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次目标教学

2024-10-09

层次目标教学(通用12篇)

层次目标教学 篇1

体育教学目标上有很强的层次性, 这是我们在体育教学中所体验到的, 不论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之前还是以后, 都存在着这一特点:我们所说的课程目标就是体育课的总目标, 课程目标是一个宏观的概念, 是对目标的概括。而课程目标中的水平目标、单元目标, 还有细化到课的课时目标是一层一层的关系, 从大到小, 是一种递进关系。就我们所说的领域目标中的动作技能领域也有七个层次:即, 对事物的知觉、动作的定向、有指导性的反应、机械动作的重复、复杂的外显反应、对各种条件下的适应、对新动作的运用创新。这七个层次适用于任何一个动作技能, 这个层次是技能形成的规律, 是从简单到复杂一个向上过程, 由此可见, 动作技能的形成也是有一定的层次性的。我们都知道, 从运动生理学的方面来讲, 动作形成的基本规律是从最开始到分化到进一步的泛化再到最高层次的自动化。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 目标的制定也是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所以, 目标制定的难度要适中, 如果太简单, 那学习者就不会有什么进步, 如果太难、太复杂, 学生就会产生畏难情绪也不容易进步, 动作也难于掌握。基于以上的分析, 目标的只有一定的层次性, 才能让学生更好的进行体育学习。

1 目标层次不清的原因分析

体育教学目标的层次不清晰一直以来是让体育工作感到困惑的, 特别是专家在制订体育新课标时也不免产生这样的感觉, 他们在制定课程目标时, 虽然相把目标的分层次出来, 开成从大到小、自上而下的目标层次和体系, 但在制定时往往还是不能分清楚什么是课程目标, 什么又是教学目标, 把他们的区别之处搞混了, 于是, 出现了《课标》的目标有时大有时小, 大小不能统一。产生错误的原因首先是理论上的不足和欠缺, 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会出现《课标》中的目标大的与小的, 不具体的与具体的混杂在一起, 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混杂在一起, 课内目标与课外目标混合在一起, 等等情况时有出现, 这就造成了体育目标体系的混乱。由于课程标准指导没有到位, 所以, 一线的体育教师们也无所适从, 自然也不能制定出清晰的而又准确的教学目标了。另外, 一线的体育教师, 对体育课程标准的把握也不够, 这也是造成各个层次的目标不清晰的原因。

2 目标层次清晰的对策

2.1 教育目的和学校的体育培养目标

体育教学目标是处于下位的目标, 而上位的目标是处于体育教学目标顶层的教育目的以及学校的体育培养目标。教育目的是一个终极目标, 是教育的一种理想状态, 是对学校教育总要求和总规定, 它是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总纲起到统帅作用, 是高高度概括的也是抽象的。教育目的的产生原因较在, 受社会、历史、国家甚至是各种教育思想的制约, 具有一定的历史性, 民族性, 时代性, 所以教育目的在不同的情况下也是不同的。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而学校的培养目标则是依据上面的教育目标而制定出来的, 使教育目标更加具体化, 成为教育目标的在不同学校的表现形式。而我们所说的培养目标就是不同学校依据教育目的而派生出来的符合一定社会需要的具体要求, 培养目标是理想化的, 是在最理想的人的姿态选定下来, 提出了人的应有状态和行为的复合形象, 是教育追求的目标。比如说我小学的培养目标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人各处”, 这就要求小学生从小要打好做人基础, 不断的提高综合素质水平, 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全面发展的人。

2.2 教学目的与学校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与目标又较上述的目的与目标细化了、具体了, 更贴近于我们的体育教学。教学目的即教学的总目标, 带有一定的期望性, 是以期望教学达到的最终结果, 是具有一般意义的目标, 是为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概括性的、系统的要求, 它的功能是对各个教学阶段和各科教学的发展方向具有制约作用, 也制约着整个教学活动, 从而起到统观全局的作用。我们现行国家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形成技能, 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能力, 形成具有一定品德的人, 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学校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 也是教学目的在学校教学中的具体要求, 学校教学目标对某体育教学结果起到进行的规定作用。教学目的体现了国家或者社会对学生进学的总意志, 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起到指令作用, 特别是在一定的时期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不随意改动;而学校教学目标更多是从教学活动对学生的要求开始的, 带有一定的客观性, 也有一定的自主性, 学校可以联系实际随时调整。在学校体育总目标下, 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与工作要求, 可以分解成体育教学目标、课外体育锻炼目标、课余体育竞赛目标、学校体育科研目标、学校体育管理目标等。因为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一个部分, 还要学校的德育与智育联系在一起, 一起是为了上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体育是基础, 可以为社会体育与竞技体育打好基础, 最终形成终身体育。

2.3 体育课程目标和体育学段目标

经过以上的论述, 我们对目的与目标有了了解, 下面就下层次的体育课程目标与体育学段目标进行论述。体育课程目标从字面上讲已经接近了我们的平时的教学目标, 它起到对教学的指导作用, 所以, 我们可以称它为体育目标体系的核心, 它与上位的教育目的、目标与下位的体育教学目标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相对于教学目的与学校体育目标是具体的、细化的, 但是, 相对于单元和课时教学目标来说, 它又是概括和抽象的, 它指导着体育课时计划的制定。体育课程目标或者说是体育教学目标, 它的实现并不是相同的, 而是表现在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目标, 小学, 初中, 高中等各个阶段的目标是不同的, 所以它有阶段性特点, 是根据年龄来划分的, 但是, 它较水平目标又大一个范围, 可以说课程目标包括具体的水平目标, 既开始说的“体育学段目标”。体育学段目标是针对不同受教育阶段的学生的体育行为一种期望。体育学段目标为学校体育总目标服务, 或者是服从关系, 学生处于不同的学段, 体育教学目标是不同的, 所以, 就形成了小学体育教学目标、初中体育教学目标和高中体育教学目标等。新课程标准中, 我国体育教学的目标是:通过体育教学, 向学生进行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教育, 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心理健康、掌握运动技能、开发体育兴趣和习惯、培养创造力, 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而小学阶段, 体育教学目标却是:学会体育卫生常识, 提高体育活动能力, 养成学习体育的兴趣, 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 在品德方面, 培养自尊心、自信心、创新意识和协作精神。由此可见, 对小学阶段是言, 重点是学生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和基本运动技能。在这里中学的体育教学目标就不再赘述了。但是, 不得不提的是, 从中、小学这两学段目标来看, 不同的学段目标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2.4 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 是我们一线体育教师最常用的目标, 这是处于体育教学目标体系的最底层的目标。在学小学, 体育教学是可以分成若干单元的, 所以单元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目标的下位目标, 是为课程目标服务的。有了单元目标, 我们就知道了完成本单元教学后应能学会什么, 接下来又要学另一个单元。所以, 单元教学目标的出现为课程目标更具体打下了基础。而在整个体育教学目标体系中, 课时目标则成为了最直接、最具体的教学目标, 有了它, 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就会很容易实现, 上位的目标也会逐一实现。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的实现, 属于老师的教学行为, 体现了老师为了完成教育目标而安排一定的教学内容, 运用合理的方法, 运用科学的教育技术。这是广大体育教师必须要面对的, 必须是直接完成的体育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 我们对目标这一概念进行了梳理, 我们知道了, 完整的学校体育的教学目标要包括四个相互递进的层次:是教育的目的与学校培养目标是居于第一位的, 也是第一层次的, 这是一种人们对教育的期望, 是理想的教育目标, 包括着一定时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新理念;而教学目的与学校教学目标是入于第二层次的目标, 它从全局出发, 对教学所要达到的结果事先预设, 较上一层次的目标又具体了, 位于第二位;第三位的体育课程目标和学段目标则是体育教育目标的核心, 是第三个层次的, 只有它的存在, 上位的学校教学目标才会得以实现, 对上起到实施作用, 同时, 对下, 它又对小学中的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起到指导作用, 所以, 它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我们就不难看出, 刚才提到的单元教学目标与课时教学目标就是处于第四个层次的, 体育教学的结果是什么样的, 完成的如何, 只有通过它才能体现出来。所以, 我们一线老师最容易, 也是最直接面对的目标就是单元教育目标与课时教育目标。在实施教学时, 我们要从一点一滴做起, 在每堂课上实现一个或者若干个小的目标, 久之, 体育教育目的这个最大目标就会得以实现。

