主决定学习方法和形式。教师在课堂上尽量给学生创造充分的读书条件和机会,让学生自读自悟,自求自得。同时,也不忘“导”的职责,在学生受阻时给予疏导,理解出现偏颇时给予诱导,学有疑难时给予启发。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或含义深刻的句子要引导学生精读,通过说、议、读,积累语言,理解它的隐含信息,促进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提高。教师应特别重视朗读的指导。歌唱,有个高低快慢、抑扬顿挫,如张也唱《走进新时代》是强音赞美的,周冰倩唱《真的好想你》是深情怀念的,潘长江唱《过河》是欢快跳跃的,否则,歌唱就将失去魅力,失去感染力,也将失去听众。感情朗读,有同于唱歌,需要的也是情感的投入、语调的变化、停顿的转换。这尤其需要内行的老师在朗读基调上的准确引导。歌颂性的课文怎么读,伤感性的课文怎么读,叙述性的课文怎么读,都需要花时间专门训练。把握不准课文基调,搞“千文一调”尤其是“千文一柔”,朗读教学就惨了。另外,对于齐读的课文,教师应进行筛选,不是每一篇课文,每一段文章都适合齐读的。有的适合分角色读,有的适合自由朗读,有的适合默读。要让学生感觉到读好一篇课文,就像唱好一首歌一样,是一种美的享受。加强朗读的指导,有利于学生的自读自悟,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四、以情励学,以趣激学。

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其关键还在于教师。应该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像一部电影(或电视剧)的导演一样,导演的素质高,导出的电影才能吸引观众,才有收视率。同理,教师的素质高才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整个课堂才能真正活起来。在实施情趣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有“情”,要善于创设情境,煽情、激情、入情,情景交融。正确地处理好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之间的转换,在“润物细无声中”有效地把学生的有意注意转化为无意注意。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会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徜徉于情趣阅读中 篇4

当前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是课程游戏化, 课程游戏化就是让幼儿园课程更贴近生活、更生动一些, 更有趣一点, 活动形式更多样化一点。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探究、交往和表现的机会更多一些, 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更充分一点, 最终目的是促进幼儿发展。幼儿教育必须是有情有趣、有滋有味, 才能有效有益。

国际阅读学会基于多年的研究指出“: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2003 年, 在充分感受到分享阅读的先进理念和科学做法后, 我园加入了北京“迪科奕阳”分享阅读总课题组, 引进分享阅读教学模式, 参与奕阳教育“分享阅读”课题研究, 至今已有10 余年的研究经历和相关经验积累。2013 年11 月, 成为“东方娃娃绘本教育基地”, 近两年来着力研究绘本, 挖掘绘本价值及其在日常活动中、领域教学中的运用。基于学前教育改革趋势和我园已有基础, 经过幼儿园全体教师反复学习, 认真讨论, 在广泛征求早期阅读专家论证以及教职员工意见基础上, 我们把特色研究定位在“情趣阅读”。

二、我们的定位

“情趣”阅读不仅仅是一种特色, 它传递的是一种教育观念和课程思想。幼儿教育的本质是追寻幼儿本真、激发潜能;课程建设的思路是幼儿到幼儿, 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幼儿的学, 阅读怎么实现从幼儿到幼儿呢?我们关注:一自主, 我们的阅读中, 选择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方式、和谁一起读, 都由孩子自己做主;二创造, 在阅读过程中幼儿自主建构的经验是独特的、多样性的, 用自己的方式有个性地表达读到的内容, 同时幼儿之间又是有差异的, 而这种差异正是我们推动发展的资源;三愉悦, 幼儿在用自己的方式体验享受阅读、品味阅读, 产生由内而外的愉悦, 收获有用的东西, 获得的经验用于改造游戏和生活水平。

三、我们的实践

(一) 有情有意的教学活动

1.活动中何来情趣

阅读文本中总存在着最能够激活情感、最能调动兴趣的“点”, 如果将“点”进行开发、强化并加以突出处理, 那么阅读活动便具备了强烈的情绪感染力。

(1) 文本情感浓烈处:文本情感浓烈的地方是最能触动儿童情感的地方, 也是最能引起儿童共鸣的地方。很多阅读绘本, 都能找到这样的“点”。如《艾尔莎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哥哥们的小跟屁虫 (女孩) , 竟然异想天开要学五个哥哥站在马桶上小便, 结果脚一滑摔进去并被卡在了马桶里, 不同于中国父母的责骂说教, 这个家庭中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传递对爱的诠释。我们通过采用视听讲结合法和表演法让儿童来观察、理解、讲述。

(2) 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处:有些绘本内容是孩子熟悉的生活, 在教学时很自然地联系到自己的生活实际, 因而孩子乐读、乐听, 敢说、会说。如绘本《咔嚓咔擦》中, 各种蔬果的有趣切面, 带给幼儿丰富的想象和表达的空间。活动中蔬果材料的生活化、阅读内容的生活化和经验拓展的生活化, 让学习无痕接地。

(3) 与时代元素联系紧密处:绘本中的有些内容正好契合“当下”事件, 时空的近距离让儿童倍感亲切, 教育意义符合时代需要。如绘本《小房子》就以一个独特的视角反映破坏生态、环境恶化的时代变迁, 引发幼儿对现今雾霾天气加重的思考探索, 并生成调查、讨论、宣传一系列拓展活动。

