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数学素质培养

2024-08-24

高中生数学素质培养(共12篇)

高中生数学素质培养 篇1

摘要:综观当前的教育形势, 全国正全力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已成为教育者关注的焦点, 本文对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数学,素质,心理

数学素质作为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个多元的群体因素结构, 其中既有智力因素, 又有非智力因素.它包括知识技能、智能因素、情感因素、心理因素和思想品质等, 它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一是关注每一名学生.关注的实质是尊日重, 就是最好的教育.二是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用心施教, 体现了教师对本职的热爱.如何在新课程改革下,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 是我工作以来一直思考的问题, 下面结合我多年体会谈一下我的看法.

一、立足课本, 夯实基础, 是培养学生数学素质的前提

有了深厚扎实的知识基础, 学生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提高思维能力.素质教育要求学校教学注重基础知识学习, 着眼于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指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简单地说, 就是举一反三的能力、触类旁通的能力、由已知推未知的能力.然而这些能力的获得或提高, 总是建立在牢固地掌握、深刻地理解、灵活地运用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计算和基本技能之上的.在教学中, 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学生听得懂、学得会, 而应使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会学”.实际上, 教科书通过正文和例题, 并结合使用图表, 加强了对教学内容、特点、要求的分析.会使用教材的学生, 往往在认识上更深入一层, 自己能逐步掌握分析推理的方法.同时, 教科书还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思考问题, 探索一题多解 (证) 、一题多用.在教学中, 也应当注意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 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 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 更要重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的展示.掌握了基本的知识技能, 学生就具备了一定的数学素养.

二、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持久策略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这就是说, 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 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对于疑和问, 疑是条件, 问是结果.因此, 课堂上要使学生乐于提问, 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 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 在问中学.在教学中我们应:1.巧设悬念, 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意向.如:在讲圆锥曲线时这样设疑, 我们知道将圆锥用垂直于轴线的平面截得的截面为圆, 那么如何可以得到椭圆和抛物线呢?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意向是在一定恰当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如在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意向.2.提出疑点, 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导学”的中心在于引导.引在堵塞处, 导在疑难处, 搞好引导, 能有效地促进思维状态的转化.在新课引入时, 根据教学内容, 提出一些疑问, 就会引发学生解疑的要求.如:在讲椭圆的第一定义时, 问学生为什么定长要大于|F1F2|?如果等于和小于|F1F2|呢?轨迹是什么?并放手给学生自己去思考.3.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提问竞赛活动.通过比提问的数量和质量来评定小组的竞赛成绩, 这样, 学生将会在竞争的氛围中消除思想顾虑, 大胆质疑和发问.通过多说多做多想, 使其勤于提问.4.让学生多说, 学会提问.语言是思维的载体, 也是思维的外部表现.因此, 在教学中要充分保证学生有说的机会, 通过多说的训练, 培养学生勤于提问、勤于质疑的习惯.于是学生在不断的质疑中提高自己的数学素质.

三、通性、通法的培养为主的学生数学素质

数学素质应以简单、自然为主.力求木然, 就是抓住问题的实质, 题目该怎么解就怎么解, 不故弄玄虚.

例如, 已知 (z-x) 2-4 (x-y) (y-z) =0, 求证x, y, z成等差数列.本题并不难, 就是要证y-x=z-y, 如果记yx=a, z-y=b, 那么题目条件就是 (a+b) 2-4ab=0, 即 (ab) 2=0, 从而a=b, 即x, y, z成等差数列.但奇怪的是, 很多人偏要用十分笨拙的方法来做, 如有人构造方程t2+ (zx) z+ (x-y) (y-2) =0来证明.

数学解题, 应注重通性、通法.通性、通法是最自然的, 往往是最简单的.因为通性、通法采用的是常规思维, 它们所依托的都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且具有规律性和普适性, 好学易用.特殊的技巧可偶尔一用, 但不宜刻意追求.巧解、特法的主要特征就在于“巧”和“特”, 看起来简单, 但不易想到, 难于掌握, 而且适用面窄.片面追求巧解、特法, 则是人为地提高了思维难度, 超越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正常发展.因此在教学小, 教师应注重“双基”教学, 注重通理、通法的家握, 切忌本来倒置, 甚至“逐末”而“舍本”.

四、解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应贯穿学生数学素质培养的始终

解题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指良好的心理素质, 如敏锐的观察力、浓厚的兴趣和顽强的意志等, 对这些因素引导得当, 可以对解题的策略选择起激励作用.相反, 不良的心理素质将会出现“急于求成”、“顾此失彼”的现象, 造成审题不细, 粗枝大叶等错误.

在实际解题时, 有些学生看到数据比较大, 题目长度较长.题目表述有失常规, 就会产生畏难情绪, 首先从心理上就挫败了一截, 在平时教学中, 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题目, 教师应给学生自己动脑思考, 动手做的机会, 必要时, 给以一定的引导, 即使学生不能完全解决.但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儿, 这样从中受到一点启发, 久而久之, 学生就学会了解题, 从而有了解题的兴趣, 增强了自信心.