摘要:体育教学中的教学目标是有一定的层次性的, 但我们在体育教学的目标制定时往往会忘记这一点, 使教学目标的层次不分明, 在实际的运用中不是很理想。针对这一缺陷, 分析了目标层次性不清产生的原因, 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体育教学,目标,层次性

参考文献

[1]韩桂凤, 张红.关于体育教学目标层次的探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1 (4) .

[2]尹洁, 韩会君.体育教学目标设计中的逻辑与策略[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1 (1) .

[3]杨闯建.体育教学目标的宏观研究[J].体育科研, 2002 (4) .

[4]李建军.现代体育教学目标的特点与构建[J].体育学刊, 2002 (5) .

[5]程秋珍.体育教学目标及其价值探析[J].湖北体育科技, 2002 (1) .

层次目标教学 篇2

素质教育要求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英语学科实施素质教育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途径,实施它的主渠道是课堂,那么,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呢?经过多年教学尤其近三年来对新教材的教学探索和实践,我认为把“多目标层次”这一教学方法用于课堂教学之中,是全面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及英语整体性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英语“写作能力培养”教学中的“多目标层次”

高中新大纲中的教学目的之一是“发展写作技能,培养学生在口头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学生在身心发展中有着共同特点,但又存在着个体差异。针对我校多年来学生写作能力悬殊性大这一实际情况,在新生入高一后经测试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A:为优等生约占全级人数20%;B:为中等生约占40%;C:学困生占40%,这样学生找准了位置为自己制定学习目标,教师在课堂上及作业布置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使不同层次学生写作素质都有所提高。

二、“多目标层次”教学实施步骤

1. 高一入学后的五种基本句型训练。

为了更好地使学生适应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我将五种基本句型训练作为写作教学的突破口,要求:A层学生扩大五种基本句型训练,使学生能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扩写。如:S+V+O句型,The boy spoke to his teacher学生扩写的句子大致为:The little boy spoke to his teacher. The boy named Tom spoke to his math teacher. The American boy called Tom spoke to his Chinese teacher.对B层学生要求是能正确地英语互译句子,或完成句子,如:S+V+O,He made-_______可让学生自由补充和固定补充、相互结合的办法去完成句子。要求C层学生连词成句并向他们讲清五种基本句型分别是什么?怎么去分析?如何去理解?为联句成文打下良好基础,如:S+V+P、girl、student、the、be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首写字母不大写,不能正确使用be等)要及时纠正。

2. 利用课文句型造句、缩写、改写、训练,进而培训学生写作能力。

①根据英国语言学家L、G、Alexander不要鼓励学生犯错误的观点和英语习得规律,我们必须从词、句入手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习语,固定搭配和句型结构等,以提高其遣词造句能力。具体做法是:用投影或小黑板向学生展示课文中的句型,并给一定时间让学生识记理解进而到达熟读句型,然后进行分目标层次训练,以高一上第三单元为例:“have some difficulty in doing……”。要求A层学生写出其否定形式及疑问句,并且自编句子加以说明,要求B层学生默写句型并进行操练,要求C层学生写出句型并仿造句子,各层次目标明确后,教师让各层次学生在黑板上按不同要求写出句子,并给予错误纠正及补充。如学生在写其否定形式只定了……don’t have……difficulty in doing……这时应在黑板进行补充,……have never/no/seldom/little difficulty in doing.

②缩写或改定课文。

缩写或改写课文的能力与阅读理解课文能力密切相关,互相影响,教师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并经常指导他们找出全文及段落主题句,在缩写时可参考课后练习并将各主题句柔和进去加以修改便达到目的,改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好方法,这种练习布置给A层学生去完成。

3. 强化训练阶段。

根据两纲要求让学生多接触各种题材的范文是非常必要的,为高考作适应性训练,具体步骤是范文展示──范文解释──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总结各题材的格式──细读范文(注意其连接词语和句子的使用)。

即使经过两年多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新教材中写作训练和范文学习,在命题作文训练时还应要求学生注意以下问题:①审题是学好文章的前提,注意文章的.题材及表达表达格式;②确定主题及编写提纲;③写初稿然后仔细修改,注意内容是否齐全,关联词语用的是否恰当,标点使用是否正确,字数是否在要求范围内。④要求学生用英语思维,不要写出“汉语式的英语作文”;⑤让B、C层学生尽可能用简单句表达,A层学生可用主从复合句及非谓语动词与简单句相结的表达方式去完成。在作文批改中,把错误复现率高的句子摘录下来,以投影形式让学生做改错练习,以便让更多学生注意到此类错误的再现,同时将比较优秀作文打印给学生或抄写在黑板上,刺激学生的求胜心与成功欲。

在命题作文阶段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进行限时作文,具体办法是在给了材料及要求之后让学生思考并列好提纲,抽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黑板上完成写作,然后全班公开批改,这样错误处容易被改掉,并且容易进行比较以达到全面提高的目的,其它学生在写作的同时教师应巡回指导,对完成的同学及时批改,或让学生对改。

总之,“多目标层次”写作训练能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克服了“望文生畏”的现象,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全体性,同时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素质作用的主体性。经过持之以恒的训练,全体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勇于用英语去表达,如书信、通知、便条等,与此同时英语其它三个素质方面(听、说、读)也得到提高,它又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整体性。

主要参考书目:

1.肖明广《英语素质教育教学,目标与实施策略》(《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第3期)。

2.贺中临《写作训练程序》(《中小学外语教学》第9期)。

层次目标教学 篇3

【关键词】英美文学 课堂教学 目标内涵 层次定位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7-0005-02

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对英美文学的教学目标以及其层次划分不够了解,导致教学效果不突出,学生不能通过课堂教学学习到相应的理论知识,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研究更多的英美文学作品。

一、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与层次定位的划分

根据教学需要、社会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将英美文学的教学目标内涵与层次定位划分为递进的五个层面,分别为:初步的阅读体验,基础的阅读知识,基本的阅读方法,挖掘文化内涵,培养人文情怀。初步的阅读体验,即让学生通过对英美文学课程的学习,在阅读选入教材的英美文学作品之后,能够感受到英美文学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激发学生阅读英美文学的兴趣。基础的阅读知识,基本的阅读方法指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正确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方法,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第四个层面,即挖掘文化内涵层面。最后,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落实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与层次定位的策略

