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

2024-05-18

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共12篇)

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 篇1

1 概述

网络安全是指利用网络的管理控制技术, 保护网络系统的硬件、 软件、 数据等资源不受到破坏、 更改或泄漏, 保障信息能够在网络中安全地传输、 存储以及处理, 即保证网络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信息的保密性、 完整性、 可用性。 网络安全对于不同用户来说具有不同的意义: 对于个人用户来说,网络安全即保障用户信息传输的完整、 机密, 不被黑客所窃取; 对于网络管理者来说, 网络安全即对网络信息的读写、访问进行安全控制, 对网络漏洞、 后门进行封堵, 保障整个网络的稳定性; 对于社会普遍意识形态来说, 网络安全即对网络上不良信息进行过滤和控制。

2 风险分析

2.1 物理层

物理层包括光缆、 双绞线、 UPS、 路由器、 集线器、 交换机、 服务器等物理设备, 对于物理层的安全威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物理设备造成的破坏;

(2)设备突然掉电导致的数据丢失、硬件损坏等;

(3) 传输介质、 存储介质导致的数据损失;

(4) 无线信号在传输时可能有被截获的风险, 造成数据丢失;

(5) 设备被盗或维护不到位导致设备损坏等。

2.2 链路层

相较于物理层, 链路层受到的安全风险较大, 威胁面也更广。 数据链路层遭到威胁会直接影响到其上的网络层、 传输层以及应用层, 其风险主要表现为:

(1) MAC地址洪泛攻击: MAC地址的数据帧转发依赖于交换机的CAM表格所包含的物理端口信息, 而CAM表格的容量是有限的, 攻击者可以向目标交换机发送大量的无效MAC地址到CAM表中, 由于CAM表满后将不会添加新的地址信息, 所以交换机便处于失效开放状态, 可以使攻击者进行信息的侦听。

(2) ARP攻击: ARP是指地址解析协议, 在局域网中,利用ARP协议可以将子网中的IP地址对应解析为MAC地址。ARP能够主动在子网中进行ARP报文广播, 所以攻击者可以伪造IP地址和对应MAC, 在网络中产生大量的ARP通信,堵塞网络。 之后逐渐更改目标主机的ARP缓存信息, 当目标主机要发送数据时, 攻击者利用伪造的ARP进行响应, 告诉目标主机假的通信目标地址, 从而将数据发送到攻击者。 这样就实现了ARP欺骗。

(3) MAC欺骗: 攻击者可以通过伪造MAC地址, 向交换机发送单个数据帧, 从而改变CAM中的信息, 导致交换机将本该发送给目标主机的信息发送给攻击者。 只有当目标主机再次向交换机发送信息改变CAM, 才能使通信恢复。

(4) DHCP欺骗: DHCP是利用UDP协议工作, 进行局域网IP及相关参数动态分配的协议。 DHCP欺骗包括两类:一是通过伪造MAC地址进行DHCP请求, 而DHCP的地址空间是有限的, 当DHCP分配给伪造MAC地址后, 就会将DHCP的地址空间耗尽; 二是引入一台DHCP服务器, 向用户分配非法的IP及相关信息, 从而导致用户无法正常使用网络。

(5) STP操控: 生成树协议能够解决双核心网络拓扑结构中的桥接循环问题, 消除交换节点的冗余链路, 防止广播风暴的产生。 网络攻击者通过伪装BPDU, 将发出攻击的网桥广播给交换机, 当网桥的优先权低时, 交换机会重新进行生成树拓朴的计算。 这样攻击者就能够成为网络中的根网桥, 从而得到数据帧。

(6) VLAN攻击: VLAN即虚拟局域网, 是将同一物理局域网的用户虚拟划分为多个广播域, 能够简化对网络的管理, 提高网络的安全性能, 这种技术普遍应用于校园网络。VLAN攻击有VLAN跳跃攻击、 VTP攻击等。 VLAN跳跃攻击以某个VLAN中的用户进行其他VLAN的访问, 利用动态中继协议, 向交换机发送伪造的DTP协商报文, 使攻击者计算机成为中继, 获得所有VLAN流量, 而且可以对流量进行控制。

2.3 网络层

网络层是进行两个端系统之间的数据透明传送, 实现路径选择、 路由及逻辑寻址功能。 在网络层应用最为广泛的是IP协议, 在这一层面临的主要安全风险有:

(1) 明文传输风险: 没有加密的网络数据包能够被同一子网中的每个网络设备通过简单的嗅探工具侦听到, 所以明文传送的数据有很大的泄漏风险。

(2) IP地址欺骗: IP地址的分配是符合一定规则的, 而IP又是网络节点中唯一的标识, 所以攻击者可以首先寻找一台受信主机IP, 通过对IP报文数据包头的修改, 伪造IP地址, 从而获取对服务器的访问权限。

(3) 源路由欺骗: IP是通过报文中的IP源路由信息确定信息送达的目的主机, 而攻击者可以通过构造往返服务器路由, 非法与服务器进行连接。

(4) ICMP攻击: ICMP即控制报文协议, 这一协议也不具有验证机制, 所以可以通过发送大量的ICMP报文造成服务拒绝攻击, 迫使主机放弃连接。

(5) RIP攻击: RIP即路由信息协议, 但RIP数据包中的信息缺少验证机制, 攻击者可以伪造数据包, 声称自己是最快的网络连接外部路径, 这样网络的所有数据包会发送到攻击者主机。

3 安全防控技术

3.1 防火墙

防火墙是保证网络安全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 用于在网络之间执行控制策略。 防火墙两种基本的控制策略: 白名单制度和黑名单制度。 即拒绝所有访问只允许许可的服务和允许所有访问只拒绝禁止的服务。 防火墙可以实现对IP地址、端口以及网络资源访问权限的控制等。 从技术分类上说, 又包过滤技术、 代理服务技术、 状态检测技术、 自适应代理技术等。

3.2 入侵检测

入侵检测不同于防火墙技术, 入侵检测是一种主动的防御技术, 当计算机网络中出现恶意行为时, 能够进行动态检测, 做到事前警告、 事中防御、 事后取证等。 入侵检测技术可以分为异常入侵检测和误用入侵检测。 异常入侵检测是指检定所有入侵行为都是异常的, 如果行为特征差异较大就认定为入侵行为; 误用入侵检测是指对已知的入侵行为建立特征模型, 一旦发现有行为符合该类模型便认为是攻击, 则可以及时进行防范处理。

3.3 数据库备份

数据是当今信息安全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 数据中心数据的安全性至关重要, 一旦丢失, 将会发生不可挽回的损失。数据库备份方式包括完全备份、 增量备份、 差异备份等。 完全备份是将所有的数据进行完全的复制, 这种方式不管档案中的数据有无更改, 都会将所有的档案进行读写备份; 增量备份是根据档案修改时间与备份时间的关系确定备份, 当档案修改时间在备份时间之后, 则认为该档案需要进行备份;差异备份是针对完全备份更改过的档案, 当需要复原时, 只需要复原完全备份以及最后一次差异备份即可复原。

4 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网络攻击的方式逐渐增多, 复杂度加大, 但相应地, 计算机安全防控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化。网络安全技术只有结合整个网络结构层次, 结合多方面的防控手段, 才能深入地提高网络的安全防御能力。 保证网络信息安全, 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极其重要的一个课题。

