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探究法(共12篇)
自主探究法 篇1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初中体育教学也悄然改变。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体育兴趣、培养学生体育素养、提高终身体育意识, 已成为初中体育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因此, 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 成为一个个个性张扬、主动进取的主体非常重要。在教学实践中, 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设计好基本流程
1.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的制定, 产生“我想学到什么”、“我应学到什么”、达到“何种程度”的学习需要, 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渴求解决问题的迫切心理。让学生在“我要学习”意识的强烈驱动下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情境中去。
2.启发点拨, 自主探究。教师事先设计好自主学习提纲, 创设一种探索氛围, 指导学生自学, 让学生进入自主探究阶段, 动脑动手动嘴, 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3.组织讨论, 合作交流。本阶段注重体现学生与学生, 教师与学生间由局部到整体的交流、整合, 而知识方面则体现了由点向线、由线到面、由普通到重点的集结;在认识上则体现了从个别到一般, 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4.总结评价, 举一反三。知识的掌握是为了应用, 思维、技术动作的训练是为了创新。本阶段主要是对已学知识技能的巩固训练, 迁移练习, 使学生思维发散提高, 具有创意。整个过程, 教师并不是袖手旁观, 而是一直处于指导的地位, 不断提供信息, 观察并收集学生学习的情况, 点拨方法, 铺路搭桥。
通过以上流程,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任务, 然后在一段时间内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基础性练习, 经组内组际交流、评价、共同促进, 逐步完善, 最后形成个体或小组的教学成果, 形成动作技术或手段的可持续发展。
二、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操作与实践
通过实践, 我摸索出了“创造条件, 让学生主动学习;营造教学环境, 创设竞争情境;引导发现, 探究创新;展示合作探究成果”这一自主、合作、探究的体育教学模式。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进入主动、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情境, 从而获得丰硕的知识和创新能力。
(一) 创造条件,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教学实践表明, 学生都有表现自我和展现自我的欲望。根据学生这一特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首先创造有利条件, 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例如每节课的准备活动, 教师给学生创造条件, 让每个学生轮流来组织准备活动, 并提出相关要求。其次, 教师应丰富自身的教学手段。如应用多媒体给学生演示技术动作、快速显示问题、让学生明确探究的思路与方法、养成探究的习惯等。
(二) 营造学习竞争情境。“一言堂”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讲、学生练。而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里, 教师应转变角色, 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 充分信任学生, 尊重学生人格, 与学生结为合作伙伴, 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 引导他们质疑、解疑, 在课堂上敢于发表意见、看法, 提出问题。例如, 让学生设计并展示一个游戏, 然后请学生提出对这个游戏的看法, 包括优点和不足之处, 再让学生进行互评, 这有利于学生共同提高。营造竞争情境, 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这些活动对学生都具有吸引力。好奇是人的天性, 也是一种动力, 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处于半成熟半幼稚发展状态, 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近景直接性学习动机, 他们好胜心强、喜欢竞争, 这些特征可以转化为学生探究的动机,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挖掘教材的新奇因素, 创造情境, 变换形式。例如, 上耐久跑课时, 开展定向运动, 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组内协作, 互相帮助, 看哪个小组最先获胜。又如, 技巧练习时, 从准备活动──入场──练习──学生互评──自我展示, 整个练习过程都由学生主持, 学生相互做裁判、打分、评价, 通过实践激发学生探究的内驱力。另外, 教师对学生的每一次探究都应给予表扬和鼓励, 使学生能够体验到成功喜悦, 增强学生的学习乐趣和探究信心。
(三) 引导发现, 探究创新。探究离不开问题, 因此每节课教师必须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 或作为家庭作业。例如, 在教学《正面原地双手抛实心球教学》时, 教师提出“怎样才能把实心球投得远”这一问题。学生通过练习、讨论得出答案, 教师进一步向学生提问“取决实心球远近的因素是什么?”再通过学生练习、讨论得出答案。整堂课学生都是学习主体, 亲身体验学习, 建构知识, 展示自我。每节课都提出问题或设疑, 会给学生后来的自主探究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四) 展示合作探究成果。探究过程就是获取成功的过程, 是体验快乐的过程。在围绕探究主题展开讨论中, 教师要相机诱导, 适当鼓励, 启发学生思维, 将讨论引向深入。在此过程中, 学生明了知识、建构知识。展示合作探究成果, 就是通过汇报、表演等方式展现知识的形成、能力的获得。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是实施新课标的需要, 也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需要, 不能仅把它看成一种教学方式, 更应把它视为一种教学理念, 是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的理念。它不仅要求学生动手、动脑, 而且要求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这样才能推动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 使教师的行为发生与之相适应的变化, 从而推进课程改革, 达到提高学生体育素养的目的。
摘要: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 成为一个个个性张扬、主动进取的主体, 需要教师设计好教学流程, 创设条件, 让学生在竞争情境中主动学习、探究创新。
关键词:初中体育,自主,合作,探究,运用
参考文献
[1]陈海波.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与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J].体育文化导刊, 2003.12
[2]宋忠志, 罗希尧.我国中学体育师资现状分析[J].体育科技, 2000.2
[3]徐小鸣.浅谈体育课上对学生兴趣的培养[J].新课程 (小学) , 2010.09
[4]郭太玮, 潘绍伟.新课程标准实施与体育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J].体育学刊, 2004.5
自主探究法 篇2
自主探究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不仅被作为重要理念强调、作为教学建议提出,而且被列入了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之中,这势必对教学实践产生重大影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将探究作为学生面临的实际学习任务的一部分,通过提供探究教学的情境,让学生逐步学会在自主学习中探究,用探究来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1.用问题引领学生探究。
在课堂中的自主探究,并不同于课前预习,它更重于对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而教师,在其中。应该起到一种引领的作用。
新教材中,很多课都按问题情境―学生活动―建立数学―运用数学等环节设计,这样设计无疑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探究的空间。因为学生对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的理解和掌握有一个形成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时机,教师要精心设计。
如:学习华师版九下《圆的对称性》,我们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一个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对称轴有几条?画有一条弦的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对称轴有几条?连续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去折叠,去讨论。从活动过程中发现圆的轴对称性并由圆的轴对称性得到的圆的一系列性质。
又如,我们在学习华师版八下《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
问题1:前面我们学习了一次函数图像性质,你认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有什么性质?
问题2: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性质与一次函数有和不同?
问题3:你能否结合反比例函数图像说明你得到的性质?
