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活动的层次性

2024-06-05

阅读活动的层次性(共12篇)

阅读活动的层次性 篇1

有道是“数学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模模糊糊一大片”,只因为是“一大片”,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忽视其层次的推进,出现漫天撒网的现象。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在螺旋式上升中让学生最终全面达成语文素养整体提高的目标。

如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逐步推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呢?

一、思维的起点——问题的提出

“问题意识”的缺失成了学生主体时代发展和创新需求的“软伤”,在初中阅读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不能提出问题或者是不善于提出问题,问题意识较少或没有;有的具有问题意识,但需要激发,由读生疑、解疑悟读的阅读境界急需营造。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要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增进教学民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例如《伟人细胞》教学片断:

师:你们看了课题,有什么疑问?

生1:伟人的细胞和我们能有什么不同?追星、作秀罢了。

生2:我看与其叫《伟人细胞》,还不如叫“伟人精神”更好些。

师:同学们能够说出心里话,老师很欣赏。现在请大家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看一看你提问题的角度会有什么变化。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初期的思维未必“入规”,我们教师要有宽容的心态、民主的作风,让学生敢说,敢于挑战权威,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斗志和思维。教师要采取各种适当的手段,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不要急于给出正确的答案;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些沟通和交流机会,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才是阅读活动中的主体,不是回答问题的机器;引导他们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不仅敢于发问,而且还要会发问,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思维的展开——问题的准备

问题的准备是思维活动的主要阶段,要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比较充分的了解,让学生在研读文本中获得思想和知识,把握精神,体验自我,使生命更加充实、完善。选入教材的文章的立足点常常较高,而初中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又相对较低,因此,他们读起来还是有一定困难的。所以,在问题的准备上,要常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每一个段落的内容,在感悟性品读中进行深化,通过对教师和其他同学观点的思辨,在情感上达到与作者及文本的深刻而全面的交融。例如《伟人细胞》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读全文,思考:①贾里认为一个伟人应该具有哪些细胞?②贾里追求伟人细胞经历了哪几件事情?

生1:贾里有爱有恨,恨邱士力,结果“却成了朋友”。

生2:贾里参加健美班训练,结果却被人认为他的体型符合新潮观念。

生3:贾里想“一鸣惊人”,结果却成了朋友的笑柄。

生4:贾里先人后己,区区小事引起轰动,却得到了意外的惊喜。

以上问题的设计,更多地是在梳理课文段落的内容,为学生的进一步探究作准备。在此基础之上,可以进一步探究:为什么贾里的“伟人计划”前三次都没有成功,不经意间使他的“伟人计划”得以实现的原因何在?开头贾里的一段日记能否删去?为什么?

在设计问题时,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难度适宜的问题,这样的分层是隐性的、动态的,不是给学生贴标签、下结论,而是适度地根据学生的现状帮他搭架子、分梯度。

三、思维的高峰——问题的解决

注重内、外因素的结合去设计教学目标,既不拔高要求,也不降低要求,做到既不增加学生过重负担,又能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让学生不断获得新知识,不断发展新能力,不断丰富情感,不断完善人格、端正态度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确定了具有发展性的课时教学目标,再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媒体,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那么,扎实有效的课堂教学最终会实现。

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能够通过对字、词的理解推敲出它们在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和深层次信息。例如:《孔乙己》中鲁迅先生描写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站着”、“穿长衫”、“唯一”三个词学生很容易理解,然而,这暗示了什么深层次的含义?那就是主人公孔乙己的迂腐和穷酸。睿智的教师通常在认知性阅读教学阶段并不会要求学生长时间停留在对字、词的理解和记忆上,而是训练学生透过字、词的表面含义去挖掘内在本质的思维能力。

思维的高峰,也是深化、升华,把感悟到的情感、教师讲授的知识点通过理性的分析、阅读印证,积累成经验,形成自己阅读学习的技法。

四、思维的延伸——问题的思考

一节课的结束并不是一篇文章学习的结束,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也是学生练手的好材料。思维的延伸,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把握知识维度、语言维度,在加深对文本理解的同时,强化对语言知识的灵活应用。例如:教学《孔乙己》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鲁迅的另一作品《祝福》,并通过比较其异同点,拓展学生的思维维度。如:①导致两位主角悲剧命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②在《祝福》中,作者交代了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死,但在《孔乙己》中,结尾对孔乙己的死却未作明确交代。你认为孔乙己的最后结局是什么?通过联想、比较,既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又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把握文本的深层涵义。

总之,教师应创造更多的自主学习实践和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多层性、多维度性,将学生的情感体验灵活地融于课堂教学中,大幅度提升语文的教学效果。

阅读活动的层次性 篇2

第十一周2011年11月9日星期三

人生在世,无不渴望成功,但成功似乎喜欢和我们藏猫猫,主动找上门的总是以失败为多。

《失败的层次》主要叙述了失败的五个层次,依次是:偶有小挫、寻常败绩、遭受重挫、一败涂地、全军覆没。详细地列举了古今中外许多伟人获得成功必须是意志坚强者,走出失败的阴影,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从而获得成功。读了《失败的层次》以后,我们也要向爱迪生、孙中山、拿破仑……一样,面对失败要勇于走出失败的阴影,重整旗鼓,卷土重来,只要顶住、咬紧牙关,就不难收获成功的果实。

论中学生的阅读层次性 篇3

第一层次,印象性阅读。印象性阅读是一种蜻蜓点水式的阅读,它只要求对阅读材料留下大略的印象,不做深入的研究,不在一字一句上做深入的分析与理解。如查阅资料,写作或说话时需要引用的数字、资料、名人名言等等,用过之后便编号收存备查。印象性阅读的目的是纵观大意,只为迅速地把握读物的要点,得出印象,陶渊明所谓“好读书,不求甚解”就属于此类读法。

第二层次,识记性阅读。识记性阅读要求学生对读物进行认真的推敲。“认真”即指对文字反复过目,还要查阅工具书、摘记有用的知识信息,如有关文学知识、字词常识、精词妙句的含义等,还要背下某些段落、句子,留作永久的存储,使之成为构成自己的知识结构、理论储备的一部分。识记性阅读的目的是积累知识信息、丰富语言储备、充实见闻掌故。

