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技术专业课程改革

2024-05-24

数控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精选12篇)

数控技术专业课程改革 篇1

数控技术已成为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 集成化生产必不可少的基础, 并上升为衡量一个国家制造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国家十五计划期间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课程的重要性在于不仅要满足后续课程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工程师基本素质形成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数控技术应用》是我校特色专业。为顺应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 数控技术课程建设显示出了强劲的改革发展势头, 在教学改革、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等各方面积极探索, 稳步实施教学改革。

一、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与专业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

1、指导思想

以提高新时代具有高素质的数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 以探索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高职教育模式为主题, 以改革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 以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改革为核心, 以培养数控机床的操作、编程、品检和质检管理等方面的中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宗旨, 以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为特点, 以校企紧密结合所建立的共享、双赢的机制为人才培养途径。

2、专业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 面向生产一线, 从事数控加工、数控编程, 数控设备安装、调试、维修和数控加工技术管理的中高维修应用专门人才。学生应具备下列基本能力: (1) 数控机床的操作能力; (2) 数控编程能力; (3) 品检与质量管理能力。还应具备下列专业综合能力: (1) 普通机床的使用能力; (2) 数控加工工艺编制能力; (3) 计算机操作及应有能力; (4) CAD/CAM等软件的使用能力; (5) 数控专业外语的使用能力, 同时应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

二、加强实践教学, 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训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方式, 全面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与职业综合能力。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坚持工程的灵魂是实践、工程教育本质是实践、实际、实干、实绩、实效的原则, 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在理论教学结束后, 进行集中实习, 根据培养目标要求, 遵循由基本技能到专项能力再到综合能力训练的程序, 运用分散在课外的实践和集中周实践相结合的形式, 建立与理论课程体系紧密结合、相互渗透、相对独立的实践课程体系, 加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组织职业技能建设了数控实训工房、数控加工仿真实验室和CAD/CAM一体化软件室, 形成了完善的工等级考证, 把工程教育融入到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 我校内设实践培训基地。进行UG三维设计与自动编程和数控操作培训, 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结合教学与科研, 开展数控技术工程训练和指导, 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积极开展数控创新制作。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投入工作, 缩短了磨合期。贴近企业生产实际。适应人才市场需求。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改革考核方式, 客观评价学生综合能力

根据课程的不同, 可以把过去传统的闭卷考试改为闭开卷结合。同时对部分课程实行教考分离, 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成绩的评估方面都要占一定的比例。质量评价是教学工作的指挥棒, 要改变以课程终极考试成绩作为学科成绩的传统做法, 适当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 强化过程考核。部分由理论教学和训练项目共同组成的核心课程, 学生的课程最终成绩可由各技能训练项目的考核成绩和理论考试成绩按权重综合评定。如数控控制, 平时成绩占20%, 平时测试占10%, 课堂提问占10%, 实验考核占10%, 期未考试占50%。

1、闭卷

闭卷主要考核数控基本理论知识, 如数控机床及工作原理 (组成结构、插补原理、控制原理、伺服系统等) ;数控加工工艺 (加工工艺规范、工作装夹与夹具应用、刀具及切削参数选择与应用等) 。

2、开卷

开卷主要考核工艺设计与编程, 工艺设计与编程主要考查学生工艺分析能力、程序编制及优化能力。

3、实际操作

机床操作主要考查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实践操作要求。从零件的图形设计、工艺分析到编制出数控加工程序, 经计算机模拟仿真, 最后操作机床加工出所设计的零件, 这种考试方式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考察。

实际操作考核分为过程考核与结果两部分。

(1) 过程考核:过程考核主要考核学生方法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等。

(2) 结果考核:结果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与发挥。

四、编写富有特色的实践教学改革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和传播媒介, 为适应我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变化, 相应地对原有的教材内容做适当的调整、补充、重组, 充分体现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 课程团队编写《数控技术实习指导书》、《数控技术习题集》、《数控铣床实习讲义》、《数控车床实习讲义》、《典型零件数控车削加工》等实践教学改革教材, 并在教学中应用, 取得了良好效果。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 提倡和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运用老师导学 (启发、诱导和讨论) 、学生自学、共同讨论、共同分析、学生归纳、老师总结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上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教学中, 让教师尽可能地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1、教学的组织模式

采用“车间教学”的组织形式, 分大班为若干“班组”。让学生作为准员工体会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 以实现学生自我管理, 降低班级人数多造成的管理困难。

小组工作方式能锻炼学生的合作、沟通能力和责任心, 不仅达到专业能力的培养目标, 更加强化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

2、编写教学指南 (引导文)

每任务前发给学生, 上面写明本课程的地位、目的、学习要求、学习内容、参考书目、考试方法、教学手段等。让学生进行该工作任务有一个总体了解, 便于明确学习目标, 进行自我学习与评价。

3、教学与学生共同参与以学生为中心

六、收集大量的数控技术教学改革实践的反馈意见

教学改革已在教学中应用, 课程或实习结束后要求每个学生写学习心得, 发放课堂教学改革和实践改革的调查表, 利用网络评教系统, 广泛了解学生对课程教学的评价和要求, 为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实施提供参考, 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根据学生反馈意见反映, 教改效果良好。

七、结束语

数控技术学科, 已随先进制造技术的高速发展, 有了新的发展切入点, 在知识经济时代, 新知识、新理论层出不穷, 单纯的知识堆砌, 不能解决问题的根本。课程的出路在于如何合理的保留基础, 加强融合, 积极外延。特别是如何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潜能, 以知识为依托, 能力培养为主体, 素质教育为目的, 进一步加强先进制造技术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使更多学生成为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胡继军.数控专业课程模式的改革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 2006, (2) .

[2]陈波.高职数控技术及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6, (5) .

数控技术专业课程改革 篇2

王 丹

(浙江省临海市回浦中学)

一、当前信息教育发展的宏观环境,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作为基层的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具体实施者,我们欣喜地看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政策环境的形成,但同时作为整个教育系统中最为弱势的一环,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利好政策得益于我国当前持续进行的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新型工业化进程需要我们信息技术教育提供大量的高素质的蓝领技术型工人,而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一个最直接的问题即是:大量的进城务工人员需要具备一定之长,确保能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否则就是一个大的社会问题,所以信息技术教育不同于普通高中教育,它具备相当的社会责任,它的发展好坏从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我国经济能否健康快速发展和社会能否安定。

二、我们所面临的困难和应当具有的危机意识

虽然当前的大环境利于信息技术教育的继续发展,但观念和体制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从目前来看,我国的大学本科教育普遍还属于学历教育,专业技能的培养还不属于普遍的情况,这也是每年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找工作困难的一个原因,与此相对应的,大量的在校大学生自费考证,在校外学习,目的就是为了在就业市场上获得一个技能证明,在我个人看来,这是大学本科教育的一个悲哀,但同时也是我们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一个机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就业市场上的趋势是:学历不是唯一,技能最为重要。所以我们应当尽早实现课程变革,尽早实行技能教育。早日起步,早日做大做强,尽快并有能力抢占就业岗位。

三、当前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变革

目前的信息技术教育有相当大一部分仍然是政府管理模式下的学科教育,未能以就业市场为导向进行办学,导致毕业出去的学生不可避免地面临就业困难或所学非所用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之一就是改变办学模式,提倡校企合作,实行定单式培养。对这方面的变革,部分经济较发达地区走在了前列,以我校为例,在旅游、电子、数控加工、机械等专业和本地区的企业进行了定单培养,学生学成毕业后由企业择优录取,这对企业和学校来说都应当是双赢的举措。企业获得了满足自身需求的合格技术人才,甚至是按特定要求培养的技术工人,而学校因为是订单培养,保证了一定的就业率和合格率,对学校的社会声誉及招生办学都是一个促进。

当前职业学校的办学指导方针已经变化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我们的培养目标相对应的应该是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拥有一定技能的专门人才。

四、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要点

专业课程方面:

1.首先以就业市场为出发点,什么是企业需要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灵活的开办专业。

2.在培养过程中应当以技能培养为重点,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在技能、经验上的积累,并具备一定的受继续教育的能力。

3.尽可能地和企业联合办学,毕竟一线生产厂商的需求是最直接也最迫切的,也最能代表当前就业市场的趋势。

4.在培养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地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各种专业仪器设备的引入及使用应当规范化、标准化。

5.对专业师资力量的培养上要跟得上技术的发展,要有能力教好该专业的课程,在企业的配合引入一定的考核手段,并定期进行对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的更新提高。

6.采用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相结合,要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用人单位认可程度高、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应的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文化课程方面:

1.片面的文化课统一考试应当变革,且不应当成为对学校办学成绩考核的主要标准,毕竟信息技术教育不是普通高中教育,文化课学得再好也不能帮助就业。

2.开发并使用适合职业学校,配合专业技能的文化课程,在满足专业够用的同时,能够满足学生的基本生活需要,并有一定的广泛性,具备终身教育以及继续教育的后继性。

3.引入学分制教学,实质是以较为弹性的制度实现学历教育(另题探讨)。

五、计算机专业的现状和课程变革的紧迫性

不可否认,在当初设立计算机专业的.时候,因为计算机普及率的不高,对计算机的好奇及兴趣,确保了该专业在最初的辉煌,但时过境迁,随着技术及应用的发展,当前中等职业的计算机专业存在如下几个重点问题:

1.开设专业过于笼统,没能体现出专业唯一性。

2.未能以就业市场为导向,专业课程设置与实际应用相比有明显脱节。

3.新兴专业未能真正体现出专业特点。

4.实践环境无法形成。

5.专业课程的教学效率不高。

针对上述问题,对计算机专业及课程的改革显得尤为迫切,当前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直接催生了众多与计算机技术相关的新兴产业及就业机会,如果仍然以以前的计算机技术专业进行教学,已经跟不上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直接的后果是导致该专业从最初设立时的辉煌,到现在及今后的逐步没落。

同时,随着大学计算机专业对技能教学的逐步重视,社会上各类形式的计算机培训层出不穷,让我们信息技术教育陷入“前有狼,后有虎”的境地,我们必须依托现有的师资及设备力量,并加以适当的升级更新,开办以就业为导向的、有特色的,针对具体行业的、有一线厂家支持的专业技能教学,适应新时期对信息技术教育计算机专业的要求。

六、专业的划分及需求分析

基于当前就业市场需求和办学师资力量的考虑,初步设想开办如下几个专业:

1.和国内知名网络设备提供商合作开发网络工程技能培训班,在组建网络设备及硬件维修实验室的基础上,培养具有一定网络设计、建设、管理、维修能力的网络技术人才,并根据考核成绩发放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2.和国内知名软件及解决方案提供商合作开办程序编写和数据库方向专业,培养具备一定编程基础,能掌握至少一门流行编程语言,并具备一定外语能力和再学习能力的编程人才,并根据考核成绩发放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3.开办游戏图形图像处理及动画设计方向专业

七、需要满足的条件和政策支持

1.专业的划分及决策的灵活。

2.师资力量的要求和提高。

3.实践环境的搭建。

4.学校对教师课程安排的调整。

5.对专业建设的评估。

参考文献: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课程改革 篇3

技工教育现状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技工教育面临着巨大的生源困境,学生的素质一直影响着技工教育的正常开展,具体表现在学习积极性不高、基础差、学习目的不明确,这些都给技工教育提出了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同时也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如果不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就很难适应现在学生的状况,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理论、实习一体化教学已显得非常必要。

专业特点

随着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电子技术得到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如空间电子技术、生物医学电子技术、信息处理和遥感技术、微波应用等),它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起这变革性的推动作用。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面向现代电子技术行业,适应高科技电子产品和设备的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培养具有现代电子技术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可从事现代电子产品开发、生产管理、设备维护、电子工艺与质量管理、技术支持、工程施工、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等工作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专业课程改革方案

课程改革必须按照技工教育的培养目标,结合技工教育的特点,对现有的教材、师资队伍、教学方法、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应充分体现其专业特点,加强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实践性教学原则,突出对常用仪器的使用、基本测试方法和电子产品的组装、调试以及故障分析等方面的训练,增加设计性、趣味性、综合性的实验,使学生成为一个适应社会需求的技能型技术人才。

专业课程合理配置。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课程配置应以《电工基础》、《电子电路基础》和《数字逻辑电路》三大电学基础课程为核心,以《Protel DXP》、《安全用电》、《电工仪表与测量》、《自动检测与传感器应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C语言程序设计》等为主要专业课程,适当增添新技术、新能源领域的前沿课程,在保证实习课时的基础上,在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上实施“讲练一体化”教学模式,增加实践操作环节。

以两年制中技班为例:教学计划中第一学期主要安排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上半学期学习相关专业课程,实施一体化教学(下文具体分析),第三学期下半学期进入校内实训中心进行电子基本技能操作实习,第四学期入厂锻炼实习。

考核评价“N+2”。对以往专业课只进行期末理论考试的传统进行了改革,加强了评价导向,让学生既学得活,又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打下坚实的理论与技能基础。为此建立“N+2”的考核方式。“N”表示根据不同课程可以有可变的若干考核方式,包括实验出勤,实验报告及结果,教学过程和阶段测评等;“2”表示相对传统的两种考核方式:期末考试和平时课堂考核。

根据这样的改核思路,所有专业课程的考核含以下几部分内容:试卷考试40%,期末考试不但要考核理论知识,还要进行综合操作能力的考核,其中制作、调试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实验项目20%,主要考核单项实习操作的完成情况,成绩评定不仅仅根据所做工件是否具备所应有的功能来进行评分,还包括其他的评分细节;课堂笔记10%;过程考核30%,包括作业、课堂问答、出勤等情况。通过这种过程考核使教师可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态,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学生及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学习方法。这样一来,就能改变课程结束时“一考定成绩”的做法,防止考前突击的行为。

通过以上多种方式、多角度的考核,使学生能认真对待每一次课,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也能全面准确地测评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达到了考核的最终目的。

“讲练一体化”教学模式。首先,注重理论教室和实训室的一体化建设:学校在教室和实训室的建设中努力寻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改变过去教室只能教授理论,实训室只能动手训练的格局。使90%的理论课都能在实训室完成。实训室除提供实训场所和实训器材外,正常教学所用的多媒体等教学设备一应俱全。常用的检修方法、检修步骤与关键点的电压及波形进行上墙,让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遇到困难时能及时找到解决办法,使教室与实训室融为一体,完善实训室的“讲练一体化”功能。

其次,在教师培训上着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具体措施包括:一是每年寒暑假派专业教师进修学习;二是每月派专业教师到电子企业下厂锻炼;三是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实训室学习,请企业、行业专家到校授课;目前,电子技术应用专业95%以上的教师既能教理论又能做师傅,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

再者,注重学生与工人的一体化培养:让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结合,学生在教室、实训室内既是真正意义的学生、学徒,也是实实在在的工人、员工;进入实训室,他们要像工人那样身着工装,在岗位上按工人的要求操作。工学结合为学生和工人的一体化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注重学生作品与产品的一体化探索。如学生练习焊接技能后,便帮助一些生产商组装直流稳压电源、叮咚门铃、小收音机等,学生作品与产品的合一,为一体化教学模式其他环节的顺利实施起到了助推的作用。

数控技术专业课程改革 篇4

关键词:技术进步,课程体系,职业标准,专业课程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在第三批国家骨干校建设中以优秀等级验收, 数控技术专业作为建设重点专业在骨干校建设过程中建立了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机制, 依据岗位工作任务和技术进步要求确定本专业课程内容, 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融合。

河北省制造业发展的瓶颈是智能化水平较低, 企业需要通过生产、管理、销售、服务等网络化、规范化、系统化和国际化, 逐步实现装备制造工业从制造到智造的跨越发展, 推进“互联网+”装备制造业, 带动制造业的智能化、服务化转型, 形成以互联网+设计+制造+供应链+……构成的未来的产业生态新体系。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新技术的发展, 必将引发制造理念、成型材料、设计手段、制造精度、制造手段的革命与创新, 必然会对人才规格提出新的要求。

企业对高职数控技术专业人才需求量大, 工作岗位专业性强、技能需求多样性。

企业急需具有智能技术和信息技术与机械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复合型技术技能创新人才, 这就驱动数控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向高端数控技术发展。

一、课程体系的构建

数控技术专业以实践专家研讨会成果为依据, 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 根据培养目标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对课程进行解构与重构, 再根据第三方评价和反馈, 对其不断修订完善。

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既是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的需要, 也是学生今后自身发展的需要, 即既要考虑学生当前就业需要, 也要注重今后发展的需要。

因此, 专业课程体系必须实现既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泛的专业知识面, 又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应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

围绕这一目标, 专业聘请9家企业的11位专家召开了实践专家研讨会, 确定数控车床的编程与操作、数控加工工艺的编制等19项典型职业工作任务及难度排序, 按照学院《工作过程系统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技术规程》, 由专业教师和课程专家依据典型职业工作任务确定了《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机械制造工艺与夹具设计》等5门专业核心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再根据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确定《机械零件测绘及CAD绘画》等专业大类平台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 构建了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系统化数控专业课程体系如图1。

工作过程系统化专业课程体系中, 从“简单工作任务”到“复杂工作任务”再到“创新工作任务”的主体课程, 都是体现职业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的课程 (项目导向课程、任务驱动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 。

设置的必修专业平台课程和通识课程为学生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二、专业课程的开发