(4) 矛盾冲突处:疑能引思, 思则生趣。绘本中隐含着许多易让幼儿产生疑问的地方, 这些地方往往引发幼儿的兴趣。如绘本《一根羽毛也不能动》当面对要比赛的胜利还是生命的保存时, 幼儿就产生了强烈的争论, 用辩论的方式展开讨论, 从中理解友情和生命的真谛。

2.活动中何以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努力以各种方式创设情境, 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1) 用多媒体引趣。如《鼠小弟的背心》使用了电子白板的技术, 奚丹萍老师的《河马村长》使用了三维动画的技术。

(2) 用情境添趣。如绘本《最佳守卫》就让孩子在第一关比身高, 第二关比力量、第三关比跨栏、第四关比责任的情境中感知绘本的有趣, 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3) 用表演激趣。如小班语言《下雨的时候》提供道具“荷叶伞”让幼儿来模仿小猫、小兔、小鸡, 既练习故事中的对话, 又感受朋友间互相帮助的情感, 使课堂鲜活起来。

(4) 用体验生趣:如绘本《变色鸟》活动中引伸的美术活动, 让幼儿选择喜欢的颜色给鸟儿穿上漂亮的衣服, 体验发现红黄蓝三原色会变变变, 变出绿、橙、紫等更多漂亮的颜色来, 进一步理解绘本内容的趣味和蕴含的科学原理。

(二) 有滋有味的阅读节活动

每年五月份到六月份, 我们都要举办阅读节活动, 举办井幼阅读节, 通过井幼书市、玲珑时光、书签制作、绘本插画、小八哥讲绘本、快乐诗文诵、跳蚤书市、故事爸爸进课堂等、好书共读、读书论坛等活动, 家长幼儿教师的共同参与, 营造阅读氛围, 扩大阅读效应。

(三) 有趣有乐的绘本剧表演

我们的阅读不仅仅局限于常规的看听说, 绘本剧表演是孩子喜欢的一种表达方式, 把在自主阅读和分享阅读中感受到的绘本情节、线索、情绪用自己的方式演绎出来, 角色分配、角色装扮、动作设计、语言对话、情绪表情、海报宣传等等一系列游戏活动, 促进孩子多元能力的发展, 一台剧就是一个主题, 就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一次个性地创造, 伴随着师幼愉悦的收获。

(四) 有声有色的游戏活动

我们心中的情趣阅读是自主的、创造的、愉悦的, 阅读区中的绘本表演、美术区中的画绘本、做绘本, 建构区中的插塑绘本人物场景、益智区中下绘本棋, 小小书吧、流动图书馆中的社会交往和角色扮演等就充分体现了这一游戏精神, 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演绎对绘本的理解和感悟, 在游戏中经历成长。

(五) 有招有式的亲子阅读

开展“亲子阅读图书漂流”“、故事爸爸进课堂”活动, 引导家长在家中创设书香氛围, 做孩子认读的引领者、参与者, 从而带动孩子喜爱图书、喜爱阅读。定期向家长介绍一些亲子阅读的有关游戏、图书, 组织家长交流心得体会带动全园孩子阅读能力共同提高。

以阅读培养情趣 以宽容促进成长 篇5

做一个喜欢读书的老师

老师不读书的结果,便是知识愈教愈少,知识愈教愈旧,等到学生不喜欢了,只能垂头叹气:“老了,跟不上趟了。”其实,不是老师老了,而是老师的知识没有更新。作为教师,要授业,要解惑,更要传道,也就是说要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明白,让学生学会,同时还要在这个过程中传授学生做人的道理。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精通本学科知识,还要掌握其他学科的知识。因此,数学教师如果只会摆弄数字,那学生就会因枯燥乏味而失去兴趣;语文教师如果只会咬文嚼字,就会使学生成为迂腐的孔乙己……所以,教师要读各种各样的书,广泛涉猎各个学科的内容,成为百科全书。唯有教师知识广博了,才能带出爱好广泛的学生。教师要读那些有价值的书,读那些能给人知识、启迪的书。读书能使人了解世界的浩瀚辽阔、人心的幽深博大,也能使人更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激发起追寻真理、实现理想的欲望和激情。只有通过读书,我们才能真正地拥有丰盈的知识与智慧,才能拥有一颗纤尘不染的心,才能在知识层面与精神层面灌溉学生的心灵,从而让我们与学生都达到一种生命的飞跃。

那么,怎样读书?阅读有两个含义。第一,我们在阅读报纸、杂志时,凭我们的阅读技巧与聪明才智,一下子便可融会贯通。这样的阅读能增加我们的资讯,却不能增进我们的理解力,因为在开始阅读之前,我们的理解力就与报纸、杂志的书写技巧相通。第二,增进理解的阅读。一个人尝试着读某样他一开始并不怎么了解的东西,这个东西的水平就比阅读的人要高上一截。

许多教师在业余时间也翻报纸、杂志,但关注的无非是保健、娱乐方面的话题,很少定期阅读专业刊物或阅读与自己的专业相关的理论著作。因此,教师要注意做好阅读的安排。首先,要避免专业阅读的误区,警惕流行书籍、庸俗成功学和伪教学技术把教育管理简单化。再次,要安排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本体性知识(即所教学科专业知识)占50%;专业知识(即教育学、心理学以及相关的职业知识)占30%;人类基本知识占20%。

