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设置(精选12篇)
计算机专业设置 篇1
摘要:专业设置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办学的核心问题, 本文以大连IT发展的现状为切入点, 结合东北财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 从专业设置与优化、专业定位、专业发展前景三个方面论述了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专业设置与定位, 以供同行借鉴。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设置,定位,优化
计算机技术的问世,在世界范围引起了一场深入的产业革命。仅仅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经是“无处不在处处在”了。它在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提高管理水平、促进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等方面都显现了它的卓越作用。近几年,大连致力于打造东北亚软件服务外包中心,吸引了国内外众多优秀的IT企业落户于此,计算机人才需求一直比较旺盛。据统计,近3年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在大连地区各行业需求中所占比例约为20%, 稳居首位,整个行业从业人员保守估计为8万人,每年新增工作岗位需求7000个左右,这些新增的IT企业对计算机应用专门技术人才提出了很大的需求量。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社会机构、信息产业链中的企业,也会对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提出更多需求。对于中、小企业的共同特点是要求综合性人才,一专多能。另外在大型企业中,对计算机应用岗位工种分工明确,对毕业生的技术素质要求较高,并偏重某种专业技能。为此,我们自2001年开设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至今,在专业定位、专业设置上不断修改与完善,目前已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动态调整机制。首先,根据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以及毕业生跟踪调研的结果,结合专家的意见,定期调整专业设置,使其与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其次,在毕业生培养规格方面,我们一方面深入生产一线,把握岗位需求的变化情况,与一线企业专家共同探讨不同岗位的能力与素质要求,提高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另一方面,我们又不断加强与其它院校同专业专家的沟通联络,在将实际工作中的能力与素质要求分解成相应的课程的基础上,保持一定的前瞻性。
1 专业设置与优化
专业设置是计算机应用专业办学的核心问题,我们以立足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宗旨,按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技术训练为内容,为社会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确定了立足岗位群的专业定位与面向就业的办学思路。
1.1 根据人才市场的变化,保持专业设置的灵性。
由于中、小企业中不可能配置众多计算机应用技术人员,要求毕业生具有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较宽,在实践工作中一专多能。同时大连地区的很多企业面对国际竞争,技术升级与引进外国先进设备迅速,因此,要求我们专业设置灵活,以适应人才市场的变化。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几乎所有企业、公司、事业单位都需要的技术,本专业在立足于专业基础知识教育稳定的前提下,保持专业课程开设的灵活性。根据我们的市场调研分析,市场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层次人才的需求集中分布在以计算机系统维护员、多媒体作品制作员、网页设计制作员、网络管理员为主、程序员、计算机辅助设计员、应用软件使用员、信息分析员为辅的岗位群上,亦即我们培养计算机应用高职技能人才市场定位,最终专业建设将以工学结合为载体,围绕这个目标展开。
几年来,我们每年至少开展一次人才需求和毕业生跟踪调查,每个学期组织多位计算机行业专家进行座谈,对本学期开设课程进行论证,并根据行业发展现状及时调整培养方案;此外,我们还对网络招聘,现场招聘等信息进行调查了解,掌握企业对人才实际要求,以此调整专业培养方向;最后,通过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跟踪,了解学生与工作岗位要求之间的差距,并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校与在校生交流,使在校生明确学习目标与方向。对行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有了明确地认识后,我们采取了以学生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认证为手段、以效果为标准的多项措施进行专业调整,一是将学生喜欢学什么和市场需要什么作为设置专业课程的首要原则,从而将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企业需要的技术协调一致,确保培养人才的实用性;二是鼓励学生们参与社会上的一些认证考试,以考试促学习;三是积极联系实训基地和相关项目,实现学校与企业、学生与企业之间的互动,使培养的学生在就业竞争时具有一定的优势。许多优秀的毕业生以其对信息系统设计能力、应用软件维护能力和网络搭建、网络管理能力较强,善于合作共事,工作上手快,在基层一线肯干、能干、实干,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和欢迎。
1.2 根据就业岗位群需求,优化专业内涵。
如前所述,通过对人才需求市场的调查分析,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集中分布在以计算机系统维护员、多媒体作品制作员、网页设计制作员、网络管理员为主、程序员、计算机辅助设计员、应用软件使用员、信息分析员为辅的岗位群上,为此,我们不断对本专业的内涵进行优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2.1 人才标准的优化
人才标准的优化,即找准市场定位。高职学生包括我院的毕业生层次不高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人才标准的优化并不意味着降低了标准,而是恰恰相反。对企业来讲,首要的任务是谋求生存和市场利益最大化,企业不可能牺牲自我生存权益来降低用人标准。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准确定位专业的内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来确保毕业生能够承担起其岗位责任。
1.2.2 岗位技能优化
计算机应用是一个外延和内涵都很广的概念,所以专业人才培养的口径相当宽,从客观上讲这种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对高职学生的就业是不利的,为此我们主要从让学生获得专业方向上的强化入手,根据岗位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岗位技能进行优化。主要突出软件设计、网络 (网站) 管理、嵌入式、信息服务类岗位技能的优化,以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
1.2.3 专业文化优化
专业文化优化是指正确处理好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文化建设应该与企业文化的内涵是一致的,在教学中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人的培养,突出职业意识、竞争与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与创新意识。
1.2.4 技术优化
专业建设的目的不能是为办专业而办专业,而是为满足产业分工和就业岗位群的用人需要,是关系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问题。我们计算机应用专业始终追随产业主流技术,依据主流技术优化专业和培养人才,提高了人才培养效率,同时我们也始终在密切关注产业朝阳技术。
1.2.5 地域性优化
高等教育是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所以其人才观、人才标准及培养模式要与地方经济结构和产业模式相一致,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也不例外,必须反映区域的特点。
大连是我国重要的软件出口和第一个数字娱乐产业基地,目前从事软件与信息服务的人员有3万多人,其中软件技术人员占到70%以上。大连软件业发展近期所需要的人才数量大约在8万人到10万人,到2010年,专业人才则需达到15万人到20万人。但IT人才正成为制约大连软件业提升层次和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大连软件业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软件开发,其中80%是对日软件开发;二是以语言特长为主的综合性信息服务业务。
面对如此巨大的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对大连、辽宁乃至东北地区的计算机应用专业来说,是其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得天独厚的良机,所以我们紧紧抓住这个绝佳的机会,选择针对对日“外包”软件及信息服务类人才方向的专业优化。
1.2.6 教学资源优化
高职计算机教育是为生产、经营、服务等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这就决定了专业建设必须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必须强化校企合作。近几年来,我们一直坚持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特色,我们先后与十家企业签订了校企联合办学协议书,做为我们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目前已形成了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正如俗话所说“智者当借力而行”,职业教育要想职业就必须有企业的支撑,现实的合作方式就是建设实践、实训基地。同时我们也充分利用校内的“校外实训基地”,利用学校的实验室,整合企业的技术、经验和文化。
1.2.7 课程优化
课程优化意味着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做系统的考虑与操作。也就是说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
我们先后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相关课程的课程目标、教学与操作内容、学习的手段等课程要素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以更好地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为实现岗位技能的标准服务。同时,我们还构建了柔性的课程体系结构。将本专业建设随市场驱动放在整个经济价值链中来研究其定位和价值取向。当然,我们也承认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不断完善中趋于成熟。
2 专业定位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应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用人单位在考察一个人时,都非常重视其学历背后的综合素质。“我们需要的人员:具有良好的素质,要始终能跟得上知识更新的步伐,能够不断发展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特别是有比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这是我们在对用人单位调查时经常听到的话。无论是毕业生还是在校生,也同样都非常关注个人素质的培养。学生毕竟是学校教育的“产品”,培育合格的人才是我们的基本任务,这不仅可以向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而且提高了学校自身的办学竞争力。
2.1 立足岗位群的专业定位
本专业培养具有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基础理论和较强的动手能力,熟悉岗位要求,掌握岗位技能,懂理论、会操作、能维护,适应社会信息化需求,适应市场经济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以计算机系统维护员、多媒体作品制作员、网页设计制作员、网络管理员为主、程序员、计算机辅助设计员、应用软件使用员、信息分析员为辅的岗位群上,亦即我们培养计算机应用高职技能人才市场定位,最终专业建设将以工学结合为载体,围绕这个目标展开。
2.2 面向就业的办学思路
为培养出适应以上岗位群要求的技能人才,我们进行了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核心的专业建设,包括计算机应用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工程,信息管理,软件开发等相关专业。办学思路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中心,以行业需求为基本依据,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工学结合的专业建设方向;适应IT行业技术的发展,课程设置具有灵活性和通用性。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树立新型的职业教育观念,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突出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特色,改革课程体系尤其是实践教学体系。立足本校实际,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的发展实际,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利用社会教育资源,走工学相结合之路,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优良职业道德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
2.3 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科学组合
正确处理好素质、知识和能力结构是能否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以往的模式或者重素质培养、或者重知识培养,对于能力的培养缺乏深度的认识,结果使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与普通教育培养的学生在素质、知识、能力结构上差别不大,但深度又不够,没有职业教育特色。
经过多年努力后,我们采取了由职业岗位所需的能力入手,确定学生应学习的职业技能课程,根据职业技能课程的要求,设置职业理论基础课程的反向课程设置思想。对于素质课,则根据职业岗位的不同要求设置。这样,我们将素质课、职业基础理论课紧紧围绕着职业岗位有取舍的开设,妥善地解决了素质、知识与能力间的关系,课程设置有了更加具体的目标。如图1-1(见下页)所示。
2.4 满足预期就业岗位群的新课程体系形成过程(如图1-2所示)
3 专业发展与前景
计算机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需要3类人才。第一类是既懂技术创新又懂管理的高级人才—金领;第二类是系统分析及设计人员—白领,例如软件工程师;第三类是熟练的程序编写人员和计算机操作人员—蓝领。教育部2007年曾经做过统计,目前,我国每年需要计算机专业高级人才6万人,中级人才28万人,初级人才46万人。作为一家高职学院,从适应市场需求和对学生本人负责的角度出发,我们的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一直就定位在为企业提供中、初级人才、弥补市场人才缺口上,这也是确保我们计算机专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此外,将大连打造成为东北亚软件服务外包中心是辽宁省在“十一五”期间的重要任务。目前,世界IT业500强中已经有30多家在大连设立分公司,特别是随着Intel项目落户大连开发区,必将带动一大批与其有关的产业链条上的企业入驻,这除了会使大连地区对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数量大幅提高,还会带来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类型的多样化,为我们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我们将切实加大企业人才需求类型的调研与分析力度,通过保持课程设置与地区企业发展需求的同步,培养出更多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林来杰.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需求社会调查与培养模式思考.辽宁行政学院学报教育研究, 2007, 4.
