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教学模式

2024-10-24

专业教学模式(精选12篇)

专业教学模式 篇1

2014年教育部提出高校转型改革, 高等教育面临着向现代职业教育转型的挑战, 师范院校应用英语专业的教学改革探索势在必行。针对我院应用英语专业学生语言基本功底不扎实和我院应用英语专业毕业生专业知识实际应用能力不足这两个问题, 应用英语教研室开展了大胆的教学改革与教学创新, 在教学实践中提出了“低年级抓基础, 高年级促专业”的教学改革思路。

一、“抓基础”的必要性

作为西部地区的新建本科师范院校, 我们的生源大多是贫困山区走出来的学生。这些学生的英语底子差, 几乎在初高中阶段未真正开口说过英语。另外, 这些学生比起城市长大的学生, 学英语说英语时会有羞怯感, 有时候不敢大胆地参与到课堂上。因此, 在低年级阶段, 第一步最应该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 通过掌握扎实的语言知识, 增强他们的兴趣与自信, 有了兴趣和自信, 才能为今后的专业英语学习打下基础。

二、“抓基础”的措施

所谓抓基础, 即是对英语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强调。抓基础首先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对于低年级的学生, 我们开设有英语视听, 英语口语, 商务英语精读, 商务英语写作等理论课程, 还有就是加强对应课程的校内外实训环境的构建, 特别是口语课程的校内外实训。

1. 实施语音导师制。

英语包括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虽说四项技能相互关联、相互促进, 但笔者认为“说”是英语专业学生首先必须攻克的难题。就本校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存在的“哑巴英语”, 以及发音存在缺陷等问题, 除了开设语音课外, 还给学生配备了语音导师。一个语音导师分别辅导8至10名学生, 从最基础的音标发音, 英语句子的语音语调, 连读, 重读弱读等逐一进行落实辅导。语音导师每周辅导学生一次, 就存在的问题提出操练的提示, 并在下次辅导时及时检查效果。英语的发音及语音语调是最基础的知识, 掌握好这一知识才能为口语的提高奠定基础。

2. 重视口语实训环境的营造。

在攻克发音难关之后, 就要培养学生开口说英语, 解决“哑巴英语”的问题。口语能力的培养方案包括设置口语课程和重视口语实训。在口语课程的授课中, 授课老师以学生为主体设计课堂活动, 采用对话互动式教学、任务型教学、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合理知识输入的同时, 在课堂上就能和自己的搭档进行口语操练, 使每一堂课都能学有所获, 不断增强说的自信。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 英语角、英语咖啡屋的开设, 给学生提供了相对理想的校内口语实训环境。另外, 口语大赛、外文歌曲演唱比赛、外文电影配音大赛、英语戏剧比赛等赛事的举办, 也很好地营造了学习口语的氛围。

3. 课堂引导, 提高学生课外自学的要求。

听与说关系最为密切, 当学生掌握了说的最基本知识时, 学生应该通过听去接触英语本族语发言者的声音, 通过听, 然后模仿, 不断地改进和校正及巩固之前已经学过的语音及语调或是朗读节奏等知识, 不断改进个人的发音。听的技能的提高要下苦工夫, 泛听精听相结合, 而且要高强度地听。除了听力课堂上老师对学生进行的听的操练外, 老师还要求学生每周上交一篇听力原文的默写稿, 另外, 要求学生在外语学习中心每周的学习时间不少于6个小时, 并将此记入平时成绩考核。外语学习中心是我校学生进行外语视、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语言学习与训练的专门场所。中心的自主学习室为学习者自主学习外语提供了广阔的网络学习空间和良好的虚拟语言环境。学生可自主选择课件、网络学习系统及各种媒体材料 (外语听力材料、外语视频学习材料、外语电影等) 进行自学。

4. 举行外文读书读报比赛。

读与写的关系相当密切, 有输入, 输出才能成为可能。在低年级, 每周6个课时的精读课程及2个课时泛读课程的结合, 似乎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有效知识的输入量及阅读能力的锻炼。故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 在低年级的每个学期都举行一次读书读报比赛, 以竞赛的形式给学生施加学习的压力及提供读书的动力。读书读报的比赛形式多样, 可以采用笔试也可以采用口试的形式, 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篇外文小说或是外文报纸杂文等的阅读, 然后归纳中心或是回答问题。每次比赛结束, 都会评出奖项, 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读书读报的热情和乐趣, 是课堂阅读的一个很好的补充。

三、“促专业”的意义

面临着向现代职业教育转型的挑战, 作为应用英语专业的学生, 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娴熟的专业实务操作技能才是其立足社会、服务社会的资本。在低年级打好语言功底的基础上, 大三、大四的应用英语专业学生的重点任务应该是针对其未来就业会面临的实务操作进行系统的学习, 演练与实训, 提高实践能力, 以期达到毕业就能就业、就业就能上手的高度。

四、“促专业”的措施

“促专业”即指在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的基础上, 促进学生对所学商务英语知识的掌握与应用, 使其具备在对外商务活动中进行公共接待、贸易洽谈、产品介绍等的能力, 以及基本掌握国际贸易理论、进出口事务、国际商法等与涉外工作相关的商务知识, 从而具备从事商贸业务和商务翻译的基本素质。为保证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 有效的措施是必要的, 措施主要有三点:

1. 设置合理的课程安排。

在高年级阶段, 我们设有商务英语精读Ⅱ、商务英语泛读Ⅱ、商务英语写作Ⅱ、商务英语口译Ⅱ、翻译理论与实践Ⅱ等理论课程, 以及商务情景模拟实训、进出口业务单证操作实训、国际贸易模拟实训等实训课程。

2. 运用有效的课堂教学手段实施教学。

在高年级的教学中, 教师主要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对课堂内容进行精心设置。把灌输性的填鸭式教学转变成为教师引导、学生主导的, 让学生自己完成任务或是项目的课堂活动。教师的角色是设置任务或是项目, 然后布置任务, 引导学生完成任务, 最后评价任务完成效果。在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中, 教师应适时检查并给予必要的解说和指导。在学生展示项目完成的过程中, 给予中肯的评价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例如以商务情境中的重要情境———商务谈判为项目设置任务, 给学生特定的商务谈判对象, 要求学生完成商务谈判的背景调查及完成调查报告的撰写, 商务谈判的策略制定到商务谈判的具体实施等环节进行操练。布置任务后, 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 最后进行项目完成情况的成果展示。成果展示的评价主要分为项目组自评、教师评价与小组互评三个部分。项目组自评主要评价小组内的分工协作, 完成任务过程的努力程度, 任务完成效果等的评价, 这部分占25%的比重。教师评价包括评价学生背景调查报告的完成质量、谈判策略制定的有效性, 以及学生最终在成果展示中的表现 (包括语音语调、熟练程度、仪容仪表体态等方面) , 该部分占50%的比重。最后是小组间互评, 小组互评主要针对成果展示部分进行评价, 该部分占25%的比重。除了在商务情境中进行项目教学法, 其他的几个课程的实训项目同样有效地运用了这一教学方法, 大大激发了学生认真参与的热情, 同时让学生学会了工作中要团队协作以及如何真正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3. 构建理想的校内校外实训环境。

在电脑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 电脑科技的进步给实训教学带来了便利和可行性。结合任务型和项目教学, 学校给商务英语专业专门购买了商务英语系列实训课程的仿真实训系统, 这既是对商务理论知识讲授的绝佳补充和延伸, 同时能及时反馈教学的效果。这套实训系统括3D仿真商务英语综合实训系统, 3D仿真商务英语函电实训系统, 3D仿真商务英语单证实训系统, 3D仿真商务英语报关实训系统, 3D仿真商务英语报检系统。目前, 这些实训系统投入使用已近一年时间, 老师在接受了严格的培训后已经熟练地掌握了如何更好地使用仿真模拟系统布置任务, 检查任务完成情况。课后, 学生也可以到外语活动中心利用这些系统来复习或是操作老师刚刚讲授完的商务情境具体知识。

结合校内实训, 校方还努与跟本地及珠三角地区的一些企业建立实训基地合作单位关系, 让学生在校内仿真实训的基础上, 真正地投入到各项现代商务活动中, 运用自己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遇到的问题, 反思自己的表现, 在真实的商务环境下不断历练自己, 让自己成长。

五、结语

教育部的高校转型改革工作给刚刚升为本科院校不久的西部师范院校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培养人才的目标与方向需要重新标示。师范院校内的应用英语专业, 是一个专业性、实用性强的专业, 做好该专业的教学改革探索对成功迎接高校转型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过去一年的教学探索中, 抓基础的阶段成果已经显现, 学生的语音语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学生学习英语、说英语的自信大大增强了。在进行专门商务英语课程的学习中, 通过问卷调查, 发现接受过“抓基础”训练的年级, 学生觉得在修商务英语课程时比较轻松。因此, 我们得出结论:低年级“抓基础”, 高年级“促专业”, 二者相互作用, 相辅相成, 是培养优秀商务英语人才的有效尝试。

摘要:在教育部提出高校转型的大背景下, 师范院校内的应用英语专业如何能更好地适应转型的要求, 实现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实用性的培养目标。本文提出应用英语专业“抓基础, 促专业”的教学模式, 以期在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基础上, 加强学生语言基本功, 促进专业知识的掌握。

关键词:应用英语,抓基础,促专业,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曹晓玲.学商合一的高职商务英语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 .

[2]刘燕.商务英语实训考核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1, VOL27 (1) .

[3]许芳芳.关于商务英语专业“四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J].外语研究, 2012 (9) .

专业教学模式 篇2

金融专业双语教学探讨-基于我院金融专业双语教学的调查问卷分析

根据教育部的`指导性文件,从20起对金融专业的部分课程实行双语教学.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受教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意见和想法,进一步梳理目前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借此摸索双语教学的发展路径.

