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管理:机制建设

2024-07-19

内部管理:机制建设(精选12篇)

内部管理:机制建设 篇1

随着城乡规划建设的不断深入, 对艺术审美需求的不断提高, 雕塑产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社会对相应学科专业人才需求量也出现了一定幅度的增加。促使普通高等院校相继扩招, 专业趋于细化。在新的形势下, 对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并增加了实验室的专业性要求。

作为实训教学空间的实验室是现代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训课程的重要的教学辅助设施, 而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着重是为学生提供认知、设计、操作、应用与创新的平台而服务, 在这里尝试并展示对课程的学习与应用情况。目前大多数普通高等院校都面临着艺术实验室辅助教学条件规范化问题。因而对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制度的完善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专业人才培养重要基地的实验室, 以专业特点为依据, 准确设置其使用空间、设备、管理人员等, 提高对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高度重视, 模拟在规划过程中出现的各方面问题, 进行分析, 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确保专业课程与实验室的高效配合, 满足课程科学、规范的顺利进行。

以普通高等院校的雕塑实验室的管理机制建设为例, 为满足培养学生艺术创作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习操作技法、提高动手能力, 锻炼学生的应用与创新能力, 确保实验室人才培养的基本质量, 对雕塑实验室的设备、维护、使用和管理提出几点要求, 促使建立较全面的规章制度、管理模式, 提高实验室的使用效率, 对高校雕塑人才培养和提高教学质量起到支撑作用。

实验室管理的重点是设备的使用问题, 鉴于课程与课时的硬性要求, 实验室设备常处于过度使用与过度闲置的两极状态下。有课时时候, 使用处于高峰期, 人多器械少, 供应紧张。无课的时候, 器械闲置, 搁置时间久了, 发生锈钝, 大大减少了器械的使用寿命。为解决此类问题, 多数学校的实验室是依附于相关专业系部或是教研室管理, 学科单一, 设备未共享, 采取封闭式管理模式, 这样就不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全面发展的需要, 严重制约了实验室的使用价值, 造成资源浪费。为此, 可以试行集中管理, 设立专门的实验室管理部门, 组织协调实验室资源分配, 提高设备利用率, 满足共享要求。

实验室资源共享的同时, 会相继出现新的管理问题, 需要及时做出解决方案。比如共享后使用对象多元化、创作意图丰富化、使用时间随机化, 对实验室的管理、使用, 必定带来了管理上的难度。因此建议, 需要配备相应的专业管理人员, 专门负责实验室使用审批, 时间排档, 空间分配, 工具出入, 器械管理, 记录备案等多项零散但精密的统筹工作。针对于开放时间, 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时段分区, 一般分为上课使用时间与课后练习时间。

开放实验室, 就要对实验室的建设, 做出新的合理规划, 以避免部分区域供不应求, 不能因为空间不足, 发生实训过程中, 创作空间使用出现瓶颈现象, 而有些功能区却不能合理化解紧张局面, 因此实训空间的合理分配问题成为规划的重点。

实验室内部的场地与空间要根据实际使用情况, 划分出练习区、写生区、创作区、特效区等等。分区时, 需充分考虑空间关系, 进行合理的分配利用。每个分区之间的空间大小的划分, 课堂的每一分钟都体现出价值。这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探索、研究, 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完善教学的各个环节, 音乐课也不例外, 在比较开放的课堂中实现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从而实践新课程理念。

参考文献:

[1]滕海燕.影响高中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J].儿童音乐.2009 (10) .

使用人数, 个体制作所需消耗时间的长短及使用面积来规划。如练习区为短期作业空间, 流动性大, 使用频繁, 是实验室区域最大的部分。创作区, 流动性小, 使用不频繁, 但个体作品制作时间较长, 也要做充分考虑。针对于分区, 除了空间大小划分外, 还有兼顾实验性质做科学性布局, 如特效区, 多运用化工制剂, 以及一些打磨抛光器械, 对周围环境带来空气污染, 飞尘污染, 水污染, 噪音污染等, 所以需要考虑通风排污功能, 保证学生的健康安全的同时, 又要具有一定的封闭性, 减少对其他空间的影响。

当然, 空间虽做到属性划分, 但雕塑实验室的使用, 泥土和各种化学配料带来的环境卫生问题, 器械及工具的管理问题, 具有危险性质的物品使用安全问题等, 都是雕塑实验室每日工作避免不了的现实问题。琐事问题繁多, 在细节管理上必须做到有章可循, 才能充分提高教室与设备的使用率与使用寿命, 为教学科研提供良好的有序环境。

首先, 实验室人员管理上, 根据实际情况, 拟定雕塑实验室《实验室专职管理人员岗位职责》《实验室教师岗位职责》以及《实验室学生守则》。管理员负责日常管理, 如课前准备工作, 器械保养与维修, 实验室使用情况记录等等;教师主要作为课程教学的指导教师, 并负责向学生阐述实验室使用规章及使用安全事项;学生在实验室将设计图纸以三维立体可视可触的造型形式, 制作方案实体, 通过设备加工, 运用各种材料突出材质效果, 利用手动工具做最后细节处理, 整个过程都需要在实验室内进行。在这里, 管理员与指导教师, 在旁观察器械使用方式是否正确, 保证学生的安全, 并及时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疑问, 并现场示范指导。

其次, 针对于实验室流动性频繁的公用工具的使用问题, 借与还之间应做好记录, 保证数量与完好度的变换有明确的依据, 拟定《实验室物品借用管理办法》;实验室中, 大型器械的使用, 要做到指导教师在旁指导下, 才可运行, 无教师时, 必须由管理员与学生共同操作使用, 强调人身安全为第一位, 拟定《实验室设备使用管理办法》。

再次, 对实验室的使用拟定《实验室开放使用管理办法》, 并对各种偶发情况也要作一应对方案, 拟定《实验室安全消防工作制度》。

雕塑实验室是学生将雕塑艺术的理论与实际制作相结合、锻炼实践能力、发挥创新思维的前提条件, 是学生实际操作的试炼场所, 是实践的初级战场。在实验室运行中不断总结经验,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积极探索建设管理模式, 不断完善。确保艺术设计专业雕塑实验室建设和管理, 做到科学、规范、高效的运行, 为培养高质量的艺术人才服务。

[2]张莹.新课改下的高中音乐教学浅议[J].才智, 2010 (07) .

[3]冯丽颖.谈高中音乐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2011 (03) .

[4]邵海燕.如何提升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 2012

[5]黄成杰.高中音乐进行有效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科教新报 (教育科研) , 2011 (01) .

内部管理:机制建设 篇2

周一敏

受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因素影响,我国是世界上洪涝多发、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因灾损失都居其他灾种之首。由于我国七大江河中下游集中着全国1/2的人口、1/3的耕地和3/4的工农业总产值,洪涝灾害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发展防洪事业,减轻洪涝灾害损失始终为党和政府所高度重视。进一步研究防洪减灾方略,特别是探索适应中国特色的防洪建设道路,一直是党和人民所关心的重要课题。



一、防洪建设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对防洪减灾事业十分重视,带领全国人民开展了以整治江河,防治水害为主要内容的水利建设,制定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防洪减灾政策和法律法规。50年来,我国的防洪工程建设和防汛抗洪斗争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初步建成了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洪体系。目前,全国已建成各类堤防近26万公里,保护耕地5.4亿亩,保护人口4.5亿多人,为我国七大汀河中下游人口、经济密集区提供了重要的防洪安全屏障。已建成各类水库8.5万座,其中大型水库412座,中型水库2634座,总库容4500多亿立方米。在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等主要江河开辟了蓄滞洪区98处,总分蓄洪量可达1200亿立方米。全国有防洪任务的642座城市中,已有177座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大江大河的整体防洪能力明显提高。同时、与之配套的水文气象监测预报、通信预警和防汛信息传输系统等非工程措施日趋完善,高新技术在防汛减灾中的运用进一步加强。这些措施为减轻洪涝灾害损失,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还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的防洪工程还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防洪建设仍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要任务。当前最突出的问题反映在两个方面: 一是现有工程标准低、质量差。我国已建成的防洪工程在数量上并不算少,技术运用上也不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关键是由于这些工程大部分修建于五六十年代,防洪工程普遍从设计到施工质量先天不足,缺乏统一的设计规划标准,工程标准参差不齐,堤基防渗处理不严,堤身强度不足,隐患较多。有的水库工程安全设施不配套,防洪能力极差。更多的是大量工程经过多年运行,工程老化失修严重,不但不能有效发挥效益,反而成为防洪的隐患。

二是管理机制落后。我国过去的水利建设片面追求数量,重建轻管的指导思想形成的后遗症十分严重。80年代以前,一般在兴建防洪工程时,都没有很好考虑工程建成运用后的运行维护经费,管理设施简陋,管理人员经费无保障,形成工程建设越多背的包袱越重的恶性运行机制。据调查,目前有很多工程管理单位连职工工资都不能按时发放,拖欠职工工资现象比较普遍。由于水库工程大多比较偏僻,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的生活、工作条件,加上福利待遇较低,已造

