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情思作文

2024-06-28

古道情思作文(精选12篇)

古道情思作文 篇1

古道高中作文

我喜欢站在街道的一角看着街道的景色,看着那人来人往,忙忙碌碌的行走在古老的道路上,看着那人们在古色古香的古城中窜来窜去。

悠闲地漫步于午后温暖柔和的阳光之下,一副耳机,带着一份闲适的心情,随时出发。

踏在大理石铺成的古道上,踏在日日经佛洗礼的麻石路,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走过的路,遇见的人,看过的`景,如过往烟云,愈行愈远。当是,却留在了在我的心中,不曾远去。

看着这个我生活了数十年的古城,静静的感受它的沧桑,它深厚的历史文化,静静的想着过去此处的景色,也许在百年前的这个时候人们也是在这古道上走来走去,也许正在这聚集听着消息,也许正在此处争吵着。

在古色古香的丽江,今日竟碰着绵绵细雨,从天空飘洒下来。同街道行人一起躲进旁边的店铺。站在屋檐下,烟雨笼罩了街道,石桥旁是青翠欲滴的垂柳轻轻的飘摇着,有些许柳梢轻轻拂过水面与古朴的石桥在雨中相依。桥下的流水在静静的流淌着,轻若雾气的雨在水中打着旋儿,然后,不见。这雨中景色不知不觉,竟让我看的晃了神,脑海中浮现出韩愈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美丽的江南景致,竟在这里,出现在我的眼中。渐渐的,这雨如来是一般,说停就停了。青石板路上的人多了起来,我踏上了旅程,心中却是久久的回味。

古道记载着过去,记载着现在,也许在未来的时候古道依旧记载着它身边的事物。古道的存在,证明着现在的我们正在走着曾今的人们的道路上,让我们想象着曾经的曾今是什么样的情景;让我们不断地揣测着曾经的人们古道上边走边想些什么;让我们知道古时的人们的智慧是多么的高……

坐落在河水上的石桥更为这美丽的景色增加了一丝

遐想,想象着那明间白娘子的故事,在那断桥上白素贞与许仙的相遇,相爱。是否在曾经也在这座石桥上也发生过才子与佳人相爱的故事呢?让人永远的记在心中,再后来作为一个美好的故事讲个自己的孩子们听呢?

古道啊古道,你记载着这所有的事情,只能自己知道却无法与他人分享,你也会觉得伤心吧!如果你能说的话,那该有多好啊!可以这一切是不可能的。

古道你静静地坐落在这,静静地看着眼前的一切,默默地付出一切,你可知又多少人记住这一切呢?

点评:

景色很美,语言生动,能看出作者很喜欢这个古道,引用古诗说出景色其具体美点,让人更具遐想。

古道情思作文 篇2

生定作文引言: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活教﹄文一个重点理杨/手的一项教, 学任务也是很多。不少学生在作文一线教师较为棘最念下楠者到了写作时写作中容易产, 临时抱佛脚生人云亦云的, 观点参考一, 些或真初作文集中学定教, ”理念的提出随便摘抄几段, 应付作业为初中语文。作文“以处语教学提出了文分尊重学生, 让学生在宽崭新的思路, 松要、愉悦的作求教师充

作文课堂上, 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想象文活力, 中攫取素材和原料把目光紧紧锁定现, 为写作注实的生活, 入源从生教源不断的灵感。笔者认为, 在“以学定学教”理念下,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可以开

展一些新的教学方法。

一、以生为本,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以学定教”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 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 围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 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 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向上、愉悦的课堂写作教学氛围。一方面要为学生设定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 另一方面, 要为学生的写作提高制定适合的教学策略。

比如笔者曾经在课上要求学生在学习了课文朱自清的《春》后, 要求学生仿写一篇关于季节的记叙文, 首先在课堂上我让学生谈论自己所喜欢的季节以及原因。此时, 学生们积极讨论, 课堂就像刚炸开的锅, 有的学生说:“喜欢春天, 因为春天充满了希望, 绿油油的植物刚刚发芽, 小草也在快速成长……”有的学生说:“喜欢夏天, 因为夏天有很多新鲜果蔬, 又充满了生气。”有的学生说:“喜欢秋天, 因为秋天有美丽的枫叶, 还有秋高气爽的怡人气候。”有的学生说:“喜欢冬天, 因为冬天会有雪花, 可以堆雪人, 冬天看沉睡的万物, 酝酿着新一年的复苏。”……学生们的回答非常精彩, 在开放性的作文教学课堂中, 学生的思路瞬间被打开, 于是我布置作文题目———《我喜欢的季节》, 结合他们的课堂思考, 学生们很快把作文交上来, 并且按照这样的思路加以引导后, 他们入手并不困难。

在“以生为本”理念的指引下, 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 创设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 以便学生积极打开思路, 学生的积极性一旦被激发, 写作对他们来说也就不再“头疼”, 而是将写作看作是一件快乐的事。

二、以学施教,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以学施教”是“以学定教”理念的一部分, 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一味灌输式的教育方式, 而是尊重教学规律, 将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学习中解放出来, 积极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性作用, 促进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一方面, 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另一方面, 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学生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 教师应该结合每个学生具体的个性进行引导。

比如有一次作文题目是以“关爱老人”为主题, 很多学生交上的习作几乎是千篇一律, 没有创新, 大部分都着眼于自己家庭中的长辈。针对这次习作, 我专门利用周末时间, 带领学生们来到

学校附近的敬老院, 在那里, 学生们接触到了老人, 看着老人们和蔼的笑容, 他们与老人们友好亲切的交谈, 有的学生还帮助敬老院的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比如有的学生帮老人晒被子, 有的学生给老人扫地等等, 半天的交流, 让他们收获了不少“实践经验”, 我要求学生结合此次活动, 再次动笔, 这一次收获的习作大有改善, 有个别学生甚至将主题进行了深化, 运用孔子的“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 来进一步表述我们应该关爱老人, 而不是仅仅将目光着眼于自己家庭中的老人。

这是生活作文的一个案例, 其实学生只要将目光锁定于我们的日常生活, 就不要担心无话可写。平日, 我要求学生养成记日记, 或者记周记的方法, 将生活中的一些感悟及时记录下来, 比如做了一次家务, 或者是平日父母亲工作忙碌时的一个细节等等, 通过真实生活中某个细节的刻画, 进而感动读者。

通过这一类写作的引导, 不仅对于学生的写作思路、写作方法进行了指导, 更是对他们进行了一次思想上的教育, 也充分实践了“大语文”的观念。

三、以学评教, 全面改革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的改革也是“以学定教”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 要求教师在评价学生习作时, 要建立综合的评价体系, 以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

比如在平日的作文讲评课上, 笔者除了课前对每一篇习作进行认真点评写上个性化的评语以外, 还会将每个学生在这篇习作中的一些闪光点记录下来, 在课堂上随堂进行表扬, 针对几篇写得较好的习作, 当堂朗读供学生相互之间学习, 也鼓励学生们写好作文。同时, “医学评教”的方式也督促我不断进行改革, 以期为学生提供更良好的服务, 就如美国教育家泰勒所说:“教育评价是这样一种过程, 即发现学生学了什么和所学的东西具有的价值。这是一种具有现今理念的着眼于学生发展的评价观。”

总之,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应该积极响应“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 教师应不断实施改革, 以期寻求最适合学生的作文教学方式。本文是笔者关于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做的一点改革和探索, 笔者期待, 有更多的一线教育工作者, 来研究和探讨这个课题。

摘要:作文作为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 在具体的初中教学实践中, 很多学生提到作文就“头疼”, 不少学生对于写作无法产生兴趣。笔者认为,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在“以学定教”理念的影响下, 具有了新的内涵, 让学生将目光紧紧锁定于生活之中, 就不怕无话可写, 让学生写出内心的真情实感, 就不必担心作文缺乏灵魂。本文结合笔者近几年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经验, 对作文教学做了一点探索。