作 者:戴夏晶 作者单位:嘉兴学院经济学院,浙江,嘉兴,314001刊 名:现代商贸工业英文刊名: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年,卷(期):21(14)分类号:G424.1关键词:问卷调查 金融专业 双语教学

专业教学模式 篇3

摘 要: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大多是多学科综合知识的集结,本文将从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特征和教学的角度,叙述了“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及项目教学要求,诠释了专业教学团队涵义及特征以及建设的必要性,依据专业教学团队“素质模型”理论,用比较的方法从国内外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成功经验中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提出“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J50-4

引言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大多是多学科综合知识的集結,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其特点是不断地创意和创新,随时代潮流变化而快速应变,材料的变化、工艺的变化、观念的变化等都会带来教学上的变化。从学生就业、创新创业的视角来审视当下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合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特点及发展的需要。“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目标,以工作室为平台,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将理论讲授与项目设计融为一体的一种教学模式。[1]该模式实行的项目教学是以工作室为载体,将课程、教室与实践融为一体,以课程知识为基础,以专业技术的应用为核心,以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承接设计项目为主要任务,由教师带领学生在承接和完成项目设计的过程中完成综合专业能力的训练。[2]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担任专业课程的教学,而且要全面负责指导艺术项目设计与实践。就当前情况来看,教师个体素质和能力很难以满足“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教学的要求,因此,“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首当其冲成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建设的重要关注点。

1.专业教学团队及特征

教学团队分为学科教学团队、课程教学团队和专业教学团队。专业教学团队是跨学科、跨课程的教学团队,是为培养某职业领域专门人才,由明确分工,相互承担责任的相关学科或相关课程的教师个体组成的教学团队。对于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而言,专业教学团队是以教书育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中艺术设计、工程领域职业所需专门人才和服务社会为直接目标,由明确分工协作,相互承担责任的相关知识互补、技能互补的教师个体组成的团队。因此,它区别于一般的教学工作群体,更强调要完成需要共同努力的集体工作。在共性上具有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性和双师素质的共性特征,在个性上具有符合人才培养水平标准维度与服务社会能力标准维度的二维性特征、持续发展的动态对接性特征、团队成员来源的二元性特征。这些特征对于构建专业教学团队有其重要的标准作用。

2.高素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必要性

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下,就教学而言,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建设,教学的组织实施等都需要专业教学团队教师的团体合作,教师个人是难以完成专业人才培养任务的。就教师素质与职业能力而言,要求教师要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树立专业发展的思想,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方法,使自身在教师职业素质、专业意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得到不断发展。这一切都需要通过团队学习来实现教师的知识交流和共享,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如若只重视“双师型”个体建设,忽略团队建设,会导致教师只顾自己教学,缺乏团队意识,造成专业教学内容的重复或矛盾,教学无积极性和创作性。因此,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是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校企合作,整合教学资源,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和手段。[3]是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实施“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基本保障。

3.“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路与策略

3.1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路

在充分把握专业教学团队内涵及特征的基础上,运用专业教学团队“素质模型”理论,结合“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运行要求,明确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目标与重点,由院校主导、政府扶持、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带头人执行,组建一支由院领导和行业企业管理层组成的“双带头人+专任教学团队+兼职教学团队”的专业教学团队,形成“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骨干教师”的梯队结构。按照“双方联动、双岗交替、双向培养”思路,与行业企业合作,通过校企互动,专职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以加强企业实践能力,兼职教师参加教育教学培训以提升专业教学水平,共同打造一支具有决策力、执行力、创新力的管理、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兼备的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3.2专业教学团队构建策略

3.2.1以团队“素质模型”理论为指导,构建专业教学团队

素质模型是指达成某一绩效目标的一系列不同的素质要素的组合,他是用行为的方式来定义和描述员工完成工作需要具备的素质,包括自我概念素质族、态度意愿素质族、能力技巧素质族、团队管理素质族,每一个素质族又包涵了相应素质要素。这些素质族及素质要素也是“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下专业教学团队及教师个体在素质上的基本要求。因为团队的共同目标和相同的环境,对成员会提出相同的要求,如共通或相似的专业背景、职业、兴趣、价值观等。[4] 因此,以“素质模型”理论来指导“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下的专业教学团队构建是科学有效的。具体来说,对专业教学团队素质要求而言,需要具备自我概念素质族、态度意愿素质族、能力技巧素质族、团队管理素质族素质要素标准;对于专业教学团队教师个体而言,重点是对教师是否具有自我概念素质族、态度意愿素质族、能力技巧素质族、团队管理素质族四个素质族及要素的甄选。概言之,构建管理、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兼备的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形成技能和素质之间良好的互补性,是“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要求与目标。

3.2.2政府要建立健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相关的规章制度,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培养体系,加大的经费投入,扶持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1)建立健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规章制度

德国的职业教育,不但有宏观的国家发展政策,而且普遍有一整套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作为切实的保障。企业界和职业教育界,但凡遇到有必要进行解释的行为时,都能在《职业教育法》中找到依据。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教法》颁布与实施已经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对于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来说,最关键的是需要地方政府要为扶持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政策扶持与制度保障。因此,需要由地方政府出依据《教师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和其他相关法规,从专业教学团队教师资格认定、甄选任用、职务聘任、进修培训、工资待遇、考核奖励、教师流动等一系列环节中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此外,建立相关校企合作的协调委员会,引导校企建立合作的长效机制。为职业教育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2)建立职前职后一体化的专业教学团队培养体系

从国外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经验看,大多数国都建立了职教教师培养体系,注重教师的职业前培养,而在我国职教师资的培养仍然沿用普通师资的培养模式。仅通过职后培养来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是不能满足专业教学团队素质要求的,因此,地方政府应建立职前职后一体化的专业教学团队教师培养体系,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专门机构,对教师进行系统化的培训。

3)加大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经费投入

在发展职业教育过程中,各国政府都在千方百计地增加投入,支持职业教育事业。如新西兰政府投入约占70% ,德国达到55%,澳大利亚达50%。可见增加资金投入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有效保证。因此政府要拓宽经费来源,改善拨款制度,设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专项基金,促进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3.2.3高职院校要有针对性的制定并实施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规划与培训计划,建立专业教学团队教师激励制度,主导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1)有针对性的制定并实施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规划与培训计划

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规划与培训计划必须要有针对性,除了对现有的专业教学团队的现状,进行全面研究分析外,还要对学院的专业及教师个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依据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团队特征与应包括的四个素质族,确定专业教学团队教师的培训目的、内容、形式、时间、地点、数量。在培训内容上要突出导向性、实践性、层次性、时代性与示范性,注重专业带头人的培养,注重新知识、新工艺的发展。在培训形式上采用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使专业教学团队教师经常处于一种终身教育的氛围之中。

2)有效利用校外资源,引进和聘用兼职教师,充实专业教学团队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师学历、职称层次、双师素质偏低,校内外培训见效较慢,因此,职业院校需要加强相互间的协作,除互相聘请高素质专业教师外,还需从社会艺术设计与工程行业企业中引进或聘用专业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一线设计师和管理人员充实到专业教学团队中来,改善专业教学团队结构,提升团队素质,保证专业教学团队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专业实践经验。同时要建立健全兼职教师聘用与管理的规章制度,建立兼职教师人才信息库程,要保持兼职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性。

3)要建立专业教学团队教师激励制度

专业教学团队的质量提高,除了依靠专业教学团队素质族要素、证书和资格等来规范和要求外,还必須通过激励将提高专业教学团队教师质量水平转化为其本人的内在需求。我们应吸收和借鉴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建立和完善专业教学团队教师奖励制度和优惠政策,保障高素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从根本上改善专业教学团队教师的生活、工作条件,使专业教学团队教师职业真正成为受人尊敬和羡慕的职业。

3.2.4行业企业要主动参与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充分依靠行业和企业发展职业教育,要加强校企合作,鼓励企业和职业院校多种形式联合办学”。校企合作是教育与产业这两个相对独立部门之间的有机结合,是建立在双方内在需要基础上的一种双向主动参与的结合。因此,行业企业应主动利用好国家政府的政策,主动支持合作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一是要派出行业专家和有经验的设计师、工程技术人员承担教学任务,二是为已有的专业教学团队教师安排专业实践的机会,共同改善专业教学团队结构,提升专业教学团队教师素质。

3.2.5专业带头人要积极主持专业团队建设

专业带头人是站在专业技术领域发展前沿,熟悉行业企业最新技术动态,把握专业技术改革的方向的领军人。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带头人应肩负着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重任,应充分依据国家政府、学院政策、制度,利用好行业企业支持,结合专业培养模式、“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运行要求,专业教学团队特征及专业教学团队素质族要求,本着先群体后个体的办法,改善专业教学团队的结构、提升素质。以适应“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运行要求,保障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目标的实现。

结语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下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在充分把握专业教学团队内涵及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运行要求,以专业教学团队“素质模型”为核心要素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需要政府扶持、学院主导、行业企业的主动支持与参与、专业带头人要积极主持。各层面各司其职,相互协调,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才可能达到预期目标,才能保障“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从而实现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教学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 刘秀珍.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研究[J].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0, (5):176-178.

[2] 邸晓松. 浅谈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7(2):73-74.

[3] 张光春.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 科技信息,2008,(9):491-492.