摘要:计算机网络是基于开放的网络协议,随着计算机网络应用的普及和技术的发展进步,计算机网络的潜在威胁也随之增多,对于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许多高职学校的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应对措施局限,不能很好地应对校园网体系的各个层面。高职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实现不能单单依靠一个防火墙,或是单一的商业安全防控产品来解决,而是应该在一个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覆盖各个网络层次的安全防控体系,适应全网的动态安全防控。从计算机网络中广泛应用的5层体系的底部3层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入手,进行全面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控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多层次,安全防控,校园网,风险分析

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 篇2

[关键词] 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环境

1.软硬件教学环境建设

根据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如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的就业需求,经过充分市场调研和论证,建设规模适度、软硬结合、校企结合的教学环境。

1.1网络实训室建设

网络实训室以网络建设的基础架构知识为出发点,为学生搭建一套满足各种局域网交换和广域网路由测试需求的基础网络平台,使他们可以熟悉网络基本协议,学习组网设计,模拟各类实际环境,排除网络故障等,亲身体验所设计网络的高速连通性、高可靠冗余等特性,完成从认识、熟悉到设计、排错等多种培训和实验,熟练掌握网络实用技术。

在设备厂商的选择上,根据当前市场上各厂商的占有份额及价格定位进行权衡,例如目前主流的思科和华三设备。另外,考虑资金投入和设备更新的问题,可结合新技术的动向,利用基于最新国际开源软件dynamips、gns3等为平台的网络设备实训平台和实训库,实现软硬件的结合与互补。

1.2校企合作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企合作,建设集实践教学、技术培训、技能鉴定、技术研发功能为一体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强化实训教学的重要保障。根据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当前和未来需要具备的综合能力出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工作过程为主导,以校企合作为途径,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融‘教学做’为一体的”工学结合课程模式。与多家企业联合办学,共建稳定的实训基地,共同制定合作培养方案,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式,充分运用企业在师资、技术、设备、资金等方面的优势,提供学生顶岗生产实习单位,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对现职理论教师进行高、新技术的培。

以技术合作为切入口,以项目开发为特色,使教学、科研、项目相结合。如与企业合作承接组建企业网络项目等。同时,根据技术合作项目和企业需求开展教学和学生实习指导,可有效地提高科研效率,也能有效地提升教学水平和效果。

2.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16号 )文件中提到:“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 基础设施仅仅为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实现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而资源的建设才是职业教育信息化真正的内容与实质。

2.1共享型教学资源库的含义

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是指以课程为中心将各个专业作为教学资源库的基本单位,建设内容包括专业教学目标与标准、精品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验实训、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等要素,以满足教师组织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需要,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搭建公共平台。教学资源库建设有利于改革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模式和方法;有利于加强校际合作,优势互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双赢。

2.2计算机网络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思路及内容

总的原则“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稳步推进”。以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开发为核心,依据先进的教学资源开发方法与统一的建设标准进行专业教学资源建设,这样既便于资源的整合,又避免整合大量的冗余资源。首批开展建设的课程为本专业核心课程。

就方法而言,可与it行业企业合作进行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在此基础上开展员工技术培训、技术交流、实训基地建设等项目合作,通过平台为企业人员提供继续学习和交流的窗口,便于学院师生及时了解企业实际和通信技术发展,学习和积累实际工作经验。

就内容而言,可涵盖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方面的资源;各职业岗位群的最新技术、国家与行业的最新标准、各岗位的最新作业程序和操作方法、测试手段与方法、考核标准和量化指标等最新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密切相关的学科及综合的人文、经济、社会、科技、自然等方面的资源;提高教师教学思想、方法、知识、能力各方面的教育技术、教学案例、学科科学史、学科最新进展、信息技术等方面的资源。

3.结束语

教学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全员高度重视的前提下,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结合实际情况,统筹规划,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 胡燕.浅谈高职院校校内实训教学环境建设[ j ]. 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2017,(2).

[2] 董宇峰,陈清华,王亮.高职院校计算机王亮实训环境的建设[ j ]. 实验科学与技术,2017,(5).

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 篇3

关键词 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9-0013-02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方位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阶段,急需大量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包括能够进行网络系统规划、设计、施工、设备调试、维护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应用的发展,社会需要大量懂电子商务网站建设、营运、管理及网络营销的人才。

1 培养目标及规格

培养目标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主要面向三峡及周边地区,服务网络系统集成及电子商务行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计算机网络建设与管理、网站建设与管理、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等工作岗位需要,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备网络系统集成、网站建设、商务网站营运与管理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培养规格

1)知识要求。

①具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基础知识(包括具有湖北省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A级水平,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并获得证书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包括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等)和自然科学知识(包括数学等)。

②具有从事计算机网络技术相关工作的专业知识,包括网络系统集成方面的专业知识(网络拓扑图、施工图的识读和绘制;局域网的设计、设备选型;局域网系统集成与施工管理;常用网络设备的配置、测试和故障排除等)以及网站建设、商务网站营运与管理方面的知识。

2)能力要求。

①社会能力:具有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劳动组织能力;具有初步的管理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具有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

②方法能力:具有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具备独立学习能力;具备获取新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具有善于总结与应用实践经验的能力;具有决策能力。

③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计算机局域网的设计、规划、设备选型的能力;具有局域网系统集成与施工管理的能力;具有计算机网络系统测试和故障排除的能力;具有网络日常管理与维护的能力;具有网络信息系统安全方案的实施、管理与维护的能力;具有网络设备的营销及售后服务的能力;具有电子商务网站规划、制作、管理与营运维护的能力;具有电子商务网站店铺美化与营销的能力。

3)素质要求。

①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遵纪守法和职业道德意识。

②具有勇于创新、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③具有良好的诚信品质、责任意识、公平竞争的意识和健康的身心素质。

④具有良好创新精神、创业意识。

2 专业课程设计体系

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本课程体系是根据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网络系统集成与管理、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两大职业岗位群而设置的。以工作任务为逻辑主线来组织课程,将完成工作任务必需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构建于各课程之中。

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分析

1)岗位(群)名称:网络系统集成与管理;商务网站建设与管理。

2)典型工作任务:网络系统规划与设计;网络系统集成施工;网络系统维护;网络安全与管理;网络应用与日常管理;网站设计与管理;网页制作;网页图像处理;网页动画制作;商务网站管理与营运。

3)核心能力分析:能进行需求分析并书写需求分析报告;网络系统规划、网络建设方案的书写;会编制标书和投标书;能掌握网络施工安全知识;网络系统施工与管理能力;使用测試设备对网络系统进行测试;整理和书写施工技术文档;能使用网络管理系统对网络进行管理;熟悉网络攻击与防护;常用的防火墙技术;网络及信息安全整体解决方案;电子商务网站设计需求分析;网站规划及网站建方案的制订;商务网站管理与营运维护;商务网站的安全保障;制作网页的能力;商务网站及店铺的美工设计及应用。

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思路:依托行业,依据职业岗位能力分析,构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是校企结合,使用企业真实项目提供的资料和环境开展教学。

二是将仿真实验和实境操作相结合,广泛使用网络仿真系统和虚拟机系统,采取虚实结合的办法,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和针对性。

三是将实践教学与行业认证相结合,在完成实践学习后,参加并获取相应的行业职业资格证书。

专业核心课程描述如表1所示。

3 组织与实施

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各班配备一名专业班主任,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职教师担任,配合年级辅导员管理本班;组织丰富的课外活动,教书和育人紧密结合;教育学生做事先做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

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1)课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专业负责人全面负责本专业课程的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制订,并制定各课程和教学环节的考核目标;教研室根据本目标合理安排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并对教学环节进行考核;主要核心课程,由具有企业项目开发经验的教师任教,项目实训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任务引领、项目驱动为准则,将实践教学贯穿教学的各个环节,加强实践教学。

