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高专(精选12篇)
体育高专 篇1
高专阶段是学生身体和心理趋于成熟和完普的时期,如果没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身体素质,将影响其一生的工作和生活。仅靠体育课达到增强体质是不现实的。课外体育锻炼是课堂体育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提高学生体能、培养学生思想、行为道德、体育意识和兴趣以及实践能力的第二课堂。因此,搞好高专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不仅是学生科学、持久地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保证,而且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起着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作用。
1当前高专课外体育锻炼中存在的问题
1.1课外体育锻炼被重视的程度不够学校体育工作开展好坏的关键在学校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试想一个体育设施和经费投入不足、政策性扶持不力的学校,其体育活动的开展从何谈起。
1.1.1课外活动时间被其他课程占用计划中安排的7~8节课外活动时间减少了,被安排其他课程或政治活动、班会、实践环节等,这就势必导致学生去学其他的课程,降低了学生进行课外锻炼的可能性。
1.1.2场地器材条件落后,学生活动兴趣受限目前很多高校体育场地大多局限于传统的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和单双杠等项目方面,缺少健身房等休闲体育项目活动场所,以至影响和限制了学生活动兴趣的发挥,再加上对体育场地设施的管理不善,不足的活动场所还往往被社会人员所挤占。
1.1.3学生对锻炼的作用认识不够认识不到锻炼对自身的好处。更喜欢上网、逛街、看电影等课外休闲活动。
1.2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的问题
1.2.1锻炼的目的性不明确目前高专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价值认识不足,学生在从事课外体育锻炼时,普遍都受到“从众效应”的影响,盲目地参加体育活动,往往忽视了自身特点和需要。例如:身体素质弱项的发展;完善某项运动技术;学习一些新型的、自己感兴趣的、将来步入社会更实用的“终身锻炼”的运动技术和技能。
1.2.2锻炼手段和方法的选择性、有序性不当学生在从事课外体育锻炼时,缺乏对锻炼手段和方法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理解,在众多的发展身体素质和技能的手段、方法面前不知从何下手。如:不知怎样选择适合自身的方法、手段;不知如何安排;不知练习与练习之间怎样紧密衔接、怎样相互促进;不知方法与顺序的安排是否科学合理,有的甚至选择了一些不适合自己的方法,最终导致事倍功半。
1.2.3运动量与运动强度安排的不合理课外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无论从事什么运动,科学安排运动量和运动强度,是取得运动效果的关键。对体育运动科学理论体系了解不全面,很难处理好量与强度的关系。
1.2.4预防和处理运动损伤事故的能力弱课外体育锻炼过程中,运动损伤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学生对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不同项目容易产生的损伤部位和对体育保健知识了解不够,在运动中一旦出现了运动损伤、身体不适、练习效果不佳等情况时,不能及时妥善处理,而影响锻炼的积极性。
1.2.5练习中自我保护或相互帮助的能力差保护与帮助是学生在掌握动作技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安全措施。课外体育锻炼过程中,学生由于自我保护或相互帮助的能力较差,致使练习中常出现运动损伤或长期以错误动作练习,最后形成错误的动作定型,甚至损害身体健康。
2采取的措施
2.1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体育教师在体育方面有绝对的权威,在学生中产生着良好的影响。体育教师应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深入到班级,开展课外体育锻炼的指导工作。在日常工作中应有意识地加强体育对学生个人生活、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教育,鼓励所有学生参加日常的体育锻炼,并使他们认识到体育不仅是一门课程,而且是他们日常健康生活方式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2.2进一步加强体育教学改革,增强健康意识,培养锻炼能力
在教学中要增加《体育与健康》的教学内容,加强目的性和科学性身体锻炼教育,使学生了解体育锻炼对健身的作用,学会科学锻炼身体和健身的基本方法,能运用课堂学到的体育理论知识及锻炼方法去参加课外锻炼。教学内容和考试项目的选择上,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兴趣爱好,逐步增加一些学生喜爱并适用于学生未来需要,便于开展的体育项目,满足学生的健康需要,尽可能地选择一些锻炼价值较高,具有延续性的娱乐项目,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武术、太极拳、健身操、游戏等等,使学生在“兴趣-满足-追求-实践”心理环境中得到体育锻炼的享受与快乐,使之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奠定终身体育锻炼习惯。不然体育课和考试一结束,学生的锻炼也就结束了。
2.3进一步加大对体育资金的投入,重视体育场地、器材的改善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基础,近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学生人数增多,要求运动场地也要不断的增加和改善,建立良好的体育环境。学校应每年逐步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可采取学校自投、社会赞助等方法,逐步改善场地、器材的现有条件,保证学校能有计划、有重点的增置体育设备、维修场地,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锻炼环境,以激发学生的锻炼动机和兴趣,使其逐步养成经常锻炼的好习惯。
2.4进一步加强组织管理,成立学生体协体育俱乐部、运动协会等体育团体是由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组织、体育教师辅导的课外体育活动的新模式。学校可以组织成立学生体协,组织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根据学校情况,在学生体协下设立各运动项目的俱乐部,由学生负责组织管理,有体育教师的监督指导。学生可根据自己爱好和兴趣参加一个至二个俱乐部,满足学生选择运动项目的需要。如篮球、乒乓球、足球、羽毛球、健美操等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按计划指导学生锻炼。
2.5适当增加有偿体育活动项目在学校体育器材欠缺、设备不完善的情况下,学校提供运动场地,采取租赁的方式,增加社会力量对体育设备的投入来完善学校的体育器材设备的建设。开办一些培训班,如健美操、台球、拳击与散打、旱冰、体育舞蹈等项目,既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又增加了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与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2.6举办体育节重视课外体育活动,组织体育知识讲座;组织观摩体育比赛;组织体育知识竞赛;加强学校运动队建设I建设有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等。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引导学生发挥特长,提高运动能力,丰富课外生活,培养学生锻炼兴趣、习惯。改革校园竞赛活动,每年有计划地举行一次体育文化节,把校运会办成竞赛、健身、娱乐、育人为一体的综合性体育文化节。由于举办体育节的项目多,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观看体育项目的自由,引导学生由产生运动兴趣逐渐形成运动习惯,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带动校内体育锻炼的全面开展,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总之,如何加强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1]伯巍.教育心理学原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
[2]林辉蓉.学分制条件下加强体育教学的思考[D].重庆:重庆市中专学校论文交流,2002.
[3]刘清黎.体育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9.
