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情思的现代诗歌(精选9篇)
端午节情思的现代诗歌 篇1
一、《端午节遥想》
一条龙舟,
从历史的深处划出。
从此,中华民族的号子声中,
就多了几分悲壮而激越的韵味。
楚河的波浪,
承载着屈子的冤魂。
让长江的叹息千年不灭,
让汨罗的祭祀香火永存。
一粒粽子,
在咀嚼中品尝清醒与忠诚。
裹腹的是醇厚的米香,
营养的却是闪亮的骚文。
打捞文明史的历史教诲,
每年与先贤哲人对话一次吧。
美人啊,请重新展示你清纯的诱惑。
香草啊,请及时绽放你高洁的奇葩。
一条龙舟,
在时代的长河中流淌。
跨越惊涛骇浪的木浆,
永远翻腾在沉吟的不死魂灵上……
二、《端午节旧事》
去年端午节的早晨,
我精心挑选了十六个汉字。
排成短信,
发送给,
十个住在我手机里的人。
直到那天黄昏,
没见一个汉字归来。
今天我突然想到,
就象我那天吃掉的粽子,
直到现在,
还没有被排泄出来。
三、《五月端午节》
一壶雄黄酒,
一碗浓浓的熬茶。
带有草芽香的,
手把羊肉。
香柴花的芳香中,
悠然地醉去,
这就是草原人的端午节。
五月的草原,
是少女圆润的乳房。
山花烂漫,
情歌翻飞。
蓄势而发的骚动,
被动情的云雀衔起。
季节合欢的序幕便,
被轻轻拉开……
公牦牛,
剑一样刺穿了远山的沉郁。
咂足奶水的羔羊,
惬意的睡在了山坳间。
布谷鸟发酵千年的伤感,
催动着疯长的庄稼。
只是一点雨珠,
击伤了农妇坚实的守护。
不觉处,
那是熬煎身心的思念。
五月,
每一块河石,
都锈满了绿苔。
翡翠与珍珠铺就的河道,
舞动着,
山溪优美的锅庄舞。
五月,
有一中力量。
在骨骼间传动。
有一中诱惑,
牵引着登高的欲望。
真愿登临那最高的冰峰,
好吮尽江南的粽子,
那绵绵悠长的甜香。
四、《端午情》
是谁打翻了桌上的雄黄酒,
浇湿了整片大地。
白娘子的哭泣,
在山谷回荡。
锅里,
喧腾一片。
棕儿不因沸水而散落,
只因心中那怀念而奉献,
粒粒谷香惹人垂涎。
庭外,
欢声一片。
孩童们不因耀阳而惆怅,
只因胸前那香囊而喜悦,
阵阵芳香耐人回味。
门前,
忙碌一片。
菖蒲,艾蒿不因炎热而低头,
只因盼望那游子而等待,
片片青绿述说乡愁。
湖面,
震声一片。
龙舟不因湿漉而停留,
只因追寻那伟大的人儿而奋进,
朵朵浪花激起了爱国的情怀。
五、《端午情思》
门前菖艾插在两旁,
满街粽子徐徐飘香,
龙舟竞渡的鼓点正在敲打,
今天又是一个端阳。
艾叶透出的气味,
叩开千家万户的门窗。
横扫着人们心中的尘埃,
展现了一张追的思情网。
粽子那鼓鼓的胸腔,
象沉甸甸的哀思满仓。
人们闻到的不是糯米香气,
而是民族灵魂的张扬。
看江上龙舟竞发,
操橹者个个疯狂。
争先恐后地比拼速度,
为的是抢拈一柱祭香。
滔滔东去的江水,
贮一曲永远的忧伤。
千年风雨洗不去,
爱国气节的显彰。
三闾大夫今何在,
谁曾拷问过楚怀王。
屈子傲骨铸“礼魂”,
灵魂煮沸汨罗江。
不必看“天问”的注脚,
仰古之情早已“涉江”。
《离骚》《九歌》的韵律声里,
文人志士正在深情吟唱。
[端午节情思的现代诗歌]
端午节情思的现代诗歌 篇2
一、“变”突出传统节日的现代性
任何民俗事象都有其传承、发展的过程,以便适应社会符合民众的要求。作为重要民俗事象,传统节日遵循了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在传承演化过程中既有悄无声息的渐变又有火山爆发式的突变。作为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自身生存的需要,在节日饮食、节日活动、节日文化内涵三个方面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1、古老而时尚的端午主食——粽子
粽子既是端午节的主要食品,又是端午节的形象代表。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古老的节日食品发生了某些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首先体现在粽子的来源及制作。每逢端午,南方家庭妇女开始忙碌过节的食物,首先是包粽子。她们将刚收获的糯米洗净、备好,再把粽子里面的各种“馅子”备好,采新鲜的竹叶或将去年的竹叶取出洗净、备好。然后全家人(一般为女性)围着一起包粽子、聊天。制作粽子是亲人团聚的纽带,是亲情沟通的载体。现代人们不再为制作粽子而忙碌。端午节期间,南宁各大超市及蔬菜市场,突然间涌现出许多售卖粽子的专柜。根据现场调查,许多家庭已不再自已包粽子了,每逢端午都是在超市或市场上购买;而且许多年轻人已不会制作粽子。现在市场上出售的粽子都是在现代化管理下进行机械化流水线作业中完成的。其次是粽子的品种繁多。传统的粽子主要是以猪肉为主各种肉粽子和以“狗子菜”为调料的粽子。现在,民众打破了陈规陋俗,追求一种爱好或口味。粽子品种可谓五花八门,应有尽有;除传统的猪肉粽、凉粽外还有蜜枣、绿豆、板栗、叉烧、排骨、虾仁。商家在粽子的外形和包装上也是花样繁多,如立体三角形、菱形、长方形。除此之外商家还对粽子进行豪华美观的包装,使之成为一种礼尚往来的礼品。粽子的传统内涵逐渐淡薄了,而现实功利性在逐步深化。
2、传统而现代的端午活动——龙舟赛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中最富有节日气氛的一项集体竞技活动。传统的龙舟赛是以纪念或祭祀某一历史人物为中心展开的集体性、娱乐性赛事活动。龙舟下水前,先祭祀龙舟和水神;然后龙舟队员在龙头的带领下前往屈子庙(或屈原庙)举行严肃而神圣的祭祀仪式:上三牲供品,行叩拜大礼。最后是江边龙舟赛。江两岸站满了观看龙舟的民众,一条条龙舟如真龙一般在江面上来回穿梭,或是逆水而上,或是顺流而下,或是横渡江面。江中锣鼓喧天,两岸呐喊此起彼伏。无论是岸上的观众还是江中的龙舟队员,人们皆沉醉在节日的气氛中。而现代传统的龙舟竞渡在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冲破了地域的限制,成为许多外国朋友喜欢的水上体育活动,并出现职业性龙舟队。2009年5月30日即端午节的第三天,在广西南宁市美丽的南湖公园举行了第六届南宁国际龙舟邀请赛,来自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菲律宾、越南等国家与中国香港、澳门、广东和广西的49支龙舟队共1342名队员参加了本次邀请赛。这次邀请赛继承了传统龙舟竞渡的有机成分,又符合了现代社会的要求。首先,它延长了端午节的节日时间,从5月28日端午节当天至5月30日。其次,龙舟赛突显了强烈的功利性,提高了南宁的知名度。
3、继承传统而又突出现代的节日文化内涵