2)实训与顶岗实习的组织与实施。

①生产性实训项目设计与组织。实训教学分三阶段。

第一阶段,单元实训:在课程中穿插小的项目实训。

第二阶段,课程实训:每一门课程结束后完成相应的项目实训。

第三阶段:引进企业实际开发项目,组织学生进行实际项目开发实训。

②顶岗实习的组织与管理:与相关企业联系,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实际参与项目开发或施工与管理;教师跟踪协助解决实际问题。

③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保障:拥有模拟楼宇综合布线实训室;具有思科、华为等网络核心设备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室;拥有模拟企业开发环境的软件工作室;多间其他公共计算机房。

参考文献

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改革尝试 篇4

其实, 问题就是改革的突破口, 学了不会用, 关键就是没有围绕应用这个核心, 往往从知识到知识, 考虑的是懂了没有, 而不是会用了没有。因此根据本校的“双证融通”这个特色入手, 根据计算机网络管理员的国家标准为基础, 以网络管理员岗位技能为目标对教学计划和课程进行了改革尝试。

原先的教学计划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几门主干课程为核心进行课程的设置, 主要有计算机网络基础、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工程、网络安全、网站建设及编程。另外再加上几门专业基础课, 学生很难掌握综合应用技能。而且各门课老师的教学有差异, 这就更影响了学生技能应用的效果, 因为学生没有实际工作的经验, 不知道什么是重点, 什么是必须掌握的, 多数的学生还是和中学的学习一样死记硬背, 所以根本谈不上如何应用。

根据这种情况, 考虑到高职教育的特点, 我们对网络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进行了一些大胆地改革, 从培养应用技能的目标出发, 以应用为核心, 模拟本专业岗位技能需求情况, 由浅入深, 在应用中不断充实各种知识, 做到从不会用到会用, 根据应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 从而进一步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就能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实际应用技能。

我们把本专业的专业课:计算机网络基础、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工程、网络安全、网页制作、C语言、数据库及ASP编程等进行重新整合根据应用水平的高低, 重新组成新的课程, 一门课可以包含过去的几门课, 原先的一门课可以拆分成几个部分融合在新的课程中。

从以知识点的系列, 转化到以应用的深化为主线, 是我们改革的思路, 学生可以根据这条线逐渐了解本专业工作岗位的总体应用技能。也为他们在本专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目标。他们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些东西, 为什么要做些实验, 再进一步要做什么。不再是盲目的无目标的学习。

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 篇5

《计算机网络》不但能为后续各专业课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而且还能积极适应信息技术新发展的不断要求,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开创与创新意识以及实际组网技能。

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必须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纵观《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过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一个最尖锐的矛盾。

如何解决这一教学矛盾,提高教学质量是该课程教师的亟待解决一大难点。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符合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情境。

那么,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该如何应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来解决教学难题?本文笔者将根据该课程特点并结合自身的教学思维以及教学实践,在教学理念的确立、教学模式的建构、教学方法拟定、实践项目的设立和组织四个环节谈谈如何围绕建构主义理论开展计算机网络课堂教学,以更好地为计算机网络教学服务。

一、教学理念的确立

教学理念就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反映了教师个人的价值观和他对学生需要的考虑,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

它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对课程的培养目标设立与实现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学理念决定着教学行为的产生,且教学理念支配着教学行为,可以形象地概括为态度决定一切;。

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应遵循以岗位需要为主线、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教学服务社会为目标的教育理念,打破传统课程原有的知识体系,按照必须、够用;的原则将课程进行重组与创新,实行整体优化。

1.以理论够用为度,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在对《计算机网络》的行业情况重新调研后,酌情逐渐减少理论课时,增加并强化实践实训项目,使课程设置与国家对高职高专课程相一致。

2.以就业及市场需求为教学导向,根据市场需求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各个工作岗位的要求,从而去调整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要重视教学的实践性,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根据以上具体需求,对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课程进行修订和调整,其中最重要的是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课程比例,并对实验环境进行优化,对课程内外教材进行丰富等。

3.为了建设质量高、具体、现代化的教学资源,必须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作为依据;为了建设先进的教学和实训环境,必须以现代的技术作为依靠。

4.为了让学生具备其基本的网络知识,就必须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使其具有搭建基本网络的能力,掌握安装、配置、和调试各种网络设备,以及管理和维护网络的能力。

二、教学模式的探讨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包括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的组合方式,教学程序及相应的策略。

教学模式的建构对教学理念的实现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随着时代在进步,教育领域也在不断的探索和变革,教学模式也要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和需求,各种各样的模式都在不断的被提出和被试用。

对于高职高专来说,由于自身职业性质的设定,使得这些高校在教学模式的探索过程中,要更多的把实践教学、操作推广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

目前来说,工学结合的模式是被普遍认可和被广泛推行的教学模式,以下就以此模式作为分析对象,浅析高职高专的教学模式之路的开展和展望。

(一)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高职高专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脱离生产,同时要提高自身的能力,除了要实践操作以外还需要从理论上研究其特性,获得创新。

为使得高职高专教育质量、特色得到保证,应该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考虑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根据当前的就业需求来调整教学内容。

其次,教师可以成立学生兴趣小组,参与网络的组建及维护工作,扩大学生的知识而。

再次,学校或课程教师可以努力地发掘其他外部可利用资源,在多个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以更好地与社会紧密结合。

最后,还可以聘请企业内高级工程师以及其他专家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直接教育,让学生们能亲身感受到行业知识的魅力。

(二)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独立去解决相关问题,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要想真正地掌握课堂理论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构建结构,必须要深刻的理解此知识内容反映的性质、规律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现实生活中去体验感受,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

因此,教学模式可以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发展。

传统教学模式都是从教师如何去教这个角度来进行论述,忽视了学生如何学这个问题。

杜威的反传统;教学模式,让人们意识到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

现代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是重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设计教;与学;的活动。

(三)网络课程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实施,网络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网络可以为教师与学生提供各种各样大容量的信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网络自己选择学习的内容,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内容的决定者,充分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标教学思想,真正改变了传统教学以老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记和背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和协同工作的能力,有利于推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进程,有利于学校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建立网络课程、建立共享区、留言板等形式把《计算机网络》课程资源上传、共享,学生可以在课外对将要学到的内容进行预习,课后对所学内容进行复习。

(四)学历教育应与证书培训有效结合教学模式

高职高专学校的毕业生应取得学历和技术等级或职业资格两种证书,这既是国家教育法律法规、政策的要求,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性和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也是各行业逐渐把专业上岗证书和专业等级证书作为毕业生就业的必备条件。

此外,双证书教育的管理及实施效果,还是高职高专人才评估工作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对学校办学成果的综合检验的指标之一。

学历教育与培训证书有效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重新构筑课程内容新体系,可以实现教学环节与毕业生就业的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

三、教学方法的探讨

教育教学手段是在思想理念提高后用于实践的具体表现,也是检验思想理念的正确性、合理性、完善性、先进性的一个重要方式。

所以在提高教育教学理念的同时,教学手段也不能停滞不前。

所以,我们为了促使教学手段与教育理念的配套和同步,我们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上尝试了很多创新的办法,以服务整个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

(一)本课程采取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灵活多样

这样的教学方法既考虑到学生记笔记、思索的需要,又考虑到扩大教学容量,采用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灵活的教学形式。

对于需要形象性思维和抽象性问题等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使问题直观、形象、易理解,也可增加内容的趣味性,同时也增加了信息量,提高课堂效率;对于公式推导等需演绎的内容,采用黑板加讲解的方法。