为适应本地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 数控技术专业建立了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推动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衔接。专业课程按照真实环境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的要求开展教学活动。按照企业真实的技术和装备水平设计理论、技术和实训课程, 推动教学内容改革;依据生产服务的真实工作流程设计教学情景和课程模块, 推动教学过程改革;通过真实案例、真实项目、产品开发等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探究兴趣和职业兴趣, 推动教学方法改革。与秦皇岛齐二数控机床有限公司、校中厂———秦皇岛智尼斯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 建设与课程相配套的软硬件环境。设计“学做一体”的学习项目或任务, 选取来自企业的真实产品作为项目载体, 同时将数控加工、设备维修、制图员等相关的职业标准、行业企业标准、新材料、新技术及新工艺等教学资源融入到课程建设中, 做到课程建设与专业技术发展同步, 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例如, 近两年京津冀地区装备制造业低迷, 但模具行业发展趋势良好, 精密模具高端数控加工方向人才紧缺。针对这种情况数控技术专业开发了《五轴加工中心工艺设计与实施》综合项目课程, 选取校中厂“智尼斯”公司真实的精密模具零件加工工作, 由企业兼职教师和教授本课程的专任教师团队共同设计了多项复杂型工作任务, 按照企业相应岗位的工作流程, 由企业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支持, 学生在自主完成程序和工艺编制, 并利用校内设备和“校中厂”设备完成加工操作工作。最后由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评价学生的工作过程和效果, 使学生在做项目的过程中, 学会学习, 学会做人, 学会做事, 培养职业责任感。

三、专业课程改革的效果

数控技术专业课程改革 篇5

2013年暑假,我们有幸参加了省教育厅主办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是电子技术新教材实施、应用,电子线路安装工艺职业评定标准内容。

这次培训给我最大的收获是新教材课改的示范,课程的评价体系及电子线路技能的评价体系。新教材课改的课例将是以后发展的趋势,这次的学习使我熟悉了课例的框架并进一步认识了新教材课改,它是将实验与技能模块与理论内容有机的整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做中学,做中教”,设计了实际动手操作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相关知识,树立职业意识。促进了教学改革,同时也有助于推动学校实训基地的建设。

根据本次培训的内容并结合现状,我有两点看法和大家交流:

1、在新教材课改中加大行为导向课程模式的比例,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特色,适应项目式、任务式等教学方式的改革需要。在教学中要打破传统教学方法,采用将实验、实习训练与讲授相结合,并在课堂、实验室里进行,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同步进行,将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创设了两条路子,理论知识较强的学生可以从理论方面入手,技能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从技能方面入手。如周光和余丽黎老师的示范课,生动的把“做中学,做中教”融入到职业教育的特点中。这样把技能教学自然地渗透到理论教学中,把学生带进了轻松、活泼、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这不仅节省了时间,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当然在实施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以下一些问题①教学理念问题。与传统的教学思路完全不同,这种理论中有实践、实践中有理论的行为导向教学打破了原有的课程教学模式,一般情况下教师们难以接受。另外,还要考虑到由课程教学模式进入到行为导向教学模式学生能否完全接受。②教材问题。教材问题是困扰行为导向教学模式推广的难题之一。

2、对于电子线路技能的评价体系我们有了更高的认识。我们通过企业技术专家陈子猛科长,以及浙江工业大学教授曹李民等多位有实际经验的技术带头人,给我们详细地、系统地把电子线路板装接评级体系做了介绍,使我们对电子线路在的评价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让我们明白企业对员工技能需要的特点

是什么,着实有效的让我们不固步自封,与时俱进。在8月22日,更是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点评3类电子线路的活动,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理念,充分的加深了我们对电子线路评价的要求,大大提高了在今后我们在电子线路评价的方向。每一组的积极发言,展示了小组的团队合作精神,体现大家对电子线路评价的重视,充分肯定了评价的要求和具体实施特性。

通过本次培训,我明白了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去学的,要去钻研的还很多,而且刻不容缓!培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平台,也给我们指明了新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我将重新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明白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努力向前!

浙江德清职业中等学校姚建强

长兴技师学院王利民

软件技术专业数据库课程改革浅析 篇6

关键词 职业化改革 数据库 任务驱动 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多年来我们的专科专业在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方面与本科专业比较接近,造成专科教育的培养定位与本科相近,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比较突出。这就使得我们的专科学生理论上不如本科生,动手能力上不如高职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劣势。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从根本上对目前的专科教育进行重新认识和重新定位。从2009年起,滨州学院计算机科学技术系在“软件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两个专科专业进行专科教育职业化改革试点。由于数据库技术是各种信息系统、管理系统的基础,在诸多课程中,数据库课程的教学和改革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我校在软件技术专业的职业化改革,对数据库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1 明确培养目标,重新制定教学大纲

培养目标决定了培养人才类型的问题,只有在培养目标明确之后,才能进入到具体的教育活动,包括培养方式、教育方法、规格、标准,教学资源配置、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质量评估等。我们的软件技术专业培养的是面向IT信息类企业,具有软件技术专业必备知识、熟悉软件工程规范、具有应用软件开发等实践技能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要求学生要具有一定的软件开发、数据库应用和项目管理能力,能够从事软件开发、软件测试、软件维护等领域生产第一线的工作。

在修订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我们重新制定了数据库课程的教学大纲。在新的课程体系中,数据库课程分成两门课:SQL Server数据库基础课程和数据库设计和高级查询课程。在SQL Server数据库基础课程中,要求学生掌握数据库的有关概念,熟悉SQL Server 2005环境,能够熟练掌握建库、建表、备份恢复数据库、创建约束等操作,并能够熟练使用SQL增加、删除、查询、修改数据。学生在掌握了数据库的这些基础操作之后,在后续的程序设计等课程中可以得以应用,设计开发一些小型的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在数据库设计和高级查询课程中,主要讲授数据库设计的相关概念、T—SQL语句、视图、索引、存储过程等内容。学生经过学习,能够掌握T—SQL编程,实现功能强大的查询,会创建索引、视图,快速访问数据库,会创建存储过程,实现复杂的业务规则。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是一种使用比较广泛、功能强大、可靠性较高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为用户提供了完整的数据库解决方案。通过这两门课程的学习可以令学生掌握数据库的有关概念,熟悉一种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使用,为以后的软件开发打下基础。

2 实行阶段性教学,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

近几年,我系与国内多家IT类实训机构进行了广泛接触,与北大青鸟、齐鲁软件园师创培训中心、中国软件人才培养工程管理办公室等机构进行了许多实际性的合作。通过这些合作,我们对他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有了一定程度的把握,也给我们的课程改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数据库是理论和应用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方式包括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在开课时间上,我们突破原来一门课至少上一学期,也就是一门课要一学期从头上到尾的限制,实行阶段性教学。SQL Server数据库基础课程在大一开设,集中安排9周左右的学习时间。理论课5次,实验课5次,然后是10课时左右的项目实训。这样,把知识点分成五部分内容讲授,同时配以实验练习,最后以项目实训的方式,通过对学生的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的数据库应用能力和开发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数据库设计和高级查询课程的安排也大致相同,理论课结合实验课,然后做项目实训。学生在完成这两门课程的学习后,能在SQL SERVER 2005数据库管理系统中利用所学习的数据库知识对数据库进行基本操作,并结合其它课程的学习,开发一些小型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动手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特别是在项目实训中,学生熟悉了软件开发流程,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具有了一定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3 转变教学观念,引入案例教学和任务驱动法

要想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过去,数据库的教学主要注重“教”。课堂上老师把课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学生能掌握多少,会不会用全凭学生的个人能力。加上教材本身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对枯燥的理论不敢兴趣,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学完数据库之后,很多同学理论没学扎实,数据库也不会开发。现在,老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引导。教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学习的方法。教学的目的并不是考试,关键是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在讲授过程中,给学生引入一些数据库方面的新技术、新知识,介绍数据库技术的应用领域和发展方向,让学生对该学科有一个较系统的认识,同时也激发了学习兴趣,能够主动地学习。反过来,激励教师不断学习,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世纪20年代,90年代开始在国内教育界推广应用。此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实施之后,颇具绩效。在数据库的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了一个学生管理数据库的创建过程,学生可以在上课过程中对这个数据库的设计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引导学生去完善。等课程结束的时候,一个比较完整的数据库也创建好了。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能做什么、怎么做非常清楚,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性也比较高。

在课程实验中引入了任务驱动法。课程实验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深理论理解起着重要作用。在每次上实验课之前,教师给学生布置一个明确的实验任务,让学生提前进行预习和准备。等到实验课时,学生可以根据老师布置的任务和自己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有进行目的的练习,在完成任务后油然而生的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主动学习,寻找答案。只要把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了,学习效果自然也就提高了。

4 总结

在专科数据库的教学改革中我们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如: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软件开发能力增强了,在一些学科竞赛和软件设计大赛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学生人数较多,如何因材施教,做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由于对授课内容进行了调整,没有合适的配套教材等问题。

下一步,要深入研究并把握专科教育职业化改革的规律,结合软件技术专业的对数据库课程的教学要求和就业需求,吸收和借鉴其它课程优秀的教学经验和改革经验,对专科数据库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核方式进一步改革,并力求尽快编写出适用的讲义和教材,并在教学实践中逐步丰富和完善。

基金项目:滨州学院教学研究项目(BYJYYB200919)

参考文献

[1] 侯守明,侯占伟,徐文鹏.计算机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9(18):22—24.