数学教育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数学教育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培养学生, 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应不断地去思考、不断地总结培养学生数学素质的经验方法, 通过对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 达到一个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高中生数学素质培养 篇2

-李渊博

现代社会是一个崇尚实用主义的社会,尤其是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在人们的价值观中更是将“实用”二字放在了很高的位置,这是市场经济的要求,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作为正在求学之路上的中学生,如果在学习文化知识的时候太过于追求所谓的“实用价值”未免有些不妥。现在许多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看似目标很单纯,其实很“功利”,他们不愿多花时间去广泛地学习,只想学习那些在考试当中用得上的知识,我认为这是一种对知识的认识的偏差。就拿地理学科的学习为例谈谈我的一些看法。其实地理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气质,中学的地理教育对于提高一个人的综合素质非常重要,因为地理素质其本身也是综合素质的组成。就从实用角度来说,现在的高考题提供的材料都非常新颖,课本及平时练习都难以碰到,如果作为文科生,地理能力不强地理素质不高,恐怕连题目都难以读懂难以理解,更不用说用什么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来解决问题了;当然作为理科生,你可能在考试中不会遇到这样的难题,但是学好地理可以使一个人的才学更完善更全面,这也是一个人良好综合素质的体现。

新课程标准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促进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强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新课程标准形势下对地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是中学地理教育的目的之一。

首先我们要理解什么是地理素质。在词典中“素质”一词有一种解释,是指个人的才智、能力和内在涵养。而所谓地理素质,则是一种特殊素质,是指学生学习和掌握地理知识,以及运用地理知识去分析、解释和解决各种地理问题的本领。培养学生的地理素质,就是培养学生学习、探究、掌握地理知识和并运用地理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地理问题的能力。现在的高中考试非常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例如现在高中地理考试(包括高考)通常会考察学生的识记知识能力、理解及灵活运用知识能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能力、地理计算能力、读图分析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地理景观的判断能力等地理能力。

作为一名高中地理老师,我们在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该如何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呢?高中教育应该的是高质量的教育,而高质量的教育应该建立在高效课

堂的基础上,而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理念下,课堂教学首先应该是和谐的。高效和谐的地理课堂教学,要求师生之间有良好的互动,教师要努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与教师一道去探寻知识。那么营造融洽、积极、和谐的课堂气氛,变枯燥无味的学生听课为师生兴致勃勃的共同探索求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前提。我们应抓住课堂教学的几个重要因素,如人的因素〔教师和学生〕、教学内容因素、教法因素和学法因素,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实践,体验,思考当中,使他们尽可能地当堂将知识消化;适时适宜地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注重教与学过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中培养地理素质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但概括起来我们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做。第一、指导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新课程标准建议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掌握自学方法,并逐渐养成自学习惯。例如在学习区域地理时,我们可以首先指导学生创建一个自学模板,先找出地理位置(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然后根据一些地理原理、地理规律方面的知识推断其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等),其次分析经济人文地理特征(工业、农业、商业、交通等)。通过这种自学过程的设计既能使学生形成整体地理空间概念,还能对区域地理差异形成更深刻的认识,分析地理问题的思路变得更为开阔。当然在学生自学时教师要进行一定的学法指导,教师往往要指明阅读内容的具体位置,讲明阅读的要求,即带着问题去阅读,例如,先快速阅读理清知识的全局,后选读知识的要点、重点、难点等,再尝试回答自学前提出的问题。第二、加强地图和板画的运用。地图被称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教材和地图册中的各种地图、示意图共同组成了“地理图像系统”,利用图像系统进行教学是地理教学的突出特点和重要方法。图像系统能形象直观的表示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各种特征,对于阐明地理概念、地理成因、地理规律、地理事物的演变、地理要素的联系,以及地理景观的特征等具有重大的作用。在高中地理考试中无论是选择题还是综合题都离不开图,因此对于地理图像、图表的阅读分析能力非常重要。我们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图文信息转化能力,能够从地理图像中提取文字信息,也能够将一些地理文字信息或问题转化为图像进行处理,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板画的运用对于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也有着特殊不可替代的功能,板画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抓住基本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精心设计的略图,特别是边讲边画的运用,能起到简化繁图、强化语言、集中注意、扩展想象等作用。例如,在分析太阳直射点移动对昼夜长短的变化及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影响时,边讲边画,学生很快就理解了。第三、充分利用课堂内外学习资源,一方面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如地理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展示地理景观,地理现象和过程,使学生对地理现象规律有形象生动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利用课堂外地理学习资源,学校的地理园中有一些地理模型(如地球结构、世界地形和中国地形、各种内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地貌等)是非常好的教学资源,可以鼓励学生多去看看,将有助于学生对书本上的知识形成更深的认识、理解;而信息时代的今天,网络资源是一个真正广阔无边的知识海洋,合理利用网络既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又可以是他们的思路变得更开阔。而乡土地理素材,也就是身边的地理事物往往是最贴近学生生活的,也是学生最感兴趣最想探究的,如果有机会能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对身边的地理现象问题开展调查,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提高学生地理素养非常有帮助。

高中数学学生素质的培养 篇3

关键词:数学素质;高中数学;数学思想

一、强化数学教学中的思想方法教育,培养创新精神

数学教学中的基础知识教育仅仅是数学素质培养的基础,数学思想方法才是数学教学的灵魂与精髓,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只有通过数学思想方法将这些抽象的知识联系起来,使知识最终转化为能力,也只有通过这种数学的思想方法才能够更加高效快捷地获取知识,理解知识。利用与高中阶段相适应的数学思想方法教育,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实践

能力。

二、因材施教,全面培养学生数学素质

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逐渐地开始退出了中学教育的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差别教育、阶梯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毫无疑问地也应当应用在高中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中。教师应当积极主动地运用各种合理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让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都能夠在数学的教学中获益,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研究数学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成功的先导,只有在培养了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之后,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素质。

三、强化应用能力培养,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对于一个人数学素质优劣的评价并非是以其掌握的数学理论的多少为标准的,因为数学理论、数学工具的运用最终还需要依靠人们将其同实践相结合,去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因此,在我们高中数学的教育中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同学们把数学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的能力。这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当地应用数学的培训,引导学生开展适当的社会实践,积极地进行数学建模活动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当今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中,要想学生能够适应快节奏、高强度的竞争特点,数学教育也就应当进行适当地革新,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将会成为高中数学教育的核心,也是广大的一线教育工作者们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通过强化高中数学思想方法教育、全面培养学生数学素质和注重应用数学能力的培养等方