这样的问题,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运用画图并类比一次函数图像性质去探究反比例函数图像性质。他们积极地探讨,也与他人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其中不乏出现一些错误的见解,大家通过讨论去伪存真,达成共识。从图像的增减性、对称性,连续性探究了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性质。
在这样一种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亲自参与探究,并经过自主的思维活动而发现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性质,因此印象也特别深刻。同时还获得了研究函数图像问题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方法。象这类新授课,我们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行探究、去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又有利于树立数学发展过程中的.数学思想。
2.让学生在课本阅读中自主探究
在现行的初中数学教学教材,图文并茂、引人入胜,注重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思考、实践和探索。例题、习题也精挑细选,一些结论都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维方法和思想精髓,是学生创新思维的生长点。因此,让学生学会对课本的仔细的阅读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当然,数学阅读和文学阅读不尽相同,有其特殊性,由于数学语言及内容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学生阅读数学会感到枯燥,难以持久,所以,很多学生对阅读数学不感兴趣,或不读过程直奔结果,这就对学生探究能力培养不利,所以教师要起到一个指导、引导的作用,如通过设置情景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当然,在设置情景时,方法也是多样的,可以设置生活情景,也可以是历史情景、游戏情景等。
当然,阅读需要循序渐进,需要坚持不懈。也需要根据不同教材选择是精读还是粗读。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也要引领其思考与探索。
3.让学生在质疑中自主探究。
语文课堂的三步自主合作探究法 篇3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三步自主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三步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是高效课堂建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课堂教学模式
还有一些教师认为高效课堂教学就是提出许多问题,学生回答问题。于是,整个语文课堂教学成了问答式的课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长期的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主动性,也使得部分学生的思想处于惰性状态。
我们认为,语文教学其核心是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真正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三步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就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提出的一种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方法。“三步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将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一开始就处于问题状态,整个语文课堂教学也是从学生问题生发开来,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这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主动性,简化了课堂教学程序,打破了传统课堂师问生答的教学惯性。
二、三步自主合作探究法的具体操作流程
三步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一般分三步。第一步是学生的质疑阶段。也就是说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将自己疑惑的地方记录下来,作为问题,准备在课堂活动中交流谈论。同时,还可以将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记录下来,作为和同学交流的东西。提出问题是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意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思考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作为一种阅读活动来说,学生能不能提出问题以及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反映了学生阅读文本的状况;也可以看出学生对文本理解的程度。对于探究性学习来说,有问题,才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因此,自主阅读提问阶段非常重要,是下几个阶段的前奏。第一阶段的路铺好了,第二阶段的路就好走了。
在本阶段,可能会出现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的问题零散,不成体统。这时候,教师就要帮助学生梳理问题,并予以归类,让他们认识到自己问题的性质和类型。在本阶段还可能会出现学生不会质疑,找不出有价值的问题,特别是在初始阶段,这时候教师要进行引导。或者明确学生提问的方向;或者提出一个思考提问的维度;或者提出一个问题启发开导。
一般情况下,一个文本可以从这样几个维度上来思考提问:第一个维度是有关字词方面的,哪些字词的含义不是很理解,找出来,查字典、词典解决;第二个维度是有关人物言行神态的。主要让学生思考人物的某个言行神态中包含着怎样的思想情感,从中可以看出人物有哪些内心活动等;第三个纬度是有关重点词句的含义的理解和认识,可以让他们找出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这些句子的内在含义是什么;第四个维度是有关文本结构的。通过这样的一些维度的提示,学生寻找问题就容易多了。时间长了,学生拿到一个文本,就能很快地进入问题状态。
对学生遗留的一些重要问题,教师可以以商量的语气、学生的身份提出来。比如,大家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老师也有一个问题不理解,想请教大家。不知道哪位大侠能够帮老师的忙。这样可以解除学生的戒备心理,激发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这很好地解决了教师在三步自主合作探究法中的角色问题。
第二阶段,我们称之为自主合作解决问题阶段。问题提出以后,小组之间交流问题,提出一些他们小组内的问题。对一些小组内可以自主解决的问题,可以合作解决,对不能解决的问题,形成小组问题,以备进一步全班交流。
本阶段的学习是自主性和合作性相互补充,是一种交叉学习。学生不懂的问题,需要交流的问题,可以随时组成小组进行交流。这样,课堂气氛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等都增强了。既照顾了面上的问题,又照顾了点上的问题,可以说是最经济、最简洁、最有效的教学方式。
在这个阶段,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自主提问,获得了对文本一定的认识,他们对自己的一些问题开始进行思考,此时进入探究阶段。不过这种探究还是初步的探究性学习。这种探究是自主的、自发的,是不成系统的。学生可以查阅他们手头的资料,可以和其他同学一起探讨商量解决,也可以向老师求教。通过这个阶段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学生的大部分问题就可以解决。那些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就成为我们下一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一步为下一步的深层次的探究性学习扫清了障碍,铺平了道路。这个阶段做得好,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学习就集中的多了。
在此阶段,可能会出现这样一些问题。学生对问题的解决不彻底,对他们解决的问题还很是模糊,这就需要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听取各小组的学情汇报来获取信息,明确是否进入下一步的环节。
第三个阶段,就是对核心问题的探究。经过前一阶段的自主学习,一些简单的、不需要教师启发诱导的问题,学生已经解决了。这样就大大地简化了课堂教学程序,避免了在一些不必要的问题上花费时间;节约出来的时间,可以让学生思考那些需要集中精力思考的问题,既经济,又高效。
在这个阶段,教师重点在启发诱导。让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探究的方法。分析问题,看问题的核心和实质是什么,怎么解决问题。根据问题进一步阅读文本,寻找相关的材料支持问题的解决。
三、“三步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的特点
三步自主合作探究法解决了学生不会提问题、不会解决问题的难题,同时,也在最大程度上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是比较理想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三步自主合作探究法”简化了课堂教学程序,是真正的高效课堂教学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理解文本,更主要的是从理解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思考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数学等学科的那种逻辑性的思维,而是带有形象化的逻辑思维,这种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所独有的。有了这种语文思维能力,学生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的能力会大大的增强,自然写作能力也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培养。语文教学的无效或者低效就体现在语文教学根本就没有培养起学生的这种能力,自然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就谈不上。
“三步自主合作探究法”首先是自主学习,然后是合作学习,最后是合作探究。具体说来,我们将课堂教学程序分为三步,每一步都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放在重要的位置,都要促使学生思考文本,研究文本,探讨文本。学生的这些思考结果,只要在课堂中展示就可以了,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了解他们对文本的认识情况,这为教师下一步的讨论奠定了基础。这既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又大大地简化了课堂教学程序,使师生从繁琐的课堂问答中解放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解决他们能够解决的问题,思考一些他们疑惑的问题,探究一些他们能够探究的问题。最后,学生不能解决的,或者他们内心还有疑惑的,或者是他们解决不彻底的问题,就是我们课堂教学主要解决的问题。
经过学生的汇报交流,解决了大部分问题,第三步,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就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核心的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这样,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简化了课堂教学程序。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会大大增加,讨论交流的机会也会大大的增加。
(二)“三步自主合作探究法”既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三步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从始至终都以学生为本,把问题的提出作为教学的重要一环,作为探究教学的前提条件,有没有提出问题以及问题提出的质量都决定着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学生的问题,学生的探究认识构成了语文课堂的教学资源,这既发挥了合作学习的优势,又最大限度地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主要的是把学生放在问题情境之中,促使学生去思考问题,这样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考力。
三步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将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解决了一部分简单的问题,解决了那些不需要在课堂上花费时间和功夫来解决的问题,这样就大大地节约了时间;同时,教师只在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需要学生深刻思考的问题上下功夫,这样,学生的思想走得比一般的课堂远。
自主探究法 篇4
一、积极创设探究学习情境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培养被提上了日程。 小学数学教师在课程教学中, 应该充分考虑小学生的特点, 根据小学生的能力和水平进行教学。 比如, 在学习“元角分”课程内容的时候, 老师可以给同学们展现一个“模拟商店”的情境, 把学生进行分组, 然后分别扮演顾客和商店店员进行产品之间的买卖。 老师首先要对相关的商品进行标签定价, 学生可以在模拟商店买卖过程中学会应用元、角、分, 并掌握元、角、分之间的换算技巧, 从而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了解新知识和新技能, 不断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 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强化对数学知识的掌握, 从而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
二、增强学生实践探究能力
对于小学数学课堂而言, 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 而且需要小学生学会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注重动手实践, 在实践中实现理论内容和实践的融合, 在实践中获得数学思维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 他们爱玩好动, 喜欢动手探索。 小学数学任课教师通过实践课程,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形成, 有效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 在学习平面图形面积的时候, 数学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引导, 通过对图形进行拼、摆、平移、旋转等形式, 让学生掌握图形转换过程中的规律, 了解图形面积的计算。 通过实践, 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对知识的感悟, 更好地获取数学思维。
三、提高学生问题探究能力
自主探究性教学就是通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和质疑, 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对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 因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任课教师应该提前对课堂中应该出现的问题进行创设, 结合教学内容, 给学生提出相应的探索目标, 从而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 强化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 让学生真正掌握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在学习《千米的认识》时, 老师可以给学生设置问题, 比如:公里和千米之间的关系是? 这样的问题设置, 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本课堂知识的兴趣, 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程的主要目的,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提升总结评价水平
在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中, 总结归纳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学生在完成了相关探究任务之后, 要对自主探究的内容、过程、方法、结论等环节进行有效的评价和归纳。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运用探究式教学法, 进行多样化的评价, 这不只是为了给学生在群体中定级, 而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例如,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老师提出问题, 让学生围绕相关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回答, 班级的每个学生都要做出评价, 从而形成小组集体的意见, 最终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然后老师根据学生完成的基本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和归纳, 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与此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 还应该根据课堂具体情况强化学生的课程学习反思。 要使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意识, 对解决问题的各环节进行反思, 获得相应的解决问题经验, 学生在情景模式下不断提高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自我努力, 更好地为开发学生自主活动或是思维开阔奠定重要的基础。
总而言之, 在引导学生独立探究, 获取数学思维时, 教师要因地制宜, 不能以不变应万变, 要把硬性教学设计变为弹性教学设计, 让学生有自主探究的兴趣, 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才能够更好地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全面发展提供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广西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编写, 周日南, 主编.小学数学课程理念与实施[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黄建弘, 编著.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比较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施庆涛, 郭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自主探究法”探析[J].群文天地, 2012 (22) .
