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黏膜下隧道

2024-07-12

经黏膜下隧道(精选4篇)

经黏膜下隧道 篇1

摘要:[目的]探讨构建内镜经黏膜下隧道食管肿瘤切除术围术期标准化护理流程。[方法]对收治的13例来源于固有肌层食管黏膜下肿瘤病人行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 (STER) , 护理上参考其他内镜下治疗护理常规, 并通过临床观察、循证、形成初稿、专家咨询, 最终制定STER围术期标准化护理流程。[结果]13例病人采用STER术均成功切除所有黏膜下肿瘤, 完整切除率100%, 术后经严密的观察和护理, 无一例并发症发生, 病人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内镜未见病变残留、复发, 电话随访均无明显不适。[结论]STER治疗来源于固有肌层的食管黏膜下肿瘤是安全有效的, 制定标准化护理流程保证了手术的成功, 促进病人康复。

关键词:食管肿瘤切除术,内镜,经黏膜下隧道,标准化护理流程

消化道黏膜下肿瘤 (SMT) 泛指一类来源于黏膜以下组织的肿瘤, 主要包括起源于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和固有肌层的肿瘤, 临床上最常见的是平滑肌瘤, 其次为间质瘤。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升高, 而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食管黏膜下肿瘤有潜在恶变可能, 故需要尽早切除[1]。为了减少手术创伤, 各种内镜手术方式开始应用于食管黏膜下肿瘤治疗, 传统的内镜下技术, 如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及内镜黏膜下挖除术若发生穿孔后果严重[2]。为了能更安全有效地开展治疗, 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 (submucosal tunne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 STER) 近年开始应用于临床[3]。但发展时间较短, 纳入的研究较少, 护理方面更没有统一标准。2014年1月—2014年12月我科收治13例来源于固有肌层食管黏膜下肿瘤病人, 均行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 通过临床观察研究, 查阅文献资料, 参照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SD) 的围术期护理常规, 制定适合STER围术期的标准化护理流程, 13例病人的治疗护理均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4年1月—2014年12月我科收治经胃镜和超声胃镜诊断为源于固有肌层的食管黏膜下肿瘤病例13例, 其中8例就诊前有胸骨后隐痛不适、进食梗阻感等症状, 1例病人有反酸症状, 4例病人无自觉症状而通过查体发现。最大瘤体病变为11.0cm×7.3cm, 最小为0.6cm×0.6cm。具体资料见表1。

1.2 标准化护理流程的制定程序和方法

1.2.1 组建小组

STER围术期标准化护理流程研究小组成立于2013年12月, 小组成员包括大内科护士长、消化内镜病房护士长及责任组长2人、消化内镜治疗中心护士长及治疗护士2人、消化内科护士长2人, 消化内镜治疗医生2人, 共计11人。成员均熟知食管固有肌层黏膜下肿瘤相关知识。

1.2.2 研究方法

(1) 参考其他内镜下治疗手术病人的围术期护理常规进行探索式护理。 (2) 临床观察:重点观察病人术后有无发热、胸痛、胸闷、气促、发绀、皮下气肿、腹痛、腹胀等情况, 监测体温、脉搏、心率、血压, 观察病人进食后有无不适等。 (3) 循证:以中文关键词“内镜、隧道、STER、ESD、循证护理、指南、Meta分析”, 英文检索词“endoscope、tunnel、STER、ESD、Evidence based nursing、guideline、Meta analysis”计算机检索相关领域的资源。检索的数据库包括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 (4) 形成初稿:包括术前护理、术中护理、术后护理、病情观察、用药护理、健康宣教, 内容简单清晰。 (5) 专家咨询:将初稿相关内容设计成“专家咨询表”, 对每项条目和内容从可操作性、安全性、合理性、实用性等进行评分, 根据不同内容设计不同分值等级, 共咨询省内外消化内镜护理专家6名。 (6) 确定终稿:小组成员根据专家的修改意见, 对护理流程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改, 包括完善术前相关检查具体指标、术晨护理的具体内容、留置针的型号、术前增加心理护理、术后饮食开放及过渡的具体时间及指标、术后病人的活动原则等, 确定STER围术期护理流程终稿。