成大量水利人才流失,管理队伍难以稳定,管理技术难以提高.管理工作难以为继。



二、防洪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20世纪90年代,我国先后发生了1991年的江淮大水,1994年的珠江大洪水,1996年长江、黄河和海河南系大洪水,特别是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大洪水发生以后,防洪工程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进一步加强水利建设,为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的环境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社会积累和固定资产的增加,一次洪水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重,社会对防洪保安的要求越来越高,防洪建设面临的任务紧迫而艰巨。以90年代几场大洪水为例:1991年江淮和松花江大水,直接经济损失800亿元;1994年珠江、辽河大水,直接经济损失1600亿元;1995年洞庭湖、第二松花江等江湖大洪水,直接经济损失1700亿元;1996年长江、海河南系等河流大水,直接经济损失2200亿元;1998年长江、松花江流域大洪水,经过800多万军民两个多月的艰苦奋战,在保住重要城市没有受淹的情况下,直接经济损失仍然高达2300亿元。洪涝灾害对国民经济造成的影响之大显而易见。

三、加强防洪建设与管理的几点认识

1.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中国的江河线长面广,地理和气候等条件差异很大,影响因素很多,治理难度极大。防洪建设不可能在短期内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由于防汛抗洪是一项与自然界搏斗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历史的经验已经反复证明,在改造自然、改善生存环境的同时,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否则就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防洪建设必须坚持上下游左右岸综合治理的方计,根据我国国力的增长,循序渐进,扎扎实实地开展。要坚持实事求是和长期努力的指导思想,使防洪工程既科学合理又经济实用。水利建设形势越好,水利防汛工作者越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和清醒的认识,把水利防洪建设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2.优先抓好现有防洪能力的巩固提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经建成的大量水利工程,尽管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它毕竟是目前防洪的主要屏障,几十年来发挥了不可估量的减灾效益。把现有防洪工程的加固及其标准的提高放在当前防洪建设的首要位置,具有投入少、见效快的特点。1998年长江大洪水过程中,干流共出现各类险情6000多处,其中重大险情1000多处,干流九江堤段还发生了决口,干堤有600多公里堤段因高度不够而临时加筑子堤,其中360公里子堤直接挡水,防洪形势一度十分紧张。经过汛后集中力量填塘固基和防渗强堤的处理后,1999年再次发生水位接近1998年水位的洪水,工程状况明显改善,防洪抢险的紧张局面得到有效缓解。因此,当务之急应首先处理好现有工程的隐患,弥补高度不足堤段的欠缺,增强堤防的防渗能力和现有防洪工程的整体抗洪强度。进一步加强水库除险加固和流域内水文监测预报、蓄滞洪区安全设施建设,提高防洪调度和洪水预警预报水平。这些措施不但费省效宏,也可在短期内收到较好的防洪效益,是当前符合我国国情的治水道路。

3.防洪建设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方针。由于江河流域的特征和地形、地质、气候等因素不同,江河治理也必须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一是要坚持“有所弃才能有所保”。在经过综合调查的基础上,把洪水可能淹没的地区分类设防,重点放在城市、重要交通铁路干线和国家重要工业科研基地,按照不同地域设定不同的防 洪标准,分别设防治理。二是坚持全局与局部相结合。同家治理的重点仍然是大江大河大湖和重点保护地区,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可根据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的具体情况按照流域总体防洪规划的要求,设定重点防御单位,建设相应的防洪工程。三是城市防洪中对堤防标准的要求也不能一刀切。山区城市、重要旅游城市、文化古城等,要根据城市发展的重点,制订不同的防洪方式。如柳州市要防御1996年型的洪水,城区堤防高度至少要建到18米以上。既不经济也不美观。因此,城市防洪方式可多形式进行。如在江河上游修建控制性工程,加强洪水调节能力;在城区河道开展清淤除障,整治河道,扩大河床行洪能力;在城区沿江地带修建高脚避洪楼,底层不作永久性使用;在上游地区加强和完善水文气象监测预报网络,提高防汛信息传递时效和防汛指挥调度能力。通过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综合调度运用,达到减少损失的目的。4.进一步加强防洪工程的质量管理。防洪工程是人们赖以保命的屏障,质量低劣的防洪工程比没有工程造成的危害更大。党中央、国务院对提高防洪工程质量高度重视,多次对“豆腐渣”工程提出严肃批评。对今后防洪建设的工程质量提出了明确要求。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指示精神,确保防洪工程质量,要在流域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法制和完善管理制度。所有工程项目必须实行公开招投标,投资公开。工程设计和施工单位必须具有水利部或受其委托的部门颁发的资质证书。施工中要严格质量监督,各道工序要环环相扣,层层把关,建立有效的施工、监理制约机制。工程建成后严格质量验收制度,施工单位领导、工程管理,单位的行政领导要实行终位身质量负责制。制。对官僚主义、营私舞弊影响工程质量,造成严重后果者,要依法严惩。通过严格的责任制、完善的制约机制和科学的管理制度,实现所有的防洪工程建成一处,发挥效益一处,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放心。

 5.理顺管理机制,提高工程管理水平。我国的防洪工程管理受传统观念影响,最突出的弊端是重工程建设,轻工程管理。过去大量工程建设时没有考虑工程建成运用后长期的维护管理费用,导致大量防洪工程日常维护无资金,管理人员经费难以为继。水利工程与其他基础设施不同,铁路、公路、电力、通信等设施建成运用后,由于可以直接向使用单位收费,投资回收很快,工程自身的维修及管理人员工资福利有保证,所处的是良性运行的发展机制。而水利工程特别是防洪工程的效益主要是社会效益,只有等到发生严重洪涝时,其巨大的经济效益才能充分体现,但对工程本身而言,得不到直接回报。目前,如果不从政策上解决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问题,中国的防洪事业将很难摆脱困境。

各级水利管理单位的人员应加强人才培养,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依靠政策积极争取工程维护资金。同时,挖掘白身优势,积极开展多种经营,提高职工福利,加强对工程的依法管理,努力探索管理科学,拓宽发展渠道,为我国防洪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农村社区管理机制建设研究 篇3

关键词:农村社区;社区管理;机制建设

一、农村社区管理机制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

新公共管理(NPM)是80年代以来兴盛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和管理模式,也是近年来西方规模空前的行政改革的主体指导思想之一。新公共管理理论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政府管理职能的优化,即重新定位政府职能,解决政府该管什么和不该管什么的问题。二是政府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即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解决政府该管的事情如何管好的问题。三是政府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即引进企业管理的理论、原则、方法、技术和人才,通过分权和分散化改革,放松规制,改革公务员制度,实行绩效管理,推进政府信息化等,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新公共管理理论对农村社区管理制度建设的启发是:必须认清政府定位(政府不宜包办社区事务),即使在政府必须介入的领域也应实现工具创新(运用市场化机制)。这意味着需要重新架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组织结构,划分不同社会组织,如高层级政府、基层乡镇政府、农村社区自治组织等的功能领域及权责界限,在此基础之上实现管理机制和手段创新。新公共管理理论对于我们从政府自身改革入手,推动社区管理体制的完善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新公共管理理论过于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忽略对社区自治力量的培育,强调政府的管理技能,而忽略授权技能。所以,有必要引入另一种理论思路即治理理论。

(二)治理理论

治理理论于90年代初期在西方国家兴起,现已逐渐成为社会管理与治理的一个重要理念和价值追求。尽管目前学术界对治理的定义多种多样,但它们的基本理念是相同的,有着共同的特征。治理理论认为政府并不是国家唯一的权力中心,各种机构(包括社会的、私人的)只要得到公众的认可,就都可能成为在各个不同层面上的社会权力的中心。治理理论认为在为社会和经济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存在界限和责任方面的模糊性。在现代社会,国家正在把原先由它承担的责任转移给公民社会,即各种私人部门和公民自愿团体,后者在承担越来越多的原先由国家承担的责任,打破了社会科学中长期存在的两分法传统思维方式,强调国家与市民社会合作的过程中,模糊了公私机构之间的界限和责任,不再坚持国家职能的专属性和排他性,从而强调了国家与社会组织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二、对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机制的建议

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治理理论以及各国农村社区管理机制建设成功的经验,在重新定位社区内外各类组织的职、责、权边界的基础上,建立一种由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网络管理体系,形成一种新型组织结构。

(一)分清责权,构建新型行政运行机制

传统的基层社区管理中的行政管理机制是不可能轻易改变的,根据治理理论,多元行动组织模式必须取代原有的农村组织模式,因此我们增加非政府组织的参与程度,形成新的多元化组织模式。以街道党工委为整个行政运行体制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框架进一步健全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委会为主体、社区中介组织为补充的社区组织。充分发挥社区组织的作用,落实社区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实现社区居民自己的事情自己议、自己办、自己管,进社区基层民主建设。完善社区事务公开制度,通过各种形式将社区的财务和事务以及其它与居民密切相关的事项在社区公开,加强社区成员对社区事务、社区干部和基层政府工作的有效监督。要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系,励民办事业单位。与传统公办事业单位相比,其发展不仅实现了投资主体的突破,贵在机制创新,形成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