法,高中数学学生素质的培养应当能够步入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黄达成.新课程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朱成杰.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研究导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高中生数学素质培养 篇4

一、课标下数学素质的基本内容

1. 数学意识。

所谓数学意识, 就是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和表达各种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关系和数学信息, 以形成量化意识和良好的数感, 进而达到用数理逻辑的观点来科学地看待世界。

2. 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作为一种表达科学思想的通用语言, 是数学思维的载体。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 例如叙述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等。具有通用、简捷、准确性质的数学语言是人类共同交流的工具之一。

3. 数学技能。

数学的作图、心算、口算、笔算、珠算、机算是数学最基本的技能。而把现实中的生产、生活、流通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 使问题更好地得到解决, 这是数学最高层次的应用技能。在数学技能解释、判断自然或社会现象及预测未来的过程中也发展与创造着数学本身。

4. 数学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抽象、概括、归纳与推理等形式化的思维以及直觉、猜想、想象等非形式的思维, 都是数学思维方式、方法与策略的重要体现。

5. 应用能力。

从宏观角度讲是运用数学能力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微观角度讲是运用已学知识解决数学试题的能力。无论从哪个方面讲, 数学应用能力就是利用数学意识、数学语言、数学技能等数学素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创新能力。

数学创新能力是运用已学数学知识和理论, 创造出具有一定价值的数学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的能力。它是促进数学科学前进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也是学生在数学知识和理论内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创造性能力。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策略

1. 数学意识的培养策略。

高中生的数学意识的培养应贯串于整个高中教学过程,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有意识地体现这种数学意识的培养。立足于学生主体, 因材施教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根据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的个性差异, 进行有区别、针对性的教学, 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教师要习惯性地把一些日常生活中看似与数学无关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生活的世界时刻存在某种数学问题, 便于养成自觉地用数学思想来观察事物和解释问题的习惯。

2. 数学语言的培养策略。

掌握简捷、正确的数学语言可以使学生在表达数学思想时做到清晰与准确, 处理问题时能够条理清楚地表述问题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 做到结构分明。想要掌握这种数学语言, 需要学生通过积极、有效地沟通和交流来获得。由于高中数学中的数学语言大多比较抽象, 学生很难利用直观感受来直接掌握, 需要通过课堂积极地讨论与证明, 使他们在不同的争议中获得对数学语言更好的理解, 也可帮助他们深化与巩固已学知识。

3. 数学思维的培养策略。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培养学生严密的推理思维是第一要务。推理思维的养成并不是单靠向学生灌输一些法则, 让其生搬硬套地去模仿能够做到的。需要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时刻向学生传达推理的实质, 使其体会推理的价值, 体会到推理成功的满足, 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对于高中数学中一些比较晦涩的概念和定理, 教师应该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将其验证出来, 使学生了解数学推理是怎样一个过程, 应该从哪个角度考虑问题。当学生自己面对一个数学问题时, 就能够清楚地知道应该如何进行推理。除此之外, 还可以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自主进行思考与创造, 培养思维连续性和广阔性。

4. 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策略。

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 以及利用它们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即应用能力。如果数学只解决现成的数学问题, 学生永远体会不到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应用一些数学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小问题。例如, 从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 并能够将其转化为数学模型, 利用数学知识去研究与解决问题。还可以多向学生讲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被应用的实例, 开拓学生的视野, 使其明白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

5. 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数学素质培养中的重中之重。只有通过不断创新, 才能创造出新理念、新思想, 促进数学科学的发展与进步;只有通过不断创新, 才能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习效果。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贯串于整个教学过程, 需要利用创造性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和教学思想, 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去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数学素质的养成,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才能够做到。

参考文献

[1]张丽娟.注重数学思维训练, 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方式[J].中学数学研究.2008. (12)

高中生数学素质培养 篇5

由于多年来“应试教育”思想的干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四个忽视”,严重地阻碍了小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一是忽视数学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及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渗透;二是重结果、轻过程,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三是忽视非智力因素,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心理品质的发展不良;四是忽视“个别差异”教学,不能面向全体学生。

如何从小学数学学科的特殊性出发,提出具体、切实可行的方案,构建数学学科素质教育的体系,其中包括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实施手段等。对此,我们作了探索和初步尝试。

一、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正确的教学导向。《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提出的小学数学教学目的要求,为拟定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与实现目标的途经提供了依据。只有明确培养目标,才能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促成“教育、教学、发展”三大任务的落实。由此,我们制定小学生数学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是:

1.思想品德素质。

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2.心理品质素质。

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促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情感与探究精神,锻炼学生坚强的学习意志、学习毅力;树立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养成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结合数学教学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

3.文化知识素质。

小学生应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获得有关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例的基础知识,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的方法。用字母表示数、简易方程、量与计量,简单几何图形、珠算、统计的一些初步知识。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落实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双向实施

实施素质教育的根基在课堂,数学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阵地。只有更新教学思想,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识性,增强责任感,改进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方式,才能提高数学学科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性。我们以改进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方式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攻方向,对数学课堂教学作了“六项改进”的探究。

其一,加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方法的探究,充分发挥数学学科育人功能。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有机地结合数学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了解学好数学的意义,自觉地把今日的学习同将来的社会生活、祖国的四化建设联系起来,端正学生的学习目的,诱发学生学习的.心理动机,形成积极对待学习的心理品质。数学学科内容充满了辩证关系。

我们注意揭示教材中的辩证关系,渗透实践第一的观点;渗透顺逆关系的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互相统一的观点;渗透事物之间所存在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观点;渗透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的观点。例如,我们按照数学教材编排的意图,在教学20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分数乘法和除法计算方法、分数乘法和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时,就充分挖掘教材编写的方法和思路的顺逆关系,有机地渗透了对立统一的观点。