2 结果

13例病人采用STER术均成功切除所有黏膜下肿瘤, 完整切除率100%, 术后经严密的观察和护理, 无一例并发症发生, 病人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内镜未见病变残留、复发, 电话随访均无明显不适。

3讨论

STER技术作为一种更加微创的内镜技术, 为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但由于在临床开展时间短, 护理上一直处于摸索阶段。标准化护理流程的建立从专业和管理的角度规范了围术期护理要点, 细化护理措施, 指导护士对每名病人按照“流程”规定的步骤进行护理, 指导性、操作性和实用性强。

“流程”的内容细化、量化, 更加明确、具体、规范。如在术前评估中明确增加要了解病人既往用药情况, 如果应用抗凝药物, 需停药7d~10d;关注病人出凝血时间, 凝血酶原时间 (PT) >15s, 国际化标准率 (INR) >2.0为手术禁忌证。术晨护理准备中由原先的禁食禁水8h以上, 右手留置静脉留置针, 修改为禁食8h, 禁饮4h, 右手穿刺留置针 (20号~22号) , 测体温血压, 发现异常[血压>140/90mmHg (1mmHg=0.133kPa) , 体温>37.5℃]及时汇报医生。术中明确病人准备要点、仪器设备准备要求、器械护士及巡回护士职责等。在术后护理中首先明确规定安置病人平卧位卧床休息, 头偏向一侧。病情观察上除常规生命体征外, 重点观察有无穿孔、出血、发热及术后狭窄等并发症[4]。术后的饮食指导, 原来仅仅是遵医嘱予以术后禁食, 后逐渐改为流质、半流质, 现“流程”中写明“术后遵医嘱禁食24h~72h, 24h~72h后遵医嘱进温凉流质饮食, 逐步过渡到半流、软食。饮食开放及过渡时间的长短根据切除黏膜的大小、有无并发症及病人进食后的反应来决定。”通过应用“流程”, 护士进一步明确了STER的适应证、术前评估要点, 掌握了STER术后观察重点, 并能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加强风险防范意识, 进一步深化了优质护理的内涵, 提升了护士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提高了专科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 该“流程”循证依据充分, 具有可操作性和安全性, 内容细化量化更适合临床护士应用。然而, 由于STER技术的临床初步应用, 所研究的病例数不多, 可供参考的证据来源也比较少, 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观察, 以不断修订和完善“流程”。

参考文献

[1]石秀菊, 路英菊, 刘国荣.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治疗食管固有肌层肿瘤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14, 29 (14) :1286-1288.

[2]曾斌, 戴勇, 廖爱军, 等.超声内镜诊断食管黏膜下肿瘤并行内镜下微创治疗的疗效观察[J].中国内镜杂志, 2012, 18 (9) :942-945.

[3]徐美东, 姚礼庆, 周平红, 等.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治疗源于固有肌层的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初探[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1, 28 (11) :606-610.

[4]潘玉梅, 陈如娣, 王萍, 等.健康教育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患者围术期的护理干预[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1, 15 (22) :52-53.

