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层次性

2024-10-08

目标层次性(精选12篇)

目标层次性 篇1

项目管理的方法与理论发展同项目目标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这是由项目的性质所决定的。着眼于项目目标的层次性分析不但有利于科学项目目标体系的建立, 同时更有利于促进科学的项目目标管理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形成。纵观项目目标的研究, 一直以来多停留在技术、时间、成本等具体目标方面, 对于项目目标的层次性以及包容性方面的研究则涉及得很少, 导致倾项目管理目标、技术目标展开研究, 对项目哲理目标以及系统目标重视不足, 对项目管理目标层析性进行研究, 有助于弥补这一不足。

1目标体系构建的研究方法

钱学森是我国的大科学家, 他就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阐明了观点, 钱学森将现代科学从应用实践到基础理论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工程技术;第二个层次是技术科学;第三个层次是基础科学;第四个层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其中第二个层次科学技术为工程技术提供了理论支持, 第四个层次则具有鲜明的综合性与概括性。以特征为依据, 现代工程管理的研究应用方法在纵向层面也可以分为技术方法层、系统方法层、哲理层三个层次。技术方法层的方法与技术具有鲜明的独立性;将技术与方法进行综合集成, 构成一个整体是系统方法层的侧重点;突出一种理念与思想是哲理层的侧重点。这三个层次尽管在知识关系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但是相互之间呈现出一种包含性为基础, 系统方法的核心意义与生命则通过哲理体现出来。

2建设项目目标体系的层次性构建

项目目标的层次性构建对于项目来说是由必要的, 一般来说, 系统目标、子目标、可执行目标是建设项目目标系统结构中的三个层次。系统目标立足于项目的整体, 是对项目的一个总体性归纳, 具有鲜明的普遍性与适用性, 会对整个项目都发生影响作用。可以从成本、质量、进度等三个方面对项目实施期间系统目标做进一步的子目标划分;子目标以系统目标为中心, 能够对系统目标起到完善与支撑的作用, 但是子目标有明显的局限性, 往往只对项目的某一方面适用;同样可以对子目标做进一步的划分, 即可执行目标。可执行目标对项目的细致化构成有决定性影响。对可执行目标做细致化的目标划分通常在工程尚没有施工以前, 依据技术设计以及计划中扩展、形成、定量化、解释, 逐步转化为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各项任务。对项目目标体系的分析可以从多种思维角度展开, 例如哲学思维、理性思维、现实性思维等。本篇文章以工程管理的研究应用方法为依据, 从管理、技术、哲理、系统的角度切入, 对建设项目的目标层次展开划分。

(1) 目标的层次性

目标层次之间具有很深的联系, 相互之间既存在矛盾性也呈现出一定的包容性。技术目标在项目目标体系中居于基础性的地位, 唯有保障技术目标的实现才会推进所有目标的实现;管理目标为不同层次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障, 是保障不同层次目标得以实现的基本途径;管理职能具体体现为协调组织职能、计划控制职能等, 十分多样, 以这些职能为立足点, 还可以进行众多子目标划分。子目标涉及方面十分众多, 可持续发展、项目有关方满意度、全寿命周期管理、绿色环保等都可以作为子目标。建设工程的哲理目标主要体现为和谐。

(2) 子目标表现形式分析

要想提升项目目标管理的效率, 对项目子目标的表现形式进行掌握是十分必要的。

①哲理层的表现形式。

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推动科学发展观的实现, 十分有必要探索新型的工程管理理念, 要突出和谐性。例如要重视工程建设和大自然的和谐发展性, 尊重自然, 尊重人, 加强人同社会的和谐性。每一个工程的建设都必然处于相应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之下, 承担着一定的使命与责任。优秀的工程一定首先立足于自然和工程的和谐发展, 能够实现一定的历史责任与社会责任, 与生命期管理的要求相吻合, 是将众多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的系统集成。

②系统层的表现形式。

近年来, 国家一直积极推进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建设, 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发展, 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 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工程建设更要提升对自身的要求, 要切实将这些政策与工程的建设的各个环节相结合, 使相关利益者的利益能够得到全面有效的保障, 提升项目相关方的满意程度, 更多的关注项目质量和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③技术层的表现形式。

提升资源利用率, 在特定时间内, 以预算为依据, 有效降低风险性, 增强安全指数, 取得理想的技术成果就是项目实施的具体目的。

④管理层 (保障层) 的表现形式。

围绕目标展开计划, 对工作展开统筹与安排, 保障相关人员可以以计划为指导开展工作, 使相关工作人员能够站在企业发展的现实需要的层面向目标靠拢。作为项目管理者要围绕目标展开及时性的检查, 以对目标的具体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 同时也可以明晰目标达成后具体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目标从整体上为企业工作人员确定了工作的方向, 对企业工作人员在工作上起到了引导性的作用。无论是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计划、实施、管理、等各个方面都以实现项目目标为出发点。项目管理的对象只要就是指人, 整个管理以实现有效的协调为中心。从现阶段项目管理的发展现实来看, 则存在着对人的因素明显重视不足的现象。项目的完成必定离不开人, 因此作为项目管理者一定要切实重视项目管理中人的因素的重要价值, 讲究效率与方法, 为项目目标的实现创造条件, 提供保障。

摘要:项目建设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所涉及的方面也很多, 对于项目目标的选择就比较严格, 此外还需要对建设项目的目标层次进行研究, 建立分层体系, 从而加强对目标实现的可衡量性, 提高对工程管理的针对性、有效性,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本文分析了目标体系构建的方法, 然后具体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子项目目标的确立, 希望能为提高建设项目的管理效率找到新的方法。

关键词:建设项目,层次性,分析

参考文献

[1]戚安邦.项目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2]汪应洛.系统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3]潭章禄, 李涵, 徐向真.工程管理总论[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7.

目标层次性 篇2

● 难点1: 绩效评估的主观性强,难量化;

● 难点2: 员工所提交的绩效过程数据无法反映其工作成绩。

以上难点最终导致绩效管理体系的推行与员工的日常工作发生脱节,使得绩效管理体系流于形式。经过多年探索,笔者所在企业在企业信息化的实施项目中,推行了一套融绩效管理与项目管理于一身的绩效管理体系,较好地克服了以上难点。该体系通过科学地组合绩效管理体系的要素和项目管理的要点,把绩效管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项目管理过程,对于企业信息化项目的进度管理和项目目标的达成,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此把我们的实际经验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项目绩效管理框架分为四部分: 绩效目标的制定、绩效阶段划分及计划制定、阶段绩效总结和评估的提交、项目总体绩效目标总结。

● 绩效目标制定: 依据项目目标制定;

● 绩效阶段划分及计划制定: 绩效阶段划分是绩效计划制定的基础,通常依据项目规模以月或以周作为绩效管理的基本单位;

● 阶段绩效总结和评估: 在每个绩效阶段结束后提交绩效总结;

● 项目总体绩效目标总结: 每个绩效阶段的总结累积成项目总体绩效目标。

下面分别介绍每个步骤的具体内容。

第一步:绩效目标的制定

企业信息化项目的实施需要首先明确项目目标,而项目的目标也就是该项目组最终的绩效目标。众所周知,项目的目标无非就是围绕着三要素展开: 即质量(Quality)、成本(Cost)、交付时间(Delivery),对于某一个具体的项目而言,项目的QCD就是项目的绩效目标!