(一)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针对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与层次定位完成相对明确的划分之后,可以首先从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入手,落实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教师应当对本班学生有所了解,根据学生其他学科的教学计划以及学生的综合素养,科学的安排课时和教学内容。例如在授课时可以针对学生已经阅读过的文本,从时代背景、写作特色、作者的代表作几方面展开教学,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见解。也可以选择一些相对易懂的文本为教学依据,带领学生阅读,并详细讲解其中的内涵。比如《The Old Man and the Sea》文本中的环境描写十分传神。教师可以让学生品读类似“When the wind was in the east a smell came across the harbour from the shark factory;but today there was only the faint edge of the odour because the wind had backed into the north and then dropped off and it was pleasant and sunny on the Terrace.”這样的环境描写,分析其对环境的渲染以及事情发展的推动作用,引导学生从作品的语言角度入手,理解文本内涵。合理的教学计划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进步和兴趣作出改进,这样有计划的开展教学,才能够按部就班的落实五个层次的目标内涵,提升教学质量。

(二)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英美文学中重要作家的生平,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吸引学生学习。还可以播放一些已经翻拍成影视作品的名著,让学生将文本与影视作品进行比较,感受到文字与影像的不同。教师也可以设定几个话题,提供给学生探讨或者辩论。让学生的思维实现碰撞,更好地与作品人物实现共鸣。例如《Robinson Crusoe》这部作品中,“But I would be satisfied with nothing but go to Sea,and my inclination to this led me so strongly against the Will,nay the Commands of my Father,and against all the Entreaties and Perswasions of my Mother and other Friends,that there seem'd to be something fatal in Propension of Nature tending directly to the Life of Misery which was to befal me.” 这一段话为下文鲁滨逊出海遇险及其之后的荒岛生活埋下了伏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段话在原文中发挥的作用展开讨论,深入解读作品中的每一环节。同时,这部世界名著被多次改编成影视作品。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阅读原文本,并观看各时期的影视作品。这样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逐步落实了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与层次定位,也加深了学生对英美文学的了解,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引导学生重视课外阅读

在学生完成一阶段的课外阅读之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整理读书笔记,比较风格相似的作者或文学作品,并能够联系课本内容和已经掌握的知识,对这些文本进行对比分析和探究,挖掘作品中的人文情怀,获得人生的启示。例如《Pride & Prejudice》等作品,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获得与众不同的阅读感受,其作品中“Every wealthy bachelor,always want to marry a wife,it has become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Whenever such a bachelor,moved to a new place,the neighbourhood house completely don't understand how his temperament,opinions are,however,since such a truth has been deeply rooted in people's heart,so people always regard him as a daughter granted a fortune.”这段话,可以利用其引导学生认识到何为真正的爱情观、婚姻观,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这样学生才能够通过丰富的课外阅读,积累更多的经验,获得更多的感悟。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与层次定位展开明确的划分,并从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重视课外阅读三个方面开展教学,能够更为顺利的落实五个层次的目标。从而加深学生对英美文学的理解,提升其阅读能力、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实现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层次目标教学 篇4

课堂“任务活动”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组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有意义的活动任务, 使学生在“做中学”, 以活动为载体来获取知识。“四层次”目标即了解层次、操作层次、领会层次、探究层次, 是用任务型学习加以整合而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具体来说, 是教师以“四个目标层次”为前提, 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任务, 学生以“四层次目标任务”为动力, 确定适合自己的目标任务, 在充分预习的前提下完成学习任务, 任务完成是在低层次向高层次逐步挑战的过程中进行的。本教学模式的特色: (1) 学生学习具有目标性和任务性; (2) 教学设计具有层次性; (3) 学习方式具有驱动性; (4) 作业、练习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

摘自《上海教育科研》

层次目标教学 篇5

教学大纲是课程的主干和灵魂,合理的教学大纲是贯彻教学内容的纲领性文件和中心指导思想。由于专业和层次的人才培养的目的的不同,教学内容上应有所区别,这就要求对教学大纲进行分化。近年来,上海中医药大学方剂学教研室开展了不同专业和层次的方剂学教学大纲的分化工作,兹述如下。方剂学教学大纲分化的必要性

1.1 市场对不同专业和层次人才的需求的变化

由于市场需求在不断的变化,由于社会对中医人才需求的多层次、多规格性,要求方剂学的传统教学体系尤其是教学大纲也要不断更新、与时俱进。因此教学大纲也应该根据人才培养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而制定,使其更适合社会的需求。

1.2 方剂学科本身的分化的要求

方剂学科目前已经事实上分化为理论方剂学、临床方剂学和实验方剂学,但是还没有专门的教材出现。基于这种现状,我们应首先对不同专业和层次的方剂学大纲进行相应分化,在此基础上,编写新教材,突出方剂学理论体系的继承性、实用性和科学性,大纲的具体要求如下。

(1)理论方剂学:注重经典方剂的理论探讨与挖掘,达到以点代面,拓宽思路的目的。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学术继承型人才。

(2)实践方剂学:密切结合实践,突出方剂的实用性特点,着重掌握关键药物在方剂组方中的特殊作用或配伍作用。培养能够学以致用,具有较强的临床辨证施治能力的临床型人才。

(3)实验方剂学:突出现代医学与方剂学的学科交叉特点,注重方剂现代研究内容的掌握。培养勇于创新开拓的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及相应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的科研型人才。教学大纲分化的指导原则

总的原则应该是突出各个专业和层次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解决目前方剂学教学内容单一,针对性不强的弊端。

首先,注重专业特点。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特色化是解决单一的中医人才的根本途径[1]。近年来我校除了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等传统专业外,还相继开办了中医护理学、医学美容、养生康复、运动等专业,有些新兴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将来并非从事临床诊疗工作,其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和课程设计都与传统的中医药各专业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对《方剂学》课程学习的要求也必然不同。由于现行各版本《方剂学》教材都是根据传统中医药专业培养人才的要求设计编写的。这就使得这些新兴专业在开设《方剂学》课程时感到教材的选用存在较大问题。其次,注重层次特点。我校的针灸、美容、康复等专业有本专科层次的差别。专科层次教学更强调技能的培养,提高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提供良好的专业保证。而本科或更高层次的中医人才培养更注重理论的提升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为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提供支撑。教学大纲分化具体实施

3.1 中医学专业

(1)七年制:突出中医高级人才培养的目标,临床、基础和实验并重。①临床方剂学:掌握目前临床常用的方剂、古方临床新用和中成药处方用药。②理论方剂学:掌握100首方剂,熟悉50首方剂,了解65首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和制方理论③实验方剂学:掌握方剂的现代研究概况、参与方剂药效学实验。

(2)五年制:突出基础与临床的临床人才培养目标。①理论方剂学:掌握100首方剂,熟悉40首方剂,了解48首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

3.2 中药学专业

(1)七年制:①理论方剂学:掌握方剂100首方剂,熟悉50首方剂,了解65首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②临床方剂学:尤其是目前临床常用和市场流通领域中常用中成药的处方,对于这些方剂的君臣佐使和禁忌的配伍要着重掌握。③实验方剂学:熟悉方剂的现代药学和药理学方面的研究概况,参与中药方剂药效学实验。

(2)五年制①理论方剂学:掌握方剂80首方剂,熟悉50首方剂,了解48首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②临床方剂学:尤其是目前临床常用和市场流通领域中常用中成药的处方,对于这些方剂的君臣佐使的配伍和禁忌要着重掌握。

