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心创造奇迹

2024-06-12

用爱心创造奇迹(精选6篇)

用爱心创造奇迹 篇1

怀着疑惑的心情读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 读完之后心里多的是惊讶与感动, 原来老师也可以做的这么好, 原来老师也有如此大的能量。生源的缩小、竞争的激烈、独生子女的任性, 这些都成为了当今教师教学心存余悸的原因, 使得大家不敢奢望融洽的关系、优异的成绩, 其实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 用信任和爱同样可以在讲台上、教室里创造出奇迹。

中国有句古话, “严师出高徒, 棍棒底下出孝子”, 殊不知在一味的严厉教导下抹杀了多少聪明才智。我们需要的是有独立意识、创新精神的敢于大胆尝试的学生, 而不是唯唯诺诺没有主见的小八哥, 不然我们的社会何以进步?师生之间需要的是默契, 是交流, 是彼此的尊重与信任。

雷夫老师的成功经历提醒我们:不要把害怕当做教育的捷径。教师同学生关系的好坏, 是师生能否和谐相处与深入交流的基础, 更影响着教育的成败。敬而远之并不是我们所期望的, 学生心里本来就对老师有一种惧怕、一种抵触, 在学生心里老师就是挑他的毛病, 然后以师道的威严严厉地批评他, 因此只有彼此付出爱, 彼此信任, 才能消除在学生心中暗潜的恐惧和害怕, 才能真正和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 才能为有效教育打下基础。

给孩子单纯的不附着任何的其他条件的爱。想和学生之间建立信任就要明白学生所需要的, 了解他的心思, 有的放矢的用孩子们乐于接受的方法, 去爱学生。并不是所有的爱人们都是乐于接受的, 其实我们的孩子所需要的很简单, 就是希望我们老师把他们当成孩子, 当成一个活生生的生命, 尊重他, 理解他, 进而爱他, 只是爱, 单纯的爱, 不附带任何的其他条件。爱, 不附带任何条件的爱, 多么尖锐的字眼, 试想想我们的老师、父母是不是经常以爱的名义剥夺着孩子的快乐自由, 以爱的名义使天真烂漫的孩子背上了沉重的十字架, 做什么都要看看老师、家长的脸色, 想想他们的感受, 我们的爱犹如拔苗助长, 使孩子无权享受无忧无虑的童年, 殊不知傻的可爱的糗事是人生的宝贵财富, 是人一生美好的回忆, 我们乐此不疲的爱给了孩子什么, 这应是我们考虑的一个问题。我们好多老师对工作兢兢业业, 夜以继日的工作, 对学生对教育可说是呕心沥血, 但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你这么做, 对得起老师对你的爱吗”“我辛辛苦苦的给你讲了那么多, 你怎么就没有脑子呢, 我算是白讲了。”“下次考试你一定要得第一, 这是老师们对你的期望, 你不要辜负了大家呀”, 很多孩子就是在老师“恨铁不成钢”的愤懑和“无可救药”的失望中被放弃而成为了问题生。我们要去掉“恨铁不成钢”式变形的爱;而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多一份鼓励、多一份赏识, 让教师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心灵相通的和谐关系, 建立一种信任与被信任的师生关系, 让我们的爱温暖学生, 创造奇迹。

肖川老师曾说:“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着另一个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我们应该去掉“唯师独尊”的霸权。我们也曾经是学生, 教育, 就是把我们曾经需要的给学生, 做到真正蹲下身子来, 把自己当做一个孩子, 从孩子的视角来看事情, 了解每一个孩子真实的内心世界。我们不要总把教师看做是给学生传输知识的宝库, 教师是什么都懂高高在上的, 老师也允许存在有待学习探索的地方, 教师应该是和学生一起在知识领域探索的拓荒者, 是一起在生活上体会成长辛酸的同行者。我们不要刻意的用古板的模式去塑造自己, 我们要做我们自己, 这才是融洽师生关系的基础。教师适当的示弱, 不但不会影响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相反的还会激起学生的斗志, 因为人都有一种被保护和保护别人的欲望。老师的弱势势必会使学生处于强势, 从而主动地去学习, 去探究, 去安排自己的生活。“教书教的不知头发着了火”是雷夫老师亲历的一件教室事故, 也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他带领班上学生做化学实验, 大家都准备好了, 却有一个学生因为酒精灯老点不着, 没法完成准备, 为了帮助这个学生把灯芯太短的酒精灯修理好, 他把头挨得很近, 去观察时明时灭的酒精灯, 连自己的头发着了火都不知道, 学生看见他头发直冒白烟, 大声惊呼他才知道。雷夫老师的这个故事, 说明了雷夫老师往往为了学生的权益忘记了自己, 对教育是无悔的奉献。其实也正说明了雷夫老师以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 和孩子们一起实验, 没有怕出意外出丑, 正是他的这份真感动了学生们, 也感动了我。

