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瘤剥除

2024-08-10

肌瘤剥除(精选7篇)

肌瘤剥除 篇1

在临床上,子宫肌瘤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良性肿瘤,其发病率可高达30%左右,年龄处于30岁与50岁的育龄期妇女是这一疾病的高发人群,与此同时,年龄处于40岁与50岁的妇女出现子宫肌瘤的概率可高达60%左右[1]。在子宫肌瘤的治疗中,最为常用的治疗方法便是子宫肌瘤剥除术,在这一疗法下,开腹子宫肌瘤剥除术与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是两种常用的术式,为了深入地对比这两种术式的应用价值,本研究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8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对照研究,研究结果理想,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48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对照研究,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4例。对照组年龄30~55(42.2±3.4)岁,病程7个月~8(3.1±1.3)年,其中单发肌瘤与多发肌瘤患者分别是14例、10例,肿瘤直径2.3~8.3(4.4±0.2)cm;观察组年龄32~53(42.5±3.5)岁,病程5个月~7(3.4±1.4)年,其中单发肌瘤与多发肌瘤患者分别是12例、12例,肿瘤直径是2.5~8.4(4.3±0.5)cm。两组一般资料(涵盖平均年龄、病程以及肿瘤直径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病例纳入标准[2]:(1)年龄处于30~55岁;(2)经阴道彩色超声检查得以确诊,并且患者的肌瘤数目不超过3个,与此同时其最大肌瘤直径不超过9cm;(3)经宫颈细胞学检查结果显示阳性,且经阴道镜检查可知患者未合并有宫颈恶性病变或者子宫内膜恶性病变;(4)血红蛋白含量超过80g/L。病例排除标准[3]:(1)既往存在盆腔手术史、慢性盆腔炎史的患者;(2)合并有子宫明显脱垂或者盆腔粘连等手术禁忌证的患者;(3)存在血液疾病、凝血功能障碍、严重感染等疾病的患者;(4)妊娠期患者。

1.2 方法

1.2.1 观察组应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

对患者行全麻,麻醉方式为气管内插管,按照常规行消毒以及铺巾等操作;术中取患者的仰卧位,同时需要适当地垫高患者的臀部;选取肚脐正下方部位行切口,长度为10.0mm左右,并需要及时地建立有效的人工气腹,且手术过程中患者的腹内压不可以超过14.0mm Hg;将腹腔镜置入后需要全面地探查患者的病变情况,并结合探查结构选取其左右下腹作为穿刺点;术者使用6U的垂体后叶素在患者的子宫肌瘤周围注射,然后将肌瘤所在的假包膜小心切开,然后术者借助于大抓钳钳将肌瘤夹住并同时缓缓地向外旋转以及牵拉,然后将其由蒂部完全切断,随着需要及时地给予双极止血处理;手术后,借助于可吸收线,结合患者的剥离面给予常规“8”字缝合操作;与此同时,患者的创面需要给予防止粘连剂。

1.2.2 对照组应用开腹子宫肌瘤剥除术

本组麻醉方法及手术体位与观察组一致;选取患者的下腹部行一长度为8.0cm左右的纵切口,以使患者的子宫充分显露,在找到患者的肌瘤后,及时地做一梭形或纵形切口,然后将肌瘤取出;及时地逐层缝合切口,并给予防止粘连剂;手术后需要按照常规为患者留置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手术及预后指标(手术时间、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对比两组并发症(切口感染、子宫壁血肿、发热)的发生率;术后对两组各随访5个月,观察其残留率和复发率[4]。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及预后指标对比两组手术及预后指标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3 两组残留率和复发率对比两组残留率和复发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在子宫肌瘤这一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疾病的治疗中,子宫肌瘤剥除术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维持患者的子宫生理功能,进而可以保留其生育能力,并且也有助于确保患者的盆底结构的完整性[5]。在以往治疗子宫肌瘤患者时,开腹子宫肌瘤剥除术属于一种常用的传统术式,能够有效地剥除患者的肌瘤,缓解患者的症状,改善其预后。但是有研究人员指出,开腹子宫肌瘤剥除术会严重干扰腹腔脏器,导致患者术中出血较多,并会引发术后疼痛,所以会延长患者术后的恢复时间,并且往往也会带来较大的腹部切口瘢痕,会对治疗效果产生明显影响[6]。在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的今天,微创技术日益成熟并广泛普及使用,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腹腔镜手术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也日益凸显,其临床优势包括视野清、创伤小、出血少、疼痛轻、并发症少以及恢复快、切口美观等。具体来说,与开腹子宫肌瘤剥除术相比,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的优点主要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腹腔镜手术中,术者不需要执行开腹、关腹等操作,所以可以有效地减少术中创伤和患者的出血量;(2)手术操作均在腹腔镜的监视下进行,所以手术视野更清晰,在这一情况下,术者的操作也更准确,因此能够减少对周围脏器组织的损伤,减少出血量和并发症;(3)腹腔镜手术中可以联合使用单极、双极电凝及电切,所以能够有效地止血,这就进一步减少了术者的出血量;(4)腹腔镜手术中,患者的腹腔内压力始终保持为14mm Hg,可以有效地压迫小血管,减少出血。本研究中,两组手术及预后指标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是8.4%,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是2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残留率是8.4%,复发率是12.5%,对照组残留率是4.2%,复发率是16.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子宫肌瘤的治疗中,开腹子宫肌瘤剥除术与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均有着确切的疗效,但是后者能够有效地改善手术及预后指标,减少并发症,可普及。