经黏膜下隧道 篇2

食管癌为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手术切除和放疗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25%和10%左右, 而早期食管癌术后5年生存率高达90%以上, 开展食管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成为提高效率, 降低病死率的有效途径[1]。多隧道技术是近年应用于治疗食管大面积病变的新术式, 与黏膜下剥离术 (ESD) 比较, 内镜下隧道式黏膜剥离术 (ESTD) 手术时间短、剥离速度快、肿瘤根治性切除率高[2]。但是, 对于大面积的食管病变, 单隧道技术在剥离过程中会遇到部分剥离后黏膜拥堵在管腔, 因而影响手术视野[3], 从而减缓手术进程, 易导致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为解决上述问题, 对15例大面积早期食管癌病人通过进行经内镜多隧道式黏膜下剥离术 (ESMTD) 治疗。现将护理配合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2月-2015年6月在我院消化内镜中心确诊为早期食管癌的病人。入组标准:为直径>3cm或累积管腔1/2周以上, 且表面未形成溃疡的食管病变, 术前病人均明确诊断为食管癌 (胃镜+活检) , 超声胃镜确定病变未超过黏膜肌层, CT或PET-CT排除周围淋巴结及远处转移, 并要求内镜下微创治疗的病人。除外严重心肺功能不全及凝血明显异常等有内镜治疗禁忌证者。研究共15例病人入组, 其中男10例, 女5例;年龄51岁~69岁 (60.3岁±6.6岁) ;病变直径3.0cm~6.0cm (4.2cm±0.9cm) ;病变口侧上缘距门齿23.0cm~33.0cm (27.4cm±2.9cm) 。术前告知内镜微创手术获益及风险 (手术不成功或严重并发症需转外科手术治疗) , 病人及家属术前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1.2 器械准备

日本Pentax EG-2990i胃镜及EPKi数字高清内镜主机;EG-3830UT超声内镜及EPM-3500超声内镜主机, EUB-5500彩色多普勒超声主机;ERBE ICC200高频电切装置和APC2型氩离子凝固器;杭州安杰思公司CR4500CO2气泵;日本Olympus NM-4L-1注射针, KD-640L三角刀, KD-650L Dualknife刀, KD-611L IT2电刀, SD-230U-20或SD-230U-30圈套器, ND-201-11802透明帽, FG-8U-1Coagrasper电凝止血钳。

1.3 操作方法

(1) 3%Lugol液染色确定病变范围, 距离病灶外缘氩气刀标记; (2) 病变肛侧缘黏膜下注射靛胭脂生理盐水混合液 (100mL生理盐水+2mL靛胭脂+1mL肾上腺素) ; (3) 病变黏膜下层多点注射使病变抬举后, 根据病变宽度, 合理规划建立2条或3条隧道。透明帽辅助下, 边注射靛胭脂生理盐水隆起黏膜下层, 边剥离形成第一条隧道直到肛侧缘切口打通; (4) 同理建立第二或第三条隧道, 再剥离切开两条隧道间的黏膜下层, 由此形成了一条大隧道; (5) 沿着大隧道两侧标记线外, 从隧道内部由口侧向肛侧用三角刀双侧交替同步切开, 直至整块病变完整切除; (6) 用氩气喷凝、电凝止血钳电凝创面内的可能出血灶; (7) 观察标本边缘是否包含完整标记点, 测量标本大小, 用甲醛固定后送病理检查。

2 护理配合

2.1 术前准备

2.1.1 病人准备

责任护士告知病人手术的目的、过程、术中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等;详细询问并记录病人既往病史、过敏史、用药史, 近期是否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或者活血类中药, 如有应用此类药物史, 应停药7d~10d手术;术前整理病人相关检验检查资料, 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感染指标等, 协助完成心电图、胸片检查以了解心肺功能, 协助完成超声内镜检查明确肿瘤位置及大小, 与周围组织关系;评估病人的器官功能情况, 有严重心肺疾病、血液病、凝血功能障碍者不宜行此项手术;术前常规禁食, 禁饮8h;建立静脉通路、备血;洗浴后更换衣服, 做好卫生处置, 确认腕带, 填写病人手术交接记录单。

2.1.2 心理准备

ESMTD为新型内镜手术, 病人对此类手术了解度较低, 容易产生恐惧及焦虑心理, 不利于术后病人恢复。我们通过术前针对性地实行焦虑抑郁量表评分, 了解病人精神情况, 根据不同情况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向病人介绍此项技术的开展情况, 详细讲解治疗过程, 告知此种治疗方法具有损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发生率低、恢复快、切除彻底等优点, 解除病人焦虑、恐惧心理, 使病人以最佳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

