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欣赏设计(共11篇)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欣赏设计 篇1
7
第一课时
西河小学 卢丰强
教学内容:课本P111-P113例1以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3、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班有多少人?(32人)你自己的学号是多少?(21号、12号等等)。当老师点某个同学姓名时,如果不叫姓名,又叫什么呢?(学号)
师:因此可以看出,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究邮政编码的问题。
二、学习新课
1、师:同学们邮寄过信或收到过信吗?
(课件出示已写好封面的信封),要求生仔细观察、讨论。
师:你发现了什么?同桌相互说说。信封左上角那排数是什么?(邮政编码)
2、指名介绍邮政编码的作用是什么。
形统一结论:邮政编码是我国的邮政代码。机器能根据邮政编码对信件进行分拣,这样就大大提高了信件传递的速度。
3、师:大家想知道这些邮政编码是怎样编排的吗?
①师生共同学习课本P113的邮编448268是怎样编排的?
师出示课件,依次展示:
邮政编码由六位数字组成:
前两位数字表示什么?(省、直辖市、自治区)
前三位数字表示什么?(邮区)
前四位数字表示什么?(县、市);
最后两位数字表示什么?(投递局、所)
②让学生介绍自己了解到的本地邮政编码是怎样编排的?并与其他同学交流一下。
三、课堂练习:
1、说说自己知道哪些邮政编码?它们是怎样组成的?并与其他同学交流一下。
2、生活中的编码很多,你还知道哪些?(车牌号、电话号码、门牌号、书号等等。)
3、介绍自己家的电话号码或父母亲的手机号码是多少?它们是怎样编排的?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1、搜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邮政编码。
2、预习114 115内容
西河小学 卢丰强
小学数学 五年级上册 7数学广角
第二课时
西河小学 李玉亭
教学内容:课本P114~P115例2、例3以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3、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4、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教学具准备:
1、翻看户口簿上自己的身份证号码是多少?
2、了解父母的身份证号码并了解身份证号码是怎样组成的?
3、师准备一张身份证。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同学们到银行开户储蓄过吗?(去过)刚开户时要用到什么证件?(身份证)。同学们坐飞机出境旅游过吗?坐飞机出境旅游也要用到什么证件?(身份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身份证号码是怎样组成的?
二、 学习新知:
1、课件展示一张身份证,让学生观察并互相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会发现:身份证上有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发放日期和有效期、编号等)。
2、师生共同讨论身份证上的编号是怎样组成的?
(1)指名介绍身份证号码中自己知道的某些数字表示的意思。
(中间八位是他的生日;倒数第二位的数字表示性别:单数表示男,双数表示女。)
(2)你还知道其他的号码有什么意义吗?
(前六位是“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区(县)”;倒数三、四位表示乡镇、街道;最后一位是校验码。)
(3)师根据学生的介绍补充和小结:
(实际上,身份证号码是由18位数字组成:前6位为行政区划代号,第7至14位为出生日期码,第15至17位为顺序码,第18位为校验码。)
3、师:刚才我们学习了身份证号码是怎样编排的,你能试着给自己编一个身份证号码吗?(学生试着编一下)
再与你抄写的户口簿上的身份证号码对照一下。从自己的身份证号码中能获得哪些信息?(学生讨论,加深理解。)
4、学习例3。
师:我们来给学校的每个学生编一个学号。
① 学生思考并讨论学号中要体现的内容。
师生小结:年级、班级、性别、入学年份等
②根据以上内容来设计编码的方法。
③分组活动,共同探讨如何编号。
④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来展示本组同学设计的学生学号的编排方法,老师注意引导学生说出每个数字在编码中的作用。
二、 巩固练习:
1、完成P115的做一做。
2、介绍自己感兴趣的编码中的每个数字的意义。
三、 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告诉大家一些什么知识?
五、作业:
到图书室去了解一下图书管理员是怎样给众多的图书编码的?
西河小学 李玉亭
小学数学 五年级上册 7数学广角
第三课时
西河小学 翟淑斌
教学内容:课本116页 例4,练习二十四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课前收集信息在课上交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字编码的作用,了解一些常见编码各部分的组成,以及每部分分别用怎样的数字来表示,并能简单的运用其中的规律来给图书进行编号。
2、使学生在搜索信息、编写号码的过程中,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学会资源共享,
更好的探索数学知识。
3、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真正激起学生喜欢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并激
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能利用规律根据实际需要设计编码,运用学到的知识给班级图书编号。
教具准备:
课件、课前调查的一些数字编码的含义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情境导入。
1、师:前面两节课,我们认识了生活中的一些编码,了解了其中各个数字所表达的含义。下面复习一下。
2、说一说:邮政编码编码 255161 的含义;身份证号 370302198507184523 的含义。
我们自编的你的学号的意义,如1231。
指名口答,全班学生订正,进一步理解数字编码的意义和好处,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3、创设情境,引入问题:
(课件出示116页情境图)师:小红来到图书馆,想借一本安徒生的童话书,可是图书馆的书太多,她找来找去还是没有找到。正在着急,图书馆的阿姨帮了她的忙,很快找到了小红需要的书。你知道图书馆阿姨是怎样快速找到图书的吗?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适当提示,得出:为了快速、方便的查找到所需要的图书,人们将图书分类放置,编上号码,贴上标签。
师:图书馆里有成千上万本图书,为了便于查询和统计,需要给图书编个号,即图书检索号,通常用符号和数字的组合来进行编码,如果熟悉了图书的分类和检索方法后,就可以快速、便捷地查阅自己需要的书了。
二、小组合作,探究设计。
1、谈话讨论:
师:我们班上有一个图书角,同学们捐了很多书,为了方便我们查找图书,我们应该做什么?
生答出:给书编号,整理出图书角的目录,便于大家查书。
师:给图书编码,需要反映哪些信息?
生议论,得出:书的类别、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同一类书的顺序号,等等。
师:我们图书角的书相对少一些,如何编号更合理些?
学生进一步讨论,得出:编号反映 类别、作者、书名、捐书人等(教师板书)。
2、合作设计:
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课件出示课本117页表格,并发给每个小组一张表格,小组合作,完成“图书角”图书的目录登记。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学情。
3、展示作品,汇报交流。
师指各个小组,派代表到教室前面展示目录登记单。
(如:A01001(35):A表示童话类,01表示作者安徒生,001表示书名《海的女儿》,35表示本班35号同学捐的书。
B0(27):B表示科幻类,02表示作者凡尔纳,003表示书名《海底两万里》,27表示本班27号同学捐的书。)
教师根据学生展示的具体情况,引导学生讨论,或进行适当的点评。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118-119页 练习二十四。
1、长途电话区号及电话号码各数字的意义。
学生讨论,举手回答,师课件展示全国部分大城市的区号及我省部分地市的区号,让学生简要了解。
2、从车牌号看出哪些信息?