[4] 彭剑锋,荆小娟.员工素质模型设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注:

项目编号:14-156-747

专业教学模式 篇4

一、高职院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一名普通的高中生变成高职生, 大部分学生还不能够充分理解“职业”和“技能”对他们的重要性, 他们对于这些概念的理解, 普遍较为肤浅, 甚至是十分陌生的。也就是说, 从学生的角度讲, 财会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第一个问题是学生对于自己专业的认识尚不十分明朗。然而, 与高职院校自身在财会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相比, 学生的模糊认识其实并算不了什么。总结一下, 高职院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分为如下三个方面。

1、教材:高职院校普遍缺乏适合财会教育的务实教材

教材是人才培养的核心, 它能够对教育教学活动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没有合适的教材, 教师的教学活动就没有目标和方向, 学生就没有可以参照和借鉴的标杆。当前, 国内大多数的高职院校, 都是近几年由中专类学校升格而成的, 他们中大部分在财会专业的教育教学活动时, 尚未能完全摆脱原有财会人才培养的禁锢, 很少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求的实用型目标出发去思考问题。

与此同时, 我们的一些财会专业教师没有明确的教学定位, 习惯性地喜欢把高职教育不当作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 而把它当成高等教育中的专科教育, 因此, 在实际工作中, 高职院校的老师为了职称晋级, 也为了充分利用校内的教材市场, 大多进行教材编写。高职院校老师从事教材编写, 本身不是什么坏事, 而且不可否认其中也有部分教材切合了职业教育的要求, 编者的教学经验丰富、水平较高。但是, 正是由于这种校内市场垄断行为的利益性, 真正优秀的教材未必得到很好的推广。

总之, 在当前高职院校财会专业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普遍缺乏适合财会教育的务实教材。

2、实践:财会实践教学环节力量薄弱学生实践机会过少

实践是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 从书本和课堂上, 学生只能够获得财会的理论知识, 要想练就较高的财会工作能力, 就必须经过大量的实战演练。然而, 当前高职院校无论是从实践教学力量, 还是学生的实习机会, 都不容乐观。

从实践教学环节来看, 大多数财会专业教师大学毕业后直接到职业学校任教, 理论有余而实践不足, 即便是“双师型”教师, 由于会计职称多以理论考试为主, 即使考过, 也还是缺乏会计职场经验和职业判断, 讲课容易纸上谈兵, 照本宣科, 课堂教学中少有实际案例, 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而学生的实践机会, 则更是少得可怜。这主要是因为财会实习单位出于对商业机密的安全性、会计工作的阶段性、时间性等因素的考虑, 不愿意让实习生更多接触这些事务。即便是给学生安排工作, 也只是做一些辅助工作, 因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不到锻炼, 实习收效不大。

因此, 上述因素致使财会学生实践技能欠缺, 工作适应期长, 经常达不到用人单位满意。

3、目标:财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

我们知道, 当今时代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 经济日新月异, 与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相比, 财会教育的滞后性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知识、理论、方法、技术都在飞速发展, 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有的知识在学生未毕业就已陈旧, 这就使得财会教育很难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经常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

高职院校财会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中级财会专业人才, 力争使学生毕业后尽快进入角色, 具备扎实的基本业务能力, 以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协调沟通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写作能力、外语、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知识与财会拓展能力。为此, 财会教育必须“面向全球培养人”, 要培养在知识、能力、心理、精神等诸方面能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人才。财会教育的目标应满足国际经济发展对财会人才的需求, 财会人才的培养应考虑财会人才国际流动的需要。

更为重要的是, 高职院校一定要将财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准确, 切不可过低或者过高, 只有让学生毕业以后, 能够从事真正符合他们教育程度、身份特征的工作, 而不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背离, 才是真正成功的高职财会教育。

二、改进高职院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做法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领域一个备受人们关注的领域, 它的财会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财会类建设者的素质与能力, 因此, 大批专家已经对如何提高高职院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笔者将针对前面提到的具体问题, 从加强教材建设、构建实验教学体系和厘清财会专业培养目标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加强教材建设, 讲究教学艺术, 提高财会专业教学质量

一本好的教材, 对于提高教学效果, 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针对高职院校普遍缺乏适合财会教育务实教材的现状, 应该加强高职院校的财会教材建设, 提高高职院校财会教材的编写水平。

一是与当前财会政策的及时融通性。财会专业人才培养, 不能够与时代脱节, 不能够抱着老教材, 停留在本本主义的阶段, 教给学生没用的过时的财会知识, 而应该及时将已经出台的《财务通则》、《会计准则》等权威性文件引入教材。因为这些文件既是指导会计实务的规范和原则, 也是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结晶。

二是及时向学生介绍当前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新业务和新经验。学生走出校门, 面对的就是纷繁复杂的财会事务, 作为财会专业的教师, 应该眼观四路耳听八方, 密切关注社会经济领域, 也别是财会领域的新事物, 及时把经济改革中出现的新业务和新经验引入教材, 使教材内容充实、新颖, 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三是教材应强调简明、实用, 深入浅出, 符合财会专业学生们学习的要求。简明、实用, 深入浅出其实是对一本好教材的基本要求, 为什么要特别进行强调, 就是因为财会专业具有特殊性, 只有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思路清晰, 他们才有可能更好地掌握财会知识。

除此之外, 在财会专业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还要特别注意讲究教学艺术,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真正全面提高财会专业教学质量。

2、构建实验教学体系, 注重“双师型”队伍培养, 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财会实验教学就是以企事业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经济业务、内外部经济联系、会计核算程序为模拟对象, 按照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要求, 使用真实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实物进行会计实践演练, 使学生对会计工作有直观、系统认识的实践教学方法。财会实验教学有助于理论教学质量的提高,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是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认知规律, 实现教育目标的良好方法。

所谓“双师型”教师队伍, 对于财会专业来说, 就是指我们的老师有扎实的理论功底, 丰富的实践经验, 站在讲台上是一个好讲师, 坐在业务位置上是一个好会计师、审计师、经济师。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知识更新的频率越来越快, 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刻苦钻研新知识, 解决新问题, 定期到实践环节中去收集素材、案例。也就是说, 我们的财会老师在课堂上要讲清楚基础理论, 示范好基本技能, 在专业周, 像会计师那样带好我们的每一个徒弟, 把好处理各项经济业务的关口。

总之, 只有从实践这个环节入手, 才可以快速提高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厘清财会专业培养目标, 确立财会教育发展方向, 切实促进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发展

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 是搞好人才培养的首要问题, 它直接关系到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取舍和教学模式的确定。厘清高职院校财会专业的培养目标,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高职教育的性质。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有特色的高等教育类型, 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 其人才培养具有独特的基本特征, 即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财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必须是培养有较强处理会计实务能力的人才。

二是适应会计职业岗位的范围。高职财会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向的是会计职业群的相关岗位, 而不是会计职业的某几个岗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财会专业人才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综合动手能力的培养, 不但使学生会记账、算账, 而且能处理各种经济业务, 能运用所学的知识筹资、经营和管理。

三是财会人才培养规格。高职院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掌握的专业能力水平, 而社会财会专业技术职务评定考核的是财会专业人才实际工作中的专业能力水平。虽然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校期间经历了专业实习实验的训练, 但毕竟没有从事财会工作的实践, 因此, 高职院校借鉴社会财会专业技术职称评审要求确定财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只能定位在助理会计师等次上。

三、小结

市场经济条件下, 社会对财会类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 高等职业财会教育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 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高等职业财会专业应抓住机遇,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师资方面的实践性改革, 培养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财会类人才。

参考文献

[1]涂云友, 何晓玲, 魏晓兰.对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教育的思考[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1) .

[2]李晔.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构建实验教学体系探讨[J].会计之友, 2009, (6中) .

[3]杨玲.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培养目标的分析和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34) .

[4]杨玉国, 刘玲艺.工学结合视角下的高职院校财会教学策略探析[J].科技经济市场, 2009, (3) .

专业教学模式 篇5

论文

题目教育技术专业教学研究及该专业教学改革的建

学生鄢宇恒

年级2010级

专业教育技术学

系别教育技术系

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教育技术专业教学研究及该专业教

学改革的建议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的技术更新速度的加快,知识与技术的迅速更新,使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理论基础的同时,面临着能否紧跟技术的前沿,拥有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不致力于与新技术相脱节,只注重理论的学习,而忽视了技术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学习技术的能力。针对教育技术专业,在研究教学模式之后,提出了针对该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些建议。关键字 教育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工作适应能力

引言:

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无处不存在着网络,网络的重要性已如同人们吃饭穿衣一样,是生活不可缺少的物品。网络技术的更新速度也正随着它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而迅速的更新。就读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处在技术更新如此之快的风口浪尖上,既体现出该专业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又体现出该专业学生在技术上的滞后性。如何来理解这句话呢?重要性是因为该专业的学生必须时刻保持自主学习的自觉性,因为技术的更新迅速绝不允许像传统学习那样,理论知识甚至技术,学会之后,几年甚至几十年,可以风雨不动,坐吃山空。如今的技术,就拿软件来说,可能几个星期,几个月。新的软件就会产生。面对这种情况,该专业的学生不得不像等待上战场的士兵。时刻高度专注等待着自主学习的开始。由此看出,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而在技术上的技术滞后性又如何理解呢?由于技术的快速更新,该专业的考试既不能授之以鱼,也不能受之以渔,这与传统的教学相比,远远高于传统教学的要求。就拿一个新软件的教学来说,教育技术的教师不仅仅要求介绍该软件给学生,简单的介绍软件的操作比学生技术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的学习态度。因为一个软件更新迅速,使教师没有那么多精力逐一讲解教学,一个软件教会了,可能几个月,几年后这个软件就淘汰不用了。而如果学生仅仅从老师那里掌握了授之以鱼的该

技术,那么如何能跟上技术的迅速更新?所以说,这是教育技术专业学生的学习滞后性。根据以上教育技术专业学生的情况,以下将做更深入的分析。

一、教育技术专业目前的发展状况及其前景

纵观教育技术的发展,几乎是顺着一条这样的路来发展的:视觉运动——视听教-——程序教学——系统技术——信息技术。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使教育技术专业面临着大量信息技术的教与学的问题。而随着信息的重要性,各种小学对信息技术老师的要求也在日益提高。对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第一,近年来,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生的入学率迅速提高,这使得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供过于求的现状,教育技术作为一个二级学科,既要注重教育理论的学习,又要注重技术的学习,而在技术飞速迅猛发展的今天,技术的快速学习将是对该专业学生的考验。第二,教育技术专业招生院校增多,但整体水平却不重,教学质量与学科等级一直排在边沿,这使得该专业的学生不仅数量迅速增多,也导致整体水平不断提高。缺乏专业的高端人才。因此大学对教育技术专业学生进行人才式的教育更应该被引起思考。第三,教育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因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对网络技术人才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对于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不仅仅是要掌握理论化的知识。对新技术的自主学习要求也在提高。除了理论与技术的学习,能够学会自主学习的能力更为重要。

二、对于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就业趋势及工作适应能力的角度探讨教学的改革与对策