尽管从表面上看,确立绩效目标很简单,那就是企业管理者在明确的企业战略目标与任务的前提下,将需要项目经理、员工做什么、改进什么、朝哪个方向努力等要求归纳出来,归纳的结果就是工程项目绩效管理的目标。但是,需要注意,在归纳绩效管理指标时,应能体现该项目对企业总体目标的贡献。另外,特别需要说明的是,绩效目标一定是企业管理者、项目经理和下属员工共同制定的,人力资源部代替不了。也就是说,绩效管理目标的制定,必须多沟通,由上而下。只有这样,完成目标才能做到由下而上,相关责任部门、责任人才会有积极性。

第二步:以绩效阶段划分为基础提交绩效计划

为了保障最终绩效目标的达成,需要结合项目的实施过程先把最终目标分解成阶段绩效目标,然后再把阶段绩效目标分解成个人绩效目标,最后把最终绩效目标分解为固定时长的阶段绩效目标。原则上我们推荐以周为一个绩效考核阶段,由于阶段绩效目标的达成是最终项目目标达成的有利保障,因此,要做好绩效管理工作必须首先从阶段绩效目标的确定开始。

项目经理根据项目目标,通过召集项目工作会议,确定项目的阶段目标,以周为单位分割,则可确定项目组的周工作计划。周工作计划确定后,各项目组成员根据周工作计划的安排,制定自己的绩效计划。每人需要明确自己本周的具体工作,并明确自己所需执行的公共工作以及公共制度的执行。这样,一方面项目工作可以在每周落实到人; 另一方面,公共性的工作或者制度要求也可在每周落实到人。具体来说就是,每人的绩效计划包含工作计划和公共要求两部分。每周个人绩效计划中体现个人周绩效目标,将每周项目组各成员的个人绩效目标的累加,就成为项目组每周的绩效目标。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可通过对实际周阶段绩效总结数据与周目标绩效进行比对来监控项目的完成情况,一旦发现周阶段绩效目标没有达成,则需进行原因分析并及时采取项目管理措施,尽早干预和调整。如通过加班、增加人手等多种办法调整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偏差,以期将项目的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

在个人的绩效计划中,除了说明本周自己要执行的具体工作外,还需要同时说明执行该任务的资源需求或其他工作条件,并同时明确执行该任务的验收准则。例如,张三在本周要实施一个压力测试,则工作任务是压力测试,验收准则是提交压力测试报告,所需资源是具备压力测试环境,

一般而言,技术开发工作以提交代码并通过测试为验收准则,方案书写工作以技术方案文件通过项目组评审为验收准则,项目活动以该活动成功完成为验收准则,公共制度的遵守以项目组没有收到投诉为验收准则。在个人绩效计划中,本周有多项工作的,需要注明每项工作的权重,权重代表该项任务的工作量。

当项目组成员在每周一完成自己的绩效计划之后,提交给项目经理,如项目组分为多个小组,则每个组员提交自己的绩效计划给组长,组长提交自己的绩效计划给项目经理。 收到下属提交的绩效计划后,直接上级首先需要判断该成员的计划是否符合周计划,是否有遗漏或者理解上的偏差,是否需要给下属提供工作条件或者资源,一旦直接上级发现有不清晰之处,则直接上级需要找到该成员进行工作沟通以达成共识。当直接上级审批通过,则该成员的绩效计划开始生效,并存档。

在每周的周一,项目组所有人的绩效计划自下而上提交,并经项目经理同意存档,然后在每周的周五,进行下面将要谈及的绩效总结工作。

第三步:阶段绩效总结与评估

在每周的周五,按照绩效计划提交的同样过程,下属先对自己本周绩效计划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对每项任务都需要明确标注是完成、部分完成、还是未完成,对于部分完成或者未完成的工作,需要说明原因和理由,并列出可能的补救措施和建议,如申请加班或申请直接上级列入下周的绩效计划。每个人根据绩效计划的完成情况,再根据任务权重,采用百分制给自己打分,提出自己本周的绩效考核成绩。

直接上司收到下属的绩效总结后,如果发现是未完成或者部分完成,则属异常,就需要找该成员了解详细原因,对于因客观原因造成未完成的,需要确定补救措施; 对于下属因工作能力而未能完成的,可以考虑调整该成员的岗位,或者补充其他人员协助完成。对于未完成的异常,直接上司需要规划在余后的几周内赶上,并在后续的绩效计划中进行落实。当直接上司对下属的工作总结进行分析之后,就可以确定该下属的本周工作绩效,根据其自评得分,给出一个直接上司确定的分数,并与该成员达成一致。

当全体项目组成员的绩效总结完成后,项目经理根据已经确定的成员的分数,列出本周项目组成员的分数汇总清单,向项目组公布本周分数排行榜,这种通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形成的实际分数,实现对项目组成员的过程绩效评估,具有客观性,是一种可实现量化考核的有效办法。

第四步:绩效总体总结和评估

当项目进行里程碑评审,或者项目完成时,项目经理根据各个成员每周的绩效分数,进行累加,形成该成员的绩效总分。同样,对小组成员的绩效总分的汇总就形成了该小组的绩效总分。这样,项目经理能够客观地评价多个小组、评价每个成员,实现了项目绩效的总体总结和评估。

每个绩效阶段成绩的累积就形成了项目总体绩效目标。不过,到此还不算大功告成,这一阶段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做: 即根据阶段绩效成绩和绩效总分,从整体上总结绩效数据和过程中的经验,对项目进行宏观的分析,总结成功的经验及失败的教训,这样我们才有机会在下一次做得更好,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也,最后一步,重中之重!(本文作者工作单位为福建龙岩卷烟厂计算机中心)

通过上述的项目绩效管理过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企业信息化项目中,这种绩效管理方式是简单易行的,在未增加管理成本的前提下,操作性强,目标明确。其中,绩效总结是以绩效计划为依据,不存在随意性或印象分; 绩效计划中的任务是以项目工作为内容,使得绩效计划与项目日常工作充分地结合在一起。我们在实际项目的运作中采用了这种方式,极大地保障了项目的成功实施。总结该绩效管理方式的各个参与人的体会,我们得出以来结论:

1. 评估是量化的。杜绝了感性化的评估,项目组成员容易接受这种方式,促进了项目团队的共同进步。

2. 工作是量化的。绩效总结以绩效计划为依据客观地评估,杜绝了随意性的评估,由于对公共要求部分也实施了评估,避免了只注重工作而忽视公共要求。使得项目工作能够以团队方式有序地推进。

3. 实现不同岗位排名。通常在考核过程中,因员工技能要求不同,往往很难进行统一的排名,通过正文所述的方式,不同岗位的人有不同的绩效计划,视计划完成情况进行绩效总结和打分,从而可以提供一个统一的分数排名,对项目组全体成员提供了一种综合排名的方试。

4. 保障了直接上级和下属的充分沟通。通过绩效计划和绩效总结的过程,便于直接上级为下属创造工作条件。一旦某人出现异常,直接上级可以及时发觉并干预,使得项目计划受到最小的影响,并可尽早地调整项目计划。

中学物理认知目标的层次摭谈 篇3

[关键词]物理教学;认知目标;层次分析

一、物理教学认知目标的第一层次——识记

识记物理知识、行为表现在对物理知识再现、回忆。识记的内容包括基本物理事实和现象,常用物理术语和符号,一般物理概念和规律,一些主要实验的器材名称、操作步骤等。教师通过物理教学,使学生较好地识记这些内容,为今后的更高层次目标奠定扎实的基础。

识记的教学特点:一是教材的可读性有助于学生识记物理知识,可读性主要靠教材的通俗新颖和生动插图来体现。如新课程标准的物理教材的通俗、多插图,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设计的。二是教师生动、活跃的教学,有助于学生识记物理知识。从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可以发现,他们设计教学都比较注重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对记忆内容的教学,不是告诉学生要求机械记忆,而是通过生动语言描述,形象直观演示,让学生对定律和实验仪器本身感兴趣而达到识记的目标。

二、物理教学认知目标的第二层次——理解

对物理知识的理解,用可操作的语言来描述是:1.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物理概念的来龙去脉、内涵与外延。2.从用实验、数字式、图像等描述物理原理、规律所确定的物理量间的关系,利用原理规律解释、判断、推测有关现象、物理过程以及简单计算。3.阐述实验的原理和步骤、注意事项、误差分析。

理解的教学特点:对于一个物理知识点,要让学生达到理解的目标,教师常用的教学过程:提供感性认识——学生阐述结论形成规律——讨论结论意义和推论。无论是用直观实物成型,还是直观的语言或者实验演示,提供感性认识材料都是为了让学生确信要理解的内容的事实表现。如果我们不提供感性材料,学生就会怀疑所要理解的内容是否真实存在,这种疑心将阻碍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如教学加速度概念,首先教师做演示实验,这个实验结果给学生提供了加速度概念的感性材料,学生确信加速度的内涵。如果教师不做这个实验而是直接提出加速度概念,学生将很难接受它。