做一个有情趣的老师

优秀的教师一定要有良好的精神面貌,要积极向上,有事业心,对工作、学生充满激情。生活在这世界上,我们是幸运的,有灿烂的阳光、滋润的雨露,有人间的真情、友谊和对手的竞争,有成功、失败,也有繁琐之事,这些组成了我们美好的人生,缺了哪样都不行。人生之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美好的,因此,我们要做一个有生活情趣的人,做一名快乐的老师。一个爱生活、懂得品味生活的老师,才能拥有灿烂的生命,而一颗灿烂的生命,才能够在课堂上迸发出无穷的活力,与学生共同经历美好的生命历程。一个有情趣的老师,他的生命质量才是高的,也才可能得到学生的亲近,因为谁也不愿意与一个索然寡味的人沟通,谁也不愿意与一个远离自己生活的人沟通。

做一个懂得赏识和宽容学生的老师

宽容是一种教育智慧,它没有对学生恨铁不成钢的焦虑,没有对学生的错误、失误耿耿于怀的刻薄,而是以一种平和的教育智慧原谅学生目前的落后,用发展的眼光相信学生日后的优秀。赏识是教师手里最奇妙的力量,它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促进儿童更全面的发展。对于后进生,我们要积极找出他的闪光点,真心实意地赏识;当学生迟到时,不要不分青红皂白的批评,而要问清原因,提出希望;对于那些屡教不改的学生,更要多关心,多给予鼓励。我们要努力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告诉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做一个正直、宽容、感恩的人。一个有爱的老师眼里,没有差生,只有差异。我们要不断给予学生前进的信心与力量,让学生由衷地喜欢学习,喜欢我们,拥有一个丰富的人生。

阅读教学中的“情趣”教学 篇6

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学的情趣化靠的是教学的艺术性和灵活性,在教学中善于发现乐趣、创造乐趣并向学生传达乐趣,这是教的“极致”而教师以他们的灵性、悟性、创造性以及生机和活力去影响、熏陶学生,从而使学生乐学、好学、善学,这便是学的最高“境界”,这也正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如何才能使情趣贯穿课堂教学中呢?

1 贯彻教师的主导性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其主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要使语文教学摆脱困境,充满情趣,教师是关键。教师是为学生的学而教,一切为学生服务。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也是知识的开拓者。首先需要的是教师的引导。没有老师的引导,就比较盲目,没有方向。怎样引导呢,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维转呢?我认为这既是一个方法技巧上的问题,也是一个知识上的问题。充满情趣的课堂,教师肯定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并使学生受到感染;也会有广博的知识和幽默的语言,在讲课中左右逢源,让学生处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还会有较强的节奏意识,张弛有度不断调节学生的情绪;更会有较好的文化艺术修养,引领学生在文学艺术的海洋里翱翔。更重要的是能把握好情趣化的尺度,处理好教学的主次关系。

2 实践中的基本策略

2.1 参与体验得乐趣

阅读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和修养的重要渠道。要使阅读教学情趣化,让学生在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和修养的过程中,充分享受阅读的快意,必须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因为文章之美,文章之趣存在于文章的整体之中,这种整体的感受,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阅读去体味,不可能从教师的讲解和剖析中得到。强调把阅读的权力还给学生,就是要改变阅读教学中讲风太盛,肢解课文的现象。真正让学生体味到课文的整体和谐之美。真正的阅读教学,不仅仅是学生自己简单地读,而应该是有教师引导地读。即“导读”。情趣化阅读教学,就是要教师“导”得好,导出学生的兴趣,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学习。

如教《林黛玉进贾府》以“林黛玉是个什么样的人?”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教学分三步:第一步,作者眼中的林黛玉。引导学生扣紧文本阅读讨论,抓住关键词概括人物性格。第二步,学生眼中的林黛玉。引导学生拓展讨论,谈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第三步,导演、演员眼中的林黛玉。放电视连续剧街楼梦碘玉进贾府片段,让学生通过演员的表演比较、认识导演、演员对原作的理解,对人物的解读。整堂课学生从课文出发抓住外貌、心理、动作、语言等关键点有滋有味品文章,兴趣盎然话人物,对人物形象进行了多元思考,展开了多角度的对话。在热烈的讨论中,他们不仅了解了黛玉的有礼貌,懂谦让,含蓄、细心,理解了她的心态复杂,自卑、自尊,谨慎小心。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了参与的快乐。这一教学设计是教师在多角度研读教材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实际而进行的精心安排,以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使整堂课的教学形成一条内容上贯穿全文,教学上贯穿始终,各环节有机联系的动态发展主线。具备了牵引力、内聚力和凝聚力。并以轻松活泼的方式吸引学生参与,学生在自主参与中轻松愉快地获得有分量的收获,为学生的发展生成留有很大的空间。

2.2 品味涵泳获妙趣

阅读教学情趣化也是一个品味语言,开发语言内涵的过程。古人读书有“涵泳功夫兴味长”的名言。阅读教学要训练学生的涵泳功夫,善于从那些看似平淡细小,不引人注意之处品出丰富的情味来,在惊喜中认识语言的无穷妙趣。《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初见黛玉时有一段精彩的语言描写:“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竞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老师先让学生自读玩味,学生基本上读出了这是恭维黛玉讨贾母欢心。由此老师进一步引导:“她为什么说黛玉不像是外孙女呢?请把这句话放到特定语境中再做思考。”学生的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思考、讨论,最后领悟到这话有一箭三雕之妙:既赞美恭维了黛玉,又取悦了贾母,还讨好了三位姑娘和两位夫人。因为当时在场还有迎春、探春、惜春和邢、土二位夫人,说她“不像外孙女”,“竟是个嫡亲孙女”三姐妹听了高兴,二位夫人心里也舒服。

