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化创设

2024-09-28

情景化创设(共12篇)

情景化创设 篇1

著名语言学家斯帕森曾经说过:“教学外语的首要条件就是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接触外语、使用外语, 学外语就像学游泳一样, 学生必须潜在水中, 而不是偶尔沾沾水, 学生沉浸在水里, 才能感到自由自在。这样他们才能像熟练的游泳者那样乐在其中。”一语指出学习语言的关键就在于置身于良好的语言环境之中。而中学正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黄金阶段”,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我们要实施情景化教学,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与环境。

众所周知, 现代社会是一个科技发展的时代, 教育教学也随之进入了信息化时代, 这对各学科教学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英语教学中, 可以还原语言学科教学的生动与活泼, 通过图片、图像、音频与视频等, 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 创设真实的交际情景、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让学生将语言的学习与运用结合起来。这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机械的灌输, 更加切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 更加符合语言学习规律,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英语学习动机, 而且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更加利于学生英语运用水平的提高。为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 实施情景对话教学, 让学生在丰富而真实的交际情景中来展开积极的交流与交际。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直观情景, 提高词汇教学效率

单词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 是英语学习的基础。词汇的学习要将音、形、义结合起来, 将词汇变成有意义的刺激, 要将之与具体的事物和概念结合起来, 这样学生才能会说、会读、会用。而传统教学采用机械的领读, 主要通过反复读与写来达到记忆的效果, 因此学生往往是会读、会写, 但不会用, 其根源就在于将单词的音形义分割开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直观而形象的教学情景, 可以实现词汇音形义的结合, 这样学生才能将词汇与具体的表象结合起来, 才能深刻理解语言的抽象本质。

如在学习lion, leopard, panda, wolf等动物类单词时, 教师就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大的信息资源库与超强的声像表现效果来制作精彩的动画片断, 通过模拟各种动物的叫声与直观的图片来将学生带入可爱的动物世界, 通过模仿动物的动作、形态, 再播放单词发音, 这样自然就可以将单词的音形义结合起来。学生可以多角度地学习单词, 口说、耳听、心思, 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对单词的理解、掌握与运用。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生活情景, 加深学生对句型的理解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突破传统教学所难以逾越的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 可以将静止的语言材料转换成真实的交流与交际活动, 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场景之间, 这样更能帮助学生从中获取更为丰富而感性的认知材料, 从而可以改变传统教学中对语法、句型的机械朗读与记忆, 而是让学生将句型与特定的场合结合起来, 这样更能加深学生的理解, 促进知识的内化, 更加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水平。如How much is it/are they?It is/They are...这是购物时常用的句型。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 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为学生创设逼真的交际情景, 将学生所熟悉的商场搬上屏幕, 用学生所熟悉的卡通人物来展开积极的对话。这样学生就可以置身于特定的交际情景之中, 同时带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来参与教学。直观的画面、可爱的人物可以引发学生的关注, 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相关的句型, 此时再引导学生两两一组进行对话, 这样便可以将句型的理解与运用融为一体, 更加利于学生对句型的掌握, 更加利于学生口语交际水平的提高。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交际情景, 引导学生积极对话

英语是一门语言, 具有很强的交际性。要想学好语言, 就必须在真实的交际情景中展开丰富的语言训练, 这样才能达到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积累与内化。这也正是传统教学中的一大弊端。传统教学只重记忆, 忽视运用, 只是将学生视为被动的参与者与机械的接受者, 学生只是在生硬地记忆语言材料, 而无法将其充分而灵活地运用于交际之中。为此在新课改下, 我们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模拟功能来为学生创设丰富的交际情景, 让学生在情景中操练, 鼓励学生用英语来展开积极的情景对话, 这样更加利于学生语言素材的积累、语言水平的提高, 更加利于学生养成用英语思维的良好习惯。这些都有助于学生真正地掌握这门语言。

如问路的常用句型, Excuse me.Is the...near here?How can I get there?Walk along the road, and turn to the left/right at the first turning.等。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交际情景, 向学生出示街道中银行、医院、超市、学校等熟悉的生活场所, 引导学生进入情景, 用上面句型来展开积极的问题的情景对话。这样的教学更具趣味性与交际性, 更能激起学生说英语的欲望。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故事情景, 引导学生积极内化语言

故事是学生的最爱, 是增强教学趣味性,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主要手段。在英语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让故事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活泼, 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特有功能与效果, 来向学生直观、生动而动态地讲述故事, 这样更能让学生入情入境, 更能激发学生听的积极性, 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语教学活动中来。

一方面, 教师可以直接从网上收集相关的故事视频;另一方面, 教师也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需要来创编故事。不管哪种方式, 都可以使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更丰富, 教学形式更灵活;可以同时带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参与教学, 更加利于学生思维的激发与调动, 更加利于学生对语言素材的理解。在学生听看思的基础上, 再让学生来复述故事。这样的活动集语言的输入与输出于一体, 更加利于学生语言素材的积累, 语言知识的内化, 更加利于学生英语听说技能的培养。

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音乐情景,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现行英语教材中有许多的英文歌曲, 这些歌曲朗朗上口, 通俗易懂, 是学生最喜爱的一种形式。我们要充分利用音乐自身超强的感染力以及学生喜爱唱歌的特点,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为学生播放更多经典的英语音乐作品, 以此来渲染氛围, 让整个课堂教学变得更加轻松活跃, 让教学中弥漫着更多的快乐因子, 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唱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 而且可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来了解西方文化, 开阔学生的英语视野, 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对英语的认识, 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同时在学唱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生词, 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英语, 纠正学生的发音, 增强学生的语感, 从而更加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整体提高。

总之, 现代信息技术是信息化时代学科教学的必然趁势, 教师要善于运用新技术来为学科教学服务, 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完美结合, 以突出学科教学特征, 建立教师教学特色, 营造愉悦氛围, 创设丰富情景, 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展开快乐的英语学习, 促进学生英语听说读写技能的全面提高。

情景化创设 篇2

教师无须把语法点一条条列出来并大量讲解语法规则,那样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学习效果也不理想。而如果把语法点分散在语境中,形象生动地理解就会事半功倍。如:在复习动词的各种时态用法时,不要一味说用法,要用在具体的语境中,在复习一般过去时态时,我举了这样一个例子。One day Tom came across his old classmate Jack in the street. Tom said“ Sorry, I didn’t recognize you, Jack. You have changed so much that I almost miss you. ”然后我问学生们为什么recognize在句子中用一般过去时态,同学们都回答Tom刚才没有辨认出Jack,现在已经认出来了,这样同学们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一般过去时态的用法,效果很好。再如,复习过去完成时态,我举例How long Tom and Rose known before they got married? A. have B. had C. was D. were 同学们有的选A有的选B,我对他们说只需要看一个词就足够了,这时候他们恍然大悟都选择答案B了,都说got married(结婚)用了一般过去时态,而know(认识)一定发生在结婚之前,根据理论,动作持续到过去时间为止,应为过去的过去,故应该用过去完成时态。通过具体的语境解决问题事半功倍。

创设情景 逐层品味 篇3

1.设计理念:根据课改的要求,在本节课中以学生的活动为主。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层层深入,从疏通文意到拓展延伸,联想改写,学生逐层品味,不但学会了知识,而且学会了做人的道理。