关键词:以学定教,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生活

参考文献

[1]李香迎.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困境与对策, [J], 师道.教研, 2010 (03)

古道西风瘦马作文 篇3

呼——呼——微微的凉风掠过小路两旁的田野吹拂着人们的面孔,让我面红耳赤,它像针一样刺着我,一阵揪心的痛把我从欣赏中催醒。清爽的秋风已带上丝丝凉意,枯黄的树叶飘飘摇摇得随风漫飞。这风迎面而来,让我躲都来不及躲,赶紧捂住领子,逃回家去。

一片辽阔的大草原,大得无边无际,微风夹着泥土散发出的芳香,把一大片一大片的庄稼吹得有如链波荡漾。原野上匹马成群,一个个骨瘦如柴,似乎好几天没吃东西了。马儿们眼睛瞪得滚圆,一会儿低头吃草,一会儿抬头看天,样子可有趣了!当太阳一落山,黄昏的薄露像轻纱一样笼罩着田野的时候,蛙声便逐渐热闹起来了。我喜欢7月的草原,以为这时的草原草盛花美,生机勃勃。

茶马古道作文 篇4

哇塞,骑马,一定很刺激吧,就像电视里一样。我的心一下子激动了起来,早晨来的高原反应,飘到了九霄云外了。

我的这匹马是棕色的,鬓毛是黑色的,它的眼睛黑溜溜的,好像两颗黑色的大珍珠。肚子圆鼓鼓,看上去,它的身体很健壮,腿上都是肌肉,马尾十分蓬松。牵马的师傅把我抱上了马,我的心正在打鼓,好怕呀,万一它把自己甩下去了怎么办,我担心极了,要不我不去好了。既然上了马,就得大胆的向前。

我们要穿过山,再回到栓马场。一开始,走的都是平路,师傅帮我牵着马,慢悠悠地,终于上山了。山路很陡,下面就是悬崖,两旁绿草如茵,天空蔚蓝,看不见一朵云。“格隆格隆,”马背上的绳子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马蹄有规律地踏步。上坡路了,师傅让我们抓好扶手,身体向前倾斜,把全身的中心都放在脚上。咯咚咯咚,我的`身体不时在跃起,又重重地落在马背上,哦,好疼!

好不容易走完了上坡路,接下来的就是惊险的下坡路,听导游说,这里的马可有文化了呢。你说英文slow,它就慢一点;你说英文quick,它就快一点;你说英文stop,它就停住了。下坡路,无论是谁,都会情不自禁的往下跑,越跑越快,马也是一样的,下坡了,它越来越快,虽然还算平稳吧,我轻轻地喊了一声:“Slow!”当时,我觉得这是一个搞笑之举,万万没想到,它竟然真的慢了下来,我吃惊极了,这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马的速度的确很快,按我要走的速度,大概两三个小时才能到吧,可是,我骑马,只用了短短一个半小时,走回了栓马场。

茶马古道作文 篇5

不多说了,早上我们坐着约好的车来到了拉市海的木氏马帮所在地。我们的马来啦,马是一匹连着一匹的,后面那匹马的缰绳系在前面那匹马的马鞍上。我骑最小的那匹,在队伍的最后。它长着淡棕色的毛,我骑着它,踩着马蹬,它总是回过头来。出发了,伯伯把缰绳从前面那匹马的马鞍上解下来,让我自己抓着,但是它有点贪吃,总是停下来吃路旁的草,走得比较慢,我只能把缰绳再系回妈妈骑那匹马的马鞍上。一连串的马就出发上山了。

茶马古道是在以前丽江要运货物前往各个地方时修的,因为以马运茶叶为主,所以叫茶马古道。我们骑着马,走的是一条比较古老的茶马古道,山路很崎岖,需要爬山和下山。闻着属于衫的味道,感受这山上的清新,伸手就能摸到头顶上的树叶,我细细地感受着大自然。你们不知道,茶马古道上也会塞马,因为我们上山比较早,所以在下山的时候遇到许多上山的嘛,而茶马古道比较狭窄,只能让上山的马停下来,我们先走了他们才能走。我还发现马也会听英文的,我说gogogo,马就走得快了,停下来又出发时,我就说:comeon,马就走了,马似乎可以听明白,真有趣!

在不知不觉中过了一个多小时,我们下了马,接着去坐船。这里的水少得可怜,只有一米深,小湖也不大,听船夫说,因为今年雨水少,所以小湖变浅了。

古道情思作文 篇6

1.1 粤北传统村落研究现状

粤北地处粤、湘、赣三省交界, 北接湘、赣, 南连珠江三角洲, 作为五岭入粤的咽喉, 其独特区位, 通过军事、历史移民和传统商贸在岭南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纽带作用, 成为岭南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来被岭南研究所重视, 在区域经济、人文地理、历史文化、民俗学 (客家和少数民族研究) 和语言学等领域取得了多项成果。

传统村落作为人类聚居地, 是人们长期以来为了生存和生产发展而不断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的实践积累和智慧结晶, 是特定地域人地关系、社群关系的空间反映。粤北作为古代中原与岭南历次移民和传统商贸的重要集散地, 带来多样的文化交融, 其传统村落建筑文化丰富多样, 独具特色。

当前, 伴随着国家对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视和广东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规划, 粤北传统村落因其文化独特性及其作为岭南历史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显著价值日益受到关注;同时, 粤北地区工业化程度和城镇化水平相对低, 属广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 区域传统文化保护相对完整, 传统村落遭破坏性建设较小, 是岭南文化的“活化石”。但总体而言, 粤北传统村落研究现状存在以下不足:

1.1.1 粤北传统村落研究系统性不足, 广度和深度上有待拓展

一方面, 粤北传统村落专著仅见《广东古村落:粤北卷》[1]和《始兴古村》 (廖文, 2011) [2]等少数成果, 而粤北作为经济次发达地区, 受城市化破坏相对较小, 仍有大量传统村落有待进一步发现和研究整理;另一方面, 粤北不同地区传统村落之间的深层关联研究有待加强, 以更好地呈现粤北传统村落文化的历史演变和文化风貌的特点。

1.1.2 研究视野有待拓宽

岭南历史文化演变过程显示出粤北作为岭南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中转枢纽的历史地位, 经由历史移民和传统商贸, 粤北将中原、湖南、江西和珠三角乃至粤东、闽西南等地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1)。而现有研究对湘赣粤历史上经由粤北而相互影响交融的关联性的关注不足, 广府、粤北、湖南和江西传统村落研究各自孤立, 限制了研究的深化。

1.2 粤北古道传统村落研究意义

提起粤北, 人们习惯性地会想到五岭、梅关古道和珠玑巷。东西横贯的五岭, 既在岭南与中原之间建立起天然屏障, 同时, 肇源于五岭的浈水、锦江、武水、连江等众多水系, 最终合流为北江, 通达广州、南海, 与五岭之间的陆路通道, 连成粤北古道。千年来, 穿行于粤北山水之间、起着连通岭南与中原纽带作用的粤北古道, 通过5 次较大规模的移民、持续的南来北往传统商贸往来, 成为影响粤北文化特色的关键因素之一[3]。因而, 若将粤北看作生命机体, 粤北山水地理可视为其骨骼, 古道为经脉, 传统村落则为其丰富血肉。

基于粤北地区历史文化过程的上述特殊性, 以及粤北古道对传统村落文化持久而重要的影响, 以古道为线, 考察梳理粤北古道沿线传统村落, 不仅有助于呈现粤北传统村落总体概况, 以及湘赣和广府传统村落建筑文化在粤北的传播与融合, 其价值还在于将粤北地区置于广府文化、湘楚文化和客家文化交融扩散的区域背景下, 使湘粤赣闽传统村落与建筑文化的关联性研究成为可能, 以便更为宏观的视野将对进一步推动上述各个地区乡土建筑研究的深化提供新可能。

