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文化植入

2024-10-15

语文教学中的文化植入(精选11篇)

语文教学中的文化植入 篇1

一、文化和语言的关系

文化的概念非常广泛, 它指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但是就英语教学而言, 它指的是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 每个方面都有十分丰富的内容。文化是语言的基础, 任何语言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言的发展与完善, 影响着语言使用者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语言既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又是人们学习和掌握文化的一种工具, 它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种特殊产物。任何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 任何形式的语言的理解和运用都依赖于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

二、文化植入的作用

1.文化植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与素养

每个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 在英语教学中植入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 能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 学生能自觉了解和适应英美国家的文化, 能理解与认同异国文化, 从而形成世界文化意识。同时文化的植入能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 使他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接受西方思维习惯, 增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2.文化植入有利于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 教师把精力集中在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训练上, 侧重语音、词汇、语法的教学;教师重形式, 轻使用;没有注意到语言的文化内容和表面相似的语言形式在文化内涵上的差异, 忽视了文化的植入。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发音正确, 语法上也无误, 但在与native speaker交际时经常闹出笑话, 使native speaker摸不着头脑, 费解, 产生误会。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和特点, 英语国家也不例外, 东西方在传统观念, 交际风格以及成语、俗语的表达上都有很大的差异。例如, 面对别人的赞赏, 西方人会真心实意地接受并说“Thank you”;我们中国人表现得完全不同, 会客套地说“我还需要再努力”或“哪里、哪里”, 等等。

若中国学生遇到一位背着大包的老妇人时, 会立刻走上去, 帮她卸下包, 陪她一块儿走;而美国学生则不然。他们会停下脚步, 注视了老妇人一会儿, 然后耸耸肩膀, 继续往前走。我们会觉得美国学生太冷漠了, 但这恰恰是对老妇人莫大的帮助和尊重。因为在美国, 人们崇尚独立, 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考虑到那个包对她来说不是太重, 加之怕帮她, 老人会认为别人看她又老又弱, 会伤害老妇人的自尊, 才没帮她。

所以在英语教学中适当进行文化植入, 有利于学生用英语深入、灵活、得体和有效地表达思想, 说出地道的英语。

3.文化植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达到英语教学的目标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适当植入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 使他们领略风格迥异的风土人情, 了解西方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 能使枯燥的英语课堂充满活力, 课堂气氛轻松愉快, 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使他们更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从而满足了学生学习语言的要求, 并且提高了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文化植入的途径

1.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

在我国, 英语教学多半是在课堂上进行的, 教师在课堂上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所以, 英语教师一定要转变自己的观念, 时时刻刻加强学习, 多读文学作品、多去发现有文化教育意义的影片, 充分利用课余时间, 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研究, 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养和英美文化底蕴。教师只有自觉加强中外文化修养, 拓宽知识面, 才能更好的在课堂上进行文化植入, 才能全面把握文化植入的量与度, 才能更好的制定教学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才能对教材内容进行活化和拓宽, 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活动, 以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

2.以教材为基础, 自然得体地进行文化植入

我们的外语教材中不仅充满丰富的知识, 而且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 对教材中出现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归纳, 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展示给学生, 使他们认知不同的文化, 增强对中西方文化的对比意识, 提高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运用。必须注意的是, 文化植入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 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所以文化植入应该服务于语言教学, 不能喧宾夺主, 即文化植入应该与所学内容密切相关, 否则将会是为文化而学文化, 导致与语言教学相脱节。文化植入要遵循“实用、相关、适度”的原则, 对文化因素的内容做一定的取和舍, 做到适度和恰当的植入。

3.改进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 英语教学都侧重于语言知识的传授, 却忽略了文化的植入。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教师必须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 对英语课堂上的文化植入进行质和量这两个方面的控制。学生一般没有亲身感受过英美文化, 仅仅依靠教师讲解抽象的东西或通过阅读书面材料达到学习目的, 所以, 为了使学生感受到英美文化, 理解其真实含义, 教师应在教学中尽量多地使用形象、生动的直观教学手段, 例如实物、图片、幻灯片等。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丰富教学内容, 比如多媒休技术。教师也可以从网上收集影片或连续剧原文, 让学生观摩, 借此了解英美国家的言语行为、风土人情, 进而体会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 提高文化意识。观摩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再现部分剧情, 巩固他们对英美文化学习的成果。

4.调动学生自觉探讨文化背景知识

教师可以每周设定一个学生们都感兴趣的有关文化的题目, 如饮食习俗、穿戴习俗、日常交际或节假日习俗等, 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自己动手去收集相关文化素材, 然后进行热烈的讨论或开展辩论赛, 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调动起来了, 他们的眼界就开阔了, 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知识也丰富了, 学生就形成了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提高了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四、结论

英语教学与文化植入关系密不可分, 二者紧密联系, 相辅相成。只有充分了解英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和其背后的文化含义, 才能真正掌握英语的精髓, 学生才能说出地道的英语, 才能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既要传授学生词汇和语法知识等英语基础, 又要进行文化植入, 这样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和英语的整体素质才能进一步提高和发展。

课题来源: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 (课题号:JG12EB100) 。

摘要:长期以来, 高职英语教学通常把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能力看成是教学的目的, 而很少进行所学语言的文化植入, 认为只要掌握了语音、词汇、语法, 他们就能理解英语和熟练地用英语进行交际。实际上, 由于缺少必要的文化植入, 他们并不能够用英语深入、灵活、得体和有效地表达思想, 有时甚至还会引起误会。本文通过论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植入的意义以及进行文化植入的方法, 强调了高职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植入的重要性。

关键词:文化,语言,文化植入,作用,方法

语文教学中的文化植入 篇2

无锡市东亭实验小学

华晓薇

[内容摘要]

随着小学英语教学的深入发展,我们发现,学生能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轻松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在欣喜的同时,我们又会发现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进行交际时还是会难以启齿、语不达意,所学语言不能得体运用。究其原因,除了缺乏语言大环境这个客观存在的因素之外,学生英语课堂文化的缺失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两者相互映照,相互包容。课堂文化教学是向学生渗透文化知识,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它是小学英语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关键词]

小学英语

课堂文化

文化输入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 而课堂文化教学是向学生渗透文化知识,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最有效的方法。笔者通过自己多年来在小学英语教学上尝试输入课堂文化的微薄经验,梳理成文,旨在抛砖引玉。

一、在交流中输入课堂文化

直白的对学生进行课堂文化的输入,对于年幼的小学生来说,无疑是听天书一场。通过与学生的交流,让文化的意识缓缓渗透孩子的心理是一种有效的输入方式。如:在每天课前的师生自由交谈中,从一声简单的Hello,how are you?开始,就预示着一种课堂文化输入的开始。英语国家的人见面常见的话题是谈天气、谈身体,而不是像中国人那样见面时喜欢问:“你吃饭了吗?”英语国家的人很注重礼貌,所以请求语中“Please……”少不了。在中国,谦虚是美德,而英语国家的人都很自信,当受到别人的赞美时会大方地说声“Thank you very much.”而在谈到How old are you ?时,就可以通过中英询问年龄的不同向孩子介绍西方国家的“年龄文化”。于是,通过

交流,学生就知道,在西方女士的年龄和婚姻状况、不能随便问,否则会被视为没礼貌的表现,甚至是冒犯的行为。而当别人不小心涉及到你的隐私时,你可以客气地说:“Aha!It’s a secret!”礼貌地回绝对方的冒犯。

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在交际中注重这些文化,体现出较好的文化素养。

二、在教材中挖掘课堂文化

英语教材是教师输入课堂文化最好的载体,在现行的教材中,编者已经较好地关注到了课堂文化的编写。以牛津小学英语教材为例,从3A到6B的八册教材中,在每册中都输入了一定的课堂文化,学生通过学习,已经打开了通晓文化的窗口。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文化教学要和语言教学有机结合。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素,特别是那些会影响语用和语义的文化因素,与本国文化加以比较,因势利导,积少成多,增进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理解。如,在3A教材中,Unit 7 It’s nice.时,学生通过学习知道,当自己受到别人夸奖的时候,如:You look pretty today.要礼貌地说Thank you.在四年级教材中,当谈论到用餐时,学习到西方的用餐工具knife, fork ,plate时,让学生通过中西方餐具的不同来介绍中西方饮食文化,使学生产生积极交流和尝试的欲望。于是,他们就懂得了:fork ,left hand,knife, right hand.They can be used for steak.Chopsticks can be used for rice and noodles.当学生了解了这些西方文化后,一旦有机会实践,就会产生参与语言交际的强烈欲望。

三、在活动中丰富课堂文化

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决定了在小学阶段学习英语还是应以活动的形式来组织教学。但是仅仅依托课堂教学活动来巩固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还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对学生进行课堂文化的巩固。开拓课外学习阵地,组织行之有效的文化活动来促进和丰富课堂教学文化也是输入课堂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1.建立班级文化窗(culture windows)

建立班级文化窗,通过这个小小的窗口认识和传递世界文化知识,让学生直面文化,体验文化,积淀深厚的文化素养,感受文化的

渗透给学习带来的愉悦。在班级的某一面墙上,建立班级文化窗,及时张贴结合教材关于文化知识的图片,介绍相关文化知识,使学生在学习文本知识之余,通过阅读拓展了文本知识与文化。如,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 6 Holidays,这是一个关于介绍中外节日的单元,每一个节日就是一种文化。单纯地记忆节日显得有些空洞和机械,如果使这些节日同文化介绍相结合,就能使学生兴趣倍增。班级的文化窗就成了这个传递文化和巩固知识的平台。每天面对文化窗口,在每天的潜移默化的学习中,学生自然就能收获课堂文化。就这样,学生就知道了在Easter,chocolate eggs 是幸福的象征;在万圣节,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是Trick or treat 和水中咬苹果等。2.开辟文化角(culture corner)这是个在黑板的某个角落形成的“角落文化”。尽管他是个小小的角落,却也是输入课堂文化的有效途径。她以“及时,直面,有效”让学生喜欢。“及时”教师和学生能根据需要随时更新内容,学生面对的文化知识可以做到每天都是新的。“直面”指的是它能时刻面向学生,它高高挂起,随时都能引起学生的关注。每天一句英语谚语或励志语言,那迎面而来的文化气息,自然而然就被学生捕捉到了。一种课堂文化的氛围也就在课堂中渐渐弥漫。Well begin is half done.(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No pains ,no gains.(不劳而获),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Look before you leap.First think, then act.(三思而后行)就像是一个个朋友在同学生进行文化的交流。这个小小的角落让人感觉到角落虽小,而意义极大。

