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共12篇)
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 篇1
1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现状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本着面向市场育人的指导思想,加强基础,强化能力,提高素质,增强后劲。在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改革,视就业需要设置方向,适时调整实习计划,即时更新授课门类内容,初步建立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动态应变教学体系。但根据近两年的毕业生跟踪调查和就业情况看,学生对计算机专业技术的掌握还远未达到职业需要的程度。课程改革尚未与时俱进。进入新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理论都已经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很多传统概念的内涵赋予了新的意义。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如何面对市场需求设置专业的课程体系;如何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如何确立学生的培养目标,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以向现实的职业素质生成,并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就成了需要深入研究和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只有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师资队伍进行改革,使之与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合拍,才能培养出现代社会需要的有文化、有技术、有道德的高素质劳动者,实现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
2 专业改革的基本思路及方法
2.1 师资队伍的建设
根据对我国目前计算机教育及计算机应用行业对人才需求特点和分析,在教学中应考虑建立起有别于一般普通高校的、信息灵通、反应灵敏、专业设置灵活的机制,使所设专业更加贴近社会经济生活、贴近生产第一线,培养的人才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适合市场的需要。这就要求进一步发挥专业教师的作用,建立聚集专业带头和骨干教师的培养与引进结合机制,鼓励教师参加科研和向“双师型”方向发展。
注重青年教师专业方向定位与动手能力的培养:新人员入岗后,按照课程体系的方向分类,鼓励青年老师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并在该方向上从熟练任教一门课开始,逐渐向3-4门专业课程过渡。另外,结合OSTA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考试及计算机等级考试,将青年教师尽量安排在培训班中由老教师带领,让他们尽快熟悉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以满足教学的需求。
根据今后职业教育的要求,下一步对师资的培养要求获取国际、国内相关高层次IT认证培训考试合格证书,为下一步学院更深层次的发展做准备,也为引导学生掌握更高层次IT知识打基础。
2.2 教学内容、方法及手段
教学内容改革是课程建设的核心要素,要准确定位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单门课程建设与系列课程改革的关系。教学内容改革应符合社会对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要求,处理好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的关系,处理好现有技术与未来技术发展的关系,大力补充新知识、新技术,并积极探索用现代教育观点和教育方法改造传统教学内容的新路子,实现教学内容的模块化以便于管理和更新。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要有一套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中应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教师启发式的教学,将教学重心从“教”转移到“学”,通过问题解决法、项目开发法等方法,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引进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
以实践为重,大力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综合运用和开发创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突出高职特色。内容要尽可能结合计算机技术实际,鼓励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课程建设中应邀请IT企业的从业人员参与到课程的实践教学部分,甚至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公司的IT项目开发中或者参与本校的课题开发。
保证课堂教学和其他教学环节的质量:课堂教学和其他教学环节,包括批改作业、辅导、答疑、研讨课、实验、社会调查等。完善学生学习考核的办法,注重考核学生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
3 课程建设改革思路及方法
课程建设是计算机类专业教学基本建设中最具基础性的核心工作,其水平、质量和成果是衡量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是深化教学改革、实现培养目标的保证。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改革的落脚点也在抓课程建设,通过课程建设将整体专业建设落实到行动中。
3.1 以实践教学体系为中心
增设应用型计算机课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应用型课程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从能设计出简单的作品开始,对计算机产生浓厚的兴趣与好奇,激发同学们的学习欲望和热情,使学习有目标,有动力。
以专业核心技能模块开展课程综合训练,以加强综合专业能力培养。针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多学科交叉、实践性强、能力要求多的特点,以专业核心能力模块能力要求设置训练任务,通过综合训练,突出综合能力培养。课程综合训练完全独立于相关理论课程,由教研室统一组织安排。分为四个小模块:
程序设计模块,突出程序设计设计思想的建立,培养学生数据应用、开发能力为主,能开发小型、中型系统的能力,包括《软件技术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SQL Server 2000》、《C#》等课程的相关内容。
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及多媒体技术模块,以培养学生软件应用能力和作品设计能力为主,包括《图形图像处理技术》、《3D MAX》、《FLASH二维动画技术》、《多媒体应用技术》等课程的相关内容。
计算机硬件组装与维护模块,以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的组装及外设的使用、局域网的维护及使用,包括《数字电路与模拟电路》、《计算机组装及外设的使用维护》、《计算机维修技术》等课程的相关内容。
网页制作及网站开发模块,以培养开发网站的能力,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站开发技术》、《FLASH二维动画技术》、《多媒体应用技术》等课程的相关内容。
调整了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将实训、实习训练纳入课堂教学,利用机房及多媒体教室的资源,将操作性强的课程全部安排在机房和多媒体教室上,增加学生训练时间,强化基本技能,为课程综合训练奠定基础。切实加强课程实习与实训,以提高专业基本技能。
重视教材建设,可以自行编写、制作相关教材,也可以选用国家级优秀教材。除主教材之外,还应注意辅助教材的使用。鼓励编写出版教材,同时开发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电子教材和多种媒体配套教材。
3.2 参加产学合作教育性质的顶岗实践
顶岗实践是高职人才培养工作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学生综合运用和检验所学知识有效方式,也是学生积累实践经验并形成职业综合能力的关键所在;是产学结合的具体形式之一,也是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的唯一途径。学生只有到实际生产环境中,深入具体岗位,感受实际生产氛围,体验实际生产的劳动过程、组织方法及企业文化等具体的工作内涵,领悟生产、技术、设备等方面的管理方法,才能够形成真正的职业综合能力。学生只有深入企业,才能熟悉企业、了解企业、热爱企业,将自己融入企业,创造就业机会,缩短工作适应期,从而达到高职教育“上岗快、下得去、留得住”的人才培养目标。
3.3 重组课程结构并编写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教学大纲
针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从社会人才市场需求出发,对原来计算机应用与维护专业的课程通过增设与取消、分解与重组、调整与合并,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突出计算机应用技术特色、增强专业实用性。通过课程重组实现了课程的优化组合,与此相关,课程内容也需要相应地变化与调整。如《软件工程基础》课程是由《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等相关的3门课程重组的,减少复杂的理论知识,根据高职学生特点,让其了解基本概念和思路即可。《计算机平面设计软件应用技术》课程由《Photoshop》、《CorelDraw》、《FreeHand》等3门课程组合而成,以重点培养软件应用能力,熟练使用软件功能为主。
3.4 建立以实践考核为主的综合测评模式并与职业技能鉴定接轨
高职教育以技术应用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线,那么考核也理所当然地应该从主要考核知识方面向主要考核技术应用能力和素质方面转变。主要以完成一个项目为主进行考核。如《C#》课程考试,根据学生选择项目的难易及完成情况打分。通过考评模式改革,发挥了考试的测评、导向、激励、反馈功能,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4 教学模式的改革
以“宽口径、精方向”为主。所谓“宽口径”就是前三个学期(第1、2、3学期)主体是对计算机类学生进行“核心能力”和“计算机行业通用技能”的培养。
所谓“精方向”就是后二个学期(第4、5学期)按照岗位设置专业方向;主体围绕“职业特定技能”的培养。专业方向可设置为:程序设计(Java方向、C#方向等)、数据库方向、网站建设方向、电子商务方向、信息管理方向、计算机应用方向、多媒体技术方向等等。
“宽口径”和“精方向”构成了核心能力、行业通用技能和职业特定技能的平台。通过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改革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经济活动、科技创新和日常生活的形态,其主要表现在社会经济活动的信息化管理,人们的日常生活信息和计算机技术己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由于计算机已经深入到国民生活及产业的各个角落,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工作领域日趋扩大,衍生出大量的跨专业人才,使计算机类专业人才与非计算机类专业人才之间的划分界线正在模糊。计算机专业的改革正面临空前的挑战。
关键词:专业改革,计算机应用技术
参考文献
[1]铁锐.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大众科技,2006.