此外, 面对区域产业转移和城市化发展的潜在危害, 粤北古道传统村落研究有助于建立详细而系统的研究体系, 深化粤北传统村落的地域文化特色及其价值认识, 作为进一步探索有效保护、传承、利用途径的基础。

2 粤北古道传统村落

2.1 粤北区位、山水与古道

粤北地处之五岭之大庾、骑田二岭及其余脉, 既是湘粤赣分界线, 亦为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天然分界线, 众多小河、溪涧发源于此, 向北汇入湘、赣二水, 最终汇入长江;向南各河流支脉汇于北江, 流经广阔的岭南腹地, 最后进入南海。

上述主要江河水系, 以及连通湘南、赣南历史上主要商贸集散市镇的陆路通道, 既是中原先民进入岭南的主要途径, 也是从华南沿海经长江流域连通中原地区的主要商贸通道。其中, 浈水、武水和连江成为湘赣与粤的重要商贸运输通道, 另外是大庾岭古道的筑成, 把珠江水系的浈水与长江水系的赣水遥遥地连接起来, 唐代北方先民经由这一山道进入粤北地区, 对粤北的开发起着重要作用, 同时也使北江航线作为岭南通往中原和江南地区主要干线的地位得到确立。

根据通达地区的不同, 粤北古道分为粤赣古道和湘粤古道两类 (图1) 。

2.1.1 粤赣古道

粤赣古道自秦以来便是沟通广东与江西直至中原腹地的重要通道, 其南起广州, 经北江在今韶关市区入浈江, 溯江而上至南雄盆地, 并在此分成三条线路:梅关古道、乌迳古道、南亩—水口古道[4]。其中最主要的通道为梅关古道, 开凿于秦, 扩建于唐宋, 繁华于明清, 古道从南雄县城出发经陆路过梅关至江西大余县城;另一条繁忙的古道为乌迳道, 自南雄县城溯昌水而上在乌迳新田村转陆路, 直至江西信丰城, 这两条古道也是千百年来粤赣之间的最主要通道。而以南雄水口镇和南亩镇为中心的水口—南亩古道则丰富了南雄地区与临近赣南各县交通来往, 但并不是沟通中原的主要通道。

其中, 梅关古道开凿于秦汉, 由赣江上游的贡水和北江的上游浈水及连接二水的大庾岭道路共同构成, 货物可以从广州靠水运直达全国各地, 而只需要在梅关转一次陆路运输, 一直扮演着岭南北交通的动脉及中原与岭南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枢纽的角色。

“乌迳古道”开通时间亦较早, 三国时期江南通往岭南的交通线路便是从长江入赣江直达桃江渡口, 然后肩挑货物沿乌迳古道至新田村, 下昌水、浈江, 沿北江直下而达广州。唐张九龄奉诏开凿大庾岭通道后, 虽原走乌迳的货物多经梅关古道转运, 但乌迳古道的商贸仍十分繁忙, 明嘉靖《南雄府志》记载:“乌迳路, 通江西信丰, 陆程二日, 水程三、四日, 抵赣州大河。庾岭未开, 南北通衢也。”[5]至清末, 乌迳古道仍然是岭南与中原、江南地区的重要桥梁[3]。

2.1.2 湘粤古道

湘粤古道是连接岭南与湖南及中原腹地的交通要道, 共有贯穿湘粤两省的五条主要南北通路, 茶亭古道、星子古道 (西京古道西线) 、秤架古道、宜乐古道 (西京古道东线) 和城口湘粤古道。

湘粤间主要的通道有两条:一条是自广州溯北江而上到韶关, 经乐昌到湖南宜章、临武, 走陆路到郴州, 入湘江水系, 到长沙的通道。另一条是由广州过北江, 从英德上连江到连州, 再由连州走陆路至湖南临武、蓝山, 然后由春陵水入湘江到长沙的通道, 即历史上的西京古道东西两线2)。

其中, 最为重要的是西京古道和茶亭古道。茶亭古道是连州与湖南永州间最便捷的通道, 而且沿路可通往湖南道县、江华均是古时重镇及湘桂古道间的重要节点, 同时, 经茶亭古道上湘桂古道可进入广西境内, 也是古时粤北地区进入西南地区的重要通道。

西京古道 (星子古道、宜乐古道) 开凿于东汉, 据《后汉书》记载, 东汉建武二年 ( 公元26 年) , 桂阳太守卫飒奉命开凿从今广东英德市浛洸经乳源县至湖南宜章、临武进而达长安的道路。经由这一古道, 岭南进京贡品、国外商品以及岭南物产皆可直达长安。西京古道曾经是“上通三楚, 下达百粤”的必经之路。

2.2 粤北古道传统村落

选取各条古道上保存较为完好且具有典型意义的传统村落, 通过提取反映文化特色的特征元素, 如:从祠宅关系、民居形制、山墙和门窗, 乃至构件样式等, 比照粤北古道沿线村落在聚居形态、空间形制和风貌样式等方面的特色, 不仅可以呈现粤北丰富多样的传统村落总体风貌, 同时反映出湖南、江西、广府、福建和粤东地区村落建筑文化在粤北的交融状况, 限于篇幅, 本文选择祠宅关系、民居类型、镬耳山墙三项进行跟踪比照分析, 以呈现粤北古道村落的特点。

2.2.1 突出特色:乌迳古道的牌坊与茶亭古道的门楼

乌迳古道为粤北古道历史最久远的两条古道之一3), 由表1、2 可见, 南雄调研古村开基时间均较早, 多为宋元及以前。总体而言, 粤赣古道沿线传统村落既保留有宋元时期中原文化的特点, 同时反映出赣南传统建筑风格的影响明显。[6]

如:主要宗祠前均设石构牌坊, 牌坊样式、题字内容和雕饰细部题材在于凸显其祖辈与中原的文化流源关系和显赫世家, 如:鱼鲜先祖堂入口大门牌匾刻“四马荣登”, 为纪念王旦荣登三公之位, 牌坊御赐雕龙形雕刻, 门楣王旦像刻成“南宋”字样;另一方面, 牌坊样式、构件特征以及工艺等则与江西赣南赣县等地的做法相仿, 样式通常采用“不出头”式, 一间二柱, 上部明楼两侧各向外悬挑一间成三间, 明间楼数通常为三楼, 两侧各为一或两楼, 中央高两侧低, 三个开间均带屋顶, 屋角起翘。牌坊式门楼、入口或照壁通常装饰华丽, 设月梁、砖雕工艺精致, 图案部分为具有教育寓意的民间传说典故。

茶亭古道沿线村落的明显特征在于村落入口门楼:通常, 村落四周以两层房屋围绕, 较封闭, 设带外八字形墙壁的门楼, 门楼与村内主要街巷相通, 其前往往还带有水塘或荷花池, 并正对村前的笔架峰。门楼单开间, 两层或三层硬山顶, 两侧为人字形山墙, 起翘明显, 居中为半圆形拱劵门洞, 两侧贴对联, 上为匾额或题字, 再上往往设作用对称的一对小射击孔。门楼往往高于两侧房屋, 两侧为外八字青砖墙体较房屋更矮些, 反衬出门楼的竖向挺拔。

这种门楼做法在两湖地区的祠堂或门楼中较为常见, 有向内吸纳四方财气的寓意。在茶亭古道沿线实地调查的九个村中, 只有挂榜瑶寨和沙坪村未出现八字墙形式的门楼, 而为粤北其他地方所未见。

2.2.2 粤赣古道沿线村落特色

连接江西的梅关古道、乌迳古道和水口- 南亩古道汇集于南雄, 再顺浈江而下汇入北江通达广州。从调研村落看, 粤北地区粤赣古道自南雄至广州沿线村落具有以下特点:

(1) 祠宅关系

南雄调研村落均为祠宅分离, 设独立宗祠;沿浈江而下始兴境域各村, 则出现独立建祠与祠宅合一的围楼并存的现象, 如:始兴马市镇黄塘村、太平镇东湖坪村等;[5]至曲江境域, 则普遍采取祠宅合一的形式, 其村落由纵列厅堂空间两侧布置联排房间构成, 或者为典型的“四点金”围屋;自北江而下, 英德和佛冈境域多为祠宅合一的“四点金”围屋或2 层围楼。

(2) 民居形态

南雄民居以“一明两暗”式, 或是带窄天井的三合院为多;古道始兴境域则围楼与“一明两暗”式, 以及带窄天井的三合院并存;曲江境域则多为由纵列厅堂空间两侧布置联排房间构成的“一条龙”式住宅, 或者为典型的“四点金”围屋;英德境域多为2 层带四点金的围楼, 佛冈则多四点金形式。

2.2.3湘粤古道沿线村落特色

(1) 祠宅关系

连州、乐昌和仁化等与湖南接壤地区调研村落均为祠宅分离, 设独立宗祠;乳源、阳山调研村落为祠宅合一;英德境域连江两岸村落则受广府、翁源和新丰客家的综合影响, 出现祠宅合一与祠宅分离并存现象。

(2) 民居形态

连州、乐昌和仁化等与湖南接壤地区民居主要以“一明两暗”式, [6]或是带窄天井的三合院为多;乳源调研村落采取纵列厅堂空间两侧布置联排房间构成的“一条龙”式住宅;阳山多堂横屋和围屋, 并见3 处粤东梅州围龙屋 (分别为清远阳山县隔江村、竹坑村和淇潭村) ;英德境域连江两岸村落民居则有“一明两暗”式、带窄天井的三合院和“一条龙”式住宅等多种类型。

2.2.4 镬耳山墙分布

具有广府建筑特征的镬耳山墙, 在佛冈和英德村落中较常见, 如:有“围楼之村”美誉的英德横石水镇江古山村有近10 座锅耳高墙大屋;又如英德英城街办南山社区老地湾村, 其三进宗祠侧墙均为镬耳山墙, 形态饱满, 高耸醒目。从所调研村落看, 镬耳山墙在翁源地区围楼中仍较为普遍, 如:官渡镇东三村楼下村小组陈屋、官渡镇突水村楼下村小组白楼、南塘镇湖心坝建爵第、江尾镇思茅围、江尾镇中村兴隆围和龙仙镇新岭村镬耳楼等。

新丰地区镬耳山墙仍可见, 但不如翁源地区普遍, 如:梅坑镇大岭村儒林第、马头镇九栋十八井等。

在始兴、仁化地区, 镬耳山墙较少, 调研中仅见两例:隘子镇满堂围和仁化灵溪大围, 且两者在形体上均不太突出明显。

如图5 所示, 镬耳山墙的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广府村落建筑文化在粤北地区的传播影响。

3 结语

上述比照分析可见, 因在时间和空间上受到移民文化和地缘文化的影响, 粤北村落村落形态呈现出多元化特质。总体而言, 可对粤北古道村落的形态特征进行如下分区, 在南雄、连州、乐昌和仁化等与湘赣接壤地区, 村落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湖南、江西文化的影响;湖南村落文化经连州、乐昌和仁化, 其影响呈现出由北而南逐渐减弱趋势;江西赣州的影响主要在南雄;而明清以后, 返迁移民受江西“三南地区”和福建、梅州文化和当时社会政治影响, 村落防御加强, 出现了以围屋和围楼建筑形态, 这在始兴、曲江、英德、佛冈、阳山, 直至乳源地区地区非常普遍, 加之民国动荡, 珠三角移民纷纷北上, 这些地区的古道沿线村落在祠宅关系、民居类型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并存的现象。广府文化影响则沿北江而上, 在始兴、新丰和翁源等地区仍普遍可见带镬耳山墙的围楼和骑楼商业街。

图片来源

文中所有图片均由作者拍摄、绘制。

参考文献

[1]《走进古村落 (粤北卷) 》编写组.广东古村落:粤北卷[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2]廖文.始兴古村[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1.

[3]司徒尚纪著.广东文化地理[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3.

[4]廖志.粤北客家次区域民居与文化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 2000.

[5]廖晋雄.始兴围楼[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7.

美丽的古道三年级作文 篇7

我的外婆老家有一条美丽的古道-毛岙古道。它位于鄞州区毛岙,那里风景优美,流水潺潺。一到双休日,就人声鼎沸。

春天里,古道旁一颗颗小小的嫩笋破土而出,五彩缤纷的花儿点缀其中。成批的竹林青翠欲滴。还有一条只闻其声不见其影的小溪,一路“丁丁冬冬”地笑着与古道作伴,向森林幽深处流去。许多不知名的小鸟更是不停地唱歌,与小溪和着音。这时,只要你站在古道上,聆听着“音乐”,所有的烦恼都会抛之脑后。

炎热的夏天到了。古道边的小嫩笋已经长成了小竹子,整条古道上都绿树成阴,走在其中,凉风习习,就像有一个天然的大空调。那不知疲倦的小溪里,有各种小鱼在调皮地捉迷藏。翻开石块还有小螃蟹张着大钳子,慌慌张张地跑远了。小溪还有一种名产-青蛳,味道可鲜美了。

丰收的秋天到了,古道边瓜果飘香。柿子红彤彤的,像提着个红灯笼,争着要人们去摘呢!栗子披着绿色的外套,上面还长满了小刺,活像一个个小刺猬。历经千年的.银杏树金黄的落叶在空中飞舞,好似一只只蝴蝶落到地上,还有那红色的落叶,暗绿的落叶这些都给古道铺上了五颜六色的地毯。古道旁棉花和贝母丰收了,丰收的农妇咧开嘴笑了。

冬姑娘悄悄地来了,雪花在空中飞舞,北风呼啸,呼呼地刮过树梢。古道被白雪覆盖了,路边的树枝上积满了白雪,白雪厚厚的,又松又软,要是一不小心撞到树干,白雪落下来,掉到脖子里,顿时就会传来一声尖叫。古道边静悄悄的,小动物们都去冬眠了,只有几只松鼠还跑到雪地上来晒太阳,看看春天是不是快要来临了。

爬松石岭古道二年级作文 篇8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爬横溪的松石岭古道。

刚开始在山脚下的时候,我信心满满地跟大家说:“这条古道挺简单的,我肯定能顺利登上山顶。”可是刚爬到第二个平台,我就感觉两腿发软,汗珠一个劲地往下淌,于是一屁股坐在了地上,跟爸爸说,我不想上去了。爸爸指着前面的山头说:“你看,山上有更美丽的.风景,等你到了山顶吹着山风的时候是最享受的时刻。”妈妈告诉我说:“不要害怕高山,一步一步往上走,总会走到山顶的。”于是,我擦掉汗珠,喝了一口水,拿起登山杖,一步一步往上走,一路走我还一边欣赏山道两边的风景。我看到了红红的柿子高高地挂在树上,红红的枫叶在迎风摇摆,更有密密的竹林、挺拔的栗子树和翠绿的香樟树。不知不觉,我发现自己走到了第七平台。

鲁史古镇:一幅茶马古道水墨画卷 篇9

远山如黛, 沧江东流。古镇远观粉墙黑瓦, 近睹人流如梭;俯视街巷悠悠, 仰望飞檐翘首……鲁史古镇, 犹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 在滇西茶马古道静静地舒展。

鲁史, 原称阿鲁司, 东西长800米, 南北宽538米, 总面积43万平方米, 因其所处地理位置特殊的缘故, 曾一度成为滇西茶马古道的咽喉重镇, 被誉为“茶马古道第一镇”。