2.1.3 设备准备

手术在静脉麻醉下进行, 2名配合护士参与术前讨论, 熟知手术方案;备齐所需器械和附件并进行检查:设备采用德国Pentax EG-2990i胃镜及EPKi数字高清内镜主机;EG-3830UT超声内镜及EPM-3500超声内镜主机等。药物及材料准备100mL生理盐水+2 mL靛胭脂+1 mL肾上腺素, 止血用4℃8%去甲肾上腺素盐水等;术前15min口服利多卡因胶浆, 以润滑及麻醉咽部并祛除胃内泡沫;备一次性无菌碗、纱布、10mL及50mL注射器、带有刻度标记的泡沫板、大头针等。

2.2 术中护理

2.2.1 常规2名护士进行手术配合, 其中一名护士行器械传递及助理配合

(1) 铺设无菌治疗台, 检查设备, 调试各种功能与参数; (2) 确认病人身份, 麻醉前先口服利多卡因胶浆, 帮助麻醉师摆好体位, 取左侧屈膝卧位, 粘贴电极板, 拉起床栏, 保证病人安全; (3) 观察术中生命体征, 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及麻醉师, 及时反应; (4) 及时递送手术器械及附件, 配合完成操作; (5) 经常触摸病人颈部及前胸腹部, 观察有无皮下气肿、气胸、气腹的发生, 观察受压部位皮肤血运情况; (6) 切下的标本测量其大小, 留取其内镜图像, 随后送病理检查。

2.2.2 手术护士配合

(1) 密切配合医生插镜, 协助医师将胃内潴留物吸引干净, 以防止术中反流, 注入消泡剂, 在拔镜后对插入部进行简单清理及消毒, 减少术后感染的发生; (2) 协助冲洗黏膜, 充分暴露手术区域, 根据病变宽度, 合理规划建立2条或3条隧道。于病灶边缘以外0.3cm进行氩气标记, 延标记行黏膜下注射水垫液, 局部黏膜充分抬举后, 用KD-650LDualknife刀横行切开, 于黏膜下层与固有肌层间用Dual-knife (KD-650) 分离, 形成一隧道, 同样方法形成2条或3条隧道, 完整切除瘤体, 术中随时配合医生进行注射及冲洗。 (3) 多隧道手术黏膜下创面较普通隧道手术大, 隧道内感染是该手术常见并发症之一, 术中应注意无菌观念, 术中所使用的各种器械均要进行灭菌处理, 在交替使用的间隙, 所用器械应放在无菌区域内。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多应用二代头孢类抗生素, 术中注意严格止血, 反复无菌盐水冲洗隧道, 出血处予以电凝止血。本组2例病人因病变范围偏大, 无法完整手术切除, 转外科进一步手术, 其余13例病人病变均为完整切除, 操作过程中创面均有少量出血, 均经三角刀或Coagrasper电凝止血钳成功止血, 未接受输血治疗, 均无穿孔发生。

2.3 术后护理

2.3.1 体位活动护理

完全清醒后予半卧位, 减少食管反流, 术后24h绝对卧床, 防止钛夹提早脱落造成的出血、愈合延迟等, 指导并协助病人口腔护理, 床上翻身, 床上使用便器等;术后第2天可适当增加活动量, 指导病人避免用力或采用增加腹压的动作。因手术内镜长时间压迫及术后禁食禁饮, 病人会出现咽部不适或异物感, 可予雾化吸入, 增加舒适感。

2.3.2 密切观察病情

心电监护24h, 重点监测病人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 每30min 1次, 给予吸氧2L/min, 24h内生命体征平稳可撤除监护。术中有明显出血或穿孔等情况及潜在的病情变化者延长心电监护时间, 常规备吸痰装备。

2.3.3 饮食护理

术后常规禁食3d, 第4天开始进食温凉流质, 1周后进行半流质饮食。如出现穿孔以及出血征, 可适当延长禁食时间。禁食期间注意预防低血糖反应, 尤其夜间容易发生.2周内避免进食粗纤维食物 (如韭菜、芹菜等) , 防止纤维牵拉或滞留在金属夹上导致夹子过早脱落引起出血或再穿孔。嘱病人忌吃粗糙、坚硬、刺激性食物, 1个月复查胃镜视创面愈合情况进行饮食指导。15例病人未出现因术后早期进食导致的出血、感染、消化道不适等反应。