(二)加强服务,构建新型社区服务机制

农村社区服务是农村社区建设的基础和龙头,是农村社区建设的永恒主题。因此要转变政府职能,形成新型的社区服务机制。第一,街道办事处以行政管理为主,行政管理效率是其最大目标。构建服务保障型社区,完善社区服务保障机制,积极开展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社会贫困户、优抚对象等困难群体和特殊对象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服务,加强社区就业服务中心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信息技术,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需我有所帮,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第二,社区居委会管理和服务职能因时因事的不同灵活调整,达到管理和服务的完美结合是其目标。建立社区群防群治体系,推进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三)防止资金脱链,完善资金保障机制

在优化政府职能和打破传统组织壁垒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重新构建社区管理的财力支撑体系,完善资金保障机制。用于社区公共管理和服务的资金来源包括两类:

第一,政府的财政支持,包括来自各级政府的直接财政拨款以及转移支付。在城市反哺农村的大背景下,今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对乡村的资金投入。但是必须在考虑社区各类事务的属性以及地区差异性的基础上合理安排财政转移支付的比重,政府资金投入才可以变得更合理、有效;考虑到各地差异,政府能力的有限性会更加突出。所以,在政府资金投入上,不能一刀切。对于社区内的公共性服务而言,中央、省财政应该负责外部性很强的公共事务;地方政府财政主要负责社区性很强的公共事务。分地区来看,东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務应主要由地方承担,中西部地区由高层级政府转移支付。

第二,社区内部的资金。按照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农村社区管理的逻辑,除了政府财政拨款、各级政府转移支付等政府支出外,还必须建立政府以外的多元化成本承担机制,如社区自治组织收益、村民集资、企业及其他社会团体捐赠等。

参考文献;

[1]刘志伟.中国农村新社区建设:21世纪的中国乡村再造[J].理论与改革,2004,(3).

[2]段炼.当前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2).

衢州市分级管理注重机制建设 篇4

一、细化评级内容, 规范评定等级

评级内容包括七个方面共计76项300分值, 设无等级、A级、AA级和AAA级4个等级;严格按程序进行等级评定, 首先由符合条件的定点医疗机构提出申请并报送自评报告, 再组织专家组对其进行评审;突出评级重点, 加大就医管理、费用控制及目录管理等方面的分值比重。

二、评级与考核联动, 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明确了不同等级定点医疗机构享有的权利, 在医疗保险预留金、医疗费用结算和款项拨付等方面设置不同的激励措施;结合两定单位准入退出机制, 明确了取消等级考核资格, 暂停、取消医保定点资格的具体规定。

三、建立考核评级与费用结算挂钩机制

以次均费用控制为主, 建立考核评级与年度费用清算挂钩的费用结算制度, 实行次均费用超额分担及医保预付。考核等级为优秀的, 按上年平均月拔付基金额的100%预付;考核等级为合格的, 按上年平均月拔付基金额的75%预付。年初确定并下达各定点医疗机构次均费用考核指标, 考核评级中根据统计结果, 对次均住院费用在考核标准以内的医疗费用按100%结算, 次均费用超过考核标准的, 超过部分按相应比例分担。

四、建立谈判协商机制

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间在考核指标的确定、预留金的返还、预付金的拨付、年终清算超额分担等方面, 都坚持谈判协商, 充分体现谈判博弈的过程, 促进了协议管理日趋细化和完善。

三项措施加强社区管理机制建设 篇5

三项措施加强社区管理机制建设

一是加强社区党建保障机制建设,发挥组织先导作用。积极推进社区党建工作规范化,健全完善了基层党务公开、党内情况反映和征求意见、干部评议考核、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等制度;坚持“抓基层、打基础”思路,整合党组织资源,发挥党建先导作用,理顺管理组织,增强执行力;着力解决社区管理工作中常见的“管不了、管不好”的问题,为构建社区大党建格局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完善党组织共驻共建协调机制,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活动共建、工作共担的目标和平等、自愿、协商的原则,充分挖掘并合理配置农村社区资源,广泛开展结对党组织共建活动。二是加强社区运行管理机制建设,规范社区工作行为。进一步理顺社区运行管理工作关系,改进工作作风和方法,变街道各办公室分别部署工作、下发通知,为统一集中开会部署工作,减少了社区频繁应对各类会议的现象;建立健全了机关内部各办公室联动机制,完善了社区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定期召开社区建设工作研讨会,统筹社区各项工作,集中解决社区存在的问题。三是加强社区人才管理机制建设,提升社区服务水平。以建立社区服务站为契机,不断完善社区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选人用人模式;积极吸纳关心群众、热心公益事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充实社区干部队伍;完善外来人口协管员、劳动协管员、司法助理员、城管协管员、残疾人专干、计生专干等各类协管员的综合管理机制,切实做到“建好站,配好人,分好工”,实现社区工作社会化管理。

中学教师管理激励机制建设分析 篇6

[关键词] 学校管理;教师成长;激励机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中学管理中,如何开发与管理教师,是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学校领导首先要面对并要认真思索的问题。教师管理的核心是教师激励,中学教师管理中的激励机制研究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研究内容。只有营造健康的教师发展环境,对教师实施积极有效的激励,才能不断提高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对教师采取有效的激励手段是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是中学教师管理的现实需要。学校管理者要依据教师发展的需求现状,不断建立健全以下几种激励机制:

一、物质激励

物质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教师也不例外。基本的物质激励是进行精神激励的基础。在中学教师管理中,物质激励是满足教师生存需要的保障,也是教师社会地位的体现,更是调动中学教师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手段。适当提高教职工的物质待遇,可以维持教师健康的体魄和旺盛的工作精力,提高工作效率。但物质激励要发挥激励效果,而不是平均主义,要从教师分配制度的改革入手,加大物质激励的力度,依据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及时发放课时津贴、班主任津贴、管理津贴等各类津贴。不断完善考核体制,加大教育考核力度,从而进一步激励教师认真备课、上课。学校对教师的工作进行科学、合理、全面、公正的考核,让全校教师都领会到个人工作的好坏对学校贡献的大小,直接关系到个人的切身利益,从而把时间和精力都释放到教育教学工作上去。

学校应尽最大的努力,帮助解决教师生活中的具体困难,解决教师住房问题,改善办公条件,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等。

二、精神激励

教师是知识分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成果得到社会的认可,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是知识分子的最大特点,也是教师的强烈心理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学教师的物质需要相对满足之后,精神需要会显得更加迫切。对教师来说,除了适当的物质激励之外,在全社会倡导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也能对每位教师都能起到激励作用,让他们爱岗敬业,争做优秀教师,产生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无上光荣的自豪感。

学校应建立现代教师人际关系,营造团结和谐的人文环境和自由竞争的学术环境,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机会,以增强教师自我价值实现的职业幸福感。如鼓励教师参与到学校重大事件的民主管理与民主决策中来;邀请教师共同制定学校发展远景规划,确立学校发展目标,提供学校发展策略等;指导教师做好个人专业发展规划,以激发教师最高层次的需要,诸如成就感、价值感及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激励措施都会使教师坚定事业心和责任感,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充分投入到教育教学中来,整体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

三、奖惩激励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认为:“为了实现某个目标,人们会在特定的环境中做特定的事情。当其行为的执行产生正面影响时,它就会不断地出现,并得到强化;当产生负面影响时,该行为即慢慢消失。”奖惩激励正是强化理论的一种体现,是学校管理中常用的激励方法。学校管理者应当运用“强化理论”,正确运用奖惩手段,实行强化激励。奖惩强化手段作为一种外部刺激可以极大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学校管理中没有一定的规章制度,那么学校工作就无法开展。

管理实践告诉我们,只要奖惩运用得当,就能极大地发挥教师工作积极性,否则可能引发教师的不满甚至怨恨,以及行为上的消极对抗,从而破坏奖惩的激励功能。奖罚要公平、合理、及时、适度。不断建立健全对教师的各项考核制度,及时对教师的各种行为予以相应的奖罚。对教师的奖惩要严格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去执行,让教师觉得学校的奖惩是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对教师及时地进行奖惩才会有激励作用,如果拖得时间太长了,奖励也就没有太大的意义,惩罚也只会引发教师更多的不满,甚至助长教师群体中的歪风邪气。