[4]刘东慧, 阮静旭.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性[J].群文天地, 2012 (22) .
自主 合作 探究 篇5
------试谈中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培养
四川省乐至县吴仲良中学唐胜前
摘要:培养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是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何培养呢?一是要改变传统的课程观,树立大语文教育观,这是基础;二是要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这是关键;三是转变传统的评价观念,这是保证。
关键词:自主 合作 探究;内容 方法 评价
教育部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首先应转变观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四条基本理念,其中第三条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进一步指出:“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可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那么,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这种学习方式呢?
一、教学内容的确定是基础
传统的语文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把自己孤立起来。新课标在课程建设上,倡导要有大视野,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语文课程是与现实生活有着天然联系的课程,如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土人情、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学生的日常生活等,凡现实生活中有的且适合语文课程的,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如把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引进语文教学内容,笔者在授《“两弹”元勋邓稼先》时,在谈到邓稼先为开创中国核武器设计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时,就与伊拉克战争联系起来,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科学与和平。
— —
1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活动场所,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奠定好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关键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1.教师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方面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另一方面教师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力的指导、引导、辅导,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
首先,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打动学生,用自己对祖国语文的热爱之情影响学生,必然会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其次,教师要善于创设学习语文的良好环境。如校园的文化长廊、语文组的专栏、教室里的墙报、校园文学刊物等都能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课堂上民主、宽松、愉悦、融洽的学习气氛;师生之间平等对话、无拘无束地交流;教师不断地给学生以提问、发表、交流、展示的机会,并及时给予肯定……这些都是非常适宜学生学习语文的环境,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
再次,教师还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充分发挥出“导”的作用。教师要在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方式的前提下来“导”,在“导”中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引导并教会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引导并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引导并激励学生在学习中能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如笔者在授《鲁迅自传》时,问鲁迅回国是“因为我的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到底谁帮助谁?大多数同学都认为是: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帮助鲁迅。我首先肯定,若按现在的语法习惯来理解是正确的,但从当时鲁迅本人及其家庭情况来看,应该是鲁迅的经济帮助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只是当时的文法句式与现在不同。这些都有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2.努力体现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正确处理好课内、课外的关系。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首先,教师要不断开发并合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一切可以利用的语文教育资源,密切联系现实生活、联系学生实际,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大语文实践的机会。如笔者在授《范进中举》时,当学完课文,师生共同归纳出本文的主题是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后,我设计了两个讨论题:①假如你生活在当时的社会,你对科举制度是赞成还是反对?②联系你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现在的考试(半期、期末、中考、高考)的看法。并单独用一节课,按每四人为一小组分组讨论。讨论的气氛非常热烈,赞成反对的不相上下。我趁热打铁按不同意见把全班临时分成两个大组,展开辩论,气氛空前高涨。辩论双方理由充分、事例典型、妙语连珠,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第2题则要求同学们写在作文本上,老师评阅后,又及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当今的各种考试,并告诉同学们,我们国家正在着手改变评价方式、改革考试制度,并激励大家要趁年少努力学好各科知识,以报效祖国和人民。
其次,教师要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改变过去“读死书、死读书”和讲授式、问答式等单调的形式为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讨论、游戏、表演、展示、欣赏、评价等,让每个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合作、展示的机会,使语文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如笔者在授《变色龙》时,就让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并在课堂上表演。五名同学分别扮演警官、巡警、赫留金、将军家的厨师、独眼鬼五个角色,扮演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动作、神态、语言都较成功,博得了全班同学的阵阵掌声。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同学们的实践能力,还使同学们对小说的人物形象有了更鲜明、深刻的印象,有助于理解小说的主题,更有利于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培养。
总之,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使学生不断进行自我组织、自我建构,在这种组织、建构中,逐渐提高语文素养,形成适合自己学习语文的方法。
三、评价方式的转变是保证
传统的评价观念是以单纯的考分为标准,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重结果轻过程,严重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禁锢了语文教学改革,不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如何改革呢?
1.要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综合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2.考试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使学生成长过程成为评价的有机组合部分。如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教师和同学的评价、自我评价和来自家长的信息等都应成为评价的依据。评价的形式要灵活多样,做到平时测验与期末检测相结合,口试与笔试相结合,开卷与闭卷相结合,分数与等级相结合。此外,还要灵活运用除考试外的多样化评价方式。
3.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教师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客观地指出学生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多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采用激励性评语,尽量从正面引导。
4.转变教师传统的课堂评价方式,即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简单的“对”或“错”的评价。新课程中出现的许多开放性问题,教师不能作简单的评价。如授《少年时代的毛泽东》时,针对少年毛泽东的“逃学”、“反抗父亲”,有同学认为是性格坚强的体现,值得学习;也有同学认为是不尊敬老师和父母的行为,不值得学习。对此,我们的老师能简单地说谁对谁错吗?