3.招募文化“亲善大使”(select cultures)小学生毕竟还是孩子,有时,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虽然创设了很多的机会让孩子了解课堂文化,但孩子的持续性还需要督促。招募文化亲善大使,通过亲善大使的督促使学生有目的的去阅读课堂文化,体验课堂文化,并通过亲善大使的组织内化文化知识与内涵,有效地输入了课堂文化。如,让大使们指导学生阅读文化窗,识记英语格言和谚语,并在组织活动中发现新的文化大使,课堂文化的传递呈现良好的循环势头,在彼此的督促和交流中,课堂文化就与学生的学习紧密

相连。

4.举行文化沙龙(Culture salon)

结合各年级的英语教材,挖取教材中的文化眼,运用张贴海报的方式,在学校的文化活动室开展文化沙龙,吸引英美文化爱好者参与文化沙龙活动。孩子们在参与沙龙活动的基础上,既巩固了教材上需要掌握的文化知识,同时,通过文化沙龙,通过老师的介绍,学生彼此间的互动,拓展了自己的文化知识,知道了许多书本上没有涉及到的文化知识。如,在学习6A Unit 7 At Christmas的教学中,孩子们通过教材知道了相关的圣诞文化。如果要全面溶入圣诞文化,仅有这点还是不够的。于是,我们就开展了圣诞沙龙,通过多媒体向孩子们真实地展现了圣诞的意义。圣诞聚会的过程,人们的文化活动,并学唱圣诞歌曲等,使孩子们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到了浓郁的文化氛围,体验到了异域文化的精彩纷呈,坚定了自己学好英语的决心。

浅谈影视文化作品中的植入广告 篇3

【关键词】影视文化作品 植入广告 传播效果 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03-01

一、植入广告的概述

(一)植入广告的概念

植入广告(Product Placement),是指把产品及其服务具有代表性的视听品牌符号融入影视或舞台产品中的一种广告方式,给观众留下相当深的印象,以达到营销目的。

植入广告是随着电影、电视、游戏等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广告形式,他的运作模式一般有场景植入、对白植入、形象植入、道具植入、情节植入、音效植入等形式。它在影视剧情中插入客户的产品或服务,在受众感受影视文化中达到潜移默化的宣传效果和品牌体验,是一种灵活、主动、深入而卷入度较高的营销方式。与传统广告相比,植入广告的广告化商业性更加淡,观众更易于接受,一般来说,把商品融入影视文化中往往是比硬性的、单纯的推销的效果好得多。

所以简单来说,我们可以把植入广告简单地理解为在潜移默化中把广告融进本没有广告的地方。

(二)植入广告的发展

“我很强壮,我爱吃菠菜,我是大力水手波比。”——1929年,世界上最早的植入式广告出现在美国卡通片《大力水手》中。这部由生产罐头菠菜的厂家赞助拍摄的影片中,大力水手波比卖力地为菠菜做广告,此后,美国各种影视作品中的植入广告层出不穷,广告主也慢慢的偏向于巧妙的把自己的广告植入到影视文化作品中去。

而在我国的植入式广告发展历程中,《手机》无疑是最早的成功案例,在冯小刚导演的电影《手机》中,摩托罗拉公司赞助650使得电影中出现的手机都是摩托罗拉品牌的,手机铃声也都是摩托罗拉特有的。而随着我国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目前植入广告的前景可以说是一片大好,从平面媒体到户外媒体,从大众媒介到小众媒介,从商业娱乐节目到公益活动,植入广告深受广告主和影视文化制作方的青睐。

二、植入广告的发展前景

(一)植入广告的优势

1.隐蔽性强

植入广告区别于其他传统形式的广告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它把产品信息置于影视当中,使观众在不知不觉中就成为了广告受众,由于植入广告出现的无规律性和与情节的高度相关性,可以避免观众对广告的抵触情绪。

2.借力形成晕轮效应

没有哪个观众是喜欢广告的,在节目播出期间插播的广告一般都会被观众换台,所以很多插播的广告都无法高质量甚至无法完整的呈现给观众。而优秀的影视文化作品会引发社会较广泛的舆论关注,如果以植入广告的方式将营销体验和信息融入剧情中,,由此带来“晕轮效应”,引起高度专注度下的受众注意,由此提高品牌知名度,强化品牌联想,争取到更多的认同感和满意感。

3.成本低,性价比高

如果广告主要做一个传统广告,媒体投放和发行都将是一笔很大的开支,而每次的重复投放都是新的费用。而植入广告就不存在这种问题,赞助商只需要一次购买,支付一笔赞助费,就可以在一部影视文化作品中无限次播放,以达到极高的传播效果。

(二)植入广告的劣势

1.对品牌要求高

适合运用植入广告方式的品牌应该是知名度和识别度都较高的品牌,只有观众在较为短暂的时间内从画面中大量信息元素中准确的识别出品牌的LOGO或者产品的包装、形状才能达到植入广告的传播目的,因此非知名品牌是很难在植入广告形式下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的。

2.连续性差,深度不够

植入广告只是影视文化作品剧情演绎和发展中的“添加剂”,没有连续性的深入的传播,就不会有品牌效应,只能有简单的告知功能,所以植入广告只能是整个品牌战略中的一部分,如果只是把植入广告作为单枪匹马的游兵散将是无法达到传播效果的。

3.容易产生反作用

做植入广告需要把握好商业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如果一味地将商品生硬的插入影视文化作品中,之后引起大家的反感,对于品牌的口碑也是一种挑战。所以需要把握好商业性这个度,稍不小心就容易产生不好的影响。

三、如何做好植入广告

要做好植入广告,不仅要求产品自身要具有很强的可塑造性,还需要进行精心的策划和细致的把握。如何把广告更好地植入到影视剧当中也成为了业界普遍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定位准确,精心策划

植入广告的隐蔽性要求制作者具有敏锐的市场嗅觉和准确的市场预测能力。而关注并了解主流文化发展趋势,熟悉观众的喜好和口味是基本的前提。对于产品、品牌来说,只有选择的影视文化作品得到社会的青睐和追捧才能使得自己的植入广告被更多人次看到,这样广告才能最大限度地传播与推广,甚至进行消费者之间的再传播。

在选择了观众喜欢的、合适的作品之后便要就对于品牌的植入策略、植入方式进行精心的策划,以潜移默化、不露声色的方式把广告词、产品融入到剧情中,使之出现的不突兀不生硬不牵强,符合剧情发展的需要。

(二)把握好艺术性与商业性的统一

1.影视文化作品与植入的产品品牌之间的双向选择

植入广告之所以不同于传统广告,本质上是因为他的广告出现是伴随着影视文化作品的剧情发展而潜移默化地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广告的植入应该与影视文化作品的剧情和环境有着强烈的密切性,植入广告的出现应该显得和谐而自然,如果产品的植入与影视文化作品中的情景相差巨大,就会在削减植入广告的艺术性的同时给观众造成逆反情绪。所以在影视文化作品植入广告一定要保证产品与剧中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周围的客观环境相符合。

2.在商业性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化的提升

每个广告人都希望能将广告做成艺术,这也堪称是广告表现的最高境界。植入广告如果想成为观众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就应该做到剧情化的广告画面,哲理化的广告台词,内涵化的广告文化和生动化的广告人物,再加上广告元素后期处理的艺术化,必定会为观众带来超脱的艺术美感,这时观众对于广告的反感早已被抛之于九霄云外,剩下的就只有商业价值和艺术享受。

参考文献:

[1]沈国爱,浅议植入式广告,中国报业,2011年第10期

[2]陈俊良,《广告媒体研究》,中国物价出版社;1997年版

[3]王晓,付平,《当代中国广告透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4]陈安奕,影视剧植入式广告研究,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6月

[5]《2013-2017年中国植入式广告市场深度评估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语文教学中的文化植入 篇4

一、英语教学中文化植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并重。语言是社会现象,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相互依赖, 相互影响。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 是血与肉的连带关系。在英语学习中, 只有熟知西方文化才能透彻地理解语言, 理解语言的功用。在英语教学中, 植入文化势在必行。文化是后天习得的, 可以被学习, 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正确的语境下和文化环境下使用及运用语言的能力, 而文化教学恰恰能够解决此类问题。只有熟知文化, 才能准确地运用语言, 说出的话才能原汁原味, 才能有效地消除文化壁垒, 达到顺畅交流的目的。了解文化的途径有很多, 其中课堂是一个重要的部分, 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该融入相关的文化知识。

二、英语教学中文化植入的方法

(一) 专题讲述

在课堂中, 教师可以教材为蓝本, 对教材中出现或隐含的文化知识进行专题讲解, 做到文化如同语言界的分子和原子, 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有了文化积淀的语言才能迸发出无穷的动力与活力。如在课文中遇到打招呼的话题, 教师便可进行文化渗透。由于历史、经济等因素, 吃是中国人民最关心的问题, 所以见面一开口就是“吃了没?”而美国人最担心的是安全问题, 则用“How are you?” (你好吗?) 来进行问候, 并且在睡前用“Good night” (晚安) 来互相祝福。英国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 人们很少能见到太阳, 故见面就会以天气开头来彼此问候。从中、英、美打招呼中的语言中, 我们可以看出这三个国家的文化差异。只有了解了这些差异, 在实际交流中, 我们才能充分理解对方的用意, 避免因误解而产生尴尬和不满。专题讲解如同除病的良药, 针对性强, 且具有全面、细致的特点。

(二) 改编课文

教师可以将课文改成对话, 创设文化语境。学生在实际对话中, 最容易犯语用错误, 将课文改编成对话形式, 让学生进行口头或笔头, 双边或多边的言语实践。在《现代大学英语口语》的第2单元中, 有一篇介绍云南的课文, 教师可以将其改变成对话, 这样, 学生能对一些惯用语进行演练, 这比朗读与背诵的效果要好很多。学生练习结束后, 教师进行点评总结, 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三) 多媒体音视频展示运用

