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读后感

2024-09-21

李娟读后感(通用5篇)

李娟读后感 篇1

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

李 娟

今晨打开空间,在朋友的分享中看到了印度工程师写的《不阅读的中国人令人忧虑》很感慨——不知感的感慨是不是杞人忧天,望朋友们指正感恩。

教书匠是燕子此生的职业,跟二十多批学生亲密接触,确实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被游戏被歌星影星被各种形式的聊天占去了越来越多的青春年华......有的小学生只要放学就以手机以平板为伴,我想绝不是为了完成作业查资料......大学里彻夜打游戏的男生大有人在,那些挂科的、不能毕业的也十有八九是因为痴迷游戏......我们大人呢?有多少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女士痴迷斗地主和影视剧?有多少办公室的上班族在网络聊天和大型游戏中打发时光......我们所处的是个功利化的时代,所有人都祈盼自己的投入有回报。可吞噬了我们大量时光的游戏、影视剧、各种聊天带给了我们怎样的回报呢——

倒是经常听说因为痴迷游戏或网络交友而没人做家务、进而经常吵架,甚至婚姻解体的的;

倒是经常听说因为沉迷游戏而耽误了学业、误了工作而被学校劝退被单位炒鱿鱼的;

倒是经常看到小小年纪小学还没毕业就因为迷恋游戏而戴上小眼睛的;如果我们拿出一半玩游戏读网络小说看影视剧的时间来——

读读专业书籍——开拓思路提高工作效率,还会因为工作不顺意吗?

学学做家务,把家里安排的清爽整洁,把老人孩子照顾的妥妥当当,还会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吗?

好好听课整理笔记参加些社会活动,你还会劝退为考研为找工作伤透脑筋吗? 在家里,在单位,在市场,听到最多的就是抱怨,怨天怨地怨人怨事。可这些抱怨的“因”有多少是我们自己随性而为带来的“果”啊。

大家想想,这样一个把好多的时光都消费在游戏、影视剧和各种网络聊天中的民族会有怎样的未来呢?

书伴我成长-李娟 篇2

《书伴我成长》----读后感

阳泉市平定县柏井中心小学四甲班 李娟指导教师:李瑞珍

从小我就喜欢读书,可我那时候看不懂,总会被那些优美的语句,动感的文字所吸引,也就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每当这时候我就会让妈妈讲给我听,这些故事总会把我带入甜美的梦乡。慢慢的,我长大了,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了。读的书也越来越多了。

其中,《小动物》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本书,阅读这本书,仿佛进入了一个多姿多彩的动物世界。以前我就非常喜欢小动物,邻家的小狗,小猫,树上的小鸟,田里的蜗牛;是那么可爱,总会让我爱不释手,占为己有,可是我读了小动物后,我懂得了,真正的喜欢并不是占有,而是它们获得自己的快乐,获得自由,《小动物》这本书让我真正的成长了。其中有一本书对我教育很深,让我受益非浅,可是,我曾经放生过一只可爱的小鸟。那是去年的一个下午,爸爸手里拿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它可爱极了。尖尖的嘴巴,圆溜溜的大眼睛,整个身子只有我手那么大,我找来一些食物来喂它,它小嘴一叼;眨眼便吃光了。爸爸告诉我;动物也有自己的家,我们应该把它放回森林里,让它找到属于自己的家园,我听了爸爸的话,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心里想着;要把它放了,那我不就是失去了一个好朋友吗?我一时拿不定主意,就去问妈妈,妈妈说;老师不是说我们应该保护动物,你还是放了吧。听了妈妈的话,我决定,让它重新回到大自然中。

虽然,这件事已经过去很久,我心中感到一阵莫名的快乐,我相信通过这件事,我成长了。

但是读了《小动物》这本书后,我庆幸的是,我的决定是对的,《小动物》这本书告诉我们;爱护就是放手,要保护小动物,不要伤害它们,让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读书会让你获得知识,增长见识,但我们也要领会到其中蕴含的道理。真正读懂一本书,就能真正体会到读书的快乐,从中感受到书带给我们的启发。我热爱读书,通过读书总能让我看到外面的世界,带来无穷的乐趣,让我打开了想象的空间,使我的生活更美丽,更精彩。