2.3.4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隧道内镜技术的主要并发症为穿孔、感染及出血, 尤其是在大面积的病变治疗中, 其中出血是ESMTD治疗过程中及术后的常见并发症[5]。其中术后出血包括早期出血和迟发性出血 (手术48h以上) 2种, 这要求护理人员对生命体征观察的密切性。常规每日观察病人是否有恶心、呕吐症状, 呕吐是否有血性液体, 观察病人有否黑便等。本组15例病人除2例转外科手术, 其余13例均没有发生术后出血现象。术后穿孔:术后注重观察病人有无呼吸困难、胸闷、气促, 有无皮下气肿、腹痛、腹胀, 检查病人有无腹部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等。本组病人均未出现术后穿孔。

2.3.5 用药护理

遵医嘱给予质子泵抑制剂抑制胃酸分泌、抗生素预防感染、止血等治疗, 为保证发挥药物的最大疗效, 用药时掌握时间, 禁食期间按8h1次, 进食期间应用早、晚餐前半小时静脉输注质子泵抑制剂各1次, 30min~60min滴完, 以减轻胃酸对创面的刺激, 促进创面早日愈合;预防用抗生素一般术前半小时静脉滴注, 以发挥药物的最大作用。

3 讨论

随着早期食管癌内镜下微创治疗的普及, 大面积早期食管癌的内镜下治疗日渐成为广大医患共同的追求, 由于食管管腔狭小, 而病变面积大, 如何快速又完整地切除成了新的难题。目前探索的治疗大面积食管早癌方法有多种:Yamashina等[4]曾报道ESD可用于治疗, 翟亚奇等[2]报道ESTD比ESD剥离的病变面积更大, 且剥离速度更快, 还首次报道了一种新的更容易剥离的治疗方法-双隧道技术。我们从POEM、STER的经验中获得启示, 从2012年12月开始在完成大量ESD、POEM、STER及ESTD的基础上, 对15例大面积食管早癌采用2条或3条隧道的ESMTD进行治疗。该手术方式能迅速恢复消化系黏膜的完整性, 不但可避免术后出现消化道瘘、胸腹腔感染等并发症, 而且手术创面小、恢复快、病人住院时间短, 充分体现了微创手术的优越性[5]。但是该技术要求较高, 此项技术的顺利开展不仅需要操作者本身具备熟练的内镜及ESD技术, 还需要术前对病人进行全面的评估及充分的准备, 要求术中护士的密切配合及术后的精心护理, 从而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及病人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Gong W, Xiong Y, Zhi F, et al.Preliminary experience of endoscopic submucosal tunnel dissection for upper gastrointestinal submucosal tumors[J].Endoscopy, 2012, 44:231-235.

[2]翟亚奇, 令狐恩强, 李惠凯, 等.内镜下隧道式与常规黏膜剥离术治疗食管大面积浅表性肿瘤的对比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4 (1) :36-40.

[3]Zhai Y, Linghu E, Li H.Double-tunnel endoscopic submucosal tunnel dissection for circumferential superficial esophageal neoplasms[J].Endoscopy, 2014, 46:E204-E205.

[4]Yamashina T, Ishihara R, Uedo N, et al.Safety and curative ability of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for superficial esophageal cancers at least 50mm in diameter[J].Dig Endosc, 2012, 24 (4) :220-225.

经黏膜下隧道 篇3

关键词:腺性膀胱炎,经尿道电切,化疗,临床护理

腺性膀胱炎是因为泌尿系统感染、梗阻以及结石等方面的慢性膀胱刺激因素而导致的膀胱黏膜腺上皮化生而造成的一种良性病变[1]。本文选择曾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腺性膀胱炎患者144例, 分别以经尿道电切加膀胱灌注方法与经尿道电切加黏膜下化疗方法对其进行治疗, 并对其进行临床护理, 观察其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2年8月-2014年2月收治腺性膀胱炎患者144例。对所有患者均进行临床诊断, 结果显示其均符合腺性膀胱炎临床标准。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72例, 男20例, 女52例, 平均年龄 (56.8±2.8) 岁;对照组72例, 男54例, 女18例, 平均年龄 (58.5±2.8) 岁。两组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存在可比性。