由于对学校教学技术与实践相联系的认识不够。认识不到在实践工作中拿些方面的重要能力不够。造成能力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专业知识的学习难以适应实践工作的要求。同时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造成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适应能力较差,工作适应能力且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工作适应性的定义一个人在走上工作岗位后,逐步了解和熟悉工作的条件、环境、胜任岗位的一种能力状态,是人与职业在经济和社会的活动过程中达到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的过程。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普遍从事的工作是信息技术教师、管理人员、实验技术人员和其他学科教师。在工作的适应能力中,需要加强的能力有:教育技术基础理论

知识、教育技术管理和评价、软件操作能力、教学技能、资源开发和利用能力。而在这些能力中,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能力尤为重要。与专业对口的工作有信息技术与教育、多媒体与网络、教学设计与绩效技术,其中最被重视的是多媒体与网络的就业方向。第二,从工作适应能力反映出来的问题。首先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实践开发能力不强,许多毕业生提到本科阶段学的比较肤浅,刚入了这个软件的门又进入另一个软件的门,普遍认为要精通一门软件的操作,并没有达到“一专多能”的培养目标。其次,科研能力未得到充分的重视。科研能力为广大教育技术工作者所重视的原因在于,教育技术理论不仅可以用来指导实践,而且还可以为广大的信息技术教师科研提供理论指导。从另一个方面看,也反映了学校在本科教学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致使学生的科研能力比较欠缺,信息技术教学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毕业生普遍对加强信息教学能力重要性都非常重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毕业生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力有一个较大的不足。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普遍不高,由于信息技术教师不是主科老师,所以还要从事多项教辅工作。一些刚参加工作的信息技术教师普遍认为“刚毕业,对工作十分不适应,在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同时还要兼顾网管、辅导教师课件制作、培训工作、学生考级培训、软件培训、电脑维修、教务处的工作(包括学生成绩处理,制作成绩录入系统)”这样繁琐的工作对该专业的学生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要求学生在本科就读期间扎实掌握知识、熟练技能。而掌握知识不能一蹴而就,仅凭教师在课堂上所教授的理论知识,这要求学生的自学能力必须加强,因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十分必要。只有在学生拥有自学的意识之后,在走向工作岗位时才能临危不乱,时刻学习时刻提升。从毕业生的自我评价与分析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值得引起学校的重视: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实践开发能力、信息技术学能力、科研能力。信息素养能力的方面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导致工作适应能力较弱。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的技术、教学能力、科研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这四个方面的能力是影响工作适应性的关键因素,同时该是教育技术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

三、针对教育技术专业对教学改革的建议

“在实践工作中最需要的技术,教学能力、科研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这四种能力可以说是教育技术专业最核心的四种能力。那么要怎样提高工作适应性的这四

种核心能力呢?又怎样才能提高毕业生对工作的适应性?教育技术专业教育改革应以提高对工作的适应性为目的,依据以下三个方面为改革基准。首先,在课堂设置和教学方式上,强调要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其次,在教学内容上,要尽量体现学科的发展前沿,重视用人单位的需求。第三是重视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强调教学效率的提高。基于以上三个方面的基准,提出了一下针对教育技术专业,对教育改革的建议。第一是培养学生使用教育技术来解决问题能力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第二是完善实践性环节教学,开辟实践教学的新途径,丰富专业教学资源,完善教学实践环境,应向学生开放专业重点

实验室,重点建设一批学生专业能力训练与实践的创新实践基地或岗位,为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提高专业实践动手能力,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第三是坚持走合作的道路,加强社会、中小学、企业与院校的合作,教育技术人才培养必须坚持面向用人单位实际需要,与用人单位合作。第四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通过动手学习从而从做中学到知识与技能,同时能培养出自主学习的能力。第四是实行多导师制,与其他专业不同的是,教育技术专业是分为理论知识与技术两个方面。实行多导师制可以把理论与技术分开指导,形成术业有专攻的形式。使学生由传统的知识接受者变为知识的探索者,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基础,包括科研基础知识、技能、经验能力等。参加教师科研课题,让学生在研究中充当助手,参与科研方案的制定。在老师的指导与帮助下,尝试着独立承担一些课题,参与软件开发等活动。同时理论方面开创大量的讨论课程,进行研讨式学习。讨论课对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很大的帮助和提高。对加强学生的科研能力,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开设大量研讨式课程,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同时能改善教师管理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结束语

伴随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各种软件,网络技术的更新,不再是传统教学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旧观点。更适用于大学生的是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人生态度。教师在教学观念中则是学生学习的督导者,再也不是知识与真理的代言人。正确认识教师与学生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中教与学的地位和作用。改革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模式。教育要面向社会已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在我们的周围。成人高考,广播电视大学。各种

各样技术培训学校琳琅满目。有不少大学生宁愿花费比学费高出几倍的钱去参加培训班的学习,这种行为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是在向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信息全球化不一定要走进学校才能学习,然而走进大学学习还是每个大学生必走的学习之路。可是各种学习班,学习网站盛行的同时。学生选择学习的原因。除了学习,更重要的原因是学习气氛的影响和大学期间大学精神的影响。思想的更新和提高,教育学生的目的不是让学生跟随教师走,而是让学生自己对新的知识进行自主学习。看出问题并采取行动,那么教学的重心应该是教师培养学生,使学生自己根据情境需要和学习需要进行计划学习的能力。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督导者,学习者应该有更多的机会提出问题,并对问题寻求同龄人不同的解释。以开阔自身的眼界,在一个合作的学习环境中最重要的是学习者能够学会尊重他人,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李克东教育技术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谢幼如新型教育模式的探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中职美术专业教学模式探析 篇6

随着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来临,需要更多的管理应用型人才,而目前大多数的中职美术专业仍旧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中职院校不断采取措施进行改革,但是中职学校不管是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手段与方法的改革都是以升学为目标开展,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失去了中职教学办学的发展特色,因此,急需对中职美术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

一、中职美术专业教学模式

针对中职美术学生和教学特点,中职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有所改进,创造出不同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有更加良好的效果。在教学模式上,笔者经过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1)重视兴趣教育。中职学生的特点就是对于学习兴趣不强,领悟能力较低。在中职学生中不乏聪明或努力刻苦的,但由于各种原因学习成绩提高不上去,因此到中职读书。在中职美术教育中,就更应该针对这一特点,以激发学习兴趣为主,在授课过程中,不以考试为目的,陶冶艺术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使学生从内心中对美术感兴趣,希望获得美的追求,能够自发的进行学习,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2)针对学生不同特征因材施教。中职美术生由于水平参差不齐,在同一课堂上进行授课时,如果进行同样的训练和教学,则可能无法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而如果每个学生面面俱到,在一堂课上又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比如有的学生艺术领悟能力较高,对于获取信息能力较强,构图能力很好,但细节处理上粗枝大叶,很难表现细节能力,有的学生则对于细节处理、光影结合效果处理非常细致,但下笔犹豫,构图效果不好,对于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教师应该全盘把握,教学过程中即使针对同一静物也可以分人分组训练,这样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3)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中职学习与美院高校学习有所不同,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压力较大,而传统的基础美术教育并不适合中职美术教育。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则应该注意到这一特点,将教学与实际应用、未来的就业方向相结合,利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元素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的同时,将知识应用于生活之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与社会接轨,使学生在接受中职教育后,能够以最佳姿态快速进入工作状态,为社会建设提供力量。

二、中职教学模式失去中职特色

中职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为了培养更多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以及具备高素质水平的劳动者。但是在现实中,中职教学的模式没有摆脱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比如说:在教学手段上仍然采取强制灌输的方式,教学目标的设置上更是针对应付高考,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中职教育教学过程中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开展教学,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而且中职美术教学仅是注重对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的能力。学生沒有机会与社会直接接触,从而导致他们独立实践操作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都比较差,也直接导致中职教学失去了职业特色。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家长、社会以及学生自身比较注重追求所谓的“高学历”。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扩招,导致中职学校的生源范围不断减少,这也迫使中职学校直接将美术专业的发展方向定位在普高升学的目标上,把主要的精力集中于把美术基础好的学生送到高等的艺术院校,从表面来看这个目标起点相对较高,不仅满足了家长与学生的升学梦想,更加为中职学校提高了声誉。虽然有助于中职院校增加生源,但是却更加是中职学校的教学模式没有任何特色可言,更加趋向于普教模式。

三、中职美术专业教师较少

中职学校的美术专业教师非常少,导致中职学校不得不采取大班教学的模式,专业美术教师基本没有时间专门对学生进行差异化的指导。中职学校的美术专业教师少,主要是由两方面的原因引起的,一是由于引进美术专业教师的成本较高,在无形中增加了中职学校的压力,学校为了节约成本,因此,并没有增加美术专业教师的数量的计划;二是由于中职学校的学生人数众多,专业美术教师的压力较大,进修机会却相对较少,很多美术专业教师认为作为中职美术教师发展形势不乐观,很多教师不愿意从事中职美术教师。这也给中职学校的专业美术教学模式改革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四、中职学校对教学模式改革工作认识的偏差

目前中职学校把教学模式改革的最终目标放置在提升升学率上,从表面看似是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对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但是大多的中职学校只是减少了美术专业课程中的体育、德育的课程,以此来扩增对美术专业学生的训练时间。借以提升高考的升学率,而忽视了对就业率的提升,中职学校教育承担着升学与就业的双重任务,但是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中职学校对美术专业学生就业途径的开发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职学校自身的生存面临着很大的压力,由于普通高校的扩招,给中职学校带来更大的压力,为了能吸引生源,有些中职学校在没有做足准备之前盲目的设置热门专业吸引生源,比如说:没有对美术专业人才市场进行充分调研,师资力量以及实训的场地不充足等,从而给中职学校开拓就业途径增加了成本。

五、结语

人类社会对于美和艺术的追求不会停息,因此对于美术人才的需求也就永远不会消失。在我国的中职美术教育过程中,许多教育前辈已经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教育同僚们在各个中职院校的美术学科讲台上日复一日的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为社会输送着有用的人才。在未来的中职美术教育道路上,我们应该紧紧跟随时代发展,把握社会需求,针对学生和教育的发展特点,开拓创新教学模式,为我国的美术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专业教学模式 篇7