数控技术专业课程改革 篇7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培养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 能从事数控机床操作, 数控编程, 设备维护和机械CAD/CAM应用的中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就要调整优化专业的课程及实训体系, 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各门课之间衔接;设置实训环节并落实效果等等一系列问题。在各环节设置中注重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培养。

1 数控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课程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要素,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关键环节, 课程体系调整必定受到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制约。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增长和工业技术改造力度加大, 众多企业的生产组织形式更具柔性, 企业对宽基础、多技能的复合型员工的需求大量增加, 对生产一线工作人员的技术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根据去年7月~9月对重庆20多家企业以及重庆教管校数控专业往届毕业生的追踪调查结果分析, 目前企业迫切需要:数控加工、机械制造、机电一体化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就业岗位需求大多是生产一线、设备操作及维修保养、基层工艺技术人员, 计算机绘图, 市场营销, 基层一般管理工作等。在调查与座谈中, 大多企业建议加强专业课程结构调整、强化学生技能培训和综合素质教育。就数控专业而言, 需要加强数控设备实际操作的基本技能的培养和强化训练, 提高现场工艺规程编制、程序编制和计算机绘图能力, 提高数控机床现场编程能力。同时要提高学生思想素质, 使他们具备团结协作、吃苦耐劳、踏踏实实在基层工作的思想。这些建议使我们强烈的感受到, 我们现行的“学科系统模块”式的课程及实践教学环节体系已很不适应企业现行的用人状况。我们学生所具备的知识结构相对于企业需求有所脱节, 而作为课程体系主导的教师的知识结构也已相对陈旧。这就要求我们按中等职业教育特点、按职业岗位群要求的知识及能力来设置课程和实训环节:以知识运用为主线,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打破原来的“学科三段式”的课程体系, 将课程进行优化和整合, 设置课程时以“三用三精”精神为指导, 根据职业岗位群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设置专业教学模块。

2 课程体系的构想

课程体系包括了选修课+必修课, 必修课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素质拓展课。严格按照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开设课程。公共基础课包括:德育、语文、数学、英语、体育与健康、计算机应用基础、艺术等7门课程。专业技能课包括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 专业核心课包括:机械识图、机械CAD、钳工实训、车工实训、机械加工技术、数控加工技术、机床保养与维护、综合实训加工等8门课程。专业方向课包括:数控车床仿真操作、数控车床操作实训、数铣编程与CAM、数控铣床操作实训。综合实训包括:车工技能培训与鉴定、机械制图员培训与鉴定、数控车工 (铣工) 技能培训与鉴定。素质拓展课包括:军训与入学教育、社会实践、教学见习、就业指导。选修课包括:市场营销、企业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焊接技术、企业文化、职场礼仪等6门课程。

着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基本技能、核心技能、鉴定技能、展示技能、拓展专业、升学就业等方面进行培养:第一、二学年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和中级职业技能培训鉴定, 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第三学年主要顶岗实习, 主要培养学生应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其中公共基础课总课时为1088学时, 占总学时的34.4%;专业技能课总课时为1926学时, 占总学时的60.9% (包括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 ;素质拓展课总课时为150学时, 占总学时的4.7%;利用下午7、8节、自习开设选修课, 选修课总课时为340学时, 占总学时的10.7%。

将数控专业课程中的原理知识尽可能简单化、通俗化、直观化, 操作技能的培训尽量按步骤、按计划, 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 按照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模式”, 高质量的完成。这样, 学生首先明确了学习目标, 然后亲身体验每个教学环节的过程, 自主学习自由发挥, 容易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和学习兴趣, 使学生产生成就感、满足感,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创新精神和职业素质, 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充分体现了以能力为本位的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 为学生毕业或进入职业岗位创造条件。

整个课程体系不讲求理论知识的系统及完整, 而强调职业岗位的针对及应用。以前的专业课程整合为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 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该专业最基础最必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也知道该专业能对应的专业就业方向, 也便于教师向技能型转化, 便于增设强化技能的实训环节。如机械制图应以读图为主, 为配合企业用人, 增设计算机绘图强化训练环节, 最终要求学生取得中高级绘图员资格证书;机械制造基础含金属材料及热处理、金属工艺学;机械制造工艺及夹具包含工艺与夹具的基础知识, 将设备、工装和工艺有机的组合在一起, 完成制造工艺及工装设计的能力培养。而在新课程体系中, 新增的每学期的生产实习或课程设计环节则要重点强化训练企业现场工艺的编制和工装的设计、职业素养的打造、企业文化的熏陶以及企业运行的模拟, 最终由教师与企业技术员协同给出学生成绩;数控技术专业更应增设较大的数控加工编程的强化实训环节。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增强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能力。

3 实训技能的突出

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素质, 它对形成学校的职业特色、使学生尽快获得就业岗位的能力, 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 还没有完善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学校的实训设备及人力也较薄弱, 但可以利用这次示范校的建设, 抓住机遇, 一方面尽可能加大投入, 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行业、企业优势, 与企业合作, 由企业的高级工程技术、管理人才参与我们的课程设置、专业课教学、专业实习及实训、教学环节的质量评价等。以企业需要来设置实习、实训环节, 与企业共同完成实习、实训教学环节, 达到最好效果, 力争使学生零距离上岗。同时, 加强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如加强机加实训, 要求学生必须获得国家数控车、铣工中级工资格证书, 以理论知识考核和获得资格证书两项内容评定学生的实训成绩;将生产实习及工艺课程设计与企业现场生产实际相结合, 要求学生学会编制现场工艺、设计现场的中等难度的工装, 最终由专业课教师和现场企业技术员共同考核给出成绩;数控编程实训加强, 并深入生产现场进行编程训练;毕业实训则根据选择的就业企业进行专项顶岗强化训练。

课程体系的改革的确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会涉及到方方面面:学校的现行管理、学校的资金投入、学校与企业的联合程度, 学校对教师“双师型”化的培训力度等等。总之, 只有落实这些强化实训环节的效果, 才能形成职教特色, 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出更多对口人才。

参考文献

[1]邹贵平.中职学校数控技术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职业教育研究, 2010 (7) .

数控技术专业课程改革 篇8

没有专业的教学现状和课程改革要求研究不专业。研究是课程改革的基础, 是课程改革的第一步。问卷调查小组讨论, 最后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科学调查方案, 以及具体的问卷调查。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五个方面:电子技术专业的企业应用需求, 人员的职业素养的要求, 并评估当前的大学毕业生。为了适应和就业分布稳定的情况下, 大学毕业生, 专业经验和研究生院的评价。电子科技大学实习 (培训) 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教师和学生的设施和设备状态。专业化的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方法,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建议。大学生的基本情况, 动机和学习动机学习, 为自己、为未来的评价。

通过研究了解以下信息:从未来的业务需求:未来3年, 大部分企业 (55%) 说他们会增加大学毕业生的招聘。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基本方向: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就业的岗位主要集中在维修, 装配, 测试, 质量检验等四个方面:企业, 为学生就业主要集中在生产线。电子技术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大学应用的核心要素:企业的需求和职业能力和毕业生的质量, 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工作是排在第一位, 占比达到80.3%。从专业的角度来看, 最重要的是专业技能操作能力的分析, 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企业道德和员工的能力要求是很清楚的, 这也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课程结构不合理, 理论课太多, 在实践中很少有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从课程的毕业生的两个学校的问题, 是一个专业理论课程实践的太多, 太少, 在55%的比例;

2 参与工作任务分析会, 与企业专家零距离接触

由行业专家组织的“大学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使命, “头脑风暴”的工作, 项目, 任务和职业能力是卓有成效的。通过“任务型会议的分析, 建立了“装配, “组装”到“, “检测”, “调试”, “检查”五, 类型, 明确的元件形成, 查排名, 15个任务, 并列举了具体的职业能力。

专业核心能力和核心课程的教学项目的开发, 是一家专业的培训是重要保障“适销对路”, 以满足工业的重要专业绩效与企业需求。专业结构和电子技术越来越复杂, 制造, 电子产品, 电子产品, 专业的应用, 修复和电子等行业的销售, 尤其是专业能力是一个复杂的。专业的发展, 我们必须确定核心技能, 是基本的核心专业技能的延伸, 并不是所有的地区都普遍发展或盲目自由发展。因此, 专业核心技能课程的核心是非常迫切的。

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 在电子技术应用的核心技术是:检测技术组成, 电路图的阅读技巧, 电子产品的调试技术, 仪器技术。专业核心技能, 专业发展应用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 必须把握电子制造业及相关行业, 不仅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调整专业设置, 专业和步骤的优化, 布局和结构, 拓展专业方向

3 参与核心课程体系的建构和课程标准的编写

3.1 依据核心技能, 确定核心课程。

核心课程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不同专业的职业能力, 在一般课程的专业方向 (或核心技能) 为设计基础。虽然核心能力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理论, 但真正形成一个核心课程, 理解和爱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的教师是一个挑战。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 在这里和你讨论。

(1) :理论与实践脱节。专业理论课, 和专业的培训课程, 纯粹实践问题。

解决方案:围绕核心能力, 优化设计。在传统的教学中, “电子技术”课程,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是学生最感兴趣。一些学校已经开始尝试项目教学, 教学计划, 教学的发展任务,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正是这些珍贵的先行者, 集团决定“电子产品装配和调试的核心课程。核心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简化了传统教学的范畴, 改变职业教育课程为中心的传统方法, 基于学科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

(2) :忽视专业发展问题。本课程是一个综合性产业发展滞后, 如何更好的?