方法: (1) 对照组以经尿道电切加膀胱灌注方法对其进行治疗, 即先对患者行尿道电切术, 在手术之后1周, 给予患者丝裂霉素膀胱灌注, 即将30 mg丝裂霉素混合于生理盐水中对其行膀胱灌注化疗, 在进行化疗治疗过程中, 要使患者体位规律性地进行变化, 从而使药液与病变部位能够充分接触。每周对其进行1次, 在对患者治疗8次之后, 改变为每月进行1次[2]。 (2) 观察组以经尿道电切加黏膜下化疗方法, 化疗所选择的药物为吡柔比星, 先行经尿道电切术, 在膀胱镜直视下进行引导, 利用专用膀胱插管针到达病灶部位, 然后对患者注射吡柔比星, 将30 mg吡柔比星溶解在生理盐水中于病灶黏膜下对其进行静脉注射, 注射1次/d, 治疗2 d后停药3~4周, 然后以相同剂量进行再次注射, 在注射完成之后要对膀胱进行冲洗, 导尿管留置3~7 d[3]。

护理方法:对所有患者均进行有效护理,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心理护理:对于腺性膀胱炎患者而言, 由于其长时间受膀胱刺激症影响, 并且担心疾病会向膀胱癌转化, 因此往往会有过度焦虑情况出现, 严重患者的表现就是寝食不安, 在对患者进行临床护理过程中要采取有效方法使患者增加安全感, 使其焦虑和不安减少。护士要多与患者进行接触, 有利于良好沟通氛围的建立。对于患者的诉说, 护士要认真倾听, 使患者将内心感受说出, 防止压抑情绪。同时, 要将疾病相关知识向患者进行解释, 主要包括病因、治疗过程以及预后, 对患者要关心同情, 并且使患者家属积极配合, 从而使患者树立信心, 战胜疾病。在必要情况下, 可适当给予患者抗焦虑药物。 (2) 在手术前1 d对患者以常规方法进行备皮, 使其会阴部皮肤保持清洁及完好, 在手术前晚要采取有关措施使患者能够充分休息以及睡眠。 (3) 手术后护理:在手术结束之后, 要使患者取去枕平卧位, 时间6 h, 然后对患者生命体征以及胃肠道反应进行密切观察, 手术之后6 h使患者食用半流质食物, 在1 d之后使其食用普通食物。对留置的导尿管进行护理, 使三腔二囊管保持通畅, 尿液应定时排放, 对尿液颜色、性质以及量进行观察, 若有血尿出现, 则表示存在膀胱创面出血, 要向医师及时报告并且对其进行处理, 指导患者多饮水, 使其每天尿量保持在2 000 m L之上, 要防止尿液出现逆流, 尿袋不能比膀胱区高, 会阴部及尿道口要保持清洁, 每天对会阴部进行2次消毒, 拔管之后对患者自主排尿情况进行观察。

疗效判定标准: (1) 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均消失, 在腹腔镜下对其黏膜进行复查, 显示其恢复到正常, 对其行尿常规检查, 显示正常。 (2) 有效:在对患者进行治疗之后, 其临床症状基本上消失, 偶尔有间歇性尿路刺激症存在, 在腹腔镜下对患者黏膜进行复查, 显示其基本恢复到正常或者存在散在性病灶还未痊愈, 对其行尿常规检查, 镜下偶见血尿。 (3) 无效:在经过治疗之后, 患者临床症状未发生变化, 并且有复发。

统计学分析: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患者的临床效果、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 对于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情况的相关数据以 (±s) 对其进行表示, 并且通过t对其进行检验, 对于结果中的计数资料以χ2检查进行检验, 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7.2%, 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8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在经过治疗之后, 观察组临床症状平均消失时间 (10.5±2.5) d, 对照组临床症状平均消失时间 (22.5±3.5) d, 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明显。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在经过护理治疗之后, 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讨论