现在的初中生不需要婆婆妈妈似的爱, 更不需要所谓的无微不至的关怀, 让他们自己去成长, 这才是培养他们的能力, 这才是对他们真的爱。师生是否亲近, 不是看老师苦口婆心地对学生讲了多少道理, 而是看学生是否真心地接受并对老师讲心里话。否则,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就有可能是隔靴搔痒, 甚至南辕北辙。如果没有信任, 老师的苦口婆心、教育批评, 每一次的教育活动都成为“耳旁风”, 在孩子的心灵中不留任何痕迹, 或者只种下“恨”的种子。避实就虚、以退为进, 不触犯敏感问题是有时处理问题的一个很好的办法。学生犯了错误我们要让他体会到, 老师不只是期盼着看到他自己说的那个保证结果, 更愿意关注他的言语, 他的所思所感, 老师是想努力看懂他内心, 喜欢同他交流聊天, 对需要帮助的学生, 不能寸寸紧逼、面面俱到, 有时应该以退为进, 让他受压制的情绪有一个缓和的时间和空间。顺其自然让他做自己的事情, 这样就给了孩子一个缓和的余地。

教育是一项艰苦的工作, 需要经历时间的考验, 需要一个好老师的聪明才智和众多放弃和倾其精力的奉献。“让爱成为动力”、“让信任取代恐惧”、“做孩子们的同行者”、去掉“唯师独尊”的霸权, 去掉“主观武断”的专横, 去掉“暴风骤雨”的批评责罚, 我会借鉴雷夫的教育观点、教育信念, 在实际工作中, 不断反思、探讨、总结, 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做一名受学生和家长喜欢的好老师。中美教育有许多相似之处, 我相信只要我们有爱心、有真情一定可以做到———用爱创造奇迹, 用情叙写辉煌。在教育生涯中谱出一曲属于自己的乐章。

用爱心创造奇迹 篇2

“我的爱在人间长大,长大的还有我的坚强......”送给所有需要我们关心和帮助的儿童。2月4日,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下午2点我与同学们前往常州市儿童福利院做爱心志愿者活动。

我们在院里负责人的带领下,先参观了他们的康复训练室,看到有好多儿童在那里做康复治疗,接着去了他们在院子里的活动场所,看他们打针、玩耍,又想起院里一共有200多个儿童,仅仅能从生活区出来活动的连四分之一都不到,让我回想起我们小时候是多么的快乐......和这些孩子们一起回了教室,看他们上课,和他们玩耍,陪他们说话。只是这些孩子有的患有白内障,更甚至有的还是盲童,还有的儿童有自闭症,不与人交流,还有一个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小女孩,据负责人介绍,这个小女孩今年4周岁,已经通过相关慈善机构、好心人的救助,做了手术,现在已无大碍。

两个小时的福利院之行结束了,但我们的爱心之旅并没有因此结束。因为爱的火焰将永远燃烧永不熄灭。感恩的火种种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通过这次活动,从每一位参与者脸上的笑容我们知道了感恩、付出、奉献带给我们的快乐。我们的爱心之旅将会永远传递下去,这是爱的传递、情的接力、我们对社会的感恩。这次活动使得每一位参与者都点燃了爱的火焰。我们将继续努力将爱的火焰越烧越旺!

福利院的儿童,是个特殊的群体。从小失去父母的关爱,多数因为身体的先天疾病,有着一些生活的不便。同样生长在蓝天下,这些承担了更多不幸的孩子们坚强的与命运抗争着,他们需要亲情,需要善良的您伴随他们踏上人生的旅途。

爱没有界限,爱的传递不只是停留在一个站点,只要有需要,就有志愿者的身影。多少的风风雨雨,我们携手走来。在爱的路上,春去春来,志愿者的成员一届换一届。但是,爱的接力棒却从未停止过,始终一届一届的在传递着......上帝给这些儿童关上一扇窗,志愿者们则为他们打开一道门,让每个人都能沐浴在爱的阳光里是志愿者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让我们拉起手,为那些需要我们帮助的弱势群体插上飞翔的翅膀,让我们的关爱温暖他们幼小的心灵,让我们的爱心之路永远传递下去,让我们的足迹踏遍世界的每个角落,让我们的“微力量”不再渺小!