尽管腹腔镜手术的优点显著,但是也要明确其禁忌症,一般而言,肌瘤靠近黏膜下、肌瘤数量大于4个、肌瘤直径超过10cm等类型的患者均为禁忌症对象,由于此类患者的肌瘤过大或者所处的部位过深,会显著地增加手术操作难度,同时也会延长手术时间,并会增加术中出血量和术后的并发症,多数情况下也需要中转开腹,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患者的痛苦[7]。因此,针对存在上述手术禁忌证以及有生育要求的年轻患者,要结合其实际情况优先对其行开腹手术治疗,以确保疗效,提升患者的预后质量[8]。

参考文献

[1]甘淑君,王海玲.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与开腹手术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7):56-57.

[2]姜燕.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剥除术的比较[J].江苏医药,2013,39(10):1221-1222.

[3]张彩红.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剥除术临床分析[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5,21(6):98-99.

[4]章文,姚红,倪观太,等.子宫肌瘤剥除三种术式临床疗效比较[J].安徽医药,2013,17(8):1362-1364.

[5]沈莉.经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76例临床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4,23(8):84-85.

[6]孔芸芬,刘桃柳.28例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24):119-120.

[7]周彦.腹腔镜剥除与开腹剥除子宫肌瘤的临床配对研究[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7):859-861.

[8]高翠娴,范治军.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剥除术的对照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35):107-108.

肌瘤剥除 篇2

关键词:腹腔镜剥除,开腹剥除,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是妇科常见疾病, 其临床主要治疗是采用手术切除方法, 而传统的手术是采用开腹剥除方法[1], 但该方法对患者的身体损伤较大, 患者术后恢复较慢, 影响手术治疗效果, 而随着腹腔镜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 腹腔镜剥除治疗方法也被逐渐应用到子宫肌瘤治疗当中。本文主要对腹腔镜剥除和开腹剥除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进行了分析比较,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9月间我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共57例患者, 年龄为30~47岁, 平均为 (36±5) 岁, 在入院后患者均接受了相关影像学检查, 对其子宫肌瘤情况进行了诊断, 将患者按照自愿原则分为腹腔镜组29例患者和开腹组28例患者, 两组患者在年龄以及肌瘤类型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开腹组患者接受开腹剥除手术治疗, 具体步骤:患者实施全身麻醉后, 在下腹部位取纵向或横向手术切口, 部分暴露子宫, 在子宫肌瘤部位做梭形切口将肌瘤剔除进行剥除, 并缝合瘤腔, 在所有肌瘤被剥除后, 对患者腹腔进行清洗, 逐层进行缝合。腹腔镜组患者接受腹腔镜剥除治疗, 具体步骤:同样为患者实施全身麻醉, 在患者脐缘上方取手术切口, 建立常规气腹, 并对患者腹内压进行控制, 然后将腹腔镜放入患者腹内进行探查, 待确诊后, 于患者右下腹和左下腹建立操作孔, 通过腹腔镜抓钳对子宫肌瘤进行抓取, 并将其进行剥离, 剥离后切面采用电凝方法进行止血, 然后对瘤腔进行缝合, 术后放置引流管进行引流处理。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排气时间进行记录, 并比较两组疗效。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并对相关出血量和时间进行t检验,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腹腔镜组患者未出现中转开腹病例, 且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腹腔镜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平均为 (68±22) ml, 开腹组术中出血量平均为 (88±35) ml, 腹腔镜组明显少于开腹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腹腔镜组术后住院时间平均为 (5.6±1.6) d, 开腹组术后住院时间平均为 (7.9±2.3) d, 腹腔镜组明显少于开腹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腹腔镜组术后排气时间为 (17±10) h, 开腹组术后排气时间为 (35±11) h, 腹腔镜组明显少于开腹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腹腔镜组手术时间平均为 (96±26) min, 开腹组手术时间平均为 (72±20) min, 腹腔镜组明显长于开腹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本文主要对治疗子宫肌瘤的两种手术方法的临床效果进行了分析对比, 结果显示, 腹腔镜组患者其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均明显少于接受开腹组, 这说明腹腔镜剥除手术能够明显减小手术给患者带来的身体损伤, 促进患者术后恢复。从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 接受腹腔镜剥除治疗的患者, 其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 术后恢复较快, 由于手术切口较小, 切口愈合也较快, 且在术中气腹的建立也使得患者在术后排气时间明显较早。在本次治疗中, 接受腹腔镜剥除治疗的患者, 基本在24 h内恢复肛门排气, 这说明腹腔镜手术对患者的身体影响更小, 手术效果更佳。在手术时间方面, 由于腹腔镜剥除手术在剥除子宫肌瘤前要为患者建立气腹[2], 从而使得手术时间延长, 在本次研究中, 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开腹组。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 腹腔镜剥除手术也会越来越熟练, 手术时间必定会逐渐缩短[3], 从而进一步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 腹腔镜剥除手术对患者的创伤小, 术后恢复较快, 患者住院时间短, 是采用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理想手术方式, 但其还存在手术时间长等问题, 需要医护人员不断提高自身技术, 以使腹腔镜手术治疗逐渐改善。