端午节融合了南方龙舟竞渡风俗和北方恶月恶日驱避风俗,其中恶月恶日驱避习俗又与三代的夏至习俗有密切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屈原的纪念进入了端午节,并成为端午节风俗活动的主要内容。[1][P62]在各种民俗事项不断融合的过程中,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也不断地充实完善,由最初的恶月恶日驱避提升到强调民族团结意识、彰显爱国主义情操的高度,并以屈原的爱国主义人格固定下来。现在,端午节不仅保留了驱邪避恶以求健康、纪念屈原彰显爱国主义情操的传统;而且还融入了某些现代社会的元素,富有时代精神。端午节当天,南宁市各大公园及旅游景区,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狮山公园烧烤区竞出现人满为患的现象。小至三口之家,大到一个单位,借端午节假期举办烧烤、旅游、休闲娱乐等活动,以加强相互之间的交往,增进夫妻间、家庭成员间、朋友间、同事间的感情交流。传统的龙舟竞渡体现民众的娱乐性、竞争意识、不甘落后的上进心和团队精神,而具有国际性规模的端午龙舟赛体现了世界一体化背景下的各民族各国家之间的文化融合、文化交流。粽子本是端午节特有的食物,是家庭、宗族的一种象征,代表着一种家族文化。各家做一特大号粽子,祭祀完祖先后,像切蛋糕一样将粽子切开,每人一份。现在,尽管粽子在端午节期间依然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食物,但它失去了作为宗族象征物的地位和那份神秘感,变成一种日常食物,是饮食文化的一分子。
二、传统节日嬗变的因素
无论是在内容、形式方面还是在文化内涵方面,传统节日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重的发展变化过程。推动节日发展变化、传承变异的因素众多,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发展决定传统节日的演变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决定上层建筑中社会意识形态的走向。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社会的进步,加快了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同时也影响了人们对各种事物的认识。现在的端午节,人们不必再像以前那样耗时耗力地为包粽子而提前准备竹叶、糯米和各种馅子。因为端午节期间,各种各样的粽子铺天盖地般摆上各大超市的货架,或出现在菜市场的大小角落。现代化的管理制度和制作技术使粽子的整个生产过程实现现代化。这不仅节省了人们的时间,而且还满足了人们对不同口味的需求。然而,这种现代化制作流程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端午节的节日气氛,以致人们无法享受包粽子带来的乐趣,从而使民众逐渐淡忘了这种传统节日食物的制作工序。为了填补节日活动的某些空白,民众不得不将带有现代意味的烧烤聚会、旅游聚会等高速经济发展下的产物纳入节日活动中,以旧瓶装新酒的形式延续节日的存在,在传统的基础上重新解释节日文化意蕴。
2、社会进步扭转传统节日的内质
人类社会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每一次社会制度的变革都意味着社会向前推进一步、人类向高级迈进一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中华传统节日起源于中国的夏商周三朝,形成于两汉时期,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逐步完善并固定下来。可以说,中华传统节日是农耕时代的产物,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从形式都体现着农耕时代的文化气息,“满足了广大世俗民众的一些基本生理和心理欲望,并在一定程度上调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万物间的种种关系,从而成为历代国人世俗生活中不可缺少、不容替代的宝贵财富和精神文化食粮”。[2][P248]中国没有经历完整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跳跃式跨进社会主义,也就是说中国没有经历现代科技的兴起发展阶段而是直接接受了现代高科技的成果。现在,人们以科学的眼光审视一切,传统节日中某些活动的神秘面纱被无情地撕裂,节日中的祭祀成分逐渐淡化,节日内容、节日形式、节日文化内涵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龙舟赛前的祭祀仅是一个名存实亡的形式,龙舟队员不再虔诚地祈祷神灵的保佑以取得好的成绩,而是依靠团队的集体精神和大家的齐心协力的奋斗。
3、传统节日自身的发展演变规律
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演变的规律,传统节日亦然。众所周知,目前中国依然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加速,以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第二、第三产业将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而传统的农业社会将会因子逐步让位于都市化社会。与此同时,传统节日民俗将日益被人们所淡化乃至遗忘,从而逐渐退出节日的文化舞台。为了寻求生存的空间,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都市化、城镇化的强大压力下不断地做出相应的调整,勇敢地淘汰某些成分,大胆地吸收现代社会的积极元素,重组传统节日。如端午节的龙舟竞渡本是祭祀龙王,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后来成为培养团结意识、团队精神的节日活动;而现在成立了业余龙舟队既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又锻炼身体实现了人们对健康身体的追求。扩充端午节的节日活动,如全家外出交游、朋友一起去烧烤、老乡聚会过节,举办包粽子比赛活动以增加节日气氛。传统节日必须汲取更加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从而能够从入自如地面对现代社会的各种冲击,真正在未来社会中保持勃勃生机和旺盛的活力。
三、结论
作为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没有墨守陈规,而是顺应社会、时代的要求在保持基本内核的基础上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作出相应的调整。在现代社会大浪潮下,认清传统节日在外延和内涵上的显著变化,以及造成种种变化的各方面因素,将有助于我们保护和传承节日文化。中华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晶,是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肩负起传承和保护传统节日的使命,实现伟大祖国的繁荣富强。
参考文献
[1]常天编.节日文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5
端午节俗的现代意义 篇3
端午是中国传统大节,又名端阳节、天中节、天医节、香包节、诗人节、粽子节、龙舟节等等,从这众多的端午节名中,我们可感受到端午节俗的五彩斑斓。
