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情景创设

2024-09-25

语文教学情景创设(精选12篇)

语文教学情景创设 篇1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设情景,实物演示,课文插图,多媒体,肢体语言,角色,实际

情景教学是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表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置身其间的教学方法。因此,情景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情感,启迪思维,展开想象,开发智力等方面有独到之处。

一、运用实物演示,创设情景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景,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有些词语表示事物的名称,学生不熟悉,运用实物演示,往往比教师大费唇舌事半功倍。例如,苔藓是什么,教师解释得越多学生越模糊,不如去找一些苔藓展示给学生,学生一看就明白了。

二、借助课文插图,创设情景

图是对客观事物形象的描绘,形象的图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教学中借助图画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教《海底的世界》一文时,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海底的动物、植物、山峰的状态和色彩,教师可以借助挂图,让学生在观察和理解的基础上,融入整个海的世界,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

在阅读教学中借助多媒体创设情景,能营造特定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增强学生对美的感受。例如,《问银河》是一首散文诗,语言优美,想象丰富,过于理性的分析就会破坏散文诗的境界。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充分借助多媒体展现银河的璀璨、绚丽,激发学生对银河的向往之情。感性的启发能点燃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想象中了解银河,在想象中表达对大自然的好奇和热爱。

四、运用肢体语言,创设情景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具体、形象的思维为主,针对这个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配合肢体语言创设情景,帮助学生掌握句子中的词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比如,《天鹅、大虾和梭鱼》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车子虽说不算重,可天鹅伸着脖子要往云里钻,大虾弓着腰使劲往后靠,梭鱼一心想往水里跳。”在这段话中,“伸着脖子”“云里钻”“弓着腰”“往后靠”“水里跳”这些词,教师用口头难以讲清,这时就可以配合动作向学生展现,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而且印象深刻。

五、引导学生扮演角色,创设情景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每一篇都为学生打开一个世界:有的花香鸟语,有的流云溢彩,有的波浪滔天,有的感人肺腑,有的悲切情深,有的哲理启人等等。每一篇都是作者生活经历、灵感智慧的结晶,都体现了人的世界、人的情感、人的心灵、人的生命。教师要想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表现出来,可以将课文内容情景还原,让学生角色介入,进行表演,构建起课堂实景。学生在表演时,内心的真实体验与转换后的新角色碰撞、融合,形塑于外,情动于内,学生在自己创设的情景中,培育情感,加深记忆,体会课文的精髓。

六、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景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因此,超越知识符号的课堂,构建生活的课堂,放飞学生的心灵,使之穿梭于生活世界和理性世界之间,是对教师的课堂艺术的时代要求。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景联系起来,能够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学生的体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景,既给学生“导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给学生“开源”,促进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例如,在教学《中国石》一课时,笔者改变了过去逐段讲解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学课文后,带学生去参观地质博物馆,了解中国的地大物博和石头的形成经过,回来后让学生选出一种喜欢的石头,讲解石头的形状、颜色、花纹等,最后完成课后思考练习。

教师作为教学中的主导因素,在运用情景教学时要注意把握分寸,要根据内容,根据学生的不断变化,合理地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启迪学生的智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优化课堂教学,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教学情景创设 篇2

摘 要:“教以生为本。”语文教学中,笔者尝试着用创设语文教学情景的方法来优化教学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使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情景 创设

一、联系实际生活展现情景

即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其生活体验,增进其对文章的深刻理解。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学会抓住说明对象的自身特点,还是讲解议论文中的观点、论据,往往都会联系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如果课文所反映的时代生活有的离学生的实际有距离,在学习时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感受,使他们贴近课文、感知课文。正如语文教育家韦志成所述“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

如在《烈日和暴雨下的祥子》(小说片段)这篇课文的讲授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口述其在烈日、暴雨等恶劣天气状况下的所见所感,再导入课文学习,让课文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有贴近之处,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文学大师老舍先生景色描写的语言精妙所在,更深地领悟环境描写对于人物悲惨命运的烘托作用。

应该说,生活是语文之源;生活是最渊博,最优秀的语文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感悟语言、分析语言,“丰富语言积累”,提高理解水平,同时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二、利用艺术手法创设情境,再现生活

1.1 优美音乐渲染情境,营造生活。音乐是一种神奇的语言,它可以直达听众内心的深处,唤起情思,引发共鸣。如果在课堂上适当的使用音乐渲染的方法,则在课堂气氛营造上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音乐渲染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借助多媒体或录音机,播放教师事先准备好的音乐或歌曲。另外,我还常常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唱上几句,此举能有效地振奋学生的精神、引起学生的注意、加深学生的记忆,增加老师的亲和力,从而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1.2 简笔画刻画情境,绘画生活。借助简笔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的内容直接具体化、形象化。除了多媒体展示图片外,教师的简笔画同样能吸引学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便于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课文的相关内容。

1.3 巧用书法板书情境,书写生活。漂亮的板书设计不仅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结构、框架,也能在视觉上造成冲击,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便于日后对于信息的提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能适度变换书体,一定能折服学生,使他们的目光聚焦于黑板,对老师所板书的内容印象深刻,甚至于模仿老师的书法,产生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动手写字的良好习惯。

1.4 伴奏朗读描绘情境,描绘生活。教师的诵读,对于营造感情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更是至关重要。所以,教师在作范读时,就不能仅仅是简单的把文字流畅地读出来,还要适当找好背景音乐,感情充沛,抑扬顿挫,善于传达作者细微的情感变化。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文体,创设不同的感情基调。如有的文章感情激越、热烈,有的深婉、绵延,教师就要领会作者的感情,为教学创设情境基调,对激越、热烈的,教师就要用高亢、有力的音调和迅捷的语感来感染学生,如《沁园春 雪》《最后一次讲演》等;对深婉、绵延的,可以用柔和或低转音调和舒缓的语速来熏陶学生,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春》等。总之,针对不同的文章,教师要通过富有感情的诵读,加之音乐的配合,会营造不同的感情氛围,让学生进入不同的课文情感意境。

1.5 课本剧表演塑造情境,表演生活。在戏剧、小说、散文的教学中可以借助表演来创设情境,设置美感的情境,直观再现课文中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学习积极主动性。让学生自编自演,分组表演。学生们在认真研读课文的基础,相互讨论。他们在相互表演中,揣摩课文人物的心理、性格特点,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在笑声和表演中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三、运用媒体创设情境

媒体情景是指根据教学需要,选择一定的教学媒体,通过在教学内容的呈现中使用录像、电影、音乐等多媒体手段创设的学习情景。初中语文课程中这方面可引用的资源是极其丰富的:如七年级(下)《乡愁》有关本文的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展示;《苏州园林》、《南京大屠杀》、《开国大典》这些课文可以通播放相关的电影片断来再现当时情景。

塞?罗杰斯说,音乐是唯一的宇宙通用的语。利用音乐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体会感情、感受意境,是极好的情景创设方式。音乐有着特殊的激发和感染力,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音乐的魅力,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春》这一课教学中,在学生了解课文结构后,给学生放瓦格而纳的《四季组曲》中的春部,要求学生闭上眼睛聆听音乐,同时想象课文中的画面。在音乐的旋律中,学生仿佛置身于春天的原野,尽情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在诗词的教学中,更可以多加运用与之相对应的古典名曲来使学生沉醉在诗词的意境中,特别是中国的传统音乐本身与古典诗词密不可分,相互辉映。

四、充分利用和挖掘课本中的情感资源

创设教学情景完善中职语文教学 篇3

所谓情景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性地创设一些形象、生动的教学场景,让学生亲身感受教学过程,使学生对教材有全面的了解,让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全面发展。情景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情感,借助多种多样的情感教学形式让学生真实地感受教学过程。