第三层次,理解性阅读。理解性阅读是指在阅读当中对阅读材料进行逐字逐句的诵、悟、辨、得、记的全过程的阅读。它要求学生对文章的语句、段落包括字、词、义、理、旨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分析,深入地领会文章的语言和思想,包括联系作品的创作背景,对作者的语言风格和特点、创作意图、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等作出准确地把握和判断。它须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理解文章的语言;

2.抓住中心句理解段意;

3.抓住句与句、段与段的联系来理解全文;

4.抓住文眼牵动全文提炼中心;

5.抓住重要的细节描写以把握人物的性格;

6.抓住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思想感情;

7.抓住线索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理解性阅读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力,提高阅读效率。

第四层次,赏析性阅读。赏析性阅读是一种艺术享受型的阅读。它要求学生对读物的语言和内容进行欢悦的感知、轻松的领悟,并且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所创设的境界中。它不附带任何功利性,学生可以全身心地放松去感受美,去接受艺术的陶冶与感染。赏析性阅读的目的是感知语言艺术所创造的美,接受艺术的熏陶,陶冶情操,提升品位。

第五层次,研究性阅读。研究性阅读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阅读。它要求学生对读物进行深入的研究、对比、探讨、假设,不局限于对语言表层的理解和分析上,而是通过分析研究来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见解,建立新的思想,得出新的结论。这种阅读,在科学研究中被广泛地应用,它体现为以下四个步骤:1.通过分析归纳找出事物规律,发现新的问题;2.通过否定与批判,提出新的看法;3.通过引申和拓展,确立新的观点;4.通过论证与综合,得出新的结论。

阅读中的层次问题 篇4

一.默读感知

默读是看书学习的重要手段。课标要求各个学段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这个环节我们通常情况下是在预习时使用。教师应对学生的默读做具体的要求和指导。默读时要完成哪些任务?抓住哪些信息?曲龙老师有预习的七项任务:1.查字典处理字词2.详看课后注释3.标注序号和段意4.圈点勾画重要语句5.作旁批和眉批6.思考预习题和课后题7.查找相关资料。

通过这样的预习, 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感知, 能够初步理解课文,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体会作者的情感思想, 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默读应该注意的是要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学习有两项技术:一是注意力, 合格的注意力具备两个指标: (一) 指向性, 用最快的速度调整到指向目标。 (二) 集中性, 全神贯注。二是一边阅读一边思考, 思考不影响阅读, 阅读不影响思考。

默读的具体要求还可以参考课后题来完成。

二.朗读品味

朗读是在默读的基础上来完成的。“读”是“品”的基础, “品”是“读”的延伸。只有“品”才能将文本真正读透、读深、读广, 才能“读出自我, 读出问题”。

在教学中, 我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走进教材, 抓住关键词语、重点句子、精彩段落品味美点, 从字里行间中体味语言的魅力。

比如我们可以从词语入手, 教会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 联系具体语境, 设身处地的体验, 增进对文本的理解。例如学习《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一课时,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全文的基础上, 抓住一些修饰语来品读, 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先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数量词作修饰语的句子, 试着将数量词去掉, 表达效果有什么不一样?比较后.明确“一棵草”、“一条溪”、“一只鸟”起强调作用, 突出罗布泊的荒芜, 继而突出它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死亡之海”。

《芦花荡》是孙犁的代表作之一, 文中多处人物对话是本课的一个关键点, 人物的语气、心理在文中也有交代。我于是让学生设计一个朗读蓝本, 和学生一起找那些典型的句子, 一起结合语境揣摩人物情感, 感悟这些情感应该用怎样的朗诵表现出来。当我们设计好了朗读蓝本时, 学生已经深入理解人物的情感, 朗读时往往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抓重点语句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文本语言, 再现形象。在具体的情境中, 在细节的想象中, 在反复的诵读中, 来体会人物的情感, 与书中人物进行心灵对话, 走进文本深处, 去体会、去感受、去揣摩。这一过程是学生创造性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过程。

三.精读感悟

默读、品读之后, 语文学习进入较深层次的领悟阶段, 掩卷沉思, 用心体悟, 才有所得。精读重点语句、段落, 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悟作者的感情和心绪, 悟中明理。我们的课文多是文质兼美的名篇, 能让我们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 加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认识和感悟。

在教《社戏》一课时, 为了使学生能深刻感受作品中的人物美, 我们精读了“送豆”部分。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假如第二天双喜钓虾时遇到的不是六一公公而是八公公, 会怎么样?”学生根据文中对八公公的描写, 认为他会要我们归还柴和盐的。可第二天并没有听到有关的纠葛, 可见八公公也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人。平桥村的人虽然性格各个不同, 但热情淳朴是他们共同的特点。

阅读活动的层次性 篇5

我们所处的文化时代是一个呈现为层次多样、层次认同和层次攀升的时代。认识文化构成的“多层次”有助于增强文化建设的自觉性,不仅有助于维护“多样性”的自觉,而且有助于引领“攀升性”的自觉。

文化素质是对于一个人有无“文化”进行评价的基础层次,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基础。我国先哲关于“仁者人也”的精要表述,就包含着人的文化素质与社会文明程度相互建构的社会理想。

我们常能听到说某人“有水平,有文化”。“文化水平”作为对人的一种评价,是关乎“文化高低”的问题。文化水平关乎的是人的文化能力,包括人的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如果说,文化素质关乎的是个体自身的文化形象,那么文化水平则更多地体现在个体面向社会的文化建设中。但实质上,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是以每一个体文化素质的不断攀升为前提的,而一个人文化水平的标高,又必须体现为他对社会文化建设的认知乃至创造能力上。努力成为高水平的“文化人”应成为一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其间人的认知和创造能力都会归结为“文化水平”。如同文化素质的不断完善会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不断攀升的文化水平作为过程也是永无止境的。并且,主体完善文化素质的自我建构与其在改造客体之时的文化水平提升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并且也是一个共进的过程。

把“有涵养”视为一种文化人格评价,是较之“有水平”更高一层次的文化评价。与文化素质的评价相比,文化涵养似乎提升到对人的品位与格调的关注。在这个层次上来透视文化人格,你会发现“附庸风雅”者颇为多见。风雅者,风度雅量之谓也。文化涵养是一种内涵的养成而不是外表的矫饰,它不仅需要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往往更需要情操的陶冶,它是一种文化人格,更是一种道德人格。也有人视“无故加之而不怒,骤然临之而不惊”是具有高度“文化涵养”的特征。文化涵养其实也是文化人的一种陶塑和一种充实,善陶塑、能充实才能攀升到“文化境界”的层次。

古人论诗曰“有境界自成高格”,文化境界当然也是对高层次文化人格的评价。对于大多数文化人而言,其实也是缘自人的文化良知的一种追求。如果说文化素质关乎“有无”的问题,文化水平关乎“高低”的问题,文化涵养关乎“厚薄”的问题,那么文化境界关乎的是“阔狭”的问题。说某人“有境界”是对其文化人格做最高级的评价。要达到理想的文化境界,有两个重要的取向:其一,面对民族智慧数千年的文化积累,要力求站在文化巨人的肩上去攀升。在文化“泛漫化”的热浪中,我们能否搭在巨人肩上甚至搂在巨人腰上都不是没有疑问的,我们对于文化境界的攀升确实有“路漫漫”的感觉。其二,面对人民大众与时俱进的社会实践,要力求投身这一大潮中去“弄潮”。不去顺应潮流、驾驭潮头,如何能预见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文化境界呢?