(3)大专班①理论方剂学:掌握方剂60首方剂,熟悉50首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②临床方剂学:尤其是目前临床常用和市场流通领域中常用中成药的处方,了解这些方剂的君臣佐使和禁忌的配伍。

3.3 针灸推拿专业

(1)七年制:①理论方剂学:掌握100首方剂,熟悉50首方剂,了解65首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②临床方剂学:掌握目前临床常用的方剂和中成药(尤其是外用药)处方用药。了解古方临床新用概况。

(2)五年制:①理论方剂学:掌握80首方剂,熟悉50首方剂,了解48首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②掌握目前临床常用的方剂和中成药(尤其是外用药)处方用药。了解古方临床新用概况。

3.4 运动医学

(1)五年制:①理论方剂学:掌握80首方剂,熟悉50首方剂,了解48首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②临床方剂学:掌握目前临床常用的方剂和中成药(尤其是外用药)处方用药;了解古方临床新用概况。

3.5 非中药医专业(含护理、康复等专业)

护理、康复等相关专业的教学内容可参照其专业的特点,掌握与熟悉常用方剂的功效、主治、煎煮、服用方法、用药禁忌、药后调护等方面的知识,使之更符合专业的需要。

【参考文献】

层次目标教学 篇6

关键词:层次目标教学;中专数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062-01

前言: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相应的,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一直以来也都是教育领域与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问题。现阶段,学生个性化发展这一理论的提出,使我国职业教育事业找到了一条新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引起了教育领域内专家学者的普遍共鸣。但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既要考虑到整体的教学效果,又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不免会产生一些教学上的矛盾,而层次目标教学的提出,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一、层次目标教学概述

所谓的层次目标教学,主要可以分为五个环节,分别为学生、目标、教学、评价、作业等五个方面的分层,在对每一个环节进行分层的过程中,需要以学生的实际能力与知识水平进行划分,运用这种方法,能够使教师更有针对性的根据学生个性化特征来进行教学工作。层次目标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的不同之处在于,该方法能够以学生的个性化情况为依据,使教师对学生的具体条件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并根据反馈情况,运用递进式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目标,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在具体知识方面有所提高。

二、在中专数学课堂运用层次目标教学的意义

1、能够创新教学方式

层次目标教学主要依托的根本性原则为“因材施教”,不仅遵循中国古代孔子崇尚的优秀教育理念,还能使人性化的教育观念充分体现出来,能够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这是一种经过教育工作者反复实践摸索创造出来的、具有很强科学性与可行性的教学方式。层次目标教学在基础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效果尤其明显,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将学习过程进一步细化分层,使教学目标实现最大范围内的覆盖。在进行中专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尤其需要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用层次目标教学方法,便可以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力与成绩得到全面提升。

2、能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中专教育的个性化教学主要依托于当前崇尚个性化教育的理念,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其教学内容需要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够引起学生共鸣,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运用举例的方法,将生活内容融入到数学教学中,既能够丰富教学资源,还能够有效消除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枯燥感。虽然学生的能力与水平各不相同,但每一名学生的内心深处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充分尊重与认可,因此,教师可以以这种心理为依托,开展层次目标教学,使学生更加有自信,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三、在中专数学课堂运用层次目标教学的实验研究

1、实验设计

当前,想要有效提升中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便一定要以中学数学教学的实际为依托,使教学实践活动与层次教学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并以层次目标教学的原理为基础,构建起一套适合中专学生学习与教学的教学模式。实验可以先挑选几个班级进行教学试点,实验过程中,教师需要严格遵循层次目标的教学方式,以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为依托,进行教学计划的制定,并按照学生、目标、教学、评价、作业这五个分层环节开开展教学工作。以一个学期为周期,在期末与非试点班级进行教学成果比较。

2、实验环节

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个环节:其一对试点班级学生情况进行调查的过程中,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教师需要对学生情况充分了解;其二,根据数学课程的具体内容,对教学方案进行科学合理的制定。在层次目标教学中,不仅需要精心策划教学的内容、时间、组织等,还需要创设情境,进行由浅入深的有梯度教学。运用层次目标教学的根本目的并不是要将学生间的差异消除,而是要针对具体学生的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提升。

3、实验结论

通过一个学期的实验,试点班级的学生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在学习数学学科的过程中,思路更加清晰、解题更加快速,一部分基础较差的同学也基本上形成了数学基本思想。实验表明,在中专数学教学中运用层次目标教学能够有效改变学生学习意识层面上的误区,具有很好的实验效果。

结论:层次目标教学是符合当前学生个性化教学理念的教学方法,适合在中专数学课堂中运用。本文通过实验,对该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进一步证明,层次目标教学能够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基础之上,将教学目标与学生对应起来,进而使每个学生的教学目标得以实现,提升整体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蒋晓东.成达如.优化数学学习过程,改善数学教学结构——李庚南主持的科研课题通过省级鉴定[J].中学数学月刊,2013(8):15:218-219.

[2] 沈星怡.一条促进学生主动学语文的好途径——指导学生改演课本剧的实践与认识[J].卫生职业教育.2014(9):27:184-185.

[3] 焦中明.陈  富.徐冠春.对城镇新区教育园区建设背景下农村教学点生存与发展的思考——以赣州市为例

层次目标教学 篇7

要构建高等师范专科数学课堂目标层次化分组教学模式,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就必须针对师范生在学习中存在的认识层次和心理层次的个体差异, 以及教学内容具有的层次性特点进行教学改革。在学生原有基础上, 合理确立教学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方式, 调动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身起点上提高, 逐渐缩小层次差异, 达到全面发展。

1问题的提出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是21世纪世界教育的共同目标, 具有基础性作用和创新发展性的数学教育处于重要的地位。改革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数学课堂教学势在必行。由于高校的扩招, 高等师范专科的生源发生了很大变化, 学生的数学基础明显下降, 学生的数学学习差异加大, 学习困难的学生增多, 两极分化日益加剧, 导致部分学生厌学。要扭转这种局面, 使所有学生的数学能力都能得到发展, 必须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统一模式, 做到既不压制学习基础好的学生, 又不放弃学习基础差的学生, 调动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进行主动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的个性品质、学科成绩、认知能力和综合水平等方面协调发展。

2理论基础

借鉴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科学成分。巴班斯基指出, 学生的心理素质、思维特征、性格气质各不相同, 学习的具体条件和情况也有某种程度的差别, 如果我们想通过教学过程, 使全体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那么, 就应当对他们进行有区别的教学[1]。

心理学依据, 原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科鲁捷茨基对儿童的研究实验表明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存在差异。由于学生先天的遗传素质及环境教育条件的不同, 因而学生数学学习活动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2]。

美国教育学者嘎斯基认为, 合作学习是以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其自主意识, 使学生在异质性的小组中, 通过成员间的合作与互助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方式。它以小组总体表现为奖励依据[3]。

数学是一门科学性、系统性非常强的学科, 其内在的知识结构及严密体系, 决定了数学必须遵循可接受性原则。在数学知识链条中, 不掌握前面知识, 就难以接受后面知识, 要解决学生数学基础差异大的问题, 也必须实施分层次教学。

