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探究能立

2024-06-17

自主探究能立(共4篇)

自主探究能立 篇1

当前, 我国新课程改革逐步深入, 随着课程标准的实施, 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重要课题。《义务教育阶段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能帮助我们构建与新课程改革理念相适应的评价体系, 科学准确地评价学生以及学生的学业质量水平, 及时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教学中, 以学生为本, 科学地使用《评价标准》能大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热情, 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新课程实施前的基础教育面临一系列问题, 亟待改革。

首先, 旧的中学教育体系, 多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 忽视了学生科学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严重影响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

其次, 旧的中学教育教学体制和模式对学生的学习评价缺乏科学性, 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单一, 导致教学效率较低。教育理念滞后, 学业评价方式滞后, 这不仅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而且导致学生创新能力的下降, 严重影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

为此, 我们应紧紧抓住新课程实施的契机, 特别是抓住《义务教育阶段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的试行时机, 改革教学评价方式、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问题的解决

物理课程标准告诉我们:中学、特别是初中的物理课程, 应在小学原有的一些基于现象探究活动的基础上, 开展教师指导程度不同的具有认知能力要求的探究活动, 逐步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物理学习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学习知识,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知识, 学会学习, 学会探究, 养成正确的价值观, 使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义务教育阶段学业质量评价标准》正是以此为依据制定的。

为了能有效利用《义务教育阶段学科 (物理) 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我们在认真解读《质量评价标准》的基础上, 明晰其激励评价功能, 积极改革质量评价方式, 全面开展激励评价, 逐步实现科学评价育人。

《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从设计思路、评价标准、评价方式给予我们充分的改革空间, 为此我们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积极改进评价方式, 激励学生自主探究, 全面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1.利用问题讨论式评价方法, 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奠定基础

问题讨论式评价是学生发展性评价的重要形式之一。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这种讨论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 教师提出一个个问题, 教师指定学生发言, 教师主导讨论方向。在这过程中, 教师不断对学生进行评价, 评价往往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感受进行的, 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对自身价值的追求, 因而, 很可能不自觉地扑灭了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迸发出的智慧火花。新课程理念下的《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中的问题讨论式评价, 其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让学生去认识和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让学生为解决问题提供自己的思维方法和过程, 提出自己的判断和假设。它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了机会, 为每一个学生充分体现自己的价值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这对我们很有启发。

在教学《蒸发》时, 笔者在试验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课前, 先要求学生预习该节内容, 并思考下面问题: (1) 蒸发等有关概念具体含义是什么? (2) 如何加快液体的蒸发? (3) 液体蒸发有什么作用?要求学生用实验演示证明 (可以自己单独完成或与其他同学合作完成, 器材自备) , 并在课堂上讨论交流。结果, 大部分学生课前都做了充足的准备, 不仅用到了教材上提到的器材, 而且还主动查资料, 找来了日常生活中用到的寒暑表、棉花、酒精、电风扇、电吹风等器材来设计实验, 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方法, 学生在相互讨论和交流中掌握了“蒸发”的有关知识, 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在比较班, 我们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师演示讲授法。学生按照教师的启发, 一步步地学习, 一步步去理解掌握。学生虽然掌握了这部分知识, 但是, 比起上面实验班的学生, 知识面较窄且掌握得并不牢固, 灵活性较差, 学习兴趣也不够浓。

2.利用活动表现评价,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活动表现评价涉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 特别是后两维目标更为突出。在三维课程目标的总体要求下, 活动表现评价的本质是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活动大致有观察、实验探究、调查、制作等几种形式。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不同的活动方式确定评价内容、评价标准和具体的评价方案, 活动表现评价才会收到实效。例如, 教师可采用多主体评价方法, 利用学生本人、学生家长、学生同伴以及教师和管理者等对活动进行表现评价。在学生的自我评价过程中, 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总结、反思, 进一步认识自己,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在学生对他人的评价中, 促使双方学习交流, 学生可以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从而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我。这样, 利用及时的评价反馈, 能极大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在《电学》复习教学时, 笔者在初三年级组织了一次电磁铁以及电学知识应用的小制作比赛, 全年级学生都踊跃参加, 试验班的学生特别积极, 他们大部分人都用铁钉和细铜线制作出了一个简单的电磁铁, 并在课堂上积极交流。其中, 试验班的胡斯毅、胡铭坤等同学还利用易拉罐、泡沫塑料、矿泉水罐、导线、电池、小灯泡、木板等制作出了自动报警器、可发电的节能门铃。有的小制作, 经师生推荐参加了省、市、区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获得了一、二等奖。