[2]周丰, 聂文琪, 王炜.高职计算机人才培养方案要解决的若干问题.职业圈, 2007, 4.
计算机专业设置 篇2
毕业实习任务书
一、毕业实习的性质和目的
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是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岗位针对性强,实践能力要求高的特点,毕业实习作为高职教学过程中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与其他教学环节彼此配合,是前面几个教学环节的继续、深化和提高,是对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进行的全面训练,是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重要手段,也是对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的综合考核。它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是其他教学环节所不能替代的。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原则,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毕业实习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社会,获得实际的工作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所学的技术、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全面提高人才素质。同时,通过社会实习来检验学校的办学思想及人才培养方向以便及时获得社会反馈信息,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改进学校的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毕业实习任务与要求
(一)实习任务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实习任务是按照目前的计算机信息管理及计算机应用行业对毕业生的素质能力要求,针对企业日常业务的开展,将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应用专业理论知识融于实际应用操作中,使学生全面掌握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应用专业业务开展所需的各种技能和方法,从而提高毕业生的综合业务分析能力和专业实践操作技能,以适应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应用行业不断发展的需要。
具体实习任务明确如下:
1.通过毕业实习训练,使学生能够将在学校所学过的相关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实践和动手能力。
2.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上,能够综合应用所学过的相关知识,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从事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应用工作的主要技能,着重训练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的融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业务能力。
3.通过在工作岗位中调查研究和实际操作,为毕业论文的撰写收集必备的资料和素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习基本要求
1.按照毕业实习计划安排毕业实习日程,按质、按量、按时完成实习任务书规定的实习任务。2.学生在毕业实习期间必须服从管理,遵守实习纪律、规定和实习单位的有关规章制度。3.认真完成实习单位安排的工作,做实习日记,完成实习报告。
4.对于违反实习纪律或有关单位规章的学生,必须立即停止其实习,及时与学校联系,并报学校予以处理。
5.学生因病、因事不能参加实习,必须办理请假手续,报系领导按学校有关规定办理。否则,不予评定实习成绩。
三、毕业实习内容
(一)熟悉岗位业务,了解企业情况
实习任务: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包括业务范围、组织机构、人员构成、规章制度、工作纪律。
(二)信息中心岗位
实习任务:全面了解该单位的计算机信息处理的整个过程。1.计算机硬件。2.计算机软件。3.网络通信与维护。4.信息走向。包括:(1)收集信息(2)存储新信息(3)处理信息(4)传输信息
5.企业网在管理及事务处理上的应用。
6.进行小型信息管理系统的维护、管理和开发工作
(三)其他的计算机应用岗位
实习任务:熟悉所有利用计算机完成的工作任务。包括: 1.办公自动化。
2.电子商务网站的规划、部署、设计思想及所从事的业务。3.软件的开发工作。
四、社会实习成绩的考核与评定
1、实习开始时,学生要与实习单位签订实习协议。
2、实习过程中,学生要记载实习内容的实习日记。
3、实习结束时,学生对实习过程要写出实习报告。
4、实习结束时,要具备实习单位开具的实习证明,包括实习单位对学生的评价及对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做出的鉴定。
5、根据以上考核材料,学校对学生的实习成绩做出评定。
6、实习协议、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实习鉴定、毕业论文必须在2006年6月前送交辅导员老师处,否则不予毕业。
其中,实习报告的格式应符合规范、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全面反映实习的具体情况。实习报告为不少于3000字打印稿。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信息技术系
2005年12月 2006届计算机计算机应用、信息管理专业
毕业论文撰写要求
按照国家高等教育的有关规定要求,高等教育院校毕业生必须撰写毕业论文,并经答辩合格后方可毕业。根据我院(系)专业教学计划,结合我系的实际情况现将2006届毕业生毕业论文撰写的有关要求规定如下:
一、选题要求
毕业论文要符合时代主题,高举的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结合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针对当前计算机应用领域发展与改革的重点、热点和难点,紧密联系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具有超前性和指导意义的对策建议或者设计出有一定价值的应用系统。
二、参考选题
原则上毕业生应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自选题目,并突出自己的专业特色。题目要有实际意义,具有应用的价值,可以是项目设计、实际应用感想和设想等,也可以自己选择导师协商题目。对有创意、有新思想、完全独立完成的论文将会获得较高的评价。如果自己不能独立确定题目,下列题目供参考:
1、浅析计算机XX领域中的新技术
2、计算机网络管理与维护的探讨
3、计算机网络的建设与发展研究
4、计算机网络在XX领域中应用的思考
5、计算机网络在XX领域中的应用及面临的问题
5、谈计算机病毒防治的新技术
6、××信息化建设之我见
7、谈谈××领域计算机应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你对本领域计算机应用展的构想。
8、电子商务时代客户信息管理
9、物业(超市/仓库/汽车美容店/旅馆等)管理系统的设计
10、XX企业网站设计中的理论与实践
11、XX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设计
12、JAVA技术的应用研究
13、网络安全技术研究
14、网络安全在XX领域中的应用
15、加密/数字签名等技术在XX中的应用
16、电子商务环境下客户关系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17、其它电子商务技术、应用、设计方面的研究
18、网络多媒体作品/广告的设计与制作
19、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策略研究 20、“网吧”对大学生生活影响的研究
21、IT专业学生文化建设之我见
22、XX网络规划与设计研究
23、信息化社会对人民生活习惯的影响研究
25、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校园网建设的新思考
26、对日软件设计与开发中的问题研究
27、UNIX、LINUX和Windows操作系统比较研究
28、国内外杀毒软件比较研究
29、防火墙技术的应用研究 30、动态网页技术的应用研究
31、小区信息化建设之我见
32、智能大厦建设研究
33、网络布线研究
34、各种计算机语言的比较研究
35、各种接入Internet技术的研究
36、无线局域网设计研究
37、中外(任选一个国家都可以)信息化建设研究
38、中外(任选一个国家都可以)软件人才培养研究
39、XX调查研究(任选一信息技术方面的内容,如辽宁城乡网络普及状况研究)40、国内外电子商务网站比较研究
41、面向对象和面向过程计算机语言比较研究
42、信息存储技术研究
43、动漫技术研究
44、嵌入技术研究
45、Flash在XX中的应用/作品的设计与制作
46、数据技术的研究
47、基于B/S模式的XX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
48、XX系统的改进设想
49、各种压缩技术比较研究 50、黑客攻防技术研究
三、论文撰写要求
论文以4000字左右为宜,用A4纸打印。不得从网上直接下载,或机械组合。一经发现将影响学生的毕业。
(一)毕业论文内容
1、题目:应简洁、清楚,最能反映论文的中心内容,不超过20字;必要时加副标题。题目字体、字号分别为黑体、2号;副标题字体、字号为宋体加粗、3号。
2、中文摘要:应反映论文的主要内容,摘要字数在200字左右。字体字号为宋体、小4号。
3、关键词:应为论文题目、摘要或正文中出现的最能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一般为3—8个。字体为宋体加粗,字号为小4号。
4、正文:论点要明确,论据要充分,论证过程严谨、逻辑性强,层次分明;结论要正确无误。论文层次序号采用:
一、(一)、1、(1)、1),可跳级使用,各层次的序号左空2格起排,后空一个字距接排标题。正文字体字号为宋体、小4号。
5、英文摘要:英文摘要字数在300—350字左右,英文摘要的题目为英文ABSTRACT。字号为小4号。
6、参考文献:置于英文摘要后面。所用引文应该核实准确并注明出处。参考文献只选择主要的、正式的期刊、文献、书籍,序号为中文引用顺序依次排列,并在引用处标明相应的序号。参考文献是指在论文撰写过程中阅读并参考过的期刊、文献、书籍。置于论文后面,所用引文应该核实准确并注明出处。参考文献只选择主要的、在正式出版物发表的列入,序号按中文引用顺序依次排列,并在应用处标明相应的序号。
其格式为:专著[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始页-末页。
期刊[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期号:始页-末页。
论文集 [序号]作者.题名[C].见:主编.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始页-末页。
7、封面:包括毕业论文的题目、学生姓名、班级、指导教师姓名。论文题目字体字号为黑体、小初;学生姓名、班级、指导教师的字体字号为宋体2号。论文的装订方式为:左侧上下1/3处各一个订书钉。
(二)毕业论文撰写的原则
结合社会实习,紧密联系实际,是作者经过调查研究、深入探讨的新成果。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毕业论文撰写的方法
毕业生需与指导教师共同协商选择论文题目。确定论文题目后由学生写出论文提纲,经指导教师审查同意后,学生才能动手写论文。论文初稿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然后交指导教师审查。指导教师通过论文的阅读,发现问题和不足,提出修改意见,要求学生进行修改,直至指导教师认为论文合格。学生要充分利用资料室、图书馆和社会实习来收集资料,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加工、整理、补充、删减、修改形成自己的论文。
四、毕业论文各环节的时间安排及主要内容
1、论文的选题和提纲的审查
时间1周
主要内容:论文的选题应从专业角度出发,尽可能的选择现实生活中比较突出的热点问题和理论上有争议的问题。提纲的审查要看文章题目是否正确、合理;文章结构、层次是否清晰;前后问题是否有逻辑关系。
2、论文初稿的撰写
时间4周
主要内容:学生应将围绕论文题目收集的若干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加工整理,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系统的论证,得出结论。以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在2006年4月30日前上缴指导教师。
3、论文的指导及修改
时间2周
主要内容:指导教师将学生交来的论文初稿进行详细的阅读、审查,发现其不完善、甚至有错误的问题,并向学生提出修改建议,由学生反复修改,最后指导教师认为合格,同意定稿,使学生获得答辩资格。实际上是不断完善毕业论文的过程。
4、论文的打印及装订
时间1周
主要内容:学生要按照要求将毕业论文用计算机打印出来,并按规定装订成册。
5、论文的答辩及成绩评定
时间1周
主要内容:由学校组成答辩委员会,组织毕业论文答辩。具体答辩程序是,首先由学生宣读论文的主要内容;然后,答辩委员会成员就论文的内容提出相关的问题,由学生回答所出的问题;最后,由答辩委员会根据学生在论文撰写过程中的表现、论文的水平、答辩情况综合评定答辩成绩。
6、毕业论文要求在2006年6月1日以前送交辅导员老师处。毕业论文要装订成册,同时上交软盘,便于归档管理。毕业论文需要优秀成绩者,请于6月10日、11日参加答辩。参加答辩的,请提前通知系办公室。不提交毕业论文者,不予毕业。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信息技术系
2005年12月 附:实习报告样本及要求 1.封面格式
实习报 告
学生姓名:XXX
班级:XX级XX专业XX班
指导教师:XXX
2.内容格式
实习报 告
——关于XX的实习及总结
实习时间:XX年XX月XX日——XX年XX月XX日 实习单位:XXX公司(企业)
一、实习内容及过程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二、实习经验与不足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X年XX月XX日
五、实习报告书写要求
1、封面:包括实习报告的题目、学生姓名、班级、指导教师姓名,实习报告题目字体字号为黑体、小初;学生姓名、班级、指导教师的字体字号为宋体2号。论文的装订方式为:左侧上下1/3处各一个订书钉。
2、格式:实习报告必须包括题目、实习时间、实习单位、实习内容、实习经验与不足总结等五部分。
3、实习报告题目:题目分主标题和副标题,副题鲜明、简洁、清楚,反映实习的中心内容,不超过20字。题目字体、字号分别为黑体、2号;副标题字体、字号为宋体加粗、3号。
4、实习时间:进行实习的实际时间段,字体为宋体加粗,字号为4号。
5、实习单位:进行实习的实际单位,字体为宋体加粗,字号为4号。
6、实习内容:进行实习所完成的主要任务及过程,字体为宋体,字号为4号。
7、实习经验与不足总结:参加和完成校外实习的真实体会与总结,字体为宋体,字号为4号。
8、形式:实习报告采用纸稿形式。用A4纸计算机打印,按要求设置,装订成册,字数不少于3000字。
浅谈职中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 篇3