3实验内容

3.1 主题

以“层次化”为主题贯穿和主导整个模式体系。在教学中分清层次、组织层次、把握层次, 以教学内容层次为载体, 实现学生的认识层次、心理层次、学习层次的有效契合。

3.2 目标

充分发掘课堂上的师生双动力源, 发挥目标对教学的导向、激励和调控作用, 体现最佳教学组织水平, 不断实现各层次的优化和合理转化。

3.3 程序

(1) 激发学习动机——导向阶段。

教师设置情境, 吸引不同层次学生参与学习。

(2) 明示课时目标——切入阶段。

教师确定和表述目标, 立足于学生现有水平和“最近发展区”并使之具体化。

(3) 安排组织活动——展开阶段。

教师布置内容, 质疑研讨;小组学习, 合作探究;组际交流, 多向反馈。

(4) 师生共同总结——层递阶段。

通过概括总结, 认定成效, 排除问题, 分享成功, 转化层次。

(5) 评价反馈——拓广阶段。

进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小组与小组的多向评价, 做到学生间取长补短, 师生间教学相长。

3.4 策略

以小组总体绩效为奖励依据, 实施以合作与学习任务相挂钩、合作与学习竞赛相促进、合作与学习评价相联系, 使学生成就感和学习进步有机结合。

3.5 内容

重视目标的全面性和目标体系的合理结构性;突出教师创设学习情境, 使学生轻松学习的有效性;体现学生在知识、能力、心理增长与发展的动态性;强调充分开发学生潜能的创造性和充分表现学生自我的民主性。

3.6 评价

采取有效方式, 对教学模式的整体结构, 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过程的优化与体现以及目标实现情况和教学效果进行全方位评价。

4教学设计

复合函数的导数是高等数学三大基本运算之一, 又是初等函数求导的关键。但是, 按照教材传统的讲授, 学生不易接受, 现采用双主导学教学方法, 说明课堂教学几个环节的设计。

4.1 目标设计

4.1.1 目标设计原则

(1) 根据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和各层次学生的基础制定分层目标。

(2) 分层目标既要符合学生实际, 切实可行, 又能使各组学生在实现相应目标的同时, 提高学习水平逐步递进到更高层次。

4.1.2 教学目标

A层:1.了解复合函数求导定理;

2.掌握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

B层:1.理解复合函数求导定理;

2.会求较复杂复合函数的导数。

C层:1.掌握复合函数求导定理的证明;

2.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2 激发学习动机

例如, 如何求y=sin2x的导数?

设计目的在于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情感, 引导思维。

4.3 安排组织活动

4.3.1 以小组动手操作形式, 合作学习研究讨论以下问题:

(1) 复合函数的概念。 (A)

(2) 复合函数导数存在的充分条件。 (B)

(3) 如何运用y′u, u′x的极限形式来表示y′x的极限形式。 (C)

(4) 如何分清复合函数的内外函数? (A)

(5) 解决复合函数求导的关键是什么? (B)

设计目的:问题设计具有层次性, 异质互助的伙伴间的合作拉近了优生差生之间的距离。学生按自己的学习目标, 取得了最佳的学习效果。

4.3.2 讨论结果, 组际交流。各小组发言人向全班汇报学习情况, 老师点评。

4.3.3 教师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4.3.4 例题讲解。

4.4 层次化练习与作业

4.4.1 层次化练习:

4.4.2 层次化作业:

undefined (A)

undefined (B)

(3) y=f (sin2x) +f (cos2x)

求曲线undefined在undefined处的切线方程 (C)

5实验成果与评估

5.1 教学质量提高, 整体差异水平降低

由表1、表2可见, 实验班学生有较大提高, 而且班级成绩差异明显减少, 从实验班学生前测结果 (表2) 看, 标准差S=33.62, 优差生之间差异较大, 后测标准差S=7.02, 实验结果大大缩小了优差生之间的层次。

5.2 学生认知能力加强, 思维品质不断优化

从表 (3) 可见, 实验班学生的概念认识理解和应用能力大大加强, 特别在概括、迁移、转化能力指标上具有明显优势, 超过理论期望值, 更强于对照班, 说明其思维品质不断优化。

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 合作学习比之传统教学, 师生的观念、地位、作用、角色都发生了较大变化, 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得到了充分体现, 课堂教学结构趋于科学化、合理化、高效化;教学过程得到优化;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能以较快的速度、较高的效率, 在轻松、愉快、民主气氛中获得知识与技能。

5.3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发展的有利空间

新教学模式给学生创设了培养诸多优良品质和素质的环境条件, 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表现和集体主义思想、观念得到完美的统一。心理素质、学习习惯、合作精神明显加强,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确立了一个教学范型。

5.4师范素质得到培养, 强化了教学技能

学生的思想意识受教学模式理论的影响有了较明显的改变, 教育观念更新, 思维活跃, 教学设计能力、评价能力、课堂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受到良好的训练, 有了明显提高。

摘要:为适应素质教育对师范专科教育的要求, 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将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联系, 论述了高等师范专科数学目标层次化分组教学的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成果, 构建符合高师课改规律的新型数学教学模式。

关键词:师范,专科,数学,目标层次化,分层次教学

参考文献

[1][苏]巴班斯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M].吴文侃, 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2]魏国生.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及案例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04, (8) .

[3][美]嘎斯基.合作掌握学习的策略[J].王坦, 译.山东教育科研, 1993, (5) .

[4][苏]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M].吴文侃, 等, 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5]闫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层次目标教学 篇8

关键词:层次目标教学法,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 许多行业对专业计算机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由于行业的交叉, 很多行业的发展都需要计算机技术的支持, 而且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计算机文化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计算机教师就需要把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巧交给学生。但是, 由于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 学习基础也是千差万别, 导致教师在进行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时遇到了不小的阻力。

这时就体现出了层次目标教学法的优越性, 教师通过层次目标教学法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对不同能力的学生实行不同的教学方式, 从而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应有的提高。

一、层次目标教学法应用于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的必要性

1. 高职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需要采取层次目标教学法。现在的高职学生有文科的, 也有理科的, 而且学习能力不同, 起点不一, 另外还有一些外界环境的影响, 比如家庭背景、个人因素、社会环境等, 更容易让学生之间产生明显的差异。在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时如何处理这些差异, 怎样让学生都得到提高, 教师就可以利用层次目标教学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

2. 采取层次目标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而言,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 因为计算机专业很多的课程都比较枯燥、复杂, 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不自信的情绪。而且学生的喜好不同, 有些学生比较喜欢编程, 有些学生喜欢图片处理、动画设计等, 还有些喜欢网页制作的, 他们在自己喜欢的领域一般都较有天分, 很容易就制作出高水平的作品。教师在进行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的时候就要通过学生的喜好将学生进行分层, 培养他们在这方面的兴趣, 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3. 实施层次目标教学法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高职院校培养的都是技能型人才, 突出学生的操作技能。层次目标教学法可以有效克服学习专业方向不明确的问题, 避免了教学内容过于系统化, 减少了学生的负担。

二、层次目标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中的实施方法

1. 教师要认真对教育对象进行分层。层次目标教学法最为重要的就是对学生进行分层, 这也是层次目标教学法的核心。教师在进行计算机应用教学的时候就要对教育的对象进行分层, 保证他们都能得到自己需要的知识。教师往往可以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 A层次的学生对计算机的掌握情况较好, 学习能力较强, 计算机基础较为扎实, 有着良好的学习态度, 具有主动学习的欲望, 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B层次学生学习能力较差, 对计算机的掌握情况比较一般, 学习态度不够积极, 属于非主动型,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C层次的学生学习能力低下, 没有学习动力, 属于被动学习型, 对计算机掌握情况较差, 在计算机学习中一般会遇到较大的困难。