要使学生学习数学能够同数学本身的精确与逻辑的严密相适应,我们注重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技能技巧的训练。如,仔细审题、认真计算、书写整洁、格式规范、自觉检验、按时完成、正视错误、主动改正、不怕挫折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学习精神。

其二,加强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思维过程的探究,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实施素质教育,要使教与学的关系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把教学的重心从“教”向“学”转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条件,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参与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小学数学教学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我们注重三个方面的教法改进:一是加强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入手,在观察、操作中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训练学生由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思维能力;二是加强思维训练和数学语言训练。注重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启发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形成、巩固和运用的过程中进行思维方法的训练,进行数学语言表达训练,发展学生的良好的思维品质。三是提高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数学教学既要培养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发展归纳、演绎、类化、联想等思维能力,又要利用问题的拓广与转化,培养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逐步认识“问题”可能有几种不同的解释或解决的办法,当问题不能正确解决时,要采取特殊的思考方法,使思维变得开阔、灵活、独特。

其三,加强数学课堂教学中情感因素的探究,促进学生知识、情感协调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数学教学不单纯是一个认识过程,还是一种情感过程。学生的动机、兴趣、习惯、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素质发展起重要的作用。心理学家分析非智力因素中情感因素占各国素的25%。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卢姆曾指出:情感并不一定伴随认识效果自然而然地产生和发展,它需要教育者专门地评价和培养。为此,首先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乐学、爱学数学的内驱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创设求知憎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重视探求数学课堂教学艺术。通过教学上的艺术性、形象性、鲜明性、趣味性,揭示数学教材的本身魅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第三,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生主关系。帮助后进生克服心理障碍,关心他们,使他们有信心学得好,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第四,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教师以敏锐的洞察力,了解学生的情绪表现,迅速及时地用手势、眼神、语言等手段交流情感,注意捕捉后进生回答中的合理因素,发展他们思维的“闪光点”,有计划地设置一些后进生能够回答的问题,长善救失,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其四,加强学生学法的探究,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进行素质教育既要研究教师的教,又要研究学生的学。让学生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掌握其规律、方法,逐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布鲁纳提出:“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联在一 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数学的学法指导十分重要的一项就是引导学生通过知识的联系和系统的整理,使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此外,结合数学教学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如阅读学习的方法、操作学习的方法、迁移类推的学习方法、发现学习的方法、尝试学习的方法。还要让学生学会分析、综合、对应、转化、假设、比较、还原、逆向等解题时的方法。以指导掌握阅读学习的方法为例,如教“乘法分配律”时,学生经过初读、细读、精读后,还要让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如,“乘法分配律”中提到的“两个数”,如果是三个数、四个数也适用吗?“乘法分配律”指“两积的和”,如果是“两积的差”、“两积的商”适用吗?如果是“两商的和”适用吗?接着,让学生举例释疑。这样在引导学生研读定律中,挖掘了数学知识的内在智力因素,学生借助“学法”更好地消化、吸收、应用数学知识,发展了能力。

其五,加强教学信息反馈的探究,优化讲练的序、度、量,适时调控学生的认知心理。

心理学实验证明,教学信息反馈的及时与否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数学课堂讲与练注重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数学作业力求解决于课内。在某项知识形成过程中,一般进行三、四次的信息反馈,有基础性反愧理解性反愧应用性反愧系统性反愧前馈性反溃针对学生“个别差异”,教师要了解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状况,及时输出不同的信息,以调控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的发展水平。

其六,加强数学活动课的探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数学才能。

贯彻《课程方案》,开设数学活动课,对扩大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特殊才能,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有着积极的作用。

我们针对教师对开设数学活动课的种种不足认识,引导教师明确数学活动课的实践性、趣味性、综合性等“三性”的特点,掌握数学活动课的指导方法。

高中生数学素质培养 篇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数学教学不仅要保证学生们掌握基础知识,又要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数学思想,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数学素质。

一、数学素质基本内容

首先是数学意识,所谓的数学意识指的就是利用数学眼光对各种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和数量关系进行观察、分析及表达,达到用数学的逻辑思维来看待这个世界。

然后是数学语言,数学语言是一种数学思维的表达载体,能够作为表达科学的通用语言,常见的有符号语言、叙述语言和图形语言,数学语言同时具备了简洁、通用、准确的特点,是人类共同交流的主要工具之一,也是数学素质的重要组成。

最后是数学技能,数学当中最为基础的技能包括了口算、心算、笔算、作图、珠算和机算,数学技能的最高层次就是将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的模型进行数学方式的解决,进而解释和判断生活当中的现象,并对未来做出预测。

在数学素质中应用能力主要指的是人们利用数学从宏观的角度来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并且能够从微观的角度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数学试题,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也是数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最后,数学教育要实现的教育目的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数学的创新能力主要就是利用数学的理论和知识,结合实际创造出全新的数学新理论、新思想和新方法,促进学生综合发展,推动数学学科进步。

二、面向全体学生,培养数学意识

教学应该是面向全体的学生展开的,这也是新课改环境下对于教学的总体性要求,是教育在改革过程中的主要旋律。数学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不论学生们当前的水平是什么样的,教师都应该通过数学课堂使学生们在掌握了基本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努力地提升学生们的数学素质。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以学生们为主体,结合学生们在数学知识和应用能力方面的综合水平,因材施教,实现“消灭差生、转化中等、提高优等”的终极目的。

比如说,在进行“集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生活当中的实际事物开始引入课堂的教学,首先吸引所有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们在学习状态上保持一致,保证全体学生都能够投入到数学课堂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这些图片中可以有各类食物、各类衣物或者是各种玩具,然后让学生们进行归类,让同学们总结出每一类的特点,然后从这个环节入手,向学生们引入集合的概念,逐步地明确集合的特性,这样不仅能够使理论结合实践,还能够保证全体学生的学习状态。