鲁史古驿道形成于1302年, 是内地通往边境的通道, 北入昆明, 南经顺宁 (今凤庆县) 、镇康出缅甸, 进入东南亚国家。唐宋时是南方丝绸之路的一条马帮运输线, 清朝民国时为茶马古道。茶马古道主要分南、北两条线, 一条是从云南西双版纳-思茅-临沧-保山-大理-丽江-迪庆到四川及西藏再进入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阿富汗等国;再一条是四川雅安-康定-昌都左贡同云南之道相汇。

这两条线是茶马古道的主要干线, 其实, 茶马古道还包括了若干支线。当时, 从凤庆到昆明一共有18个马站, 在凤庆有顺宁站、大寺站, 鲁史的金马站、鲁史街站和犀牛站。每个马站间大约30华里, 正好是马帮一天的行程。在凤庆境内的这段茶马古道上, 最为繁荣的是鲁史镇和凤庆城。

鲁史古镇居于澜沧江和黑惠江之间, 东南北三面环山, 因地理位置险要, 南来北往的行人在此定居, 随后就形成小镇和古驿道上的一处重要驿站。

随着世界第一高的双曲拱坝小湾电站的蓄水发电, 青龙桥已经拆除, 到达鲁史古镇已经无法再走青龙桥-骡马萎坡-金马-鲁史这条线了。如今, 从凤庆县出发, 经大寺, 跨亚洲第一高的新漭街渡大桥, 过永新, 便可以到达鲁史镇。一路上, 小湾电站库区的百里长湖烟波浩渺, 遍路都是深深浅浅的绿:墨绿的是老茶树, 嫩绿的是田地禾苗, 翡绿的是竹子……

不过最神奇的还是山中时不时腾起的白雾, 一阵阵或高或低地轻笼在山顶山腰山谷处, 随着山风如影随形地在山上飘来移去, 清晰时可以看见雾气翻腾, 浑浊时连眉毛都缠绕雾气, 似有无数精灵在其中轻盈曼舞。而车子就在其间穿来插去, 时而眼前白茫茫一片, 时而眼前豁然开朗看到雾气缠绵在脚边。最好看的还是从无雾的山顶看下面有雾的山谷, 只见不断蒸腾而起的白雾冒起、蔓延, 犹如恬淡的山水画, 据说, 世界闻名的普洱茶就生长在这样山清水秀的山谷。

有人说, 鲁史古镇的人们是最具有人文的, 他们还停留在古时纯真务实的年代里。无论是街边沧桑的老房子、回荡着古刹钟声的魁星楼、黛瓦砖墙的古戏楼, 所到之处, 历史无不在这里积淀、升华、延续, 千年不变。

600多年的岁月说走就走了, 南来北往的马帮把丝绸、百货、布匹、盐巴以及中原文化撒播到鲁史, 把鲁史的茶叶、药材以及民风民俗带往远方。多少商人与马帮结伴而行, 多少文人墨客感受过古道之艰难, 他们或在此驻足观光, 或开设商号, 无数有名的、无名的店铺构成了鲁史最基础的元素, 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这些店铺和匆匆的过客在鲁史的各个角落静静的讲述着关于马帮神奇的故事。

关于鲁史古镇, 《徐霞客游记》有这样的描写:“蹑冈头, 有百家倚冈而居, 是为阿禄司……是夜为中秋, 余先从顺宁买胡饼一圆, 怀之为看月具, 而月为云掩, 竟卧。”文中的阿禄司, 是当时的土著民族流传口语, 也就是现在的鲁史镇。1693年农历八月初六, 大旅行家徐霞客从保山市昌宁县进入凤庆县境, 于八月十四日从顺宁 (今凤庆县) 出发, 与前往下关的马帮一道走上了茶马古道, 八月十五日, 徐霞客与马帮一起乘竹筏渡过澜沧江, 翻越骡马萎坡, 到达鲁史, 是夜, 徐霞客站在长长的楼梯街口, 记下了鲁史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徐霞客从鲁史到蒙化 (今巍山) 途中见到“蜢璞灵岩”时, 更有这样的记载:“忽涧北一崖中悬, 南向特立, 如独秀之状, 有僧隐庵结飞阁三重倚之。阁乃新构者, 下层之后, 有片峰中耸, 与后崖夹立, 中分一线, 而中层即覆之;峰尖透出吐烟云, 实为胜地。”由此看来, 鲁史与徐霞客的渊源还颇深。

鲁史虽小, 却历来不缺少传奇, 1927年, 著名作家艾芜南行, 就是与马帮结伴, 经过云南驿、鲁史、保山等地到达缅甸。抗日战争期间, 鲁史至顺宁驿道成为抗战军需物资的重要运输线。

古往今来, 鲁史的名人与鲁史一样璀璨夺目, 龚彝年轻时曾在“蜢璞灵岩”的小楼上刻苦攻读, 永历三年四月, 官至户部尚书。被朱德题为“护国之神”、孙中山题为“砥柱南天”的赵又新将军, 乡土水利专家陈大宣, 清末文生毛健, 他们都是在鲁史文化的熏陶下, 成为显赫一时的风云人物。

当然, 最能承载岁月分量的是古镇的建筑。老街有多老, 没有人晓得, 从长辈口中相传的点滴信息, 也无法拼合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古镇内的民宅建筑主要是效仿北方的四合院和江浙风格的三合院为主, 三米多宽的青石古道, 由东向西把古镇一分为二。鲁史古镇分为“三街、七巷、一广场”, 三街为“上平街、下平街、楼梯街”, 暗喻天、地、人和。七巷为曾家巷、黄家巷、十字巷、骆家巷、魁阁巷、董家巷、杨家巷, 暗喻七星朝斗。一广场又称“四方街”, 南北长52米, 东西宽20米, 可以容纳3000人左右, 历史上逢年过节、讨亲婚嫁, 都会请戏班在四方街古戏楼搭台唱戏, 非常热闹。

走进鲁史镇, 站在鲁史完小教学楼楼顶, 鲁史古镇全貌一目了然, 黛色的瓦、飞翘的圆角, 像是许多圆头鲤鱼聚在一起。

沿着长长的楼梯街走下去, 便可以到达古镇的中心四方街。青石铺就的楼梯街又长又陡, 南北走向, 长266米, 宽4米, 是滇西茶马古道的过境段, 也是古镇最有特色的街道。在微雨时节, 铺路的青石滑溜溜的, 一半是因为湿, 一半是因为它的光滑。每块青石都被磨得棱角全无, 透亮得甚至可以映出人影, 上面还时不时有小小如碗般的凹处, 储满了雨水, 倒映着天光檐影。这些凹处, 就是千百年来马帮经过时留下的蹄印。即使到现在, 鲁史也随处可见卖马掌、马鞍等驴马用具的铺子, 人们依旧用驴马驮着货物悠悠地走在路上, 一如他们的祖辈一般。

“没有人不会被这里独特秀丽的古建筑和旖旎的自然风光而陶醉, 甚至流连忘返。”到过鲁史的人都这么说。

黄昏, 在小巷里徜徉, 肯定会觉得时间已经凝固, 只有风尘让这里染就了一身的淡墨。千年前就安然在这里的古镇, 除了那曾经川动的人流、带着赤橙黄绿青蓝紫外, 老街似乎永远是一种底色, 那是国画大师的杰作呵, 淡墨和浓青, 让古镇鲁史如此的古朴、凝重和厚重。

看那两旁树立的木质结构层楼, 风蚀了她的青春, 显现出无尽的岁月沧桑, 墨色里透露出古镇的浓浓底蕴。拐过一街口, 推开一扇虚掩的门, 哦, 庭院深深的, 一进、两进、三进, 从街中心穿过, 可一直至街后的阁楼。这些老宅, 堂屋宽敞, 天井、天窗洞开, 木楼梯、木地板、木套床, 古色古香。不管你留意不留意, 都可见石雕、木雕和砖雕在这里抢着你的眼球。