其他班的学生也很努力, 但制作的效果比不上试验班的。整个活动过程中, 要求学生相互评议, 教师及时总结, 对他们的作品都作出了充分的肯定, 活动收到明显的效果。

3.利用考试评价方法, 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传统的考试, 试图通过分数的排队起到警示和鞭策的作用, 并以此刺激学生进步, 这种做法违背了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新课程的《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中的发展性评价强调学校内部的考试应当建立发展性评价观, 让每一个学生在考试中树立自己能行, 可以再前进一步的信心。发展性评价弱化了考试的甄别、选拔功能, 让学生在没有压力的宽松环境中展示自己的水平, 发挥自己的特长, 答出一个好心情。从而, 更加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不断进取。

在试验班的教学中, 采用多种考试评价方式, 如实验操作考试、实验探究考试、开卷考试、闭卷考试、小组合作答题考试等评价方式。在不同教学阶段采用不同的考试方式, 并进行恰当的评价, 充分发掘不同层次学生的闪光点, 使他们逐步树立起自信心和自豪感, 进而促使学生积极进取, 主动学习, 自主探究, 不断进步。

在试验班的教学中, 正是利用这种因人而异的评价方法, 调动学生积极探究, 主动学习, 而在比较班的教学中, 还是采用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经过一定时期的实验对比, 得出试验班和比较班的学生去年参加升学会考的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 (两个班起点相同) 。

综上所述, 运用多种不同的、因人而异的考试评价方式, 试验班的学生不仅学习成绩明显进步, 而且乐于学习、主动探究, 能力与素质大大提高。

三、评价反思

总的来说, 运用《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评价教学, 能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从《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实行与否的调查数据对比可以看出实验班, 与起点相同的对比班比较, 实验班的学生更好学, 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也明显高于比较班的学生。

1.学生反映良好

学校在整个年级及时进行了测验以及问卷调查, 从调查数据可知, 试验班的学生普遍认为这样的教学方法很好, 能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毕业班成绩突出

实行《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后的这一届学生, 初二参加全区统考统改时, 排全区公办学校的第十三名, 到了参加全市升学会考时, 排区公办学校的第三名, 开创了我们学校物理科进步的新纪录, 学生参加各类比赛均获奖, 在区内同类学校排名前列。

在实际教学中, 只要科学运用《学业质量评价标准》, 科学评价学生, 激励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 学生就能自主发展, 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编.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S].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9, 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3]赵保钢、杨崇显、胡炳元.初中物理课程评价改革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10.

自主探究能立 篇2

关键词:初中历史与社会,自主探究,教学方法

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会以为历史离我们现实生活很遥远, 有一种很神秘的感觉。其实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 发现历史知识和现实生活还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的, 历史和现实生活有着很多相似之处。所以说要消除学生们对历史的距离感, 神秘感, 让学生们感觉历史就在我们身边。

一、结合学生实际, 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驱动力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课堂教学, 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动力的有效方法, 例如我在讲授七年级【上册】《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一课时, 结合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 提出了和他们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 铁制工具和木制工具、石制工具相比, 优势在哪里?因为在农村, 他们对锄头镰刀等生产工具都很熟悉, 所以在课堂的讨论中, 学生们积极发言, 勤于思考, 在教师的引导下, 得出了铁制工具的使用, 提高了劳动效能, 引发了社会形态的变革。又根据了当前的生活, 大型机械在农村的应用, 劳动效力进一步提高, 说明了社会生产力是在不断的发展的。这样不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也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调动起来学生们的积极性, 还要使他们的学习兴趣保持长久, 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的集中程度, 时刻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 不断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激发学生们的内在潜力。在教学过程中, 要不断的鼓励和激励学生, 教师的赞赏激励之语, 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在历史教学中, 凡是有争议的问题, 提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只要不是偏差太大, 就应视为正确, 加以鼓励。即使是偏差太大, 也应鼓励他探究历史的精神。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自主探究, 提高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指导学法, 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能力