三、培养逻辑思维,提高思维品质

新课改的重要内容当中不仅仅要求学生们掌握高中数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还应该培养学生们的数学思维能力以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要重视数学解题技巧的传授,还要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向学生们灌输数学的思想和实际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们形成良好的数学能力和数学思维品质。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材的编写系统可能还不够完整,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高中生的接受能力和年龄特征,详细地分析教材当中的知识点。比如说,在教材中公式、概念和定理的讲解过程中,教师不要只是给学生们现成的结论,而是应该带领同学们从具体的问题出发,详细地交代这些结论得出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详细地提前研读教材,对教学计划进行精心设计,引导学生们了解数学知识来源,结合实际问题展开有效的教学,在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学生们的逻辑思维。

以“函数的周期性”为例,教师在进行函数周期性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先以“正弦函数”为例,让学生们了解周期的概念,然后再通过一些具体的函数来探究出函数的周期性,让学生们通过这些具体的探究过程真正理解函数周期的概念,并且掌握函数周期的探究方法。

四、注重数学建模,锻炼应用能力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们数学素质的培养不仅在于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对学生们展开联系生活实际的数学知识教学,使数学更具生活化,辅助学生们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鼓励学生们更为积极地探究数学在实践当中的应用。

为了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应用能力,教师可以从构建数学模型入手,让学生们能够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变生活化,将学生的学习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与此同时,鼓励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比如说,在“顺流逆流”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们结合实际的情况,思考水流对于船速的影响,然后建立起一个数学的模型,将这个问题转化为数学当中的方程问题,然后通过数学的方式来探究整个问题的解决方案,这就是一种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典型,通过数学建模的过程,提升学生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束语

推行全面素质教育是这个时代的呼唤,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们的数学素质既是新课改的需求,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于新型人才的需要,所以,高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对于学生们数学素质的培养,提升学生们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曾冬华.浅谈高中数学课堂中对学生素质的培养[J].学周刊B版,2013,(2):60.

[2] 卢家军.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怎样实施素质教育[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42):247-247.

高中生数学素质培养 篇7

在素质教育推进的过程中, 学生的心理素质便受到了较多的关注,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中小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教学实践来看, 许多学校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心理教育, 并设置了一些心理辅导岗位。对于高中生来讲, 由于高考的压力, 其心理健康更应受到教师的关注, 而高中数学因其所具有的综合性和抽象性等特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度相对较大, 对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等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融入心理健康教学的相关内容, 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实现教学效率的整体提升。

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讲, 在高中数学中进行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 能够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 并且对于学习和高考等形成正确的认识, 通过教师的引导形成一种乐观的学习和生活态度。传统教学理念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相对不足, 通过在高中数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能够使得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交流增加, 并且能够有效地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实现, 保证了教学相长的同时也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为教师和学校所认识, 但是就当前的教学实践来看, 高中数学教学中还存在许多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 具有较为敏感和脆弱的心理特点, 这就使得其对自己的学习有可能会有一些偏激的想法和观点。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较为常见的是由于数学本身所具有的难度, 学生会产生一定的畏惧心理, 并且会在考试前出现焦虑、烦躁等现象, 从而影响其整体水平的发挥。

其次, 学生对于学习缺乏必要的信心。高中数学具有一定的难度, 特别是高一数学与初中数学有了较大的差别, 一些学生不能适应,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 其成绩仍未实现较大改善的情况下, 许多学生便会失去学习的信心。并且学生对于成功和失败的理解上的偏差, 使得其不能正视自己某次考试成绩, 从而产生厌学等情绪, 在学习态度上也无法端正, 最终影响了其个人的发展。

最后, 各种压力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乏使得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多发。高中直接面向高考, 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使学生在承担繁重的学习压力之外还要承受许多心理压力, 这些都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此外, 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 使得学生被给予了更多的期望, 对于学生成绩有了更多的关注, 而心理健康教育又无法有效地开展, 使得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被忽略, 从而造成多种不良现象。

3 高中数学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有效措施

为了保证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 要对高考和学生的发展有正确的认识。高中教育所承担的不仅仅是高考的任务, 还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对自身教学有正确认识的情况下, 能够有效地改善其教学,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将升学率作为衡量一个学校或者教师的唯一指标, 注重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和培养方式的优化改革, 使得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升。从学生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来完善高中数学教学, 使其能够在一种较为轻松的环境下学习, 得到更多的鼓励和肯定, 从而树立起数学学习的信心, 更好地配合教师的教学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 实现其综合能力的提升。

第二, 以教材为基础来实现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高中数学教学中, 充分发掘教材中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掌握数学教育的有效方法。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 将心理健康教育和数学教学有机结合, 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自觉主动地接受数学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一些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应用, 使得高中数学课堂氛围更为活跃, 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能够收获相应的人生感悟, 使得其心理素质能够得到锻炼和培养, 为其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第三, 要注重教学环境的创设。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积极地创设一种轻松的教学情境, 为学生提供更为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学习, 能够有效地减轻学生学习等方面的压力, 使其学习效率提高的同时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通过教师对教学环境的组织和创设, 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而自由的学习环境, 促进了师生交流的增加, 有利于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 也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地实现。

第四, 教师要对学生的心理状况给予充分的关注。高中教学中, 班级学生的数量相对较多, 教师应该对其班级内的学生学习情况及其思想状态有充分的了解。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对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心理特点, 并且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和激励措施, 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高中数学, 注重其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教学过程中, 对学生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实现因材施教, 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所提升。

第五, 不断完善教育评价体系。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 要对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完善, 不再仅仅以成绩来对学生进行评价。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表现, 给予学生更多的肯定和支持, 使其对数学学习充满信心。通过积极心理暗示的应用, 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和乐趣, 从而增强其学习的成就感, 也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 实现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的综合提升。

4 结语

健康的心理素质对于高中生有着重要的作用, 而高中数学又是高中教学的一个重点学科, 将两者有机结合能够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高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关注, 对其学习能力和心理健康状况有充分的了解, 并以此为基础来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使得教学内容包含更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摘要:心理素质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于高中数学而言, 心理素质的好坏对于其整体学习能力的提升有重要的意义。在新课改不断推进的背景下, 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更好地保证高中数学教学的效果, 教师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 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高中数学,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培养

参考文献

[1]冯光成.怎样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2013 (12) :88.