讨论说明练习中车牌的信息。师课件出示本地的几个车牌,(旧式、新式各一至二个),师生讨论其中含有的信息,明确:车牌的唯一性。
3、看课本后面的书号,了解其中的信息。也可再看其它课本后面的书号,加深印象。
4、给楼房的每个房间编号。先小组讨论,然后每组写出编号,集体订正,确定统一的编号方法。(如:085302)
5、展示、了解:生活中处处可见编码的应用。师生讨论,举例说明。
四、全课总结:
1、课件示:谈一谈上完今天这节课后的收获。
(先讨论一下,再指小组派代表回答。)
2、师总结: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数字编码。我们只是了解了一些最常用常见的号码,生活中还有许多其他号码,如:考试号、商品编号、银行卡号等等。希望同学们在课后继续深入调查研究。
板书设计:
数字与编码(三)
图书馆检索号:字母 表示 书的种类
I242-47: 数字 表示 书的序号(出版日期、作者等)
五(1)图书角:
类别 作者 书次号 捐书人
A 01 001 (35)
西河小学 翟淑斌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欣赏设计 篇2
一、知识百花园。(每空1分,共25分)
1.A是一个不等于0的自然数,它的最大因数是(),最小倍数是()。
2.在0.4、1、5、、20、51这几个数中,( )是整数,( )是奇数,( )是偶数,()是质数,( )是合数。
3.==( )€?6=()(小数)。
4. 0.97立方米=( )立方分米2时=()分
5kg200g=( )g 3.25L=()mL
5. 1里面有( )个 ,再添上( )个 就是最小的质数。
6.按小动物身上的编号,给它们从大到小排排队。
()>()>()>( )>( )
7.一个长方体形状的金鱼缸,长是8分米,宽是5分米,高是6分米,前面的玻璃不小心被打破了,修理时配上的玻璃的面积是( )。
8.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48厘米,它的表面积是( )平方厘米,体积是( )立方厘米。
9.把一个长是120厘米,宽是20厘米,高是60厘米的长方体锯成最大的正方体,且锯后无剩余,最多可以锯成()个。
二、快乐选择A、B、C。(每小题3分,共15分)
1.如果a和b的最大公约数是1,那么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
A.a B.bC.ab
2.正方体的棱长扩大到原来的2倍,它的体积扩大到原来的( )倍。
A.2 B.4 C.8
3. 的分子加上12,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 )。
A.加上28B.扩大到原来的4倍C.加上12
4.下图中阴影三角形的面积占大正方形面积的( )。
A.B. C.
5.下面四句话中,正确的一句话是( )。
A.偶数都是合数。
B.甲数是乙数的倍数,甲数一定是合数。
C.表面积相等的两个正方体,体积也一定相等。
D.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三、小小会计师。
1.直接写出得数。(3分)
-=2+= 10.5-5=
2-= -=3€?=
2.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8分)
+ -+++
1 -(+)4.52++5.48+2
四、生活中的统计。(共10分)
下面是百家福电器商场2006年12个月销售空调和电视机的统计图
1.空调和电视机在8月份的销售数量相差多少?(2分)
2.哪个月两种电器的销售量最接近?(2分)
3.空调和电视机的销售情况有什么特点?试分析形成特点的原因。(6分)
五、动手实践乐趣多。(共14分)
1.现提供以下材料:足量的水、一个标准的长方体容器、一个碗。你能通过操作,求出碗的容积吗?说说你的操作过程。(4分)
2.请在这个长方体里面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体。再算一算剩下部分的体积。(4分)
4.按要求画出图形。(6分)
(1)画出下面左图的对称图形。
(2)将右面的图形绕中间的圆的圆心旋转画出花朵。
六、解决问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请你在三位数7□5中填上适当的数字,使得到的三位数同时是3和5的倍数,你能想出多少种填法?
2.一种洗菜池长60厘米,宽30厘米,高25厘米,这种洗菜池最多可盛水多少升?出厂前要在它的内部四周和底面贴上保护胶带,每个洗菜池至少需要贴多少平方厘米的胶带?
3. 足球场长90米,宽45米;篮球场长26米,宽14米。篮球场的面积是足球场面积的几分之几?
4.卡卡茜画一幅画,构思用了小时,画草图用了小时,着色用了小时,她画这幅画共用了多少小时?也就是多少分?
5.小兔子分萝卜,每5个一堆多一个,每6个一堆还是多一个,小兔子至少有多少个萝卜呢?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欣赏设计 篇3
教学重点 约分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用具 例1的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说出下面哪些数有约数2?哪些数有约数3?哪些数有约数5?
16 20 36 45 27
2、教材第110页复习题第(1)、(2)题。
二、揭示课题
前面同学们认识了分数的基本性质,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把一些分数化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约分”。(板书课题)
三、探索研究
1.教学例1。
(1)用投影片依次显示课本长111页三幅图,让学生用分数表示出图中的涂色部分。
(2)这三个分数的大小相等吗?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将三幅图重合,进一步证实 = = 。
(3)引导学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先用分子分母的公约数2去除分子、分母,得: = = ,再用分子、分母的公约数3去除,得: = = 。
(4)师生共同概括最简分数的意义。
板书: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5)告诉学生:像这样把分数 化成 ,再化成 ,这个过程叫做约分。
什么叫做约分呢?(让一名学生口述)
板书: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6)想一想:约分的依据是什么?
2.练习:教材第111页上面的“做一做”。
3.教学例2
(1)指名学生说说把 约分是什么意思?