(二)通过类比的教学方法,突出教学重点,实现教学目标

讲课中可以把课堂内容与生活的事件相类比,使复杂的问题变得易懂,同时增加了趣味性。

如讲网络层的路由选择和拥塞控制时,用城市中的交通问题作类比,使学生较为轻易理解。

尤其是拥塞控制,通过类比,很轻易就能理解网络中的Packet包太多;是导致拥塞;的原因,然后就有采取一些算法来控制和解除拥塞。

(三)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开展课堂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课堂除了教师讲授,还应鼓励学生讨论,课前提问,课后总结。

课后的习题训练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

定期给出关键词,让学生查阅文献,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动态,了解计算机多学科相互渗透的特点。

四、实践项目的设立和组织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应用的能力应着重培养,毕业设计应该采用实验操作、综合练习、课程设计、而向应用和开发服务等实际问题。

使学生在调查—分析—综合;和实践—理论—实践;的逐步深入中,掌握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可以更快更好地融入到企业中去,实现自身价值。

(一)根据学生兴趣开设实验兴趣小组,充分发挥学生个性

根据本课程的实验进度和学生的兴趣爱好,成立兴趣实验小组,使学生勇于创新。

由于《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很强,几乎每节实验课都有实际操作。

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个性,不再是千人一面;,让实验内容有更好的发展,让学生从被动到主动,这样就需开设实验兴趣小组来得以实现。

(二)综合作业与课程设计结合,培养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能力

对于不同内容的课程,进行综合作业与课程设计相结合,为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技术得以进步,需要通过各种各样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具体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浅谈高职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 篇6

关键词:高职学校;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课程目标;策略

中图分类号:TP309-4

目前,互联网正在向大型化方向发展,并且也愈加广泛地应用于关键领域,用户在互联网上发布、存储的信息正变得越来越广泛与重要,在这种趋势下,信息安全已经成为目前互联网发展所面对的尤为普遍的问题,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成为人们在使用计算机时需要掌握的重要技术内容。在多数高职学校中,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都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目之一,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保护计算机信息安全方面的基本技术与措施。那么具体的课程目标是怎样的?教师应该怎样教授好这门课程?

1 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的课程目标

在教师开展授课前,了解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基础,本着从就业实际出发的原则,在多数高职学校中,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的培养目标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学生能够模拟建立安全测试的平台;第二,学生能够利用sniffer软件分析网络情况;第三,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维护网络安全的防范措施;第四,学生能够独立进行硬件的安装和配置以及防火墙的使用;第五,学生应熟练做到使用加密工具对文件进行加密与解密;第六,学生可以流畅安装并使用防病毒安全软件;第七,学生能够利用系统备份的工具做好系统备份工作;第八,学生可以在数据恢复类工具的帮助下成功完成数据恢复。以上八项基本在内容上涵盖了高职学校该科目的培养目标,具体表述上各学校可能有所差别,但影响不大。了解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有助于教师明确授课的重点,也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并能够依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充分地训练学生的各项能力。

2 做好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教学工作的基本策略

与大学本科注重理论教学不同,高职教育更加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做好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教学工作的关键也在于此。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采用以下策略做好教学工作:

2.1 使学生明确信息安全的内涵及典型问题

信息安全一般涉及到技术类问题与非技术类问题两种,一般非技术性的涉及信息的安全策略、安全规划、安全立法以及自然灾害如水灾、火灾、地震等给信息安全造成的危害[1]。技术性问题则包括计算机科学、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密码技术、应用数学、数论、信息论、电磁技术、信号处理、信息测量、化学以及材料化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一般来说,信息在存在与流通的任一环节都可能会发生安全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保护与防范:

一是基础设施。基础性信息设施属于信息化社会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成分,没有这些基础设施,信息的流通也会受到严重影响,这部分设施包括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网络系统,以电视、广播、电话等为代表的通信系统以及电力配送系统等。一旦国家的基础性信息设施被破坏,就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所以,保障基础设施安全非常重要;二是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关注的是整体的体系安全,诸如系统结构、系统运行、系统柔韧性以及自我修复力等,保护过程中主要工作是阻止系统被阻塞、干扰、中断、利用,使系统能够保持安全流畅运行;三是信息内容。信息内容是信息传递与交流的核心,保护信息内容安全应使信息保持完整、可用,不遭到泄露、修改、伪造以及毁坏;四是信息过程。信息过程指的是信息传递的流程,诸如信息收集、存取、显示、传递以及处理等,这一过程中需要做的是保护机密以及敏感信息可以被安全传递,一般通过加密的形式进行保障,另外也涉及到信息访问的控制,以及保护用户的位置、身份、密码、账号等不被泄露;五是计算机安全。计算机可分为硬件与软件两部分,硬件安全需要人们保障电路与设备安全可靠,软件安全则涉及到保卫系统、文件、程序、数据库安全,并做好病毒防范工作;六是网络安全。网络具有共享性与开放性,相对而言较难进行把握,一般要对不良信息进行过滤,并保护网络信息与共享数据安全,对安全漏洞进行不断补充,防止病毒以及黑客的攻击等。

2.2 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明确了信息安全涉及到的内容后,结合本门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计。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作为重点,此外还要结合市场需求与行业发展情况,将培养有能力保护企业信息系统流畅、安全、稳定运行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一般大学本科中的信息安全技术课程包括防火墙、密码、入侵检测、信息伪装、PKI、VPN技术[2],高职学校与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有所差异,所以也应在课程内容的侧重点上有所调整。一般高职学校的学生就业时面临的多数是中小企业一线岗位,所以也要结合中小企业的具体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目前的网络安全问题中,计算机感染病毒、木马等仍是比较突出的现象,其次是端口遭到扫描以及网络攻击,此外还有垃圾邮件与网页篡改等,这也是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将会面临的常见问题。对此,建议高职学校将这门课程的内容按重点分别设置为病毒防范、数据备份及容灾、防火墙、物理安全以及VPN技术,如此一来就与本科的课程内容有了一定差异,但同时也能更好地满足高职生的就业需求。除了以上技术性的内容外,还建议搭配一些企业信息网络安全规划、社会工程学方面的课程,这些课程虽然不是实际操作技术,但也与企业发展比较相关,对这些课程进行学习有利于提升学生对岗位的综合竞争力与知识层次,也有助于学生在企业之中的后续发展。

2.3 注重教学方法的合理应用

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也是给学生指引方向、解答疑惑与纠正错误的重要导师。教师首先应积极提升个人的专业素养,要对目前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有所了解,并对行业先进技术不断学习,使自己具备比较高的专业素养;其次,教师应注重个人教育理论素养的提升。现代教育理念包含着现代的教育方法,也比较贴合现代社会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需求,因此,教师应对现代的教育理念进行研习,并对现代的教育方法多加实践,通过在课堂中的实践磨合使自己在操作时变得游刃有余;最后,教师还要注意改善对学生的评价模式。高职学校部分学生的心灵还是比较脆弱和敏感的,他们往往更需要教师的肯定与鼓励,故而,在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价时,教师要注意考察多方面的因素,综合学生各方面优势进行评价,并且对于有所进步的学生,无论进步有多小,也要采取鼓励和表扬式的评价。

3 结束语

信息安全是时代发展中越来越重要的议题,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也将成为未来企业在招聘人才时普遍考察的技能之一,作为高职学校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专业的教师,应明确培养目标,合理设置教学内容,科学评价学生的表现,从而为培养高质量的计算机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沈卫文,熊林.高职学院信息安全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初步设计[J].高教前沿,2010(03):54-55.

[2]黄健.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及防护[J].信息安全与技术,2012(04):38-40.