解决方案:关注的发展趋势, 综合课程开发。在这一领域的新知识, 突出的新技术, 新技术和新方法, 以满足电子技术专业的工作要求的应用现状, 促进学生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对核心技能训练和学生群体的认知特点设计, 应用“适用于课堂教学”和Protel PCB生产, “电子技术”课程相结合的课程, 两个, 两个软件和硬件, 尤其在电子技术生产的“合成中的应用”的核心技能, 是一个管道的综合反映, 的学生更多的发展潜力。在行业, 企业, 大学教师和课程专家, 许多头脑风暴和可行性研究, 达成共识, 在电子专业核心课程的应用:元件和电路, 组装和调试电路, 电子产品装配和调试, Protel应用和PCB板的制作, 电子技术及应用。如果核心课程是必要的, 那么, 专业课是可选的。根据市场的需求, 学校和专业, 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在各个地区, 特殊的课程, 反映了当地经济的特点。

3.2 团队分工协作, 编写课程标准。

(1) 经验, 写作思路清晰。目的建立核心技能训练课程, 开发和建设的核心课程, 对课程教学改革方案的主要思想。根据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电子技术专业人员的应用特点, 课程改革的经验, 与写作课程标准。

(2) 资源的整合, 团队合作。建议的核心技术, 行业专家, 目前的教学, 基于尊重认知规律, 根据行业专家,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工作任务分析表, 构建新的教学体系, 教学内容的确定, 课程标准。经过反复研究, 学校队五分, 选择专业的特点, 在各个学校的骨干教师, 制定完备的课程标准。虽然我们有自己的任务, 过程和方向, 但思想内容, 完整的格式, 每个都有自己的风格。当然, 有一些分歧和争论, 最后作出调整。

3.3 专家指导, 完善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方案。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 课程专家, 行业专家的第一稿, 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 他们提出的修正案, 该小组进行了认真的修改完成。

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 该研究项目, 开发过程是一个专业, 专业发展, 专业教学指导。课程改革, 需要尝试和探索, 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摘要:本文阐述了当前技工类院校应用电子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课程设置改革的几点设想建议, 并根据要求实施新课程设置教学的一些做法和成效。

关键词:应用电子技术,课程改革,探索,实践

参考文献

[1]刘二苓;贾春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问题与对策浅析[J];成人教育;2010年02期

[2]盛新;;矢量图像处理与应用 (ILLUSTRATOR) 课程能力本位教学实践[J];广西轻工业;2010年05期

中职数控专业实训课程改革初探 篇9

转变教学思想, 注重素质培养

过去, 在专业教学中强调能力本位的教学思想, 它是以培养受教育者从事某一职业的从业能力为出发点的教育观。在教学中, 教师只注重培养学生对该专业的从业能力, 关注学生对本专业知识体系或技能的掌握情况, 而忽略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这种能力本位的教学思想往往会造成学生心理认识上的一个误区, 认为只要掌握了技能就有出路。如果数控专业的学生只强调编程、操作技术的训练, 而忽视了职业道德、与人合作、诚信等职业素质的培养, 那么学生只能成为单纯的生产者, 而难以成为社会的服务者。

事实上, 有发展理论家提出:发展最重要的不是经济, 而是道德。道德将是社会衡量人才的主要方面, 知识技能固然重要, 但必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才能充分体现知识和技能对社会的贡献。因此, 职业学校的数控专业课应充分结合教学内容, 渗透人格的培养, 教学思想应从能力本位走向人格本位, 专业技能的传授是教学的主要任务, 但不是终极任务, 课堂教学的目标应多元化, 既要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 更要注重对人的思想和人的全面素质的培养。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专业技能,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

积极推行“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一) 坚持创新精神和务实态度,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准确进行培养目标定位, 不断调整数控专业设置和方向近几年来, 我校在深入调查论证的基础上, 果断地对数控专业进行了调整。通过深入到毕业生未来可能的岗位和现职岗位进行调研, 了解清楚目标岗位对毕业生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等各方面的要求, 科学地确定适合市场需求的培养目标。我校机电部目前设有数控机床技术及应用专业, 它有两个方向, 即数控车方向、数控铣和加工中心方向。为突出技能培养, 实行了“双证制”, 即毕业生获得本专业毕业证的同时必须获得相应工种的操作技能等级证书。数控车方向的学生须进行以下实训并取得相应证书:车工初、中级, 钳工初、中级, 数控车初、中级, CAD初、中级。数控铣和加工中心方向的学生则须进行以下实训并取得相关证书:钳工初、中级, 普铣初、中级, 数控铣或加工中心初、中级, CAD初、中级。

加强校企合作, 建立能力培养目标体系, 满足市场和学生就业两方面的需求职业教育走校企合作的道路, 有利于提高数控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企业的需求是职业学校确定数控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依据。职业教育只有面向市场, 以就业为导向, 才会有出路。为此, 在教学计划执行过程中, 应不断对人才市场进行调研, 根据人才类型的需求变化进行一定的调整, 不断优化培养方案, 使其较好地贴近相关岗位实际需求。具体而言, 学生在企业所完成的主要是实践教学任务。企业根据自己的需求组织培训、岗位实习、专业综合技能训练等, 学生所完成的“专业综合技能训练”题目都是企业生产现场的实际生产任务, 并由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和考核, 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 毕业后直接上岗, 能很快适应岗位需求, 这样就形成了“订单式”数控人才培养模式。我校先后与天津荣程钢铁集团、迪恩电子 (天津) 有限公司、天津立林集团等公司联合办学, 做到“定单学生”校企共选, 培养计划校企共定, 教学过程校企共监, 学生就业校企共管, 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与标准, 注重学生职业道德、技术知识、操作技能和基本职业素质的全面养成,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我校利用职业指导与创业中心, 积极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 推荐就业率达100%, 当年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毕业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 被赞为上岗快、留得住、素质高。

以就业为导向, 建立能力目标型课程体系我校从毕业生就业岗位的能力分析入手, 在确定了完整的目标培养体系基础上, 调整课程结构, 进行前沿技术和课程的整合, 以就业为导向建立能力目标型课程体系。重点抓好以下环节: (1) 成立数控专业指导委员会, 进行专业分析, 确定学生能力目标; (2) 进行教学分析, 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3) 编写课程教学大纲; (4) 选择、编写适用的教材, 确立相应教学方法; (5) 加强教学质量控制。

(二) 规范教学管理, 实时监控教学质量

规范教学管理, 创新课程评价体系, 重肯定, 多激励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情感领域与认知领域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 情感总是伴随认知同时存在, 又对认知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中职学生有很多人在初中就没学好文化知识, 经常受批评, 学习积极性曾严重受挫, 所以教师不应再以理论学习成绩作为评定学生的唯一标准, 而应从多方面考核学生, 找到他们的闪光点, 争取给予每个学生表扬。例如, 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方法、能力、知识面、操作动手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创新能力、尊师守纪等都可以成为考核的项目。另外, 要采取多种激励手段。人的兴趣有时需要新鲜刺激才能保持下去, 所以要经常激励学生。鼓励、表扬是教师常采用的激励手段;此外, 多举行一些比赛并给获奖者颁发证书, 实行加分制和表扬通知等, 也能取得不错的效果。我校高度重视培养学生技能, 例如投入两万余元为2009年校级技能比赛获得一、二、三等奖的学生购买奖品, 加大表彰力度, 以赛促训, 激励学生学技能。我校重视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现有《天津南洋工业学校实训管理规定》、《数控安全操作规程》、《车间实训管理规定》等实训规章制度, 使得整个教学工作有章可循。数控专业实习有专人负责指导, 实训课程完成后, 学生必须写个人实训总结, 由实训指导教师按章给予实习评分, 对优秀学员在大会上进行表扬、颁奖。