三、物理教学认知目标的第三层次——应用

应用物理知识是指利用已经理解了的抽象物理概念和规律去解决新情感中的具体问题,理解物理知识,不能等于会应用物理知识。因为理解一是受老师启发引导进行,二是理解的对象是已知的,而应用要靠自己找出解决问题所适用的物理知识,而且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过去从未见过的。

1.养成分析问题的习惯。笔者常常引导学生分析物理过程,找出主要矛盾,看清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经过训练形成习惯。如果没有形成这样分析问题的习惯,一见问题想当然地去代公式、凑答案,不动脑筋地学,是无法达到应用物理目标的。

2.建立物理模型。引导学生在解决问答时充分理解和运用像质点、点电荷、理想气体、刚体等模型,抓住问题本质属性和最重要的特性。

3.借助教学工具,建立物理情景。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时,对问题建立起所涉及的物理情景。通常借用教学工具来建立、描述出物理情景,即用数学方程建立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式,再通过解方程,进一步描绘问题所体现的物理意义。

4.一题多解。教师应训练学生对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解决,从中认识到不同角度不同方法的区别。

四、物理教学认知目标的第四层次——综合

能够把构成复杂物理问题的多个物理变化过程和研究对象分解清楚,找出其中的条件;能够运用多个物理原理或规律,找出变化过程的关系,加工推导出新的解释。在这一认知层次上,学生不再向教师展示他们从课堂上所掌握物理知识,而是对物理问题及各方面问题,能提出自己的见解、计划和结论。

在训练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综合能力时,我主要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

1.归纳思维。一是要求学生在学习物理活动中,掌握“现象(实验)——概念——规律——运用”这条学习物理知识的定势思维。二是要求学生在运用物理知识时,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广阔领域中具有重大意义和重要作用,这条“物理知识一定能也要转化为生产力”的定势思维。三是严格训练学生的基本功(实验、作图等),让学生形成“扎实基本功是创造基础”的定势思维。

2.发散思维。一是运用多个物理规律解决同一问题,运用同一物理规律,解决不同问题,即“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的训练。二是对物理问题的正、逆两方面的思维获得新知识,运动相对论、合成与分解等。三是实验探索、科学假设的训练,如运用类化。四是博览群书,开阔视野;合作交流,获取灵感。

目标层次性 篇4

一、战略成本管理目标的定位

战略成本管理目标不是单一的, 而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

1. 降低成本。

降低成本既要考虑有形成本动因, 也要考虑无形成本动因。降低成本一般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是在既定的经济规模、技术条件、质量标准条件下, 通过降低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实施合理的组织管理等措施降低成本。这些是有形成本动因。二是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是指企业可利用的经济资源的性质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方式。这些资源包括劳动资料的技术性能、劳动对象的质量标准、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产品的技术标准、产品工艺过程的复杂程度、企业规模的大小、企业的组织结构、企业的职能分工、企业的管理制度等诸方面。这些是无形成本动因。例如, 在企业中一般存在着四种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观念创新。由于既定的条件限定了成本降低的最大限度, 因而要实现进一步的成本降低就只有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 如通过采用新的技术设备、新的工艺过程、新的产品设计、新的材料等。为了适应瞬息变化的环境, 甚至需要引进新的组织形式、组织结构、管理风格和手段、管理模式、经营思路、思维方式等。为树立创新目标, 战略制定者一方面必须预计达到市场目标所需的各项创新以及为此付出的成本, 另一方面必须对技术进步在企业的各个领域中引起的现时成本与未来收益做出评价。

需要注意的是, 在特定的条件下, 成本降低到这些条件许可的极限时, 进一步降低成本的努力可能收效甚微。例如产品成本中的材料成本, 在既定的技术条件和材料条件下, 生产单位产品的材料消耗量有一个最低标准, 当实际消耗接近这一标准时, 进一步的努力也难以使材料成本进一步降低。

2. 通过战略成本管理增加企业的利润。

一般来说, 通过降低成本可以增加企业的利润。但在某些情况下, 通过增加成本以获取其他竞争利益进而促成企业利润的增长则是战略成本管理的重要思想。

成本的变动往往与诸方面的因素相关联。成本管理不能仅仅着眼于成本本身, 而要利用成本、质量、价格、销量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支持企业为维系质量、调整价格、扩大市场份额等进行的管理活动, 使企业能够最大程度地获得利润。也可以与上下游企业加强合作, 使影响成本的结构性因素得到改善, 为成本的进一步降低提供新的前提, 使原来难以降低的成本在新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

3. 配合企业取得竞争优势。

企业管理中战略的需要高于一切。成本控制首先要配合企业为取得竞争优势所进行的战略选择。在企业战略许可的范围内, 在实施企业战略的过程中引导企业走向长期利益最大化, 并最终确定和保持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

例如, 某公司的主营业务是从巴西进口木材。在公司初创时期便与巴西客户签订了一份大合同。但由于汇率及其他原因的影响, 如果履行该合同, 公司将遭受200多万美元的损失, 这对于一个初创公司而言无疑是一个重大打击。为了保持公司的信誉, 董事会决定履行合同, 并最终为公司赢得了巴西客户的信赖, 得到了更多的合同, 从而在后来的几年里为公司赚得不少于2 000万美元的利润。这个例子说明为了保持企业的市场竞争地位和实现长远发展, 有时成本的提高可能成为有利的动因。但企业在提高成本时也应权衡成本提高的风险、将来获利的概率、环境变化的影响等, 即要考虑成本效益问题。

4. 配合企业的人才竞争。

在企业实施成本管理的过程中, 一方面, 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主观能力, 选好企业的竞争优势, 合理进行企业的战略定位, 另一方面, 不间断地对投入企业的大量物质资本、货币资本、技术资本和信息资本通过人才资本的创造性劳动进行价值链分析, 同时进行成本动因分析, 以达到减少成本浪费、提高成本效益的目的, 进而促使企业人力资本的投入产生持续收益率递增。

因此, 在实现战略成本管理的过程中, 应有人性化的“人本管理”思想。企业盛衰的决定因素是企业人才, 而且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往往需要发生相应的成本, 并且要为人才创造有利于其职业生涯的环境。人才竞争也要注意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 即人才效益问题。为了提高人才效益, 企业应对人力资源成本进行科学管理。

5. 配合企业实现社会目标。

现代企业越来越认识到自己对客户及社会的责任。企业日益注重保持其良好的社会形象, 既为自己的产品或服务争得信誉, 又促进组织本身获得认同。企业的社会目标反映企业对社会的贡献程度, 如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参与社会活动、支持社会福利事业和地区建设等。 (1) 公共关系目标。这一目标的着眼点在于企业形象, 通常以提高公众满意度和社会知名度为目标。 (2) 社会责任目标。通常是指企业在处理和解决社会问题时应该或可能做什么, 如在对待环境保护、社区问题、售后服务时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 (3) 政府关系目标。企业作为纳税人支持着政府机构的运作。同时, 政府对企业的制约和指导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二、战略成本管理目标具有层次性

成本管理存在一个目标体系, 这个体系包含如上五个主要方面, 可分为三个层次。其中, 一、二属于低级层次, 三、四属于中级层次, 五属于高级层次。它们的主要差别在于考虑成本问题的视角不同。低级层次以企业内部为主要视角, 以节约成本、获取短期利润为取向;中级层次以企业如何提升竞争力为视角, 以保持企业的长期发展和活力为重点;高级层次则是以实现企业的存在价值为终极目标, 并在此过程中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信誉, 与社会各方面搞好关系, 从而为企业带来未来的潜在利益。高级层次目标的达成往往会给企业带来无形的竞争优势。

无论哪个层次的成本管理目标, 都不忽视成本降低的重要性, 只不过它们考察的时间段不同。一般来说, 目标层次越高, 所考虑的时间段就越长, 所获收益的风险就越大, 高级层次成本管理需要有一个长期的观点和更为坚实的基础。提高成本的效益 (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使长期成本效益最大化是中高级层次成本管理考虑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