一、创设教学情景,提升教学效果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如果缺乏对生活实践的深刻体会,就无法创作出经久不衰的经典文学作品。学生应该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如果学生不能对文学作品进行精确理解,就无法感悟文章内涵、不能切身体会作者思想。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情景,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教师在创设教学情景的时候,一定要注重生活化情景的渗透,使课堂教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较好的激发,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有效的提升。比如,在学习《背影》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情况,以“背影”为题材写作文,这样就使语文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融合在一起了。学生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表达出来以后,教师使用多媒体将父子情深的视频、图片播放给学生观看,这样学生可以更加真实地感受课文情感,对作者的思想情感就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二、设计问题情景,提升思维能力

教师在创设教学情景时一定要使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来表达,组织学生开展深入的讨论,让学生真实地感受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设计问题情景,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的阅读水平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语文教师在设置教学情景时一定要巧妙,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教师还可以依据教学内容来设计问题情景,学生结合文章内容来描述事物,深刻了解文章的内在含义,使学生的阅读水平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一定要与先前所学的知识进行适当的结合,使用多样化的修辞手法,让学生在了解教学情景的同时知道使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从而促使学生深刻地了解文章主旨,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有深刻的掌握。实践证明,设置巧妙的问题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时刻保持愉悦的心情,从而激活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表演情景,加深理解体会

教师可以创设角色表演情景,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体会和理解,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比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要想让学生真正了解人物特点,先要让学生了解每个人物的身份、地位以及性格特点等,接着让学生分角色来表演文章内容。学生通过分角色表演,可以亲身体会每一个人物的不同特点,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进行分角色表演可以使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对人物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所以,教师一定要结合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不断为学生创设角色扮演的机会,这样学生可以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创设影音情景,激发审美体验

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是课堂,教师要创设与教材相辅相成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的审美体验得到激发。可以使用影音设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感官上刺激其思维,学生结合自身的知识结构对课文内容形成正确的理解。

比如,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三国演义》的精彩片段和主题曲,在浓厚的氛围下教师可以比较容易地将学生引入到东汉末年的特殊历史时期。接着教师给学生朗读这首词,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被调动起来,给学生带来深层次的感染。

语文课本所选择的文章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这些文章都具有与众不同的魅力。教师要将这些魅力展现出来,使学生发自内心地乐于学习,使学生的审美体验得到不断的激发。

综上所述,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注重课堂教学情景的创设,给学生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学习环境。使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课堂的教学效率得到明显提高,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培养。

写作教学的情景创设策略 篇4

情景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不同的精彩情景,情景不同,相应的教学策略也不尽相同。我认为可以采用如下几种策略:

一、情景演示,激发学生探究心理

情景作文教学以观察情境为基础,激发情趣为核心,即在观察情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写作。它把作文教学与语言表达、思维发展、智力开发、性情陶冶、思想教育结合起来,从课堂到课外,从封闭到开放,引导学生树立大作文思想,用心灵去感受、去体会写作情境,写出有个性的作文。我们可以让学生去感受自然:远足活动,参观游览,体验美好,探索奥秘。杜甫《望岳》诗说:“造化钟神秀”,大自然集中了无数神奇美好的精华。学生有意识地走入自然,观察葱郁的山谷,五彩缤纷的原野,可以触发他们的灵感,撩拨他们的诗情,培养他们的情趣。也可以让他们走进社会,走进村镇街道和社区,关注社会生活,捕捉社会热点,扩大信息量,让源头活水滋润他们的心田。接触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调查访问,清扫卫生,服务社会,了解劳动的含义,体验劳动的价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可以让他们扮演体验。游戏是学生的天性活动,表演是学生的才智发挥,让学生进入游戏、课本剧等角色,激发情绪,增加亲切感,增强趣味性。通过实物演示同样也可以创设情景。以实物为主,配置必要的背景,构成一个整体,以演出某一特定的情景。如出示“一张照片”,进行横向联想,想象起因、经过和结果。以上几种情景体验是立体式、多维式的情景活动,能引导学生去寻找生活的源头,让其在“生活空间”中眼、耳、手、脑各种感官参与,从而有效地培养观察、思维、想象等多种能力,并极大地丰富了写作素材,拓展了写作思维,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变“我要写”为“我乐写”。

二、借用电教媒体创设情景让学生进入情境,发展思维

从一定意义上讲,教学不是一种简单机械的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学的“双边活动”中包含着诸多科学与艺术、情景与手段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愉悦和成功的乐趣。例如:在描写冬天景色的作文教学中,学生常常处于“无景可写,无事可写,难以下手”的境地。究其原因,即是学生缺乏作文情景的体验或生活的体验。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学生看到了天上飘着雪花,地上、柳条上、房子上、谷垛上满是雪,梅花盛开,松树挺拔。孩子们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滚雪球。大人们在铲雪、扫雪。一幅幅美妙、充满童趣的画面,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他们的回忆一下子被唤起,就不会“无景可写”“无事可记”“无情可抒”了。

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构建环境、提供资源,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完成作文教学目标的良好途径。恰当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手段能把问题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化难为易,为学生构成一个能动的“思维场”。同时也能优化语文教学,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培养想象力,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写作直觉和写作灵感

一个文思敏捷、会写文章的人,往往想象十分丰富,脑子里受到某一事物的触发,就会联想到许多有关的人和事,眼前仿佛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图景。一个会想象的人,脑中宛如有活水,涟漪波澜,层叠不穷。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的一切。”

现在学生写的文章往往显得“干”,内容空洞,毫无形象生动可言。譬如抒情,往往用什么“多么美丽”“非常伟大”等概念化的词语凌空地抒情,让人读了味同嚼蜡,寡淡无味。抒情的文章要写得丰满动人,首先必须对借以抒发感情的“物”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要做到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单“目注”,即精细观察是远远不够的,还需“神驰”,就是从观察实物出发,开展想象。这样,文章的意境才能跳离画面,才能有广度,文章才能有血有肉,生动形象。写文章不能就事写事,就物写物,就人写人,要由物及人,由情写景,由此及彼,由近及远,这样才能使文章内容丰厚,意境开阔,思想深刻。

笔者曾给高一学生布置一篇作文,专门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作文题目是“年后的母校”,要求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篇记叙文。学生在写作中,的确展开了联想和想象,但结果五花八门,运用联想与想象的手法很不成熟。有的夸张过分,令人生疑;有的不敢大胆想象,没有写出学校的变化;有的写得太笼统,不具体,而且还未想到“点子”上。想象很不成功,存在许多问题。首先,时间期限太短,不便于展开联想和想象,不便于描述学校将会发生的根本性的变化;其次,学校的变化只给人一个笼统的印象:高级的教学楼和宽阔的操场,至于如何“高级”,如何“宽阔”,读者不得而知。这是由于缺乏具体细致的联想和想象所致。针对上述现象,笔者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首先要确定时间,时间太短,不便于联想和想象;时间太长,又脱离现实,不太合理,所以,时间最好限定在既便于展开联想和想象,又合情合理的时期。其次,要从目前学校的现状出发,推想到二三十年后所发生的变化,想象要大胆,要带有理想色彩,可以在意料之外,但要在情理之中。再次,可以运用对比联想,写出一个“变”字。

由于有了针对性的引导,许多同学思维开阔,联想丰富,想象大胆,出人意料,但又合情合理。文章新意迭出,悬念不断,引入入胜。学生学会了运用合理想象与联想,下笔之前“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下笔之时才能如行云流水,纵横驰骋。

四、因时设境,营造情境,使学生在诗意的氛围中闪烁智慧火花

一年四季,皆有可人之处,花草树木都染上了古代文人或喜或悲的情感。我们可以借用四时之景,设置情境,点拨学生活用古典诗歌写景抒情,加深理解古典诗歌。比如,炎炎夏日是荷花盛开之时,咏荷佳句在学生的记忆里纷至沓来,抓住这一时机,我先朗诵了赵文英的文章《说荷》,然后要求学生活用古典诗句书写感受。学生大有一吐为快之势,顷刻间闪烁着智慧火花的文字现于纸上,现摘取其中一朵为例:

没有见过荷塘,但在家中种过几株荷花。或许是受古典诗词的影响吧,心中一直把荷当作圣洁的象征,近乎谦恭地痴迷于荷的高洁之美。于是,在小荷初露、蜻蜓翩飞时,欣赏荷叶高擎起舞弄影;在疾风飐水、密雨侵荷时注视荷叶去垢除尘洗面弄妆;在荷花轻绽、莲子如水时,惊叹它的粉雕玉琢而不敢生亵玩之心;在莲房坠红、清香随风时,默念着“质本洁来还洁去”为它送行。可是,自己从未留意过荷的坚强。难道曾拥有的荷就只有冰心玉壶的纯美?难道只有逢干遇旱的荷才有不屈的魂魄?是自己已有的观念锁住了视野迷住了心窍吧!世间万物的美千姿百态,别把自己的心封在盒子里吧,心牢最不应设!