1.下列关于“文化人格的层次”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化人格的层次由低到高依次是文化素质、文化水平、文化涵养和文化境界。

B.文化人格的四个层次,分别关乎“有无”、“高低”、“厚薄”和“阔狭”的问题。

C.文化人格评价的最高层次是文化境界,它是缘自一般人的文化良知的一种追求。

D.文化人格的层次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正确认识其特点有助于人们增强文化建设的自觉性。

2.下列对于“文化素质”与“文化水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化素质”是对于一个人有无“文化”进行的评价,“文化水平”则是对于一个人“文化高低”的`评价。

B.文化素质关乎的是个体自身的文化形象,文化水平则更多地体现在个体面向社会的文化建设中。

C.文化素质的不断完善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文化水平的不断攀升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D.主体完善文化素质的自我建构与其在改造自我时的文化水平提升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化素质是对人的文化人格评价的基础层次,它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基础。先哲“仁者人也”这一表述,就体现了人的文化素质决定了社会文明程度这一思想。

B.文化涵养是一种内涵的养成,它需要人们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尤其需要人们陶冶自己的情操,它体现的也是一种道德人格。

C.“附庸风雅”者和“无故加之而不怒,骤然临之而不惊”者,都不是具有“文化涵养”特征的文化人格。

D.只有站在文化巨人的肩上,投身文化“泛漫化”的热浪中去“弄潮”,才能攀升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一“文化境界”的层次。

1.C(“缘自一般人”错,应是“大多数文化人”)

2.D(“在改造自我时”错,原文是“在改造客体之时”)

比较阅读的三层次 篇6

一、句与句之比,领会语言锤炼之法

带领学生品味课文中用词的精妙之处通常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单纯地让学生通过对文本中关键语言的咀嚼来把握文章主旨,学生的体会往往会显得空洞,或者感到没有头绪。在品味的关键处,用“比较”搭建一座促进学生理解的平台,通过读一读、比一比,学生也许就明白了。比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火烧云》一课,教师出示这样两句话让学生比较体会“烧”字的妙处。

【原文句】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比较句】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红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首先要求学生读一读,并说一说两句话的不同。学生会从各个角度谈自己的感受。随后教师指导朗读,让学生读出文字背后的画面。学生通过这样的比较阅读,发现“烧”字看似普通,但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云霞一路烧过来的情景,充满了动感。通过这一过程,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

像这样抓住句子的关键处,一个字,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去设计品读理解的“比较点”,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去关注用词用句的特别之处,感受用字用词的精准合宜,提高咬文嚼字的能力,同时在比较中增强具体形象思维。

二、段与段之比,领会句段结构之法

除了领会遣词造句之妙外,教学时段的构成也是学习探究的重点。有些文本就是以“比较”的段落方式布局的。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母鸡》一文中,作者写了自己一向讨厌母鸡到不敢再讨厌母鸡的变化,在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文本 “比较”的布局,设计教学框架,引发学生质疑探究,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对比读词,根据两组词的不同特点,给课文分段。

没完没了 颤颤巍巍 如泣如诉 发了狂 咕咕地警告

咕咕地紧叫 放声啼叫 尖锐凄惨

2.对比研读,以“母鸡(在什么情况下)(怎样地)叫,好像在说( )”这一练习,贯穿教学。

3.对比引读,引导学生感受作者从“一向讨厌”到“不敢再讨厌”的情感变化。

在学生研读的基础上,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第一部分中作者讨厌母鸡的理由,反复引读,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白:其实,母鸡的叫声没变,变的是作者的视角,是作者亲眼见到一位鸡母亲对孩子的责任感,所以才有从“一向讨厌”到“不敢再讨厌”的情感变化,而学生在语言实践和对比朗读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老舍对母鸡的敬重和热爱,而且还领悟到他独特的构段之法。

而一些文本独特的表达方式,也同样可以采用比较阅读的方式让学生品读感悟。如《蟋蟀的住宅》中拟人手法的运用:

【原文段】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比较段】蟋蟀穴居,常棲息于土穴中、草丛间,新建的洞穴只有一个出口。

出示一段说明文和法布尔的描写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读一读,体会同样的意思感觉一样吗?谁更有趣?学生通过比较很自然地就感悟到法布尔把蟋蟀当做人来写,生动有趣,充满了对蟋蟀的喜爱和敬佩之情。

不管是依托文本比较的布局,还是设计相关的句段,以此带领学生开展比较阅读,能帮助学生感受文章独特的表达方式,感受文字背后作家的情思。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本文的主旨,还能从中明白文章的表达方式,言意兼得。

三、篇与篇之比,领会布局谋篇之法

不仅仅在“这一课、这一段、这一句、这一词”上可以比较,比较阅读还应超越“这一篇”的局限,由此及彼、举一反三,通过与课内、课外的多篇文章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比较,引导学生自主体验、领悟,从而提升学生阅读表达的能力。

1.同类题材课文的比较

细细研读教材,题材相似的名家名篇很多,从对比的角度来解读它们极其有趣。如同样是写松鼠的,在学习了斯克列比茨基的动物小说《跑进家来的松鼠》,拿出布封的文艺性说明文《松鼠》,让学生通过比较阅读,了解两者写作重点和表达手法的不同,相同的是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同样是写景的,《桂林山水》与《颐和园》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对不同课文进行比较,异中求同,同中寻异,使学生把握文学作品中某些共同规律,进而获得一些习作方法。