只有采用了正确的评价方式,才能保证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使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加强合作交流,积极探索,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自主快速学习法 篇6
自主快速学习法包括探索研究和解决课题两种方法,前者偏重于自主思考,多用于知识的学习;后者偏重于技术,多用于技术发明和创造。
主动学习发掘学习潜能
经常听到有同学抱怨:“我天生脑子笨。”这句武断的话,也许会将蕴藏在你大脑中的巨大潜能埋没殆尽。科学研究表明,每位中学生的潜能都是非常巨大的,而开掘这种巨大潜能的关键在于,自觉主动地学习和创造性地探索。
潜能,又叫潜意识。美国知名教育培训专家、潜能大师博恩·崔西指出:潜意识的影响力是显意识的3万倍。
潜意识为什么具有这样巨大的能量呢?科学家认为,人的大脑由延髓至额前叶共有7层,它是人类潜意识的重要储藏仓库。你可能没有兴趣去研究大脑的神经生理结构,但是肯定会对以下的资料感兴趣:
1.人类的大脑只有1.5公斤左右。对一个75公斤重的人来说,这只占身体质量比例的1/50;
2.这“小东西”让心脏每天不假思索地跳动100万次;
3.它令眼睛可以辨别1 000万种细微的颜色;
4.它使肌肉(如果全部向同一个方向运动)产生25吨的拉力;
5.它由100亿个脑细胞和10兆亿个神经交汇丛组成。整个大脑的神经网络,足足有10英里长。
这些关于大脑的资料是令人惊异的。英国的心理学家、教育家托尼·布赞指出:“人的大脑就像一个沉睡的巨人。”
根据科学研究得知,一个正常的大脑记忆容量有大约6亿本书的知识总量,相当于一部大型电子计算机储存量的120万倍,它使你从出生开始每一秒钟可存储1 000条信息。
人的大脑是个无尽的宝藏,可惜的是很多人都忽略了如何有效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潜意识中激发出来的能量。到目前为止,即使世界上记忆力最好的人,其大脑的使用率也没有达到其功能的1%。很多同学由于无知,妄下了“我脑子笨”的错误结论。事实上,如果采用正确有效的方法开发巨大的大脑潜能,你就能变成天才。
开发大脑潜能,正确的策略是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自身潜能的开发,而真正打开“主动精神”开关的人正是你自己。那么,怎样做才能够打开这个开关呢?
有一种自动上弦式手表,这种手表带有自动装置,只要手腕动,装置就会自动上弦,因此用不着每天用手上弦,表也会自己运转。自觉主动地学习跟这种手表的原理相同,如果我们掌握了“自动上弦式学习法”,当然就不用老师和家长催促了。
自觉主动地学习能更好地培养创造力
创造力是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创造型人才是21世纪的精英人才,自觉主动地学习,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必然要求。
创造力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性之一。它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这里的产品含义很广泛,它既可以是一种新概念、新设想、新理论,也可以是一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具体来说,判别创造力高低的标准是看其产品是否新颖、是否独特、是否有个人或社会的价值。
创造力并不是漫无边际、天马行空的创意,而是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新事物、帮助人适应环境的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创造力的培养,实际上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是最重要、最积极,最有生命力、最有带动力的一种思维。你是否富于创造性思维,是决定将来是否有大的创举与成就的关键。所以,培养创造性思维品质,至关重要。
兴趣是创造的先导。许多科学家进行科技发明的生动事例,都会对我们产生激励作用。我们只有培养追求知识的浓厚兴趣,激发自己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探索,才能点燃我们的思维火花,并使之久燃不息。
强烈的好奇心和永不满足的求知欲,是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最有效动力。我们平时做事时就要积极主动地多问几个为什么;对于大家都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我们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对于一些能解决的问题,要尽快找出突破口。对已有的知识结构加以调整,重新排列组合,也可以激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学习有3种类型:接受性学习、模仿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就是要在学习中运用创造性学习法。具体而言,创造性学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创造性解题
创造性解题包括一题多解、巧解,对结果进行判断、分析和推理,对题目进行分析和优化等。一题多解可以活跃思维,为在从事实际工作时针对同一问题设计多个方案奠定基础。巧解就是要用最巧妙、最简单的方法解题。比如一些奥林匹克竞赛题,有时我们用常规的思维解答很困难,一些初等数学的问题用高等数学方法也难以解答,如能找出巧解的办法则很简单。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解题时从来不满足于一种解法。华罗庚初中毕业后没钱读高中,为能在毕业后找个养家糊口的职业,经过一番努力,他考取了职业学校。没想到,这个学校的数学老师水平不高。有一次,这位老师发数学测试卷子,他先发自认为是好学生的卷子,然后发中等的,最后才发他认为成绩最差的学生的卷子。发到最后一个,他声色俱厉地喊道:“华罗庚,你为什么错了这么多?”
原来,华罗庚并没有用老师教的课本上的方法解题,而是用了自己创造的“直接法”来解题。
“老师,我这样做是有道理的!”华罗庚说。
“那好,你上来讲讲!”华罗庚理直气壮地走上讲台,一面在黑板上板书,一面将自己创造的解题方法分析给同学们听。同学们都认为他的解题方法也对,想不到老师不分青红皂白,坚持说他做的是错的。
但是,这并没有改变华罗庚坚持对每道题多想一些解法的习惯,这样的习惯使得华罗庚日后成了中国数学界的泰斗。
——创造性地听课与读书
听老师讲课不能满足于当优秀听众,要多想几个为什么,要善于对老师所讲的知识加以合理延伸。如果能提出老师也难以解答的问题,说明你的思想有了一定深度。在看书时,不要不假思考地全盘接收,要对书中的一些观点进行评论、批注,要对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找出其优劣。
——积极参加课外活动
每个学校都会组织课外活动,我们也可以自发组织各种协会和兴趣小组。在学校要多参加这些团体和组织,如科技小组、发明协会、演讲协会、美术协会、舞蹈艺术协会等等。这样既能丰富课余生活,又能培养自己发明创造的才干。社会实践活动既是我们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机会,也是把书本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锻炼自己才干的时机。
因此,我们不妨在自己的学习中,运用以上3种 方法,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制定学习目标
在非洲的撒哈拉沙漠中,有一个叫比赛尔的村庄,它邻近一块1.5平方公里的绿洲,从这里走出沙漠大概需要3昼夜的时间。可是在肯·莱文于1926年发现它之前,这儿的人没有一个能走出大沙漠。为什么世世代代的比赛尔人始终走不出那片沙漠呢?原来比赛尔人一直不认识北斗星。人在茫茫大漠中,若是没有方向的指引,只会走出许许多多大小不一的圆圈,最终回到起步的地方。
在肯·莱文发现这个村庄后,他便把识别北斗星的方法教给了当地的居民,比赛尔人也相继走出了他们世代相守的沙漠。如今的比赛尔已经成了一个旅游胜地,每一个到达比赛尔的人都会发现一座纪念碑,碑上刻着一行醒目的大字: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
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如果你想自主快速地学习,就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奋斗方向。沙漠中没有方向的人只能徒劳地转着一个又一个圈子,生活中没有目标的人只能无聊地重复着自己平庸的生活。对沙漠中的人来说,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对于中学生来说,取得好成绩则是从确定目标开始的。
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可是真的开始要迈开第一步时,却常常忘了提醒自己要拿出行动。有位著名的诗人曾经说过:“自己是命运的主人,自己是灵魂的领航人,要过什么样的人生全看你自己。因此,不要疏忽设定目标的重要,此刻立即下决定,把握好未来。”
哈佛大学曾经展开过一个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发现:
4%的人,有十分明确的长期目标;
9%的人,有比较明确的短期目标;
26%的人,没有目标;
61%的人,目标模糊。
25年的跟踪调查后发现,他们的生活状况十分耐人寻味。
其中占4%的有十分明确的长期目标的人,25年来几乎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他们始终朝着同一个方向不懈地努力。多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他们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和社会精英。
其中占9%的有比较明确的短期目标的人,大多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一些短期目标不断地被达成,生活质量稳步上升,他们成为各行各业不可缺少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等。
其中61%的目标模糊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他们能安稳地生活和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
而最后那26%的没有目标的人,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生活过得很不如意,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并且常常抱怨他人、抱怨社会。