体育高专 篇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学生面临的学习与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高校学生特殊的年龄阶段与大学特殊的群体环境,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的出现频率逐年加大。所以说,在高等教育阶段开展适当的心理辅导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而大学的体育教育作为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却在培养学生健康体格和完善身体素质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与不足。
因此,传统高等教育阶段的体育教育也亟待改革。
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高校体育教育的课程中去,是为了引导大学生向身心健康的方向发展。将学生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统一起来,对塑造其健康的人格有着巨大的作用。
一、高等教育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的现状
在现阶段,高校在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还有很大的不足。就大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说,他们正处于身心敏感期,大部分学生都面临着理智与情感、理想与现实等方面的矛盾和冲突。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就可能诱发严重的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这种心因性的矛盾不但会给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带来困难,也有可能给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埋下巨大的隐患。
然而,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的开展时间不长,师资力量、理论基础等方面都还处在发展初期,不能有效地达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同时,本来就相对薄弱的心理健康教学活动往往流于形式,难以起到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和塑造完整人格的作用。随着社会群体压力的不断增大,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障碍问题也有严重化的趋势,大学生中因为心理原因休学、退学的人数也在逐年递增。因此,在高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变得刻不容缓。另一方面,体育教育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开展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各学校对学生的身体素质都给予了不同程度的重视,体育教育成为承担大学阶段健康教育的主要科目。在当前教育改革工作不断深化与发展的过程中,国家和高校对体育教育的开展也做出了调整,不仅将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引入到学科工作的开展中,也逐渐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体育课程结合起来,从而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身心素质,为其将来走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作用
在高等教育阶段,无论是体育教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都应遵从以人为本的原则,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体育教育和心理教育工作是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心理健康对大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是培养大学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的重要手段。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可以让一个人更加乐于亲近自然,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其他活动中去。体育活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方面,体育活动能够改善学生的情绪,为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创造氛围,也能够使紧张的情绪得以放松,同时还能够让学生更加敏感地观察到自身的身体问题,从而自发地选择有针对性的体育锻炼项目。另一方面,体育活动可以协调学生的群体关系,通过体育项目中的良性竞争和自我超越,锻炼学生的意志与品质,完善健康的人格,逐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竞争优势。
另外,在体育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等教育理念的相继提出开始引导高校体育逐渐走上不同的道路。现阶段大学中的体育课程正在逐步摆脱原本僵化、机械的体能训练模式,而转为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在今后的人生中保持持续的体育锻炼的知识与能力。因此,体育教育不仅致力于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体魄,同时也关注学生是否具有保持长期进行体育锻炼活动的兴趣与健康的心理。只有同时拥有健全的精神与强健的体魄的人才能称得上真正健康的人,这也将成为高校开展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和导向。
三、体育教学与心理教育相融合的发展方向
在高校的健康教学活动中,体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因此,在未来的健康教育发展过程中,将二者结合起来,共同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是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大方向。
(一)加速体育教育改革进程
体育教育改革的深化就是要引导高等教育阶段的体育教学课程逐步由原本的技能训练转变为体能素质训练。在大学体育课堂上,要将单纯的、机械性的体能训练逐步转变为学生乐于接受且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积极作用的体育项目训练。这种变化能够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找到乐趣并逐步提升自我成就感,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同时,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也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将体育锻炼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因此,在体育课堂上,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体育学习,也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健康教育理念的顺利实施。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体育教学课程
在体育课堂中,可以将心理学知识和方法有机地融入进去,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训练的效果,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在体育教学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保证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有效性。体育课堂的教学实践设置要符合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等,更加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体育健康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的积极性,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在体育教学与师生的竞技互动中,也容易发现有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的学生。教师可以利用心理学知识,及时帮助有问题的学生。在课堂上,结合体能训练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并尽量用优势教
育的方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成就感,逐步提高他们的抗压能力。
(三)发挥教师在学生心理塑造上的积极作用
体育高专 篇3
关键词:工学结合模式 高职高专 体育课程改革 分类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1(a)-0204-01
1 工学结合模式下体育课程改革优势分析
工学结合模式一般指高职高专学校,以就业为导向结合理论与工作实践的办学模式。工学结合模式下对体育教学产生极大影响。为突出专业教学,体育课程安排的时间就相对较少,而工学结合后,在校时间缩短,体育教学时间就更短,在教学中的地位被弱化。所以,高职高专体育课程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转变,适应工作岗位需要,按照合理的体育教学和科学训练方法,达到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体育教学模式。
2 高职高专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
2.1 人体生长发育的客观规律及养成生活习性的心理学依据
人体生长发育是有一定规律的,并按照特定顺序逐渐发展和完善,在25岁前总体表现较好,身体的各项机能不断提高。体育锻炼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身体肌能,保持身体随着年龄的增长任处于最佳健康状态,降低身体机能的衰减速度。
心理家学认为,对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的现象称作习惯化,最终形成习惯性条件反射。日常生活中的习惯性动作、心理行为和习惯性思维,是经过长期不经意、不自觉的不断地重复、重现的结果。总结分析可得习惯性主要是通过主观学习、反复强化、长期重现获得,对于体育锻炼习惯养成亦同样如此。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欲望,以优美、规范的示范动作,强化体育锻炼的意识,长期持续下去,便能使学生养成主动锻炼的好习性。
2.2 运动技能形成的生理学规律和生活方式形成的锻炼习性
在医学上,高级神经活动学表明,人类运动技能的形成和发展,符合生理运动学说。巴甫洛夫高级神经生理运动学说分为四个发展阶段:泛化→分化→巩固→自动化阶段。从中可以看出,运动技能的形成必须经过模仿→练习→纠错→强化四个阶段,逐步形成并牢固掌握。
不同个体或个体处在不同群体、不同生活环境中形成的不同生活方式,而不同的生活方式,便会产生不同的生活习性。欲使体育锻炼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习性,必须具备运动的客观环境,如场地、时间和技能等,其次要对体育锻炼具有稳定的价值观和生活观,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为其提供展现体育技能的平台。
3 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探析
3.1 体育课程设置多样化
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可将一些艺术表演、娱乐游戏和野外生存训练等内容改造成体育课目,这样既丰富了体育训练内容,又能在快乐和欢笑中达到锻炼的目的。另外,从健身、健美方面开展,提倡“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思想,遵循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合理需求,将同一课程分成几个不同层次的课目,供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如对排球的学习,有的学生只是想强身健体,有的是想提高这项运动技能,然而有的是想在锻炼的同时,借助这项运动结交良友、扩大交往圈子。对于这种不同层次的课目,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和引导。
3.3 根据不同专业性质进行分类教学
3.3.1 伏案型专业
伏案型专业是高职高专院校中是一种常规专业,如外语、财会、文秘、仪表以及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等。这类专业的学生工作后,外出较少,常年累月在办公室伏案办公,天天面对电脑或者液晶显示屏等,“屈身”于电脑前长时间保持一定的姿势,极易诱发颈椎病、乳房下垂且胀痛、刺痛、鼠标手等,临床症状表现为头颈、肩膀、手腕、指关节等肌肉关节疼痛。对于这类专业的学生,应当传授抵御、减轻这类疾病的方法和知识。加强上肢、肩带和躯干的静力训练和耐力训练项目,如增加拳击、健美操、办公室韵律操等,及一些技巧性的方法,多做深呼吸、俯卧撑、仰卧起坐、乳房按摩、甩手和活动手腕等。传授健康饮食方面的知识,如多吃豆类、蛋类、牛奶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特别要补充锌。
3.3.2 站立型专业
站立型专业也是高职高专院校不可缺少的专业,典型的建筑、采矿、汽车检测、机械制造、厨师、幼师、医生和护士等专业。长时间站立,下体负担过重,下肢活动度小,不利于血液循环,易导致下肢静脉曲张、伸指无力和心血管等职业性疾病。对于这样的专业,在常规项目排球、篮球和足球运动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增加健身操、慢跑、跳绳、骑自行车、游泳等伸展运动等项目。
3.3.3 运动型专业
运动型专业,也应引起重视,如常年在外出差、下工地的工程施工、勘察、测量、物流、营销和地质等专业,劳动强度高,工作环境恶劣、交通不便、有的需要爬山涉水。这类专业运动量大、强度高和易疲劳,心肺功能负担过较重,易出现体力不支、肌肉关节损伤、过度疲劳及心血管等严重疾病。因此,这类专业要着重力量和耐力方面的训练,如哑铃、杠铃、爬山、长跑和游泳等运动项目。
4 结语
工学结合模式下,为增强学生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发展和工作岗位需要,体育教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但是应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专业性质划分为不同类型,分别有针对性地教学。体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应该是放在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终身体育、自我体育的理念和意识,让体育锻炼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这中改革才具有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合作教育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8).
[2]李国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研究[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2001(3):35.
[3]王玉扩.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7):100-101,104.