实时监控教学, 促进教师改进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建立了部和实训处两级督导体系, 并将定期和不定期查课相结合, 由实训处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进行测评。考核结果与教师年度考核及绩效工资挂钩, 将考核结果及时反馈, 促进教师改进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改革数控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 增强学生就业能力

(一) 深化课程改革, 以就业为导向设计实训课教学内容

应深化课程改革, 推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从能力本位向人格本位转变, 调整课程结构, 合理确定数控实训课程的学时比例, 规范教学。应积极推进多种模式的课程改革, 促进课程内容综合化、模块化, 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水平。中等职业学校数控实训课程, 要按照培养学生数控专业基本素质、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功能来定位。

(二) 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

要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 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 加大数控专业技能课程的比重, 专业技能课程 (含顶岗实习) 的学时一般应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二。要按照相应职业岗位能力要求, 采用基础平台加专门化方向的专业课程结构, 设置专业技能课程。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 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还应进一步推进实行“双证制”, 即毕业生获得本专业毕业证的同时必须获得相应工种的操作技能等级证书。我校广泛开展技能竞赛活动, 使技能竞赛成为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和职业教育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 加强创业教育

要在职业生涯教育和职业指导中加强创业教育, 突出对学生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我校开设了创业教育和创业数控实训相关课程, 通过案例剖析、知识讲座、企业家现身说法、宣传中职学生创业事迹等多种方式, 增强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 还要加强创业教育师资的培养和配备, 以提高创业教育水平。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实现培养目标, 师资是关键。不同的培养规格对教师素质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与普通学校教师相比, 职业学校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更全面。数控专业课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科学文化素质, 还要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应用和实践能力及基本操作水平。目前, 中职专业课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 缺乏实践训练。因此, 数控专业课教师必须加强“双师”能力的培养。

目前, 我校数控专业师资队伍具有一定的实力, 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建立一支真正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还必须加强多元化师资培训, 为专业教师成长搭建平台。

(一) 积极开展校本教研,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采用以老带新的师徒结对形式, 强化“传”、“帮”、“带”作用, 充分利用校内人才资源, 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作用, 举行多种形式的学术、教育教学研究讲座或讨论活动, 邀请教育专家或行业专家做顾问或来讲学, 引导教师一起参加各种课题研究等等, 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一个从教学新手到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专家的教师专业发展通道。

(二) 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培训, 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积极创造条件, 鼓励专业教师到高校进修和接受高技能培训。例如, 派数控专业教师参加国家级和市级高技能培训, 到经济发达地区学校学习访问等, 使专业教师不断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 更新教育理念, 提高教学水平, 从而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我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60%, 13名专业教师被聘为技能考评员。

(三) 改革人才选拔体制, 优化教师队伍

广泛吸引和鼓励企业技术人员和具备相当实践能力、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 扩大兼职教师队伍。聘请当地行业专家、技术能手参与教学过程, 特别是实训指导, 积极引进优秀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实训指导师, 抓好新教师的补充工作, 并引入竞争机制。

(四) 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 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

充分利用校内实训设备进行校内数控技能培训, 每个学期由教师自主选择至少一项技能训练任务和训练目标, 期末进行目标考核。举办技能比赛、技能月等活动, 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市、区的各种技能比赛。在2010年天津市中职学校技能大赛中, 我校教师指导的40名选手荣获佳绩, 创本校市级技能大赛历史最好成绩。

有教育过程, 就有教育改革。教育改革伴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发展, 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破”与“立”的过程, 决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对于职业学校而言, 各个专业有其不同的特点, 我们要结合具体的数控专业课程, 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研究, 寻找更好的改革切入点, 让我们的数控专业实训课教学永远充满活力, 贴近生产实际, 适应社会需要。

实践证明, 转变教学思想, 优化课程设置, 改革教学模式,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适应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和特点, 凸现“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以育人为根本, 以技能为核心”的职教办学理念, 不仅对数控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 而且对整个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摘要:针对中职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 从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几个方面论述了中职数控专业课程改革。通过课程改革, 力争满足人才市场和学生就业两方面的需要。

关键词:中职,数控专业,实训课程,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连彩元.浅析中等职业教育数控专业的建构[OL]. (2010-06-23) .http://www.doc88.com/p-49019455451.html.

[2]张正辉.谈中职数控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的改革[OL]. (2008-06-2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50b18c0100a148.html.

[3]张跃西.课程项目开发:实现职教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N].中国教育报, 2007-10-09.

数控技术专业课程改革 篇10

关键词:动物生物技术,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技术是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历史中最悠久、对人类社会具有重大贡献的学科之一。随着分子生物学前沿学科的不断进步,生物技术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动物生物技术是一门现代生物科学理论和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主要涉及动物基因工程、动物细胞工程、动物胚胎工程等几大领域,在诸多行业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农业、食品业、医学行业等[1]。生物技术这门学科在各大高校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可见该门学科的重要性,因此学好生物技术这门学科对今后的就业至关重要。笔者在介绍生物技术的概念的基础上,总结了动物生物技术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措施,以期为学生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1]。

1 生物技术的概念

生物技术是指在现代生命科学的基础上,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其他类科学的原理和技术来对生物体或生物原料等进行加工或改造等,目的是生产出人类所需的产品。先进的工程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等新技术。对生物体的改造是指按照人类的需要,改造或加工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使其能够生产出对人类有利的产品[1,2]。

2 教学现状与分析

内蒙古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自1996年开始招生,2006年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品牌专业,经过了16年的专业建设,首先于2003级生物技术专业学生中开设36学时的动物胚胎工程课程(专业选修课),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36学时的理论讲授明显不足,于2005级学生中更改教学大纲,内容上增加了动物组织、细胞的培养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等,理论教学增加到54学时,并增加18学时实验教学,课程性质首次转为专业必修课,并创新性地更名为动物生物技术,当时整个生物领域还未出现命名为动物生物技术的课程,直到2009年5月1日,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动物生物技术》,至此这一新课程有了正式出版的教材可参考。笔者调查了部分农林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开设的主干课程,主要有11门(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在调查的农林院校中(安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福建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都开设《细胞工程》课程,目前只有内蒙古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开设与《细胞工程》相近课程《动物生物技术》和《植物生物技术》课程。

3 动物生物技术课程建设与改革

3.1 教学思想与目标改革

落实科学发展观,逐步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意识。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3],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学习一些课程基础知识的情况下,掌握一种主动学习课程相关知识的能力,成为富有知识和具有学习知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3.2 师资队伍建设

组建教学团队,将教学内容分为不同的教学模块,打破传统的一人一课的教学模式,每一模块由具有相应专业背景的教师承担,业务上要精益求精,力争紧跟各教学内容的学科前沿。定期开展教学研讨,督导组专家听课、评课,同时不定期开展自评和互评及学生评教,以促进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3.3 教材建设与改革

根据调研,笔者选用了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蒋思文教授主编的《动物生物技术》作为教材,该书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动物生物技术的概况、基本原理、技术方法和最新发展。同时,由于课时的限制,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且课程知识更新速度较快,一些最新热点在教材中没有体现的,自行编写部分讲义,以文本形式拷贝给学生,并推荐其阅读中外文的优秀参考书。

3.4 课程内容改革

动物生物技术属于多学科交叉课程,也是各国科研工作者研究的热点领域,大量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充实着这一新兴学科的知识。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在授课内容的选择上,既要注意授课内容的完整性,又要保证实用性和先进性,同时做好与其他课程交叉内容的增、减和衔接。在课程内容上,首先介绍绪论,动物胚胎工程技术概述,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性别控制,胚胎分割,嵌合体;其次,介绍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基础;最后重点介绍细胞核移植技术、干细胞技术、转基因技术、动物生物反应器、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动物细胞融合技术,杂交瘤技术和单克隆抗体技术。通过精心的安排,使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面系统地了解动物生物技术课程体系的基本内容。

3.5 教学方法改革

3.5.1 利用重大科研成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

如美国科学家马里奥·卡佩基、奥利弗·史密斯和英国科学家马丁·埃文斯,利用“基因靶向”技术让小鼠体内的特定基因失去活性,培养出研究价值极高的“基因敲除”小鼠,为人类遗传病研究提供了药物试验的动物模型。有了这些动物模型后,人类就能更有效地找到治疗各种遗传病的新疗法,彻底攻克遗传病就为时不远了,这一成果使得他们一起获得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罗伯特·杰弗里·爱德华兹爵士,英国生理学家,生殖医学的先驱者,因创建了“体外受精技术”,被授予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一门课程的讲授,不但要使学生掌握和了解课程相关的一些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通过有效途径尽可能的获取更多的、更丰富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对于像动物生物技术这样一门新兴的学科领域,许多知识都处于动态更新和完善的过程中[1]。