在老街深处的一角, 有一处门前依然是窄窄的小巷口, 只见拱形的门脸旁刻写着“骆英才大院”字样。大院属典型的走马转阁四合院, 建筑面积692平方米, 木质的门窗雕梁画凤, 工艺十分精美。院子的主人是川人骆英才, 他跟随父亲从老远的地方来到了鲁史, 只住了一夜, 便被鲁史适宜种茶的环境所吸引, 从此, 骆英才成了鲁史第一个人工种茶的茶人, 先后开挖种植发展茶园400多亩, 并在离街子约三公里的地方开办了第一个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俊得昌”号茶叶庄园, 长期从事茶叶的精制和贸易, 当时, 由骆英才带领茶民研制的“明前春尖”和“雨露谷花”两个茶叶品种曾成为民国时期云南茶叶的极品, 随着南来北往的马帮传遍云南甚至邻国。

“半为山村半为市, 可作农舍可作商。”小镇就这样年复一年的迎来送往着一队队马帮, 茶马古道的繁忙亦月复一月维系着小镇勃勃的生机。如今, 夜宿小镇, 大清早你就会被相闻的鸡犬声催起。老街热闹起来, “吱呀”的开门声此起彼伏。生意人缓缓卸下那一块块高高的门板, 伸个懒腰、打个呵欠后, 在不远处油炸点心的青烟和香味中, 琳琅满目的小商品摆放出来了。布匹、酱菜、铁锹、水瓢……早市的生意自然兴隆, 老板笑呵呵忙活着, 这是小镇一天的序曲。偶尔也能看见挂着铃铛的马匹, 驮着柴禾煤炭从街中心穿过, 重蹈着古巷石板路上岁月留下的马蹄印记。

最能挽得住游人脚步的是鲁史的独特美食, 鲁史古镇是中原文化向边远地域渗透的必经之地, 丰富的特色小吃数不胜数, 既有川味的麻辣, 也有广味的香甜, 更有腊火腿、豆腐肠、猪泡肝等美味佳肴。

酸桨水点的豆腐是鲁史一绝。将白豆腐切成一厘米见方的团, 在阳光下爆晒, 制成的酱豆腐是远近闻名的食品, 清香源自没有污染的本地自产的黄豆与香料, 盛在瓦罐里, 连罐一起称卖, 每市斤可卖到二十多元钱, 是当地猪肉的二三倍价。当然, 鲁史的酱豆腐不仅吃起来香, 放的时间也长, 时间越长香味越醇, 一坛陈年的酱豆腐甚至可以换一台电视机。

豆腐汤是家常汤菜, 家家户户都会做豆腐, 营养丰富的豆制品变着戏法一样的厨艺走上餐桌, 一些地道的本土厨师, 仅用一个豆腐就可以做一桌丰富的菜肴。据《凤庆县志》记载, 鲁史制作豆腐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真可谓是历史悠久了, 千百年来, “戎菽来南山, 清漪浣浮埃。转身一旋磨, 流膏即入盆。大釜气浮浮, 小眼汤洄洄。霍霍磨昆吾, 白玉大片裁。烹煎适我口, 不畏老齿摧”便是制作鲁史豆腐的真实写照。

鲁史豆腐声名远播, 它的胜处在于取材于境内特有的酸浆水作凝固剂, 酸水含有丰富的物质, 豆子选当年本地产的上好黄豆。而我认为, 真正的好料是那做菜人信仰的心灵, 画家用画笔呈情于人, 情人用眼眸承情于人, 文人用文字陈情于人, 这做豆腐的师傅对顾客是以山水般的心契与领会, 使顾客吃到的明明是豆腐做成的菜肴, 实际上我们吃到的是一份心情, 每一道菜都有一种新鲜的感动。

在鲁史, 不管是在嘈杂的集贸市场, 还是在街头巷尾, 你随处可以看到手拿蒲扇、用木炭火精心烤制豆腐的街边小吃。假如人的一生只以饮食来作幸福的戒尺, 那么山珍海味能给人的是美满, 鸡鸭鱼肉能给人向往, 那么一桌鲁史豆腐宴给予人的则是一种永远的怀念。

在鲁史, 喜事都是要吃八大碗的, 酥肉、红肉、炒骨、漂汤、糊皮、冻鱼、甜肉、泡肝样样俱全, 吃八大碗的礼仪非常讲究, 一张八仙桌, 一桌最多八人, 先从上席最左那人开始夹菜, 能坐上席之人, 自然是德高望重的长辈, 上首之左为大, 右次之, 长辈先夹一点菜, 然后第二人接着夹, 大家才依次端碗反时针轮流夹菜, 一轮过后, 全桌人的筷子才会七前八后伸向桌子最中间的菜碗夹菜吃, 但绝没有抢夺和选择的迹象, 挑到哪个就是哪个。

古往今来, 鲁史古镇孕育了形式多样的鲁史文化, 如今, 鲜活的民俗、民间生产活动仍旧表现着鲁史文化的灵性, 这对于鲁史人来说是最大的一笔财富了。

茶马古道作文600字 篇10

这是我在背郑可伊准备的资料,我也提前做过小课,听说“那柯里”为傣语发音,“那”为田,“柯”为桥,“里”为好,虽然翻译过来每个字我都认识,但是连在一起我还是不太明白是啥意思,多说无益,还是让我们开始今天的旅程吧。

我们今天先去了荣发马店,还没进店门就看到了一幅对联“关山难越谁为主,萍水相逢我做东”,看到这你们是不是就已经感受到了店主的热情好客?还没完呢,我们继续往下看。一进门我们就发现了许多以前的马帮用具,琳琅满目。里面的店主——李天林老爷爷耐心的为我们一一讲解,“这个石水缸是这样用的……”我们聚精会神地听着。李天林老爷爷于20xx年11月18日和习主席握手留影过,我们为了沾光也摆着同样的pose一一和店主握手,然后大家都笑着说:“我们这也是间接和***握手了哟”。

我们告别荣发马店后,游玩中途,天公不作美,下起了阵雨,大家只好去到古道里的书院看书避雨,不过这里的书店好有特色啊,安静又温馨,在里面看书很舒服。

情思的作文 篇11

梅花烫伤的情思

在深深浅浅的雪痕里,岁月的记忆已无法辨认。惟有的相约和誓言,经历了一场磨难之后,返回雪中的灯盏。

而往事,又与谁相伴,走过冬之漫长?

从一首诗中走来,那阵阵咯血的啼声,让我看见一只火鸟在冬天的枝头燃烧。对这已涅盘的生命,我习惯用虔诚的姿态仰望。

一生只爱一次。梅很优秀,优秀得像我的爱人。你撕开自己的胸膛,把淡淡的冷香蜷入冬天的怀抱,让那无数双喷火的眼睛看看你炽热的心灵……

梅花呵!哪怕开在被冷落的地方,总能递给我温暖的手,总让我感受爱的芬芳。即使你凋零在我飘泊的钟爱里,也会“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从此,从国画中长出来的梅深邃透彻,馨香悠远绵长。如果有人摘下一朵,就会有一句恋歌渗出血来;就会有一缕沉淀的相思喊痛;就会有人手握爱情的本质,想着诺言,一遍遍地询问:春天什么时候回来?

因为,我要赶在春天之前,用一盏灯、一滴血或一声剔透的鸟声,提早打开人世间那尘封已久的眼睛及心灵。

时间

转眼又过了一个星期了!!

转眼就过了十二周!!

转眼又半个多学期!!

转眼又成长了好多!!

过不了多久,原来的同学就要高考了!!

过不了多久,我也要放假了!!

他们补习一年,将会考一个很好的大学,得到一个美好的未来!!