调查者因此得出结论:目标对人生有巨大的导向作用。选择什么样的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成就,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因此,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制定好学习目标,只有树立了明确的学习目标,才能达到理想的高度。
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和爱好是学习的动力,它可以使人废寝忘食,相反,如果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一件苦差事,当然就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了。
达尔文7岁的时候便对收集生物标本、观察昆虫鸟兽十分感兴趣;物理学家麦克斯韦6岁时就对星星为什么会发光感兴趣。正是这些强烈的兴趣加上执著的追求,使他们在科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兴趣可以产生无穷的力量,可以促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取知识。有一位名人曾经说过:“兴趣比天才重要。”
英国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天生就迷恋戏剧,对演戏充满了兴趣。他博文好记,很快就掌握了丰富的戏剧知识。
在一次预演中,一个演员病了,老板就让他去替补,莎士比亚高兴极了,因为有强大的兴趣作动力,他用了不到半天时间,就把台词全背了下来,演得比那个专业演员还好。
演了一段时间的戏,莎士比亚便开始尝试写剧本,这些剧本在上演后很受观众欢迎,他从此开始了创作生涯,并最终成为最著名的戏剧作家。
闻名世界的德国大音乐家门德尔松在8岁那年,去听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首次公演。音乐会结束回到家里以后,他立刻写出了全曲的乐谱,这件事震惊了当时的音乐界。虽然我们现在对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早已耳熟能详,可在当时,听一遍就能记忆全曲的乐谱,实在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
门德尔松的记忆力为什么会这么神奇?因为他深深热爱着音乐。
兴趣促进了记忆的成功,记忆上的成功又会提高学习兴趣,这是良性循环;反之,对某个学科厌烦,记忆必定失败,记忆的失败又加重了对这一学科的厌腻感,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善于学习的人,应该是善于培养自己学习兴趣的人。
那么如何才能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呢?有下面几条建议,同学们可以试一试:
——不只是去做感兴趣的事,而要以感兴趣的态度去做一切该做的事;
——自信是增加学习兴趣的动力,所以一定要相信自己的能力;
——多问自己“为什么”;
——根据自己的能力,适当地参加学习竞赛;
——肯定自己在学习上取得的每一点进步。
当然,我们还要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积极地去发现、创造读书的乐趣。背英文单词,你会觉得枯燥无味,但是要坚持下去。当你能试着把课本上的中文翻译成英语,或可以逐渐用英语同外国人对话时,你就会对它有兴趣了。
我们还可以借助想象力创造兴趣,把枯燥的学习材料变得好玩又好记。
比如你要记“火山、桌子、黑炭”3个词,可以想象火山爆发的时候,桌子被烧成黑炭;记“星星、汽车、高楼”3个词,可以想象成星星跨上汽车,开着汽车去高楼那里,等等。
你的想象力越丰富,记忆就会显得越有趣,学习起来也就轻松多了。总之,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只有不断地发现兴趣、培养兴趣、创造兴趣,才会越学越有趣,越学越出色。
自主探究法 篇7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自主探究法
有教育心理学指出, 学生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是思想情绪发展稳定的一段时期, 在这段时期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 能够有效提高学生思想情感的发展。学生能够理解老师的引导, 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意境所在, 并随着老师的思路, 引领学生情感的发展, 以此来萌发学生的思想感情和思考能力。阅读教育是对学生阅读习惯、思维能力的培养, 还能够培养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力。再由老师引导学生形成自主思考、讨论的习惯, 让学生形成自主阅读习惯, 以此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的价值
自主探究法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育中将探究作为学生自主进行阅读的中心, 在家长、老师、同学的帮助下, 形成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在平时的阅读教学过程中, 同学之间相互协助, 相互交流个人阅读感受, 老师负责为学生提供优秀的阅读作品, 并引导学生阅读思路。这样能够让学生表达出自我的真实想法, 所讨论的都是学生的自我价值观, 在此过程中倘若出现问题, 可以由老师进行纠正, 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重大帮助。传统的教育模式将问题的答案标准化, 学生很难表达出个人对问题的不同看法。通过自主阅读方法能够让学生敢于提出个人观点, 开放学生的思想。
二、自主探究法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育模式的探究
1.自主学习模式
就当代学生而言, 需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活动中, 老师要给充分的空间,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安排自己的学习, 让学生成为自己的老师, 认知自己、管理自己。采取自由学习模式时, 需要做到适当程度, 虽然自主学习靠学生自己, 但绝对的自主学习还是有很大难度, 所以老师需要把握尺度, 不能够完全放任学生自由。
老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引导学生, 让学生思维在正确的轨道上行驶。在课堂上, 老师主要起着引导作用, 而不再是从前课堂的核心。老师可以通过对学生作业的布置, 安排学生利用教学资料、教材光盘以及网络资料等手段对学习任务进行预习。使用这样的方法让学生更加积极活跃地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 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学习过程中和其他同学的差异。
2.读者反映模式
阅读是需要理解作者通过文章的表述, 想要表达出自己怎样的感情, 而学生在阅读上往往存在误区, 将思维局限在文本中。对于文学作品的剖析需要上升到作者的思想层面, 了解到作者创作的背景, 再对文字进行解析。倘若只是从文本上单一解读, 不能够完全理解作者的思想, 只能够属于个人理解。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其主要目的是了解作品通过文字所流出的感情, 从作品内容中理解到文章的思想。读者反映模式告别传统模式, 不再从作者背景出发, 由作者背景出发, 对文章进行解读。读者反映模式是以读者为中心, 单纯地从读者出发, 由文章内容及写作手法来了解到文章的思想, 更多的是要求读者对文章的认知。
三、自主探究法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阅读作品选取
在当今教育态势下, 应当采取须知教育, 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例如, 老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先选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文章《梦想的力量》, 从理解程度相对降低的文章开始, 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基本阅读技巧;在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后, 提供深层次的文章, 如《白杨》, 不仅仅让学生理解文章表面上赞颂白杨坚韧不拔的特点, 还需要学生自主理解文章内在是对边疆建设者的赞美。让学生掌握深层理解文章思想的能力, 让学生了解文学博大精深的内涵。
2.阅读相关规划
在阅读教学当中, 让学生的感情融入文章中, 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感情基准,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阅读教育的同时, 也应当创建良好的阅读教学环境, 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学习, 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形成良好的自主阅读学习风气。自主阅读教学需要实行素质教育改革, 素质教育是自主阅读教学的基础所在, 能够为自主阅读教育提供诸多帮助。在全新的阅读教学形式下, 需要配套的教学内容, 添加新型教学内容, 阅读教学需要加强学生词语的储备量, 拓宽学生的阅读资源, 对学生的阅读教育进行整体规划。
阅读教学十分具有魅力, 能够让学生与文字交流, 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 对今后语文课程的学习也有很大帮助。了解到自主探究法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 还能够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加强学生对文章的情感体验, 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秀华.新课程实施中语文探究性学习初探[J].宁夏教育, 2014 (11) :53-56.
[2]常玉芬.语文探究性学习策略探讨[J].教育革新, 2013 (05) :99-101.