腺性膀胱炎多发生于中青年女性中, 在临床上常被当作尿道综合征而误诊。而现代临床医学研究证实, 该疾病属于癌前期病变, 若不能对其进行及时护理, 将会发展成为膀胱癌。在临床上对于该疾病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 而现代临床上应用较多的就是经尿道电切加膀胱灌注与经尿道电切加黏膜下化疗, 在经尿道电切后早期对患者进行膀胱内灌注药物, 效果比较好, 但是长时间灌注化疗所出现的不良反应较多, 并且复发率比较高。而在经尿道电切术之后, 对患者进行黏膜下注射化疗, 病灶处的药物浓度比较高, 并且有持久疗效, 所使用的药物剂量比较少, 具有微创、准确及有效的特点, 并且选择吡柔比星为化疗药物, 其能够对肿瘤细胞的细胞核起作用, 对DNA聚合酶进行抑制, 对DNA复制以及转录具有阻止作用, 能够使细胞周期在G2期停止, 从而使肿瘤细胞死亡。此外, 通过在治疗过程中对其护理干预, 能够使患者更加积极配合治疗, 从而保证治疗的成功率, 并且能够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综上所述, 对腺性膀胱炎利用经尿道电切加黏膜下化疗方法进行治疗并且对其进行有效护理能够取得理想效果, 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 促使患者尽快康复, 并未见不良反应出现, 可在临床上对该方法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徐燕舞, 吕文辉.经尿道电切术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的疗效观察及护理体会[J].中国药业, 2011, 3 (14) :71-72.

[2]刘日升.经尿道电切加黏膜下注射丝裂霉素在腺性膀胱炎治疗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15 (22) :177-178.

经黏膜下隧道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治的69例病人, 男8例, 女61例;年龄21岁~74岁, 平均52岁;病史2个月至10年, 平均7个月;病变主要位于三角区39例、膀胱颈27例、输尿管旁3例。上述病例均无心脏病、糖尿病及神经源性膀胱, 病理确诊为腺性膀胱炎。将69例病人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 其中观察组38例, 对照组31例, 两组病人均无合并症, 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1.2.1 传统方法

护理人员给病人留置尿管后, 遵医嘱将生理盐水+丝裂霉素溶液灌注到膀胱, 让病人左右侧卧、平卧、俯卧各15 min, 使药液充分与膀胱壁接触。1 h后从尿管排出尿液, 拔出尿管。每周治疗1次, 连续8周。

1.2.2 经尿道电切后在黏膜下给药治疗方法

主要由医生实施, 麻醉后取截石位, 膀胱镜沿尿道置入膀胱, 通过膀胱镜观察, 了解病灶部位, 经电切后, 用专用膀胱插管针在膀胱镜直视下引导至病灶部位, 注射吡柔比星化疗药物, 注入完成后膀胱冲洗, 留置尿管3 d~7 d。

1.3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 两组病人在3方面的疗效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从护理疗效指标方面可以得出经尿道电切加黏膜下化疗治疗腺性膀胱炎的方法明显优于传统的膀胱灌注疗法。

3 经尿道电切加黏膜下化疗治疗腺性膀胱炎的护理对策

3.1 心理护理

腺性膀胱炎病人因长期的膀胱刺激症状困扰, 以及担心会转化为膀胱癌等原因, 常出现过度的焦虑, 严重者表现为寝食难安, 我们用倾听、解释、鼓励、安慰、调整关系等具有支持和加强病人防御功能的方法, 使病人增加安全感, 减少焦虑及不安。主管护士与病人接触时间较多, 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沟通氛围。护士应耐心倾听病人的叙述, 让病人尽可能说出内心的感受, 避免情绪压抑[2]。同时向病人解释疾病的相关知识, 包括病因, 诊疗经过及预后等, 关心、同情病人, 并做好病人的家庭系统支持工作, 特别是配偶的支持及关爱, 以利于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适当的抗焦虑药。思想负担重。随着手术日期的逐渐临近, 病人对手术的恐惧及术后病理结果的担忧与日俱增, 甚至超过了对疾病本身的担心程度[3]。我们及时了解病人的心理特点, 耐心细致地做好病人的心理疏导工作, 向病人讲清手术目的、介绍手术过程, 并请恢复较好的病人现身说法, 以解除顾虑, 增加病人对医务人员的信赖感及对手术的安全感, 以利手术顺利完成。本组病人通过我们护理人员实施有效沟通, 焦虑症状明显减轻。