端午节历史久远,起源于先秦,夏至节令是它最初发生的时间依据,它最终脱离节令形成独立节日是在汉魏时期,真正成为民俗大节是在六朝以后。
在千年传承积累中,端午节俗丰富,内涵厚重。中华各地虽然由于水土的不同、生活条件的差异,节俗各有特色,千姿百态,但总体上看,端午节俗可归为三大类别:避瘟保健,龙舟竞渡,追念屈原。
从端午节在今天的传承意义上来说,端午节有三大值得弘扬的主题,那就是关爱生命、激扬精神、眷念家国。
珍重生命是人类的本性,也是社会得以延续的保证。中国传统节日自古就重视对人的生命关注,如大年守岁的祈寿、重阳登高的求福等等,而端午节在关爱生命的主题上表现尤为鲜明。
端午节时间在夏历的五月五日,此时正值仲夏,暑热潮湿、毒虫肆虐,人们易感疾病,人的生存环境出现季节性恶化。传统社会人们称五月为“恶月”,五月五日为“恶日”。人们为了祛除现实的健康危险与消解对死亡的精神恐惧,创造出了众多纾解身心的节俗保健活动,其中之一是采药。人们在端午节的正午上山采药,说这时的阳气最旺,采回的药草治疗阴虚的病最有效。端午的药草最为人看重的是艾草与菖蒲,人们在门口挂艾,用菖蒲根簪发髻,艾叶、菖蒲煎水洗浴,五月以兰汤沐浴方法在《夏小正》中就已有记载,后来成为端午节俗之一。在北京旧时有端午捉蟾蜍入药的习俗,所以俗谚有蟾蜍最怕端午节的说法。
保健节俗之二是香囊去秽。佩香去秽是古人看重的习俗,我们看屈原的《离骚》就能明白香草与健康的关系。在传统社会,医疗条件严重不足的仲夏时节,是一个充满危险的时段,人们不仅要门口插艾,兰汤洗浴,而且随身要佩戴驱邪去秽的香囊。外绣吉祥图案,内盛香草的香囊在民间称为香包。端午送香包,就是送去生命的关爱与祝福。
保健习俗之三是喝雄黄酒。雄黄酒在传统社会是端午节的保健药酒,传说它有驱避毒害的作用。白娘子就是在雄黄酒的作用下,现出了白蛇的真容。其实从今天的药理分析看,雄黄有毒性,雄黄酒是不能服用的。
无论如何,人们对生命的关爱与呵护,体现在端午的细微节俗之中。所以现代社会人们一度将端午节称为“卫生节”,我觉得端午卫生护生的节俗在今天值得弘扬。
人不仅要有基本的物质条件保障生命延续,同时人作为万物之灵长,还需要精神生存,精神是人的生存支柱之一。由于环境的恶劣与岁月的平庸,人们易于产生精神的疲乏与困顿,为了健全人类心灵,激发生命动力,人们发明了节日,以周期性的节日娱乐活动调剂个人与社会的精神需要。端午节就是这样一个激扬精神的民族节日。
中国的端午节重要习俗之一是龙舟竞渡。龙舟竞渡是一项水上竞技活动,至今仍是民族体育的重要内容。2008年香港龙舟传圣火的创意就来自传统与现代、西方与中国的文化互渗与交融。其实在中国早期社会,端午节有两种趋向:一种是静养过节,人们认为夏至是阴阳二气变化急剧的时刻,在家隐居避免活动,这是早期社会主要的岁时避忌方式;一种是人们的活动应该顺从时气变化的需要,以人事助长生气,这种方式主要体现在端午竞渡上。
随着人们对自然认识的加深与生存能力的增强,人们的心态发生了从被动适应自然到主动应对自然的变化,端午竞渡逐渐成为主要过节方式(南方尤其如此)。端午赛龙舟本义是扶阴抑阳,水神祭祀,后来演变为水上军事训练方式。水上的激烈竞技与对抗,不仅需要勇气与力量,同时强调团体协作精神。在龙舟赛中,龙舟参赛者精神昂扬、齐心协力,观赏者夹岸欢腾,船桨声、舵手叫号声、观众欢呼声,击浪拍岸,这是一年一度地民众精神振奋的良机,民族的勇武、坚韧、团结精神在端午节龙舟竞渡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们在竞技与观赏中实现了精神的升华。
中国是一个重视文化伦理的国度,中国传统节日大多具有或隐或显的伦理意义。端午节之所以在中国成为民俗大节并延续千年,就与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有直接关系。端午节在起源时主要是避瘟保健、水上祭祀活动等,随着历史的推移,人们逐渐在端午节日中加注纪念爱国先贤的内涵。
自汉朝以来,各地端午纪念的历史人物不尽相同,楚地纪念屈原,越地纪念勾践、曹娥,吴地纪念伍子胥等,他们都有地方传说作为依据,也就是地方文化情感需要有这些先贤作为投射对象。但在历史长河的淘洗中,广大中国人最终选择了屈原,屈原由地方先贤上升为祖国先贤,甚至是世界名人,屈原成为端午节期间被祭祀的重要的爱乡爱国人物。屈原在端午祭祀中的脱颖而出,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选择,忧国忧民的人道情怀、忠诚故国的高尚品质、纯美无瑕的人格魅力,让屈原光耀千载。中国历史上历经分裂与战乱,中国人民多灾多难,中国需要屈原这样的忠臣,正是有了屈原这样的民族忠臣,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不倒。端午节纪念屈原这样的爱国先贤,不仅来自民俗社会的朴素情感,“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更应该是国家层面的祭祀,在诗的国度,对伟大爱国诗人的纪念其意义重大与深远。“多难兴邦”,中国在崛起过程中,必定会受到许多磨难与挑战,我们注定需要培养屈原那样的对国家忠诚对人民悲悯的家国情怀。
(作者:萧放 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端午情思作文 篇4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端午情思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端午情思作文1风在这浸染了青绿的时光里,镌刻了温柔与轻缓。洁白的云亦鹿亦马,载着它,轻柔缓慢了时光。
一
氤氲的热气,混着粽叶独有的清香,在空气中沉沉浮浮。碧绿的风,穿过枝摇叶蔓,勾起与端午节的惬意邂逅。透着光的糯米,折射层层叠叠的淡橙光晕,化作一抹闲适,徜徉于世界之中。糯粽晶莹,宛如依偎在烟波湖面的出水白莲,轻咬一口,一股蜜意便滑进心底。
门口伫立的青青艾草,无声无息,却处处引人注意。它有一种与众不同的香气,没有世人所爱的馥郁甜腻,却能让人一闻清心。它总是能让人想起深山中的清冷幽寂,想起湿地前的潺潺小溪。川流不息,独自美丽。且看那升腾的香气沉浮跌宕,就如生命在山野中疯跑一样。它有一种魔力,点缀岁月,惊艳时际。
二
枣沙藏着甜蜜,粽叶裹着清气,香囊中有缱绻,艾草也沁人心脾。在这深深浅浅的思绪涟漪中,我又一次,想起了你。
梦越紫陌,我看到了你,名叫屈原的高傲诗人。余晖如血,落日遮掩。汨罗江水汹涌澎湃,水击礁石,震出雾一般的碎片。岸上那个瘦削的身影在风中显得孤独又悲凉。狂风怒号,吹得你青襟乱舞。那里面,倔强又牵念,无奈又深情。
世人笑你痴了傻了,说你叛了离了。而你,在那斑斑驳驳稀稀疏疏点点滴滴中,也看透了,也明白了。接受了举世皆浊、众人皆醉,但你还有心气,因为你是清的,你是醒的。你的侠骨之风,化作婉转柔情的楚辞,化作粽叶艾草的清香。蓦然回首,交织在淡蓝间的些许怅惘,早已化作一抹霞光。
三
六月的风带着清甜,仿佛喝醉了,开启那个迷幻的仲夏夜之梦。端午的底色,是浪漫的,温润如玉,似精雕细琢。那些缥缈的传说,那些自带的习俗,都为丹青勾勒的悠悠端午,笼上一层簌簌抖动的水帘。端午不像中秋,早已褪去热情;也不似清明,夹杂几丝料峭。它是轻熟的云蒸霞蔚,又是飞奔骏马带来的凉风习习,就是刚刚好的,刚好惹人爱的。你为这个世界抹上茵茵青绿,同时附带着的,是令人心旷神怡的甘冽。