参考文献

[1]胥春妹, 燕晓蕾.卵巢囊肿腹腔镜剥除术的手术配合[J].健康大视野 (医学版) , 2012, 12 (4) :445-445.

[2]温勇, 王瑞霞, 邢青青.经阴道和腹腔镜剥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对比[J].中国保健营养 (临床医学学刊) , 2008, 17 (9) :50-51.

经阴道子宫肌瘤剥除术临床分析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及分组

我院同期共行子宫肌瘤剥除术102例。选择子宫活动良好、无明显盆腔粘连、子宫≤孕12周、最大肌瘤直径≤8cm患者48例, 行经阴道子宫肌瘤剥除术 (阴式组) 。48例均为经产妇;年龄28~42岁, 平均36岁;绝育手术史6例, 阑尾切除术史3例。54例行经腹子宫肌瘤剥除术 (腹式组) 。未产妇3例, 经产妇51例;年龄29~42岁, 平均37岁;剖宫产史9例, 阑尾切除术史2例。两组均在术前常规行宫颈细胞学检查, 排除宫颈恶性病变。对于不规则阴道流血者, 分段诊刮排除子宫恶性病变。

1.2 手术操作

两组病例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阴式组:参照文献[1,2]的术式。手术要点:患者取膀胱截石位, 主体在前壁的肌瘤取阴道前穹隆横切口;主体在后壁的肌瘤取阴道后穹隆横切口;如子宫前后壁均有肌瘤则可同时打开前后穹隆。均为横弧形切口。子宫颈阴道交界处阴道前壁 (或后壁) 及宫颈两侧黏膜下注入肾上腺素 (每2 5 0 m l生理盐水中含0.5mg肾上腺素) 或生理盐水溶液30~50ml;前壁肌瘤则于宫颈前方膀胱横沟上0.2cm以内处横行切开阴道黏膜, 深达宫颈筋膜, 并向两侧延长切口至3、9点处, 在延长切口的同时稍向上翘呈弧形;若为后壁肌瘤, 则于宫颈后方距宫颈外口约2.5cm处切开阴道黏膜, 向两侧延长切口。提起阴道壁黏膜切缘, 紧贴宫颈筋膜向上分离子宫膀胱间隙达子宫膀胱腹膜反折, 或子宫直肠间隙达子宫直肠腹膜反折。将宫颈向外下方或外上方牵引。暴露子宫前腹膜反折或后腹膜反折, 剪开, 用单爪宫体牵拉钳钳夹宫体前壁或后壁缓缓向外牵拉, 当肌瘤表面暴露于视野时, 纵向切开子宫肌壁至瘤体组织, 使瘤体与肌壁间界限清楚, 使用肌瘤剥离器进行钝性剥离直到剥出肌瘤。若肌瘤较大, 不能完整经阴道剥除, 则可一边剥离, 一边将肌瘤楔形切开, 分块经阴道取出。较大的肌瘤剥除后宫体可全部翻出至阴道, 仔细用手触摸检查宫体肌层内, 如还有小肌瘤、多发肌瘤, 逐个予以剥除。同时注射催产素10U于宫体肌层, 以0号可吸收缝线自基底部进行缝合止血, 闭合瘤腔, 再连续锁边缝合子宫浆肌层切口, 检查无出血, 将子宫送回盆腔。探查双附件。用2-0号可吸收线从两侧开始向中间全层连续缝合子宫前腹膜及阴道前穹隆黏膜切口或后腹膜及阴道后穹隆黏膜切口。阴道填塞碘附纱条一块, 24小时后取出。必要时留置引流管。腹式子宫肌瘤剥除术按传统的手术步骤操作。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均无膀胱、直肠、输尿管损伤及大出血并发症。阴式手术组术后用镇痛泵止痛5例 (10.4%) , 腹式组36例 (6 6.7%) , 腹式组术后镇痛泵止痛使用率高于阴式组。阴式手术组无中转开腹病例。阴式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患者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均少于腹式组;但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患者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2.2 随访