高中生数学素质培养 篇8

关于素质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 明确提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任务:“实施素质教育, 就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从以上种种论述中可以看出素质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 核心是创新。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创新意识至少有下列三方面特征: (1) 怀疑意识; (2) 好奇心与求知欲; (3) 发散式思维习惯 (想象力) 。创新意识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内在动因, 对创造活动的进行起激发促进的作用。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成为一个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1. 教学内容的充分挖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

从高中数学教学内容来看, 其中蕴含着大量可供培养创新意识的素材。从数学史的角度来看, 其中蕴含着数学家追求真理、勤于探索的精神。如笛卡尔创建解析几何, 哈密尔顿创立四元数, 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而是经过了十几年艰苦的思索探求才得到的。从数学美的角度来看, 简洁的符号语言蕴含着深刻丰富的涵义。如圆锥曲线的方程, 在直角坐标系中, 可以统一为二元二次的形式;它们的轨迹, 都是到定点和定直线距离的比, 是常数е的点的集合;它们又可看作平面截圆锥面所得到的截线以及天体运动轨迹。由形到数又由数到形, 由地上的圆锥曲线到太空的天体运动轨迹, 统一和谐又丰富多彩。高中数学教学内容中存在大量适合学生的探究性问题及联系实际建模的应用问题。

2. 创新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数学

的发展史表明, 数学上的每一次重大进展, 常常是以数学家的直觉思维为先导, 以艰难曲折的探索发现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挫折与失败, 喜悦与苦恼, 是数学家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完美结合与体现。但作为教材却无法把这些都编写进去, 于是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套以定义、定理、公理编织的近乎完美的逻辑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尽可能地再现数学家的思维过程, 让学生参与到概念的形成, 数学原理和方法的获取以及数学方法的选择过程。同时教师更应努力展示自己的真实思维过程, 特别是思考方法的选择过程, 尝试过程。注重知识的获取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注重归纳, 类比, 直觉和演绎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注重启发学生怀疑的精神, 珍视学生的疑问。一定要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找好适合学生的课题。突出数学知识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指导, 加强示范和引导, 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并从中体会到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3. 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 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运用多媒体, 容易拓宽思维空间,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发散思维, 充分享受科技进步给学习带来的乐趣。例如:圆锥曲线的教学中, 课本上的图形是“死图”, 无法表现二次曲线的形成过程, 黑板上的图形鉴于技术原因, 很难画得准确, 更难展现二次曲线的连续变化, 而利用多媒体就可以生动地把离心率的大小变化与圆锥曲线的形状变化, 这种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完美地展现出来。同时, 也可展示出椭圆、抛物线、双曲线三种“看似不相关”的二次曲线之间的内在联系。条件允许时还可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 把网络教育与传统课堂教学相融合, 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需求, 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参考文献

[1]王汉成刘勇兵.传统教育、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139) .

[2]“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课题组.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教育研究, 2006, (2) .

高中生数学素质培养 篇9

一、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缺失的原因分析

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是比较缺失的,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高考制度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我国素质教育已经实施了很多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家长、社会都深刻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由于受到高考的影响,很多教师、学生都将精力放在提高考试成绩上,很少有教师或者学生关注试卷之外的事物。正所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做考试题”。在这样的教育形式下,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很少受到教师、家长和社会的关注,导致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也比较有限。

第二,教师的人文素质有待提高。当前,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的人文素质有待提高。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很多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思想漠不关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关注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提高升学率,以提高自己在教育领域的地位和声誉,很少有教师会关注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东西。这样的教学理念和思想,是阻碍当前高中数学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因素。

第三,现行高中数学教材缺乏相应的内容。当前,高中数学教材中,基本都是一些专业的基础知识,文化的内容较少。例如,当前的高中数学教材,基本没有涉及数学史、数学美学等方面的内容。较强的逻辑性和专业性使得教师难以立足于数学教材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如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进行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以课本知识为基础,那只能说教师的教学基本都是专业化的知识,不能良好地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

第四,缺乏有效的教学评价制度。教学评价是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当前,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教学评价往往都是关注学生的数学成绩以及数学知识,基本不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价值观、人文素养方面的东西,使得很多学生的成长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不能达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策略

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下,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关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在人一生的成长过程中,情商和智商都格外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关注学生智商方面的培养,也需要关注学生情商的培养,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那么,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怎样强化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呢?

(一)教师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人文素养直接影响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具有较高人文修养的教师,就能够持有一种包容的心态,包容学生不同的观点和见解。此外,人文素养较高的教师,也会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帮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要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有效地渗透人文素质培养,首先需要提高教师的人文综合素养,这样能让教师深刻领会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和内涵,理解素质教育对于学生今后发展的现实意义,进而促进教师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更新,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实施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彻底摒弃传统只关注考试的教学模式,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创设,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促进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在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创设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来达到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形成,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改变课堂教学的氛围,形成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形成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

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是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理念下一种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有效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加关注“人”的因素。如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理解能力和理解水平以及数学知识水平等,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和了解,有利于教师实施更加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模式,真正地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的。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背景之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彻底摒弃传统落后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不断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桂林.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教师素质的调查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3,12(3):51-53.