我们愿意奉献我们的时间、精力以及爱——为创造一个没有哭泣的世界而努力奋斗......最后,请大家献出一份爱——为了需要帮助的那些儿童!

段惠民:爱心创造奇迹 篇3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段惠民的教育教学工作以爱为核心,他做人亦如此。

爱心唤醒已是植物人的慈母

段惠民原本在位于濮阳市的中原油田中学工作,后来,他主动要求调到同属于中原油田的兰考县分部另一个学校,虽然这两所学校都属于中原油田,但濮阳市的各方面条件相对要好得多。是什么原因使段惠民做出了与众不同的选择呢?

原来段惠民的老家在商丘。他的老母亲不愿离开故乡和他生活在一起。孝顺的段惠民选择在兰考工作,就是为了坐火车回家看望母亲方便。

2005年3月2号,段惠民所带的学生面临中考。正当段惠民和学生们一道进行系统复习、准备应考的关键时刻,他的大哥打来电话:年近八十的老母亲,因高血压引起脑溢血,半夜从床上摔了下来,被送进商丘市中心医院。段惠民连忙赶回家中,在此后的14天的时间里,母亲一直昏迷不醒,处于植物人状态。医生提醒段氏兄弟姐妹说:“老人年纪大了,看样子恐怕日子不多了……”

面对此情此景,段惠民两难了:作为母亲最小的儿子,他多么想日夜守在母亲的病床前,多陪陪她老人家啊,可是,他身兼着毕业班教学任务和班主任,几十名学生也在等待他的回归。那些天,母亲不省人事的病容和学生们期盼的目光总是交织地出现在他的眼前——工作不能丢,亲情更不能舍!怎么办?贤惠的妻子主动和哥、嫂、姐一起承担了伺侯母亲的重任……尽管如此,回到单位的段惠民还是时时牵挂着母亲。

兰考有火车站,从兰考到商丘只需一个小时。于是,此后的两个月里,段惠民忙碌的身影就穿梭于兰考和商丘之间,来去匆匆——每隔一天,下午一放学,段惠民就赶回商丘,陪伴和照顾母亲一夜,天明再返回兰考,继续工作……由于手术成功,两个月后,母亲出院了。段惠民和妻子把母亲接到兰考。每天一放学,段惠民就急匆匆地赶回家,陪母亲说话,扶母亲在家练习走路……

为了缓解母亲的病痛和寂寞,段惠民和妻子经常背着母亲下楼、上楼,晒晒太阳,呼吸呼吸新鲜空气,看看花草。一天,段惠民惊喜地发现母亲可以在他们的搀扶下慢慢地下楼、上楼了。那一刻,他的心一下子亮堂了好多,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再后来,奇迹出现了——老人家可以自己独立下楼、上楼。段惠民和妻子看着老人,心里充满了喜悦和甜蜜……

5个月后,在段惠民和妻子等亲人的精心照料下,母亲的身体一天天好起来,将近八十的母亲,又恢复了健康!

现在,段惠民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回老家,陪母亲说说话,给母亲洗脚、剪指甲,尽自己所能为母亲做事。最近,母亲患了脚气。为了防止交叉感染,在给母亲抹达克宁的时候,段惠民用四个指头分别去抹母亲的四个脚趾缝,然后,细心地为母亲穿上鞋袜……

教学生做人从爱父母开始

段惠民爱母亲,他也教育学生爱母亲。

段惠民从不刻意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先教会学生做人。他认为,如果学生懂得了如何做人,那么他们必然会自觉地好好学习了。而教育学生如何做人,首先要教育学生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那他也就谈不上爱他人、爱国家和爱社会了。

于是,段惠民就把教育学生如何孝顺父母的意图隐藏在训练学生的记忆力活动中。他这样问学生:“有人曾分析,考大学其实就是考记忆力,考思维能力。同学们想不想有好的记忆力?”