所有患者于术后2个月、6个月门诊复查, B超检查均未发现残余肌瘤, 阴道切口愈合良好, 无阴道狭窄情况。有1例腹壁切口感染。

3 讨论

经腹子宫肌瘤剥除术, 技术成熟, 是目前妇科医师采用的主要术式, 由于存在术后腹部切口疼痛、手术瘢痕影响外观及瘢痕带来的不适等, 使大多数患者难以接受。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 经阴道子宫肌瘤剥除术不需开腹, 术后患者无切腹之痛, 下床活动早、排气早、恢复快, 腹壁无明显瘢痕, 有些患者术后体温始终正常, 住院时间短。本研究发现, 术中出血量并不比传统开腹手术增加, 手术时间并未延长。阴式手术对肠管刺激较小, 术后肠功能恢复快, 肠粘连、腹膜炎、肠梗阻等并发症少[3]。此术式不需昂贵器械, 只要有阴式子宫切除术的手术基础, 正确选择合适患者, 开展阴式子宫肌瘤剥除术是安全可行的。相比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 经阴道子宫肌瘤剥除术临床分析有一定的优点和优势, 值得推广。

柳晓春等[4]认为对于直径≤11cm的子宫肌瘤, 无论是多发肌瘤还是单发肌瘤, 无论肌瘤在浆膜下还是肌壁间, 只要子宫直径≤14孕周, 无明显粘连均可经阴道完成手术。我们体会, 阴式手术受阴道这一天然孔穴的限制, 视野小, 暴露差, 手术难度较大, 特别是子宫底部肌瘤, 往往需要切开前后腹膜, 进入盆腔使子宫翻转, 才有利于剥除肌瘤及缝合瘤腔。因此, 对于子宫前后壁肌瘤>8cm, 宫底肌瘤>5cm者, 经阴道剥除肌瘤有一定难度, 宜选择开腹手术或腹腔镜手术为妥。为了保证阴式手术的顺利完成, 术前必须仔细询问病史, 常规做妇科检查, 排除盆腔粘连;彩超检查, 明确肌瘤的大小、数目、生长部位、生长类型;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 良好的麻醉使会阴、阴道、盆底充分松弛, 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手术者必须有良好的盆腔解剖知识及丰富的阴式全子宫切除经验。对于经验不足者, 术中发现操作困难, 宜及时更换术式, 切忌盲目分离组织, 避免造成周围脏器损伤。

参考文献

[1]工藤隆—.阴式手术的基础与操作[M].唐正平译.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35-43.

[2]谢庆煌, 柳晓春.经阴道除子宫系列手术图谱[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7:64-65.

[3]王黎娜, 赵春艳.经阴道卵巢良性肿瘤切除术的可行性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6, 41 (8) :562-563.

