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机制建设

2024-05-27

保护机制建设(共12篇)

保护机制建设 篇1

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建设是我国实现知识产权国家战略的重要保障, 我国在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产权保护体制的同时也面临各种问题和瓶颈。

一、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是关于确认、保护和利用专利权、商标权、版权以及其他智力成果专有权利的一种专门规则体系。包括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等在内的与知识产权创造、使用、管理和保护等相关的所有知识产权政策、措施及其实施和执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可详细表述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 知识产权的立法保护机制

知识产权的立法保护机制是指通过国家制定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和措施, 保护知识产权所有人的权利。既包括国家对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计算机软件、植物新品种等一切知识产权的保护方面制定的法律和实施细则, 也包括各种知识产权保护在具体实施方面的地方性法规。

(二) 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机制

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机制是指通过司法途径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 分为知识产权的刑法保护和知识产权的民法保护。

(三) 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机制

知识产权行政保护机制是指相关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对知识产权进行行政管理、提供相关行政服务、依法处理各种知识产权纠纷、维护知识产权秩序的一种保护机制。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在国际上是通行的做法, 在大多数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以司法保护为主, 行政保护是司法保护的有效补充, 但是在我国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制度在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 知识产权的社会保护机制

知识产权的社会保护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通过社会相关服务机构保护知识产权。二是企业和个人对知识产权的自觉的保护。目前, 我国的知识产权社会服务组织主要有:专利代理机构、商标代理机构、版权代理机构、知识产权评估机构、律师事务所等。企业和个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主要体现在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程度和公民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状况。

(五) 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机制

目前, 国际上产生一系列知识产权保护国际组织和国际公约, 特别是《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 (TRIPS协定) 的达成标志着保护知识产权的新的国际标准的形成。而且其在历史上首次引入了知识产权保护的强制性的标准, 加大了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力度。

二、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知识产权的立法保护机制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种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法规, 尤其是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后, 更是加快了知识产权立法保护机制建设的步伐, 在2001年按照WTO的相关规定对《专利法》、《商标法》进行了第二次修改、对《著作权法》进行了第一次修订。2009年第三次修改的《专利法》实施2010年第二次修订的《著作权法》施行, 2012年《商标法》的第三次修改草案正在征求意见并且正式启动了《著作权法》的第三次修改工作。在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方面我国是走在世界前列的, 并且还在不断地完善。地方法规建设也在有效推进, 目前已有27个省 (区、市) 、14个较大的市制定了专利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各地方法规的制定是各地有效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 但是各地方由于对于制定知识产权法规缺乏经验, 主要还是在国家法律的基础上较为宏观地制定地方法规, 在实施细则方面还不够深入细致。

(二) 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机制和司法保护机制

发达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主要是通过司法途径实现, 行政执法职能主要表现在海关的边境措施, 以及贸易委员会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盗版、假冒等严重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所实施的贸易制裁等。而我国对知识产权保护则采取司法保护与行政保护相结合的“双轨制”方式, 一旦出现知识产权纠纷, 当事人可以选择行政保护或司法保护。

行政机关的行政裁决程序相对于司法程序更加简单快捷维权成本低, 同时行政查处制度具有主动性, 因此在短期内我国的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仍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这种“双轨制”也存在较多的问题:由于行政人员和法官所处地位不同, 立场和利益划分的标准也不尽相同, 因此就有可能出现处理结果不一致的冲突。另外在知识产权行政查处过程中, 涉及到刑事犯罪的案件需移送公安机关, 这就涉及到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的衔接问题, 行政机关在处理侵犯知识产权案件中, 有时会存在以罚代刑或怕麻烦怠于案件移送的现象。

(三) 知识产权的社会保护机制

我国知识产权社会服务机构发展时间不长, 目前绝大多数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仍处于财力、人员、知名度、权威性的积累阶段, 同时由于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进入门槛低, 造成质量参差不齐市场上充斥着大量小规模的、缺乏专业人员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 影响了整体服务质量, 对整个行业的发展非常不利。

企业和个人对知识产权的自觉保护不够, 许多权利人对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重视不够, 未能及时申请专利、商标等, 或被侵权后报案不及时, 为知识产权保护带来困难。同时由于法律宣传不深入, 不细致, 没有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相联系, 很多内容老百姓认为与自己无关, 造成社会整体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

(四) 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机制

在经济全球化和WTO的背景下, 发达国家更多地依靠知识产权、贸易技术壁垒和反倾销等新的手段来控制市场。以WTO的TRIPS协议为核心的国际知识产权保护规则主要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地位而制定的, 其中较多的反映了发达国家的利益, 而相对忽视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而我国自身为了促进创新有保护知识产权的需求, 但是也需要注意发达国家在知识产权上有明显优势, 并且存在着滥用知识产权、非法垄断的行为, 造成了当前国际贸易中的某些不合理、不公平的现象。

三、我国知识产权长效保护机制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 地方性法律法规应进一步完善

地方政府应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应本地区的地方性保护法规, 法规制定更加有针对性和细化, 并且通过总结大型展会或活动中知识产权保护的经验, 对知识产权实行长效保护。

(二) 处理好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的协调发展, 并逐步以司法保护为主

加大行政执法机关向刑事司法机关移送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和刑事司法机关受理知识产权刑事案件的力度;对于知识产权纯民事纠纷应主要通过司法途径解决;行政调解和行政查处制度仍可继续发挥作用, 但应受到司法监督。

(三) 完善知识产权社会保护机制

对于知识产权社会服务机构的审批应提高门槛, 更加严格, 对于从业人员提高专业要求。对于中介机构的日常经营, 应加强监督和管理, 建立诚信档案制度和退出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加强日常培训和行业自律。通过通俗易懂的宣传方式, 积极营造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知识产权的环境。积极帮助和教育权利人强化保护意识, 充分利用法律手段有效保护合法权益。

(四) 积极参与到国际知识产权保护体制的建设中去

我国作为一个在全球有重大政治影响力的发展中大国, 应当与其他国家、国际组织和外商投资企业在知识产权领域广泛开展对话、交流与合作, 提高谈判能力, 在发展中国家因此而受损的领域, 积极争取得到发达国家的相应补偿, 从而在国际知识产权保护规则的调整和完善中发挥作用, 与世界各国共享科技进步带来的成果和利益。

摘要: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建设是我国实现知识产权国家战略的重要保障, 我国在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产权保护体制的同时也面临各种问题和瓶颈。文章详细分析了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并提出相应建设知识产权长效保护机制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长效保护

参考文献

[1]张斌.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历程及展望[J].财政研究, 2012 (4) .

[2]戴琳.论我国的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及行政管理机构设置[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2010 (6) .

[3]易玲.行政执法权配置多维化与知识产权行政保护[J].求索, 2012 (5) .

[4]傅文园.知识产权中介机构发展中若干问题探析[J].上海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5) .

[5]唐恒, 周化岳.自主创新中的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体系:功能、作用机理及实现途径[J].科学管理研究, 2007, (4) .

保护机制建设 篇2

第一条

目的

为规范部门规章制度的制定工作,健全管理制度和组织功能,确保员工的人身和精神权益得到保障,使公司经营管理步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使大家能依照同一个标准来保障自身的权益不受伤害,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特制定此制度。第二条

适用范围

本规章制度适用于京博石化商务管理部全体员工。第三条

制度的制定

本制度部门负责人、各主管及各班长协商一致,由岗位人员出具具体实例及方案并回归岗位实行。

第三条

具体事例及措施

(一)针对外部客户

1、客户随口欺骗业务人员,致使业务人员不了解事情详情追究责任引起纠纷,对岗位人员进行言语攻击等行为者,延迟进厂时间2小时;

2、员工遵守规章制度办理业务致使客户不理解导致纠纷,对岗位人员进行言语攻击、人身攻击等行为者,暂停办理一切业务;

3、由于业务与供应商之间发生冲突,致使车辆到厂后无法卸车,等待时间较长,客户易对岗位人员发生言语攻击等行为者,延迟进厂时间;

4、客户因不了解公司操作流程,经工作人员解释后仍未理解,致使对岗位人员进行言语攻击等行为者,暂停办理一切业务;

5、由于车辆较多,客户等待时间较长,对工作人员进行言语攻击等行为恶劣者,延迟进厂时间;

6、客户在等待时间,与岗位工作人员谈及与工作无关事宜者,通知门卫驱逐至客户等待区域;

7、不通知岗位人员或在岗位人员未接收到计量任务时私自装卸车导致出现问题者,进行罚款处理;

8、由于周边环境、客户年龄、设备设施等原因,导致客户对岗位人员进行言语攻击等行为,暂停办理一切业务;

9、由于客户原因在业务办理过程中没有及时收到提示消息,导致等待时间较长而造成无理取闹者,进行罚款处理。

10、违反大厅规定,不服从管理(躺卧,脱鞋),影响公司形象者,延迟2小时入厂。

11、不按顺序排队,乱插队者延迟排队2小时。

(二)针对内部客户

1、夜晚需要与业务人员进行信息确认,由于业务人员处于休息状态,对岗位人员态度刻薄及不解,致使工作无法进行者,通报班长并及时向上级反映情况,酌情处理。

2、岗位人员因遵守岗位规定与业务人员意愿产生矛盾,业务人员对岗位人员进行言语肢体攻击,造成不良影响,致使工作无法进行者,通报班长并及时向上级反映情况,酌情处理。

3、业务人员不顾及岗位异常,对岗位人员态度刻薄及不解,致使工作无法进行者,通报班长并及时向上级反映情况,酌情处理。

4、不同岗位之间因个人矛盾致使工作无法正常协同开展者,班长酌情给与相应责任人处罚。第四条

惩戒

(一)对于虚报或夸大其词上报的员工扣除0.05绩效。

(二)对于弄虚作假,违背以上情节,破坏公司形象、造成公司财产损失的员工扣除0.1绩效,情节严重者按照公司制度处理。

(三)对业务人员进行打击报复,破坏部门之前的关系,造成不良影响者,扣除0.1绩效,情节严重者按照公司制度处理。

(四)对客户进行打击报复,与客户发生言语与肢体冲突,破坏公司形象,背弃公司“以客户心为心”的服务理念者,扣除0.1绩效,情节严重者按照公司制度处理。第五条

处理负责人

主管及各班当班班长 第六条

处理职责

(一)详查事情发生的经过和原因。

(二)详细了解客户诉求及现状,要有确切证据。

(三)迅速传达处理结果并向上级汇报。第七条

调查监督

部门负责人及主管负有监督职权,经查证有班组存在虚假上报,徇私舞弊行为,给予班长降级或者负激励处罚,该班组取消月度所有奖项评选资格。第八条

实施期限

保护机制建设 篇3

[关键词]发展型社会政策;农民工群体;社会保护机制;建设

发展型社会政策的目标是减少贫困、降低不平等、促进人权和社会保护。其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弥补传统社会政策的缺陷,它试图将国家的社会政策融入到经济政策当中,并倡导以市场为主导的准入模式和社会福利多元化的分配方式。

一、发展型社会政策的理论内涵

将发展的理念注入到社会政策中是发展型社会政策的基本内涵,发展型社会政策主张国家政策不仅仅要帮助那些生活困苦的病弱群体,还要帮助那些具有完全劳动能力的人进入社会;不仅要关注已成年的社会人群,还要关注具有发展潜力的未来大军。发展型社会政策的核心是通过国家制定的社会各项政策来影响每个个体的竞争力,通过提高个人的社会竞争力从而提高整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的建立是需要一定的前提的,那就是必须从社会投资的角度来解读社会政策,使社会政策和社会投资合二为一,融为一体。这样做不仅能够助推企业的竞争力,而且可以从根本上摆脱贫困,拉动市场,达到双赢,最终增强国家的竞争力、实现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民工群体社会保护机制的构建