[2]王凤岭.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的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6.
[3]王怡之.关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计划改革的探讨[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
[4]马希敏.加强实践环节改进教学方法——谈高职教中的计算机教学[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
[5]刘晓梅.浅谈高职计算机教学改革[J].内江科技,2007.
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 篇2
1.1高职学生基础相对薄弱
我国由于教育体制的问题,高职生的水平相对于高中生、大学生总有理念上的差距,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缺少会导致高职生的思维认识、基础修养的不均衡现象,然而计算机的专业比较枯燥难懂,在学生潜意识里便会生成难懂难学的惧怕心理。因此,高职院校对高职生的教育培养很难统筹兼顾,因材施教。
计算机专业的学习需要有一定的自主能力与基础积累,因此多半在高学龄才能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在高职之前的学龄阶段,多半以语数外文化课为主体,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机会也仅限于课余聊天、玩游戏,而专业的计算机能力接触锻炼是比较欠缺的。而当学生步入高职的高等教育大门,接触的是专业深入的计算机知识,这会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形成无形的挑战,另外部分高职院校忽视针对新生的心理接受程度,盲目地安排课程计划,由此造成在教育管理方面的紊乱与困难。
1.2高职学生学习动力欠缺
造成动力欠缺的原因有一部分是来源于中国的教育考试体制,因为应试教育的因素,中国奉行根据考试分数来衡量学生升学的优劣,而高职生多半来源于考试分数不如意的层级,久而久之,在人们心里会形成对高职学生的蔑视,认为高职的学生都是学习不好的差生;另外是高职学生的自身心理反应,他们在外界有色眼光的压力下,会形成一种自暴自弃的姿态,对自身的目标追求以及管控规划不是很明确,许多人进入高职的原因是没有选择的余地,进入院校不是为了好好学习技术,而是积累学龄学分获得毕业文凭而已。高职学生的负面姿态与心理对院校和老师的教育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1.3院校教学方式偏差
高职院校为了抓标准抓体制荣誉,开设了很多不符合高职学生发展的课程专业,有些院校为了追求领先,新潮,不经验证实践盲目开设新技术专业,只图其名,一昧追求热门行业、新兴行业,从而忽视教育质量的提高,校方的老师也会因此跟不上稳固教育的步伐,大量精力用探究新兴技术,其教育质量也会因此下降,过于超前的技术理念对于基础薄弱的高职学生来说一种负担,形成反感厌学心态也是自然的。
我们的确是按照当初确定的方针积极开展工作,围绕高职高专院校IT专业建设、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和产学结合等中心问题做了大量工作,学会的工作方向正确,内容精彩,成绩丰硕。归纳起来,分会主要在组织校际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企业合作、技能竞赛、课题研究、教材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上做出显著成绩。
二、突破教学困境途径
2.1以学生为本,注重特色化培养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教育的实施对象,因此对高职学生实施教育必须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学习规律与习惯等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根据不同的学生阶层实行针对性的课程设置,在打好基础理论的同时,更应重视高职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2.2教育内容从实际出发
高职院校多是以技术培养为主的院校,随着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新兴专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部分院校为了追求热门、追求高生源,专门设置新兴技术专业,然后在教育培养方面达不到配套的技术要求,教育内容换汤不换药,使得许多专业经不起时间的磨砺,达不到实际工作的要求,最终落寞收场。
2.3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计算机网络专业始终走在时代的风尖浪头上,从事该行业的人需要有灵活的头脑,准确的判断以及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另外在工作能力之外对综合素质的要求更高,因此高职院校在抓基础课程的同时,需要为学生开设特色化的课程,激发培育学生全面成长的环境氛围。
2.4鼓励创新,动手实践
计算机行业最大的特点便是实践性动手性很强,高职院校帮助学生培养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同时还应鼓励学生实践创新,创造出富有自己思维的作品,学生在创新研发的过程中,能够更多地思考、判断、规划,对于人格的塑造有益无害,下这样环境中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更容易适应实际的工作环境。
三、结语
目前,高职高专IT类专业学生的培养基本上沿袭着本科相近专业的培养计划、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这种培养模式显然是对高职高专教育课程模式和科目改革应遵循的策略认识不清,因此致使计算机行业相关人才的培养教育的预期目的与社会就业环境存在偏差,从学校毕业出来的学生由于缺乏实际操作能力或者掌握技能单一浅薄,不能很好适用于实践为主的公司单位,从而有缺口大却无对口人才的尴尬局面。
浅谈高职计算机教学 篇3
由于高职毕业生直接在生产、技术、服务及管理岗位第一线工作,要有超强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能力,这样才不会被改革浪潮所淹没。笔者从事计算机教学十几年,谈谈对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學改革一些看法。
一、从教学形式上
以前高职计算机课程,由于计算机机器少,学生多,一般教学基本上沿用文化课授课模式,“板书+讲解”,现在有许多学校采用了多媒体教室进行“投影+板书+讲解”,然后,下节课再去计算机房进行操作来后成计算机课程。学生隔了一两天在上机操作训练,效果可想而知,即便有上机指导书也只能帮助学生解决一时问题,但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确没法得到提高。
根据我从事多年的教学经验,教学形式应人而异,不同对象或不同层次采用的教学形式也不同,而针对高职学生,我建议采用把课堂直接搬到计算机房进行,利用多媒体教室远程播放系统,使教师机与学生机同屏,教师现场演示操作讲解→然后学生操作→教师巡视(答疑)→再点评(针对混淆易错)→然后操作演示→……→最后小结。
在每次课结束前一定要把学生容易混淆易错、存在问题的题目进行集中讲授点评。在教学中和学生进行互动,明显提高了整体教学效果。再强调一点,一定还要让每位学生明白,今天的任务是什么,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这一点很重要。
二、从教育方式上
1. 摆正学习态度是成功的一半
这一点我深深感觉,只要学生学习态度端正,会启到事到功倍的效果。有的学生认为计算机就是打游戏,好玩,但随着学习进度和难困的为断深入,有的还需要记忆和理解,而且枯燥玩味,这样学习兴趣就会下降。
这时一位优秀计算机教师应善于引导。我在上课时会经常和学生进行交流,让他们知道,电脑不仅可以玩游戏,还可将一些很烦琐的数据让电脑瞬间完成,有时现场演示大量事例操作给学生看,让他们感到电脑功能的强大,设法激发他们学习兴趣,摆正学习态度。这一点在我计算机教学生涯中得到很好的验证。
2 .教学方法的改革
三、采用互动教学
在这里要说明,教师除了认真备好课外,还要根据教材案例或一些典型的题目,做好相应的课件。本人在教学中运用WinCam屏幕捕捉的强大功能做成了相配套的录像,放在每个学生机中供学生进行调用。教师在讲授时难免有部分学生由于步骤太长或一时难以理解,这时通过该课件和学生自动演示操作,同时加上教师巡视答疑的方式来达到解决问题,从而达到互动教学的目的。
四、一切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
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也就是解决学习、工作及生活中实际问题。因此,教师此时是关键,因将在平时收集整理若干个日常生活工作中操作技巧及小巧门。既能让学生直接面对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加具体来解决问题,同是提高了学生主动性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来解决问题。
如Excel中合并计算机、分类汇总、打印标题、条件格式、有效性及Word中的邮件合并的强大功能等等。
在实际教学中要做到“精理论、多实践”,这样才是行之有效的培养方式。
五、调动学生自学积极性
计算机课程不同于其了课程,实践性较强,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或模式,如教师课堂讲授、学生听,再练。这样长期下去,学生的主动性得不到展示,并且阻碍了学生思维发展和操作能力的提高,不能调动学生的自学积极性。
要鼓励学生对一些简单或与例题类同的题目,自我尝试去解决问题,对一些难题,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在必要时加以占拨、引导,余下来过程结果由学生独立完成。让他们从中感受在克服困难后的喜悦。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变被动接受学习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
六、加强课内外实践环节的教学
课内外实践环节不能少,它是教学的重要补分一部分。我校组织学生DIY实验室,让学生亲自动手组织电脑、装系统、装应用软件。将调试好电脑配发到学校各教研室和学校计算机房使用。这样除了大大降低了购买机器的成本,关键是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动手能力。