肌瘤剥除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某院妇科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子宫肌瘤患者132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1) 临床确诊, 无误漏诊; (2) 未合并其它类型严重的生殖系统疾病, 器质性疾病、系统性疾病; (3) 符合手术治疗指征, 无相关药物禁忌症; (4) 肌瘤直径5~10 cm; (5) 近3个月未接受其它方法治疗; (6) 肌瘤未变性, 如囊性病变, 手术治疗并非必要手段; (7) 非妊娠期、母乳期女性。患者年龄31~48岁、平均年龄 (38.2±5.4) 岁, 单发肌瘤82例、多发肌瘤50例, 肌瘤体积9~18 cm3、平均肌瘤体积 (13.1±2.4) cm3, 肌瘤位置:肌壁间81例、粘膜下41例、浆膜下10例。据入院顺序, 采用随机队列插入法, 结合患者接受度, 将患者分为保守组、开腹组, 各66例, 两组患者年龄、相关检查结果、肌瘤情况等临床资料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保守组:给予保守治疗, 以药物治疗为主, 期待治疗为辅, 给予米非司酮, 据病情选择剂量, 44例患者选择大剂量, 月经来潮后1~3天, 睡前口服, 12.5 mg/次, 1次/d, 22例患者选择小剂量5 mg/d, 2次/周, 周一、周四服药, 或周二、周五, 或周三、周六, 月经第1天开始服用, 疗程持续3个月, 若疗效不明显, 继续服用1个疗程, 期待疗法:围绝经期女性, 28例开展心理治疗2次, 期待子宫肌瘤日渐萎缩。

手术组: (1) 全麻或腰硬联合麻醉, 常规术区消毒, 肌瘤突出处入路; (2) 逐层切开, 见瘤体, 稀释垂体后叶素, 向肌瘤边缘注射; (3) 单级电凝钩切开肌瘤假包膜, 钳夹肌瘤, 以电刀分离、离断; (4) 检查肌瘤或包膜是否穿透子宫内膜, 若无异常, 单层连续包埋缝合, 不留死腔; (5) 若合并其他妇科疾病, 一并处理, 宫腔内粉碎肌瘤, 切口取出留待送检; (6) 以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腹腔, 喷洒透明质酸钠, 查无出血点, 清理盆腹腔, 逐层缝合关腹; (7) 留置引流管24 h, 术后给予缩宫素、抗感染治疗。6个月后据肌瘤残留、复发情况, 症状与体征改善情况评价疗效。

1.3 疗效判定

痊愈:子宫肌瘤症状与体征消失, 或肌瘤消失, 无复发;显效:子宫肌瘤症状与体征明显改善, 肌瘤体积降幅≥60%;有效:症状与体征明显改善, 生活不受影响, 肌瘤体积降幅30%~59%;无效:症状与体征无明显改善, 生活受影响, 肌瘤体积降幅<30%[1]。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资料以Excel录入, 以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数资料以例数 (n) , 百分数 (%) 表示, 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手术组痊愈率、痊愈率+显效率高于保守组, 无效率低于保守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子宫肌瘤治疗仍以药物治疗为主, 对手术无绝对适应证者一般不接受手术治疗, 一方面手术具有创伤性, 可能带来后遗症, 影响生命质量, 一方面花费相对较高, 选择药物保守治疗患者越来越多。本次研究中, 保守组采用米非司酮、期待疗法治疗。子宫肌瘤可归为激素依赖性肌瘤, 米非司酮是一种高效、安全抗孕激素药物, 可有效减少子宫肌瘤中血管内皮因子表达、减少血流灌注, 从而抑制肌瘤生长, 促肌瘤缩小[2]。本次研究中, 采用米非司酮治疗患者总有效率达到86.36%, 提示保守治疗也可获得满意疗效。但需注意的是, 保守治疗痊愈率较低, 多数患者仍留有不同程度子宫肌瘤相关症状与体征, 部分患者表示对疗效不满意。此外, 长期应用抗孕激素药物, 可增加恶性病变风险[3]。

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疗效较好, 对于较大肌瘤可彻底根除, 肌瘤清除率较高, 配合术后用药、管理, 可抑制复发, 同时手术还可进行病理检查, 诊断癌前病变, 对于改善患者长远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 对于符合开腹手术治疗相对指征子宫肌瘤患者, 开腹手术整体疗效较好, 但部分患者保守治疗仍可获得理想疗效, 应进一步细化手术相对指征, 从长远获益科学评价两种疗法利弊, 提高手术综合获益。

摘要:目的 对比保守治疗与开腹子宫肌瘤剥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 总结治疗经验。方法 筛选符合开腹手术治疗相对指征子宫肌瘤患者132例作为研究对象, 据入院顺序, 采用随机队列插入法, 将患者分为保守组和开腹组, 各66例, 6个月后评价疗效。结果 手术组痊愈率46.97%、痊愈率+显效率 (80.30%) 均高于保守组16.67%、54.55%, 手术组无效率0%低于保守组13.64%,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从整体疗效上看, 对于符合开腹手术治疗相对指征子宫肌瘤患者, 开腹手术疗效较好, 但并不排除保守治疗仍可获得理想疗效者, 应科学选择手术适应证。

关键词:子宫肌瘤,保守治疗,开腹手术,子宫肌瘤剥除术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

[2]李莉君.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体会[J].深圳中医药结合杂志, 2014, 24 (3) :122-123.