在信息时代,计算机已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不管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事业单位,各行各业都普遍应用了计算机技术,尤其是网络,已成为新的产业正蓬勃发展。国家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能直接从事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工作的计算机中、初级实用人才。然而我们的计算机课程设置严重滞后于社会的发展,缺少社会急需的科目,限制了人才的培养。目前,有的学校仍偏重于学科体系,强调理论。不少学校主要根据设备的性能和教师的水平选择教学内容,且教学和考核的随意性较大。所用的教材,一年新,二年旧,三年过时,已是不争的事实,由于课程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工作、实现培养目标的依据。所以说课程设置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课程改革成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改革的核心。
二、课程设置分析
1、突出技能的培养。从课程设置,到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等必须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分析该专业的课程设备,理论课与实践课学时之比应为1:1,对一些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其理论课与实践课学时之比要达到1:2,这种课程结构能充分地保证多技能培养的需要,从而使毕业生走出校门有多种选择和发展的可能。
2、理论课为实践课服务。理论课的广度和深度以“够用”为原则,这一点明显地表现在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上。
3、设置内容灵活。计算机类各专业课程结构主要实现形式是“活模块”。它们既可以组合,也可以拆分。按照“模块课程”组织教学,各专业除主干课程保持相对稳定外,其他前沿类、拓展类、交叉类的专业课程每次均有20%—30%的调整。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要求调整个别模块,组成新的模块,保持课程的行进性、时代性,以提高中职教育的市场适应能力。
三、课程设置的原则
1、实用性。要使学生学以致用,这是学校计算机课程设置的首要原则。传统的学历教育,学习周期长,学生毕业后知识陈旧落后,很大程度上与市场大量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要求脱节。课程设置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和市场双方的需求,所使用的课程体系既有系统化的专业知识,又包含许多实践项目,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比如,可以减少理论内容,让学生提早进入综合专业环境,提前接触专业实践。IT职业教育讲求实践,知道“怎么做”远远比知道“为什么”更重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心理特点、思维习惯和接受水平,充分考虑教师队伍现状、行动导向、项目教学法。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的知识及项目的开发过程,通俗的说法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北大青鸟启蒙星教学四个“从”:从应用入手,从实际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就是很好的例子。
2、先进性。学校教育应有一定的超前性,要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要把最先进的东西教给学生。社会上的通用考试,往往带有一定的滞后性。如果学校的课程也搞成与通用考试一样,那学生毕业后对新软件就会无所适从。所以学校一定要把最新的知识和技能教给学生。对于学校课程来说,计算机主要是一种工具和一门技术。计算机的硬件、软件还会继续飞速发展,要通过几个软件的教学使学生具备一定自学能力,从而掌握一大批软件的使用,以适应社会的需要,这才是我们的出发点和培养目的。
3、可操作性。计算机课程持续更新,符合中职学校的教学特点(学时和学期设置),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技能,倡导教师自编校本教材,推行项目教学法,在完成項目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的知识及项目的开发过程。学校根据市场需求,针对中职学生的就业情况,考虑技术的实用性,进行了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使课程体系符合紧缺人才培养的需要。某校由于教育理念先进,管理水平一流,师资培训及时,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招生人数逐年增多,就业渠道不断拓宽。
四、课程设置的实施
1、基础类课程:属于“扫盲”性质,所有学生都应该学会的,如计算机的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2000、Internet使用常识等等。这类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会使用计算机这个工具。
2、提高类课程:对于与计算机关系较为密切的专业,可开设相应的提高类课程,使学生在与专业相近的方向上能有所发展。
3、选修类课程:这类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一个或多个专业软件,以使将来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中多一分优势。如CAD建筑设计、Photoshop图像处理、CorelDraw平面设计、三维动画、网页制作、多媒体制作等,这类软件对机器硬件的要求较高,对教师的技术要求也较高,以选修课、学分制的形式为佳。
4、兴趣类课程:这是对少数有兴趣的学生开设的课程,主要是设计和开发两类,以课外兴趣小组的方式进行教学。如计算机平面设计、广告、自编小型实用程序等等,题目定得小一点,学得深入一点,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未来社会,设置时要有超前意识。尤其是一线的教师,必须根据市场调研和自己的教学体会,对课程的设置及教学的内容作灵活的处理。
(作者单位:四川省宜宾市商业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计算机专业设置 篇4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专业,专业设置,人才培养
随着高校的大规模扩招,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人数急剧增加, 一度就业面相当宽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如今已经明显地供大于求。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不再如从前那样火爆, 就业质量普遍不高,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办学压力更是随毕业生就业率的下滑而增加。计算机专业由热转冷已经成为无法回避的客观存在。
为此, 在2007年暑期, 我院特别组织了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设置与学科建设调研活动, 笔者作为主要参与者, 对福建省2006年大型软件“十强”企业的人事、技术部门进行了调研, 并对中小软件公司、计算机硬件销售公司、部分省市兄弟院校以及非IT计算机应用企业等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了调查。
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不平衡现象日益严重
上世纪末, 计算机技术在各应用领域飞速发展, IT行业迅猛发展, 计算机专业十分火爆, 毕业生十分抢手, 大大地推动了我国计算机专业的教育教学, 几乎所有的大中专、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 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计算机人才, 为我国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近年来, 毕业生就业压力相对较大, 且就业率呈逐年下滑之势。究其原因有二, 一是部分高校为了吸引生源, 社会上什么专业热就一窝蜂地开设什么专业, 导致高校电子信息大类毕业生数量猛增, 据统计电子信息大类在校生已达116.7万人 (截至2006年9月的统计数字) , 总人数排在财经大类、文化教育大类之后, 列第三位, 热门专业很快就呈现出供过于求的态势。二是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不尽合拍, 专业趋同导致高校无特点、人才无特色、培养出的毕业生无明显优势, 走向社会后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间存在较大差距, 致使许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强, 根本无法运用本专业所学知识就业。不同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出现不平衡现象, 名牌大学、工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仍然抢手, 而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一般院校毕业生就业则冷清许多。
IT与非IT企业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状况
大型软件公司或IT公司大型软件公司招聘员工普遍要求具备本科以上学历, 企业方面认为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强, 编程能力较弱, 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这些公司主要从事各行各业软件系统的开发, 高职学生比较难以胜任, 以“新大陆”、“星网锐捷”这样的公司为例, 它们通常要招名牌大学的毕业生, 招聘时除面试、卷面考试外, 对有自己创作作品的学生格外青睐, 也会破格录用非名牌大学但能够精通一种计算机语言或开发工具的毕业生, 在其系统集成部门也招少量大专生。一些IT公司在电子地图制作、游戏需要的大量底层图像素材制作方面也需要高职高专毕业生。
中小型IT企业由于IT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 每天都有公司倒闭, 每天也都有公司成立, 因此, 中小型IT企业在各省数量众多。这些企业的负责人大多是学历不很高但对IT行业某些方面比较精通的人士, 愿意招聘大专类 (包括高职高专) 软件人才, 但基本上要求具有一定开发经验的、在学校比较拔尖的、进入企业马上就能或稍加指导就能独立工作的毕业生。
非IT企业单位用人情况众多中小型非IT企业用人单位 (该类企业将成为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灵活就业的主体单位) 出于对生产经营成本的考虑, 不可能每年因为某个小的系统或技术升级而引进新的人才。因此, 要求所引进的人才一专多能, 即在拥有某一项技术专长的同时, 还掌握其他多项技能。据调查, 一般企业、公司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应掌握办公自动化、网络相关技术、常用软硬件安装与故障排除的通用技术;网站管理人员最好也能做一些数据库开发及办公自动化应用工作以及简单的数据库管理、平面设计等工作;计算机应用与维护人员除了掌握计算机维修技术之外, 还应具备局域网组建、小型网站建立与维护等能力;生产线用人大多侧重于具备硬件应用或电子类、自动控制类操作技能的工人。
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与存在的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 普遍反映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不会做事”, 可见人才培养工作距用人单位的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
各类IT企业所要求的能力 (1) 软件开发类 (包括嵌入式系统软件开发) , 指从事开发、研制各类软件产品的, 或企业完成自主研制并镶嵌固化到本企业生产的硬件产品中的嵌入式系统软件类工作人员, 要求热爱专业, 基础扎实, 有项目实战、融合、沟通能力, 精通一两种计算机语言或开发工具, 有编程能力, 最好有独立作品、省二级以上竞赛获奖证书或微软认证等。 (2) 系统集成类, 指企业根据用户需求, 在软件产品的支持下, 将相关硬件设备组成应用系统的人员, 要求具有较丰富的软硬件故障处理经验, 以勤快、工作有效率、不怕累的男性为宜。 (3) 软件技术服务类、销售类, 指网络软件服务与专业化服务, 如信息咨询、培训、调试、维护、产品升级、系统扩充、监理等人员, 要求有亲和力, 有社团活动能力, 有与用户交流沟通的能力。 (4) 办公行政类人员, 要求有亲和力, 做事态度认真, 工作有效率。综合IT企业的专业需求, 主要缺乏如下人员:Java软件开发人员;系统架构人员;专业 (软、硬件) 测试人员。另外, 国内对多媒体技术行业高端人才的需求日益高涨, 广告策划类及游戏公司类企业对平面设计、动漫制作专业人员的需求是很专业化的, 但是具备出色表现能力的人才却非常缺乏。
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主要存在的问题 (1) 责任心和纪律性不强, 承受工作压力的能力不足; (2) 缺乏分析问题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对工具和方法的应用不熟, 经验不足; (4) 掌握的专业技术落后, 自主学习性不够; (5) 专业知识掌握不够精, 不够专, 专业特征不明显; (6) 外语能力欠缺; (7) 价值取向与对职业生涯的规划不成熟, 就业定位比较盲目, 缺乏竞争力。
对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建议
课程体系设计应实现“宽口径、多方向、重实训、模块组合式”一专多能计算机应用专业面向非IT企业用人单位就业, 应重点培养一专多能的通用型人才。计算机应用专业大类第一学年可开设公共课、专业公共课, 第二、第三学年应设置计算机控制、网络应用、数据库应用开发、桌面应用程序开发、计算机应用与维护、数字多媒体等专业方向, 供学生自主选择一个特长主攻方向, 课程体系设计应实现“宽口径、多方向、重实训、模块组合式”一专多能。高职计算机专业要重应用、重实训, 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引进小型知识案例, 在综合实训中引进中型应用案例, 在毕业设计中引进大型实际案例, 通过阶梯式引导, 增加知识量, 加强实训课程教学管理, 高标准、严要求, 提高学生应用知识与自学创新的能力, 缩短学生实践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但要反对纯案例式教育, 笔者在对众多软件公司的调查中发现, 纯案例式教育培养出的学生缺乏扎实的编程基础, 后劲不足。
应开设多学科的计算机应用专业, 不应将计算机应用专业过度细分计算机应用专业属于工具专业, 因此, 应结合应用, 多开设诸如会计电算化之类的专业, 将计算机技术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 应用计算机知识创造价值, 提高计算机应用专业在各行各业的就业率。在专业设置上的过细划分, 会使学生的择业面相对变窄, 影响就业。