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想!”,于是,段惠民在屏幕上投影出现了以下文字(孝敬父母十条)

“对父母讲话态度要恭敬,语气要亲切;听从父母教导,不顶嘴、不发脾气,不让父母生气; 吃饭时要等父母一起吃,好菜要让父母先吃、让父母多吃,自己少吃……”

“从现在开始,我要对你们进行24天的强化训练。” (因为心理学家研究得出结论:一个信念的形成或者习惯的养成要持续进行24天。)

24天里,段惠民以“孝敬父母十条”为内容,在班级开展记忆竞赛。同学们积极性非常高。24天后,每个同学都熟记在心。

这时,段惠民感到教育时机已经成熟了。他逐步启发学生道:“父母爱你吗?你体验到了吗?”“你又是怎样孝顺父母的?”“以前做得不够好的,今后该怎样去做?”“请以亲情为内容,写一篇周记。题目自拟。”

学生们在周记中不仅表达了对父母的爱,还想出了报答父母的各种方式。段惠民读着学生的周记,非常欣慰和感动。

接着,段惠民又指导学生集中笔墨,把爱写透。不久,学生们的习作《可怜天下父母心》《孝敬》《普通的父亲平凡的爱》等分别发表了。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段惠民把爱的教育隐藏得真是够深的了,教育效果也出奇的好。当时,他的儿子也是这个班里的学生,可是直到段惠民撰写有关的论文时,他才恍然大悟地说:“哦,爸爸当时让我们比赛记忆力,原来是这么回事!”

情系贫困学校

有一次,段惠民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了一则题为《一个老师的学校》的报道。一个教师叫戴梓祥,像辛勤的农夫默默地耕耘农田一样,扎根于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山田永乐小学这所山区小学,教书育人。每天上课时,他那14名不同年级的学生,分别坐在一间教室的两头,接受着戴老师的复式教学。

此后不久,在班会上,段惠民给学生们介绍了这篇报道内容,还把那所学校的境况投影到大屏幕上,直观地展现到学生眼前。接着他引导学生将这所学校与自己优越的学习条件进行对比,使学生懂得了:我们的条件如此优越,我们更要好好学习。

不过,段惠民每开展一项活动总是要取得最大效益和最好效果的。他的目的不仅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爱心。他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十多本教育教学理论书籍说:“我非常敬佩戴梓祥老师。本周六,我要到邮局把自己这几本心爱的书寄给他,让他能更好地教育他的学生。”

两天后,几名班干部抬着一只鼓鼓囊囊的蛇皮袋,送到段惠民的办公室。他们解释说袋子里面装的是全班同学为“小弟弟、小妹妹——戴老师的学生”捐的书和钱。说着,把捐书、捐款的名单交给段惠民。这些书共223册。班长陈素媛将27元捐款交给段惠民时,还像个大人似地说:“捐的书和钱不多,略表心意!”

学生懂得了关爱他人,懂得了要珍惜好的学习条件,更加努力地学习,但是如果不落实到行动上,怎么办?至此,爱学生的段惠民又想出了更好办法。指导学生给“一个老师的学校”的弟弟妹妹们写信,教育弟弟妹妹们要好好学习。

于是,他在表扬、夸奖同学们有爱心、乐于助人后,建议道:是不是给“小弟弟、小妹妹”写封信,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全班同学一致赞同。

“由谁执笔呢?”

“我们都写!”

“行!看谁写得最好!”。

当全体学生将信交给段惠民后,他和语文老师一起选出几封写得比较好的信,然后指导学生将几封信的主要内容有机地组合成一封信,抄写工整后以全班同学的名义,与所捐的书籍、钱一起寄出……

通过写信活动,学生认识到:我们学习条件如此优越,没有理由不努力学习;如果自己不努力学习,成绩一团糟,就没有“脸面”劝弟弟妹妹们好好学习。

学生在周记中是这样说的:“想想以前,自己不知道珍惜时间、不努力学习,成绩一团糟,我实在惭愧!真的没有‘脸面’劝别人……”;“通过这次活动,我学会了写信,也知道了给人讲道理,什么话先说、什么话后说、什么话不说了……”;“与山区的学生相比,我们太幸运了!我们有知识渊博的各科老师、有窗明几净、多媒体齐备的现代化教室,我们没有理由不努力学习!”;“我一定努力学习,将来为改变山區的小弟弟、小妹妹们的学习条件贡献自己的才智!”……

不久,多家媒体相继以《大哥哥、大姐姐佩服你们》、《中原油田十五中三年级二班师生情系贫困山区小学生》为题,对这次爱心活动作了报道。

段惠民就是这样一个富有爱心的人。在单位上,同事们时常被他爽朗的笑声所感染,被他真诚善良的心灵所感动,大家都喜欢和他交往;学生们每天与他朝夕相处,无不受他的高尚品德熏陶,在他爱的教育里健康而快乐地成长;在家里,他又是当之无愧的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爱心是可以创造奇迹的。他的孝心感动了上苍,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他把对学生的真爱化为春风细雨,默默地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