2.同一作家作品的比较

教材中还有不少同一作家的作品,通过比较阅读教材中该作家的不同作品,可以异中求同、管中窥豹,了解该作家的创作风格、思想特点,感受他们的高尚情操、审美情趣,从而在更高层次上理解教材。

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动物单元就有两篇老舍的作品:《猫》《母鸡》。在教学时,让学生对比着读读,找找相同点,学生发现两篇文章都采用了总分段式,通过生活小事表现小动物的特点,而且都表达了喜爱小动物的情感等相似点。通过这样的比较阅读,我们发现:一旦不再局限于一个角度、一篇文章,学生对文本就会产生独特的感悟,就能发现解读文本的新途径来。

3.不同版本作品的比较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金色的脚印》改编自椋鸠十的作品,但教材在关键细节的处理上对原作进行了较大的删改。比如,正太郎营救小狐狸这一情节,引文缺少必要的背景交代,学生只能体会正太郎焦急的心情,而无从感受正太郎对小狐狸深深的牵挂和担心。而原作对这一部分的描写非常具体,不仅有母子的对话描写,还有正太郎复杂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学生读了自然体会也就深了,文章的主旨也更明朗了。

当然,在引导学生对课文和原作进行比较时,无须条分缕析。其实,这时候的比较阅读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带给学生的是阅读视野的开阔,知道选入教材的文章不都是十全十美的,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学会质疑,敢于质疑,在比较阅读中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4.单元整体梳理的比较

语文教材往往将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课文编排在同一单元之内,那么这些体裁相同、题材相近的课文之间便存在了一些可比性。结合每篇课文的特点,对单元内容进行梳理比较,有利于学生反思学习过程,进而使学生有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的能力。

如,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是关于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的。

【主要教学流程】

1.本单元是描写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感人故事的一组文章,你掌握了哪些描写方法?

2.不同的文章中,作者都有一个共同点——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字里行间,写出了人与动物友好、和谐相处,想想在这组文章中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一点的?

3.在这个单元中,作者对动物的描写栩栩如生、对人与动物间的感悟十分深刻,你积累了哪些片段或语句?

4.比较一下,这四篇文章的题目各有什么借鉴之处?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比较阅读作为教学过程中值得一用的高效方法,在教学时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精心设计比较点,引导学生从关注作者“写了什么”到关注“怎么写的”,让学生想得深一点,读得透一点,懂得多一点,从而提升其阅读的思维品质,实现有深度的阅读!

后记:21年的工作经历让我累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使我对语文产生了特别的情感,对阅读的热爱促使我不断思考、探索,于是有了每晚灯下的辛勤笔耕,所有的苦累因为热爱变得云淡风轻,我爱你——语文!

阅读活动的层次性 篇7

一、层次教学的含义

层次教学是教师根据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内容的递进等几个方面, 把水平相近的学生分在同一小组进行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制定相对应的教学方针, 最大程度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目前, 分层教学模式在数学学科、体育学科的教学中应用得比较多。

二、层次教学实施原则

教师在开展层次教学时, 应掌握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的学习能力等, 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提高学习效率。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 启发性原则

学习是一个过程, 其目的是通过对新事物的学习, 来逐渐提升自己的能力。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 这需要教师采取一些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启发性的思考, 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判断来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启发性教学有利于教师引导、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 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

(二) 实际性原则

实际性原则是英语学习的特性, 英语学习的目的在于掌握一定的英语知识, 同他人进行英语语言的交流。在实际的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注重相关情境的创设, 为学生提供一个语言交流学习环境, 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三) 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是提高语言学习水平的基础。在实际的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际英语水平开展一些语言实践活动, 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英语表达能力。

三、层次教学的操作和实施

在英语阅读复习课堂中, 教师需要落实层次教学的三个原则, 把阅读复习课堂教学与语言学习实践课堂教学相结合, 充分发挥语言学习的特点和优势, 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一) 语篇领悟的整体教学

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注重英语信息的整体获取。要求学生阅读整篇文章, 了解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注重学生对英语信息的整体获取。在南京市的中考大纲中, 对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的要求:一是以教材为基础, 夯实英语阅读基础;二是注重信息的梳理, 提高归纳总结的能力;三是注重练习和总结, 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在实际的英语阅读复习课堂上, 教师应该注重总结英语阅读经验, 主要有以下几点:

1、略读。

每一篇英语阅读文章都有一个核心思想, 有的在文章开头, 有的在中间, 有的在结尾, 有的甚至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进行总结, 这需要培养学生快速略读的能力, 在短时间内, 能够准确掌握文章的核心思想, 并判断是否有自己需要的信息。在平时的英语阅读课堂上, 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和学习, 有利于考察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和阅读水平。

2、跳读。

跳读式阅读有利于学生快速在文章中获取需要的信息, 如人物、时间、地点和数据等。教师在平时的阅读复习课堂中注重对学生跳读能力的培养, 有助于学生在考试中快速、准确地获取需要的信息。

3、猜词义。

在阅读过程中, 往往会遇到一些生词或是变形词, 需要学生结合文章的大意, 进行相关的思考和猜测。在平时的阅读复习课中, 教师应该引导、培养学生养成猜词义的能力,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在课堂阅读学习过程中, 遇到painless时,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 将其分解为pain (疼痛) +less (少的) 即为无痛的意思。

4、推断。

有些文章的中心思想、观念没有明确地予以表达, 需要学生根据文章的细节进行思考、判断和推测, 这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在平时英语阅读复习课中, 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等方面信息的总结, 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 语言知识的精讲教学

学生通过整体阅读能够有效地掌握文章的内容信息, 完成英语阅读练习或是测试。英语教育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对学生听、说、读、写方面能力的学习和锻炼, 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实际的阅读课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其能够为学生提供大量信息的优势, 帮助学生分析一些地道的语句表达、文化特点等, 在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同时, 还需要注重学生在英语基础知识学习和写作方面能力的提升。

(三) 语言技能的实践和运用教学

语言技能的实践和运用教学是英语阅读复习课的关键所在, 是对学生英语阅读课学习的总结和强化。教师在英语阅读复习课教学过程中, 应该注重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 激发学生的潜能, 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

阅读活动的层次性 篇8

一、需求层次理论的涵义

1. 基本内容

需求层次理论是美国的阿尔德弗提出的, 他把人的需要分为三个层次:即存在需要 (Existence) 、关系需要 (Relation) 和成长需要 (Growth) 。由于这三种需要名称第一字母分别是E、R、G, 因此也被称为ERG理论。