2. 教师要认真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教师要让学生都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 使得学习目标在不同层次的学生中都能够得到实现。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彻底的研究, 明白他们的学习需要, 为他们定下一个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分层的时候, 一定要全面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 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习。各层的学生必须达到规定的最低目标, 在学生达到目标后, 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对计算机的实际掌握情况, 为学生定下一个学习目标, 就这样循序渐进。

3. 教师在计算机教学中分层备课。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和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要设计不同的课堂活动和教学内容。

教师要在备课的时候做到有的放矢, 心中有数, 全面考虑学生的情况, 对备课进行分层。教师有区分什么是基础知识, 要求学生都要掌握; 什么是扩展知识, 只要求能力较强的学生掌握。教师备课的时候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精心准备教学内容, 处理好课堂的细节问题。

4. 分层施教。教师在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 要对教学内容仔细分析, 结合多种教学方法, 合理设计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来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 使分层施教的教学效果更好。一般而言, 教师要对A层学生采用“导学”的方法, 因为他们的计算机基础扎实, 有着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突出的学习能力。教师主要起引导的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要着重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教师对B层学生采用“帮学”的方法, 他们有较好的计算机基础, 也有一定的上进心。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方法, 鼓励他们向A层学生学习。教师对C层学生采用“诱学”的方法, 他们的计算机基础水平较差, 没有上进心, 学习态度不好。教师就要诱导他们热爱学习, 在平时对他们多关心一下, 帮助他们培养学习兴趣。

5. 分层练习。学生学习了知识和技能之后, 必须经过一定的实践操作练习, 才能将学到的知识熟练掌握, 但是, 由于学生能力的不同, 教师在布置练习作业的时候就要对作业进行分层。教师在设计练习量的上可具有层次差异和弹性, 确保学生的练习量, 又不能负担过重,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练习量。教师还要设计不同层次难度的练习, 基础题一般针对C层学生, 提高题一般针对B层学生, 综合应用题一般针对A层学生。教师要保证C层次的学生能够对基础知识进行巩固, 还要保证A层次的学生有所提高。

6. 分层评价。评价是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部分, 评价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是老师的评价, 也可以是学生自己之间的评价。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态度、计算机知识掌握程度, 教师都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对C层学生要使用表扬评价的方式, 因为他们本身就对学习没有兴趣, 教师在评价的时候就要对给予他们一些鼓励。对B层学生, 使用激励评价, 要激励他们变得优秀。对C层学生, 要使用竞争评价, 让他们相互竞争, 共同提高。

三、总结

随着时代的发展, 传统教学方法会在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中逐渐被淘汰, 层次目标教学法会更加适合高职院校的教学。教师在运用层次目标教学法的时候要注意对学生的分层、对教学目标的分层、对备课的分层和对课堂施教的分层, 教师分层的时候, 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 知道他们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和学习能力, 根据他们的学习需要进行分层。

参考文献

[1]李文国, 沈静.分层次教学浅探[J].科教文汇, 2008, (10) .

[2]孙丽艳.中学分层次教学的探索[J].科技资讯, 2008, (23) .

[3]关石菡.分层次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09) .

[4]杨必俊.建立“下要保底, 上不封顶”的素质教育实践模式[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 2007, (Z4) .

会计教育目标及其层次解读 篇9

纵观我国的传统会计教育模式, 一些大学会计专业考题有时过于注重需背诵、记忆的内容, 导致学生过于强调“标准答案”而欠缺灵活应用与质疑思考的能力。其中的原因不外乎是, 学生最重视的应属学期成绩, 而成绩的高低又与测验的命题方式密切相关。因此, 考题的设计形式往往主导学习方式, 出现“考试领导学习”的现象, 学生过份偏重灵活与快速的解题技巧, 而忽略了将各部分知识融会贯通的重要性。其结果是, 在一门专业课程中, 各章节之间的连贯性被忽视;在会计相关课程中, 课程之间的联系也被割裂开来, “超然独立”于学科体系之外。简言之, 学生的精力大多投在“如何”去解题以及怎样做分录, 而不是思考对于各种经济事项, “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会计处理以及“应该如何”将它放在更宽广的知识范畴里进行研究。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 对于解答枝节性的、片断式的和局部性的课堂题目多能得心应手, 而在面对整体性的、较灵活的、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时, 却往往不知所措。因此, 我们应认真解读会计教育目标及其层次, 面对外在环境的快速变迁, 适时地进行调整, 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一、知识层次的教育目标

会计是一门技能, 有独特的运作程序和规则, 这些规则有一定的“刚性”, 必须严格遵守。基本训练是基础, 其中就包括记忆, 记忆是知识层次的教育目标, 它涵盖了专有名词或术语, 特定事实、惯例、分类、方法, 乃至抽象理论等的记亿。

二、理解层次的教育目标

在会计知识的学习中, 将抽象的名词转换为具体的用语, 将较长的信息转换为较短或较抽象的用语, 或转换沟通讯息的形式等都属于“理解”层次。它要求学生熟悉某一抽象概念 (如理论、法则等) , 能够将沟通信息按照他自己平常的语言说出, 例:会计专业名词解释中的什么是“代理理论”、什么是“成本动因”、代理关系中的代理人与被代理人的相对关系、代理理论为何会提出“道德风险”观念;通过损益表, 比较前、后两年度的销货收入变化;通过资产负债表, 解释资产的结构等。

三、应用层次的教育目标

“应用”的教育目标层次在“理解”之上, 因为先要理解某一理论, 才能在新面临的情境中应用该理论。“应用”强调的是正确使用理论, 将陌生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 再针对熟悉的问题, 寻找合适的抽象概念解决此问题。要求学生在未指明应使用何种理论或法则或概念的情况下, 会正确地使用适合该问题的抽象概念。

四、分析层次的教育目标

分析层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一定能力, 以便将某一会计信息分解成主要的组成元素, 明确辨认元素关系以及将这些元素组构成一个整体的原理。“分析”的目标要求辨认或分解某一信息所隐含的假设, 区分事实与假说, 区分事实与规范, 以及区分结论与支持的证据。“分析”目标要求确认这些元素间之关系, 如, 哪些信息可作为支持另一信息的证据, 又如, 在全部信息中, 主要的概念是什么, 次要的又是什么?哪一个攸关, 哪一个无关?如, 要求学生自一组财务报表比率中, 根据各比率之间的勾稽关系找出可能发生错误的财务报表账户;又如, 根据相关资料或查核证据, 以评估内部控制的缺失, 即属“分析”层次的问题。

五、综合层次的教育目标

综合层次的教育目标, 要求学生能够将各别元素或部分重组成一整体, 虽然理解、应用、分析均或多或少包括组织元素成一整体的历程, 但这些层次所要求的程度仅是局部性的, 而“综合”要求独特性与原创性。如, 在学生学习企业平衡计分卡观念后, 要求他们设计一个有助自己人生目标达成的平衡计分卡, 由于学生个人的人生目标与企业前景有所差异, 而且每位学生之目标与主观条件不同, 所以采行的策略也会有不同, 故学生在设计其平衡计分卡与绩效衡量指标时, 应具备具独特性与原创性的思考。