(一)加大人力资本投资

首先要加大对农民工群体素质教育和培训的资本投入。在具体培训农民工时要从工作能力的提高、法律意识的培养和基础知识的补充这三个方面进行。同时,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需要加大政府的资本投入。农民工群体作为城市经济发展建设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其子女所应享受的待遇应该与城市儿童平等。政府应该培养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主人翁意识,多多呼吁社会心理机构关注农民工整个群体的心理健康,避免其形成自卑心理。

其次,要加大对农民工健康医疗卫生方面的资本投入。一般来说,农民工群体工作和生活的区域的环境都比较恶劣,其本身的卫生意识也较淡薄,这都会增加他们患病的几率。并且,农民工一旦生病,高昂的医疗费用也会拖垮其生活和意志,从而耽搁治疗,延误病情。因此,及早建立预防农民工疾病的应急预案,为其提供定期体检和注射疫苗,清扫恶劣的工作环境,最大程度地改善居住环境,将是政府需要进一步落实的政策。

(二)开展积极的就业政策

积极的就业政策是指在发展型社会政策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来拉动劳动力需求的增长,并在这个过程中加大对劳动者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从而更加完善劳动力市场,消除对部分劳动工种的歧视和偏见,创造一个稳定良好的就业环境。

农民工群体在整个社会的劳动关系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其社会权益、政治权益和劳动权益屡遭侵害,而积极的就业政策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生。积极的就业政策反对就业歧视,它们一方面保护农民工在劳动、就业、职业培训和福利享受方面的各项基本权益;另一方面也为农民工群体争取到参与国家和社会政治的权利。在积极的就业政策的指导之下,农民工这个特殊群体的基本权利和义务都会重新得到关注,加大其充分就业的可能性。

(三)彰显社会人文关怀

对农民工的社会人文关怀是指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全社会对农民工这个人数众多且一直助力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群体应予以相应的认同、尊重和关怀。同时,这种趋势也是农民工社会政策的未来走向。

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所形成的城市和鄉村社会隔绝,导致城市的居民从生下来就有一种优越感。他们中的一部分存在排斥外来务工人员的惯性思维,这些歧视行为导致农民工群体在城市中总有种“二等公民”的自卑心理。因此,全社会尤其是城市居民要破除这种带有歧视和偏见的心理,要用广阔的胸襟去接纳农民工兄弟,要让城市中的人们认知农民工群体对城市经济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认识到城乡融合的大趋势和必然性。

三、结语

中国的农民工群体在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建设上,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时刻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农民工在城市中的角色和地位的转化是否成功也直接关系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功与否。在当前的社会大背景下,农民工还是城市中的弱势群体。因此,全社会应当从发展型社会政策的视角对农民工群体予以必须的也是必要的关怀。我们希望由现行政策过渡到发展型社会政策的时间能够尽可能地缩短,让农民工群体的社会保护机制能够尽快完善,让这个群体由农民转化到市民的过程能够更加顺利地完成。

参考文献

[1]沈君彬.社会政策视阈下的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一个分析的框架[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2(10).

[2]李迎生,刘艳霞.社会政策与农民工群体的社会保护[J].社会科学研究,2006(06).

[3]方巍.发展型社会政策:农民工社会救助模式探讨[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

作者简介

魏泽筠,本科天津财经大学,法学专业;香港城市大学在读硕士,应用社会学。

保护国家秘密应急处置的机制建设 篇4

保护国家秘密应急处置是指突发事件状态下当国家秘密被不应知悉者知悉, 或者超出限定的知悉范围后, 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或机构采取快速反应, 及时保护现场、采取提升警戒级别等措施, 控制国家秘密的传播范围, 进而减少因泄漏国家秘密而造成损失的过程。为了更有效地进行保护, 就要建立并完善如下机制:

信息报送机制:发现属于国家秘密的文件、资料和其他物品被丢失、盗窃、抢劫或可能被非法携带出境, 以及被非法持有等情况, 应及时通报并协助相应的国家安全机关或公安机关进行处置, 同时采取追查和转移、隐藏、销毁、追缴涉密载体等措施。

科学预警机制:泄密事件发生之后, 各涉密机关、单位应及时汇总信息, 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或机构应组织相关部门、专业技术人员等进行会商, 并向上下级部门及相关单位发布预警, 实现信息的超前反馈, 为及时布置、防风险于未然奠定基础, 防止更大损失的发生。

快速响应机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或机构在接到泄密事件报告之后, 应当对涉嫌泄漏国家秘密案件中有关事项是否属于国家秘密以及属于何种密级进行鉴别和认定, 启动相应预案, 进行先期处置。

部门联动机制:保护国家秘密应急处置的工作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指导下进行, 主要是在国家秘密遭到泄露之后进行应急处置。为了加大对泄密案件的查处和打击力度, 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或机构与法院、检察、国家安全、公安和纪检、监察机关及相关责任单位等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加强协作、及时交流, 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 认真进行查处, 切实有效地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俗称“中央国安委”、“国安委”, 于2013年11月12日正式成立。从现代化国家国际安全机制来说, 各国或地区“国安会”的基本功能都是一样的, “国安委”首先要为国家安全与国家利益研究拟订长远的战略, 审议重大问题, 也就是进行顶层规划。这是其议事职能。其次, 面对当前国际环境下的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 要协调、解决和应对一系列重大事项, 既“治标也治本”。这是其决策职能。与此同时, 要为应对这两方面的突发事件发挥作用, 突发事件的发生会造成关涉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国家秘密的泄露或存在重大泄密风险、隐患, 因此, 要采取紧急措施进行处置。具体而言, 要在国安委的领导下, 各部门做好如下工作: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对办案机关提起的涉嫌泄露国家秘密的有关文件、资料和其他物品, 需要做出密级鉴定的, 应予以受理, 并及时作出鉴定意见。发现属于国家秘密的文件、资料和其他物品被丢失、盗窃、抢劫或可能被非法携带出境, 以及被非法持有等情况, 应及时通报并协助相应的国家安全机关或公安机关追查和采取措施。受理和查处举报发现的泄密案件, 对认为属于违反《保密法》第32条, 应按《刑法》第111条追究刑事责任的, 应将有关材料和查处意见移送相应的国家安全机关;未设置国家安全机关的地方, 应移送公安机关处理。

信息发布机制:国家秘密泄漏之后, 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或机构应当及时向上级及下级发布相关信息, 并通报相关单位, 以便做好相应配合工作。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或机构要对泄密案件与新闻媒体主动进行沟通, 防止媒体刊登不实信息。坚持快报事实, 慎报原因;高层牵头、一线应对的原则, 对媒体进行科学引导, 审慎披露泄密案件, 必要时进行技术屏蔽。

奖励惩罚机制:奖励:在危机情况下保护国家秘密安全的;坚持原则, 维护国家秘密安全, 在保密工作中发挥重大作用的;及时报告泄密事件或泄密隐患, 并立即采取补救措施, 有效避免或减轻损害后果的要进行奖励;惩罚:发生泄密事件或造成泄密隐患严重危害国家秘密安全的;发现泄密事件或泄密隐患不及时报告, 或不积极协助、配合查处泄密事件的要进行惩罚。

处置终结机制:泄漏国家秘密事件处置之后, 要依法启动终结机制, 尽快恢复常态机制。终结需要具备以下具体条件:泄密事件已经调查清楚;已经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对泄密责任者已经作出适当处理;发生泄密事件的机关、单位已经建立和完善相关的保密规章制度。

参考文献

[1]科技部, 发改委.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Z].2006.

[2]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Z].2006.

[3]科技部.“十一五”公共安全科技发展战略报告[Z].2006.

街道环境保护工作机制 篇5

一、实行环境质量一把手负责制。办事处主任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确定专兼职环境保护工作人员,具体组织开展环保工作,成立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各社区也相应成立工作小组,责任人,任务到社区,形成一个完整的环保监督管理工作网络和体系。

二、实行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决策。街道办、各社区居委会在编制辖区重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必须对环境影响进行充分论证,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规划的实施与环境保护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各类开发建设项目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必须在建设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未通过环境影响评价的污染项目,一律不得开工建设。

三、严格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环境准入和“三同时”制度。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各社区、年度综合工作目标管理考订,对有严重环境违法行为和重大环境污染问题的实行一票否决。严格控制新建国家产业政策限制的高耗能、重污染、工艺技术落后的企业,强制关闭“十五小”、“新

五小”及土法生产企业。督促辖区重点污染建立全环境事故应急预案,完成限期治理任务。

四、建立环境综合整治制度。积极抓好节能减排工作,严格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加强综合治理环境污染治理。加强对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管理工作,建立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登记,不严格按照规定,不得在饮用水源上游和居民聚集区开办畜禽养殖场,对环保部门许可开办的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必须采取卫生防护措施,防止废水、恶臭、噪声污染。做好辖区的环境卫生工作,生产垃圾要集中堆放入池,及时清运处理。医疗废物要按有关规定收集处置,不得混入生活垃圾。

五、环境信访工作制度。及时妥善处理环境诉讼和纠纷,控制群体上访或越级上访事件。对群众环保投诉或纠纷,要及时立案查处,按期结案答复信访人;建立健全环保投诉和纠纷受理台帐,处理过程和结果记录详细,对群众反映的环境问题及时到现场调解处理。每季度向上级部门汇报环保工作开展情况,每月组织村社区环保工作人员和环保自愿者在辖区进行一次环境污染排查检查。

马航事件考验中国领事保护机制 篇6

2000年外交部出台的《中国境外领事保护和服务指南》这样定义领事保护:它是指派遣国的外交、领事机关或领事官员,在国际法允许的范围内,在接受国保护 派遣国的国家利益、本国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的行为。

可以说,MH370失联事件是继2011年利比亚撤侨行动后,中国外交面对的又一起重大领事保护事件。

在MH370失联的日子里,受到考验的,不仅是154名中国同胞的家属和广大的中国公民,还有中国领事保护的运转机制。

领事保护在MH370中可以做什么

“不管什么状况,不管马航事件属于空难还是被劫持,我们第一目标就是找中国人。这一目标永远不变。”在MH370失联十多天后,外交部领事司原司长、中国驻纽约大使馆原大使衔总领事张宏喜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他的解释是,所谓“领事保护”,就是中国公民在国外正当权益得不到保护的时候,中国驻外使领馆就有责任出面保护他们。

所谓“领事服务”并不只是说中国人的正当权益受到侵害,还包括证件丢失等困难,如果找到使领馆,大使馆、领事馆都应该尽最大的可能提供帮助,这就是领事服务和领事协助。

“一年中至少有几万件有关咱们中国人的领事保护事件需要处理。小到补办证件、联系亲友,大到解救被绑架的人质,开展大规模的撤侨活动。”张宏喜说。

2014年3月10日,联合工作组组长、外交部领事司副司长郭少春率领外交部工作人员和公安部、交通运输部、民航局组成的联合工作组一起赶赴马来西亚,以敦促马方加大搜救力度,尽快查明事件真相,及时对外发布准确信息,同时做好乘客家属赴马的服务工作。

根据国际惯例,此类事件一般由航空器所属国主导搜救工作。张宏喜认为,“不能只想着配合马来西亚,这种状况只依赖他们行吗?也不能让他们撒手不管,这是马方的飞机呀。因此,我方要做两手准备,既不能够甩开他们,又不能完全依赖他们。”

不过,他也表示,领事保护不能直接处理案件,导致处理效率直接受到当地法律、执法和行政效率的制约。

另外,领事保护往往发生在他国领土、领水和领空,关系到当事国的主权、司法管辖权,乃至国际声誉和尊严,特别是在与一些敏感国家的交涉当中,需要更为谨慎。如想搜寻他国的领海、领土、领空,都需要对外交涉和协调。

对于目前MH370可能遭遇的情况,中国国际法学会顾问、外交学院国际法教授刘文宗向《瞭望东方周刊》解释说,虽然现在具体情况、何种性质并不清楚,更不能肯定说谁应该承担何种责任,“但是可以分几种情况考虑”。