(2)引导学生掌握逐次约分法。
先观察分子、分母有什么特征,再用分子、分母的公约数(1除外)去除分子、分母。30和12有公约数2和3,先用2除12和30,再用公约数3去除6和15。通常除到得出最简分数为止。
以上过程板书如下:
=
(3)掌握一次约分法。
用12和30的最大公约数6去除分子、分母,一次就得到最简分数。如:
= 或 =
(4)告诉学生,约分时应尽量用口算。能一下看出分子、分母的最大公约数的,就直接用最大公约数去除比较简便。
四、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四第2题。
五、思考练习
1.写出分子是18的所有最简假分数。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欣赏设计 篇4
教学要求①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②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③渗透辩证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用具投影片(教材第89页的饼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填空。
(1)表示()。
(2)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计算。(1)5÷8(2)4÷9
二、揭示课题
我们知道,在计算整数除法时经常遇到除不尽或得不到整数商,有了分数,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样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板书课题)
三、探索研究
1.教学例2
(1)读题后,指导学生根据整数除法的意义列出算式。板书:
1÷3=
(2)讨论:1除以3结果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3)教师画出线段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1米
?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把1米平均分成3份,其中一份应是1米的,就是米。
(3)写出答语。
2.教学例3。
(1)读题后,引导学生列出算式:3÷4。
(2)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拿出三张同样大小的圆形纸片,把它看作3块饼,用剪刀把它们分成同样大小的4份。
(3)请几名学生口述分法及每份分得的结果,教师总结几种不同的分法。
(4)归纳。从上面的操作可以知道,把3块饼平均分成4份,无论怎样分,每一份都是3块饼的,即3个块,把3个块拼合起来就是1个饼的,即块。因此,
3÷4=(块)。
由此可见,不仅可以理解为把1块饼(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的数,也可以看作把3块饼组成的整体(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
3、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引导学生观察1÷3=、3÷4=这两道算式,想一想:
①两个自然数相除,在不能得到整数商的情况下,还可以用什么数表示?
②用分数表示商时,除式里的被除数、除数分别是分数里的什么?
③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怎样的?
(2)教师总结,学生发言,归纳出以下三点:
①分数可以表示整数除法的商;
②在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要用除数作分母、被除数作分子;
③除法里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里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里的分母。(强调“相当于”一词)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以表示成下面的形式:
板书:被除数÷除数=
(3)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那么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发怎样表示?
板书:a÷b=(b≠0)
(4)想一想:这里的b能为0吗?为什么?
启发学生说出在整数除法里,除数不能是零,在分数中分母也不能是零,所以这里b≠0。
(5)再想一想:分数与除法有区别吗?区别在哪里?
着重强调:分数是一种数,但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除法是一种运算。
4、学生阅读教材,质疑问难。
四、课堂实践
教材第91页中间的“做一做”。
五、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全课,说说学到了什么,自我总结,教师作补充。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欣赏设计 篇5
1.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一、看录像图片导入课题
1、同学们,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了一场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爱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播放录像)
当地震来临时,人群一片混乱,伴随着火光冲天的爆炸,不少房屋轰然倒塌,变成一片废墟。地震过后,人们在一堆又一堆放的瓦砾中寻找着生还的人。(课件一)
看着这些触目惊心的画面,我们不禁感叹,人类的渺小,生命的脆弱。但地震中有这样一对父子却演绎了一段感人的故事。相信同学们也一定被深深打动了。谁能简单的说一说这个故事。
生概括的介绍故事的主要内容。
把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起因、经过、结尾都说清楚这个故事就说完整了。
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揭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这对父子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生说(课件三板书)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这对父子,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课件四)
展开自学、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
感悟父亲
让我们先走近父亲,看看这是怎样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课件五)
生1
生2
生3
齐读
师:父亲已经挖了36个小时,为什么作者不直接写36个小时,而要这样一一罗列时间词呢?
生1
师:你能读一读吗?
生读
师:你为什么读得这么缓慢?
生1
师:这样把时间词延长,可以感受时间的久,但读时要注意不要太平,要有起伏。
师示范。生齐读
师:谁还读出了不一样的感受吗?
生读
师: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快?
生
师:你读出了父亲的心理。简简单单的四个数字词我们感受到了父亲的劳累、艰辛和坚持。
这就是作者的独具匠心,这就是语言魅力。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好好地读一读这段话。读好这段话。
生齐读
生
师:父亲是怎样说的?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父亲的回答。
(出示课件六父亲的回答变红)
这三句话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生
师:是啊,你看到了一位为了救儿子都有些精神失常的父亲。同学们,你们读父亲的话,让我们一起来再现当时的情景。
师:父亲正在挖掘着。有些人上来对父亲说:“太晚了,没希望了。”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生接。
消防队长走来了,父亲多么希望他能留下来帮自己一把,他迫切地问道------生接。
警察过来了,他不但不帮父亲,还劝阻他赶快离开,父亲失望了,生气了,他大声问道----生接。
师:是什么支撑着父亲不顾生命危险不停地挖掘寻找着?
生1
生2
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课件七)
师:因为心中的念头,曾经的承诺,使父亲不顾安危,不断地挖掘着,以至于人们都认为父亲-----(精神失常了)
师:你们也这样认为吗?(不)
师:那是因为父亲对儿子浓浓的(爱)
师:当儿子生病时,父亲陪在他身边
当儿子遇到困难时,父亲帮助他
当地震来临时,父亲不顾一切地找寻着儿子都是源于曾经许下的诺言----(生接)
师:这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啊!
师:有一位了不起的父亲必然有一位了不起的儿子。你又是从哪里感受到儿子的了不起。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和我在一起!”(课件八)
生
生
师:阿曼达沉着冷静真是了不起。让我们冷静地读一读这段话。
生齐读
师: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课件九)
这段文字不正是对父亲的赞美和敬意的小诗吗?让我们也来创作一首感人的小诗吧!
生写生读
师:有了感动,笔下才能流淌动人的文字。
师:当父亲挖了38小时又50分钟后,父子终于要见面了。父亲张开双臂迎接儿子时,阿曼达却说:“不!爸爸……”(课件十)
当父亲为儿子打开一条绿色通道,期待能尽快见到儿子时,阿曼达却说:“不!爸爸……”
师:刚刚我听到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把“不”字读得很重,你们为什么这样读?