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分为三个层次:存在需要、关系需要、成长需要, 这三种需要的关系图如下:

存在需要 (E) 。这种需要是维持主体的某种基本需要而存在的, 相当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初级的需求。它包括学习的各种外部环境条件以及取得学习成绩后得到的奖励, 例如赞誉、物质奖励等。在英语阅读教学中, 学生的这种存在需要表现在班集体当中, 倘若一个学生的英语水平不错, 希望得到其他同学的认可, 就是希望让自己的存在得到大家的认可;或者是希望有个好的阅读环境, 可以让自己的英语阅读水平有提高的硬性存在条件, 譬如优美的环境、良好的学习氛围、同学间的互相帮助、教师的热心指导等。

关系需要 (R) 。这种需要包括学生个体对和其他同学进行交往、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及互相尊重的需要。这种需要通过在学生的英语阅读中和其他同学以及教师沟通得到体现和满足。这种关系需要是非常重要的, 尤其对学生英语阅读水平的提高。我们都知道语言是需要交流的, 只有在实际的沟通交流中才能不断提高和进步。英语阅读同样如此, 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困难, 譬如发音的不准确, 语句之间的连贯性掌握不好, 以及阅读时语感和情感的把握, 语句轻重音的把握等等, 这些都靠着关系需要来提升和改进, 关系需要就是为了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渠道, 进行信息对称化的交流, 所以说关系需要在整个英语阅读教学中是非常重要、不可替代的。

成长需要 (G) 。这种需要是学生个体要求得到提高和发展, 取得自尊、自信、自主及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需要, 这种需要通过发挥个体的潜力和才能而得到满足。成长需要是学生个体更高层次的一种需要, 让学生通过一种途径获得自信、自尊并且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譬如就英语阅读来说, 通过英语阅读的训练, 学生个体由于英语阅读水平的提高, 可以获得学习英语写作、英语听力和英语口语的信心, 这是一个互相连贯、相辅相成的过程;当然, 学生英语阅读水平的不断提高, 同样也需要得到其他同学的尊重, 需要自己的地位和能力得到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认可和尊重, 当然也需要通过英语阅读来发挥自己的语言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2. 需求层次理论三大定律

需求层次理论认为, 需要的满足既可以是“满足——前进”, 也可以是“受挫——后退”, 即较高层次的需要未能得到满足时, 有可能退而求其次。譬如:当学生的G需要得到满足, 则会继续前进, G需要愿望加强, 直到G需要得到满足;倘若学生的G需要受挫, 则可能会转而着重R需要, 使得R需要愿望得到加强。

需求层次理论揭示了以下三种定律。

一是“愿望加强”律。各个层次的需要得到的满足越少, 则满足这种需要的渴望就越大;满足存在需要的其他同学的认可越低, 越渴望得到更多同学的认可;英语阅读的外在存在环境越差、学习氛围越淡, 得到这种良好的学习环境的需要越强烈, 因而对他人的态度越敏感。

二是“满足前进”律。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越多的满足, 则该需要的重要性就越差, 满足高层次需要的渴望就越大。比如, 学生在英语阅读学习中的存在需要满足程度越高, 则渴望满足关系需要和成长需要的程度就越大。

三是“受挫回归”律。当较高层次的需要遭受挫折, 得不到满足时, 人就会退而求其次, 对较低层次需要的渴求就越大。例如某学生想通过提升英语阅读水平来提高自己的成长需要, 但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等外部问题而不能如愿, 那么他就会转而需求满足其关系需要或者存在需要, 以达到心理平衡。

二、英语阅读教学的弊端和需求层次理论三大定律的应用

1. 当前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弊端

第一, 英语阅读教学长期以来都是教材为主, 教师所考虑的都是教材的进度是否能安排满整个学期, 有些教师会让学生听一些美式或者英式阅读材料, 或者是看一些英文电影, 让学生从中去体会一些英语的发音、语调、语感等要素。但是很少有教师会去考虑学生的需求, 尤其是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和需要层次来切身为学生考虑细节方面的问题。

第二, 传统的语言固有习惯根深蒂固。汉语和英语有很多的不同, 有些表达手段和方法可以说是完全相反, 汉语讲究主、谓、宾顺序排列, 而在英语中倒装句很常见, 汉语注重学生内涵的修养, 而英语更注重一门语言的应用, 尤其是当前国际上英语已经成为一门国际语言, 要求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要摈弃传统的不适合英语学习的习惯, 不能只注重“内涵”, 更要注重“外延”, 敢于把语言表达出来。

第三, 由于我们传统的文明注重儒家学风、孔孟之道, 学生的个性贴近于“内敛、平和”, 这和英语阅读学习中的“张扬”有抵触之处。我们都知道学习第二语言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应用, 要想学会灵活运用语言, 首先要学会阅读, 就好像学会跑之前要先学会走一样;英语阅读要求学生不要羞涩, 不要怕出错, 不要怕其他同学的嘲笑或者看不起。

第四, 学生本身缺乏对英语阅读的理解。很多学生学习了好多年的英语, 可是阅读水平迟迟提不上来, 一个简单的句子都要磕磕巴巴地读好几分钟, 而且错误百出, 每次教师让学生站起来阅读课文, 有些学生一站起来脸就红了, 知识是有的, 单词也记得很多, 语法掌握也不错, 就是自己的心理素质太差, 怎么办?就是自己缺乏对英语阅读的理解, 语言需要多练习才能进步, 当然英语阅读还涉及到语句的连贯、轻重音、爆破音等等, 具体的阅读技巧也需要日积月累方能不断提高。

第五, 要发掘自己的需要所在, 逐步满足。有些学生对英语阅读好高骛远, 发现其他同学阅读很流利, 而自己很蹩脚, 则会去模仿别人, 结果只能“学虎反类犬”。

2. 英语阅读教学中需求层次理论定律的运用

第一, “愿望加强”定律, 揭示了学生的某一需要越得不到满足, 学生渴望满足的愿望越强烈。在日常英语阅读中, 要求我们英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需要情况, 一旦发现, 就要立即采取措施。当然, “愿望加强”律也可以从另一方面为我们的阅读教学提供一些教学方法, 譬如有时候可以让学生的某些需要无法满足或者满足时间延长, 增强学生的愿望加强,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但是这种应用需要把握尺寸, 不可过头, 否则将会事与愿违。