2.教材分析:《孙权劝学》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虽是课内自读课文,但由于它是一篇很好的文言文,在单元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3.学生分析:一年级的学生虽年纪小,但却熟知且热爱“三国人物”,猜猜看的活动及改写、表演等环节足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情。

二、课堂实录

1.创设情景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猜猜看的活动,屏幕上将一条一条地给出条件,看谁能在条件极少的情况下猜出这个人是谁。(课件分条打出所给的条件。)

师:1.他,英勇无比,是三国时期的常胜将军,长坂坡救阿斗。

生:(全体)赵云。

师:2.他,生性多疑,奸诈忌才,杀杨修,写下《观沧海》。

生:(全体)曹操。

师:他,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大意失荆州——(条件还没完给全给出,学生就已猜出)。

生:(全体)关羽。

师:他,以“仁德”待人,江山是哭出来的。

生:(全体)刘备。

师: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隆中对论天下,六出祁山,七擒孟获。

生:(全体)诸葛亮。

师:(总结)正是这些鲜活的人物使《三国演义》这部小说脍炙人口。今天我们还要接触其中的两位人物,一位是——

生A:孙权,另—个是吕蒙。

师:我们课文题目是——

生:(全体)《孙权劝学》。

2.疏通文义

师:(板书题目、作者名)谁来介绍作者、出处?

生R本文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由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史事。

生C司马光是北宋的政治家、史学家。

生D:司马光从小就极聪明。

生E:司马光砸缸。(生笑。)

师:课前老师布置了预习,现在打开书,齐读课文。

(生齐读。)

师:读得很流畅。现在请同学们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拿到课上咱们共同探讨,先说字词类。

生F:“初”是什么意思?

师:谁来解决?

生G:是“当初”的意思。

生H:“权谓吕蒙”的“谓”是什么意思?

生I:是“对”的意思。

生J:“卿今当涂掌事”中“今”是今天的意思吗?

生K:不是,应该是“现在”的意思。

生L:“但当涉猎”中“但”和“当”都是什么意思?

生M:“但”是“只是”的意思,“当”是“应当”的意思。

生N:“自以为大有所益”中的“以为”是“认为”吗?

生:(全体)是。

师:大家在预习中遇到弄不懂的句子了吗?

生O:老师,“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师:谁来回答?

生P:应该译为“难道我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

师:乃扣马?

生:(全体)对。

师:这一句还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吗?

生Q:这一句中的“博士”一词古义和今义不—样。

师:应怎样区别?

生Q:古义是掌管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是指学位的最高一级。

师:你说得很好。这一句还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吗?

生Q:句中有个通假字,是“邪”通“耶”,语气词。

师:你说得对,这也应引起大家的注意。

师:关于对课文的疏通,谁还有不懂的地方?如果没有,请同学们端好书,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生齐读。)

3.深入探究

师:同学们虽然读得很齐,很有节奏,但却未能把握人物的语气、情感。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人物的情态、语气好吗?

生:(全体)好。

师:分小组讨论。

(生分组讨论。)

师:如果讨论有结果了,请同学们坐好。下面开始汇报讨论结果。

生A:(一组代表)我们认为,孙权是个好皇帝,劝学劝得有理有据,而且很有方法,特别是反问句问得特别恰当。所以,读时必须读出这些意味来。

师:大家同意吗?

生:(全体)同意。

师:读读试试。

(生读。)

师:不错。其他小给接着说。

生C:(三组代表)吕蒙和鲁肃的对话有调侃之意。

生B:(二组代表)老师,我们能读出他们的语气。

师:可以试—下。

(二组生齐读。)

师:大家来评价冈讨的朗读。

生R:吕蒙的语气投读好。

师:你来给读一下。

(生R读。)

师:怎么样?

生:(全体)很好。

生D:(四组代表)老师,我们能把握三个人物的语气、情态,读得更好。

师:我们洗耳恭听。

(生D读。)

师:读得确实不错。端好书,大爱一起读一读,体会一下。(生齐读。)

4.拓展延伸

师:我们刚才只是朗读,不能更深地体味人物的情态、心理,如果我们能即席表演一下,对课文的理解会更深。

生A:老师,我们能表演。

师:请。

(一组表演,其他学生鼓掌。二、三、四组也踊跃表演。)

师:刚才第三组的同学在表演的时候加上了自己想像的情节,这对老师有很大启发。同学们,你们也能加上自己的想像和联想,丰富课文内容吗?

生:(全体)能。(伏案改写。)

师:(走到学生中间指导。)

师:请坐好,谁能把自己写的读给大家?

(生纷纷举手。)

(生R以信息时代为背景写孙权劝学。生S以吕蒙回忆的形式改写。生T以朝廷学识竞赛为背景写吕蒙的觉醒。)

师:同学们的联想和想像都很丰富,文章写得精彩极了。同学们,学完这样一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想吗?

生U:活到老,学到老。

生V:学习对人有好处,不分年龄。

生W:人应该虚心,不懂就学。

师:同学们谈得不错。这节课我们不但学会了知识,也悟出了一些做人的道理,希望这些道理能给你们一些启示。

5.作业布置

师:背诵课文是今天的作业。

三、教研评价:

张叶红老师的这节《孙权劝学》,充分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像让学生自主探究,亲身参与,对课文的拓展等等,都符合课改的要求。

首先,课前的预习落到实处。这既锻炼了学生的独立官幼,又养成孩刊,自学的习惯和动手能力。而且教师课前准备也比较充分。课堂设计环环相扣,衔接哈当。课件制作精美,引人入胜,这使得整节课变得生动,课堂气氛更活跃了。

其次,从教学目标上看,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设置了知识、能力、德育目标,循序渐进,易于实施。

再次,从教学流程上看,情景创设恰到好处,使学生的积极性极高。在疏通文意时采取质疑、合作的方法解决问题,设计新颖,而且效果很好。在深入探究中,小组讨论热烈,学生总结恰当,教师引导到位。学生的朗读,师生配合得好。在拓展延伸中,教师安排的表演正合学生的胃口,课堂气氛热烈。别出心裁的改写既充实了课堂内容,又锻炼了学生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新的课改理念,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真正落到了实处。

但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如,时间超长等。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伊春市第八中学)

如何创设情景 篇4

1. 创设问题情境

在新内容教学之前,教师应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探索,去思考。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在学习方法和技能之前,教师应把问题摆出来,让学生带着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进行新内容的学习。如:如在进行“认识百万分之一”内容教学之前,我给出下面的问题:太阳系中有一颗小星星,它的大小与太阳的大小之比就像乒乓球约地球相比,这颗小星有太阳的百万分之一大吗?百万分之一到底有多大?

