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如何培养好的学习习惯

2024-06-10

高中生如何培养好的学习习惯(精选8篇)

高中生如何培养好的学习习惯 篇1

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上课、读书、练习” 三个环节抓起。

(一)上课环节。

课堂是同学们获取知识的主渠道。然而,听课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在课堂上“走神”的现象在高一的第二学期和高三第二学期十分严重,有些甚至还做“白日梦”,头脑思维处于空白状态,对老师讲的什么、重点、难点是什么,全然不知。至于只听老师讲不动脑去分析,学习处于被动地位,不假思索,不求其解的同学就大有人在。

要注意改正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上课习惯。良好的上课习惯有哪些呢?精神饱满进课堂,有着一种强烈渴求知识的愿望,这是上好一堂课的保证和动力。其次,要做到“四到”,即眼到、耳到、手到、心到。要养成手脑并用的好习惯,做到边听边想边记,以听为主,这里面既有方法的问题,又有习惯的培养。实际上,一般的学习方法经过程序化以后就形成了习惯,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往往是形成学习能力的基础。这样,“上好课”既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掌握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也就逐步提高了。

(二)读书环节。

对于教科书,高中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想读而读不好”或“不会读”。其一,认为“教科书教难,不会读”;其二,认为“老师已经讲了,没有新意,高考也不考书本,不必再读”;其三,读书障碍很多,不想读。其实,读书这个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决不能忽视。要提高读书的效果,应当把握以下三个环节:即“上课前要先读”,即预习,可以“粗读”,这样就能做到心中有“底”、有疑、有问进课堂;做作业之前要再读,即复习,要求“细读”;在训练中遇到疑难问题,找到对应章节要反复读,要求“精读”。另外,读教科书还要从中把握好知识点、重点、难点,通过自己的归纳、小结,形成本节课或本章节的知识结构,把零碎的、一点一滴的知识形成一个知识体系。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训练,同学们可亲自去体验品尝读书的味道,真正认识到“书本是最好的教师”,从而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掌握了读书方法,自学能力也就相应地提高了。

(三)练习环节。

课堂练习或课后练习的目的都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检查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完整地掌握课堂所学知识,训练学生应用知识的技能、技巧,发展思维能力。对于这些目的,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明白,对此,教师要心中有数。一定要告诉学生,练习要认认真真地完成,因为它既是知识和能力的训练,又是学风、意志和品德的考验。不仅要保质保量,而且还要独立和按时完成,更要从中有所收获。

抓好以上三个环节(即上课、读书、练习),是提高高中生学习效果、学习质量的有效手段,对高一的学生尤为重要。当然,好的学习习惯还有很多,如:能自觉地制订学习计划并按计划执行;自觉做到每门课进行预习;课内勤于思考,积极举手发言和讨论,并能完整回答;能作好必要的笔记;认真复习,整理笔记,在理解的基础上做作业,偶有错题,但每次认真订正;时间观念强,不拖拉;不懂就问而不是不懂装懂;每天准备好第二天的学习用品,或下节课的准备工作;认真系统复习,作好单元小结;……

当然,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能力的提高过程,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艰苦的过程,也是磨炼学生意志、性格、品质的过程,要有一定的毅力和耐心,不要一遇挫折就轻易放弃。

高中生如何培养好的学习习惯 篇2

一、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有效预习就像春季“踏青”,带着对未知的探索精神和好奇心,自觉地投入这项活动。学生首先被精彩的文章吸引,开始朗读课文,读懂大概意思,再看看课后问题,兴趣更浓,又开始第二遍预习,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在阅读课文中,学生要能掌握文章的大意,能够准确地解释一些重点词的含义,并应用这些词语造句。同时学生要通过读课文、查字典、网上收集资料等手段对将要学习的知识进行扩展,这一过程是学生探索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表现,达到了提前学习的效果,课堂教学中教师只需稍微点拨一下,学生就能够将知识融会贯通。

第一,教师给学生安排任务。如在学习新课之前给学生安排作业,让学生读课文、写字词,让小组长配合语文课代表对老师安排的任务进行检查,以确保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第二,养成自己使用工具书的习惯。预习过程中,如果遇到理解不了的问题时,教师不要直接讲答案,要加深答案的神秘感和难度,使学生在探索、主动求知中获得解答,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借助学习工具是最好的办法。