如果飞机遇到自然灾害等情况发生坠毁,飞机所在航空公司要承担经济赔偿责任,当事国也应该承担部分责任,应按民事公约处理。

如果遭遇劫持,第一要追究劫持人的责任,第二要追究飞机所在公司及飞机所在地国的责任,“因为出事就说明对恐怖分子的事先防御不够、当地治安存在问题。”他说,国际航空器是一种充满风险的交通工具,所有国家都有责任加强防范。“当然,具体事情的处理要查阅国际上相关的劫持的公约,打击恐怖主义的公约,这些都是有条文的”。

刘文宗认为,作为领事保护的具体体现,在没有确定责任的时候,领事馆要追查真相;确定责任后,要由领事出面责成当地政府负责。

但是他也谈到,领事馆并不能采取控制事件进展的实质性行为来行使国际法,他们只能通过建议、监督、敦促等各种方式,促使当地国保护中国公民的权益。

最棘手考验之一

无论如何,MH370失联至今,也许不是中国领事保护制度建立以来最严峻的考验,但肯定是棘手的案件之一。

刘文宗认为,如果最终查证飞机已经失事,韩亚航空事件可能可以作为一种参考。

2013年7月6日,韩亚航空一架波音777班机由韩国仁川国际机场起飞,在预定目的地美国旧金山国际机场降落时坠毁,机上共载有291名乘客和16名机组人员,事故共造成3人死亡,181人受伤。

两名中国遇难学生的家属在事发当天15时前就接到了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馆的电话,后者告知确认的消息并表示将协助其办理来美的签证,用最快的速度赶到了美国。此时,各大媒体还没有来得及发出任何相关的报道。

不过,目前该事件索赔问题仍在纠葛之中。

事实上,领事保护制度牵扯到一个常识问题:使馆、领事馆的不同职责。

刘文宗解释说,驻外机关分为两部分,大使馆、公使馆是作为本国代表在当地国与当地政府进行国与国之间的多种事务联系,包括政治经济方面,等等。但是当地侨民,包括本国公民因公因私或其他原因在当地停留时,是由领事馆来保护的,“领事馆不跟当地国公开的政府机关、不跟当地的外交部或者国家领导人发生直接的关系”。

二者的主要责任区别就在这里:如果发生了本国公民在当地国由于各种原因受到人身财产安全伤害,领事对他们有责任进行保护。“不仅可以要求当地机关、当地地方政府查明原因,还要保护他们应该享受的权益,比如发生死亡事件,当地政府是需要承担责任的。这些事情都是由领事来处理,因为不涉及到两个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刘文宗说。

据外交部领事司公开信息,2013年全年处置领保案件4.2万起,其中重大案件120余起,包括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韩亚航空客机失事案、加纳政府大规模抓扣中国非法采金人员案、中国登山人员在巴基斯坦遇袭身亡等。

2007年,外交部领事保护中心成立,同时设领事司作为常设机构,24小时值班。所有关于领事保护的信息都会汇集到这里,旨在进一步整合资源,提升预警、处置、宣传和立法等方面的协调行动能力。

“除了这一常设机构,还有一个部级小组。它不是常设机构,而是为了应对突发事件而设置,它有一套解决问题的程序。”张宏喜说。

这个部级小组就是海外中国公民和机构安全保护工作的部际联席会议机制,于2004年11月在北京成立,负责制定境外中国公民和机构安全保护工作的政策和措施,协调处理相关重大事件。

由外交部牵头,部际联席会议机制已经形成了中央、地方、驻外使领馆、企业和公民个人“五位一体”的联动机制,还有针对某类事件固定的程序,比如涉渔业纠纷处理机制、绑架案件处理机制、劳务纠纷处理机制。

张宏喜说,“此次马航失联事件参与合作的部门有民航、交通、军队、公安等,几乎用上了我国能用上的所有资源。连路过的货船都给他们布置任务:到哪个海域要留心看一看有没有可疑情况,可以说非常用心。为什么建立这样的部门?不惜代价、不惜成本地寻找失联飞机?因为中国人看重中国人,外交部希望为我们中国老百姓服务。”

是智力活,也是体力活

从越来越多的领事保护事件看,“解决问题需要灵活的机制,更需要解决事件的人脑子灵、能想办法。而且不能有框框。如果说有框框,就一条,如何保护中国公民。”张宏喜说。

他说,领事保护往往发生在他国领土、领水和领空,又是非常敏感的外交事务,“也许在外人看来,这种领保交涉波澜不惊,但私下一定非常微妙和艰难”。

比如名震一时的利比亚撤侨事件。“当时利比亚局势十分稳定,好几万中国人跑到那里去了,没想到出了卡扎菲这个事情。”张宏喜说。

最终在10天内,中国政府协调海陆空力量,以利比亚为中心,在辐射北非、东非、地中海及其沿岸国家的广阔空间内,成功实施新中国建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海外公民撤离行动。

“情况非常复杂,很多细节都需要考虑,只有中国有能力办成这件事。”张宏喜认为。

比如,由于很多撤离人员走得匆忙,没有带上护照,外交部领保中心设计了一个中国公民紧急旅行证件,用纸打印出来即可使用。

在飞机撤退过程中,由于国航尚未开通飞往利比亚的航线,空中需飞越多个国家,每个架次都要办理所有途经国家的临时航线申请、外交手续,应急小组想出了“边起飞、边申请”的办法。

包机以最快的时间抵达动乱中的的黎波里,但当机组人员用特意准备的当地制式的手机以及架设卫星电话和中国驻利比亚使馆联系时,才发现由于当地通讯完全中断。于是,机组人员先用卫星电话打回国航控运中心,再由它接通外交部,然后由外交部接通驻利比亚大使馆。

“撤侨结束后,负责此事的领事司司长黄屏体检指标没有一个是合格的,赶紧就去治疗了。想想也是,连续两个星期24小时不休息,有事就干,没事往那一歪就睡着了,这身体能好吗?”张宏喜说。

据外交部一些官员公开透露的估算数据,目前中国每一位驻外使领馆领事官员每年要服务超过18万的海外公民,这个数字是美国的30余倍,工作强度可想而知。

保护机制建设 篇7

一、从强化创新供给的激励机制建设角度保护中小工业企业

从我国中小工业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看, 虽然其提供了80%的新产品和70%的专利, 但是与发达国家中小工业企业相比, 还处于创新能力相对低下的状态, 需要从创新供给角度加强体制机制建设, 逐步建立符合中小工业企业发展的创新供给激励机制, 推动中小工业企业多元化发展。从创新供给角度看, 首先, 要完善中小工业企业的创新法制环境, 让广大中小工业企业能够在公平的环境下竞争, 实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 推动中小工业企业的法制体系建设, 让中小工业企业的创新积极性能够充分释放, 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形成科研成果定价方法, 按照技术成果提成、技术持股、股票期权、职务技术成果的产权归属等方面建立创新机制, 确保中小工业企业创新水平能够得到全面提升。按照中小工业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要求, 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 从根本上提高中小工业企业的创新积极性, 从而能够有效地保护中小工业企业的科技成果。其次, 需要建立鼓励中小工业企业研发投资的税收环境, 税收环境对中小工业企业的投资影响很大, 政府需要对中小工业企业进行税收优惠, 建立适合中小工业发展的税收机制, 才能促使中小工业企业更好地实现科研成果投资转化, 对全面协调实现效益具有积极的意义。再次, 要使用财政激励政策保护中小企业根本利益, 政府在中小工业企业购买先进技术设备, 开展技术研发的时候提供一定的财政补贴, 从根本上减轻中小工业企业的发展资金压力, 对其全面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

二、从建立创新需求激励机制角度保护中小工业企业

从长期形成的模式看, 我国的很多创新政策都是偏向于供给激励, 因此很多情况下忽视了需求激励, 当前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 建立符合中小企业发展的需求激励, 才能有效保护中小工业企业, 促使中小工业企业的科学化发展。从中小工业企业发展的情况看, 一方面需要面向中小工业企业进行财政补贴和税收政策优惠, 另一方面需要提高对创新产品的需求。通过政府采购激励中小工业企业的创新需求, 提高中小工业企业的综合发展水平。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建立财政性资金采购自主产品的制度, 全面提升中小工业的发展积极性, 建立完善的政府采购审批方法, 让自主产品能够在政府采购过程中发挥优势, 对保护中小工业企业利益具有重要的帮助。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对采购方法进行改进, 让自主创新产品能够优先发展, 制定科学合理的自主创新产品标准和步骤, 建立自主创新产品优化机制, 为产品质量提升和技术能力提高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只有逐步改进政府对自主创新产品的需求审批程序, 才能给予中小工业企业创新产品的优先待遇, 形成自主创新产品采购目录, 推动中小工业企业需求创新各项事业不断发展。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建立自主创新产品标准化制度, 从产品和技术标准出发, 从能耗、环保、性能、健康、保护消费者等方面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准, 不断推进中小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 按照绩效管理要求保护中小工业企业, 从加强需求和创新需求激励角度促使中小企业各项事业不断发展。

三、从构建研究机构和大学合作机制角度保护中小工业企业

中小工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的创新能力比较弱, 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加强与研究机构和大学合作, 确保其综合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中小企业需要和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建立完善的合作机制, 从根本上提升中小工业企业的综合创新能力, 为中小工业企业的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实力支持。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完善的技术联盟, 从多方面搭建合作开放平台, 保证各项体制机制符合公益性和市场化运作的要求, 建立完善的公共技术平台, 推动产学研的全面结合, 提高技术联盟管理水平, 推动各项技术创新工作不断发展, 实现技术政策的模式创新。

四、从创新融资风险投资体系角度保护中小企业

中小工业企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 在成长过程中也会面临很多方面的问题, 需要从多方面的问题出发, 积极引导中小工业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不断产生新的产品, 促使中小工业企业各项事业不断优化。从体制机制角度看, 需要在筹资、机构、退出方面强化制度建设, 确保中小工业企业的资金风险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提高中小工业企业资金利用率, 为中小工业企业资金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 最终为中小工业企业商业化发展提供重要的融资保证。中小工业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改善风险资本的结构, 保证中小工业企业的风险资金来源, 确保中小工业企业各项事业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提高体制机制的创新管理水平。政府需要建立保护中小企业的机制体制, 让一部分投资向中小高科技工业企业倾斜, 在中小工业企业风险投资的起步阶段, 政府需要通过基金的方式为其提供资金帮助, 形成风险投资基金, 为中小工业企业吸引更多的担保、海外资金参与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设立中小工业企业风险投资基金的角度看, 需要引导资金不断地发挥活力作用, 增强对中小工业企业的投资力度, 促使中小工业企业能够不断地壮大, 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建立风险投资的退出渠道, 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加强产权交易制度建设, 为其资本步入多元化道路, 保护其各项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五、中小工业企业投入保障机制建设

政府需要通过机制体制建设, 建立中小工业企业发展保障机制, 通过这项制度建设, 可以保证中小工业企业的研发模式符合投入的要求, 从多方面控制中小工业企业的发展风险问题, 提升中小工业企业的综合发展能力, 为其核心竞争力提升创造良好的条件。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从研究和开发的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出发, 积极引导中小工业企业多元化发展, 形成战略发展的总体思路, 提升中小工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通过对市场目标进行战略调整, 推动中小工业企业的保障机制建设。通过对投入经费的管理, 可以不断优化中小工业企业的发展环境, 全面提升中小工业企业的体制机制建设水平, 为其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把技改投入和经营者考核挂钩结合在一起, 确保真正的投入规模符合机制体制的要求, 建立完善的经营考核制度, 确保中小工业企业的各项事业得到持续发展。中小工业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建立研发资源的共享体系, 确保研发资源的利用率能够达到最大化, 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可以建立线性研发结构, 保证系统内和系统间的前沿技术能够得到有效地利用。

六、从人才保障机制建设角度保护中小工业企业

人力资源是中小工业企业的核心资源, 在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需要把人力资源作为一项战略资源, 才能保障各项事业得到不断发展, 政府部门需要通过保障人才体系机制建设, 为中小工业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实现中小工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从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角度建立机制, 确保研发人员能够得到有效的激励, 推动中小工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其综合竞争力提升创造良好的条件。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下, 技术人员的薪酬体系建设对中小工业企业发展至关重要, 不断激发人才的动力, 发挥每个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让研发人员不断掌握新技术、新方法, 在股权等激励机制下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通过研发新技术, 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综合竞争能力, 提高风险防控水平, 为中小工业企业实现高效益创造良好的条件, 利润最大化是中小工业企业的发展目标, 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按照这个目标不断推动机制体制建设, 确保中小工业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得到全面发展。在管好人才、留住人才方面中小工业企业需要做好全面的工作, 政府需要进行有效地引导, 为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为激励人才各施其能创造良好的平台。

总之, 中小工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 需要政府积极引导, 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 确保各项事业得到全面发展。通过机制创新推动技术创新, 逐步提升中小工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源动力。在新的市场环境下, 留住人才、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已经成为中小工业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 因此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 政府需要为中小工业企业创造良好的人才引进平台, 积极推动中小工业企业的人才保障机制建设。通过研发新技术, 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综合竞争能力, 提高风险防控水平, 为中小工业企业实现高效益创造良好的条件。从保护中小工业企业发展角度出发, 建立各项适合企业发展的体制, 才是实现企业快速发展的良药, 在市场经济的新环境下, 中小工业企业发展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通过完善制度, 提高其综合效益, 实现其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磊, 冯德连.安徽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障碍与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09 (4) .