以上问题,学生可能暂时无法回答,但可以从中感受到解决此类问题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能感受到世界和宇宙的浩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 创设类比情景

创设类比情景,就是教师利用知识之间联系的特点,把一些与新知识概念相似,结构相同的知识呈现于学生,再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新旧知识的异同点,从而发现新知识的规律。如在讲“分式”时可与“分数”进行类比,这时教师可以跟学生说人类的认知规律,刚开始人们思维比较直观,有一是一,有二是二,到后来,人们开始学会用抽象字母代替数,就由分数进而发展出了分式。教师复习分数分母为零时无意义,可很顺利地让学生自己找到分式有意义时分母不能为零;复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时要通分时,可顺理成章地让学生知道异分母分式加减时也要通分。这样让学生觉得知识的出现是有根有源的。这样不但能使学生较快地掌握知识的要点,而且能锻炼学生的分析探索的能力。

3. 创设实验情景

在讲授新知识之前,教师可提供与之有关的数据和教具,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总结,从而创设一个按数学家的思维方式探索的模拟情境,启发学生像前人那样主动地独立发现数学问题的发生、形成、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如:在讲授“测量物体的高度”时,教师完全可以提供测倾器和皮尺等测量工具,让学生分组在校园中测量教学楼的高度,让学生测量学校附近某个池塘的宽度。

其实,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悦,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中来,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这样才能促使学生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好学”的境界。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中,抽象思维能得到发展,从而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4. 创设游戏情景

在数学教学中,根据青少年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我发现游戏比赛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将游戏比赛这一适合青少年心理特点和生理特征的活动引入教学中,能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寓于趣味性的活动之中。在教学中,我面向大多数学生,为学生创设一个竞争和成功的机会,恰当地开展一些有益的比赛活动,用竞争来消除课堂中常有的枯燥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计算题训练中,我常组织“男女生分组计分”、“抢答”、“接龙比赛”、“争冠军”、“做医生”等形式多样的比赛游戏活动,并对做得好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全班齐声鼓掌的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消除了学习的疲劳,使学生在快乐中掌握了知识。

总之,只有教师采取多种多样的游戏情境,以行之有效的形式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将学生“要我学”的观念转变为“我要学”的积极学习态度,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才能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愉快、轻松的事。

5. 通过迁移创设情境

在学生缺乏学习的动机兴趣的情况下,教师往往可以利用史料和故事来迁移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从而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强烈的欲望和要求。如:在讲相似三角形之前,教师可简单地介绍古代泰勒斯用一木棒测胡夫金字塔高的故事。在讲“圆周率”时,教师可先讲祖冲之父子刻苦学习的故事。这样学生就会把听故事的动机和兴趣到学习新的知识上来了。

高中化学课堂情景创设 篇5

贵州省桐梓县第二高级中学

戴正裕

563200 摘要:在化学课堂情景创设中,要满足几个要求:创设情景要具有亲和性,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要结合学习目标。创设情景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利用生活实例,利用实验,利用旧知识的转换,利用知识网络,利用问题等来创设情景。

关键词:新化学课程标准

情景创设

认知

亲和性

求知欲

学习目标

生活

实验

逆向思维

知识网络

问题

情景创设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欲之间创设一种事物背景,把学生引入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景中,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的迫切心情,诱发出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新化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化学活动,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学会从化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可见,教学情景的创设是多么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呢?

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及学习目标等具体情况,我认为情景创设需满足以下几个要求:

第一、创设的情景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要具有亲和性)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接触到的各类知识比较局限。因此教师创设的情景力求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在自然和谐的学习情景中主动参与,积极实践探索,体会化学知识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强调生活中的化学,课本内容的设计也结合了许多生产、生活有关的化学知识,这有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具有亲和性。

第二、创设的情景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习情景的创设不但要联系学生实际,最关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在引入盐类的水解时,为什么有的盐溶液显酸性?为什么有的盐溶液显中性?为什么有的盐溶液显碱性?学生想探个究竟,从而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进一步探索得出盐类水解的实质和规律。

第三、创设的情景要结合学习目标

学习情景创设是为内容和学习目标服务的。教师所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应有指向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能够在学习活动与学习内容之间搭建平台,同时本身又融入活动和内容之中,成为学生与新知识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教学情景的创设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教师更好地传授知识服务的,在一堂课中情景创设要保持一个度,并非多多益善,并非每一个知识点都去创设情景。

根据教学需要创设情景有以下途径: 第一、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创设情景

根据生活和生产中的实例创设情景,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时时有化学,处处用化学,认识到化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和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必要性。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更能激发创新思维的发展。

在教学“铵盐的化学性质”前,我提问:你们知道化肥不翼而飞的故事吗?众生摇头,但又新奇,急于想知道究竟。于是向他们介绍一位农妇将潮湿的化肥(碳酸氢铵)搬到自家

房顶上去晒干的故事,当讲到碳酸氢铵晒到一定时候却莫名其妙的消失了时,学生嘎然而止,把“偷”走碳酸氢铵的“贼”是谁这一问题留给学生自己去思考。这样

巧设悬念,扣人心弦,谁不想知道碳酸氢铵消失的原因呢?要想知道原因,请看铵盐的化学性质——受热易分解。

第二、利用实验来创设情景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直观、形象、学生能获得感性认识,利用实验内容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的观察,分折思维和探索,从而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探索化学规律,设置一系列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发现问题、分折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在教学“Na2O2的化学性质”时,让学生观察“滴水生火”实验,学生感到诧异,怎么水能点火呢?这是什么原理?这一悬念的情景使学生感到惊讶,迫切希望找到问题的答案,思维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另外还有“魔棒点灯”、“空杯生火”等实验均能激发学生求知欲。

经过探究,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深刻理解反应原理,增强学的求知欲,并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知识。

第三、利用旧知识的逆向思维创设情景

学习任何一个新知识,在引入过程中设法寻求它与旧知识的联系作为新知识增长点和出发点,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在教学中利用原有知识创设情景,有助于启发逆向思维,诱发思维的敏捷性和创造性。

在教学“原电池原理”时,先演示铜片和锌片平行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只发现锌片上有气泡,然后铜片和锌片上端接触,此时只发现铜片上有气泡,学生感到很奇怪,似乎老师在玩魔术,学生思维高度集中,迫切希望得到答案,学生带着疑问讨论激烈,产生此现象的原因何在?简直不可思议,要想找到答案,请看“原电池原理”。再如讲到碱金属的性质时,先演示光亮铁钉置于硫酸铜溶液中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后分析“为什么铁钉表面会变成红色?”并进而发问:“如将金属钠放入硫酸铜溶液中呢?”学生在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思维定势下,很容易得出生成Cu和Na2SO4 的结论,此时再演示钠和硫酸铜溶液的实验,却得到气体和蓝色沉淀,学生也感到很奇怪,也很兴奋。

通过上述旧知识的复习逆转创设情景,激起学生大胆探索,促进思维的敏捷性和创造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利用知识网络来创设情景

高中化学知识不仅要学会,还应总结归纳,经常联想,找出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及规律。也就是说,化学学习,除掌握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之外,还要重视掌握基本规律。在掌握基本规律的过程中,通过知识网络创设情景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例如,学习元素及化合物内容时,可以“元素——单质——氧化物(氢化物)——存在”为线索;学习具体单质、化合物时既可以“结构——性质——用途——制法”思路,又可从单质到各类化合物之间的横向联系进行学习,同时结合元素周期律,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第五、利用问题来创设情景

化学课堂教学过程应该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精心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使思维更加活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利用的问题可以是学生预习中产生的,也可以是作业中出现的,将这些问题及时让全班同学思考分析解决,是一种很好的情景创设,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巩固。

总之,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深入分析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情景,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感知能力,努力创设情景,优化课堂结构。努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创新能力渗透到整个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探索能力。