生
生
师:孩子们,你们说得多好啊!当父亲伸开双臂,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阿曼达却说“不!爸爸……”(生接)
师:这对了不起的父子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他们就要相见了。让我们带着幸福、感动齐读最后一段。
生齐读。
师:伟大的父爱谱写了惊人的神话,这让我想到了一首诗。(课件十一)
师:地震中这位父亲的爱是伟大的,震撼人心的,也许我们一生也感受不到,但是在平凡的生活中我们又何常不时刻沐浴着父母的爱呢?(课件十二)
板书设计: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父爱子
挖等
不论……总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欣赏设计 篇6
本单元分三小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在体积一节中,还介绍了容积的概念,并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增加了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以上内容具体安排如下: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表面积
表面积计算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体积和体积单位
体积计算公式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容积和容积单位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三、编写特点
1.注意联系生活实际。
(1)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认识图形和概念。
(2)注意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选取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素材。
2.更加重视对概念的理解。
先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知物体占有空间。然后通过把石头放入有水的玻璃杯里的实验,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物体确实占有空间,为引出体积概念做充分的感知准备。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让学生利用已建立的体积概念想到可以用排水法求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加深对体积概念的认识。
3.加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单元一些概念和计算方法都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来学习的。如,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先让学生用1cm3的正方体拼摆出不同的长方体,通过对这些长方体的相关数据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自己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总结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4.对一些内容进行了调整。
不再安排对体积和表面积进行对比的例题。
四、具体编排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材的变化:
(1)长方体、正方体的引出,直接从实物中抽象出相应的图形,不再从与平面图形的对比中引出。
(2)直观地、直接地给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概念。
(3)突出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来学习的。。
主题图
呈现了一些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的建筑物和生活用品,从中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形,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很多物品的形状都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
认识长方体
例1、例2
教材先给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概念。
例1,研究长方体的特征。展示了小组同学对长方体的物品观察操作、填表交流、讨论总结,逐步概括出长方体特征的学习过程。这里只是说明长方体的特征,不是下定义。
例2,研究长方体棱的特点。展示了学生小组合作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探索长方体的12条棱之间的关系,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
教学建议:
(1)加强直观演示和操作。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实物。(2)教师适当引导。如在观察长方体的面时,可让学生按照前、后、上、下、左、右的顺序数;在观察每个面的形状时,可提问:“有没有完全相同的面?”做长方体框架时,可启发:要做成一个长方体框架,细木条要满足什么条件?
认识正方体
※教材通过让学生观察正方体物品,抽象概括出正方体的特征,指出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说明正方体可以看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并用集合图表示它们的关系。比较时,可以按照面、棱、顶点的次序进行,教师整理后,利用集合图说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练习五
第4题,是一个长方体框架直观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长方体棱之间的关系。如,各组棱相互平行;与其中一条棱垂直的几条棱相互平行等,以加深对长方体的认识。
第9*题,答案是:A→C,D→I,E→F。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表面积
教材加强了独立探索、动手操作,使学生更好地建立表面积的概念。让学生在展开后的图形中,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6个面。使学生把展开后每个面与展开前这个面的位置联系起来,更清楚地看出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
表面积的计算
例1
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为了培养学生能够根据具体条件和要求,确定不同的面的面积怎样算,教材中没有总结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开放性。
例2
教学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启发学生自己根据正方体的特征,想出计算方法。
※无需算出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的情况,在第34、35页的“做一做”里加以说明。
练习六
第2题,判断哪些展开图可以折成正方体,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加深对正方体的认识。教师可以给一些方法上的指导。如,让学生先确定一个面做下底面,写上“下”,然后想像折叠的过程,折叠一面确定出它是哪面,就在此面标上相应的文字,如确定是右面,就在此面标上“右”。最后如果能不重不漏的在六个面上分别标上“上”、“下”“前”“后”“左”“右”,那么这个展示图就能折成正方体,否则就不能。其中只有第4个图不能折成正方体。如果想像判断有困难,可以让学生在纸上画出这些展开图,再剪下来,动手折一折。
第9题,是计算组合图形的表面积问题。注意提示学生:两个图形重叠部分的面积不能算在表面积里。
第10*题,把一个长方体从中间截断,分成两个正方体,让学生分别计算出长方体和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再比较它们的表面积,看有什么变化。通过比较,学生会了解到:截完后,增加了两个截面,所以2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和大于原来的长方体。
第11*题,主要是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①没有涂到颜色的小正方体只有中间层的中间的1个;②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共有6个,即大正方体6个面上最中间的小正方体;③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12个;④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比较好找,就是大正方体8个角上的小正方体,共有8个。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体积和体积单位
※教材的变化:
(1)加强了对体积概念的认识。通过学生更熟悉、更直观的“乌鸦喝水”的故事和石头放入盛水的杯子里的实验等,生动形象地为学生感知、体会物体占有空间,理解体积概念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
(2)加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如,体积单位的教学,通过比较两个不容易看出大小的长方体的体积,让学生由比较物体的长度有统一的长度单位,比较物体的面积有统一的面积单位,想到比较物体的体积应有统一的体积单位,从而引出体积单位。又如,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先让学生用1cm3的正方体拼摆出不同的长方体,通过对这些长方体的相关数据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自己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总结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体积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教材加强了对体积概念的认识。教材通过学生更熟悉、更直观的“乌鸦喝水”的故事、石头放入盛水的杯子里的实验等,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为学生体会物体占有空间,理解体积概念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电视机、影碟机和手机的大小,说明不同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同,从而引入体积概念。
体积单位
通过提出问题“怎样比较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呢?”启发学生通过回顾旧知、迁移类推出:要比较长方体的体积大小也需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来测量。接着教材指出计量物体的体积要用体积单位,给出常用的体积单位,并让学生观察相应的教具和模型,对这些体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明确的表象。在“做一做”中,教材安排了区别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练习。认识用1cm3的小正方体拼成的各种图形的体积是多少,以加深学生对体积单位和怎样用体积单位计量物体的体积的认识,为下面教学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做准备。
长方体的体积计算
教材先教学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再通过例1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教材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出来的。教材先提出“怎样知道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呢?”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讨论,学生可能会想到把长方体切成小正方体,它有多少个小正方体。但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物体是不能切割的,由此想到长方形的面积有计算公式,长方体的体积也应该有计算公式,由此调动起学生实验、探究的动机和愿望。