参考文献

[1].聂建中.从传统成本管理到战略成本管理——我国成本管理的发展趋势.科技创业月刊, 2006;11

搜索引擎营销的目标层次原理 篇5

KK从搜索引擎营销的信息传递过程和实现搜索引擎营销的基本任务,可以进一步推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搜索引擎营销具有不同的目标,最终的目标在于将浏览者转化为真正的顾客,从而实现销售收入的增加,《网络营销基础与实践》第二版 (冯英健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提出了搜索引擎营销的目标层次的原理。

K搜索引擎营销可分为四个层次,可分别简单描述为:存在层、表现层、关注层和转化层。

KK第一层是搜索引擎营销的存在层,其目标是在主要的搜索引擎/分类目录中获得被收录的机会,这是搜索引擎营销的基础,离开这个层次,搜索引擎营销的其他目标也就不可能实现。搜索引擎登录包括免费登录、付费登录、搜索引擎关键词广告等形式。存在层的含义就是让网站中尽可能多的网页获得被搜索引擎收录(而不仅仅是网站首页),也就是为增加网页的搜索引擎可见性。

KK第二层的目标则是在被搜索引擎收录的基础上尽可能获得好的排名,即在搜索结果中有良好的表现,因而可称为表现层。因为用户关心的只是搜索结果中靠前的少量内容,如果利用主要的关键词检索时网站在搜索结果中的排名靠后,那么还有必要利用关键词广告、竞价广告等形式作为补充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同样,如果在分类目录中的位置不理想,则需要同时考虑在分类目录中利用付费等方式获得排名靠前。

KK搜索引擎营销的第三个目标则直接表现为网站访问量指标方面,也就是通过搜索结果点击率的增加来达到提高网站访问量的目的,

由于只有受到用户关注,经过用户选择后的信息才可能被点击,因此可称为关注层。从搜索引擎的实际情况来看,仅仅做到被搜索引擎收录并且在搜索结果中排名靠前是不够的,这样并不一定能增加用户的点击率,更不能保证将访问者转化为顾客。要通过搜索引擎营销实现访问量增加的目标,则需要从整体上进行网站优化设计,并充分利用关键词广告等有价值的搜索引擎营销专业服务。

KK搜索引擎营销的第四个目标,即通过访问量的增加转化为企业最终实现收益的提高,可称为转化层。转化层是前面三个目标层次的进一步提升,是各种搜索引擎方法所实现效果的集中体现,但并不是搜索引擎营销的直接效果。从各种搜索引擎策略到产生收益,期间的中间效果表现为网站访问量的增加,网站的收益是由访问量转化所形成的,从访问量转化为收益则是由网站的功能、服务、产品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决定的。因此,第四个目标在搜索引擎营销中属于战略层次的目标。其他三个层次的目标则属于策略范畴,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控制性的特征,实现这些基本目标是搜索引擎营销的主要任务。

KK新竞争力网络营销管理顾问的相关研究表明,目前Google、yahoo、Ask Jeeves、MSN等主流搜索引擎可检索全球互联网85%的“可见网页”(大约91亿个网页),但仍然有大约5000亿各个网页,由于被隐藏于数据库或受密码阻止等原因不被搜索引擎索引,成为海量的“不可见网页”。

KK搜索引擎营销的核心思想告诉我们:搜索引擎营销是基于网页文字内容的营销方式,其前提是网页内容可以被搜索引擎检索,成为搜索引擎的可见网页。理解这一点,对于成功的搜索营销策略是至关重要的。

★ 小零食营销目标范文

★ 5目标责任书-营销总监

★ 玩具电风扇作文200字

★ 小目标,大成功作文500字

★ 目标是什么范文

★ 从小花到电风扇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 营销范文

★ 有关写物品的作文:迷你小电风扇

★ 给自己定一个目标作文500字

目标层次性 篇6

【关键词】英美文学 课堂教学 目标内涵 层次定位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7-0005-02

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对英美文学的教学目标以及其层次划分不够了解,导致教学效果不突出,学生不能通过课堂教学学习到相应的理论知识,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研究更多的英美文学作品。

一、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与层次定位的划分

根据教学需要、社会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将英美文学的教学目标内涵与层次定位划分为递进的五个层面,分别为:初步的阅读体验,基础的阅读知识,基本的阅读方法,挖掘文化内涵,培养人文情怀。初步的阅读体验,即让学生通过对英美文学课程的学习,在阅读选入教材的英美文学作品之后,能够感受到英美文学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激发学生阅读英美文学的兴趣。基础的阅读知识,基本的阅读方法指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正确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方法,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第四个层面,即挖掘文化内涵层面。最后,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落实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与层次定位的策略

(一)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针对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与层次定位完成相对明确的划分之后,可以首先从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入手,落实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教师应当对本班学生有所了解,根据学生其他学科的教学计划以及学生的综合素养,科学的安排课时和教学内容。例如在授课时可以针对学生已经阅读过的文本,从时代背景、写作特色、作者的代表作几方面展开教学,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见解。也可以选择一些相对易懂的文本为教学依据,带领学生阅读,并详细讲解其中的内涵。比如《The Old Man and the Sea》文本中的环境描写十分传神。教师可以让学生品读类似“When the wind was in the east a smell came across the harbour from the shark factory;but today there was only the faint edge of the odour because the wind had backed into the north and then dropped off and it was pleasant and sunny on the Terrace.”這样的环境描写,分析其对环境的渲染以及事情发展的推动作用,引导学生从作品的语言角度入手,理解文本内涵。合理的教学计划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进步和兴趣作出改进,这样有计划的开展教学,才能够按部就班的落实五个层次的目标内涵,提升教学质量。

(二)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英美文学中重要作家的生平,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吸引学生学习。还可以播放一些已经翻拍成影视作品的名著,让学生将文本与影视作品进行比较,感受到文字与影像的不同。教师也可以设定几个话题,提供给学生探讨或者辩论。让学生的思维实现碰撞,更好地与作品人物实现共鸣。例如《Robinson Crusoe》这部作品中,“But I would be satisfied with nothing but go to Sea,and my inclination to this led me so strongly against the Will,nay the Commands of my Father,and against all the Entreaties and Perswasions of my Mother and other Friends,that there seem'd to be something fatal in Propension of Nature tending directly to the Life of Misery which was to befal me.” 这一段话为下文鲁滨逊出海遇险及其之后的荒岛生活埋下了伏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段话在原文中发挥的作用展开讨论,深入解读作品中的每一环节。同时,这部世界名著被多次改编成影视作品。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阅读原文本,并观看各时期的影视作品。这样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逐步落实了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与层次定位,也加深了学生对英美文学的了解,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引导学生重视课外阅读

在学生完成一阶段的课外阅读之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整理读书笔记,比较风格相似的作者或文学作品,并能够联系课本内容和已经掌握的知识,对这些文本进行对比分析和探究,挖掘作品中的人文情怀,获得人生的启示。例如《Pride & Prejudice》等作品,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获得与众不同的阅读感受,其作品中“Every wealthy bachelor,always want to marry a wife,it has become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Whenever such a bachelor,moved to a new place,the neighbourhood house completely don't understand how his temperament,opinions are,however,since such a truth has been deeply rooted in people's heart,so people always regard him as a daughter granted a fortune.”这段话,可以利用其引导学生认识到何为真正的爱情观、婚姻观,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这样学生才能够通过丰富的课外阅读,积累更多的经验,获得更多的感悟。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与层次定位展开明确的划分,并从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重视课外阅读三个方面开展教学,能够更为顺利的落实五个层次的目标。从而加深学生对英美文学的理解,提升其阅读能力、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实现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层次探讨 篇7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总目标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 以及思想政治课程目标与教学等方面的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总要求。所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层次则是在国家教育总目标的指导下, 由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及实现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构成的教育目标系统, 他们由抽象到具体形成了一个逻辑严密的目标体系结构。

一般来说, 这一目标体系由四个层次组成。一是国家或社会的教育目标, 即由国家或社会规定的、对受教育者的总要求, 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二是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 即体现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特色、办学风格的教育目标;三是课程的教育目标, 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案规定的课程, 如形势与政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所体现出来的不同教育目标。上一层次目标是下一层次目标的依据, 下一层次的目标是实现上一层次目标的条件和基础, 教育目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封闭的系统。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层次确立的依据及意义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层次的确立依据

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认为人有三种需要, 即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 这三种需要是有层次的, 并且随时间、条件的推移不断变化的, 只有实现了生存需要, 才能发展享受需要, 最终实现人的发展。