慢李娟阅读理解答案 篇3

文/李娟

在苏州的山塘街,我遇见一位卖茉莉花的老婆婆。她坐在街角的小木凳上,身旁放着小竹篮,竹篮里盛满洁白的茉莉花。她低着花白的头,苍老干枯的手指,轻轻捻起那些小茉莉。雪白的茉莉,淡然、羞涩、洁净,如待字闺中的少女。她将一根细铁丝从花瓣中穿过,不一会,一串茉莉花就穿好了。她缓慢的举止,满头的银发,慈祥的模样,那么像我的祖母。我蹲在她身旁静静看着,茉莉如一群白衣的小姑娘排着队,牵手站在一起,我买了几串茉莉花,戴在手腕上,清芬袅袅,有暗香盈袖。慢,原来这样娴雅和静好。

遥远时代的爱情,同样是缓慢的。读木心的诗:“那时候,时间很慢,慢到只能用一生去爱一个人。”

那时的爱情如黎明的薄雾一样美。云中锦书,枝上花笺,水中鱼笺,都是特指书信的。俩人早已心心相印了,都不急着说破。他寄给她一封书信,她等了很久才收到,也不舍得马上打开书信。于是放在枕边,等到静夜里展开了细读。如水的月光落在宣纸上,如白雪落梅花,暗香盈盈。他缜密的心思,柔肠百折,无尽的相思,此刻,都由一支笔替他说了。好文字都是直见性命的,世间再没有比情书更美好的文字了。不是吗?两颗心为爱所牵,为爱陶醉。她问,什么是爱情?他说,我心里全是你。

那时的相思也是缓慢的,如同深夜的炉火上熬着的一炉中药,慢慢地煎熬,风中弥漫着中药苦涩的味道,还有一丝淡淡的甜,那是思念的味道。

此时,光阴也是慢的,慢到要用一个下午,品味古老爱情的百转千回,柔情万种,内心无比的柔软伤感。一对恋人,情投意合,生死相许。她活了那么多年,原来只为了和他相遇。“安得与君相决绝,免教生死作相思。”台下的人早已听得泪水涟涟。遥远时代的爱情,是光阴酿成的一坛美酒,芬芳醇厚,意味悠长。一切都是因为“快”。爱情里的情意绵绵,柳暗花明,峰回路转,都因为一个“快”字而意味尽失。

我们匆忙的眼睛来不及细看,匆忙的耳朵来不及倾听,浮躁的心来不及慢慢感受,匆忙的脚步总是走得太快,与生活中的美好和真爱失之交臂。

老师说,所谓大家的文字,他的心就是一把紫砂壶,不论怎样平凡的琐事,装在这个紫砂壶里,倒出来的“茶”都是有香味的。是啊,好文字当然是有香味的。读王世襄先生的《京华忆往》,他是京城第一大杂家。有人曾说,中国一个世纪可以出一个钱钟书,可是几个世纪也难出一个王世襄。他不仅写明式家具,器物文玩,也写百灵鸟的鸣叫,蝈蝈的歌唱,铜炉的妙趣,处处以小见大,童心盎然,妙趣横生。他年轻时曾就读燕京大学,一日,邓文如先生正在课堂讲《中国通史》,他怀中的蝈蝈忽然开始唱歌,邓先生训斥道:“你给我出去!是听我讲课,还是听你的蝈蝈叫?”众人哗然。人常说,玩物丧志,可是他却是“玩物成家”。他还说:“一个人连玩都玩不好,还可能把工作做好吗?”