3.5.2 跟踪学科科研动态,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创新思维。

本科生的课堂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传授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的开拓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和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4,5]。因此,在应用范围广、知识更新快的动物生物技术教学过程中,介绍学科研究的新动态和新进展,有意识地拓宽学生视野,打开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是十分必要的。例如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IPS cell),由日本的2位科学家于2006年发表于世界顶级杂志《Cell》上。通俗地讲,就是通过某种方法,把高度分化的成体细胞去分化,使之成为多能干细胞,重新获得分化成多种细胞的能力。IPS技术是干细胞研究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它回避了历来已久的伦理争议,解决了干细胞移植医学上的免疫排斥问题,使干细胞向临床应用又迈进了一大步,该成果的研究者获得了201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随着IPS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技术水平的不断更新,它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和医学领域的优势也已日趋明显[6]。

3.5.3 创新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倾听学生意见,像朋友一样对待学生,拉进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受课堂文化,使其融入其中,积极思考,成为课堂的主体。同时可适当增加专题讨论会,通过学生准备ppt演讲等形式,一改以往整节课教师讲、学生记,缺乏沟通的模式,使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7]。

3.5.4 优化多媒体教学,引入现代信息技术。

利用有限的课时,着重讲授课程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知识点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自觉地去思考,对于容易掌握的部分课程内容可安排学生自学。利用计算机和Internet等手段,从国外引进和下载原版图书和动感图像,进行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提高教学组织效率,充实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向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信息,还可以提供更加生动形象的人机交互界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8]。例如,细胞融合,精卵受精,细胞核移植等内容。在多媒体教学中,坚持适度运用原则和有机结合原则,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理解、思考,且结合使用板书、实物等各种教学媒体,取长补短,将教学内容化繁为简,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喜欢学习[2]。

3.6 考核方法改革

首先,改变以往的考核方法,将重视课本上的知识转变成重视实践、将重视成绩转变成重视课堂教学,今后不以单一的考试成绩为总成绩,而要加上一定比例的实践考核成绩,让教师、学生都能重视实践;其次,增减考核方式的多样性,以平时成绩、实验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考试等作为综合考查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体系,即20%平时成绩、20%实验成绩、20%期中成绩和40%期末成绩[9]。

4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动物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也会更加深入,因此各个高校要建设好动物生物技术专业已迫在眉睫。课程组立足于内蒙古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自身特色,通过分析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制药工程3个专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准确把握动物生物技术课程的教学地位,注重该门课程特点,围绕课程内容,加强教学建设,创新教学形式及考核体系,逐步完善优化动物生物技术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和要求[10]。

参考文献

[1]王伟霞,李福后.生物技术专业《细胞工程》课程建设与改革[J].科技创新导报,2008(9):245.

[2]周欢敏.动物细胞工程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3]蒋思文.动物生物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朱海英,苏娟,訾晓渊.课程教学体系构建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7,27(4):107-109.

[5]李淑芳,徐春厚,雍艳红.动物免疫学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9(7):65-67.

[6]刘锴栋.细胞工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现代农业科技,2010(10):30,32.

[7]代建丽.植物细胞工程教学改革初探[J].科教文汇,2011(6):23,37.

[8]张一春.现代教育技术实用教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9]李志勇.细胞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标准解读 篇11

【关键词】江苏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标准解读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4-0061-03

【作者简介】刘跃鹏,江苏省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无锡,214028)机电工程系副主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数控加工技术、信息化教学。

课程标准是执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及考核方法的基本要求,是编写与选用教材、组织教学以及课程教学质量评估和教学管理的重要依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首批开发了“机械加工检测技术”“车工实训”“CAD/CAM技术应用”“数控车削技术训练”“数控铣削技术训练”5门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本课标”)。

一、课程性质分析

课程性质首先阐述了本课程隶属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类别,即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或专业技能方向课程,从而确定课程的培养目标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属于行业通用能力或职业特定能力。本课标包含“机械加工检测技术”一门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和“车工实训”“CAD/CAM技术应用”“数控车削技术训练”“数控铣削技术训练”共计四门专业技能方向课程。

其次,是明确课程标准所适用的专业,比如:“数控车削技术训练”是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技能方向课程。对于适用于不同专业的同类课程也进行了明确的表述,比如:“车工实训”是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和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技能方向课程,其中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的不同要求,在学时和课程内容上也不同,“课程内容与要求”中标注“*”的部分供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选用;标注“**”的部分供机械加工技术专业选用,在执行过程中可以根据专业情况进行选用。

再次,课程类别不同,也体现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对前导课程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储备要求不同,比如:“CAD/CAM技术应用”是在“金属加工与实训”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核心课程;“数控车削技术训练”是在“车工实训”“CAD/CAM技术应用”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核心课程。

最后,针对本课程学习任务和能力目标的表述,为后续课程奠定基础或对接职业资格认证和岗位能力需求。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将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教学和实习过程中,从而定义本课程最终培养目标。

二、学时与学分分析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规定,确定本课标课程的学时与学分,一般16~18学时为1个学分。比如:“CAD/CAM技术应用”课程共计80学时,取16学时为一个学分,总计5学分。而“车工实训”为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和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共有课程,在开发初期针对两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所界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能力要求的不同,设置了不同的学时和学分,比如: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为120学时,8学分,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为196学时,14学分,以便于不同专业在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选用。

三、课程设计思路分析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首先是明确课程的定位、目标等在制定过程中所参考的依据和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注重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充分借助课程内容学习的各个环节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学用相长的基本原则。

同时,阐述课程内容的组织结构关系及编排意图。课程内容首先依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培养目标、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兼顾工作岗位实际需求和职业发展,结合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按照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原则,确定课程内容,比如:“数控铣削技术训练”“数控车削技术训练”课程标准都对接了数控操作工(四级)职业标准。

在内容编排上采用项目(模块)和任务(单元)的双重并行和教学匹配,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编排方式,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有机融合,渗入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等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活动,序化学习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技能形成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确定项目和任务的编排顺序。

四、课程目标分析

课程目标是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所能达到的状态和发展水平。通过课程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比如:“CAD/CAM技术应用”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的基本原理,掌握CAD/CAM软件三维建模、装配设计及自动编程的知识;会分析典型零部件的建模工艺,合理选择工艺参数、刀具路径、生成加工程序;能熟练使用CAD/CAM软件,完成典型零部件建模、三维装配设计、工程图生成及自动编程加工。

在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上,要能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使学生具有独立思考、获取资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课程学习过程中增加实习操作环节内容,引入企业管理模式,使学生通过不断的动手操作,理论联系实际,逐渐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吃苦耐劳和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及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倡导绿色技能的意识。

五、课程内容与要求分析

课程内容开发首先是由中、高职学校教师及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校企联合开发团队,由教师根据以往课程内容结合新理念、新技术提交初稿,再由企业技术人员、行业专家、教育教学专业研究者等根据人的学习发展规律、当前产业发展、岗位核心能力需求以及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进行制定。

课程内容从项目分解到任务或从模块分解到单元,首先考虑知识点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目标、岗位需求、难易程度以及课程自身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其次,根据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教学时间分配,确定所讲授知识点内容的量,利于教师根据学校师生人数、设备场地等各方面因素安排和实施。同时,也针对不同的知识点提出“了解”“熟悉”“能”“会”的具体要求。比如:“车工实训”课程,每个项目都给出具体的任务、学习内容和要求,以及参考学时,突出对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中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项目设计从“认识普通车床”“操作普通车床”到“车削加工中级工训练与考证”等10个项目,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契合人的认知规律。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注重教学做一体化设计,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六、实施建议分析

(一)教学建议

教师要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创设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情境。采用项目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等教学方法,做中学、做中教,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CAD/CAM技术应用”课程的二维图形的绘制,教师在授课前可以选取企业典型产品或生活常见用品作为项目案例,由浅入深,将常用绘图、尺寸标注、几何约束等相关指令融入项目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学习内容贴近生产和生活实际,便于学生对软件命令的理解和掌握。再如:“数控车削技术训练”课程的简单轴类零件的数控车削加工,则可以借助企业技术资源,通过现代学徒制办学方式,组成教师、技术人员联合教学团队,采用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法,将零件图纸的绘制、加工工艺过程的确定、机床及刀具和材料的选用、程序编制及加工检测等一系列生产过程引入课堂,对产品生产流程进行教学转化,模拟企业实际生产全过程,使学生转换身份,切身体会岗位需求对三维目标的要求;再通过小组合作、任务分工等方法,加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从而使学生崇尚劳动,拓展性地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微课、慕课、在线学习平台等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课程改革过程中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对课程进行整合,借助当下比较发达的网络环境,使学生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在手机、电脑等智能终端上实时学习,课前、课后自主学习,延伸课堂时空。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抽象的知识点进行可视化呈现,比如:网络技术呈现出来的机床的内部结构、工作原理等,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进行学习。借助数控机床仿真软件,可以降低设备采购费用及刀具、材料的损耗等,从而降低教学成本。仿真教学软件具有二次开发性,可以针对企业特定的设备或设备升级进行二次开发,提高课程教学的时效性。建议实验室配备视频采集系统,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演示示范。