2. 需要层次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家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析理论, 认为人有七种不同层次的需要, 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前四种需要为缺失的需要, 后三种需要为成长的需要, 后一种需要以前一种需要为基础和条件, 最终目的是自我实现。

3. 科学发展观理论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即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层次确立的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层次的确立, 有利于多层次、全方位实现教育目标, 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树立问题意识, 对现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强有力地改革,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层次的确立解决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当代大学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生产劳动转化的高层次人才, 这种人才只有经过教育, 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 才能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其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层次的确立解决了“怎么培养人”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层次提出了四个基本的目标实现的阶段, 并对每个阶段的教育目标进行了合理的阐释, 为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参考。

最后,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层次体现了教育目标的有效管理方法和策略。从国家、学校、课程及教学看, 每个教育目标实现的管理主体是有所侧重的, 改变了以前国家一统教育目标的局面, 采用了更加合理的目标管理范式。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层次的实现

从宏观角度来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四个层次又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 即社会教育目标和个人教育目标。所以, 无论那个层次的教育目标的实现都应该充分考虑社会与个人的需求, 合理调配两者之间的关系, 共同推动实现良性的教育目标层次。

(一) 教育目标的社会价值

坚持教育目标的社会尺度是建立健全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前提与基础。只有以崇高的思想、觉悟为导向, 才能实现好、落实好学校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推动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具体来说, 向大学生传授一定数量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 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思想, 促使其建立宏观的国家教育目标理念;开展多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马克思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 促使学生参与其中, 体会学校教育培养目标;在课程与教学中, 充分结合学生的现有情况, 分阶段、有重点地对学生实施教育教学, 完善其理想教育。

(二) 教育目标的个人需要

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大学生这一主体, 所以满足个人需求、兴趣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有效动力。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 遵循人的发展的顺序型、阶段性、互补性、不平衡性、差异性等规律, 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应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可理解的、可接受的自我知识, 丰富和完善教材中的内容, 紧密结合时事热点及学生关心的问题, 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应该以学生为本, 满足学生的正常需要, 调动其积极性、参与性与自觉性, 使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互结合, 提高教学效率, 发展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三) 认同目标、觉悟目标与信仰目标

对全体学生群体、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党员进行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把理想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建教育结合起来, 将认同、觉悟与信仰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具体分层教育目标。一方面, 以认同为目标, 求同存异, 体现学生主体,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 对入党积极分子及预备党员推行觉悟为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 加快实现教育过程中的转变;同时, 对学生党员、全体学生推行以信仰为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 突出强调学生的需要, 实现教育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井海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效能与路径的探讨[J].今日南国.2009 (2) :74-76.

[2]魏志俏.试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演变及发展趋势[J].今日中国论坛.2010 (9) :109-110.

[3]赵宏宇.关于确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思考[J].德育在线.2011 (3) :269-270.

[4]冯爱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1 (12) :23-30.

目标层次性 篇8

一、创业、创业教育

(一) 创业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对创业的定义:“创业, 创立基业。”这里的“基业”是指事业的基础、根基。南希·厄普顿认为:“创业就是一切, 创业存在于政府部门、非营利机构、大学等单位……任何工作都需要创业。”[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的今天, 创业是一个准备发现和捕获商业机会, 由此创造出新产品或新服务, 并实现其潜在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过程。

(二) 创业教育

自20世纪80年代末创业教育引入我国, 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创业教育概念, 但基于上述关于创业概念的界定, 我们更倾向于将创业教育确定为以人的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培养的广义的创业教育和以创业基本素质与具体创业技能为主要培养目标的狭义的创业教育的结合。因此,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应该是一个以开发和提高大学生创业基本素养, 为各行业、各领域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过程。

二、创业教育三层次目标定位

根据泰勒著《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关于“目标源”理论以及教育目标筛选原则[3], 结合我们对创业教育含义的认识, 综合教育专家给创业教育目标建议的研究, 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 对创业教育目标进行筛选。笔者认为, 高校创业教育目标应该从基础性目标、认知情感性目标以及创业实践能力目标等三个层次加以定位。

(一) 创业教育基础性目标

创业教育基础性目标是为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 在各行业、各条战线、各自岗位开拓事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而设定的教育目标, 包括:要给学生传授一种善于创新的工作精神, 敢于在已有的社会条件和关系下创造新的秩序、规范和关系;要让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勇于挑战困难;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和自信、果断、勤奋、不怕遭受挫折的心理品质;具备团队精神、诚实守信的态度等, 这些教育要求对创业人员的意识、态度以及行为起到支配和控制作用。越是基础性要求对人的影响越是深远和广泛, 因此, 基础性目标才是创业教育的核心目标, 是所有大学毕业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要求。

(二) 创业教育知识情感性目标

创业教育知识情感性目标是指通过创业教育要求学生对创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 培养创业兴趣等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创业教育知识情感性目标包括:让学生了解现代创业的历史, 从业人员开创事业的条件和基础;了解大学毕业生创业对当今社会所具有的现实意义;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 理解并掌握创新原理;系统学习法律知识、企业管理知识以及公共关系知识;学习必要的经济学原理等。创业教育知识情感性目标是成功创业的重要条件。

(三) 创业教育实践能力目标

创业教育实践能力目标是在实现创业教育基础性和知识情感性目标的基础上, 对那些具有创办企业愿望和行动的学生要求掌握的以创业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目标。主要以创业实践为主要途径, 着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 例如:创造和识别商机的能力;制订创业计划, 组建创业团队, 应用和整合多种创业资源实现创业目标的能力;进行企业管理、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综合应用创业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技术的、经济的、管理的以及社会的问题的能力;等等。

三、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基本原则

根植于全日制高等教育体系当中的高校创业教育, 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它是素质教育的延伸, 应该遵循高等教育的普遍规律。基于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以及当今社会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时代要求, 笔者认为, 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 立足未来, 注重创业教育的发展性原则

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注重学生发展的原则。着力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 让学生积累必要的创业知识, 培养创新思维、意识和能力。开展创业教育要以创业教育基础性和知识情感性目标为重点, 着眼于未来, 着力提高其创造力、学习力、适应力、竞争力、耐挫力等终身受用的能力和素质, 为以后开展创业活动、拓展自己的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面向全体, 注意创业教育的层次性原则

高校创业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 让所有学生都要掌握创新、创业知识, 都要具备开创自己事业的意识和能力。但同时我们又必须看到, 当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元性, 大学生的发展要求是个性的和多样的。一方面, 社会需要有朝气的青年大学生毕业后去创办企业;另一方面, 有一部分大学毕业生毕业时甚至是在校大学生也乐于创办自己的企业, 开展创业活动。因此, 高校创业教育必须满足这一层次学生的需要, 以创业教育实践能力性目标为重点, 通过组织创业计划大赛、创业实战训练、组织他们到企业挂职锻炼等, 使学生感受创业艰辛, 培养创业意识, 学习创业经验, 锻炼创业能力, 开展更高层次的创业教育活动。

(三) 注重实践, 着力培养创新能力的原则

创业能否成功, 创业者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复旦大学学生顾橙勇, 大学毕业回农村卖鸡蛋, 三年中他进行了三项创新, 第一, 成功开发鸡蛋“身份证”;第二, 设计修改了“阿强鸡蛋”的包装;第三, 有效推出阿强“头窝鸡蛋”[4], 最终, 顾橙勇成功了。研究顾橙勇和其他成功创业者的经验, 可以肯定一点, “创新”是他们成功的重要原因。因此, 创业活动不仅需要创业者掌握全面的创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 更需要创业者具有创新能力。而无论是创新能力还是创业能力都必须建立在实践基础上, 创业教育必须是以实践教学为重要内容和主要形式的教育活动。

(四) 依托专业, 强化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与渗透的原则

以专业课程为载体进行创新、创业理念、知识、技能的教育, 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与渗透, 不仅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方法和有效保障, 也是深化专业课教育、拓展专业课教育功能的全新举措。创业离不开所学的专业, 创业教育的基础是系统的专业教育, 将创业教育融合于专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本质所在, 依托专业开展创业教育, 是创业教育需要牢牢把握的重要原则。

(五) 把握规律, 突出创业教育课程、形式的多样性原则

课程教学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和手段, 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目标的多层次性及其全员性、创新性、实践性特征, 决定了创业教育必须突出课程和形式的多样性原则。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遵循创业教育的规律和特征, 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全面实现创业教育目标。

(六) 依据特点, 强化创业教育开放性原则

作为全面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创业教育必须是一个开放的教育系统。第一, 教育理念必须开放, 创业教育应该着眼于全体学生、指向全体学生的未来事业发展的意识培养和能力发展, 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开拓创新的欲望和能力为核心的广义的创业教育;第二,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要开放, 除了安排传统的学科课程, 还应该让学生走出校门, 将见习、挂职锻炼等社会性课程融入非学科课程体系, 把校友创业典型、企业家等请进学校为学生授课等;第三, 教育组织形式要开放, 将教学活动向课外、院外、校外拓展, 向寒暑假延伸, 面向社会、依托社会、服务社会;第四, 教育评价过程要开放, 变总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 评价主体向学生、社会开放。创业教育开放性原则是创业教育的本质所在, 是有效实现创业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阎金铎, 等.初中物理教学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74.