[2]李德虎, 曾艳.公共政策创新的价值取向及路径选择[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5) .

[3]柳正球.谈集体企业的体制改革[J].新闻天地 (论文版) , 2007 (2) .

[4]马琳.加快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 (6) .

保护机制建设 篇8

关键词:知识产权,行政保护,长效机制

行政保护是我国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 但是在实际保护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建立知识产权行政保护长效机制对于提高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 建立创新型社会具有主要的意义。

1我国知识产权行政保护机制简介

知识产权行政保护是指相关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对知识产权进行行政管理、提供相关行政服务、依法处理各种知识产权纠纷、维护知识产权秩序的一种保护方式。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主要包括三类:一是行政管理活动, 如对知识产权的授权和登记等;二是行政服务活动, 如法律咨询、政策宣传和检索服务等;三是行政执法活动, 主要包括对侵权纠纷进行处理和对违法行为进行查处等。

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在国际上是通行的做法, 在大多数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以司法保护为主, 行政保护是司法保护的有效补充, 但是我国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制度在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并展现出以下特点和优势: 第一, 分工细化, 不同知识产权由不同行政管理部门进行保护。第二, 行政机关的行政裁决程序相对于司法程序, 简单快捷。第三, 行政查处制度具有主动性。

2我国知识产权行政保护机制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设置分散

我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设置分工细化:专利权与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由国家知识产权局负责、商标权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中的商标局负责、著作权由国家版权局负责、制止不正当竞争权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中的公平交易局负责、农业植物新品种权和林业植物新品种权分别由农业部和国家林业局负责、地理标记权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负责、与进出口货物有关的知识产权由海关总署负责。表面上看似乎是分工比较清楚, 但是实际中由于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往往比较复杂, 涉及的侵权内容常常包括多种类型知识产权, 这就在实际执法中带来了许多问题:对维权者而言, 遇到知识产权问题要么不知道应该求助于哪些部门, 要么必须在多个行政管理部门之间进行周旋, 增加了维权成本。对于行政部门, 由于在职能和管辖权限上存在交叉和重叠, 容易导致相互推诿, 或者在执法过程中产生矛盾冲突, 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2.2行政保护尚未建立长效机制

行政执法目前已经成为我国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的一项重要任务, 但是由于缺少一个统一的领导机构对整个知识产权工作进行协调, 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组织系统, 执法队伍往往是各自为政, 即使是联合执法队伍也是是临时组合的, 无法长期存在, 容易出现“运动式”行政执法, 打击行动过后侵权商品又死灰复燃, 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而效果却不理想, 不利于行政保护。

2.3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的协调和衔接不足

发达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主要是通过司法途径实现, 行政执法职能主要表现在海关的边境措施, 以及贸易委员会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盗版、假冒等严重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所实施的贸易制裁等。而我国对知识产权保护则采取司法保护与行政保护相结合的方式, 一旦出现知识产权纠纷, 当事人除了可以请求行政保护外, 也可请求司法保护。但行政人员和法官所处地位不同, 立场可能不同, 利益划分的标准也不尽相同, 因此就有可能出现处理结果不一致的冲突。

另外在知识产权行政查处过程中, 涉及到刑事犯罪的案件需移送公安机关, 这就涉及到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的衔接问题, 刑事案件中, 违法与犯罪的界限较难把握, 经常涉及一些专业技术问题, 所以行政机关在处理侵犯知识产权案件中, 有时会存在以罚代刑或怕麻烦怠于案件移送的现象。

2.4知识产权行政部门专业性人才不足

随着我国社会在科技创新及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的迅速发展, 对知识产权方面的高水平专门人才的需求量也大幅提升。2012年12月,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WIPO) 发布的《2012年世界知识产权指标》报告中指出, 中国已经成为专利申请第一大国。报告显示, 2011年, 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来自国内外发明专利申请52.6412万件, 继2010年超过日本后, 2011年又超过美国 (美国为50.3582万件) , 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发明专利申请国。如此大量的专利申请量如果没有足够真正精通业务知识的专利评审员的支持, 必然会导致申请案积压严重, 审查周期过长。

同时, 由于目前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仍是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手段, 行政裁决案件逐年增加, 由于知识产权涉及很多法律、专业知识和技术标准, 因此对执法人员的政治、业务、法律素质的要求也比较高, 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 各种知识产权新型案件不断出现, 更是对执法人员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2.5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

目前我国总体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还不强, 许多权利人对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重视不够, 未能及时申请专利、商标等, 被他人模仿利用后又要求行政保护;有的权利人被侵权后, 报案不及时, 给执法人员收集证据带来困难, 这些行为都增加了行政保护的难度。同时, 知识产权法律宣传不深入, 不细致, 因为知识产权往往专业性较强, 如果不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相联系进行宣传, 很多内容老百姓不容易接受, 认为与自己无关, 造成社会整体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

3对我国知识产权行政保护长效机制建设的对策建议

3.1建立统一管理机制

通过实现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权的集中配置, 建立统一管理机制, 可以精简行政机构, 减少行政人员配置, 节约行政成本。同时, 由于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制的统一集中, 可以避免各个部门之间的利益之争, 从而提高行政执法效率。

3.2建立行政保护长效机制

在知识产权统一管理机制下, 建立长效执法队伍, 避免“一阵风”、“运动式”的短期执法行为。并逐步将工作重点转向知识产权保护诚信机制、预警机制、分行业差别保护机制、人才培养机制等长效机制的建设中去。

3.3加强与司法保护的协调和合作

加大行政执法机关向刑事司法机关移送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和刑事司法机关受理知识产权刑事案件的力度;对于知识产权纯民事纠纷应主要通过司法途径解决;行政调解和行政查处制度仍可继续发挥作用, 但应受到司法监督。

3.4加强人才培养和建设

由于知识产权保护专业性较强, 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不断出现新的问题, 因此需要建立人才培养和教育的长效机制。首先, 政府应投入专项资金, 培养一批即懂专业知识又懂法律的专门人才。除了在大学中建立知识产权专业以外, 还应在其他各专业开设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课程, 使不同专业的学生都建立起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其次是对于相关的工作人员加强日常的培训和交流。利用培训、国际合作交流、信息交换等途径, 及时把握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最后, 由于知识产权涉及多学科领域, 应当鼓励各相关学科的专家共同对知识产权的相关行政人员进行定期培训, 从而有效提高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行政管理和执法水平。

3.5加强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整个社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提高了, 形成自觉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行政保护的效率自然会提高, 保护成本自然会降低, 因此, 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的行政部门应将加强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放在重要的位置, 通过通俗易懂的宣传方式, 积极营造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知识产权、遵守知识产权法的环境。积极帮助和教育权利人强化保护意识, 充分利用法律手段有效保护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邓建志, 单晓光.我国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的涵义[J].百家言, 2007, (1) .

[2]单晓光, 王珍愚.各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其启示[J].同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3) .

[3]张斌.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历程及展望[J].财政研究, 2012, (4) .

保护机制建设 篇9

1校区联合培养机制的内涵

这里将校区联合培养机制定义为:学校和自然保护区共同执行和完成人才定向培养功能, 并在对教育受体 (学生) 实施培养的行为过程中实现三赢的一种有效保障制度。“三赢”即学生毕业上岗、保护区引进人才、学校完成教育计划。保护区的基本职能是定做人才、提供就业岗位和实践平台。学校的基本职能是规划培养、量体裁衣。学生则要德技双修、综合发展。“三赢”局面是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学校是教育主体, 自然保护区是教育服务体, 学生是教育受体, 明确三者的权责和义务、制定监督和规范行为的准则是校区联合培养机制建立健全的重要内容。

2校区联合培养机制的作用

2.1 职业能力培养的最佳渠道

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许多知识的传授如自然保护区资源调查技术、野生动物管理技术、生态监测和恢复技术、物种野外识别技术、信息档案管理及执法等都需要大量的实践性教学。自然保护区是天然的实验室, 是科普教育的大课堂, 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载体。保护区提供实践平台, 专业教学将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学校引领下, 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将贯穿实践教学的始终, 学生将在未来就业的岗位上提前进入状态。校区联合培养机制确保了学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是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最佳渠道。

2.2 定向就业的有力保障

任何一种联合培养, 如果不想演变成形式上的串场和作秀, 就必须有一种制度来规范。联合培养只有形成制度、制定规则、执行功能、成为渠道才名至实归。校区联合培养机制不同于普通的工学结合及订单式培养, 也不等同于简单意义的校企合作。实质上, 它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及订单培养三种高职教育手段的深度统一和完美结合。这种机制的关键是签订定向培养和就业协议。作为一种机制, 它可以有效促进学校和保护区深度合作, 有力保障学生就业。

2.3 缓解人才压力的有效捷径

单纯的学校教育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人才是千锤百炼而来。然而, 我国很多自然保护区急需毕业就能顶岗的人才。这就要求大学生在上学的第一时间就进行职业规划, 明确未来发展方向, 全力以赴学习和实践, 这种方式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就可以成为胜任相应岗位工作的人才。校区联合培养机制可以有效地约束和促进学校、学生和保护区在恰当的时间及正确的位置上各司其职, 极大地缩短人才培养时间, 可以最便捷最有效地缓解目前自然保护区人才压力。

3校区联合培养机制的关键技术

3.1 针对性地选择合作对象

如果仅仅作为实践教学的基地, 选择的范围会很宽泛。由于学校隶属黑龙江省森工总局, 总局所属的很多自然保护区都可为教学提供便利的实践平台。此外, 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龙江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龙江镜泊湖自然保护区、黑龙江碧水中华秋沙鸭自然保护区、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龙江大庆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等都留下了我校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专业师生的足迹。然而, 我们不仅需要实践教学基地, 更需要解决高职学生就业难题。

结合4年实践经验, 总结了选择合作对象的必备前提条件: (1) 技术岗位真正有空岗; (2) 人才需求的门槛高度适当; (3) 合作对象招聘意愿强烈。

3.2 签约时机要适宜

校区联合培养要签订多方协议。自然保护区定做人才后, 学校根据保护区的具体要求, 与其共同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学校在综合衡量学生自身条件和意愿后, 和保护区签订定向培养协议, 之后和学生签订联合培养知情书, 这两份协议从大一正式授课前开始。学生大一期间的专业课学习以学校教学为主导, 自然保护区提供实践教学基地。大二第一学期起, 将教学搬进保护区, 为第二学期学生的专业分化奠定坚实的基础。此时, 每个学生今后的就业方向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主观倾向。经过半年的综合学习和实践, 每一个学生就可以结合自身优势条件选择相应的岗位。再经过半年的考察和考核, 在第五学期, 保护区和学生签订顶岗实习和定向就业协议。此时签约时机成熟。