闲了,慢慢品味他的文章,恬静美好,一派天趣。世间万物在他的笔下,皆具性情和灵性,那是闲情逸致,淡定从容,也是生之趣味。人世细小的喜悦和乐趣,都在他的文字里。我随着他一支妙笔,回到纯真嬉戏的童年,重回到故园,回到生命的根。恍然明白,好文字正是这样慢慢写出来的,从容不迫,雅洁美好,写尽生命的幽微,月白风清。好文字原来也是一块璞,经过岁月细细打磨,才成为一块美玉。

慢也是情趣。落雪之夜,围一炉红泥小火,读一本旧书,品一杯苦茶香茗。张潮说:“春听鸟鸣,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世间所有美好的声音,几乎都被他写尽了。是啊,我们有多少个秋冬没有听见虫鸣与雪声了?落雪之夜,时光是缓慢的,用一个冬夜听雪,读书,想念一位故人。

在江南采莲的季节,我去杭州的虎跑寺看望弘一大师李叔同,他三十九岁时在这里出家。纪念馆的陈列柜里,摆放着他和学生丰子恺共同创作的《护生画集》。因为丰子恺一生敬重李叔同,深受他的影响,文字和画里,禅意、悲悯,饱含大爱。丰子恺为了报答师恩,开始了《护生画集》的创作,他画,大师写。弘一大师六十三岁仙逝,留下他一个人继续画。在文革中,他被人批斗、游街、关牛棚,受尽屈辱和折磨的他,依然没有放下手中的画笔,他为创作六集的《护生画集》用去了四十六年的时光,一直到他生命的尽头。师生情谊,如清风明月,山高水长。他用这样方式,坚守一份师生的约定,也用漫长的一生,去怀念一个人。情深义重,千古情怀。

那个时代的人,生活节奏缓慢,步履从容,心境澄明。也只有气定神闲、内心宁静的人,才能听见自己灵魂的呼吸,不是吗?