浅谈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探讨 篇7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的教育形势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已经转变为以就业为导向、学制改革、订单培养以及职业规划,其目标在于培养具有较高技能水平的人才。

计算机网络技术主要是培养具备计算机网络系统设置、运营维护的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计算机网络技术是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相统一的技术,涉及到现代计算机产业中的智能硬件、软件等互联网应用。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现代互联网发展十分重要。

所以,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改变课程开发的模式,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更是高校信息教育最为核心的部分,如何在探讨过程中引入全新技术;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增强实践能力;通过计算机网络信息教程,让学生掌握有关计算机网络的知识,同时掌握与计算机有关的基本技能,作为信息类专业的授课教师,在改革教程时必须认真思考上述问题。

2对专业技术模式进行创新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高校信息教育的专业课程,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安装、高度、维护以及管理方面的能力,培养能够从事实际工作,能够为市场经济服务的实干型人才,能够承担网络工程施工、网络设计、网络管理等工作的技能型人才。

2.1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

在内容组织方面,应当注重把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与实际的应用相结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当对知识的具体应用进行简介,确保学生能够直观地认识网络原理及相关的网络协议,并且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在组织方面主要以班级为单位,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考虑在多媒体教室开展;还有些适宜采用小组模式,例如网络设备的安装和设置、网络调试与具体布线等,都应当放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同时整个网络操作系统、各个网络配件的安排也可以通过局域网完成。

2.2将培养学生能力当成重点

对职业教育而言,教与学的过程并不是单纯传授学科内容,更多是通过具体的实践来培养学生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由于课程具有极强的实用性质,因此应尽量做到“边学边做,学以致用”,在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时,应当注重尺度的把握,在实践的同时带入转专业理念,把教、学、做融合成一个整体,确保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全面掌握相关理论。通过案例,可以让学生掌握各项基本技能,从而懂得如何满足客户的需求。

2.3推行双证制度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性质特殊,因此在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充分发挥实践基地的作用,还可以聘请有经验的专家为学生讲课,或者让学生近距离地接触企业,让学生熟悉工作环境、熟悉项目流程以及网络的最新技术。从而让学生对工作岗位的认知更加直观,可以根据工作岗位的需求调整自己的行为。同时倡导学生考取专业的资格证书,从而提升学生自身的竞争能力。学院还应当鼓励学生参加各个企业的专业资格认证考试。从而确保学生有能力更快适应将来的工作,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

3对技术方法进行创新

多年以来,高校教师对技术方法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但基本上应当遵循以下原则:课程应当符合就业需求,培养当前社会急需要的人才;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注重学生潜能的发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自信能力;在研究中应当尽可能使用先进的技术方法,以增强效果,积极推行双证制,也即倡导学生参加学历证书考核的同时还应当参加各种技能证书的考核,有鉴于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方法:

3.1挑选最适合的教材

学习过程与教材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要想确保整个过程顺利开展,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挑选合适的教材。在教育学生时应当充分考虑当前新的动态,应当将主流技术、实用技术以及基本知识、常用工具及重要的应用结合起来。高职院校教材最突出的特征是操作性强,也就是说教材的内容必须实用。所以,教师首先要做的,是选择最合适的教材,同时还可以自行编制教材,尤其是借助于本校环境开展各种实验的教材,还可以向学生及时传授新技术,确保学生的技术知识能够适时更新。

3.2引进优质资源

学院应当尽一切努力创造优越的条件,同时采用最先进的手段辅助,通过互联网与多媒体,对学生进行教育;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基础设施,让学生将学与做结合起来;将学生放置在虚拟的环境中进行技能训练,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积极与各个企业取得联系,运用企业资源,将一些企业专业人才请进课程,向学生传授有关新技术的知识,确保学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更新自己的技能。

4总结

高等职业教育始终应当将学生放在第一位,所有的活动都遵循相应的教育理论,注重激发学生学生兴趣,将培养技能型人才作为总体目标,通过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掌握所有的基本原理以及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各种形式的方法加以运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懂得如何思考问题;还可以与各个企业进行合作,推行“双证书”制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对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同等视之,对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与应用知识的结果进行考核,从而完成高校职业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孙文清.高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6(20).

[2]黄育云.教育学教材教法研究[J].四川出版社,2002.

[3]昌跃明.浅谈网络实验室的设计[J].职业教育研究,2006(9).

[4]兰晓红.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

[5]谢希仁.计算机网络[M].第四版.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02).

[6]吕同斌.关于高职教育实训教学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5(24).

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工作过程导向,校本课程开发

高职教育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 而通常情况下, 高职校本课程又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需要以课程为载体, 才能进一步促进社会各类型人才的培养。 并且结合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看, 在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也是“课程的改革与建设”。 着眼于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层面, 工作过程导向下的课程开发方法是经常被运用到的一个工具。 实质上, 这种课程开发方法与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相契合, 并切实迎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很大程度上提高职业教育与企业、经济之间的融合度。

1.工作过程导向下的高职校本课程开发的原理探析

1.1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理论基础

从工作过程的内涵看, 它体现的是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 站在企业发展的角度, 它是某个企业以一定的工作任务为目标, 并以这种目标为导向, 进一步获取工作成果的一个工作程序。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理论基础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多元智力理论。 它强调的是人类智力的多元化, 并且不同个体的智力没有高低之分, 只是在结构类型层面存在差异。 针对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 要采取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方式。 二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这种理论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以及特定学习情境下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自动化构建。 三是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实践活动, 重要的是需要情境的支持, 并且强调学习是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

1.2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改革原则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改革原则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课程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载体, 工作过程导向下的课程改革需要将“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贯穿其中, 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让他们知其然, 更知其所以然。二是能力循序提高的原则。 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体现, 一般的发展规律是:由浅入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 因此, 高职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切实遵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审视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化设计学习内容;三是职业情境设计原则。 从这个原则的意义层面看, 它强调加大对教学的投入力度, 切实确立教学的中心地位, 并根据相关的教学任务创设模拟化的职业情境, 在引导学生反复练习的基础上, 促使学生进一步把握相关的工作过程。

2.探讨工作过程导向下的高职校本课程的开发

2.1开发方法与过程

以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例, 以IT岗位需求能力及信息系统工作过程为基础, 工作过程导向下的高职校本课程的开发方法与过程如下 (其中, 遵循的开发方法是: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一个构建基础是“工作过程的系统化和标准化”) :一是通过相应的方式明确岗位人才必备的一些技能和知识要求, 如参考知名IT企业的“岗位说明书”。 二是展开调研。 调研的内容有:IT企业的工作流程, 一些重要岗位的工作任务及对职业能力的要求, 深入人才市场明确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趋势等。 三是开展问卷调查, 调查的对象是网络专业往届毕业生, 调查的目的是收集学生在专业课程设置和其他层面的看法, 进一步了解他们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情况。 四是为了把握IT企业对岗位人才的最新需求消息, 及时召开专业管理教研室会议, 以便做好对相关工作流程的解读。 五是分析本专业所面向的重要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 并采用开展工作过程研讨会的形式, 进一步分析典型的工作过程。 六是融合多方力量共同开发课程, 以院校教师为主导, 并积极吸纳一些知名IT企业专家的参与, 然后结合国际IT企业的培训教育资源, 最终达到课程开发的目的。