3.3 生与源同择

自然保护区多地处偏远, 生活和工作条件较艰苦。毕业后能够到这里来工作的学生不仅要有很强的专业素养, 还要有持久的专业热情及奉献精神。这样的专业特点对学生自身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学生对自然保护区有一定的了解, 就会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创造未来, 来源最好是自然保护区或其周边地区。学校近几年自然保护区专业生源较好, 很多来自保护区周边社区及林区的学生, 吃苦耐劳, 严于律己, 带动整个班级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每一级自然保护区专业都获过“校优秀班级”荣誉称号。

4高职校区联合培养机制面临的挑战

4.1 高职学生很难跨过自然保护区人才需求的门槛

2008年9月至12月,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第一届自然保护区专业6名学生在向海自然保护区顶岗实习时, 得到了高度肯定。保护区有意招聘2名有工作意愿的学生。可是, 2009年3月份, 却突然多了一项必须参加公务员考试的规定。

随着我国对自然保护区事业的日益重视以及自然保护区对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视, 很多自然保护区在招聘人才的时候要进行公务员考试。很多的公务员考试都要求本科以上学历。高职学生被挡在了保护区的大门外。

目前, 国内仅有少数农林类的本科院校开设“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3] 。我国最早的野生动物和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是东北林业大学1998年由重点学科野生动植物保护和利用专业更名而设的, 该校是我国第一个具有此专业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的教育部重点院校。北京林业大学2004年建立自然保护区学院, 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 并于2006年开始招收野生动物和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本科生。其他如吉林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西南林学院、四川农业大学、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新疆农业大学等均进行此专业的本科建设, 且本科专业并不唯一针对自然保护区, 就业面较宽泛。所以, 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周期长, 开设相关专业的院校有限, 而且还存在很多毕业生并不情愿到自然保护区工作的现实问题。

自然保护区缺乏对高学历人才的吸引力, 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 惠及了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而高职学生却很难跨高门槛。即使可以跨越, 在激烈的公务员考试竞争中, 恐怕也只有极少数相当优秀而且足够幸运的高职学生能够脱颖而出。我国自然保护区专业人才需求与培养陷入了自相矛盾的窘境, 一方面支持高职具有优势条件的学校开设此专业, 另一方面, 却在不经意间提高了就业标准和就业竞争力。

4.2 专业的永续发展急需相应政策扶持

校区联合培养机制为学生就业提供了渠道。高职学生具有高学历和高技能的双重属性。如果毕业后仅仅是合同制工人, 且待遇较低, 很多毕业生也将和其他的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一样, 宁愿选择流浪在繁华的城市, 而不去条件艰苦的偏远保护区。

高职自然保护区专业人才培养在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与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根据对我国5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才状况的分析, 目前近70%的人员为大专以下学历。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大部分承担着国家科研任务, 在实际的工作中重科研, 大专以下学历人员无法从容适应当前的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的发展, 这就形成了巨大的人才断层。高职纯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正是自然保护区人才断层的有力补充[4] 。高职自然保护区专业人才的流失对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发展是极大的损失。如何积极争取到相应的合理性政策扶持, 是校区联合培养机制后续研究的重要内容。

4.3 课堂搬进保护区的很多实际问题有待探索

自然保护区是我国自然遗产最珍贵、自然景观最优美、自然资源最丰富的区域, 是一个天然的科研和实习基地。校区联合培养机制充分利用了这一天然优势将课堂搬进保护区。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专业知识后, 将其余的所有教学任务安排在自然保护区进行。

自然保护区环境条件复杂, 学生安全是首要问题。学校安排不同课程教师分阶段全程指导, 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需要重点培养。保护区安排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作为合作指导教师, 交流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意见分歧需要以温和的方式协调。此外, 校区联合培养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深度合作中的权限等一系列实际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校区联合培养机制是高职自然保护区专业建设的必由之路, 这个机制的建立健全直接关系到高职自然保护区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亮亮, 崔国发.我国自然保护区数量特征分析[J].林业实用技术, 2009, (3) :54-56.

[2]马雁.我国各地已建立2541处自然保护区[EB/OL].中国新闻网, 2010-11-03.

[3]徐基良, 宋维明.建设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的若干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 2008, (4) :13-15.

保护机制建设 篇10

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巨大的资源消耗和污染使得人民生产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也导致了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维持现有发展方式已不可持续,因此,转变发展方式、加强生态保护、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中央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来遏制逐渐恶化的生态环境。我国地域辽阔、生态系统类型丰富多样、地区差异较大,虽然随着国家财力的日益充实,生态保护的力度也在逐渐增强,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投入的缺口依然很大。而且,“一刀切”的生态保护政策难以满足地方生态环境治理手段多样化的需求,从中央政策制定到地方落实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单纯的政府投入也会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和资源配置的不当。2014年,国家发改委联合了环保局、林业局等共11个部委发布了《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实施意见》,以极大的重视程度鼓励地方开展生态保护与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给予了地方更多的创新权力,期望通过示范区建设进一步激发地方在生态保护与建设过程中的能动性,以创新驱动,实现示范和引领作用。

然而,生态环境是一种典型的公共资源,具有显著的公共物品属性,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也成为一种消费品,不断被消耗和破坏。公共物品的外部性特征导致生态资源消耗、环境破坏,让整个社会负担成本,而私人部门因为这种外部性而逃避了责任。虽然环境保护被社会广泛认同,由于其正外部性,如果私人部门投入会入不敷出。外部性又称为外部经济,其特征是外部社会成本和内部私人成本不一致,即,具有外部性的物品,生产或者消费都会存在社会成本大于或小于私人成本的问题。例如开展生态保护工作的区域,无论周边的人们是否支付这一成本,都会从良好的环境中受益。反之,破坏生态环境,有可能无法享受破坏带来的收益,但被破坏的环境会降低周边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传统意义上,这一公共物品和服务只有通过政府行政手段来承担生态保护的外部性成本,出台生态保护政策,阻止环境破坏的行为,但随着环境压力的增大,环境保护投入使得公共财政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生态环境保护则需要更多的力量参与进来。

因此,通过探索总结示范区建设过程中规划实施、制度建设、投入机制、科技支撑等方面的经验,为进一步解决生态保护与建设领域中建设进展不平衡、投入不足等重点问题,巩固生态保护成效做出新的努力。本文选取了国内典型的生态保护与建设案例,以四川汶川-卧龙特别行政区(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南普达措国家公园和浙江龙坞水源地为代表的生态保护区域,分别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探索性的尝试,获得了具有实践价值的经验,而且三个案例从不同的角度说明处理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关系,并在规划建设、拓展投入、科技支撑、机制创新等方面实现制度创新,为我国生态保护与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二、四川汶川-卧龙特别行政区:政事合一保护区体制建设

1. 汶川-卧龙特别行政区概况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誉为“熊猫之乡”,区内分布有野生大熊猫100余只,约占全国野生大熊猫总数的10%。保护区拥有金丝猴、羚牛等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56种,被列为国家级濒危保护植物24种,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是世界“宝贵的生物基因库”和“天然动植物园”。

卧龙保护区是全国不多的生态文明体制建设试验点。自然保护区与社区关系一直是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了解决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冲突,通常的做法是通过生态移民等手段把原住民搬迁出去,开展封闭式的保护。而卧龙自然保护区作为全国唯一的试点,于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将区内汶川县的卧龙、耿达两个公社划定为“四川省汶川-卧龙特别行政区”,即卧龙特区,与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合署办公,探索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协调的综合管理体制。按照卧龙特区的管理架构,保护区管理局对耿达和卧龙的两镇6村享有行政管辖权。卧龙是我国唯一一个政事功能合一的自然保护区,其中,汶川卧龙特别行政区隶属省政府,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直属林业部,保护区和管理局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合署办公的管理体制。

2. 汶川-卧龙特别行政区的建设内容

卧龙保护区(特区)从建立开始就是中国自然保护区保护与科研结合的典范,在大熊猫生态学研究尤其是繁育和行为科学以及野生生态监测领域,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果:成功攻克了圈养大熊猫人工繁育工作中的重重难关,幼仔存活率从2008年至今已经连续5年达到100%。圈养大熊猫总数达到200余只,占世界圈养种群的65%;卧龙保护区在1978年就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大熊猫野外生态观察站,率先采用无线电跟踪、GIS定位等手段,对大熊猫个体生态、种群以及大熊猫主食竹类开展生态监测,为全国自然保护区开展野外生态监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卧龙特区制定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规划,在各个领域卧龙特区坚持保护与合理利用有机结合的原则,通过大熊猫的保护与科研优势,开展以大熊猫为主题的生态旅游,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增收,为特区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卧龙特区充分发挥大熊猫树立保护和生态旅游两大品牌效应,取得了良好成效。尤其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特区抓紧灾后重建工作,积极争取财政资金、社会帮扶资金、旅游开发企业资金,努力为卧龙、耿达两镇居民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移民搬迁、改造家园,短期内实现了特区居民生产生活环境质量的大幅提高。

3. 经验借鉴

(1)创新农民参与保护机制。通过特区制定特殊政策的权力,卧龙特区依靠天保资金经费支持,尝试将保护区缓冲区、甚至部分核心区的天然林交给区内老百姓管护,转变区内农民角色。老百姓从生态保护工作中获得了收益,从单纯的利用者、甚至破坏者转变为大熊猫的守护者。在不改变资金用途的前提下,不但团结了更多特区居民支持保护工作,提供了就业增收渠道,同时增加了特区保护与建设的人力投入,缓解了保护区与社区的矛盾,同时也提高了保护的有效性。

(2)强化人才培养与投入机制。卧龙保护区管理局通过加强工作人员干部的换岗、轮岗,增强了管理局内干部流动性,促进了每位工作人员干部的综合业务能力,将专业性人才进一步打造成复合型人才。尤其是对管理局骨干力量,他们大都由管理局内部提拔上来,这些骨干力量往往从特区最基层工作做起,历经多个部门的不同职位,既熟悉特区一线实践工作,也从事过不同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和管理经验。加之,在特区长期的工作积累,对特区情况熟识,面对综合复杂的问题时,更加游刃有余。因此,管理局在内部工作人员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培养了一批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相适应,工作经验丰富的综合性人才,这在我国保护区建设过程中十分难得。

(3)建立了以大熊猫为核心的科技支撑体系。卧龙特区在大熊猫领域的科研实力位居世界前列,在保护区建设初期就建立了以大熊猫为核心的科研目标,明确了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要任务。通过加大科技投入,逐渐建立了中国大熊猫研究中心、大熊猫放归基地、圈养基地、科研队伍、国际交流平台等一系列大熊猫科技支撑手段,为特区生态保护与建设,以及以大熊猫为依托的生态旅游提供了强有力支持。通过对大熊猫种群数量和分布情况的详细掌握,卧龙特区能够科学合理的布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指导特区居民在不影响大熊猫保护的前提下发展。同时,对大熊猫监测数据的掌握帮助卧龙特区更好的开发生态旅游线路,科研成果转化为大熊猫科普知识帮助大熊猫游客中心、场馆建立解说系统,增加大熊猫主题旅游的附加值。

(4)限制开发区内有序引导社区发展。卧龙特区探索发展以村民小组为单元的“三生产业”模式,充分发挥村民小组信息透明度高、协商基础好的特点,发挥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推动生态种植业、生态养殖业、生态旅游业均衡发展,互相促进,科学有序地利用保护区自然资源,帮助特区居民实现稳定持续发展。卧龙特区在开展生态保护工作的同时,也承担着带领特区居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使命。“三生产业”的模式探索将特区保护与建设工作与村民小组这一最小社区单元融合,是通过生态保护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模式创新。