一些英语原声, 中文字幕的短视频及原声电影片段, 能够更加直观地讲解文化知识。如Seven Wonders of China中, 我们既可以看到中国的七大奇观, 又可以学习很多地道的口语表达, 如incredible, amazing, I am scared等等。并且在《乐山大佛》这一奇观中, 学生可以了解佛教的很多文化, 学到佛教用语的英文表达, 将中国文化传播到西方, 丰富口语表达的内容, 充实、广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展示的过程中, 教师要参与引导、发问、跟踪、总结, 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 讨论和游戏体验

我曾经给学生做过一个锻炼瞬间记忆和理解情景的游戏, 国际上通常用来训练同声传译。具体操作:全班分成若干组, 每组约6或7人, 黑板上写一带有课文的生词的句子, 写时只有每组的第一个人能看到, 第一学生用肢体语言将句子的意思传递给第二个学生, 第二个学生用同样的方法传递给第三个学生, 以此类推, 最后一个学生用英语总结出前一个人的动作, 必须包括所学课文的一个单词, 看哪一组最后学生的猜测最接近第一个学生表演。此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在外语学习中词语的使用环境及所承载的文化特点。比如“cousin”涵盖了“堂/表兄弟, 堂/表姐妹”等几种关系, 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决定了他们向下一个学生传递的动作, 获胜组的学生大多对词汇的理解比较到位, 到最后一个学生那里意思的歪曲度和丢失比较少。游戏可以寓教于乐, 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 效果出乎意料得好。

(五) 课外补充与拓展

文化是一部百科全书, 无所不包。日常生活各个方面都体现出文化的点点滴滴。全靠课堂是不足以学习并理解文化的, 所以, 学生还必须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去接触文化。教师要鼓励学生进入健康的英语聊天室, 和西方人进行交流, 深切体会西方人的用词习惯及文化走向;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及图书馆等, 多阅读文化书籍, 用文化知识充实自己的大脑, 开阔视野, 将自己置于文化的海洋。这样, 学生学到的文化知识才能更深入, 更成熟。文化植入目前存在很多问题, 如现行的大学英语教材并未将文化形成体系, 教材的重点仍是语法, 若要植入文化, 就需教师在课前自己做充分的准备。

目前部分教师缺乏文化教育的意识, 授课重点仍是语法和翻译, 忽略文化的导入, 教学中往往只要求学生掌握课本基本知识, 没有植入文化知识或引导学生通过课外自学拓宽知识面等[2]。其解决方法可以是通过开设选修课, 让有兴趣并有富余时间的学生有机会了解更多的文化。此外, 学校还可以聘请外籍教师, 给学生做专题讲座, 让学生与英语本土人零距离接触, 这些都可以成为课堂文化教学的延伸与补充。同时, 交往中的体态语也是潜移默化传递给学生的, 语言的深刻内涵需由文化情景来体现。

英语教学的本质是语言的应用和文化的交流。交际能力与文化密不可分, 文化制约着文化交际及语言交际。文化知识涉猎很广, 学生应该有“上知天文, 下晓地理, 中察人事”的目标, 通晓一切与目的语国家的文化沾边的内容。但是在此目标下, 还要明确“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的观点, 并且认清精华的使用环境及方法。语言的使用能力是基础, 文化是切入口, 熟知文化差异是突破口, 顺畅进行跨语言交流才是目标, 而且是外语教学的归宿及最高目标。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并重。英语教学中, 教师不应只传授知识, 也需介绍相应的文化知识,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本文论述了英语教学中文化植入的必要性及方法途径,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促进了学生提高英语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植入,教学法

参考文献

[1]赵亮.外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研究综述[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1 (3) :42-45.

英语教学中的“植入法” 篇5

语法教学中的“植入法”

长期以来,英语语法的教学都是依赖结构法将语法的框架传输给学生。这一方法的好处是可以让学生系统地了解语法体系,但比较枯燥乏味。实际上,在语法教学中,教师讲解语法规则的过程越长,学生就越有可能失去应有的注意力。我在语法教学实践中运用了“植入”的理念,比如在教学虚拟语气时,我先不提出当天语法学习的目的,而是组织了一场讨论,主题是:“If you were the headmaster, 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had met Yao Ming yesterday, what would you have said to him? If you were to go abroad tomorrow, who would you bring with you?”这三个问题令学生兴奋不已,他们都参与了讨论,答案提交五花八门,妙趣横生,课堂笑声不断。最后等我提出虚拟语气的语法概念时,学生表示这一语法并不难掌握,此时,只需稍加指点并辅以少量练习,就可以使学生攻克这一语法难关了。这种创设情景越多,越能让学生不自觉地融入其中,他们的语法意识的成功体验便越深刻,越有可能实现感性到理性的飞跃,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写作教学中的“植入法”

英语的写作课常常是以评讲学生习作和教授基本的写作技巧展开的。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让学生了解写作过程中所需的基本句式,如何遣词造句乃至布局谋篇,可以提醒学生不要出错。但学生会对这种一成不变的作文评讲和“八股文”似的写作训练失去兴趣,其结果可想而知。为了避免这一弊端,我在布置学生完成写作任务时,也采用了“植入法”。如教授高二学生时,考虑到学生们已经拥有了一定的词汇量,我告诉我所教的两个班的学生,每个班要在一个学期内写一本英文小说,标题由全体同学一起讨论决定,内容也由同学自定,每两天由两个同学合作完成一个章节,写完后为全体同学投影,供大家阅读,同学们可以就其语言语法错误给予更正,也可以对故事情节提出建议。顿时,同学们写作热情高涨,一个个跃跃欲试,摩拳擦掌,期待着自己写小说的日子快点到来,也暗自谋划着怎样让自己的章节出人意料,别出心裁。结果,到学期末,两个班都写成了他们自己的小说。当然也在不经意间轻松愉快地扩大了词汇量,提高了写作水平。

听说教学中的“植入法”

听说教学往往令人想起录音机、外教。其实,电脑、多媒体平台以及网络已经展现了一个光明的前景。即使学校没有外教,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比如下载学生感兴趣的英文电影片段和歌曲,让学生欣赏学习并模仿,这种学习方法是学生永远不会厌烦的。在东南亚海啸后,我从网上下载了BBC的有关报道作为听力训练内容。因为是时事,学生们听得兴致勃勃,并且不断模仿播音员的语音、语调、连读及其它发音技巧。紧接着,我组织大家就海啸事件进行讨论,比如要求学生说出海啸发生的时间地点,描述海啸发生时的情景,讨论当一个灾难性事件发生时,人们应该怎样自救和互相帮助,社会和政府应该做出何种应对。

词汇教学中的“植入法”

英语词汇浩如烟海,对于中学生来讲,如何记忆词汇并能保持不忘,始终是一个难以解决的大问题。我经过探索与实践,总结出强化单词记忆的植入式记忆法,该方法可以解释为“有意识地植入,无意识的接受”。即在课前充分准备,策略性地将要教授和希望学生能记住的词汇,分配或安排在授课的各个环节中,并且在多媒体课件中精心处理上述词汇,巧妙地把词汇放在适当的位置,让词汇适时地出现,并在出现时马上给学生深刻的印象。我尝试了powerpoint, photoshop, flash和Cool editor等多种手段结合的方法,务求使单词出现在学生眼前时,不再是一个无生命的词汇,而是一个个活生生有形有色有声音的形象。比如,教depressed一词时,我运用flash制作了在美国大选中落败的布什的漫画形象,配以凄凉的音乐和叹气声,然后再让布什的嘴里冒出声音:“I am depressed.”

当然,运用植入法教学也应注意其方法的策略性、学习的实效性以及客观性,不能一味生搬硬套,否则会使其失去应有的优势。

语文教学中的文化植入 篇6

笔者认为, 在普通语言教学中如何体现文化, 这取决于教师对文化教学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取决于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互动中对文化内容引入的积极性, 还取决于是否采取了合理的文化内容的植入方式。这三个层面是逐级递进的关系, 在教学实践中, 对待文化教学的态度可以通过对教师的正确引导加深其对文化教学辅助语言教学的认识, 提升其对文化内容引入的重视;但只有重视是不够的, 如果不能积极主动地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引入文化内容, 仅依赖零星散见于教材语料中的文化知识点, 无法从总体上把握, 因此, 在积极导入的同时必须注重导入文化内容时采用的手段和方法, 笔者拟将其称之为“文化因子植入”。

“文化因子植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文化内容是否真的能够有效运用于日常交际和表达需要;来自课堂活动的由学生提出的文化问题, 应该如何引导和解答;教师是否有预测可能的文化不适或冲突;教师在课程设计时是否考虑了与语言知识关系密切的交际文化知识;教师主动设置的文化内容是否能够用于日常交际, 是否是学生的兴趣焦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比例和尺度如何配置;文化内容在语言课堂教学中整体所占的比重如何, 等等。

笔者对此面向沈阳地区三所高校的国际学院师生展开了问卷调查, 其中包含针对在校留学生的问卷200 份, 针对语言课专任教师的问卷40 份, 分别针对教师对文化教学的认识、课堂设计的个人经验以及学生的文化兴趣、文化学习所得、对语言课内中国文化学习的满意程度设计问卷, 问卷覆盖的问题大致为:①学生对中国文化的选择倾向;②教师对中国文化的内容的选择倾向;③教师导入文化内容的交际实用性;④教师导入文化内容的常见范式;⑤独立文化课与语言课文化导入的差异性;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主观设计的冲突性。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31% 的学生认为中国文化概论课的内容很有意思, 67% 的学生对中国当代文化更为关注。这一结果反映了学生对中国文化持有兴趣和关注热情, 但是相对于文化课教学主旨中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目标有所背离, 学生的实际关注点在于现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现象。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关联性分析, 笔者发现学生的生活旨趣和倾向与对中国文化的兴趣领域高度一致, 同时, 学生的专业背景对学生的文化兴趣有重要影响, 此外, 教师对文化内涵的解读方式对学生的文化兴趣有重要作用。

从教师对待文化教学的主观态度看, 调查中73% 的教师认为自己在语言教学中积极引入了文化因素, 42% 的学生认为自己在语言教学中学到了中国文化, 但值得注意的是26% 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语言课中导入的文化内容与独立中国文化课的部分内容重叠, 缺少区分度, 并且内容中涉及的传统文化并未在实际生活中得以反映。84% 的教师认为主观上有导入文化内容的积极性, 但在有效的导入方法上存在困惑, 并且对这些文化内容在交际中的实用性无法预测。

笔者认为, 对外汉语的语言教学中, 教师必须积极主动地选择文化教学内容, 并全面地对文化内容的植入环节开展综合设计, 在此也建议文化教学内容即文化因子的选取应当遵循如下标准:①时代性。②普遍性。③经验性。④实用性。⑤宏观性。

参考文献

[1]石旭登.CSL教师教学设计的社会文化维度[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 2015 (03) .