2.2课程体系的设计

工作过程导向下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体系的设计需要建立在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 然后结合学习主体在专业核心技术层面需要达到的能力要求, 进一步确定这些能力为“组网”, 主要涵盖了网站建设、安全方案的制订与实施、基本组网能力等。 针对其中的三个专业方向, 如“网络集成、网络管理、网络编程”, 其所对应的三种技能是:建网、管网、用网。 在课程体系的设计过程中, 首先确立一定的发展导向:网络服务实际工作过程和职业能力, 并切实结合一定的认知规律和能力循序提高的原则, 构建出五大学习模块:组网、学网、建网、管网、用网, 然后设计出相应的课程体系, 这些课程体系的特点是:模块化、组合型、进阶式, 从而为学生学习网络知识和技能提供有力的参考。

2.3课程标准的制定

一般而言,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要受到课程标准的制约。 首先在课程的科学定位上, 教师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 以教学为手段, 对学生需要学的知识应具备的能力进行明确, 并通晓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其次是在课程的具体目标层面, 一般分为三个层次: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态度目标, 三个层次的目标都需要切实参考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要求。 再次是课程的精心设计, 一是以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要求为依据, 优化对课程教学模块的设计, 进而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二是根据工作过程在不同层面的要求, 对这些内容进行优化和安排;三是建立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 综合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教学方式, 进一步整合课程资源。

3.结语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当前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高职院校要想切实迎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趋势, 培养出优秀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 需要重视本专业课程的开发, 因为课程承载着本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对此, 院校可以坚定工作过程导向, 明确相应的开发方法和过程, 并优化课程标准和课程体系的设计, 最终达到校本课程建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海梅.高职院校开发校本教材的原则和策略[J].内江科技, 2007 (01) .

[2]范唯, 马树超.切实解决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 2006 (24) .

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 篇9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目标。《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为实现这一目标提出了具体指导。

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推进、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相关行业、企业、职业岗位对网络技术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不断提高,表现在具备熟练的岗位操作技能,较好的职业综合素质,并且具备一定的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部分中职、中专学生希望毕业后能直接进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提高就业层次。为满足海南经济发展和中职学生继续教育的需要,近两年来省内部分高职院校进行了单独招生试点,经过我们的调研,如果有更好的鼓励政策,将有相当比例的中职学生愿意进入高职继续学习。目前中高职专业目录中均有网络技术专业,为促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改革取得切实的效果,有必要从微观上对二者现有课程体系进行分析研究,使之能够合理衔接,真正体现中高职教学资源整合,使人才培养体现系统性。

二、海南省中高职网络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对比分析

1. 海南中高职网络技术专业基本情况

海南省目前有各类中等职业学校94所,在校生15.7万人[3],若按学制三年计算,每年毕业人数为5.2万人左右,这类中职学校大多设置了网络技术专业,其中规模较大的,比如省商业学校、省高级技工学校的网络技术专业年招生人数在100—200人,中等规模学校的年招生人数在50人左右。海南省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有11所,七所设置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两所设置了通信类专业,对其中六所院校的计算机网络专业所做的数据搜集表明,近五年来,各校网络技术专业在校生人数大多在150—600人。

2. 中高职网络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对比

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中职和高职教育都要围绕经济需求和学生就业设置专业,因此中高职培养目标针对的岗位或岗位群会出现相似的情况。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来看,中职学校培养目标应定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吃苦耐劳品质,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网络硬件、软件应用的基本技能与方法,能够从事计算机网络组建、维护的初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学院的培养目标是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工作的业务流程、技能和方法,具备从事网络组建与管理等岗位(群)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职业能力,能胜任计算机网络及相关行业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任务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二者的区别主要是技术人才的培养层次差异,即中职培养中初级专门人才与劳动者,高职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较高,职业发展能力较强;二是学生对前沿性技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较高;三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具有复合性。

3. 中高职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对比

中高职网络专业的课程体系为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如何衔接好,对提高教学效益、构建职业教育“立交桥”意义重大。我们选取两所中职学校和一所高职学校网络专业课程体系中主要的课程来对比分析。表1、表2分别是海南某技工学校(中职)、某商业学校(中专)和某职业技术学院(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中基础文化课、专业基础与专业技术课的对比表。

对比发现,课程大多属于教育主管部门要求的课程,名称有所区别,层次有所提升,比如英语提升为大学英语。

对比分析表2中的中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术)课与高职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发现二者课程重复现象比较严重,但并不说明课程设置不该如此,因为初级和中级网络专业技术人员应该经过这样的培养过程。对中职院校毕业生的调研发现,同样的课程,中职院校授课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实际上较难达到职业资格认证的水平,而高职是基本可以达到。并且高职课程体系中增加了有针对性的综合实战课程以及分模块的专业拓展课程,如网络组建模块开设CAD工程制图、客户关系管理,网站技术模块开设软件开发工具、网站建设等课程,选修课有调查与分析、网络编辑、电子商务座位等,而中职缺少这些拓展和选修内容。

从学科体系的角度看,同一专业的中职、高职课程很难避免重复,同一课程的具体内容可以在深度和广度上有很大不同,所以避免课程内容重复的关键并不在于课程名称,而在于制定合理的课程标准[4]。

三、中高职网络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策略

我们分析研究了部分发达国家中高职对接的情况,如德国职业教育是以双元制为基础,实施螺旋式循环上升的学制体系衔接和在课程上实行阶梯式综合性职业课程的中高职对接模式。日本实施推荐与选拔优秀职业高中毕业生进入国立高等职业专门院校的制度,高职专门学校开发出与职业高中教学内容相衔接的教学计划。美国的情形是不断修改衔接方案,在中职开设一些技术准备课程供上高职的学生选学,而且建立了以知识与职业技术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实用性,如开设应用科学、实用数学、工程技术等综合课程。英国中高职教学单元对接模式的具体做法是,把中职课程和高职课程统一制定成了教学单元的方法,避免了重复学习。

英国的“统一教学单元”的模式看来更容易提高教学效益,但目前由于国内中职与高职院校缺少交流和沟通,实施起来困难不少。针对中高职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上的重复、衔接性不强等问题,我们认为的解决对策是体现技能培养的连续性,突出技能、方法、思维等综合能力的提升。

1. 能力目标的衔接

课程体系的对接首先要体现能力目标的对接。高职课程体系的设置要坚持能力本位的原则,在中职课程的基础上拓展与深化,保持中、高职教学内容的连续性。现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为例,将他们应具有的知识、能力与中职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结构作比较,如表3所示。

中职教育主要培养的是熟练劳动者、技术工人和初级技术人员。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不仅应该强调学生必须掌握某项专业的技能,更应该强调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一定的社会能力。

这种方法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及学习方法,要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社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样才能为学生今后的职业成长准备充分的养料,保证学生今后的发展。

2.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衔接

高职的主要基础课程包括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应是中职课程的延伸与深化;专业基础、专业技术课程和技能训练课,应根据专业情况有的要延伸深化,有的要作拓展。

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制订针对中职的教学大纲,可以采用入学测试等方式,合格者可以免修。局域网组建、综合布线、CAD、网络操作系统类的课程,应主要突出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制图、组建、管理网络能力的培养,关键是设计构思能力的培养。《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应是中职相类似课程的延伸、深化,应增加计算机组成和主板电子电路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培养,为学生未来可能从事电路及芯片维修岗位做铺垫。网络安全课程应突出网络安全的、最新的、技术的内容。因此高职的有些课程要进行整合,与中职相关课程重复的内容要进行删减,并编写出适合对口高职学生的教材,即加快制订对接课程的课程标准。

3. 职业资格证书对应课程的衔接

原则上中职毕业生对应的职业证书是初级工,高职为中级工,网络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分别是网络管理员和网络工程师(企业认证),在考证类的课程上应体现能力的提升,高职起点应至少是CCNA、RCNA层次。

四、结束语

要真正实现中高职网络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涉及的问题不仅是中职、高职内部的课程体系的调整,甚至不仅是中高职间的协调,还涉及职业院校的归口管理、社会统一的职业资格认证与管理问题。国家已经逐步重视这一问题并写进了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相信通过高层指导,多元协作,会有一个好的中高职协调发展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

[3]海南教育概况.