体育高专 篇4
1. 人文价值下的大学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理念构建
1.1 大学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的身体及心理接受与价值引导。
对于大学弱势群体来说,当他们面对充满欢乐的体育场域,面对体育运动器械,必须直面自身的身体缺陷,其内心体验尤其酸涩、痛苦,因而产生回避体育的意识。客观地认识自己身体局限,鼓起体育锻炼的勇气,追求体育运动的快乐,对每个身体有缺限的大学生都将是心理大于身体的挑战。为此,大学体育要在课程及评价上最大限度地体现出对大学生生命的关怀及终身体育的教育引导。对大学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的人生价值迁移教育及心理疏导体现了大学教育的人文价值与对大学生的生命关怀。
1.2 大学校园人文教育氛围及对大学弱势群体的生命呵护。
当代大学都比较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但大多只关照正常的普通学生,对大学中的弱势群体还没有给予生命的关怀。没有人文关怀的大学教育是一种缺憾的教育,它从根本上忽视了对个体生命力的呵护与关照,忘记了对生命的完善和价值的提升。
大学校园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首先要营造出“有身心障碍的学生的存在是理所当然的”校园文化氛围,普通学生要培养学会关心他人的精神,把大学校园营造成适合身体障碍者生存环境的土壤。另外,为提高全校师生对大学弱势群体的认识,大学要加强对这些弱势群体的宣传报道,有意识经常组织播放有关残疾(障)人的电影,促进正常学生和残障学生的相互交流,大学的公共建筑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尤其是这些弱势群体需要,体现大学教育的人文关怀无处不在。
2. 体育保健课的基本特点与教学措施
2.1 基本特点。
体育保健课采用运动手段进行治疗、康复和预防身心疾病,从而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和改善运动功能,达到恢复自信及增强体质的目的。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不同运动项目、练习强度、幅度、时间等的选择,注重教学对象的针对性、个别化、具体化等问题,因人而异,区别对待,有的放矢,科学、合理而有效地进行教学,力争用有限的时间获取较佳的效果。
2.2 教学措施。
2.2.1 使学生掌握有关体育运动、身心保健、康复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与方法,自我监督与医务监督密切配合定期进行定量测验对照(成绩、心率)。
注意保持合理、科学的运动量。对健康逐步好转,体质逐渐增强的学生,可适当增加运动量,以提高进入参加正常体育锻炼的适应力,运动时心率可保持在120—170次/min之间;但以无不良反应为度。健康情况较差的,运动时心率可保持在110—140次/min之间。对患有心率失常的学生除定期检查外,应注意有否出现心率失常现象。进行功能锻炼要根据负荷,承受力来决定,肌力锻炼一般感到有胀、酸感为度。
2.2.2 集中教学、分组进行与个别辅导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锻炼相结合,传统讲授与多媒体讲授相结合。
要贯彻量力性、启发诱导性的原则,积极采取多种教学形式与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逐步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体育基本理论、运动、康复、保健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方法,养成终身自觉锻炼的习惯。
3. 体育保健课的考核与成绩评定的科学化及标准化改革实践
3.1 体育保健班学生上课管理要求。
患急性肝炎临床治愈后,肝功能3次检查正常后可上体育保健课;乙肝病毒携带者(大三阳、小三阳)在肝功能恢复正常后可上体育保健课,在上课其间,两个月复查肝功能一次,以便任课老师掌握运动量。心肌炎恢复期和心率失常在观察期间可上体育保健课,在此期间,应每月复查心电图。运动外伤、骨折或大手术后体弱,根据医院病假标准适当延长2倍时间,可上体育保健课。所有参加体育保健课的学生,每学期开学后2周内,应集中到校医院保健科进行检查,符合规定者,由校医院保健科开出证明,交体育教研部,以便统一安排教学。
3.2 体育保健课考试项目、内容、方法和标准。
3.2.1 考试基本要求
体育保健课考试是检查康复和体育保健教学是否完成了大纲规定内容、要求的一种手段。考试的内容应全面反映高等学校康复、体育保健教学的效果,反映学生对体育基本理论、康复、保健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方法的掌握和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水平及康复效果。
3.2.2 教学实践
根据“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从我校的具体情况与学生的实际出发,我校3年来进行了如下改革实践与探索。考核项目、内容:体育理论,基本理论,保健理论。实践部分:徒手操、太极拳、太极剑、五禽戏、推拿按摩点穴法、常见疾病防治法,毽球、乒乓球、羽毛球、篮球、跳绳等。每学期酌情选择以上考试项目、内容。
考核方法、标准与成绩评定:体育保健课每学期都进行考试,或单学期考查、双学期(学年)考试。每学期的考试或考查项目,以1—2个项目为宜。体育保健课采用100分制计入成绩,同时套入“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四级评分。体育理论(基本理论、保健理论),每学年考试一次。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材《理论教程》为主要内容,结合我校教学的实际情况统一命题、开卷考试,以一次考试的成绩记分。体育理论考试成绩在体育保健课总评成绩中所占的比例不低于20%。实践部分的考试项目可进行两次考试,以最佳一次的成绩计入总分。学生康复效果如何确认,每学期根据医院保健科出示的证明、教师观察考核认定、学生本人的自我评价来综合打分。学生康复效果在体育保健课总评成绩中所占的比例不低于20%。学生学习态度、锻炼意识、课堂表现占体育保健课总评成绩的10%。出勤情况评定占体育保健课总评成绩的10%。
每迟到、早退一次,扣1分;有齐全的病、事假手续,每次扣2分;无故缺席、旷课一次扣5分;一学期缺课、旷课1/3以上者(含1/3),体育保健课不予评定总成绩,必须重修课程。体育保健课的考查、考试严格遵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学生学籍管理条例》中有关体育课的条款执行。每学期体育保健课总评成绩为不及格者必须进行补考。
4. 提高体育保健课教学质量的对策研究
4.1 转变思想,更新观念。
学校领导的重视是体育保健课程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加快体育保健课程建设的重要保证。因此,高校各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应重视对体育保健课程的建设,为体育保健课程提供教学设备、教学场所、专业的体育保健教师,保证保健课程实验科学研究资金。
4.2 加快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教材建设。
高校体育保健课教材体系应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为中心,围绕课程目标而构建。加强对实践教材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新的教材内容要体现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以民族传统健身内容为主,吸取国外娱乐性、趣味性强的内容。在组织教学上,要轻松、活泼、灵活、多样,贯彻以学生为主的思想。重视对学生保健健身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掌握康复体育保健的运动处方,学会在锻炼中的自我医务监督和康复健身评价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4.3 全面提高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师的业务能力。
应重视体育保健教师的再教育,培养具有专业的康复医疗体育保健知识和技能的合格体育保健教师。同时应多开展有关课题的研讨会,探讨科学、系统、合理的教材建设、教学教法,提高体育保健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技术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4.4 建立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程的评价标准。
建立客观合理的教学评价标准,是推动体育保健课程朝着正规化、科学化方向前进的必要手段,也是反映教与学过程效果的重要依据。评价标准应从健康教育和健康意识的养成入手,从掌握康复保健知识和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制订适合自己康复的保健运动处方和执行运动处方能力,以及身体功能恢复状况、学习过程主动参与度等方面来综合考评。这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体育保健效果的评价,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乐趣与收获,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和自觉参与课余健身活动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也是对教学质量的检验,并为调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提供有效的依据。
摘要:本文作者从体育保健课的教育理念、课的基本特点、主要教学内容、教学管理要求措施、考核与成绩评定的科学化及标准化改革实践等方面, 对我校体育保健课教学3年来实施的改革实践与探索进行了分析、总结, 最后提出了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保健课教学质量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大学弱势群体体育教育,体育保健课,改革实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教体艺[2002]13号) [Z].2002.
[2]吴燕丹.生命关怀视野下我国大学特殊体育教育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体育科学, 2006, (2) .