自主探究法 篇8
一、不打无准备的仗, 引导学生做好阅读准备
所谓, 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 充分的阅读准备, 能够让学生“抢跑一步”, 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然而, 初中阶段的学生还不具备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 缺乏立体、严谨的思维习惯。因此, 如何进行有效的英语阅读准备是困扰他们的一大难题。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以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形成长期的阅读准备习惯 (如:词汇累积、句型摘抄、优美文段记录等) 、掌握快速的阅读准备技巧 (如:找标题、找关键词、找关键句等) 。
例如在教学牛津英语7B Unit 3《Finding your way》时, 开展阅读学习前, 笔者首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 针对阅读需求, 做好阅读准备:让学生复习、学习与方向有关的词汇:right、left、east、west等;接着让学生温习祈使句;最后让学生总结表示地点的词汇:station、cinema、park、hotel等。经过这样的准备, 学生已经基本具备顺畅阅读课文、初步理解文意的能力了。能读是会读、想读的基础, 做好阅读准备是学生一切阅读活动的开始, 教师应当十分重视。
二、不走无目的的路, 引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
初中阶段的英语阅读难度逐渐加深, 不仅词汇量增多, 语法难度增大, 而且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英文国家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在这个阶段, 教师在学生课外阅读教学的指导中, 要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的目的性与条理性, 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实际的英语水平与兴趣爱好, 制定相应的阅读计划;引导学生对教师布置的课外阅读任务, 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割, 分阶段、分时段地进行阅读, 促进自身阅读效率与水平的提高。
例如在教学牛津英语7A Unit 5《Going shopping》这篇文章的阅读时, 笔者围绕大纲知识点引导学生制定了这样的阅读任务: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一句跟“going shopping”主题有关的句子。有一位学生找的句子是:“I want you to go shopping with me today.”接着笔者让学生尝试分析该句的句型成分, 学生分组讨论之后回答:“其实是I want sb.to do sth.这样一个句型。”笔者肯定学生的回答后, 让学生继续探究, 寻找与之相类似的句型, 学生再思考, 随后回答:“I would like sb.to do sth.这个句型跟它很相似。”通过这样的方式, 让学生从阅读中发现知识点, 在知识点分析中得出概念, 在概念的探究中温故知新, 层层递进, 不断积累新知识, 获得新体验, 最终提高阅读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每学必疑勤思考, 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总结
心理学研究表明, 青春期是学生自我意识快速发展的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 学生的自我心理逐渐发展并成熟, 已经具备自我认识、自我体验与自我监控的意识与能力。因此, 在课外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自我意识, 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学会思考, 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勤于思考问题, 尝试解决问题;教授学生阅读总结的技巧 (如以What、When、Where、Who为主线, 建立思维结构导图) , 及时进行阅读总结。
例如我们班有一位学生经过笔者的引导, 每次阅读后都会做这样的总结:他将阅读内容分为“I can”和“I can’t”两部分, 在“I can”后面写出会什么, 并写上“because I...”即他会做的原因, 如:提前预习、单词都认识、认真听老师讲课等;而在“I can’t”的后面, 该生会写出哪些内容还没有掌握, 并写出“why”, 如:粗心马虎看错单词、语法生疏无法理解等。像这样画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总结的方式, 让学生通过构建知识智慧树, 养成自主学习、自我反馈、有效总结的良好习惯, 让学生在“日三省己身”的阅读总结过程中, 提高阅读能力, 增强英语水平。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五步”法 篇9
第一步: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至关重要。在学习中,积极发现问题,思考如何解决问题,才能开动脑筋,寻找最佳方法,提高自身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教材呈现的情境图,让学生去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由问题引发思考,进而积极主动去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顺理成章探索并接受新知识。思考,是自主学习的关键。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花边有多长》时,学生就是通过不断思考,自主探索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首先抓住问题中的“至少”,思考:1.怎样做到所用的花边最少?得出:围绕黑板一周,即黑板的周长,也就是长方形的周长。2.你打算怎样围花边?你想到几种方法?在问题串的引领下,在不断的思考启发中,学生很容易探索和归纳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而且算法多样。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性得到发挥,实现学习的主动性。就这样,在不断思考中,挖掘知识,开拓思维,解决问题。思考,打开了学生智慧的闸门。自主,让他们更快乐。
第二步:说
言为心之声。将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通过口头语言表达,说给同伴听,说给小组成员听,商量对策,在交流中资源共享,梳理归纳知识点,互相启发,共同进步。可以说自己会的,也可以说自己经常出错的或者不会的。
例如:在认识等腰三角形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手中的量角器、三角板、直尺等学习工具,通过测量,去发现这个特殊三角形的特征。学生争相恐后说自己的发现,有的说“等腰三角形的两个腰相等。”有的说“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有的说:“通过计算,得到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180度。”……以后才会学到的知识点都被学生说出。这些知识点,更是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就这样,在你一言我一语中,探索出等腰三角形的特征。经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探索出的知识,深深的印刻在头脑中。还记得,在学习小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时,总会有同学出现错误,我让出错的同学自己说错误的原因,他们很快找出问题所在,有错改之,无错可免。再测验,效果出奇的好。说的作用,功不可没。在学习上做到眼勤、手勤、脑勤、口勤,就可以成为有学问的人。
第三步:议
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小合作有小成就,大合作有大成就。在共同商讨中、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例如:《角的认识》中,“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将这个难点抛给学生,让他们在小组中讨论、交流、猜测、验证。在小组中,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的说“角的大小有可能与边的长短有关”,有的说“可能与边的粗细有关”……不要低估孩子们的智慧。你看他们,有的将活动角的边撕掉一截来验证,有的拿出不同的活动角比较边的粗细……“你说的不对,边的长短不影响角的大小”“你猜的是错的,你看这么做,结论就被推翻了”……在一次次的猜测中,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学生不厌其烦,永不言败,沉浸在探索的快乐中。“有可能和角的张口有关,你看……”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马上动起来,再次操作、验证、总结。就这样,大家集思广益,互相启发,互相帮助,知识点在学生的讨论声浮出水面。孩子们脸上灿烂的笑容,就是自主获得知识的幸福。在议的过程中,讨论声此起彼伏。教室里,时而安静,时而澎湃。学生时而争得面红耳赤,时而啧啧称赞。每一次的合作,都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第四步:疑
学贵在疑,疑则进也。在质疑中思考,在解决问题中获取知识。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边的关系》时,学生用自己准备的小棒摆三角形,操作的不亦乐乎,很快判断出哪组能摆成,哪组摆不成。我顺势激发学生的疑问:“有什么问题想问吗?”话音刚落,有好多个小手高高的举起来。“为什么有的小棒能摆成三角形,有的不能?”“能摆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于是,将问题归纳一个,学生围绕着“怎样的三根小棒能摆成一个三角形?”展开了积极地探索,很快“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呼之欲出。带着问题的自主学习过程,充满了快乐,学生解决了疑难,品味到了学习的乐趣,体会了成功的喜悦。学生很享受这种质疑、释疑的过程。
第五步:结
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省也。学习中不断让学生总结、反思、改正,建立数学模型,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才能达到事半功倍,学以致用的效果。
“自主命题训练法”的推荐运用 篇10