对教师的奖惩要公平、合理、及时、适度,坚持奖惩结合,以奖为主,以惩为辅。科学地运用奖惩,有利于教师把外界压力转化为内在动力,提高职业道德,增强竞争意识。

四、公平公正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认为,人们会将自己的劳动付出及所得薪酬与周围的人进行对照,如果公平、合理,就会激励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否则就会心理失衡,消极殆工。公平公正是整个社会普遍存在的心理需要。在中学教师管理中,必须重视公平、公正原则。学校管理者应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充分考虑各个岗位教师的工作状况和贡献大小,坚持津贴待遇向教学一线的教师倾斜,向骨干教师倾斜,合理适当地拉开收入档次,最大限度地做到基本公平,尽可能让全体教师感到学校津贴待遇的分配是公平合理的。这样有利于稳定教师队伍,发挥全体教职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凝心聚力,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学校快速发展。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如果不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可能尽管做了很多工作,满足了教师的不少要求,却常常挫伤教师积极性。对学校管理人员来说,激励机制应力求公平公正,重视教师的公平需要,分配、奖惩等对全体教师要一视同仁。同时还应关注到每一位教师的努力程度以及能力差别,从而体现差别激励的有效性且不失公平原则。

营造公正、公平的环境,做到考核评价公平、奖惩公平、物质分配公平、发展机会公平等,有利于激发教师“你追我赶”的内在动力,有利于促进全体教师爱岗敬业,认真教学,有利于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和谐快速发展。

五、以教师为本

在中学教师管理中,以教师为本是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以教师为本是指学校管理者要把教师看成是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劳动者,是实现学校管理目标、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弗罗姆的期望理论认为,每位教师都期望得到领导者的尊重、理解和赏识,学校领导对教师的期望值越高,对他们的激励作用就越大。在中学教师管理中,教师是学校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也是学校发展的源泉。学校管理者要理解每一位教师,要经常换位思考,多为教师着想。对持有不同意见的教师不得歧视或追究责任,对确有错误的教师应进行教育疏导,感化引领。学校领导应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让每一位教师都得到发展,使教师内心生发出投身教育事业的愿望,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校管理者只有学会尊重教师、理解教师、信任教师,才能有利于缓解教师的压力,充分挖掘教师的潜能,促使教师保持高昂的士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整体发展。

管理是一门科学,激励教师发展更是一门艺术。学校管理者要把激励的手段和目的结合起来,真正建立起适应学校发特色、时代特点和教师需求的开放的激励机制体系,发挥出正面有效的激励机制作用,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帮助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提高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内部管理:机制建设 篇7

一、构建立体化的管理网络

学校发展离不开组织领导与管理落实。学校以校长室领导下的各科室的工作部署为纵线, 以行政联系各年级部和各教研组、年级部主任联系各班级为横线, 各项工作网络式、交叉式部署开展, 形成密集高效的管理网络。

(一) 设立年级部

学校邀请年级部主任参与校务会议。年级部主任将学校的工作部署直接传达到本年级各班级。我校发展到现在已有47个班级, 2160多名学生。为了更扎实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我们根据学生年级特点分成了6个年级部, 分别是小学低年级、小学中年级、小学高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每个年级部设置部主任, 负责本年级各项学校工作的传达、布置、检查、落实、评价等工作, 对班级管理、教学工作做好全面的指导, 协调任课教师、班主任、各处室的工作, 增强年级部凝聚力建设, 带领本年级部“争先创优”, 在学校发展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学校每年举办的运动会、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 开展的“‘校园十佳歌手’评选”“狂欢节”“美食节”“元旦文艺汇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都离不开年级部的组织协调。正是因为有了年级部高效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态度, 学校每年的活动才能办得红红火火。

各年级部都建立了QQ群, 教师们可以在群里共享各种资料。以年级部为单位组织的各种体育娱乐活动, 拉近了教师们的距离, 融洽了相互间的关系, 营造了温馨和谐的工作氛围。

不少学生偏科现象较为严重。对此, 教师自发成立薄弱学科学生导师制, 由一位教师带几个学生, 定时义务为他们补习功课。

(二) 行政联系年级部、教研组工作

学校任命12位行政人员联系6个年级部, 指导并支持年级部开展工作。每天早上, 他们就在自己所联系的年级部里巡视, 看看学生到校早读情况, 将情况及时反馈给班主任。平时也经常到所在年级部了解教育教学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建设性意见, 提高年级部工作实效。年级部有什么困难, 教师们也总是第一时间找联系人, 由其出面帮助解决, 实在解决不了的再上报校长室。这样的工作思路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期末, 他们又参与该年级部的班主任考核、“文明班级、五星班级”的评比等工作, 为表彰先进、挖掘典型搜集大量资料。

每位行政人员根据自己的任教学科申报联系的教研组, 参与教研组活动与教研组文化建设, 积极发挥学科特长, 对所在教研组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帮助解决存在的问题, 促进教研组快速发展。期末, 他们对所在教研组进行考核、评价, 并参与该组教师的评优晋级工作, 为学校推荐先进、完成考核提供重要依据。各教研组在各自联系人的带领下, 制定教研组发展纲要, 明确教研组发展方向。比如初中科学组以“科学”“技术”“生活”为文化核心, 将科学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目标是开设具有姚北特色的校本科学课程;初中思社组以“shi”为文化核心, 意为“时”和“实”, “时”包括时事、时代、时政等内容, 而“实”则包含了工作踏实、专业扎实的意义; 初中数学组将文化核心定位为“圆”, 即以学生为圆心, 以导学稿教学为半径, 画一个面积无限大的圆; 小学英语组则结合我校中小学一体的特点, 提出扎实推进中小学英语教育、凸显英语特色、成就终身发展的共同愿景。

二、建立激励性的考核机制

学校在考核制度上积极创新, 不是仅仅考核个人, 而是按团队考核, 不拿教师与教师比, 而是拿备课组与备课组比、教研组与教研组比、办公室与办公室比、年级部与年级部比、整所学校与其他学校比。

如2012年中考, 我校274名考生在激烈的竞争中, 以自信、自强、自立的信念, 顽强拼搏, 取得了优异成绩:在余姚中学自主招生中, 有14名学生以高分被余姚中学提前录取, 录取率在全市35所公立学校中排名第一;普高上线人数193人, 上线率为70%;考生优秀人数达到153人, 优秀率为55.84%, 合格人数为245人, 合格率为89.82%, 在全市公立学校中均居第二。这一成绩是九年级全体教师共同奋斗的结果。25位教师凝心聚力, 同舟共济, 为了同一个目标努力拼搏。他们一起携手, 有经验共同分享, 有问题共同解决, 有困惑共同探讨。正是在新老教师的互相合作研究中, 他们的教学水平得到了提升, 学生成绩得到了提升, 学校倡导的团队文化得到了提升。他们是学校团队文化最好的诠释。为此, 学校在教师节表彰大会上, 特别设立了“优秀团队奖”, 表彰2012届九年级教师团队。

又如我校的中考科学成绩位居全市公立学校第一, 这离不开九年级科学备课组的4位教师团结一致, 努力奋斗, 不计得失, 互相合作。星期天下午, 我们经常看见他们为学生补差的身影;晚上9点后, 我们经常看见他们还在忙碌地批改作业;在课间的这段时间, 我们经常看见他们叫来学生悉心地指导……学校为表扬他们的敬业精神和取得的成绩, 特别给他们颁发了“特殊贡献奖”。

此外, 学校于2012年2月隆重举行了“感动校园十大新闻人物”和“老师, 您的教育我崇拜”颁奖典礼, 以表彰、奖励为学校无私付出不求回报的教师典型。颁奖现场感人至深, 全体师生都在典礼中受到了一次洗礼。

三、建设民主化的管理团队

学校高度重视行政班子的建设, 把师德崇高、思想开拓、业务精专、功底深厚、兼有特长、身心健康的优秀年轻教师, 选拔到行政岗位上来。选拔坚持公平竞争、唯贤是举的原则, 培养他们具备挑战意识、自主意识、竞争意识、超前意识、信念意识、开放意识、合作意识。班子成员团结一致, 分工明确, 责权落实, 重大问题由校长办公会议、行政会议讨论决定。

学校召开一年一度的教职工代表大会。校长向大会作学校工作报告, 相关行政领导作工会工作报告、财务工作报告、提案答复等, 充分发扬民主, 广泛征集教职工的意见与建议。学校发动教职工开展教风、学风评比活动, 组织教师起草或修改一年一度的教职工分配方案, 积极推进校务公开, 学校重大事情张榜公布, 并在教师会上通报, 做到公开透明, 阳光操作。学校建立了由党、政、工、团、教职工代表组成的校务公开监督组, 监督财务管理、招生、教师职称评审的考核和奖励等工作。几年来, 学校遵照规范程序办事, 按照制度实施校务公开, 自觉接受社会、家长、全校师生的监督。

学校在制度建设、课堂改革方面也与全体教师积极沟通, 通过座谈、访问、问卷调查、建言献策等多种途径, 搜集并征求教师的广泛意见, 尊重并采纳教师的合理建议, 使学校层面的决策能被绝大部分甚至全体教师认同、接受。在此基础上, 学校工作的开展都是愉快、顺畅、高效的。