生活中不能没有风雅,世间一切的优雅、情趣,都自“慢”中得来。

大凡美好而珍重的事情,都需要慢慢等待,慢慢欣赏的。比如:好书,好物,好人,好情„„ 慢,没有什么不好。如今的我,正以文字慢慢抵达,抵达往昔,抵达内心,抵达精神的故园,抵达世间一切雅静和美好。篇三:慢李娟阅读理解答案 篇四:慢李娟阅读理解答案 篇五:慢李娟阅读理解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题目。木耳李娟①阿勒泰①连绵起伏的群山背阴面有成片浩荡的森林,那里安静、绝美、携着秘密。木耳一排排半透明地立在伏倒的树木上,它们是森林里最神秘最敏感的耳朵,总是会比你先听到什么,更多地知道些什么,却不为你所了解。②那时候,知道这山里有木耳的,还只是很少的几个人,采回家也只是自己尝尝鲜而已。而我妈却想靠它发财。③我妈一心想找到那野生的木耳。她爬山峰,下深谷,出去得一天比一天早,回来得一天比一天晚。每天回来,头发乱糟糟的,疲惫与失望折磨着她。终于,有一天,她从森林里回来,拿着一根小树枝。树枝的梢头结着指头大的一小团褐色的,嫩嫩软软的小东西。像一个混混沌沌、灵智未开的小精灵。那就是木耳。④从我妈找回第一朵木耳开始,生活中开始有了飞翔与畅游的内容,也有了无数次的坠落和窒息。⑤当晾干的木耳攒够了六公斤时(平均九公斤湿的才能出一公斤干货),我们把它们仔细地包装好。我妈提着装着木耳的箱子,搭上一辆运木头的卡车去了山下。那天半夜时分,我妈才回来,她兴奋地告诉我们,在山下小镇,一个干部模样的人,想买木耳作为礼品,他把六公斤木耳全买了,八十块钱一公斤!这远远比我们靠小店做生意赚得多,我妈高兴得直想飞回来。那个夏天真是漫长,我不知道究竟弄了多少木耳。每次我妈下山,想要的人便闻讯而至,简直跟抢一样。我们就顺势把木耳涨到了一百块钱一公斤。⑥渐渐地,有一些人也开始采木耳卖木耳了。采木耳的队伍悄然扩大。采过木耳的痕迹,满山遍野都是。木耳生长的速度极快,尤其在下过雨后。但采木耳的人一多,它就赶不上采摘的速度了。木耳明显地少了,于是除了采木耳以外,人们又挖党参,挖虫草。只要是能卖到钱的都挖,山脚下,森林边狼藉一片。秋天下山时,木耳已卖到一百八十块钱。刚入冬,又涨到两百块钱整。⑦这时,木耳的用处已不是用来吃了,而是作为礼品和一种时髦的,用来消遣的东西,被用来进行着秘密地交流,最终流传到一个本来与木耳没有任何关系的地方。⑧又一年春天来临,木耳的世界疯狂到了极限。远在宁夏甘肃的人也涌来了,山下的人爆满,像蝗虫一样,到处都是,他们靠着破旧的行李露宿在河边那片废墟里;还来了铁匠,专门给大家打制挖野货时要用的工具,炉火熊熊,贪婪地吞噬着早春的空气。进山的那两天,所有人背着铺盖行李,提着面粉粮油,扛着铁锹木铲,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向北走,进山,进山,对木耳狂热的渴望照亮了他们暗黑疲惫的脸„„而来订购木耳的人把价出到了五百块钱。⑨我们真有点怕了,我对我妈说:“今年我们还去弄吗?”⑩她也怕了,但她想了又想,说:“不弄的话怎么办呢,你看我一天天老了,我们怎么生活„„”??那么我们过去又是怎么生活的呢?那些没有木耳的日子,没有希望又胜似有无穷希望的日子,那些简单的、平和喜悦的日子,不是生活吗?我们几乎都要忘了,忘了森林里除木耳之外的那些更多更广阔更令人惊喜的一切„„??就在那一年,像是几年前突然出现一样,木耳突然消失了,像是从来就没有过一样地没有了„„森林里曾有过木耳的地方都梦一样空着真的什么也找不到了„„大风吹过山谷,森林发出巨大的轰鸣。天空的蓝是空空的蓝,大地的绿是空空的绿。木耳没有了,森林里的每一棵伏倒的树木再也不必承受什么了,它们倒在森林里,又像是漂浮在森林里。??我觉得那一年的每一个人都在哭。木耳再也没有了„„其实,我们对木耳的了解是多么不够啊!??那一天我一个人进山,走了很远,看到前面有人,那是我妈,她还在找。远远地就看到她的附近有一朵木耳,整个世界最后的一朵,静静地生长着,但是她没有发现。我站在那里,看着她很久很久,直到看着她失望地离去。【注】①[阿勒泰]位于新疆阿尔泰山南麓,森林、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素有“金山”之称。小题1:本文围绕着木耳,叙述了木耳从被发现到被采集一空的过程。请将下列横线处的内容补充完整。(3分)(1)妈妈林中找到木耳(2)(3)(4)(5)深山难再找到木耳小题2:第①、??两段中的“了解”,分别有什么含义?(4分)小题3:作者运用多种手法,表达了对过度采集木耳的担忧与思考,请从修辞的角度举例分析。(3分)小题1:答案示例:(2)妈妈高价卖出木耳(3)人们满山采集木耳(4)人们疯狂采集木耳小题2:第①段中“了解”的含义:木耳在森林中生长,是森林的耳朵,预示着自然的许多信息,人们可以通过它得到自然的启示。第??段中“了解”的含义:木耳的生长是迅速的,但赶不上人们疯狂采集的速度。竭尽全力地采集而不加以保护,就会使木耳灭绝。小题3:答案示例:文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人们 “像蝗虫一样”的比喻,“背着铺盖行李,提着面粉粮油,扛着铁锹木铲,„„进山,进山”的排比、反复,形象地描写了采集木耳的人数之多,生动地刻画了人们进山采木耳的疯狂景象,给人以恐惧、窒息之感,预示了木耳悲剧性命运,表达了作者的忧思。小题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了对全文情节的概括,同时还要注意题目中给出的两个例子的结构,由示例可以推断出全文分为五部分,都要围绕“木耳”来概括。做此题时要注意语言的简练与准确。小题2:试题分析:相同的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含义,所以理解词语时要结合语境。小题3:试题分析:此题要注意“手法”“修辞”“举例分析”等关键词,很容易可以从文章中找出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然后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即可,但一定要分析出“作者的担忧和思考”。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题目。木耳李娟①阿勒泰①连绵起伏的群山..”主要考查你对记叙文阅读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考点名称:记叙文阅读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文章。记叙文的特点:通过生动形象的事件来反映生活、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蕴含在具体材料中、通过对人、事、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记叙文特征:记叙文的阅读,要明确有关的知识点,把握其文体特征。