.参考文献:1.毕华林 主编《化学探究学习论》。

2.《文苑》月刊

2006年第1期第65页

3.《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997年第4期第1页 作者简介:戴正裕

中共党员

1973年1月

创设情景 指导朗读 篇6

一、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一系列的追问创设情景

如我在教《春天的雨点》一课时,学到老师给达丽玛补课,达丽玛很认真,老师很感动一段时,我问:达丽玛又是怎样回报乌老师的呢?(理解“发誓”的意思)达丽玛为什么要发誓呢?达丽玛又是怎样做的呢?达丽玛没看见闪电。没听见雷声。那她听见了什么呢?一系列的追问,情境创设,先把学生带进文本,再让学生去读这一部分内容,学生的朗读就能入情入境。

二、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与学生的对话创设情景

课堂教学实际上是一个对话的过程,是一个“生与生”“师与生”“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中的对话,贵在人情人境,很难想象。游离于情境之外的对话会直指人物的灵魂,会触动孩子心灵深处最原始本真的情感。

在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指导学生朗读哈尔威船长与机械师、大副的几段对话时。我先引导学生找到课文对话中有几个角色,课件呈现嘈杂声,重现当时的情景,让学生把自己置身于徐徐下沉的船上,进入情境。然后分角色朗读这几段对话,最后再通过采访哈尔威船长的形式,创设几组和学生的情景对话。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使教师、学生、文本之间进行和谐的对话。如师:船长读得真好!船长,我想问你几个问题好吗?你问大副还有多少分钟。你是指什么还有多少分钟?生:离船完全沉没还有多长时间。师:当你知道还有20分钟的时候,你说够了,船长,你是说什么够了?生:我指的是救出60个人的时间够了。师:我明白了,是20分钟救出60个人的时间够了,但前提必须是什么?生:前提必须是撤离的时候要井然有序,不能你推我搡,乱作一团。师:对呀,因此,你下了—个死命令,你下了一个看似无情却有情的死命令,一起读一(生接读)哪个男人胆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在这段对话中,由于有效的情境创设,孩子俨然将自己当作了那个英雄船长,仿佛自己就置身于那艘缓缓下沉的“诺曼底号”。随着我的引领,船长简短有力的话语背后蕴含的情感世界渐渐浮出水面,船长那种震撼人心的品格也很自然地得到开掘,正所谓大雪无痕,水到渠成。

三、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范读创设情景

叶老说:“在教导学生读文时。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这是语文教学最可贵的一种境界。但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小学生,他们的生活阅历浅,知识面窄,对某些课文中所描写的内容无法想象,无法理解,也就无法准确地有感情地读出文章的文意、文情、文境。此时。教师若能用声情并茂的范读来创设情境。启迪学生,帮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自觉地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其中,效果定会不同一般。

四、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借助描述创设情景

这是一种常见的方法,教师要根据不同课型感情朗读指导的需要。精心设计。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情境之中。

在教学《装满昆虫的口袋》这一课时,我让学生朗读法布儿找到那只纺织娘时对妈妈说的那句话。刚开始学生读得很平淡,后来我这样描述到:一天过去了,法布尔没有找到那位会唱歌的虫子,第二天过去了,法布尔还是没找到那位“歌唱家”,第三天傍晚,一天马上又要过去了,就在这时他发现了那只全身翠绿,触角细长的纺织娘,心里非常的高兴、激动与兴奋,于是高兴地对妈妈说——(学生齐读法布尔对妈妈说的话:妈妈,我找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激动地对妈妈说一(妈妈,我找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兴奋地对妈妈说一(妈妈,我找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通过这样的描述、引读,学生就能够自然地走进文本,走进法布尔的心,与法布尔共同感受捉纺织娘的辛苦和喜悦。

如何创设有效情景 篇7

一、要有“吸引力”, 从“外在化”到“内在化”

教学情景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是引领学生开展学习活动, 提高学生学习素养的一种重要方式。在设计时, 要调研学生的爱好, 运用多媒体, 巧妙地创设情景, 有效地组织活动, 增强对学生的刺激, 这样, 在学生学习的时候才能促成他们达成目标。当然, 这样的情景在教学的时候肯定是有效的, 但是, 这样的情景往往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慢慢地消失。当学生在学习的时候, 出现很大的思维冲突, 继而发现并且解决数学问题, 这种解决问题的时候产生的数学情景学生本身就很感兴趣, 刺激越大, 兴趣就越浓。老师在创设情景的同时,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 低年级的要直观, 高年级的要充分挖掘教材, 创设数学本身的魅力情景, 引导大家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转化成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例如:我就创设了这么一个情景。有一组数:12、78、53、126、346、222, 大家把能被3整除的数找出来, 老师在这可以直接看出来, 你们验证一下, 看看对不对。学生基本上都完成了。笔者写出一个几十位的多位数, 依旧可以很快地判断, 有什么规律?让学生进行交流。尽管学生在判断中有失误, 也有猜想错误的, 但是, 经历了这个过程, 学生感到数学确实有趣, 所以学生学得就更加积极主动, 理解数学知识也更加透彻了。

二、要有“数学味”, 从“生活化”到“数学化”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 应该对身边熟悉的事物观察研究并且理解其中的数学问题, 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同学们感悟到数学是源于生活的, 在我们的周围就有很多的数学问题。所以, 上课时, 老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 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 这样, 学生在倍感亲近的情景中学习, 感性认识得到了强化, 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享受生活的一种活动, 在这样的情景里学生更加感到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学习数学是有价值的。

例如:我要求学生找一找身边的各种玩的、用的东西, 上课时把这些东西和其他同学的互相比较看看那些地方相同, 然后, 组织大家讨论, 在交流中初步感知角的一些特征, 在这个基础上, 再安排小组内的同学根据交流出的角的特征, 小组里互相指认给同组学生看那些是角, 大家分别摸一摸说说自己的感觉。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 学生的各个感官对“角”建立了表象, 从具体形象中逐步抽象出“角”, 这样也就认识了“角”。学生在已有的生活中找出数学问题, 切身感悟到数学和生活联系紧密, 学习数学一定是有价值的, 所以要学好数学。

三、要有“真实性”, 从“虚拟化”到“逻辑化”

对于小学生来说, 创设的情景必须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真实的情景, 这样, 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学生的真实的情感和价值观也得以体现。所以, 我们在创设教学情景时应该注意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在学生熟悉的情景里学生自由地学习, 在自主探究中让学生找到“乐趣”, 切不可为了创设情景而创设, 那样会适得其反。