[4]徐静锣,乔刚.中职与高职教学衔接问题的调查研究.教育与职业[J].2010(11):8-10.

[5]焦安红.高职教育与其他教育课程体系的比较分析.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8,8(4):13-15.

[6]刘皓宇.浅谈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上与中职教育的区别.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10,23(1):46-47.

[7]王武林,单松龄.对中、高职教育专业衔接的对策研究.职业教育研究[J].2006(12):13-14.

[8]秦虹.国外中职与高职衔接模式的启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J].2002(16):51-53.

[9]张东放.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构建研讨.广东教育[J].2010(5):16-17.

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 篇10

1.1 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培养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理论与技术,具有较强“建网”、“管网”及“用网”能力,能从事计算机网络规划、组建、应用、管理与维护等工作,能迅速跟踪计算机新技术发展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

1.2 能力标准

学生具备微机安装调试、网络组建与管理、网络开发、网页设计、平面广告装饰设计等岗位的基本技能,并取得行业认可的资格认证。

1.3 主要就业岗位

本专业主要划分为以下三个方向:(1)网络工程方向: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组网工程、网络维护与管理、Internet服务器架设与管理。(2)网络开发方向:计算机常规软件、基于网络的应用软件、动态网页的后台软件等的开发与维护。(3)网络艺术设计方向:网页设计、应用软件界面设计、平面广告装饰设计。

2 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经过论证,精心构建了以下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3 本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

以培养掌握计算机和网络基本理论与技术为重点,以培养能够从事中小企业“建网”、“管网”及“用网”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与企业合作,分析实际工作过程,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归纳行动领域,并转化为学习领域,以此构建以“网络工程与管理”、“网络开发”、“网络艺术设计”等三大“关键能力”为核心、基于工作过程和岗位职业任职要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与企业技术专家合作,共同制定专业教学标准和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设计学习情景,开发核心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为核心,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精讲多练,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设置“网络工程”、“网络开发”、“网络艺术设计”共3个专业方向,学生根据自身的特长、爱好、兴趣选择主攻方向,实施模块化教学,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为更好地实践“工学结合”,提出“1+1.5+0.5”的培养模式,即第1、2学期进行文化基础、素质教育、专业基础的学习,第3、4、5学期进行基于实际工作过程,实施工学交替,培养三大“关键能力”的岗位技能课程学习,第6学期校外顶岗实习。这一方案在充分调研人才市场需求,根据企业反馈要求共同制订,按照“专业技能+实践经验+综合素质”的培养模式制定专业培养方案。

4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的体会和启示

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归纳出基于项目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过程中的要素和程序。一般遵循以下四个步骤:

4.1 科学具体的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专业人才需求分析应体现以下要点:一是国内行业发展状况,从而从宏观层面说明专业人才需求的总体态势;二是区域经济与行业的发展现状,从而说明区域经济的特点及对人才需求的背景,这是确立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的基础,对此,专业教师不能只停留在网上资料和数据的收集,应切实深入典型企业、政府部门等进行实地调查;三是人才供求分析,在需求分析方面通过实地调研应通过相应数据做定量分析,并做到数据真实,有来源和出处,同时,勿必应分析专业人才的供给,如当年的同类专业毕业生,现有人才的数量和规格等,从而在数量上体现供求的缺口;四是典型职业岗位人才需求分析,仅停留在专业人才供求缺口方面进行数量分析是不够的,应具体分析专业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应具体分析典型网络组建与管理、网络开发、网页设计等职业岗位。

4.2 专业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的设定

专业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的设定应建立在外部专业人才市场供求分析和自身办学条件分析的基础上,二者的一致性是确定专业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的依据。

4.3 职业能力和工作项目分析

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并不排斥职业能力分析,而是使二者做到有机结合。它的具体表述应是:一个具备职业能力的职业人在特定的职业岗位上,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进而完成一项具体的工作项目。对此,应处理好以下八个关系:

(1)工作过程和工作项目分析与职业岗位分析的关系;

(2)工作项目与课程体系的关系;

(3)课程体系中知识点、技能点、职业素质的相互关系;

(4)课程内实训、综合实训与顶岗实习的相互关系。

4.4 课程体系的构建

以专业培养面向的主要职业岗位为依据,结合区域企业生产特点,重点围绕实际应用,分析岗位上的典型工作任务,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分析,确定行动领域,打破原来的学科性课程体系,按照生产过程系统化原则,进行课程体系的解构与重构,系统设计学习领域,完成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在职业能力和工作过程分析的基础上,课程的设置一方面要与工作任务相对应,同时应明确完成该任务,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点,能力点和职业素质,从而为制订课程标准和教材开发奠立基础。

参考文献

[1]谭移民,钱景舫.论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J].教育研究,2001(2).

[2]李欢.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体系研究[J].大学时代(B版),2006(5).

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 篇11

关键词计算机 数据安全 数据恢复 高职高专 教学 备份

从全球范围来看,计算机数据安全及数据恢复技术目前正高速发展,引起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也开设了本课程。作者在长期从事本课程的教学中得到一些心得和体会,就如何进行该课程的教学提出了一些看法,对教学实践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一、计算机数据安全与恢复技术课程开设的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各行各业已实现信息存储计算机化,网络化。所谓数据恢复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数据损失时,把保留在介质上的数据重新恢复的过程。即使数据被删除或存储设备出现故障,只要在介质没有严重受损的情况下,数据就有可能被完好无损地恢复。

事实上,“数据丢失灾难”如同悬在各行业头顶的一把利剑,不知什么时候会掉落下来。因灾难而丢失关键数据并且在几天内不能恢复关键业务的企业可能从此从市场上消失。对于依赖计算机系统运作的各行业而言,系统停机的可忍受时间更短。目前的信息安全主要包括数据备份和网络安全。那么是不是有了数据备份和网络安全就可以真正保障信息安全了呢。答案是否定的。防范于未然,故很有道理,但只做预防工作是不够的。不管怎样预防,总会出现问题。那出现问题后的挽救办法,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以现有的技术而言。数据恢复,网络安全,数据备份,综合一体才能算的上是完整的信息安全。

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人,同样也没有永远不出差错的电脑和软件系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计算机数据安全问题。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开设计算机数据安全与恢复技术课程也是时代所需。

二、计算机数据安全与恢复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

计算机数据恢复技术是一门新兴的科学技术,即通过各种手段把丢失或遭到破坏的数据还原为正常数据,以保证数据的可用性。计算机数据安全则是出于对计算机数据的安全考虑,在数据未遭到破坏前将数据保护起来以防止数据破坏的发生。计算机数据安全与恢复技术课程教学应首先对文件系统原理进行剖析,然后在此基础上剖析数据恢复技术并通过实例精讲数据恢复操作,使没有任何数据恢复基础的学生都能迅速掌握文件系统原理和数据恢复技术,从而让学生学习并掌握数据恢复技术需要了解和掌握的关键内容。

计算机数据安全与恢复技术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很强的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必须掌握Windows系统下数据恢复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内容包括:硬盘数据组织、文件系统原理、数据恢复技术、数据删除安全、文档修复技术、文件加密技术、密码遗失处理技术、数据安全技术和数據备份技术,以及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开设的基本条件