五月初五,我们重逢。尘世萧萧,你依不变。尽管我知道定会与你再见,但此时的每一瞬,同样值得回味。心中的千丝万缕,化作一股暖流,倾泻到那笨拙的笔尖,我用晦涩的语言,与你招呼。
端午情思作文2端午情绵绵,青粽吐相思。徐徐夏日,又是一年端午,走在回家的路上,大街小巷粽子的清香在我鼻尖盈盈缠绕,抬眼便看见一抹抹苍翠绿影在夏日炎炎中带来清凉,我驻足凝视,思绪却又飘向远方……
黄昏午后,夕阳余晖在天边晕染,我紧紧跟着姥姥,万分期待的看着她,姥姥却是不紧不慢的拿出材料,熟练地做着准备工作,姥爷就在树荫下悠悠乘凉,看着我与姥姥,轻轻笑道:“别急,包粽子这活儿细着呢,得慢慢来。”我听后,乖巧的坐在姥姥身旁耳濡目染,姥姥将新鲜的粽叶三分之一处折成漏斗状,随即将已浸没好的颗颗晶莹的糯米倒入,又放入两颗大而甜的蜜枣,然后再把糯米铺上饱满的一层,盖得严严实实。姥爷在一旁看着那洁白的糯米,不禁开口笑赞道:“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姥姥听后抿了唇笑了笑,手下动作不停,熟练地将余下的粽叶翻下来,用细细的棉绳扎紧,这样一个小巧别致的粽子在姥姥的手下就做好了。
点点夕辉透过树叶洒下一地的晶莹碎影,夏风习习,空留粽叶清香在院落中四溢弥漫,和意融融,空气中仿佛也带着丝丝暖意,我们三人在院落中独享这份清幽安然,唇角勾起一抹自然的弧度,天空万里晴,云卷云舒,一幅安静祥和的画卷。淡淡清甜,霭霭水汽,融融暖意,轻轻拂过鼻尖。在黄昏时,被夏季晚风吹得凉硬的鼻腔,忽然软了下来——清香新糯显情隆,酥豆珍藏竹韵风。这是糯米将要熟的时候散发出的气味,交融着蜜枣的丝丝香甜,白色的水汽从锅盖边缘一团团溢出,苍翠的粽叶包裹着团团温润清香,冒着腾腾热气,我小心翼翼的剥开一个精巧的粽子,轻咬一口,便唇齿留香,我都能听到,胃在身体中央发出一声温柔的叹息。彼时那份绵绵情意,良久在我心中隐埋,而如今,姥爷当初那爽朗赞曰的笑声已不复存在,只留姥姥在夕阳下佁然望天,每在端午时便会缅怀,将记忆中那份美好轻轻浮现眼前。我提步走去,鼻子轻轻寻觅着空气中逐渐稀薄下来的温暖气味,温润清香的世界。
端午情思作文3还沉浸在郭沫若先生笔下屈原内心不屈的呐喊中,端午节的独有加餐——一角小粽就送到了我的桌上。仔细捏住线头,轻轻一抽,蜷缩在一起的粽叶就散了开来,如一朵荷花躺在桌面上轻轻绽开,露出里面雪白的糯米,正如那句“小荷才露尖尖角”一般。
入口之后,糯米仍是那熟悉的粘糯与香甜,轻轻咬下,藏在其中的清甜尽数释放,充斥了整个口腔。伴着唇齿间残留的香气,在寻找周围有没有同学不吃粽子的我发现粽叶上还有一粒米,这让我如何能忍,立即凑近粽叶,不过先尝到的不是那粒米的味道,而是粽叶与之又涩又利的手感甚不相称的清味。
清,洁净也。不禁又想起了屈原先生。你开始觉得,清者常清,又有谁相信那些阿谀小人的言语?可是,你错了。仅仅一个张仪与郑袖,就能让楚怀王蒙蔽了双眼,与齐断交,与秦交好。你又觉得,清者自清,虽然宫廷中人陷害自己,但周围与自己共同生活的人总该信你。可是,你又错了。仅仅一个靳尚,就能让群众百姓觉得自己疯了。在荒诞的招魂声中,你走了,离开了这可笑的地方。那浩浩荡荡的洞庭湖,也被搅浑了。你还觉得,清者终清,在东皇太一庙中,终于遇见一个看似知心的郑詹尹,可是,你再次错了。他,只不过是与那南后一伙,受人操纵的土偶木梗而已。最后,在秦军攻破郢都的硝烟中,你终于发现,清者难清。纵使自己多么高洁,在这浊世之中又有何用?纵使心中无形的长剑多么锋利,难道就能劈开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吗?与抽刀断水又有何区别?纵使你这黑暗中的光明多么耀眼,又能将这阴惨的黑暗照亮多久、多宽呢?你彻底绝望了。在五月五日,在周围浑水一片中,你这潭清澈终是撑不住了,你,屈原先生,终是去了。
可清者真的难清吗?经过时光的洗涤,那些污浊被冲去了,留在竹简上的,只有你们这些清者闪耀着光辉,而正是你们留下的精神,如粽叶一般包裹着我们,保护着我们,才能让我们如糯米一般晶莹,清香。
端午情思作文4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糯粽甜香,艾叶清凉。榴花欲燃,莺啼乘风。
端午,抱着五月糯米堆似的云块,划着五月龙舟似的风,在蒸锅里氤氲着腾腾热气,在窗棂下弥散着悠悠清凉,在五色丝线中纠绕,在雄黄酒香中起舞。端午,来了。
天高,云淡。早晨的公园,绿树荫浓,倒影池塘,帘动风起,栀子满院香。孩子脆如风铃的笑声在不远处摇响,青石板上的脚步声格外欢快。回头,瓦蓝瓦蓝的空中闪过一只燕子的身影,定睛,才看清是一只风筝——“天淡纸鸢舞”。乘着微微南来风,矫健的燕子在空中渐渐飞得高了。驻足,抬眼静静看着。没多久,笑声铺满了公园的每一个角落,空中的风筝也多了几只,追赶嬉笑,上舞下跳。
阳光遍洒,云霞漫天,一个暖呼呼的黄昏。晚风柔软,鸟絮轻软,糯香细软,伴着一盘粽,坐凉亭石桌旁。几个四角小粽,静静地躺在蓝底白花的瓷盘里,粽叶的尖儿上偶尔滑落下一滴水珠,白气在亭旁草木间缭绕不散。解下丝绳,剥开粽叶,指尖沾上了糯米粒的黏,莹白胖圆的粽子从几抹欲滴的青翠中跃了出来。抹一勺金黄的桂花蜜,切开,豆沙馅鼓得溢了出来,各种甜味在口中碰撞、交织、回响,回味而无穷。
夜幕无声地降临了,太阳的最后几缕光辉也即将消失在远山背后,苍茫的暮霭沉沉地压在山头,思绪千回百转,溯回两千载前:屈原的身影,那个手足上垂着沉重镣铐的身影,那个眼中喷射出怒火、对着无边黑暗嘶吼的身影,那个愤懑盈胸、义无反顾踏上流放汉北之地的身影,那个衣衫褴褛、悲痛难已、抱石从江边一跃而下的身影,衣袂飘飘,仿佛正站在山头上,望着西沉的落日,双袖挥起尽数收进天地,低低苦吟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江湖翻涌,海浪震怒,风呼啸着,雷爆裂着,电闪耀着,屈原!他站在时代之巅,却遭陷害,洋溢着才华与抱负的壮年的生命在宇宙中炸裂、燃烧,带来了万里清辉光明。
路灯次第点亮车水马龙的街,新月高挂当空,夜色明净如洗。我听见,端午轻缓的脚步落在床头案边,又悄然飘去,消散在一片深沉的黑中。
是呵,端午!明年今日,你又会在早晨叩开门扉,携着粽艾交杂的香、和着浓浓情思,飞上我的心头。
端午情思作文5有一种习俗,生长在灵魂深处,任岁月迁移,仍然不改当初的模样。在初夏焦灼的等待中,一个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端午,缓缓走来。
除去春节,端午是我最喜爱的节日了,不是因为放假,而是因为家人为端午忙碌时那份浓浓的情意。
我是家里的独女,身边也没有其他的兄弟姐妹,因此,不管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十分疼爱我。我过端午喜欢去姥姥家,因为姥姥家后面的大山上有成片的艾草。每年端午节,姥爷都会在清晨带我去采艾草,虽然每次我都会弄得一身露水,不过我依然乐此不疲。
端午是一定要吃粽子的。在姥姥家,我可以吃到天下最美味的粽子。端午的前一天晚上,姥姥就把糯米泡在一个大铝盆里,煮好粽叶和系绳。端午节的早上,姥姥会早早起来包粽子。她坐在厨房的一个小板凳上,眯着眼睛,将粽叶折成一个小漏斗,捞起一把糯米放进漏斗里,再放上几粒事先泡好的花生或是一粒蜜枣,右手将粽叶叠过来,再轻轻折过去,最后系上草绳,一个有棱有角粽子就包好了。我最喜欢的就是看姥姥系草绳,那草绳系得像蝴蝶结一般,真是艺术啊!