高中生数学素质培养 篇10

课堂效率的高低与学生的成绩密切相关。在课堂教学中, 提问是一种回归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手段, 更是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捷径。而问题的设置也必须是具备有效性的, 只有问题选择的有新颖性、趣味性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去思考, 把自己看做课堂上的主力军, 真正收获知识, 锻炼能力, 提升数学素质。

一、提升数学素养需从课堂提问开始

1. 数学课堂的提问要注重质量

在素质教育普及化之后, 很多教师都纷纷更新了自己的教学观念, 渐渐注重起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都把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放到第一位。而这样的教学方式就直接导致了一种教学的盲区, 许多教师开始把课堂提出问题的数量作为衡量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或是教和学的标准。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便象征性地多了起来, 而作为学生来说, 对问题穷于应对, 看似学习讨论氛围很激烈, 但实质上问题的核心却不明确, 学生没经过消化吸收就一看而过, 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对总体知识的把握还是不完整, 教师想在课堂完成知识传授也就变得不太理想。

因此, 在积极提倡素质教育的同时, 不但要注重效率, 还得考虑成果, 并经常性地关注学生的耐心与信心, 重视课堂的效率质量, 只有这样课堂提问才能发挥出它的巨大优势, 实现教学目标。

2. 数学课堂提问更要重视问后反馈

课堂提问的质量决定课堂效率, 而课后对问题反馈是巩固已学知识的最好方法。但是有时候在实际的授课中, 教师总会有目的地精心准备疑难问题, 可在学生回答时, 总会通过对答案的补充紧接学生一讲到底。时间越长, 学生越习惯这种授课方式, 久而久之, 学生会渐渐脱离对问题的思考和分析, 也不能在第一时间把问题的疑难处反馈给教师, 这既不利于学习目标的实现, 更会导致学生懒于思考, 对教师的答案产生过度的依赖性。

因此,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应该对课题的关键核心问题设置引导, 但不要说破, 要给学生留下一种朦胧的风景, 让学生自己去搜寻、去发现、去欣赏, 并从中享受思考的快乐。比如, 在讲双曲线这一课中, 通过教师的引导总结出双曲线的定义:在一平面内, 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等于一个常数 (小于|F1F2|) 的点形成的轨迹叫做双曲线, 就此定义提出论点:动点的轨迹是双曲线, 那么其满足哪些条件?然后引导学生从各方面思考问题, 当学生思考出结论||PF1|-|PF2||=常数 (小于|F1F2|) 后, 再通过修改之前的条件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这样的一系列引导之后, 学生自然而然会对相关课题产生联想, 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记忆, 融会贯通。

二、高中数学课堂中的素质培养

1. 首先, 数学意识的培养是前提

当前的教育形式指出了:素质教育的渗透应该是方方面面的, 并且是面向全体、主动发展的, 这已经成为了国际数学教育的主流。高中数学的教学纲要是面对全体学生, 以每一位学生的个性为基点出发, 双向兼顾优秀生和较差生, 让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基本的学习要求, 并在有限的学习空间内尽可能地无限提高。而当前的教育形式要求的是“因材施教, 因人施教, 以人为本”, 也就是说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有效的结合起来,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之间在知识、能力、特长等方面的不同特点, 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区别对待, 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他之前的基础上得到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最终实现由差转中、由中转优的发展目标, 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起始点和最终点。

作为教师来说, 课堂是提升学生数学素养最直接的传授主阵地。在这里, 教师应该尽量地激励学生主动地去学习探索, 树立学生对知识的自信心, 准确无误地向学生传递数学思想、数学观念。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 积极主动地去思考, 甚至会用数学思想来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例如, 在学习函数时, 能把其与销售问题联系起来思考, 这不但能培养学生函数意识, 还能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加强学生逻辑思维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

高中数学不仅要重视数学知识的发现形成过程, 更要重视在形成过程中逻辑思维的加强与运用。数学本身就是一门带着演绎性质的学科,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接收能力不同, 所以教材系统课程的编排不可能满足全体学习者的要求, 只能对公式、概念等结论进行完整的阐述。

这就要求教师对授课内容熟悉, 对课前的备课精心准备, 深研课题, 合理组织利用“题型+方法”的教育方案,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考, 克服被动学习的心理障碍, 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数学素质。具体来说, 就是利用课本给出的概念、公式, 以及各种典型例题去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延展性思维;从学习所得的经验和问题中, 矫正学生思维的方向性, 培养他们逻辑的连续性。

综上所述, 素质教育的需求已经从各个方面渗入我们的生活学习中, 只要能把握课堂效率, 在课堂中积极渗透数学素养就能在时代发展中不被思维的潮流所淘汰。因此, 我们要在课堂中积极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 为国家未来的发展奠定强有力的基础。

摘要:随着现代化教育方式的精进, 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渗透式的素质教育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当下, 很多学校的教学方式都是以应试为主, 在学生个人发展方面存在着很大的漏洞, 尤其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高中数学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从所相关的学习内容中, 通过对题目的分析、思考、解决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品质。本文就对在高中数学课堂中, 以学生自身素质培养的渗透式教学方案进行详细的探讨。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课堂教学,培养数学素质

参考文献

[1].《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怎样实施素质教育——读写算》期刊论文.教育教学研究, 2011 (42) .

[2].《高中数学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积极性——中学生数理化》期刊论文.学研版, 2011 (11) .