计算机数据安全与恢复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课程,考核的重点也是考查学生对Windows系统下数据安全和数据恢复技术的原理和方法的掌握能力。因此,教学中应理论联系实际,高度重视实践环节。

建议每一阶段的教学活动均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最好能在多媒体教室兼学生机房的实验室进行。教师的教学最好采用演示教学,学生的学习应结合教师的演示进行实际的操作,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做到教师一边教,学生一边学,使教师的教学生动形象,使学生的学习能够更充分、更实在。

学生学习本课程前,需要掌握计算机简单操作知识以及计算机基础应用等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素质方面要求学生具有合作精神和较强的自我知识及技术更新能力。

四、课程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一)考核形式。

由于《数据恢复技术》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很强的技术专业课,课程考试重点考查学生的数据安全与数据恢复操作技术以及动手能力,故考核形式以上机操作为主。

(二)总评成绩的组成及评定标准。

本课程的总评成绩由两部分组成,根据学生上机完成题目的情况进行评定。上机成绩满分为100分。期末成绩=上机成绩*70%+平时成绩*30%。

五、计算机数据安全与恢复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当今,电脑授课方式大都相似,课程教学主要采用教师讲学生练、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技能逐项讲解过关的陈旧教学模式。授课素材的单一,上机作业的千篇一律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学生只要上课认真听讲就能按部就班地作出老师演示的实例,一般学生在学习后都是只会仿做课本例子。这样的教法虽然强调了基础教学,但却忽略了学生的创造性。这样教授出来的学生缺乏对知识的运用及创新能力。这种状况严重限制了学生在走进工作岗位后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在计算机数据安全与恢复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改进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捕捉、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意创作能力,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培养出真正的数据恢复人才。

参考文献:

[1]扈新波编著.数据恢复技术与典型实例[M].电子工业出版社.

[2]戴士剑,涂彦晖

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 篇12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目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宽带网、无线接入和P2P技术等, 光纤接入网将从网络核心走向用户, 最终实现光纤到户。其中在接入网方面, 已实现高带宽、大容量、用户覆盖面广的光纤、铜轴混合网 (HFC) 接入及CableModem技术, 以电话线路为媒介、成本低、安装方便、稳定可靠的XDSL技术, 还有无线接入技术, 电力网接入技术, 局域网接入技术等已广泛应用于企业、政府、银行、学校、科研等重要部门。

我国网络产业起步晚, 但发展迅速,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发挥后发优势, 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战略举错。目前, 政府、企业、学校和家庭上网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与实践, 必然需要大量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定位

高职是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 重在专业动手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依据“建网”、“管网”和“用网”的培养目标, 将其分为网络工程、网络开发、网络艺术设计三个专业方向的人才, 其中网络工程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组建、管理与维护;网络开发主要包括网络程序设计与数据库开发;网络艺术设计主要包括网页设计、广告装饰设计制作等。

通过校企合作, 深化“工学交替、岗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建网”、“管网”和“用网”工作的要求, 应重点培养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具有计算机网络软件、硬件组网与调试、网络系统安装与维护, 以及网页设计与网络编程能力, 面向计算机网络企业和领域里生产、管理、服务的人才, 能在中小型企事业单位从事网络规划、组建、应用、管理与维护等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按照职业能力所包括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我们把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细分为以下几个能力模块。

(一) 专业能力

1.元件检测:

网络硬件设备的识别、检测等。

2.工具使用:

A.传感器、压线钳、剥线钳、示波器、热风焊台和智能BGA返修站等常用工具的使用;B.路由器、交换机等常用网络交换设备的使用;C.网络数据库开发平台、网络艺术设计开发平台、网页设计开发平台。

3.技术应用:

A.计算机网络组建、管理与维护能力;B.网络程序设计与数据库开发能力;C.网页设计、广告装饰设计制作能力;D.网站建设能力。

4.专业理论:

A.路由器和交换机工作原理及配置;B.网络基础知识、平面设计基础知识、数据库基础知识。

(二) 方法能力

1.计划能力:

A.能够按照网络工程项目大小制定工作计划并科学实施;B.能够根据网络工程项目大小预算经费投入, 并完成硬件购买;C.能够根据需要灵活、科学变更计划。

2.学习能力:

A.能够利用专业书籍和工具书获得帮助信息;B.能够对工作中涉及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学习;C.能够在工作中获得工作过程知识并不断总结。

3.解决问题能力:

能够解决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4.创新能力:

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创造性的设计。

(三) 社会能力

1.情感态度:

能够在工作过程中始终具有积极向上的工作和学习态度。

2.交往能力:

A.能够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人际交往、思想沟通、获取信息;B.具有诚信、可靠良好品质。

3.协作能力:

A.具有责任心;B.具备小组协作能力。

三、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1.根据行业工作过程, 构建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是面向地方行业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因此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要遵循社会调研、构建岗位群、构建专业模块和课程设置四个步骤。即通过社会行业需求调查研究, 构建岗位群设置相应的专业模块, 并经过几年的调整, 逐步使专业课程体系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从调查研究着手, 收集分析社会实际需求、 行业实际需求和学生实际需求信息, 构建出社会需求岗位群, 对专业作模块化分解, 对课程作进一步的整合, 从而满足行业的实际需求, 根据行业制定的培养目标和行业岗位工作流程确定课程内容和专业课程体系。

2.“校企互动”, 教学就业零距离

校企共建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前提条件。要保证课程内容体现职业性, 必须有行业、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共同参与课程建设的全过程。尤其是在岗位工作任务调研与典型工作任务归纳、行动领域确定、课程内容设置等方面, 必须要征求行业企业专家意见并进行论证, 才能确保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我院根据“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煤炭行业、IT行业, 制订优质核心课程标准, 深度融合煤矿安全、煤矿产量监控网络技术, 调整课程设置, 构建工学交替模块化课程体系。确定“网络工程与管理”的核心能力为课程主线, 按照“建网”、“管网”、“用网”三个专业方向的实际工作过程分别与行业建立“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3.突出实践, 强化岗位能力

本专业以“岗位职业素质+岗位工作能力”为人才培养主线, 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应该具备的岗位能力和实践能力, 建立相对独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与理论教学密切配合、校内外紧密结合、具有计算机高职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注重“工学交替”的科学实施。依据工学交替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 以实际工作过程制定的工作任务为载体, 以职业能力为主线, 形成课程标准, 重组课程内容, 联合开发《网络交换设备安装与调试》、《煤矿安全网络监控系统安装与调试》等课程。

4.工学交替、岗证结合

计算机网络专业根据国家有关职业技能鉴定规范 (考核大纲) 要求, 突出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设计、教学安排和教学实施与行业职业标准接轨。使人才培养工作更贴近就业市场和职业岗位的要求。

与《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网络基础》、《网络互联设备》、《网络管理与安全》、《Internet与网页制作》、《网页制作 (三剑客) 》、《网页设计与编程》理论教学相配合, 分别安排几周实训, 在此基础上要求所有学生通过考核获得“计算机维修”、“思科的网络助理工程师 (CCNA) ”、“网页制作 (WDACE) ”等职业资格证书。

实施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和技术等级考试, 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改革, 同时也带来了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变革, 提高学生的技能, 确保学生毕业时同时取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摘要: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采用模块化课程体系, 注重工学交替和岗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遵循以岗位需要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根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教学服务为模式的教育理念, 打破传统课程原有的学科体系, 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职业性, 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将课程进行重组与创新, 实行整体优化, 构筑专业课程新体系, 以实现教学环节与毕业生就业的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工学交替,校企合作,岗证结合

参考文献

[1]李圣良.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 2006, (6) .

上一篇:前置胎盘产前诊断研究下一篇:指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