语言的魅力常表现在它的内蕴深刻上,这些地方学生往往是不经意的,经老师点拨便很容易品出其弦外之音,且会产生豁然开朗余味无穷的感觉,使课堂充满活跃气氛,让学生增添学习情趣。

3 实施多样手段激情趣

语文阅读教学是以文本为基本材料组织学生学习的,文本中的许多不确定因素为读者留有较大的创作空问,阅读时需读者根据自己的经验通过想象去进行再创造。而这种“再创造”往往因为学生知识储备的局限而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这就需要运用一些特殊的教学手段增强直观感受,使形象更加具体以弥补某些方面的不足,这种对大脑的强化刺激会大大增加学生学习的兴奋度。如:使用教具或多媒体便是使形象鲜明具体的有效手段,能以最经济的时间把学生带入教学氛围之中。像《胡同文化》、《岳阳楼记》、《登泰山记》、《石钟山记》课文,对于这些优秀的自然文化遗产,仅凭想象难以形成具体形象,定然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用挂图或幻灯片甚至电视片加以展示,它们的形象会迅速印在学生的脑海里,学生的感受会具体得多,生动得多,对课文的阅读兴趣会强烈得多。这种教学手段特别适用于说明文教学。当然也适合以记事、写人为主的课文。像《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孔乙己》、《威尼斯商人》《祝福》《老人与海》展示特写人物画面,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会大大增强。这种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既能减轻学生理解的难度,快速打开学习思路,又可调动学习兴趣,可谓一举多得。另外,阅读教学贴近生活,参与生活也是增加学习情趣的重要手段。新教改倡导研究性学习,阅读教学中有许多学生感兴趣又值得探究的问题,这类问题课内无法解决需延仲到课外探究。能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的策略还有很多很多,每一位致力于情趣教学的语文老师都会有自己成功的经验,我们决不能固步自封,应不断的创新、探究,继续寻找和发现新的策略和方法,力争有新的突破。

摘要:现从教师主导性、教学基本策略、教学手段多样化三个方面入手,结合生动的教学案例力图为情趣化研究提供一定的可行性研究方案。

利用文本阅读 培养审美情趣 篇7

审美情趣又称审美趣味, 是以个人爱好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审美倾向性。审美情趣来源于人的审美理想, 审美情趣又决定着人的审美标准。正因为人的审美情趣对人的审美观产生重要的影响, 因此,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通过阅读来帮助学生发展自己良好的个性品质,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要让学生有比较丰富的知识积累,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受到高尚情操和人文情趣的陶冶。教师应引导学生用心品悟文本中蕴含的各种美感情趣。

一、在想象中感受意境美的情趣

汉语言, 尤其是文学作品中的语言, 其形象性的特点非常显著。倘若在读书时只限于文字所及的范围, 那就流于肤浅和狭隘, 只有帮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才能在文学的旷野里尽情地翱翔。我们读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就觉得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弥漫在心头, 又不禁突现出一种清新幽静的世外境界。我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执笔, 各自在本上勾勒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我们读王维的“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可以想象在广袤的沙漠上, 看到一缕轻烟在向上飘, 没有一丝的风, 烟也显得孤独无依。长长的河水上方, 是一轮圆圆的落日, 让整个画面更加悲壮。这里描绘了一副壮丽的山河图。一个“直”字, 写出了沙漠里渺无人烟的广袤意境;一个“圆”字, 把落日的浑圆柔和描写得惟妙惟肖。在教学中, 教师要调动学生自身的经验储备, 引导学生多角度阅读, 触发他们对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茂林翠竹、绿草鲜花的各种美感的体验, 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和创造美好生活的真情。

二、在还原生活中感悟形象美的情趣

学生对课文中那些美好的人物形象耳濡目染。读胡适《我的母亲》, 我渐渐明白:母亲是慈母, 母亲更是严师, 她时时关注着作者的学习、生活, 教育作者成长。“每天天刚亮时, 我母亲就把我喊醒, 叫我披衣坐起”, “她看我清醒了, 才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 说错了什么话, 要我认错”。母亲对作者的教育是那样的细致, 小错误也要说得一清二楚, 更不用说犯较大的错误了。“犯的事大, 她等到晚上人静时, 关了房门先责备我, 然后行罚, 或罚跪, 或拧我的肉, 无论怎样重罚, 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对于学习, 母亲“要我用功读书”, 催“我”早起上早学, “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 等到先生来了, 我背了书, 才回家吃早饭”。在学习中, 学生可以通过将人和事融入生活来感悟人物形象, 从而走进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我们在读《阿长与<山海经>》时会感受到长妈妈对待孩子天性的了解, 以及对待孩子真挚的爱。读朱自清的《背影》会感受到父爱的质朴与伟大、读鲁迅的《藤野先生》会感受到为师者的真诚与正直。学习这些人物鲜明的课文时, 我们不妨可以还原生活, 倡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世界写写阅读心得, 以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三、在对话中体验情感美的情趣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 华美的诗篇、精妙的散文数不胜数, 在与这些美文的一次次对话中, 有“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的豪迈;有“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执着;有“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有“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的警鸣;有“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 有“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大义……这些文韬武略, 至理名言, 如滔滔的江水奔流而下, 冲洗着学生的心灵。有些课文适合学生朗读体验其中的情感美, 使学生终身受益。课堂上, 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提倡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来品味语言。学生应把沉睡的语言幻化成有声有色的鲜活的生命音符。

诵读文本就是通过视之于目、诵之于口、入之于心的朗读来感知文本的内容;品味语言则借助对文本的重点、难点、亮点、争议点的质疑问难, 探究文本的内涵。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 应该注重熏陶感染, 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语文教材中处处充溢着美感, 而语文阅读教学是一种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追求美感的精神活动。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鲜活的文本, 感悟文本的语言魅力和丰富的人文精神, 用美吸引学生, 用美教育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追求美, 丰富审美情趣, 净化心灵, 升华情感。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时刻能感受到语言美、思想美、行为美, 应让学生在语文中展开思与思的碰撞, 心与心的接纳, 情与情的交融, 美与美的享受!