语文教学中的文化植入 篇7

一、广告跨文化传播与中国元素

跨文化传播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一词源于霍尔在1959年发表的《无声的语言》一书, 此后, 随着国际交流的频繁, 人们对跨文化传播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跨文化传播指的是“拥有不同文化感知和符号系统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流。” (1) “广告是传达说服性信息的艺术, 它具有经济和文化的双重功能。” (2) 由于与经济有着紧密的联系, 广告作为文化产业中的一个代表性行业, 在跨文化传播领域中也最为受到重视。“跨文化广告传播就是广告信息在不同文化域之间的运动” (3) , 目前国内对广告跨文化传播的研究也初具规模。比较有代表性的如陈培爱的《广告跨文化传播策略》, 该文详细分析了广告在跨文化传播中所出现的障碍,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跨文化整合、文化中的共性、表现形式国际化以及实施的本土化四大传播策略 (4) 。另外, 马中红提出当下广告跨文化传播中存在着两种极致的不利于信息传播和沟通的现象, 一是广告创制者的文化麻痹, 二是广告接受者的文化过敏, 只有克服这两个方面, 才能提升广告跨文化传播的效果 (5) 。已有的研究都属于理论性的论述, 研究者站在宏观的视角, 探索广告跨文化研究中的普遍性规律, 提炼出了一些基本理论, 而本文则是以中国的文化为立脚点, 研究中国广告在对外跨文化传播中的策略。

人是符号的动物, 而每一种文化都是由无数的符号系统组成的。如果将广告视为一个符号系统的话, 如何在广告中传播中华文化, 就必须着眼于广告中的具有文化意指性的符号的运用。所幸的是, 中国广告业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后, 越来越多的广告人开始萌生了这种文化自觉性:2004年, “中国元素”概念在一次广告业内的聚会中首次被提出;2005年, 在第12届中国广告节上, “中国元素”被确认为以后广告节的主题内容。到底什么是“中国元素”, 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著名广告人上海梅高公司董事长高峻说, 中国的创意人必须看到所谓的中国元素不是一种图案, 是由中国文化派生出来, 用于沟通使用的素材, 是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一种载体。哈尔滨海润国际广告传播集团的董事长潘阳认为, 只要是最纯粹的中国文化及符号图腾, 都可称之为“中国元素” (6) 。也有学者认为中国元素是“被历代中国人所认同, 代表中国文化精神, 体现中华民族尊严和民族利益的图像、符号、文化等具象物质和抽象的精神元素” (7) 。本文无意给“中国元素”下一个明确的定义, 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 “中国元素”作为中华文化的一种符号载体, 它的合理使用必然关系到中国广告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效果问题, 而这也正是本文所关注的。

二、中国元素在广告跨文化传播中的植入策略

如果将文化形象地比作绚烂的夜空, 其中的文化符码无疑就是闪烁的繁星。广告作为一个符号系统, 犹如由一系列星星组成的星座, 而其中的广告符码就如其中的星星一样, 它的明暗与连接组合决定了星座的形状与造型, 也就赋予了广告特殊的文化韵味。所以中国元素在广告中的植入策略也就关系着跨文化传播的效果。以下, 笔者将从跨文化传播理论视角出发, 并结合一些实际案例, 来分析中国元素在广告跨文化传播中的植入策略。

(一) 语境转换与广告编码

在跨文化传播中, 两种文化间的最基本的障碍是语言与非语言符号的障碍。“语言与非语言符号是人们借以沟通的工具, 它是文化积淀和储存的手段, 是不同文化间沟通的最外在的明显的障碍”。 (8) 人类学家霍尔将文化分为高语境和低语境两种。高语境的交流或讯息是指大多数信息都已经体现出来了, 只有极少的信息清楚地以编码的方式进行传达 (9) 。中国文化就属于高语境文化, 中国语言一般较为含蓄、委婉, 有很多隐晦的信息需要借助情景辅助来传达。而低语境的交流正好相反, 即大多数信息都是通过外在的语言方式进行传达 (10) 。美国文化以及大部分欧洲文化就属于低语境文化, 语言显得直观和坦率, 情景意义在交流中的成分不大。

基于这一原因, 在跨文化传播的广告中植入中国元素, 必须考虑受传者在所处的语境文化中的解码习惯, 以制定广告符码的编码策略。中国银行曾经推出过四部一系列的形象广告, 广告中植入了竹子、山水、麦田这样的中国元素, 并配合“止, 而后能观”这样极具中华文化韵味的广告口号, 被认为是华语广告的典范, 然而这样的广告由于其中的元素过于中国化, 相信很难被其他文化的受众所理解。相反, 阿迪达斯曾邀请中国女足拍摄广告, 其中运用了大量的功夫元素, 而将这种符码编码与足球运动之中, 并加上一点西式幽默, 便提升了跨文化传播的效果。

(二) 价值观与中国元素的使用禁忌

生活于同一文化圈内的人都有共有的行为准则和处世态度, 而价值观就是背后的精神支配力量。“价值观是文化的本质核心, 也是维系一种文化长期存在的最稳定的保护层。” (11) 而在广告的跨文化传播中, 对受传者本身的文化价值观的判断与把握显得至关重要。“文化价值观通常具有标准性和衡量性, 它使其文化成员知道正误和真假的标准” (12) 。而在广告的编码过程中, 一些广告元素, 往往在各自的文化标准中具有不同的意义, 如龙在中国文化中代表吉祥如意, 而在西方文化中却成为了邪恶的化身。近年来, 有很多国际品牌在中国投放的广告就是因为触碰到了中华文化中一些文化禁忌, 而造成了品牌的负面影响, 如丰田的霸道的雄狮篇、立邦漆的盘龙篇等。2004年, 耐克的“恐惧斗室”广告中, NBA球星詹姆斯扮演打通关的勇士, 连闯五关, 打败了中国老者、“飞天”女子和两条中国龙, 严重触碰了中华文化的禁区, 广告也因错误地使用中国元素而遭受抵制。

因此, 在跨文化传播的广告中植入中国元素, 一定要谨慎, 要清楚了解受传者的文化价值观, 充分尊重异域文化中的某些价值标准, 对一些会伤害对方民族情结以及触碰到对方文化禁忌的广告元素一定要禁用。

(三) 中国元素的国际化演绎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 各个国家与地区的文化不断交融与汇聚。汲取各个民族的优秀文化, 再融合本民族的文化, 最后通过一种国际化的演绎方式, 以一种普世理念将广告编码, 也是在跨文化传播中植入中国元素的重要策略。在全球化议题中论著颇丰的学者罗兰·罗伯森将“全球化”的概念定义为“普世的特殊化以及特殊的普世化的双重过程” (13) 。因此, 当我们通过广告传播中华文化时, 必须将中国元素的文化特殊性, 以一种世界性的语言进行编码与传播。2001年, 广州九易广告公司为中国移动所制作的“沟通从心开始” (牵手篇) , 就是中国元素国际化演绎的最佳典范。广告中系着红领巾的中国男孩站在一面中国红墙之前, 清唱以欢乐颂为曲的中文歌曲, 而后五大洲各种肤色的儿童仿佛听到这童声的召唤, 以欢快的脚步迈出家门, 最后手拉着手汇聚于长城与天坛, 由此点出广告的主题“沟通从心开始”。这则广告也为中国赢得了第一座国际广告节金奖。又如2005年, 李奥贝纳广告公司为李宁打造的四则五秒广告, 其中以皮影戏这一中国元素作为创意元素, 同时结合篮球运动为表现方式, 并作为NBA合作伙伴巧妙地插播于比赛之中, 效果甚佳。

三、总结

以上, 笔者从语境转换与广告编码、价值观与中国元素的使用禁忌以及中国元素的国际化演绎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提升中国元素在广告跨文化传播中的效果问题。然而, 在实际的传播中, 文化之间的差异所造成的传播环境的复杂性远非以上三种策略就能解决, 我们还需要在不断的实践尝试中发掘更多的提高传播效果的策略与手段。无论是文化之间的融合, 还是碰撞, 只有更多地开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 才能在汲取其他文化中的优秀元素的同时, 提升我们中国元素的影响力, 为中华文化的传播与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做出贡献。

摘要:广告是文化产业中的一个重要产业, 在全球化的今天, 如何提升中国广告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效果, 关系到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本文从中国元素的视角出发, 结合案例分析了语境转换与广告编码、价值观与中国元素的使用禁忌以及中国元素的国际化演绎这三种植入策略, 以求提高中国广告的跨文化传播效果。

关键词:中国元素,广告,跨文化传播

参考文献

①⑨⑩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著:《跨文化传播》,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②陈培爱、岳淼:《广告跨文化传播与文化安全》, 《现代传播》, 2006年第4期

③④⑧陈培爱:《广告跨文化传播策略》, 《东南学术》增刊, 2004

⑤马中红:《文化敏感与广告跨文化传播》, 《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7年第6期

⑥《中国元素——中国元素创意方向》, [EB/OL].http://w ww.artglim.com/article/news/

⑦何德珍:《从中国元素看中国式广告的崛起及发展策略》, 《学术论坛》, 2007年第7期

语文教学中的文化植入 篇8

在科技文化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文化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推进作用。因此, 在这个高速发展, 高效率的时代, 英语口语教学就不能仅限于纯粹的语言一个内容, 文化亦要成为重要内容之一。

学习语言本身也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是用来交流的, 它代表了一种文明的发生、发展, 甚至决定了拥有这个语种的人们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和行为方式。因此, 要说好一门语言, 文化必不可少。

1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外语教学与相关外国文化教学也同样密不可分。

很多现代外语教育家也都从不同的角度回答了这一问题。查斯顿 (Chastain, 1976) 认为进行文化教学的原因是:1) 与外国人交往的能力不仅取决于外语技能, 还取决于对对方文化习俗和预期的理解;2) 跨文化理解本身就是在相互依赖的现代国际社会中教育的基本目的之一;3) 外语学习者对讲所学语言的人有极大兴趣。