积极与IT企业挂钩开展合作办学, 面向企业急需灵活设置课程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最快的产业, 也是淘汰率最高的产业, 企业对市场的变化以及人才的需求最敏锐, 最了解哪些知识最重要, 哪些是已过时的知识。与企业合作办学, 可以较快地把企业开发的科技成果引入教学中, 课程设置与教师编制灵活, 在组织教学过程中, 除本校教师外, 还可外聘企业优秀技术人才来校授课。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要得到IT企业的认可, 必须真正做到“零距离”上岗, 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毕业生就业前一年, 与企业建立密切联系, 获得用人信息, 甚至可以对课程加以置换, 强化IT企业岗位知识, 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我院与“万通网络国际连锁集团”开展合作, 2006届有30名毕业生成功地到该单位就业, 双方均较为满意。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提高师资队伍质量师资水平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目前, 许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师大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的教师, 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严重缺乏, 这样会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侧重教育基础理论知识, 忽略与实际设计相关的专业知识点的传授。因此,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刻不容缓的事。要与有科研开发能力的大学联合办学, 聘请有实践能力的教师进行传、帮、带。高职教师不一定要去搞高深的科研开发, 要多参加一些实践项目, 不要一直埋头在课堂教书, 这样就会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主创作能力, 提倡团队精神由于IT企业知识淘汰速度很快, 毕业生仅掌握在校所学的知识是完全不够的, 必须具备吃苦耐劳、自主学习的能力。实践证明, 各种证书对就业只有辅助参考的意义, 而具备真正的能力, 拿出能充分展现自己才华的作品, 对就业才大有帮助。凡是被录用从事IT行业的毕业生, 多是能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勇于动手、勇于实践的主动型学生。因此, 为学生提供展现自己才华的空间与实验设备是十分重要的, 有些院校为学生提供个人作品展示网站, 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还必须具有团队精神和较强的责任心, 要虚心向其他专业学习计算机应用的背景知识, 但不能盲目地丢弃自己的特长。譬如计算机应用专业或网络方向的学生将大部分精力用于网站主页美工设计, 而轻视后台代码的编写、动态数据库的管理, 这种以己之短拼他人所长的做法往往得不偿失。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尤其要具备团队精神, 要有甘当铺路石的精神。高职院校应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及特长, 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 选择一个方向, 进行课余专修。要组织全体学生参加各种软件开发团队, 优秀的学生团队往往会整个团队被企业招聘, 这也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一个亮点。
据2007年第十一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传递的信息, 目前我国的软件产业还处于成长期, 其市场潜力还远远没有挖掘出来。随着各项扶持软件发展政策的出台, 国产软件业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高峰期。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高效的管理手段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 因此,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
参考文献
[1]郑国华.高职计算机专业设置改革探究[J].职业圈, 2007, (8) .
[2]王凤岭“.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的探讨[J].计算机教育, 2006, (8) .
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 篇5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课程的主要内容:线性代数、概率基础、数理统计基础等。
2. 计算机电路基础(1)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其中实验18学时,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是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内容包括:电路基本概念(电路与电路模 型、电路基本物理量、电路基本元件、基尔霍夫定律、简单的电阻电路),半导体基本器件 ;开关理论基础,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与时序逻辑电路,可编程逻辑器件(随机读写存贮 器、只读存贮器、可编程逻辑阵列、通用逻辑阵列、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在系统(ISP)编 程技术),数字系统的组成。
本课程后续课程:计算机电路基础(2)等。
3. 计算机电路基础(2)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其中实验14学时,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是计算机应用专业计算机控制方向的一门必修课。主要内容包括:模拟电路基本 概念,运算放大器的原理及应用,功率放大及稳压电路;测试技术概述,机电系统运动参 数(位移、速度、加速度、力、力矩、应变及应力等)的测试,过程系统参数(压力、温 度、流量等),测试数据处理。
本课程先修课程:计算机电路基础(1)等。
本课程后续课程:微机接口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等。
4. C++语言程序设计
本课程5学分,90学时,开设一学期。
C++语言程序设计是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主要内容:算术、逻辑、比较、位、条件、逗号、赋值、输入、输出等运算符和表达式,分支和循环控制结构,模块 化程序设计(函数定义、函数调用、函数重载、库函数、变量作用域和存贮类),数据类 型(整型、实型、字符型、枚举、数组、结构、指针、类等),动态存储空间的分配与释 放,C++操作环境、编译预处理、文件链接和工程文件的使用,类与对象的概念,操作符重 载与 函数模板,C++标准输入输出流、文件流和串流,等等。
本课程先修课程:计算机入门及操作技能训练(在集中实践环节中)、计算机组成原理 与汇编语言等。
5.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汇编语言
本课程5学分,课内学时90,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是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系统概述,计算机中数 据的表示,运算方法和运算器,指令系统,控制器,存贮器组织,输入输出系统;汇编语 言,汇编语言基本程序设计,程序设计举例(输入输出程序设计、中断程序设计、系统调 用及 程序设计)。
本课程先修课程:计算机电路基础(1)等。
本课程后续课程: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
6.数据结构
本课程5学分,90学时,其中实验占27学时,大作业占18学时,开设一学期。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主要内容:线性表、栈、队列的定 义、顺序存贮和链接存贮结构,进行插入和删除等运算的算法;树、二叉树、二叉排序树、哈夫曼树的定义、性质、存贮结构及建立过程,二叉树的先序、中序和后序遍历算法,二叉 排序树的查找、插入和生成算法,图的定义,图的邻接矩阵、邻接表和边集数组存贮 结构,图的深度优先和广度优先遍历算法,求图的最小生成树和最短路径算法,拓扑排序 算法,数 据查找和排序的各种算法,文件的概念和组织方法等。
本课程先修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汇编语言、C++语言程序设计等。
7.微机接口技术
本课程5学分,课内学时90,其中实验27学时,大作业18学时,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是计算机应用专业计算机控制方向的一门必修课。主要内容包括:微机接口技术 概述,模拟量输出输入通道(A/D、D/A变换及其接口电路),数字量输出输入通道,常用 可编程并、串行接口电路,工业控制计算机总线技术,人机界面接口技术。
本课程先修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汇编语言、计算机电路基础(2)等。
本课程后续课程:计算机控制技术、单片机技术等。
8.数据库基础与应用
本课程6学分,108学时,开设一学期。
数据库基础与应用是计算机应用专业信息管理方向的一门必修课,其它方向的选修课。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数据库系统的概念、组成和主要功能,数据库保护和数据模型,关系 模 型和各种关系运算,利用SQL进行数据库的定义、查询、更新、插入和删除数据,关系规 范 化和函数依赖,第一、二、三范式和BCNF范式,数据库的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 和物 理结构设计,FoxPro数据库的建立、显示、修改、查询、统计、复制、索引、排序、更新、关联等,Foxpro应用程序设计和用户界面设计。
先修课程:计算机入门及操作技能训练(在集中实践环节中)、离散数学等。
9.操作系统
本课程5学分,课内学时90,开设一学期。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操作系统对计算机系统资源实施管理,是所 有其他软件与计算机硬件的唯一接口。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 和主要功能,掌握常用操作系统的使用和一般管理方法,了解它是如何组织和运作的,从 而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课程主要内容:操作系统引论;进程管理;处理机管理;存储器管理;文件系统;设备 管理;中断和信号机构;死锁;微内核体系结构;网络操作系统;操作系统展望与中文操 作系统。
本课程先修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汇编语言、C++语言程序设计、离散数学基础等。
本课程后续课程:网络操作系统等。
10.计算机控制技术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其中实验15学时,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是计算机应用专业计算机控制方向的一门必修课。主要内容包括:自动控制的基 本概念,计算机控制系统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基本特性,计算机控制 系统的控制算法,控制用计算机系统的配制,实时控制软件技术,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抗干 扰技术,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原理及应用,分散型控制系统及其应用,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 与调试举例。
本课程先修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汇编语言、C++语言程序设计等。
本课程后续课程:单片机技术等。
11.单片机技术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是计算机应用专业计算机控制方向的一门必修课。主要内容包括:单片机概述,单片机芯片结构,单片机指令系统,单片机程序设计,单片机系统扩展,单片机开发系统 及应用,单片机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数据采集系统,智能数字电压表,机械手控制系统 等)。
本课程先修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汇编语言等。
12.计算机网络
本课程5学分,课内学时90,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是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网络概述(计算机网络 基本概念、计算机网络硬件、计算机网络软件、互连网络标准体系、开放式系统互连参考 模型、计算机网络的新进展及发展趋势);计算机网络的层次模型,计算机网络中的通信 子网(概述、数字通信基础知识、局域计算机网络、城域计算机网络、广域计算机网络、网际互 连技术);计算机网络中的高层服务(概述、局域网络服务/广域网络服务、电子邮 政服务、WWW多媒体信息发布服务、文件传输与终端仿真服务、其他网络高层应用);计算 机网络应用开发与相关技术,使用计算机网络的道德和法律法规。
本课程先修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汇编语言等。
本课程后续课程:组网与网络管理技术、Internet与Intranet应用、网络操作系统、计 算机组成原理与汇编语言、网络信息制作与发布等。
13.多媒体技术基础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其中实验24学时,开设一学期。
多媒体技术基础课程是计算机应用专业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方向的一门必修课。通过本 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掌握多媒体软硬件的配置及使用,为今后更 好地应用多媒体技术打下基础。课程主要内容: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概论;视频与音频信息获取与存储技术;多媒体计算 机硬件结构;压缩技术;超文本和超媒体;多媒体素材的采集和处理;动画制作工具和创 作技术;编辑多媒体软件。本课程先修课程:Windows使用、计算机组成原理。
14.软件工程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软件工程课程是计算机应用专业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方向和计算机信息管理方向的必修 课。本课程阐述了软件开发、维护和管理等方面的软件工程学的概念、原理以及典型的技术 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软件工程的科学思想,能自觉按照软件工程的方法学 进行软件的开发和维护工作,并掌握与此相应的方便的工具,形成良好的软件开发习惯。
课程主要内容:软件工程概述;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 测试;维护;原型法。
本课程先修课程:一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操作系统,数据结构等。