教材让学生用体积为1cm3的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长方体,通过对摆法不同的长方体相关数据的分析,引导学生找出长方体中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与它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从而总结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接着,教材安排了例1,计算长方体的体积,以引巩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与长方体的体积计算编排类似,教材先教学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再通过例2计算正方体的体积。
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教材是通过启发学生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推导出来的。在用字母表示正方体的公式时,教材介绍了“立方”的含义,说明三个相同的数连乘就是这个数的立方。之后,安排例2计算正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统一
教材在说明了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积后,引导学生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统一成“底面积×高”,让学生看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之间的联系。
练习七
第3题,无论怎么摆,新组成的长方体都是由9个棱长为1cm的小正方体组成的,那么它的体积都是9cm3。
第5题,这是一道实际应用的问题。题中给出一个在生产生活中计算土、沙、石时常用的体积单位“方”,学生只要知道1方=1m3即可。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材通过图示,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推出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先看棱长是1dm的正方体,体积是1dm3,也可以看作是棱长10cm的正方体,由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可以算出它的体积是1000(10×10×10)cm3,由此得出1dm3=1000cm3。然后让学生想一想1m3等于多少立方分米。这样推出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可以使学生较清楚地理解并记住相邻的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接着,教材把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及其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列成表格,让学生填写并对比,以加深印象。
再通过例3教学体积单位名数的变换,为以后计算实际问题时灵活处理体积单位做准备。例4是在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体积单位名数的变换。
练习八
第7题,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棱长总和相等,可以通过观察或计算得出正方体的棱长是(6+5+4)÷3=5(dm),体积是5×5×5=125(dm3);长方体的体积是6×5×4=120(dm3)。
容积和容积单位
教材首先直接给出了容积的概念,并说明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然后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药水瓶、饮料瓶上的容积单位,发现L和ml这两个容积单位,然后介绍了计量液体的体积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以及它们与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教材设计了一个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具体实践操作与观察对比中,利用瓶装矿泉水和量杯来感知L和ml这两个容积单位的实际大小。然后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上标有毫升和升,目的是使学生将新知与生活体验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感知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以及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
※在容积概念的教学中应注意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际例证,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感知和理解容积所表示的具体含义。明确:只有能够装东西的物体,才能计量它的容积,计量的时候要从容器的里面量长、宽、高,才能更准确地算出它的容积是多少。
例5,介绍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特别强调要从容器里面量长、宽、高,并复习了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之间的关系。
例6,教学用排水法来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即:利用有刻度的量杯记录下放入物体前后水位的刻度,水面上升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该物体的体积。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小组实践活动探索出测量方法。
练习九
第1题,主要是区分体积和容积的不同。体积相同的盒子,由于盒子的壁厚度不同,容积也就不同。
第12题,是一道开放题,可以根据不同的实物选择不同的测量方法。如果是柔软可变形的物体,可以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然后用尺子测出需要的数据,即可算出体积。如果是不能变形的物体,可以利用例6的排水法来测量。比较两个物体体积大小时,也可以利用排水法,看哪个物体使水面上升的高,那个物体的体积就大。
第16*题,这是一道思考题,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根据第二、三幅图可知:一个大圆球加一个小圆球排出的水是12ml,一个大圆球加4个小圆球排出的水是24ml,这样可知3个小圆球排出的水是24ml-12ml=12ml,3个小圆球的体积是12cm3,则1个小圆球的体积为4cm3,由此可以得出大圆球的体积为12-4=8(cm3)。
整理和复习
对这一单元进行全面系统地整理和复习。第1题通过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复习它们的特征。第2题复习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第3题复习体积和容积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可注意:(1)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2)通过迁移比较,促进学生掌握易混知识的联系和区别。(3)重视抽象和概括,抓住本质特征。
练习十
第3题,这道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比较表面积和体积,避免发生混淆,分清这两个概念和各自的计算方法,而且还使学生在计算填表中发现变化规律,即长方体的长、宽、高变为原来的2倍,则表面积变为原来的2×2=4倍,体积变为原来的2×2×2=8倍。
第4*题,图中画的两个长方体,都有一部分被遮挡住,要求学生从未被遮挡的部分看出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并算出体积。这可以提高学生看图的能力,发展空间想像能力。此题供有余力的学生选做。这两个长方体的体积是:
4×3×3=36(cm3) 4×3×4=48(cm3)
五、教学建议
1.注意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可以从现实生活情景引入,通过对一些建筑物、生活用品形状的观察,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形,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很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学习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中物体的形状。表面积、体积和容积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经常接触到,教学中应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2.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中,培养空间观念,建构新知。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欣赏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与为人的礼貌。
4、借助语言文字,充分发挥想象力,充实文本,争取改写文本。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教学难点:课文最后一句话“未闻 孔雀是夫子家 禽(qín)。”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1、出示罗斯福的故事,默读。
(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统之前,曾在海军中任要职。有一次,他的一个朋友问他关于在加勒比海的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罗斯福小声问他的朋友:“你能保密吗?”他的朋友回答:“能保密。”罗斯福接着说:“我也能。”)
2、你看懂了吗?罗斯福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告诉朋友了吗?你从哪儿知道的?
3、谈话:你读懂了这个故事。罗斯福拒绝了朋友,但是他并没有正面的拒绝,而是采用了一种委婉的方法,这里就体现了语言的艺术。本单元我们学习的主题就是“语言的艺术”。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经典故事,古今流传的很多,刚才大家读的故事是白话文,今天我们要读一篇古文,齐读课题――解题。
二、读通课文
1、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哪我们就先来读读吧,文言文和白话文在朗读上有不同之处,要读出古文的韵味,把每一个字音读正确。
2、自由小声初读课文
3、请学生读课文,并评价。
三、解析课文,故事接龙
1、同学们数数看,全文共几句话?五句话共短短55个字,却讲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现在,咱们要来玩个故事接龙游戏,好吗?不要紧张,只要能把故事用白话文翻译出来即可。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准备准备,待会儿五句话抽五个同学说。
2、同桌讨论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3、全班交流,总结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四、思考问题,揭示文意
1、师:大家觉得“杨氏之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聪明、有礼貌)聪明在哪里体现出来?(回答巧妙)
2、讨论这个回答为什么巧妙?
3、交流
4、比较“孔雀是夫子家禽。”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的异同。
5、总结,大家看,杨氏之子,第一,会听,能够听出话中话;第二,反应快,思维敏捷;第三,会说,回答得十分巧妙。
五、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1、文言文本来没有标点,是后人加上去的。即使加上,有些地方还需要注意停顿。现在我们要把这篇古文读出节奏,读出韵味来。(指导该停顿的地方)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练读。
2、指名读,分组读
3、分角色读
六、小结课文,总结收获
今天,大家又积累了一篇古文。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诵读经典,将我们中国的古典文学发扬光大!最后,请全班同学再一次背诵全文,体会我们中华汉字的古朴典雅!