另外,我校针对不同的高职专业特点,开设了若干计算机课程的选修课,如三维曲面与实体造型Pro/E及UG NX、二维和三维编辑造型加工的MastCAM还有对复杂模具的检测的三坐标测量等一系列课程安排,来满足用人企业及学生的需要。
还进行计算机操作创新大赛,从“三自”(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构思、自己解决)和“三性”(科学生、先进性、实用性)出发,教师引导、启发学生,从而培养广大高职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来更好适应用人企业的挑选。
还有除了正常高职毕业的大专毕业证书外,我们还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计算机技能考核,使高职毕业生获得同家权威部门颁发计算机等级操作证书,更好服务于社会。
总之,我们要从素质培养、知识积累及技能训练上下功夫,走“精理论、多实践、重能力、求创新”的高职计算机课程的新型发展模式。
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新探 篇4
高职院校学生的计算机掌握程度影响着未来的深造、就业等, 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不断进行教学改革, 使学生具备计算机基本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 胜任以后的工作。而当前很多因素已经成了制约高职计算机教学改革的瓶颈, 这主要表现在:
1、教学理念落后。
有些高职院校没有树立科学先进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 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新时代学生的兴奋点、积极面, 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管理方式陈旧, 疏于对教学活动的全方位管理, 在制度上缺乏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实施措施。
2、课程设置不合理。
偏重于理论教育和素质教育, 过分强调学科体系和学术性, 一味追求面面俱到, 不能及时删减过时、落后的教材, 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 没有突出知识应用和能力训练的特点。
3、教学方法单一。
教师不注意授课方法, 以自我为中心, 以课程为主, 上课采用“满堂灌”进行教学, 只介绍专业内容, 不训练学习能力, 固守某种具体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不能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学, 抹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高职计算机教学改革策略
1、着力打造“一主线、五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
打破传统的三段式教学, 着力打造“一主线五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一主线”是指突出培养学生四种能力 (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五模块”是指培养过程的“课程实验—期末实训—毕业实训—顶岗实习—创新性实践活动”。五个模块是根据计算机教学特点, 循序渐进地培养四种能力, 体现工学结合。这五个模块和整个课程体系, 都是围绕主线来展开。其中的“创新性实践活动”对高职计算机人才培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必须有创意和实用的教学。
2、耐心辅导, 合作学习, 共同进步。
学生们在进行上机操作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有简单的, 也有复杂的。这时, 应该站在与他们平等的角度和学生共同探讨, 相互切磋。作为教师, 一定要认真对待学生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并根据其个人实际情况做出不同的解答, 有的需要演示操作过程, 有的需要直截了当的回答, 有的需要用另一个角度将学生的思考引入深处。可挑选几个成绩不错的学生和教师一起辅导, 这样学生会在相互的讨论中, 获取新的知识, 受到新的启发, 而且学生们的学习效率也非常高。
3、课程设置要面向社会, 面向市场。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与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 在社会整体的经济结构中, 第三产业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支柱, 并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据调查显示, 企业需要学生所具有的素质包括:良好的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和职业适应能力, 基本的经营管理, 较强的组织和表达能力, 同时要学有专长, 具备与本专业相应岗位的实用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 高职专业课程计划的制定, 必须研究企业需求, 研究市场对未来劳动者的需要, 提高课程计划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计算机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就是要培养具有熟练的软件应用技术和硬件维护技术的专门人才, 以满足社会对计算机技术人才的需求。重新调整专业课程的结构, 强化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技能性。具体为:新开设一些专业课, 以广泛吸收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加大部分专业课程的学时, 如对《计算机网络》这门课, 考虑到计算机网络迅猛普及的发展趋势, 对该课程增加一倍的学时, 在原有的基础上, 加大Internet部分的内容比重, 并且在课程中渗透Outlook、IE6、网格等与互联网有关的教学内容。对于实验性较强的课程 (如《计算机组装与维护》) 也可以增加课程比重。从总体上降学科数目和学时数, 增强课程特色, 提高课程效率。
4、了解学生, 因材施教, 制定阶段性方案。
近几年来, 由于高考制度的改革及高中扩招, 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习多半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差, 在基础教育阶段班集体中是经常受批评的群体。学生在进入职业学校以后承受着学生的精神压力。在学而优则仕的上千年文化积淀形成的社会舆论中, 进入职业学校是他们无奈的选择。多数学生有一种“失败者”的心态, 往往心灰意冷, 觉得前途无望, 甚至抱有“破罐子破摔”的念头, 厌学情绪非常明显。再加上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些负面影响给学生的思想带来很大的冲击, 使得原本应该是单纯的职高生却越来越让人读不懂、摸不透, 许多教师感慨:“现在学生的思想太复杂了。”那怎样使“复杂”的心能从“厌学”的阴暗面转向光明, 最重要的一点是得先了解他们。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 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素质进行教学, 不能每个学生千篇一律统一要求。“十个手指各有长短”, 当然学生们的知识背景、接受知识的能力以及学习方法也各有不同, 我们在让后进生学会的同时也要让优等生把知识学牢, 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结合其自身的特点因人而异, 并根据教材的内容和要求因材施教、制定阶段性方案。
5、实践能力的培养。
对于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 应当以“学生有一技之长”为主导思想, 在课程设置上, 注重社会实效, 多开设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程, 增强应用技能培养, 知识面不要求太广, 但是一定要突出专业特色。比如:计算机工具软件应用、微机的安装与调试等课程, 都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技能。另外, 还要积极鼓励学生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学习。例如, 在介绍计算机病毒的相关知识时, 教师可以给出学生一些资料或相关网站, 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查找、学习。这样学生除了从课堂上学习知识外, 更重要的是运用学习的技能, 从丰富的学习资源中探索和汲取更多的知识。
目前, 计算机实践课程主要以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为主, 如在程序设计中, 学生上机多数是将书上的程序作业在计算机上运行一遍, 形式单调, 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 不能对课程内容作深入的理解。实践课程除了完成作业外, 应加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增加课程设计的内容, 教师在设计实践课程题目时, 应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的差异和兴趣爱好的不同, 设计不同难度、不同内容的课题, 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摘要:如何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水平, 使学生能满足社会发展对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 是高职计算机教育工作者必须深思的问题。本文分析当前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探析改革计算机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改革
参考文献
[1]杨媚.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2011.3.
[2]洪滔.“高职”计算机教学方法浅谈.2009.12.