[3]吴燕丹, 白永正.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5, (4) .
[4]李秀华, 刘成.近年来我国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科研进展[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6, (1) .
体育高专 篇5
我区在首届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获佳绩
作者:桂文
来源:《广西教育·D版》2014年第02期
对高职高专体育新课改的几点思考 篇6
摘要:2012年最新高职高专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出台给教育者提出了无论是在课程理论、课程性质、课程设置、课程目标、结构以及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在新形势下,高职高专体育教师必须准确解读体育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学后不断反思,严格按照大纲要求及学校的课程安排,充分利用空气、阳光、江河、田野等资源的开发,这样高职高专体育课才能获得实效。
关键词:高职高专 体育新课改 思考
·【中图分类号】G807.4
一、准确把握新课程理念是有效开展体育课教学的重要前提
1.坚持“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新课改理念充分体现了体育新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关注学生健康意识和锻炼习惯的养成,强调将学生的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2.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这一理念要求教师从多层面、多功能角度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具有主动学习和主动创造的能力。在体育教学中,以主体性教育理论为依据,构建学生主体地位。这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必需条件。
3.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在教学中受益
要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这样可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完成相应的课程学习目标,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
二、体育新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将课堂的自主权交给学生
课堂内容的安排要服从于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个性,以人为本,以学定教。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要求以及体育学习的特点来制定教学内容。体育最大的魅力在于其竞技性,所以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多安排一些能让学生进行比较、分出胜负的比赛内容。课堂上时间的安排要服从于学生的实际需要,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要使学生感到课堂时间对他们是开放的,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表现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展讨论,要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怕出错,敢于发言。
2.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倡“三动一导”、以及沟通交流的教学模式
“三动一导”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地动手、动口、动脑,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
学生在课堂上学过的知识,往往还需要在课后以“家庭作业”的形式加以巩固。“家庭作业”不仅要有技术方面的检查,还要有素质方面的练习。在课后也可以提一些与学生的实践相贴近、易于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分组沟通、交流。总之,体育教学中,要把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好学、乐学、会学。
3.课堂提问应贴近学生实际。
(1)问必有因。首先,精心设计问题,有疑而问,问在要害之处,问题要针对重点难点;问题必须有助于整节课主要目标的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备课,清楚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其次,不要只把最难的问题推给学生,而要适当地铺设台阶,让学生经过思考后一步一步寻找到方法,最后解决问题。这样的问题起到启发引导的作用。
(2)有节奏提问。提问后,一定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要求学生把思考的结果原因说出来,教师不急于立即把问题的结果告诉学生,这样便于学生相互交流,动脑思考。
(3)重视每一次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先想后答。对于几个学生回答有冲突的信息,师生要共同讨论,从而加深理解,真正解决疑难。老师对学生的疑问,一定要有交代,不能含含糊糊地绕过去。
三、体育新课程教学实践方法
1.教师要熟练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
教师首先要对技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并熟练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在备课时就应结合自己掌握的动作,考虑到示范时的场地、器材、学生性别、年龄等因素,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掌握正确的运动技术。作为体育教师应该知道这样一个教学的规律,即:一开始教给学生什么样的技术,学生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技术模式。
2.教师课堂语言要精炼准确
精讲的本质特征是主次分明,讲在要害之处,讲在非讲不可之处。在指导学生进行练习时,无论是学习新内容还是纠正错误技术,教师精确地使用指导语言至关重要。满堂罗嗦、没有主次、不得要领的讲解,是难以有效地解决教学中学生存在的问题的。比如在向学生介绍排球垫球动作要领时,不应该有首先怎么样,接下来怎么做,然后又怎么做之类的语言。而要明确讲解排球垫球要领归纳为五个字:“移、插、夹、提、压”然后再结合示范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从语言上的简练意识到动作的简单,从而降低学习上的心理紧张。因此,每次课的重点是什么,要解决什么关键问题,一定要明确表述。
3.练习方法的应用要结合学生的实际
练习方法是指根据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需要,通过身体活动有意识地反复做某种动作的方法。主要包括:完整练习法、分解练习法、重复练习法、循环练习法、游戏练习法、阻力和助力练习法、比赛法等。但我始终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针对学生个体实际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告诉学生如何练习,如何观察学习,如何更好地协作。比如在教学生如何倒立时,应首先教会学生如何保护和帮助,并结合助力和阻力练习法,帮助学生挺腰撑手等动作,并让小组长保护与帮助其他同学进行练习。只有让学生掌握了正确练习方法,学生才能积极有序、有效地掌握教学内容。
总之,新形势下,我们更应该大胆创新,结合所在学校的特色及特点逐步探索出既符合新时代要求又符合教育规律的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体系,真正培养出现代社会需求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未来事业的接班人。新课程改革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校园文化建设中教师的教学改革也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高专院校要积极结合本地域的实际,全员参与,全面合作,想尽千方百计地要促进教育更上一个新台阶,这样才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当代大学生的需要,有利于高職高专的长久发展,有利于高职高专院校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程进钊.试论体育教学的节奏[J].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02,(03)
体育高专 篇7
1. 体育课程体系不完善, 课程设置笼统, 教学较为自由
体育课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也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与任务的重要途径。按照国家教育部颁发《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规定, 三年制大专应开设两年体育课, 共144课时。四年制本科开设三年, 共计216课时。虽然各高职、高专学校体育课的开课率达到100%, 但仍有50%左右的高职、高专学校并没有按规定开足体育课时;35%左右的高职、高专学校没有开设体育理论课;并且大部分的高职、高专学校都无法开设选项课和男、女分班上课, 不能满足不同性别、不同兴趣、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2. 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缺乏, 教学环境较差 (以湖南省为例)
3. 师资力量不足, 结构不合理, 教师地位问题亟待提高
4. 缺乏对体育教学施教对象的了解和研究, 严重忽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二、相应解决措施
1. 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契机, 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
(1) 树立先进的高职、高专学校体育课程指导思想和体育理念
高职、高专学校体育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 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 树立面向全体学生, 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 确立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2) 确保体育课教学时数和体育理论课时数
学校体育课是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基本保证, 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 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高职、高专学校要贯彻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文件精神, 认真落实《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体育课程的规定。
(3) 改革体育课现行的考核与评价方法
为了落实《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对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进行全面系统干预, 就必须改变以往“强压式”“灌溉式”的单一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 创造开放宽松的学习环境, 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4) 组建学生体育俱乐部, 开展课外体育活动
高职、高专学校要组织成立学生有兴趣、愿意参加、能强身健体的大学生体育俱乐部, 由学校向学生提供体育锻炼所需的运动场地与设施, 并构成以教师负责辅导和学生自主管理为主的模式。
2. 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是实现高职、高专学校体育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关键。高职、高专学校要大力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体育教师, 加强现有体育教师的培训和进修, 从而改善师资队伍结构, 使体育教师在学历、职称的结构和男女教师比例上实现优化。
3. 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改善学校体育基本条件
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是学校办学的基本条件, 是保证学校开展体育工作的物质基础。高职、高专学校要切实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经费的投入力度, 要认真执行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 有计划地配备体育场馆设施与体育器材。我们还必须通过社会、政府和企业等, 多渠道筹集资金, 加大对体育场馆设施的投入建设, 改善教学环境, 保证学校体育教学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余学好.新课程标准体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1, 27 (05) .
[2]王玉扩, 陈庆合.高职、高专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07) .