[2]刘沁玲.创业教育再探[J].教育探索, 2004, (12) :11.

[3]Ralph W.Tyler.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罗康, 等, 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96.

目标层次性 篇9

课堂“任务活动”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组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有意义的活动任务, 使学生在“做中学”, 以活动为载体来获取知识。“四层次”目标即了解层次、操作层次、领会层次、探究层次, 是用任务型学习加以整合而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具体来说, 是教师以“四个目标层次”为前提, 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任务, 学生以“四层次目标任务”为动力, 确定适合自己的目标任务, 在充分预习的前提下完成学习任务, 任务完成是在低层次向高层次逐步挑战的过程中进行的。本教学模式的特色: (1) 学生学习具有目标性和任务性; (2) 教学设计具有层次性; (3) 学习方式具有驱动性; (4) 作业、练习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

摘自《上海教育科研》

目标层次性 篇10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 建筑市场的竞争空前激烈。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讲, 参与建设工程项目投标是参与市场竞争最普遍且有效的方式。施工企业为了在严酷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就必须研究投标策略, 投标项目选择是投标竞争策略的主要内容之一。企业在制定投标策略时, 必须首先分析自身的项目招揽能力, 确定可以承揽工程项目的数量, 超过和不足都会给企业造成损失。

确定中标方案可以采用两类方法:基于期望利润的方法和基于项目综合评价的方法。期望利润法是根据预计投标价格和中标概率, 计算得出预期利润, 以预期利润作为是否投标的决策标准;项目综合评价法则是综合考虑企业自身能力、竞争激烈程度、项目施工难度等多方面因素, 计算得出对投标项目的综合评价值, 据此进行投标项目的选择。综合评价法很多, 既有定性的又有定量的方法, 常用的有综合评议法、综合评分法和最低评标价法。

在工程施工企业的投标决策中, 往往一个决策者面临着多种选择, 而这些选择无法以直观的量化结果表示, 一般用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来评价, 这时就需要一种非定量问题的方法来解决选择方案的问题。

二、层次分析法的原理

本文讨论的层次分析法 (AHP) 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方法, 其基本思想是对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依据其内容及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将各个因素按不同层次集合, 将复杂的问题条理化、简单化。在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明确目标后, 利用数学手段确定每一层各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权值, 而后再把上一层次信息传递到下一层, 最后给出各因素相对重要性总的排序。根据总排序, 确定出各因素相对目标的影响程度, 从而分析提取出决策者所关心的影响因素。

三、投标项目选择的多目标决策模型

(一) 投标项目选择决策问题分析与指标体系的建立。

施工企业进行投标项目选择就是从广阔的国内外建筑市场中选择符合投标条件的工程项目, 这是一个典型的多目标决策问题。

进行投标项目的选择要考虑的因素很多, 本文主要考虑以下四个因素:企业的基本情况、项目的基本情况、中标后的预期利润、项目实施的影响力。其中, 每个指标 (一级指标) 在实际操作中都具有复杂性, 需要进一步分解细化。

衡量投标项目优势时, 既要考虑定量指标, 又要考虑定性指标。如, 可以认为项目中标后的预期利润是定量指标, 而项目实施后的影响力是定性指标。为了实现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的统一, 本文采用如下方法:对于定量指标, 将指标值分段量化为相应的分值;对于定性指标, 采用语言描述确定分值的方法确定该项指标分值。

(二) 投标项目选择的多目标决策模型。

由于多目标问题求解的复杂性, 本文采用常用的权重法将多目标问题转化为单目标决策问题。

本文所要用到的符号说明如下:i层次结构中一级指标的编号, i=1, 2, …, N;j层次结构中一级指标所对应的二级指标的编号, j=1, 2, …, M; (i, j) 一级指标i所对应的二级指标j;k层次结构中方案层中侯选方案, 即待选投标项目的编号, k=1, 2, …, K;wi指标在总目标中所占的权重;wij二级指标j在指标 (i, j) 中所占的权重;wijk待选投标项目k在指标 (i, j) 中所占的权重;w (2) 层次结构中第二层的因素对第一层的权向量, w (2) = (w1 (2) , w2 (2) , …, wN (2) ) ;wk (3) 第三层对第二层的权向量, wk (3) = (wk1 (3) , wk2 (3) , …, wk M (3) ) (k=1, 2, …, K) 。

投标项目选择的多目标决策模型建立如下: (在总目标中所占权重最大的待选项目方案即为最优方案) :

受约束于w≥0

对于若干个待选投标项目, 通过上述的投标项目选择指标体系可知, 除wi、wij外的其他变量都可以确定。下面将讨论如何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之间的权重。

(三) 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待选投标项目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1、建立决策层次结构及权向量。

将投标项目选择决策的各指标分层排序, 分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依据指标之间的层次关系建立投标项目选择决策层次结构, 如图1所示。 (图1)

2、构造成对比较矩阵。

判断矩阵是指决策者根据同一层次的各指标对上一层次相应指标的重要性所给出的矩阵。

(1) 确定思维判断的定量标度, 即比较尺度。当比较两个具有不同性质的因素对于一个上层因素的影响时, 通常采用Saaty等人提出的1-9尺度。

(2) 构造成对比较矩阵。要比较某一指标的下层各指标对其的影响, 每次取下层中的两个指标进行两两比较评分, 用aij表示ci和cj对上层因素的影响之比, 全部比较结果可以写成成对比:

其中, aii=1 (1, 2, …, n) , 满足这些条件的矩阵A称为正互反矩阵。

(3) 计算在各准则下元素的权重。根据构造的成对比较矩阵, 计算对于目标元素而言各下层元素的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权重值。计算矩阵A的最大特征根λmax和相对应的最终归一化后的特征向量作为权向量w, 即w要满足条件:

利用MATLAB很容易求出成对比较矩阵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

3、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在各层计算中为了保证评判结果的一致性, 要求满足此时称比较矩阵为一致性矩阵。但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和人们的主观偏爱不同, 成对比较矩阵通常不是一致阵, 但为了能用它的对应于特征根λ的特征向量作为被比较因素的权向量, 应该要求大致的一致性, 即其不一致程度应在容许的范围内。因此得到λmax后, 还需对比较矩阵的一致性进行检验。检验步骤如下:

(1) 计算一致性指标CI

其中, n为比较矩阵A的阶数。CI=0时A为一致性矩阵;CI越大, A的不一致性越严重。

(2) 计算随机一致性指标RI。为了确定A的不一致程度的容许范围, 需要找出衡量A的一致性指标CI的标准, Saaty引入所谓随机一致性指标RI。Saaty对于不同的n, 用100~500个样本B算出的随机一致性指标RI的数值如表1所示。 (表1)

(3) 计算一致性比率CR。对于n≥3的比较矩阵, 将它的一致性指标CI与同阶的随机一致性指标RI之比称为一致性比率CR, 当, 称其满足一致性检验。

(4) 计算组合权向量并做组合一致性检验。由各准则对目标的权向量w (2) 和各方案对每一准则的权向量wk (3) (k=1, 2, …, K) , 计算各方案对目标的权向量, 称为组合权向量, 记做w (3) 。则第三层对第一层的组合权向量为:w (3) =W (3) w (2) (W (3) =[w1 (3) , …, wN (3) ]) 。