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探究论文 篇5
关键词:高职教育;计算机教学;多媒体技术
随着高职计算机教育教学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更好的开展高职计算机教育教学工作,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创新性举措。尽管从总体上来看,多媒体技术已经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需要进行改革和完善,对此广大高职计算机教师应当引起重视,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着眼解决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使多媒体技术能够更加科学的应用于高职计算机教学当中。
1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技术是基于计算机的一种技术,对于高职计算机教学来说,能够将多媒体技术更好的应用于教学当中,进而能够取得良好的成效。尽管当前绝大多数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已经应用多媒体技术,但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最为突出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这主要是由于一些高职计算机教师认为计算机教学与多媒体教学具有很强的相融性,因而过多的应用多媒体技术,而自身的教育教学模式没有得到体现,教师由于过多应用多媒体,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情感等方方面面无法实现,进而制约了计算机教学的深入开展;另一方面,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存在一定的“制约性”,这主要是由于一些高职计算机教师在应用的过程中,认为多媒体技术应当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因而在实施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更多的是让学生对多媒体课件进行学习,教师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讲解,特别是教学进度过快,导致不生接受能力不足,同样会制约多媒体技术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科学应用。
2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化对策
对于高职计算机教学来说,尽管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同样需要注意把握好“度”,特别是要从高职计算机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及学生的基础出发,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突破。一是强化多媒体技术的融合性。对于高职计算机教学来说,要想使多媒体技术得到更有效的应用,至关重要的就是要提高二者之间的融合性,特别是要正确处理好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式的融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性作用,高度重视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应有,特别是要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使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发挥更大作用。比如教师在开展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课件的制作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对于某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分别制作课件,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完善,最后进行一些评比活动,这样能够使学生既有效的掌握计算机知识,又能够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二是强化多媒体技术的适度性。高职计算机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技术开展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要切实把握好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度”,既不能过多的应用,也不能过少的应用,而是要更好的发挥多媒体技术的辅导作用,而不是主导功能。这就需要高职计算机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技术的过程中,要根据计算机课程的需求进行多媒体教学,能够应用的要尽量应用多媒体技术,不能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则不应用多媒体技术。比如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技术的过程中,要对视频、音乐、图片等进行科学的设置,提升多媒体技术应用的科学性,切忌盲目应用。三是强化多媒体技术的实用性。高职院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摇篮,应用多媒体技术必须以实用性为主。这就需要广大计算机教师在开展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要将其作为辅助教学,对于那些难度较大的内容则不适合应用多媒体技术,而对于那些具有较强操作性、实践性的教学内容则要更多的应用多媒体技术。要高度重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效融合,使其能够发挥更好的作用,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和演示性功能,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要提升多媒体教学的实践性,强化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教学内容的统一性,提升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可操作性。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如何更好的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尽管从总体上来看,多媒体技术已经在计算机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计算机教育的实效性。这就需要高职院校以及广大计算机教师要对多媒体技术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从提升计算机教学实效性出发,进一步强化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教学应用中的融合性、适度性以及实用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的作用,提升计算机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庄开宙.谈谈多媒体在计算机教学中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08).
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探讨 篇6
【摘 要】高职院校主要是为了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而计算机专业是将此办学目的显著体现的专业。本文主要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基于当代高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符合现代教学的教学方法,促进该专业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并将改进后的教学方法用于实践中,以验证其是否真正适合高职整体教学系统和管理体系。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与高等院校的办学和教学目的是不一样的,高等院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术型人才,而高职院校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培养专业性技术人才,使之具有强大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能够迎合现代市场需求。而在高职院校日常教学过程中,需要明确“以就业市场为考量方向,培养技术性人才”的办学目标,进行教学改革。近年来的统计数据显示,计算机网络方面所需人才大量紧缺,但是大量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却无法就业,这形成了十分矛盾的情况。现就此情况,笔者进行以下简单分析和深入探讨。
1现今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的一大重点专业就是计算机专业,在传统教学下,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没有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在企业希望降低培训成本和管理成本的形势下,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失去了该有的优势。而为了改善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形势,需要对其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以下是笔者对于此问题的分析:
1.1传统教育的大环境限制了学生主动求知的精神
中华文化已具有几千年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而不可否认现代教育模式受历史文化很大的毒害,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上存在很严重的弊端,我们传统的教师教学方式是教师全课讲述,学生全程听课。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交流,进行主动学习,创新求知都存在极大的限制,久而久之下来形成了现代教育“灌输式”的“应试”模式。
1.2教学实际情况与办学目标相违背
高职院校根据院校的不同有各种不同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但是主线上的办学目标还是大同小异的,就是“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型人才”,根据市场导向,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及时进行修正和改革。但在计算机专业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却无法真正实现此办学目标,没有严格实行教育方针,还是注重的是学术式教育,无法给予学生充足的实践时间和机会,无法培养出和市场需求相符的操作型技术人才。
1.3教材陈旧、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式老旧
部分高职院校教材较为老旧,和市场实际需求相脱离,学校教学处于比较滞后的状态,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不仅浮于表面更是在社会实际生活中所用不到的,而所需学的技能和知识学生又得不到补充。
在教师教学手段上也存在问题,现代高职教学方式一般是简单的“书本+耳朵”,但是对于计算机网络课程来说,这应该是一门需要及时进行上机和实践的课程,这是在老师的简单书籍教导下无法学到的,但是由于设备不够完善,高职院校无法提供这种条件。
现代的教学方式还是更为重视书本知识,比较忽略实践环节和创新能力,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没有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这也使得大部分学生的素质并没有达到市场需求,没有满足相关企业的招聘要求。
1.4高职院校整体管理系统不够完善
由于现代高职院校大部分学生自制力较差,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是以非书本知识为主的,无法对学生们的所学进行及时的考察。而计算机的教学,上机课也是必不可少的,但在实际考察中笔者却发现,老师在总机上给学生演示进行讲课,学生却没有认真听讲,玩游戏、看电影的大有人在。除此之外,在上机管理上也存在较大漏洞,任课老师分身乏术,在进行授课时,无法兼顾管理学生行为的责任,而又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进行管理,使得教学质量十分低下。
2如何促进当代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
为了改善高职院校的教学情况,真正将教学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笔者认为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学校明确落实办学目标、加强管理;教师丰富教学内容、改变落后的教学方式;学生积极配合、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我们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管理质量,培养出一批现代化高素质技术人才。
2.1积极创新教学方法
计算机网络并不是一门书籍式教学的课程,不是教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在黑板上演算就可以让学生们了解这堂课的基本内容的。计算机专业要求学生要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较高的程序编写水平。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担当引导者的角色,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要自觉提升自身素质,培养学生们创新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学校需要鼓励教师尝试各种新颖的教学方式,比如:互动式课堂教学、课程设计、实验指导教学等等,激发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爱好,而不是对计算机娱乐的爱好。同时,教师在日常教学时,要培养学生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在面对一些重要但是较难懂的操作问题时,不要立马“以身作则”进行操作示范,而是先让那些有疑问、有兴趣的学生们组成讨论组,让他们先进行自我尝试解决,在解决不了的情况下,再提供帮助,这样容易养成学生积极思考,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坚定办学目标、改进教学思路
现代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不够清晰,或者有确切的办学目标,但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坚定实行。社会对高职院校的定位是:为社会培养技术性、操作性人才。需要充分考虑市场要求,以实用、应用为主,改善教学环境、改进教学思路,不应只停留在书本知识上,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大众,培养具有专业素质、适应力较强的毕业生。
高职院校是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即目标是实用化,整体上是在完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出一批具有大学知识,而又有一定专业技术和技能的人才,其知识的讲授是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教师需要让学生们了解,我们进行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并不是为了成为高级科研人才,我们更讲究突出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够熟练使用各种计算机技术和编程软件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要求。让学生们对未来要有明确的心理定位,就业时是介于白领和蓝领之间的技术银领,要放得下架子。