第三,习惯养成法。在接触学生的开始阶段,由于师生间的不了解,师生配合得不是很默契,这时教师就应将学生当成小孩子一样对待,让他们给课后生字组词,画出课文中重点的词句,提前了解单元的写作内容,并在教学参与中积累写作素材和学习写作技巧。

二、培养学生的读听写习惯

早读课是培养学生读、听、写习惯的黄金时间。在早读时间,教师指派学生领读,整齐的读书声往往能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使学生被读书的热烈气氛所感染;还可以由教师陪着学生读,让学生在早读时充分地“表现”自己,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投入朗读中,并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形成与文章情感的共鸣,体会到读书的乐趣。此外,还要注重读书的课内、课外时间安排,课堂时间紧,可安排读得好的学生进行“表演式”的朗读,或选择部分学生分角色朗读,重点是让学生知道语文学习要重视对课文的朗读。而课外朗读不仅能够促使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等,还有利于释放学生的情绪。

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听的良好习惯,学生要学会听、听得懂,能够科学掌握听的时间。如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爱记笔记固然很好,但有的学生却因忙于记笔记而不知教师讲到哪里,讲了些什么,他们即使笔记记得很完整,也无法正确理解。对于此种情况,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听的重要性,在课堂上课可用提问的方式提醒学生“好好听,回头记”。同时,教师要灵活留空,对于重要的、不易理解的知识点要“故意”留出时间让学生记笔记。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写、会写。因此教学中培养学生写的习惯也尤为重要。第一,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学生,使学生形成动手写的习惯。在教学中,即使教师有脱离教案教学的能力,也要仔细地准备教案,随时补充教案知识,让学生看到一个善于动笔的老师,这样他们也会在老师的影响下形成写的好习惯。第二,字要写规范。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喜欢写连笔字,学生也有样学样,字写得自己都不认识。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自己书写的规范性,避免学生模仿;同时要求学生写规范字,如“引导”的“导”上部分是全封口,大多数人书写时都是半封口或不封口,针对这些现象,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认识到汉字书写要规范、工整。此外,要勤动笔写字、写句子、写文章,在学习中练字,在练字中学习,将写当作一件有趣的事去做。

三、培养学生的复习习惯

复习是学生必须养成的好习惯。知识总会有遗忘的时候,复习可以使人想起学过的知识;同时复习也是对知识反思、应用的过程,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如在学习《师说》一课前,可以先让学生利用五分钟朗读刚学过的《劝学》,并对学生的背诵情况进行抽查;在学完整个单元后,对重要的知识点进行回顾,不间断地抽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最终促使学生形成复习的好习惯。

此外,教学中还应教会学生正确的复习方法。人对知识的遗忘是有规律、有周期性的,因此学生的复习可以结合自身特点,灵活安排。如《劝学》教学中,有的学生可能今天背过了明天就忘,那么这类学生复习的频率就应该高一些;有的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很深刻,这样就可以节省下时间去学习更多的新知识。教师留作业也要灵活,如在单元结束时对《劝说》中的重点词语进行临时考核,或在学到《江南的冬景》时,让学生在剩余的时间里背诵《劝学》,等等。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形成一种认识,那就是学过的东西一定要复习。

好的学习习惯在于培养 篇3

关键词:教育;习惯;行为养成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9-0025-01

对教育而言,培养习惯是头等重要的事。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叶圣陶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他说:“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叶圣陶先生非常重视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20世纪40年代,叶圣陶先生就提出了“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个理念,并专门写了《习惯成自然》和《两种习惯养成不得》等文章。 培养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也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早年留学美国,师从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大师杜威。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

陶行知认为,儿童期是人格和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他在《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一文中写道:“从福禄倍尔发明幼儿园以来,世人渐渐地觉得幼儿教育之重要;从蒙台梭利毕生研究幼儿教育以来,世人渐渐觉得幼稚园之效力;从小学注意比较家庭送来的与幼稚园升来的学生性质,世人乃渐渐觉得幼儿教育实为人生之基,不可不趁早给他建立得稳。儿童学者告诉我们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换句话说,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要顺其自然,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倘使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意思就是小时候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天生的一样牢固。近代英国教育家洛克在其《教育漫话》中说道:“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就可以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你便应该利用一切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它们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这就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以后,便不用借助记忆,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发生作用了。”

十几年的工作经验,我总结了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有以下几个措施:

一 尊重学生的权利,让孩子充分的参与

十几年的工作经验使我有一个深刻感受:在孩子的习惯养成过程当中,有一个危险存在,那就是习惯培养的过程变成奴役孩子的过程,什么意思呢?就是大人在研究习惯,制定规范,然后强迫孩子去做,去执行,这就很可怕,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自身培养,孩子本身是主人,我们应当发挥他们的主人作用。

在德育课堂中,我着重于向孩子们宣传做一个好孩子应有的良好行为习惯,要尊师爱老,团结同学,乐于助人,怎样礼貌的待人接物,日常生活应请注意哪些礼仪……这样才能给人留下一个良好印象,才是个好学生才能多交朋友。我在教学中渗透良好习惯的宣传,鼓励孩子自主自动去追求、自觉完善行为习惯。

二 衡量秉性,因性而施

我们要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要和孩子商量,如:你们需要不需要培养这个习惯?你愿意不愿意培养这习惯?因为孩子有选择权:我愿意养成什么习惯,比如爱运动的习惯、说话算数的习惯、有礼貌的习惯……内向的孩子不能培养成外向的孩子,慢性的孩子不能培养成急性的孩子,习惯养成要讲究规则,要尊重差异。

好动的学生培养她健康运动习惯,灵活的同学陪养她善于观察的习惯,内敛的同学培养她善于思维,这样因秉性而施于教,事半功倍。

三 矫正不良习惯

培养良好习惯同时是矫正不良习惯的过程,对着孩子,我们会发现许多学生有不少的坏习惯,怎么办?让我们来重温一下乌申斯斯基的话:“人类神经体不仅可以有天赋的反射,而且在活动的影响下也有掌握新的反射的能力。”这说明人体在长期对某方面进行培养活动,也可以形成新的活动习惯,这是人体所具备的,因此经过教育,经过培养,人是可以形成新的习惯,新的反射,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训练来矫正孩子们的不良习惯。

在教学中,我经常用这样方法来矫正孩子的不良习惯。如我曾经教过的一个同学他有个聪明的头脑,但总是不完成作业,经过几次批评教育,无济于事。

我发现这同学不完成作业已经成为习惯了,因为他发现老师父母只是批评,也没拿他怎样,惰性也就养成了。

四 树立形象榜样进行教育培养

树立班内劳动积分子,常在劳动工作过程当众表扬,并及时提倡鼓励同学向其学习。例如,这次期中考后,天气开始热,教室与老师办公室后有条滴水沟,长久的积淤,形成垃圾成堆,虫蚊开始多起来。为此我组织同学清除垃圾,在清除过程中树立几个典型,并当场提出表扬,同学们的积极性得到提高。

五 从建立好习惯到“习惯成自然”

什么是“习惯成自然”呢? ?

叶圣陶是这样解释的:“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是那样的意思。”他举例道:“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形成是因为我们从小就习惯了,'成自然'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程度,只是勉勉强强地做一做,就說明我们还不具有那种能力。”

如何培养高中生的学习习惯 篇4

①时间:当天学的东西当天就进行复习,时间拖得越晚,遗忘率就越高。复习时一方面通过看书、看笔记来回忆重点;另一方面通过做相应的练习题来巩固强化。若五、六门甚至更多的功课需要复习时,怎样才能使有限的时间在众多科目之间得到合理的配置呢?通常要在完成老师任务的前提下,在自己精力允许的范围内,扬长补短,即加强弱科,巩固优科,争取发展一、两个强科。制定计划时不要把时间安排的太紧,因为要留出机动时间来应付“突发事件”或临时任务,防止计划被打乱。

②频率:复习不是一次性的工作,没有人只通过一次复习就能一步登天的。新学的东西,当天要复习,过三天还要再复习一遍,到周末则把本周所学的再总体复习一遍。还要进行“循环复习法”,以一个月为周期,例如:在学习第四单元的时候,除了复习本单元,还复习第一单元;在复习第三单元的时候则顺带复习第二单元,这样就对以前的内容不断进行有规律的复习,又不会一下子占用太多时间。此外还要进行阶段性复习和考试前的复习。

2、复习方法

如何养成孩子好的学习习惯 篇5

2、培养孩子认真完成作业及其他学习任务的习惯 ,要求孩子按时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家长督促孩子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家长监督孩子做作业要像上课那样严格要求,避免孩子边做作业边玩耍。这样做,可以减少乃至避免学习时走神或注意力涣散的情况,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也是帮助学生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掌握能力的关键措施,对学生人格的形成和自主能力的形成有很重要的意义。