我们略作分析:此文用到的诗词有“小荷初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起舞弄清影”,“疾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露冷莲房坠粉红”等等。尽管此文有生硬晦涩之嫌,但也可表现出该生的鉴赏能力,更令人欣慰的是,这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意识。

情景创设与作文教学(模版) 篇5

青峰中学程剑峰

当前的作文教学,大多仍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当堂布置作文题目,接着作一些指导,最后便留一段冗长的时间让学生作文。在这种模式的长期压制下,学生的作文变成了“榨文”,文章即无新颖的立意,又无充实的内容,更谈不上妙笔生花了。“假、大、空、抄”的现象在作文中司空见惯。

我认为语文教师应善于在作文教学的前奏中下功夫,那就是要精心设计,努力创设情境,诱发学生写作的欲望,激活学生的记忆说写的愿望。那么,怎样才能激活学生说写愿望来呢?作为师者的我们先要了创设一定的情景,通过情景来感染学生。通常说来也就是作文中创设情景教学,那什么又是情景教学法呢?

一、什么是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画片,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表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师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着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因此,“情景教学”对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等方面确有独到之处。

采用“情境教学”,一般说来,可以通过“感知——理解——深化”三个教学阶段来进行。

一、感知——创设画面,引入情境,形成表象。

二、理解——深入情景,理解课文,领会感情

三、深化——再现情境,丰富想象,深化感情

教学时,根据课文的每一处景色的特点,创设出形象鲜明,色彩鲜艳,富于美感的投影片。如《秋词》中有这样的一句诗: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这幅图的景象是:一只仙鹤在蔚蓝色的天空上直冲云霄,诗人引发了无尽的诗情。这样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学生仿佛置身于美丽的草堂,感受到课文所描写的情景。

讲读时,抓住图文相通之处,从图导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加深对晴空白鹤景色的印象,体会诗人的情怀。让学生产生真情实感。这样,从图导文,启发学生想象,逐步加深了对诗句的领会、理解。

教完讲文后,教师要求学生一边看幻灯片,一边把它读出诗意来;这时,教师让学生看投影幻灯片,学生边看、边读,随着投影片的迁移学生读道,就可以形成情感的深化。

体会是:运用的得当,更有利于进行字、行、句、篇的教学和听、说、读、写的训练,特别是在古典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收效尤甚,关键在于教师精心设计画面,备好情景教学课,切忌粗制滥用,或画蛇添足。

二、情景作文的教学模式 情境作文教学以情境创设为手段,以情趣激发为核心,注重改善影响学生写作能力的内在因素和外部因素,把作文教学与智能训练、语言表达、性情陶冶、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变单一封闭式教学为多元开放式教学,引导学生用眼观察,用心感受丰富多彩的写作情境,从而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那么情景作文的教学模式有那些呢?下面总结一两点个人经验,如下:

一、活动展现情境,丰富学生写作素材

目前,中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着“言之无物”的通病,究其原因乃是学生缺乏丰富的作文素材。这是因为一方面学习“负担”过重、生活面狭窄所致;另一方面,恐怕是教师忽视了学生间接经验的指导。因此,学生自然会材料枯竭,无话可写了。叶圣陶先生认为,作文教学“从内容入手”,其基本思路之一是" 强调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获得并积累生活经验的能力”,为此,我们应根据作文教学的目的来创造活动、展现情境,调动他们的感官去含英咀华,捅捉写作素材,触发写作灵感。

1、实践活动创设情境。

喜欢活动,这是学生的天性和共性,活动中蕴合着字富的作文内容,加之学生是活动的参与者,将”活动”与”写作结合起来,文章自然会”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因此,我们应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贴近自然,贴近社会,贴进生活的活动。如踏青、春游、等等,让学生在缤纷的大千世界中观察生活,更多地吸收感性信息,丰富写作素材。

2、表演活动体验情境。

运用“角色表演法”让学生扮演写作题材中的人物,通过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栩栩如生地创演或重演事情经过,让扮演者亲自体验事件中的人和事,让观看者素眼目睹事件的全过程,从而大家都能在写作中形象生动地反映出所见所闻所感,写出真切感人的文章来。如上海浦东师范附小贾校长在全国情境作文教学研讨课中,就采用了这种方法,让学生据词造句,据句构段,据段扩篇。在处理据段扩篇这一教学重难点时,让学生创造性地设计情节,登台表演。表演者和欣赏者都入情入境,体察细微,表演者的创造性反映出文章的新颖性,表演者的多样性反映出情节内容的丰富性。

二、音乐渲染情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根据写作题材的需要,选择相应的音乐来渲染气氛,把学生带进写作的美妙景象中,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如在指导写感恩作文时,播放《感恩的心》、《懂你》等歌曲,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产生描写亲情的欲望;他们心中便会涌起对妈妈的感激之情,慈祥勤劳的妈妈如何关爱自己的生动场景就会闪现于眼前,流演于笔端,笔下妈妈的形象就会更加丰满、感人。

三、多媒体教学再现情境,强化学生写作感受。

媒体在作文教学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充分利用媒体形象性、再现性、可控性的特点,将人、事、物、景等写作材料通过实物、图片、录音、投影、录像、电脑等多媒体进行再现,让声光色像充分刺激学生感官,唤起学生的记忆或再造想象。这不仅营造了情境氛围,激发了学生兴趣,还弥补了学生认识与实际的焦距,缩短了时空,把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融汇于五彩斑澜的画面之中。

三、情景作文的教学策略

情景作文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其可研究的涵盖面是比较宽泛的,所使用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也具有灵活性、综合性、随机性等特点。就近期而言,我们将教学策略的研究聚焦于以下两个方面:

1、开放的教学策略

(1)开放思想。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学生年龄虽小,但他们内心世界的丰富就像一本耐读的书。要让他们“以我手写我口,以我口表我心”,就要解放思想,还学生以“自由”。教师要打破应试教育对学生作文的思想束缚,避免不当的指导使学生落入程式化、成人化的窠臼,使学生的写作成为一种自我表达的真实需要。教师打破了束缚在学生身上的种种思想枷锁,还学生一个率真的自我,让学生自由地抒写自己灵性,学生的作文就会变得十分生动与精彩。(2)开放文体。学生所爱,即是作文之内容;学生所欲,即是作文之机缘;生活所需,即是学生之所须学。教师指导学生不必拘泥于文体,儿童诗歌、小寓言、新闻报道等方式都可以尝试,教师一放手,学生写得就大胆,文章也充满个性。

(3)开放内容。课堂虽小,但是它可以演绎出丰富多彩的世界。教师可以带着学生走出教室,在轻松的课余,悠闲的午会,快乐的双休日„„去寻找春的气息,去体验第一次的际遇„„这些都是情景作文的好素材,当学生思绪涌动、灵感来临的时候,握着一支富有生命活力的笔,精彩的文字就刷刷地“喷涌”而出了。

2、求新的教学策略

(1)教学的手段新。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对学习生活感到索然无味,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对身边事物的观察体验,常常是在自己的兴趣爱好的心理驱动下进行的。他们喜欢新鲜和富于变化的事物,如老师故意迟到几分钟去上课,学生们左等右等不见老师来,教室里就表现出“芸芸众生相”。这时,让学生以《老师乍么迟到了?》为题写一篇作文,此事此景犹在眼前,学生们既能饶有兴趣地投入到写作中去,又能很好地把握人物的特点。

(2)想象的空间新。学生的文章要有可读性,那么就少不了想象。一篇好的文章是结合我们人生多处的经验才能成为好的文章,作文中想象是重要的,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多媒体,用图片给学让创设想像的空间。如写《一次难忘的回忆》在图片出现一条清清的小河,让学想再发挥自己的想象——河里面有什么故事呢?