外语学习者需学习外国文化, 但并不意味着所有外语学习者学习外国文化的任务量与侧重点者一样。舒曼提出的“社会距离” (social distance) 和“文化移入” (acculturation) 两个概念 (Schumann, 1976;1978) 。

社会距离是指“个人接触的两种文化在认知和情感方面的近似程度”。也就是说, 社会距离越大, 两种文化的差异也就越大, 文化学习任务也越重。中西方文化差异大, 学习任务也大。

文化移入指外语学习者认同所学外语所处的社会文化, 努力融入该社会文化, 成为该社会文化的成员。布朗 (Brown, 19887) 根据学习与使用外语的环境把外语学习者分为三类。第一类指第二语言学习者, 即在目的语环境中学习与使用目的语的学习者。由于生活在目的语环境中, 这一类对文化移入的程度要求最高。第二类指共通语 (lingua franca) 学习者, 即在本族文化环境中学习用于操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交际的一种非本族语。这一类纯粹以语言作为交流工具, 基本不需要文化的学习。第三类指在本族文化环境中学习外语的学习者, 如我国的大多数英语学习者。这一类情况比较复杂, 学习目的不同、环境不同、学习条件不同, 对于文化移入的程度要求也不同, 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国际交流的加强, 文化移入的程度也在不断增加。

2 英语口语教学现状

目前, 社会或职场中人们越来越关注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因此英语口语教学在英语教学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无论是英语学习的哪个阶段, 初级、中级或高级, 无论学习者是哪一人群, 儿童、中学生、大学生或是社会人士, 英语口语的学习都是重要内容, 从而在相应的各级各类英语水平考试中, 英语口语测试成绩也占据了相当大比例。与英语口语教学相关的研究也紧跟时代的进步,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理念、教材的编写等等都比较科学和与时俱进。当前的英语口语教学的特点主要是注重语言的交际功能和应用功能。交际功能指英语表达的语法能力 (grammatical competence) 、社会语言学能力 (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 、语篇能力 (textual competence) 和策略能力 (strategic competence) 1等;应用功能指英语表达实际应用的范围, 如职场英语口语、日常英语口语、出国英语口语、外交英语口语等。

当前的英语口语教学能较好的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但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体会, 我们可以发现英语口语教学还是有一些不足之处, 那就是:有广度, 欠深度;可交流, 难融入。归纳起来就是英语口语教学在文化移入方面的不足造成后果。

当前口语教学就应用功能而言, 涉及面广泛而全面, 如职场英语口语, 无论教学内容还是教材都会涉及到职场的方方面面, 但是在职场中, 真正跟人沟通, 跟客户沟通, 讲到的就不仅仅是教材里的内容了, 那会涉及到企业文化、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等很多文化内容, 没有这些文化知识, 沟通就难以深入。就目前口语教学的交际功能而言, 学生能较好的应用交际技巧进行日常交流, 但是有反映英语口语学习者到国外旅游、交流、学习, 要在短时间内融入当地的社会生活文化十分困难, 原因在于, 学习者虽然语言表达没有太大问题, 但是对国外的社会生活文化知之甚少。很多英语学习者在观看外国电视剧、电影、体育赛事解说、专题节目、脱口秀、选秀等节目时, 会觉得特别难听懂, 全场哈哈大笑, 你却没有理解“笑点”在哪。这同样是因为在那些英语口语表达中, 会有很多跟当前生活、社会、历史、艺术、典故等息息相关的内容, 不了解这些内容, 就不明白别人要表达的意思。综上所述, 解决英语口语教学中文化移入这个“盲点”, 是弥补目前英语口语教学不足之处的唯一途经。

3“文化植入”的概念

“植入”是医学用词。也被广泛地应用于非医学方面, 例如用得最多的就是“植入式广告”。“植入式广告” (Product Placement) , 是指把产品及其服务具有挖根生的视听品牌符号融入影视或舞台产品中的一种广告方式, 给观众留下相当的印象, 以达到营销目的。它是在影视剧情、游戏中刻意插入商家的产品或表示, 以达到潜移默化的宣传效果。2

关于“文化”的概念,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 (Edward Burnett Taylor) 在其1871年写的著作《原始文化》 (Primitive Culture) 书中将文化解释为:“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 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就对其可以作一般原理的研究的意义上说, 在不同社会中的文化条件是一个适于对人类思想和活动法则进行研究的主题。”3文化涵盖面广泛, 在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 它本身就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研究和学习的学科。

跟广告有相似之处, 如果让人们专门看广告, 再精彩的广告, 看多了看久了都会厌烦, 效果不好。文化亦是如此, 为了让英语学习者了解西方文化, 专门给开一门西方文化课, 会因为文化内容博大精深而让学习者望而却步, 而且似乎与语言学习并不紧密相关, 学习者失去学习兴趣与动力。如果我们像在影视作品中植入广告一样, 在英语教学中植入文化, 那么效果也许能像“植入式广告”一样, 对学习者潜移默化, 让他们印象深刻。

4“文化植入”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实证

一个人在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环境中成长, 从小就会受到这个国家的历史、风俗、经济、艺术、制度、信念等文化因素的长期熏陶和影响, 在文化的影响也决定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和行为方式, 因此, 要讲好一门语言, 了解这门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十分重要。

在英语口语教学中, 我们可以通过“文化植入”解决在没有开设专门的西方文化课或开设文化课效果不好的情况下, 弥补英语口语教学的不足之处。

4.1“文化植入”内容的选择

在“文化植入”内容选择上要有一个原则, 就是:服务于口语教学, 不在多, 在于精;不在难, 在于适合。前面提到过“文化”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 如果要全面系统的学习文化, 就要依赖于专门的文化课程才能实现, 英语口语课不可能如此大的承载量。既然是“植入”, 在文化内容的选择上, 就应该要更灵活, 更适用。

“服务于口语教学”是指“文化植入”的一切内容都要与口语课堂的教学主题紧密相关, 为更好的诠释和帮助学生掌握当次口语课的教学内容而选择相关的文化。这是因为, “植入”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有效的上好口语课, 更好的应用口语, 所以内容的选择一定要突显“服务”的功能。

所谓“不在多, 在于精”, 是指在文化广阔的领域里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通过“切入点”的“植入”, 让内容既有助于英语口语的学习操练, 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对于相关文化内容的兴趣和关注。这如同从某个角度打开了一扇窗, 让学生在屋内看到这个角度窗外的美景, 在帮助其学习口语的同时, 也观看到窗外一隅, 如果学生有兴趣、有精力, 大可以自己到窗外去看到更广。

所谓“不在难, 在于适合”, 是指内容的选择上要符合学习者的兴趣爱好、能深入浅出。符合学习者的兴趣的前提是施教者要了解学生, 在此基础上判断学生会对哪些具体的文化内容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找到学生感兴趣的文化内容, 不仅对了解文化有帮助, 对口语教学效果更加事半功倍;深入浅出要求施教者能深入了解文化植入的内容, 但是在“植入”时又能以简单、明了、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 帮助学生克服理解上的困难。如果做不到“深入”, 文化内容过于肤浅, 没有了“植入”的意义;如果做不到“浅出”, “植入”的内容晦涩难懂, 学习者花了很多时间去理解, “文化植入”不但不能帮助口语教学, 反而成了阻碍。

例如在给一群要出国考察的商务人员上出国口语课。讲到商务用餐时的口语表达。根据本课的主题和授课内容, 考虑“植入”饮食文化来服务于课堂教学。饮食文化有千千万万, 从哪里讲起呢?不可能全讲, 这是口语课“文化植入”所容纳不了的, 要找一个切入点。饮食的切入点可以有很多。在这一课中, 会讲到祝酒用语, 那么考虑到学生为商务人员, 他们对于酒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和一定的了解, 所以施教者决定以酒文化为“文化植入”的切入点。在全面深入了解各种“洋酒”的原材料、历史、酿造工艺、品味、年份、品牌、价格等知识的基础上, 选择了一部分比较通俗易懂的内容, 作为当次课“文化植入”的内容。果然, 在学习过程中, 学习者非常有兴趣, 学习过程十分轻松愉快, 在口语学习和操练中, 学生表现相当活跃, 课堂授课效果良好。课后, 学生还同老师交流说这些内容很“有用”。

4.2“文化植入”的方式

在选择了适当的“文化植入”内容后, 施教者就要考虑“植入”的方式。无论何种方式, 都要体现“植入”的特点, 虽然是“刻意”安排插入课堂的文化内容, 但是要与课堂教学内容自然、融洽的结合, 服务于教学, 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切不能喧宾夺主。“文化植入”可以考虑以下两种方式:

4.2.1 间接呈现:依托教学活动, 进行文化植入

这是指施教者根据学生情况, 课堂内容, 设计各种课堂教学活动, 如竞赛、游戏等, 在活动中植入文化内容。例如上面讲到商务用餐口语表达一课植入“酒文化”, 学生为商务人员, 他们对于酒文化已有一定的了解, 施教者决定开展分小组“抢答竞赛”的教学活动。根据所选择的“酒文化”内容, 设计一些十分有趣的英文选择题, 让学生抢答, 每题结束后会通过PPT以简单的英文和图片解释说明这一题所包涵的文化内涵。这样, 既有学生互动, 又能锻炼学生听力, 同时拓宽知识面, 服务于教学内容。

4.2.2 直接呈现:通过文化专题导入, 服务于教学

这是指选择一个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文化主题, 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直接呈现给学生, 将学生导入到教学内容中去。例如有一课学习表达对某个建筑物的描述, 有很多有关建筑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要在课堂中呈现和练习。施教者考虑以教堂的建筑风格为文化专题。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 在课堂上半部分用图片、英文、视频等, 将教堂的不同建筑风格特点、时代背景呈现给学生。呈现内容融入了本次课堂教学要求掌握的一些词汇和表达方式。这些内容最终将课堂导入到教学主题, 引导学生了解学习内容, 并使用所学内容进行操练。学生通过前面教堂建筑风格的了解和铺垫, 在后面的口语学习和表达练习中, 更有针对性和充实感, 而改变了对于建筑物描述的空泛感。