究竟如何才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呢?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 起点在一问。”发明是这样, 学习也是这样。正如古人所说,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问题意识既是学习的起点, 又是主动探究的动力;既是形成质疑能力的前提, 又是潜在因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指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 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所以, 我就思索, 让学生自己来命题训练自己, 他们是不是就能学习得主动一点, 从而提高文章阅读能力呢?让学生在熟悉高考考点的基础上, 自己命题并做题, 叫做“自主命题训练法”。
首先, 我研究了2009年高考语文广东卷阅读试题结构及命题走向, 其中发现:文章 (古诗文和现代文) 阅读基本以主观题形式考查学生, 题数占整体结构54.2%, 分值占40%。无论从数量还是分值上看, 考查的是学生真正的实力, 应试难度较大。所以, 不管是从平时自我能力的提高, 还是应试, 应注重方法。此“自主命题训练法”, 让学生自己尝试命题并做题, 就是对阅读方法的一次大胆的尝试与探索, 希望对高考重点考查的阅读内容的认识提高到一个理性的高度, 从而解开如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的困惑。
第二步, 我研究近年来高考阅读试题 (包括:古诗文阅读文本、现代文阅读文本) 结构及命题走向, 可以看出, 高考的每一题都是根据考试说明的考点有针对性地命题的, 都明确扣住了考点, 绝对不会随意命制。例如2009年广东卷《宋史·李迪传》第5题加点字的解释, 第6题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分别考查的是考试说明的理解: (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第7题考查鉴赏评价: (1)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第8题考查分析综合: (2) “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第9题给文言文阅读材料断句、翻译, 考查了学生对古文基础知识 (如句式用法、修辞手法、语言技巧、标点符号的使用等) 的掌握;第10题杜甫古诗《月》考查了古诗意象、副词“万里”、“时时”、“夜久”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对应了考试说明中鉴赏评价: (1)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的表达技巧”; (2)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
第三步, 选文, 然后向学生介绍有关考试说明所涉及的考点, 让他们把握好命题趋势, 做到心中有数。其实, 考点要求掌握的能力, 也正是自身阅读能力基础要求, 体现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选文非常关键。选什么类型的文章呢?对近年阅读的选文加以研究, 找一找规律。
对于古代诗文阅读, 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一直定位在“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关于古诗, 从取材范围看:材料都来自课外, 所选的材料以唐诗、宋词为主, 其中咏怀的作品相当多, 内容包括思亲、送友、怀乡、赠人、表达人生感悟、抒写闲情逸趣等;从出题角度看, 大体从以下三方面考查:从语言运用角度设问, 从内容意境角度设问, 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设问等。关于文言文阅读, 从选文内容上看:选段选文的主人公大多为有名声的文臣武将, 人物都为正面形象, 选文主要围绕该人物展开记叙, 叙述其生平简历和突出事迹, 突出人物敬业奉公的品行和卓异的才能;从考试内容看:文言文测试是“言”“文”并重 (这里的“言”即文言知识, 如实词, 虚词理解, 古今词辨析等, “文”主要指对文章的理解) ;从测试能力看:文言文测试主要着重考查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
对于现代文阅读, 《考试说明》的总体要求是“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考试要点有以下九个方面: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2.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3.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4.分析文章结构, 把握文章思路;5.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思想;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7.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8.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9.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我在实验中立足于课本, 夯实学生基础, 联系课文和中段考试题示例, 对学生进行自主命题训练。古诗选了中段试题中古诗《渭川田家》、文言文选了必修1《项脊轩志》、现代文选了必修4《阿Q正传 (节选) 》进行较细致的解读。我让学生反复阅读全文, 精选命题, 仿照高考题型“比葫芦画瓢”去命题并设置答案, 先模仿再创造。思考的过程是:先是“有疑而问”, 发现问题先提出来不回答;接着进行反复阅读, 思考中注意字与句、句与句、句与段、段与段、段与章的关系, 理解文章主旨, 评价鉴赏文章技巧, 交流讨论, 融会贯通, 举一反三, 直到自己明白了自己所提问题的答案为止;然后以“我会了, 你会吗”为思考反向, 精心设置答案;最后做到命题及答案都有较高的合理性、科学性。好好思考“怎样设问”到“答案怎样设置”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过程, 减少命题的盲目性。
学生对“自我命题”这种新颖的方法有着很大的兴趣, 让他们当了一回自己考自己的判官。他们对考点熟悉了, 学习起来知道自己最基本要掌握的是什么内容, 从哪几方面去把握, 且命出一些围绕考点、有质量的题目, 如:
蔡晓萍同学问:“作者描写了一系列农村常见的禽畜、作物、景物活动和人事活动, 有何寓意?”
黄威威同学问:“谈谈这首诗在描写景物和渲染气氛上有何特点?”
丁丽璇同学问:“记叙祖母、母亲、妻子的事情是如何串联起来的?”
吴淑辉同学问:“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色?找出其中3处细节描写, 并试作分析?”
李瑜同学问道:“阿Q‘摩着’小尼姑的头‘呆笑’, 对刻画阿Q起何作用?”
徐楠楠同学问道:“阿Q‘十分得意地笑’, 店里人‘九分得意地笑’, 这是为什么?这揭示出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
从这些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看, 他们能从自我命题中了解到考试说明出题的角度, 了解到应掌握的阅读、表达能力, 目的更明确了, 并能够认真仔细地去研究考点, 并好好思考文章的内在与外延, 也积累了一些科学有效的学习技巧。譬如, 先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再结合题目具体阅读;然后确定答案范围, 再筛选、整合信息;或者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文意和答题;再看清题干要求, 题干怎么问就怎么答;注意文章开头、结尾、段首段尾的句子;注意文章的标题和注释, 以此了解相关背景, 更好理解文章内容等。
我就“自主命题训练法”对所教班级进行了问卷调查, 发现此法取得了理想效果, 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理论联系实际, 明确考查要求
罗佳如同学说:“至少知道哪些可以重点去读, 去想, 知道了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二、启发学生思维, 培养问题意识
林思燕同学说:“使我知道了明天的方向, 让我们学习从文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文章越读越有味。”
三、加强学生智能, 增强学习信心
陈炜瑶同学说:“以前不懂现在明白了, 为今后更好地学习现代文打下基础, 提出问题后, 自己去寻找答案, 解答出来更有成就感, 相信以后做题会更容易, 能使我的阅读能力有所提高。”
四、提高自学能力, 激发阅读兴趣
张丽琼同学说:“以前做阅读题虽觉有趣, 却无从找出问题之所在, 目的性不强, 拿分不高。现在通过现代文自主命题训练法后, 学到了如何命题和解答, 增强了我们阅读文章的兴趣, 答题时更有感觉, 能更好地自学了。相信通过不断练习, 我能取得进步, 我将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语文学习中。”
五、改进教学方法, 充实教学内容
马秋玲同学说:“以前对文章的语言表达技巧, 咬文嚼字感到头疼, 还有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见方面有障碍。虽然刚开始接触自主命题训练法, 有点生疏, 但能让我了解到解题的大体技巧, 希望能学以致用。”
……
另外, 通过训练, 我意识到:在阅读教学中运用“自主命题训练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有了问题要给学生独立阅读, 思考的时间、空间, 教师要尊重学生独到的思维和新颖的见解。
二是语文课允许讨论, 更允许争论。“水尝无华, 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 相击而发灵光。”在解决文本阅读某些问题上, 学生能自圆其说, 言之有据, 就算达到学习目的。没有标准答案, 只有参考答案。
三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强调学生质疑, 自己解疑, 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研究者, 教师不再是可怕的权威, 他的职责在于把学生“引进门”。
四是大部分学生认为“自主命题训练法”使他们熟悉了考查角度, 确实能够提高阅读能力, 增强语文学习兴趣。他们也提出了忠实的建议———多练。
“自主命题训练法”的问题是思考的外现的一个标志, 内在最重要的是激发同学思考的欲望, 不要把学生当作“待灌的一只瓶”, 而要把学生看作“待燃的一堆柴”, 教师的任务是把这堆柴燃烧起来。“自主命题训练法”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这种思考的欲望, 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它能使学生形成一种自觉良好的阅读习惯, 增强学习信心, “我自己都会命题了, 还怕你考我?”