用爱心和责任去创造教育的幸福 篇4

一、热爱自己的工作, 不断完善自己

教师既要掌握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 还要掌握系统的教育专业知识。同时, 在学习中还要培养各种能力, 包括最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 如备课、上课、评课和教育学生、教学研究和班级管理等能力。教师要钻研教法, 虚心求教, 用学习充实自己, 提高学业水平标准才能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才能提高对师德的认识境界和对爱与责任的层次, 把学生造就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教师应该抱着高度负责的精神, 不断完善自己, 以求教好每个学生。想要提高自身素质, 就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 孜孜不倦地学习, 开辟新的教学方法, 严谨治学, 诲人不倦, 精益求精, 厚积薄发。重视对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 不能把学习成绩作为唯一衡量学生的标准, 与每一个学生建立平等、融洽、和谐、互相尊重的关系。要倾注全部的爱, 去发现学生身上每一点滴的进步, 去寻找他们生活中、品德上每一个闪光点, 然后运用激励机制, 加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励, 从而缩小师生间心灵上的距离, 使学生产生“向师性”。这样, 才会在他们成长与发展的道路上有一个质的飞跃。

二、言传身教, 严爱相成

教师应该是一位雕塑大师, 能将一块坯材, 用自己的思想与感情, 将它雕塑成一件艺术精品。教师教育学生, 必须是爱与严的结合。爱与严相辅相成, 都是教育的条件、手段和动力。爱与责任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体现, 夏丏尊先生曾把学校比作池中鱼, 把师爱比作池中水, 如果没有师爱学校就是无水之池, 学生就是无水之鱼。教师要把学生看做自己的子女, 倾注自己的心血, 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 及时给他们指明方向, 树立让学生满意的思想观念,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文明向上的行为习惯。

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师生之间应该保持一种起码的人格上的平等。师生之间的教与学实际上是一种矛盾, 处理好就像父母与孩子的关系, 但是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产生对立, 不利于教学。有时候, 一个和悦的眼神, 一句鼓励的话语, 就能让学生感受到温暖和尊严。一句温馨的关怀, 一次坦诚的谈心就能让学生充满感激和力量。

教师的爱心, 既是激励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催化剂, 又是一粒种子, 把爱心播撒, 使之扎根于每个学生的心中。只有充满爱心的教师, 才会懂得教师的价值, 乐于做教师并且享受作为教师的乐趣。当教师以师爱的力量去教育学生的时候, 可以缩短和学生之间在空间和心里上的距离。学生沐浴在师爱中必然“亲其师, 信其道”, 教育就到达了完美的境界。

三、甘于付出、享受平凡

教师如果能做到上面两点就会从教育中找到幸福感, 一种实现个人价值观、懂得享受课堂、享受生活的幸福, 有了享受平凡忙碌的幸福心态, 就会有好心情并且把这种心情传递给学生, 就能爱每一个学生并非常专业地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陶醉, 接受情感的洗礼、引导和激励。优秀教师, 应该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使命感, 充满爱心, 有深厚的文化素养、渊博的科学知识。也就是说, 一个对国家、民族和社会有着高度的责任感, 一个热爱教育事业、充满爱心和渴求知识的人, 才有可能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学校的培养造就下, 成为一名优秀教师, 才有可能通过长期从教、终身从教成长为一名教育家。

用爱心创造奇迹 篇5

计划股长的XXX同志心中,却荡起层层波澜。按说机关工作对于人到中年的她来说,本该是求之不得啦,这里没有风风雨雨,一切显得那么安静,这里没有坑坑洼洼,一切都得那么祥和。然而,领导号召中层干部加强一线的动员,却深深的震动了她的心。是啊!储蓄所是我们农行的前沿阵地,是金融行业争夺储户、争夺资金的主战场。它的运行、它的状态、它的成败,都与我们农行的生存发展休戚相关。一个想建功立业的战士,应该到一线冲杀;一个敢于拼搏的指挥员,应该到前沿冲剌。于是她毅然决然的向领导表示,愿意到一线锻炼,甘心为一线奉献。于是从那彩,为农行吸纳资金,因此,她只得把在母亲病重时床前未能行孝的缺憾深深的埋在心中,只能把更多的家务推给丈夫,愧疚久久的藏在胸间,她和她领导的东街储蓄所,以每年净增一千万元的存款幅度,把农行人用情怀和执着创造的奇迹,留给巍巍的中条山和泱泱的大河东!