三、云南普达措国家公园:建立基于适度经营的生态补偿机制

1. 普达措国家公园基本情况

普达措国家公园,位于滇西北“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中心地带,由国际重要湿地碧塔海自然保护区和“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哈巴片区之属都湖景区两部分构成,以碧塔海、蜀都湖和霞给藏族文化自然村为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香格里拉旅游的主要景点之一。海拔在3500米至4159米之间,属省级自然保护区,是“三江并流”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普达措国家公园拥有地质地貌、湖泊湿地、森林草甸、河谷溪流、珍稀动植物等,原始生态环境保存完好。距香格里拉市城区22公里,总面积约1313平方公里。

2. 建设内容

早在1872年,美国就建立了世界第一个国家公园,由于其以生态保护为主要目的,兼顾利益相关者各方面利益,特别是社区利益,是让广大民众从欣赏大自然和文化中得到教育的良好模式,可以使生态、经济和文化效益得到较好发挥,兼顾了保护与发展两个方面的需求。作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创新模式,逐渐被推广到世界各大洲的225个国家和地区,迄今全球已有9800多个国家公园。

2006年,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通过地方立法成立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并宣告原已于1988年由国务院批准划入“三江并流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有关地域为中国大陆地区的第一个“国家公园”。普达措国家公园成立后,一方面开展了强势的旅游宣传和促销,游客量迅速上升,另一方面建立了保护与规范管理制度,针对社区以牵马、烧烤参与到旅游服务业造成环境资源破坏的问题取消了社区经营、旅游服务等项目,限制社区粗放地利用自然资源,同时吸收社区居民到国家公园就业。

在普达措国家公园的建设过程中,地方管理部门开展了多项工作帮助当地社区转型发展。自2006年8月开始试运营,五年内实现接待游客量373万人次,创造旅游收入6.2亿元。用2.3%的土地面积开发利用,实现了对97.7%范围的保护。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社区经营开发的损失进行补偿。5年中为23个自然村、近800户3500余人兑现了生态补偿资金2500万元。

3. 经验借鉴

(1)保护与发展融合的规划设计。探索了一条自然保护区以外的开展保护和缓解发展矛盾的新路径。国家公园允许原普达措自然保护区拿出一部分土地进行适度旅游开发,让普达措在发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同时产生经济效益,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带动当地经济转型发展,从资源消耗、环境破坏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有效转型。

(2)建立了可行的生态补偿机制。旅游收入补偿当地社区,建立了较为可行的生态补偿机制,为其它国家公园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普达措通过率先落实我国国家公园战略,以小部分开发的代价获得经济支撑,并通过补偿的方式带动周边群众转变传统不合理的自然资源利用方式,推动了普达措生态保护与建设和周边社区发展的协调、融合与持续发展。

四、浙江龙坞水源地:基于信托模式的保护地建设

1. 浙江龙坞水源地基本情况

目前在浙江省饮用水源构成中,水库占有很高比重,当前正在实施的供水工程也多以水库为供水水源。随着人民群众对饮水安全标准要求的提高,水库在供水安全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浙江省当前农村饮用水源地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浙江省大多数水库区域都有相当规模的乡镇,随着水库承担起供水的任务,库区发展与水质保护的矛盾逐渐显现。一方面,公众对饮水水质要求不断提高,库区生态保护需求不断增大;另一方面,随着全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库区周边居民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的呼声也越来越大。这从客观上要求,必须找到一条水源地保护与库区居民生态水平同步提高的双赢模式才能达到目标。

大自然保护协会从2012年开始与阿里巴巴基金会开展合作,旨在对当前浙江省各地区饮用水源地寻求创新的保护发展模式,解决当前浙江省内农村小型饮用水源地水质问题,同时寻找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双赢机制。与此同时,浙江省政府将“五水共治”作为推进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关键之策。龙坞水库位于浙江省余杭区黄湖镇青山村辖区内,主要承担青山村与赐壁村社区村民约3000人的饮用水功能,汇水区面积1.794平方公里。水库上下游农业种植结构以毛竹为主。当前水库水质总体状况良好,除由于毛竹产业的耕作施肥导致水体水质除各别指标有下降的趋势外,其与指标均达到一级饮用水源地标准。此外,水库下游200米处设有黄湖龙坞泉水厂,无大规模产水市场化,仅小规模生产桶装饮用水。

2. 浙江龙坞水源地建设内容

2014年4月,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与水库所在的余杭区黄湖镇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旨在共同致力于改善提高龙坞水库饮用水源地的水质,降低并消除导致影响饮用水源的因素,提升青山村社区饮用水安全,进而将龙坞水库提升为一级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同时在保护水库的基础上积极探讨可持续的社区发展路径,以公益信托的创新保护模式识别和开发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以达到水库及库区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双赢的发展方式。双方在龙坞水库探讨可持续的发展和管理模式,实现社会组织与政府、公众共同参与达到水源的保护和发展,为其他区域的水源地提供保护及发展的示范意义。探索通过创新的公益信托模式吸引社会公益组织、企业及个人与等社会力量及资金与政府部门共同建立针对饮用水源地保护的合作机制和方式。双方通过签署合作协议的方式,在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符合双方共同确定的龙坞水库水源保护目标前提下,由黄湖镇人民政府与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共同计划开展的针对龙坞水库保护和管理工作,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与黄湖镇政府以及项目点所在青山村社区共同开展针对龙坞水库水质改善的一系列活动,如开展常态化水质监测、对周边毛竹林地进行科学施肥管理、开发有机毛竹笋产品,降低污染的同时,提升林地附加值,以及面向公众的自然教育,为当地社区实现多渠道增收。

3. 经验借鉴

(1)创新周边社区参与机制,强化社区对水源保护地开发的收益权。社区村民参与现有龙坞水库下游200米的黄湖泉水厂经营管理与收益分配。通过双方共同设计,让社区居民参与到水厂的规模化生产,实现水源保护与水厂开发利益的捆绑。在改变社区居民对水源周边传统施肥行为的同时,逐渐转变社区对水库水源地保护的理念,使社区进入由于提供良好水生态系统服务而受益的良性循环。

(2)以创新的金融产品为载体建立了水源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为提高黄湖镇当地社区居民福利和收益,设计了公益信托基金机制,将黄湖镇公益林以及汇水区商品林盘活。村民将林地经营权通过信托公司评估并出具价值证明,村民将其变为资产与信托公司资金共同入股成立一家社会企业;社会企业通过开发有机农产品、水源地生态旅游、纯净水生产等创造收益,企业获得利润按照股份比例分红给村民;在此过程中,村民需要按照大自然保护协会的设计对水源地开展相应保护行动,并考核通过后才能获得分红。企业获得收益除满足企业基本运营外,一部分用于支持水源地保护行动,其余部分用于村民的分红,信托公司获得分红用于成立专项基金支持水源地保护与建设工作。

五、结论与讨论

生态环境保护这一典型的外部性问题,通常需要将外部性成本内部化解决才能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得到延续,或者降低生态保护的成本。外部成本内部化的重要手段是通过行政立法和开展生态补偿,通过行政立法来明晰产权,而通过生态补偿则支付利益相关者的“机会成本”。而补偿可以是政府行为,也可以是市场行为,如普达措国家公园,将旅游经营收益支付周边社区,用于补偿其因不能进入保护区损失的收益。而卧龙则以财政转移支付,如,草原生态奖补、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生态补偿方式来支付利益相关者的机会成本。生态补偿机制是目前我国使用最为广泛的生态保护政策之一。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和尝试引入生态补偿机制,仍然需要长期的实践和经验积累。由于我国生态区域跨度和差异较大,生态补偿机制也因地而异,补偿方式、补偿标准、补偿主体均存在较大差异。通过本文的案例分析,我们发现,正确处理生态保护工作与相关利益主体的关系是其中的关键,充分融合当地群众的需求、发挥其在生态保护与建设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推动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五位一体”融合发展。结合案例经验,生态保护与建设需要最大程度地降低外部性带来的困扰,因此需要建立有效的参与机制、利益分享机制和多元化投入机制等一系列有效的,将外部性成本内部化的机制来保障。

首先,生态环境的变化关系着所有个体的权利,唯有通过多方参与才能找到一条协调和融合的发展之路,充分发挥各利益相关主体的作用,解决保护和发展的矛盾。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各方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应对其面临的生态问题,同时开展有效的执行和监督,保证生态环境不被破坏或减少破坏。

其次,在生态价值逐渐被市场认可和青睐的背景下,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的杠杠力量越来越大,这使得“谁保护、谁受益”成为现实,而利益分享机制的建立能够站在保护的角度,合理、有序的开发生态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地方竞争与产权保护机制之谜 篇11