( 1) 微格教学。微格教学实质上是一个可控制的实践系统,它将复杂的教学技能分解为许多容易掌握的单一技能,设定每一技能的具体训练目标,在短时间内反复训练,使受训者可以集中学习和掌握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它是在教学理论、视听理论和技术基础上, 系统培训教师教学技能的方法。

( 2) 微格教学的特点。1教学目标明确。微格教学培训幼教师资目标很明确,针对幼儿教育专业特点的需要展开相关单项技能培训再到综合运用,充分利用微格这一受控制的实践系统,使学生朝着明确的目标发展。2实践训练落实。微格教学一般分为5 ~ 8人一组进行教学技能训练,一次训练一单项, 时间约5 ~ 10分钟。这样的小规模授课能确保学生反复训练、深入讨论与评价,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和掌握相关教学技能。3反馈及时全面。微格教学借助现代视听设备真实记录各种细节,使受训者能及时获得自己教育行为的直接反馈,有利于反复观摩、讨论、 自我分析和二次实践。4评价科学合理。微格教学的评价体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学生自评、互评结合指导教师的点评,使评价更科学合理,避免了传统评价方式的主观与片面。5便于交流分享。微格教学训练模式准确而真实地记录下学生技能训练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回放观摩、讨论、分析、分享,真正实现合作学习与研究。

二、微格教学的价值与作用

( 1) 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结构。微格教学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合作研究方式,是有效促进学生成长的过程,其始终围绕着学前专业学生作为未来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与能力的提升而展开,改变了长期以来教法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结构方式。

( 2) 使职前专 业研究成 为可能。 微格教学中的学生小组互动是出于自愿和协商的专业学习活动,凡参与者都能受益,从而营造了一种合作的学习文化。

( 3) 促进了学生的进步。微格教学面向未来、追求内在价值,在整个过程中师生平等对话、思想碰撞,探讨教学的专业问题,促使学生借助先进手段相互观摩,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三、微格教学技能训练模式

( 1) 微格示范技能。为了增强训练的有效性,向学生提供生动、形象、 规范的教学示范,包括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和历届学生的微格教学视频等。通过直观感知,使学生形成感性的认识。 同时,在观摩基础上组织学生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分组讨论, 分析示范教学的成功之处及存在的问题。

( 2) 微格课堂实践。首先,充分了解微格教学的概念和微格教学相关设备。其次,学习微格教学技能训练过程有关的技术操作。然后,进入微格教学技能训练过程的中心环节 “角色扮演”。

( 3) 讨论和分享。教学活动结束后,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共同观看录像, 看完录像后先由学生进行自我分析,检查是否达到训练目标,是否掌握相应的教学技能。再由其他学生进行评议,最后由指导教师进行点评。

( 4) 评价与改进。在自评、互评基础上重新进行修正后的角色扮演,完善教学活动设计方案和微格教学教案,再次进行微格课堂实践。

总之,微格教学以客观、具体为特征的方法和现代化技术手段的有效应用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实现了对复杂教学活动变量和训练过程的系统控制,使基础理论对实践的指导达到了可操作的水平,对职前幼儿教师掌握教学基本功, 提升教师素质和专业能力具有很大帮助。

摘要:微格教学是师范生的职业技能培训特别是教学技能培训的有效途径,它打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反复训练,不断修正,可大幅度地提高学生作为未来教师的整体素质,促进其教师专业化发展。

专业教学模式 篇8

一、以实践性与可持续性为双翼的研究进程

(一) 设想——实施阶段

设想是:打造讲授、实训、考评全方位联动的教改理念。

1. 授课方面。

以绩效管理学科为主, 其他学科为辅, 基于工作岗位的实际情景, 嵌入不同岗位 (招聘专员、培训专员、规划专员、薪酬福利专员等) 的绩效管理任务, 教学实施过程中引入相关专业任课老师到课堂上, 就自己的专业领域进行要点讲解、课程辅导与点评, 两个或以上老师同上一节课, 这种课型, 学生不仅感觉新鲜, 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 沟通学科间的知识, 使学生视角的开阔度, 考虑问题的深度等方面得到有益提升, 从而实现联动授课的效果。

2. 一体化实训方面。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各个岗位之间是互相联系, 互为辅助的。而原来的教学课程项目设置是以单一的本门课程为基础进行专项设计, 只体现了一个岗位单独的能力, 课程之间的联系性较弱, 学生掌握的知识、能力具有分散性, 不能很好的实现岗位之间的联系性和辅助性。

本课题拟针对人力资源专业的岗位特点, 打破课程之间的限制, 将各门专业课 (人力规划、招聘与素质测评、培训开发与职业生涯规划、薪酬福利、绩效管理、岗位研究、员工关系管理) 以人力资源管理各种具体工作任务为基础整合并设置一体化项目实施于教学过程中, 丰富学生的专业技能, 并希望籍此能为类似专业在本领域探索出具有借鉴性和可操作性的方案。

3. 有关专业课程项目一体化考评方面。

以往的课程考核往往采用笔试的形式, 以单独的课程内容为基础, 从理论、操作等方面进行考核, 侧重考查学生单门课程的理论掌握情况, 不能综合反映“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能力水平。为真正体现职业工作过程特征的教学模式, 必须先要构建体现职业工作过程特征的考核体系, 使考核方式实现职业特征化。

因此本课题拟针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相关岗位 (绩效专员、招聘专员、培训专员、规划专员、薪酬福利专员等) 特征, 结合工作特征设置典型的以工作任务、岗位特征为依托的考核方式。采用多元化、多维度的考核方式, 既有针对项目团队的考核, 又有针对学生个体的考核;既有针对工作任务结果的考核, 又有针对工作任务过程的考核;既有技能操作的考核, 又有理论知识的考核;既达到考核内容、手段新颖化的目标, 又实现评价人员专业化的构想。

综之, 通过“学科联动”, 改变学科分离的现象,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多视角、多维度的综合实践能力, 最终帮助学生形成关于专业知识的整体性认识。

(二) 反思——调整阶段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验, 我们认为开展“学科联动”应注意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传统与创新、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一是学科间的联系性、互动性与学科自身相对独立性的关系。

学科联动模式, 让个性迥异、教学风格各有千秋的老师创造了思维互动、心理激荡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突破原有的知识圈, 多角度、多侧面、多方向地思考问题, 从而在教学创新中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职业能力的系统性、持续性和涵容性。学生在视角的开阔度、处理问题的成熟度、以及解决方案形成的速度方面都有了迅速成长。

存在的一些问题是有部分同学由于不能迅速适应这种模式, 未能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今后的教学过程中, 应针对这类学生, 在初期阶段进行心理引导以消除他们的紧张以及无助感, 帮助他们调试到最佳状态以圆满实现教学目标。

另外在“学科联动”的实施过程中, 应注意从学生的接受心理出发调整教学内容。一个单元主题的教学方案确定之后, 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阶段施教时, 不可忽略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与需求, 应对所要实施的主题教学内容及节奏作出相应的调整, 充分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想, 达成学科联动的目标。

(三) 拓展----延伸阶段

“学科联动”淡化了学科界限, 丰富了教学内容, 改变了教学方式, 在整体推进课程改革中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如何更好地、创造性地授课, 实现教学本质意义上的联动, 而不是“盲动”或“忙动”。如何有效调整教学团队现有资源和教学管理模式, 使学科联动在具体操作时能有更广阔的空间, 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所在。

针对以上两个问题, 我们不断加强“学科联动式”教学深度与广度的研究,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我们将学科间的联动与工作项目相融合, 以真实的人力资源工作过程为载体, 借助学院、社会网络资源、企业提供的研究空间和实践领域, 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因此,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又探索出新的联动类型 (跨专业联动、校企联动等) 。

二、阶段性、团队化的研究成果

(一) 研究——开发出学科联动的教研组织策略

学科联动使传统意义上分科教研的组织形式发生变化, 呈现出学科内与学科间双轨备课的复线形式。为了保证课题的顺利进行, 我团队以备课为突破口, 从学科联动的教学需要出发, 对教师教研的组织策略进行了调整。 (见下图)

(二) 探索——确定出阶段性多维联动主题及目的

本课题以绩效管理课程的讲授为例, 针对绩效管理的四个阶段性培养目的, 基于工作岗位的实际情景, 引入相关专业课老师, 就自己的专业领域进行要点讲解、课程辅导与点评, 达到合理利用资源联动授课的目的。

1. 绩效计划主题及目的。

以绩效计划为主题的阶段, 想要达到的目的是明确绩效管理的任务;能够进行不同岗位的岗位分析并能够编写岗位说明书;能够确定不同岗位的绩效指标和标准及绩效考评的方法。

这部分的授课过程中, 先由主讲教师明确绩效管理的任务后, 分别引入主讲规划课程、招聘课程、培训课程、薪酬福利课程的老师, 就各岗位的岗位分析及岗位说明书进行重点讲解与指导, 并配合主讲教师共同完成各岗位绩效指标和标准及考评方法的实施与点评。

通过“学科联动”, 使学生在某一学科中所学的知识, 在其他学科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得以补充和延伸, 通过不同学科中教学内容或学习方式的交叉与渗透, 拓展学习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

2. 绩效实施主题及目的。

以绩效实施为主题的阶段, 想要达到的目的是能够根据岗位进行绩效面谈并能够进行绩效辅导与培训, 指导员工共同制定实现绩效目标的方案。能够根据岗位确定绩效信息收集的途径、内容并明确信息收集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这部分的授课过程中, 针对有些学习内容, 概念抽象, 理解困难, 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对此缺乏兴趣, 也难以产生学习需求这个问题。先由主讲教师明确绩效实施的内容后, 分别架设主管与规划专员、招聘专员、培训专员、薪酬福利专员分别面谈的情境, 由学生自由结组, 根据岗位特点, 模拟实施完成。各专业课教师辅助参与活动并点评。

通过这类活动, 帮助学生从多侧面、多方位、多角度理解了“绩效管理”, 并且能够在主题提供的环境背景下产生学习需求和愿望, 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获取, 职业能力得到良好的提升与锻炼。