教师要经常下企业走访、锻炼,与本专业相关企业技术人员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掌握本专业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前沿知识,比如:“机械加工检测技术”课程可以引入三坐标测量技术,“CAD/CAM技术应用”课程可以引入最新的逆向工程和3D打印技术,“数控车削技术训练”“数控铣削技术训练”课程可以引入多轴、精密加工技术等。深入了解先进企业新员工的培养体系和技术成长规律,将先进技术工艺和理念融入课程教学,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对实施课程所必备的教学场所和设备多有一定的要求,结合各学校的不同情况,制定课标时采取就低不就高的原则,规定软件类课程配备电脑1台/人,机床实操类课程按4~5人/台标准配备电脑等,并配备相应的工量夹具和实习材料。在教学场所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模拟企业真实生产环境,引入企业7S管理体系和加强企业文化宣传,打造数字化、生产型实训基地。在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同时,提前了解产业发展和技术发展方向,促进学生做好自我职业生涯规划。

(二)评价建议

在评价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突出评价的教育功能和激励作用,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模式。借助学业水平测试、各级技能竞赛、中高职衔接等考核形式,注重评价的导向性和有效性。同时,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突出课程自身特点,比如:“数控铣削技术训练”课程,对理论性较强的工艺知识的评价,可用笔试、汇报展示等方式;对实践性较强的学习任务,可实施综合评价,综合评价的内容包括结果性评价(技能操作熟练程度、任务完成的质量等)和过程性评价(学习态度、操作规范、维护保养、团队合作、安全环保等)。

(三)教材选用与编写建议

教材选用过程中,主要考虑教材是否贴近本课标的理念、内容及其结构要求等方面,是否能够采用项目化和模块化教学方式,是否配有精品课程资源库等多媒体教学素材。

教材编写过程中,首先要依据课程标准,兼顾行业、企业生产实际和相关职业资格标准要求,体现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标准,合理编排,科学序化,同时为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二次开发留有空间。教材编写应反映时代特征与专业特色,教材结构、呈现方式应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学习特点,图文并茂,以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数控技术专业课程改革 篇12

结合教育部实施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精神、CDIO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以及我校 (长春工程学院) 应用型本科教育经验, 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被选为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是电自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 按照我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标准, 对试点专业的“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进行了改革, 优化教学内容, 改革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使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 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一、本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

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的电力电子学会将电力电子技术表述为有效地使用电力半导体器件、应用电路和设计理论以及分析工具实现对电能的高效变换和控制的一门技术。随着电力电子器件制造技术和微机技术的发展, 电力电子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以说, 凡是需要电源的地方, 或需要运动并对运动进行控制的地方, 几乎都离不开电力电子技术。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用性均较强的课程。目前, 电自专业的电力电子课程按照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 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 与工程实际应用联系不多

传统的“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 以电力电子器件为核心, 即在器件基本结构、原理和特性学习的基础上, 针对典型电力电子拓扑原理电路, 分析电力电子电路换流的物理过程、波形特性、从而得到各种电参数之间的数量关系。这种教学结构的优点是物理概念清楚、工作理分析透彻, 缺点是:学生在学习中将注意力过多地放在电力电子器件上, 只分析了变流电路的原理功能, 忽略了变流电路与工程实际应用之间的关系;大篇幅的变流电路理论分析和计算, 枯燥乏味, 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电力系统相关的应用知识介绍的很少,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不能将本课程的学习内容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内容联系起来, 也不能及时了解到电力电子技术与电力系统行业发展、最新技术及实际应用的联系, 很难认识到这门课程对本专业的重要性, 从而降低了他们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电力电子技术作为工程技术需要有一定量的实验才能保障学习效果。在传统的“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实验项目中, 基础性和简单验证性实验较多, 学生依照原理图机械地连接主电路、记录实验数据和波形, 即使不了解电路的工作原理, 也能较顺利地完成实验。因此, 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没有探索学习的动力, 更无法将所学习的知识点与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相联系, 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由于实验所涉及的都是功率器件、三相电源及示波器等, 费用高、且容易损坏, 实验时一个器件损坏就会直接影响实验的正常进行, 不能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 这就直接影响了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改革的思路

以卓越工程师培养为目标, 切实加强课程建设中的能力培养, 突出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融合。主要建设思路如下:

1) 根据电力电子技术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规划, 紧密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对本课程提出的基本要求,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 从能力培养出发, 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内容。

试点专业本科人才培养 (4学年) 模式采用3+1基本框架。其中本科阶段3年为校内培养, 累计1年参与企业生产、设计、检验等实践。采用这种培养模式之后, 课程总学时有所减少。非试点专业“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总学时为56学时, 其中理论课40学时, 实验8学时, 习题课8学时。试点专业“电力电子技术”总学时改为48学时, 比原来少了8学时, 相应的教学大纲就需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 调整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按照试点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标准, 需要优化教学内容, 强化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在总学时数减少的情况下, 适当减少理论学时的同时要保证实验学时, 教学大纲调整为理论课36学时, 实验10学时, 习题课2学时。理论课的学时数减少了, 教学内容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2) 根据教学需求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针对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的特点, 应注重教学内容的精选, 着重讲清问题是什么、问题的性质是什么、问题的解决方法是什么等内容, 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维空间,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 根据能力培养的基本目标, 进一步加大实验教学的改革力度, 设置符合能力培养目标要求的综合性实验项目, 培养学生的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以满足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需要。

三、教学方法改革

(一) 理论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是活动的主题, 要用生动精练的语言、灵活的思维和循序渐进的诱导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培养卓越工程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融入工程背景:在长距离、大容量输电时有很大优势的直流输电技术, 其送电端的整流阀和受电端的逆变阀都需要采用晶闸管变流装置;柔性交流输电技术, 需依靠电力电子装置才能得以实现;无功补偿和谐波抑制技术, 现在也开始大量的应用电力电子装置来实现 (晶闸管控制电抗器 (TCR) 、晶闸管投切电容器 (TSC) 、静止同步补偿器STATCOM) 、有源电力滤波器 (APF) 等) , 这些新型电力电子装置具有更为优越的无功补偿和谐波补偿的性能;直流电源和不间断电源 (UPS) 能够用作发电厂和变电所的保护电源、事故电源和备用电源。让学生知道所学的理论知识应该用到什么地方, 并与其它专业课的内容密切联系, 给学生建立起电自专业的宏观概念, 培养其工程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 采用板书、多媒体演示、重点问题课堂讨论等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 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任务感、责任感、学习兴趣, 既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教学效果, 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学时减少而内容没有减少的矛盾。

(二) 实验教学

实验项目的设置上, 删减了一些验证性、演示性的实验项目, 增加了综合性实验项目, 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实验教学中, 采用虚实结合的教学方式, 部分电力电子实验按传统的方式在实验室的电力电子实验台上实际动手接线进行;部分实验让学生利用Multisim软件在计算机上仿真实现, 利用模拟元件代替实际元件在计算机上进行仿真, 既不担心元器件被损坏, 也没有任何危险, 学生完全可以在计算机上独立完成电力电子线路仿真实验。要求学生先按照实验要求自己动手设计一个实用的电路模型, 利用Multisim软件在计算机上进行模拟实验, 记下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通过对电力电子课程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 提高了学生的理论分析和动手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 考核办法的改革

目前课程的考核方式偏重期末考试, 只要期末突击复习, 基本就能够通过考核。这种考核方式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去创新, 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极为不利, 所以需要改进考核制度, 具体考核办法如下:

1) 平时成绩的考核占总成绩的40%。平时成绩由出勤成绩、实验成绩和作业成绩组成。学生只有按时出勤、按时完成作业, 认真完成实验才能取得好的平时成绩。这样保证了学生能够按时出勤、上课时跟随教师的授课思路、课后及时复习, 巩固学到的知识;保证学生更好地完成试验, 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 既防止了学生平时不注重学习, 期末突击的弊端, 又全面考查了其综合应用能力。

2)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60%。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 而考试是促进学习的方法之一。期末考试的定位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脉络和重点,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学习的热情。试卷的知识点尽量覆盖大纲要求的全范围, 并在试卷中适当增加带有实际工程背景的题目, 使学生不能靠单纯地背诵课本的理论知识就能满足考试要求, 促进学生主动去了解实际工程背景, 提高其从工程背景中提炼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答问题的能力。

四、结束语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试点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按照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要求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着重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胡晓花.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传热学课程改革[J].德州学院学报, 2013.

[2]高为国, 董丽君, 吴安如.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机械工程材料"课程建设[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 2010.

[3]王玉昆, 张勇.检测技术, 课程改革与卓越工程师能力的培养[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

[4]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

[5]李佑莲.论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体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6]任立红, 李晓丽, 刘浩.卓越工程师计划下"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创新教学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 2012.

上一篇:财务控制成本下一篇:我国农田水利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