七、当堂检测
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
甚聪惠
反应快 答得妙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欣赏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要求: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并读写“大吉大利”等词语。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培养: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我”和“妈妈”互相关爱的深情。
重点: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我”和“妈妈”互相关爱的深情。
教法:熟读课文、感悟课文
教学内容
一、导入
同学们爱吃饺子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饺子的文章。
板书课题
二、读文
1、初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
交流。
2、再读课文
要求:圈画生字,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师指名学生接力读文,检验学生识字读文情况。
出示生字新词,要求学生认读,联系上下文解释字、词含义。
3、自由通读全文
思考:根据课文内容可以把课文分成几段。
交流。
小结:课文一共可以分为三段。
讨论课文结构:总--分
4、悟
课文是以什么为线索记叙的?(花边饺子)
妈妈包花边饺子是为了谁?我包花边饺子又是为了谁?从中可以读出“我”与妈妈之间的什么感情?
三、指导书写
1、学生认读生字词,说说记字方法
2、练习书写
3、找多音字“和”、“据”、“调”
四、总结
在你的身边发生过类似花边饺子的事吗?你可以从中体会到什么感情?给课文划分段落
板书设计 2、花边饺子
妈妈给我和弟弟包饺子
母子情
我给妈妈包饺子
教学总结
成功之处学生能熟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不足之处分段时有学生把第二自然段划分到第二大段说明学生对分段的依据掌握不够准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要求:
1、用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和“妈妈”两代人之间相互关爱的深情,懂得回报亲情。
能力培养:
学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重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进行具体描写,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难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进行具体描写,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法层层深入
教学内容
一、导入
饺子是中国人的传统食品,许多中国人都喜欢吃饺子,但是课文中的饺子被捏上“花边”以后,便不再平常,它是母爱的一种独特表现方式。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花边饺子》
板书课题
二、读中学
1、学习第一段
指名学生读第一段
思考:这一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从哪里可以看出妈妈很喜欢包饺子?
把出重点词,指导朗读。
2、学习第二段
自由读课文
思考:当时的生活条件怎样?是不是随时都可以吃到饺子?
为什么盖帘上分两头码上不同的饺子?你认为有可能是哪两种饺子?它们之间会有什么不同?
我和弟弟把饺子弄混,妈妈是怎么做的?说明妈妈的什么品质?
妈妈为什么包花边饺子?这里面蕴含了什么?
指导朗读。
3、学习第三段
思考:现在家里生活条件怎样?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画出妈妈包饺子时的欣喜。
我为什么要包花边饺子?里面包的到底是什么?
妈妈吃到花边饺子高兴吗?
指导朗读。
三、结:你的身边有哪些亲人间感人的事,讲给大家听。
体会花边饺子的深刻内涵
板书设计2、花边饺子
花边饺子 小时候:妈妈给我和弟弟包母子情深
长大后:我给妈妈包花边饺子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欣赏设计 篇9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39页的例2。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两个简单立体图形组合的活动,使学生学会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2、通过实物的观察,使学生能够辨认两个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学会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若干立体图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一个球,让学生从不同位置观察。
得出结论:不论从哪一个位置看球,都呈现一个平面图形的圆。
2、出示一个圆柱,让学生从不同位置观察。
得出结论:从上面和下面看是一个圆,从左面、右面、正面或者后面看都是一个长方形。
3、把这两个立体图形放在一起,引出课题并板书。
二、合作探究,观察简单的立体图形组合。
1、学生同位按照例2的图摆出立体图形组合。
2、学生同桌边观察边交流。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球和圆柱的组合,边观察边交流:
(1) 从正面看,谁在左,谁在右,看到的图形是怎样的?
(2) 从左面看,谁在前,谁在后,看到的图形是怎样的?
(3) 从后面看,谁在左,谁在右,看到的图形是怎样的?
(4) 从右面看,谁在前,谁在后,看到的图形是怎样的?
(5) 从上面看,谁在左,谁在右,看到的图形是怎样的?
(6) 从下面看呢?
3、反馈汇报。
(1) 下面这些图分别是从哪个方向上看到的?
(2) 找一找。
从右面看从下面看从后面看
(1)(2)(3)
4、交换球和圆柱的位置,让学生说说从各个方向看到的图形。
5、小结:一组物体,当你从不同的位置进行观察,就会看到不同的图形。我们要根据头脑中已有的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立体图形所得到的形状,再结合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行判断。
三、及时巩固,完成书本练习。
1、完成书本P40第3题。
(1)学生先独立思考,初步完成题。
(2)同桌同学用圆柱和正方体摆出组合图,进行观察和验证。
(3) 集体汇报。
2、完成P39“做一做”
(1)师出示:这是我从正面看到的,请大家想想这可能是什么立体图形?
(2)如果我从正面看到的是,那它可能是什么立体图形?
(3)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做一做”的题目。
(4)小结:不能只根据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就能确定是什么立体图形的组合,只有把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能形成完整的表象。
四、数学乐园。
1、连一连
从左面看从正面看从右面看
2、选一选
ABC
(1)从左面看,可以看到的图形是()。
(2)从右面看,可以看到的图形是()。
(3)从上面看,可以看到的图形是()。
3、猜一猜
从上面看是和;从左面看是;从正面看是和,你知道是什么样的两个物体吗?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大家玩得开心吗?那你在玩中学到了什么?把你学到的和同桌的同学分享一下。
六、布置作业。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欣赏设计 篇10
教学内容:数学书P60:例3,练习十一的第8题。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如何利用方程来解应用题
2、能比较熟练地解方程。
3、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找题中的等量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解下列方程:
x+5.7=10x-3.4=7.61.4x=0.56x÷4=2.7
学习方程的目的是为了利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节课就来学习如何用方程来解决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二、新知学习。
1、教学例3.
⑴出示题目。
出示洪泽湖的图片,介绍到:洪泽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江苏西部淮河下游,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但每当上游的洪水来临时,湖水猛涨,给湖泊周围的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危险。因此,密切注视水位的变化情况,保证大坝的安全十分重要,如果湖水到了警戒水位的高度,就要引起高度警惕,超出警戒水位越多,大坝的危险就越大。下面,我们来就来看一则有关大坝水位的新闻。谁来当主持人,为大家播报一下。
“今天上午8时,洪泽湖蒋坝水位达14.14m,超过警戒水位0.64m.”
我们结合这幅图片来了解一下,课件演示警戒水位、今日水位,及其关系。
同学们想想,“警戒水位是多少米?”