阅读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篇8

一、创设情境感知美

“审美本能, 是我们人人都有的。但感觉器官不常用或不会用, 久而久之麻木了。”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运用教学手段, 常创设良好的情景, 让学生五官开放, 充分地去感知文学作品中的美。

比如, 教学《妈妈的账单》一课时, 以歌曲《天亮了》为导入, 告诉孩子无论在什么时候, 爸爸妈妈总是把自己的孩子排在第一位, 无私爱着孩子, 为孩子准备着一切。当学生听着这首歌的时候, 深深地被打动了。在这样的氛围中, 就让学生默读课文, 让学生从初读中感知妈妈的爱。接着, 播放一些视频, 平时妈妈无私地为孩子付出的情景。看着这些场景, 学生更加能够体会彼得妈妈对彼得的爱。这种爱不是通过言语来表达, 而是通过无声的文字来体现, 于是这样的爱就更具有感染力。学生在情景的引导下, 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母爱的伟大。

再如, 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 播放地震的场景, 从录像中让学生感受灾难来临时人们的害怕、恐慌、悲伤的心情。接着, 老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 并播放沉重的音乐, 课堂上的气氛一下子变得很凝重, 学生马上就处于紧张而悲伤的氛围中。通过播放录像、范读, 让学生感受到灾难的残酷, 更加感受到在灾难面前亲情的可贵, 还有那永不放弃的可贵精神。

通过情景的创设, 让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时就可以感受到文章中的人物形象美、情感美, 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二、激发想象理解美

文学作品总是留有很多的“空白”, 正因为有了这些“空白”, 就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读者可以通过想象来理解作品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蕴美。

比如, 教学《火烧云》一课时, 就让学生闭上眼想象:“假如有一天, 你也会看到火烧云, 你希望自己看到的火烧云是什么样子的?”有学生说:“我希望能够看到一匹火红的骏马, 它在空中快乐地驰骋。”有学生说:“我希望看到一棵苹果树, 上面结满了红通通的苹果。”这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你看到的火烧云会不会有所变化呢?”学生受到启发, 又开始进行想象。学生就开始补充:“天空中出现了一匹火红的骏马, 它奔跑着奔跑着。突然骏马身上出现了一个英武神勇的人, 他驾着马儿快速地飞奔。可是, 一眨眼, 人和马儿都不知道到哪里去了。原来, 他们变成了一辆带轮子的汽车了……”学生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从想象中他们看到了火烧云的美, 让内心中感受到的美的情感自然地流露出来, 不但丰富了课文内容, 也培养了自己的审美创造能力。

想象好比是学生思维的双翼, 只有很好地用好这双翅膀, 学生的思维才会自由飞翔, 变得灵动起来。因此,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文学文本的空白之处, 并加以利用, 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填补文本空白, 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文字之美, 作者寄寓在语言文字中的情感之美, 以及由这语言与情感结合而产生的意蕴之美。

三、文本细读鉴赏美

文本细读, 从字里行间去感受美、领悟美、鉴赏美。在阅读教学中, 需得有谨严的态度对文本作细细地推敲, 然后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很好地引导学生对文中的字、词、句所包容的情感做出细细的探究、鉴赏。

比如, 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 笔者对这个文本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题目包融着作者安徒生对小女孩命运的深深同情。在一个寒冬里, 一个孤单的女孩在寒冷的路边卖着小小的火柴。女孩的身躯仿佛也跟小火柴一样的弱小、单薄与无助。火柴可以给人带来希望与温暖, 可是, 她给小女孩带来了希望与温暖吗?在教学的过程中, 笔者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天气的语句。“天冷极了, 下着雪, 又快黑了。”“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文中直接描写天气的就是这两句。第一句是在课文的开头, 第二句是在小女孩死了以后出现的。为什么作者要这么写呢?这就要让学生去体味、去领悟。有学生说:“作者在开头描写天气的冷, 是为了渲染气氛, 这是一个寒冷的夜晚, 也是一个悲凉而黑暗的夜晚。”有学生说:“天极冷, 还下着雪, 又快黑了, 写出了小女孩面临的一个巨大的困境, 她处在一个非常恶劣的环境中。后文还写道:“家里跟街上一样冷, 说明女孩非常可怜, 不但社会给予不了她温暖, 连家也无法给予她温暖。”还有学生说:“当女孩死后, 太阳升起来了, 这似乎在预示着女孩在天堂里找到她的幸福与温暖。但是, 作者似乎也在讽刺这个世界, 在别人需要温暖的时候却不给予, 当别人已然逝去的时候才想到给予, 一切都太迟了。是不是作者在告诉世人, 人需要温暖, 请给予这些穷苦的人一些温暖吧!”在引导、点拨中, 学生学会从语言文字中去品读作者的情感, 而且分析得非常深入。文本细读提升了学生审美鉴赏的能力。