3. 绩效评估与反馈主题及目的。

以绩效评估与反馈为主题的阶段, 想要达到的目的是实行不同岗位的绩效评估、绩效结果修正及绩效总结。

这部分的授课过程中, 先由主讲教师明确绩效评估与反馈的内容后, 学生进行实地走访、调研, 分别就规划专员、招聘专员、培训专员、薪酬福利专员不同岗位拟定绩效评估与修正的方案。最后统一由专业教师团进行讲解、点评以完成以上授课内容。

这是针对培养学生实践精神, 提高学生知识的综合化以及探究能力而设计的, 此类型的联动课突破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 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向社会各界人士、专家、学者学习, 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社会, 力争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并在学习中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实践操作。这个过程从主题设立、设计方案到探索研究、实际操作、解决问题都由学生自己来完成, 在主题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才智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潜能得到了开发和释放, 职场竞争能力得到了提高。

4. 绩效结果应用主题及目的。

以绩效结果应用为主题的阶段, 想要达到的目的是实行不同岗位的绩效改进及结果应用。这部分的授课过程中, 先由主讲教师明确绩效结果应用的内容后, 分别就规划专员、招聘专员、培训专员、薪酬福利专员不同岗位绩效改进及结果应用进行案例汇演。各专业老师有重点地配合主讲教师完成以上授课内容。

自导自演的汇演形式, 既新奇, 也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开发、个性得以张扬, 创新精神得到提升, 创造能力得到培养, 学习充满了创意色彩。

综之, 通过绩效管理这门课的讲授实践, 我们探索出了以提炼不同学科中具有内在逻辑和价值关联的教学内容为重点, 以绩效管理的单元任务目标为主题, 以在同一时间段内几位教师共同组织教学为组织形式的一种联动式教学模式。

(三) 培养——锻造出研究型教师队伍

1. 课题研究中锻造了一支优良的教师科研队伍。

我课题组的几位老师, 其专业背景各不相同, 不同教师掌握着不同的学术资源, 他们的求学历程、知识经验、智慧水平、思维方式以及生活方式均存在差异, 有着鲜明的个人特征, 通过交流, 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从而完善原有的知识体系并产生新的思想。通过在真实情境中的互动, 教师不仅能了解大量的显性知识, 而且往往能建构丰富的、深藏的、非系统性、缄默性的知识。可以说, 知识的建构是发生在与他人交往的环境中, 是社会合作与社会互动的结果。就实际情况来看, 教师最大的援助也是来自其他教师。

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出发点就是要构建教师内在、动态、开放的知识体系, 使教师在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中去创造、融合、共生。

基于这种理念,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践, 我课题组逐步形成并创设了多元互动的教研思路及文化, 并把这种开放、融通的视角构建方式运用到学生的授课当中去加以实践和验证。

2. 课题实践中推动了教师行为的改变, 激发了教师投身教育研究的热情。

课题实施伊始, 有些老师对开展“学科联动”的实验持观望态度, 还有的教师对实验感到困惑、迷茫, 感到有压力。应该看到, 如果教师把学科联动看成是一种威胁, 那么他们在情感上就不会接受或认可→这项实验, 在行为上→→→→→→→→还可→能直接→→→抵制→→或消极→→地“→→应付→”。为→→了避免出现此类问题, 我们调动教师积极投身到“学科联动”的实验中来, 让他们通过自身经历体验学科联动的成效, 自觉更新观念, 改变角色, 成为联动的主动者和实践者。

我们鼓励教师在学科联动的过程中学会联动, 体验联动, 并逐步打破惯常对自我的学科身份的认定和对其他学科的无知或偏见。教师用现代教育理念驾驭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实施, 其间, 教师团队创新智慧的教学、科研特色得以形成。

(四) 促进——提高了学生的职场竞争力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职业能力是课程改革的重点, 在多元联动课程体系的实践中, 我教学团队始终把培养学生创新、职业能力放在首位。注重为学生营造可持续成长的环境, 坚持激发兴趣、全面发展;培养创新意识、综合实践能力。

三、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一) 多元评价推进的难度

联动研究中, 多元性评价推进和实施中存在着量化效果上的难度。

(二) 联动设计的品质评估的信度与效度

由于资源有限, 针对本课题的教学活动设计的品质如何, 目前难以找到真正的教研专家进行评估。

(三) 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的精准性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 由于水平所限, 无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的定性定量分析。

(四) 教学管理方面

老师授课时间的协调、教学计划安排、教学资源配置方面需更加科学合理的规划。

(五) 后续课题研究

由于时间仓促, 后续课题如跨专业联动及校企联动, 深入研究尚未能展开, 只能等待机会作为后续研究了。

参考文献

[1]邓泽民, 赵沛.职业教育教学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9

[2]孔庆.共建合作的教师文化营造教师专业发展环境[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6 (2)

专业教学模式 篇9

在本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计划安排中,实践教学主要体现在:第一类,各主要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理论教学中讲解的案例分析;第二类,各主要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所安排的课程设计;第三类,相关营销知识综合运用实践;第四类,模拟实践教学;第五类,实际调查与实习,主要有:暑期专题调研、专业实习、毕业实习[1]。本文主要是以公共关系学课程为例对案例教学活动进行了分析总结;同时对改进市场营销专业实习提出了具体建议。

1 公共关系学案例教学研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营销活动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作用越来越重要,而公共关系活动作为市场营销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更多企业的重视。但在现实的营销活动中,公共关系经常是在企业遇到经营危机时才被人注意,而被注意的公共关系活动却经常成为不成功的公共关系活动。为了改善公共关系工作,需要在大学专业教育中相应加强和改进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活动。

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典型专业课程,公共关系学具有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地位相当的重要特点。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离不开理论教学内容,需要在教学中通过教材、讲授等提供基本理论框架,为学生未来进行公关活动提供较踏实的理论基础。在现阶段,公共关系理论还不成熟、公共关系实践在某种程度上讲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在公共关系教学活动中非常有必要给予实践教学以足够的地位与空间,以便在实践探索中不断丰富完善公共关系理论,同时能够提高运用相关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能力。

公共关系学的实践教学可以以多种方式进行,案例教学法是最常见的方式之一。一般意义的案例,是指对某一特定对象、事件或活动的客观描述或真实记录。运用案例进行教学活动, 即是案例教学或案例教学法。严格意义的案例教学法, 是指案例训练法,即运用案例对学生、学习者进行解决实际问题训练的教学方法。王续琨指出:将案例教学法引入公共关系学, 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公共关系学同其他各门管理类学科一样,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组织的领导者和公共关系从业人员,为塑造本组织在公众中的良好形象而开展各项公共关系活动,关键在于综合、灵活地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和技巧。这种能力只能来自于在学习知识基础上的实践性训练。将案例教学法引入公共关系学, 既是提高公共关系学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 也是公共关系学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社会发展所提出的必然要求[2]。

1.1 对公共关系学案例教学的再认识

对于公共关系学实践教学来说,实践教学的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比如案例教学、实验、实习等。案例教学目前是各种实践教学模式中性价比最好的一种。在很多学校中,公共关系学实践教学都采取了案例教学的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但是,目前案例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尹佳、厉敏萍认为公共关系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是教师的观念落后;缺乏案例教材;学生的积极性不高[3]。而孟宪琴认为目前公共关系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是:公共关系案例数量不够多,较陈旧;公共关系案例内容缺乏针对性;案例讲授中的教学效果不佳[4]。我们认为,目前公共关系学案例教学在教师以各种方式提高自身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主要可以从如何进行创新、如何更好进行案例编写与选择、如何运用案例素材进行基本理论的归纳与提升、如何均衡案例分析中教师与学生关系、如何更好调动学生积极性等方面进行改进。

1.2 对公共关系学案例教学的探索

公共关系学案例教学是在现有条件下进行公共关系实践教学的一个自然选择,在公共关系案例教学实务活动中针对以前案例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对策:将案例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都与公共关系理论进行关联,具体也就是既有案例分析内容与公共关系组织形象塑造理论关联,又有学生分组进行公共关系案例活动实际塑造自身组织形象与公共关系组织形象塑造理论的关联;对案例分组进行细微优化与调整;对案例指导与评价进行优化与调整。

2011年6月,在多年进行公共关系案例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我们针对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大三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了解他们对我们所任教公共关系学案例教学及改革方式的基本看法。调查活动实际发放问卷44份,收回问卷43份,有效问卷43份。

在关于对公共关系学案例教学总体情况的看法方面:有60.5%的学生认为从理论上讲案例教学对“公共关系学”整体教学重要。有83.7%的学生认为实际上案例教学时间相对于理论教学所占比例(约为1:1)正常(一般)。有81.4%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过程中所看到的案例质量很高。有67.4%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的作用很好。有90.7%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或尚可(一般)。有97.7%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的整体效果很好或尚可(一般)。

在关于对公共关系学案例教学中教师主导讲评案例的看法方面:有79.1%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中教师讲评案例的数量正常(一般)。有88.4%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中教师讲评案例的选择恰当。有53.5%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中教师讲评案例时采用软件播放案例恰当。有69.8%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中教师讲评案例进行具体分析的内容正常(一般)。有72.1%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中教师讲评案例时未让学生参与讨论恰当或正常(一般)。有72.1%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中教师所讲评案例自身未包含问题恰当或正常(一般)。

在对关于公共关系学案例教学中学生案例作业情况的看法方面:有86.0%的学生认为学生案例作业相对整个案例教学所占的比例正常(一般)。有90.7%的学生认为学生案例作业中小组分组方式较好或尚可(一般)。有88.4%的学生认为学生案例作业中每组学生的人数正常(一般)。有79.1%的学生认为教师布置小组作业时在课下与每个小组全体成员沟通恰当。有95.3%的学生认为学生案例作业中小组同学的课下讨论情况很好或正常(一般)。有76.7%的学生认为学生案例作业中小组同学的课堂案例报告很好。有67.4%的学生认为学生案例作业中教师要求每个小组上交书面报告恰当。有67.4%的学生认为学生案例作业中教师给每个小组的分数恰当。有62.8%的学生认为学生案例作业中教师给组长和小组成员相同分数恰当。有72.1%的学生认为学生案例作业中教师给每个小组的现场点评恰当。有58.1%的学生认为教师给每个小组进行点评时未对案例本身进行分析恰当或正常(一般)。