一、记叙文的概念: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中学阶段,为了教学的方便,常常把消息、通讯、人物传记、回忆录、寓言、童话、小说等,都划归到记叙文教学中。

二、记叙文的分类:按事件的发展过程、空间转换、内容变化、人物、场景变化、感情变化、表达方式的变换来划分。从写作内容与方式看,可分为两类:简单的记叙文和复杂的记叙文。从写作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四类:1.写人的记叙文;2.叙事的记叙文;3.写景的记叙文(即散文);4.状物的记叙文。

三、记叙的要素:记叙文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记叙的顺序:常用的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五、记叙的线索:一般有以下几种——人线、物线、情线、事线、时线、地线。

六、记叙的人称:一般采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个别时候使用第二人称。

七、记叙的中心与详略:整体感知,准确把握文章中心。分析材料与中心的关系,理解材料的详略安排。

八、记叙文所用的表达方式:常见的是五种——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九、记叙文的语言的特点:准确,生动。

十、记叙文的表现手法:描写、衬托、渲染、对比、伏笔、铺垫等。

十一、记叙文的写法:

1、时间

2、地点

3、人物

4、事件及主要经过

5、反映的道理(主题)

6、自己在这个事件中的顿悟,体会,感想。

7、侧面描写记叙文表达方式区分:1叙述: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2描写:是对人物的外貌、动作、事物的性质、形态和景物的状貌,变化所作的具体刻画和生动描摹。3说明:是用简明的语言、客观而准确地解说事物或阐述说事理的一种表达方式。4抒情:是作者通过作品中心人物表达主观感受,倾吐心中情感的文字表露,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是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流露出爱憎感情。5议论:根据作品写出自己的见解或道理.(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深化中心,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为了让记叙生动,在写记叙文的时候,还需要辅之以描写表达方式;为了让记叙过程流露感情色彩,还需要辅之以抒情表达方式;为了让记叙的人和事有意义,还需要辅之以议论表达方式。在记叙的过程中,有些地方需要说明,还需要辅之以说明这一表达方式。综合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可以使记叙文变得更有表现力,更具感染力。叙述人称的特点及作用区分:第一人称:以“我、我们”的角度展开叙述;便于直抒胸臆,增加对人物和事件叙述的真实感和亲切感。第二人称:用“你、你们”直接与读者进行交流。一般多出现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形成面对面的交流,便于直抒胸臆,增加文章的亲切感。第三人称:用“他、他们”的旁观者的身份叙述。能客观展示生活,不受时空限制,能从更多方面自由叙述。记叙文的阅读题步骤: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中心。2.看出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大体了解文章的思路,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文章层次。3.感受文章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和句义,领会词句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5.找出文中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找出关键语句,体会这些语句的深层含义。6.欣赏文章中优美、精辟的语句,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写,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7.阅读散文,要理解作者所写的人或事物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选材、组材的特点,体会散文“行散而神聚”的特点。8.阅读小说,要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人物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了解故事的情节,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1.内容概括的形式命题:做这类题目,要抓住核心要素----人物和事件。当然,有时候,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也要体现在答题中,同时,要注意题目是否有字数方面的限制,在字数范围之类,尽可能详细,字数超过要删去次要信息。

2.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可以增添文章的真实感。第二人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记叙的详略:考试中,常以这样的形式考查:“什么内容为何要详写或略写?”,回答的基本格式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人物关系不大,所以略写。或者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中心人物关系密切,能够更好的表达什么中心或更好的表现什么中心人物,所以详写。” 4.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常见的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顺叙的作用是:按事情的发展为序,使叙事的层次更清楚。倒叙的作用是:构成强烈的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插叙的作用是:对主要的情节起纯托或补充作用。