(5) 组合一致性检验可逐层进行。若第P层的一致性指标CI1 (p) , …, CIn (p) (n是第P-1层因素的数目) , 随机一致性指标为RI1 (p) , …, RIn (p) , 定义:

则第P层的组合一致性比率为:

第P层通过组合一致性检验的条件为:CR (p) <0.1。

定义最下层 (第s层) 对第一层的组合一致性比率为:

对于重大项目, 仅当CR*适当的消失, 才认为整个层次的比较判断通过一致性检验。

由以上所给的层次分析法确定投标项目选择多目标决策模型中的权重, 就可以针对若干个待选投标项目进行投标项目选择的决策工作, 可以为投标项目选择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四、层次分析法算例

现拟一施工企业有三个投标项目D1, D2, D3可以选择, 根据之前建立的投标项目决策体系以及建立的多目标决策模型, 综合专家群体咨询意见, 根据某一层各因素对上一层一个因素影响程度的大小构造各层的判断矩阵, 利用根法求出权重值, 利用MATLAB软件求出各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 确定层次单排序, 进行一致性检验, 即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最优投标项目方案。该施工企业考虑的指标即是建立的投标项目决策体系 (图1) 中的一级指标 (由B1~B4表示) 和二级指标 (由C1~C19表示) 。

(1) 第二层对第一层的判断矩阵如下所示 (各一级指标B对决策目标A的判断矩阵) :

(2) 第三层对第二层的判断矩阵如下所示 (各二级指标C对一级指标B的判断矩阵) :

(3) 第四层对第三层的判断矩阵如下所示 (各方案D对二级指标C的判断矩阵) :

(以C1、C2、C3为例, 其余的计算方法相同)

(4) 二级指标各因素的权重如表2所示。 (表2)

(5) 各方案权重如表3所示。 (表3)

根据投标项目D1、D2、D3组合权重值可知, 项目D1优于项目D2, 项目D2优于项目D3。该施工企业选择的最优投标项目即是D1。另外, 根据各计算表可知各指标对项目选择的影响大小。就本例而言, 利润是该施工企业选择投标项目最看重的指标, 其次为企业本身的情况。各二级指标对一级指标的影响大小也可根据上述计算表得出。这样, 施工企业在进行投标项目选择时就可以根据各指标的影响程度进行最优决策。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投标项目选择决策问题的分析, 运用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通过层次评价法确定了各个准则相对于其上层因素的权重, 最后利用组合权重得出各个方案对于目标的降序排列, 从而得出最优决策。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 本文没有考虑层次结构不完全和成对比较阵残缺的情形, 在以后进一步研究中可以在此情况下做进一步的讨论。

参考文献

[1]Chi-Cheng Huang.A fuzzy AHP appli-cation in government-sponsored R&D pro-ject selection.Science Direct, 2008.

[2]Yu-Ting Lai.AHP and simulation-basedbudget determination procedure for publicbuilding construction projects.Automationin Construction, 17.2008.

[3]曹希彬.多目标优化在投标项目选择中的探讨.铁十四局.

[4]韩伟, 骆毓燕, 郑鹏岩.层次分析法在企业投资合作目标选择中的应用.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 2008.

[5]姜启源等.数学模型 (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6]邬晓辉.公路勘察设计投标项目选择的AHP评估法.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7]王军武, 蒋丽, 张露.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房地产投资决策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4.

目标层次性 篇11

关键词: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层次;定位

袁贵仁部长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上的讲话中,第一次以部长的身份提出了明确的看法:职业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类型”。这对于近年来学界纷争已久的“类型说”与“层次说”给出了一个明确回答。事实上,早在1996年我国《职业教育法》(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第二章第十三条就已规定: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初等、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分别由初等、中等职业学校实施;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根据需要和条件由高等职业学校实施,或者由普通高等学校实施。袁部长的结论和《职业教育法》的规定,都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提供了一种划分的原则性方法和思路,但对职业学校教育层次区分的实质并没有作具体的说明。这种空缺在主观上给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留下了灵活自主发展的空间,但同时也给职业教育研究者和各级职业院校带来了较多的疑惑:到底应该如何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进行实质性的划分?

大多数的专家都基本认同这一观点:在同一种教育类型的框架下,职业教育的层次之分,其核心的差别应该是培养目标差别。最近几年的学术研讨中,主流观点是将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于“技术型人才”,而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于“技能型人才”。关于这种目标定位,讨论争议颇多,现结合比较普遍的观点,从生产目的或工作活动过程、技术活动要素结构与技术知识门类三个角度进行探讨。

一、基于生产目的或工作活动过程的划分

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是从生产目的或工作活动过程出发来划分。社会生产的目的和过程总体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发现客观规律,二是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各种直接利益。在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各种利益的过程中存在着三个转化:一是科学原理向工程设计的转化;二是工程设计向实际生产和工艺的转化;三是生产工艺向产品形态的转化。因此从这一角度可将人才划分为四类,即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其中后两类的培养由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来承担。

在这种观点下,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的区分在于:前者的任务是实现工程设计向实际生产工艺转化。即将各种设计、规划、决策变为最终产品或社会运行的具体流程;后者的任务是实现生产工艺向产品形态转化、流程设计向具体操作转化。这种区分在理论上是比较有说服力的,但与当前人才在劳动过程中分工与定位的现状存在事实上的距离,从而导致这种划分的现实意义的消失,这也是当前很多人对于职业教育层次问题认识迷惘的主要原因。这一事实说明,这种分类至少在划分的标准或维度上存有缺陷。

二、基于技术活动要素结构的划分

笔者认为,从技术活动的要素结构入手,也许是辅助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途径。人类的技术活动,至少可以分出三个维度的要素,即操作形态、知识形态与实物形态,其起点都是最基础的技能。沿操作形态不断发展的阶段分别有:技巧、工艺与工程设计;沿知识形态不断发展的阶段有:经验知识、技术规范与技术理论:沿实物形态不断发展的阶段有:工具、机器设备与机器体系。

作为技术活动主体的技术人才,其知识与能力结构应该是围绕技术活动要素结构而产生的,根据这一判断,可以推断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层次应该在操作形态、知识形态和实物形态三个维度进行划分。

由于一切的技术活动要素结构都是围绕最基础的“技能”展开的,所以,从“技能”这一原点出发向外拓展,可以构成三个层次的图形(见图1),其逻辑是从内到外代表着技术能力在三个维度不断发展。在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基础上,将内圈的“经验知识、技巧、工具”三个要素相结合,即可构成“技能型人才”的技能目标结构:中圈“技术规范、工艺、机器设备”三个要素相结合,即可构成“技术型人才”技术目标结构;而外圈的“技术理论、工程设计、机器体系”三个要素的结合,自然就形成了当前呼声很高的“技术本科”人才的技术目标结构。

当然,这种区分只是一种分类的角度与方法,三者的区别并没有一个质的界限,这也正好印证了三者在“职业教育”本质上并无显著的界限。

三、基于技术知识门类的划分

人类对技术的理解是多样的,技术被理解为物质手段、意志(指技术对人的需求的满足方面)、过程或活动、知识等。但究其本质而言,西蒙的判断比较有代表性:技术不是物体,而是知识,是记载在亿万书籍和储藏在数十亿人头脑中的知识,当然在重要程度上,是凝结在形形色色物质产品中的知识。检阅技术史、技术哲学、技术批判、技术伦理学等资料,基本上都能辅证这个观点。事实上,无论是技术的物质因素还是非物质因素,其任何一个方面都离不开技术知识。

由于设计和制造技术产品的知识在技术知识中处于核心地位,再加上它的复杂性,应按着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分门别类的设计、制造技术产品的知识统一划分为:基础性技术知识、复合性技术缸识、系统性技术知识(见表1)。