让“情景”创设走向有效 篇8

现象一:情景创设目的不明,游离课堂,喧宾夺主。

[案例]一位老师上《治水必躬亲》。课前,她播放了一段有关洪水肆虐的视频,让喧哗的学生提前进入了课堂状态,视频在上课铃响后3分钟结束。接着授课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说说看了这个视频片段后的感受。”学生七嘴八舌,说“洪水很可怕”、“洪水很凶猛,能冲毁一切事物”等。授课老师无空白点?由此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填充这些空白处,实现对文本的再创造。3.文章有无疑难点?学生在学习时的困惑是什么?教师应在这些地方多花些时间,寻找突破口。4.文本有无评价点?引导学生跳出教材去评价作者、文中的人物等。5.文本有无趣味点?学生可在这些地方欣赏品味,但教师应首先自己品味其中的情趣。总之,教师要有换位思考的意识,做好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多读书。不仅要读语文教育教学方面的学术论著,还要读文学方面的书;不仅要读语文学科方面的书籍,还要读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论著;不仅要读教育方面的著作,还要读美学、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著作。语文教师不仅是为了教学而读书,更要为了一种幸福的生活方式而读书。其实,非功利性的阅读反而更有利于语文教师的成长。因为,语文教育教学其实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是关系到学生心灵成长的工作。当今时代要求语文教师具备渊博的知识和娴熟的技能,更要求其又问:“海瑞为什么‘治水必躬亲’呢?”有学生回答说:“因为洪水危害到了人们的生命与财产,很猖狂,一定要亲自去治理它、制服它才解恨。”有一部分学生点头表示赞同。但这个回答与授课老师希冀的“盖地有高低……非咨询不穷其致”的答案相去甚远。

[反思]乍看这位授课老师播放的视频让学生们提前进入了课堂状态,但细细琢磨,就发现这个教学情景的安排不甚适宜。这一段视频长达8分钟,从这形象生动的视频里,学生们深刻地感受到了洪水的灾难、洪水的可怕。视频的现时感受触发了他们相关的思考。所以,当老师提问“海瑞为什么‘治水必躬亲’呢”这一问题时,大多数学生还沉浸在刚才的洪水可怕的感受中,他们的思维还没来得及转换,那他们的回答自然就离题太具备高尚的师德,只有这样才能胜任教书育人的工作。所以,语文教师应当多与优秀的书籍对话,从而丰富自己的学养、涵养自己的心灵。而且还要在阅读对话中,多思考,多体悟,这样才能使自己以一种更美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和学生相遇。就让淡淡的书香从语文教师的身上散发出来吧,让优美而深刻的思想从语文教师的口中流淌出来吧,让丰富而高雅的情感从语文教师的言谈举止中体现出来吧……我相信:这样的语文教师不仅能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且能真正成为当今时代需要的优秀教师!

参考文献:

(1)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65、266页。

(2)转引自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56页。

(3)王富仁《语文教学与文学》,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9页。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7页。

(5)苏霍姆林斯基《公民的诞生》,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2页。

(作者单位:铜山县何桥中心中学)远,不着边际了。可见,本课堂中的这段视频有喧宾夺主的味道,没有任何的实际效用。

[策略]适宜———创设简单、符合教学目的的教学情景

情景的设计不在于热闹,更不在于花哨,也不是单纯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创设的情景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在这个案例中,这一段有关洪水肆虐的“情景”创设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洪水的灾难和可怕,这与“海瑞为什么‘治水必躬亲’”没什么关系,更与本文的重点“海瑞‘躬亲’治水的精神”没有多大联系。所以这一段视频可以换作几张因不同地势造成不同情势的洪水的图片,这样安排教学目的很明确,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让他们深切体会到“躬历山川,亲劳胼胝”的重要性。接下来,授课老师就能因势利导轻松解决本文的重点问题了。

现象二:情景创设代替文本解读,本末倒置,弄巧成拙。

[案例]一位老师教授《父母的心》时,在初读课文之后,让一男一女两位学生分别扮演穷父母,另一位女学生扮演贵妇人,用学生上台表演的方式来演示文中一波三折的催人泪下的故事情节。在学生的拙劣表演之后,台上的学生满脸通红,台下的学生憋红了脸,尽量不让自己笑出来。自然,台上台下的人都没有从表演中深刻地感受到这个故事催人泪下的悲!而课堂时间却在学生们磨磨蹭蹭的表演中流失了,授课老师不得不仓促地结束这堂课。

[反思]授课老师创设这个“情景”,旨在让学生于鲜活生动的情境中感受到穷父母一片赤诚爱子之心。但由于表演的学生对文本中的故事只是粗略的了解,又没有过相似的生活经历,对人物的把握力度、表现力度显然不够;同时,面对众人又有羞怯之心,所以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表情也无法真实恰当地表现出来,“对白”像一杯白开水,毫无色彩、毫无生气,甚至差点笑场。这样的表演让学生感受的是可笑与滑稽,而不是穷父母一家生活的悲惨、穷父母赤诚爱子之心。由此可见,这个“情景”创设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策略]适当———创设合理、符合文本特点的教学情景

我们提倡在文章重点和难点问题上,要多下功夫,可以创设情景,化抽象为生动,化简单为具体,更好地启发学生,触动学生心灵。但要注意根据文本的特点创设合理、符合文本特点的教学情景,而不是滥用表演、视频或画面来代替文本解读。《父母的心》一波三折的情节中蕴含的人生的无奈和悲苦,那些尚未经历人生悲欢离合的中学生粗粗读一下是很难深刻体会到的;更何况他们不是演技一流的演员,让他们简单演绎、情景表演真是强人所难。所以,不妨让学生先细细解读文章,通过数遍阅读,读出文字背后的深厚感情、深长意味,在“眼含热泪”、“无精打采”等字里行间感受穷父母的无奈与挣扎,辅之以教师合理的情景模拟,从而体悟穷父母对子女的一片赤诚爱心。

现象三:情境创设缺失和谐,冒失突兀,矫揉造作。

[案例]一位老师执教范仲淹的《渔家傲》,先是听伴乐朗诵,再是自由朗读,当学生对诗词有了初步的解读和感情后,就进入到学生示范朗读的环节了。此前,教师已经成功地创设了与诗词相和谐的课堂情境氛围,师生也融进了苍凉、悲壮的诗境中。做示范性朗诵的学生朗诵水平很高,达到了声情并茂的境界,读完后,教室里像空谷一样静谧,学生们还沉浸在余味中,此刻,老师却突然用大白话说道:“咋样?大家听迷糊了,该来点掌声吧!”热烈的掌声响了起来,但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怪怪的,让人很不舒服。

[反思]在这个案例中,授课老师企图用学生们的掌声创设活跃的教学气氛,掌声虽热烈,但它却如夏天突然而至的暴风雨,不但打断了学生的思维,破坏了自然、顺畅的教学流程,更是一下子驱散了弥漫在教室里的浓浓的诗情诗味,破坏了学生好容易融进的美好诗境,又与教学内容和当时的课堂气氛很不协调,因而显得格外刺耳,令人扼腕叹息。这样的冒失突兀的掌声,显得矫揉造作,毫无意义。

[策略]和谐———创设自然、顺应教学流程的教学情景

我想,如果需要用掌声和笑声来创设情景的话,应该因文体而异。抒情性的散文鉴赏课、诗词赏析课,关键在于营造一种与诗文相协调的氛围和韵味。让学生沉浸在诗文之中,接受诗情文韵深深的浸润感染,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收获。当然,课堂并不拒绝掌声,关键要看怎样的课堂,怎样的掌声。像那些洗尽铅华、务本求实的老师,他们依靠自己的学识功底为学生奉上了精彩的课,从而深深地抓住了学生的心,收获了学生真心的赞扬;当有的学生在老师和同伴的开导点拨下作出了精彩亮丽的回答之后,当学生对课堂的重点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顿然领悟之后……来一点鼓励和赞扬的掌声会给学生带去成功的体验,从而让他们品尝到被关爱被激励的幸福。课堂中的“情”与“景”应该是相互交融的、顺应教学流程的,这样才能形成自然、和谐、温馨的教学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思考。

初中历史情景的创设 篇9

历史情境的创设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 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运用一切可能的教学条件, 积极创设教学所需要的特定情景, 使学生在历史情景中快乐的学习历史, 感悟历史, 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融入到课堂情景教学之中, 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 如何来科学创设历史情景呢?