被调查的学生认为公共关系学课堂案例教学活动最主要的优点是:案例理论联系实际,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调查的学生认为公共关系学课堂案例教学活动最主要的缺点是:老师评价重复过多,教师主导讲评案例材料没有提前给学生作分析。被调查的学生认为公共关系学课堂案例教学活动中最有趣或印象最深刻的事是:每个小组的案例展示很有特色,同学们很有创造性。被调查的学生认为公共关系学课堂案例教学活动进行改进的具体办法是:将教师主导讲评案例材料提前给学生,讲评在内容上更加具体深入。

1.3 对公共关系学案例教学改进的一些设想

从上述问卷调查的数据结果和过去了解的相关数据,可以看到公共关系案例教学的总体模式受到了学生认可,取得了一定教学效果,但还需要进行改进。具体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

1.3.1 改进案例的来源和结构

目前授课所用案例主要来源于国内案例大赛中的大型获奖案例,主要是为了保证案例的质量、案例的适用性和案例教学的效果。但是考虑到学生的多样性和未来的多种可能,可以从案例的国际化、案例的大小、案例的新旧、案例与教师的关系、案例与学生的关系等多方面进行改进,即:增加国外案例的数量以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加小案例的数量以训练学生的基本技巧;适当增加时事性质的案例增强时代感;适当采取案例分析中教师全程指导和部分指导案例混合编排的方法;在可能的情况下由学生自行制作部分案例等。

1.3.2 改进案例小组分组方法

案例分组方法是案例教学成败的关键,未来应增加对案例小组分组的控制程度,结合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成果对分组问题进行改进,提高学生的协调组织能力,提高学生处理具体事务的能力,以便使学生得到相对全面的发展。

1.3.3 其他改进思路与策略

一是借鉴大学英语教学的思路和方法,采取精读精析案例和泛读粗析案例两种基本的案例教学模式,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二是扩大案例教学的范围和影响力,通过组织和实施案例大赛等方法增加案例教学的影响力,提高案例教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实用价值,更好地使理论结合实践。三是通过案例策划教学加强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合作和与社会的联系,满足社会现实公关需求。四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的最新成果改进公共关系案例教学活动,使案例教学更具动态性,更具立体感,更有现实意义。

1.4 研究局限和进一步研究建议

本研究的主要局限是定性分析的深度不够、定量分析的数据不足,因此相关结论和建议的主观色彩比较浓厚。未来进行研究时应扩大调研的深度和广度,注意数据的跟踪分析,同时应重视对案例教学效果的长期分析。

2 专业实习的作用与改进建议

2.1 专业实习在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中的作用

专业实习作为学生在学习期间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和切身体验的过程,是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与社会和企业接触最密切的环节之一。

专业实习在学生系统学习过市场营销学基础的专业课程之后进行,通过某个方面的系统专业实践,使学生一方面加深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更重要的是锻炼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知识的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2.2 专业实习在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中的建议

专业实习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环节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实际运作中,由于条件的限制,各种因素的影响,许多高校的专业实习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流于形式,匆忙应付,走过场的现象严重。

2.2.1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撰写专业实习大纲

不同学科的专业实习的目标不同,作为市场营销专业,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深入企业、接触市场的实践经历。因此,应该增强对专业实习重要性的认识,把其作为学科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一环,同时,专业实习应该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以后对其内容的一次实践应用,因此专业实习的时间和地位需要在学科的实践教学体系中系统考虑,专业实习应该在主要专业课程结课以后开始,一般可以安排大三课程结束后的暑期进行,实习持续的时间至少应该达到四周以上。同时,根据整体实践教学体系的安排,撰写相应的专业实习大纲,明确专业实习的具体目标和相应进程,作为实习工作的指导文件。

2.2.2 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专业实习形式

目前各高校专业实习所面临的共同难题是实习单位的落实问题。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实习公司的方式,解决学生专业实习难的问题。如果没有相应条件,可以采取分散实习的方式。根据本校目前的实际状况和所处北京市的具体情况,采取分散实习是比较实际的选择。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状况,自己寻找合适的实习单位,对于实在找不到适合岗位的学生,教师可以帮助寻找。但分散实习不等于没有要求和管制,为了达到预期的目标,专业实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学生提出一个相应的目标和规划。在实习开始之前,实习教师与学生的沟通非常关键,教师和学生可以针对专业实习的目标要求、不同同学的实习单位和岗位的特点进行交流,使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未来职业期望和实习单位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实习目标和要求,也使学生理解专业实习的重要性,能够按照相应要求积极参与到实习工作中去。

2.2.3 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提高专业实习的有效性

根据市场营销专业实习一般在校外进行的特点,考核指标的选择非常关键。除了常规的实习报告作

为考核依据以外,学生专业实习的计划、过程的考核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指导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实习工作制定一个有针对性地工作计划,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另外,过程考核也是非常关键的,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要求学生定期反馈自己的实习工作。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展开有针对性地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1]王信东,周秀玲,张宇.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考试,2011(1):136.

[2]王续琨.案例教学法与公共关系案例[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2(4):93-94.

[3]尹佳,厉敏萍.《公共关系学》案例教学初探[J].商场现代化,2005(9):296-297.

动漫专业教学模式探讨 篇10

动漫行业, 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 调查显示, 中国动漫市场具有1000亿元的潜在价值空间。国家文化部已经确定:力争在未来5至10年内, 跻身世界动漫大国和强国行列。业内人士表示, 中国的动漫人才时代已经来临。复合技术与设计人才少与庞大的需求市场相比, 国内动漫从业人员数量明显不足。保守估计, 我国动画片存在20万分钟的缺口, 这意味着要有2.5万名卡通原创人才, 而辅助性人才的缺口更是高达8-10万人, 动漫人才水涨船高, 成为人才市场上最紧俏的人才之一。为此各高校、中高职学校纷纷开设了动漫专业, 也不管学校的师资、教学设备是不是具备开设该专业的条件, 都开始招生。可是通过这次下企业实践, 从动漫公司了解到中职动漫专业的毕业生基本无法满足企业用人的需求, 企业常年都在招工, 可是动漫专业的学生又无法对口就业, 存在这样的问题, 就需要反思我们的教学, 怎样才能够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动漫人才, 使得我们的学生顺利就业, 以解决动漫企业招工难和毕业生就业难这两难问题。通过和企业的沟通和了解, 可以共同探讨岗位式教学模式在动漫专业的应用, 相当于企业的岗前培训方式来设计教学模块。

二、岗位式教学涵义

所谓“岗位式教学”, 是指通过将行业 (或企业) 岗位职业的要求、场景植入教学过程, 选用真实项目, 让学生在“企业”里学习, 在“工作”中学习, 在“岗位”上学习。将工作过程融入教学过程, 使学生既是一个“学生”又是一个“准员工”。岗位式教学是以社会及企业实际岗位需求为出发点, 结合学生专业课程,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 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 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科学地在课程系中设置岗位所需的课程, 在课程内容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核心是使专业与岗位相结合, 以“岗位”为中心, 融“教、学、做”为一体, 学生在“做中学会学习、获得经验、学会合作共事, 提高了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 通过创设岗位工作环境, 合理安排教学进度。

三、动漫行业的岗位情况及需求

为采用岗位式教学, 我们首先了解动漫行业的岗位职能和技术要求, 以及人才需求量, 结合中职生的实际情况, 培养合适岗位的动漫人才。

四、岗位式教学的课程设置

岗位式教学是将“岗位”作为中心, 把“用”与“学”整合在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中, 融“教、学、做”为一体, 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形成“做中学”的教学方式, 上图的表格中也列出了动漫行业的岗位及需求, 我们在进行课程设置过程中, 就应该根据岗位的能力要求来培养学生, 同时也加强和企业的联系和合作, 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 利用企业的实际案例来进行教学工作, 让学生真正体验企业的岗位工作。在实际教学中, 根据动画制作的过程:动画制作前期、动画制作中期、动画制作后期来分阶段教学。动画前期的编剧和导演就不是中职学校能够培养的人才, 中职学校可以培养的岗位有:动画制作前期的角色设计、场景设计、分镜头等;二维动画中期制作的岗位色彩师、动画师、上色师;三维动画中期制作的造型师、模型师、渲染师、动画师、特效师等;动画后期制作的动画合成、剪接、音频编辑合成等;目前中职学校实行2+1教学模式的情况下, 学校的教学无法完成整个动画制作过程的岗位教学, 可以根据学校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等选择合适的培养方向。确定培养方向后, 根据相应的岗位能力要求, 分析该岗位学生应该具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然后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 下面举例说明动画师这一岗位的教学模块设置。

动画师可分为二维动画师和三维动画师, 二维动画师可以理解为传统的动画师, 以前使用笔和纸来一张张的绘制、上色、校对, 然后由动画片专用摄像机进行逐张拍摄, 最后合成为动画, 现在则使用数位板和一些软件来完成绘制上色等工作, 比之前纯手绘制作效率提高很多, 但手绘的功底是一个二维动画师的基础, 想做好一个二维动画师必须的条件就是有一定甚至是相当高的绘画水平, 那么为了达到这一岗位的要求, 教学模块中需开设手绘课、photoshop或Illust Studio, Painter, Corel DRAW等课程。

三维动画师基本完全是通过电脑软件来实现动画, 三维动画师可以不会画任何东西, 可以不懂色彩搭配, 可以不懂构图, 可以不会任何与绘画相关的东西, 三维动画师的工作就是将建模绑定后的模型, 通过每秒24帧的摆动作, 使之连贯起来成为动画。三维动画师要求掌握总体的美感、合成、摄像机视角、屏幕方向、解剖学、姿态、设计等等。牢固掌握动画基本原理, 以及角色动画的力学 (预备动作、跟随、挤压和拉伸、时间掌握、弧线、非对称、次要运动等等) 。常用的三维动画软件有:3DS max, maya?, 这一模块的教学就必须开设3DS max或maya课程, 结合企业案例, 让学生明确动画师岗位的职责, 掌握动画师岗位具备的技能。