“自主命题训练法”也许正是让学生爱上语文阅读的有效方法。不妨一试!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7。
[2].刘向前《现代文阅读的自主命题训练法》, 《中学语文园地》, 2003.6。
目标导学学法导引自主评价 篇11
那么如何解决上述三方面的问题,使学生的学习落到实处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采用了目标导学,学法导引,自主评价来帮助学生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采用恰当的学习方式,实行自主的评价调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下面谈谈我们的探索和体会.
1 目标导学
一个好的教学目标,就是一个好的课堂教学的整体构思,是过程设计的灵魂,是学生学习和评价的依据和标准,课堂教学的导入、学习过程展开的方式、评价活动的进行、反馈与矫正活动的标准等都由教学目标来导控,教学目标也是教学活动的归宿,是学生要达到的学习水平.
美国著名教学目标研究专家马捷尔(R·F·Mager)曾说过:“如果能够提供给学生优良的教学目标,学生经常自己就可以学得会”,这句话强调了教学目标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制定,来源于课程标准,而课程标准上的目标主要是编给教师看的,行为主体是老师而不是学生,而且表述具有抽象性特征,而教师在上课时,没有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对教学目标进行细化和转换,变成学生具体的学习目标,致使教学目标缺乏操作性定义的支撑,教学目标制定大都呈现出抽象的状态,尽管以具体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呈现在学生面前却是抽象的目标,空泛而普适,最后导致教学目标写不写都一个样,学生就更不明确学习的具体目标,下面以初三物理杠杆这节课为例进行分析.
初三物理杠杆一节课,根据物理课程标准,其大多数教师制定的的教学目标大多都是这样表述的:
(1)认识杠杆.
(2)掌握杠杆平衡的条件.
这两条教学目标呈现在学生面前,由于学生不知道什么叫认识,怎样做才算掌握了,应该通过什么方式来掌握,所以这样写出的教学目标对于学生来说,是抽象的,对教师来说,是模糊的,写不写一个样.
那么应该如何使学生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呢?一个好的学习目标就是课堂可操作性的学习评价目标,它使学生知道应该学什么,有哪些学习行为,所以一个好的学习目标的组织要素应该是:学习内容+学习方式+预期达到学习水平.
我们对初三物理杠杆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按照学习目标的组织要素进行细化和转换,具体表述为:
(1)通过看书和讨论了解杠杆的相关概念,通过实例、实验、说明(用语言描述、画图等)杠杆的相关概念.
(2)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会设计实验,会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学习目标第1条明确规定了学习内容是杠杆的相关概念,学习方式是看书和讨论,学习要求是能用实例、实验,用语言、作图来描述杠杆的相关概念.
学习目标的第2条规定了学习内容是杠杆平衡的条件,学习方式是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学习要求是会设计实验,会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这样的学习目标就能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也能引导学生自主开展评价调控活动.
2 学法导引
要学习,就有一个怎样学习的问题,《第三次浪潮》一书的作者托夫勒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教师强调教法设计,忽视学法设计,教师的学法指导意识淡薄,学法指导能力差,从而造成学生不会学习,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一个难点,也是教师在教学中要研究的一个主要问题.
自主探究法 篇12
关键词:初中历史与社会,自主探究,教学方法
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会以为历史离我们现实生活很遥远, 有一种很神秘的感觉。其实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 发现历史知识和现实生活还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的, 历史和现实生活有着很多相似之处。所以说要消除学生们对历史的距离感, 神秘感, 让学生们感觉历史就在我们身边。
一、结合学生实际, 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驱动力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课堂教学, 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动力的有效方法, 例如我在讲授七年级【上册】《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一课时, 结合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 提出了和他们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 铁制工具和木制工具、石制工具相比, 优势在哪里?因为在农村, 他们对锄头镰刀等生产工具都很熟悉, 所以在课堂的讨论中, 学生们积极发言, 勤于思考, 在教师的引导下, 得出了铁制工具的使用, 提高了劳动效能, 引发了社会形态的变革。又根据了当前的生活, 大型机械在农村的应用, 劳动效力进一步提高, 说明了社会生产力是在不断的发展的。这样不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也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调动起来学生们的积极性, 还要使他们的学习兴趣保持长久, 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的集中程度, 时刻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 不断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激发学生们的内在潜力。在教学过程中, 要不断的鼓励和激励学生, 教师的赞赏激励之语, 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在历史教学中, 凡是有争议的问题, 提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只要不是偏差太大, 就应视为正确, 加以鼓励。即使是偏差太大, 也应鼓励他探究历史的精神。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自主探究, 提高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指导学法, 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能力
古人云:“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原来填鸭式教学早已不适应现在的教学, 教师应该教会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来获取知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展教育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中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教育应该较少的治理与递和储备知识, 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我注重学法的指导。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鸦片战争》中, 用简明扼要的语言, 精炼的加以总结。如:根据《南京条约》内容概括为割地、赔款、开埠、议税。根据《马关条约》的内容概括为辽台澎二亿两, 沙重苏杭开工厂。这样非常方便学生的记忆和掌握。我还让学生在地图上观察历朝疆域的变化, 从民族大融合元朝辽阔的疆域, 到清朝前期一千三百万平方公里的国土, 再到现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面积, 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 丧失了三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以及台湾、香港、澳门。台湾二战胜利后得以回归, 香港、澳门由于近年来祖国的强盛, 分别于1997.7.1日和1999.12.29日回归祖国。由此得出了中国近代百年历史验证的两句话“落后就要挨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样就让学生对各历史阶段的重大历史事件有一个深刻的理解。
三、生生、师生互动, 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研究型的舞台
在教学过程中, 师生、生生交流互动, 提倡一种小组交流合作学习模式, 这样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更有利开展探究学习。在教学八年级上第七课《维新变法运动》时, 我把学生分成两组, 搜集材料进行辩论, 辩论的主题是谭嗣同在变法失败后, 是应该留下, 杀身成仁;还是应该走, 留得青山在, 不愁没柴烧。课堂上, 同学们积极发言, 敢说敢讲, 争论得脸红脖子粗。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使学生们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有了多方位的思考。就为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演练舞台。
我还和学生互换角色, 他们当老师, 我当学生, 在他们提出问题时, 故意答错, 引发争论。以此诱发学生们积极思考, 主动探究历史知识,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四、设问寻疑,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目标
古人说得好, 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只有存在疑问, 才有探究知识的动力。我在平时的教学中, 常常根据历史教材的重点、, 难点, 引导学生找出疑惑点。我在讲授《难忘九一八》一课中, 对“西安事变”这一历史事件中提出, “西安事变”正确解决的关键是什么?在十年内战中, 蒋介石杀害了无数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 在“西安事变”中捉住了他, 为什么不杀他?带着这种疑问, 同学们分组展开了讨论, 同学们兴趣浓厚, 讨论热烈, 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 教师从中引导。最终大家一致认为, 在这民族危亡的时刻, 不能杀了蒋介石, 蒋介石是中华民国的领袖, 杀了他, 国民党就会分裂, 这样只会对日本帝国主义有利。学生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对中国共产党人, 不计前嫌, 在民族危亡时刻, 枪口一致对外的博大胸怀表示崇敬。周恩来在这关键时刻, 不顾个人安危, 力挽狂澜, 为中华民族立下了不可灭的功勋。学生能不仅理解了这一历史事件, 还受到了良好的思想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如密著:《教学艺术论》, 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2][苏]列.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