企业投资与产权保护之理论争议自上个世纪中后期以来,法律之于经济增长的作用得到了特别关注,并先后经历了两次法律与发展运动,第一次法律与发展运动主要受韦伯关于资本主义国家兴起的理论分析之影响,强调对发达国家现有法律制度与组织形式的移植;第二次法律(法治)与发展运动则受诺斯等学者理论的影响,认为产权保护与合同交易的可靠性而非法律文本才更为重要(关于法律与发展理论的历程与评议,鲁楠于本刊2011年6月的论文《法律全球化视野下的法治运动》已有详尽而系统的介绍)。 尽管两次法律与发展运动暂时看来是以失败告终,其中苏联的改革甚至造成了地方政府失控、黑帮盛行等问题,被斯蒂格利茨等学者将之称为“法律失败”。但来自Knack和Keefer、麦克米兰、施莱弗等学者对世界各国法治水平与经济增长、企业投资、金融市场相关性的一系列实证研究依然证明,法律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当产权保护缺乏时企业是不愿意将利润用于再投资的,经济增长亦会受到影响。无论如何,良好的产权保护与合同履行都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论及法制的完备性、科学性以及可实施性,中国的法律制度迄今依然饱受批评与质疑。按照法治与发展理论的论证,这样糟糕的法治环境不可能带来长期的经济繁荣。然而事实却表明,我国获得了持续而飞速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量已升至世界第二。中国的经济奇迹在表面上并不符合法律与发展理论关于法治是经济增长前提的论断。从更微观的视角考察,“中国奇迹”更具挑战性。中国的产权保护、合同履行机制更存问题,行政与司法效率低下、吃拿卡要、乱收费、寻租腐败、地方保护等皆可用于刻画此现状。某市政协会议的一份提案详细地描述了这种现实: 基层法官不按法规办案,基层税官乱收税案,基层公安干警办案不力,社会治安虽有所改善,但未得到有效的遏制,城建管理员执法不文明,城监管理员乱收费,出租车、饮食行业乱宰客,旅游市场管理混乱,水费、电费居高不下,个别行政部门私设各种收费名目,大搞吃、喝、卡、拿、要,办一个项目需要层层报批,搞公文旅行,雁过拔毛等等…… 当产权保护不足、合同履行得不到公正判决时,该地区就难以吸引企业投资、增加经济交易。但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吸引跨国投资最大的国家之一,据商务部统计数据表明,仅2011年,我国全年实际使用外资(FDI)1160.11亿美元;而民间投资也早成为经济活动的主力,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最新统计,2011年全年民间投资占同期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8.2%,同比提高7.1个百分点。问题在于,为什么企业家在法律缺失乃至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的情况下却进行了巨大的投资?是什么在保护这些企业家的投资与合同的履行? 李稻葵、车佳华等经济学家早期曾以乡镇企业模糊产权可避免私人产权遭受国家掠夺的可能来解释上世纪90年代乡镇企业支撑的经济增长。但乡镇企业现已没落,唱主角的不是国有企业,更不是乡镇企业,而是私营企业。私营企业是会担心政府与个体的侵权和违约的,模糊产权论无法解释大量外国直接投资(FDI)以及私人跨区投资存在之事实,也不能解释进入21世纪以来的经济增长。黄亚生分析了FDI在我国远高于资本在省际之间流动的现状,他认为其原因在于我国各类型的企业存在政治主从次序,其中外资得到了最好的保护。黄亚生的观察与解释确实揭示了在我国FDI得到了较好的产权保护这一事实,但是其并未能回答为什么FDI获得了产权保护,而且其理论也不能解释民间资本的产权保护问题。也有学者从华人文化、社会资本、关系网络、私力救济等非正式机制的替代作用来解释我国的产权保护机制,但这些解释依然存有不足。毕竟,非正式机制只能适用于熟人之间,无法扩展到FDI、跨省市投资。非正式机制可解释合同得到有效履行的原因,却无法解释为什么私有产权未受到侵犯特别是来自政府的掠夺,以及中国经济为什么没有产生类似于俄罗斯黑帮盛行的私力救济。 由于难以找到中国企业产权保护的一般性解释,萨克斯等学者甚至认为中国改革所取得的成绩不过是暂时的昙花一现,缺少法治与宪政的中国很难支撑起长期的经济增长,而俄罗斯等国家却会后来居上。就此论述,林毅夫曾专门撰文否认了西方民主宪政是经济增长的前提的论述,他的证据是实现了民主与宪政的国家也可能存在经济停滞的情况。林毅夫沿袭诺斯关于制度变迁是由相对价格变化所引致的理论,认为是否发挥了比较优势才是决定经济增长与否的关键,而中国的经济增长正是因为改革开放后的发展战略发挥了要素结构的比较优势。毫无疑问,林毅夫的观点能够解释中国经济为什么取得成功,但是林毅夫依然未能解释清楚微观个体为什么会在产权不稳定的情况下进行投资。如果产权无法得到有效保护、合同违约又得不到来自司法的公正救济,再考虑到政府的寻租与掠夺,很难想象投资者还会继续进行大量投资。问题的关键依然在于,在缺乏法治保障的情况下企业家为什么还会投资呢? 名实分离的产权保护机制关于产权保护和合同履行的问题,无非就是两个,一是政府是否会侵权违约,比如随意征收、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等;一是受到来自私人的侵权和违约时法院是否会公正司法。如果将产权保护和合同履行作为经济增长与企业投资的必要条件,我国海量的企业投资与交易至少从逻辑上表明,上述两个问题可能不那么严重,之所以在现实中出现这么多问题很可能是被放大了。在这种逻辑下,我们或许可以转而考察地方政府保护还是掠夺了企业投资,地方法院是否公正进行了司法。本文仅关注第一个问题。 世界银行认为,影响企业投资的决定因素大体可以分为成本、风险与竞争壁垒。为吸引企业、资金、项目落户,我国不少地方政府都发布了改进招商引资软环境的文件,这些引资文本涉及土地、税收、行政审批、行政执法、社会治安、医疗、子女教育、交通、政治待遇等诸多方面,比世界银行关于投资环境的指标体系要宽泛得多。各地政府都试图通过降低企业的综合成本来吸引投资,在地区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以抱怨最多的行政审批为例。施莱弗等学者曾通过考察85个国家创办企业需经历的审批数、所耗时间与费用等指标,发现法国法系、德国法系的国家创办企业所需的审批步骤比英美国家多,其中加拿大最快只需要2天就可以完成审批,美国需要7天,在中国则需要111天。而关于我国行政审批项目众多、程序繁杂、耗时费力、乱收费等问题的抱怨也不时见诸报端,在我国办企业审批难成为一种共识。但在招商引资压力下,众多地方政府已刊发了大量规范性文件,要求减少审批事项、下放审批权限、严格限制新设审批、缩短审批期限、规范审批程序、简化审批手续等,并创造出并联审批、一条龙审批等方式。大量地方政府还提出了要“一门受理、联合审批、一口收费、限时办结”,提供“一站式”、“一条龙”等服务。一些地方政府还要求行政审批提速,并承诺当场办理、限时办理,严格限制行政审批时间,而其标准远远低于国家要求,个别地方甚至提出部分手续“立等可取、当天办理”。 除行政审批之外,地方政府还要求取消各种不合法收费,全面实行收费公示、罚缴分离,禁止利用职权向外来投资企业索要财物,以减轻投资者税外负担;要大力推行集中检查、合并检查、联合检查,固定执法检查人员,切实保障外来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要保护外商人身、财产安全,对投资企业、纳税大户进行特殊保护、重点保护、挂牌保护,甚至配备警力进行专门保护;要克服司法地方保护主义倾向,营造公正的司法环境,要公平、公正、及时审理危害外来投资者的刑事、民事案件。 尽管必然会受到大量事例的反证,但上述事实多少还是表明,中国的产权保护机制或许不那么糟糕,私人投资得到了较好的保护。正是地方政府上述的一系列行为才给投资者一个明确的信号与承诺,在当地投资其权益是能够得到保障的,并成功吸引到企业投资。 资本驱动下的法治建设竞争抛开相关争议暂且不表,转而考察另一问题,为什么地方政府保护而非掠夺产权呢?对此的解释有两种,一种是财政激励,一种是官员晋升机制。 钱颖一和温加斯特的市场支撑型联邦主义(market-preserving federalism)假设,给以地方政府以更高的财政分成就会强化地方政府(官员)发展地方经济的激励。但财政激励不能解释地方政府官员发展经济的激励,于是学界开始研究中国的官员晋升机制与GDP考核体系。由于上级党政领导主要根据地方经济增长来决定下级官员的职位升迁,这就将地方政府官员的晋升激励从政治忠诚导向了经济发展,地方政府官员为此展开了经济增长(GDP增速)竞争,并形成了锦标赛式的淘汰竞争。尽管这些研究还存有不少争议,但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共识大体是达成了的,即地方竞争已被普遍认为是解释中国奇迹的重要变量。 无论是要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还是更高的经济增速,都依赖于企业投资,这也使得地方竞争集中体现于招商引资竞争。由于资本是流动的,在其他方面没有差别的情况下,资本自然会流向那些综合成本最低的洼地。法律风险和生命财产安全也是一种成本,是否会受到黑社会敲诈,是否会受到行政部门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投资者会把这一系列因素都作为成本。“资本追求什么?追求效益最大化;投资者最担心什么?最担心市场秩序不好,担心投资打水漂。”陕西安康某地方政府官员就非常清楚地分析了法治作为一种成本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 投资不仅需要利润,更需要安全。任何一个投资者,在有利可图的情况下,都希望把钱投到一个安全的地方,从而平稳地实现其利润。如果一个地方看起来有利可图,但安全保障存在隐患,投资者也会裹足不前甚至断然回首。投资的安全保障靠的是什么,只能靠法治。 既然产权保护也有成本,地方政府要在招商引资竞争中胜出,就必须满足资本的需求,不仅要有最优惠的政策,还要有最安全的产权保护。投资者的权益能够得到很好的保护才能吸引更多投资、而若投资权益不安全资本便会裹足不前,那么,地方政府自然需要改善投资环境、降低企业的投资风险,否则,资本就会流向产权保护成本或者企业投资法律风险最小的“洼地”去。正因为资本逐低而流动的特性,使得地方政府不得不改善法治,确保投资者的正当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以降低企业成本打造“投资洼地”。 一个地区,只讲招商引资,不讲创优环境,既招不来商,也引不来资……必须千方百计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筑好发展环境这个巢。松茂鹤会至,巢暖凤自来。 以重庆市为例,甚至在“打黑除恶”之前,官方的讲话就以招商引资和产权保护之关联为后续行为作了铺垫: 公正、高效、安全、有序的法治环境,对于吸引各类经济要素、形成现代市场具有重要作用。要善于保护好各类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尤其是生命财产安全,使重庆实实在在地成为中外投资者的安全区、放心区。……一个法治健全的成熟市场,各种经济要素会不期而至,越发展越顺利。 正因如此,在财政增收和经济增长的激励下,在推进产业转移和升级、促进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不得不加强对企业投资资产安全和外来企业家的生命安全保护,不得不减少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也不得不改进社会治安。不少市县公安局局长在招商引资推介会上都明确承诺,要以“你赚钱我保护,你纳税我服务,你发展我铺路,你有难我帮助”的理念,优化投资环境,切实保护外来投资者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的区县甚至明确规定,“对招商引资重点企业(项目)给予挂牌保护。维护外来投资企业及投资商的合法权益,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干预外来投资商正常的生产经营和生活。”而在现有的司法格局下,地方政府自然也会改进法院司法中的地方保护主义来要求保护企业投资。 正是基于对企业投资的需求,地方政府才保护而非掠夺了企业投资,又由于法治水平多少和产权保护具有一定的正相关,为此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开始强调要改进法治环境,仅考察2012年初各地方政府的政府工作报告就可发现,不少地方都不约而同地提出要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以降低企业投资成本和法律风险。这或许是在中央要求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背景下,地方法治政府建设的根本逻辑。 现有理论强调法治水平决定了企业投资和经济增长,没有好的法治就难以有高速的经济增长。中国的实践或许提供了法治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另一个版本,即企业投资和经济发展同样会促进法治发展。尽管两种进路下都以产权得到有效保护为前提,但中国的实践表明,重要的是产权保护而不是健全的法律文本和独立司法,在法治初始条件很差的情况下,只要产权保护的承诺是可信的,依然可以吸收到企业投资并带来经济增长,资金流动能够促使地方政府不得不通过改善法治环境来保护企业投资。尽管得出的结论依然可以转换为法治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但多少还是丰富了企业投资、经济增长之于法治发展的积极意义。 在这样的思维进路下,我们才可能理解“中国经济增长奇迹之谜”,也才可以解释为什么地方政府会有“勇气”革自己的命,要主动投身于“法治”的束缚之中。仅以知识产权保护为例,早些年假货、山寨产品横行与地方执法的纵容密不可分。但资本的力量是巨大的,随着对高新技术、生物医药等契约密集型产业的引资竞争加剧,就在2010年前后,江苏常州、四川成都、贵州贵阳等全国多地已开始提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借此来为招商引资加分。而在招商引资文件中,不少地方政府还主动提出要改革政府职能,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效能政府和廉洁政府,将政府管理职能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要为投资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包括广东、浙江、江苏、四川、重庆等诸多省市都提出要打造法治政府、要做法治政府建设的排头兵、要让良好的法治环境成为区域核心竞争力,“法治政府建设”在中国大地似乎正悄然生长。什么才是应有的法治政府建设地方政府对企业投资的竞争带来了法治水平的提高。甚至可以认为,不少地方所展开的法治政府建设、依法行政等都是因为地方政府竞争所导致的。尽管招商引资约束下的地方法治建设竞争有助于保护私人财产,乃至构成我国法治政府建设的中国经验。但是应当看到,地方政府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只是在近几年产业转移竞争白热化的压力下才不得不展开。在强大的资本压力下,与地方法治政府建设竞争伴随的,则是逐底竞争。实践中,一些地方政府将中央的产业管制政策、环境政策、土地政策等置于一边,引入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一些地方政府为彰显客商的重要性,还对投资者的教育、医疗、交通、政治待遇等进行了特殊规定,为外来投资者颁发“特别通行证”、“客商证”,一般交通违法不罚款不扣证,医院看病半价支付,子女优先就读并免收择校费等等。 而地方政府之所以要不遗余力地展开招商引资洼地经济的竞争,不仅只是因为地方可以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更快的经济增长、更多的就业机会,更是因为地方政府主要官员可以凭此得以晋升官职,政府部门和政府官员还可以获得与招商引资相关的收益分成(不少地方规定引资者可以获得引资金额或者纳税0.5%~5%的奖励)。地方政府过于“媚商”的功利行为也日渐受到民众的反抗与舆论的谴责。不过,相比资本对地方政府官员的吸引力,地方民众实在难以对地方政府施加更多有效的约束。要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考虑民众的环境保护、土地房屋权益等诉求,纠正地方政府的“逐底竞争”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也使得中国的地方法治政府建设运动是以资本导向的法治政府建设,与老百姓期待的法治政府相差甚远,更难以形成一个公平公正的法律环境和竞争秩序。 真正的法治除保护企业投资外,也需要能够保护地方民众的权益,而法治政府的根本内涵乃是“强化对行政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国发[2010]33号),而这种监督和制约的关键应是来自于地方民众的监督,这也理应是经济分权过后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不过这样的“自我革命”才是需要勇气的。当然,本文无意于否认现今法治政府建设的积极意义,更不是说中国的地方政府不应再进行招商引资竞争。而是强调,谁才是决定赋予这些政策优惠和法治保障的最终决策者,而这或许已是一个可以放大到“中国法治走向何处”的庞大话题了。(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

nlc202309011537

保护机制建设 篇12

在全国主要牧区省 (区) 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 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立足于加强草原生态保护, 促进牧区牧业发展和牧民增收, 构建草原生态保护的长效机制和扶持牧民增收的政策体系, 事关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广大牧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不仅为牧区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也为“三牧”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各级畜牧部门要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出发,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出发, 从维护民族团结和牧区发展稳定的高度出发, 深刻认识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极端重要性, 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 以落实好国家补奖政策为己任, 自觉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 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不辱使命、勇挑重担, 把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作为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抓紧抓好。