15.Visual Basic程序设计
本课程5学分,课内学时90,其中实验32学时,开设一学期。
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是计算机应用专业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方向的一门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VB这一集应用程序开发、设计、编辑、编译和调试为一体 的集成化开发环境,掌握VB的基本语言和语法,培养学生使用VB进行程序设计的技能。
课程主要内容:VB集成化开发环境;VB 窗体;VB控件;VB模块;VB类;VB输出;VB创 建并使用菜单和工具;VB使用数组、变量和常量;VB存储和获取数据;VB创建和使用帮助文 件;VB使用对话框;VB使用鼠标;VB使用Dll和API;VB使用ActiveX;VB面向对象的编程方 法。
本课程先修课程:程序设计基础、Windows操作系统、多媒体技术基础。
16.软件工具与环境
本课程3学分,课内学时54,其中实验34学时,开设一学期。
软件工具与环境课程是计算机应用专业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方向的一门必修课。在软件 开发活动中,采用
合适的软件开发工具、平台和环境,可以大大提高软件生产率,也是保 证软件产品的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应用软件开发人员掌握有关概念,熟悉常用软件开发 工具、平台和环境是十分必要的。
课程主要内容:软件开发环境概论;人机界面;程序设计环境;系统集成环境;维护环 境;速成原型环境;程序自动生成环境。
本课程先修课程:软件工程等。
17. 信息管理系统
本课程4学分,72学时,大作业占18学时,开设一学期。
信息管理系统是计算机应用专业信息管理方向的一门必修课,它综合利用了先前学过的 知识,解决信息管理系统的实际问题。主要内容有:信息管理系统的概念与结构,信息管理 系统的开发过程,信息管理系统的管理与维护,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环境与工具,信息管理 系统的开发实例等。
本课程先修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汇编语言、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数据库基础与 应用、管理学基础等。
18.组网与网络管理技术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是计算机应用专业计算机网络方向的一门必修课。主要内容包括:组网用的物理 信道,组网实践,计算机网络互连(交换网络的概念、局域网络互连、局域网与广域网的 互连),计算机网络管理(网络管理的基本概念、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全面网络管理,计算机网络的测试与维护)。
本课程先修课程:计算机网络等。
19.网络操作系统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是计算机应用专业计算机网络方向的一门必修课。主要内容包括:网络操作系统 概论(网络操作系统概念、功能描述),网络操作系统比较(UNIX、Windows NT和Netware 网络操作系统性能价格比较),网络操作系统的发展预测,UNIX操作系统及使用,Windows NT操作系统及使用,Netware网络操作及使用。
本课程先修课程: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等。
20.Internet与Intranet应用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是计算机应用专业计算机网络方向的一门必修课。主要内容包括: Internet和 Intranet应用及互连网络应用概貌,域名服务(DNS),电子邮政服务(E-mail),文件 传输服务(FTP),远程登录服务(Telnet),Web服务,代理(Proxy)服务,其他互连网 络服务,新的应用,ISP的实施例子。
本课程先修课程:计算机网络等。
21.网络信息制作与发布
本课程5学分,课内学时90,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是计算机应用专业计算机网络方向的一门必修课。主要内容包括:网络信息的收 集与组织,网络信息制作工具介绍(Word、Front Page),网络信息的制作(预备知识: 色彩、构图与网页设计;利用Word制作简单网页,利用Front Page制作网页;视觉与创意),网络信息的发布,网络信息的维护。先修课程:计算机网络等。
22.英语Ⅰ(1)(2)
本课程6学分,课内学时108,开设一学年。
本课程为公共英语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1600左右的常用词汇(包括入 学时要求掌握的600词)和若干相关的常用词组及基础语法知识;能够听懂发音清楚、语速较 慢的教学用语和日常生活用语,并能用英语进行简单的日常交谈;能够读懂所学词汇和语法 范围内的故事、短文及通知、便条等;能够写出简短的私人信函,或用便条转达具体信息。
统设服务课程:
1. 计算机入门及操作技能训练
本实践环节4学分,实验36学时(2学分),开设一学期。
主要内容:计算机系统组成与基本工作原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与维护(键盘和鼠标使用,中英文输入,外设与主机的连接、配置与使用,计算机常规维护),操作系统使用(Window s95以上),字处理软件使用(Word 97以上),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Internet实用(浏览 器IE5.0、电子邮件Email使用)。
2. OFFICE办公软件
本实践环节4学分,实验45学时(2.5学分),开设一学期。
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思考 篇6
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已使信息产业成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因此将需要大量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培养具有高新技术和高技能的新型劳动者,技校计算机课程设置在做到科学有效的同时还应考虑知识、社会需求、社会条件以及学生的特点等几方面因素。
一、设置课程应注重知识的先进性和完整性
一方面,很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其他专业一样,在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显得十分陈旧,某些课程在实际应用中已经完全没有什么意义或已经十分落后了。另一方面,有些学校试图开设一些时髦好听的课程去吸引学生,在计算机技術飞速发展的今天,新的软件不断更新,新的技术不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学校在设置课程时出现盲目跟风的情况。一个新软件出来了,马上就更新教学内容;新的技术一出现,马上就开设新的课程,而对于一些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却不够重视。其实,一些计算机的基础理论课程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的基础,它在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了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各技工学校在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应及时取消一些陈旧的没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专业课程,同时增加一些新的应用价值高的知识技术作为教学内容。在计算机应用领域中,新知识、新技术出现的速度远远快于一般学科,因此对于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专业课程来说,这种更新的速度也要快于其他专业,因此,更新速度慢也是一种落后。这就更需要计算机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考虑两个层面,既不能盲目跟风又不能陈旧落后,传授垃圾知识。计算机应用技术作为一个结构体系,也包括着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应用技术也是以这些基本理论为基础的。我们选择知识,开设专业课程时应该注意到知识的结构体系。尽管职业学校更注重各种实际应用技能的培养,但是,如果不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应用技能的培养将无从谈起。
二、适应社会需求,细化专业应用方向
技校是为社会培养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场所。目前计算机应用技术不断专业化,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不仅要懂得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基础理论,还必须能够熟练地利用计算机进行专业化工作,如应用程序设计、广告设计、网络管理、网页制作等。社会需求是影响课程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我们在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时,应该充分考虑到社会的需求。学校应将计算机应用专业划分成为多个方向,让学生选择某个方向进行比较深入的学习,以使其毕业后成为某一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计算机应用操作人员的职业名称为计算机操作员、电子计算机维修工。针对不同的计算机应用操作领域,计算机专业在课程设置时可分为以操作为主的通用性专业和以维修为主的通用性专业。由于技校是为社会培养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场所,所以在设置以操作为主的通用性专业课程时应充分考虑它的实用性与复合性。即开设一些如计算机信息处理(办公软件应用、数据库应用、国际互联网应用模块支持)、网络应用(国际互联网应用、局域网应用模块支持)、多媒体制作(多媒体制作软件应用、图形图像软件应用模块支持)、计算机专业排版(专业排版软件应用、图形图像软件应用模块支持)、会计电算化(会计软件应用模块支持)、现代化办公(办公自动化软件应用、国际互联网应用模块支持)、计算机服装设计、计算机广告设计、计算机建筑及室内装潢设计、计算机工程图绘制(以上需图文图像软件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块支持)、物业管理(会计软件及相应软件模块支持)等计算机信息技术含量较高或计算机应用程度较高的复合型专业课程。在专业技术课教学中可以开设计算机原理课、计算机设备课、计算机语言课,使学生毕业后掌握复合性专业技能,有完成相应工作任务的能力,如果和其他专业人员配合将会更好地发挥作用。以维修为主的通用性专业可开设计算机维修专业、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等。其文化基础课、专业技术课可以参照通用型专业进行设置,技能模块课的设置则要少,但要求达到的级别更高。如计算机维修专业计算机安装调试与维修模块要达到高级操作员级,网络应用专业国际互联网应用、局域网应用要达到高级操作员级。
三、专业课程设置在加强知识深度的同时与就业紧密相连
一些学校是什么软件比较流行就让学生学什么课程,什么技术比较时兴就开什么课程,这样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只强调了广度,而没有重视深度。例如,某技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开设了以下专业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VB、PHOTOSHOP、AUTOCAD、AUTHOREWARE、网络基础、网页制作、3DMAX、FLASH、JAVA、微机维修、专业英语等,这些课程的涉及面很广,但由于技校生在校的学习时间不足两年,在有限的时间内又有相当多的基础课程的教学,因此每门课能够分配的学时很少。并且学生的知识基础一般较差,学生能不能掌握也是十分重要的问题。这样的结果使得学生在各方面只懂一点皮毛,却没有能力做一点实际的工作,造成毕业后就业难。这就需要学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紧紧围绕两年后的市场需求,尽可能做到订单培训,将学生的专业应用课程在细化的基础上,保证教学时间的同时调整好教学深度,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的掌握一项技能,具有一技之长,迈好人生转折的第一步。
四、打破课程的界限进行课程内容的改革
课程改革不仅要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设置,以就业岗位群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为依据,建立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同时也要改革现有的课程内容设置,并打破课程的界限,根据技工学校计算机教学的实际,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实现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认识和能力水平、根据技工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群及他们所处的层次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来进行课程内容的编排。以能力为本位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这一类的课程整合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会能力及其它关键能力为目的,技工学校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数据逻辑分析能力都较差,对理论课的学习不感兴趣,课堂上的理论讲授效果不理想。在设计和制定项目的工作任务时,把知识点和学生不需要系统学习但需要部分掌握内容融入其中,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参与的创造实践的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实践过程。
五、巧妙合理地搭配各专业课的教学时间
专业课程需要以专业基础课为前导。为了让学生较好地掌握实用性课程就需要我们学校在紧张有限的学时安排上做到最佳。现行义务教育中全面推行信息技术教育,我们在安排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时可尝试由一个老师同时讲授两门课程,其中包含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这样老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义务教育中信息技术教育相衔接,合理配置课时。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已了解的专业基础课课时灵活合理科学的安排给实用专业课程,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扎实的掌握实用课程。
面对发展速度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我们应该克服在专业课程设置上的随意性,建立一种比较科学的及时的课程检讨研究机制。
(作者单位:李冰,河北秦皇岛市交通技工学校;