高中生数学素质培养 篇11

关键词: 高中数学;素质教育;培养

当前我国正逐步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的热点之一,它既是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又是一项复杂巨大的系统工程,不论从观念理论、制度体制还是从实践操作上都需要做艰苦的工作。中学数学是重要的基础学科,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肩负着自身的历史重任,对培养和发展中学生素质意义重大。在数学教学中,如何面向二十一世纪,培养和提高中学生数学素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围绕这个热点课题,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中学生数学素质作一下讨论。

一、高中数学教师素质的培养

据了解,数学教师的专业素质与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远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教育理念滞后,传统的教育思想很难改变,即使有较先进的教育理念,也会出现“两层皮”现象。二是处于“亚健康”状况的身心素质,由于工作超负荷,将近半数的数学教师身体状况欠佳;部分教师经常对教育教学忧虑,心理素质不容乐观。三是知识结构不合理,数学教师多年来更注重专业基础知识教学,忽视人文艺术及社会学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教师特有的博学、文雅,多才多艺的气质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影响了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四是建设的业务素质急待提高,教学的出发点仍以学科为本,而不以人的发展为本,教学方式缺乏学生的主体参与,自主、互动、探究的学习方式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科研意识、科研水平较低,教学评价方式单一。而这些方面将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学校和社会在课程改革之初,要给予教师足够的关心与理解,使教师能够有精力与体力更好地实施课程改革,另外,尽早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促进教师完善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意识,这是课程改革实施的当务之急。

二、高中生数学素质的培养

1.让学生经历、体验学习的过程,增强应用意识。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从具体的问题到抽象的概念,得到抽象化的知识后再把它们应用到现实情境中,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学生自己探究、概括的知识,才能真正纳入他们已有的认识结构,获得深刻的理解,也更便于应用。把学生自己的自主探究、概括活动放到他们熟悉的生活中,他们会更感兴趣,也易于更快地探究、理解到知识的实质。所以在教学中,面对学生自己收集的材料、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把学生自觉纳入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才会得以提高,学生才会成为学习的主人。

2.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置有价值的问题,引发学生的争论,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习惯,提高分析能力,由此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例如,在椭圆性质的教学过程中,离心率是我们的教学难点,我们可以象教材中那样设计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在教师的指导下调整两个定点之间的距离,分别作图,并对所画图形进行观察、分析和比较,从而归纳出椭圆的离心率与椭圆形状(“圆”与“扁”的程度)的关系。这样,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把教学过程组织成问题解决的过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学数学、增长知识、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创设问题,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了一个好的切入口,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找到了一个好的载体,从而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动手和交流的机会。并通过问题解决的过程,达到展示数学思维的目的,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加强思想方法的教学,教会学生猜想,培养创新能力。①启发求知,激发创新动机,激励学生创新。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提出问题,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让学生大胆地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这样批判性质疑正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任何科学的发明与创新正是通过批判性质疑开始。爱因斯坦和英费乐尔德曾说:提出一个数学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的或实验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新的想象力。而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沟通各类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等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核心。

②引导想像,培养创新思维。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教师必须善于捕捉最佳时机,引导学生想像,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想像思维能力。

③建模探索,提供有利于创新的学习环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是支撑数学课程目标体系的最佳支点。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如新教材数列的教学内容中1,1/2,1/3,1/4。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思考:从上式中你能发现什么特点?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归纳→提出猜想的过程。这样创设一个探索求新的学习环境,既使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同时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让学生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高中生数学素质培养 篇12

一、认识素质教育的内涵, 树立培养学生素质的理念

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 素质是其成长和发展的基础工程, 利用教育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需求。所谓的素质教育就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让其获得知识和能力及品德的熏陶等。换句话说, 素质教育就是面对全体学生, 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既然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就不能把知识的灌输, 或者说是解题的能力的高低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而应该多角度、多方面地对学生加以评估, 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把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能力作为最主要的目标。就高中数学教学而言, 培养学生的素质, 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运算能力, 以及必要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外, 还应该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意识, 引导学生善于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去。在实际教学中, 要注意培养学生爱学、好学的学习态度, 培养学生提高素质的意识, 改进教学手段, 增强培养学生素质的教育教学技巧。

二、坚持因材施教, 注重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

现代教学要求以人为本,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该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从学生实际出发, 坚持因材施教原则, 立足于学生主体,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让每一个学生既能“吃得了”, 又能“吃得饱”。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归宿, 而且还是培养学生自信心和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方式。只有这样, 学生的个性才会得到发挥, 学习的兴趣才会逐渐提升, 久而久之, 他们就会由被动学习逐渐转变为主动学习。同时, 坚持因材施教原则, 在树立学生自信心的基础上, 还可以逐渐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让学生通过在教学实践中的感悟, 慢慢地领悟到数学是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进而引导他们善于把数学问题联系到生活实际中去, 从而养成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 这需要教师在平日的教学中改变传统教学中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为学生的自主发展留有空间, 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从根本上落实“师傅引进门, 修行在个人”的理念, 让不同的学生在与其他同学探究过程中擦出思维的火花, 让他们在创造中学习, 在发现中获取, 在成功中升华。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还可以深入认识知识, 并发现更多的问题, 同时寻求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进而提升他们的能力, 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一旦学生达到这一层次, 我们培养学生素质的目标也就达到了。

三、注重方法的传授,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俗话说: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传授同样是素质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在知识经济时代, 一个民族的创造力水平如何, 最终将会成为决定这个国家荣辱兴衰的重要因素。而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传授, 成了培养学生素质必不可少的环节。特别是就数学这一科的学科特征而言, 其要求学生具备的数学思维是学习数学的精髓所在, 更是学生获取知识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它有助于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对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也都有重要的意义。所以说, 只有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数学方法, 他们才能更快捷地获取知识, 同时, 作为联系其他学科知识的纽带的这种思维品质, 将会让学生终身受益。而对于高中数学思维方法而言, 其涉及的思想方法大致包括这几种类型:基础型 (如降次、配方、消元、换元、待定系数法等) 、宏观型 (如函数与方程、分类讨论、数形结合、归纳猜想、整体化归、数学模型等) 、逻辑型 (如类比、归纳、分析、综合、演绎、反证法等) 。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方法把“问题解决”引入教学实践中,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素质。

参考文献

[1]李卫军.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J].魅力中国.2011 (04)

上一篇:病原菌鉴定下一篇:处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