粽子包好下锅后,我就拿过小板凳坐在锅灶前,当粽香调皮地挑逗着我的鼻子时,我就会满院子去找姥姥,要吃粽子。姥姥说粽子要焐到时候才好吃,而我却在姥姥身边不肯走,没办法,姥姥只好让我尝尝鲜。我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粽子,烫得又吐了来,姥姥爱怜地说:烫吧,馋丫头!
端午节,除了粽子,缠绕在心底的还有那五彩绳。记忆里总记得早上醒来,发现手腕上、脚腕上都系上了五彩绳,我便惊喜地问姥姥是谁给系的。姥姥笑着说"是半夜里仙女给你系上的"。"为什么要系它?"姥姥又笑着说:"这是用来保佑你平安的。带上它,你一年就没病没灾了!
在端午的绵绵情意中,我渐渐长大了,早已不会缠着姥姥要吃第一口粽子,也不再相信五彩绳里仙女的故事了。但粽叶的.香气,五彩绳里系着的祝福,依然印在我的记忆里,流在我的血液里。
端午情思作文6一缕炊烟氲粽香,如今忆来却断肠。
故乡是一个南方小镇。每家每户都有着江南采莲女子婉转的绵绵情意。端午前后,宁静的小镇仿佛是从睡梦中醒来的娃娃,热闹非凡。人们忙前忙后地为即将带来的端午做准备。但在那些端午风俗里,枣粽,永远是最令那时的我魂牵梦萦的甜蜜。
寻粽叶,淘米,枣去核,包枣粽。在这些看似简单的工序里,祖母却做得细致、虔诚。寻一个暖融融的午后,备好食材,搬把藤椅,置于院中,便可以开工了。祖母的手巧,取三片粽叶相叠,半竹筒的糯米,缠绕、绑棉线、系结。仿佛彼时手心里静躺着的不是枣粽,而是扑闪着翅膀的绿蝴蝶。我也像模像样地搬把小凳子,坐在祖母身边。美其名曰来帮忙,实则,除了捣乱,便是趁祖母一个不留神儿,偷吃一颗剔透的蜜枣罢了。每每此时,阳光便会透过枝影摇曳的缝隙,在我们身上投下一块块大小不一的光斑,一闪一闪的,像在对我调皮地挤眉弄眼。
暮色时分,夕阳将最后一缕光晕倾泻在泡了糯米的水桶面上,漾起一圈圈诱人的金色涟漪。几十个枣粽包下来,便惹了一身粽叶香。祖母烧开了水,虔诚地捧起一只只枣粽,置于锅中。咕咚咕咚地,枣粽在呢喃,心儿便随着这古老的歌谣,恣意腾飞。
当粽香终于撞开了厨房厚重的木门,勾起了我的馋意时,祖母已经在厨房里忙活了。掀开吱呀作响的木盖,大朵大朵的粽香如被关久了的孩童般,带着几分赌气的意味,在小小的厨房里横冲直撞。一缕粽香氤氲在祖母鬓边,朦胧间,我仿佛看见了祖母年轻时的模样。婀娜多姿,一颦一笑,皆衬亮了烟雨江南。
粽香挑逗着我的鼻尖,祖母望着我急得憋红了脸的可喜模样,笑着给我挑了只最大的枣粽,为我轻轻解开绳结。映入眼帘的,是一抹翠绿的柔软绵甜。像是沉睡的白胖娃娃,安静乖巧地卧在一片苍翠之中……
彼时,多年过去。孩提时代的记忆,早已随着故乡小路边翻飞的蝴蝶,渐行渐远。却偏偏,枣粽的味道穿越数年,弥漫在缱绻的岁月深处,历久弥新,从未忘却。那些年的端午情思,因有了粽香,有了祖母灵巧的双手,而变得悠扬婉转,情意绵绵。
后来,纵使前方路途遥远,只要在心尖留一抹粽香,在闲时小憩时,一闭眼,看到的,也竟会是那年的一缕炊烟氲粽香,游子端午情思长。
端午情思作文7端午节是中华传统节日之一,本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包粽子,赛龙舟。可是到了现在我们这里的端午节,一点节日气氛也没有,还谈什么“包粽子,赛龙舟”呢。
遥想当年在奶奶家,每到端午,奶奶总是端出一大篓粽子,热气腾腾,甜腻的香味直往鼻子里钻。我像一只馋嘴的小猫,爪子迫不及待地就向篓里的粽子伸去,奶奶在一旁笑眯眯的看着我吃得一手、一脸。闲暇时还给我讲了端午节的来历。我听得迷迷瞪瞪的,只记得一个人跳江了。幼时的我特不理解,为什么他都跳江喂鱼了,人们还要把这么味美粽子扔江里去纪念他呢?这不是浪费吗?当然,到后来我读到“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我这才理解当时人们往江里扔粽子的这种行为了。
长大之后,妈妈有时也会给我包粽子,但我却提不起胃口了。几次见我对粽子不怎么感兴趣,妈妈索性不再包粽子了。我这时才会想起奶奶给我包的粽子,香糯滑润,不过分的甜而爽口,多一份粽叶的清香,粒粒糯米都得到了充分的揉捏,所以,咬上一口,韧性十足,糯米就像粘在牙上一样,滑过嗓子时也留下一阵清香,久久回味更有一番别样的酣甜。“曾经沧海难为水”,吃过奶奶包的粽子,其它的粽子都难以在入我的胃口了。
赛龙舟与我就更无缘了,我家在北方,水渠较少,于是便少了“赛龙舟”的比赛了。我只能想象“难画处,激起浪花,飞着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彻。”是一副多么激烈,多么震撼人心的画面了。唉,此情可待我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不能亲眼看到赛龙舟,我怎么能不失落呢?
今天又是端午节了,我落寞之余只希望人们都能好好珍惜传统的节日,不要等将来又一个深远历史文化的节日无声无息的湮没在喧哗岁月中,才感到惋惜。
端午情思作文8记忆中的端午节是个明亮的日子。这一天代表可以穿裙子了。母亲总是会买来杨梅给我们尝,虽然杨梅还是青黄不接,但就是这样酸得足可以使你五官变形的东西让我们乐此不疲。
艾叶是端午特有的东西,习俗中家家户户把艾叶钉在门上,所以处处弥漫着艾草的味道是自然的。艾叶还有一个很好的用途就是驱蚊。端午时节,节令刚过立夏,夏天开始,万物开始顺势生长,这个季节的蚊子自然也是活跃的。记得小时候,外公外婆在晚饭后生起炉子,加上艾草,然后满屋冒着白烟,外公让大家到路边乘凉,把蚊子关在小木屋里面熏陶。我常常听见外公“吭吭吭”地咳个不停,想来外公的气管炎一直没好,也是因为这个缘故。
进入端午,天气开始热起来,孩子们总是会长些痱子之类的东西,母亲常常用艾草熬成烫给我们洗澡,据说这是去除身上痱子及毒气的最好方式。记得非典期间,我们还在家里的阳台种了很多艾草,听说是消毒消炎。那样一个人心晃荡的日子,大家都会抓住一根稻草紧紧不放,要不然盐巴和醋怎么成了那个时期紧俏的商品?