(3)表达的语言新。作文语言力求平中出奇,常中出新。文章有了新奇别致的语言,才有刺激读者大脑皮层之功效,引出读者的阅读兴趣,我们常看到许多学生写的作文语言平谈,有时或众口一词,或抄作文选。老师要鼓励学生在求异上做文章,如记叙同一件事,可以用引用名言、设置悬念、环境衬托、开门见山等不同的方法来开头,虽然学生不像作家那样有自己的写作风格,但有些学生的语言特色已初显端倪,有的质朴,有的华美,有的幽默,有的含蓄,有的细腻等等,个性化的语言也是学生心智的反映,人格内涵的体现。

四、情景作文教学中教师的角色

情景作文教学似一缕清新的风,在学生们的心头荡漾起了阵阵涟漪,但要让学生真正会写、乐写,关键还在于教师能否正确对待学生的作文,转变自己的态度和“角色”意识。

1、做向导,给学生指路。孩子毕竟是单纯的、稚嫩的。他们可能触摸到了,甚至创造出了一个个光怪陆离、精彩纷呈的世界,但这个世界悄然地在他们的眼皮底下静静地溜走,这种写作的信息他们无法捕捉到。要想有效地指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搜集写作素材,教师就必须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能从好似一成不变、周而复始的生活中觉察出新意、亮点。

2、做读者,去欣赏学生。学生作文的第一位读者常常是教师,教师应当以真诚的朋友的身份乐当这一角色。尊重学生的每一份写作劳动。当读者要专心致志,从读者的角度批阅作文,感受文中的叙述,你便进入一个个学生的世界。教师以一个忠实读者的态度,作真诚的欣赏。并以自己的身教告诉学生:你是世一唯一的“这一个”,是别人无法替代的,你写的东西就像你这个人。勇敢地书写自己的生活,将自己的喜思哀乐表现出来,每一个感悟都将是一篇有光彩的习作。

3、做朋友,和学生“商量”。教师应唤回自己久违的童心,俯下身子和孩子们平等交流、沟通,要知道,拥有一颗金子般的童心,你就和孩子有了共同语言,就能写出符合儿童实际的“心灵下水文”。学生将自己观察的所得所感尽情地叙述出来,把有所感融而领悟到的东西交流于同伴。能唤起同伴的体验、认可或争辩,就在这思维的碰撞,语言的切磋中,教师像一个大朋友一样和他一起商量、点评、修改,这样,在学生的眼里,作文课堂恰恰是一个充满欢乐的小世界。

4、做教练,给学生指导。在情景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当教练,当好教练的诀窍“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传统的作文指导比较侧重字词句章方面的知识技能的训练与培养,而忽视作文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瑞士教育家佩斯塔洛西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与其说是让学生积累知识,不如说是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心理能力。”情景作文教学主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写作中学会写作。它变单向讲授性指导为互动交际性指导,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讨论、相互合作来启发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设教学情景,提高课堂效益 篇6

问题情景 激发兴趣 实验设计 辅助教学

学生的智慧迸发途径是在一定的情境感染下发生的,因为情境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情境能让学生感受性高,注意力持久,思维活跃;情境能引发学生联想,激发学生智慧,催动学生的灵感……换言之,情境能促进学生感悟。如果学生在上课的时候能“身临其境”,全身心地投入,这表明,教学的最佳时候到了。

一、创设新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和提问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个环节,也是师生互动交流的最重要的手段。问题情景设计合适恰当,可以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问题设计的要有质量,要有效,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质量。现在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大部分仍然是老师上来就讲,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激发,课堂教学效益低下,学生的成绩大幅提高受到压制。如果将一些定理,概念,推论等“定论”形式的陈述材料,转化为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形式,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通过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不需要许多努力的情况下发现问题,从而真正理解此类知识。例如,在讲解“楞次定律”中感应电流的方向时,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1)闭合回路中,为什么会产生感应电流?由学生回顾旧知识回答这个问题,为下一个问题的思考做好铺垫。(2)感应电流的方向由哪些因素决定?试根据已有知识进行猜测。(3)如何通过实验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通量的变化的关系?试设计实验电路。(4)怎样用一名话来总结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通量的变化的关系?还有,在进行“超重与失重”教学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故事来引出本节课题:期末考试结束了,欢欢考得非常理想,妈妈到市场上买了一只6斤重的大鱼准备做鱼丸子给她吃。因为家住在12楼,所以她要乘电梯上楼。走进电梯以后,她发现电梯里有一台秤,心里就想:卖鱼的大妈是否偷斤少两呢,我得验证一下。当电梯启动后,她一看数据显示竟然是7斤,心里感到非常高兴,可再一看示数是6斤,心又凉了回去,心想是不是看走眼了呢?接下来的一段时间,示数都是斤,直至快到12楼时,欢欢妈妈突然发现示数降到了5斤,这一下,她可急了,心想这回上当受骗了,等抽时间去理论一下。到当电梯停下来后,发现示数又变为6斤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此时教师乘机引入课题,“让我们用所学过的物理知识来给欢欢的妈妈解释道理吧!”

二、创设物理实验探究情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新课程大力提倡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恰当的实验情景不仅有助于学好物理知识,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实验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的知识更加深刻,因此可以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来加深同学们对实验过程的理解,因此可以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源动力。例如,在学习自感时,可以给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穿过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会产生感应电动势,若是通过线圈自身的电流发生变化时,会不会产生感应电动势呢?”“我们如何用实验来加以验证?”让学生通过看书思考,来设计实验,通过实验得知通过线圈的电流发生变化时,结圈中会产生感应电动势,从而得出自感电动势的概念。然后进一步让学生思考自感电动势的方向,如何用实验加以探究?学生通过阅读课本设计通电自感和断电自感实验,从而得出自感电动势的方向。通过自己的实验探究得出物理规律,这让学生对规律的掌握会更加牢固,应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同时也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大部分同学都看到,这时就采用通过幻灯机、显微投影机等设备进行现场放大的方法来演示。例如,电力线、磁感线、干涉、衍射、纵波、横波、日光灯启动器中的双金属片等,这些实验在白昼幻灯机上演示,放得大,看得清,效果很好。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参与的意识

与传统的物理教学相比,利用多媒体进行物理辅助教学,可以把信息形象生动、全方位地展示给学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物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教师通过创设一个和我们生活很贴近的情境,然后把物理知识放到这个情境中进行学习,这样就极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课堂上进行磁场知识教学中,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向学生介绍磁场的方向,大部分教师都是在讲台上进行操作,最后得出结论,其实整个演示实验的过程只有前面几个同学看到,而后面的同学根本就没有看到整个的实验过程。其实后面的同学也想看到实验的过程,但是由于教师的演示实验是在讲台上做的,导致实验结束时后面的同学一脸遗憾。如果教师用视频展示台来播放整个的演示实验的过程,强烈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提高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率。这样的效果肯定会比前一个强多了,提高了教师的整体教学效果。

大量的演示实验充斥整个的物理教学。一个再会表达的教师,也不能把一些抽象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用口头语言来进行描述。让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亲身感受物理现象和一些物理原理是怎样产生的,这个比教师描述的要好多了。尤其是教材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教师更需要通过多媒体教学来展示演示实验的过程。这样便可以轻松解决这些疑难问题,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总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开展情景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情景问题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起点,也应该是课堂教学的终点,是师生互动的桥梁。教师应该以启发式、引导式的教学思想为指导,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让学生变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从而大幅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陶昌宏.以创设问题情景为切入点——《物理教学的基本特征》之一[J].物理教学,2010,(01).