3、培养孩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提前预习课程,把不懂的内容做好记号,等到第二天到了学校可以主动向老师提问,学习不懂的知识,这样就有针对性,方向明确。复习时候抓住知识点,做好知识结构清理,重难点明白。对各科内容进行交换复习,合理安排好复习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4、培养孩子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养成勤思好问的学习习惯。 积极举手发言表明孩子好学,勤思好问,认真学的一面。说明孩子有上进心,有利于开拓思维,提高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 同时也是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一习惯的培养应贯穿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与学习思维方法,思想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5、要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没有兴趣,谈不上什么喜好,就不会付诸行动,又哪里有习惯可培养呢?激发起孩子的兴趣, 学习就会积极主动, 就会学得轻松而有成效,各种好习惯就更容易形成。而自信心是进取心的支柱,有了自信,兴趣就更浓厚,就会对自己所进行的各项学习活动充满希望,支撑自己直到走向成功。

高中生如何培养好的学习习惯 篇6

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不仅是孩子或者老师的事情,家长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很大责任,那么如何引导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呢?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将会终身受益,孩子小时是培养习惯的最佳时期,有一个公式:早期教育花一公斤的气力=后期教育花一吨的气力。说明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如:几年前,当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聚会时,记者问其中一位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平静的说:“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做错事要道歉,仔细的观察事物。”这位科学家出人意料的回答,直接说明了儿时养成的良好习惯对人一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当然,读书习惯的养成也是如此。

书对孩子的影响实在不可低估,书不仅教给他知识,带他认识世界,还对他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性格发展都有正面影响。良好的读书习惯,将使他终身、受益。培养一个爱好阅读的孩子是有法可循的。如每晚睡觉前,看书给孩子讲一个故事,双休日经常带孩子去书店或图书馆看书,首先家长自己要经常捧起书来看,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我儿子就非常喜欢看书,只要拿到一本书他就能坐2、3个小时以上,这样的习惯就是在我们家庭的环境中熏陶成的,他妈妈喜欢看书、写字,我出差经常买书回来,也给儿子带一本,孩子就在这样的环境中也喜欢上了图书。那么具体可以怎么做呢?我这里有几点做法供家长参考:

(1)、陪读 就是陪孩子一起读图书中的画面,可以和孩子一起看画面编故事,培养孩子对画面产生兴趣,这时家长可边读边指相应的图画,然后慢慢的过渡到读图书上的文字,使孩子对文字产生兴趣。

(2)、演戏 就是读完一个故事或儿歌进行动作表演,如小兔是怎么做的,大象是怎么救小兔的,大灰狼又是怎么做的,根据情节进行表演,家庭中几个人分别扮演,一遍表演后可以重复几次,角色互换。让孩子认识到书中的儿歌故事可以做游戏,从而使他更喜爱看书。

(3)、提问 首先向孩子提问,开始家长可以提一些简单的问题,如故事里有谁,在干什么,你喜欢谁等等。现在要多问一些“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让孩子充分思考。其次让孩子创编,家长把故事讲一半,留个结局让孩子自己创编,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最后让孩子提问,请孩子不明白的地方,不懂的地方提出来问家长。培养孩子不懂就问的学习习惯。

(4)尊重 当孩子想看书时,尽量满足他。比如,他在睡觉前是一定要看一会书才睡觉的即使很晚也如此,此时我们就提醒他“时间很晚了,看一会吧?”;外出时他也总喜欢带一本书,一有空闲就看。当孩子提出买书时,我们都很乐意答应他,他现在是要求他妈妈一周买一本。只要是他感兴趣的我们满足他,不要打击他对书的心理需求。

(5)理想 帮孩子树立理想。从很小的时候起,我们就经常给他讲《中华少年奇才》、《史记》、居里夫人、牛顿等名人故事;特别是前几年带他到北京旅游,参观了北大和清华圆。了解了校史及在校学生的有关情况,当时听的似乎似懂非懂,但在回家的路上他一下子冒出了这么一句话“爸爸,我将来也要考上北大或清华,还要带爸爸、妈妈去国外旅游呢!”。我们不失时机地引导他,考进这两所学校必须有渊博的知识、看很多很多的书------直到现在他还记得呢。