小时候,包粽子的事情通常都是奶奶在做,裹着小脚的奶奶虽然动作迟钝,但总是不紧不慢有条不紊,无论我们这些孩子怎么迫不及待地闹着要吃粽子,一个老态龙钟的身影总是优哉游哉有序地完成她手中的活儿。奶奶的做事风格也影响着我,让我在忙碌的时候,受到干扰的时候也会旁若无人地做着要做的事情。
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是自己包粽子的,粽叶都是自己到山上采来的,粽子里包的都是蚕豆,其他什么也没有,但也吃得津津有味。东家吃一个,西家吃一个,孩子们总是撑着圆鼓鼓的肚皮,然后嚷嚷着“还要,还要!”。
在我的记忆中,我们一年两次添置衣服,一次是过年时,一次就是端午。这一天我们会穿上母亲为我们挑选的连衣裙,然后在院子里炫耀一番,那种满足感溢于言表。小姨常常教我们结端午网袋,几根七彩的线条,底部留着流苏,在结好的袋子里,我们会装上粽子或者红鸡蛋,那个真叫幸福。
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用最简单的方式过节,留在记忆深处的美丽是那样深远!
端午情思作文9看着桌上几个用粽叶包成的粽子,我便知道:端午节到了。
端午节又称龙舟节、重午节、端阳节、艾节、屈原日,是中国传统节之一。主要习俗有: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挂艾草。
俗话说:“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在古代五月初五的端午代表一种凶兆,这一天疟疾、妖怪、瘟魔等等邪气都会来临,所以人们在门上悬挂艾草来驱赶他们。为了让人们更加远离他们,还要喝雄黄酒,在额头上画个“王”字,这样邪气都不敢来找你了!但我要温馨提示:雄黄虽好,可不要贪杯哦!多喝雄黄,会使雄黄的成分产生砒霜,有毒哦!赶紧告诉身边的人,不过一般人我才不告诉他呢!
“五月初五是端阳日,白蛇许仙不到头。”关于端午的传说还真不少:有人说是纪念屈原,有人说是纪念曹娥,还有人说是恶日驱避。不过确实,早在屈原之前,端午就早已存在,都是为了纪念英雄。比如曹娥,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为了救父曹娥于五月5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亲的尸体。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50年后的同一天,屈原不愿看祖国被侵略,抱石泪投汨罗江而死。所以,端午也被称为诗人日与英雄日。
“看龙舟,看龙舟,两堤末斗水悠悠。”到了端午肯定要看赛龙舟呀,那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呢?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屈原的尸体,如今发展成赛龙舟。“莫问腕头缠白索,且将粽子吃沙糖。”小朋友们在端午节最爱吃粽子,相传屈原死后,有位渔夫拿出饭团、鸡蛋等,“扑通”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先在这里打个结,再……”瞧!我正在做蛋网呢!你知道为什么端午节要吃咸鸭蛋吗?在古代医疗技术不发达,人们一直在和瘟魔作斗争。许多人心神不好,最后斗不过,死了。人们见咸鸭蛋圆圆的,像一颗心神蛋,所以在端午邪气最盛时吃它,提高心神。为了不让心神受外界影响,人们编织蛋网保护它。还别说,古代人真迷信!
端午情思朗诵稿(5首) 篇5
在平时的学习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朗诵稿了吧,朗诵者需具备一定的政治思想修养、社会知识修养,这是朗诵表情达意的基础。你知道什么样的朗诵稿才能算得上是好的朗诵稿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端午情思朗诵稿(精选5首),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端午节遐思》
有女人的地方就有水,谁清谁浊?
只放一个个清脆的粽子,看能否与世沉浮。
汨罗江畔,长影枯槁,早在文字里凝固。
女人与水都在沸腾,一唱三叹。
而你,渔夫敲碎过的灵魂,湿漉漉,曝晒在江边,搁置千年。
惟有石头,你怀中唯一的厚重。
以最顽劣的姿势,日夜守望,在秭归的梦里。
听江风号叫,千帆竞争,只等一张炽热的网。
打捞,在这黑了又黑的夜空。
在这日夜奔腾的.江面,为语言作一次清洗,为目光作一次长久的铺垫。
2、《今年的端午节》
明天就是了端午节了,今天就嚼一只粽子。
电视里正讨论着,塑化剂的风暴。
而岳阳楼仍在,洞庭湖却已口舌生烟。
今年的端午节,就这样到来。
在我口袋开始干涸的时候,在楼价无论怎样调整还如不倒翁的时候。
来了,艳阳高照。
来了,梦如火烧。
来了,端午节的绿。
在硫酸铜的颜色里。
淡淡的苦涩,在蒸煮翠绿的粽子之后。
翻江倒海,胃肠贴地。
在看到那翠绿是硫酸铜的渲染之后。
而大地张着干渴的大口,没有了淋漓的风貌。
天空拧着枯竭的奶罩,无力偿还大地的泪泡。
后来,梦的汛期就决堤了。
电视新闻说:南方旱区大部降雨。
张了几个月的大口弥合了,过于狂喜就咬断了好几处路桥。
洞庭湖又开始荡漾,岳阳楼又开始笙响。
我嚼着那只翠绿的粽子,对端午对明天又有了渺想。
想那蜡的味道,想假我如蜡,内心的温热应该可以煨干几个五月?