2 深入研究, 准确把握落实补奖政策的工作重点和关键环节

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社会工程, 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崭新工作。各级畜牧兽医部门既要深入学习、深刻领会, 准确把握政策要点和精髓, 更要结合牧区实际情况, 深入调研、深刻分析, 找准落实政策的主攻方向和着力重点, 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措施, 着力破解政策执行中的各种难题。重点把握以下四点:

2.1 落实补奖政策, 核定牧户是基础

牧民是实施补奖机制的主体, 享受补奖政策的直接受益者。准确核定牧户, 掌握牧户数量是发放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和牧业生产资料补贴的基础。由于三州在前期对政策理解的差异, 导致统计口径不一致, 我省先后两批上报国家的牧户统计数存在较大差距。财政部、农业部近期下发的《关于做好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前期工作的通知》中已明确“已承包草原并实施禁牧或草畜平衡的牧户”作为补奖政策实施牧户, 并要求重新进行牧户核定。各地一定要按此核定标准, 统一口径, 在当地公安 (户籍管理部门) 的协助下, 结合统计核查工作, 结合禁牧、草畜平衡区域划定, 逐户进行统计核实。牧户核定重点在牧区, 难点在半农半牧区, 统计核查要体现公开、公平、公正, 做好相关协调解释工作, 避免引起群众不满, 造成新的矛盾, 牧户核定及统计数据要通过当地公示、村民大会通报、牧民认可后确认。

2.2 落实补奖政策, 严格禁牧封育是重点

推行禁牧封育是落实补奖政策的重要内容。要科学划定禁牧区域, 采取强有力措施, 严格禁牧管理, 确保禁牧效果, 加快严重退化草原生态恢复。一是按照“因地制宜、集中连片、科学勘定”的原则, 并结合《四川省国家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建设规划》的草原禁牧规划面积, 以乡镇或村为基本单元划定禁牧区域, 明确禁牧草原的四至界限, 建立醒目的标志标识, 将禁牧面积落实到已承包草原的牧户。二是落实禁牧责任, 按照“谁禁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 把禁牧管理责任落实到乡、村、户, 层层签订禁牧责任书。三是严格禁牧制度, 制定《禁牧管理办法》, 实施强制性禁牧管理, 依法处理在禁牧期间违反规定私自解除禁牧、擅自放牧、偷牧等行为。四是加强禁牧监管, 以村为单位组建牧民管护队, 建立村民监督管护、县乡巡查抽查、业务部门监理监测的联动机制。五是实施禁牧补贴的草原要结合退牧还草工程措施进行围栏封育、补播改良, 发挥综合治理效果。六是各地要研究出台牧民转移安置、转产就业等配套措施, 确保“禁得下、稳得住、不反弹”。

2.3 落实补奖政策, 推进草畜平衡是难点

实现草畜平衡是补奖政策的根本要求, 也是落实政策的核心和难点。推进草畜平衡除了增草、舍饲等措施外, 关键是要想方设法把超载牲畜减下来, 尽快实现动态平衡。但目前我省牧区草原牲畜超载过牧问题还非常突出, 平均超载率高达49%, 个别地方超过了90%。指望政策实施后牲畜超载问题立即得到完全解决, 是不切实际的, 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各地要确定一个减畜计划和目标, 采取有力措施, 力争在2至3年内基本实现草畜平衡。一是强化宣传教育, 加强对各级干部、牧民群众、僧尼等三个层面的宣传教育, 让他们充分认识超载过牧已成为当前制约牧区畜牧业健康发展和农牧民增产增收的“瓶颈”, 努力营造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树立“养畜为出栏、出栏才增收”的意识, 增强农牧民出栏减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坚持依法治牧, 严禁超载过牧, 制定《草畜平衡管理办法》, 依据《草原法》等法律法规, 强制出栏超载牲畜。三是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作用, 组织引导村民将出栏减畜纳入《村规民约》, 明确出栏减畜目标和责任, 监督管理草畜平衡工作。四是建立出栏激励机制, 借鉴色达等县的做法, 政府按一定奖励标准对出栏超载牲畜进行奖励补助, 调动广大农牧民出栏牲畜的积极性。五是加大畜产品加工和促销, 发挥畜产品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组织、营销大户和农牧民经纪人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提高牧区畜产品加工能力, 积极拓展畜产品外销市场和渠道。

2.4 落实补奖政策, 转变生产方式是关键

建立草原生态补奖机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除了认真落实好中央的补奖政策外, 各地还要切实研究禁牧和推行草畜平衡后牧民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要综合施策施措, 大力推行良种良法, 着力转变生产方式, 不断提高草地畜牧业生产水平和效益。一是结合落实牧草良种补贴, 加大各级投入, 大力推广人工种草、草地补播改良, 建立抗灾保畜打贮草基地, 提高草地生产能力, 增加饲草料供给, 减轻天然草地负载, 增强牧区抗灾保畜能力。二是结合落实牲畜良种补贴, 通过牲畜良种推广、品种改良, 提高牲畜生产性能, 缩短饲养周期, 提高养殖效益。三是结合藏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和彝区“三房”改造, 大力开展牲畜棚圈建设, 积极推行舍饲半舍饲养殖方式, 减轻天然草原放牧压力, 推广规模养殖新技术, 加快牲畜出栏周转, 提高牧区科学养殖水平。四是结合牧区现代畜牧业试点, 积极推进牧区现代畜牧业发展进程, 鼓励、引导牧民由“靠天养畜”的传统方式向科学养畜、健康养畜的现代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 加快牧区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步伐。

3 履职尽责, 抓紧做好落实补奖政策的各项前期工作

切实做好宣传动员、草场承包、基础数据统计核查、实施方案编制等前期工作, 是全面启动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 落实好补奖政策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财政部、农业部已将各省 (区) 前期工作完成情况纳入绩效考核, 时间紧、任务重、工作难度大。各级畜牧兽医部门要严格按照财政部、农业部《关于做好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前期工作的通知》和省财政厅、省畜牧食品局《转发财政部、农业部关于做好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前期工作的通知》精神和要求, 把做好前期工作作为当前的工作重点和紧迫任务, 精心组织, 周密部署,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组织领导下, 尽职尽责, 认真完成好各项工作。

3.1 做好汇报宣传

州县畜牧兽医部门要和财政部门一道, 及时主动向同级党委、政府汇报工作进展情况, 争取尽快成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工作领导小组, 明确分工和职责, 建立工作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在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 科学有序推进前期工作。要利用各种工作机会和有效形式, 加大对乡镇、村组基层干部和广大牧民群众的宣传力度, 宣传补奖政策的重大意义, 讲解政策内容和要点, 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落实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打下坚实基础, 营造良好氛围。

3.2 密切部门配合

州县畜牧兽医部门要主动配合财政部门开展工作, 加强沟通协调, 共同协商研究工作, 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联合组建政策实施推进办, 携手推进工作。要主动争取统计、公安、宗教等部门的配合, 赢得他们的支持, 形成工作合力, 齐心协力开展前期工作。

3.3 强化队伍培训

州县畜牧兽医部门是开展前期工作的工作责任主体和技术支撑单位。要充分调配人力物力, 抽调精兵强将, 加强统计核查、草原承包、禁牧和草畜平衡划定、草地监理监测等业务培训, 建立一支业务精通、素质过硬的技术骨干队伍, 为前期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3.4 落实草原承包

财政部、农业部通知已明确“草原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按照已承包到户的草原面积发放”。草原承包是落实和享受补奖政策的前提条件。州县畜牧兽医部门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加大工作力度, 认真研究解决草原承包中的有关问题, 尽快完善和落实草原承包经营责任制。尚未实行草原承包的, 要尽快落实到户, 签订承包合同;对已承包到户的, 要进一步规范承包合同内容, 特别要明确承包经营者落实草畜平衡、保护草原生态的责任和义务;对承包到村组、联户的, 按照“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 在承包合同中明确各成员的具体责任和权益。

3.5 抓好统计核查

摸清草原底数, 及时开展基础数据统计核查工作是当务之急。各级畜牧兽医部门要高度重视、主动谋划, 按照两部通知和省财政厅、畜牧食品局《关于开展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基础数据核查统计工作的通知》要求, 在党委、政府的组织领导下, 积极配合财政、统计、公安等部门广泛深入开展统计核查工作。除了摸清面上的基本数据外, 尤其要对牧户数量、草原承包面积、载畜量、禁牧面积、草畜平衡面积、人工种草面积等进行逐户统计核定。要加强对统计核查工作的指导督促, 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准确。要采用部、省分别开发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和基础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 做好录入、汇总上报工作, 加强档案管理, 建立信息网络, 为编制实施方案、开展草原监测、执法监督、绩效评估提供依据。

3.6 及时编报方案

实施方案既是争取中央投入的基础材料, 又是指导补奖政策实施和检查验收的依据, 州县畜牧兽医部门要高度重视实施方案编制工作, 联合财政等相关部门, 组织精干力量, 在统计核查汇总分析的基础上, 科学合理规划设计2011年度实施方案。省上将适时组织实施方案编制的培训, 各州要具体指导县上编制工作, 对各县实施方案进行严格把关审查, 并及时汇总上报。

4 加强防范, 切实抓好当前草原防火和防御雪灾工作

当前, 我省主要牧区正值冬季草原防火警戒期, 草原防火工作绝不能有丝毫懈怠。各地要深刻吸取甘孜州道孚县“12·5”山地灌丛草地火灾的沉痛教训, 举一反三, 时刻绷紧草原防火这根弦, 切实把防御草原火灾的各项工作做得细而又细、实而又实。一是要深入贯彻落实《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森林草原防火工作的意见》 (川办发[2010]99号) , 进一步建立健全草原防火长效机制。二是根据全省草原防火大检查工作中发现的问题, 查找差距、认真整改。三是要坚持不懈地加强草原防火值守工作, 加强宣传培训, 加强监测巡查, 加强火源管理, 加强物资储备, 加强应急处置和科学防扑火能力, 确保春节和全国两会期间无重大草原火灾发生。

近期, 我省大部分地区已持续出现低温雨雪天气, 部分地方已发生低温冰雪灾害。三州特别是雪灾易灾县一定要一如继往地做好抗灾保畜的各项准备工作。指导农牧民储备比较充足的饲草, 维修加固牲畜棚圈, 做好极端天气的预测预报, 州县乡调剂准备好救灾饲草, 加强消毒防疫工作, 制定完善周密的应急预案和应急措施, 保证及时有效展开抗灾救灾工作。近日, 按照省政府应急办通知要求, 我局下发了《关于做好畜牧业低温冰雪灾害灾情日报的紧急通知》, 请三州畜牧兽医部门认真落实好灾情日报工作。

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是关系子孙万代的根本大计, 是推进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作的大好机遇。我们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 坚定信心、迎难而上, 以优良的作风扎实抓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各项前期工作, 全面有效落实好补奖政策, 为建立适合我省牧区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 推进牧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积极贡献。

上一篇:数学素质教育目标管理下一篇:模板制作安装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