[2]杨一丁.浅谈物理课堂教学情景创设[J].当代教学论坛,2009,(4).

[3]刘慧.创设教学情境 设计探究任务 提高教学效率[J].课程改革与实践,2011,(23).

创设教学情景,感受化学真知 篇7

利用新闻热点设计教学情景使教学内容具有实效性, 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价值。

如在《氯气》教学中的情景创设

2004年重庆市江北区天原化工总厂发生氯气泄露并发生爆炸的事件, 有七人在大爆炸中死亡, 三人受伤。记者在现场看到, 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黄绿色气体, 消防人员将氯气罐通过铁管将氯气排到水池中, 并注入碱水。 (图片展示)

情景开发:

1、通过新闻质料归纳氯气的物理性质

2、消防人员的处理方法是利用了氯气的什么化学性质

3、如果你在现场, 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保护自己。

二、以实物展示展开情景

实物展示使抽象变地具体,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也交给了学生由已知探寻未知的科学思想。

如在《化学平衡》的教学中, 关键让学生理解动态平衡的特点。情景创设:

展示事先备好的实物:两个同等型号的气球, 一个充气胀大, 一个没充气。两气球的气球口分别与一根橡胶软管的两端相连, 软管中间有一止水夹, 避免气流相同。打开止水夹, 可以观察到大气球变小, 小气球变大, 最后二者等大。

情景开发:

1、气流的流向以及速度的变化。

2、最后达到的状态是静止的还是动态的?

三、以学生活动融入情景

学生的活动或表演, 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动手能力。

如在《甲烷》一节中, 对甲烷的结构的认知很重要。情景创设:

给学生分发橡胶泥和火柴, 要求学生以橡胶泥为中心碳原子, 以火柴头为氢原子, 火柴梗为碳氢化学键, 自己动手, 组建出甲烷分子。并提示学生甲烷的二氯取代物只有一种。

情景开发:

1、甲烷的空间结构是什么?

2、在甲烷分子中顶多有几个原子共面?

3、甲烷的结构对其化学性质有什么影响?

四、以化学史事拓宽情景

巧用化学文化或与化学有关的历史故事以讲故事的方式来开展情景教学很容易调动学习的积极情绪。

如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中情景创设:

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的一百多年间,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新的元素被不断地发现。到1896年, 人们已经知道63种元素, 人们尝试用各种方法整理和概括这些元素。当时的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用63张卡片分别记录了63种元素的名称、原子量、化合物的化学式和主要性质。他试着依据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顺序, 将卡片排成几行, 再将各行中元素性质相似的元素上下对齐。这就是最早的元素周期表。

情景开发:

1、门捷列夫是依据什么对元素进行横向和纵向排列的?

2、仔细观察现在的元素周期表, 有哪些周期性的变化?

3、对现有的元素可以从哪些角度对其分类?

五、以生活事例营造情景

理论与实际相渗透的教学模式可激发学生求知欲, 使很多难学的内容变得容易了许多。

如在讲“胶体聚沉”时的情景创设:

“为什么一支钢笔如果用两种墨水就会书写不畅?”

“蒸鸡蛋时, 为什么鸡蛋跟水混合搅拌时必须加适量的盐?”

“做豆腐时, 为什么要加一些石膏或卤水”等问题。

情景开发:

1、胶体聚沉的原因有哪些?

2、常用的胶体聚沉的方法是什么?

六、借学生已有知识引入情景

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有更广博的视野,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 突破教学难点, 为后继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如“物质的量”的概念理解难度比较大, 为了让学生能快速对“物质的量”有直观而形象的认识, 我们可以这样来设计引课时的教学情景:

老师设问:怎么用直尺量出一张纸的厚度?

学生讨论后回答:把很多张纸叠起来量出总厚度再除以纸的张数。

老师追问:怎么用天平称量一粒米的重量?

马上有学生回答:先称出一把米的重量再除以米的粒数。

老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肯定和赞扬后又问:怎么用天平称量一个水分子的重量?

可能有学生不假思索就说:先称出一杯水的重量再除以水分子个数。

老师马上追问:水的分子个数能一个个数出来吗?

学生知道分子个数不可数, 那怎么办?学生的兴趣提高了, 急切想知道问题的答案。

老师讲解:对于所有的物质, 宏观质量可以称, 而微观粒子个数却不可数, 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要找到宏观质量与微观粒子个数的桥梁, 这就是 (板书) “物质的量”。

情景开发:

1、“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的作用。

2、“物质的量”的表示含义及适用范围。

创设情景教学激励探究学习 篇8

一、创设问题情境, 引发学生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问题是教学活动的中心, 没有问题的存在, 教学就无法进行, 什么样的问题, 就决定什么样的思考。问题要能引发学生的质疑、探究、发现, 让学生在质疑、探究、发现中获得知识和经验。

课例1:分式的约分:

师:大家看一看这几个分数或分式, 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 你能不能把它们化成最简分数或分式?谁先说说最简分数是什么?

生:最简分数就是分子分母中都不含有公因数。

师:对照分数的最简分数, 说一说最简分式是什么?

生:最简分式就是分子分母中都不含有公因式。

师:把一个分式划成最简分式就是分式的约分。大家试一试把上述几个分数或分式化成最简分数或最简分式。

(学生开始边思考边写) 谁能说一说你是怎么化的, 结果是什么?

生:第一个结果是。

生:第三个结果是。

生:第二个结果是。

师:好, 前三道题大家做的都对, 第四道题有没有会做的? (学生互相看没有人要回答) 下面大家根据上面几个同学做的结果和方法, 猜想一下第四道题该怎么做?

分式的约分与分数的约分有什么类似, 约分的依据是什么?要分成几个步骤进行?

在分式的约分中, 学生原有的知识是分数约分的依据和方法, 用原有的知识无法解决分式的约分, 但用分数约分的方法可以做比较简单的分式的约分。由于不知道分式约分的依据和方法, 对于稍复杂的分式的约分不知如何是好, 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激发了求知欲。

二、创设现实情境, 优化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现实情景比较接近生活, 学生对问题便有亲切感, 会使他们对问题的解决产生一种必要感, 从中自觉获取知识和技巧, 教师稍加鼓励, 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课例2:抽样方法的实际应用

师:大家知道, 丢弃垃圾袋是一种白色污染, 现在环保部门要统计全国所有家庭一天内丢弃垃圾袋的数目。环保部门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同学们, 那么你将采用什么办法来解决?

(学生思考, 有的摇头, 有的交谈, 不知如何是好)

师:现在我们把这个问题先放到这。上周我们大家统计了一天每个家庭丢弃的垃圾袋的个数, 现在我们报一下数。

生:我们家一天丢弃2个。我们家一天丢弃4~5个, 我们家一天丢弃5~6个,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报数。

师:现在取最小的数, 统计一下一天丢弃2个, 丢弃3个, 丢弃4个, 丢弃5个, 丢弃6个垃圾袋的家庭数字。

师:好, 丢弃2个的是10个家庭, 丢弃3个的是15个家庭, 丢弃4个的是7个家庭, 丢弃5个的是14个家庭, 丢弃6个的是4个家庭, 请一学生说出我让你们统计的这些数据做什么?

生:老师要以我们班同学的家庭为样本, 估计我们全校同学所有家庭一天内丢弃的垃圾袋的个数, 以及全市或全省或者全国一天内丢弃垃圾袋的个数。

教师创设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使学生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探索,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掌握必要的数据统计知识, 发展利用统计知识解释生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师提出的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 原有的知识是只会统计有限的、少量的数据, 而这个问题所涉及的数目之大, 使学生无从下手, 从而引发学生探究抽样方法这一知识欲望。

三、创设实验情境, 让学生有效地参与

数学实验教学采取探究式和发现式的教学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 教师始终都只是向学生提问, 通过提问, 启发学生进行实验设计, 进行观察、分析与思考。“归纳或猜想”一定要由学生自己得到, 如果学生没有达到教学预期的效果, 教师应进一步引导学生再次实验, 再次观察和分析, 直到获得成功。

课例3:验证不确定现象的规律性:

师: (拿出一枚硬币) 大家玩过抛硬币的游戏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抛硬币在生活中大有用处。 (停顿) 大家想一想, 2008年对于中国人来说有什么重大意义吗?你知道这个盛大的运动会和抛硬币有什么关系吗?