2.3加强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在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认清自身定位,明确教学主体是学生,而不是老师。一切都要以学生学到技能、学会技能、熟练使用技术为主,这是直接关系到学生就业机会的成果。为了满足现代化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高职院校教师需要不断改进讲授方式,提自身素质,更新课程所用教材,及时根据市场要求改变教学内容,以便学生能够学到在实际社会生活中用到的知识。
教师作为计算机知识的传授者,也不能“固步自封”,拘泥于自身所学,要及时关注计算机教学领域内新的知识和技术,并进行及时的学习,再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传授给学生们,能够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脱离实际生活,重视实务知识的训练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2.4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环境
部分教学设施较为落后的高职院校还是采取的“黑板+粉笔”的形式教学,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应加大在教学设施上的投资,尽可能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方便学生课余学习。多媒体教学方式也可将较为复杂的问题采取图像、动画等方式进行反映,方便学生理解与对知识的吸收,也能加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在高新技术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出现了一个新兴教学产业,就是网络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减少了资源消耗,使得有更高需求的学生能寻求网络教学的帮助,根据自身短板,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补充学习,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2.5注重实践环节、健全教学管理体系
由统计数据可得,在计算机专业人才紧缺的同时,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却存在困难的重要原因就是,这些毕业生非市场所需要的应用型、技术性人才。
其实不仅是计算机专业,高校的大多数专业都应注重实践环节,充分利用学校已有设施条件为学生提供便利,创造实验环境,有条件的话,还可建立实验基地,为部分研究型教师和学生提供相应的场所。
就上文所提到的上机管理存在困难的问题,需要高职院校的教务管理部门对此提出解决方案,尽可能将之与普通教学管理相结合,做到一致严格要求,改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比较方便管理的一种方式就是在学生联系使用的计算机上装相关的教学管理软件,能在教师进行授课时,控制学生个人计算机,使之计算机屏幕上只能存在教师进行授课的内容,无法查阅其余内容和使用其余软件,这对集中学生课堂注意力是极为有效的方法。
2.6注重学生知识与生活的结合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们仅仅学习知识还是不够的,实践的滞后性使得难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学校内部的网络中心,激起学生们的对计算机的兴趣。若是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联系相关科技公司让学生们能够进入到企业内部网络中心参观,了解他们日后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环境。也可以积极推进与相关公司的合作,推荐优秀学生参与到实际项目中去,在项目中了解到更多计算机知识,了解如何将课堂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了解计算机公司内新的高新设备和产品,同样也能培养协调合作能力和严谨的工作态度,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笔在学校内无法收获的不可多得的财富。
3结语
当今时代早已不是传统落后、基于劳动与人力的时代,当今时代是智能科技时代,21世纪是以高新技术与知识引导的时代,现代计算机技术等科技技术的进步使得各行各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各种机遇与挑战。在如此的大环境下,对于教育行业来说,如何科学合理将计算机技术与现代教学模式相融合、改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帮助素质教育能够真正落实到实处,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都值得深刻思考的问题。
总之,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技术型人才,需要各方面共同配合,学校需要进行教学改革,学生需要配合教学管理,市场需要明确提出相应要求,教育的大环境也要进行一定改革以符合时代潮流。
参考文献:
[1]郑振峰.浅谈高职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J].成才之路,2009,(35)
[2]田崇峰.浅谈高职计算机网络的课程教学[J].福建电脑,2010,26(4)
[3]陈永翔.浅谈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06(20)
[4]刘涛.浅谈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6)
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篇7
1 课程改革
不再过度注重课程体系的理论系统性, 针对岗位能力需求, 进行课程设置, 精化教学内容。争取做到实践教学环节与计算机应用企业的工作任务相匹配。加深对岗位所需职业能力的分析与理解。深度挖掘细化专业, 对专业方向细化后,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会更有针对性。如网络方向:主要课程可侧重于网络工程设计与实施、计算机网络、网络工程管理、网络安全、局域网、网络数据库等课程。网站设计方面:主要课程可侧重于ASP.NET、高级语言 (C#或JAVA) 、特效脚本javascript、PHOTOSHOP、3D MAX等相关课程。同时在改革过程中可以深入企业, 与企业合作共同编写教材, 以项目为模式, 完成每章的教学内容, 在学期末完成一个或二个项目的整体教学。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熟悉真正的工作流程, 学以致用。在课程安排上还可以安排实践课程、和企业参观实习的时间, 丰富学生视野, 让学生为熟悉相应的工作岗位, 适应岗位需求。
2 具体教学改革模式
教学改革方面采用工学结合, 在学生学习中, 教师不断渗透实践岗位工作环节, 聘请企业一线骨干兼职教学, 使学生了解最新最实用的企业生产技术。申请组建一体化教室, 让学生真实的工作的感觉。教学方法要多样化, 多以项目式教学、模块式教学、把工作环境分解成不同的情境, 增强学生对岗位的适应性。教师要走进企业, 学生会更贴近企业岗位要求。
3 教师团队改革
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应由校本“双师型”教师和企业聘请的兼职教师构成, 即建设二元化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鼓励专业教师通过企业实践、社会服务、培训考证等途径向“双师型”教师转变, 提升教学水平。另外, 明确企业兼职教师管理方法, 做到有规章制度可循;明确企业兼职教师的任职条件、聘用程序、管理要求及教学工作规范;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 充分调动企业兼职教师的积极性, 为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出力。校企合作是个大课题, 合作是否深入、长效有赖于良好的合作机制和高效的运作机构。以平台创机制, 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引入企业参与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共同制订实践教学计划, 基于工作过程设计实训项目, 发挥实训基地的功能, 积极创立“企业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机制, 全力推进各项教学内涵建设, 最终能够形成计算机专业办学特色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培养受计算机应用企业欢迎的技能型人才。针对计算机专业新的发展方向, 对计算机专业教师队伍进行专业分工, 让教师也进行方向的选择, 带着选择性去学习。专业技能突出的会逐步形成该专业方向的专业带头人。形成不同的教师钻研小团队
4 硬件设施建设
和企业合作, 在学校中建立实验基地, 聘请计算机企业人员指导学生编程、制作网站等实际工作。提高学生水平。同时可以以合作的形式, 建立校中工厂, 这样既为企业提高了效益, 也让学生获得知识, 有一些实习收入, 也可以打响本专业的知名度。更为学生就业提供了便利条件。更加简单易行的方法, 是学校建立一体化教室, 让教学学习、工作模拟、企业环境在一个情境中展现。投入小但是效果往往出乎意料, 让学生感到新奇, 能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
5 结束语
高职高专的计算机专业, 应对新形式新要求, 需要作出创新与变更。不能完全等同于高校的传统教育模式。这里针对高职学生侧重技能的特点, 既要对课程和教材进行改革, 还有灵活的设置教学教法, 走入企业走入实践。对老师的要求也提出了新标准, 技师与教师双师型的专业人才, 更加适合高职的教学工作。同时在硬件建设中, 努力创造良好实验环境, 一定能培养出符合岗位需求的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献君.创新教育理念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9 (01)
[2]冯国瑞.坚持辩证整体论[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 (06)
[3]黎军, 刘广河.浅析我国社会权力对高教系统改革的影响[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 (03)
[4]杨启光.当代不同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发展模式[J].现代大学教育.2008 (05)
[5]王处辉.论中国社会价值系统的一主多元特性[J].江海学刊.2008 (05)
[6]辛继湘.课程与教学变革中的文化冲突[J].教育评论.2008 (04)
[7]阎光才.批判教育研究在中国的境遇及其可能[J].教育学报.2008 (03)
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篇8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高等数学,问题,探索
一、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 教学内容多,学习时间短。
计算机专业知识涉及范围广,容量大,学校的教学内容涉及的知识也多,以期望培养的学生能全面发展,但是高职院校一般为三年制,故学生学习的时间较短。高职学校教学内容宽泛,没有重点,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专项能力,学生能力平平。经济市场中,为了缓解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企业中的岗位越分越细,对学生能力要求越来越专业,这与学校教学方式相矛盾,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对学校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2. 教学方法单一、落后。
近些年来,我国教育模式在进行改革,面对剧烈变化的市场,教育改革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求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各大院校的教育方式依旧偏向于传统的教育模式,教学内容以理论教学为主,考试内容不是考察学生的应变能力,而是多偏向于学生的背诵能力,学生的实践课课时较少,学校可供学生操作的设备较少,不能满足教学内容的需求,对于这些现象,造成的结果必然是学生能力提高幅度小,教学质量较低。
3. 只注重传授知识,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习方法的传授。数学学习的实质是思维过程的学习。现在高职教学中还是采用以讲代学,教师在课堂上讲述一些概念和一些规定性的操作,使学生会一些基本的操作,这种教学方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养成学生的思维惰性,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对刚入校的新生,因为学习的知识是高中不曾接触到的,学生对新知识、新教材和新老师会充满迷惑,需要有一个适应期。
4. 对学生成绩考核形式单一。
高职院校甚至是本科院校对学生成绩的考核方式为限时笔试,这种考核方式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检测是必不可少的,老师和家长也是用这种方式评价学生近段时间学习情况好与坏。这种检测不能考查学生实践能力,也迫使学生将更多地时间放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相对忽略实践技能的培养。这与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目的相去甚远。
二、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1. 合理安排课程,突出重点。当前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专业化,企业岗位分配的较细,高职院校教授的内容宽且浅,培养的学生能力低,不能胜任企业要招聘的岗位工作,对于这些现象,教育工作者在安排方案时要合理安排课程,将专业性差的课程缩短教学课时,增加专业性强的课程课时,引导学生对新知识地进行思考。教学的教案要突出教学的重点,教师在课堂上合理安排教学实践,一起最大化提高学生的能力。
2. 结合实际合理改变教学方式。
单一的教学方式会消磨学生学习积极性,对于理论知识,老师讲授时结合实际,将一些概念变得通俗易懂,对于实践操作的知识,不是在课堂上如同理论知识一样讲述,而是在机房讲授,并结合具体操作示范,进而能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教授学习方法。
死板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操作教授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在计算机教学课堂上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必须的,能在学生就业以后随时补充知识,紧跟时代的脚步。
4. 建设多种学生能力考核方式。
高职院校的学生既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更需要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对理论知识的考核使用限时笔试的方式是必须的,但是实践技能的考核需要考虑多种因素,限时笔试不可取。教师在考核学生实践技能时应考虑多种因素,制定出合理的考核方式。
三、结束语
计算机技能的重要性已经受到很多人的关注,高职院校也在研究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企业的需求促使高职院校不断完善教学模式,这些对我国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朱若松.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J].长沙大学学报,2005,19(2):26-28.