各位领导、朋友们,这就是我们的XXX同志,她普通的象一片黄土,但内心却涌动着事业的江河。在不到五年的时间里,她荣获各种殊荣达10次之多,同时被省、市、县各级党政部门表彰13次,98年还参加全国妇联先进妇女工作会议。她负责的东街储蓄所是市分行第一批圈定的明星所,并批准升格为分理处,五年前不到500万元的存款余额,今彩的精神,我们将会在商品经济大潮中去赢得竞争的胜利。虽然,我们的前面还有高山大川,虽然金融市场还会变幻,但是有这样一批特别能战斗的职工,有这样一颗为事业呕心沥血的决心,我们的前面就不会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我们将在全面建设效益大行的征途上,高歌猛进,一往无前!

谢谢大家!

用微笑创造奇迹的利德蕙 篇6

沧海桑田利氏家族

1928年4月30日下午1时,香港威灵顿街裕记华人会所,突然传出连续三声枪响,紧接着有人大喊“救命”,遇害者是当时香港最大的地主之一、利德蕙的祖父利希慎。利希慎拥有的地产及物业遍布铜锣湾、坚尼地道、皇后大道中、波斯富街、利通街等黄金地段,而利园街和希慎道则以利氏家族为名,利舞台剧院更是香港首座设有旋转舞台的剧院。他还是利希慎置业有限公司创办人、中华电力公司董事、东华医院总理、南华体育会创会会长,以及多家大机构的董事或股票持有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利希慎将铜锣湾山地逐步铲平建屋,开始发展利氏家族的产业王国,尤其是在铜锣湾范围,东至渣甸街、南至礼顿道、西至花园路、北至轩尼诗道相继建成住宅或商厦。如今,希慎兴业有限公司拥有大批地产物业,包括嘉兰中心、友邦中心、礼顿中心、希慎道111号、兴利中心、新宁大厦、新宁阁、礼顿中心、希慎道一号、利舞台大厦及重建的利园酒家等。

利德蕙的祖母黄兰芳比祖父年长3个月,婚后一直未能生子。祖父后来在广州纳妾,即是姨太或二太。1905年3月7日,二姨太生下长子利铭泽。

利希慎遭暗杀后,家人曾悬赏1万元(当时的1万元足可以买一座楼房)捉拿凶手,可惜此案至今未破。利希慎遗下一妻三妾和七子六女。由于事出突然,当时年仅23岁的利铭泽顿时成为一家之主,临危受命肩负起整个家族事务。

利德蕙的父亲利铭泽1923年在牛津大学研读土木工程,求学期间结交了数位日后成为世交的好友。1925年至1926年间,利铭泽是欧洲中国留学生总会会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利铭泽曾赴海南岛,担任中国红十字会海南大队队长,参加抗日工作。中国改革开放后,利铭泽带头在广州兴建了花园酒店。多年来,利氏一家对家乡新会、开平都很关心,捐资兴建道路和医院等多项公益事务。1983年,利铭泽逝世。

利铭泽于1983年7月11日出殡,利德蕙回忆说,当时遗像旁最大的花圈是刚上任的中国国家主席李先念所送,另一旁是港督尤德爵士所送。

在大屋的日子

利德蕙对童年有很多美好的回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祖父在湾仔山坡购下一大片土地,为家人建造住宅,但因战争及劳工问题拖延至1920年才开始动工。这幢大屋前厅可容纳至少500多位宾客,一楼有大型宴客用的大餐厅和多个会客厅,后面为工人房,二楼和三楼为家人使用的起居间。大屋四周有石墙围绕,院内有花园、果树、菜畦、鸡舍、宝塔、喷泉、金鱼池、假山岩洞、网球场,由印度尼西亚籍的配枪武装警卫看守。

利德蕙回忆说,当时堂兄妹同住一起,自小不乏玩伴,每天可在花园等地方玩耍探险,一年到头都可以在院里的各种中国南方果树上采摘新鲜的水果吃。“当我们吃木瓜的时候,会铺开一件雨衣,然后把着树干将熟木瓜摇下来,若摇不下来就用棒捅下来,用雨衣接着,大家毫不客气地大吃裂开的木瓜,吃完后一定要在院中洗干净脸才敢进屋,以免受到长辈责骂。春天时我们用手帕在金鱼池中捞蝌蚪、到鸡棚赶小鸡,夏天就捉知了、捕蜻蜓,有一种树上的昆虫如蜻蜓大小,有长鼻子,我们捉来之后用线绑着它的鼻子飞,当纸鹞玩。我们整年在院内爬树、吊树杆、采水果,当自己是人猿泰山,又在园中荡秋千、溜滑梯、踩高跷,骑着单车到处穿梭。每天傍晚,当佣人四处找我们回去洗身的时候,我最喜欢躲在假山洞里。这就是我在大屋的日子,也是我愉快与美好的回忆。”