⑵分析,解题。
根据刚才所了解的信息,这个问题中有哪几个关键的数量呢?警戒水位、今日水位、超出部分。
它们之间有哪些数量关系呢?(板)
警戒水位+超出部分=今日水位①
今日水位-警戒水位=超出部分②
今日水位-超出部分=警戒水位③
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⑶评讲、交流。(侧重如何用方程来解决本题。)
学生展示,可能会是算术方法,也可能列方程。对于算术方法,给予肯定即可。
学生列出的方程可能有:
①x+0.64=14.14②14.14﹣x=0.64③14.14﹣0.64=x
每一种方法,都需要学生说出是根据什么列出的方程。
如第一种,学生根据的是“警戒水位+超出部分=今日水位”这一数量关系(由于左右相等,
等量关系)所得到的。解出方程,注意书写格式,并记着检验(口头检验)。
对于第二种,可以肯定学生所列的方程是正确的,但方程不容易解,为什么呢?因为x是被减去的,因此,在小学阶段解决问题,列的方程,未知数前最好不是减号。
对于第三种,可让学生让算术解法与之作比较,让其发现,大同小异,因此,在列方程的过程中,通常不会让方程的一边只有一个x。
⑷ 小结
在解决问题中,我们是怎样来列方程的?
将未知数设为x,再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三、练习。
⑴“做一做”中的问题。
从题中知道哪些信息?有哪些等量关系?
用方程解决问题,四人小组交流方法,评讲,特别提醒:别忘了检验。
⑵ 独立完成练习十一中的第8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列方程解应用题)还有什么问题?
五、板书
列方程解应用题
解:警戒水位+超出部分=今日水位①x+0.64=14.14
今日水位-警戒水位=超出部分②x+0.64-0.64=14.14-0.64
今日水位-超出部分=警戒水位③x=13.5
答:警戒水位是13.5米。
第六课时
课题:列方程解乘除计算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1页的例题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能正确列出或的应用题。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正确地列出方程解应用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好习惯,并渗透环保教育。
教学过程
一、新授课
教学教科书第61页的例题4。
1、读题,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找出题目的等量关系。
提问:半小时的接水量表示什么?(表示30分钟的滴水量。)
每分钟的滴水量×30分钟=半小时的滴水量
3、列方程。
提问:根据等量关系式,哪些量是已知的,哪些量是未知的?
板书:解题:假设每分钟的滴水量为xg,
1.8kg=1800g
30x=1800
30x÷30=1800÷30
x=60
答:每分钟的滴水量为60g。
二、小结
1、提问: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特点是什么?[用字母表示未知数,根据题目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出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也就是方程),再解出来。]
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1)弄清楚题意,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找出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并用x表示未知数,列出方程。
(3)解方程。
(4)检验,并写出答案。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63页的练习十一的第6题。
(1)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2)求出方程的解。
(3)教师讲评,重点讲解等量关系。
2、完成教科书第63页的练习十一的第7题。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
(2)提问:你是怎样判断圈出来的字母表示的值得最大的?
小结:当和相同时,一个加数越大,另一个加数就越小,所以第一组中a最大。
当差相同时,一个减数越小,被减数就越大,所以第二组中a最大。
当积相同时,一个因数越大,另一个因数就越小,所以第三组中a最大。
当商相同时,除数越小,被除数就越大,所以第四组中a最大。
四、作业:教科书第64页的练习十一的第8-11题。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5页的例题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列方程解答应用题的思路和步骤,学会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数量关系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即“已知一个数的几倍多(或少)几的数量是多少,求这个数”。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列方程解答应用题的优越性。
教学重点:解方程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3的6倍是多少?
2、比3的6倍多4的数?
3、比3的6倍少4的数?
4、x个5是125,求x
5、公鸡x只,母鸡30只,比公鸡只数的2倍少6只。
用方程和线段图怎样表示它们的数量关系?
6、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内容。(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1。
2、审题,理解题意。识别哪些信息是解决“求黑色皮块数”
学生讨论分析白色皮鞋数与黑色皮鞋数之间的关系。
可以怎样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
(画出线段图)
3、提问:哪个数量是未知的?怎样设未知数X?
4、问:能列方程解答吗?请大家自己列方程解答,然后小组相互交流,讨论方程是怎样列出来的,并且说说检验的过程。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解题过程,结合提问是怎样想的。
5、让每个学生想一想,这道题还可以怎样列方程?(让学生列在书上)
可以让学生根据题意说出这两个方程所表示的数量间相等关系,再说一说哪一种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容易思考,便于列出方程。
引导总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⑴弄请题意找出未知数用x表示。
⑵分析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⑶解方程
⑷检验、写答案。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二”第1、2题。
2、新学案。
四、课堂总结
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存在的问题。
五
作业:练习十二第3-5题。
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69页例2
教学目标:
1、是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数量关系:
单价×数量=总价
速度×时间=路程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2、已知苹果的单价和数量,怎样求总价
已知梨子的单价和数量,怎样求总价
已知苹果的总价和梨子的总价,怎样求两种苹果总价。
二、新授课
教学教科书69页的例2。
1、请同学们观察69页上面的一幅图
学生:通过图我们观察到
阿姨到水果店去买了苹果和梨各2千克,共10.4元,每千克梨2.8元,每千克苹果多少元?
说一说这一道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2、分析本题的数量关系。
苹果的总价+梨的总价=总价
种水果的单价总和×2=总价
3、列方程并解方程。
⑴苹果的总价+梨的总价=总价
解:设苹果每千克x元,
2x+2.8×2=10.4
2x+5.6=10.4
2x+5.6-5.6=10.4-5.6
2x=4.8
2x÷2=4.8÷2
x=2.4
答:苹果每千克2.4元。
⑵两种水果的单价总和×2=总价
解:设苹果每千克x元,
(x+2.8)×2=10.4
x+2.8=10.4÷2
x+2.8=5.2
x=5.2–2.8
x=2.4
验算:把x=2.4代入原方程
左边=(2.4+2.8)×2=10.4右边=10.4
因为左边=右边
所以x=2.4三原方程的解。
答:苹果每千克2.4元。
三、巩固练习:71页2题
通过观察图例,使学生明白解题的思路和知道怎样着手解这个题。
学生:
解一:儿童票价+成人票价=总价解二:(成人单价+儿童单价)×2=总价
解设儿童票价每张x元
2x+4×2=11(x+4)×2=11
2x+8=11x+4=11÷2
2x=11–8x+4=5.5
2x=3x=5.5-4
x=1.5x=1.5
答:略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列方程前首先要做什么?