[2]温启军.浅谈高等数学的数学素养[J].长春大学学报,2008,18(6):82-83.
[3]刘素蓉,杨娇.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8,25(4):37-39.
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心得 篇9
计算机专业英语在将来的工作中,如计算机编程、测试等软件开发工作岗位,以及科技英语资料翻译工作岗位都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1 教学现状分析
本课程以计算机相关的专业知识为主线,学习内容涵盖了计算机专业领域中计算机各个方面:硬件设备的基本工作原理、计算机网络、计算机操作系统、数据库技术、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应用软件等知识。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专业词汇及用法,掌握科技文章中常见的语法特点,如长难句、被动语句、祈使语句等翻译的方法,熟记专业词汇中常见的缩略词、新词、合成新词、一词多义等词汇。目前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现状根据传统教学法教与学来探讨教学的现状以及学生现状:
1)教学现状
目前很多教材内容生硬乏味单一,让人无从下手,而传统的计算机英语教学方法只强调翻译课文和记忆单词,学生综合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
在课程上,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还有待提高,过去教师只是单纯的翻译课文,使学生忽略了听、说、读等其他方面技能的培养。学生在课堂上产生对学习的倦怠性,造成学习积极性的下降,同时,只注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使学生在日后的交际中完全不能将专业英语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岗位。
2)学生现状
大部分高职学院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英语基础达到三级水平,但这还远远不够,因此造成学生在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时学习积极性不高,加上教师没有通过引导式的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而只是一味的注重学生硬背单词,生搬硬套,使学生完全失去对本门课程的兴趣,造成教与学没有相辅相成的发展。
2 教学方法改革
1)教学方法
(1)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
我们在进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时,不应该只注重学生单词和阅读的培养,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将听说读写都运用到该课程的学习中来,让学生学之后马上能做,做的同时又在学习。注重语言的运用性,使教与学能够很好的配合。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教学内容不单纯的放在文章的解读上,还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多种运用专业英语的能力。
(2)任务驱动教学
在课堂中,教师应该多设立场景,引导学生加入场景会话,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场景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引人句型,在交际性的句型操练中复习单词。培养学生应对特定情境和话题的交际能力。这种方式,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变被动思考为主动思考。
2)教学手段
采用粉笔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1)传统教学:教师可以采用粉笔板书的方式向学生精讲知识点、词汇以及语法。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是,能够很好的讲解知识点,使学生深入理解其中的内容,但是缺点是,速度慢,知识量太少。
(2)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教学设施,可以适当采取全英文教学,用图片和注释帮助学生理解英文内容。多媒体教学的质量,要求教师既能具备高水平的外语知识,同时还要具备计算机专业知识,通过质量高的多媒体软件,做到内容生动活泼,图文并茂等等的效果。
3)教学内容举例
我们以一节课时间为例来安排课程内容:
第一步:介绍词汇以及相关计算机知识
要求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查询关于网络的相关专业词汇。在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查询到的网络相关词汇通过句子帮助同学们记忆单词。
第二步:准备情景
假设一个购买网线的情景,要求学生们准备好场景对话。可以采用分小组的形式进行。
第三步:教师对学生们的对话进行总结
教师根据学生们的对话指出学生们需要修改的地方,同时介绍网络基本知识。网络基本知识的介绍是这个步骤的重点,但是不能介绍太过深入,可以大致的介绍网络中我们常用一些内容。
第四步:讲授课本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
要求学生们阅读第一段话,并提出问题,要求学生用英语概括段落大意,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最终的段落大意。之后教师讲解此段中涉及到的语法结构并套用句型举例。
3 结束语
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选择一本好的教材,使用正确的教学手段,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这门课程,同时,也可以通过学习本文课程使学生了解整个计算机体系,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很好的基础。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涉及计算机专业知识面非常之广,目前计算机领域发展迅速,出现了生物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等等新的种类,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也应该跟上时代的发展,教授新的知识给学生们。
摘要:计算机专业英语是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是高职阶段英语教学的提高。计算机技术大都产生于国外,学生们想要学好计算机技术,需要参考大量的外文书籍、文献。因此学好计算机专业英语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延伸专业知识的一项基本技能。该文通过多年教学分析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现状,提出教学方法的改革思路,对可行性教学方法作一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英语,计算机教育
参考文献
[1]卜令国.计算机英语[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2]王平.善用计算机技术教计算机英语[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6(14):204-205.