4.3“文化植入”的作用

在英语口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植入”, 作用十分明显。

4.3.1 扩大词汇量, 扩展知识面

“文化植入”的内容以英语进行呈现, 这会涉及到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 但却超出了教学内容的许多词汇。当然施教者无需要求学生将这些附加的词汇完全掌握, 但是学生在看过、听过、甚至操练过之后, 一定会对这些词汇有映像, 扩大了学生的词汇量。“文化植入”的内容都是施教者根据教学内容精心选择的相关文化专题, 以各种生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学生在口语学习的操练过程中, 扩展了知识面。

4.3.2 了解文化, 理解语言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了解文化能帮助学生学习理解一门语言。例如, 学生讲到西方建筑中, 会经常讲到听到“哥特式 (Gothic) ”建筑。“文化植入”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哥特式”建筑的特点、历史背景和经典代表建筑, 这对于学生理解与该建筑相关的对话或表达十分有帮助。

4.3.3 增加口语教学的深度和实感, 提高交际能力, 激发学习兴趣

“文化植入”可以让口语教学建立在一个“实体”上, 让学生的口语操练具有深度和实感, 不是泛泛而谈。例如, 训练学生表达对一件喜爱的艺术品的看法。在训练之前, 植入某一著名西方画家的代表作, 介绍该画家生平、绘画风格、收藏价值等。此后学生在前面文化专题的铺垫之下进行相关学习和操练, 让操练更具真实感, 提高了学生交际能力, 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5 在英语口语教学中植入文化所面临的困难

5.1 没有适合教材的支撑

目前国内英语口语教材与口语教学现状的情况一致, 优点是注重语言的交际功能和应用功能, 不足点是缺乏“文化”内涵。其实在一些英国剑桥口语教材中, 文化元素在口语教材中有充分的体现。在国内许多综合英语的编写中也有很多还是很注重“文化”内涵, 毕竟综合英语有英语阅读理解这个内容, 加入文化元素比较容易。但是在国内口语教材中加入文化元素的就比较缺稀。没有教材的支撑, 就只能靠施教者在原有口语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再编辑, 再选择增加新内容, 这就增加了“文化植入”的难度。

5.2 花费教师精力大

因为没有教材的支撑, 教师要在英语口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植入”, 就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选择、提炼文化的内容, 思考“植入”的方式, 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这三个步骤中, 最花时间和精力的还是选择提炼内容。要有深度, 教师就要了解更广泛全面的内容;要通俗易懂, 教师就要从中提炼出适合的内容。这是一个反复推敲和思量的过程, 通常为了一次课, 要准备很长时间。由于花费精力大, 时间长, 这就成为“文化植入”的阻碍。

6 小结

虽然英语语言的教学研究不是一个新课题, 但是不同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会赋予英语教学以新的要求和使命。在文化多元化, 经济发展全球化的今天, 在英语口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植入”, 融入文化的元素将会是英语口语教学的一个趋势。然而所面临的困难也是显而易见的。但是, 只要我们教学者能开拓思路, 敢于尝试, 乐于付出, 最终也能突破难关, 有新的教学收获。

参考文献

[1]黎友焕.广东文化强省建设[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2.

[2]刘晓平.英语口语教学教法之探索[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2 (2) .

[3]王振亚.实用英语语言文化[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4.

语文教学中的文化植入 篇9

一、文化与交际和跨文化交际

文化与交际之间的关系对理解跨文化交际至关重要, 因为人们是通过文化的影响学习交际的。然而, 由于文化之间的差异, 使得人们在认知和行为处事方面不尽相同, 所以要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交际, 我们首先应该明白文化与交际之间的关系。

文化无处不在, 无所不包。从广义上讲, 文化包括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 (人们的习俗、信仰、价值观、知识、交际方式等) 的总和。文化的广泛性、多元性、复杂性使得学者很难对文化下一个满意的定义。对于文化的广泛性和决定性的作用, Hall (1977:14) 总结道:“There is not one aspect of human life that is not touched and altered by culture”。而交际正如Samovar和Mills (1998:9) 强调“包括所有传递人类任何思想和情感的方式。”不管这个交际行为是语言的或非语言的、有意的或无意的、自觉的或不自觉的。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文化与交际不可分割。文化不仅决定谁跟谁交谈, 交谈内容和交际的进行, 同时也决定和制约着交际的语境。交际把我们与外界相连, 使我们在分享语言和文化的同时, 体现我们的价值观。由于文化无处不在, 并且千差万别, 不同的民族创造了自己独有的文化, 同时也被自己的文化塑造。所以交际体现出的是文化的影响。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交际即文化, 文化即交际。Samovar和Porter (1997:34) 指出:“……文化和交际相辅相成, 不可分割:很难说哪个是原声哪个是回声”。贾玉新 (2002:16) 则援引W.B.Pearce的论述“文化是冻结了的人际交流, 而交际是流动着的文化”。这个描述也许更准确地揭示出文化与交际之间的关系。

文化与交际之间的关系同样适用于跨文化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 由于交际双方文化背景不同、社会环境与背景各异、思维方式和交际方式有别, 因此会对同一词、同一句话、非语言行为和事物产生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联想和不同的所指意义。因为交际的意义是由人来解读的, 而不是交际行为本身。如分别来自各自不同文化的交际者A和B, 当他们在相互交流的时候, 难免会产生碰撞、冲突。因此, 要达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就需要交际双方将各自的文化搁置一边, 构筑一个适应性的共享文化, 也就是冲突衍生出的两种文化共存的部分, 即文化C。文化C不是简单地把两种文化A和B融合在一起, 而是为了跨文化交际的需要, 去创造一个有共同点的文化C。因此文化C既不同于文化A也不同于文化B。这是由跨文化交际双方创造出的第三种文化。用这种方式, 交际双方都保持自己的文化特性, 但交际行为在文化C中进行 (Dodd, 2006:6-10) 。创立文化C的目的是为了强调双方的共同点, 而不是差异。而且交际双方A和B都在其中体验到了积极的氛围, 共同性和信任所产生的适应, 使得跨文化交际能够顺利、和谐地进行。

要创立文化C首先要求交际双方对彼此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才能从中发现和找到双方的共同之处。也就是说在跨文化交际中, 交际双方都应了解彼此文化, 才能使交际顺利进行, 从而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因此, 在全球化背景下, 中国不应仅仅输入外国文化, 与此同时也应该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 这样才能保证跨文化交流和对话的顺利进行, 才能达到平等、和谐的交际目的。

二、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现状

早在2007年, 为适应和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教育部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以下简称《课程要求》) 。在《课程要求》中明确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从《课程要求》我们可以看到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能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人才, 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就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来看, 存在着中国文化边缘化, 甚至是“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纵观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教材都没有体现出中国文化的植入。传统的英语教学十分注重向学生介绍英语文化—西方的思想文化传统, 这对学生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无疑具有重要意义。然而, 与此同时, 传统的英语教学却忽视了借用英语语言载体向英美人传播中国的文化。其实, 跨文化交际应该是双向的交流过程。交际双方都要了解对方的文化特征, 并且彼此尊重对方的文化习惯, 才能保证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传统的英语教学过多地强调母语在外语学习上的负迁移, 由此造成的后果是“对外语学习者而言, 一般日常交往的交际文化已不是影响他们交际能力的主要障碍, 真正影响他们进一步提高的是只是文化部分或交际文化的深层次部分” (从丛, 2000) 。

大学英语教学应该责无旁贷承担起传播中国文化的这个责任。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我国的英语学习者人数为3亿, 接近以英语为母语国家人数的总和。然而长期以来,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育只是一味地强调对英语文化的学习, 却忽略了母语文化的导入, “无论是外语教育大纲的制定者, 还是外语教育工作者, 对母语及母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中所起的作用都缺乏足够的认识……” (吴利琴, 2006) 。从丛早在2000年就指出“如果说, 由于以往英语教学西方文化含量的缺乏, 导致了我们在国际交往中的多层面交流障碍 (主要是“理解障碍”) , 那么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含量几近于空白的状况, 对于国际交流的负面影响则更为严重”。

对于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缺失现象已经引起了国内一些研究者的注意。崔刚分别于 (2003, 2006和2009) , 李涤非 (2006) 蒋亚瑜 (2009) 和樊茉兰 (2009) 从理论上探讨“中国文化缺失”的现象, 产生原因及相关的对策。张为民、朱红梅 (2009) 对126名清华大学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进行了测试和访谈。从实证的角度对大学生的中国文化表达能力进行调查, 并提出相关的应对策略。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 绝大多数受试者不能很好地用英语转述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或者话题。

针对我校地方师范院校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 笔者对张为民、朱红梅的测试题略作改动, 也对我校2013级政法学院和化学学院两个班共115人进行了一次有关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测验。在食物这一部分的八种小吃中, 最好的答对4个, 仅有2人, 占1.74%, 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答对3个的, 6人, 占5.22%。绝大多数都是只对了1个或2个, 就是dumpling和tofu (beancurd) , 分别占40.87%和42.61%, 还有11人, 空白卷, 占9.56%。第二部分的5种常见菜谱, 只有12人答对了一个, 占10.43%, 其余均不正确。在介绍民俗一栏中, 由于当时中秋节即将来临, 所以指定学生用英语介绍中秋节。结果只有39人能正确写出中秋节的英文, 但这39人中只有30人能用三言两语对之进行简单介绍, 占26.08%, 大多数学生没有作答。至于用英语介绍中国的一处名胜古迹, 可取的英语介绍只有28份, 占24.35%。

测试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 有的甚至把中秋节的日期弄错, 只有1名学生用了lunar这个词。可以说学生们几乎不知道如何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特有的现象和事物。其次, 文科生好过理科生。已经通过大学英语四级的学生答题效果也较好。总而言之, 当前大学生母语文化知识明显欠缺, 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更是不足。从测验结果来看, 令人堪忧。这必然会造成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

针对这令人堪忧的现象,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也意识到并且迅速采取应对措施, 并从2013年12月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题型和内容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其中调整幅度最大的当属翻译, 从内容、形式到分值都有很大的改观。而且明确说明“翻译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这次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翻译内容的改革传递出的一个明确的信号就是大学英语教学中对于中国文化的植入不但是必要的, 而且是迫切的。因此, 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如果再单向地导入英美文化, 根本无法满足当今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的需求, 无法满足世界了解中国的需要

三、应对策略

要改变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的现状, 要从我们大学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着手。