采用以上几种方法来引导孩子喜欢看书、爱上图书,效果还是比较不错的。家长们不妨去试一试。

教师如何提高阅读水平

一.养成二次阅读习惯,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很多书上要求学生学会分析文章的结构,其实就是要求学生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在平时练习中,学生做完阅读,唯一可做就是对答案,事实上,纠正答案后对文章的再次阅读往往至关重要。第一遍读文章时,我们应当模拟考试的紧张气氛,尽量高质快速。但,对完答案后,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再次阅读文章。第二次阅读文章我们的目的不在是获取信息,而是把握文章的布局安排,分析作者的意图。我们必须带着思考再次阅读文章,问问自己以下问题:

如果自己写同样题目或题材的文章,会采取何种文章布局?如我们自己设想的布局与作者不同,那么具体不同之处在何处?这篇文章与以前读过的同体裁文章相比,有何特点?

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训练不就成了精读课了吗?如果时间允许,二次阅读成了精读,又有何不可?讲求速度的范读是应试而用,要想真正培养逻辑推理能力,提高阅读水平,还非精读不可。文章的是永远读不完的,如果想着去读200篇各种模拟阅读题,倒不如踏踏实实读50篇历年真题。另外,地道的文章分析多了,对自己写文章布局谋篇也不无好处。

二.文章归类阅读,考前复习有奇效 阅读文章成千上万,如何从有限中把握规律才是关键。比如把阅读文章分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等,到了考前,再按类别复习这些文章,我们就能把握该类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出题规律。

最好的方法是,我们一开始就制定分类标准,每做完一篇文章就在其标题后或首句前注明文章的类别,这样到了考前,归纳起来就容易多了。

给家长一些建议,帮助您的孩子建立主动学习、阅读的习惯:

不要按照你的意愿把孩子的时间安排满,要多留一些时间让孩子自己安排,如果他还小,想不出可以自己安排什么活动,你可以给他多提几个建议让他选择;多鼓励孩子主动探索,不要太多不必要的“不准”;在孩子专心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要干扰他,尽可能不要催促他,更不要跟在孩子身边不断提醒他不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在孩子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不要急于帮助他,可以多给他提些建议;不要急于把结果告诉孩子,要给孩子充分的时间自己去发现;不要代替孩子做检查作业、收拾书包的工作,也不要养成整天看着孩子做功课的习惯,要让孩子自己去做这些事情。书对孩子的影响实在不可低估,书不仅教给他知识,带他认识世界,还对他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性格发展都有正面影响。良好的读书习惯,将使他终身、受益。培养一个爱好阅读的孩子是有法可循的。如每晚睡觉前,看书给孩子讲一个故事,双休日经常带孩子去书店或图书馆看书,首先家长自己要经常捧起书来看,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我儿子就非常喜欢看书,只要拿到一本书他就能坐2、3个小时以上,这样的习惯就是在我们家庭的环境中熏陶成的,他妈妈喜欢看书、写字,我出差经常买书回来,也给儿子带一本,孩子就在这样的环境中也喜欢上了图书。那么具体可以怎么做呢?我这里有几点做法供家长参考:

(1)、陪读 就是陪孩子一起读图书中的画面,可以和孩子一起看画面编故事,培养孩子对画面产生兴趣,这时家长可边读边指相应的图画,然后慢慢的过渡到读图书上的文字,使孩子对文字产生兴趣。

(2)、演戏 就是读完一个故事或儿歌进行动作表演,如小兔是怎么做的,大象是怎么救小兔的,大灰狼又是怎么做的,根据情节进行表演,家庭中几个人分别扮演,一遍表演后可以重复几次,角色互换。让孩子认识到书中的儿歌故事可以做游戏,从而使他更喜爱看书。

(3)、提问 首先向孩子提问,开始家长可以提一些简单的问题,如故事里有谁,在干什么,你喜欢谁等等。现在要多问一些“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让孩子充分思考。其次让孩子创编,家长把故事讲一半,留个结局让孩子自己创编,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最后让孩子提问,请孩子不明白的地方,不懂的地方提出来问家长。培养孩子不懂就问的学习习惯。