我来湘潭大学一年,也得到了很多呀,比如说一再失去某些东西,比如说尝试那个以L字母开头的东西却重新让我心灰意冷,比如说今天体能测试得知自己体重到了59.1公斤!!

觉得很搞笑??!!

孰得孰失?

好棒的时间呀!!

!!!!

岁月静好,安之若素

不知怎的,一直留心很安静的生活。

就像今天,喜欢淡淡的雨天。不过长时间呆在农村,心里似乎更为留恋这里的宁静。

入秋已经许久,看着天气渐渐变冷,似乎有些冬天的气息。

走出窗外,茫茫的雨雾,扯天扯地的吹落,还有飘落地面的树叶,心里有了一丝的凉意。

喜欢雨天,不过凉凉的天气很让人不爽,尤其是满地落叶。

不禁想到那些繁华满树的日子里,天是风和日丽的,还有嫩绿的叶子。花下是数不尽的蝴蝶的。大小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可是如今,一片烟雨迷迷茫茫的。似乎有些悲凉。

不过明天就会好些,据说明天又是一个响晴的天。

这样的日子,总会使人感到暖暖的、淡淡的,又是一个晴天。躺在墙根晒太阳,或者用一张报纸遮住脸,真的好惬意。

喜欢这样的感觉。

明天是个晴天。

晴天就可以晒晒被子,就可以洗洗衣服,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看着孩子锻炼锻炼,领着同学们在校园里蹦蹦跳跳。

看看菊花,哪一朵凋谢了,哪一朵又开放了。这样的天气里,只有这些菊花,丝毫不畏惧天气的寒冷。在这样的天气里,默默地承受着,岁月对她的侵袭,变得坚强而茁壮。

岁月静好,安之若素。

一个人坐在灯下,看着博客,品着茶,不用饮酒,外面照例有寒风,可是屋子里还是暖暖的。

别的不去想他,只要看看自己这些可爱的学生,心里又多了一份责任和坦然。

经过了岁月的洗礼,孩子们也越来越懂事了。

耳边响起一股曼妙的音乐,余音袅袅,索性在床上躺了一下,真好,这样的心情。

凉城细雨

早上起来,揉着睡眼来到阳台上。眯着眼看向远处的天空,黑压压的一片乌云,阴暗的笼罩着这片土地。料想,不多时便会有一场雨打湿这座城市。果不其然,晌午一过,淅淅沥沥的小雨便如期而至了。

初冬下的雨,细雨如丝,缓缓挥洒。如一踮着脚尖,步履轻盈的少女。轻轻的踏过这座有点冷的城市。滴滴答答的下雨声,一个人撑着一把雨伞,行走在空旷的青石街道上。可以感觉到这雨的温度,凉,又或许是落寞。你也可以感觉到这座城市的温度,冷,又或许寂静。

细雨湿凉城,连同枝上的红花,也轻轻打落。凋零的花瓣,夹杂着雨水飘落在地上,杂乱无章,却又恰到美处的花瓣,和谐自然的画出了一副绝美的细雨湿落花图。丹青虽美,物像却为落花。不仅让人滋生出一种“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心情。

本是感性之人,心则由境生。雨一直下,细雨绵长,久怀伤感之情,在心窝处徘徊久久未曾散去。一把伞,一个人,一条清冷的青石街道,一捧洒落的红花。一场很冷的细雨。感觉这座城市很空旷,自己身处其中,像粟粒一样微不足道。渺小到自己也找不到自己了。

凉城细雨,或许细雨打湿的不仅仅是身处的这座城市。还有心里的那座城池。如今的自己,孤独落寞。找不到一把伞,撑着自己走过正在下雨的那片天空。任由雨水放肆张狂的拍打。又或许喜欢了这种清冷,冰凉,落寞的姿态。

细雨一直下,直至傍晚时分。便做罢了了。

信步路过一片幽深的林子,踩在枯黄的落叶上,由于雨水的`浸泡,发出悉悉碎碎的声响。思想着,这应该就是最和谐的自然之音吧。随性而为,随性而至。走出幽深的树林。眼前视野大为开阔。抬头仰望远处天迹乌云散尽,一轮黄昏裹在云雾里。映红了半边城市。

停不了的思绪

事情应该已经过去了,但想法还是不会停止,还是写写吧

自揭伤疤,难道不去揭就没有了吗

这些年来,曾经的伤害一直就潜伏在内心的深处,躲在黑暗里,当你的心理脆弱时,它就会跳出来,它想要导演我的情绪,我是多么的憎恨这样的感觉。

那个下着小雨的夜晚,当你命令式地宣布时,我当时只是没有了感觉。好像在听别人的故事。但就像被利刃捅了一样,也许当时只是觉得冰冷。当锋利被抽出时,血才会一滴滴的流出,带来的疼痛就象癌细胞一样一天天长大。

我最美好的感情就这样被毁了。

你提了好几次“美好的回忆”,我想我会比你更认同那段记忆,只是已经被你毁了。

当我被置于生不如死的境地时,你又在做什么呢?

看到儿子的成长,会觉得比较开心。我想我最羡慕他的,应该是没有被污染的记忆吧。

我曾经以为过了几年,心结总是会结束。到了现在,我想已经不可能解开了。想到这里,还是有点伤心。

也许这样的伤心太不值得了。

好多好多鱼

好多好多鱼,闷热的天气让鱼儿也透不过气了,一片一片的漂浮在水面上,大口大口的喘着气,河岸边人声鼎沸,各式各样的捞鱼工具五花八门,男女老少在这个河流的汇聚处疯狂着,叫嚣着,快乐着,城市的河水里也许富有营养吧,把鱼儿都养的胖胖的,每条被抓到的鱼个头都不小,这让人们更加热情高涨群情激昂。淡淡的河水不是很浑浊但也称不上清澈,城市环境在大家的呼声中逐渐好转,这里主要是河流卫生,城市的河道里能做到这样子已经很不错了,如果有一天真能下河洗澡,那才是真正的宜居城市,美丽家园。

下雨了,雨点慢慢在变大,增稠,人群开始骚动,河里已经是茫茫一片,再也找不到鱼儿,只看到水花四起,人们开始迅速离去,只一会就被这急雨赶得无影无踪。小桥默默,河水缓缓,那片蒙蒙的雨中,再也看不到一个人,只有树叶在风雨中摇晃着,还有鸟儿在风雨中挣扎,飞去。

爱着文学

爱着文学,许是因为他表现的这份凌厉与霸气吧。久不能忘的是古壮士引颈的高歌,居士恬淡的生活。源于源的是那份飘荡于历史上空的郁郁墨香。腾九天紫烟,驾龙御宝辇。行天地方圆,八荒凤鸣天。

幼时,喜看皮影,古典的镂花与怪异的画具让我着迷。父亲也就随我的愿,送我一些画笔。拙手握羊毫,铺就三尺纸皮。先生见之,拂须言父:是棵苗子,父亲笑之。从此我与文学便就不再分开了。

曾经很喜欢岳将军笔下的一抹霸气,一句“收复旧河山,朝天阙。”使我久久置身于那边疆,猎猎西风战场,似乎感觉的到,山河飘零,铁马冰河的冷与酷、悲与伤。于是,便有了数度的冲动,想执笔画下脑海中的山河,去与将军一比高低。可到头来却往往避不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肤浅。先生说,文学不是印象,不能造作。

少年轻狂,在诗歌中便拜了李白的师傅。放荡不羁,年少有为,也便喜欢上了他的诗词。看青山连绵,河水滔滔,人情世故,壮志悲酬。从他的诗中看到的是文辞美的极致,霸气表现的无所顾忌。于是便一次次摹仿他的诗,想用自己的笔为山河再添一份雄伟,为景色再补一掬清幽。可是,无论我如何努力,稚气的笔写下的文字,总缺少一份灵气。先生说,文学要用心去懂,不能玩弄。