内部管理:机制建设 篇8

一、新校区建设项目管理中传统的协调机制

在新校区建设项目管理中,传统的协调机制往往是发现问题后的临时沟通,并非有组织的预先构建。在新校区建设项目管理过程中,基建职能部门全程掌控建设过程,有些学校的财务和审计监督部门也会参与其中,但具体的使用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往往只能够提供最初的设想,或是在交付使用后又会提出这样那样的修改意见,以弥补当初所提设计条件的缺漏或是实际使用后的功能调整,这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定程度的浪费和重复建设。高校的管理历来相对松散,这又使得校内各部门往往难以站在全校一盘棋的高度上深入地通盘考虑问题,相互间的协调沟通效率低下。

二、新校区建设项目管理的特点

新校区建设中的项目建设有着建筑行业本身的一些特点,但要实现对日趋复杂的建设项目行之有效的且符合高校自身特点的管理,则需重点关注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为:

1. 综合性。

新校区建设项目管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仅靠基建部门自身力量是不能完成的,需要校内外相关部门和机构对其提供各种服务来完成各类项目的实施。

2. 非经营性。

虽然高校的新校区建设为了更好地解决供给、接待等问题,会配套一些经营性的场所,但绝大部分基建项目是为公共教育服务的,非经营性是其基本属性[2]。

3. 服务对象多样性。

由于高教学科的综合性,带来的是高校服务于不同对象的建筑其工艺要求差别很大。考虑到高教学科在迅猛发展之中,对配套建筑的要求随时都可能变化,即便在工程施工期间,都会因为使用方提出新的工艺要求而导致大量变更洽商的发生,并且这种要求往往难以拒绝。

4. 对工期控制和环境安全健康的要求。

在校内进行的基建活动,肯定会对周围正常教学、师生生活构成较大影响,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保证校内教工学生的正常工作、学习、生活。

三、内部协调机制的构建

在一个组织内部,纵向关系一般是上下级关系,主要表现为授权;横向关系一般是只有事务关系的部门或者岗位关系,主要表现为分工。横向协调是组织整体性得以维系的基本要求,而纵向控制则会大大提升工作效率。在高校的内部管理中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往往交织在一起,新校区建设的项目管理也不例外。通过上述对新校区建设项目管理特点的分析,笔者以为应针对具体项目管理中可能预见到的问题事先构建以内部成员单位横向沟通为基础,有权威参与控制的多层次、全方位内部协调机制,从而实现组织内成员单位间有效的相互协调和配合,促成项目管理功效的最大化。该内部协调机制的内容主要应体现为有关的内部成员选择及与之相关的信息沟通流程、内部成员单位在协调机制内的具体职能与相互关系。它运行应贯穿于整个项目建设过程的始终,从项目论证、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过程监控直至工程验收和项目保修期内的跟踪服务。以某高校在新校区建设中的生化实验综合楼项目为例,在项目组成立后,即成立了内部协调组。由副校长挂帅的新校区建设工程指挥部参与其中保证了该机构的纵向层次,而其他参与的有使用单位生化学院和相关校内职能部门:教务处、设备处、财务处、保卫处、总务处和纪委、监察、审计办公室等,这又保证了横向面上的足够宽度。在具体操作中,新校区建设工程指挥部和使用单位联合出设计任务书,提出明确的设计条件,同时接受财务处、教务处和设备处等职能部门的监控,严格规范所提条件是否满足实际的需求,是否符合学校当前条件下设置的标准和规模。在设计方案的确定过程中,由内部协调小组的主要成员单位就方案的使用功能、标准、规模和投资额度等因素联合进行确认。在施工过程中,项目组主动邀请使用单位参与监管,争取早发现问题,早纠正。对于施工期间使用单位提出的变更,则任由协调小组共同把关,确认后再行实施。在工程的后期,协调小组联合进行工程的验收,共同把关。此种模式下,各相关的职能部门都能够以又快又好的满足使用单位实际需求为目标,各自发挥相应的职责,相互主动协调,密切配合,协作效果明显。使用单位主要是提建设要求,同时自觉接受职能部门的监管;财务部门则全程把握投资额度;教务处、设备处等职能部门则就使用方所提要求的标准和规模进行控制;新校区建设工程指挥则接受经确认的信息后再行组织建设;而纪委、监察、审计办公室在全程监督各个环节的运作,确保各项行动都符合相关的规范;总务处和保卫处则就项目施工期间的环境要求、安全保卫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以确保校园内正常的秩序。

总的来看,内部协调机制实质包含了“合理需求”与“科学建设”两方面,其中心应是围绕“合理需求”进行“科学建设”。即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组织内部成员单位对使用方的合理需求进行监督、分析和控制,同时针对明确了的合理需求科学地组织建设。

四、建立协调机制的对策

1. 加强对新校区建设项目管理工作的领导,统一思想认识。

高校新校区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应对建设中的项目管理工作进行统一的领导和管理,避免多头领导和管理的弊端,这样,才能统一全校的思想认识,保证高校新校区建设中的项目管理工作统一、有序地开展。随着高校内部改革的不断深入,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地位的进一步确立,各职能部门需明确自身的服务意识,在全过程参与监督与控制的同时切实做好服务工作。在新校区建设时期,要紧紧围绕建设任务,以满足使用部门的合理需求为中心,进一步明晰共同的目标,加强相互间的沟通与协调,形成良好的校内建设环境。

2. 进一步完善高校新校区建设中项目管理的制度体系。

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管理制度的建设,贯穿于项目管理工作的全过程,是进行项目建设系统工程的执行依据和准绳,只有建立完善且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和科学的管理机制,才能真正规范新校区建设的项目管理工作,从根本上保证了项目建设中的顺利协调。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制定可操作性强的工作流程,完善岗位职责,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形成行为主体之间责权明晰、相互制衡的约束机制。

3. 采取切实措施,狠抓项目建设的关键环节。

(1)加强项目前期的资料收集和调查研究工作。为进一步搞好项目建设,必须做好项目前期的资料收集和调查研究工作,重点放在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分析方面。项目管理机构要加强内部协调,与设计单位一起,配合用户单位进行反复的功能分析,研究满足使用要求的设计方案和数据。在项目前期和设计过程中,特别是在项目设计前,应多次召开项目论证会,使设计单位充分理解使用单位对建筑物工艺要求、功能要求及相应特殊要求。(2)抓好项目的设计管理。根据资料统计,一个单项工程造价的90%在设计阶段就已经确定,施工阶段能影响投资的仅占5%左右。工程设计费虽然只占工程造价的5%,但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却能达到15%。为此要抓好以下管理[3]:1)认真编写设计任务书。要广泛调查研究,参考借鉴其他院校同类建筑,结合自己的实际,坚持实用、经济的原则,编写出较详细可行的设计任务书。2)选择有实力的设计单位。设计单位的实力,直接决定着设计质量的好坏,不能为了考虑节省设计费用,而选择能力和实力较低的设计单位,那样会得不偿失。3)加强对设计图纸质量的管理。设计方案出来后,应由学校的相关使用部门进行讨论,提出合理意见,然后进行修改,以防止工程完工后再进行改造。(3)在项目的实施阶段,项目部应根据部门的规章制度进行规范管理,由于设计单位、总承包单位和监理单位等对学校的基本情况了解不多,因此在项目实施的初期,应及时明确组织管理机构及其有关人员的分工和工作程序,避免在实施过程中出现误会或不必要的矛盾。对使用单位提出的合理要求,应通过基建管理部门后组织实施,确保工程的安全质量、进度和投资得到有效的控制。

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管理中的内部协调工作不是单纯的行政工作,也不是单纯的技术和经济工作,是相关政策、法规、制度、技术和管理的有机统一体系,它贯穿于整个项目管理各个阶段和环节,我们要不断探索其规律,使其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努力实现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高校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摘要:在高校新校区建设时期, 每一个建设项目的管理工作应作为高校管理工作中的重点之一来抓, 因为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项目的投资效益。通过分析新校区建设项目管理的特点, 总结新校区项目管理的实践经验, 提出进一步整合内部资源, 构建和完善内部协调机制是当前改善和加强高校新区建设管理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新校区,项目管理,协调机制

参考文献

[1]李翔.基于层次灰色系统理论的高校基建项目管理模式分析[D].北京:清华大学, 2007.

[2]吴方武.浅谈如何抓好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的管理[J].广东建材, 2007, (4) :166-167.