体育高专 篇8
体育具有塑造全面发展人的功能, 学生对于体育兴趣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而影响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对于学生对体育兴趣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体育可以提升学生的多种能力, 体育在高职高专阶段可以很好的为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身体素质基础和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兴趣可以激发出一个人学习的动力, 就学习兴趣来说就是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了对知识的渴望,充满兴趣的课堂是高效率的。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时候,如果我们抱着一颗热忱的心与浓厚的兴趣去学习科学知识将胜过任何优秀教师所带来的效果。现在学生身体素质普遍的下降,很多学生由于活动量不足造成肥胖, 智能手机的普遍使得很多学生都时刻处于低头玩手机的境地, 这给体育课如何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郑州市某高职高专四个班级共计200 名同学为主要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相关的论文以及体育教学的一些书籍来梳理最新的关于如何激发学生体育兴趣方面的内容, 为论文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撑。
(2)问卷调查法。
本次共计发放问卷200 份问卷,其中有效的问卷195 份,问卷的主要问题是对体育课是否感兴趣和影响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为那些。
2、问卷调查的具体结果分析
一个人如果是对某件事情或者某个事物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兴趣的话, 那么必将会认认真真的将这件事情或者这个事物研究和完成的非常彻底,这就是兴趣的力量,在现实生活中有非常多这样的例子。行动是兴趣形成的必要条件,欲望只是停留在了思想中,只有用行动才能去感知事物的魅力所在。 所以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一定要从内心深处来感知这件事情, 只有这样才能体验到真正的乐趣所在。为了更好弄清楚是什么原因影响学生对体育的兴趣,选择了我市某高职高专进行了调查问卷,本次调查时间为2016 年的3 月份比较适合室外活动的时间。
2.1、学生体育课上具体行为的调查分析
首先我们在天气比较适宜的时间对四个班级的上课情况做了具体调查, 对学生在教师解散的时间段对学生的各种行为做了比较详细的记录,具体的行为表现和数据见下表:
以上我们对四个班级进行了在自由练习时间段的调查, 只有17.5%的同学在教师讲授结束后积极的去练习或者是活动,而大部分的学生则是在低头玩手机和同学聊天, 还有的同学不听教师的劝阻随意在校园里乱逛, 这些都会互相影响学生之间进行活动的积极性,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数据可能有些同学对
2.2、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学习兴趣的态度调查分析
其次是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主要的问题是对体育是不是感兴趣和影响参加锻炼的主要因素为那些。 本次共计发放了学生问卷152 份,问卷均为现场填写,有效问卷为150 份,具体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从以上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 学生对于体育课的感兴趣程度还达不到比较高的水准, 往往有些同学口头上说对体育课非常的感兴趣, 但是在实际上课过程中并没像口头上说的那样去认真的上课, 整合表一和表二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于体育课整体是比较的不积极。
2.3、影响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学习兴趣的因素调查分析
体育课应该是每个同学都非常喜欢的课程, 但是通过以上的数据我们可以并不是我们想象的中的那样, 为了弄清楚究竟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我们队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具体的数据如下表: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影响学生的对体育课的兴趣是多种的,其中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影响学生兴趣的最主要的兴趣,另外自然环境、场地器材等也是影响比较大的。
3、影响学生体育兴趣的主要因素的分析
3.1、教师教学水平高低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体育水平
教师在整个的体育教学过程中起着引导作用,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有60%的同学认为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水平不高, 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因为从小开始上体育课教师的教学方法都是一样的, 没有什么新鲜感,所以造成了学生的审美疲劳,所以教师应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来增加学生对教师的认可。 目前体育教师的教学程序大致为集合、准备活动、讲解、练习,有时候会根据班级的情况增加游戏的环节,这样的教学程序比较的单一、简单和形式化, 所以这在很大的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体育兴趣的形成。
3.2、教学内容的不新颖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从小学到高中甚至到大学都是那几个球类或者是田径内容, 只不过在某个阶段对于学生掌握的技术的高低有不同的影响,有很多同学对于已经学过的内容不太感兴趣了。比如在篮球的运球技术上的要求上对于不同的阶段是不同的, 这就造成了有些同学已经掌握了运球技术,就不像再进行学习了。另外诸如田径的一些项目学生对于这些内容十分的厌烦,尤其是测试,所以应该在教学内容设计上下功夫。
3.3、体育课堂气氛影响学生体育兴趣的增长
课堂气氛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学生上课的状态, 进而影响学生兴趣的形成。快乐中学习才能让学生真正的投入到学习中,在得到快乐的同时也接受了知识的洗礼, 同学已经在这个过程中享受了属于他们的乐趣。所以教师应该具备比较优秀的素质,通过对课堂内外的资源的整合,让乐趣充满整个课堂,使授课过程变得充满未知数,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思考讨论中来,进一步提升学生参与的兴趣。
3.4、场地器材的不足影响学生体育兴趣的形成
行动和体验是兴趣形成的必要条件, 欲望只是停留在了思想中,只有用行动才能去感知事物的魅力所在。体育教学还不同于其他的学科,学生必须亲身的运动才能体验到其中的乐趣,但是现在我们国家的学校普遍存在的就是学生的人数和学校现有的场地设施不成正比, 有很多学校的场地器材根本不能满足学校的正常的教学,所以在场地器材比较紧张的局面下会有很多同学放弃运动,就阻碍了学生体育兴趣的形成。
3.5、自然环境因素时常阻碍学生体育兴趣的形成
体育课是在室外上课的, 所以自然环境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运动的激情, 一年四季春季和秋季是温度比较适合学生室外活动的, 但是在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学生的运动激情明显的减弱。现在环境污染,尤其是冬天雾霾的影响下很多的学生都不想在到室外进行活动,这样就会阻碍学生兴趣的持续性,所以自然环境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体育兴趣的形成和延续。
4、激发学生体育兴趣形成的主要策略
4.1、通过思想教育让学生意识到体育的重要性
体育教学还要开展广泛的思想教育, 让学生了解到学好体育的重要性,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学好体育的重要性,才能逐渐培养出学习体育的兴趣来。 使学生认识到学好体育不仅仅是为了身体好,更重要的是与热爱祖国、建设和保卫祖国、体现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意志品质联系起来。在培养学生的正确观念的同时,加大对体育的宣传力度, 使学生家长和其他任课教师也能充分体会到这一点,成为学生学习体育的有力后盾和积极拥护者,真正从思想的深处接受和认同体育的重要性。
4.2、提升教师的素质和教师的教学方法
体育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 更要具有亲切自然的态度。 教师具备比较强的专业技能可以在做示范时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谦和的态度可以让学生拉近与教师的距离,也就是形成了榜样的力量,榜样对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影响更为强烈,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改变他们对学习的认识,提高自我认识和评价的意识,也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
4.3、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树立学生主体地位
体育课堂应该是一个活波和谐的课堂, 活泼和谐的课堂是进行教育教学的前提, 课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位置才能使得同学们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课堂中, 主体地位的体现也可以让创新精神在同学们心中迸发。如果对学习的主体没有采取重视的态度,那么最终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4.4、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体育欣赏是利用现在的多媒体设施将体育搬到屏幕上, 现在的许多职业比赛都进行了转播, 可以利用这些视频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运动中。另外利用多媒体也可以进行教学,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结束语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带有积极的、强烈的感情色彩。在学习中,学习兴趣更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在学生的一生中学习兴趣的作用胜于任何优秀的教师。体育具有塑造全面发展人的功能, 学生对于体育兴趣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而影响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对于学生对体育兴趣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摘要:本文通过调查发现在高职高专这类学校中体育课的上课效果并不是非常好,有很多学生对体育课没有什么兴趣,更多的学生不是在休息就是在低头玩手机,这样的上课效果影响了全面人才的培养,所以如何在体育课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将兴趣的重要性和影响学生的兴趣产生的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其中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场地器材等是影响学生运动学习的主要因素,并根据这些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高专,体育兴趣,培养
参考文献
[1]凌国钊.体育教学应加强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J].体育世界,2006(06).