相随几度春秋,从相识到相知,从爱好到以之为乐。文学的美,至今以将一些浮尘彻底的洗去了。只能说,爱上文学,真好。

至今为止的三五年间,送别的朋友,似乎比一辈子的还多,好像一生的疼都集中在了这几年。几欲将我毁了。真的不敢想像如果没有文学我是否还能挺的过来。西风、明月、杨柳、残菊,没有了他们历史也就显的苍白了。同样,在与城市相隔千里的古路上,如果没有他们,谁还肯去松开那牵扯着朋友衣袖的手。“西风已凌厉,祈君勿强留,明月千古路,终有一别时。”于是,便将心交给了西风明月,让他们陪着友一路好走。

柳飘万里千思在,残菊一秫别情埋。苦吟着泪,撒在兄弟的脖上,两个汉子哽咽的低鸣,远比那震雷响炮坚硬的多。谁敢道那长空历史的河中有比兄弟更贵的情谊。谁敢道那慢慢求索路有比用笔写下的情谊更深的印象。

陪伴身边文学像一个老友,时不时送我一坛沉香,在孤单时为我消愁。在哭泣时,带我走进忘忧谷,哭诉春秋。

孤独的身影映倒在孤独的夜中,远离了家,才体会亲情,因为异地的她,才明白相思的苦。于是只有借着永不弃我的笔,写下一段段故事,将自己的血流在陪我的文学。手机中总不愿对父母多说几个孝字,于是便用信去寄托一份安心于祝福。用笔写在纸上的字:“妈妈,保重身体。”用情印在纸上的是:“爸,儿子不能回家保重身体,生日快乐。”这些话如果没有文学,我不知如何表达。声音有时候很苍白,因为它的转瞬即逝,但,文字却不。像妈妈为我保有的幼时的信手涂鸦。一些信,母亲会留很久,文学不变,这份情便化作了永恒。

拉市海茶马古道上的湿地 篇12

拉市海原为滇西北古地槽的一部分, 是云南省第一个以“湿地”命名的自然保护区, 湖面海拔2437米。1980年代以来, 先后兴修水利, 在落水洞前筑起了一个高大的堤坝, 海水再也无法随意流去, 而是从海东黄山哨打通的输水隧道, 流入丽江城区。拉市海由季节湖变成了保持一定水位的高原湖泊, 如镜的湖面倒映着玉龙雪山, 越冬水鸟安然栖息, 或翱翔于蓝天白云之间, 构成高原湿地特有的气息。

从丽江古城开车到拉市海, 沿途海拔不断升高, 沿着盘山公路开大概15分钟, 就能到达拉市海。站在拉市海的岸边, 看远处的青山、天上的白云, 都倒映在清澈的湖面。

拉市海位于茶马古道之上, 是古代西南边疆贸易的要塞, 而拉市海附近是保存较完好的茶马古道遗址, 到了这里肯定也要骑马感受一下了。拉市海的马市上大部分是当地特有的滇马, 个头看上去比较小, 也比较消瘦, 但是力气很大, 绝不亚于西北的马匹。

在交纳了200元钱过后, 我们被安排给一个纳西族妇女引导。她骑着一匹马, 带着我们慢慢地走上了茶马古道。这位大姐告诉我说, 马也是会看人的, 太温柔了它就会欺负我, 会随自己的性子乱跑, 在马背上就要对它严厉一点, 凶一点。想对他温柔要等下马以后, 下马多喜欢它一下, 它也就会很喜欢你。

骑马刚上坡的时候, 感觉心里很紧张, 大姐告诉我们, 上坡的时候身子要向前倾, 下坡的时候身体向后倾, 双脚蹬住马蹬子就可以了。上山的路上, 马匹特别听话, 它们还专门挑好走的路段去走。大姐说, 有一次她出去放马, 走到一片树林里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最后是马带着她找回去的, 我想这应该就是传说中的“老马识途”吧。

当得知我们是从北京来的游客时, 大姐很是羡慕地说, 他们也很想到北京看看, 可这一辈子可能也没机会了, 毕竟往返北京一次可不是一笔小的开销啊。大姐还一个劲儿地感谢我们, 她说我们这趟是她今天第3趟牵马了, 前两趟都是3个游客, 她就不能骑了, 因为一组只有3匹马, 她就只能牵马徒步穿越崎岖、泥泞的山路。因为前面几次都是接着牵马, 她没吃午饭, 连马也没喂。这下遇到只有两个人的我们, 她也终于可以喘口气了。我看了看她的脚下, 一双破旧的胶鞋, 上面沾满了泥土, 连裤脚都是。这一幕看得我心酸, 可惜当时是在山上, 没有一处吃饭的地方, 哪怕是一碗面, 也好让这位大姐先填饱肚子!

女友无意间问起, 如果马死了怎么办?大姐赶紧接过话, 说这个是忌讳, 他们那里一般不说马死的事情, 因为他们是从茶马古道一路走过来的。马对于他们来说, 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 也是他们的生活的来源, 他们善待马匹, 就算马死了, 他们也会找个风水宝地掩埋马匹, 并且立碑纪念。

骑完马, 就应该去泛舟拉市海, 感受一下湿地的乐趣。拉市海附近的村庄, 背靠大山、前临拉市海, 可谓真正意义上的“依山傍水”。为我们撑船的是一位当地的纳西族大叔, 50多岁的样子。在湖上, 大叔很热情友好地用不标准的普通话介绍着拉市海的历史、形成, 及当地的人文、风俗、特产等等。大叔说, 他们世代都是在这里生活, 以务农为生, 拉市海被开发为景区后, 他们才开始牵马、撑船的。一边种着庄稼自给自足, 一边牵马、撑船挣点现金, 他们觉得也过得挺幸福的。这才是“知足常乐”啊!

在拉市海泛舟, 还能看到成群的白鹭, 湖面的水藻上, 随处可见白鹭蛋。撑船的大叔在看到白鹭蛋的时候, 都会绕行。他说, 应该保护动物, 不去动他们的窝, 这样人与动物才能长久地相处下去, 他们也不想破坏掉鸟儿的生存环境。

拉市海上还有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那就是拉市海烤鱼。划船游湖, 有时会遇到湖面上有卖烤鱼的小伙, 鱼是现捞现烤, 一般10元一条, 味道很好, 如果你和小伙攀谈, 他还会唱一段纳西民歌, 在湖上一边欣赏美景, 一边吃着烤鱼, 一边听着纳西民歌, 实在是一种享受。这位小伙子还教了我们几句纳西语, 比如用纳西语“谢谢”的发音类似于汉语中的“九杯水”, 纳西语说“你好”的发音类似于“阿拉色色”。

一天结束, 除了感叹于美景之外, 还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拉市海绝对是值得深度游玩的, 不建议选择仅仅游玩半天甚至还不到的路线, 走马观花的游览方式是难以体会到拉市海的魅力的。

TIPS

1.拉市海的最佳旅游时间是每年的1~2月或5~6月, 前者可观鸟, 后者可赏花。

2.拉市海景色最为集中的是环湖一带, 可骑乘当地纳西人提供的马匹来个真正的走马看花。骑马时一定要一只手拉住缰绳一只手抓紧马鞍, 同时要学会用缰绳控制马匹, 往左拉是往左走, 往右拉是往右走, 用力往后拉是让马匹停止前进。

3.无论是野生的还是人工种植的花草树木, 都不要采摘;拉市海鸟类众多, 记住只可远观, 不可近扰。

4.当地饮食风味独特, 较著名的有青稞酒、八大碗、烤全羊、东巴烤鱼、纳西烤肉、纳西火锅、丽江凉粉及腊排骨火锅。

上一篇:P35~37解比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下一篇:学校安全日常监管机制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