计算机专业设置 篇7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设置,高职院校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是计算机与经济管理学科交叉的专业,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管理学理论基础、具备独立进行社会经济调查、市场预测决策、经济活动分析、撰写专业报告的能力;同时具备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技能、一般数据库的设计维护能力、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和商业网站的规划、建设、管理与维护能力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近年来很多单位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大, 呈现多元化趋势。被调查单位普遍反映且迫切需要善经营、会管理, 同时能熟练地把计算机运用到信息采集、处理与维护的高级管理人才。
一、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改革的必要性
传统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旨在培养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人才, 一般设有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应用开发、web开发等系列课程。但由于专业课程泛而不精, 课程设置陈旧等诸多原因, 导致很多毕业生在毕业时, 不能融入相关行业。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 企事业单位面临的是海量数据, 对于信息系统的开发、管理与维护等有新的要求, 并且企业对数据信息的处理分析需求更加迫切。而时代在发展, 专业建设不可能一成不变, 必须迎头赶上。
二、紧跟时代, 科学设置专业方向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应紧密结合用人单位的需求, 紧跟社会发展, 结合职业特点, 培养专业技术过硬、职业能力强的高质量人才。专业设置必须经过调查研究, 充分论证。一是计算机信息管理应当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的, 不能脱离计算机这个大类。二是信息管理方面, 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互联网与智能手机的发展, 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已经向移动端转移, 海量数据分析处理也成为企事业单位信息处理工作的当务之急。通过走访企业及人才市场调查, 将计算机信息管理相关专业的人才需求总结为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事业单位信息管理系统的管理、维护及开发人员。二是企事业单位从事文档、数据、信息分类管理工作, 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收集等工作。三是在提供计算机软件信息服务的相关IT行业, 从事信息系统软件开发、信息咨询等。四是精通常用数据处理工具, 具备与技术人员沟通数据需求的能力, 具备良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备良好的项目推动能力及执行力, 从事数据统计分析相关工作。
根据以上调研结果, 在传统专业基础上, 可以规划以下专业方向:一是计算机信息管理 (大数据方向) 。老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 主要致力于开发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须转向处理海量信息。大数据是现在和未来发展方向, 而且企事业单位信息处理部门都会涉及相关岗位。学校现在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在这个方向有一定基础, 学校开设有信息采集、数据分析等前导课程, 后续需要开设一些统计分析工具的课程, 如EXCEL、spss、SAS等。二是计算机信息管理 (移动开发方向) 。原有的开发方向需要转型, 基于PC端的开发是基础。设置有网站前端开发、E-clipse开发、web应用程序等, 后续可以开设移动开发的一些课程。毕业生可以为企业做移动服务, 开发手机应用、移动客户端、移动官网等。
三、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思路
课程体系是指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围绕核心课程设置的一整套课程。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按照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审视本专业的就业岗位群和应具备的各种知识技能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要突出特色, 突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可采用DACUM方法, 邀请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相关的一线工作人员、行业专家, 对专业技能进行论证, 采用头脑风暴等方法, 确定本专业的知识点、技能点、素质能力目标等, 分析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就业岗位群以及与之对应的专业技能, 形成专业技能表。然后, 对相应专业技能进行总结, 由教师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专业课程体系一般分为三个层次———公共基础课、专业限选课、专业核心课。在整个课程教学中, 突出实践教学。根据课程性质, 一般专业限选课及专业核心课的实践学时数在50%以上。并且三年级进入生产性实训阶段, 生产性实训项目一般会是企业的真实项目或者是企业真实项目的简化。学生根据专业方向, 选择生产性实训项目, 实训过程中, 始终贯彻“三真”原则, 即“真实的工作环境、真实的工作身份和真实的工作过程”, 经过3个月的实训, 学生对于综合项目开发实施具备了一定经验, 解决了理论知识水平与实践动手能力的差距问题, 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 使学生就业具有竞争力。
四、校企合作
在专业和课程改革过程中, 校企合作非常重要, 有时一个企业会带动一个专业的发展。如果闭门教学, 不了解企业的需求, 职业院校就没有了立足点和优势。校企合作主要立足于教师层面, 教师到企业, 参与校企合作开发, 会接触到当前行业先进的开发工具, 提高项目实施与管理经验是非常快的。经过企业实习, 教师会把企业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 这样保证学生学到的知识一定是企业需要的, 避免课程内容的陈旧, 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同时, 学校一定要出台一些政策, 鼓励教师深入企业, 把教师从课程教学中解放出来。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师, 就培训这样的教师。课程需要什么样的实训室, 就建设这样的实训室。只有与时俱进, 才能保证课程体系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五、结语
“职业教育既承载着为社会培养直接创造财富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重任, 又承载着促进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具有另类智力特点的青少年成才的重任。作为一种教育类型, 它有着自身独有的规律和特点”[1]。职业院校的特色就是培养有扎实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强的劳动者。因此, 一定要坚持职业特色, 在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密切结合企业需求, 在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信通过努力和探索, 一定会迎来职业教育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计算机专业设置 篇8
近些年, 计算机专业的大多数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动手能力缺乏, 培养的人才和用人单位的要求脱节的现象相当严重, 改革计算机专业的专业结构和培养方式到了迫在眉睫的程度。通过四年的培养不可能培养出在计算机领域面面俱到的学生。对于地方本科院校, 培养目标应该以实用型为主, 剔除一些和培养目标不相符的成分, 把握一个方向, 让学生从理论知识到动手能力真正的掌握, 这样才能在就业市场压力巨大的情况下脱颖而出。
计算机硬件相关的行业是目前用人市场比较紧缺的领域, 如何在这个方向中培养出实用人才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计算机硬件系列课程问题和现状分析
1. 对硬件课程的认识不够
硬件系列课程是学生理解计算机硬件组成和工作原理的基础, 对学生更好地学习软件课程有很大的帮助。但是目前高校计算机教育中普遍存在着“重软轻硬”的现象[1],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习效果差。甚至有些高校在以软件应用为主的专业中, 直接将与硬件相关的课程删除。
2. 课程开设不合理
传统的计算机硬件系列课程主要包括:《数字电子技术》、《汇编语言》、《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和《计算机体系结构》。这些课程的开设往往贯穿了整个本科的教育阶段。按照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关系, 我们将这些课程划分为两个层次, 如图1所示。
第一层是计算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第二层次的课程属于与硬件相关的更深一层的课程。如果不区分情况一味开设, 不仅从课时量方面很难保证, 而且学生的接受情况参差不齐, 也很难保证有好的效果。
3.课程内容重复
在这一系列课程中, 存在一定的内容重复性, 相关内容重复的情况。所以有必要将一些课程进行整合, 调整其中的教学侧重点。[2]
4.先进性体现不足, 内容枯燥
硬件系列课程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先进性不足。内容讲解过于陈旧, 一些课程依然套用十几年前的教材, 花费大量的篇幅讲解理论知识, 一些内容过细过难, 不注重从实践环节进行加强等, 都导致学生频繁出现厌学的情绪。
改革思路
1.规划方向
课程体系要根据培养目标进行设置, 在制定相应的课程体系之前应根据相应行业和市场的需要弄清学生需要掌握哪些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要想在硬件教学中有特色, 必须从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两方面进行突破。在计算机专业中规划出专门的硬件方向, 根据需求灵活侧重和加强。
图1中第一个层次的课程我们针对所有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开设, 但是对于第二个层次的课程, 我们认为对于不从事与硬件相关工作的学生, 或者对硬件相关内容不感兴趣的学生, 没有必要全学, 可以作为选修课供有兴趣的同学进行选择。
2、构建课程体系
(1) 规划基础类课程
将《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整合为一门课程[3]。《汇编语言》其他硬件课程的前导, 所以有必要保留, 但是我们精简了课时。《计算机组成原理》目前成为计算机专业学生考研的必考课程, 需成为教学重点。
(2) 构建方向类课程
为了满足市场对用人的需求, 在第二个层次的基础上加入了《EDA》、《Protel》和《嵌入式系统》等课程。将《单片机原理》列为硬件方向的必修课, 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作为方向选修课供一些有较高要求的学生选学。
《Protel》以电路板设计为主, 重点在教会学生使用这个工具, 进行相应电路板的设计和开发;《EDA》课程着重加强学生对电子设计思想和设计工具的掌握, 同嵌入式技术或单片机技术相结合, 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非常好的作用;《嵌入式技术》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 我们的重点放在这两者的结合部分, 通过实训环节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
3. 革新教学内容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在传统的教学内容中以介绍分离门器件为主, 但是学生学习往往会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状况, 有的甚至到了学习《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时还看不懂简单的电路。我们认为该课程应与当前新技术相结合, 剔除繁杂的成分, 增加VHDL的简单知识, 通过学生动手编写实例, 从中领会整个逻辑电路的功能和作用。学生动手动脑实现了具有一定功能的电路, 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单纯的讲解《汇编语言》往往会陷入讲解编程技巧的误区, 所以我们目标是看懂已有的程序即可。在后续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中通过工程实践再会对这一部分内容进行加强。
4. 其他相关措施
(1) 完善相应的硬件设施:
与培养目标相结合, 建立适合学生动手开发的实验室也是我们考虑的重点。近年来, 除了专门的课程实验室外, 我们还建立了电子制作实验室, 着重培养学生仪表使用、焊接工艺的动手能力。
(2) 注重师资的培养: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一直都是教学的核心环节。近些年, 我们先后派出多名教师到重点高校、公司参加培训和学习, 着重加强教师自身的动手能力。
(3) 加强实训环节:
要最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要结合实训环节, 利用假期时间, 由授课教师设置相应的题目对学生的硬件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系统的训练, 另外我们还结合一些比赛如电子设计大赛等鼓励有能力的学生积极参加。
总结
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学生应该以应用型人才为主, 院校应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验环境等方面为这个中心环节服务。课程的开设要与时代紧密结合, 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在许多行业就业趋于饱和的情况下, 对计算机硬件方向系列人才的需求依然处于上升趋势, 可以说如果能够在这个方面做好做强, 会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赵若阳.李宁.库少平.计算机硬件课程体系及内容改革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 2006 (3) :47-49.