补叙的作用是:起补充、丰富、深化叙述的作用,使叙事更严谨,有时也起到突处强调的作用。

5.记叙的线索:记叙的线索可分为:以人为线,以物为线,以事为线,以人物思想感情变化为线(考查的较多),以时空转移为线。(这类题时常以填写题目出现)

6.记叙文人物形象刻画多样性:概括描写和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一般是以这样的题型出现:怎样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刻画的具体方法?并用例句进行分析其作用是怎样的?(比如:“————”句就是通过什么描写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7.记叙文里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以自然环境描写考查的多)

自然环境的作用: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渲染气氛;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几种考查的都较多)比如:划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心理(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渲染了什么气氛?为下文做了怎样的铺垫?)

8.记叙文语言评析:可以从语言本身的风格来评;可以从修辞格来评(这个方面考查的比较多:时常是回答例句用了怎样的修辞?其作用是怎样?

这类题型是:某句话中加点词语为何使用好?答题有三步:第一,这个词表示什么?是表示范围?是限制?或是估计等等;第二,联系本句内容做答;第三,使用了加点词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如果这个词或是句子好也可能是因为运用了什么修辞?首先回答运用了什么修辞,再回答其作用。如果是比喻或是拟人必须要回答“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什么内容?)

9.文段的作用:开头段的作用通常是总领下文或是点题;文中段时常是过渡段;文末段是总结全文,或是深化主旨等。记叙文写作结尾法:

1、自然收束式。不论哪种文体的文章,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 意深刻的哲理语句,不去雕琢丰富的象征形体,这样的结尾谓之“自然结束式”。它完全避免了文章添 足、无病呻吟的结尾毛病,显得单纯明快、朴素无华,在中考作文中得到广泛运用。考场作文气氛紧张,竞争激烈,不可能过多地讲究什么“式”,什么“法”。只要富于激情,挥洒自如,写到哪里就是哪里,能充表情达意就是一篇好文章,但讲究“自然”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马虎草率,而是顺着文思发展的自然 趋势结束全局。在所学的课文中,这样的例子较多,在此不加赘述。

2、首尾呼应式。结尾与开头要相呼应,写出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 文章极常见的收束方法。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感觉。如 《一件珍贵的衬衫》,开头写了“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种白色的确凉衬衫。”结尾写道:“四年来,这件 珍贵的衬衫,我精心地收藏着,没有舍得穿它一次。”《白杨礼赞》结尾与开头呼应道:“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3、式。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 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楚,所以这种结尾方法又称“画龙点晴式”。如《枣核》结尾写道:“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结尾写道:“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记一辆纺车。”

4、式。用名言、警名、诗句收尾,着意于引申文章,揭示某种人生的真谛。它往往出现在散 文、记叙文、的结尾,用三言两语,表述出含意深刻的耐人寻味的哲理或警策性内容,使之深深地印在 读者的心中,起到“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结尾写道:“驿路梨花处处开。”

5、抒情议论式。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愫,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 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种结尾方式主要用于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中,也可用于、议论 文的写作。抒情议论式结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采取这种方式结尾比较自由,好的“抒情议论”式结 尾必然油然而生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充足感。如《花市》的结尾写道:“她笑微微地站在百花丛中,也像一枝花,像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吧。”再如《》结尾的两个自然段就是很典型的抒情议论式的结尾。作文要一气呵成,结尾与前面正文一线,不可缺痕。作文的结尾与开头一样,是篇篇各异的,但也 有其规律可循。上面的几种结尾方式仅仅只是一些常用的结尾方式,切忌生搬硬套,真正好的结尾存在于考 生的平时扎实的训练之中,存在于考生的临场发挥,存在于考生的“诗外之功”。

李娟读后感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读记“编造、破绽、强调、教训、驳倒、论证、权威、糊弄、受益、出人意料、目瞪口呆、饶有趣味”等词语。

3.读懂课文描写的故事,理解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体会到“不要迷信书本,不要迷信权威”的道理。