[2]顾久贤.谈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J].机械职业教育,2004(04).
[3]庞兰霞.浅析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J].山东电大学报,2003(01).
[4]廖丽琴.浅谈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J].新余高专学报,2003(02).
[5]张宾,苗旭峰.兴趣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06).
体育高专 篇9
1 研究方法
(1) 问卷调查法:
对漳州卫生职业学院部分高职学生进行问卷发放, 共发放800份, 有效问卷700份, 有效率87.5%。
(2) 访谈法:
对专职辅导员及学生处老师进行访谈, 了解学生家庭、入学情况等信息。
(3) 数理统计法:
对有效问卷进行分类统计处理, 用百分比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描述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职高专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开展现状
2.1.1 注重专业领域学习
由于高职院校的特点是培养各类职业技术人才, 学校的工作重心放在专业课上, 重技能教学, 轻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在课程的设置和平时的教学安排中, 一些学校在课时和学制方面进行的缩减和限制, 忽视了体育与健康课程, 使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无法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课时数要求。在职业教育的整个体系中, 强调专业性较普遍, 重视学生专业学习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
2.1.2 以女生为主的卫生类高职院校学生体育基础普遍较差
由于学校专业原因, 高职高专卫生类学校的学生素质普遍下滑。特别是女生呈现出严重的体育基础参差不齐, 身体素质较差状况。大部分学生对体育课学习不感兴趣, 缺乏学习热情, 体育课成了不受女生欢迎的课程。
如表1, 在对体育课态度调查显示, 女生为主的院校开展体育课确实存在不少困难, 要从思想上树立正确的健康锻炼理念。以消除女生的顾虑。
2.1.3 职业院校学生厌学情绪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新一轮的读书无用论思想有所抬头。一些高职生毕业后就业困难。为此一些学生对学习敷衍了事, 对体育课堂教学不认真, 出现懒散, 更有不少学生抱着“体育课就是休息课”的态度坐在草地上、操场边。造成体育课活动不积极, 被动现象。
如表2所示, 体育课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以及学生对体育课的认知水平还很低, 主观上对体育课不够重视, 导致了学生对体育课学习态度的重视程度偏低。
如表3所示, 78%的学生喜欢活动量小、自由式的体育课教学, 这也和高职生年龄段喜欢自由, 不喜欢约束的心理特征相符合。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调整相应的课堂教学和管理以把握学生的心理, 提高课堂效率。从另一方面对学生调查显示, 学生最不喜欢在体育课开始的集体慢跑和一般的徒手操练习, 觉得呆板、单一。针对这一情况, 教师应该采取变换活动项目, 采取具有多样性的活动来激发学生完成热身活动。
2.1.4 体育教学基础设施薄弱, 教学模式落后陈旧, 教学方法单一
大多数高职院校体育基础设备落后、加上资金投入不足, 使必要的体育教学设施不足, 从而影响了某些体育项目的开展, 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无法提高。
如表4, 所示, 高职高专学生喜欢活动量比较不大、活泼的运动项目,
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开设创新力度不够, 内容不够丰富, 竞技化教材特征, 教学内容一贯制, 未能与终身体育结合起来。教学过程和手段方面:重视“三基”教学, 规范教学过程和内容、统一要求, 忽视学生的参与。使学生上体育课无精打采, 课堂气氛不活跃。体育教师没有很好考虑学生的感受和个性的需求, 忽视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潜能的发挥。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单一, 从而使学生缺乏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和活动的动力。体育学习处于枯燥和被动的练习中。
2.2 采取的对策
2.2.1 正确认识高职高专体育与健康课程, 重视体育锻炼
各级行政部门, 社会、学校应真正重视体育与健康课程。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教师要通过体育理论课、课堂教学、讲座、媒体等对学生灌输“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掌握有效地体育锻炼方法。由易到难, 有浅入深, 逐渐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
2.2.2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 过去“重竞技, 轻健身”的教学模式将逐渐转变为“以终身体育为目的, 以全民健身为指导思想”的全新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积极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造宽松、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 课堂教学中应给予学生相应的自主权, 让学生有自由练习、自由想象、自由发挥的空间。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体育的乐趣, 在“快乐体育”中促进身心健康, 提高自觉锻炼身体和终身体育的意识。
2.2.3 改变教学内容与方式重视学生情感培养
教学内容应注重各种健身、竞技、娱乐、保健等学生有兴趣的并且有终身锻炼价值的项目, 如: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排球、篮球、足球、武术、健身操、艺术体操、体育舞蹈、游戏等。理论课除了一般体育理论、体育锻炼、运动卫生与医务监督外, 可增加体育文化、体育美学、体育与营养及医疗体育等内容。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 了解如何用体育手段调节日常生活, 调节身、心和行为的健康。
教师要致力于课堂教学的研究和创新, 教学过程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特长和个体差异, 根据体育教学的内容、时间和场地, 设计出尽可能满足学习需要的教学手段, 能组织多种体育学习活动, 拓展学生发展个性的空间。在体育教学中, 只有让学生愉快地学习, 在锻炼中得到体验, 在成功中体会到快乐, 才能激发学习热情。此外, 教师要及时给以正确引导, 给予表扬与称赞, 让学生就能体会到“我能行”的成就感。在成就感得以实现后, 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培养和强化, 人格得到理解和尊重, 从而能更积极地投入到体育学习中去。
2.2.4 加强体育设施建设, 充分利教学资源
学校要加大资金投入, 改进或改建一些体育设施, 提供更多的体育健身活动场地、健身室。 (先进国家的学校一般有20多个项目的活动室) 以适应体育教学和学生体育活动的需要。此外, 利用广播、电视、录像、校园网等对学生进行体育文化的渗透, 观摩体育比赛。以拓宽学生视野、丰富体育文化知识、提高体育文化兴趣和参与积极性。培养热爱体育、欣赏体育美的能力。良好的教学环境、体育器材、场地可提高学生的兴奋性, 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 为生动活泼的体育教学提供保障。
摘要: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调查方法, 对当前高职高专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展情况进行浅要分析, 了解当前高职高专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面临的一些困境, 提出了几点合理化的建议, 以改善高职高专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
关键词: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现状
参考文献
[1]和执军.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探析[J].科教探索, 2008 (07) .
[2]吴书友.高职高专体育教学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探讨[J].成功 (教育) , 2012 (11) .