[2]肖慧娟.李勇.张丽娟等.计算学科硬件课程相同知识点的整合[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08 (10) .
[3]梁燕来.刘超.地方院校计算机硬件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8 (9) :2020-2021.
浅谈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 篇9
一、计算机专业的市场需求
根据我校开设的计算机专业, 大致是三类, 一类是艺术设计专业, 主要从事广告策划与设计企业、印刷包装企业设计部门、室内外装修装饰效果设计、出版社与媒体设计部门从事艺术设计或策划工作。一类是网络维护专业, 主要从事企业信息主管、总监, 网络工程师、软件工程师和数据库工程师, 网络管理员、系统管理员等。另一类是影视动画专业。主要从事电影三维动画师、三维影视广告制作、游戏公司中的三维角色模型师、三维场景灯光师、三维场景建模师、三维动画师、三维特效动画师等职位。
在这些市场需求当中, 大企业往往分工较细, 比较注重一线员工在某方面的突出能力, 而小企业则往往要求一线员工是多面手, 希望员工能同时满足几方面的需要。这就要合理设置适应市场需求的计算机专业课程, 与企业需求市场紧密结合起来, 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平台, 对新出现的软件一学就会, 能独立处理遇到的问题, 这样培养出的毕业生既具备了计算机专业的基本素质, 也和当前的市场需求连接。
二、课程设置要与市场接轨
对一个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 迅速掌握一个新软件非常重要, 信息技术产业瞬息万变, 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内容相对滞后, 企业要求熟练掌握的一些软件运用技术, 他们连名字都没有听说过, 而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早已过时, 造成了学生会的技术企业不用, 企业用的技术学生不会的两难局面。
在课时的安排上应以上机操作大于理论讲授来安排课时, 让学生加强动手操作能力, 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 要结合市场需求和软件特点, 比如:现在大部分高职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会学习“平面设计”方面的内容, 在“平面设计”中包含:Photoshop、Corel Draw、Freehand等课程。这些软件是需要一些绘画基础的。如果我们仅仅只是开设这些软件技术课程, 对于完全没有美术基础的学生而言, 学了也只能学习它基本工具的运用, 既不能学到它的精华, 更不可能在此领域上有更深的造诣。我们在开设这些软件技术课程的同时, 还必须开设一些与之配套的“修养课程”, 例如:学习“平面设计”类软件时, 同时开设“素描”、“色彩”、“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等课程;学习“办公”类软件时, 同时开设“电子邮件收发”、“应用公文”、“打印机复印维护”等课程;学习“网页设计”类软件时, 同时开设“网站规划”、“网络维护”、“网络营销”等课程。
最近流行的一种说法, 认为各种外语、计算机资格认证和驾驶执照是本世纪的通行证, 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应该拥有计算机能力”这一观念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这种说法不一定完全正确, 但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计算机资格认证书, 正逐渐被大家所重视。从目前来看,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证书, 人们普遍不太认同, 觉得“含金量”不高。因此, 激励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规定的五年学制中取得多种技术等级证书或认证;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 有利于差异性教学的开展, 有利于实现专业的柔性化, 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 师资水平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高职教育注重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对教师的专业水准也提出要求, 比如, 网络维护、二维、三维绘图方面, 培养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具备网络工程师、设计师和绘图员的能力, 那么教师自身要是达不到网络维护员、设计师和绘图员的水平, 就无法保证教学质量。这就要鼓励计算机专业教师不断学习, 掌握新技术新知识充实自己。让专业课老师利用假期时间到企业调研或进行顶岗实践, 及时了解企业用工需求, 调整专业课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 把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及时补充到课堂中, 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贴近。
高职教育不同于大学普通教育, 它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技能性特征, 是中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延续、提高和发展。它典型的应用性、突出的技能性、较强的实践性, 决定了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必须坚持以技能为重点, 以市场需求为目标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让计算机专业学生将来在社会上充分运用所学知识, 使自己的才华得到最大的发挥, 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最终真正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安志远:《我国目前高职高专教育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教育》, 2004年。
[2]顾志良、刘智:《高职教育教学基本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01年。
计算机专业设置 篇10
一、市场调查
2005年和2006年两年间,来河南省新闻出版学校招聘专业排版人员的大、中、小型排版公司络绎不绝。据就业办统计,仅郑州地区平均每年需专业排版人员大约600人。河南省新闻出版学校已开设相近专业图文信息处理和计算机应用,两专业均开设有方正书版、方正飞腾这两门书报刊专业排版课。但是,排版公司要求所要排版人员须有每分钟100字以上的录入速度、熟练的书刊排版技能、相关的校对知识及基本的制图修图能力。由于图文信息处理与计算机应用两专业开设课程多、涉及面广,学生对排版课不精不熟,已不能满足专业排版公司的要求。因此,建立并完善计算机排版专业势在必行。
二、发展方向
概括地说,计算机排版专业有三大发展方向:
1. 办公自动化方向
在办公室中,微型计算机最基本的用途就是文字处理,如完成输入文字、编辑文件、制作报表和打印输出等。人们把应用在办公事务领域的微机系统称为“办公自动系统”或“OA系统”。办公自动化处理系统可以完成一般办公室内的文件、表格等内容的文字编辑、排版及打印输出,还可以打印信纸、信封、卡片等物品。输出的形式除了纸张,还有蜡纸,以便用油印机大量印制。随着微机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办公自动化处理系统已不仅限于文字处理,还可与办公事务处理、文件管理及信息检索、数据通信等应用紧密结合,将打字机、传真机、电话机等功能都集中到微机上,成为人们在办公室中的好助手。
计算机排版专业要求学生熟练掌握Word、Excel或WPS等办公软件,会使用及维护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了解一般印刷常识,录入速度为每分钟100字以上。学生按以上要求做到做好,才能达到“人会我精”的地步,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
2. 书报刊排版方向
书报刊排版系统主要是指利用专业排版软件(例如方正书版、方正飞腾、Pagemaker等)排出各类版面。该排版系统功能比较完善,排出的版面规范、美观,有些系统采用集成化的组合软件,可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要。除一般文字编排外,还可以排出各种图文混排、表格、数学公式、化学结构式等复杂的内容。
计算机排版专业的主干课程为方正书版、方正飞腾、Pagemaker等专业排版软件,实训课程以排书排报为主,案例以中学数、理、化、语、政、英等各科教辅书为主,实现所学即所用。
3. 彩页设计与制作
传统的排版印刷是“白纸黑字”,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彩色计算机排版系统近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高速发展的计算机排版技术一经涉足彩色领域,就以其开放性、数字化、多功能、文图合一等特点显示出它的技术优势。
计算机排版专业设有Photoshop、Coreldraw等图像处理、图形制作软件,可制作各种彩色作品,如图书杂志的彩色封面、各种广告宣传品、产品包装装潢等。
三、培养目标
计算机排版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牢固掌握必需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有较强实践能力,从事书刊报刊排版、图形图像排版、办公自动化的中级职业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经过实习实践能胜任书藉、杂志、报纸、海报等排版、校对工作。
四、课程设置
计算机排版专业本着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课程设置方面以就业为导向,重视实践课程,实现所学即所用。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计算机应用基础、五笔字型、办公文件排版、书刊排版、报刊排版、排版常识、宣传页设计与制作、封面设计与制作、版式与较对、书刊实训、报刊实训、插图实训等。
五、师资队伍
河南省新闻出版学校的计算机排版专业教师都是“双师型”教师,都经过了方正书版、方正飞腾、发排软件、Pagemaker、图形制作、图像处理等相关课程的培训,既能教学,又能生产。
教师中有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占30%;来自生产一线、录排速度极快的实践老师,占30%。优良的师资队伍,为计算机排版专业的建立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硬件设施
我校共有4个学生机房,每个机房平均有100台机器,共约400台。大屏幕室6个。各类最新排版软件一应俱全。机房晚自习开放,供学生练习。图书室备有各种最新排版类、图形图像类图书,供学生借阅。良好的硬件设施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七、教法研究
笔者所在学校的计算机排版专业全部课程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教师授课当中,采用现代技术手段,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同时,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考试方法等方面采用了新的模式和方法。在理论教学中以师生互动、讨论研究为主,在实践教学中实行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在考试方法上采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重视实践,是专业发展的根本。
计算机专业设置 篇11
关键词:课程设置企业需求课程模块竞争力
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应该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一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专业设置应更注重“能力”与“岗位”的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学生有能力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适应未来职业岗位的需要,并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创造先决条件。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相对僵化,课程的设置没有和用人企业的需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造成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能快速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降低了中职毕业生的竞争力。而竞争力的不足又使中职院校的招生情况较差,社会影响力下降。要改变这种状况,中职院校首先要做的是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这就必须对中职院校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剔除滞后于企业需求的课程,增加企业需求量较大的课程,对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进行相应的设置。
如何才能使课程设置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相一致呢?通过走访、电话和E-mail等方式的调查,再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企业要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学生要有最基本的学习能力,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要有各方面的专业基础。企业特别需要学生掌握计算机硬件维护、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站建设、网络搭建等技能,对学生的要求是熟练掌握多方专业知识,其他辅助技能也必须有所了解。
对中职毕业生的工作状况调查分析后得知,企业认为中职学生需要锻炼较长一段时间后才能适应工作岗位。中职毕业生的管理能力较差,操作能力一般,工作纪律一般,学习能力有待提高,专业语言表达能力需要加强,需要提高团队意识。
企业对中层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是非常巨大的,市场的需求给中职学校带来了极大的发展前景。很多企业对中等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正逐年上升,尤其是网站设计、网络维护、数据库维护、办公自动化等四类岗位的需求量巨大,业界普遍认为中职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计算机硬件维护基础知识和应用基础知识以及良好的网络维护能力,需要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过硬的技术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才是企业需要的,才是中职学生就业的基石。