4.进一步学习通过具体的事例说明道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懂课文描写的故事,理解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体会到“不要迷信书本,不要迷信权威”的道理。

难点:进一步学习通过具体的事例说明道理的写作方法。

教法和学法: 朗读法 教学准备:课件 课 型:略读课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话题导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提出读书要求:

(1)自由读文,认识字词,联系上下文或工具书理解字词的意思。

(2)思考: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拿起手中的笔,随时勾画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记录下自己的疑惑。学生自由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2、大家读的特别认真,那黑板上的这些词,你认识吗?(抽生注音)。

3、你对哪个词语有所理解?齐读两遍这些词语。学生读词语。

4、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5、小结: 先写:上课 再写:测验

最后写:解释(板书)

三、再读课文,走近“最好的老师”

1、抓住“侃侃而谈”(板书),让学生模仿怀特森先生上课的样子、神态、语气、动作等,做现场表演。

2、抓住“出人意料”(板书),引出“不用说,我们全都气炸了。这算什么测验?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引导学生带着感情朗读,体会反问语气。将这两句让学生改成陈述句。

3、那么怀特森先生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出来。(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文中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来呢?

4、得了零分,换了谁都不会开心,可怀特森先生根本不理会你们的心情,其实他也是用心良苦(板书)。谁来替怀特森先生说说话。请同学们以怀特森先生的身份把他在第五自然段中的意思表达出来,注意用第一人称,要模仿怀特森先生的语气。

5、作者明白了怀特森先生的良苦用心了吗?从哪里看出来的?

6、教师小结:怀特森先生用这么一种出人意料的举动,独具匠心的教学方法,让他的学生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板书)科学需要怀疑,需要“冒险”,需要挑战,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拥有善于发现、探求真知的能力。

四、总结收获,学习写法

1、同学们,对这样一位教学方法独特的老师,你喜欢吗?

2、看得出来同学们都深深的喜欢上了这位怀特森老师,恨不得马上成为他的学生,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作者是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让我们跟他一样喜欢上这位怀特森老师的吗?(板书:一事一理)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设计:

1、阅读《嗅苹果》,写出自己的体会,要求:(1)语句通顺,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2)习作中要运用本课学习的“一事一理”的写法。

拓展阅读材料: 嗅苹果

学生们向苏格拉底请教:怎样才能坚持真理?

笑容可掬的苏格拉底让大家坐下来,随后取出一个苹果。他用手指捏着,慢慢地从每个同学的座位旁边走过,一边走一边说:“请同学们集中精力,注意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

然后,他回到讲台上,把苹果举起来左右晃了晃,问:“哪位同学闻到了苹果的气味儿?”

有一位同学举手回答:“我闻到了,是香味!”

苏格拉底再次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座位旁边走过,边走边叮嘱:“请同学务必集中精力,仔细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

稍停,苏格拉底第三次从讲台走到学生们中间,让每一个学生再嗅一嗅苹果的气味。

经过三次“嗅一嗅”之后,除一个学生外,其他学生都举起了手,都说闻到了苹果的香味。

那位没举手的学生环顾周围看了看,觉得一定是自己错了,于是也随波逐流地赶紧举起了手。

苏格拉底脸上的笑容不见了。他举起苹果缓缓地说:“非常遗憾,这是一枚假苹果,什么味儿也没有。

2、师恩难忘,回忆教自己的老师,哪位最令你难忘?课后请自拟题目,写写自己最崇敬的老师。

七、板书设计:

21*我最好的老师 先写:上课 侃侃而谈 再写:测验 出人意料 最后写:解释 良苦用心

(事)

道理: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

李娟读后感 篇5

李娟

湖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湖北武汉 430062

摘要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进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设计思想和方法。本文从更新教育理念 转换角色意识;注重提高教师自身信息技术素养;强化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评价设计;积极利用和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四个方面探讨了基于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化学教学设计的要求和特点。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教学设计 整合

21世纪,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推动了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进程,与此同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向全面和纵深发展,对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教师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新课程的实施有效地结合起来,成为每一个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教学设计是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与传统的教学设计有着根本性区别,教学设计的理论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成为教育现代化与新课程改革和实施中值得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之一。