六、评鉴层次的教育目标

评鉴层次的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具有判断的能力, 如对某一想法、方法或资料, 判断其价值。在评鉴的历程中, 学生必须使用别人所给予或自己所决定的判断基准, 以从事判断。如, 请学生对“是否应开放会计师从事宣传性广告”及“是否应强制企业进行财务预测”等问题表示意见。“评鉴”在整个认知层面的教育目标中是最高的层次, 因为从事评鉴时会牵涉前面5个层次技能的结合使用。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的规定, 会计教育的目标是知识传输和能力培养的双主导型。而我国目前的会计教育, 仍然是“满堂灌”的知识传输型, 有效的能力训练开展得很少。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不应该是“背诵会计学”, 应多给学生亲自动手的机会, 在实践中强化学习。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是很多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不会开支票, 不知道各个项目应该怎样去填, 因为他们从未接触过支票。还有很多用人单位都提出应聘会计岗位要有两年工作经验, 因为学生毕业后, 还会遇到许多新知识和新问题, 而企业界人士认为会计系刚毕业的大学生所学习到的技能与知识, 不足以应付重要的管理会计工作。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反衬了会计教育的不足。由此看来, 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 发展学生的分析与思考的能力, 注重培育学生在陌生情境下主动应变的能力, 而非纯粹背诵专业准则, 这应成为会计教育的侧重点。作为高校的会计学教师, 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 面对快速变迁的外在环境, 将会计教育的目标适时地调整, 由传授科学内容转变为传授科学研究的方法, 培育学生在陌生情境下主动应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评鉴等层次的能力, 使学生从单纯的文化知识的接受者变成探索者和创造者, 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层次探讨 篇1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总目标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 以及思想政治课程目标与教学等方面的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总要求。所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层次则是在国家教育总目标的指导下, 由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及实现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构成的教育目标系统, 他们由抽象到具体形成了一个逻辑严密的目标体系结构。

一般来说, 这一目标体系由四个层次组成。一是国家或社会的教育目标, 即由国家或社会规定的、对受教育者的总要求, 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二是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 即体现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特色、办学风格的教育目标;三是课程的教育目标, 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案规定的课程, 如形势与政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所体现出来的不同教育目标。上一层次目标是下一层次目标的依据, 下一层次的目标是实现上一层次目标的条件和基础, 教育目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封闭的系统。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层次确立的依据及意义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层次的确立依据

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认为人有三种需要, 即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 这三种需要是有层次的, 并且随时间、条件的推移不断变化的, 只有实现了生存需要, 才能发展享受需要, 最终实现人的发展。

2. 需要层次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家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析理论, 认为人有七种不同层次的需要, 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前四种需要为缺失的需要, 后三种需要为成长的需要, 后一种需要以前一种需要为基础和条件, 最终目的是自我实现。

3. 科学发展观理论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即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层次确立的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层次的确立, 有利于多层次、全方位实现教育目标, 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树立问题意识, 对现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强有力地改革,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层次的确立解决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当代大学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生产劳动转化的高层次人才, 这种人才只有经过教育, 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 才能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其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层次的确立解决了“怎么培养人”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层次提出了四个基本的目标实现的阶段, 并对每个阶段的教育目标进行了合理的阐释, 为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参考。

最后,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层次体现了教育目标的有效管理方法和策略。从国家、学校、课程及教学看, 每个教育目标实现的管理主体是有所侧重的, 改变了以前国家一统教育目标的局面, 采用了更加合理的目标管理范式。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层次的实现

从宏观角度来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四个层次又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 即社会教育目标和个人教育目标。所以, 无论那个层次的教育目标的实现都应该充分考虑社会与个人的需求, 合理调配两者之间的关系, 共同推动实现良性的教育目标层次。

(一) 教育目标的社会价值

坚持教育目标的社会尺度是建立健全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前提与基础。只有以崇高的思想、觉悟为导向, 才能实现好、落实好学校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推动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具体来说, 向大学生传授一定数量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 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思想, 促使其建立宏观的国家教育目标理念;开展多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马克思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 促使学生参与其中, 体会学校教育培养目标;在课程与教学中, 充分结合学生的现有情况, 分阶段、有重点地对学生实施教育教学, 完善其理想教育。

(二) 教育目标的个人需要

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大学生这一主体, 所以满足个人需求、兴趣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有效动力。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 遵循人的发展的顺序型、阶段性、互补性、不平衡性、差异性等规律, 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应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可理解的、可接受的自我知识, 丰富和完善教材中的内容, 紧密结合时事热点及学生关心的问题, 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应该以学生为本, 满足学生的正常需要, 调动其积极性、参与性与自觉性, 使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互结合, 提高教学效率, 发展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三) 认同目标、觉悟目标与信仰目标

对全体学生群体、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党员进行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把理想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建教育结合起来, 将认同、觉悟与信仰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具体分层教育目标。一方面, 以认同为目标, 求同存异, 体现学生主体,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 对入党积极分子及预备党员推行觉悟为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 加快实现教育过程中的转变;同时, 对学生党员、全体学生推行以信仰为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 突出强调学生的需要, 实现教育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井海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效能与路径的探讨[J].今日南国.2009 (2) :74-76.

[2]魏志俏.试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演变及发展趋势[J].今日中国论坛.2010 (9) :109-110.

[3]赵宏宇.关于确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思考[J].德育在线.2011 (3) :269-270.

[4]冯爱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1 (12) :23-30.

层次目标教学 篇11

关键词:医学院校;教师;教学目标;功能;调查研究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主要具有导向、激励、控制和评价四大功能。导向功能是指在方向上对教学活动起着指导作用;激励功能是指教学目标的确定促使相关行为的产生;控制功能是指教学目标对教学设计的步骤和方式方法的制约作用;评价功能是指教学目标是进行科学的测试,确定客观评价标准的基础。教师对教学目标功能的不同认识会引起不同的教学行为,从而导致不同的教学效果。通过调查教师对教学目标功能的认识,旨在为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的功能和有效实施教学目标提供参考。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在某两所医学院校中随机抽取参与本科教学的教师130名作为调查对象,其中初级职称26名、中级49名、高级55名。

(二)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一般情况:即年龄、职称、最高学历、教龄等。第二部分是教学目标功能调查表,按功能的强弱分别给四大功能评4、3、2、1分。

二、结果

按照教学目标四大功能得分的均值大小进行排序,得分最高的是导向功能,其他依次是:激励功能、控制功能和评价功能(见附表)。

(一)原因分析

结果显示,教师认为教学目标的主要功能为导向功能,因为这是教师最熟悉也是最常用的功能。其次是激励和控制功能。教师认为教学目标的评价功能最弱。形成此看法的原因可能是,教师在教学评价中虽然有自评,但所处的地位始终是被评价的地位,是被认可的状态,因此,教师主动发挥教学目标评价功能的意识较弱。另外,目前我国的教学模式以教学为中心的较多,以学生为中心的较少,从而忽视了评价在调整教学、促进学生学习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建议

1.教师要重视教学目标的评价功能

教师要重视教学目标的评价功能也就是要充分运用教学目标开展教學评价。

(1)科学的教学评价能有效地促进教学,帮助学生学习

教学目标是开展教学评价的依据,是进行科学的测试,确定客观评价标准的基础。同时,教学评价又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外在保障形式。因此,运用教学目标开展评价可以起到“双重”效果。

(2)教师主动参与,运用教学目标开展评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由于教学目标的制定者是参与授课的教师,运用教学目标开展评价,首先需要教师主动参与,转变了教师经常作为教学评价的被评价状态,避免了教师在评价过程中由于被动、不作为而导致评价促进教学的目的不能很好实现。再次,运用教学目标开展评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自主学习习惯是终身学习的基础。