论煤矿物资管理机制的建设与完善 篇9

1 物资管理机制的含义与作用

1.1 物资管理机制的基本含义及内容

物资管理机制是指以构建企业内部物流中心为核心, 结合现代物流管理理念, 为实现物资计划、采购、仓储、配送以及物资维修、回收等一体化管理和一站式服务而建立的一系列物资管理运行制度总称。该机制的主要内容包括物资计划、采购、存储、配送以及物资维修、回收等各个环节的基本制度和运行程序, 物资管理相关报表的填报、审核制度, 以及物资各类费用的上报、考核制度等。

1.2 物资管理机制的重要性与作用

(1) 物资管理机制的重要性。

物资管理机制是煤矿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机制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全矿物资的及时配送、有效使用及修理、回收工作的开展等各个方面, 没有完善的物资管理机制, 煤矿的物资管理工作将面临各种难题, 常常会出现因管理不到位造成的不合理使用、重复投入、物资失窃等现象, 这些问题无形中增加了煤矿经营成本, 长期来看, 不利于资金的有效利用, 煤矿经营管理工作也将受其影响难以改进, 因此建立和完善物资管理机制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2) 物资管理机制的作用。

①减少计划申报环节, 提高采购办公效率。

通过创新物资管理体制, 实施计划业务职能重组, 既有效避免了机构和人员重叠设置、计划申报频繁等问题, 又减少了计划申报环节, 提高了信息沟通效率。

②降低物资储备成本, 促进库房规范化建设。

一方面, 通过组建物流中心, 推行供应物资代储代销模式, 能大幅度降低物资储备成本, 提高资金利用率。另一方面, 通过全面整合基层库房, 彻底取消基层小库, 不仅能杜绝同类物资重复存储, 有效降低物资储存成本, 消除消防安全隐患, 避免物资失盗现象, 而且可以通过不间断地开展库房综合治理和定期清点, 促进库房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③理顺修理业务程序, 提高修理工作效率, 延长修好物资使用周期。

一方面, 通过规范修理计划申报、评审修理报价、大宗修理项目招议标、安排修理业务及物资返矿后验收工作的运行制度与程序, 能够提高修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 通过修理质量跟踪与使用监督, 制定相关处罚措施, 不但能保证修理质量, 而且能改善设备野蛮使用情况, 延长修好物资的使用周期。

④强化资金预算工作, 促进成本控制意识前移。

通过改进物资管理流程, 推行预算资金先行确认制, 实施限额发放制, 逐步形成了“申报计划就是成本投入”的观念, 从而提高成本控制责任意识, 增强计划报审的严谨性, 避免因重复计划申报和不必要计划申报引起的成本投入, 进而提高计划审批与业务开展效率。

2 煤矿物资管理机制现状分析

2.1 煤矿物资管理机制的优势

(1) 采用全新的物资管理模式, 比旧式煤矿物资管理更有效、精细化贯穿物资审批全程, 便于统计、结算、考核等工作的开展, 大大节省了人力资源。

(2) 筹建中的物资管理超市将改变原有物资管理模式, 为进一步实现物资计划、采购、存储、配送以及物资修理、回收等一体化管理和一站式服务做准备。

2.2 煤矿物资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1) 物资管理机制中各类制度虽基本完备, 但相互间衔接不畅, 各环节在运行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存在, 常常造成大量物资与人力浪费现象。

(2) 精细化软件未能与供应大库联网运作, 无法做到及时更新库存信息, 便于单位或部门了解物资存储情况, 常常出现紧缺物资未能及时上报物资采购计划, 而冗余物资又难免避免重复上报计划。

(3) 相关管理人员业务素质良莠不齐, 往往对本职工作基本熟练, 而对物资管理的整体工作了解不足, 因疏漏出错现象时有发生, 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

3 煤矿物资管理机制的建设与完善

3.1 建设与完善物资管理机制的必要性

(1) 建设与完善物资管理机制是煤矿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物资管理机制是煤矿物资管理工作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运行制度, 它贯穿于整个物资管理工作的始终, 是一个动态的、循环发展的管理过程, 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在一定时期近乎完善的制度, 随着时间的发展、情况的变化, 会在各个环节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 这些不论大小都会在某些方面对我们的物资管理工作造成不利影响, 进而会影响到全矿的经营管理工作, 因此煤矿应该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物资管理机制, 使其成为为煤矿经营管理工作的稳固基石。

(2) 建设与完善物资管理机制是煤矿现阶段发展的现实需要。

煤矿物资管理机制不健全所带来的大量人力和财力的浪费, 主要问题有:

①物资采购往往急需物品不能及时到货, 而非常用物资却可能重复采购造成积压, 严重影响了物资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以及资金的有效利用。

②物资保管中编号制度不甚完善, 新设备编号后, 使用过后常常编号已模糊不清, 不能在升井后及时补上编号, 时间一长, 便出现因后补编号, 而与原编号不一致, 且容易发生重号现象, 对设备跟踪管理造成不便。

③物资加工修理制度虽已基本完备, 但各环节仍有不少方面需要改进, 例如修理计划审批程序、修理物资出矿返矿前后的鉴定及验收制度的执行标准及程序。

④物资的回收工作不完善, 对修旧利废加工制作的可重复利用的回收与监管不足, 没有做到充分的回收再利用, 未能更进一步的节约成本投入。

3.2 煤矿物资管理机制建设的工作重点

(1) 物资管理机制基本体系的制定。

物资管理机制是一系列物资管理制度的集合, 并不简单是各种相关制度简单叠放起来便形成了物资管理机制, 而是通过系统分析、论证将现有零散制度整合归纳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并规范物资管理各环节运行程序的制度体系。建设与完善物资管理机制首先是在现有制度基础上制定物资管理机制的框架体系, 在运行过程中若发现某环节有问题, 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正, 并对该体系中的相应问题做局部修改;如需改动基础框架体系, 必须经过严格全面的考虑、评定方可实行, 如此才能保证制度的约束性和一致性, 不致因频繁变动带来工作不便, 或因改动不善反而增加管理及生产成本。

(2) 完善和发展煤矿物资管理机制的具体工作重点。

①组建内部物流中心, 开辟物流新通道。

一是筹建物流中心, 扩充物资供应品种。二是调整采购方式, 降低物资储备资金。三是实行物资配送, 延伸物流供应服务, 以实现“靠前服务, 高效供给”服务功能为目标。四是设立基层存料点, 提高物资回收复用率。对存料实行建账管理, 对长期不用的存料实行定期统一调配, 以盘活占用资金, 促进剩余材料回收, 减少丢失浪费。

②规范整合基层库房, 促进库存物资流动。

为有效提高物资利用率, 防止基层库存物资积压, 最大限度地发挥物流中心作用, 重点采取三种方式, 对基层库房进行全面整合。一是彻底取消基层小库, 防止材料备件积压。二是实施专业库房划转, 促进积压物资流动。三是整合基层车间库房, 规范材料存储管理。

③创新物资管理机制, 实施物供流程再造。

一是实施计划职能重组, 理顺供应业务流程。进一步明确了责任界定, 完善了物供业务流程。二是推行网络办公管理, 提高物流服务效率。充分利用企业内部网的方便快捷优势, 有效使用了煤矿精益信息管理系统。三是创新物资供应模式, 探索成本控制机制。制定物资使用监控制度, 严惩违规使用行为, 保证物资应用使用周期, 提高物资使用效率, 降低修理费投入。

4 总结

综上所述, 对煤矿物资管理机制的建设与完善进行了简要的分析论述, 说明了建设与完善物资管理机制对煤矿的重要性, 因此煤矿作为新型矿井更应深入研究和改进现有物资管理机制, 以提高煤矿物资管理工作水平, 严控不必要投入, 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资金利用率。

参考文献

[1]陈福生.现代工业企业物资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7.

内部管理:机制建设 篇10

1 国内电力企业在营销稽查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对电力营销稽查工作的思想重视度不够

在我国的电力企业管理体制中, 基本都是以行政的方式来进行管理, 所以说在经营的过程中, 受到上级部门的影响比较大, 由此, 在面对市场经济的形势下, 竞争机制的作用就不太明显。由于缺乏竞争环境的刺激, 所以电力系统的领导在营销稽查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思想意识方面没有意识到稽查的重要性。所以说在对营销稽查工作中所投入的力度不够, 在人员培训方面不够深入, 相关的规章制度不够健全, 以至于在管理的过程中, 缺乏可以参照的依据, 稽查工作控制不到位。

1.2 电力营销稽查工作管控制度不健全

在电力企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 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形势, 需要强有力的内部控制措施来对企业进行规范管理, 从而保证电力企业能够健康稳定的发展。但是以目前的情形来看, 我国的电力企业在相关的领域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在电力营销稽查体制方面还不够完善, 没有全面规范的体制建设来对其规范, 对于稽查工作的质量和标准也没有统一的规定, 致使在工作中没有制度可以执行, 对于电力企业的营销工作无法规范的开展。因为管控制度的不健全, 致使在稽查工作执行的过程中, 无法与企业的发展规划相一致, 电力稽查工作的执行效率不高, 严重的影响到我国电力营销稽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所以说要健全稽查机制, 为稽查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便利的条件。