所谓教学设计是指教师根据化学教学目标、化学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包括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能力发展水平、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对化学教学方案做出的一种规划。传统的教学设计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常常称为“备课”(两者是有区别的),它往往是建立在传统的教学媒体基础上的。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由于教学环境的极大改变,使得在教学活动中师生的地位及活动方式产生了根本的变化,这种变化要求教师站在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习方式等等,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1更新教育理念 转换角色意识

新课程倡导“为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把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增长发展潜能放在突出的位置,以问题为中心,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种形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努力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在这方面,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强大的优势。要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将学科特点、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需求及信息技术有机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变革的优势和作用,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信息素养都得到提高。

要实现课程和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教师必须切实转变角色意识,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认识和把握好人(教师—学生)和技术以及人与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关系,以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以课程为出发点,以信息技术作为一种重要工具,切忌将技术与课程简单的叠加,实行高强度“填鸭式”的“满堂电灌”,要使信息技术应用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明确技术带来教学活动中师生角色位置的变化,学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他们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在技术环境中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教师不再是单向的简单意义上的知识给与者,而是学生学习情境的创造者,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帮助者。2注重提高教师自身信息技术素养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参与者和实施者,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具有引领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和功能,实施信息技术环境下科学的教学设计和有效的教学实施,已成为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素质中职业基本能力的重要构成之一。

教师的信息素养不仅仅包含纯信息技术方面的,如网页、课件制作、各种教学软件使用以及超媒体技术的应用等基本技能,由于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拥有最丰富的各种信息资源,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如何收集、整理、处理和运用相关信息,使之有效地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融汇到教学实践中去,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和交流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进步,这是实施信息技术条件下有效教学的前提。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高低,表现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即在教学过程中科学、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新型教学环境的能力,熟练地使用信息技术工具指导学生学习和教学过程的调控能力以及引导学生开展对话、讨论和交流的能力。教师要不断提高个人信息素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和尝试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各种模式和策略,拓展和推动基于信息技术的新课程的实施,丰富教育理论和实践。3强化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评价设计

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使教学内容贮存和教学过程组织实现了数字化,同时也使教学信息反馈与传递更加迅速和准确,显现出强大的优势。传统的教学设计中教学评价的设计,往往十分注重以知识学习为主的单一评价,基于信息技术的化学教学设计,为实现对学生学习的全面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持,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中,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活动参与、表现和学习结果等全方位多样化的评价,通过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评价活动中来,建立起宽松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评价氛围,实现学生个人、小组自评互评,发挥教学评价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潜能,建立学习信心,促进个性全面发展方面积极的教育功能,同时提高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实践。如传统的教学设计中,对学生的活动表现评价由于收集和整理信息繁杂工作量大,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很难实现,基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使这一工作的实现大为简洁,从而使其在教学实践中更富有实际意义,因此,教师应该重视研究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评价方式和手段的特点和变化,运用多种评价形式迅速、准确地获得教学信息反馈,及时调整自身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4积极利用和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

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在教育领域导致了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也为教学设计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新的平台和空间,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善于积极利用和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利用Internet网的超文本功能,检索化学信息,利用计算机和各种视、听设备实现传统教学中所无法实现的教学场景和效果,利用网络的交互功能,实现交互式教学,进行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探究式和合作式学习,利用各种学习软件,实现学生的个别化学习,从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利用计算机互联网进行远程教学,突破时空地域限制,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总之,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通过积极利用和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一方面为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开阔了教师的设计思路,与此同时,也为学生的学习发展提供令人令人耳目一新的教学环境和强有力的学习工具。

基于信息技术的化学教学设计要求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具有坚实的信息技术素养,不断提高个人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将学科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和信息技术思想水乳交融地整合到教学设计中,真正实现由传统教学设计向现代教学设计的转变,更好地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目标。

参考文献

上一篇:关于高职美术教育中国画教学下一篇:关于曹妃甸佳旺国际广场项目工程工作问题的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