肌瘤剥除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4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腹腔镜下行子宫肌瘤剥除术患者62例作为观察组, 同期选取开腹子宫肌瘤剥除术患者62例作为对照组。年龄26~58岁, 平均年龄 (36.2±2.6) 岁;已生育58例;单发肌瘤118例, 多发肌瘤6例, 肌壁间肌瘤80例, 浆膜下肌瘤42例, 宫颈肌瘤2例;肌瘤直径1.8~10 cm;所有患者术前均经常规检查, 排除宫颈恶性病变且无手术禁忌证。观察组单发肌瘤60例, 多发肌瘤2例, 肌壁间肌瘤38例, 浆膜下肌瘤23例, 宫颈肌瘤1例;对照组单发肌瘤58例, 多发肌瘤4例, 肌壁间肌瘤42例, 浆膜下肌瘤19例, 宫颈肌瘤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观察组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 手术时间定在患者月经干净后的卵泡期, 行全麻, 取膀胱截石的头低臀高位, 于脐轮处上缘或下缘做弧形切口约10 mm, 气腹针穿刺进腹, 充入CO2气体2 L, 至腹内压力达1.87 KPa。套管针穿刺进腹10 mm, 置入腹腔观察镜, 在观察镜引导下, 避开腹壁血管, 在左右下腹部分别做子宫切口长约5 mm及10 mm, 予套管针5 mm、10 mm穿刺进腹, 置入手术器械, 先探查腹腔内有无粘连, 并检查子宫肌瘤的大小和数目, 予穿刺针抽取稀释后缩宫素20 U注入肌瘤假包膜层, 用单极电钩于肌瘤突出最明显部位切开包膜或子宫肌层, 暴露肌瘤, 并分离周围组织, 用齿抓钳夹持肌瘤旋转并提起肌瘤, 沿包膜分离, 剥出肌瘤, 电凝止血, 创面予1号华利康线间断缝合, 剥出肌瘤以电动旋切器或机械旋切器切成条状, 经切口10 mm分次取出, 常规送病理检查[4]。对照组行开腹子宫肌瘤剥除术, 采用硬外麻醉或全麻, 采用传统开腹方式行肌瘤剥除术[5]。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并发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指标对比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道恢复时间、住院天数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并发症情况

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任何并发症。

3 讨论

腹腔镜通过穿孔形式可减小创口, 微创缝合可美化疤痕。其是通过数字摄像技术对病灶处进行实时成像且传输至监视器屏幕上[6,7]。

术后排气和住院时间亦能够明显缩短。杨琳娜[8]等研究认为, 以下几种情况适合腹腔镜手术:①术者熟练掌握腹腔镜下缝合技巧;②单发或多发子宫浆膜下肌瘤, 直径<10 cm, 带蒂肌瘤最为适宜;③单发或多发子宫肌壁间肌瘤, 肌瘤直径4~10 cm;④多发肌瘤者肌瘤数≤10个;⑤术前排除肌瘤恶性变的可能。张月梅[9]研究结果显示,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 术中出血少, 术后恢复快, 住院时间短。

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道恢复时间、住院天数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腹腔镜手术具有创口小、出血少、腹部无瘢痕及康复效果好等优点;且对腹腔的干扰较小, 术后排气快及镇痛药物使用率低;缩短住院时间, 术后康复快,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志奎, 韩克.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41例临床可行性及有效性的综合分析[J].贵州医药, 2014, 38 (7) :613-614.

[2]尹德娥, 李丽, 刘宁.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120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 (21) :5237.

[3]田丽, 宋春丽, 张桂东.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60例临床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 2015, 7 (13) :131-133.

[4]李光仪.实用妇科腹腔镜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5]姚玮.传统剥除术与腹腔镜下剥除术治疗子宫肌瘤对比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 2012, 19 (5) :656-658.

[6]罗冰, 陈斌, 李瑛瑛.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105例临床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 2009, 25 (14) :2308.