一、运用生动的语言, 描绘历史情境

教师的语言是“一条纽带”, 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可见教师语言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常言道“言传身教”,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语言更是“传道授业”的重要工具。通过讲述, 要使学生似乎听得到几千年前陈胜在大泽乡“王侯将相, 宁有种乎”的振臂高呼, 看得见万里之外法国马赛人民高唱马赛曲开赴前线的壮丽画面。我们常说要把历史讲活, 就是要把历史人物讲得栩栩如生, 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正如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所说:“一个能动听地、清晰地教学的教师, 他的声音便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 把知识一同带进去。”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激励性的语言能使学生保持积极舒畅的学习心境, 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 从而产生不可低估的力量。

二、利用实物、图片, 创设历史情境

教师在讲授历史时, 必须运用多种手段再现历史, 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掌握距离他们极其遥远而难以记忆的历史知识。运用图片、实物等直观材料的展示与解说, 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他们更容易接受知识;也可以把较复杂的问题简明化, 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学生易于理解;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历史叙述的是过去的社会生活的现象, 教师的叙述无论怎样形象生动, 如果学生没有视觉上的感受, 印象就会不深。借助直观教具, 帮助再现历史现象, 就显得十分重要。实物和模型不仅能形象地反映出历史的真实情况, 而且是许多重要历史知识的直接来源, 在历史教学中有很高的价值。

如讲“红军长征”时, 可以利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来生动展示长征的概况, 教师可边讲边指地图, 并用红色箭头指出红军的进军路线, 强调分析当时的形势。这样, 历史地图就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战役形势, 给学生以宏观的、整体的认识, 为以后学习相关的知识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 通过历史地图的演示和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 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实物和模型不仅能形象地反映出历史的真实情况, 而且是许多重要历史知识的直接来源, 在历史研究中和历史教学中有很高的价值。

三、利用客观史料, 再现历史情境

史料是再现历史的基本素材和依据, 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的痕迹, 它能真实生动地反映历史本来面貌。史料包括典籍、图表、笔记、诗文、民谣等。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补充史料创设历史情境。

在教学中创设历史情境, 应注意让学生在感知历史过程中养成探究精神。如为了揭露法西斯的罪行, 教师为学生补充了一段材料:在奥斯维辛集中营 (二战时德国关押人犯的地方, 素有“死亡工厂”之称) , 遇难者的人皮被制成手套或灯罩, 头发被做成褥垫, 假牙上镶的金子被熔化后存入德国国家银行, 就连身上的脂肪, 也被刮下来做成肥皂。苏联红军攻克这里时, 除了幸存者, 还发现了7000公斤头发、近1.4万条人发毛毯……学生通过分析、思考、开始有了自己的理解和领悟, 德国法西斯在二战期间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 严重损害了人权, 我们要反对任何形式的强权政治、霸权主义, 要倡导和平, 反对战争, 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而努力。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 丰富历史情境

将多媒体引进课堂, 是目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而实用的手段之一。学生只有对本学科知识产生了兴趣, 才能有探求这门学科的欲望, 而这种兴趣的激起则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

多媒体技术突出技术优势就在于, 可以通过声音、影像、图片、文字等多角度展示、多渠道传播来创设历史教学的情境, 不仅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 还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课堂的教学效果。

在《秦王扫六合》一课的开始部分, 教师连续播放《秦始皇像》、《阿房宫》、《兵马俑》等图片, 并配以《秦王破阵图》、《将军令》等古典音乐, 在教师精彩语言的导入下, 迅速将学生引入到“秦统一”的历史情境之中, 开始本课的教学。

在“统一文字”部分, 用秦朝宰相李斯小篆体的《岐山石刻》碑文作为课件的背景, 增强了教学的历史感。

在“统一度量衡”部分, 展示了大量可以单击放大观看的实物图片, 力求使学生能从这些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的度器、量器和衡器直观地看出统一是势在必行的, 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通过这些古典音乐和实物图片, 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历史氛围浓厚的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设计历史剧表演, 呈现历史情境

古人云“授人以鱼, 不如教人以渔。”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更要求课堂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要突出能力的培养。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设计表演情境, 对于挖掘学生潜力, 培养学生能力有一定作用。

历史情景剧是指教师根据教材内容, 设计情景剧本, 组织学生排练, 演出, 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口语表达能力, 体态语言的形成, 而且能激起广大学生的好奇感, 来探究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发生, 发展, 进而能主动地进入新课学习。

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创新意识 篇10

一、创设还原式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

教材上的定义、定理、公式和法则等,大都是前人创造性智慧的结晶,其中很多重要定义、公式、法则的证明过程,都具有思维的独创性。因此精选一些重要的定理、公式或法则,启发、引导学生像数学家一样,“经历”发现、发明、创造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好途径。怎样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呢?方法之一就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创设还原式问题情景,启发、引导学生进入其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1:如图1所示,有三根针和套在一根针上的若干金属片,按下列规则,把金属片从一根针上全部移到另一根针上。

1.每次只能移动1个金属片;

2.较大的金属片不能放在较小的金属片上面。

试推测:把n个金属片从1号针移到3号针,最少需要移动多少次?

对于这个问题,可先启发设问:能否从移动1, 2, 3, 4个金属片的情形入手呢?并引导学生发现移动1, 2, 3, 4个金属片的最少移动的次数分别为1, 3, 7, 15次;再启发设问:移动n个金属片所需的最少次数是否为an=2n-1 (n∈N*) 呢?an与an-1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上述n=1, 2, 3, 4时的移动方法,归纳出对n个金属片都适用的移动方法。当移动n个金属片时,可分为下列3个步骤:

(1)将上面(n-1)个金属片从1号针移到2号针;

(2)将第n个金属片从1号针移到3号针;

(3)将上面(n-1)个金属片从2号针移到3号针。

于是,根据这个过程,可启发学生得到递推公式

再从这个递推公式出发,启发学生得到移动n个金属片的次数为

实践证明,创设还原式问题情景,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像数学家一样去探求、去尝试、去发现,能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发现中领略到数学的方法美,能有效地培养他们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

二、创设探究式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探究规律

一些伟大的科学家,常常从假设入手,进行探究,而发现伟大的科学理论的。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是从假设“物体运动速度不断增大最后达到光速时,将发生什么情况”进行研究得出的。在教学中,我们也可以这样:在教学中,提供学生探究的源泉与创新的支点,积极创设可供探索研究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规律,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2:已知a, b, c, d都是实数,且a2+b2=1, c2+d2=1,求证:|ac+bd|≤1

证明该题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该题可有哪些变式呢?