阅读情趣 篇9

一、影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习情趣的因素分析

1. 教师层面的因素分析

在目前的语文教学过程中, “以情促知、以趣促学”的教学目的并没有深入各大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中。教师是学习情趣培养的主要实施者, 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情趣培养的最终效果。部分教师将情趣的构建和认知过程分开看待, 很片面地理解学习情趣的培养。将情趣教学对学生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的促进作用的认识仅仅是停留在感性层面, 并没有很理性地运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来, 导致学习情趣培养方案无法真正融入语文阅读教学中。

2. 学生层面的因素分析

从情感需求角度看, 学习情趣培养易于被学生接受, 是因为其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然而, 低年级学生是没有区分情趣级别的自主性的, 他们利用自我思维只能片面地去理解情趣, 比如, 新奇感、情趣刺激感这些表面的情绪活动。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他们走向深层次的情趣理解, 即上升到对积极情感和志趣的理解。从大方面讲, 语文学习情趣培养的实施需要多方面的协调合作, 才能将学习情趣培养全面化、普及化。从宏观上, 社会要积极参与进来, 全面调控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情绪培养工作;从微观上, 教学主体要积极地配合起来, 将学习情趣的培养有效地实施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 使学习情趣培养工作成为一种社会意识, 成为一套教学实践理论, 让语文学习情趣培养焕发长久的生命力。

二、初中语文阅读中学习情趣的培养策略

1. 确立学习情趣培养的目标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总体教学目标、学生群体的认知和情感水平制订出一般性的总体教学目标, 这样的教学目标具有普遍性、共同性, 是学生认知和情感水平得到提高所必达的目标, 同时,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针对不同层级的学生, 适当降低目标的高度、难度, 使学生能“跳一跳, 够得到”, 唯有如此, 才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从而使阅读教学能深入开展。

由此可见, 教师的作用在于对学生的阅读过程进行指导和点拨, 直到学生能够在独立阅读的情况下知晓文章所传达的情感。对于部分学习能力较强、对语言文字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 教师可引导他们在课后进行深入的探讨, 满足他们特殊的情感认知需要, 以培养更高的目标。

2. 选择学习情趣培养的内容

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是“文”与“道”, 在此内容之上建立起来的基本规律是帮助学生由对文章道理的理解上升到由道理感悟出文章的情感。学生将自身的情感认知体系, 融入文章的阅读之中, 通过对词语、句子、篇章的感知能力, 达到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的目的, 再通过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 进一步去分析体会文章语言所表达的深层次情感, 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层层递增。这种学习培养过程是学生对文本理解由表及里的深层认知过程。

3. 学习情趣培养过程的组织

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对所教之文本内容的合理安排, 这种安排要建立在学生思维情感活动的心理基础之上, 同时师生之间要进行沟通交流, 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创新。初中生的阅读心理过程包含文字理解、内容理解、文本评价和文本重构。学生会在这一心理过程中将自己的知识认知和情感能量发挥出来, 赋予文本以无限想象, 再进行分析、自我判断。学生如果在这种阅读心理进程中, 于某一阶段产生了阅读障碍, 将会对整个阅读过程的流畅性产生影响, 从而打乱学生的阅读心理, 造成阅读兴趣的流失。因此, 教师在教学组织过程中, 要时刻保持对学生阅读心理的警惕性, 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学生的阅读惰性, 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通过师生间的沟通交流, 传授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 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意识与习惯。优化阅读教学组织, 培养语文学习情趣, 从而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

情趣培养体现着素质教育的核心。情趣培养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应该放在首要地位, 因此, 学生的学习情趣培养占有重要地位, 它在学生日后的学习生涯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在当今社会生活环境中, 情趣无处不在。情趣作为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 扮演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角色, 旨在造就新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希望通过本文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习情趣的培养策略的研究, 能够对初中生语文的阅读教学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沙丽.中学语文情趣化教学[D].扬州大学, 2009.

[2]梁卫东.语文教师的情趣及养成[J].广东教育:综合版, 2010 (10) .

让阅读第一课 富有情趣新意 篇10

一、创设情境,唤起阅读期待

第一课时,由于学生刚刚接触新的课文,所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能否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从而认真学习至关重要。所以课文的导入要在形式上吸引学生,在情感上震撼学生,在心灵上呼唤学生,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为此,课始教师要努力创建情境,根据文本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导入新课,或故事简述或激情叙说或资料巧现,让学生在教师激情的话语中,在生动的画面中,在动人的音乐中,在恰当的材料中走进文本,拉开课文学习的序幕。如教学《梅兰芳学艺》,我们就可以让孩子们欣赏一段京剧,让学生自然走近梅兰芳,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