2.开展教学评价时应注意的问题

(1)让评价促进学生学习

科学的评价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反之可能还会影响甚至阻碍学习。例如,有的教师出考题时以难倒学生为目的,来显示该学科知识的深度。殊不知学生考试后可能会对学习产生消极影响,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还可能会对教师产生不信任感。这样会极大地削弱学习的有效动力——学习兴趣,从而影响到学习,让评价的效果适得其反。

(2)注意评价的实效性,及时评价及时调整

教师对教学的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阶段性评价是主要评价单位,前一次评价结果是下一次如何教学的依据。因此,及时评价、及时调整有助于教学活动有效、连续地开展。

参考文献:

李剑萍.教育学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 重庆市第三军医大学基础部组织胚胎学

教研室)

层次目标教学 篇12

一、创业、创业教育

(一) 创业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对创业的定义:“创业, 创立基业。”这里的“基业”是指事业的基础、根基。南希·厄普顿认为:“创业就是一切, 创业存在于政府部门、非营利机构、大学等单位……任何工作都需要创业。”[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的今天, 创业是一个准备发现和捕获商业机会, 由此创造出新产品或新服务, 并实现其潜在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过程。

(二) 创业教育

自20世纪80年代末创业教育引入我国, 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创业教育概念, 但基于上述关于创业概念的界定, 我们更倾向于将创业教育确定为以人的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培养的广义的创业教育和以创业基本素质与具体创业技能为主要培养目标的狭义的创业教育的结合。因此,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应该是一个以开发和提高大学生创业基本素养, 为各行业、各领域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过程。

二、创业教育三层次目标定位

根据泰勒著《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关于“目标源”理论以及教育目标筛选原则[3], 结合我们对创业教育含义的认识, 综合教育专家给创业教育目标建议的研究, 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 对创业教育目标进行筛选。笔者认为, 高校创业教育目标应该从基础性目标、认知情感性目标以及创业实践能力目标等三个层次加以定位。

(一) 创业教育基础性目标

创业教育基础性目标是为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 在各行业、各条战线、各自岗位开拓事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而设定的教育目标, 包括:要给学生传授一种善于创新的工作精神, 敢于在已有的社会条件和关系下创造新的秩序、规范和关系;要让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勇于挑战困难;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和自信、果断、勤奋、不怕遭受挫折的心理品质;具备团队精神、诚实守信的态度等, 这些教育要求对创业人员的意识、态度以及行为起到支配和控制作用。越是基础性要求对人的影响越是深远和广泛, 因此, 基础性目标才是创业教育的核心目标, 是所有大学毕业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要求。

(二) 创业教育知识情感性目标

创业教育知识情感性目标是指通过创业教育要求学生对创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 培养创业兴趣等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创业教育知识情感性目标包括:让学生了解现代创业的历史, 从业人员开创事业的条件和基础;了解大学毕业生创业对当今社会所具有的现实意义;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 理解并掌握创新原理;系统学习法律知识、企业管理知识以及公共关系知识;学习必要的经济学原理等。创业教育知识情感性目标是成功创业的重要条件。

(三) 创业教育实践能力目标

创业教育实践能力目标是在实现创业教育基础性和知识情感性目标的基础上, 对那些具有创办企业愿望和行动的学生要求掌握的以创业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目标。主要以创业实践为主要途径, 着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 例如:创造和识别商机的能力;制订创业计划, 组建创业团队, 应用和整合多种创业资源实现创业目标的能力;进行企业管理、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综合应用创业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技术的、经济的、管理的以及社会的问题的能力;等等。

三、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基本原则

根植于全日制高等教育体系当中的高校创业教育, 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它是素质教育的延伸, 应该遵循高等教育的普遍规律。基于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以及当今社会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时代要求, 笔者认为, 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 立足未来, 注重创业教育的发展性原则

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注重学生发展的原则。着力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 让学生积累必要的创业知识, 培养创新思维、意识和能力。开展创业教育要以创业教育基础性和知识情感性目标为重点, 着眼于未来, 着力提高其创造力、学习力、适应力、竞争力、耐挫力等终身受用的能力和素质, 为以后开展创业活动、拓展自己的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面向全体, 注意创业教育的层次性原则

高校创业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 让所有学生都要掌握创新、创业知识, 都要具备开创自己事业的意识和能力。但同时我们又必须看到, 当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元性, 大学生的发展要求是个性的和多样的。一方面, 社会需要有朝气的青年大学生毕业后去创办企业;另一方面, 有一部分大学毕业生毕业时甚至是在校大学生也乐于创办自己的企业, 开展创业活动。因此, 高校创业教育必须满足这一层次学生的需要, 以创业教育实践能力性目标为重点, 通过组织创业计划大赛、创业实战训练、组织他们到企业挂职锻炼等, 使学生感受创业艰辛, 培养创业意识, 学习创业经验, 锻炼创业能力, 开展更高层次的创业教育活动。

(三) 注重实践, 着力培养创新能力的原则

创业能否成功, 创业者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复旦大学学生顾橙勇, 大学毕业回农村卖鸡蛋, 三年中他进行了三项创新, 第一, 成功开发鸡蛋“身份证”;第二, 设计修改了“阿强鸡蛋”的包装;第三, 有效推出阿强“头窝鸡蛋”[4], 最终, 顾橙勇成功了。研究顾橙勇和其他成功创业者的经验, 可以肯定一点, “创新”是他们成功的重要原因。因此, 创业活动不仅需要创业者掌握全面的创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 更需要创业者具有创新能力。而无论是创新能力还是创业能力都必须建立在实践基础上, 创业教育必须是以实践教学为重要内容和主要形式的教育活动。

(四) 依托专业, 强化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与渗透的原则

以专业课程为载体进行创新、创业理念、知识、技能的教育, 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与渗透, 不仅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方法和有效保障, 也是深化专业课教育、拓展专业课教育功能的全新举措。创业离不开所学的专业, 创业教育的基础是系统的专业教育, 将创业教育融合于专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本质所在, 依托专业开展创业教育, 是创业教育需要牢牢把握的重要原则。

(五) 把握规律, 突出创业教育课程、形式的多样性原则

课程教学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和手段, 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目标的多层次性及其全员性、创新性、实践性特征, 决定了创业教育必须突出课程和形式的多样性原则。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遵循创业教育的规律和特征, 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全面实现创业教育目标。

(六) 依据特点, 强化创业教育开放性原则

作为全面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创业教育必须是一个开放的教育系统。第一, 教育理念必须开放, 创业教育应该着眼于全体学生、指向全体学生的未来事业发展的意识培养和能力发展, 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开拓创新的欲望和能力为核心的广义的创业教育;第二,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要开放, 除了安排传统的学科课程, 还应该让学生走出校门, 将见习、挂职锻炼等社会性课程融入非学科课程体系, 把校友创业典型、企业家等请进学校为学生授课等;第三, 教育组织形式要开放, 将教学活动向课外、院外、校外拓展, 向寒暑假延伸, 面向社会、依托社会、服务社会;第四, 教育评价过程要开放, 变总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 评价主体向学生、社会开放。创业教育开放性原则是创业教育的本质所在, 是有效实现创业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阎金铎, 等.初中物理教学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74.

[2]刘沁玲.创业教育再探[J].教育探索, 2004, (12) :11.

[3]Ralph W.Tyler.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罗康, 等, 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96.

上一篇:数学课堂自然教学论文下一篇:多普勒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