变式1已知a, b, c, d都是实数,且a2+b2=1, c2+d2=1,求证:

变式2已知a, b, c, d都是实数,且a2+b2=1, c2+d2=1,求证:|ac-bd|≤1

变式3已知a, b, c, d都是实数,且a2+b2=1, c2+d2=2,求证:

变式4已知a, b, c, d都是实数,且a2+b2=m, c2+d2=n (m>0, n>0) ,

求证:

变式5已知a1, a2, a3, b1, b2, b3都是实数,且a12+a22+a32=1, b12+b22+b32=1求证:|a1b1+a2b2+a3b3|≤1

变式6已知a1, a2, a3, b1, b2, b3都是实数,且a12+a22+a32=m, b12+b22+b32=n, (m>0, n>0) ,求证:

实践表明,在教学中引导、启迪学生深入地探索与挖掘,能激活学生思维,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创新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

三、创设开放式问题情景,激发学生享受发现快乐

创设开放式问题情景,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造氛围,让他们从多种角度,运用合情推理的思想去自主发现、主动探究,享受数学发现的乐趣,激发创造欲望,从而培养他们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

例3:给出一块正三角形纸片,要求用它剪拼成一个正三棱柱模型,使它的全面积与原三角形的面积相等。请设计一种剪拼方法,分别用虚线标示在图中,并作简要说明。

这是一道典型的开放性试题,有多种剪拼方法。

方法一:在正三面形三个角上剪出三个相同的四边形,其较长的一组邻边边长为三角形边长的,有一组对角为直角,余下部分按虚线折起,可成为一个缺上底的正三棱柱,而剪出的三个相同的四边形恰好拼成这个正三棱柱的上底。

方法二:如上图,取三角形三边中点,剪出 (1) 、 (2) 两个小三角形为正三棱柱的上、下底面,将平行四边形 (3) 等分为三个小平行四边形,再分别补为矩形作为侧面。

方法三:如上图,取三角形两边中点,剪出 (1) (2) (4) 三个小三角形,以 (1) 为正三棱柱的一底, (2) + (4) 为它的另一底,再将矩形 (3) 三等分,分别作为三棱柱的三个侧面。

实践表明,创设适宜的开放式问题情景,能为学生创设出广阔的自由思维空间,让他们综合与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进行独立的思考、探索和研究,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四、创设质疑式问题情景,让学生在释疑中有所发现

科学发明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释疑入手的。在教学中给出存疑问题,引导学生辩析、质疑,并鼓励学生在质疑中发现问题,可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例4:已知正数x, y满足x+2y=1,求的最小值。

解法一(错解)

让学生辩析、讨论:为什么两种解法的结果不同?可以看到,解法一中,第一个等号成立的条件不能使后面等号成立,因此,解法一得不到最小值,是错误的;解法二中,等号当且仅即时等号成立,故解法二是正确的。

教学中,提出有疑难的问题让学生分析、讨论,创设自由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与创造性。

五、创设联想式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异精神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思维的求异性。在教学中运用联想提问可启发学生横向联系、数形结合,多方向、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引导他们在求异中创新,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

例5:求函数的值域。

联想提问:该题有哪些解法?引导学生们讨论、联想。

联想1因为,由其结构联想到直线的斜率公式,因此,问题就转化成求点M (0, 2) 与点N (-sin x, cos x) 连线斜率的取值范围,而点N是单位圆上的动点(除x轴上的点),问题又转化为过点M的直线y=kx+2与单位圆x2+y2=1(除x轴上的点)有公共点时斜率的取值范围,于是,由得(当且仅当直线与圆相切时等号成立),因此函数的值域为。

联想2因为sin x≠0,故函数可变成方程cos x+y sin x=2,即。联想到平面向量的数量积,设,由得,即1+y 2≥2,解(当且仅当共线时取等号,可得)。

联想3因为sin x≠0,故函数可变成方程cos x+y sin x=2,因为cos2 x+sin2x=1,由积的和与平方和之间的关系,容易联想到柯西不等式,于是得 (cos2 x+sin2x) (1+y2) ≥ (cos x+y sin x) 2=4,解得(当且仅当时取等号)。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运用联想提问,可启发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地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异精神,从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新思维。

六、创设猜想式问题情景,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大量实践证明,数学中许多命题的发现、思路的形成和方法的创造,都可以通过数学猜想而得到。常见的有类比猜想、归纳猜想、分析猜想、直观猜想、迁移猜想、结构猜想等。教学中创设猜想式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不满足于已有的现成结论,善于引发新念头,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大胆猜想,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

例6:已知数列{an}满足a1=a2=1, ,求证:对一切正整数n, an都为整数。

大多数学生很快可以算出a1=1, a2=1, a3=3, a4=11, a5=41, a6=153,但对怎样证明束手无策。怎么办呢?引导学生大胆的猜想:能否假设an+2=Pan+1+qan成立?(p、q为整数)并引导学生用待定系数法求得p=4, q=-1,因此an+2=4an+1-an,再用数学归纳法可证明该等式成立,则问题易证。

“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创造”(牛顿语),在教学时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引导他们在充分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提出有新意、有创造性的解法,从而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

实践表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适宜的问题情景,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综合与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进行独立地思考、探索和研究,能有效地启发学生敢想、善思、多猜想、多发现、多创造,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

教材上的定义、定理、公式和法则等,大都是前人创造性智慧的结晶,其中很多重要定义、公式、法则的证明过程,都具有思维的独特性。

情景创设 篇11

【关键词】愉快情境 设疑 竞争

【中图分类号】G632

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不是作为一种艰苦任务要学生去负担,而是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活动具有乐趣,富有感情色彩”,心理学研究的结果表明:学生接受的信息量、思维活动与情绪有极大的关系,情绪高涨、精神愉快,则记忆增强,接受的信息量增多,思维活跃。同时,初中生是心身逐步发育的阶段,他们的特点是开朗、活泼、易动,对他们的长处教师要加以引导,不能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来授课。否则,教师就难以与学生沟通,产生共鸣。使课堂气氛沉闷、压抑,课堂不再是传授知识的神圣殿堂,而变成了磨难场所。这样,极大限制了学生智能发展的潜能发挥。创设愉快情境教学是符合现代教学规律和初中生的实际的。它能有效地渲染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并把情感作为贯穿于其中的一根红线,串联并带动起原有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愉快教学情境”就是在教学中渗入一些闪现智慧的幽默的健康的兴趣,将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溶入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以激起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下,进行传授知识和接收信息。现在我将如何创设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愉快情境”谈一些体会和做法。

一、质疑问难,创设愉悦学习情境

质疑问难,本身就蕴含着思维的火花,也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动力。古人语:“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尤其是鼓励学生不盲从,不唯书, 不唯师,大胆提出问题,善于质疑,点燃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教师设置的问题必须新颖有趣,有适当的难度,并富有启发性。创设问题情境要求教师能预测学生接受知识时可能存在的问题,抓住学生认知上的矛盾,选准问题的切入点,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探求;激化思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二、借助课件,创设愉快课堂情境

赏心悦目的课件对愉快情境的创设更是锦上添花,运用视觉、听觉的结合,使多个感官同时接受刺激,他们在欢声笑语中悟出了信息技术的奥妙与真谛。如在讲vb时,我从网上下载了《西游记之vb篇》的 flash 版,学生在笑声中了解了vb程序设计及其应用,也激发了以后对 flash 的学习兴趣。又如在讲授powerpoint时,我精选了一些学生参加国家级比赛中获奖的作品来进行情境创设, 学生在图、 文、 声、乐并茂的课件中感受了powerpoint的强大功能,学生会更认真学习,力求做出更优秀的作品。