大难不死

利德蕙适逢生于战乱时,从1941年到1945年的五年,原本是孩提最欢快的时候,她却过着逃难的日子。

利德蕙随母亲逃难到内地后,曾在桂林住了一年多,靠变卖带来的珠宝维持生活。由于父亲不肯替美国政府在中国做工程师,故此父亲全无信息。父亲曾对母亲说过,当战乱完结后,他一定会补偿母亲的损失。后来,父亲真的兑现了承诺。

利德蕙从孩提时至今,曾有多次“死而复生”的经历。“我7个月大开始便一直体弱多病,经常肠胃生病而脱水,有一次大腿淋巴腺受感染,好几次父亲都以为会失去我。最严重的一次是在我两岁时得病,骨瘦如柴,弱得连头都不能抬起来,母亲形容我就如一只快要饿死的小猫一样瘦弱。当我病重住在独山非常落后的医院时,六叔来看我,正巧医院的女传教士医生告诉我母亲快找家人来看我最后一面,于是六叔便跳上单车去找父亲。当时父亲在红十字会当义务司库,管理一些药品,在无计可施下,父亲带着他身边仅有的‘仙丹’对胺基苯磺西盍胺来到医院。医生对此药物一无所知,但见我已无药可救,于是给我服下此药,结果将我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

1984年,利德蕙又经历了一次生死的磨砺。当时她从事服装业务,适逢丈夫要到印度,他们便在出门前一星期服食预防药。没想到一粒预防药竟引致她心脏发病,丈夫立即通知著名的心脏科医生朋友协助。当利德蕙被送到医院时,急症科的驻院医生刚好被困在损坏的升降机内。幸好丈夫请来的心脏科医生朋友赶到医院,此时利德蕙的心脏已停顿,是那位医生用心脏复苏器救回她一命。

经过多次大难不死,利德蕙更加乐观地面对人生,更积极地去帮助他人。“如果要在回忆中后悔,倒不如每日都过得有意义,过得无愧于心,过好每一天,便没有遗憾的回忆”。

走进美满娴缘

利德蕙于1962年6月2日与表哥伍卫权结婚,今年刚好是结婚45周年纪念。由于伍卫权家境不佳,母亲一向有门当户对的观念,所以母亲一向都不视伍卫权为佳婿,进而反对他们交往。所以,当他们在加拿大结婚时,母亲甚至没有前来观礼,只有父亲到加拿大做主婚人。

利德蕙与整形外科权威伍卫权医生之缘起于利德蕙18岁时到加拿大留学,当时伍卫权到机场接表妹。他们45年来恩爱如昔,育有三个儿子,长子伟雄现在中国从事旅游事业,次子俊雄在多伦多从事广告业及义工,三子迪雄是室内设计师。

伍卫权的父亲是伍英才,伍英才是利德蕙母亲的表姐夫。1942年8月,伍英才带着妻子和儿子伍卫权、女儿伍冰枝(加拿大首位华裔总督)离开香港,成为加拿大历史上首批被收容的华裔难民。1949年4月伍英才在加拿大国会议会的典礼中宣誓成为加拿大公民。

加拿大首位亚裔参议员

利德蕙从政之前,除了对历史感兴趣外,对绘画也颇有天分。她很小就喜欢水彩绘画。战事平定后,他们举家返回香港,家中经常会摆放很多花卉,利德蕙看着花朵便绘起画来。父亲对她的作品十分欣赏,她11岁的时候,还请了当时丽精美术学院院长——著名岭南派国画大师鲍少游教她绘画。利德蕙大学毕业后,又进入多伦多幸力加学院修读服装艺术,并开设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时装店,成为出色的时装设计师。

1998年,利德蕙获得加拿大总理克里靖任命,成为国会上议院参议员。身为首位亚裔参议员,利德蕙藉此致力于女权平等和族裔平等工作。利德蕙认为,加拿大虽然是个多元文化族裔组成的国家,但在工作机会和社会地位方面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就拿国会来说,我在1998年被任命,是首位亚裔国会议员,3年过后,才任命另外一位南亚的国会议员,也是女性,但是在305个席位当中,现在只有约10%为女性参议员,看看国家的政府机关,看看加拿大的企业高层,在男女比例上都不够理想”。

此外,利德蕙对少数族裔就业的比例,也认为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她说:“亚太裔族群也很重要,我也相信在未来的15到20年,亚洲移民的人数会占加拿大人口的两成”。