3、《端午情》
是谁打翻了桌上的雄黄酒,浇湿了整片大地。
白娘子的哭泣,在山谷回荡。
锅里,喧腾一片。
棕儿不因沸水而散落,只因心中那怀念而奉献,粒粒谷香惹人垂涎。
庭外,欢声一片。
孩童们不因耀阳而惆怅,只因胸前那香囊而喜悦,阵阵芳香耐人回味。
门前,忙碌一片。
菖蒲,艾蒿不因炎热而低头,只因盼望那游子而等待,片片青绿述说乡愁。
湖面,震声一片。
龙舟不因湿漉而停留,只因追寻那伟大的人儿而奋进,朵朵浪花激起了爱国的情怀。
4、《端午节》
是平凡的一天,一日又一日,一年又一年,一直推移到这一天。
没有花开得艳,没有果结得甜,没有人问候,也没有人抱怨。
一忽儿,火红的樱桃啊,它玲珑地甜,酸得你的舌尖直痉挛。
阳光在收割着漂浮的云朵,又在交织着通透的绿荫,彩蝶飘舞在光波里,甜蜜涌溢在心海里。
打成结的粽子,被花喜鹊衔着,飞到高处,驻了翅羽,迎着阳光献给你。
艾蒿的香味顺风飘来,吉祥的气色显耀在门楣,鸟雀唧唧喳喳的,在小孩子的腕上一晃又一晃的,天使在地母的怀里撒娇呢……
5、《五月端午节》
一壶雄黄酒,一碗浓浓的熬茶。
带有草芽香的,手把羊肉。
香柴花的芳香中,悠然地醉去,这就是草原人的端午节。
五月的草原,是少女圆润的乳房。
山花烂漫,情歌翻飞。
蓄势而发的骚动,被动情的云雀衔起。
季节合欢的序幕便,被轻轻拉开……
公牦牛,剑一样刺穿了远山的沉郁。
咂足奶水的羔羊,惬意的睡在了山坳间。
布谷鸟发酵千年的伤感,催动着疯长的庄稼。
只是一点雨珠,击伤了农妇坚实的守护。
不觉处,那是熬煎身心的思念。
五月,每一块河石,都锈满了绿苔。
翡翠与珍珠铺就的河道,舞动着,山溪优美的锅庄舞。
五月,有一中力量。
在骨骼间传动。
有一中诱惑,牵引着登高的欲望。
麻石街的情思爱情诗歌 篇6
十五载的光阴中
她以她那特有江南水乡的汁液
培养了我失重的情素
我才和她有了些非同寻常的印象
其中最深刻的是那条麻石街了
悠悠麻石街
绵绵古镇情
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处
也正是我与你初次邂逅的地点
我在寻求古老的足迹
你却在介绍这里足迹的古老
一拍既合便是故事的开始
在你的引领下
我了解了光滑的麻石上
镌刻下了古镇不光滑的历史
每块石头底下就有
一位路过商客的发家史
每一片瓦砾上就是
一位青楼女子的酸辛泪
那低矮的一排又一排
简陋而又潮湿的板壁屋
摇晃在风雨的岁月里
也居住着关系复杂的几代人
一盏又一盏昏暗的煤油灯
叙写着古镇的贫穷与落后
你我的鞋跟与麻石的摩擦声
打破了这条古老小巷的宁静
一路走来的足迹
击碎了陈年卯月的传说
携手相依的身影旁
一股清香陶醉了我的心扉
我们在续写那与历史相关的故事
就在街的尽头
闪亮着迷梦的灯光
是这一路唯一的商铺
取下一块看似有意义的徽章
别在你的胸前
在你的脸上留下一个
深深的圆圈
算是一路走来的馈赠
风是催促着我们前行的信号
在情感易碎的水乡
我结识了多情的梦
端午节情思的现代诗歌 篇7
关键词:阅读鉴赏,审美情思,语文教学
人的审美需要是随着人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 是人表现自己的生命并从这种表现中获得享受的需要。青年学生限于阅读经验, 思想还不够成熟, 容易形成偏激和片面, 因此更需要美的熏陶使自己完美起来。如何在语文阅读鉴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思, 一直以来是我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 经过多年的教学积累,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细读深研梳理分析
矛盾先生曾介绍自己的阅读心得:“第一遍最好很快把它读完, 它好像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城的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读, 细细地咀嚼, 注意到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就要细细的一段一段地读, 这时要注意到它的炼句炼字。”就文学作品而言, 按照“整体—局部—整体”的方式阅读, 是一个较好的方法, 这样就可对作品有个既具体又全面、既微观又宏观的认识。在语文阅读鉴赏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善于把大作品读“小”, 把小作品读“大”。具体地说, 就是阅读篇幅较大的作品时, 要有一种抽象的概括能力, 能抓住作品的主要线索, 理清故事的主要情节, 把握人物的主要特征。在阅读篇幅短小的作品时, 要运用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去填补作品的思想空间和艺术空间, 从一片小天地中看到一个大世界。如《宝玉挨打》一文很长, 通读全文时最好很快把它读完, 梳理故事的来龙去脉、主要人物;然后抓住“挨打”这个线索细读, 理解挨打前“山雨欲来”的层层虚实铺垫, 挨打中的电闪雷鸣的激烈状态, 挨打后各色人物的登台表现;最后再高屋建瓴地审视全文, 将自己对各部分、各方面的理解与分析放在宏观的条件下概括、综合, 在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中获得对作品主旨、人物形象及艺术成就的认识。
二、抓住要素关注性格
小说有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三要素。作品的人物不是现实的人, 而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杂取种种, 合成一个”创造出来的典型人物, 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 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阅读作品, 要注意理解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性格特征。故事情节描写生活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 是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旨的手段。如《宝玉挨打》中就通过宝玉结交艺人、私赠礼物、同情弱女子、惨遭毒打也不改初衷等层层推进的情节, 揭示了他蔑视功名利禄、追求个性自由的叛逆性格。再如《雷雨》, 它在错综复杂的人物纠葛中反映了旧社会的残酷现实, 展示了畸形的具有强烈封建性的资产阶级的罪恶, 表现了工人阶级和资本家的阶级矛盾, 从而透露出那畸形的社会制度必然崩溃的信息。鉴赏时, 要注意剧中所表现的矛盾冲突, 分析这些矛盾冲突的形成和发展, 体会语言所表现的人物性格特征。人物的活动和情节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环境描写为刻画人物性格、展开故事情节提供了背景。如《荷花淀》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渲染了清新宁静的氛围, 烘托了水生嫂勤劳淳朴、温顺善良的形象。情景相生, 表现了人物爱国爱家乡的感情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场景更迭, 也为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
三、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文学鉴赏是对作品感知、体验、判断、评价的过程, 也是一种审美心理活动。“入乎其内”指阅读者要“进入”作品, 对作品进行审美感知和审美体验。阅读一部好作品, 我们常常手不释卷, 甚至废寝忘食。这是因为阅读时通过语言的媒介, 获得了对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 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热反应, 得到审美的愉悦和享受。当我们对作品做进一步的审视和欣赏时, 通过想象和联想就会在自己头脑中“再造”出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去补充它、丰富它。这时美的感受更加丰富和强烈, 自己的情感也融入艺术形象, 甚至与他同悲同喜, 形成情感共鸣, 整个身心沉醉于美的体验之中。“出乎其外”是指鉴赏者要能走出作品, 进行理智思考, 对作品作出审美判断和审美评价。在进入作品时, 我们的情感常常是不能自主、不能控制的, 体验是强烈的、情不自禁的, 来不及进行理性的思考。而当走出作品时, 掩卷而思, 就会从“入迷”中清醒过来, 恢复正常的认识过程。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各个方面开始理性判断, 并进一步分析、对比、概括、推理, 挖掘形象的深刻意蕴, 悉心领会艺术美的真谛, 探索作品的社会意义。如小说《蓝蝴蝶》清晰地反映了战士冷小刚对白衣天使安玲审美的心路历程:审美知觉—审美想象—情感共鸣—审美理解—感悟创造。这是一首美的颂歌, 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到美对于人的生存、生活, 对于人的精神境界和终极关怀的巨大作用和深远意义。小说从一个侧面歌颂了白衣天使安玲的心灵美, 介绍了她恪尽职守, 忘我抢救战士生命的感人事迹。可以说, “出乎其外”更多的是审美理解, 它把握了对象的本质意义, 能推动人理智又感性地去创造美、发展美。
四、领悟意蕴升华人格