古人云:“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原来填鸭式教学早已不适应现在的教学, 教师应该教会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来获取知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展教育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中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教育应该较少的治理与递和储备知识, 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我注重学法的指导。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鸦片战争》中, 用简明扼要的语言, 精炼的加以总结。如:根据《南京条约》内容概括为割地、赔款、开埠、议税。根据《马关条约》的内容概括为辽台澎二亿两, 沙重苏杭开工厂。这样非常方便学生的记忆和掌握。我还让学生在地图上观察历朝疆域的变化, 从民族大融合元朝辽阔的疆域, 到清朝前期一千三百万平方公里的国土, 再到现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面积, 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 丧失了三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以及台湾、香港、澳门。台湾二战胜利后得以回归, 香港、澳门由于近年来祖国的强盛, 分别于1997.7.1日和1999.12.29日回归祖国。由此得出了中国近代百年历史验证的两句话“落后就要挨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样就让学生对各历史阶段的重大历史事件有一个深刻的理解。

三、生生、师生互动, 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研究型的舞台

在教学过程中, 师生、生生交流互动, 提倡一种小组交流合作学习模式, 这样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更有利开展探究学习。在教学八年级上第七课《维新变法运动》时, 我把学生分成两组, 搜集材料进行辩论, 辩论的主题是谭嗣同在变法失败后, 是应该留下, 杀身成仁;还是应该走, 留得青山在, 不愁没柴烧。课堂上, 同学们积极发言, 敢说敢讲, 争论得脸红脖子粗。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使学生们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有了多方位的思考。就为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演练舞台。

我还和学生互换角色, 他们当老师, 我当学生, 在他们提出问题时, 故意答错, 引发争论。以此诱发学生们积极思考, 主动探究历史知识,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四、设问寻疑,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目标

古人说得好, 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只有存在疑问, 才有探究知识的动力。我在平时的教学中, 常常根据历史教材的重点、, 难点, 引导学生找出疑惑点。我在讲授《难忘九一八》一课中, 对“西安事变”这一历史事件中提出, “西安事变”正确解决的关键是什么?在十年内战中, 蒋介石杀害了无数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 在“西安事变”中捉住了他, 为什么不杀他?带着这种疑问, 同学们分组展开了讨论, 同学们兴趣浓厚, 讨论热烈, 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 教师从中引导。最终大家一致认为, 在这民族危亡的时刻, 不能杀了蒋介石, 蒋介石是中华民国的领袖, 杀了他, 国民党就会分裂, 这样只会对日本帝国主义有利。学生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对中国共产党人, 不计前嫌, 在民族危亡时刻, 枪口一致对外的博大胸怀表示崇敬。周恩来在这关键时刻, 不顾个人安危, 力挽狂澜, 为中华民族立下了不可灭的功勋。学生能不仅理解了这一历史事件, 还受到了良好的思想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如密著:《教学艺术论》, 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2][苏]列.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引导自主探究 提高探究效率 篇3

一、问题引领, 促进学生不断探究

要开展探究教学, 就需要有问题, 学生只有不断遭遇问题, 他们要探究结果的欲望才能被有效地调动起来, 学生才能主动进入探究状态, 自主探究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发展。教师要能够创设情境, 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探究解决问题, 这样, 探究教学的效率才能得到有效提升。

比如, 在教学“发送邮件”时, 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母亲节到来, 大家要为自己的母亲写一封信, 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发给自己的母亲。在情境创设之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学习相关内容。学生在自学中会不断地发现问题, 并通过自我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如第三步:填写收件人地址、抄送人地址及邮件主题时 (收件人地址是不可缺省的) , 学生会遇到问题。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多种尝试的方式解决, 只要学生能够认真按照课本要求不断探究, 学生都可以有效地完成任务。在学生把邮件发出去的一瞬间, 他们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这对学生的探究精神的培养是一种极大的激励。因此, 在探究教学中, 教师设置问题情境, 使学生进入探究状态, 才能有效提高探究效率。

二、合理引导, 使探究不断深入

在课堂探究教学中,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探究过程, 但有时因为学生缺乏探究的能力和探究自信, 在探究中会遇到很多问题, 当找不到正确答案时, 学生很容易放弃自己的探究活动。因此, 要提高探究的教学效率, 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教师的合理引导是很重要的。