针对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标准的开发,通过深入用人企业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包括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调查、企业用人需求调查,对计算机网络中所需岗位的职业能力做了大量的分析后,得出中职学生应当具备“计算机应用、网站建设、网络应用”能力的结论,并构建了突出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项目课程方案、主干项目课程标准及其实施的研究,形成了体现以“计算机应用、网站建设、网络应用”为专业核心能力,以项目课程为主干的中等职业学校网络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调研报告和岗位能力分析,结合中职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接受能力,并且按照岗位的需求,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创建项目教学法要求,对网络技术专业课程做出调整。新的课程以项目学习的方式明确告诉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你能做到什么”,而不是传统教学中我们强调的“你学会了什么”,希望这种方式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中职学校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应用型的技术型职业人才。因此,能否有很好的就业前景决定了中职学校的办学成败和课程改革的成贱而这些需要有效的学习方式,要能让学生掌握到相关的技能。而能否培养出技术型从业人才,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判断:①我们培养的网络人才是不是职业化的网络技术人才。随意翻开招聘网页,在IT类职位中,网络人才需求量高居不下,如网页设计制作、网站建设、网络管理等专业人才:②我们培养的人才是否经得起社会的检验。必须明确我们开设的课程是当前企业需要和正在使用的,这需要我们进行大量的市场调研,走访企业,逐一落实,确保学生掌握的技能就是企业所需的,绝不能闭门造车,凭空想象。
把网络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与企业实际工作结合,把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创设相关教学机制。把教学环境与工作过程结合,实现网络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在网络人才定位的基础上,对网络行业人员所需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进行分析,确定培养目标,制定专业教学标准和项目课程标准。把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分成三大模块,做出如下设置:
一、专业基础课程模块
包含的课程为:文字录入、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等计算初办公系列课程。本模块的开设主要是考虑到中等学校的学生只有初中文化水平,对计算机的操作还处于相当陌生的阶段,在这个模块中主要是为刚入学的新生做一个知识的准备。这个模块中可以开设文字录入、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如果学习时间允许,还可以开设中等计算机办公系列的课程。
二、网站建设课程模块
包含的课程为:美术基础、Photoshop图像处理、网页配色与布局、网页设计Photoshop、网页设计Dreamweaver、网页设计Flash、静态网页实战、SQLSERVER数据库技术、网页高级特效、ASP开发动态网站、动态网站项目实战。在这个模块中,所有的课程都是围绕网站设计中所需要用到的知识点来设置。在静态网页的制作中,把需要的知识单独列出来加以学习,再根据掌握的知识进行静态网页制作的项目实战,宗旨是加强学生学习的系统性,提高动手能力,使其能够较好地完成实战项目。同理,在动态网站的建设中,我们依然采用这种方法来加强学生对网站建设的直观感受,使其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网络技术课程模块
包含的课程为:计算机网络基础、Windows Server 2003系统管理和维护、路由交换、中小型网络建立与管理、大型网络搭建、网络综合项目实战。这个模块根据知识点的连贯性,从基础的网络技术知识学习,一直到能让学生独立或团队完成网络建设项目内容。在学习过程中,相应的课程都有相关的项目让学生去完成,让学生从完成项目的学习过程中积累经验,使其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在设计上述模块时,我们注意到,学生的学习遗忘率是非常高的,通常在学习下一门课程时,往往忘记上一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中,我们应当把相应的模块连贯地学习完。比如我们把网站建设课程模块涉及到的美术基础、Photoshop图像处理、网页配色与布局、网页设计Photoshop网页设计Dreamweaver、数据库维护、网页高级特效、ASP开发动态网站等课程在连贯的学习时间内学习完毕,学生在学习完这些课程后,可以从无到有地设计一个完整的网站,从网站前台设计到后台的编写,都具有一定的能力。这既有学习的连贯性,也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在这个学习阶段完成后,学生可以到企业去从事相应的工作,增强了在企业工作的竞争力,为自己积累了经验。
网站建设课程模块学习完毕以后,学生开始进入网络技术课程模块的学习,在网络技术模块中,我们的课程安排也相应地由简到难,从最开始的网络基础、操作系统与服务器管理、路由交换模块以及在掌握这些课程后学习的网络搭建课程,让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了解和掌握网络技术知识,以及通过这些知识来完成大型网络的搭建。通过具体的项目实例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
计算机专业设置 篇12
面对物联网技术应用的迅猛发展, 我国高等院校纷纷开设物联网专业或方向, 到去年为止, 教育部已经批准了20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 已开设物联网专业的高职院校达到305所。在这样的背景和形势之下,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作为一所服务于珠三角的高等技术职业学院, 从2013年就开始进行开办物联网专业的探讨和尝试。从人才培养定位、招生就业、专业成熟度、教学组织等各方面综合分析后, 学院决定先在现有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下开设物联网工程方向, 在条件成熟后再申报开设独立的物联网专业。为此, 开展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下开设物联网工程方向的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研究重点是在分析物联网技术体系和应用型技术人才需求的前提下, 提出在适应高职教育特点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已有知识体系的背景下, 如何更合理有效地开设物联网工程方向的专业课程, 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物联网技术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一、物联网技术结构体系与核心知识
物联网 (Internet of Things) , 指“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是指运用各种传感器、射频识别 (RFID) 、激光扫描、全球定位系统、智能嵌入式等技术, 使信息传感设备实时感知任何需要的信息, 按照约定的协议, 通过可能的网络 (如基于Wi Fi的无线局域网、3G/4G等) 接入方式, 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 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链接, 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控制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技术。物联网被视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 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重大变革。
物联网不是单一的学科, 而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电子技术、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及其他边缘科学交叉渗透、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应用型技术。物联网的体系结构目前被大家广泛接受的看法是分成三个层次, 按从下至上的顺序分别是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感知层:由无线传感网、射频识别 (RFID) 器件、激光扫描器 (条码、二维码) 、嵌入式设备等, 共同组成前端信息采集和控制终端。网络层:由无线交换系统 (包括无线交换机、Wi Fi设备服务器和以太网交换机) 和其他网络设备共同组成基于TCP/IP协议的可接入互联网的网络平台。应用层:由后台数据中心、远程客户端 (如电脑、智能手机、智能平板等) 和装载在其中的各种应用程序共同组成, 实现对前端信息和控制终端的管理。
相应地, 物联网技术的核心知识可归纳为以下几类:第一, 感知识别与测量控制技术, 包括传感器与无线传感网、射频识别 (RFID) 、条码、嵌入式系统等方面的知识;第二, 网络与通信技术, 包括网络通信标准与协议、网络组建、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知识;第三, 数据处理与应用开发技术, 包括数据库、中间件、数据挖掘、云计算、智能决策、终端应用程序开发等方面的知识。
二、物联网产业对高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在当前国家大力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的大背景下, 物联网将会是工业乃至更多行业信息化过程中的重点。随着物联网产业的迅猛发展、应用的普及, 物联网相关产业在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系统集成以及后期服务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人才。未来五年, 物联网行业人才缺乏预测:智能交通, 车联网市场人才需求约有20万;智能物流, 物流与智能仓储方市场人才需求约20万;智能电网, 智能电网与新能源产业人才需求将达百万;智能医疗, 智能医疗设备支持与技术服务、智能医护管理等人才需求将超百万;智能工业, 过程管理与自动化控制的岗位专业人才需求约50万。
根据现代管理学观点, 社会对人才需求是呈正三角形结构分布, 即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之比为1:8:64。而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 是从事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正是面向执行层的上部到管理层之间, 具有庞大的需求数量。
三、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下的物联网工程人才培养定位
物联网技术涉及计算机、软件设计、电子技术、通信技术、测控技术等多专业基础知识的交叉应用, 要在高职三年的学习中全面掌握各方面的知识技能是不现实的。通过长期的市场调研分析, 认为高职业类的毕业生应该定位在从事物联网工程项目的规划与施工管理;物联网设备的安装和调试;物联网项目的售后服务、维护保养;物联网智能终端产品及软件的辅助设计等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相较于电子、计算机网络等专业,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下的物联网工程方向的人才培养, 应更偏重于软件设计开发能力的培养。在物联网产业的生态链中, 应用软件开发 (特别是近年来热门的移动终端应用开发) 具有巨大的需求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物联网工程方向专业课程设置
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下开设物联网工程方向, 不同于开办独立的物联网专业, 它需要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框架背景下进行设计, 在设置有关专业课程时要考虑以下几点:第一, 专业主干课程要尽量涵盖物联网关键技术中具有代表性的知识;第二, 要兼顾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学科基础和与其他方向可共享的专业课程;第三, 突出体现物联网应用开发的特色;第四, 强调高职操作技能训练的特点;第五, 保证满足对总学时学分的限制要求。
围绕专业技能培养, 专业课程分为:专业技术平台课、专业核心课和综合实训课。专业技术平台课程为:程序设计基础 (C语言) 、计算机电路基础、数字逻辑电路、数据库设计与实现、物联网技术导论、JAVA程序设计项目开发、网页设计与网站项目实现。专业核心课程为: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单片机应用项目开发、射频识别 (RFID) 技术应用开发、嵌入式系统与应用。综合实践课为: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物联网技术综合应用、移动终端应用程序开发。
在课程教学内容的取舍上, 着重于实际操作和应用性强的内容, 突出操作技能的训练, 对于理论性过强过深的部分点到即止, 理论知识以能用、够用为原则, 并尽量采用项目化教学, 把有关知识融入到项目实施的过程中。
五、结语
物联网产业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对人才的需求还在不断增长, 发展前景不容置疑。但作为配合国家战略性产业发展需要而开设的新专业, 虽然已经有很多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开设了物联网专业, 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公认的标准模式可以参考借鉴。各院校要紧密跟踪着产业发展情况, 根据自身条件, 合理定位, 进行课程设置与内涵建设, 培养出社会紧需的人才。物联网专业 (方向) 课程体系建设, 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还有很多问题必须在实践中逐步解决, 需要时间的沉淀和市场的检验。
参考文献
[1]赛迪网.物联网及传感器产业发展白皮书[EB/OL]. (2015-05-11) [2015-09-23].http://miit.ccidnet.com/art/32559/20150511/5835643_1.html.
[2]张梅, 孟霞.浅析高职物联网专业建设及发展的思考[J].高教学刊, 2015 (16) .
[3]石明远.人才培养应适合人才需求的正三角形结构[J].神州, 2013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