第二, “满足前进”定律, 说明了学生的低层次需要满足越多, 则追求的需要满足越高。这个定律无疑是学生前进的最好动力, 要想让学生在英语阅读的道路上不断突破、前进, 就要不断满足学生的低层次需要, 譬如最基本的良好的阅读环境、同学之间的鼓励等, 如果学生成天处在一个嘈杂的环境中, 阅读必然受到很大的影响, 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必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击;同学之间的鼓励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些影响学生阅读的最低存在层次的需要, 只有创造条件让学生得到满足, 学生才能朝着英语阅读更高的目标前进。

第三, “受挫回归”定律, 该定律告诫我们:一旦学生的需要受挫, 便可能会倒退, 以求得低层次需要的满足, 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 认为应该在学生遇到挫折时, 给予及时的关爱, 帮助学生一起分析受挫的原因, 和学生一起想办法来解决, 尽量不要让学生出现倒退现象。

英语阅读教学任重而道远, 我们要认真分析学生的需要层次, 结合需求层次理论三大定律, 灵活运用各种方法, 切实把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来抓。

参考文献

[1]吕茂丽, 孔昭莉.关联理论指导下的英语阅读研究.考试周刊, 2009 (35) .

[2]王扬.语用预设的特征及其认知阐释.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4 (2) .

阅读活动的层次性 篇9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使学生快速掌握知识、提升技能的方法有很多种, 但阅读的层次教学应该是比较有效的一种。阅读层次教学法分为三个层次, 即以时文快读扩充视野, 以专题研读发掘纵深, 最后以文本解读来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

一、时文快读

时文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主要包括报纸杂志在内的课外文本, 也包括政治、历史、地理涉及的相关文学文化知识。

快读就是快速阅读, 或者叫浏览式阅读, 以学生自由阅读为主, 这一阅读方式强调量的积累, 不要求深入探究。换言之, 这是一种大量读书, 不求甚解的阅读方法, 是让学生对阅读内容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这样的阅读重在把握要点而不必纠缠细节, 它的目标是让学生有一个较宏大的阅读视野。具体阅读内容留待以后学习和运用时触类旁通, 因为很多知识是相互关联而且可以相互诠释的。

时文快读信息摄取量大, 可以适当做一些笔记和整理。为强化学生的阅读效果, 我让学生在笔记本上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个类别进行粗略的分类整理和摘抄, 这样一是检测方便, 二是加深印象。学生在整理中, 不知不觉受到阅读文段情感的吸引, 思想的熏陶, 激发阅读的兴趣, 获得阅读的快乐。

大量而快速的阅读, 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然学会选择和淘汰, 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有明确的目的性, 有科学的选择性, 为最终实现学生阅读的有效与高效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专题研读

专题研读是一种以专题为中心的合作探索型阅读教学模式, 即为解决某个命题而进行的有计划、有选择的研究性阅读。强调学生“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 。

专题研读分两类, 一是同类作家的分析比较阅读, 二是同类作品的分析比较阅读。

根据苏教版教材的编写体例, 专题阅读已经体现在教学要求中。以语文教材必修五为例, 就有《科学之光》《此情可待成追忆》《直面人生》《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等板块。当然, 这只是专题研读的大方向, 在具体的专题研读中, 还可以根据某一文本的母题或子题进一步细分阅读区间, 使阅读指导更有可操作性。

专题阅读的学习模式, 包括确立命题、收集资料、合作探究、交流评价四个环节。既注重学生的参与度,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又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让学生在专题阅读中形成个体的深度阅读, 让学生学会深挖一口井, 也让阅读走向深入———在某阅读专题上掌握最鲜活的材料, 创设最生动的情境, 形成最独到的见解。

专题阅读, 要求老师对每位学生的阅读书目及阅读进展心中有数, 并利用课间或网络与学生及时交流。其目的是让学生慢慢形成自己的阅读方向, 有自己阅读的书目, 甚至有自己喜爱的作家。

三、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就是语文老师将指导阅读落实到课文教学的过程。称为“解读”, 一是了解, 二是分解。经过前两个阅读层次的铺垫, 学生已经能够自主完成文本的基本阅读和整体把握, 这时候就需要学生放慢节奏, 反复揣摩, 在阅读中由老师指导学生学会拆分文本且复原文本。这种文本解读的基本前提是, 不管如何解读, 文章始终是一个整体, 允许有自己的见解, 但更要尊重作者。

一是诵读式解读。

反复阅读, 找文眼抓中心, 看铺垫明照应是学习语文的常见手法, 也是文本解读的通常入口。这种方法是以学生自读为主, 老师指导为辅———老师的指导要简单明了, 四两拨千斤。

二是情景式解读。

情景式解读就是设置情境, 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前提下, 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科学知识, 揣摩作者意图, 体会作者情感, 然后分组讨论, 让学生更接近作者, 更理解文本。

同样是李密的《陈情表》, 通过第一段的反复阅读, 学生了解了李密的生活处境和生存经历, 体会了李密对于祖母的一片真情:祖母刘既要承受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 又要亲自抚养这位“少多疾病, 九岁不行”的幼儿, 其间的辛酸苦楚可想而知。这是作者与祖母建立起深厚感情的前提。而第一段写祖母刘“夙婴疾病, 常在床褥”, 第二段写她病情“日笃”, 第三段写她“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 人命危浅, 朝不虑夕”, 则充分表明了一位晚辈对长者的关切和怜爱。这样后文的“乌鸟私情”才能情有所托, “愿乞终养”的尽孝要求才能顺理成章。

以再现之情景, 还真实于课堂。这种情景式解读还可以采用自读式、讨论式和解题式多种方式, 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比方说, 设置仿句题, 通过视听情景再现来帮助学生解读文本。

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 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 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三个层次的阅读教学看似递进关系, 其实在操作中它们常常是相互交叉, 互为作用的。换言之, 学生阅读的层次教学强调的是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和体验性, 是“生活态”的阅读, 也是“生活态”的领悟和提高。它的最终目的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唤醒学生的人格心灵, 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摘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阅读的层次教学是学生快速掌握知识、提升技能的方法中比较有效的一种, 它分为时文快读、专题研读、文本解读三个层次。

浅议中学英语阅读理解的三个层次 篇10

阅读是一个积极主动地思考、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也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从形式上看,阅读似乎是一种单向的言语交际活动, 实质上它是作者与读者双方参与的言语交际活动, 是一种积极思维的智力活动过程。它包含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辨认文字符号的感性认识阶段和理解内容、吸收信息、创造性思维解码的理性认识阶段。