生:决定比赛场地。

师:这样的决定公平吗?

生:有些同学说公平, 有些同学说不公平。

师:现在请两名学生一组, 一个抛硬币, 一个作记录, 记录每一次抛硬币的正反面情况, 每组同学共抛30次。

(学生两人一组开始做实验)

师:现在请两名学生在黑板上进行统计, 从统计表中你有何发现?

生:抛一枚硬币, 出现正反两面的机会接近50%。

师:这一结论与实验次数有关吗?

生:有关, 当实验次数比较多时, 出现正反两面的机会会更接近50%。

数学实验至少具有以下几个作用:

1) 激发兴趣。如教“轴对称图形”时, 组织学生进行折纸、剪纸实验, 学生能折、剪出多种多样的对称图形, 看着自己的作品, 学生往往会产生喜悦的心情和成就感, 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从而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

2)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源泉。数学理论的抽象性, 通常都有某种“直观”的想法为背景, 作为教师, 就应该通过数学实验把这种直观的背景显现出来, 帮助学生抓住其本质, 了解它的变形和发展及与其它问题的联系。

四、创设思维情境, 启迪学生思维和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一) 引入新课中创设思维情境

新课的引入, 这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师若不注意思维情境的创设, 师生便不易进入“角色”, 教师的导学过程和导学效应便不能得到充分体现, 从而导致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欠佳。引入新课中创设思维情境有以下几种方法:

1.巧设悬念, 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意向

如在教学相似三角形的引入时, 提问学生:不过河, 如何测河对岸的树高?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意向。

2.提出疑点, 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导学”的中心在于引导。引在堵塞处, 导在疑难处, 搞好引导, 能有效地促进思维状态的转化。在新课引入时, 根据教学内容, 提出一些疑问, 就会引发学生解疑的要求。如在教学负数的引入时, 提问学生:

1) 你有5元钱, 还了2元钱, 还有多少钱?列式算出。

2) 你有5元钱, 还了8元钱, 还有多少钱?列式后能算出结果吗?

3.探索、发现, 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 其进行的过程中就蕴含着很好的思维情境。学生在尝试了探索、发现后的乐趣和成功的满足后印象深刻, 学习信心倍增, 从而能较快地牢固地接收新知识。如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一节课的引入时, 先让学生解五六个一元二次方程, 并引导学生列表:各个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x1、x2、x1+x2、x1x2, 并探索发现其关系。

此外, 在新课引入时还可通过以旧引新——复习与新课有联系的旧知识, 引入新知识;故事激趣——与新课有关的数学和数学家的趣味故事等以创设思维情境。

(二) 新课进行过程中创设思维情境

在新课进行过程中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结点, 用旧知识作铺垫, 由近及远、由浅入深, 创设迁移情境, 引导学生对照比较;抓住新授知识的内在联系, 层层设问, 促使学生的思维简约、越层、跳跃。

课例4:等积式的证明:

1.三点定位法

例1:已知:如图 (1) , AE是⊿ABC外接圆的直径, AD是BC边上的高, 求证:AB·AC=AD·AE

分析:

此时需连结BE。

2.等线代换

例2:如图2, 点I是⊿ABC的内心, AI交边BC于点D, 交⊿ABC外接圆于点E, 求证:IE2=AE·DE

分析:

此时需连结BE。

(三) 在练习中创设思维情境

课堂练习是学生在一节课内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情况的一种检测, 是学生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体验, 从中反馈出的信念可以得到及时评价和调整, 同时课堂练习也是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内化过程。创设课堂练习的思维情境, 能大大强化这个过程, 因此要有目的、有选择性地安排课堂练习。

一是通过“制错找因”, 创设思维情境。练习中, 根据所讲内容选编一些选择题或判断正误题, 并要学生找出错误原因;

二是编选变式题, 使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

三是编选的课堂练习要体现出一定的思维层次性, 先直观后抽象, 先浅后深。

(四) 在课堂小结中创设思维情境

小结是一堂课的“画龙点晴”处, 它能使一堂课所讲知识及体现出的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方法系统化, 初步形成认知结构。教师在小结时, 或引导学生概括本堂内容、重点、关键, 或利用提纲、图表、图示等, 都能较好地创设出思维情境, 所以要十分重视课堂小结在创设思维情境中的作用。

从创设情景教学实施过程来看, 全体学生真正做到了动手、动脑、动口, 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从不自觉到自觉地发挥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叶亚美.数学实验离不开精心设计.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6.

体验式教学中怎样创设教学情景 篇9

一、通过直观展示, 创设教学情境

在教学中, 恰当地展示实物、漫画、图片、数据图表、影像资料等, 呈现出丰富生动的直观形象, 让学生入情入境, 借境悟理, 主动学习, 能使抽象理论具体化, 枯燥的内容趣味化, 深奥的道理浅显化, 从而启迪学生思维,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让学生乐学、好学, 提高教学质量。

二、借助活动创设教学情境

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 我们可以通过“小品表演”、“小组讨论”、“快乐比拼”、“师生换位”、“故事演讲”、“辩论赛场”等形式, 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氛围, 让同学门在参与中体验, 在体验中理解, 在理解中延伸, 在延伸中践行。比如讲到挫折的有关知识时, 仅举例说明残疾人受到的挫折是如何的大, 学生可能也只能停留于理论的理解与体会, 而我适时创设了情境:让学生绑住双手, 并试着用脚拿东西, 甚至是用脚做一些日常生活中必须用手才能完成的工作, 这时学生就能在情境中体验到残疾人的痛苦和挫折, 也能够更加激发他们内心应对挫折的能力。

三、运用故事创设情境

学生都爱听故事, 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历史上都存在着众多的趣闻轶事。故事的情节和主题, 不仅吸引人, 而且蕴含一定的道理。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对故事加以精选和提炼, 恰到好处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 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思考的积极性, 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 感悟道理。例如:我在讲有关诚信的内容时, 讲了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创业的故事。着重讲述了1985年他带领职工对不过关的冰箱全部砸掉, 谁干的谁来砸, 并抡起大锤亲手砸了第一锤!很多职工砸冰箱时流下了眼泪。然后, 张瑞敏告诉大家: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三年以后, 海尔人捧回了中国冰箱行业的第一块国家质量金奖。再后来, 海尔集团不断发展壮大, 成为国际知名的大型跨国企业, 靠的就是“诚信为本”。这个故事带给学生们的思想触动很大, 激发了学生们学习诚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兴趣。

四、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教学情境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 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 新知要么是在旧知的基础上引申和发展起来的, 要么是在旧知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 或由旧知重新组织或转化而成的, 所以旧知是学习新知最直接最常用的认知停靠点。我在教学过程中, 总是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 利用知识的迁移, 创设情境, 让学生乐学、会学,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五、借助问题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有多种类型、形式, 其中特别要强调的是问题情境和问题意识。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 从本质上讲, 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 (尽管学生学习是需要感知的) , 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因此教师应当通过有目的地设置疑问, 创设问题情境, 引发学生认知冲突, 吸引学生积极动脑,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判断和研究, 激发学生提出独特的见解和看法。例如, 在讲述《隐私和隐私权》时, 我首先提问你希望你的个人信息被人打探和传播吗?学生会从切身利益出发思考它的弊端, 从而去理解知识。

六、联系社会热点创设教学情境

借助社会热点创设教学情境, 凸显思想品德学科特点, 不仅是思想品德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的要求, 也易于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激活学生的探究思维。例如, 在讲述《生命和健康的权力》时, 我展示了雅安地震及政府救援的图片, 让学生理解生命健康的重要, 以及国家对生命健康的重视。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 也使学生了解了国家大事, 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意识。