利德蕙多重角色之间的转换看似简单,同时身兼数职优雅地一路走来,她的成功来自对自己的信心,她面对问题总是以笑容来破解。

利德蕙说:“我在年轻的时候领悟到,人生本来就有很多困境,所以我告诉自己,不论碰到什么事情都要以微笑面对,笑口常开问题就能迎刃而解,这是我这辈子最受用的一个观念,而且这样的处事方式也受用于政治圈。”她常引述另外一位女性国会议员的说法,笑容是会让敌人困惑的,而政坛上让敌人摸不清就是好事。现年66岁的利德蕙,在未来9年的国会议员任期中,会继续以自己高贵独特的风格,把生活过到最丰富、最有意义、最精彩。

多伦多大学首位华裔名誉校长

在渥太华的麦基尔大学毕业及结婚后,利德蕙依然不断学习,并以一篇以1860年至1990年为时代背景,研究南亚裔移民妇女情况,名为《加拿大为家之华南和香港妇女加拿大移民史》的博士论文,于2003年11月17日获颁多伦多大学历史系博士学位,并同时被委任为第31任多伦多大学名誉校长,成为首名多伦多大学的华裔名誉校长。

利德蕙于1997年获得多伦多大学历史系硕士学位,6年后正式获颁多伦多大学历史系博士。就任荣誉校长时,曾任时装设计师的利德蕙致辞表示对颜色非常敏感,但是对不同种族的肤色就必定一视同仁。她认为多伦多大学是一个注重多元文化的学府,委任她为名誉校长正是一有力例证。利德蕙寄语多伦多大学的学生,要好好珍惜这个难得的学习环境,与其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多做交流,彼此相亲相爱,做永远的好朋友。

被委任为多伦多大学名誉校长,利德蕙的感受是:“2002年底当多伦多大学校长打电话告诉我,被推选为下届名誉校长时,我正在渥太华参议院工作,我觉得非常非常的荣幸,这是多大175年来第一位华裔出任这个学术地位极为崇高的职位。”

利德蕙在事业上十分辉煌。她从获任首位亚裔加拿大联邦上议院参议员,到获取多伦多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多伦多大学名誉校长,从香港大学颁予荣誉法律博士、韩国Soongsil大学颁予荣誉法律博士、韩国延边科技大学授予名誉教授,到美国Old Dominion大学颁予荣誉法律博士,缅尼吐巴大学颁予荣誉法律博士,以及东亚银行(加拿大)董事等,可称当今世界华裔妇女的奇迹。

加拿大亚裔文化之母

同时做了全职太太的利德蕙,更能体会女性的骄傲,她相信,既然女性有能力让家庭成员和谐相处,那么处理其他事情也可以得心应手。作为上议院参议员、3个孩子的母亲和著名整形医生的太太、时装设计师,以及名门望族后人,她又如何平衡生活?而这许多的公务,她又如何去分配时间呢?

“平衡生活的问题,似乎我有种能力,能同时兼顾几件事情。而且,不同的工作是互补的。例如出任多伦多大学名誉校长时,多伦多大学就像加拿大的浓缩,对大学的管理与对国家的管理都是一致的。我相信,如果能做好一名参议员,同样也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多伦多大学校长”。

在时间分配上,利德蕙曾试过一次长途飞行十几个小时后,又连续工作了十几个小时。她在公务缠身的情况下,还修完了博士学位,她的精力充沛连年轻人也比不上。利德蕙认为学习是最重要的,让自己永远充满新鲜感,便是驱使自己前进的动力。基于这个动力,利德蕙更热心从事各项社会公益事务,如慈善、文艺、演讲及社区活动等。

利德蕙在推动多元文化方面不遗余力。她发觉在加拿大的不少种族都举办了不同的族裔文化月,如2月份有“黑人文化月”等类似的活动,但是却没有一个属于华人的节日。为此,她以上议院参议员的身份,于2001年12月向国会提出了设立“亚洲文化月”的议案,终获批准。现在,加拿大已经有12个城市在每年5月举行各式各样的庆祝活动。

利德蕙最新的著作是以英文写的《利润、胜利、锐利:香港利氏家族》,这本书除了能让读者回味香港近代历史,也可供加港两地的学生做参考之用。酷爱历史的利德蕙,在其新书签名会上指出,该书透过讲述利氏家族的历史,提到许多内地、香港两地20世纪期间的点点滴滴,特别是当年日军侵华时期的一节内容。

上一篇:有价证券识别下一篇:水资源论证水利水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