文学形象中蕴涵的思想感情等构成了某种深厚的审美意蕴, 我们应在对文学形象的感受体验中去了解历史与现实, 丰富生活经验, 洞悉人生真谛, 使自身人格得到升华, 心灵得到了净化。如《石缝间的生命》通过对“洒落到天涯海角的”的石缝间生命的描述, 赞美了石缝间的生命那种倔强和崇高的品格, 生动形象地向人们揭示了生命是不可遏制的, 生命的内涵就是拼搏。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启示学生积极思考, 做生活的强者, 在最困厄的环境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锤炼自己, 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生命才会更为辉煌壮丽。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艺术能在任何人身上产生作用, 不管他的文明程度如何, 而且图画、声音和形象能感染每一个人, 不管他处在某种进化的阶段。”当年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纪念馆开馆时曾接到一个邮包, 是一个曾经的小偷寄来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他在读过小说之后幡然大悟, 终于成了一位自食其力的工人。这是艺术意蕴的魅力, 感召着人们去自觉地把自己锤炼成一个人格高尚的人, 从而不断提高自身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总之, 文学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 通过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形式。文学艺术形象不能通过读者的审美感官来直接感知, 而要靠读者以语言符号为中介, 通过联想和想象间接地来体味、把握和理解, 然后作品的形象方能转化为读者的头脑中的形象。因此, 教师在语文阅读鉴赏的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掌握阅读文学作品、感受艺术形象的方法, 并且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再塑艺术形象, 领悟审美意蕴, 使我们在悦耳、愉目、赏心、怡神的精神享受中得到思想、认识、道德、情操等方面的教益, 进而加深对人生的了解, 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增强对生活的热爱。
参考文献
[1]于淑杰, 张谷平.语文应用基础教学参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王杰.美学原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我与学生的电话情思 篇8
今天的晚自习,我来得特别早,我等在楼梯口(教室在楼梯转角第一间,他不会舍近求远的)。离上课还有5分钟,王小明来了,我拦住他问明原因。他说是睡过了头,等赶到教室时,大家已经开始训练了。他在训练场外站了一会儿,想加入训练队伍,可到处都是新面孔,服装都一样,不知道自己该走向何方,心想刚开学老师也不认识他,思想一松懈,为自己找了借口,跑出去玩了。交谈中我还了解到:王小明自己租一间房,没有其它同学同住,以手机定的闹钟叫自己起床。但是闹钟对他起不了作用,无论闹钟怎么响得厉害,翻身关掉继续蒙头大睡是常事。经验告诉我,这是他体内的惰性气体在起作用,缺乏内在动力又没有外在强迫力。于是我对他说:以后由我来叫醒你吧!他有些迟疑,定神看了看我,连说不要不要。在我的一再坚持下,王小明才勉强答应了。从那以后,我每天两次拨通王小明的手机来叫醒他。有时很快就有回应,有时手机响了很久也不见动静,有时听到忙音,我知道他老毛病又犯了,就不间断地继续拨,一次,两次,三次……直到他说马上起床为止。过了一段时间,电话不再需要两次三次的重复,一次就够了.再后来几乎每次手机刚接通,另一端马上回应。就这样,王小明再也没有迟到过。电话叫醒王小明也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又一个新学期开始了。我还象原来那样,每天再次拨通王小明的电话,从不间断。一天下午放学后,王小明主动找到我说:“老师,谢谢您,真的,谢谢您这么关心我!”看得出他很激动。这是一个契机,于是我让他坐下来聊聊,他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其实,早在上学期末,我都是在您打电话之前就醒来了,躺在床上等您的电话。听着它的声音,感觉很温暖,很亲切,听您叫我起床的声音是一种幸福,我很想继续拥有它。有几次想对您说出实情,但是话到嘴边又咽下,我舍不得。放假期间我想了又想,觉得这种做法太自私了,决定告诉您,请您原谅我的自私!您不会生气吧?”我高兴还来不及呢!他表示自己能够按时起床,不会迟到了,还让我多多注意休息。此后王小明脱胎换骨,变得会自律了,变得会体谅别人,会关心别人了。从那以后,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或是偶尔出现的伤风感冒,他都能坚持下来,再没出现迟到旷课现象。王小明的学习热情渐渐升级,学习成绩也在不断提高。后来偶有时间,或放学后,或路上同行,王小明都会主动跟我聊聊他的过去和现在,聊聊他的同学和亲友,从中我知道了一些关于他的“历史”。上初中时在家经常睡懒觉,妈妈叫不动他,经常迟到,老师或者口头教育,或者写书面检查,或者严厉批评,或者布置劳动任务,或者让其站立反省,都无济于事。如此之后,老师对他的行为熟视无睹,他也认为自己无可救药,更加放纵自己。刚上高中时,王小明也下过决心,想洗心革面,找回自我,可过不了几天便撑不住了,“旧病复发”,于是出现了开学初那一幕。当我表示要叫醒他时,他认为我只是说说而已,即使真正这么做了,也坚持不了多久。让他没想到的是:我不但做了,而且坚持下来,一次不漏。后来,“这一刻的手机铃声变成我的鸦片,我特别爱听,它没响之前还真不想起床。”我庆幸,当时没有严厉批评,没有处罚,让他没有产生逆反的机会;我欣慰,我以自己的行动挽救了一个学生,我不轻言放弃的精神感染了他,让他的意志更加坚定,自我管理能力不断提高。
在这个教育个案中,我遵循并成功运用“情感教育”这个法宝。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少年,只有当他学会了不仅仔细研究周围世界,而且仔细地研究本身的时候,……只有当他的精神力量用来使他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里所谈的就是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活生生的主体,作为班主任要尊重他的人格,与他平等地交流,促使他产生内心的积极体验,也就必然十分重视情感教育。在完善人格、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中,情感教育首先追求“慎独”、“自省”、“自律”而不是“他律”,强调受教育者本人内心中要具有一种自觉能力。只有“当互相尊重的情感强到足以使个人从内部感到要像自己希望受到别人对待的那样去对待别人时,才出现道德自律”。它不是从修面强加的约束,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为了寻求更高的境界,学生个人宁可承受痛苦的感受,这是因为他感到被关注,被爱着,就会投入去做他应该做的每一件事,也会为他本人体现出来的发现自己和改造自己的本质力量而感到自豪,感到崇高,而这又进一步激发他做好每一件事的热情和信心。
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是心灵的对晤与真情的沐浴。它牵引着人们回到真实的生活状态、回到本质的心灵感觉,去体悟我们内心深处的灵性之光。而那些凡是遮蔽了我们生命热情的东西,遮蔽了我们对于无限、永恒与神秘的向往与渴求的东西,都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和追问。只有在对过程的追求、对“现在”的真切感受中,我们才有可能在有限中发现无限、在卑微中开拓出灿烂。
参考文献:
[1]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南京出版社,1994.12(38).
[2]杨广柱等.《对情感教育几个理论问题的思考》.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5.
诗歌:情思 篇9
回想沈园的夜间
那一池肥美的碧荷
妖娆曼妙,娉婷娇柔
曾给我带来几多明媚与欣喜
而今眼见的不过是
冷荷披清衣
西湖曲苑里,泪水和雨水
淋淋漓漓,洗尽了
八月的回忆
八月,热闹归复了平静
浮躁还原于沉思
一个人的行走
即使沿河的窄长小路上
长满幽幽青苔
伴随潺潺流水
也不过是陈年的墙缝间
长出的绺绺野草、瓜藤樊篱
无言时,情最深
岁月荒芜了记忆
在古人遗落的梦里
唯有清凉的月光抒写着
一些纠葛不清的情节
与放荡不羁的诗意
处处芬芳,处处断肠
断桥的残雪,枫桥的泊船
一起裁下二十四桥的明月
岸边的垂柳牵引的
【端午节情思的现代诗歌】推荐阅读:
端午情思七年级作文07-28
于端午节的诗歌09-08
与端午有关的诗歌07-02
端午感悟随记的诗歌10-17
小学端午节诗歌09-21
端午节感怀诗歌11-02
端午节抒情诗歌5首05-14
端午节励志诗歌朗诵稿10-12
关于端午节作文诗歌:赛龙舟09-02
端午诗歌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