3.2 术前护理

术前1 d常规备皮, 保持会阴部皮肤清洁, 完好, 术前晚要采取相关措施让病人得到充分的休息和睡眠。

3.3 术后护理

①一般护理:手术结束后按麻醉后护理常规即去枕平卧6 h, 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及胃肠道反应, 术后6 h半流饮食, 1 d后改为普食。②专科的护理:落实留置尿管的护理, 保持三腔二囊管通畅, 定时排放尿液, 观察尿液的颜色、性质、量, 如出现血尿, 提示膀胱创面有出血, 应报告医生及时处理;鼓励病人多喝水, 保持每日尿量在2 000 mL以上;防止尿液逆流, 尿袋不能高于膀胱区;保持会阴部及尿道口的清洁, 会阴消毒每天2次;拔管后, 观察病人自主排尿情况等。

4 讨论

腺性膀胱炎病人大多数为已婚女性, 患病后非常恐慌焦虑, 担心预后不好或频繁的治疗影响生活质量和家庭关系, 因此治疗期间心理护理非常重要。腺性膀胱炎有一定的癌变倾向, 而吡柔比星是新一代半合成蒽环类抗肿瘤药, 能作用于肿瘤细胞的细胞核, 抑制DNA聚合酶, 阻止DNA的复制和转录, 使细胞周期停止于G2期, 从而使肿瘤细胞死亡[4,5,6]。采用经尿道电切后在加黏膜下给药化疗, 病灶药物浓度高, 疗效持久, 使用药物剂量小、副反应小, 从而达到在腔镜下治疗准确, 微创、有效的目的, 是微创手术与化疗相结合一种治疗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其侧重点不同, 此类方法需要与病人多沟通, 多解释, 根据病人不同的心理特点做好相应的心理护理及疏导是此类手术病人的护理重点。此外要建立病人的治疗信心, 提供治疗的信息也是不可忽视的护理内容。

摘要:[目的]探讨经尿道电切加黏膜下化疗治疗腺性膀胱炎的治疗效果, 为制定经尿道电切加黏膜下化疗治疗腺性膀胱炎护理常规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2008年1月—2010年12月传统方法即膀胱灌注治疗的31例腺性膀胱炎与经尿道电切加黏膜下化疗治疗的38例腺性膀胱炎在疗程、症状消除时间、治疗有效率3方面进行观察比较。[结果]经尿道电切加黏膜下化疗治疗腺性膀胱炎方法在疗程、症状消除时间、治疗有效率3方面明显优于膀胱灌注疗法 (P<0.05) 。[结论]经尿道电切加黏膜下化疗治疗腺性膀胱炎的方法效果明确、安全, 但对护理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治疗,腺性膀胱炎,化疗,疗效观察,护理对策

参考文献

[1]Bryan RT, Nicholls JH, Harrison RF, et al.The role of bctacateninsingnaling in the malignant potential of cystitis glandularis[J].JUrol, 2003, 170:1892-1896.

[2]陈华, 黄白华.腺性膀胱炎52例护理体会[J].福建医药杂志, 2006, 28 (5) :153.

[3]张虹, 丛中.临床心理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1:4.

[4]王周新, 姜海洋, 夏利萍, 等.经尿道电切加膀胱化疗药物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2006, 11 (3) :97.

[5]周花仙, 瞿海红.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后膀胱痉挛的循证护理[J].护理研究, 2009, 23 (9B) :2401-2404.

上一篇:小剂量雌激素替代治疗下一篇:事业单位档案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