引导学生阅读,还要学会读题目。文章的标题就像眼睛一样,出色的题目,准确鲜明,引人入胜,提示文章内容,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文章题目就是学生展开阅读学习的突破口,例如教学《微笑着承受一切》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品读好课题,再由课题质疑,“谁微笑着承受一切?她为什么要微笑着承受一切?承受的这一切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去读,学生会比较有兴趣,能自己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学生有成就感,那阅读的兴趣会高一些。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字词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前奏,解决生字新词问题是扫清阅读教学的一个主要障碍。传统字词教学一般是从音形义入手,有时也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让学生识字、组词与造句,基本体现了字词运用与语境理解。不过教师的注意力往往在字词句本身,而不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字词教学往往是以字词为出发点,而不是从学生的立场出发;体现出的是“知识中心”,而不是“以人为本”。新语文课程强调要颠覆知识与学生的主从关系,知识不再是压迫学生心理的一种权威力量。字词教学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积累为基础,并实现学生内心世界的生长与扩展,让学生体验到自己内在的理智力量并增强自信心,这样,虽然目标预期和传统语文教学一样,都是想让学生掌握字词知识,但是结果和效果大不相同了。如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形近字或学生容易记错或写错的字,教师为了让学生记住字音和字形,常常采用反复强调字形或反复抄写的方法来教学,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往往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当时记住了,过几天又忘了,该怎么错还怎么错,让学生自己看字形编故事,记忆一些难记的字,不仅生动有趣,而且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记得格外牢固,甚至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例如,“拔”和“拨”是一对字形非常相像的字,学生分析后,发现“拔”和“拨”字不同的地方是少了一小竖,于是,有一位同学这样编:“‘拔’没有一小竖,因为那一小竖被我拔掉了, ‘拨’有一小竖,我用那一小竖在拨开东西呢!”他边说还边做了拔和拨的手势,同学们一下子记住了这两个字。又如学习“挨挨挤挤”一词,学生就会联想到许多花朵靠在一起的样子,还可以让小伙伴们三五成群,挨在一起,体会一下“挨挨挤挤”的感觉,这样学生对“挨挨挤挤”的理解不限于词典上的“靠在一起”的解释,学生的生活经历对学生的词语理解有着重要的孵化作用,學生的知识积累对字词教学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再读课文,读通读顺文本

“书不读通不开讲”,说的是语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将课文读正确、读通畅,“读通”应是第一课时教学的重点,所以我们要扎扎实实落实读通、读准、读顺这一教学目标。当然,读的形式要多种多样,可以请几名同学轮读一遍课文,发现问题即时解决,参与读的学生尽量多些,参与的学生朗读水平应在班级居中游偏下,利于暴露读书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进行读书指导。指名读中出现错误及时纠正,带有普遍性的错误面向全体学生纠正。读不准的字音,让学生重新读;读不通的句子,让好学生领着读;有难度的句子,教师示范学生跟读。一遍书读下来,难读的句子、段落反复练习、跟进指导,让学生获得实实在在读的指导。

四、三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语文教学强调从整体入手,课文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叶圣陶说:“阅读课文的第一步应当是通读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在学生通读全文之后,我们要让学生获得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应该包括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和对课文脉络的揣摩,因此,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及难点应当落脚在这第四个环节上,当然,我们也知道,前面的三个的环节扎实有效则是这个教学环节的良好基础。如教学《剪枝的学问》一课时,在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看文中的三幅插图,给它们排排序,接着让学生找一找这三幅图分别对应的是文中的哪个自然段,分别说了什么意思,最后让学生把这三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说。这样,借助插图学生就很容易明白课文的大意了。

课堂教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浸润着我们的操劳和智慧;镌刻着我们的惆怅和欣喜。让我们运用创造力,使第一课时有效起来,激起每一个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师生们的智慧火花在语文的第一阅读课时教学中齐放异彩!

阅读情趣 篇11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情趣,教学艺术

客观审视语文教学现状,还是有许多问题:如注重知识传授,疏于自主探究;注重机械分析,疏于体验感悟;注重学习结果,疏于教学过程。阅读教学中的消极与冷淡本不是学生原有的状态,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情趣,故要重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就应当挖掘文本阅读情趣,优化教学产生乐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探幽发微,挖掘文本阅读情趣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活动要发生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学生的背景知识与新知识有一定的相关度,新知识的潜在意义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变化。”学习兴趣是推动学习活动的一种高效催化剂,当学习者对某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出强大的内部推动力主动自觉地学习,如饥似渴地去探求。

一是善于寻找文本情趣点。知识是枯燥的,文本是没有生命的,只有当教师精心研究深入挖掘,它们才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才能让学生乐学好学。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就善于寻找文本中的情趣点,他在执教《愚公移山》时,有两个典型的范例:一例是“愚公年且九十”的“且”字,钱先生没有直向其意,而是问:“愚公九十几岁?”学生稍感疑惑之余,顿悟“且”为“将近”之意,愚公还没到九十岁,只是将近九十。二例是“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的“孀”字与“遗”字,钱先生也没有直解其意,而是问:“邻居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同意吗?”这样就使“孀”“遗”二字之义迎刃而解。一篇枯燥的文言文被他教得风生水起趣味盎然。容易产生疑问处,文本情感浓烈处,易于生发想象处,新旧知识联系处等地方,都是寻找文本情趣点之所在。

二是精于思考生活联系点。语文是与生活紧密相关的一门学科,教师要精于思考文本与生活的联系点,用生活解读文本,让课堂充满情趣。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在执教《祝福》时就精于思考文本与生活的联系点,他说:“礼教杀人”无疑是《祝福》要表现的主题,但我不应该让学生抽象地知道这个结论,而应该让他们在感受形象的同时受到心灵的触动,进而认识到“礼教”何以能够“杀人”。于是他启发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新的礼教”,从对毛泽东的绝对崇拜,到现在人们对金钱的崇拜;从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到人们的等级观念,再到杨振宁新的婚姻。师生互动,各抒己见,课堂的气氛非常活跃。课后学生是这样评价的:因为时代背景不同,表达方式不是很通俗,总是不很喜欢他的文章,但李老师让鲁迅的作品走进了八十年后的今天社会,由小说走向现实,由一个时代跨入了另一个时代,这篇课文上得非常成功。