[3]刘兆毓.计算机英语[M].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刘艺,王春生.计算机英语[M].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高职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探析 篇10
Strengthens the practice teaching,the prominent skill training is the quality computer education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the important means.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practice teaching's importance,the practice teaching's connotation,the practice teaching's basic safeguard and practice teaching inspection way several aspects has carried on the discussion to the quality computer specialized
计算机应用技术是面向井喷式发展且内容时时刷新的高新技术产业,面对一群技术性强、操作性强且技术更新速度快的岗位。这种高新技术产业对人才的要求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它要求从业人员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还应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培养更多能适应社会市场需要的技能型高职计算机应用人才,高职计算机专业办学必须面向市场,加强实践教学,突出技能训练。
1. 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在教学管理与教学实践工作中,人才培养与教学质量是专业建设的生命线,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既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之所在,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把改善实践教学看作是推动学科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手段。实践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为适应就业岗位打下基础。
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类专业一般有计算机应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通过实践教学,应该具备的能力:信息检索、计算机系统的安装与维护、办公设备的使用与维护、网页设计、图形图像处理、网站建设与维护、网络管理、信息管理软件设计等。当然,毕业生应根据其专业方向特点,具备其中的部分能力,可以根据学生兴趣,尊重个性发展。让学生有一技之长,对学生就业会起到关键作用。实践教学不是要求学生知不知道,而是会不会做,高职的教学应该采取“教、学、做”为一体,让学生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实现从以书本为中心到强化实践动手能力训练的转变;从以教室为中心到加强现场教学的转变。
2. 实践教学的内涵
实践教学必须服务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实践教学的规范性、科学性和知识性决定了实践教学的范畴,包括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实训、实习、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第二课堂活动、顶岗实习等,对于诸多的实践教学内容,要从形式、内容、时间、项目上与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相衔接,合理有序地安排实践教学环节,确保实践教学内容落到实处。无论是课内实验、课程设计、校外顶岗实习,还是毕业设计,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做什么,如何做,怎样做得更好”,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
3. 实践教学的基本保障
3.1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重视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一是立足于内部挖掘和培养,鼓励教师进修学习,提高学历和学识水平;二是利用“顶岗实践,产教结合”的教学模式,选派中青年教师轮流到实训基地指导,加强技能训练;三是加强校企合作实训基地联系,派教师深入企业,了解新技术,参与实际生产,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以便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四是安排教师参与学校和企业的科研项目与技术开发;五是注意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IT企业的技术人员来校讲课或作为实践指导教师,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青年教师的研读、社会实践、在职培养,建立一支结构合理、学识水平高、素质优良、一专多能的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
3.2 建立配套完善的实验实训基地
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物质基础,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物质保障。
3.2.1 实验实训基地内涵建设
(1)建立开放性的实验实训室管理机制,实验实训室保证非上课时间向学生开放。
(2)加强实验实训基地管理,完善学生和教师实习管理制度,完善考核标准。
(3)加强校企合作,与行业、企业共同建设共享型实训基地。
3.2.2 实验室建设
实训环节等把实训的项目归类,把所有的实训项目先梳理一遍,建设相应的实验室或实训中心。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正改变着我们工作和学习的方式。计算机类专业的实验室中所使用的设备主要是计算机,但还应注意其他设备的投入,需要考虑突出专业特色,如多媒体技术专业实验室需要配置光盘刻录机、数码相机、扫描仪、打印机、投影仪等设备;动漫制作实验室需要配置:二维动画制作的设备与工具有铅笔、动画纸、打孔机、透写台、定位尺、圆盘、规格板、动画桌、线拍仪;三维动画制作的设备与工具有三维扫描仪、动作捕捉仪等设备;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验室需要配置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布线工具等设备。在重视硬件条件建设的同时,要加强配套的软件资源的建设,如配套的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工具软件、多媒体课件、教学演示软件、多媒体素材库等,以充分发挥教学实训设施的作用。部分设备要与企业和行业同步接轨。加强实验室管理,提高设备利用率和完好率,为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平台。
3.2.3 实训基地建设
在重视校内各种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加强同IT企业的联系,让学生能够从IT企业和现实社会中,获得理论联系实际的专业实习和社会调查的机会,在I T企业专业人员和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增强专业实践知识,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中,可以通过购买实验设备的公司及其相关公司和地方性企业等途径来开拓和建立实训基地。
4.实践教学考核方式
计算机课程除了要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外,还需要着重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教学考核采取合适的考核方法显得非常关键,通常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1)通过参加一定级别的技能考试,并取得技能等级证书,可以作为相应实践课程考核合格的依据,根据其他因素,如实训过程表现、实训报告等评定出成绩的等次。
(2)对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建议采取笔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在一张试卷中有两部分:笔试部行。
(3)对于分小组的项目实训课程考核方式。实训的综合得分由实训过程、实训成果、实训报告、回答问题等几个部分的得分组成。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给高职计算机教育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为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重视实践教学,并将实践教学作为一种基本的教学手段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一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教学基本框架。实践教学是促使知识向能力、素质转化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程时兴.高职计算机专业实训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5,(6).[2]王诗文.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7,(20).[3]曾碧卿,邓会敏.培养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优化[J].计算机教育.2 0 0 7,(6).
组成员在卤素一章分别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教师角色扮演法教学。
3.8 教学手段奇异吸引子。
在前测《无机化学》成绩无显著差异,无关变量采用恒定法控制的前提下,我们研究了《中级无机化学》因教学手段的不同可能导致的影响。t检验结果发现:教学手段不同,成绩差异显著。Sig.=0.045<0.05。板书班大于多媒体班。但由于客观条件所限制,参与比较的班级层次不同,结果需慎重解释。研究还发现:在前测无显著差异、同一教师、教学手段相同时不同层次后测无显著差异,说明被试中级无机化学中层次不是主要影响因素。
4 结语
我们在实施基于混沌理论的无机化学课程群教学改革以来,获得了较丰硕的教改经验及成果。《无机化学》、《中级无机化学》相继被列为校级重点建设课程,目前正为争取创造精品课而努力。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另外《邯郸学院报》专门对模拟国际学术会议、“科学与人文的对接”专题演讲比赛、“科学史中的悖论”专题辩论会等活动进行了报道,在全校师生中引起了一定反响和关注。华翼生物陶瓷有限公司项目荣获校级大学生科技创业大赛一等奖。课题组成员参与指导的本科毕业论文荣获校级优秀毕业论文。
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积极将教研成果普及推广,使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做出贡献。参考文献
[2]袁德明.混沌式教学设计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8):66-68.
[3]苏素增.国小校园危机管理之研究——以混沌理论为例[MA].台湾屏东教育大学硕士论文.2007.
[4][美]国家研究理事会,金庆和,梁静敏等译.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5]盛群力,李志强.现代教学设计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董春华,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无机化学。
摘要:加强实践教学,突出技能训练是高职计算机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从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实践教学的内涵、实践教学的基本保障和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几个方面对高职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程时兴.高职计算机专业实训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5,(6).
[2]王诗文.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7,(20).
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篇11
关键词:软件技术培养模式案例教学
中图法分类号:TP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1200多所,每年为社会培养计算机软件及相关的毕业生达到12万人之多,但是,每年企业的软件用人缺口依然严峻,企业招聘软件蓝领人才难相当突出,已经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学校培养过程出现了问题:一方面是,学生没有真正掌握软件设计和开发的技能,缺乏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另一方面,在学生的整个培养中,没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很难适应企业工作[1];另外,目前很多高职培养的软件学生,都是统一的既定模式,虽然,引入了案例,但是没有针对某个行业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是学生毕业后竞争力不强。要解决当前计算机软件培养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必须抓基础、重软件核心技能培养以及结合各自优势把软件融入到应用的行业中,增加软件的办学特色。
1.基础知识培养
计算机软件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就是《程序设计基础》和《数据结构》,重在培养学生面向对象的编程方法和常见算法的描述的能力。此两门课程都比较抽象,对于高职学生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怎样达到培养的目的,夯实学生的编程基础,计算机软件专业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传统方式都是按照知识点进行讲授,每个知识点都相对独立,前后没有融会贯通[2],学生不能真正体会每个知识点的使用场景和需求,从而学生很难熟练掌握编程的方法和思想。1另外,教学效果没有统一的考核标准,很难真正把握学生的基本的编程能力。为此,我们进行了《软件技术基础》的课程包项目建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明确讲授的内容和目的,把握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剔除生僻部分。