体育高专 篇10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客观上要求高职高专体育课程要进行全面改革, 更好地实现体育育人和文化的传递, 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支持。体育课程改革要立足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一、高职高专院校体育课程教学现状
( 一) 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感。现阶段, 笔者对部分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学调查发现, 多数学校使用的体育教材普遍延续以往中专、或是普通高校的体育教材, 与高职高专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相悖, 且原有教材内容过于繁琐, 缺乏针对性、时代感, 对新课改的理解浮于表面, 难以为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提供支持。且长此以往, 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的兴趣较弱。
( 二) 师资力量十分薄弱。教育教学体制改革后, 高职高专院校由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合并、升级形成, 多数教师仍然是以往的中职教师, 教师的专业知识、学历结构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和问题[1]。针对这一问题, 高职院校也做出了一系列调整, 如外聘丰富经验的运动员兼职教师, 但是由于该类教师自身缺乏理论教学经验及技能,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知识传授难度, 使得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 三) 教学模式单一。就体育教学内容、方法、形式等方面来看, 仍然沿用传统教学模式, 过度强调 “课程中心论”, 将课程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得体育教学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特点背道而驰, 促使教师传授的体育知识难以给予学生更多指导, 缺乏实用性。
( 四) 师生不够重视。由于高职高专院校自身特殊性, 促使体育课程并未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 师生仅关注专业技术技能的学习, 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体育对学生体魄、品德等方面的教育功能, 阻碍了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当前受到经费等因素的影响, 体育教学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导致器材等资源较为紧张, 成为体育课程改革的短板。
二、高职高专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思路
( 一) 坚持以生为本理念。应试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体育课程教学现代化发展需求, 且单调的应试、竞技体育教学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因此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在教育新形势下, 要树立素质教育、坚持以生为本理念, 并充分理解其中的内涵, 增强自身对素质教育本质的认识, 转变教学观念, 立足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努力探索一条适合本校开展体育教学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将素质教育精髓渗透至体育教学中, 不断培养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体育兴趣, 最终将终身体育内化至学生思想、观念当中, 真正意义上实现体育课程教书育人的目标[2]。
( 二) 创新体育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作为体育课程的重要基础, 要坚持适应性、时代性原则, 根据社会、学生需求制定偏重于非竞技运动项目, 强调学生体魄的健康、增强学生体育意识等。就深度意义上来说, 教学内容应具备较强的可接受性, 避免难度过大或者过小。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促使其能够更好地发挥健身性、娱乐性等优势, 从而推动学生个体和社会整体共同发展。另外, 体育教学要坚持锻炼与养护两个方面, 在内容上, 适当增加学生愿意参与、且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项目, 删减一些技术难度大、单调的项目, 强调学生的身心健康, 真正落实以生为本理念。
( 三) 兼顾课内与课外教学。信息时代发展影响下, 多媒体技术逐渐成为教学不可缺少的手段, 在课程上, 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 采取图文、声像等形式将体育知识呈现给学生, 给予学生更多感官刺激, 增强其对抽象事物及过程的理解及感受, 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 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如在学习跨越式跳高过程中, 教师利用flash动画课件, 将助跑、起跳等环节生动地展现出来, 并配合教师的详细讲解, 强调该过程中的重难点等, 能够为后续实践操作提供参考和帮助。
校外拓展训练成为现代体育课程的一部分, 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综合能力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3]。在此过程中, 将社会资源与体育课程实现有机整合, 能够促使体育课程功能的发挥。如越野、登山及划船等训练, 学生参与这些体育项目, 促使人与人、与环境之间和谐发展, 能够激发学生体育兴趣, 培养学生顽强、向上的优秀品质。对此兼顾课内与课外教学, 是高职高专体育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 四) 重视品德教育。高职高专教学中, 过度偏重技术技能教学, 使得学生思想素质水平并不高。对此体育教学要将体育教学与思想品德有机整合到一起, 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同时, 实现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具体来说,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严格遵守体育课程的常规教育, 促使学生能够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或者在户外活动中规范学生的言行, 长此以往, 能够逐渐规范学生行为举止, 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为日后更好地参与社会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结论
高职高专体育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表现形式。在教学中, 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理念, 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在锻炼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 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 形成终身体育理念。同时还应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相应的调整, 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兴趣, 促使其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到体育活动中,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从而推进体育教学可持续发展。
摘要:高职高专院校作为我国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我国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复合型人才。其中体育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 肩负着塑造健康体质等责任, 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高职高专院校体育课程存在诸多问题, 加强对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将对高职高专院校体育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体育课程,改革思路,探索
参考文献
[1]赵云鹰, 韩雪梅.高职高专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新思路[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 (21) :231.
[2]伞洪光.辽宁省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5 (02) :123-128.
体育高专 篇11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工学结合模式
高职院校是以学生就业为目的的教学机构,学校有必要对当代企业开展的体育活动展开调查,针对企业的需要设立教学课程,提高学生的就业几率。当前,专项体育教学在苏州地区的研究还比较少,为了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改革被提上日程,急需开展。
一、高职高专体育改革的必要性
当前,企业文化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据调查,世界国际化企业,比如可口可乐、通用电器等,它们的平均寿命是100年以上,而我国的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才只有3到5年,造成这样的差距的关键就在于企业文化。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动力。企业文化受到了企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文化优势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取得效益优势、发展优势,甚至是人才优势的前提。而如今,体育已经凭借其竞争拼搏、团结协作、超越自我的特性深入到企业文化领域,越来越多的企业高度重视体育。
在近几年的企业招聘中,我们发现具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往往是被企业优先录取的,很多企业都希望员工能够把在体育中的拼搏、团结的精神带到工作中,有的企业还定期地举行体育竞赛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形象。因此,高职院校作为以学生就业为中心的教育机构,改革体育课程已经迫在眉睫。
二、高职高专体育改革的内容和途徑
我院是目前苏州地区唯一一所生产制造类的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为教学目标,进行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高职高专体育课程改革是我校当前教育教学的重点。
1.调整传统的体育课程
要想实现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目标,就必须将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与社会人才需要联系在一起,最好能够将课外学生自己组织的各种体育活动纳入体育课程中,以此形成课堂、课下相结合的体育课程结构。面对企业开展体育运动的现状,我校目前开设的体育专项课包括足球、篮球、网球等一共九项,任课教师都毕业于体育师范学院,不论是理论功底,还是实践经验,都非常丰富,通过专项体育的开展,不仅使有项目基础的学生体育水平更高,而且激发了没有基础的学生的体育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体育锻炼的习惯,为学生日后的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针对不同的专业进行不同的教学
高职高专院校设有许多不同的专业,体育课不能笼统一致,一定要有针对性。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介绍不同的专业对应的体育教学项目,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要设置不同的教学模块。比如机械制造专业、模具设计专业、汽车检修专业等,这些专业的学生就业以后多数得站着工作,在体育项目的选择时,要有目的地选择游泳、慢跑、健美等体育项目;对于计算机专业、文秘专业的学生等,要有针对性地增加拳击、健美操等体育项目的训练,因为这类专业的学生以后就业是坐着工作的,非常容易发胖。
3.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根据专业、工种特点进行教学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持续进行,体育教学的目标已经由原来的培养学生运动技能转变为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形成运动锻炼的习惯。在实践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因材施教,给学生自己练习的时间,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进行引导,将学生的体育锻炼与解决问题相结合,既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要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习知识的能力。
4.制订教学大纲,建设职业实用体育教材
各高职院校有必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制订教学大纲,自主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在实际的体育课程中把学生安全放在第一位,提高课程的体育文化含量。在高职高专的体育教学中,还要将职业与安全教育、心理健康等内容加入到教育教学当中,满足学生正常发展的需求,促进教材建设的科学化发展。
5.建立科学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高职高专院校不能只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更要重视学习效果和学习过程的评价,比如对体能与运动技能、学习态度与行为、情意表现等的评价,同时也可以采取学生自评、互评等方式,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成绩、测试成绩和学生参与阳光体育活动的表现都要反映在该学期的体育课程成绩中。
三、高职高专体育改革的预期效果
在当前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和企业人才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高职高专院校进行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高职高专体育课程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对这个教学课题的研究,不仅了解了苏州地区企业对劳动者所具备的各种体育素质的要求,更主要是为体育教学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改革与实践,不仅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具备了进入企业最基本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企业文化素养,学校能够培养出一批团结意识强、奉献精神强、各个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型的社会人才。
四、研究基础
1.目前我院开设的体育专项课,有完整的教学计划、目标、课程总结以及学生选择课程的一套流程
2.包括已经毕业的学生跟踪调查表
参考文献:
[1]王玉扩,陈庆舍,李会增.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07).