(4)尊重 当孩子想看书时,尽量满足他。比如,他在睡觉前是一定要看一会书才睡觉的即使很晚也如此,此时我们就提醒他“时间很晚了,看一会吧?”;外出时他也总喜欢带一本书,一有空闲就看。当孩子提出买书时,我们都很乐意答应他,他现在是要求他妈妈一周买一本。只要是他感兴趣的我们满足他,不要打击他对书的心理需求。

(5)理想 帮孩子树立理想。从很小的时候起,我们就经常给他讲《中华少年奇才》、《史记》、居里夫人、牛顿等名人故事;特别是前几年带他到北京旅游,参观了北大和清华圆。了解了校史及在校学生的有关情况,当时听的似乎似懂非懂,但在回家的路上他一下子冒出了这么一句话“爸爸,我将来也要考上北大或清华,还要带爸爸、妈妈去国外旅游呢!”。我们不失时机地引导他,考进这两所学校必须有渊博的知识、看很多很多的书------直到现在他还记得呢。

采用以上几种方法来引导孩子喜欢看书、爱上图书,效果还是比较不错的。家长们不妨去试一试。

给家长一些建议,帮助您的孩子建立主动学习、阅读的习惯:

高中生如何培养好的学习习惯 篇7

一、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

初中数学相对于小学数学来说要复杂得多.因此, 初中生必须要养成一个良好的预习习惯.教学实践表明, 在初中生这个群体当中, 只有一小部分同学具有良好的数学预习习惯, 大部分学生预习习惯不好, 甚至根本就不预习.我认为要培养初中生良好的预习习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 要使初中生可以简单看懂和把握数学教材的基本内容, 在此基础上找到和找准接下来听课及学习的目标.再根据教材中的例题解析与示范, 对教材后面大部分的习题尝试解答, 通过解题发现在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做完这一切之后, 学生需要带着问题去听老师讲课, 在老师的讲课过程中认真听讲, 解决在预习中存在的问题.

在预习习惯培养的初级阶段, 教师应该在每一次新课之前都给同学们列出预习提纲, 让学生根据预习提纲阅读数学教材, 对照数学教材回答预习提纲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比如, 在预习《圆周角》这节内容的时候, 教师可以预先引导学生阅读这一节的内容, 然后让学生回答: (1) 证明圆周角的基本定理可以分为哪几种情况? (2) 分为这几种情况证明的原因是什么? (3) 这几种情况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

如此持续一段时间, 当初中生具备一定的预习能力的时候, 教师就可以放手让他们进行自主预习, 让他们在预习的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预习的过程中, 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交流和讨论, 优化预习效果,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二、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讲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听.在一个班级里会出现数学学习成绩的巨大差别, 虽然与学生的先天智力以及后期努力程度有很大关系, 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我认为是听课习惯的不同.

在我的学生当中, 有一个叫李明的同学, 他平时学习比较认真, 但是其听课习惯却很不好.每次听课的时候, 他总是东张西望或者是干别的事情, 这就造成他对一些数学知识总是一知半解.虽然在课后极力弥补, 但是其数学成绩却一直提不上去.针对这种情况, 我私下与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帮助他找到数学成绩一直提不上去的原因, 并给他提出了下面几点要求:首先, 在课堂上要做到认真听老师讲课, 并且要多开动脑筋;其次, 要积极回答老师所提出的数学问题;最后, 要准确理解教师所讲授的内容, 同时做到可以正确地在解题中加以运用.从此以后, 在课堂教学中又出现了一个认真听课和活跃的影子.李明同学每次都能积极回答我提出的问题, 并且还积极配合上黑板板演.随着这种认真听课习惯的逐步养成, 他的数学成绩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一跃跻身班级前五名.

有了这次成功的经验之后, 我便在班里大力推广这种听课经验.慢慢的, 班里的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班里同学的整体数学成绩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

三、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独立完成数学作业这本是每一位初中生必须要坚持做到的学习任务, 但是有关统计和调查却表明, 在我们的学生当中, 存在着很多不能独立完成作业的情况.抄袭作业、拖拉作业上交时间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师布置的数学作业, 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巩固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帮助大家打牢基础, 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假如一个学生可以次次都认真独立完成教师所布置的数学作业的话, 那么对于他后续的数学学习成绩提高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我所带的学生当中也有不认真完成作业以及抄袭的现象发生.记得一次在执教《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的时候,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课堂上我布置了很多类似的习题让大家进行练习.遗憾的是, 我发现很多学生并没有认真计算, 而只是简单地把其他同学的答案抄下来完事.由于对布置的作业没有认真完成, 从而造成很多学生在后来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过程中存在很多错误.