结构主义美学之父J.穆卡洛夫斯基认为:作品只是一个物质成品,只有潜在的审美价值,在读者的理解和解释中,它才表现出实际的审美价值。但对于一般学生来说,体会课文“潜在的审美价值”是有一定难度的,只有教师充分挖掘教材的特点,挖掘文本阅读情趣点,才能因势利导,使学生入境生趣。

二、精雕细刻,优化教学产生乐趣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要使学生对语文感兴趣,先得让学生对语文老师感兴趣,教学的语言、教法的设计等各方面都需要教师用心打磨,才能象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一是语言艺术感染学生。语文教师应当做到谈吐文雅,表情丰富,或慷慨陈词,或娓娓而谈,或幽默风趣,或言尽意穷,这样就会启发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开创“亲其师,信其道”的活跃气氛。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执教《长相思》时,就善于用充满魅力的语言创设如诗般的画面,让学生在如诗如画的意境中与文本和教师对话,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他说:“好一位贤良的妻子啊。是的,我何曾是轻离别啊,我是何等地重离别啊。可是,我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我重任在肩,我责任如山,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我舍不得离开年迈的老父,舍不得离开温柔的妻子,舍不得离开生我养我的故园啊!这一切的一切都已化在了《长相思》中。”王崧舟老师用形象作词、用感情谱曲,看上去是一幅幅多姿多彩、形象鲜明的画,读出来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歌。通过情感与形象的对话建构语言,于是情趣、情感、精神在他的课堂里共生。“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卢梭),确实要下一番功夫。

二是变换教法吸引学生。钱梦龙指出“一位乏味的语文教师肯定不是好语文教师,一堂乏味的语文课肯定不是好的语文课”。如果一上课,学生就知道老师要介绍作者了,要介绍背景了,那还有什么兴趣可言,激情可言,学生的思维调动不起来是理所当然的。讲散文,不管面对的是郁达夫还是朱自清,一律的“形散神不散”;讲诗歌,无论是《大江东去》还是《寒蝉凄切》,一概的意境分析,只讲共性而忽视个性,千人一面,那是多么令人乏味!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那教法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孔雀东南飞》可上成双方对擂的辩论课,《我有一个梦想》可上成师生同台的演讲课,《故都的秋》可上成配乐朗诵的品味课,《赤壁赋》可上成诗文互赏的比较课。《荷塘月色》可采用自读涵泳的教法,《游褒禅山记》可采用比较阅读的教法,《陈情表》可采用层层剥笋的教法,《咬文嚼字》可采用自学考试的教法。

吕叔湘先生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学生始终对教师的教学保持一种新鲜感,欣赏到了老师在不断进行教学创新,那老师教法的“活”,就演变成学生思维的“活”,课堂上自然就趣味横生,鲜活起来了。

三、探究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要能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就一定要激发他的学习兴趣。学生如果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老师少讲甚至不讲,学生仍然学有所获。

一是让学生主动探究。以姚斯为代表的接受美学特别重视读者的积极参与性接受姿态,“书是什么?主要的只是一连串小的印成的记号而已,它是要读者自己添补形成色彩和情感,才好使那些记号相应地活跃起来。”只有当学生能主动探求知识,那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情趣,才真正构建起来了。教学《项链》,我一上课就单刀直入提出问题:“玛蒂尔德值不值得同情?”面对问题,学生不敢贸然作答,于是令人欣喜的场面出现了:认真地阅读,紧张地思考,热烈地讨论。讨论的结果是出现了“值得”“不值得”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此时我并没有急于作结论,而是让学生再认真阅读思考,找出证明自己观点的论据。于是令人欣喜的场面又出现了:细心勾画地阅读,归纳整理地思考,激情热烈地辩论。整堂课,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二是让学生积极体验。我们实施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而“能力”,是要靠“练”,即学生亲身体验才能获得的。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校长书记一肩挑,上两班语文课,另有30多个社会兼职,经常外出开会讲学,还做两个班的班主任。他班上学生的语文成绩依然遥遥领先,值得我们深思和研究。他说:“教材上的课文,我一节课也不讲,全凭学生自学自练。”他首先和同学们共同研究分析典型试题,目的在于让学生们了解各种语文知识在试卷中所占的比重。然后学生自己出试题“自测”、“他测”或“互测”。检测后学生通过自己分析,互相分析,找出缺陷,继续自学。他多次用“骑自行车”来类比语文能力形成的观点:一位家长反复地对孩子讲诸如骑车要领(知识),结果给孩子一辆自行车,照旧还不会骑;另一位家长则给孩子一辆自行车,又找了一个大操场,让孩子自己练,练不了三天,孩子便会骑车了。

钱梦龙先生说:“我的教学从一开始就摒弃那种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填鸭注入的教学模式,而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进行角色表演体验,开展读书看报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投稿等形式,都是激发语文阅读情趣课堂的有效辅助手段。

综上所述,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对学生的学习来说,第一是兴趣,第二是兴趣,第三还是兴趣。”学生如果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表现出巨大的热情。语文课堂理应成为学生情趣的培养地,语文教学要重视情趣化的教学,达成文趣、教趣、学趣三趣的统一。

参考文献

[1]王柏勋.《语文教学情趣论》

[2]王荣生.《魏书生的语文教学思想》

[3]刘国正.《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

上一篇:广东省独立学院论文下一篇:俄语阅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