七、联系学生生活创设教学情境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需要榜样的感染和正确价值观引导, 又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亲身体验和实践才能真正内化。因此, 需要选取感染性强、具有思想教育性强的事实、素材来创设教学情境, 把深刻的理论思想和道德教育融入情境之中, 让学生来主动学习, 亲身体验。为此,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经常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和发生在身边的事, 以及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 来创设情景。这样做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学科知识, 理解和把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 学会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例如, 在讲《同样的权利同样的爱护》时, 我结合学校正在大力组织运作的四十分钟“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 让学生体会到这就是在积极行使自己的生命健康权。这样的教学情境紧密联系社会生活, 贴近学生生活, 提出了学生关注的话题, 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对问题的质疑和探究。

总之, 在思想品德课堂中实施情境教学, 不仅可以激发和促进学生的情感活动, 还可以激发和促进学生的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 能够为教学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 有效地改善教与学。

摘要:运用体验式教学法教学, 需要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用身体去亲身经历、体察, 用头脑去思考、探究, 用心灵去意会、感悟, 内化为自己的心理素质, 外化为行为习惯。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有:通过直观展示创设教学情境、借助活动创设教学情境、运用故事创设情境、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教学情境、借助问题创设教学情境、联系社会热点创设教学情境、联系学生生活等方法创设教学情境。

运用CAI创设历史教学情景 篇10

●再现历史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具体性的特点, 学生不能对历史现象进行直接观察, 这就给教师教学、学生理解带来困难。运用CAI可以将珍贵的历史图片, 资料及视频录像等, 通过合理的选材, 编排组成相应的课件, 再现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 突破时空和地域的限制, 把本来不能再现的历史现象真实或近似真实地展现给学生, 帮助他们形成历史形象和情景, 加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如在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 播放《凡尔登战役》的血腥影视资料, 学生马上就会问这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事, 怎么这样残酷, 结果怎样……学生学习的兴趣被激发了, 还产生了一系列问题。然后让学生看书展开讨论, 主动发言, 教师给予辅导补充, 这样课堂就活跃起来了。把被动的学习变成了主动、愉快地参与, 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充分利用网上等资源, 使教学内容充实, 资料丰富, 自然会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便于理解且加深记忆。

●创设历史动画情景, 突破教学重难点

历史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抽象或复杂, 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 学生感到陌生, 教师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重难点。而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 可以变抽象为具体, 变无声为有声, 帮助学生建立地域空间想象能力, 解决了过去许多教师无从下手的苦衷。多媒体动画有声情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的特点, 它可以创设所需要的情景, 如讲汉朝“丝绸之路”路线时, 学生往往难以记忆。而使用CAI课件 (如FLASH动画) 演示当时商人经商的过程, 经过的地域用画的骆驼在经过的路线上行走, 在经重要地点时, 能自动、醒目地显示所经地点的名称 (古今名称对照) , 学生看了演示动画后效果很好, 大多能讲清楚大体路线, 起到了其他教学手段不能达到的效果。

●建构知识框架创设知识体系, 增强历史知识的形象性、直观性和简易性

把书本的知识浓缩为简单的知识框架, 这是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惯用的方法。运用CAI效果更明显。把内容较多的书本语言先整理成知识框架, 然后根据教学的需要逐步进行讲解。如在讲述“红军长征路线图”时, 为了便于教学和学生的记忆把它制成以下的框架:瑞金—湘江—乌江—赤水河—金沙江—大渡河—泸定桥—雪山—草地—甘肃 (吴起镇) 。在讲述的过程中点击鼠标、键盘, 使知识点与口述同步出现, 使教学环节更加的紧凑, 历史知识点能快速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印象, 加深理解。这与传统的边说边写相比效果更为明显, 还有利于节省课堂时间。

●提供素材创设宽泛的研究领域,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为给学生提供浩瀚的知识海洋, CAI软件配置建构型知识库, 把课堂教学中的相关预备知识组成有机整体。这个知识库既可以让学生自由地读取信息, 也允许学生向知识库添加新知识。还为操作者提供超媒体的链结构, 它的最大特点是可以重构学习序列。师生在学习过程中, 根据情况随时重构学习序列, 从而真正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也避免了教师因学生回答不出问题的尴尬局面, 更重要的是保护学生的联想能力, 久而久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保护, 能力随着知识面的扩大而增强。

●创设情感空间, 陶冶学生情操, 塑造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CAI能逼真地再现历史事件, 使历史事件重现在学生眼前。恰当利用多媒体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领略祖国灿烂的文明, 了解富饶的大好河山, 欣赏影片、音乐等, 并受到感染和启示。如讲《鸦片战争》时, 播放电影《林则徐》中的几个镜头:官兵吸食鸦片, 战斗力削弱;政府白银外流, 影响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人们吸食鸦片, 造成家破人亡……短短几个镜头, 形象再现了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灾难, 增强了学生对毒品的认识, 了解了毒品的巨大危害, 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受到防毒反毒的教育。学习知识, 净化心灵, 陶冶情操, 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兴趣盎然的置身于动静结合、简单明了的学习环境中, 学习不再是僵化的, 而是激情澎湃、个性张扬、思维活跃, 这才是现代教育师生所追求的境界。但在使用CAI也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在制作和使用CAI中应注意它所起的只是“辅助作用”, 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许多不足, 以我们现有的条件, 它还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形式, 所以使用CAI要适度。

2.制作和使用CAI时要注意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既不可哗众取宠, 堆砌素材, 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也不可面面俱到, 要体现辅助教学过程安排的科学性。

创设教学情景的浅谈 篇11

关键词 教学情景;小学生;创新

一、用生动的故事来创设情境

小学生都是故事迷,结合教学内容把数学知识融入故事中,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例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时,可以给学生讲个关于围棋的故事:围棋起源于古代中国,“尧造围棋,丹朱善之。” 尧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丹朱是尧的儿子,丹朱少年时不思学业,时常与人无理争斗,尧对此感到十分苦恼。于是尧创造了围棋,就让丹朱学习下围棋。围棋的千变万化很快吸引了丹朱,尧一面教丹朱下棋,一面因势利导,将围棋的道理同社会、人生,同政治、军事等方面的事情联系起来,对丹朱进行教育。后来丹朱不仅成了一名好棋手,还成长为有用之材,当上了军事首领。围棋诞生之后,踏上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道路,经千年岁月的洗礼,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在南北朝时期围棋传到了朝鲜,唐代又传到日本,从此围棋走出了它的家乡,将金子般的光辉撒向了全世界。同学们你们知道棋盘上一共有多少个交叉点?提示:围棋的棋盘面上由纵横各19道线交叉组成。讲故事去引出这节课要讲的计算内容,会使本来是机械的计算变得有色彩。另外,我校从委内瑞拉回来的学生听了这个故事后,不仅增长了对中国祖先的见闻,而且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用生活事例创设情境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关系最精彩的描述。的确,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因此,适当创设生活情景,把学生引入身临其境的环境条件中去,使他们从内心产生情感和求知欲,能够更自然主动地获取知识。

例如:在讲授完两位数乘、除法应用题后,设计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医生给一个病人开的药方上是这样写的:每天3次,每次2片。药瓶标签上写着80片。请你帮这位病人算一算,这瓶药够吃11天吗?学生们通过同桌之间的讨论,有的会发现可以从药片的总数上来比较,尤其是委国生会选用这种方法。用病人11天需要吃药片总数与这瓶药的总片数相比较,如果病人11天需要吃药片总数小于或等于这瓶药的总片数,说明这瓶药够吃,否则就不够。病人11天需要吃这瓶药片总数2×3×11=66,因为66<80,所以够吃。还有的国内生发现从吃的天数来比较也可以。就是这瓶药能吃的天数80÷(2×3)≈13.3,因为11<13.3,所以够吃。甚至有的上层生会想到了大家没想到的用每天的药片数来比较。11天吃完这瓶药,每天要吃的药片数是80÷11=7……3,因为6<7,所以够吃。学生利用自己已掌握的乘除法中的数量关系,解决了生活中常遇见的问题,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从中体验到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三、用小游戏来创设情境