[2]赵苏结,余卫平.高职院校如何贯彻“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
体育高专 篇12
关键词:改革,素质教育,体育教学
随着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 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发展高职教育, 培养高等技术应用人才, 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 加快现代化进程的需要, 也是当前中专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目前, 有相当的中专学校已升格为高职学院。随着学校的升格, 社会对学院的办学条件、办学水平等也将会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属于职业教育范畴。其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高等职业学校既要保证高等教育所必需的专门人才培养规格, 又要突出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体育教学作为高职高专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延伸, 也是高职高专体育教育的最高阶段和最后环节。对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 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至关重要。因此, 在新的世纪里, 高职体育如何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 这是高职学院体育教学深化改革的重大课题。
一、高职高专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体育是一项充满活力、充满生机、魅力无穷、乐趣无穷的运动。但由于传统的体育教育思想根深蒂固, 禁锢着人们的思维, 使得青年学生喜欢体育, 却不喜欢上体育课, 这一现象强烈地印证出体育教学工作的不足。长期以来, 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沿袭普通高校的传统体育教育模式, 积累了较多的问题和矛盾, 集中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 教学目标单一化;第二, 教学内容竞技化;第三, 教学过程技术化;第四, 组织形式纪律化;第五, 教学评价划一化。
上述问题和矛盾所导致的后果必然是:教学目标单一化, 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 束缚了学生个性发展;教学内容竞技化, 偏离了正确健身的目的, 脱离了体育教学的内涵, 不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学过程技术化, 必然导致教学手段与教学目的的本末倒置, 易造成“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现象的发生, 削弱了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热情与欲望, 无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组织形式纪律化, 只片面强求纪律要求, 忽视教学效果, 体育活动本是一项具有轻松、娱乐、生动、活泼, 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等鲜明特性的活动, 若一味机械地强求纪律要求, 那么, “铁”的纪律则只会造成僵化的组织形式, 殆尽体育活动所具有的特性;教学评价划一化, 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埋没了学生主观努力和进步幅度, 以笼统的划一标准进行教学评价, 既缺乏激励性, 又有失公允性。
二、高职高专体育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
1.“健康第一”是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 学校体育的改革应以此为指导思想
(1) 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 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教职成[2000]2号) 文件明确规定:高职高专教育的教学建设与改革, 必须以改革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为先导。所以, 在思想上和实践中必须明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不单纯是学校的指导思想, 而是整个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
(2) 健康的新理念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界定的“健康”标准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 而是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都处于一种完善适应状态。其具体表现为:一是身体不虚弱, 没有疾病;二是心理要健康;三是社会适应能力强。这是最有权威的定义突破了只注重生理健康的局限, 给学校体育带来了观念的转变。原来单纯的增强学生体质, 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观念, 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树立全新的健康观念, 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和社会的适应能力, 努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理所当然地要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 以学校教育的整体改革为基础, 进行积极大胆的教学改革。
2. 树立全面育人的体育教学观念
高职高专体育健康课程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 发展学生身体增强体质, 而且还要为国家培养适应新世纪的具有竞争意识, 开拓进取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 在高职高专体育健康课程教学中应给予学生全方位的体育教学, 即体能、健康、娱乐、竞技、生活、心理卫生等教育, 以适应未来竞争愈来愈激烈的社会要求。为此, 在高职高专体育教学中所选择的教学内容, 所采用的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估标准等等, 都应从全面育人的观点出发, 以达到高职高专最佳的体育教学效果。
3. 以健康为理念,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长期以来, 由于传统体育教学观念的影响, 我国的体育教学都强调以“教师为中心, 以课堂为中心, 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体系,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模式是强制化, 教学方法是被动式、注入式的教学。严重影响了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影响了体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体育的本质对人自身的自然改造, 决定了学校体育的活动性质是一种直接的实践活动, 与学校智育是一种间接的认识活动形成鲜明的对照。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推进, 在健康的理念下, 学校体育应建构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要从实践的教学本质出发, 以学生为中心, 使学生人人享有平等的体育权力, 真正成为体育实践的活动主体;以生活为中心, 拓展学生的实践空间, 丰富学生的实践内容, 尊重学生的兴趣选择;以活动为中心, 调动学生学习和锻炼身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使学生自己在自炼、互炼、互评的体育锻炼中, 养成经常体育锻炼的习惯。
4. 增强高职高专学生的体育兴趣, 培养经常锻炼的习惯
兴趣是人们对外界环境和事物的认识或实践中产生的意识倾向。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不是先天就有的。兴趣所表现出的积极情绪会导致行为上爱好某项活动, 从而形成行为习惯。体育兴趣是指对体育爱好、喜好的情绪。要培养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能力, 兴趣是学习的主要条件。学习对某项体育活动感到有学习或参与的需要时, 就会产生某种体育兴趣, 于是便开始接近、探究, 并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或实践活动使自己需要得到满足, 一旦这种需要得到满足就会产生愉快情绪, 并在新的体育驱使下, 又开始新的探究、实践, 使体育兴趣不断地发展起来。因此, 在学校体育教育中, 要引入生活体育的内容, 并与未来的社会体育接轨, 正确引导启发, 逐渐培养学生自发自主地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体育习惯是在参与体育活动中长时间逐渐形成的一种不易改变的行为。体育习惯的养成贵在坚持, 只有持之以恒, 才能收到增强体质、锻炼意志、调剂情绪, 娱乐身心的效果。在学校体育教学中除了体育课外, 要实施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要让学生每天坚持出早操, 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坚持锻炼, 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竞赛活动, 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5. 坚持体育教学、训练、竞赛、活动和达标评定的连贯性和统一性
学校体育的改革, 必须尽快地走出与健康理念相冲突或不协同的四大教学误区。即:体育教学内容的竞技化、体育教学过程的技术化、体育教学组织的一体化和体育教学目标的达标化。
(1) 体育教学内容的竞技化
即学校体育以竞技体育的运动项目构建教学内容体系, 具体表现为各专项动作技术的传授和运动能力的提高, 不仅偏离了以促进学生生长发育为基本的身体健康, 同时为了发现体育苗子和培养体育尖子, 也变相地剥夺了绝大多数学生平等的体育权益。
(2) 体育教学过程的技术化
在教学过程中过分苛求动作的准确与技术的完美, 使运动技术的学习与掌握成为直接的教学目的, 而不是教学手段。这就造成使学生活动的主体性受到伤害, 活动的积极性受到压抑。
(3) 体育教学组织的一体化
过分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服从命令, 听从指挥的纪律性, 过分要求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统一行动, 步调一致有序性忽视了学生个性与差异的教学组织, 扼杀了青少年好动的天性, 也使学生对学校体育产生逆反心理。
(4) 体育教学目标的达标化
把“达标”作为学校体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必然限制了教学内容的广度和导致教学过程的封闭, 使教学与“达标”形成一种彼此对应的契合关系, 作为教学的归宿点, 即“达标”至上, 作为衡量学生、教师、学校的硬性尺度和最终判决, 必然限制了学校体育的重心和教学导向, 以及体育教学的行为选择和价值取向。
三、高职高专体育教学改革的对策
在高职高专学校, 应把体育活动、课外活动俱乐部 (协会) 、体育竞赛纳入体育教学管理体系, 即可以使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在这些体育活动中学习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 提高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可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各项体育活动, 对大学生课余体育活动进行引导, 保持体育教学与课余体育活动的连贯性和统一性, 有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造性”“综合性”人才。
为了适应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 高职高专学校体育应顺应时代的潮流, 突破僵局, 深化改革, 充分发挥大学体育健康课程的教学作用, 突出以增强体质, 增进健康为主线, 培养终身体育, 健康第一意识, 真正探索出一条适应中国国情的深受大多数学生喜爱的高职高专体育改革之路, 为新世纪高科技社会各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贵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卫工作[J].体育教学.1999 (1) :1-5
[2].曲宗湖.论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J].中国学校体育.1997 (.2) :1-4
[3].王广虎.健康理念内涵的把握与学校体育改革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 (.4) :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