2、应用数量间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3、正确地求解
4、验算并写出答语。
四、作业练习十三72--73页(1-4题)
第九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0页的例3
教学目标:
1、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有关和、差、倍的数量关系。
2、初步学会设计一个未知数,列方程解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学会比较、分析、并能应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4x+5=543×2.1+2x=13.40.3x÷2=94(x+8)=20
2、学校科技小组的男生是女生人数的4倍,设女生有x人,男生有()人,男女生共()人。
3、学校图书组有女生x人,男生为女生的2.5倍,男生有()人,男女同学共()人。
4、果园里有桃树45棵,杏树的棵数是桃树的3倍,两种树一共有多少棵?
二、新授课
教学教科书第70页的例3。
1、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分析本题的数量关系。
请学生说出数量关系,教师板书。
陆地面积+海洋面积=地球表面积
教师:这道题目中有两个未知数,而这两个未知数之间存在着倍数关系。我们在解题时,只要设其中的一个未知数为x,而另一个未知数就可以用这个未知数来表示,为了解方程方便,通常情况下,设一倍数为x。
3、列方程解应用题。
解:设陆地面积为x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就为2.4x亿平方千米
x+2.4x=5.1
(1+2.4)x=5.1
3.4x=5.1
3.4x÷3.4=5.1÷3.4
x=1.5
提问:1.5表示什么?(1.5表示陆地面积是1.5亿平方千米)
那海洋面积该怎样求呢?
一种:5.1-1.5=3.6(亿平方千米)
另一种:2.4x=2.4×1.5=3.6(亿平方千米)
答:陆地面积是1.5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是3.6亿平方千米。
引导学生进行检验。
三、巩固练习
1、甲乙两堆货物共重60吨,乙的重量甲的3倍,甲乙两堆货物各种多少吨?
2、苹果重量是梨子重量的4倍,梨子比苹果少600千克,梨子和苹果各重多少千克?
3、练习13(4、6、7题用方程解)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评讲
小结:今天你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小组同学相互交流)
四、作业:练习十三(5-10题)
3.整理和复习
复习内容:教科书第74页
复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使学生熟练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及其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
⑵会正确熟练地解各种方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比较的方法,巩固本单元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过程
一、回顾思考
1、什么是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什么是解方程?
2、说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字母公式。说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的字母公式。
3、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⑴一本练习本α元,买5本练习本应付多少元?
⑵买m千克白糖应付b元,买一千克白糖应付多少元?
⑶一堆煤重α吨,用去6吨,还剩多少吨?
⑷汽车每小时行α千米,7小时行多少千米?
⑸甲班有α人,乙班是甲班的1.5倍,两班共有多少人?
二、指导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74页的第1题。
提问:解方程的原理是什么?解方程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独立解方程,然后教师再讲评。
2、完成教科书第74页的第2题。
提问:列方程解应用题有哪些步骤?验算时要注意什么?
⑴找出题目的等量关系式:
两个月前的体重-减少的体重=现在的体重
解:设两个月前的体重为x千克,
X-3=93
X-3+3=93+3
x=96
答:两个月前的体重为96千克。
⑵找出题目的等量关系式:
每盏路灯的灯泡数×这条街路灯总数=整条街的灯泡总数
解:设这条街一共有x盏路灯,
5x=140
5x÷5=140÷5
x=28
答:这条街一共有28盏路灯。
⑶分析:3.65m表示什么?
这一道题把什么看着一倍数?
长颈鹿的高度-羚羊高度=3.65m
解:设羚羊高度为xm,那么长颈鹿的高度为3.5xm,
3.5x-x=3.65
(3.5-1)x=3.65
2.5x=3.65
2.5x÷2.5=3.65÷2.5
x=1.46
1.46×3.5=5.11(m)
答:羚羊高度为1.46m,长颈鹿的高度为5.11m。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欣赏设计 篇11
1、进一步熟练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通过解决粉刷墙壁的活动,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通过解决粉刷墙壁的活动,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教学难点:结合生活实际,利用所学知识,灵活选择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
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同学们在生活中发现它们的身影了吗?想想在解决生活中哪些问题时运用了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知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利用我们所学知识来解决粉刷墙壁的生活问题。(板书课题:粉刷墙壁)
二、合作探究,灵活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创设情境,了解任务:今年是校园文化建设年。我们学校要美化校园,决定粉刷教室内的墙壁。如果,现在你就是学校的校长,想想看,要完成粉刷墙壁的工程,需要考虑哪些实际问题?
2、提供信息,明确问题:
(1)出示信息。
课前经过实际测量和调查,同学们搜集了以下信息:
五年级一班的教室长8米,宽6米,高3米(每间教室门窗的面积大约19.3 m2)我校有20间这样的教室。
品
种 规
格 价
格 粉刷
面积 使用
年限 人工
费用
仿瓷
涂料 20L/桶 30元/桶 0.5L/m2 5年 1元/m2
多乐士乳胶漆 易洗:10L/桶 300元/桶 0.2L/m2 4元/m2
普通:20L/桶 400元/桶 0.2L/m2 12年 4元/m2
(2)明确信息的含义: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信息,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3)明确任务:选择哪种涂料呢?粉刷20间这样的教室至少准备多少钱?请同学们根据这些信息,在小组内一起讨论一下,把你们的想法说给同学听一听。
3、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解决一共需要花多少钱,从哪几个方面思考。注意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
4、班级交流:要算一共需要多少钱?也就是算哪几个方面的费用?你们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明确也就是算人工费和涂料费,但都应该先算出粉刷墙壁的面,再算出人工费和涂料费,后计算一共需要花多少钱。
5、计算实际的费用:根据刚才的解决方法,选择你认为合适的涂料,来具体算一算应该准备多少钱?
6、交流汇报,比较:
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涂料,把计算的过程展示给大家。
根据计算结果,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教师小结:奥,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制定了自己认为合理的方案!
三、延伸拓展,反思提升:
经过我们粉刷墙壁的活动,你有什么感受?什么收获?
说来听听吧?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欣赏设计】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长正方体的认识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10-02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10-20
课题二:数据的收集和(一)--分组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06-02
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07-02
第二单元 因数和倍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06-07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教学设计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