[7]仇燕飞.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137例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2, 23 (5) :557.

[8]杨琳娜, 徐琳, 敬晓涛, 等.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与开腹手术的疗效比较[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09, 14 (7) :549-550.

肌瘤剥除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我院妇科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97例子宫肌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均通过内镜、B超等检查诊断, 并通过病理诊断确诊, 符合《妇产科学》相关诊断标准[2]。排除心肝肾功能不全、脑血管疾病、盆腔炎、妊娠等患者, 无手术禁忌症, 对手术方式知情并同意。根据患者手术意愿分成探究组和对比组, 分别为57例和40例。对比组:27~46岁, 平均 (36.1±2.2) 岁;肌壁间肌瘤26例, 浆膜下肌瘤31例;单发24例, 多发33例。探究组:26~48岁, 平均 (36.4±2.5) 岁;肌壁间肌瘤18例, 浆膜下肌瘤22例;单发17例, 多发23例。在年龄、病情等方面两组无明显性,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两组术前均行常规检查, 明确手术指征, 均在月经完全干净后3~5d实施手术。对比组采取传统剥除术, 行头低脚高体位, 硬膜外麻醉, 常规消毒、铺巾, 依照传统术式要求、流程操作, 根据瘤体大小确定切口, 妥善剥除肌瘤, 严格遵循无菌原则。探究组采取腹腔镜下剥除术, 具体操作:指导患者行膀胱截石位, 全麻, 创建人工气腹, 腹压控制在13~15mm Hg, 在患者腹部选取4个穿刺点, 确定主操作孔妥善进行脐部置镜。在腹腔镜引导时, 需要放置举宫器, 以便固定好子宫。常规穿刺子宫肌壁并注入20U催产素, 以便子宫肌肉组织有效收缩, 再依照肌瘤所在位置, 大小采取相应的手术方法:如是肌壁间肌瘤, 则在肌瘤最突出处应用单极电钩把子宫肌层斜切开;如是浆膜下肌瘤, 则行梭形切口确保创面的平整。然后应用电凝对创面止血, 把肌瘤体提起, 进行钝性分离, 应用粉碎器将瘤体粉碎后妥善取出体外, 再用温生理盐水对盆腔进行冲洗, 再吸净, 全面探查确认不存在活动性出血之后, 把腹腔气体放出, 同时把穿刺鞘妥善取出, 逐层缝合, 关闭切口。两组患者术后均应用抗生素进行3~5d感染预防治疗, 同时肌注适量催产素。

1.3 效果评价

根据子宫肌瘤手术效果标准进行评价: (1) 显效, 术后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B超复查肌瘤全部剥除, 且月经量显著减少; (2) 有效, 术后症状、体征有所改善, B超复查肌瘤剥除, 无残留, 月经量减少45%以上; (3) 无效, 术后临床症状、体征等无显著改善, 月经仍不规律, B超复查肌瘤有残留。总有效为显效和有效之和。

1.4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恢复排气时间, 同时掌握两组术后住院时间。

1.5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资料均应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例数 (n) 、百分数 (%) 表示, 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手术效果对比

探究组的手术治疗总有效率为9 3.0%, 对比组为92.5%, 差异无统计意义 (P>0.05) , 如表1:

注:与对比组比较, *P>0.05, x2=0.008

2.2 两组手术情况对比

通过比较, 探究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出血量、肛门排气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和对比, 差异有统计意义 (P<0.05) , 如表2。

3 讨论

子宫肌瘤是妇科常见的良性肿瘤, 临床上以手术治疗为主。当前, 子宫肌瘤临床手术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病情和身体情况确定方案, 充分体现个体化要求, 也就是在保证手术质量同时, 最大限度兼顾患者个体需求。实践表明, 剥除术损伤小、能有效保留患者生育功能, 是子宫肌瘤治疗主要方法。

传统剥除术创伤较大, 对子宫功能有较大影响, 在肌瘤切除中出血量较大, 在术后盆腔粘连风险较大, 会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近年来, 腹腔镜术在妇科疾病治疗中应用日益广泛, 其有着传统开腹术难以企及的优势, 对患者腹腔解剖结构影响小, 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患者内环境稳定, 手术安全性、手术效果较理想。腹腔镜剥除术不但能保全患者子宫生育能力, 同时还能维持子宫生理功能, 有助于术后功能恢复和预后。但因腹腔镜术在操作上更为复杂, 设备精密, 因而手术时间较长[3]。同时, 要明确子宫肌瘤腹腔镜剥除术的适应证, 且该项手术需要依照手术前B超和妇科检查情况明确肌瘤特性, 进而掌握手术可行性, 所以在术前必须重视和做好B超检查[4]。从本研究结果看, 采取传统剥除术的对比组和腹腔镜下剥除术的探究组在手术总有效率上,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均在90%以上;但是前者的术中出血量、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相对长于后者, 手术时间上较短于后者。与张改玲的相关研究报道基本一致[5]。