1.3 电力营销稽查工作手段缺乏创新性

从研究现状来看, 目前我国电力营销稽查手段方面的创新性还是比较差的, 基本是采用手工取样方式对其相关的资料进行逐条比对, 通过对资料的检查找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在这样的工作过程中, 通过人工的取样、查找, 对企业的营销业务、营销报表及相关的工作档案进行大范围的核查, 这样的工作往往是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并且最终的稽查效果也并不明显。在对稽查结果进行确认时更多情况下是依据稽查人员的经验判断, 而没一个有效的评价级别作为对电力营销稽查结果的衡量, 所以其稽查结果的准确性易受到质疑。

2 加强电力企业营销稽查管理工作的对策分析

2.1 构建良好的电力营销稽查工作环境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主体地位的逐步确立, 国内电力企业的发展环境也受到挑战, 此时如果不构建一个良好的电力营销稽查工作管控环境, 则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长足发展。首先, 要提升电力企业有关领导者对电力营销工作管控的重视度, 充分认识到电力营销稽查工作与企业内部经营之间的关系, 以便为更好地发挥电力营销稽查工作做出指导。其次, 要充分调动电力企业内部各部门工作人员对电力营销稽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通过培训等方式在企业内营造良好的电力营销稽查工作环境。最后, 要不断提高电力营销稽查工作及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这是构建良好电力营销稽查工作环境的重要环节。

2.2 健全我国电力营销稽查工作管理的规章制度

目前我国电力企业的电力营销稽查工作管理体系基本上是依据统一稽查、分级管理的两级工作制度。在实际运作中电力企业可以建立相对独立的电力营销稽查管理机构, 在电力企业内部构建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责任体系。这样一来可以将电力营销稽查工作的管理权限和义务分散到企业内部的各个单位间, 但在权责方面则要强化统一, 从而提升管理效率。另外, 通过统一稽查、分级管理的两级电力营销稽查内部工作制度的实施, 既可以为电力企业内的二级、三级单位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及资源支持, 也可以增强其营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提升其企业的整体实力。

2.3 创新电力营销稽查管理手段

目前我国电力营销稽查手段基本是采用手工取样方式对营销业务进行逐条比对, 通过对资料的检查找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因此, 在今后的工作中, 一方面我们有必要应用电子稽查信息系统的技术手段,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电力营销稽查工作流程信息化, 以科学高效的信息系统取样方式代替低效的手工取样, 实现对营销关键指标、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进行全过程、实时化、集中式在线监控和稽查, 将稽查工作重心前移, 形成“事中有监控、事后有分析”的新型营销稽查监控体系, 从而可以实现电力营销稽查工作的最佳效果。另外, 在对稽查结果进行确认时更多情况下是依据稽查人员的经验判断, 而没一个有效的评价标准作为对电力营销稽查结果的衡量, 所以其稽查结果主观性较强, 其精准性易受到质疑。

3 结束语

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促使我国各个行业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由此对于电力的需求有所提升, 这就需要电力企业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电能。对于电力企业而言, 电力营销是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基础保障, 只有做好电力营销工作, 才能够保证电力企业能够更加长远稳定的发展。电力营销稽查工作是保证电力营销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 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电力企业的稽查机制还不够健全, 所以在稽查工作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影响到电力营销工作的顺利进行。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形势, 电力企业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 并且提高经济效益, 制定规范的电力营销稽查机制是基础的保障, 是电力企业能够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所以不仅要在法律法规方面对稽查工作进行规范, 同时在电力企业内部更应该加强控制管理工作, 建立健全稽查工作机制, 完善稽查体系建设, 为电力企业的顺利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在电力系统建设的过程中, 电力营销是保证电力系统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础, 也是确保电力系统能够稳定运行的重要条件。在电力营销工作中, 要做好稽查工作, 建立完善的稽查体制, 健全管理机制, 做好内部全面控制工作, 将稽查工作进行细致的分类, 有针对性的进行管控工作, 将会为电力系统提供重要的基础保障。

关键词:电力营销,稽查机制,指标设定

参考文献

[1]叶荣霖.电力营销稽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措施[J].现代营销 (学苑版) , 2011-07-25.

[2]李文斐.分析应用电力营销稽查提高电力营销效率[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10-08.

[3]唐婉雪.营销稽查对降低电力营销风险的作用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 2012-11-20.

习惯性违纪学生动态管理机制建设 篇11

一、中学生习惯性违纪现象的表现

因年龄和所处环境的不同,中学生违纪现象多种多样。

(一)习惯性恶习

有的学生出口成“脏”,恶习难改。漫步校园,时常会听到不堪入耳的粗言秽语,有些属无意的玩笑,有些属恶意的谩骂。有的学生猜拳行令、抽烟酗酒。受好奇心驱使,学生抽烟酗酒现象潜滋暗长,有些三五成群在阴暗角落进行,有些借同学生日或同学聚会公开烟雾缭绕,更有甚者在公共场所佯装社会青年,显示“帅哥”风度,招遥过市。

(二)习惯性扰乱管理秩序

有的学生纪律涣散,无视公德。这表现为:上学迟到,无故旷课;上课思想开小差,做小动作;集会吵闹、起哄;乱扔果皮纸屑,随地吐痰;等等。

(三)习惯性侵害他人人身权利

有的学生拉帮结派,斗殴滋事。学生打架斗殴,常因“为朋友两肋插刀”或游手好闲、嘴馋好斗而引起。有的学生为小事生非,轻则拳脚相加,重者棍棒出击,甚至以凶器威胁。

(四)习惯性侵害他人财产

这主要表现在:盗窃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偷窃校园内外的车辆、手机等贵重物品;虚构事实,伪造假象,诈骗钱财;敲诈勒索,强拿硬要,收取保护费;等等。

二、中学生习惯性违纪现象出现的原因

(一)内在原因

1. 年龄特征。一方面,中学生年龄尚小,涉世未深,头脑简单,易受外界影响,基本上是老师怎么教,社会怎么导,他们怎么变,他们的脑海里有许多亟待填充的“空白”,好东西填不上,就会填上坏东西。另一方面,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模仿力,但是由于判断是非、分辨好坏的能力不能适应社会环境,他们很难准确地给自己定位,因此社会上有什么现象,他们就往往会产生想试一试的念头。

2. 生理特征。中学生处于身体发育的高峰期,在这一特殊的生长阶段,他们的第二性征逐渐明显,由此而引发心理变化的异常。很多中学生自控能力弱,易受诱惑,容易冲动,好极端行为,严重的会误入歧途。

3. 心理特征。中学生在生理急速发育的同时,知识能力也不断增强,他们视野渐阔,成人感越来越强,内心的“独立性”开始爆发。他们觉得自己能看懂的书不需要别人多讲,自己已明白的事理不需要别人再反复说,自己会做的事不需要别人过多指点或帮忙。这种强烈的“逆反心理”,时常会诱发中学生的情绪偏激,导致在行为中出现偏差。

(二)外在原因

1. 家庭原因。(1)家庭教育不当。很多家庭很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却往往忽视学生的品德教育,有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甚至认为有些小毛病是正常的,认为学校和老师的管教有“小题大做”之嫌。(2)家庭成员的不良行为对学生产生影响。有些家庭只注重言传,而忽视身教,家庭成员常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吵大闹,大打出手,有的还有聚众赌博等恶习,无形中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3)家庭不和睦或父母离异对孩子产生影响。有的学生的家庭不和睦,邻里关系紧张,这种环境往往造成孩子玩世不恭,沾染上不良习气后又无人管教,长此以往,越陷越深。

2. 学校原因。(1)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重智轻德”“分数至上”的观念还相当严重,个别学校、教师以“学习好”为由袒护学生的违纪现象。(2)学校对后进生缺乏有效教育。对后进生,学校往往实行“高压政策”或“捆绑管理”。学生似乎规规矩矩,可一旦稍有放松就会做出违纪行为。(3)法制理念差,法制教育课效果不佳,很多学生法律意识和依法保护自己的意识淡漠,导致矛盾处理时的简单化。

3. 社会原因。(1)各种错误思想观念的侵蚀,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不良精神文化产品的毒害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不良的影响。(2)青少年活动场所不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技宫、图书馆等面向学生开放不够,有些学生钻入游戏厅、网吧、歌厅、舞厅享受成人娱乐活动,耳濡目染中沾染上不良习气。

三、习惯性违纪学生动态管理机制的建设

虽然中学生违纪现象的表现多样,特征鲜明,原因复杂,但只要全社会齐抓共管,因势利导,从源头上加以整治,中学生的违纪行为是可以预防和矫正的。

(一)积极面对现实,精心转化

1. 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改革评价体系,全面衡量学生素质,加强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教育,营造违纪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

2. 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要正确对待违纪学生,及时矫正他们的不良习惯,耐心帮助他们。

3. 对开始转变的学生,要适时进行引导,让他们树立信心。当他们再度违纪时,不要揭老底,防止他们破罐子破摔。

4. 教育违纪学生需要一个过程,应循序渐进地进行。要为学生确定每个阶段的目标,让他们看到希望,尤其是一些习惯性错误,要分步改进,直到改完,否则,一旦出现反复就会前功尽弃。