三、挖掘生活,创设贴身现实情境

如讲到计算机系统时,我讲了一个小故事:计算机处理的数据量是极为庞大的,就好比一个人在堆满了谷物的仓库里打谷子,那怎么施展得开,工作效率又怎会高呢?于是,人们把谷子堆在仓库中,自己拿了一部分谷子到场院中去打,打完了再送回去。这下子,可没什么碍事的东西了,打谷子的速度快多了,内效率提高了。计算机也是这样解决了同类的问题。它把大量有待处理和暂时不用的数据都存放在硬盘中,只是把需要立即处理的数据调到内存中,处理完毕立即送回硬盘,再调出下一部分数据。硬盘就是计算机的大仓库,内存就是它干活的场院。

四、通过竞争,创设任务驱动情境

初中生好胜心很强,他们都有争冠军、拿第一的渴望,即使在两个人的比赛中取胜也感到激动的和高兴,因此我把竞争意识引入课堂。在我的教学班中,我一般会把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在这一组中既有信息素养较好的,也有信息素养很差的学生,让他们在一起共同协作学习。对于某些问题我将它设计成抢答方式,本组其它学生可以补充,有时对一些易出错、模糊的问题展开辨认或讨论,比如,怎么的一部计算机才算是高性能的计算机?然后再由本组一位学生综合回答,这样辩论或讨论使问题得以澄清,这也是学生倍受欢迎的方法之一,每到此时,学生们兴趣盎然,跃跃欲试,踊跃发言。学生忽而屏息思索,忽而眉飞色舞。当然,回答问题出错也在所难免,可能造成不愉快,不过教师处理恰当及时鼓励,以充分信任的情感帮助其自我纠正,让其进一步思考,把可能出现的不愉快心情巧妙地化解,使其愉快地进入学习角色。例如,在讲到计算机硬件时,分别拿两条 不同类型的内存,要学生从外观分辨它们的类型并说出它们的不同。

五、开辟第二课堂,丰富业余生活情境

首先,我利用学校的黑板报开展“请驻足一分钟”活动,进行环境渲染,内容短而精,一般一分钟左右就能看完,定期刊出。辟有计算机发展史、风趣与幽默、计算机漫画、应用小技巧、计算机发展新动向、硬件资讯、智力测试等等。很能受学生欢迎,成为学生必看的内容,每到课余饭后,黑板周围都有很多学生,他们在笑声中求得了知识,扩大了视野,激发了学习兴趣,这种兴趣迁移到信息技术课堂之中,带着良好的心情来听课,给愉快情境的创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其次,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活动,比如,在讲到计算机系统时,要求学生收信计算机软硬资讯,完成调研报告;每小组给5000模拟货币,看哪个小组装的计算机性价比最高,给予评比。要学生去收集、发现实用的小程序,优秀的素材网站;去探索总结一些应用程序的使用小技巧;设计制作精美的版报。我在学生交上来的“战利品”中挑一些优秀的贴到黑板报上署上学生姓名与大家共赏。学生领略到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处于视觉、听觉、触觉、时间知觉、空间知觉、运动知觉等综合情境中,手、眼、耳相配合,使学习知识成为一种乐趣,学生会愉快地接受知识,巩固、创造性地去应用计算机知识。

如何创设地理教学情景 篇12

(一)创设新颖的课堂模式

教师在一节课中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是很难做到的,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力求创设丰富的课堂模式以及课前导入形式,以便达到预期的课堂效果。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胜心强这一特点,让学生分组交流,或让学生到讲台上讲解、辩论等,激励学生勇于探索,勇于竞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的愿望。

(二)实践体验

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在动手操作中获取知识或者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假设或假想,从而扮演某种角色,去展示情境,在角色体验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使枯燥的教材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形象表现。如通过组织学生调查学校附近河流利用情况和水文状况,剖析当前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状况、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措施等,通过轻松的教学情境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加强学生的体验。

(三)联系生活

生活实际是学生最熟悉、最了解也是最感兴趣的。许多地理课的内容都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如天气变化、水资源危机、资源的开发利用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适当地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就可以让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中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结合课本知识,适时提醒学生注意收听、收看电视台的天气预报,然后指导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观察、分析实际天气的变化过程及其原因。如冬天强冷空气南下过程出现的一系列天气变化,把它与教材中所描述的冷空气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变化情况进行深入地分析比较,这样就能培养学生对天气现象的关心与探究的兴趣。实践证明,通过生活实际来进行教学,会使教学效果非常突出。

(四)设好疑问

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有目的地设置相关的疑问,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学习,逐步深入地探索问题的实质。如在进行《全球有规律大气的运动》教学时,通过设计以下问题,层层推进:①冷热不均会引起大气产生对流运动,地球表面高低纬度之间也存在冷热不均,会不会存在热力环流?如果有,环流形势是怎样?为什么形成三圈?启发学生探究三圈环流奥秘。②刚才我们探究了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但是我们忽视了地球表面并不是由性质单一的一种物质所构成,那么把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叠加在大气环流图上,又会产生什么影响?从而激起学生探究海陆分布对大气的影响。③在东亚和南亚地区,冬季和夏季陆地和海洋气压分别会如何变化?从而使学生主动探究季风环流的形成过程。通过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认知兴趣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阅读,教师的指导,最后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把地理知识转化为能力。

(五)结合故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与内容相关的故事或者典故创设教学情境,会起到非常好的效果。例如讲到“洋流”时可讲到一个这样的故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曾使用密度流,给英国以沉重打击。当时,德国的潜水艇在关闭发动机的情况下,依靠直布罗陀海峡的密度流很顺利地通过了由英军严密反守的直布罗陀海峡,由于德军关闭了发动机,没有声波等的传递,巧妙地躲避了英军的监视,在密度流的帮助下,绕到英军的背后,突发袭击,给英军很沉重的打击。教师引入这样的事例,即能帮助学生了解直布罗陀海峡的密度流,又能营造引人入胜的课堂气氛,吸引学生。

(六)利用多媒体

地理知识有许多涉及到动态的变化的过程,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把静态的文字、图片制作成生动形象的动态画面,对这些过程进行情境设计,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直观,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可以大大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高一地理(必修一)中,有大量的自然地理知识很抽象,学生很难从字面上去理解,把这些知识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会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此外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还会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参与学习过程,通过电脑模拟,可以近似地再现自然地理景观和人文地理景观,让学生的情感受熏陶,从声、光、形、色、音等多种信息中获取知识。这样,学生既可得到美的享受,又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提高了学习兴趣。

(七)利用语言技巧

语言,包括教师的肢体语言,是最普遍、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学手段,注重教学语言的技巧性,能使课堂轻松、活跃。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真挚、饱满的情感,生动描述地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以及人地关系的发展变化过程,让学生沐浴在情感交流中,激发学习兴趣。如在讲授地形概念时,举起左手,攥紧拳头,给学生展示山岭、鞍部、山脊、山谷等概念;并拢手指收缩或伸展讲解坡度变化。又如讲月相变化时用左手代表太阳、右手代表月亮,举起左手和右手成90°或180°夹角旋转。这样,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不仅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也顺利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上一篇: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下一篇:科学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