首先, 我们大纲的制定者应当引起足够重视。现有的教学大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文化因素的重视, 但对于中国特色的英语表达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崔刚提到《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要求高中生“能在交流中用英语简单介绍祖国文化”, 并且“有较强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然而到了大学阶段却没有使这一目标得以延续。这反映了大学英语教学主管部门对这一问题的忽视” (2009:88) 。所以应该把中国文化作为一个部分纳入教学大纲中, 从而提高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如此才能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其次, 教材的编纂。现有的大学英语教材已经充分地融入了英语国家的文化。然而教材中涉及中国文化的内容却寥寥无几。只有《新核心大学英语阶梯阅读》中每个单元有一篇涉及中国文化的阅读文章, 但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其实视听说教材也是一个很好的植入中国文化的领域, 可以设置一些以中国文化语境的听力和口语话题。学生可以多看, 多说, 多听, 从而提高自身用英语表述中国特色文化的能力。

最后提高教师的中国文化的素养。吴一安教授认为, “如何认识教与学中的‘教’, 直接影响我们的研究思路” (2005:199) 。因此, 教师的中国文化素养,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植入中国文化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它要求教师不但有深厚的英语语言功底, 还要有较高的中国文化素养。诚然, 对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植入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大学英语教师高度认同。但是, 目前中国绝大多数英语教师, “是在应试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 其自身的中国文化素养很不足, 虽然英语功底都不错” (许朝阳, 2009:235) 。因此, 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中国文化的素养迫在眉睫, 也是传承中国文化的必要保障。

总而言之,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跨文化交流不可避免。为了保障跨文化交流顺利、和谐的进行, 中国需要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而作为拥有英语学习人数众多的大学英语教学便义不容辞承担起传播中国文化的责任。为了中国文化不再失语, 重视大学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 如此才能培养出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需要的合格的跨文化交流者。

摘要:随着跨文化交际的日益增多, 却出现了“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探讨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 说明要达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交际双方建立第三文化的重要性。分析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缺失的现象与原因,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文化,跨文化交际,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Dodd, Carley H.Dynamic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5th ed)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6.

[2]Hall, E.T.Beyond Culture[M].Garden City, New Yonk:Anchor, 1977.

[3]Samovar, Larry.A, Porter, Richard E.&Stefani, Lisa A.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3rd ed) [M].Belmont: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1997.

[4]Samovar, L.A.&Jack Mills.Oral Communication:Speaking Across Cultures[M].Boston:The Mc Graw Hill Companies Inc, 1998.

[5]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 2000, 10 (19) .

[6]崔刚.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渗透[J].中国大学教学, 2009 (03) :86-89.

[7]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8]吴利琴.母语文化“失语”现象反思[N].光明日报, 2006, 10 (20) .

[9]吴一安.优秀外语角之专业素质探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 (03) :199-205.

[10]徐朝阳.大学英语教学导入中国文化的构想[J].河北学刊, 2009 (01) :233-236.

语文教学中的文化植入 篇10

正确运用传统地方文化和文化教学之间的辨证关系,“以课题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模式将地方艺术科学创新精神研究成为本课题对传统文化研究的宗旨。同时,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传统文化形态,其研究意义是为展现文化形态的共生性、多样性及文化在地域社会和精神空间的可持续发展迈出改革的脚步。

关键词:

地域特色 荆楚服饰 教学 建设研究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结合十二五规划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地域的文化消化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地域文化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从这个角度去看与实际结合、与市场结合、与企业结合、与具体课题结合,是设计专业与企业结合的目的所在。但通过调查显示,具备利用本地域特色文化进行相关设计方向的“经验型”人才理论素养较空白,尤其是毕业生因很难带动地方建设而得不到企业的认可,究其原因,一方面学生获得的知识很难用于实际工作,一方面企业认为学生不能很好地完成某个设计方面的项目任务。就此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设性的研究与分析。

一、艺术设计数学课程现状分析

当前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在基础课程设置上,主要是以包豪斯设计学院创立的三大构成基础为龙头,造型训练为设置,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再辅以相关的课程,基本采用相互独立的,理论性较强的教材,与地方建设及实践生产结合不足,且相互简单重复的内容较多,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已较多地显现出学生的设计作品与地方创新文化建设脱节,设计内容最终不能以服务社会及产品的形式得到检验。这也就让“设计的任务需要兼顾社会的、经济的、技术的、情感的、审美的需要”这个概念变成了纸上谈兵。

二、荆楚服饰的内涵特性

1.理论依据

“衣五彩华衣,绣虎豹之文,披锦绣服装”这是楚服的一个突出特征,其精神特质和风格为本课题的核心和出发点,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态,凝结着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如何不再把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及传承的应用手段只停留在文字论述上,同时也不再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而是在教师结合艺术设计的专业课与地方特色之间的关系下结合具体课程具体方法方式进行植入性的讲授,让学生按照引导去寻找得到这个成果的途径,最终完成设计创作作品,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这个过程不是注重最终的结果,而是让学生掌握了解及完成设计任务的方法过程。

2.优势表现

传统的基础教学方法在技能的培养上有一定独到的作用,而培养服务地方建设的能力方面就比较欠缺,以地域特色服饰艺术为主的教学模式研究在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方面体现出一定的独到之处。课题将在培养学生设计能力的基础上,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服务地区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等关键能力,使学生综合能力能得到全面发展,而目前在这方面的能力培养上我们还是比较缺乏的。采用楚服饰文化的美学、哲学、社会价值渗入就成为本文研究的核心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改变思路,用生产一个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系列服装产品为任务,综合荆楚服饰的符号特征以及图式语言的象征意义,使设计作品风格上不仅要有明确的地域风貌,还要具有丰富的传统内涵及应用价值,设计作品的成功与否,最后留给企业检验。整个过程由学生独立制订计划并实施,在一定范围内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整个过程,并且有明确具体的服装成果展示。期间还要求学生自己克服、处理在设计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课题成果即成品服装。

三、地域特色服饰艺术在设计教学中的建设研究的基本思路

课程建设的新理念对本文研究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新形式下,本课题的研究坚持两点:一是研究的目的性,即本课题的研究必须坚持为了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目的;二是针对性,即本课题的研究必须有利于立足荆楚文化,解决地方艺术科学创新精神设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正确运用传统地方文化和文化教学之间的辨证关系,“以课题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模式将地方艺术科学创新精神研究成为本课题对传统文化研究的宗旨。同时,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传统文化形态,其研究意义是为展现文化形态的共生性、多样性及文化在地域社会和精神空间的可持续发展迈出改革的脚步,设计的课程除了具备紧随潮流的前瞻思维,还体现出地方区域文化特色。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形态,必将成为增强我们湖北的文化消化能力和创新能力开发新潮流意识的“新大陆”。而如何准确宣传社会价值、教育价值以及带动地方艺术科学创新精神研究就成为本课题对传统文化研究的意义,且在民俗民风的启示下设计师倘若能予以研究,就会从中发现其独特魅力并受之启迪,将设计回归传统人文意境,对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起到推波助澜的核心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荆楚服饰文化与艺术设计教学的整合研究是需要全面系统地认识和剖析现象之间的关系从而发现问题的本质。具体研究过程中将按以艺术学、设计学、为主要研究方法,融入美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学科,再具体应用分析法、比较法、研究法及综合方法来切实推动荆楚服饰文化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教学推广建设,带动地方艺术科学创新精神研究。

四、突出地域特色,建设数学资源

因本课题的广泛性、交叉性、应用性,在具体研究过程中按对象、范围、层次、进行分类、研究主要体现于三个层面即理论研究、一般性研究和对策性研究。服饰作为非语言性的信息传媒,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在此大好基础上,将视野横向拓宽,把荆楚特色服饰文化放在现代中国的大环境中加以研究。建设编辑适合地方高校艺术设计的荆楚特色文化讲义;提高设计教师的理论水平与传统艺术作品的制作技艺,为今后的教学模式和思维的转变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同时建立荆楚特色服饰文化的实训工作室,旨在激发学生丰富的创意思维,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创造灵感和创新思维不能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收集资料上,而是参与地方企业、参与设计公司、服装厂、媒体制作等,合作开发出独具地域特色的产品的工作中,比如旅游地区的服装、旅游纪念品、形象宣传册等,利用在与当地企业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学习具备掌握本地域特色文化进行相关设计方向的能力。

五、加强课程建设研究与检验

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构建地方特色文化教学环节,按照教学要求合理制订教学计划,科学配置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有效结合的结构体系。以荆楚特色服饰艺术为主的教学模式并不是很多,为了能够取得最好的成果,我尽可能利用学校的实验设施对本文宗旨进行一系列相关实验。通过在毕业设计中一个相关主题的服饰设计进行了尽可能全面的检测与分析,从系列的组织结构特性到性能及社会反响进行了检测,这包含了设计成果检验的绝大部分实验,主要分为四个研究部分:

1.主体形态的研究:这主要包括系统的集成与分解具备现代审美观的主题性款式构成,我们以市场需求的旅游地区游人服装为实验,将原有的设计模式“以重复展现传统服饰搭配的方法”摒弃,因为这无法在日常生活中穿着,只能给人留下舞台装的印象,同时在款式中组织出鲜明楚服特征的细节,这包含了穿着中体现楚服特征的比例、穿着地点、穿着人群、配饰的搭配与功能性、裁剪分割等。这个过程的探究意在能使服装的款式充分体现出原用的美观与实用相结合的双效功能。因为目前很多社会已有的此类型服装表现出来的是“一次性”的服用状态。人们一旦离开某个旅游地区就不再穿着,这无疑对推广地区特色文化的途径产生了阻力。

2.面料及色彩的使用:这包括面料的流行性的认可度,面料中传统工艺的使用表现状态,面料的功能性,如免烫效果,以及传统色彩和纹样的再现比例等做了师生互动的评价方法。

3.服用性能:这主要包括织物的水洗缩率,抗皱,起毛起球,悬垂,色牢度,勾丝性能等进行测试。

4.市场需求:这主要从作为旅游商品服装的推广可行性入手,对市场需求度及服务群体的定位,同时对衍生产品推广的可行性进行问卷调查。

通过对荆楚特色服饰文化和市场需求进行测试和分析后,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设计这一主题的服饰作品中,如何将设计作品风格上赋予有明确的地域风貌,而且功能上具备“实用与艺术”的穿着性,从这个形式上看容易流于表象设计,也就是将代表符号直接架构在某服装显眼的位置上,这样带来的结果就是生搬硬套,作品的时代特征和内涵较少,导致企业不能得到市场所需要、企业可获利的经济效益,学生也无法获得成就感。解决的方法是教师不仅要学会显性的传授人文知识,同时在课堂内外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研究态度去发现、去分析、去寻求用多形式的方法挖掘传统的、典型的荆楚式的表现语言。