阅读的主要目的是理解作者用文字表达的思想,因此理解能力是阅读中最重要的能力。阅读理解的程度可由浅入深分为三个层次: 表层理解(literalcomprehension)、深层理 解 (inferential comprehension)和评价性理解(critical comprehension)。表层理解只是懂得文章字面的意思; 深层理解则要求读者能清楚地理解作者的言外之意; 评价性理解则需要读者对作者所表达的内容说出自己的看法。读者理解一篇文章应包括这三个层次, 其中表层理解是深层理解的前提, 评价性理解又是在深层理解基础上进行的。但在教学中笔者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往往只满足于课文的表层理解, 对后两个层次的理解很少问津。他们误把表层理解看成是阅读理解的全部。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 一方面是由于多年来教师在教学中总是把大部分时间与精力放在解释生词、词语搭配、造句训练上,过多地重视语言形式而忽视了内容的理解,结果课文被肢解得支离破碎,影响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思想。这里就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上册第十一单元What time do you go to school?一课为例, 具体谈谈如何通过课文内容理解的三个层次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阅读理解的三个层次

(一 )表 层 理解

表层理解是要求学生掌握文章字面意思。对学生的要求是机械地重复文中主要内容, 使课文内容再现。教师对该课可提出下列问题,请学生阅读后回答:

1)About how many babies are born in oneminute?

2)How many new babies do people have to findfood for in one day?

由于表层理解是深层理解和评价性理解的基础,为了使学生顺利地理解掌握文章意思,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做到清楚地了解学生头脑中是否有与文章相适应的语言知识、文化背景等知识。掌握背景知识有助于提高对课文的正确理解。当书面文章出现在读者面前时,读者不仅需要足够的语言知识,还需要有关的背景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去填补作者句子间信息的空白,从而理解文章的含义。阅读是读物内容与读者背景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 而阅读理解则是读者利用自己的背景知识(含语言知识)对读物内容进行思维的过程。

(二 )深 层 理解

深层理解的问题具有创造性。它要求学生利用作者所传递的信息,凭借自己的社会背景知识、生活经验进一步理解和吸收读物中没有明确表述的、却又与主题有联系的思想与信息,即“弦外之音”。这是一种合乎逻辑的、超越读物文字符号所传递的信息而进行的思维推理活动。教师在学生对文章进行表层理解的基础上,可进一步提问。

1)What does “standing room only”mean?

2)By what year will the world’s population reach6 billion?

3)What is 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s thepopulation problem?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的同时, 应启发帮助他们在文中找到有利于回答问题的线索 (比如语篇标志、主题句等)。

(三 )评 价 性 理解

阅读的目的是吸收信息或利用获取的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并对文章作价值判断,提高深层次理解和评价文章的能力, 同时也获得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本课评价性问题可设计为:

1)What is your opinion towards the popluationproblem?

2)What do you think we should do to solve theproblem?

3)Suppose you were a demographer, give aspeech on “population explosion”.

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要思考问题, 洞察问题实质。为了帮助学生顺利评价课文内容,教师要注意三个问题:

1.适当为学 生补充交 际中急需 使用的词 汇。如population explosion, food supply, lack of resources,global problem, family planning等。

2.教师可采 用合作学 习的方法 , 让学生展 开讨论。小组讨论不仅增加学生的发言机会,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集思广益,促进、丰富学生的思维,还有利于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在设计这一层次的问题时,教师应注意挖掘文章的思想性, 兼顾语言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寓思想教育于外语教学之中。

提高英语阅读理解的三个层次 篇11

一、理解是阅读的要旨

阅读是一个积极主动地思考、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也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从形式上看,阅读似乎是一种单向的言语交际活动,实质上它是作者与读者双方参与的言语交际活动。作者把自己的思想用文字符号 表达出来,这是一个由词组成句子和话语的语言编码过程。读者阅读书面材料时,从辨认文字符号开始进而对 文字、语义、语法、修辞进行译码加工处理,同时凭借自己已有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生活经验并通过联想重建的创造性思维活动,领会文字符号所表达的意义,吸收信息。可见阅读是一种积极思维的智力活动过程。它包含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辨认文字符号的感性认识阶段和理解内容、吸收信息、创造性思维译码的理性认识阶段。

阅读的主要目的是理解作者用文字表达的思想,因此理解能力是阅读中最重要的能力。阅读理解的程度可由浅入深分为三个层次:表层理解(literal comprehension)、深层理解(inferential comprehension)和评价性理解(critical comprehension)。这里就JEFC第70课Standing Room Only为例,具体谈谈如何通过理解课文内容的三个层次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二、阅读理解的三个层次

(一)表层理解

表层理解是要求学生掌握文章字面意思。对学生的要求是机械地重复文中主要内容,使课文内容再现。教师对该课可提出下列问题,请学生阅读后回答:

1)About how many babies are born in one minute?

2)How many new babies do people have to find food for in one day?

3)What may be the greatest problem of the world today?

4)How is the population growing?

5)When was the population over 500 million?

6)What will happen in about 600 years?

由于表层理解是深层理解和评价性理解的基础,为了使学生顺利地理解掌握文章意思,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1.教师要清楚地了解学生头脑中是否有与文章相适应的语言知识、文化背景等知识。背景知识能提高对课文的正确理解。阅读是读物内容与读者背景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而阅读理解则是读者利用自己的背景知识(含语言知识)对读物内容进行思维的过程。Standing Room Only是关于人口问题的一篇课文,教师可以由问题导入课文,了解学生掌握的背景知识,从而为理解打下基础。

Questions:

1)What's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2)What's the population of the world?

3)Have you ever heard of "population problem"?Say something about what you know.

2.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对课文中的难句略加解释。

(二)深层理解

深层理解的问题具有创造性。它要求学生利用作者所传递的信息、凭借自己的社会背景知识、生活经验进一步理解和吸收读物中没有明确表述的、却又与主题有联系的思想与信息,即“弦外之音”。这是一种合乎逻辑的、超越读物文字符号所传递的信息而进行的思维推理活动。教师在学生对文章表层理解的基础上,可进一步提问:

1)What does "standing room only"mean?

2)By what year will the world's population reach 6 billion?

3)What is 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s the population problem?

4)How does the author show the seriousness of the problem?