综上, 传统剥除术和腹腔镜下剥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均良好, 不存在差异, 但腹腔镜术在创伤性、术后预后、康复方面更均优势, 临床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林素兰.两种微创术式剥除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 (电子版) , 2011, 04:338-340.

[2]谢幸, 苟文丽.妇产科学 (第八版) [M].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1:311-318.

[3]迟新红, 贾桂英.阴式子宫肌瘤剥除术及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两种微创术式的效果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 2014, 13:2128-2129.

[4]周群英.开腹与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的近期疗效对比[J].安徽医药, 2015, 10:1971-1972.

肌瘤剥除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经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共40例, 设为A组, 以及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40例, 设为B组, 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40例, 设为C组。所有患者均为肌瘤单发, 肌瘤部位处于肌壁之间, 患者肌瘤直径>7 cm。无患者在术前出现合并症状, 手术过程除了肌瘤剔除之外不进行其他任何手术。患者年龄最大52岁, 最小20岁, 平均年龄为 (36.1±5.3) 岁;患者肌瘤部位具体如下:45例患者处于前壁, 54例患者处于后壁, 21例患者处于宫底;患者肌瘤直径平均为 (8.6±1.5) cm。3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肌瘤症状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观察指标:

对3组患者各种手术指数诸如:术中出血量、手术平均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术后病率以及术后镇痛药物使用状况等进行记录并对比。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A组患者手术时间最短、C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以及术后镇痛时间具有显著优越性, 两两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手术时间、住院天数等各项临床指标, B组与C组患者对比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讨论

在本次研究中, 三种不同途径的子宫肌瘤剔除术, 以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组别患者的临床指标具有优越性。子宫肌瘤剔除术不但能够使得患者的生育功能不受到破坏, 另一方面还能够维持子宫自身生理功能, 不影响盆地解剖结构整体的完整性, 更好的保障患者身心健康。以往传统子宫肌瘤剔除术是经腹完成, 但随着腹腔镜微创技术的完善发展, 在腹腔镜下进行子宫肌瘤剔除, 虽然相对于传统经腹手术有优越性, 但是本身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 如剔除目标的体积较大或者数量较多, 所处位置比较深入的时候都会增加腹腔镜剔除手术的难度, 缝合难以牢固, 另一方面该手术方式所需费用较高, 使得难以在基层医院得到广泛的推广[1]。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是对子宫肌瘤剔除的一种理想且合适的途径方式。该途径术式的主要优点如下:该术式的手术入路是从腹部开始转移到患者的自然腔道, 因此不会造成手术瘢痕, 患者也不会因为瘢痕而存在多余的痛苦;手术简单快捷, 能够在直视条件下进行近距离的操作, 另一方面也能够克服电外科器械有可能造成的组织热损伤, 保障子宫基层的愈合效果;阴式手术不会对腹腔产生过多的干扰, 且强烈的刺激到肠管, 因此能够避免术后出现诸如腹膜炎、肠梗阻以及肠粘连等并发症。但对患者进行阴式子宫剔除术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问题:该术式的适应证为子宫体积≤12孕周大小, 或者肌瘤的直径不超过10 cm, 没有发现盆腔粘连等;在手术过程中, 出血还有感染等问题需要高度重视, 在肌瘤剔出之后瘤腔没有完善的进行缝合关闭, 容易因为死腔的遗留导致出现血肿, 而血肿出现之后会因为积血感染致使出现脓肿最终影响手术的临床效果。所以手术将肌瘤成功剔除之后应该确保止血彻底, 瘤腔较为深入的患者需对其进行分层缝合, 以达到止血以及没有死腔遗留的效果。而感染则是因为手术时间过长、手术困难或者术中出血较多等问题引发, 需高度重视[2]。

综上所述, 阴式途径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安全高效的优点, 能够极大程度保障患者身体健康以及术后的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广会娟, 付婷, 常小梅.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100例临床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 2013, 15 (10) :145-146.

上一篇:群体特点下一篇:高职应用文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