为了更科学合理地传承地域文化,同时也更有力地推动地方高校设计创作教学的发展与竞争力。本课题今后还将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一是加强关于荆楚特色服饰艺术相关理论的学习;二是扩大研究的范围;三是完善更多提高学生对地区传统文化有效性的转换设计方法。

语文教学中的文化植入 篇11

一、关于学校委托管理的价值选择的思考

竹园教育管理中心的管理理念是, 每个学校都有其独特的文化, 只不过, 优质学校的某些文化有利于学校的健康发展, 而薄弱学校的某些文化是阻碍学校发展的因素。改造一所薄弱学校的本质归根结底就是改造其文化。通过学校委托管理这种方式来改造一所学校的要旨就是通过将优质教育资源的优质文化因子植入薄弱学校, 重新整合优化薄弱学校的文化资源, 将薄弱学校的原有文化改造提升为一种适合时代、社会、学校、学生、教职工发展要求的新的学校文化, 也就是将原先涣散低迷的文化改造成昂扬向上的文化。

二、对新型学校文化的认识

基于这种认识, 管理中心把学校文化的改造和提升作为委托管理施湾工作的基点。坚持站在创建新型文化的高度, 以竹园、新竹园中学的优质文化资源为依托, 在“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指导下, 着力在施湾中学创建一种吸引人、凝聚人、鼓舞人、促进人、发展人、成就人的文化。所有的工作都是以“发展学生、成就教师”为主轴而展开。基于学校工作主要包括学校管理、教学、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四个方面, 中心分别从以下四个方面构建学校文化:即科学民主的学校管理文化;务实创新的教学文化;合作进取的教师团队文化;自主自强的学生文化。

科学民主的学校管理文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 就是要在学校形成人人愿意、人人能够有效地参与学校管理的学校管理机制, 变原来的自上而下的管理为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管理;第二, 学校管理要实现由过去过分的依赖人治转变为制度管理为主、人情管理为辅方式的转变, 依据民主精神和民主程序形成一套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学校管理制度体系;第三, 建立能上能下的干部管理机制, 建立公平、公正、公开选拔的干部管理机制。

务实创新的教学文化, 就是要使务实创新成为教师教学工作的共同态度, 成为支配教学工作的主导价值, 成为判断教学工作质量高低的内在标准。所谓务实就是每个教学环节都实实在在地得到很好的落实, 每节课都有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 每节课都能成为实实在在的师生精神成长之旅。所谓创新是教师在教学中追求每天都有新的感悟、新的突破, 努力使自己今日的教学不同于昨日的教学, 明日的教学不同于今天的教学, 开创个人教学和学校教学日日新的局面。

合作、进取、学习的教师团队文化, 就是要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一种人人勤于学习、探索分享的文化氛围, 创设一种合作进取的团队精神。由于种种原因, 施湾中学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手段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更新, 有近40%的教师专业不对口, 严重制约了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教师的专业化素养亟待提高。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一种探索分享的文化氛围, 创设一种合作进取的团队精神, 理应成为促进施湾中学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核心指导思想。

自主管理的学生文化, 就是通过班级管理模式的转变、建立学校自主管理委员会、开展各种自主活动等途径, 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班级生活和学校生活的管理, 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话、磋商、合作、竞争自主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 以激发他们主体意识和创造热情, 培养他们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能力, 增强他们公共生活的意识和责任感, 促进他们养成民主自立的性向, 领悟道德的意蕴。

以上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整体。没有民主科学的制度文化, 其他三方面就无从谈起;教师团队如果缺乏合作进取的精神, 务实创新的教学文化就只能止于空谈, 也不可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管理;如果教学质量不高, 学生对学习本身失去了兴趣, 那么学生自主管理也就失去了最坚实的精神基础。只有以上四个方面齐头并进, 师生的精神面貌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观, 整个学校才能有呈现蒸蒸日上的新气象, 学校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文化培育的策略与途径

管理中心在对学校现状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认识到, 在一个旧习积弊很深、师资整体力量相当薄弱的学校, 要实现这样的文化转型, 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 非多管齐下而不能达到。为此, 有必要采取文化直接输出、文化渗透、文化整合等多种策略相结合的方式, 积极发掘施湾中学本身积极的文化因素, 有选择地利用竹园中学、新竹园中学的相应文化去整合优化施湾中学现有的文化。

1. 以制度建设为统率

学校管理制度是学校办学思想、管理理念、价值准则的重要载体。因此, 学校制度建设必须放在学校管理工作的首位。我们在委托管理施湾中学初期, 在全面梳理施湾中学制度状况的基础上, 结合竹园中学经验, 在教职工广泛讨论的基础上, 经过一年时间, 修订完善了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我们力求将新的文化追求融入到制度制定的过程、制度文本及制度的执行中, 通过制度规范学校的各项工作, 理顺各种关系, 向学校成员传递科学的价值取向, 规约人的行为, 引导人们对新的学校文化的自觉追求。新的制度强调责、权、利相统一, 加大对骨干力量、先进行为、优秀个人和团体的奖励力度, 建立个人、团体并重的奖励制度, 坚决杜绝那些违反教育规律、教学常规、影响学生发展的行为。建立和严格执行教研组、备课组工作制度, 建立邀请课、随堂课、研究课、跟踪课制度, 严格执行教学常规检查制度。通过这些制度的执行, 促进务实创新的教学风气的形成, 着力在教师队伍中营造一种合作进取、努力向上的文化氛围。

2. 以干部队伍建设为支柱

制度能否有效地执行, 制度所承载的文化理念能否很好地实现, 关键在于学校干部队伍有无活力。为此, 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 也在强化干部队伍的建设。在托管施湾中学之初, 施湾中学干部队伍整体老化, 不能适应学校新的发展要求, 为此, 经过差不多一年的充分调研、酝酿, 于托管的第二学期期末, 在自我推荐、公开竟聘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5周岁的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干部队伍。新干部队伍成立以后, 通过派遣干部外出挂职锻炼, 与竹园、新竹园中学干部结对, 定期到竹园中学学习交流等形式, 尽快提升干部队伍素质及工作水平, 使这些年轻干部切实成为新的学校文化建设的中流砥柱。

3. 以专家指导下的课题研究为引领

学校文化的转型, 离不开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研究、反思、创新是当代教育对教师素养提出的新要求。要想尽快提高郊区农村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及专业发展水平, 必须有外部资源的深层介入, 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教育专家学者的指导和引领下, 尝试着开展具体的课题研究, 边做边学, 在“做中学”, 在做中增进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解, 在做中体验如何去做教学研究, 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 熟悉基本的教学研究过程。为此, 中心在施湾中学启动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这一课题, 特聘请了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专家团指导课题的开展。

4. 支教、帮教、带教相结合, 开辟多种文化传输渠道

教育教学活动是一项复杂的创造性实践活动, 其中所隐含的知识和原理更多的是无法言传的默会性的存在, 教育教学行为中所蕴涵的精神、理念和艺术更多的是通过观察、模仿、体验、面对面的交流互动而传递和习得的。因此, 为了能尽快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手段引入施湾中学, 中心采取支教、帮教、带教相结合的方式, 从竹园、新竹园中学抽调骨干教师到施湾中学担任教学工作, 派专家型学科教师定期到施湾中学进行课堂指导, 在三校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之间建立热线互动网络, 从竹园、新竹园中学为施湾中学青年教师寻找优秀的带教教师。经常性的组织双方教师相互听课、共同备课、评课, 每学期都要举行大型专题教育教学研讨会, 让大家在各抒己见、交流讨论中产生思维观念的碰撞、引发思想火花的交锋、激起情感志向的共鸣, 从而充分发挥竹园中学、新竹园中学那种勃发向上、上下求索、合作分享的文化精神的渗透作用。通过举办三校联合性的大型体育运动会、文化艺术汇演、教师联合迎新晚会等形式, 让施湾中学的师生感受城区学校的文化精神面貌。

5.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在活动中体验新文化

一种文化在特定的人群中是否具有吸引力, 在很大程度上, 要看人们能否真切感受到这种文化所带来的被解放、被提升的愉快体验, 而这种愉快的体验很多时候在活动中获得。因此, 我们在委托管理施湾中学过程中, 利用各种契机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 将新的学校文化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 在全校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振奋人心的学校文化氛围。委托管理一年多来, 我们以创办“浦东新区素质实验学校”为核心, 以“崇尚文明礼仪, 创建和谐校园”的理念为指导, 以加强学生自主管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主线, 以丰富师生校园生活、增强学校吸引力和凝聚力为旨趣, 以学校喜迁新的校舍、五十周年校庆等重大事件为契机, 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一年来, 学校成功举办了第四届体育运动会, 学生“社区服务”开展得有条不紊, 传统体育项目“跳踢拍”进行得如火如荼, “快乐读书”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首次开展了国际校际交流活动。同时, 为了丰富教师业余生活, 舒缓教师工作压力, 加强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 增强教师凝聚力, 学校新建了教师俱乐部, 定期不定期地开展轻松有趣的文体活动, 如教工运动会、教工文艺晚会等。“崇尚文明礼仪, 创建和谐校园”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学校现代文化氛围正在逐渐形成, 学生的精神面貌大为改观, 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学校正朝着“素质实验学校”方向大踏步迈进。一年来, 施湾中学学生在许多比赛中连获佳绩。其中, “跳踢队”先后在区、市学生体育运动会上获得了多项第一名;“鼓乐队”在由浦东新区少工委举办的“浦东发展我成长, 铿锵鼓乐迎奥运”的鼓乐比赛中摘得了“金号奖”桂冠;“小骏马”舞蹈队在浦东新区第四届表演舞蹈比赛中以生动逼真的表演给观众和评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获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

经过一学年的努力, 施湾中学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教师积极性提高了, 教师教学行为逐步走向规范, 新的教学理念越来越多地体现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喜爱的科目增多了, 涌现了一批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学生逃学率大幅度下降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2008年施湾中学初三毕业班合格率较2007年提高了七个百分点。家长对学校的满意率明显增高了。

上一篇:学会读书下一篇:营造策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