愉快的数学游戏,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热情。常见的数学游戏有:数学扑克、数学棋、数学套圈、数学谜语、数学接力赛、猜一猜游戏等等。

例如:教授《可能性》第一课时。本节课的重点就是要通过具体操作活动,使学生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初步应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教师设计了两次抽奖游戏让学生来体验“一定”、“不可能”(确定性事件)和“可能”(不确定事件)。先来第一次抽奖活动。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1个盒子,里面装有8张奖票。盒子里的票有四种: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四等奖。先让组长安排好抽奖顺序,全组按顺序抽奖。规则:①抽奖前先摇一摇盒子,抽完后把票放回盒子,接着下一个同学摸。②每人摸1次,组长记录抽奖的结果。③抽到一等奖多的小组为胜。

两三分钟内,抽到一等奖多的组都欢呼雀跃,没抽到的组却垂头丧气。各组汇报结果。当有一个小组汇报他们摸到的全是一等奖时,教师表扬:你们小组真棒!运气真好!我宣布这一小组获胜!每人奖一个印花。此时,其他组的同学会开始议论,都说“不公平”。老师顺势问:“你们有什么想法?大声说!”有个别学生会说:“老师,不公平,他们组盒子里的票可能都是一等奖,所以抽到一等奖的多。我们组的盒子中估计一张一等奖的也没有,当然的抽不到了。”(学生自然用到了今天要学的“可能”)由于不公平,顺势组织学生进行第二次抽奖活动。但这次规则要改变一下,就是票抽出来不放回去,一人拿一张,直到把八张票抽出来为止。最后,让学生汇报结果及感受。“我们组盒子里全是一等奖的票,我们一定可以抽到一等奖,我们还是获胜。”“我们组都是三等奖的票,我们不可能抽到一等奖啊。不公平!”就这样,“一定”、“不可能”和“可能”学生自然运用了,达到了我预设的教学目的。

化学教学中的情景创设 篇12

通过创设行之有效的教学情景, 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 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 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 饶有兴趣, 学生在情境中找到兴趣, 才会有学习的动力, 才会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化学课堂学习中来, 才能使化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案例1, 讲述原电池时, 可以给学生提供以下两个教学情景

教学情景1:1786年, 意大利生物解剖学家Galvani把青蛙放在铁锅中, 然后用铜线触及青蛙腿的神经, 发现青蛙腿抽搐, 当用铁丝触及青蛙的神经时不会发生抽搐。当实验了多种金属材料之后, 发现两种不同的金属接触青蛙时会发生抽搐。Galvani把它称为“生物电”。伏特在1799年仔细研究了Galvani现象之后, 认为青蛙腿的抽搐不过是对于电流的灵敏反应, 而肌肉提供了一定的溶液, 因此电流产生的先决条件是两种不同金属插在某种溶液中并构成回路。他在1800年将锌板和铜板插入一瓶稀酸中做成了第一个电池, 这种电池叫伏打电池。

教学情景2:一天, 满载着精铜矿砂的“阿那吉纳号”货船正向日本海岸行驶, 顺风满帆, 船员们兴高采烈, 谈笑风生。忽然, 货轮上响起了刺耳的警报声, 船员们大惊失色, 漏水了!当时周围没有暗礁, 货轮也没有和其他船只相撞, 坚硬钢制船体为什么忽然漏水呢?

这两个教学情景设置在这堂课中的作用是不同的, 教学情景1体现了原电池形成的基本条件———有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有电解质溶液、能形成回路, 也体现了电池的本质特点———有电流通过;情景2则讲述了一个电化腐蚀的例子。但就是这两个情景, 使得原电池这堂课能紧紧围绕这两个情境展开。

新课程的实施将学生置身于一种动态、开放、个性、多元的学习环境中, 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求知, 学会收集、分析和利用各种信息及信息资源, 并以此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合作与分享意识、社会交往能力与社会责任感。因此, 新课程理念下化学情景的创设, 并不仅仅是通过生动的历史故事 (案例1) 这一种方法, 还可以有很多化学素材可供选择, 比如, a.化学与实际生活;b.亲身体验, 动手操作;c.创设问题意境;d.多媒体动画、录音、视频、图片;e.化学“毒害事件”等等。

案例2, 在学习“油脂”时, 为加深学生对油脂性质的理解, 可通过学生在生活中遇见过的现象引入

现象1:在对外开放的游泳池, 工人们每天早上都要清洁游泳池, 加入一些白色纯碱, 有哪一位同学知道工人们为什么要往游泳池里面加入纯碱?

现象2:试验室里面的棉花很容易吸收水, 大家都知道棉花树是在野外生长的, 如果棉花开花时碰到下雨, 棉花树会不会遭灭顶之灾?

现象1反映油脂的化学性质, 与纯碱反应。可用纯碱除去游泳池的水面上前一天游泳的人留下的大量油脂。现象2隐含自然界生长的棉花含有油脂, 反映了油脂与水是否相溶的关系, 属物理性质。以实际生活中的实例为情景, 显然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学生对亲身经历的生活现象会印象深刻, 有的甚至永远难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和化学工业发展的基础, 是化学研究与学习的重要途径。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 更是设置了专门的“实验化学”模块, 这是基础教育中首次设置独立的实验课程。因此, 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后所获得的知识更是无可磨灭。

在《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教学中, 就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用两个西红柿, 铜锌两个电极等制作一个水果电池。

[课堂引入]你曾经亲自体验过试验的神奇吗?你有积极参与趣味试验的兴趣吗?那么请你来亲自体验吧。 (试验内容为学生用舌头感觉水果的电流)

很多学生此时跃跃欲试, 一位学生走上讲台, 虽然有些紧张, 但还是小心翼翼地将两极线放在舌尖, 感觉了一下导线连接后的感觉。

[教师提问]你有什么感觉吗?你的观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有麻麻的感觉, 好像有电, 这里没有供电的外在装置, 应该是生物电。

神奇的趣味试验与挑战性问题的引入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成功地将学生带入本节课的知识学习。

问题情景是指教学中个体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其基本功能:一是通过特定的意境, 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 形成基于解决问题的学习任务, 从而展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二是通过特定的问题情景, 使问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 激活现有的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新知识, 赋予新知识以个体意义, 导致认知结构的改组或重建。可创设悬念式、质疑式、矛盾式、递进式、开放式问题情景。

现代多媒体教学在化学课堂中已逐渐兴起, 在某些问题的解决上多媒体教学方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对一些能够通过课堂演示或学生亲自经历的实验还是需要课堂演示的, 这样学生不但真正学到了实验技能, 而且亲身感受到化学反应的魅力, 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 和对化学的兴趣。在教学意境设计中应注意使学生对化学物质产生好感, 乐意去接近化学物质, 这样学生能大胆地实验。

作为一线教师, 应多方面积累素材, 寻找课堂教学的最优化组合, 对于化学课堂教学情景的创设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 一个好的教学情景应该与主题紧密吻合、具有全局性, 它不是用来举例子说明观点的, 它是向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和环境的。它应当能贯穿整个课堂, 并能成为课堂问题产生的源头, 即使整个课堂能围绕这个情景展开, 又使教学任务得以轻松实现。

第二, 教学情景的设置应该具有合理性, 这种合理性即指摄制的教学情景在时间上要合理, 不能占有太多的课堂教学时间;也指一堂课教学情景的数量, 并非多多益善、越多越好, 如果教学情景过多, 就会使整堂课显得杂乱无章, 这样会减弱学生对情景背后知识的关注;还有, 创设的教学情景不应该太难, 要符合学生知识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

第三, 所设计的教学情景应该具有生活化、普遍化的特征, 所谓真实的情景并不只是将日常生活情景引入课堂, 可以有多种形式。

上一篇:高中数学的学习方法下一篇:PVA复合材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