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将“使用的知识+基础性技术知识”作为初等职业教育或初级培训学习者技术知识结构,将“使用的知识+复合性技术知识”作为“技能型人才,,的技术知识结构,将“使用的知识+系统性技术知识+应用科学知识”作为“技术型人才”的技术知识结构,将“使用的知识+系统性技术知识+技术理论与方法论+技术外围知识”作为“技术本科”人才知识结构,这种培养目标从知识结构上进行层次的区分,其清晰度要比第一种生产目的和劳动过程的分类要高,同时又能兼顾解决职业教育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衔接问题。

但是,这种分法亦有其明显的知识倾向性问题,可能在“能力本位”作为当前国内职业教育主要取向的情况下,以“知识”层次而不是以“能力”层次进行划分,会被看成是一种缺陷。

当然,这种以技术知识门类进行划分的方法,也无法涵盖“职业技术教育”中的非制造类专业,但作为服务类等非制造类的专业同样可以采取这种知识目标门类划分的方法进行,因为在职业劳动知识这一本质上,其方法与体系是一致的。

目标层次性 篇12

要构建高等师范专科数学课堂目标层次化分组教学模式,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就必须针对师范生在学习中存在的认识层次和心理层次的个体差异, 以及教学内容具有的层次性特点进行教学改革。在学生原有基础上, 合理确立教学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方式, 调动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身起点上提高, 逐渐缩小层次差异, 达到全面发展。

1问题的提出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是21世纪世界教育的共同目标, 具有基础性作用和创新发展性的数学教育处于重要的地位。改革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数学课堂教学势在必行。由于高校的扩招, 高等师范专科的生源发生了很大变化, 学生的数学基础明显下降, 学生的数学学习差异加大, 学习困难的学生增多, 两极分化日益加剧, 导致部分学生厌学。要扭转这种局面, 使所有学生的数学能力都能得到发展, 必须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统一模式, 做到既不压制学习基础好的学生, 又不放弃学习基础差的学生, 调动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进行主动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的个性品质、学科成绩、认知能力和综合水平等方面协调发展。

2理论基础

借鉴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科学成分。巴班斯基指出, 学生的心理素质、思维特征、性格气质各不相同, 学习的具体条件和情况也有某种程度的差别, 如果我们想通过教学过程, 使全体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那么, 就应当对他们进行有区别的教学[1]。

心理学依据, 原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科鲁捷茨基对儿童的研究实验表明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存在差异。由于学生先天的遗传素质及环境教育条件的不同, 因而学生数学学习活动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2]。

美国教育学者嘎斯基认为, 合作学习是以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其自主意识, 使学生在异质性的小组中, 通过成员间的合作与互助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方式。它以小组总体表现为奖励依据[3]。

数学是一门科学性、系统性非常强的学科, 其内在的知识结构及严密体系, 决定了数学必须遵循可接受性原则。在数学知识链条中, 不掌握前面知识, 就难以接受后面知识, 要解决学生数学基础差异大的问题, 也必须实施分层次教学。

3实验内容

3.1 主题

以“层次化”为主题贯穿和主导整个模式体系。在教学中分清层次、组织层次、把握层次, 以教学内容层次为载体, 实现学生的认识层次、心理层次、学习层次的有效契合。

3.2 目标

充分发掘课堂上的师生双动力源, 发挥目标对教学的导向、激励和调控作用, 体现最佳教学组织水平, 不断实现各层次的优化和合理转化。

3.3 程序

(1) 激发学习动机——导向阶段。

教师设置情境, 吸引不同层次学生参与学习。

(2) 明示课时目标——切入阶段。

教师确定和表述目标, 立足于学生现有水平和“最近发展区”并使之具体化。

(3) 安排组织活动——展开阶段。

教师布置内容, 质疑研讨;小组学习, 合作探究;组际交流, 多向反馈。

(4) 师生共同总结——层递阶段。

通过概括总结, 认定成效, 排除问题, 分享成功, 转化层次。

(5) 评价反馈——拓广阶段。

进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小组与小组的多向评价, 做到学生间取长补短, 师生间教学相长。

3.4 策略

以小组总体绩效为奖励依据, 实施以合作与学习任务相挂钩、合作与学习竞赛相促进、合作与学习评价相联系, 使学生成就感和学习进步有机结合。

3.5 内容

重视目标的全面性和目标体系的合理结构性;突出教师创设学习情境, 使学生轻松学习的有效性;体现学生在知识、能力、心理增长与发展的动态性;强调充分开发学生潜能的创造性和充分表现学生自我的民主性。

3.6 评价

采取有效方式, 对教学模式的整体结构, 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过程的优化与体现以及目标实现情况和教学效果进行全方位评价。

4教学设计

复合函数的导数是高等数学三大基本运算之一, 又是初等函数求导的关键。但是, 按照教材传统的讲授, 学生不易接受, 现采用双主导学教学方法, 说明课堂教学几个环节的设计。

4.1 目标设计

4.1.1 目标设计原则

(1) 根据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和各层次学生的基础制定分层目标。

(2) 分层目标既要符合学生实际, 切实可行, 又能使各组学生在实现相应目标的同时, 提高学习水平逐步递进到更高层次。

4.1.2 教学目标

A层:1.了解复合函数求导定理;

2.掌握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

B层:1.理解复合函数求导定理;

2.会求较复杂复合函数的导数。

C层:1.掌握复合函数求导定理的证明;

2.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2 激发学习动机

例如, 如何求y=sin2x的导数?

设计目的在于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情感, 引导思维。

4.3 安排组织活动

4.3.1 以小组动手操作形式, 合作学习研究讨论以下问题:

(1) 复合函数的概念。 (A)

(2) 复合函数导数存在的充分条件。 (B)

(3) 如何运用y′u, u′x的极限形式来表示y′x的极限形式。 (C)

(4) 如何分清复合函数的内外函数? (A)

(5) 解决复合函数求导的关键是什么? (B)

设计目的:问题设计具有层次性, 异质互助的伙伴间的合作拉近了优生差生之间的距离。学生按自己的学习目标, 取得了最佳的学习效果。

4.3.2 讨论结果, 组际交流。各小组发言人向全班汇报学习情况, 老师点评。

4.3.3 教师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4.3.4 例题讲解。

4.4 层次化练习与作业

4.4.1 层次化练习:

4.4.2 层次化作业:

undefined (A)

undefined (B)

(3) y=f (sin2x) +f (cos2x)

求曲线undefined在undefined处的切线方程 (C)

5实验成果与评估

5.1 教学质量提高, 整体差异水平降低

由表1、表2可见, 实验班学生有较大提高, 而且班级成绩差异明显减少, 从实验班学生前测结果 (表2) 看, 标准差S=33.62, 优差生之间差异较大, 后测标准差S=7.02, 实验结果大大缩小了优差生之间的层次。

5.2 学生认知能力加强, 思维品质不断优化

从表 (3) 可见, 实验班学生的概念认识理解和应用能力大大加强, 特别在概括、迁移、转化能力指标上具有明显优势, 超过理论期望值, 更强于对照班, 说明其思维品质不断优化。

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 合作学习比之传统教学, 师生的观念、地位、作用、角色都发生了较大变化, 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得到了充分体现, 课堂教学结构趋于科学化、合理化、高效化;教学过程得到优化;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能以较快的速度、较高的效率, 在轻松、愉快、民主气氛中获得知识与技能。

5.3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发展的有利空间

新教学模式给学生创设了培养诸多优良品质和素质的环境条件, 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表现和集体主义思想、观念得到完美的统一。心理素质、学习习惯、合作精神明显加强,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确立了一个教学范型。

5.4师范素质得到培养, 强化了教学技能

学生的思想意识受教学模式理论的影响有了较明显的改变, 教育观念更新, 思维活跃, 教学设计能力、评价能力、课堂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受到良好的训练, 有了明显提高。

摘要:为适应素质教育对师范专科教育的要求, 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将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联系, 论述了高等师范专科数学目标层次化分组教学的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成果, 构建符合高师课改规律的新型数学教学模式。

关键词:师范,专科,数学,目标层次化,分层次教学

参考文献

[1][苏]巴班斯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M].吴文侃, 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2]魏国生.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及案例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04, (8) .

[3][美]嘎斯基.合作掌握学习的策略[J].王坦, 译.山东教育科研, 1993, (5) .

[4][苏]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M].吴文侃, 等, 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5]闫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上一篇:桥梁引道下一篇:管理性强制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