(二)优化环境,齐抓共管

1.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法制教育。全社会要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素质纲要》,加强法制教育,努力提高全社会公民的道德水准和法律意识,使中学生的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同步,克服“校内五天功校外两日冲”的现象。

2. 加强青少年活动场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已有的青少年活动场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要本着教育为主、微利经营的原则,向青少年开放,吸引他们参加健康的活动。

3. 净化文化娱乐场所,提供健康精神产品。文化部门应加强文化娱乐场所、音像制品的管理,坚决取缔非法经营的娱乐场所,查处盗版音像制品、黄色书刊,多出版适合青少年的音像制品、读物、歌曲。

4. 开展各种有益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社区、村组要适时开展各种有益活动,鼓励青少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发挥特长,增长知识,锻炼才干。

(三)加强“教师—班主任—政教处—校长”四级管理制度建设

首先要系统地实施教育。不良行为成因的复杂性,决定了教育的系统性:一要重视对教师的教育,以卓有成效的教师教育促进学生教育;二要完善党、团组织的机构与职能,要统筹规划、职责明确;三要开展形式多样且体现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活动;四要做到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成才教育与成人教育的有机结合,系统地发挥思想引导、道德引导、榜样引导、制度引导、环境引导的合力作用。

其次要系统地实施管理。一要建立并不断完善全员育人的管理机制,将学生管理内容纳入班主任、教师、行政人员(校长)的职责考核,结果与评先晋级挂钩;二要建立校级、年级和班级的三级学生自治管理制度,并实施考核。

(四)正确利用表扬与批评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建设的探讨 篇12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也不断加剧。内部控制作为企业防范风险的工具, 也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核心, 直接关系着企业能否持续有效运作。根据COSO框架, 从内部控制五要素入手, 构建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机制, 加强企业组织管理, 使企业内部各层级、各部门之间都有序、有效运作, 将企业采购、生产、财务、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等都纳入内部控制机制, 才能不断提升工作效率, 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为管理者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参考依据, 维护资源的安全,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促进企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二、当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 内部控制环境缺失

1. 高管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首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于2008年印发, 至今虽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内部控制规范, 但是由于起步晚, 企业对内部控制认知度不高, 观念淡薄, 没有深刻认识到内部控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大多数企业没有针对内部控制设立相对独立的部门机构进行管理, 其中有些是因为自身人力、财力、物力限制, 甚至误认为内部控制形成的相互牵制作用会影响到原有的工作秩序, 降低工作效率。也有一些企业在建设内部控制机制方面操作程序不规范, 即使设立了, 但没有给予切实的执行, 导致无法运行, 浮于形式。

2. 内部控制专业人才不足

由于企业对内部控制重视程度不高, 导致对内部控制人才建设方面比较薄弱, 专业人才引进力度不大, 针对现有员工也缺乏专业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没有专业的人才做指导, 不能运用先进的内部控制方法, 也就不利于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

3. 企业内部控制文化缺失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价值观、规章制度等总和, 是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所在, 对企业行为具有指导和引领作用。企业管理层的价值观、素质水平对企业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由于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不重视, 对内部控制理论缺乏认识, 在贯彻落实方面更是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导致企业内部控制文化建设薄弱, 不利于强化内部控制机制建设。以黄焖鸡米饭餐饮连锁店使用问题肉制品为例, 其根本原因在于企业文化缺乏道德约束因素。

(二) 风险评估体系不完善

风险评估要求企业将内部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 以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一般而言, 很多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中的风险评估体系建设不完善, 往往将重点落实在追求短期利益目标上, 风险出现后再想应对措施, 事前防范和控制环节薄弱, 且风险评估不够全面, 不利于抗风险能力的提升。

(三) 内部控制活动不全面且缺乏执行力

内部控制活动需要立足风险评估, 贯穿企业生产运营各个环节, 根据设定的具体业务目标和要求与实际执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坚持不相容权责分离控制原则, 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但是在实际操作中, 权责模糊, 出纳、会计不分离现象诸多, 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甚至失真。此外, 由于管理层对内部控制重视度不够, 导致内部控制活动停留在纸面上, 没有将内部控制纳入企业管理之中, 内部控制执行力不高。

(四) 信息沟通不畅

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过程中, 组织机构也会越来越庞大, 采购、生产、管理、人员等方面规模扩大, 对企业信息传递效率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信息传递效率越高、共享程度越高, 信息在辅助管理者决策、提升管理效率方面的作用就越显著。但是, 目前我国众多企业发展参差不齐, 一些企业由于资金等方面的限制, 很难建立和维护信息系统, 往往通过少量的电脑维修员工进行系统维护, 信息沟通体系建设薄弱。有些企业将信息建设外包给第三方, 这也产生了很多沟通障碍, 信息传递能力薄弱, 进而影响信息沟通, 也就不利于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和加强。

(五) 监督机制不力

从外部监督机制来看, 主要包括政府监督、社会监督、媒体监督等, 外部监督体系虽然庞大, 但是监督职能重叠交叉, 权责不清, 标准不一, 各监督机构之间缺乏有效地沟通和交流, 从而导致外部监督力度不强。从内部监督来看, 大多数企业要么没有设立独立的审计部门, 要么虽设立, 但是形同虚设, 缺乏评估机制, 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和反馈建议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使得内部监督力度不强。

三、加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建设相应建议

(一) 提高企业对内部控制重视程度

企业管理层首先应该正确认识和定位内部控制, 不断完善内部控制规章制度, 建立统一的标准体系。其次, 完善专业人才的引进机制和继续教育, 引进具有信息技术和业务水平的高学历人才, 增加对内部控制相关课程的设置, 定期考核。最后, 建立企业文化内部控制, 要以基本的道德观为核心, 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企业价值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利益方面, 还体现在社会收益方面, 企业要提升社会认知度, 强化品牌管理和维护, 树立良好形象, 通过品牌带来的价值增值, 来把握消费者的认可度和信赖程度, 以激励企业不断创新。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使得员工在企业文化氛围内, 加强团结协作与信息沟通, 有效进行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

(二) 建立风险评估体系

企业要树立风险意识, 从设定目标、识别风险、分析风险以及风险应对四个方面建立企业风险评估体系。基于企业战略导向和实际情况, 合理制定目标, 全面把控, 及时识别风险, 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实行风险分级管理, 按照影响程度、控制难易程度、付出成本等进行分级分类管理, 有重点、分步骤、有序进行风险应对, 选择对应的风险应对策略, 把企业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 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三) 全面进行内部活动并提高执行力

在内部控制活动实施过程中, 首先, 要将对整个运营流程进行梳理, 了解每一个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点或者制约因素, 将控制流程和措施有重点、有条理地细化到具体职能部门, 责任落实到实处, 才能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 以提高内部控制工作效率。其次要对内部控制进行动态监控。内部控制活动是一个长期活动, 贯穿企业各个环节和发展阶段, 只有对内部控制活动进行实时动态跟踪监督, 与预期制定的阶段计划目标进行对比分析, 及时发现问题, 对症下药, 汲取经验和教训, 才能不断完善和增强企业生命力。最后, 要建立科学的内部控制考评机制。将内部控制工作效率和结果与员工自身的薪酬水平挂钩, 全面并有重点地制定客观考核目标, 提高管理层的重视程度, 提高内部控制与企业管理融合程度, 以保证内部控制活动的执行力提升。

(四) 加强信息化建设

依托计算机以及通讯技术组成的信息系统基础资源, 建立一个统一、有效地信息化管理平台, 明确制定企业内部控制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传递程序, 丰富信息收集方式和渠道, 例如互联网、手机APP等, 确保内部信息及时传递和共享, 把握外部市场信息的主流方向。强化与企业相关利益方比如投资者之间的沟通交流, 向投资者传递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意识, 获取投资者对内部控制机制构建的支持和鼓励。此外, 还应该加强对信息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不断强化对信息系统的维护和升级创新。

(五) 加强内外监督力度

加强政府监督、社会监督等外部监督力度, 建立相关的监督范围和标准, 进行分工与协调, 权责明晰, 促进财政部门内部在会计监督方面职责的履行和考核, 加强社会审计的监督作用, 如注册会计师。只有外部监督机构之间形成良性、互通信息的监督机制, 才能推进外部监督工作的有序开展和责任落实。在内部监督方面, 要明确各岗位职责范围, 设立独立的审计部门, 并赋予切实的执行力, 对企业内部控制活动进行动态监控, 一旦发现违规, 按照规章制度予以处罚, 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

四、结语

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要求企业不断汲取经验, 以内部控制理论指导实践, 通过实践不断丰富内部控制理论和方法, 更好地推进企业内部管理水平, 保证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柴艳丽.企业集团控制力:问题与措施[J].企业管理, 2011 (08) .

上一篇:中韩电视下一篇:政府开发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