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的引导要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中心。在教学中, 教师有时会对教学内容事先预设好, 然后一味地引导学生跟着自己的思路走, 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学生, 这是一种被动的探究, 对于提高探究效率是很不利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问题、停滞不前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问题摆出了, 然后给学生提意见, 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完成探究活动。

比如, 在教学“网上邻居”的有关内容时, 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师的电脑上有一个游戏, 大家能不能打开这个游戏?学生进入探究过程。有的学生说, “我们是网上邻居, 老师可以直接把游戏放在ETP上发送给我们。”教师配合学生, 把文件共享给学生。但学生还是打不开, 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尝试, 还是无法访问。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电脑提示解决问题, 学生尝试之后, 还是失败了。这时, 有的学生想放弃, 等教师公布答案。教师要鼓励学生回忆所学的知识, 探索不能访问的原因。在教师的提醒下有的学生会想到Windows防火墙拦截访问等原因。这样, 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 学生不仅对网上邻居有了深刻的认识, 还掌握了大量的相关内容, 通过不断推进自己的探究活动, 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有效发展。

三、给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 突出学生的探究主体 地位

当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探究意识得到提高之后, 教师就要给学生更多的探究空间, 使学生能够自由选择探究内容、探究方式和探究伙伴;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使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发展个性, 提高能力, 实现教师的指令性学习向学生的选择性学习过度,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 教师要使学生能够自主选择探究内容。就课本知识而言, 学生在学完之后, 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自主选择一些探究材料, 鼓励学生向课外探究扩展;就探究伙伴而言, 在课堂上教师习惯性地以前后左右同学为合作伙伴, 这限制学生的选择权利,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选择合作伙伴, 组成临时探究小组, 这样, 每节课学生的探究伙伴可能都是不同的, 他们之间更容易形成优势互补, 成员间的潜力可以得到有效发挥;就探究形式而言, 可以是小组活动, 也可以是师生活动, 也可以是学生独自的探究活动, 只要对解决问题有利, 能够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行选择探究形式。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探究空间, 使学生主体意识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以此促进探究效率的不断提升。

鼓励自主探究培养探究能力 篇4

一、合理引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丰富学生的体验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最佳途径是让他们亲身体验,感受自主获得知识的喜悦。因此,教师要将学生语感的培养和情感的熏陶寓于生动活泼的读书活动中,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这样,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自己的亲身体验,他们参与的热情就会高涨。

例如,教学《蚂蚁和蝈蝈》一文时,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和经历,让他们各自读出自己不同的感受。在读“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这一句时,出现了这样几种情况:有的学生读时重音放在“满头大汗”,认为天真热,小蚂蚁们搬运粮食太热了,所以读时要强调“满头大汗”;有的学生重音放在“有的……有的……”,认为这样可以看出小蚂蚁们搬粮食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学生把重音放在“个个”上,强调没有蚂蚁在偷懒;还有的学生读“有的背,有的拉”时,在语气上突出了吃力的感觉,认为粮食对于小蚂蚁们来说太沉了。这时,教师让学生们说出理由的同时做一做,让他们亲身体验一下,而后再让学生采用别的方式去读,让学生在不同方式的朗读中感知语言文字的魅力。

二、把学生当作研究者,搭建平台,满足学生探究的心理需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因为质疑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也是其主动学习的动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让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如,教学《秋姑娘的信》一课时,让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并思考:书上的枫叶全被秋姑娘写了信,她还会给谁写信呢?会写些什么呢?让学生分组进行交流。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学生们积极讨论,自主探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然后再设置问题:秋姑娘给我们小学生也写了一封信,会写什么呢?让学生猜测、想象。最后让学生表达对秋姑娘的感谢,进行“写回信”的口语表达活动。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精心营造氛围,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让其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

在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引导学生去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想象能力。

如,在教学课文《雨点》这首诗时,利用多媒体演示雨点“睡觉”、“奔跑”、“跳跃”,然后让学生说一说雨点的这些动作和我们的动作相同吗?之后让学生用绘画的形式生动地再现文章的内容,最后引导学生想象:小雨点落在其他地方会有哪些变化?这样,学生在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了探究的乐趣,提高了审美的能力,增强了创新意识。

总之,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大胆创新,正确引导学生探究实践,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标。

上一篇:裂缝探测下一篇:实践美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