2)围绕课时单元,明确每次课传授的内容,并且形成鲜明的重点和难点,每次课后都配套有相应难度的编程练习。
3)为了把前后知识能够融合贯通,还分模块进行综合练习和应用;比如:图形面积计算系统,ATM提款机,象棋的模拟实现,商超管理系统以及学生管理系统等。
4)按照试题模板,编写试题库,我们一共开发了20套试题,供期末使用,形成真正考教分离,能有效的掌握學生的真是情况。
课堂练习和综合练习,都来自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对应用场景非常熟悉,学生更容易把场景应用与程序设计结合起来,更能体会程序的魅力,而且综合练习,还让学生融合了前后知识,让学生逐渐形成一种分析、抽象和语言描述和表达能力,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编程兴趣和能力。经过三届学生试点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编程能力和分析能力,有很大提升。
2.专业核心技能培养
专业核心技能主要是培养学生利用软件开发平台和工具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重在实际应用上的培养,但是,传统课程设置相对分散,没从实际应用出发进行设置,很难让学生掌握正在实际项目中的需求。我们以.NET平台为例,对传统专业核心课程进行剖析和调整如表一:核心专业课程体系对比表。调整后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更具有针对性,三个核心技能:.net编程、Asp.Net后台程序和windows应用开发的技能分别在大学第2学期、第3学期和第4学期集中进行有方向的技能培养,每周开设8课时并且进行联排,让学生学了以后,能及时练习和巩固。每个方向都有比较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有一到两个个实际项目作为支撑,让学生清楚每个项目的开发过程,明确项目的需求和设计需求,对学习有明确的目标和兴趣,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编程技能;同时在windows模块中,还加入了软件工程,有前面两个项目实训后,学生能能理解软件的开发和管理,对软件工程的掌握更容易,从而促进学生更加规范的进行软件设计和开发。经过三个模块的培训后,学生在大学大二就有了3个完整的项目经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的能力大大增强。
3.专业特色培养
经过两年强化训练和培养后,学生能够利用软件开发平台进行常见应用软件的开发,甚至可以进行软件项目的分析和设计。但是,软件的应用还是要回归到实际应用的行业中,必须要一个行业背景支撑,同时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在第5学期开设了一门专业限选课和配套的毕业综合实践。专业限选课,主要是根据学院优势和地方行业优势,邀请企业对学生进行相关行业业务的培训,让学生明确行业的管理的处理过程,然后,联合企业在毕业综合实践中进行相关行业软件的设计和开发。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应用行业的知识,也巩固了学生对软件开发技能。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也有很大帮助和意义。通过两届学生特色培养,我院先后与东汽、二重进行了相关项目的设计和开发,并成功为企业输送了基于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软件人才。
浅谈高职院校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学 篇12
随着我国各行业信息化的大力推进社会需要更多的软件人才, 各个院校纷纷开设软件专业, 力求培养相应的人才, 高职院校也是如此。然而对于专业的设置基本相同, 使用学术型教学体系, 其主要表现为:一是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中心, 实验、实习只是作为辅助手段, 这样势必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二是每门课程过分强调系统性、完整性, 理论学时过多, 实践性环节不足, 导致学生动手能力不足。结果造成学校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社会却面临人才短缺的矛盾, 国内有关教育专家已意识到这种困境, 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主流为从国外引进教学模式。然而盲目引进这些国外的模式, 给我国软件专业的教学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1.1 国外的教学体系不能适合我国软件专业教育的现状:
a.国内、外IT行业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按国外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与我国市场的人才需求仍有差距。b.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师师资一般为学术型, “双师型”教师不多, 导致从国外引进教学体系后并不能完全保证教学质量。c.国外的ACCP和NIIT教学体系可能更适合培训, 如原样引进到高职教学中可能效果不太好。
1.2 增加教育的成本:
从国外引进ACCP、NI-IT或ATA课程体系, 每年每位学生要向国外有关部门支付约2000元费用, 从而使很多学生无法得到教育。另外从国外引进的教学体系如何与我国的高职教育有机结合值得进一步研究。
2 分析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软件专业培训目标的定位
我国高职教育目标是培养有一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换句话可以说培养的是一线“员工”, 软件专业也是如此。从就业情况来看, IT行业需要的人才呈“金字塔”型最低层的是“生产第一线”的编程人员, 约占软件开发周期中总人数的60~70%;中间是从事项目设计、测试设计的人员, 约占总人数的20~30%;处于最顶层的是分析人员。高职院校的培养重点应是“金字塔”型中的最下层, 即编程人员。但是目前我们发现, 我国IT行业的人才分布存在一些问题:a.软件行业中“中级”人才过剩, 而高端人才和低端人才却不能满足需求, 如系统分析师、项目技术主管、软件编码程序员等都严重短缺;b.大量本科甚至硕士等技术人员冲杀在IT行业编程的第一线;c.当前学校教育和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即目前高等院校正在大力培养的中高端人才已经过剩, 而对国内软件产业实现产业化起决定作用的处于“金字塔”底层的从事软件编码的程序员不太关心。因此我们认为高职院校计算机软件专业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编程人员。
3 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软件专业能力模块分析
针对社会对我国计算机软件专业人才的需求, 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调研, 发现作为生产第一线的熟练编程人员必须具有以下方面的能力:
3.1 软件设计开发能力:
熟悉VB.NET、ASP.NET、C#等主流开发工具, 能在严格的软件开发流程下进行软件开发, 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与团队精神, 有良好的文档习惯和编程风格。
3.2 网络应用能力: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工作原理, 能很好的从事网络程序设计, 具有网络应用程序设计能力。
3.3 数据库系统开发与数据库管理能能力:
了解数据库的基本知识, 熟悉My SOL、SQL SERVER、ORACLE、DB等国内常用数据库, 熟悉数据库的设计与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流程。
3.4 良好的自学能力:
程序员, 应必须具有更新知识、自我提高的能力, 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 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这点上, 高职院校的教育应与一般职业培训严格区分。
3.5 良好的英语能力:
英语是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语言, 作为编程人员, 良好的英语基础也是必不可少的, 否则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编程人员。
4 我国计算机软件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4.1 课程体系设计原则
专业培养目标是通过专业课程体系来体现, 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必须针对相应的市场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进行设计。其思路就是将目前以“学科”为主的教育模式转变为以“职业需求”为主的教育模式, 以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为中心。因此, 必须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a.就业导向原则, 即专业课程应为学生进入“职场”提供相应的能力;b.实用性原则, 课程内容要贴近社会需求, 这也是培养实用性人才的客观要求;c.选进、灵活性原则, 跟踪最新技术, 站在科技最前沿, 课程内容要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进行灵活调整, 教材要及时更新, 既要知识够用, 又要有一定的发展潜力。d.改革应始终围绕专业的培养目标, 这是课程体系改革的总线, 课程体系中单个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始终指向这个目标。因此, 课程体系实质上是目标体系的实现。应根据培养目标来决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并增设与岗位联系、认证结合的专业模块, 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
4.2 课程体系设计方案
根据以上原则和能力模块要求, 推荐以下课程体系设计方案, 整个方案中, 根据能力模块划分为对应的五个课程模块。
5 改革我国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的教学教学方法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提高教学效果。
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内容、施教对象, 选择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主要以知识的传授为特征,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 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学生被动的接受。这种教学模式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无法培养出满足企业要求的具有高级技能的实用型人才。所以, 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推行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如讲解软件公司的实际软件开发设计文档为案例, 讲解软件工程的概念和软件设计方法。又如讲程序设计课程时, 以学生容易理解的小型项目为案例, 把相关的知识点溶入到项目的各个环节中去, 层层推进项目。通过对问题的深化或功能扩充, 来拓广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直至得到一个完整的项目解决方案, 从而达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6 改革我国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的考试
考核的目的是对学生知识与技术掌握的评价, 也是对教学效果的一种评估。考试方法对学生的学习也起着引导作用, 是高职教育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过去考试主要以笔试为主, 考试内容主要为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 从而使学生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 造成高分低能现象。对于软件专业的专业技术课程, 传统单一的笔试考核模式已不再适应了。应注重过程考核, 一般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并举。a.平时考核。与传统考核模式的区别在于:平时考核的过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考核的形式是多样化的, 考核的内容除知识点外, 还包含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学生完成课程任务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方面, 是对学生的全方位的考察, 是一种更科学的评价体系。当然, 在平时考核中, 如何准确地把握评价标准?如何合理分配各方面的分数比例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b.答辩形式考核。实践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 考核的重点应该放在对学生把握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等诸多方面的能力上面。实践证明, 通过答辩, 能充分反映学生的全面素质, 同时, 通过答辩过程中学生对问题的回答, 也能较为准确与全面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从而帮助学生掌握知识;c.操作技能测试。对专业技能和实践实训模块的测试则采取机试+面试的方式, 一般在考试前一到二周布置大量的设计模块, 由学生自由选择并完成, 然后由考评小组对学生的设计或作品进行评级。为防止学生相互拷贝, 考评小组要对每个学生提出几个相关问题进行面试, 这样虽然麻烦, 但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操作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重点介绍了高职院校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学的定位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