总之, 动漫专业培养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能从事动漫制作过程中某一岗位的技术型人才, 注重学生技能训练, 以职业岗位、行业标准和作业流程为导向设置课程模块。制定切实可行的课程计划, 着力培养出适应市场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以增强动漫专业人才的实践技能与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采用岗位式教学来培养中职动漫人才的的模式, 首先介绍了岗位式教学的含义、动漫行业的岗位职能、技术要求和人才需求情况, 接着介绍岗位式教学下, 如何进行课程设置。

关键词:岗位式教学,动漫行业岗位,课程设置

参考文献

[1]高职岗位式教学的探索与思考李小玉等科技信息2011年第21期

构建幼师专业生物教学模式初探 篇11

一、提高幼师学生科学素养生物教学模式的构建

1.模式结构

该模式是由教师引导学习,综合基础知识、实际应用和职业需要,启发指导学生创设课题、解决课题、评价分享,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基本程序是:激疑引趣——学习新知——提出课题——课题活动——讨论分享——总结评价。

2.教学程序

① 激疑引趣

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形成认知需要,产生学习动机。教师可以运用影音资料、动画片段等多媒体手段,也可设置悬念、幼儿问题等场景,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② 学习新知

学习新知阶段是运用整个教学模式的基础。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活动,使外部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自身的智力活动,促进知识与智能的协同提高。

③提出课题

提出课题是整个教学模式的关键阶段。幼师专业的学生不再将升学作为最终目标,他们毕业后需要快速熟悉并投入到幼教工作中去,因此,在提出课题阶段,除了有探究式课题,还要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实践、从幼教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而提出相关课题。教师要帮助学生筛选出有实际意义的、适于探究的课题。比如,在学习软体动物内容时,有学生提出“如何指导幼儿观察蜗牛”的课题,这课题不仅为未来幼教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基础,而且选题较小,适合高职学生进行研究。

④课题活动

课题活动是本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一般采用分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知识性课题可遵循一般的探究过程,展示性课题可采用多媒体设计的方式,职业预见性课题可采用绘画、歌舞、表演、场景模拟等多种方式等。除考虑一般的分组方式外,还可采用同寝室人员为小组的方式,这种方式更适于课题的延伸研究。

⑤讨论分享

讨论分享是本教学模式不可缺少的环节。它能够提高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能够让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此环节要求学生准确、清晰、简洁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对于提高学生将来幼教工作中的表达能力有促进作用。教师要做好调控工作,合理控制时间,调和学生情绪,最终达到求同存异、发展思维、提高认识的效果。

⑥总结评价

这是本教学模式的最后阶段,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发展的能力、课题活动的创新和不足、讨论分享的结果和启示进行点评,以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全面提高其科学素养。

此阶段要注重评价方式的改革和运用,重视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他人评价的结合,重视知识性评价、能力性评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评价的结合,重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结合。

3.教学策略

在进行此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时,应注意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积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具体实施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重视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学习

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学生各方面素质得以提高的前提。它是智育的首要任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及智力发展的前提和条件,也是学生的态度和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习新知的环节,根据未来幼教工作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幼师学生对生物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

②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导演和策划者,能使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培养自主意识和获得亲身体验的重要场所,使生物科技活动成为学生的活动,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角。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和评价,让学生学会分享观点和理解他人,实现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最大发展。

③制订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策略

对于幼师学生来说,一是要将知识与时代发展相联系,使所学知识对社会生活有所指导。二是要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未来的幼儿教育工作中。解决好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才能使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与未来职业发展真正联系起来。

二、提高幼师学生科学素养的生物学课堂实践

现笔者以“甲壳纲动物”一节为例展示教学模式的应用实践。下图是形成“甲壳纲动物”概念的教学过程。

三、实践后的思考

这种教学模式构建和实践的时间不长,但其优点还是很明显的: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能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信息和谋求自我发展,促进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帮助学生学会主动探究,提高实验技能,提高对科学研究过程的认识,形成坚忍不拔、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和态度,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价值观,全面提高幼师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分析能力、评价能力,甚至绘画、舞蹈、多媒体设计、故事创编等各种在将来幼教工作中可能使用到的技能;促进学生掌握课题活动中涉及的其他学科的知识或技能。

教学实践中教师还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要充分理解新课改、新理念,避免课题活动流于形式。第二,要扮演好主导的角色,注重预见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高课堂调控能力,努力达到教学预设目标。第三,要掌握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对科技新知识、新动向及时关注掌握。第四,特别要注意改革对学生的评价体系。

需要强调的是,此教学模式只表明教学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而不是固定不变的程式。模式的各个环节因课型和内容不同会有所侧重,不能千篇一律、生搬硬套,要从动态上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才能够真正适应教育教学实践,促进学生的发展。

专业教学模式 篇12

2007年, 我有幸被学校选中参加了中职服装专业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曾和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专业教师探讨过中职服装专业课程的教学, 大体出现三种状况:一是设计课、结构课、工艺课分别由三位不同的教师独立教学;二是设计课、结构课、工艺课由一位教师全力承担教学;三是设计课由一位教师教学, 结构和工艺课由一位教师教学。在当时大家都没对这三种教学方式提出太多的异议。在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我们参加了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 他们教授给我们的是主题教学法。在接受培训过程中, 教师们逐步有了新的看法, 都认识到以前教学的不合理性及不科学性。回到学校后, 我和服装专业的几位专业教师针对我部服装专业的具体情况和师资力量, 制定了适合我校服装专业课程教学的方法——服装专业一体化教学法, 经过近5年的教学实践,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专业基础模块教学

这个阶段专业教师实行团队备课, 发挥团队的力量, 使课堂结构趋于更加合理, 逻辑性更加严密, 知识承载量更大, 更加简练, 深入浅出。由于我校服装专业学生实行两年在校学习制, 所以基础模块设定在高一阶段完成, 是为学生系统掌握设计、制版、缝制以及顺利进入专业实战模块教学奠定基础的阶段。这个阶段专业教师实行团队备课, 较为独立的教学。

二、专业实战模块教学

这个阶段教设计课、制版课、工艺课的教师实行团队备课和团队教学。

(一) 设计阶段 (采用主题设计法)

服装专业主题教学法是1998年底开始借中法江苏时装培训交流平台引入的法国式教育模式, 是借鉴了法国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教学经验。2007年, 我被委派到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时接受了这一教学方法。在此, 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这一教学方法的含义。 (择自培训时的资料记录)

1、主题

主题, 就是提出一个现实问题, 并由此制定一个设计方案。设计方案就是教师提出一个没有现成答案和固定解答方式的预案。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和最终答案, 需在整个学习和创作中适情变通, 逐步完善。主题只能设定一个大方向, 制定一个基本原则, 重要的是让学生有自主发挥的空间, 即创造一个具有激发性和原创性的探索、实验空间和氛围, 引导学生进入一个真正的学习创作状态。

2、主题教学

主题教学是在教师确立的主题框架中紧紧围绕学生, 跟踪学生思维及学习研究过程的教学, 是开发学生个人基于实际而不是基于理论的探究思路。

3、主题教学法

这是一种全新的创作方法或探究步骤。其最终目的是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思想、会思考、有方法、有能力, 以最佳状态进入本行业管理、技术和设计领域。

4、主题教学模式

集多门课程为一体, 强调多学科交叉与综合, 有针对性的组合, 筛选课程科目, 优化教学内容, 以设计、工艺为主线, 根据主题需要, 自由组合课程内容及形式搭配, 形成“链式结构”, 相互渗透, 并不断延伸。主题教学有一条主线, 但没有固定的程式, 课程的组织及教学是能动的, 自始至终在一个不断演变和拓展的进行中完成。全部内容及其过程较为完整地体现了灵活性、创造性、独立性、研究性、艺术性与应用性的创新教育理念。这种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最重要的是给学生独立思考与自主意识的发挥, 留有足够的空间, 从而很好地促进了学生自信与自强的心智发展。

教学时, 首先由教设计课的教师分别给每位学生一个设计主题, 然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或角度介入设计。学生在整个设计过程中, 教设计课的教师进行跟踪引导或解答一些学生在设计方面遇到的难题, 让学生能突破一个又一个的设计思维障碍, 使设计能一步一步展开和深入下去。在这个阶段, 由于学生设计的雏形或造的型非常多, 可能有很多款式学生不能准确判断能否在结构上很好的表达或把造的型融合在结构中。所以在整个设计阶段不但需要设计教师至始至终指引, 还不时需要结构教师帮助分析其设计的合理性和转化成纸样的可行性。不但如此, 在这个阶段, 也不时需要工艺教师帮助分析其设计工艺的可行性, 最后学生才能确定设计的款式。因而, 主题设计教学的过程, 实际就是同学和全体专业教师参与设计的过程。

(二) 制版阶段

设计阶段完成, 款式确定后, 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图制定相关的尺寸, 然后设计纸样。在整个纸样设计过程中, 教结构的教师跟踪指引或解答学生在样板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让学生能顺利完成纸样的设计。在这个阶段, 尽管款式的最终确定经过了学生、设计教师、结构教师、工艺教师的认同, 但还是可能存在某些部位或细节无法在纸样上很好的表达出来, 这时又需要四方对设计图进行修改。不但如此, 在纸样设计过程中, 款式图的某些造型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设计, 这时也需要工艺教师帮助分析工艺的可行性和复杂性, 以便选择一种经济实用的结构设计。因而, 制版教学的过程实际就是学生和专业教师参与纸样设计的过程。

(三) 样衣缝制阶段

制版完成后, 由学生根据纸样用白胚布裁剪出来进行缝制。在整个缝制过程中, 工艺课教师进行跟踪指导或解答学生在缝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让学生能顺利完成样衣的缝制。在这个阶段, 尽管纸样的最终确定经过了学生、设计教师、结构教师、工艺教师的认同, 但还是可能存在某些部位缝制无法完成或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这时要进行细节上的重新设计和纸样的修改, 以达到预期的设计目标和理想的版型效果。因而, 样衣缝制的过程实际就是学生和专业教师一起参与制作的过程。

上一篇:苗木花卉产业下一篇:暖通中央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