5)Why does the author write the artical?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的同时,应启发帮助他们在文中找到有利于回答问题的线索(比如语篇标志、 主题句等)。

(三)评价性理解

阅读的目的是吸收信息或利用获取的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并对文章作价值判断,提高深层次理解和评价文 章的能力,同时也获得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本课评价性问题可设计为:

1)What is your opinion towards the popluation problem?

2)What do you think we should do to solve the problem?

3)Suppose you were a demographer,give a speech on "population explosion".

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要思考问题,洞察问题实质,思考人口急剧膨胀会对社会产生什么影响?对我们的生活构成怎样的威胁?应采取什么手段来解决?并用英语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为了帮助学生顺利评价课文内容,教师要注意三个问题:

1.适当为学生补充交际中急需使用的词汇,如,population explosion,food supply,lack of resources ,global problem,family planning等;

2.教师可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展开讨论。小组讨论不仅增加学生的发言机会,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集思广益,促进、丰富学生的思维,还有利于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在设计这一层次的问题时,教师应注意挖掘文章的思想性,兼顾语言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寓思想教育于外语教学之中;

3.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允许同学之间不同意见的争论,创设一个自由、宽松、活泼、用英语进行讨论的热烈气氛,逐步使学生实现由知识到技能再到交际能力的转化,从而达到理解的最高境界。

三、几点体会

1.理解的三个层次逐步深化,可由下图来表示:

附图{图}

从表中看得出,根据阅读理解三个层次设计的教学过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使学生理解层次不断深入,逐渐实现由知识向技能再到交际能力的转化。

2.教学过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这种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教师必须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的程度和接受 能力,根据文章篇章结构、内在含义设计问题,并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使学生在进行加工处理信息的创造性 活动和交际活动中有大量的听与说的机会。

3.阅读结合写作

在学生领会并口头讨论课文内容基础上,可让学生缩写课文或写一篇读后感,使学生从阅读理解到口头表达运用,最后落实到写作。这样,阅读与写作密切結合,学生能获得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

4.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词汇、语法等知识的教学

阅读记叙文要突出层次 篇12

第一层次是粗读。

粗读就是要获取作品所提供的一些直接信息。其教学目标应该是:了解创作背景, 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 感受作品中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或捕捉感情线索) 。例如, 学习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文, 其背景是二十世纪初中国广大农村经济萧条凋敝, 农民生活极其贫困……小说《故乡》的内容包括:记忆中有神异色彩的故乡;现实生活中贫困破败;理想中迷茫的故乡;现实生活中故乡萧条的景象和饱受贫困压迫、痛苦挣扎的人。小说中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悲伤的。

要把握作品的内容往往应根据文题所提供的信息, 运用生活知识作出合理的判断:故乡, 要有景、人、情, 然后再去感知怎样的景、怎样的人、怎样的情。

再如学习《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 可以从文题所提供的信息, 推断文章的主要内容:消逝, 表明今天的罗布泊干涸了;“仙”说明罗布泊曾经是令人神往的美丽湖畔;再将“消逝”和“仙”两个信息联系在一起, 可知文章还要有对罗布泊消逝的原因进行分析这一内容。再根据推知这一新的信息联想, 作者分析原因的目的是什么。这样处理文题信息间的关系, 从而得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学生获取文章主要内容的判断之后, 再让学生阅读作品, 便印证了这种联想判断的合理性准确性, 同时也能很好地把握作品中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仙”有热爱;“消逝”有痛惜, 继而是真诚的疾呼:保护环境。

第二层次是精读。

精读的教学目标一般是理清作品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把握文章的主旨。

《故乡》中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因看到萧条的故乡景象, 贫困饥苦的故乡人, 回忆起过去故乡的美好神异, 自然激起一个进步知识分子对创造新生活的深深思索;之后我们再引领学生讨论小说的主题。主题是我们对小说内容 (农村破败, 农民生活贫困) 进行分析后得出的:旧中国是一个充满重重剥削和压迫的愚昧、落后、贫穷的社会, 我渴望没有辛苦麻木、暴戾恣睢, 人与人之间关系纯真的社会, 并表达了我要踏出新生活道路的信心。

文章的主题也是根据作品的主要事件或人物的塑造, 或所展示的生活画面去分析作者的创作目的获取的。如杏林子的《生命·生命》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课) 写了三件事:1.小飞蛾在我手中挣扎;2.香瓜子在墙角长出一截瓜苗;3.我静听心跳。三件事看似不相联系, 但从文题“生命”这一话题并结合作者在文章结尾的一段议论, 依据语文全息性——局部构成整体, 整体照亮局部来思考文章议论的部分:

对于生命, 我可以好好使用它, 也可以白白糟蹋它, 我可以使它度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一切都在我的一念之间 (捏在我手中的小飞蛾的生命死活全在我的一念之间) , 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作者认识到了生命要有意义) 。但是, 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价值, 却在我们自己的掌握 (进一步认识生命的价值) 。

我应许自己, 绝不辜负生命, 不在我手中白白流失, 我愿意为它奋斗, 勇敢的活下去 (要为生命而奋斗) 。我们把三件事引发的议论的关键信息连缀在一起思考, 便获知这样一个道理:要让生命有意义, 就要创造生命的价值, 要实现生命的价值就必须为之奋斗。这样我们就准确把握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第三层次是品读。

品读的教学目标是深刻理解作品中塑造的艺术形象, 欣赏作品的美点。

品读是在完成前两个层次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的, 是学生加深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谛听作者心声和获取艺术感染、享受的学习过程。

例如《故乡》中闰土的神色和语言:他站住了, 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 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 分明地叫道:老爷!……这“欢喜”与“凄凉”体现了闰土复杂的心理活动:见到儿时最要好的伙伴而欢喜;而如今自己愁苦贫困而凄凉, 恭敬地叫“老爷”是森严的等级制度使得他不得不分明地吐出令人冰冷寒噤的话。再如高尔基《海燕》中:海燕的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这绝不是一句闲笔。海燕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先驱, 他不仅要在斗争中冲锋在前, 还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这汪洋大海的力量, 所以翅膀掠起飞沫是要发动广大人民群众, 带领、组织广大人民群众与反动势力斗争, 这不仅有利于全面准确地把握海燕的形象, 也有利于对主题的深入理解。

至于美点欣赏, 首先要引领学生捕捉美点, 然后谈自己获得的艺术享受, 再理性思考其艺术表现手法。

上一篇:共享资源链下一篇:高职护理专业教育