高中生如何培养好的学习习惯 篇8

【关键词】高中数学 学习习惯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105-02

随着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教学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据了解,很多学生虽然在初中时期是学习的佼佼者,但进入高中后,随着知识的难度、广度、深度的大幅提升,他们的学习成绩大幅度下滑,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沿用初中机械记忆的思维方法及学习习惯。笔者认为,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反思习惯,“授其以渔”,引导他们走上自主学生之路。

一、认真听讲

1.会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教学中要提供充分的观察材料吸引学生看。教师的板书、演示等要准确,鲜明,能引起学生观察的兴趣。在课堂练习中要多设计一些能引起观察兴趣旨在训练观察能力的题目。

2.会想:这里的想就是会发现,会寻找规律,通过启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观察、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归纳出一般性结论,使知识达到条理化、系统化。我们教学中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启发学生发散思维,积极探索。除了解模仿性题组外,还通过探索性、变式性、综合性、发现性、发展性等题组进行猜想的练习,形成“试算——归纳——猜想——论证”的学习模式。还应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图多用”的教学,拓展学生的思路。通过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指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学会和运用“引出问题——形成猜想——演绎结论——知识运用”等科学思维方式,养成“发现”规律的科学思维习惯。

3.会说:语言是思维的结果,课堂上要学生尽量多说,就能促进学生多想;要会想,想得出,想得好,就得认真听,细心看。教师抓了会说,就能促进其它三会。因此要十分重视学生口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4.会记:上课做笔记并不是简单地将教师的板书进行抄写,而是要求学生对听课中得到的知识进行整理,它包括教师的思维方法和学生本人思考的过程和成果以及所存在的疑难。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做笔记的过程是语言操作过程,也是大脑积极思考的过程,能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做笔记还能使听课的注意力更加集中,课堂学习效率更高。如讲解例题:已知△ABC中,AB=AC=5,BC=8,求△ABC的内心和外心之间的距离,经过分析得知,内心、外心都在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上。

二、善于自学

对于中学生来说,自学是获取知识与能力的重要途径。华罗庚是一位自学成才的数学家,他在初中毕业后仅念了一年半职业高中,随后在家自学数学并帮助父亲照看一家杂货铺。自学使他的数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他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两篇关于方程式理论的论文,引起了清华大学数学系系主任熊庆来教授的赏识,他被调到清华大学数学系担任图书管理员,工作之余,他阅读了大量的数学专著。他大约用了一年半时间,主要通过自学,掌握了大学数学中的精华内容。正是靠这种刻苦自学的精神,使他成为当代一位伟大的数学家。这一事例充分说明,自学能够成才,自学要有一股钻劲和韧劲。中学生的自学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要持之以恒,要对自学的内容及时总结和整理,自学的内容要与当前的课堂学习内容有机结合。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自学的效率。

三、认真阅读

数学基础知识,一般是指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规定的概念和规律(包括公理、定理、法则、公式、推理论证方法等)。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必须十分重视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的教学。对于数学概念的教学,要力求从学生接触过的实例入手,从数学知识的新旧联系出发,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到数学概念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客观实际;讲概念要做到具体与抽象相结合,要引导学生对与新概念有关的实际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得出科学的概念;对于相近有联系又容易混淆的概念,要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分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揭示它们各自的本质属性和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要使学生深刻理解、正确使用表述概念的数学语言和符号。对于公式、法则、定理的教学,要抓住引入、表述、思路探求、推导证明、运用和记忆几个环节。推理和论证方法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学会一些概念、公式、法则、定理等数学知识,而且要使学生掌握推理和论证的方法。常用推理论证方法有:归纳法、演绎法、分析法、综合法、反证法、同一法、数学归纳法等,这些方法都应当使使学生牢固掌握、灵活运用。学生的基础知识打扎实了,就可以为学生顺利阅读有关材料扫清障碍;数学知识的牢固掌握,能够促使学生去认真阅读课本和有关参考书,并在阅读的过程中理清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之后,又能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加深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老师应当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内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课后指导学生阅读有关数学读物等,并及时检查阅读效果,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总而言之,高中生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是学生“会学”的体现。同时,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它不仅能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更能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戎敬仁.重视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4(05).

上一篇:趣味运动会图文下一篇:后勤保卫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